2017—2019年中天山北坡城市群大气污染及污染天气类型特征

2017—2019年中天山北坡城市群大气污染及污染天气类

型特征

2017—2019年中天山北坡城市群大气污染及污染天气类型特征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大气污染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天山北坡城市群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包括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等地,是新疆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然而,长期以来,该地区的大气污染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将对2017年至2019年的天山北坡城市群大气污染情况及污染天气类型特征进行分析。

2017年至2019年是天山北坡城市群大气污染治理的关键时期。为了全面了解大气污染的情况,我们需要关注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变化。根据相关数据,这三年间天山北坡城市群的主要污染物包括PM2.5、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臭氧(O3)。其中,PM2.5和PM10是常见的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有较大影响。SO2和NO2是燃煤和机动车尾气等排放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指标。而臭氧是一种有毒气体,高浓度下对人体和植物都有害。

2017年至2019年的研究数据显示,天山北坡城市群的大气污染问题比较严重。这三年间,PM2.5和PM10的浓度普遍超过国家空气质量标准,处于较高的水平。特别是2017年和2018年,PM2.5浓度明显高于国家限值,污染程度较为严重。而SO2和NO2的浓度受到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排放的影响,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臭氧浓度年际变化较大,但总体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在污染天气类型特征方面,天山北坡城市群主要受到扬尘

天气、霾天气和臭氧污染天气的影响。扬尘天气是由于地表风力较大,使得裸露地表的尘埃被风吹起而形成的。这种天气往往伴随着较高的PM10浓度。霾天气是大气中颗粒物浓度较高,能见度较差的天气,主要由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排放物的积累和湿度条件等因素导致。这种天气下PM2.5和PM10浓度均较高。而臭氧污染天气则是由于光照强、温度高的条件下,空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光照下产生化学反应而形成。臭氧浓度较高对人体和植物造成危害。

综上所述,2017年至2019年的天山北坡城市群大气污染

问题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PM2.5、PM10、SO2和NO2的浓度

上升以及扬尘天气、霾天气和臭氧污染天气的出现。这一系列问题不仅对居民健康造成威胁,也给环境带来重大影响。因此,天山北坡城市群应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减少排放物的释放,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空气质量,为居民提供更健康的生活环境

综合分析可见,天山北坡城市群在2017年至2019年期间面临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PM2.5、PM10、SO2和NO2的浓度

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主要受到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排放的影响。扬尘天气、霾天气和臭氧污染天气是常见的污染类型,给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天山北坡城市群应该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减少排放物的释放,优化能源结构,并改善空气质量,以提供更健康的生活环境。这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共同努力,加强环保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以保护大气环境和人民的健康

[大气污染,现状]大气污染的现状及治理

大气污染的现状及治理 摘要:大气污染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最严峻环境问题,如何防止大气污染已被各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国大气环境面临的形势尤其严峻,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如何防止城市大气污染,减轻其危害的影响,是中国环保工作的重要课题。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及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加剧,能源消耗迅速增加,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中国已是世界少数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大气污染防治任务艰巨,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大气污染;危害;治理;措施 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组织发表的一份报告说:"空气污染已成为全世界城市居民生活中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如果人类生活在污染十分严重的空气里,那就将在几分钟内全部死亡。工业文明和城市发展,在为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把数十亿吨计的废气和废物排入大气之中,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圈却成了空中垃圾库和毒气库。因此,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对人类和环境带来巨大灾难。 一、中国大气污染现状 近年来,中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呈逐年降低态势,部分污染较严重的城市空气质量有所好转,环境质量劣三级城市比例下降,但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城市的比例也在减少,污染仍然很严重。中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生活和生产用煤,主要污染物是颗粒物和SO2。颗粒物是影响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SO2污染也保持在较高水平。老问题还远没解决,新环境污染问题接踵而来。随着机动车辆迅猛增加,中国部分城市的大气污染特征正在由烟煤型向汽车尾气型转变,NOx、CO呈加重趋势,有些城市已出现光化学烟雾现象,全国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多个酸雨区,多地出现雾霾天气、沙尘暴天气. 二、大气污染的危害与影响 大气污染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造成的危害与影响,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归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人体受害有三条途径,即吸入污染空气、表面皮肤接触污染空气和食入含大气污染物的食物,除可引起呼吸道和肺部疾病外,还可对心血管系统、肝等产生危害,严重的可夺去人的生命。②对生物的危害。动物因吸入污染空气或吃含污染物食物而发病或死亡,大气污染物可使植物抗病力下降、影响生长发育、叶面产生伤斑或枯萎死亡。③对物品的危害。如对纺织衣物、皮革、金属制品、建筑材料、文化艺术品等,造成化学性损害和玷污损害。④造成酸性降雨,酸雨的危害向全世界蔓延,酸雨的危害遍及欧洲和北美,我国主要分布贵阳、重庆和柳州等地。酸雨降到地面后,导致水质恶化,对各种水生动物和植物都会受到死亡的威胁。植物叶片和根部吸收了大量酸性物质后,引起枯萎死亡。酸雨进入土壤后,使土壤肥力减弱。人类长期生活在酸雨中,饮用酸性的水质,都会造成呼吸器官、肾病和癌症等一系列的疾病。据估计,酸雨每年要夺走7500-12000人的生命。 ⑤破坏高空臭氧层,形成臭氧空洞,对人类和生物的生存环境产生危害。⑥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如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多会导致地球大气增暧,导致全球天气灾害增多,又如烟尘等气溶胶粒子增多,使大气混浊度增加,减弱太阳辐射,影响地球长波辐射,可能导致天

人教版2020--2021学年度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单元测评卷及答案(含三套题)

人教版2020--2021学年度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单元测评卷及答案 题号一二三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2分) 1.读“天津某日天气图”, 天津该日天气可描述为() A. 晴,北风 4 级,气温 0-10℃ B. 雾,南风 2 级,气温 0-10℃ C. 晴,无风 0 级,气温 2-10℃ D. 阴,西风 3 级,气温 2-10℃ 2.关于降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同纬度地区降水量相同 B. 世界年平均降水量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C. 山地迎风坡比背风坡降水量少 D. 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比西岸降水多 3.下列行为中,不利于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是 A. 普及城市公共自行车 B. 禁止焚烧田地作物秸秆 C. 对建筑工地洒水降尘 D. 鼓励购买使用私家车 4.为了降低机动车污染物的排放,减少重污天气的发生,从2017年12月4号开始,河南郑州、周口、开封等地实施为期28天的机动车单双号限行。下列哪些做法能减少大气污染①燃烧秸秆②节约用水③绿色出行④多使用清洁能源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5.下列诗句中,描写气候的是 A.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B.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6.一年之中,北半球的气温,海洋上()月最低. A. 11 B. 12 C. 1 D. 2 7.北半球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A. 七月的陆地 B. 七月的海洋 C. 一月的陆地 D. 一月的海洋 8.我国的吐鲁番盆地“早穿皮袄午穿纱”的现象,说明当地() A. 气温年较差大 B. 日平均气温大 C. 气温日较差大 D. 年平均气温大 9.通常情况下,一天当中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 A. 午后2点左右 B. 正午12点 C. 正午12点后 D. 正午12点左右10.全球气温的分布具有纬度变化的规律,是因为() A. 不同纬度,太阳照射角度不同,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不一样 B. 不同纬度,地面起伏不一样 C. 不同纬度,海洋和陆地的分布状况不同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因为只有海洋性质均匀,才有纬度变化规律 11.下列关于降水分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赤道附近,终年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冷却,易形成降水 B. 回归线两侧,大陆东、西两岸常年降水少 C. 温带大陆中部,距海洋远,降水也少 D. 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亚洲东部,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湿润多雨12.下面四幅图中,表示降水年际变化的是 A. A B. B C. C D. D 13.下列关于世界降水量分布的正确叙述是() A. 中纬度地带,内陆降水多于沿海地区 B. 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量多于东岸 C. 两极地区地面潮湿,降水较多 D. 赤道地区降水多 14.下列四幅图中,正确反映北京各月降水状况的是()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6课后检测:第二章 第三节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 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雾是空气中的水汽超过饱和量,与空气中微小的灰尘颗粒结合,凝结成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的天气现象;霾是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微尘。2017年,持续困扰全国多地的“雾霾天”,几乎成了全民热议的焦点。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我国雾霾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A.冬季寒潮活动频繁 B.工业生产及交通运输排放大量的污染物 C.多气旋活动,雨雪较多 D.近地面气温较高,大气不稳定 2.治理雾霾天气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②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 ③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④在大城市禁止新增机动车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第1题,雾霾的产生主要是工业生产及交通运输排放大量的污染物所致。第2题,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可减少导致雾霾的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答案:1.B 2.A 3.据新华社报道,历时9年,累计投入5亿元,我国在南海北部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可燃冰”。开发利用“可燃冰”将产生的环境效益有() ①可取代一些核电站,减少核废料的污染 ②无二氧化碳排放,减轻“温室效应” ③可取代水电站,改善大气质量 ④可部分替代煤和石油,减轻大气污染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选B。海底“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将影响到世界能源结构,它可取代一些核电站,减少核废料的污染;可替代部分煤和石油,减轻大气污染。但由于它是天然气水合物,燃烧

过程中也会放出二氧化碳。因为水电本身就是一种清洁能源,所以“可燃冰”不能取代水电站,改善大气质量。 阅读材料,回答4~6题。 材料一我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周报。 材料二近年来,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每年2 000万吨煤的燃烧,200多万辆机动车的排气,5 000多个建筑工地的扬尘,大大加剧了北京的大气污染。 贵阳曾经被联合国有关组织列为世界十大酸雨污染城市之一,是贵州省酸雨污染区的中心,也是全国酸雨最严重的城市。20世纪90年代,贵阳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超过国家Ⅱ级标准两倍多,酸雨出现频率占全年降水的21%。 4.北京和贵阳的首要污染物分别是() A.可吸入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 B.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 C.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 D.二氧化硫二氧化硫 5.北京与贵阳主要大气污染物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A.北京大气污染物中汽车尾气含量小于贵阳 B.北京大气污染物中二氧化硫含量大于贵阳 C.贵阳大气污染物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最低 D.贵阳大气污染物中二氧化硫含量大于北京 6.贵阳酸雨危害严重,除因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大量使用高硫煤外,可能还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①贵阳地处山间盆地,风小、湿度大,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②贵阳大风天气多,比较干燥 ③南方多为酸性土壤,加剧了酸雨危害 ④南方降水量大,大气中含有碱性沙尘 A.①②B.①③

新高中地理高考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19讲 城市化(教师版)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19讲城市化 一、单选题 1.(2021·河北)我国东部某山区有一AAAA级景区,2011~2017年游客数量持续增加,景区周边农家乐数量逐年增多,分布范围不断扩大,下图示意2011、2014年和2017年景区周边农家乐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11~2017年农家乐空间分布的变化表现为() A.由点状到线状 B.分散程度加强 C.由线状到面状 D.集聚程度加强 (2)与2017年农家乐空间分布关联最紧密的因素是() ①景区位置②村庄位置③交通线路④村庄规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D (2)A 【考点】城市的区位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2.(2021·浙江)经过2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某企业已发展成为全球知名数字企业,并催生大量相关数字企业,推动数字产业发展成为城市新兴的支柱产业。图1为该企业在城市扩散示意图。图2为该企业发展概况。完成下列小题。 (1)影响该企业在城市扩散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土地 B.河流 C.集聚 D.市场 (2)该城市数字产业发展会() A.缓解城市拥挤的压力 B.改善新城区生态环境 C.降低老城区人口密度 D.提升城市的服务等级

【答案】(1)A (2)D 【考点】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分析】(1)随着业务的拓展,企业需要更大的土地,自然会选择土地富裕、地价较低的地区。老城区土地紧张、地价昂贵。迫使企业向土地资源更富裕、地价更低的新城区扩散。A符合题意。 (2)A.数字产业并不能缓解城市拥挤的压力,A不符合题意; B.产业发展都会占用土地、消耗资源,一定程度上破坏原有生态环境,B符合题意; C.城市数字产业发展不会降低老城区人口密度。C不符合题意; D.该企业已发展成为全球知名数字企业,并催生大量相关数字企业,推动数字产业发展成为城市新兴的支柱产业,这就会提升城市在数字领域的服务等级。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A;(2)D 【点评】城市功能区的影响因素 3.(2020·海南)下图所示地区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等,逐渐融入城镇生活。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化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新的发展理念,着力推动8000余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 A.多极化发展,不同等级城市同步扩张 B.一极多核,大中小城市数量增多 C.多核心发展,高等级城市迅速扩张 D.多极多核,城镇分散发展

天山北坡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测度及时空分异研究

天山北坡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测度及时空分异研究 和伟康;苏向辉;马瑛;王保力 【摘要】Based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land use economic benefit, social benefit and ecological benefi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efficiency of urban agglomeration on northern slope of Tianshan Mountains were explored from multiple angles. The years of 2000 , 2005 , 2010 and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points,and the comprehensive entropy method was used to quantitatively measure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level of land use efficiency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ianshan Mountains.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level is simulated by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model and ArcGIS spatial analysis software. Spa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by GeoDA analysis softwar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level of land use ef-ficiency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on the north slope of Tianshan Mountains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and showed a clear three-step difference characteristics. (2)The level of land use benefit coupling in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of the northern slope of Tianshan Mountains is low,but showed an upward trend. At the same time,the level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cities was different. Coupled coordination level i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nd the city of Urumqi city,Shihezi city,Karamay city was relatively stable. (3) The land use efficiency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ianshan Mountains shows

人教版 (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大气的运动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大气的运动单元测试卷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2023·湖北荆州检测]2020年1月5日晚,北京2020年第一场雪如期而来,全市普降中到大雪。1月6日,北京市民纷纷在街头拍摄雪后美景。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本次降雪的天气系统是下列选项中的() 2.能正确表示该天气系统过境时气温(虚线)、气压(实线)变化的是() [2023·山东临沂期末]下图为2022年9月28日10时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及北京地区实时天气状况图。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判断() A.甲控制下近地面气流顺时针辐散 B. 乙为图中最强的低气压 C. ①地风力强劲,吹偏东风 D. ②地受锋面气旋影响,大风降温 4.此时北京出现轻度雾霾的原因为() A.晚高峰,汽车尾气排放量大 B.太阳辐射增强,气温回升快 C.大气运动弱,污染物不易扩散 D.冷锋过境,出现短时风沙天气 无风带是指无盛行风向,气流以垂直运动为主的地区。下图中密集点地区为7月无风带,箭头表示7月盛行风。读图,完成5~6题。 5.关于甲、乙无风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天气状况基本相同 B.气流垂直方向运动不同 C.形成原因相同

D.气候特征相同 6.关于丙、丁两地盛行风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丙地盛行风越过赤道,仍为东北信风 B.丁地盛行风主要影响印度半岛 C.丁地盛行风强度与夏威夷高压有关 D.丙地盛行风越过赤道,形成东南信风 下图示意某季节孟加拉湾海域海面高程等高线(单位:毫米)分布。据此完成7~8题。 7.推测图中时间为() A.12月至次年2月 B.3—5月 C.6—9月 D.9—11月 8.如果图中北部等值线数值增大,与此相关的是() A.亚洲低压增强 B.暖流增温加剧 C.东北信风增强 D.恒河水量减少 [2023·湖北武汉检测]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9~10题。

湖北省襄阳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统一调研测试文综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图1是我国某省劳动年龄组(男16-59岁,女16-54岁)、低于劳动年龄组、超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随年份变化的示意图,图中a、b、c表示不同的年龄组。完成下列问题。 1. 图中a、b、c分别表示 A.低于劳动年龄组、劳动年龄组、超过劳动年龄组 B.低于劳动年龄组、超过劳动年龄组、劳动年龄组 C.超过劳动年龄组、劳动年龄组、低于劳动年龄组 D.超过劳动年龄组、低于劳动年龄组、劳动年龄组 2. 下列年份中,该省社会养老压力最轻的是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 1.劳动年龄组所占的年龄段最大,人口所占的比重最大,属于图中b,我国总体上出生率在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在增加,所以低于劳动年龄组是a、超过劳动年龄组是c。选择A。 2.社会养老压力最轻的是劳动年龄组所占的比重要大,超过劳动年龄组所占的比重小,图中2000年超过劳动年龄组与劳动年龄组之比最小,所以该省社会养老压力最轻的是2000年。 考点:人口增长,人口问题。 读“我国某山脉主峰不同坡向冰川面积分布及退缩率统计图”(图2),完成下列问题。 图2 3. 该山峰最可能位于 A.天山 B.秦岭 C.横断山脉 D.台湾山脉

4. 造成不同坡向冰川面积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光照 B.气温 C.降水 D.地势 5. 近些年,造成冰川面积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降水减少 B.地壳运动 C.风力增强 D.气温升高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 3.根据我国主要山脉的海拔高度及其分布可知,秦岭、台湾山脉位于地势的第二三阶梯,而且海拔较低,山顶根本没有冰川分布,故排除选项B、D;横断山脉地处我国西南地区,盛行西南季风,南坡是迎风坡,冰川面积分布应该较大,而图中是北坡冰川面积分布多,所以该山脉应该是天山,故选项A正确。 4.不同坡向冰川面积差异最主要因素是降水,一般情况下山地迎风坡一侧降水量大,冰川面积大,如上题中:天山北坡有来自于北冰洋、大西洋的湿润气流进入,形成迎风坡,所以北部冰川面积大,故选项C正确。 5.地壳抬升冰川面积变化无关,故排除选项B;风力增强对冰川面积减少有影响,但影响不大,故排除选项C;降水减少对于迎风坡的冰川面积减少影响较大,仔细观察右图,不同坡向冰川面积都在缩小,说明冰川在大量融化,可见造成不同坡向冰川面积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气温升高,故选项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全球气候变化。 第十二届昌平区苹果文化节上,市民们见到树体矮小、幼童伸手可摘的苹果树。“矮化密植”技术使果树树冠缩小,结果更早、更多、含糖量更高。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6. 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矮化密植”技术 ①充分利用了光热条件②提高了土壤肥力 ③降低了科技投入④改良了作物品种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7. 近年来京郊农村纷纷举办集商贸、旅游一体的“文化节”,该模式主要基于 A. 政策支持 B. 民俗传统 C. 技术进步 D. 交通改善 8. 本届苹果文化节上还引入“互联网+”的形式,大量苹果微店的开通 A. 拓展了销售市场,提高了经济收益 B. 宣传了苹果文化,提升了市民素质 C. 应用了网络技术,提升了政府业绩 D. 便利了产销沟通,提高了产品价格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八章 第一节环境安全的认识及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教师用书

第一节环境安全的认识及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 一、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环境安全(问题)的具体影响 影响具体表现 基础性环境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 直接、间接双重性直接性危及生命和财产安全、损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间接性成为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安全问题的触发器和放大器 全局性局地、区域乃至全球都可能发生环境安全问题。一国的环境安全问题,可能产生于本国,也可能来自其他国家,还可能是全球环境问题导致的 2.影响环境安全风险的因素 (1)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 (2)人类及自然环境本身对环境问题损害或威胁的敏感程度及抵抗能力。 二、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国家安全 特性①发生的随机性和瞬时性;②成因与形式的多样性;③危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 类型及影响普通突发事件 一般发生在局地或区域,强度和规模有限或能够得到及时应对, 不至于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重大突发事件 危害巨大,应对不得当或不及时,将会触发经济和社会危机, 威胁国家安全 三、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国家安全的途径 经济上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生态上损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 社会上诱发环境群体性事件,使环境安全问题转化为公共安全问题 四、污染物跨国转移影响国家安全 1.污染物跨国转移的方式 方式途径 污染物跨国传输大气环流、河流径流等自然过程传输 废弃物跨国转移正常贸易或非法入境

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国际贸易 2.影响 输入国家或地区威胁环境安全 输出国与输入国引发矛盾或外交争端,政治、经济和军事冲突 五、跨国污染问题的应对 1.对通过自然过程产生影响的跨国污染源采取的措施 源头防范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国际合作机制促进污染物来源国的污染治理事中控制采取应急响应,控制影响范围,消除危害 事后治理做好生态恢复、赔偿损失等善后处理工作 2.废弃物跨国转移、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类型的跨国污染问题 源头防范控制境外污染物的输入 事中控制加强无害化处理,积极发展国内替代产品 事后治理强化污染治理,及早消除污染危害 3.国家之间应对跨国环境安全问题的方式 减少环境冲突环境安全冲突是指环境安全问题的责任国与受害国之间出现的紧张关系,甚至出现敌对行为或军事冲突 加强环境安全合作 各国均严格遵守相关国际环境公约和双边协定,联合应对突发的环境安全危机 命题视角(一) 环境安全问题的产生、特点及应对途径 案例法学习 [把握教考导向] 一、教材这样学(选自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分析空气质量对不同人群身体健康的影响 我国空气质量指数(AQI)是将常规监测的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等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数值形式,并分级表示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下表)。 空气质量标准及对健康的影响表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知识整合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正常情况下,对于人类合理和适度的索取,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 恢复能力,相反当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 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索取>再生) (2)对于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容纳、分解和消除 等作用,相反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 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排放>自净) 2.环境问题的表现 (1)自然资源枯竭 表现主要原因典型案例 水资源危机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华北平原的春旱 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耕地减少、草场退化能源资源短缺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2)生态破环 表现主要原因典型案例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滥伐、滥垦、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中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土地盐碱化不合理的灌溉等华北平原次生盐碱化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过量排放二氧化碳、氟氯烃化合物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恶化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滥伐森林、森林面积减少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 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过度捕猎等大熊猫、江豚、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3)环境污染 表现主要原因典型案例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任意排放工业“三废”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泰晤士河的悲剧固体废弃物污染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垃圾“围城”现象噪声污染交通、工厂等城市噪声污染 放射性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 海洋污染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渤海湾石油泄漏 3.城市和乡村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环境问题形成原因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城市人口高度集聚,交通和工业活动排放大量废弃物 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问题也较为突出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近年来,乡村经济发展 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成因 地区环境问题原因 发展中国家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 快速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 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 ②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问 题 ①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较低,却消耗了世界大多数自然资源; ②人均自然资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5.全球性环境问题 表现分布成因危害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大量使用矿物燃 料;森林面积大量 减少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 沿海低地、城市;使各地 干湿状况发生变化 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矿 物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 新能源 酸雨(pH<5.6) 西欧、北欧、北美、燃烧矿物燃料排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对燃料进行脱硫处理,变 日本、我国南方地 区 放大量酸性气体腐蚀建筑物、危害人体健 康 废为宝,化害为利;鼓励 使用新能源 臭氧层破坏南极、北极和青藏 高原等地上空 人类大量使用交 通对聚落空间形 态的影响氟氯烃 等制冷剂 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强导 致皮肤癌发病率增加;威 胁海洋生物生存;导致全 球气候变暖 禁止或减少氟氯烃化合 物的使用和排放 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人类占据了生物 的生存空间;环境 污染;生态退化 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 发生频率增加 建立自然保护区 国际水域污染北海、地中海、国 际性河流上游 工业、生活废水污 染海洋;海上油轮 的石油泄漏 破坏海洋生态与海洋水产 业;影响河流下流地区人 们的生产和生活 废水处理后达标排放,对 石油泄漏要及时治理 6.【方法技巧】有关环境问题的解题思路 (1)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②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③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水体更新速度慢,水体的自净能力低,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2)分析人为原因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①人口压力: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自然资源的开采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式,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3)分析后果和危害:两方面分析对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4)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环境污染根本措施在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生态破坏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资源短缺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生态、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可持续发展系统。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政府-制度 + 企业-技术 + 公众-教育) (1)消除贫困 生态持续发展基础强调发展要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经济持续发展条件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原则内容具体做法 公平性 原则 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 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保护生物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与子孙后代共享资 源和环境 持续性 原则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 源环境承载力之内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 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共同性 原则 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地区 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 的协调 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全球共 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 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广东省汕头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 地理 Word版含答案

试卷类型:A 2024年汕头市普通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地理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第I卷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第Ⅱ卷共3小题,满分52分。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1年12月6—12日,我国长株潭城市群出现一次大气污染,主要污染源为外源性输入与本地污染物积累。如图示意长株潭城市群位置及长株潭城市群PM2.5质量浓度逐日变化曲线(PM2.5平均值大于75μg/m3开始出现轻度污染,150—250μg/m3为重度污染)。据此回答第1~2题。 1.长沙、株洲两市大气污染开始时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相对位置②植被类型③大气环流④海拔高低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2.根据12月8-10日长株潭城市群空气质量的变化,推断当时的天气形势() A.受副热带高压控制B.有明显降水过程 C.空气对流运动旺盛D.近地面风速较小

放牧作为高寒草甸的主要利用方式,家畜采食和践踏会对草地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在青藏高原,放牧活动对高寒草甸表层土壤的入渗能力产生一定影响。研究人员在祁连山某河谷划分了5个放牧强度不同的样区。如图示意某次降水结束后不同样区土壤入渗率的变化。据此完成第3~4题。 3.放牧强度4.35和2.75的两个样区土壤入渗率存在差异的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A.降水强度B.植被根系C.地形坡度D.冻土厚度 4.从土壤入渗率的角度考虑,最有利于降低地表径流侵蚀土壤效果的放牧强度是 A.2.75~3.64 B.3.64~4.35 C.4.35~4.76 D.4.76~5.20 受河流径流与涨潮流共同影响,长江入海通道北支入海口(图a)存在水沙交换现象。图b示意2007—2016年北支不同河段各个港口的水深变化。总体来看,北支的冲淤演变趋势以淤积为主,部分地区表现为冲刷。据此完成第5~6题。 5.对比北支下段北岸,南岸泥沙淤积严重的自然原因是南岸() A.海岸地形坡度较大B.河流的流速较快

近10年来乌鲁木齐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分析

近10年来乌鲁木齐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分析 郑健 【摘要】利用2002-2011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采用Daniel趋势检验法对乌鲁木齐市空气质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探讨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综合治理措施.结果表明,2002-2011年乌鲁木齐市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是SO2和PM10,呈现典型的煤烟型污染特征.SO2呈显著下降趋势,NO2呈显著上升趋势,PM10呈下降趋势,变化不显著.近年来乌鲁木齐市通过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整体大气环境质量呈现好转趋势,但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气象因素的共同影响,空气环境污染防治任务仍很艰巨,必须继续采取综合、系统的措施,以实现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目标.%With the analytical data on air quality of Urumqi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2 to 2011,this paper takes out a trend analysis on air quality variation of Urumqi with the method of Daniel Test for Trend.According to this analytical data of Urumqi in this period,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the key pollutants and the main causes in these years,as well as list some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s to improve the air quality of Urumqi.Then the results of this trend analysis in this paper indicate that the main air pollutants of Urumqi were sulfur dioxide(SO2)and PM10 particles during 2002-2011.Typically,its air pollution type is smog and particles pollution.According to the results,the content of sulfur dioxide(SO2)declined;carbon dioxide(CO2)increased and PM10 particles decreased slightly in entire.In the end,this paper mentions the effects of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s that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of Urumqi has been made on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in

2023年高考地理复习精题精练-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解析版)

专题21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考点03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近年来,我国福建、浙江、广东、江西等南方水网地区猪场拆迁潮涌现,散养农户也受到许多限制,许多养猪大企业纷纷向东北等地迁移,出现了“南猪北养”的局面。下表为农业部《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我国生猪发展区域类型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A.土地价格B.交通运输 C.市场需求D.生态环境 2.东北吸引大型养猪企业北迁的最主要优势是() A.饲料丰富B.地广人稀C.交通便利D.市场广阔 3.与直接销售相比,对生猪进行深加工(如腌制腊肉、腊肠)主要是为了() ①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①灵活适应市场,抵御风险 ①丰富品种,提高加工水平①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收入 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 【答案】1.D 2.A 3.B 【解析】1.生猪养殖会造成水、土壤污染和大气污染等,南方水网区成为生猪生产约束发展区,主要考虑保护生态环境,D正确;南方水网区部分省份如皖、赣、湘、鄂等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土地价格不高,交通也较便利,A、B错误;我国人口众多,生猪的市场需求量大,故市场需求不会使得南方水网区成为生猪生产约束发展区,C错误。故选D。2.东北地区商品谷物农业发达,玉米等谷物产量大,能为生猪饲养提供丰富的饲料,A正确;生猪饲养对土地面积要求不高,故地广人稀不是主要原因,B错误;非生猪潜力增长区交通也较便利,面向国内市场,市场也较广阔,故东北地区在交通和市场方面无突出优势,

C、D错误。故选A。 3.与直接销售相比,对生猪进行深加工(如腌制腊肉、腊肠)可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获取更高的利润,①正确;对生猪进行深加工,丰富了生猪产品的种类,有利于生猪产业灵活适应市场,抵御风险,①正确;对生猪进行深加工丰富了生猪产品的种类,但不能直接提高加工水平,①错误;对生猪进行深加工需要劳动力,给当地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收入,①正确;①①①正确,故B正确,A、C、D错误。 某年11月,受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一家化工企业爆炸事故影响,松花江形成长达80 千米的污染带,引发流域重大水污染事件。吉林、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启动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采取措施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位于下游的俄罗斯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两国通过合作成功化解了此次危机。下图为松花江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污水流经哈尔滨市之后,松花江的污染程度减轻的原因是() A.气温越来越低B.水流速越来越快 C.河流水量增大,稀释作用增强D.植被越来越茂密 5.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有() ①引发国际争端①威胁区域的生态环境安全①威胁沿岸居民的健康①使松花江改道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 【答案】4.C 5.B 【解析】4.读图可知,松花江流经哈尔滨市之后有较多的支流汇入,对污水团起到了较大的稀释作用,所以松花江污染程度会减轻,C正确。气温越来越低不利于污染减轻,A错误。地势差异不大,且越往下游流速越慢,不利于污染减轻,B错误。植被差异不大,D错误。故选C。 5.化工企业爆炸引发的水污染会威胁松花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及松花江沿岸居民的饮水安全,

2023年高三上半期第四次大联考地理题带答案和解析(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等)

选择题 黑茶因成品茶的外现呈黑色得名,主产区为四川、云南、湖北、湖南、陕西、安徽等地,其中湖南安化黑茶是中国黑茶的始祖,在唐代(856年)的史料中记载为“渠江薄片”。目前当地形成了黑茶种植、加工、运输、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但黑茶质量良莠不齐,2018年10月27日至30日在湖南省安化县举办了第四届中国湖南安化黑茶文化节。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黑茶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的主要区位条件是南方地区 A. 气候适宜 B. 土壤肥沃 C. 市场广阔 D. 种植历史悠久 【2】安化县举办黑茶文化节有利于 ①提高黑茶质量 ②提升品牌价值效应 ③挖掘本地市场 ④促进加工技术创新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 【1】A 【2】D 【解析】 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及区域农业发展。 【1】茶叶喜湿、喜温,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和热带季风气候区,选项A正确。 【2】安化县举办黑茶文化节,加大宣传,有利于提升黑茶的品牌效应,促进加工技术创新。 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全面获取信息进行概括即可,难度一般。 选择题 存在于高原周围地区、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气环流,称为高原季风。下图中箭头表示青藏高原形成的高原季风方向。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高原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B. 高原面与海洋表面的热力差异 C. 高原表面植被的季节变化 D. 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 【2】上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 A. ab B. bc C. cd D. ad 【3】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 A. 削弱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B. 削弱了东亚季风加强了南亚季风 C. 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D. 加强了东亚季风,削弱了南亚季风【答案】 【1】D 【2】B 【3】C 【解析】 【1】高原季风形成的主导因素是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明显,D对。气压带与风带的在大陆

能力训练3 原因分析类-备战2021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综合题能力训练(详解版)

上海2020届地理等级考综合题能力训练——原因分析类 一、历年等级考试题统计分析 二、真题回顾 [2018等级考真题](三)天山被称为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湿岛”,自然灾害易发。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天山山脉近东西走向,山高坡陡,地表岩石破碎。受地形条件限制,山区公路盘山而建或沿河谷分布。 材料二天山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年降水量小于600毫米,多集中在春夏季。其北坡受地形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海拔1600-3500米,一次暴雨的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25-40%。

31.分析天山北坡泥石流多发生在夏季的原因。(8分) 近四年地理等级考试的综合题来看,思维水平主要分布在多点结构,试题分值主要在4~6分,答题时需要从至少两个及以上的角度来分析,阅卷时也是“采点”给分。本综合题是近三年来地理等级考试变化最突出的一道试题。首先,分值的变化,由原来的单个小题最高分为6分提高到8分;其次,评分标准的变化,强调在“采点”给分的基础上,要结合“采意”给分,强调最后2分有逻辑因果关系才给,见表1。 第31题应答表述质量的评价量表 三、对点训练 [2016普陀二模](三)读下列东南亚中南半岛地区图及曼谷的气候资料,回答问题。(18分)

01.判断曼谷的气候类型及最热月出现的时间,并分析最热月出现时间的成因。(7分) 02.曼谷是洪涝灾害频发的地区,分析曼谷洪涝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4分) 03.源自中国境内的湄公河是东南亚最大的河流,其入海口附近形成巨大的三角洲,简析其河口三角洲的成因。(3分) [2017徐汇二模](一)秘鲁是中国在南美洲的重要合作伙伴。了解秘鲁的地理环境,有助于更好发展与秘鲁的友好合作关系。阅读地图材料,回答问题。(20分) 04.秘鲁西海岸形成了南北延伸的荒漠带,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简析其成因。(6分)

新高中地理高考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 第24讲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教师版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24讲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一、单选题 1.(2021·湖南)下表为某市地铁S线和T线开通前后距地铁线不同距离的住宅平均价格及其增幅。S线横跨城市中心区和边区,T线连接城市边区和外围区,两条线路开通时间几乎相同,所经之地公共交通密度差异明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地铁开通后,S线和T线距地铁线0.2千米范围内住宅平均价格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治安环境较差 B.运营期间交通较拥堵 C.大气质量较差 D.运营期间噪音和震动感较大 (2)仅从距地铁线远近对住宅价格影响角度看,S线和T线开通后对住宅平均价格有效影响的距离分别不超过() A.2.5千米、1千米 B.1千米、1千米 C.3千米、3千米 D.2.5千米、3千米 (3)地铁开通后,T线附近的住宅平均价格增幅总体高于S线,主要因为T线附近() ①配套设施更完善②环境质量更好③公共交通密度较小④房价基数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1)D (2)A (3)D 【考点】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变化对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解析】【点评】交通运输对商业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2.(2021·河北)加强中国与欧洲的经贸联系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海运是中欧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根据1995年、2005年和2015年中欧港口的节点度(以港口吞吐量和航线数量等指标衡量)及联系强度(反映港口间货物流量),确定各年份分级标准,绘制中欧航运网络核心组织结构图(下图)。在中欧海运贸易量总体增长的背景下,中国港口的相对地位明显提高,枢纽节点从无到有,形成了以南方港口为枢纽的网络组织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995〜2015年中欧航运网络系统中() A.欧洲枢纽节点货物吞吐量减少 B.欧洲枢纽节点间联系强度减弱 C.中国枢纽节点网络辐射力增强 D.中国枢纽节点的数量持续增长 (2)2015年中国一端的一级-二级枢纽节点的组合是() A.上海港-宁波港、深圳港 B.上海港-天津港、宁波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