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概论课件整理重点内容

管理学概论课件整理重点内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1、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知识性,依存性。

2、2、管理的必要性:

3、管理热潮的兴起与发展

a)工业革命后

b)二战以后

c)20世纪70年代

4、中国学习管理的必要性

a)资源短缺

b)科技落后

c)专业化社会分工

d)凝结全体成员力量的需要

e)信息技术的发展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1、管理的定义: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f)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g)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h)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i)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2、管理的职能:①决策: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②组织: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它一切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③领导:指导行为、增进了解、统一思想、激励成员

④控制: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

⑤创新:在管理循环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3、管理的自然属性: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

管理也是社会劳动中的一项特殊职能

管理也是生产力

4、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从来就是为统治阶级、为生产资料所有者服务的

企业管理的社会属性已经多元化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1、管理者的角色:亨利·明茨伯格研究发现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

类: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信息角色(监督人、传播者、发

言人)和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2、管理者的技能:根据罗伯特·卡茨(Katz,1974)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三类技能:

技术技能:运用其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关系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3、21世纪管理将会面临以下四种趋势:管理人本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知识资源化

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1、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

2、管理学的研究方法:①归纳法: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或经验)进行观察,从

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进而分析研究事

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②试验法:人为地为某一试验创造一定条件,观察其实际试验结

果,再

与未给予这些条件的对比试验的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外加条

件与试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③演绎法:从某种概念出发,或从某种统计规律出发,也可以在实证研

究的基础上,用归纳法找到一般的规律性,并加以简化,形成某种出

发点,建立起能反映某种逻辑关系的经济模型(或模式),这种模型与

被观察的事物并不完全一致,它反映的是简化了的事实,它完全合乎逻

辑的推理

第二章学科发展史

第一节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泰勒』:从1880年开始,

2.科学管理的出发点: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3.科学管理的内容

(1)塑造科学的管理哲学

科学管理是一种改变当时人们对管理实践重新审视的管理哲学。

科学管理将管理的职能从企业生产职能中独立出来,使得企业开始有人从事专职的管理工作。

进一步促进了对管理实践的思考,为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形成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2)科学的作业管理

首先,从从事同一工种的工人中挑选出身体最强壮、技术最熟练的一个,把他的工作分解为多个动作,测量并记录完成每一个动作所消耗的时间;

去除动作中多余的和不合理的部分;把最经济、效率最高的动作集中起来,确定标准的作业方法。其次,实行作业所需的各种工具和

作业环境的标准化。

(3)强化组织管理

在传统的管理中,生产中的工作责任都推到工人身上,而工人则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经验来进行工作,工作效率由工人自己决定。

(4)在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

例外原则,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日常事务授权给下属管理人员负责处理,而自己保留对例外的事项一般也是重要事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如重大的企业战略问题和重要的人员更替等。

第二节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1、法约尔Henri Fayol 1841~1925

与泰罗不同:

①泰罗关注的是车间的工人和生产管理;

②法约尔由于位居企业高层领导几十年,长期管理大企业,他的管理理论是以企业

整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是一般的管理原则和方法。

③法约尔以企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从“办公桌前的总经理”出发的。

④认为应建立一套公认的普遍验证过的原则、方法。

3、三个贡献:①从经营中独立出管理活动;②强调教育的必要性;

③提出管理活动所需的五大职能和14条管理原则。

4、企业活动可分为六项

(1)技术活动,即生产、制造、加工;(2)商业活动,即购买、销售、交换;(3)财务,即资金的筹措和运用;(4)安全;(5)会计统计;(6)管理。

5、从经营职能中独立出管理活动

法约尔区别了经营和管理:

所有的管理活动都是由五个要素组成的,这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从而形成五大管理职能。

6、提出十四项管理原则

(1)劳动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

(5)统一领导;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人员的报酬;(8)集中;(9)等级制度;(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的稳定;(13)首创精神;(14)人员的团结。

第三节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1.韦伯Max Weber,1864-1920代表作是《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提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核心:设立公职。

2.任何组织都须有某种权力作为基础

权力有三种:传统的权力。超凡的权力。理性的权力。

3.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明确的分工;

(2)自上而下的清晰的等级;

(3)人员的任用完全根据职务的需要,通过公开考试和教育培训实现;

(4)职业管理人员;管理人员职业化:固定的薪金和明确的升迁制度

(5)遵守规则和纪律;详尽的规章:强调规则化

(6)非人格化的关系。

第四节行为科学理论

1、霍桑实验——乔治.埃尔顿.梅奥

2、人际关系学说

3、梅奥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1933年发表《工业文明中的人类问题》,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主要内容有三:(1)工人是“社会人”,非单纯的“经济人”。(2)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通过满足员工需求来达到组织目的。(3)组织有“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分。

4、组织行为学的主要内容

①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是行为科学发展的第一阶段;

②研究对象可分为三个层次:个体行为理论、团体行为理论、组织行为理论

第五节现代管理理论(学派)

1、社会系统学派:创始人—巴纳德,

观点:组织是一个社会协作系统,有三个基本要素:共同的目标;协作的意愿---- 取决于诱因与贡献的平衡;信息沟通。

经理人员的基本职能:确定目标、提供诱因、建立维持信息沟通网

2、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是赫伯特?西蒙

观点:管理就是决策

提出决策过程包括4个阶段:搜集情况;拟定计划;选定计划;评价计划。

3、经验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彼得?德鲁克

4、管理过程学派——法约尔

◆将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五项,而把协调作为管理的本质。

5、系统管理学派——弗理蒙特?卡斯特(F?E?Kast)、罗森茨威克

6、管理科学学派——伯法自称为“管理科学家”

7、权变理论学派(70年代后)——美国学者卢桑斯

核心内容是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即权变关系。环境是自变量,管理(的观念和技术)是因变量

现代管理理论主要特点:A.强调系统化。B.重视人的因素。C.重视非正式组织。D.强调效率与效

果的统一。E.强调创新。F.重视战略。

第六节管理理论新发展

1、企业战略

①企业战略产生于60、70年代的美国,它是有关企业长远和全局发展的谋划和策略。

②核心是对企业现在和未来的整体效益活动进行全局性管理,

③内容包括从阐明企业战略的任务、目标、方针、到战略实施的全过程,

④由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及控制所组成。

2、企业文化:是指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载体。

◆组成:(1)企业精神;(2)企业作风;(3)企业形象。

3、企业文化的功能:(1)振兴功能。(2)导向功能。(3)协调功能。(4)凝聚功能。

(5)美化功能。(6)育人功能。

4、学习型组织。1990年,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练——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出版,引起管理学界的轰动。

5、企业再造。1993年海默和钱皮合作出版《企业再造工程》,提出应对市场变化的新方法——企业再造。

6、未来管理发展趋势。

◆国际化:市场国际化、跨文化

◆劳动日益以知识为基础:出现劳动雇佣资本现象复杂、多变!

◆人:价值观和工作态度、需求的个性化

◆科技发展:技术更新速度加快、I T的发展

第三章学科发展史

第一节管理原理的特征

1、管理原理的特征:客观性、系统性、稳定性、概括性

2、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

管理原理,是现实管理现象的一种抽象,是大量管理实践经验的升华,它指导一切管理行为掌握管理原理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性

研究管理原理有助于掌握管理的基本规律

对于管理原理的掌握有助于迅速找到解决管理问题的途径和手段第二节系统原理

1、系统的概念: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

能的有机整体。就其本质来说,系统是“过程的复合体”

2、系统的特征:

集合性。系统最基本的特征,一个系统至少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子系统组成

层次性。系统是由处于不同地位的子系统、子子系统等组成

相关性。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3、系统原理的要点:

①整体性原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

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

②动态性原理。掌握系统动态原理,研究系统的动态规律,可以使我们预见系统的发

展趋势,树立起超前观念,减少偏差,掌握主动,使系统向期望的目标顺利发展

③开放性原理。明智的管理者应当从开放性原理出发,充分估计到外部对本系统的种

种影响,努力从开放中扩大本系统从外部吸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④环境适应性原理。作为管理者既要有勇气看到能动地改变环境的可能,又要冷静地

看到自己的局限,才能实事求是地作出科学的决策,保证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⑤综合性原理。把系统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规

律性

第三节人本原理

1、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人们对提供劳动服务的劳动者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是逐步认识的,这个认识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要素研究阶段——行为研究阶段——主体研究阶段。

2、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

实现有效管理有两条完全不同的途径:

高度集权、从严治厂。依靠严格的管理和铁的纪律,重奖重罚,

使得企业目标统一,行动一致,从而实现较高的工作效率。

适度分权、民主治厂。依靠科学管理和职工参与,使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结合,使企业全体职工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自觉地努力奋斗,从而实现高度的工作效

率。

3、现代管理的核心:

封建时代:完全遵守

资本主义:利己、守信

当今时代:利人、利己,民主平等、等级观念并存——引导和促进人性的发展

4,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①为用户服务,满足用户的需要,实质是企业实现其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

②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第四节责任原理

1、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挖掘人的潜力的最好办法是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职责界限要清楚

职责中要包括横向联系的内容

职责一定要落实到每个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事事有人负责

2、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

一定的人对所管的一定的工作能否做到完全负责,取决于下列三个因素:

权限、利益、能力

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一定的人对所管的一定的工作完全负责——列宁

3、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对每个人进行公正的奖惩,要求以准确的考核为前提

为了做到严格奖惩,要建立健全组织的奖惩制度,使奖惩工作尽

可能地规范化、制度化,是实现奖惩公正而及时的可靠保证第五节效益原理

1、效益的概念:

效益是与效果和效率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效果: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有效益的,有的是无效益的

效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

效益: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可分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效益的评价:

效益的评价,可由不同主体,从多个不同角度去进行,因此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

管理首先要求对效益的评价尽可能公正和客观

几种不同的评价:

首长评价、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市场评价

3、效益的追求:

管理就是对效益的不断追求,这种追求遵循以下规律:

①在实际工作中,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态是通过经济效益而得到表现的

②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很多,其中主体管理思想正确与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③追求局部效益必须与追求全局效益协调一致

④管理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

⑤确立管理活动的效益观

第四章管理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管理的方法论

1、管理方法的重要性

管理方法的定义:

管理方法是在管理活动中为实现管理目标、保证管理活动顺利进

行所采取的具体方案和措施

管理方法的重要性

管理原理必须通过管理方法才能在管理实践中发挥作用

管理方法是管理理论、原理的自然延伸和具体化、实际化

是管理原理指导管理活动的必要中介和桥梁

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它的作用是一切管理理论、原理本身所无法替代的

2、管理哲学

管理哲学的定义:

管理哲学就是关于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管理主客体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管理哲学的构成:管理辩证法、管理的科学价值观、管理认识论、管理文化

3、管理方法的一般分类

技术方法、法律、教育、行政、经济

4、管理方法的分类:

按管理对象的范围

宏观管理方法、中观管理方法、微观管理方法

按管理方法的适用普遍程度

一般管理方法、具体管理方法

按管理对象的性质

人事管理方法、物资管理方法、资金管理方法、信息管理方法?按所运用方法的量化程度

定性方法、定量方法

第二节管理的法律方法

1、法律方法的内容与实质

法律方法的内容:

健全各种法律法规

相应的司法工作和仲裁工作

法律方法的实质:

法律方法的实质是实现全体人民的意志,并维护他们的根本利益,

代表他们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实行强制性的、统一的管理

2、法律方法的特点与作用:

①法律方法的主要特点:

严肃性

法律和法规的制订必须严格地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规定进行?规范性

法律和法规是所有组织和个人行动的统一的准则,对他们具有同等的约束力?强制性

法律、法规一经制定就要强制执行,各个企业、单位以至每个公民都必须毫无例外地遵守

②法律方法的作用:

保证必要的管理秩序

调节管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使管理活动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3、法律方法的正确运用:

法律方法有双重作用:促进作用、阻碍作用

管理活动中,各种法规要综合运用、相互配合

法律方法要与其它方法一起综合使用

第三节管理的行政方法

1、行政方法的内容与实质

行政方法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统和层次,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直接指挥下属工作的管理方法

行政方法的实质是通过行政组织中的职务和职位来进行管理:

①它特别强调职责、职权、职位,而并非个人的能力或特权

②任何部门、单位总要建立起若干行政机构来进行管理

③它们都有着严格的职责和权限范围

2、行政方法的特点:

权威性、强制性、垂直性、具体性、无偿性

3、行政方法的作用

①有利于组织内部统一目标、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能够迅速有力地贯彻上级的方针和政策,

对全局活动实行有效的控制

②行政方法是实施其他各种管理方法的必要手段

③可以强化管理作用,便于发挥管理职能,使全局、各部门和各单位密切配合,前后衔接,

并不断调整它们之间的进度和相互关系

④行政方法便于处理特殊问题

4、行政方法的正确运用:

第四节管理的经济方法

1、经济方法的内容

经济方法的定义:

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各种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以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管理方法经济方法的内容:

价格、税收、信贷、工资、利润、奖金、罚款以及经济合同等

2、管理的经济方法的实质是围绕着物质利益,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与劳动

者个人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3、经济方法的特点

利益性。通过利益机制引导被管理者去追求某种利益,间接影响被管理者行为

关联性。经济手段之间,经济手段与其它手段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

灵活性。针对不同管理对象,要区别对待;对同一对象可以采用不同方式

平等性。管理的组织或个人在获取自己的经济利益上是平等的

4、经济方法的正确运用

要注意将经济方法和教育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要注意经济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不断完善

不要迷信重奖重罚的作用,防止以罚代管的倾向

第五节管理的教育方法

1、教育方法的实质和任务

教育方法的实质

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从德、智、体诸方面施加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受教育者的行为符合管理的要求

教育方法的任务

管理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素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2、教育方法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强制性、自主性、示范性、群体性、个体性

(一)人生观及道德教育(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三)民主、法制、纪律教育?(四)科学文化教育(五)组织文化建设

3、教育方法的应用方式

教育方法是管理的最好方法,应用方式不当不仅起不到应有效果甚至产生抗拒和反作用,常用的较好方式有以下几种:

专业式教育、情景式教育、启发式教育、互动式教育

第五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第一节企业管理为什么需要伦理道德

1、伦理道德是现代企业的核心价值构件,具有特殊的管理意义和文明意义。(企业为什么需要伦

理道德)

2、伦理、道德的文化真义及其管理学意义

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实体,而且首先并且更重要的是一个伦理实体

在企业管理中,伦理的要义就是个人作为“组织人”或作为企业的成员而行动

伦理的真谛是个人的单一性与共同体的普遍性的统一

3、伦理道德与经济运行

20世纪西方学术界对伦理经济、管理意义的几种解释:

理想类型论(马克斯·韦伯)

现代资本主义成功的最大秘密在于其独特的伦理——新教伦理文化矛盾论(尼尔·贝尔)

文化矛盾的核心是经济冲动力与宗教冲动力或道德冲动力的分离与背离最强动力、最好动力论(彼得·科斯洛夫斯基)

最强的动力:谋利或经济活动

最好的动力:道德行为

竞争力论(查尔斯·汉普登特纳等)

国家竞争力:创造财富的价值体系

4、伦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

在经营活动中,企业伦理与管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经济与经营活动的意义,尤其是对终极意义的追求

企业及其产品的价值观

企业组织

人文力与企业精神

5、几种相关的道德观:

推己及人、社会契约、公平公正、权利至上、功利主义道德观

6、功利主义道德观:

观点: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

功利主义道德观有其合理的一面

存在两个问题:取得最大利益的手段;利益的分配

“功利主义”价值观移植到企业管理中

所谓“最大利益”是“最大福利”

功利主义的核心是“有用性”

7、权利至上道德观

观点:能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行为才是善的

理解权利至上的道德观就注意的两个问题:

对“权利”(right)概念的理解

权利是相互的

8、公平公正道德观

观点:

管理者不能因种族、性别、个性、个人爱好、国籍、户籍等因素对部分员工歧视,而那些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和公平公正的标准向员工支付薪酬的行为是善的?对“公平公正”的认识:

主要指支付薪酬的依据应当只是员工的技能、经验、绩效或职责等因素,而不是其他各种似是而非的因素

9、社会契约道德观

观点:

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

契约论的道德观有其深刻的局限性

契约具有很强的情境特征,在很多场合是利益博弈的结果,与合理性无关

契约的对象必须严格限制,如价格、道德、婚姻等是不可以契约的

契约主义泛滥会导致严重的经济与社会后果

10、推己及人道德观

它是中国儒家道德观的高度概括

其核心观点:“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恭、宽、信、敏、惠

仁、义、礼、智、信

11、道德管理的特征

合乎道德的管理的特征:

1.不仅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且更把其视作组织的一项

责任

2.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应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

3.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善

于处理管理者与一般员工及一般员工内部的关系

4.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成就

5.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

6.具有自律的特征

7.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12、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①道德发展阶段(前惯例层次、惯例层次、原则层次)、

②个人特征。对组织的管理道德有着直接的影响

这里所讲的个人特性主要内容:管理者的个人价值观(包括道德观)、自信心、自控力

③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对管理道德的影响方式:

有无必要的权力制衡、监察、检查、审计机制,有无外部群众和舆论监督

组织内部有无明确的规章制度

上级管理行为的示范作用

绩效评估考核体系会起到指挥棒的作用

④组织文化。有无诚信、包容的组织文化

⑤问题强度。指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13、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

①挑选素质的员工、②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③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

⑤设定工作目标、⑤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⑥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

⑦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⑧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

14、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①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②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

③社区福利投资。④社会慈善事业。⑤自觉保护自然环境

第六章战略环境分析

第一节知天知地

1、外部一般环境(总体环境)

外部一般环境是在一定时空内存在于社会中各类组织均会面对的环境

2、外部一般环境主要内容:

①政治法律环境、②社会文化环境、③经济环境、④技术环境、

⑤自然环境、⑥行业环境

3、波特的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①现有竞争对手(现有厂商)。a、基本情况研究;b、主要竞争对手研究;c、竞争对手的发

展动向

②潜在竞争对手(入侵者)。a、规模经济;b、产品差别;c、在位优势;d、转移成本、

e、资本需求;

f、政府政策。

4、行业竞争结构。替代品生产厂家、行业竞争结构、用户(顾客)研究、供应商研究

第二节知己知彼

1、竞争对手分析的基本框架:未来目标、现行战略、假设、能力

2、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法:

①对企业自身的分析:

波特指出:竞争优势归根结底来源企业为客户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

支持的活动:公司的基本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发展、采购

主要活动:运入后勤、生产操作、运出后勤、营销与销售、服务

第七章决策

第一节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

1、决策的定义:决策是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

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

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

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

2决策的原则:

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现实中实现最优的条件往往难以达到

3、决策的依据:

管理者在决策时离不开信息:①数量和质量;②信息的成本: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4、决策的类型:

①按时间: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

②重要性: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

③主体看:集体决策、个人决策

④决策的起点看:初始决策、追踪决策

⑤决策所涉及的问题:程序化、非程序化决策

⑥环境因素的可控程度看: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

5、决策的特点

目标性、可行性、选择性、满意性、过程性、动态性

6、决策的理论

古典决策理论、行为决策理论、回溯决策理论

7、决策的过程:

诊断问题,识别机会

识别目标

拟定备选方案

评估备选方案

作出决定

选择实施战略

监督和评估

8、决策的影响因素

①环境②过去决策③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④伦理⑤组织文化⑥时间

9、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的四项原则:

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建议不作评论

建议不必深思熟虑,越多越好

鼓励独立思考、奇思妙想

可以补充完善已有的建议

10、集体决策方法:

①头脑风暴、②名义小组技术、③德尔菲技术

11、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

①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

根据相对竞争地位和业务增长率两个标准,可把企业的经营单位分成四大类:

金牛型:市场占有率较高,而业务增长率较低

产生的大量现金可以满足企业经营的需要

明星型:市场占有率和业务增长率都较高

不失时机地投入必要的资金,扩大生产规模

幼童型:经营单位业务增长率较高,目前市场占有率较低

有前途:投入必要的资金,使其向“明星”型转变

无前途:忍痛割爱,及时放弃该领域

瘦狗型:经营单位市场份额和业务增长率都较低

采取收缩甚至放弃的战略

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的步骤:

把企业分成不同的经营单位

计算各个经营单位的市场占有率和业务增长率

根据其在企业中占有资产的比例来衡量各个经营单位的相对规模

管理学概论

管理学概论 1.管理 管理是为实现预定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或合理组织和有效利用有限资源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的载体是组织,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对象是相关资源,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 2.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泰罗、亨利·甘特、福特、吉尔布雷斯夫妇等。 3.组织管理理论 组织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其代表人物主要有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和切斯特·巴纳德等。 4.行为管理理论 行为管理理论形成于二十世纪20年代,早期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以后发展为行为科学,即组织行为理论。1949年“行为科学”正式产生,产生了一大批影响力很大的科学家及其理论,主要有马斯洛及其需要理论、麦克雷戈的XY理论、麦克兰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费鲁姆的期望理论等。 5.决策 管理学所讲的决策,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和在处理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时,从各种备选方案中作出选择的活动。决策是指向未来的,而未来对于任何人来

说都是一个未知的领域。一切决策过程都大致包括以下四个阶段:第一,确定决策目标;第二,设计备选方案;第三,评价和选择方案;第四,对付诸实施的方案进行评价。 6.计划 计划是确定组织未来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式。计划内容都包含“5 W 1 H”: What(做什么,目标与内容)、Why(为什么做,原因)、Who(谁去做,人员)、Where(何地做,地点)、When(何时做,时间)、How(怎样做,方式、手段)。计划具有预见性、针对性、可行性、约束性的特点。 7.组织 组织是指服从计划,并反映着组织计划完成目标的方式。在管理学中,组织的含义可以从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来理解。从静态方面看,指组织结构,即:反映人、职位、任务以及它们之间的特定关系的网络。这一网络可以把分工的范围、程度、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关系、各自的任务和职责等用部门和层次的方式确定下来,成为组织的框架体系。从动态方面看,指维持与变革组织结构,以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通过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变革,将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从时间上、空间上科学地组织起来,使每个成员都能接受领导、协调行动,从而产生新的、大于个人和小集体功能简单加总的整体职能。 8.领导 领导就是领导者进行领导活动,率领着一群人去达到目标。领导必须有以下三个要素: (1)领导者必须有下属或者追随者;(2)领导者必须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3)领导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并可以通过影响下属来实现组织目标。在指挥、带领、指导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领导者必须要有指挥、协调、激励三个方面的作用。领导权力有五个来源:法定性权力、奖励性权力、惩罚性权力、感召性权力、专长性权力等。

管理学导论知识点

管理学导论 名词解释: 1.管理:定义:通过综合运用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以有效地实现目标的过程。 管理工作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管理的功能是通过科学的方法,使用有限的资源实现尽可能多的目标;有效的管理既要讲究效益,也要讲究效率;管理工作的内容是一致的,就是协调;管理是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组成的系统过程;管理产生的原因在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管理是人们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手段。 2.组织:所谓组织,是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的目的而形成的一个系统集合,它由一群人 所组成,有一个特定的共同目标,有一个由规章制度、职位职权体系、角色分工等所构成的系统化的组织结构。其特征包括:有一群人所组成(>=2)——组织成员,有共同的目标——组织目标,有一个系统化的结构——组织结构。组织功能:克服个人力量的局限性,实现靠个人力量无法实现或难以有效实现的目标。组织手段:通过分工——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通过协作——形成群体力量。组织前提:组织成员能力互补、志同道合。组织机制:组织成员双向选择、自由组合。组织从本质上而言,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3.行为管理思想:行为管理思想认为:人不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其劳动生产率受到 社会的、心理的和群体的因素的影响。行为管理思想把重点放在分析影响组织中个人行为的各种因素上,强调管理的重点是理解人的行为。代表人物有:梅约——社会人观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麦克雷戈——X理论和Y理论。行为管理思想的特点在于改变了人们对管理的思考方法,它把人看作是宝贵的资源。强调从人的作用、需求、动机、相互关系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研究其对管理活动及其结果的影响。研究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好人的工作、协调人的目标、激励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提高工作效率。 4.权变管理思想:权变管理思想认为:世界上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最佳的管理理论与方法, 每一种管理理论与方法都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权变管理思想主要包括系统理论,权变理论,过程理论等。其特点为,在继承以前的各种管理思想的基础上,把管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了对管理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的研究,希望通过对环境因素的研究,找到各种管理原则和理论的具体适用场合。权变管理思想是与70年代以来经济活动的国际化、组织大规模化和环境的复杂多变相适应的。

(完整版)工程管理概论知识点

或许可能有些错误的(比如脑残打错字啥的),内容按道理来说是全的,包括书上画的以及图示和老师发的A4纸内容都整理在这里啦。 背诵: 简答题: 1、简述现代工程的特点 ①工程规模大,难度高 ②现代高科技在工程中的应用 ③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专业化和综合性特点 ④投资大,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⑤对自然、对社会的影响大,而且许多影响是历史性的 工程的国际化:在我国许多工程的建设都有外国的公司参加;我国的许多工程承包商、设计单位、供应商也到国外去承接工程 2、什么是工程环境?简述工程环境的主要内容 工程环境是指对工程的建设、运行有影响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它们构成工程的边界条件。工程环境包括如下方面:(1)自然环境;(2)社会环境;(3)经济环境;(4)政治环境;(5)法律环境;(6)工程周围基础设施、场地交通运输、通信状况;(7)工程相关者的组织状况;(8)其他方面:【建筑文化环境(当地传统的建筑风格);技术环境(即工程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技术发展水平、技术能力,解决工程建造和运行问题技术上的可能性;工程相关的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情况等);工程所需的劳动力熟练程度、技术水平、工作效率、吃苦精神】 3、简述工程的寿命周期阶段的主要工作,并作图示说明 (1)工程的前期策划和决策阶段。其工作内容包括工程的构思、目标设计、可行性研究和工程立项。 (2)工程的设计与计划阶段。其工作包括设计、计划、招标投标和各种施工前准备工作。 (3)工程的施工阶段。这个阶段从现场开工开始,各专业各部分工程按照设计完成最终简称整个工程,并通过验收为止。 (4)工程的运行阶段。这个阶段是工程全寿命期中时间最长的,工程通过运行实现它的使用价值。 (5)工程生命期结束阶段。工程退出运行,报废,被拆除,工程实体灭失。 emmm嫌弃这个图的可以去书上P58看图3-2

管理学概论课件整理重点内容

管理学概论课件整理重点内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1、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知识性,依存性。 2、2、管理的必要性: 3、管理热潮的兴起与发展 a)工业革命后 b)二战以后 c)20世纪70年代 4、中国学习管理的必要性 a)资源短缺 b)科技落后 c)专业化社会分工 d)凝结全体成员力量的需要 e)信息技术的发展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1、管理的定义: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f)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g)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h)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i)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2、管理的职能:①决策: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②组织: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它一切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③领导:指导行为、增进了解、统一思想、激励成员 ④控制: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 ⑤创新:在管理循环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3、管理的自然属性: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 管理也是社会劳动中的一项特殊职能 管理也是生产力 4、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从来就是为统治阶级、为生产资料所有者服务的 企业管理的社会属性已经多元化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1、管理者的角色:亨利·明茨伯格研究发现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 类: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信息角色(监督人、传播者、发 言人)和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2、管理者的技能:根据罗伯特·卡茨(Katz,1974)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三类技能: 技术技能:运用其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关系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3、21世纪管理将会面临以下四种趋势:管理人本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知识资源化 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1、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 2、管理学的研究方法:①归纳法: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或经验)进行观察,从 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进而分析研究事 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②试验法:人为地为某一试验创造一定条件,观察其实际试验结

(完整版)企业管理概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对企业的基本认识 一、企业的概念企业是指适应市场需要以获取盈利,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责任的商品生产和经营组织。 含义:(1)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经济组织。 (2)企业是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社会经济基本单位。 (3)企业是依法设立、依法经营的经济实体。 1、外商投资企业★ (1)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指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同中国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举办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一种股份制的有限责任公司。双方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 (2)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是指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同中国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共同举办的契约式的合营企业。这种方式对合作条件、产品分配、风险和亏损承担、经营管理方式和合作企业终止时的财产归属问题都由双方协商确定,实践中采用广泛,是我国引进外资的重要方式之一。(3)外商独资企业:是指外国投资者及华侨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境内租赁土地、独立投资兴办的企业。其特点是外商独立投资、独立经营管理、自负盈亏。 2、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 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8人以上的营利性经济组织。私营企业以雇佣劳动为基础。 个体企业是由个体劳动者兴办,生产经营和管理主要依靠个体劳动者本人及家庭成员的企业。 3、高新技术企业 4、外向型企业和跨国公司 5、第三方物流商和第四方物流商★ 第三方物流:是指专门从事物流的中介组织按照合约的要求,在指定时间期限内,为制造商提供部分或全部的物流服务经营管理活动。 第四方物流:以集成商为核心,由集成商负责统一组织,选择满足客户要求的合作团队,并利用整个团队来控制和管理客户的点到点式的供应链运作。 四、企业系统结构 企业系统结构的五要素:产品、人、财、物、信息,其中,资金流被称为价值流程。 五、企业系统特征 1、企业的二重性一方面具有同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营相联系的一般属性(自然属性) 一方面具有同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结构相联系的特殊属性(社会属性) 2、工业企业的特征 ①大规模采用机器和机器体系进行生产,系统地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 ②劳动分工精细,协作关系复杂、严密。 ③生产过程具有高度的比例性和连续性。 ④生产社会化程度高,有广泛、密切的外部联系。 六、按财产构成划分的企业组织形式★ 1、个人业主制企业:由业主一人出资兴办,并由业主自己直接经营,企业盈利全部归业主所有,企业亏损和债务也由业主个人承担,业主对企业债务负有无限责任。我国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独资企业属于此类。 2、合伙制企业:由两个以上的个人共同出资,通过签订协议而联合经营的企业。全体合伙人共享企业盈利,共担企业亏损,对企业债务负有无限连带责任。 3、公司制企业:由两个以上出资者共同投资、依法组建,以其全部法人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组织形式。公司制企业三个特点: (1)公司制企业是法人,在法律上是独立的民事主体,在经济上拥有独立的财产; (2)公司制企业实行有限责任制度,以其全部财产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

管理学重点知识归纳--第十二章 领导概论

第十二章领导概论 1.对领导的认识(选、填★★) 领导就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领导工作=f(领导者、被领导者、客观环境)。 领导的本质是影响力,领导的核心是权力。 2.领导和管理的异同(了解★) 相同点:从行为方式看,领导和管理都是一种在组织内部通过影响他人的协调活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从权力的构成看,两者也都与组织层级的岗位设置有关。 异同点:从本质上讲,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权力基础上的对下属命令的行为。而领导则可能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强制性权力基础上,也可能是建立在个人影响力和专长权以及模范作用的基础上,且两者所负担的工作内容不同。 领导者是做正确的事,管理者是正确地做事。 3.领导权力的来源(选、填、简答★★★★★) 领导权力通常就是指影响他人的能力,在组织中就是指排除各种障碍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能力。根据法兰西和雷温等人的研究,领导权力有五种来源,可以分为正式权力(职位权力)和非正式权力(非职位权力和个人的权力)两个方面。其中正式权力包括法定性权力(传统观念)、奖赏性权力(资历因素)、惩罚性权力(职位因素);非正式权力包括感召性权力(品格、感情)和专长性权利(知识、才能)。 4.领导的作用(选、填、简答★★★) (1)指挥作用。是指在组织活动中,需要头脑清醒、胸怀全局,能高瞻远、运筹帷幄的领导者帮助组织成员认清所处的环境和形势,指明活动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路径。 (2)激励作用。是指组织在内外因素的干扰下,需要领导者来协调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3)激励作用。是指领导者为组织成员主动创造能力发展空间和职业生涯发展的行为。 5.领导者的分类(选、填★★) 按领导权力的运用方式,分为集权式领导(优点:成本低、效率高;缺点,易造成决策失误、下属缺乏工作主动性、易产生依赖性)、民主式领导(优点:积极性高、员工能力能提高;缺点:内部资源流动速度减缓、決策速度降低、增大组组织内部的资源配置成本)、放任式领导(优点:充分发挥下属的作用、积极性高;缺点:缺乏领导与协调,各自为政,缺乏团队精神,目标难以实现); 按创新方式,分为魅力型领导(有着鼓励下属超越他们预期绩效水平的能力)、变革型领导(鼓励下属为了组织的利益而超越自身的利益,并能对下属产生深远而不同寻常的影响); 按思维方式,分为战略型领导(用战略的思维进行决策,能创造战略变革能力)、事务型领导(通过明确的角色和任务要求,激励下属向着既定目标活动,并且尽量考虑和满足下属的社会需要,通过协作活动提高下属的生产率水平); 除此之外,还有领导方式的连续统一体理论(坦南鲍姆和施密特),即按着经理权力的动用下属的自由度,将领导的方式从集权型(最左端)到民主型(最右端)分为连续的七种类型。 6.领导特性(选、填、简答★★)

管理学概论重点

第一篇绪论 第一章管理学概论 组织及其特征: 组织是由人组成的、具有明确目的和系统性机构的实体。组织具有三个特征:组织是两个以上人员的集合体,需要以人为主体来开展工作、达成目标;每个组织都由一个明确的目的,通常以一个目标或一组目标来表达并反映组织所希望达到的状态;具有系统性的结构,借以规范和限制成员的行为,组织的机构可以是弹性的、开放的,也可以是刚性的、严密的,但不管何种类型都具有精细的特征以倬明确绑织成员间的工作关系P. 组织依据其最终目标可以划分为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两大类。由于不同类型组织的最终目的不同,所以尽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具有一定普遍性,但在管理活动中关注的侧重点就各不一样。管理者在实践工作中要视不同类型组织选择适宜的管理方式和技术,有针对性地予以区别对待。 管理的内涵: 管理的概念是管理学中最基本的范畴和起始概念。由于管理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以及研究的重点不同,至今仍未形成统一概念。泰勒: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要别人干什么,并注意让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西蒙:“管理就是决策”卡斯特:“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的过程”以上定义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揭示了管理的含义。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他人一起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是一个协同工作的过程,这个过程代表了一系列进行中的有管理者参与的只能活动;管理是与他人一起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这就区分了管理岗位和非管理岗位;效率和效果是管理活动追求的两大目标。其中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效果是指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效率是关于做事的方式,效果涉及如何达到组织的目标,两者辅相成j共同胸成管理活动追求的且标。一. 管理的性质 管理在性质上具有二重性,从管理活动的最基本意义和现代管理的客观要求可分析如下:(1)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管理又处于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背景当中,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这两方面的属性是管理的二重性,集中体现管理本质。(2)现代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早期的管理活动完全依靠管理者长期积累的经验,多表现为一种艺术。现代管理探索遵循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并根据管理实践灵活运用一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不断创新,因而现代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

管理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管理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1.管理学的基本概念 管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组织与管理 组织的概念、特点、类型,以及组织的结构和设计原则。管理的概念、职能、层次和管理者的角色等。 3.管理者的基本技能和角色 管理者的基本技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者的角色包 括内部角色和外部角色,如决策者、人际关系和传播者等。 4.决策与决策理论 决策过程和决策的特点,决策理论的主要模型和方法,包括常用的决 策树、利益矩阵和期望值等。 5.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包括个体行为、团队行为 和组织行为等方面的内容。例如,个体行为中的需求理论、动机理论和个 人决策等。 6.领导与领导理论 领导的概念、特点和领导力量的划分。以及常见的领导理论,如特质 理论、行为理论和情境理论等。 7.组织设计和变革

组织设计的概念和原则,如分工、协调和灵活性等。组织变革的概念、类型和管理方法。例如,SWOT分析、变革管理模型和沟通策略等。 8.绩效管理和激励 绩效管理的概念和过程,包括目标设定、绩效评估和反馈等。激励理 论和方法,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赫德博格双因素理论等。 9.团队管理 团队建设的概念和步骤,如团队角色、团队发展阶段和团队决策等。 团队合作和冲突的管理方法。 10.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概念、特点和功能,以及企业文化的建设和管理。 11.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的概念和步骤,如环境分析、目标制定和战略选择等。常见 的战略模型,如波特的五力模型和价值链模型。 12.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的概念和基本流程,如项目目标、项目计划和项目执行等。 常用的项目管理工具和方法,如甘特图和PERT/CPM网络等。 以上是管理学概论期末复习的重点内容,如果能够对这些内容进行深 入学习和理解,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相信可以在管理学概论 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管理学概述知识点

管理学概述知识点 管理学是指研究管理活动和管理行为的学科,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企业、组织、政府等各个领域,对于提高组织效率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下面是关于管理学的概述知识点。 一、管理学的定义和特点 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管理活动和管理行为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计划、领导和控制组织中的各种资源,以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学具有实践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等特点。 二、管理学的基本原理 1. 目标原理:组织必须明确自己的目标,以便能够合理地组织和利用各种资源。 2. 组织原理:组织必须建立一定的组织结构,以便能够有效地协调各种资源。

3. 领导原理:领导者必须具备领导能力,以便能够有效地指导和激励员工。 4. 控制原理:组织必须建立一定的控制机制,以便能够及时地发现和纠正问题。 三、管理学的主要内容 1. 组织理论:研究如何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以便能够有效地协调各种资源。 2. 管理过程理论:研究如何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过程,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3. 领导理论:研究如何有效地进行领导工作,以便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4. 决策理论:研究如何进行有效的决策,以便能够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 5. 绩效评估理论:研究如何评估组织的绩效,以便能够及时地发现和纠正问题。

四、管理学的应用领域 1. 企业管理:包括企业战略、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 2. 政府管理:包括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服务提供、公共财政管理等方面。 3. 非营利组织管理:包括慈善组织、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等方面。 五、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1. 现代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管理学将越来越趋向于现代化,更加注重信息化和数字化。 2. 国际化:随着全球化的加速,管理学将越来越国际化,更加注重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完整版)管理学重点整理周三多

一、总论 (一)、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1、管理的概念: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 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 具的能力。 2)、人际技能:是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和别人沟通的能力。 3)、概念技能:是指生产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3、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萌芽和基础) 认为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4、科学管理理论(重要和奠基)——泰罗 1)工作定额:泰罗在伯利恒钢铁公司进行了有名的搬运生铁块实验 2)标准化: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4)差别计件工资制 5)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相分离。 5、组织管理理论——法约尔(对管理学的划分) 五大职能: 1)计划:预测未来并制定行动方案 2)组织:建立企业的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 3)指挥:使企业人员发挥作用 4)协调:让企业人员团结一致,使企业中的所有活动和努力统一和谐 5)控制:保证企业中进行的一切活动符合制定的计划和所有下达的命令 6、行为管理理论——梅奥的霍桑试验 1)内容:工作场所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室实验、大规模访谈、接线板接线工作室实验 2)、结论: A、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纪人 B、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C、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二、决策与计划 (一)、决策与决策方法 1、决策的概念: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 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 2、决策的原则: 1)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 2)真是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拧订出所有可能的方案 3)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3、集体决策方法 1)头脑风暴法——奥斯本 2)名义小组技术 3)德尔菲技术

(完整版)管理学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 1、管理学概论 1、概念:管理学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为有效的达到组织的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的发挥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进行有意识的有组 织不断的协调活动。 特征:目的性、人本性、组织性、有效性创新性。 性质: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基本职能:计划、决策、组织、领导、控制。 3、管理者与管理对象 分类:高层、中层、低层管理者(地位不同)综合、职能、直线、参谋人员(性质与范围不同) 4、管理者的角色 ①人际角色来自于正式权利,并必须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②信息角色:依靠建立起来的组织内外的关系网,管理者成为组织的神经中枢并获得和传递信息(监督者、传播、发言人)③决策角色:全面信息做出决策、组织成员按计划行事,分配资源,保证计划的实 施和完成。(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 5、管理者的素质与技能 素质:良好的思想品德、德才兼备;身体素质好;良好的信息素质;良好的心 理素质。 技能:技术技能、具有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人际技能:管理处理人际关 系的技能,能理解激励他人;概念技能:管理者具有观察、理解和处理各种全 局性的复杂关系。 6、管理的对象:人、财、物、时间信息和无形资产。 2、管理思想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古典管理理论 ①科学管理之父--泰罗 A 科学管理的出发点: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提高劳动

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 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实行职能工长制;在管理控制上实行 例外原则。 B 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遵循的原则: 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 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②韦伯行政组织理论主要内容 三种权力类型:1)理性—合法的权力2)传统的权力3)超凡的权力 韦伯—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1)明确的分工2)自上而下的等级体系3)人员的考评和教育4)职业管理人员5)遵守规则和纪律6)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 2、行为管理理论 霍桑试验—四个阶段 ①工作场所照明实验②继电器装备室实验③大规模访谈研究④接地板接线实验 梅奥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其主要内容有三 1)职工是“社会人” 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 率的关键。3)企业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范围:1)个体行为2)团体行为3)组织行为 3、现代管理理论 ㈠管理过程学派:创始人-法约尔。主要观点:把管理学说与管理职能联系起来。 ㈡经验学派:代表人物:德鲁克、戴尔。 ㈢系统管理学派:强调以系统的观点解决问题。 ㈣决策管理学派:以西蒙为代表,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管理学概论》第三章课堂笔记

福师《管理学概论》第三章管理环境课堂笔记 ◆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 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了解要求学生知道;理解要求学生在识记的基础上明白其中主要的观点和联系;掌握要求学生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转化为自身知识,并能用于考核及平时的实际问题分析。掌握属于本课程教学要求的最高层次。理解和掌握层次的内容为本课程主要考核的内容。 本章内容同学们要重点掌握管理环境包括制度、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的环境描述。 ◆知识点整理 一、管理环境概述 (一)环境的定义 环境,斯蒂芬.P.罗宾斯定义为对组织绩效起着潜在影响的外部机构或力量。环境是组织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它存在于组织界限之外,并可能对管理当局的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二)一般环境 一般环境,是指对某一特定社会中所有企业或其他组织都发生影响的环境因素,也称为宏观环境因素。 一般环境的改变是单个组织无法控制的,组织只有通过一定的决策来适应已变化的一般环境,但有些一般环境因素是可以预测的。一般环境包括以下一些因素。 1、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影响组织行为诸多因素中最关键、最基本的因素,相对于其他方面而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组织所产生的影响更直接,更为重要。而最主要的是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和政府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 2、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是指总的政治形势,它涉及社会制度、政治结构、党派关系、政府政策倾向和人民的政治倾向等。政治的稳定无疑是组织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3、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如价值观念、消费风格、品位、宗教信仰、教育文化水平等都属于社会环境内容。组织一经产生,就按照社会环境的要求进入一定的位置,但组织所处的社会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组织必须使其经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迁,也就是说,组织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它们内部政策,必须随社会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4、技术环境 任何组织都与一定的技术存在着稳定的联系,一定的技术是一定组织为社会服务或贡献的手段。一个组织拥有的技术先进与否,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影响极大。 (三)具体环境 具体环境指的是与实现组织目标相关的那部分环境,它由对组织的绩效产生积极或者是消极的关键因素构成。供应商、顾客、竞争者、公众都是组织极为关心的具体环境因素。 (四)环境的不确定性 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而且大多数变化,管理当局不可预测,因此环境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根据环境不确定性的程度,我们可以把环境分为动态环境和稳态环境。动态环境是指组织环境要素大幅度改变的环境。反之,则称之为稳态环境。环境的不确定性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衡量。一是环境的复杂性。复杂性程度可用组织环境中的要素数量和种类表示。二是环境的多变性,即组织环境中的变动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它不仅取决于环境中各构成因素是否发生变化,而且还与这种变化的可预见性有关。 (五)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组织在于环境之中,毫无疑问,环境势必对组织产生重大影响。这是组织与环境关系的基本问题。一个组织是与具体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系统,并密切关注其一般环境的潜在作用。 环境对组织有制约作用,组织要生存发展,就要适应和服从外部环境。

管理概论知识点总结

考试题型: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占30%;名词解释10%;简答题25%;计算题25%(第十、十一、十二章);论述题10%。 重点: 第一章绪论 管理者的技能要求: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分别对应基层管理者,中级管理者和高级管理者(据称可能会有论述题!老师说的,我只负责转达!) 第二章管理基本原理 人本原理:管理是人的管理和针对人的管理 第三章管理发展史 传统管理阶段:亚当斯密,代表作《国富论》,提出了生产合理化与劳动分工的思想 第四章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是利用多种学科的只是与方法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引起了管理对象中心的改变,引起了管理方法的转变。 激励理论: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实现组织及成员个人目标的过程。其中会考的应该有两个 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和人们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 激励因素使人们满意的因素 第五章计划 计划:根据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情况,在科学分析与预测的前提下提出的并通常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未来一定时期要达到的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和途径 SWOT分析:优势,劣势,机遇,威胁 目标管理:提出人是彼得德鲁克(很多人都是他的脑残粉,说不定会考),主要贡献是使我们能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代替别人统治的管理,四要素是:明确目标,参与决策,规定期限,反馈绩效 计划的基本工序:估量机会,确定目标,确定前提条件,拟定可供选择的方案,选择方案,制定派生计划,编制预算 第六章组织 组织: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目的经由分工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人的集合。 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劳动分工原则,统一指挥原则,责权对等原则,层幅适当原则,部门化原则(剩下的是老师讲过但是课本上没有的:集权分权相结合原则,合理的人员结构)组织的结构类型:简单结构,职能型结构,分部型组织结构,矩阵型组织,网络型组织(老师说的要求是会看图知道是何种结构) 组织变革的类型:战略性变革,结构性变革,流程主导性变革,以人为中心的变革组织变革的方式:对人员的变革,对结构的变革,对技术和任务的变革 组织变革的基本力量:1.外部因素:科技进步的影响,价值观的转变,激烈竞争的影响。 2.内部因素的影响:决策缓慢,组织沟通不良,缺少创新,组织的主要功能已经无效率

管理学概论4

第六章计划(一) 1、教学目的 本章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2)计划的类型及其特点 (3)计划编制的过程 (4)编制计划的方法 (5)目标管理的概念及其性质 (6)目标管理的过程 2、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课堂教学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3、学时分配 4学时 4、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及难点是计划编制的方法。 5、作业布置 “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方法就是比竞争对手更快地对环境做出相应调整",你同意这一观点吗? 6、辅导安排 随堂辅导 7、教学内容 第一节计划概述 计划是管理活动的首要职能,在整个管理活动中,计划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切管理活动的起点. 一、计划的含义及内容 1.计划的含义 (1)计划是一种普遍和连续的执行功能,它包括复杂的颔捂、分析、理性思考、沟通、决策和执行过程。 (2)计划包括定义组织的目标、制定全局战略以实现这些目标,开发一个全面的分层计划体系以综合和协调各种活动。计划即涉及目标(做什么)也涉及达到目标的方法(怎么做)。 (3)阿考夫-—对所有追求的目标及实现该目标的有效途径进行设计。 (4)计划是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其基本要素有:目标、行动、认知及因果关系、实现计划的组织及个人. (5)摩尔——计划就是为我们所做的事情制定规则,避免迷惑或匆忙行事,充分利用资源并减少浪费. 综上,我们把计划定义为:对组织未来工作进行的预选安排,是对组织未来的筹划、规划、谋划、企划等。计划制定并通过后,其他工作就应该按计划的内容进行,并把阶段性成果与计划的要求进行比较,如偏离计划的方向和标准,应及时地采取补救措施,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计划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而狭义的计划工作则是指制定计划. 这里的计划工作概念是从狭义上讲的,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观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计划工作就是预先决定做什么、讨论为什么要做、确定何时做、何地做、何人做以及如何做,即通常所说的5W1H(what, why, who, where, when, how)。计划工作是事先选择预定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表现出管理在创新方面的能力. 二、计划的性质 (1)目的性。组织是通过精心安排的合作去实现目标而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计划工作旨在促使组织目标的实现。计划工作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确立目标. (2)主导性.计划工作须在组织工作、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之前进行,是

管理学核心内容概述

管理学核心内容概述 管理学核心内容概述 一、人类管理活动为什么同人类实践的历史同样悠久? 这是由人类劳动的特点决定的,有史以来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具有知识性依存性目的性这三个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为管理活动提供了实践基础,回答了管理活动为什么同人类历史同样悠久。 二、管理活动的的属性 1)自然属性:管理活动的出现是有人类劳动的特点决定的,管理劳动是一项社会职能,管理是生产力,这三个特点不因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改变。2)社会属性:管理是为了实现预期目的,为了谁的目的实际就是为谁服务的问题,管理始终是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服务的,不能不是一定生产关系的反应 三、管理的定义: 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的协调的过程。 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管理活动应当是有效地 管理的本质的协调 协调是运用各项管理职能的过程 四、管理职能联系与区别 区别: 计划通过目标的制定和行动的确定表现出来。 组织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人员的配备表现出来, 领导通过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 控制通过偏差的识别和纠正表现出来 创新没有具体的表现形式,但是它通过与其他的职能结合来表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联系: 每一项管理活动都是从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

各项活动相互交叉渗透,一项控制活动可能导致新的管理循环,创新处于轴心地位,是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五、管理角色 人际角色 代表者角色:代表组织出席社会活动的人 领导者角色:领导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努力工作 联络者角色:处理内部员工之间关系和组织与外部社会之间的关系 信息角色 监督者角色:收集外部环境的信息 发言人角色:向股东和组织外部传达组织的信息 传播者角色:保证组织内部员工所需信息 决策者角色 企业家角色:发现问题利用机会 资源分配者角色:为了利用机会所进行的资源的合理分配 干扰应对者角色:同不合作的人员进行谈判 谈判者角色:实际上就是一个协调内外部人员的目标和行为,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六、管理技能 技术技能:管理者利用所监督的专业领域的技术,工具,过程和惯例的能力 概念技能:将观念构思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人际技能:成功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七、管理学研究方法 归纳法:从具体到一般 演绎法:简化了的事实建立模型 解释性模型,描述性模型,经济计量模型 实验法:研究人工附加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管理学概论考试重点

第1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管理的定义、职能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3)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相关资源 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 管理的职能:信息、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1.管理者角色 管理者扮演的十种角色可归纳为三种: 人际角色人际角色归因于管理者的正式权力,分别为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 信息角色管理者即是其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也是别的单位的信息传递渠道.所扮演的角色是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和发言人角色. 决策角色在决策中,管理者的出信息并得出结论,管理者负责作出决策,并分配资源以保证决策的实施.管理者所扮演的决策角色是企业家角色,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角色. 2.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负责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资源,惯例,技术的能力. 2)人际技能是指成功的和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包括对下属的领导

和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 3)概念技能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管理理论形成与发展 管理理论最早出现在西方,西方的管理理论可以划分为如下分支(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 第2章管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 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 道德发展阶段 最低层次——前惯例层次:个人只有在其利益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才会做出道德判断 中间层次——惯例层次:道德判断的标准是个人是否维持平常的秩序并满足他人的期望 最高层次——原则层次:个人试图在组织或社会的权威之外建立道德准则 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 改善企业道德管理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 管理者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 设定工作目标 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 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

管理学概论期末复习

管理学概论期末复习 管理学概论期末复习 二、重点问题 1、计划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一个完整的计划应该能够解决“5W+H”的问题: Why——为什么要做?即明确计划工作的原因及目的; What——做什么?即明确活动的内容及要求; Who——谁去做?即规定由哪些部门和人员负责实施计划; When——何时做?即规定计划中各项工作的起始时间和完成时间;Where——何地做?即确定计划的实施地点; How——如何做?即制定实现计划的手段和措施。 2、试述目标管理的过程。 不同的组织、不同的应用领域,目标管理的实施步骤是不尽相同的。一般而言目标管理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1)目标设立;(2)目标分解;(3)实施控制;(4)目标评定。 3、组织的生命周期包括哪些阶段? 从发展的观点来看,组织是一个有机的“生长体”。同人一样,组织也有它的生命周期。组织的生命周期分为创业期、聚合期、规范期、成熟期、衰退期或再发展期。 4、排除组织变革阻力的方法有哪些? 排除组织变革阻力的方法有:(1)教育和培训;(2)沟通和参与;(3)尊重和信任;(4)奖励和惩罚。 5、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马斯洛从人的需要出发研究人的行为,核心是要使人人都成为自我实现的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1)人有五种基本需要。就一般人而言具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2)需要是有层次的。(3)行为是由优势需要决定的。 6、有效激励的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1)有效激励必须遵循下列原则:需要导向;公平公正;奖惩结合。 (2)有效激励的方法有:薪酬激励;目标激励;工作激励;文化激励;挫折激励。 7、如何克服管理体制方面的沟通障碍? 克服管理体制方面的障碍主要是要理顺管理体制。具体来说:(1)完善权力责任体系。(2)精简机构,简政放权。(3)明确岗位责任。(4)建立健全组织内的沟通渠道。 8、试述控制的基本过程。 (1)确定控制标准;(2)衡量实际工作;(3)分析衡量结果;(4)采取管理行 动。 9、对控制工作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树立现代控制观念;(2)面向未来发展;(3)加强控制制度建设;(4)应有纠正措施;(5)加强对监控人员实施监控。 10、冲突管理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冲突管理应该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识别难以阻止和不必阻止的冲突现象;(2)以控制现实性冲突为主要管理目标;(3)确认一个适宜的冲突水平。 11、早期行为科学的理论贡献 (1)工作重点由对事和物的管理转向对人的管理。 (2)管理方法由监督管理转变为人性化管理。 12、计划实施的要求 组织计划实施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均衡地完成计划。具体来说,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分解、落实计划指标;(2)严格实行考核制度;(3)坚持激励原则;(4)加强控制。 13、人员配备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人员配备的基本要求是谋求人与事的优化组合,实现人与事的不断发展。 (1)因事择人原则;(2)因才用人原则;(3)动态平衡原则;

管理学概论周三多覆盖全部章节重点笔记

第一篇总论 第1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1、管理的定义、五种职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 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解释: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3)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相关资源 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 管理的职能:信息、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各种管理职能的关系: 1) 信息获取是其他管理职能赖以有效发挥的基础。 2) 决策既与其他管理职能有所交叉,又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依据。 3) 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4) 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 5) 管理就是这些职能的不断循环 2、管理理论形成与发展的代表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 管理理论最早出现在西方,西方的管理理论可以划分为如下分支(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 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代表人物有: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 弗兰克·吉尔布雷斯和莉莲·吉尔布雷斯夫妇以及亨利· L.甘特等。 a. 泰罗的贡献(科学管理之父——泰罗) 基本内容: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b. 其他人的贡献 吉尔布雷斯夫妇的动作研究——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甘特:创造了“甘特图”,提出了“计件奖励工资制” 2)组织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代表人物有: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林德尔·厄威克和切斯特·Z.巴纳德等。 a. 法约尔的贡献(“5+6+14”): 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六种基本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 14条原则: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b. 韦伯的贡献: 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其代表作是《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c. 巴纳德的贡献: 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为“社会系统学派”理论奠定了基础。 行为管理理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