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概论整理版

第一章信息管理

一、信息管理概述

1、信息管理的概念及对象

概念:信息管理不仅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

信息管理的实质就是人类综合采用技术的、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对信息流(包括非正规渠道和正规渠道中的信息流)进行控制,以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效用价值为目的的一种活动。

信息管理的对象:信息和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

2、信息管理的视角

对信息管理的研究,主要是

从技术角度(主要研究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存贮,便于快速检索并传递给特定的利用者)

从经济角度(主要研究以信息的生产、流通和利用为基础的信息市场)

从行政和法律角度(立足于政府职能,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信息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

从人文角度(立足于研究信息流控制中的道德、伦理、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建设)来研究3、

马钱德和霍顿提出了“信息生命周期”的概念。

信息生命周期管理作为一种信息管理模型,认为信息有一个从产生、保护、读取、更改、迁移、存档、回收的周期、再次激活以及退出的生命周期,对信息进行贯穿其整个生命的管理需要相应的策略和技术实现手段。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目的在于帮助企业在信息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价值。

二、信息管理的沿革和发展

1. 传统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以信息源管理为核心,以图书馆产生和长期存在为象

征,同时也包含档案管理和其他文献资料管理。

早期的图书和档案的社会机构是“同源”的。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文献记录的类型大量增加,图书馆作为最初的文献收藏机构,逐渐与档案馆分流,成为知

识和文献收集、整理和提供利用的社会信息交流中心机构,即形成了独立意义的图书馆。[标志:图书馆的存在和管理]

图书馆对文献的收藏以文献的利用为目的。强调为“用”而“藏”。但要有效地解决“用”和“藏”之间的相当困难的,图书馆并不知此时此地之“藏”何时何地才能被“用”。

同时,在这一阶段,在科技领域出现了一类新兴的专职信息服务机构——科技信息机构。这类机构的任务就是对科技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存贮、检索和提供利用。由于科技信息主要以文献为载体,所以这类信息机构所从事的实质上仍然是文献管理工作,只不过偏重于图书之外的文献。这类机构主要进行二次文献加工,旨在克服传统图书馆提供文献信息利用方面的滞后现象以及过分重“藏”的缺点,在文献加工方面,既重视文献的外部特征,更重视内容特征,提供服务的方式主要是文献信息的多向主动传递。

从本质上看,科技信息机构与图书馆之间并无特殊差别。它们都是或主要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机构,在国家财政拨款和公民税收支持下,从事以文献为载体的信息的搜集、加工、存贮、检索和提供,着眼于“文献信息源”的管理。

2. 技术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以信息流的控制为核心,以计算机为工具,以自动化信息处理和信息系统建造为主要工作内容。

计算机具有科学计算功能和信息(数据)处理功能。计算机发明研制不到10年就被应用于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加工和管理,目的是要提高文献信息加工处理和查找效率,实现对文献信息流的控制。技术管理阶段着眼于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信息并对信息流进行控制,技术因素占主导地位,技术专家唱主角。

人们希望在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克服由“信息爆炸”带来的利用方面的困难,以实现对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当信息技术无能为力,达不到预定的目标时,他们误以为是技术还不够先进,于是拼命追求最先进技术的应用,完全忽略了信息管理中其他因素的作用。

3.资源管理阶段(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取代过去单纯以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进行信息管理,主张对信息资源要运用技术、经济、人文的手段,进行统筹规划全面管理,即管理特征是自上而下的集中式的可控的个性化的实时的管理。

1) 特征:资源管理阶段不能把信息资源整合的问题简单看做一个专业或技术性层面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治理的问题,应当在政府统一规划和统筹规划协调下组织实施。

2) 资源管理阶段信息资源管理着眼于对人类信息过程的综合性、全方位的控制和协调,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基于两个原因(背景):A.技术管理阶段纯粹的技术手段不能实现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利用,因而提出信息资源管理这一新兴的管理模式;B.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使得信息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的背景下,迫切需要从经济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对这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管理。

3) 信息资源管理的局限性:

A. 仅关注显在知识尤其是记录性信息的管理而忽略了对另一类十分重要的知识——隐性知识的管理,从而大大限制了其管理范围和信息管理效能的发挥

B. 仅仅关注人类智力劳动的最终成果——记录型信息,对获得这一成果的学习与创新过程却视而不见,因而无法将信息的吸收与创造(生产)过程纳入管理范畴,不能实现全方位的信息管理。

C. 仅仅关注将信息提供给利用者,而对利用者其需求信息的根本原因重视不够,致使它难以将信息升华为知识,从而限制了信息效用价值的实现。

D. 仅仅关注信息在组织内部的免费流动,未能将信息看做一种资产,以资产管理

的方式来管理和运作信息,从而忽视了信息的增值问题,影响了组织对信息的评价。

4)高速信息网的危害:

A.信息量急剧增长,网络无序扩大,网上信息陷入严重混乱,使人们难以通过网络

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B.信息污染。由于没有质量控制标准,致使一些质量低劣、粗制滥造的网络联入,

使得互联网通信混乱,加之淫秽信息泛滥和病毒感染,网上信息污染严重。

C.信息侵权和安全问题。由于高速信息网存在着巨大开放性,进出方便,存取自由,

任何个人或团体均可以把自己的计算机和局域网联入,使得网络信息安全系数大大降低,信息产权保护变得十分。

D.根据需求和效率配置网上信息资源的难度更大。

4. 知识管理阶段(Knowledge Management):在组织中构建一个人文与技术兼备的

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通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等过程,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最终目的,并回馈到知识系统内;个人与组织的知识得以永不间断的积累,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思考,这将成为系统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因应市场的变迁。

知识管理是一种重视与人打交道的信息管理活动,其实质是将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信息与人们利用这些信息的规则联系起来。知识管理重视学习、知识资产、竞争优势和创新,知识管理意味着独创性、创新能力、灵活性、适应性,重视智力的作用,并试图增强组织在这些方面的能力。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改善组织或机构获取、共享和利用知识的能力。

知识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如果对知识进行搜集和整理,如何使每一个员工都最大限度的贡献出其积累的知识,是企业实现知识的共享,就是企业进行信息,进行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知识管理要求企业实现知识的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是企业能够对外部要求做出快速反应,并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资源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

三、信息管理的目标与任务

1、目标:总目标,分目标

总目标是信息管理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和最根本的行动纲领,也是信息管理的主体系统与被管理的客体系统相互作用的最后结果。信息管理体系中子系统的独立和具体的目标,是信息管理的分目标。分目标为保证总目标的实现服务,并受到总目标的制约。

信息管理的总目标确定为(总目标内容):保证社会信息流在不同渠道中有序流动,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在有领导、有组织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下,协调一致的进行,使各类信息以更高的效率、效能,更低的成本在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中发挥作用。(简记:1.使信息流有序化2.有领导有组织协调一致3.高效低耗利用)

为保证总目标的实现,可以进一步将其分解为相互联系的分目标:信息的生产与开发分目标;信息利用分目标;信息管理机制分目标

2、信息管理的任务

宏观层次的信息管理是一种战略管理,一般由国家有关部门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实施,宏观层次的信息管理的任务包括:

(1)制定信息开发的战略、策略、规划、方针和政策,(作用)a.使信息开发能有条不紊的进行b.使信息开发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2)制定信息管理的法律、规章和条例,建立信息管理的监督和保障体系,使信

息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信息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利用。

(3)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和各企业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责、权、利,(目的)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4)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使信息的生产、开发利用和管理具有良好的硬件环境支持。

微观层次的信息管理一般由基层组织负责实施。微观层次的信息管理的任务包括:

(1)了解各类人员的信息需求,制定不同方案(不能忽视任何人员的信息需求)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的信息需求。

(2)搞清信息来源和渠道,以便在需要时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或向外输出信息。

(3)选择适用信息技术,建设信息系统和网络,确定信息加工处理、存贮、检索和传递方法,建立高效的信息保障体系。

(4)对信息管理进行评价,为改善信息管理提供依据。

3、信息管理的意义

(1)信息管理是提升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必要条件。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若想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都必须通过有效地利用好三种基本资源,即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才能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国力。

(2)信息管理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提升政府为民服务能力的必要条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已经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政府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确定下来了。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实现这一政府建设目标呢?我们认为关键性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大力加强各级政府部门的信息管理,并通过有效的信息管理来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及时整合、有效加工,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开透明的信息服务。

(3)信息管理是企业创造财富的必要手段。

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认为,企业的职责就是创造财富,而不是控制成本。他深刻地指出:“企业必须作为企业来经营,也就是说必须创造财富。为此,企业主管需要信息才能见多识广地进行判断。企业主管需要四种诊断工具:基本信息、生产率信息、能力信息和有关稀缺资源配置的信息,这些诊断工具共同构成了企业主管管理当今企业的工具包。”(4)信息管理是个人和家庭赢得成功和创造财富的重要手段

马费成教授将“信息资源管理”的意义概括为三点,即“信息管理开辟了管理的新天地”、“加强信息管理是使信息资源真正得以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必要条件”、“信息管理有利于保证信息资源的基本要素和重要手段,而且作为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信息交流

一、信息交流的基本问题

1.信息交流的概念

信息交流是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上的认知主体(人或由人组成的机构、组织)之间相互交换信息的过程。

2.信息交流的含义与特征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信息交流过程,必须有一个信息传递者,他是信息的初始来源,实际上是信息生产者;一个信息接收者,他实际上是信息的最终利用者;无论在哪种条件下,交流的对象都是认知主体所拥有的信息。信息交流过程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对于间接交流,至少应该有一个“人参与”的环节,我们将这种信息传递称为信息链。信息链的节点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由人生成、传递的文献或其他形式,还可以是几种形式的混合。信息交流实质上是一种单向传递。当我们分析交流过程时会发现,信息的流动永远是从生产者流向接收者,是一种时间不可逆过程。信息交流既然规定交流双方都是具有认知能力的人,那么,

信息的来源必须是他人头脑所提供的信息,而不是直接从自然或社会观察而获得信息。如果将本体论层次的信息称为客观信息,那么信息交流的信息就全部都是从客观信息转换生成而来,生成转换器就是大脑,它是信息生产者认识的结果,属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我们称其为主观信息,它是一种间接信息。另外,信息交流还必须是交流双方的目的行为,即信息传递者和接收者都是故意要传递和接收信息。

2、信息交流行为

信息交流过程涉及的都是人的主观信息,对于信息发送者S和接受者R而言,都有一个主观信息客观化、客观信息主观化的过程。对S而言,首先是认知过程,这是信息获取和生成的前提,任何人都是通过客观信息来认识世界的,其主观信息是客观信息的映射或反映。其次,任何人都存在着信息输出过程,即人脑内部的信息通过人的行为转化成外部信息。

根据人的行为目的性的特点,我们可以将人的行为分为目的行为和非目的行为(潜意识状态下的行为),目的行为又可依其与信息交流的相关性分为信息行为和非信息行为。信息行为包括言语、书写、身势等,非信息行为包括如体力劳动、机器操作等。

信息交流的交流依赖于交流双方的信息行为。一方面,S必须是为传递信息而传递信息,是一种目的行为。另一方面,R也必须是为获取信息而产生的信息行为。而对R而言,其行为同样也包括目的行为和非目的行为两种。目的行为也可分为信息行为(听、读、尝、嗅)和非信息行为(体力劳动、机器操作)

3、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

1)信息发送者:也称信息传递者或信息生产者。它是信息的初始来源,是信息传递链上的初始环节。

2)信息接收者:或称受信者。它是信息的最后接受者或利用者。

3)交流通道:即信息达到受信者所经过的渠道。对于S和R而言,他们发送和接受信息的基本通道仍是交流双方的感官系统。

4)符号体系:它是信息传递交流时依附的载体。同时还包括这些符号体系内部各符号元素之间互相联系与组织的方式及规则。

5)知识信息库:它是人脑知识信息的总称,包括人所创造的各种知识或信息,是信息交流的最根本来源和最终极的归宿。

6)支持条件:它是信息交流得以实现的保障。包括:自然条件、技术条件、社会条件。

二、信息交流的模式

1、香农---维弗通信模式

说明信息系统的基本问题是解决:有效性、可靠性。

2、拉斯韦尔5W模型

适应:政治传播与宣传。

缺陷:单向、线性、高估效果、忽略反馈。

3、施拉姆模型

4、维克利S-C-R模型

信息科学方程:K(s)+ðI=k(S+ðS)

5、米哈依洛夫广义的科学系统交流模式

三、信息交流机制

1、社会信息流的形成

信息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信息交流是人类有目的的行为,因此信息一旦生产出来,便要流向特定的利用者或接收者,在信息生产者和利用者之间形成源源不断的“流”,即信息流。根据S和R的时空位置,信息的流动会有不同的过程和方式。但不论其过程多么复杂,在S 和R之间总有一条信息的纽带联系着。我们把这种信息纽带称为信息链或社会信息流。

社会信息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信息现象,是信息从生产者,经过或不经过其他社会环节,最终转移到利用者的流动过程。

社会信息流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2、信息交流与传播中的栈

在社会信息流中,除了S和R之上,在S和R之间还有数量不等的中介环节的介入,这些中介环节构成了信息交流和传播必不可少的条件。从信息链来着,这些环节好比是信息链上的

结点。由于这些节点可以进行信息的存贮、转换、处理、传递,如同商品流通中的货栈一样,我们就将这些节点称为“信息栈”。信息栈是信息从S向R流动过程中所经过的环节,它必须是人或人工系统,其功能是接收、处理、存贮和传递信息。

信息的传播除了S和R的直接交流外,其余均需要信息栈的参与,对于这种有信息栈参与的社会信息传播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栈交流”,而S与R的直接交流则可称为“零栈交流”。信息栈可分为时间栈和空间栈。时间栈主要实现信息的时间传递,它们有: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献中心等。空间栈主要实现信息的远距离传递,它们有:新闻、报纸、互联网、邮政系统、广播电视等。

不论是时间栈还是空间栈,它们都具有两方面的职能:从S或前栈获取信息,并加以处理、转换、存贮、积累和选择;对R或后栈传递信息。

信息栈理论的特点之一是将常义上的用户所认为的信息源追溯到信息生产者,有利于于我们了解信息系统和信息机构的功能;特点之二是有助于我们突破不同学科的界限,在一般意义上理解信息交流传播的基本机制,为信息管理提供理论方法支持。

3、直接交流与社会代理交流

1.定义:信息交流中的社会代理(中介)是指信息交流双方(S和R)在信息交流过程中由于无法直接将信息传递给另一方,于是将信息交流行为转移到社会中的信息栈,由信息栈代理来传递交流信息,从而完成信息交流。信息栈被称为代理者,栈交流被称为社会代理交流。

2. 直接交流和社会代理交流的区别:

1)直接交流是S-R的直接联系,它的媒介系统是纯自然的和客观的,没有社会因素的介入。而社会代理交流则是借助于社会系统的介入才完成的交流。直接交流生动、直接、反馈迅速、时间间隔短,而社会代理交流则没有这些特征。

2)直接交流中,源信息或需求信息是直接沟通的,是S或R的直接联系,其信息内容不会受到社会系统的干预和控制。而社会代理交流的源信息和需求信息均需由A代理,由于表述与转换因而常常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许多专职的社会代理信息机构(如出版社、编辑部等)对信息的传播具有监督和评价功能,比较严谨,直接交流则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3)S-R直接交流时,都是共时交流,而社会代理交流中,既有共时交流,也有历时交流,历时交流又有回溯式和未来式两种,其信息传递的时间范围及空间范围都比较大,且能有效地对S/R进行匹配,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4)直接交流是S-R关系,社会代理是S-A-R关系,但是S-A-R关系可以转换成为S-R关系,因为A是代理者。对R而言,它代理S,而对S而言,它代理R.是一种直接联系。

5)当A出现多级代理时,根据其传递性特点,可以将与其直接联系的一次代理视为全部代理。

4、信息传递模式

1. 多向主动传递:这种方式是S或A针对整个社会的需要将自己生产或收集到的信息主动传递给事先未确定的接收者R。它已成为专业信息服务的基本形式。专业信息服务机构A通过对大量一次信息的加工整理,以浓缩后的二次信息向R提供,大大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

2. 单向主动传递:这种方式是S或A将信息传递给事先确定的接收者R,这是专业信息服务中的高级阶段,所传递的信息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能充分发挥其效用。

3. 多向被动传递:这种方式事先也没有确定的接收者,是A面向整个社会开展的信息服务,如图书馆、信息中心的书刊资料阅览和借阅服务。网络信息服务实质上是网站通过对大量信息进行选择、评价、整理之后存贮于相应的网站主页或栏目中,给用户提供导航、搜索等服务。

4. 单向被动传递:由S或A开展的信息咨询服务。S或A往往不了解R是谁,他们需要什

么样的信息,而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和信息资源接受R的咨询。信息咨询服务的深入和发展,实质上就是信息分析研究与预测。

5. 关系:上述四种信息传递模式是相互补充、互不取代、协调一致的关系。多向传递的目的是为进行单向传递,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信息交流的最后目的;单向传递的基础是多向传递,有了多向传递,才能使单向传递成为有源之流。

多向主动传递是专业信息服务开展的各种信息传递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信息传递,它构成信息服务和信息管理工作诸环节的核心,以它为中心环节,形成信息管理的工作流程。要进行多向主动传递,必然要同时完成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和检索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以此为基础,其它几种类型的信息传递才得以进行。对于用户来说,有了信息机构的多向主动传递,才具有了解和获得各类信息的基础。

多向传递一般较单向传递容易,因为单向传递具有特定的目标。与被动传递比较,主动传递较为容易,因为有较为充裕的时间进行准备。

有向传递是信息服务的理想目标,只有定向,才能将信息传递给特定的利用者,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的效用。其中有向主动传递是信息服务的高级形式,但不易做到。有向传递中最大量的是有向被动传递。

四、网络信息交流

1、网络信息交流的模式和特点

正式交流模式非正式交流模式。

正式交流模式:

1、动态更新

2、无序性(一是指,信息资源混乱无序,数据的准确性、缺乏保障。二是指信

息生产、流通缺乏标准与规范)

3、可扩充性(如网络期刊可以随时根据投稿量的多少扩充版面)

4、类型多

5、关联程度高(超文本技术,超链接手段)

优势:交流迅速、时效性很强、反馈速度快、连续性强、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针对性。

非正式交流模式:

优势: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加的方便,提高交流效率

交流间隔时间短,交流更迅速更快捷

成本更低

2、WEB2.0环境下的信息交流

情报传输信道多元化传统的情报传递信道一般是通过情报中心发生的单向情报

传递,而Web2.0环境下情报传递则是以各种互联网工具(如Blog、Wiki、Podcast等)为依托,采用多元化的多向信道传输,如手机、PDA等。作为情报创造者的情报用户和专业情报创造者活跃在各种各样的/节点上,使用各种工具向互联网上传递着电子化的内容,这些内容被保存在数据库、文件系统中,甚至是移动中的手机、PDA;而作为情报使用者的情报用户则活跃在各种各样的/主页上,这里的/主页已经不能简单地称呼为某个网站的主页,而是互联网上N 个活动的节点的主页,一个主页上的内容可能来自几十个节点,主页的编写者同节点的所有者一样,也在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从节点读取内容。主页的编写者的主要工作已经从创造内容变成了收集和整理内容。

情报信息交流的数量剧增,周期大大缩短,反馈迅速

以新闻情报信息为例,从美国/9.110恐怖袭击到印度洋海啸再到2005年的伦敦系列爆炸案,诸如此类的新闻情报信息都能在第一时间内通过博客、播客、维基百科全书发布已经不是新鲜事。其发布的数量之多、速度之快是以往任何情报传递过程都法比拟的。以2005年的伦敦系列爆炸案为例,在爆炸发生的2小时内,在全球日志的集中地Technorati网站上已有关于该事件的7 000多条个人日志,网民的访问量也创下历史新高。而国内的新浪、搜狐等各大门户网站对该事件的报道只有几条叙述简单的短讯。伦敦连环爆炸事件发生当时,还没等最后一个爆炸发生之际,世界上第一个现场照片和目击者叙述已经开始在全球范围传递。所以在Web2.0环境下,传统的情报信息交流媒介受到了很大挑战,人们在获取情报信息,进行情报信息交流,尤其是非

正式交流的时候,还是更加偏好于博客、维基百科全书、播客等全新的Web2.0工具。而这些工具也正式成为一种主要的报道方式,简单精确的图片,简短直接的文字,在第一时间将新闻情报传至博客中,人们开始习惯通过博客获得信息,而不是电视或者报纸,甚至不是门户网站。

用户在情报创造中多向互动性强,贡献越来越大

Web2.0强调用户之间的协作,使用户从情报信息接受者转变成为信息制造者和传播者,从受众转向主体,从单个个体转向社团的新型互联网服务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由单纯

的信息接受者向信息提供者转变的需要,维基百科全书(Wiki)是个典型例子。在Web2.0中每个用户都在贡献:要么贡献内容,要么贡献内容的次序。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在个体之

间已初步形成了社团氛围和初步的社团机制,博客服务提供商们将能提供更多的技术手段来加强这种社团性联系,如社会网络软件(SNS)等。博客圈子的形成,将在另一层意义上大规模

提高情报信息的数量和质量。

弱化了情报信息交流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提倡情报信息交流的个性化服务

传统的情报生产没有脱离/情报采集源)专业情报工作者)情报中心)情报发布0的模式,如新闻情报采用/新闻源)记者)编辑部)新闻发布0的模式。但Web 2.0却完全颠覆了这个模式, Web 2.0强调分众传递的对等情报信息交流(P2P),即情报信息接受者同时也是这些情报信息的创造者,降低了情报创造的门槛,不像传统的情报信息交流那样,情报源的形成需要情报工作者环环检查,层层把关,从而弱化了情报信息交流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第三章信息分布

1、信息产生与分布中的马太效应(表现、作用形式、负面影响)

马太效应的表现和作用形式

在社会信息流的产生、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我们发现信息及相关因素常常表现出明显的核心趋势和集中取向。这就是信息产生和分布中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因而被广泛地引申和应用。它真实的概括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惯性,描述了优势和劣势的积累过程:一经存在有优势,这种优势局面就会不断加强,反之若处于劣势,则这种不利条件也会继续加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信息分布的“富集”和“贫集”现象呢?这实际上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选择机制支配的结果。在选择作用下,当一系列同类对象被选择时,有的经常被选择,有的不经常被选择,这种频度不均匀的选择结果,实际上表征着对象之间个体特性方面的差异,其本

身又可以反过来作为再次选择的依据。

由马太效应引起的信息富集分布表现为核心趋势和集中取向。核心趋势如高产作者群体的形成等都是信息生产主体(行为者)的主动期望与采取实际步骤的结果。一般都是信息生产者努力造成的核心趋势,行为者的实践是主导因素。而集中取向则是社会选择和影响的结果。虽然与信息生产主体不能说无关,但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信息生产者主动造成的,信息生产者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核心趋势和集中取向的效果是一致的,仅仅是累积的程度不一样。前者可能是相乘的累积,后者是相加的累积;前者是主动的选择,后者是被动的接受;前者为自增生过程,后者倾向大变量分布过程。

马太效应的影响

1)马太效应的积极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突出重点,摒弃平均,为信息源的选择、获取、评价和利用提供依据,为降低信息管理成本,提高信息利用效益提供指导和方法。在理论上,马太效应描述的优劣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信息集中和分散的特征、趋势和规律,发现信息管理学的基础性定律。

2)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

A.马太效应描述信息对象的优势和劣势过度积累,容易使信息工作者按简单的优劣进行信息的选择、评价、传播和利用,走入极端,使信息工作者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不求变革创新,按经验和简单的规则从事复杂多变的信息管理工作

B.马太效应所形成的信息分布富集有时仅仅是表面的、外在的。有的优势积累过程带有突发性和受统计学因素的影响,使得信息价值失真。

C.核心信息源是马太效应优势积累的结果,由于其所含相关信息密度大,一直是信息服务机构选择和管理的重点对象。但如果过分注重核心信息源,就会忽略分布在其他信息源中有价值的信息。而且核心信息源如果不加以控制,任其在某一方面的优势过度积累,高度专门化,其所含的信息就会越来越单一,这对部分用户有利,但会失去更多的用户。

D.信息生产者的成长和数量无疑对信息的产生和分布具有较大影响,马太效应青睐名人、拒绝新人的习惯势力不利于新人的成长,限制了新思想、新知识和新信息的产生及传播。

3)因此,马太效应的积累要适度,不能任其发展,为保证信息的产生和分布比较科学合理,适当的干预是必需的。

马太效应的数学模拟

马太效应描述的实质上是成功和失败机会的累积过程及效果,这一过程及效果可以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和模拟。

1)普利亚分布:亦称单缸模型,在单缸模型中,红球和黑球的每一次出现,都将进一步增加这种出现的频率,成功的结果增大了进一步成功的机会,同样,失败也增加了再次失败的机会。

2)塔格分布:又称多缸模型,是对单缸模型的补充和修正。它能很好地模拟核心信息源的形成过程。

3)威布尔分布

2、信息内容的离散分布规律(布拉德福德定律和齐夫定律)

信息的离散分布是信息的重要属性,它表现为信息的内容单元以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分布于各种载体中,信息的离散分布具有复杂的机理,本质上是由信息的生产和利用决定的。信息的离散分布是人类所有信息活动的基础,也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

1. 布拉德福定律:

某一学科领域中的相关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而且具有明显的集中与分散规律。“如果将科学期刊按其刊载某个学科主题的论文数量,以递减顺序排列起来,就可以在所有

这些期刊中区分出载文率最高的‘核心’部分和包含着与核心部分同等数量论文的随后几区,这时核心区和后继各区中所含的期刊数成1:a:a2的关系”这就是布拉德福定律的区域表述形式。

布拉德福定律有两个基本要点:一是频次等级排序,形成主体来源(期刊)的有序目录;二是确定相关论文在主体来源中的分布规律。

文献分散的原因是,在某一新的学科中,写第一批论文时,人们首先把它寄给最合适的杂志发表。这些杂志伴随着该学科的发展,刊载越来越多的这类文章。于是许多著者都希望把他们的文章发表在本专业的,以前发表了大量高质量论文的这类杂志上。投稿数量大大增加,使杂志选择性增大,因而对文章的质量要求提高,杂志的威信也日益提高,这就产生了一些带核心性质的杂志,这种现象就是文献分布中的“堆加”效应。同时,有关这一学科的文章也在其他杂志上发表,这就产生了集中与分散的现象。

布拉德福定律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公式繁多、立论各异、至今尚无统一的结论,理论与实际脱节等。这都说明该定律还不够成熟,经验色彩较浓。另外,布拉德福定律主要揭示的是宏观层次的信息(文献)离散分布,而对于微观层次的信息(内容单元)分布的研究则基本上是空白。

2. 齐夫定律:

如果将一篇较长文章(约5000字以上)中每个词按其出现频次递减排列起来(高频词在前,低频词在后),并用自然数给这些词编上等级序号,出现频次最高的为1级,其次为2级……这样一直到D级,如果用f表示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次,用r表示词的等级序号,则有:fr = c (齐夫定律)式中c为常数。

齐夫定律的其他形式:因为齐夫定律是一个纯粹的经验定律,仅仅使用了一般的统计方法,其过于简单的形式和结论对于出现频次特别高的词和特别低的词都不能完全满足。于是美国学者朱斯提出了双参数等级分布定律;曼德尔布罗则运用信息论原理和概率论方法来研究词频分布,用三参数修正了齐夫定律,使其更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意义。

齐夫定律是对自然语言词汇统计所得到的规律。但对于人工语言及人工语言语词构成的集合同样满足。也完全符合汉语语言词汇的分布。

齐夫定律具有广泛的应用,在信息系统建设、词表管理和控制、自动标引、信息存贮与检索方面都取得了许多应用成果。通过词频分布来提示信息的分布规律是齐夫定律在理论上的重要开拓。

三、信息生产者的分布规律(洛特卡定律和普赖斯定律)

1.洛特卡定律:在论文数X和作者数Yx之间,存在着下列一种关系:XnYx = C

此式中,Yx是发表了论文X篇的作者数,n和c是对应于这一典型数据集合而估计出来的两个常数,n的数值在2上下波动。指数n近似为2。则上式可改为:Yx = C / X2

所有生产一篇论文的著者的比例刚刚超过60%,生产n篇论文的作者数量大约是生产1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 / n2 。洛特卡定律是对两组数据统计的推广,是对信息生产的一般理论估计,而不是一个精确的统计分布,因而有其局限性。

2.普赖斯定律:即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全部论文的半数系由该领域中全部作者的平方根的那些人撰写的。“那些人”无疑是核心或高产作者。

不能将普赖斯定律绝对化,它仅是在洛特卡定律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假说构思,洛特卡定律n ≠2的情形同样影响着普赖斯定律。普赖斯定律对我们的价值在于,它简洁地描述了信息按生产者能力的分布。

四、信息对时间的分布规律(指数增长率,逐渐过时率)

研究信息在时间轴上的动态分布规律可以提示信息的增长与老化,用科学高效的理论模型来刻画信息随时间的推移所表现出来的趋势,把握信息量的变化,对信息实施动态管理。

1. 指数增长率:

1)普赖斯曲线:如果用F(t) 表示时刻t的文献量,则指数定律可表示为:F(t) = aebt 其中a是统计的初始时刻(t=0)的文献量;e = 2.718;b表示持续增长率

文献信息的指数增长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反映了文献的实际增长情况。

文献信息(或者信息)指数增长的内在原因是由于社会信息流的传播和影响的结果。在一个健全的社会信息交流系统中,那些业已掌握新思想、新信息的成员,必然主动或被动地影响其他社会成员。人们接受新思想、新信息的概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大。因为这与掌握新思想的累积人数有关。这些掌握新思想和新信息的人数本身就是按指数增加的,他们必然要从事知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这就必然引致信息量指数增长。

文献信息的指数增长规律是对每一年的文献累积数而言的,并不是相对于每一年新发表的文献数量。每年文献信息的累积数,即该年可以利用的文献总量。

文献信息的增长律仅仅是一个理想模式,它没有考虑到许多复杂的因素对文献增长的限制。实际的统计发现,不同时期、不同级别、不同质量、不同学科领域的文献信息增长趋势是不一样的。

2)生长曲线:F(t) = k / 1 + ae-kbt 式中F(t) 表示时刻t的文献量,k为文献增长的最大值。普赖斯指出,考虑物质的、经济的、智力的及时间的影响和限制,文献信息的增长更趋近于生物的生长曲线,即最初生长或繁殖很快,随着时间推移,其生长速度越来越慢,以致几乎不增加了。

生长曲线表明,在文献增长的初始阶段,它是符合指数增长规律的,但它不能始终保持指数增长的势头,当文献增至最大值的一半时,增长率开始变小,最后缓慢增长,最后到达极限。如果单独就某一具体学科领域内文献的增长而言,生长曲线极好地描述了它们的增长规律。在不同的阶段科学文献增长的态势是不同的。学科处于诞生和发展阶段,文献量指数增长,文献的寿命较短。随着研究深入,学科进入相对成熟阶段,文献增长率变小,但文献寿命相对变长。同时,也意味着该知识领域正面临新的突破,将产出更新的分支领域,而内容上更新的文献又将进入一个新的急剧增长时期,然后又进入一个稳定时期。文献的增长往往会出现几个急剧增长时期和几个相对稳定时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格局。

对不同的领域,描述其文献增长的生长曲线中各个常数是不相同的。如果能分别对各门具体学科文献增长状况作历史的、全面的统计分析,绘制出相应的生长曲线,则对评价该门学科所处的阶段,预测其未来的发展,估计该学科不同时期的文献寿命,以指导信息搜集和提供,是很有意义的。

生长曲线的局限性:生长曲线意味着某个年代之后,再也没有新的文献产生,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3)利用指数曲线和生长曲线来研究文献增长、预测未来文献总量必然会有局限,这是因为:A. 指数增长定律的产生,首先是普赖斯分析研究物理学文献数量的增长时提出的。把对文献某一方面、某一历史阶段的研究成果,推广到文献的全部领域,根据是不充分的。

B. 利用上述二曲线对文献增长所作的预测,依据的是预测学中的趋势外推法。文献作为传播信息这一复杂系统中的子系统,其增长规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只有利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其作系统分析,才能得到比较符合实际的结果。

2. 逐渐过时律

1)文献信息的老化一般指这样四种情形:文献中所含信息仍然有用,但现在已被包含在更新的其他论著中;文献中信息仍旧有用,但现在正处于一个人们对其兴趣下降的学科;文献中的信息仍旧有用,但为后来的著作所超越;信息不再有用。

2)所谓文献的半衰期:是指某学科领域现时尚在利用的全部文献中的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半衰期大体上与某学科领域的文献中半数失效所经历的时间相同。

3)与半衰期有着密切联系的另一个衡量文献老化的指标是普赖斯指数,即某一学科领域内,对发表年限不超过5年的文献的引用次数与总引用次数之比值。一般来说,普赖斯指数越大,半衰期就越小,文献老化的速度越快。

4)对文献按年代被引证的次数进行分析,可以得到某一门类或某一学科领域的文献老化速度最可靠的指标。但是,必须利用大量的文献摘录、计算书目引证次数,以便最大限度地补偿各种著作随意引证他人文献的特点。文献老化速度的指标仅仅是概略性的,而且不是指个别的文献或某一组文献,指的是某一门类或某一学科领域文献的总和。

5)相应的方程可表示为C(t) = ke-at , 其中C(t) 表示发表了t年的文献的被引次数,k是常数,随着学科不同而异, a为老化率。

6)已发表文献的老化速度,不仅取决于这些文献所属的学科领域,还取决于其他一些因素,特别是文献的种类和性质。已发表的文献的半衰期,还与信息需求的特点有关。

7)文献信息老化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A.文献增长:文献的增长和老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来描述科学的发展,阐明科学知识的修正率。文献的老化,首先是与文献的增长联系在一起的。文献增长得越快,文献的半衰期就越短。如果每篇文献被引用的概率相同,由于文献增加的结果,会使得新文献被引的次数较多,而旧文献被引的机会减少,这样就加速了文献的老化。

B.学科差异:并不是所有学科的文献老化速度都是大体一样的,相反,彼此间差异很大。普赖斯将文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档案性文献,其半衰期大于5年,另一类则是有现时作用的文献,其半衰期小于5年。

C.学科发展阶段的差异:即使是同一学科,不同的时期或阶段,文献的半衰期也不完全相同。学科处于诞生和发展初期,文献量指数增长,文献的老化符合负指数函数;进入相对成熟时期后,文献增长速度变小,其相应的老化曲线也变得平缓,半衰期加长。半衰期加长,表明学科已进入相对成熟阶段,文献的科学价值达到一定深度,从而使文献利用寿命加长。

D.信息环境和需求:不同信息用户对文献的需求是不同的,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对文献使用的年代也不完全相同。

8)逐渐过时律主要描述的是文献信息尤其是科学文献信息的老化模式,对于其他一些类型的信息则不一定符合。

第四章信息系统

一、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1、信息系统的概念与功能

1)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

2)信息系统的结构:为输入、存贮、处理、输出和控制等模块组成的逻辑结构。

3)信息系统的功能:是指具有确定结构的信息系统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作用于环境的能力,它表征了信息系统在与环境之间进行信息输入和输出的转换关系中对于环境的输出能力大小。信息系统的功能可划分为输入、存贮、处理、输出和控制五个基本功能。

图中用实线表示信息流,虚线表示控制流。在信息流运动过程中,处理是核心功能,而在控制流的运动过程中,控制是核心功能。不同的信息系统的系统结构、处理能力往往差别很大,体现在以上各模块上,控制和处理功能的差别最大。

A.输入功能:信息系统的输入功能决定于系统所要达到的目的及系统的能力和信息环境的许可。包括信息资源的采集、控制指令的输入、信息检索条件的输入等等。

B.存贮功能:信息系统的存贮功能是与输入功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存贮功能指的是系统存贮各种信息资料和数据的能力。当原始数据和资料输入信息系统后,首先需要将其存贮起来,以便多次使用,并在多个处理环节和过程中实现数据资料共享。在发生信息爆炸的现代信息环境中,一方面要求信息系统具有最大的存贮容量,另一方面,大量的存贮往往会带来系统检索、输出上的某些困难,降低系统的服务效率,给用户的利用造成不便。信息系统的存贮,需要从实际出发尽可能少增加投资,扩大整体的存贮量,保证所存贮的数据资料充分有限,便于用户利用。

C.处理功能:大量的信息资料和数据得以存贮之后,必须及时进行加工处理。处理是信息系统内部的生产过程。计算机的应用使人类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大大增强。信息处理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协作化将会极大地提高系统的信息处理功能。信息系统处理功能的大小,取决于系统内部的专业技术力量和信息处理技术设备的现代化水平。

D.输出功能: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都是为了保证最终实现最佳的输出功能。信息经过处理后,输出内容包括经过信息系统加工处理后的资料信息等等。信息系统的输出功能、处理功能、传输功能、存贮功能都是根据输出功能来确定并不断进行调整的。

E.控制功能:为了保持信息系统输入、存贮、处理、输出等环节均匀连续地进行,系统必须具有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功能。信息系统的控制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构成系统的各种信息处理设备进行控制和管理。二是对整个信息加工、处理、输入、输出等环节通过各种程序进行控制。通过控制功能的作用,使信息系统的输入、处理、存贮、输出等各功能最佳化,从而使整个信息系统运行最佳化。

2、信息系统的发展与类型

1)信息系统的发展:最初的信息系统,主要是信息处理系统,如图书情报中心等基于文档的信息检索系统。它是手工的,即传统意义上的系统。

2)自20世纪40年代电子计算机问世,信息系统进入现代信息系统阶段——计算机信息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道路划分为:初始阶段、扩展阶段、控制阶段、统一阶段、数据管理阶段、成熟阶段。

3)目前的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使得计算机信息系统逐步脱离单纯的数据处理阶段,进入事务处理领域。与此同时,通信技术融进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形成了各种信息网络,使得信息系统的范围空间大大地拓宽,即我们常说的网络信息系统。

4)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集图、文、声、像等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在计算机中进行

转换、存取、传输、显示等已成为可能,这亲,在已有的信息网络中融入多媒体信息,形成了多媒体信息系统。

5)智能信息系统将是信息系统发展的最后归宿。

信息系统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标准,信息系统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从管理过程和功能角度,可分为战略计划、管理控制、操作控制和事物数据处理四个层次。

2)从信息系统的发展和系统特点来看,可以分为数据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和虚拟办公室五种类型。

A.数据处理系统:(DPS)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计算机应用于管理工作的早期形式。其主要用于操作层的天天重复、变化不大的各种过程处理和事务处理,位于管理工作的底层。它所处理的问题结构化程度强、处理步骤固定,系统的用户是组织的操作运行人员。也常称为会计信息系统。

B.管理信息系统:(MIS)是20世纪70年代在数据处理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能使信息被有相似信息需求的用户获得的一种计算机系统。它通常以同期报表、特别报表和数学模拟的形式被管理者或非管理者在需要时输出。一般情况下,MIS以职能信息系统的形式出现在各个应用领域。职能信息系统是为了满足职能领域的用户信息需求而产生的MIS 子集。

企业信息系统(EIS),它能执行从数据处理到准备管理信息的所有公司的计算机流程。企业资源计划(ERP)就是以企业信息系统的方式开发的。它强调的是公司的整体,通常也扩展到公司的外围:前方的供应链管理,其中重点是物流管理和后方的客户关系管理。

C.决策支持系统:(DSS)是20世纪70年代初MIS和运筹学相结合的产物。DSS利用人的智慧有效地解决了MIS中不能解决的半结构决策问题,即现代管理决策中目标含糊不清,多个目标相互冲突,方案的比较和选取没有固定规则和程序可循的问题。问题结构、决策支持和决策的有效性是DSS的三个基本原则。它的目标是帮助管理者决策以解决半结构化问题,支持管理者的判断而不是取代它,提高管理者决策的有效性。

另外,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它是DSS的扩展,致力于通过提供鼓励性的环境来提高群体成员之间的软件来支持决策过程。

D. 专家系统:是基于知识的信息系统——人工智能(AI)的一个子集。AI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产生的。专家系统是试图以启发式教育法的形式将人类专家的知识呈现出来的一种计算机程序,它使得管理者比依靠专家咨询做得更好。专家系统由用户界面、知识库、推理引擎和开发引擎组成。专家系统使管理者有更多的决策选择,在评估这些选择的时候能使用更高水平的逻辑,有更多时间进行评估,以及能用更统一的方式进行决策。但专家系统有一个主要局限就是它无法进行判断和利用直觉。一般我们将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和神经网络结合起来研究。

E.办公自动化和虚拟办公室:办公自动化(OA)是以先进的技术设备为基础,由办公人员和技术设备共同构成的人机信息处理系统。其用户主要是办公室从事日常办公事务的工作人员,其目的是充分地利用设备资源和信息资源,提高办公效率和质量。虚拟办公室(VO)是指员工可以在任何有电子通信系统连接的地方完成这些工作。VO用电子手段克服了工作场所地理上的局限,减少了房屋成本和设备成本。但这种方式,也可能使工作氛围淡化,员工士气低落。

3、信息系统的架构模式

1)网络环境下的系统是一种开放的系统,这种系统能让不同系统下的用户相互操作、相互利用对方的资源。开放系统往往在一个标准体系下,由互不兼容的系统组成,能为异构环境

提供互操作能力,甚至允许用户根据不同工作环境的需要动态地重组系统。

2)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79年提出了用于开放系统体系结构的开放系统互连模型(OSI)。这是一种定义连接异种计算机的标准体系结构。OSI参考模型有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七层,也称七层协议。

3)信息系统的结构模式有集中式的结构模式、客户机/服务器(C/S)结构模式和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模式三种。

A.集中式结构模式以大型机/小型机为中心,将各种终端设备与主机连接起来,实现实时共享或资源共享。

B.客户机/服务器(C/S)结构模式下,应用被分为前端和后端。客户端运行在微机或工作站上,通过网络连接应用程序和服务器。其最大特点在于系统使用了客户机和服务器两方的职能、资源和计算机能力来执行一个特定的任务。它还减少了网络流量,提高了响应速度,使应用程序与处理的数据隔离,还充分地利用了客户机与服务器双方的能力,便于组成一个分布式应用环境。其缺点是标准不统一,开发和维护成本较高、不同系统的界面千差万别、客户端比较臃肿、升级困难、安全性较差等。

C.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模式不仅具有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的全部优点,而且还能解决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的上述问题,它是信息系统结构发展的大势所趋。

二、信息系统的开发

1、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与运行环境

1.技术基础与运行环境

信息系统的基础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计算机硬件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和通讯与网络技术的总称。

1)计算机硬件技术:计算机硬件主要由运算器、控制器、存贮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功能部件构成。

2)计算机软件技术:硬件是计算机系统工作的物质基础,软件系统是帮助用户使用计算机硬件完成数据的输入、处理、输出及存贮等活动。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是指为管理、控制和维护计算机及外设,以及提供计算机与用户界面的软件。

3)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是管理和运行信息系统的基础。计算机网络是用通讯介质把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的计算机、计算机系统和其他网络设备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信息互通和网络资源的共享的系统。计算机网络包括:网络介质(数据传输的物理通道);协议(网络设备之间进行通讯的一组约定);节点(是网络中某分支的端点或网络中若干条分支的公共交汇点);链路(是两个相邻节点之间的通信线路)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网络的链路和节点在地理上所形成的几何结构,并用以表示网络的整体结构外貌,同时也反映各个模块之间的结构关系。可分为点对点传输结构和广播式传输结构。

A.点对点传输结构:它以点到点的连接方式,把各个模块的通信控制处理机直接或间接地连接起来,形成特定的信息传输网。

B.广播式传输结构:它用共同的传输介质把各个模块连接起来,这样任何一个节点向网络系统发送信息时,连接在总线上的所有节点均可检测,但只有目的地址指定的节点能够接收。其优点是不同节点之间的通信可以使用同一通信信道,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道的通信能力。缺点是当所有节点同时通信时,容易出现通信阻塞,并且一旦信道出现故障,将影响所有通信。目前,广播、电视、移动通信、三网合一等都是利用这种结构进行传输的。

计算机网络根据通信距离可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两种。局域网指传输距离较小(一般在0.1~10km)的一种网络。它具有较高的带宽,数据传输速率一般较高。数据传输可靠,误码率低。广域网一般由相距较远的局域网经由公共电信网络互连而成。WAN的数据传输速率

根据入网方式的不同而不同,一般低于局域网的传输速率,且误码率较高,但传输距离可遍及全球。

4)数据库技术:数据库是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存贮在一起的相关数据的集合。它能以最佳的组织方式,最少的数据冗余为多种应用服务,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完整性,且与程序相互独立,避免了因数据的不一致而不得不推翻已编好的程序的现象,有利于实现存贮数据格式的标准化。

数据库系统包括数据集合、硬件、软件和用户四个主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发展到了关系型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的设计步骤包括用户需求分析、数据库逻辑设计、数据库物理设计、数据库的实施和维护四个阶段。数据库操作主要有基本表的建立与删除、数据查询及更改等。

2、信息系统开发的阶段

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研制,也称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不只是单纯的计算机系统,而是辅助企业管理的人机系统。该系统有一个产生、发展、成熟、消亡的过程,即所谓的生命周期。

1)信息系统工程:它具有系统工程的共同特点,其中最基本的特点是研究方法的整体性、技术应用上的综合和管理上的科学化。在研制和开发信息系统时,要秉承以下几个思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思想;最优化思想,只要技术结构合理,用廉价的一般部件也可能组合出系统的最佳性能;对系统进行科学管理,这是系统工程的关键。

2)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信息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要不断维护、修改,当它不再适应的时候需要淘汰,要由新的系统所取代,这种周期循环被称为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它分为总体规划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系统运行维护与评价阶段。3、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流行的方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标、规模等需求。结构化分析的工具包括数据分析工具和功能分析工具。

2)原型法:简称PM,其思想基础在于系统所有的需求并非都能首先定义,信息系统开发

效地增进用户与系统分析员的沟通,便于帮助系统分析员辨认动态的用户需求。特别适用于

面向对象方法将程序设计的数据结构和算法两个方向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更接近人们的思维方式,并被人们广泛接受。

4)CASE方法:CASE技术作为覆盖整个软件生命周期的一种自动化工程,是自动化结构方法与自动化工具的结合体。运用CASE技术,软件人员能在PC或工作站上以交互方式实现软件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自动化操作。CASE系统是一个完整的软件开发环境,它由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两部分组成。

三、信息系统的管理

1、信息系统项目管理

信息系统的管理就是对信息系统的开发期、运行期、更新期整个过程进行计划、控制、维护和评价。

1.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项目管理是为了保证系统良好的运行状态及功能正常发挥而提出来的。它是指在一定资源约束条件下,对一个既定目标的项目要求的一次性任务进行计划与控制的过程。

1)

可能完成项目目标。为组织的所有管理层提供一个沟通整体目标的工具,减少变革的阻力;提供了所需的思维过程——基于合理的、合乎逻辑的决定。

2)项目的选择与管理:在选择项目目标时,要充分地考虑企业的战略思想、经营理念,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能力,国内外的政治和经济环境等内外部环境,同时还要考虑企业过去的绩效,通过对企业的SWOT分析、项目目标、当前项目要求来分析企业的影响因素,明确项目所需技能,估计项目的潜在收益,并考虑项目运行的机会成本、技术风险等。项目的运行管理,需要注意严格的成本控制,在有效地利用公司现有资源的前提下接受更多新业务,争取用较少的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

2、信息系统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质量管理是信息系统管理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一个信息系统的质量与它的主要用户、次要用户、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有关。它包括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质量管理、运行过程的质量管理,以及该产品相关的客户、供应商合作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3、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管理

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

系统运行管理:从系统运行的角度出发,有两方面的工作需要充分保证。一是对系统例行的检索和管理。二是对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和积累。

系统维护管理:维护是信息系统经常性的工作,也是信息系统生存周期持续时间最长、代价最大的一个阶段。信息系统维护需要较大开支,必须专款专用,并根据系统各种维护要求的重要性确定当年维护项目的优先次序。为了提高信息系统的可维护性,适应系统的变化,在系统开发和设计时就必须考虑建立一些标准。尤其是在系统开发和系统维护是由不同的人员承担时,建立完善正确的标准和系统文件就更为重要。

4、信息系统评价

系统的评价:在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还要对系统的技术性能及达到的经济效益等方面做出评价,以检查系统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技术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如何等。系统评价工作一般由系统开发人员、系统管理与维护人员、系统用户及用户的领导,以及系统外的专家共同参与。

四、信息系统安全

1、信息系统安全的定义

确保以电磁信号为主要形式的、在计算机网络化系统进行自动通信、处理和利用的信息内容,在各个物理位置、逻辑区域、存贮和传输介质中,处于动态和静态过程中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审查性和抗抵赖性的,与人、网络、环境有关的技术安全、结构安全和管理安全的总和。这里的人指信息系统的主体,包括各类用户、支持人员以及技术管理和行政管理人员;网络则指以计算机、网络互连设备、传输介质及其操作系统、通信协议和应用程序所构

成的物理的和逻辑的完整体系;环境则是系统稳定和可靠运行所需要的保障体系,包括建筑物、机房、动力保障与备份以及应急与恢复系统。

从系统过程与控制角度看,信息系统安全就是信息在存取、处理、集散和传输中保持其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审计性和抗抵赖性的系统辨识、控制、策略和过程。

2、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结构(119页)

信息系统主要由物理环境及保障、硬件设施、软件设施和管理者等部分组成,因此在进行风险分析时应该从四个方面进行考虑。

为了系统地完整地构建信息系统的安全体系框架,可以考虑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由技术体系、组织机构体系和管理体系共同构建,体系的结构框架如图:

1、技术系统

(整理)《信息管理概论》答案.

1.古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的信息资源以(B文献信息资源)形式的信息资源为主 2. 古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的信息管理重点在于( C收藏) 3. 近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的信息管理目的是( A收藏与使用结合) 4. 近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信息管理的主体是(D专门的信息管理专业人员) 5. MRPII和ERP的核心内容都是(C MRP)。 6. (A1990 )年诞生了第一台全B光数字计算机。 7.局域网的地理范围一般在(B 10千米)以内,属于一个部门或一组群体组建的小范网 8. 记录型信息源中最基本的信息源是(D印刷型) 9. 在各种形态的纪录型信息源中,增长最快的是(B网络型) 10. 广义的信息检索包括(C存”和“取”两个环节)。 11. (C信息服务)是微观信息管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12. 信息服务是以(B信息资源)为基础,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信息进行生产、收集、处理、输送、存储、传播、使用并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总称。 13. ( B G to E )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内部电子化管理的重要形式,也是其他几种电子政务模式的基础 14. 世界各国积极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五个应用领域不包括(D数字电视) 15. 金关工程不涉及的单位是(A银行)。 16. 我国将“两网、一站、五库、十二个大系统”的电子政务建设定位为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下面不属于十二大系统的是(D金交) 17. 下列哪项不属于企业信息化的原则(D支持服务原则) 18. ( C 1999 )年政府启动“政府上网工程 19. ( C 企业信息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不属于企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 20. 企业信息化应该包括技术信息化、 ( E管理信息化)、人员信息化三个方面的涵。 21. 2004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 C 2005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电子签名法》 22. 我国已于( A1980 )年加人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23. 下面哪些不属于信息法规体系的内容(D信息配置法律制度)。 24. 记录型信息源中最基本的信息源是(D印刷型) 25. 在各种形态的纪录型信息源中,增长最快的是(B网络型)。 26. 信息组织与( B信息检索)在实际操作中是两个互逆的过程 27. 从整体上看,计算机信息存储系统包括硬软件和(C数据库)。 28. 所谓(B全文数据库)是将一个完整的信息源的全部内容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识别、处理的信息单元而形成的数据集合。二.多选 1. 广义的信息资源包括:(BCDE ) B信息劳动的对象C信息劳动的设备D信息劳动的技术E信息劳动2. 信息的生命周期包括四个重要的子过程,分别是(ABCD )A信息产生的过程B信息获取的过程C信息再生的过程D信息施效的过程3 信息管理具有两方面的特征,分别是(BE) B技术特征E管理特征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图书馆的4项智能是(ABCE )。 A保存人类文化遗产B社会信息流整序 C传递情报E启发民智的文化教育 5 现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信息管理的主体是( ACD ) A CIO C CKO D更加技术化、专门化、专业化的人才 6. 从信息管理的层次角度,可分为(ABC ) A中观层次的信息管理B微观层次的信息管理 C宏微观层次的信息管理 7 信息技术的支撑技术主要是指(ABCE) A机械技术B电子与微电子技术C激光技术E生物技术8 一般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包括以下几部分(BCD B存储器C中央处理器D输入输出设备 9 常见的系统软件有(ABCDE)等。 A操作系统B语言处理系统C数据库系统 D分布式软件系统E 人机交互系统 10 常见的应用软件有(ABCDE)等。 A 文字处理软件B数据处理软件C 图形处理软件D网络应用软件E游戏软件 11 现代通信技术主要包括(ACDE)等。A数字通信 B节点通信C卫星通信D微波通信E光纤通信 12 计算机网络按网络范围可划分为(ABD )。 A局域网B城域网D 广域网 13 信息技术体系包括4个基本层次:(ABCE ) A主体技术层次B应用技术层次C支撑技术层次D客体技术层次 E基础技术层次 14 按照信息源的存在形式划分信息源可包括:(ABCD)A 口头信息源B实物信息源C记录型信息源E网络型信息源15 信息获取的原则包括(ABCDE)。 A目的性原则B准确性原则C 系统性原则D时效性原则 E 科学性原则 16 常用的信息获取方法与途径有(ABCDE) A采购B调查C交换D 索取E检索 17 信息服务具有的功能包括:(ABCD)。 A提供信息B释疑解惑C整序导引D保值增值 18 以下属于信息服务特性的是(ABCDE)。 A 用户导向性B专业性C实效性D交互性E适时性 19 开展信息服务的三个基本因素是(ACD )。 A信息产品 C 信息用户E信息加工 20 从信息服务的发展历史及服务的内容角度来划分,信息服务可以分为以下类型,分别是(ABCDE )。 A 文献提供服务B报道服务 C 检索服务D咨询服务 E网络信息服务 21 检索服务按照检索手段分为如下类型(BCD )。 B 手工检索服务C计算机检索服务D 联机检索服务22 22.检索服务按照检索方式划分,可以分为(ABCDE)。 精品文档

信息管理概论

信息管理概论 一、名词解释 1、信息产业:信息产业就是从事信息技术设备制造及信息产品生产开发与流通服务的新兴产业群体。 2、信息系统:是指依据系统的观点,通过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工具和设备,运用数学方法,服务于管理领域的人机结合的信息处理系统。 3、(1)广义的信息资源:广义的信息资源是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 (2)狭义的信息资源: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起来的有用信息的集合。 4、CRM:是企业的一项商业策略,它按照客户的细分情况有效地组织企业资源,培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行为以及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并以此为手段来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收入以及客户满意度。 5、数据仓库:数据仓库是支持管理决策过程的、面向主题的、集成的、随时间而变的、持久的数据集合。 6、(1)GPS:是利用通信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和信号接收机对对象进行动态定位的系统。 (2)GIS:是在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的支持下,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空间信息系统。 7、(1)信息源:指个人为满足其信息需要而获得信息的来源。 (2)个人信息源:

(3)组织信息源: 8、信息服务:广义的信息服务泛指以产品或劳务形式向用户通过和传播信息的各种信息劳动。狭义的信息服务是指专职信息服务机构针对用户的信息需要,及时地将开发加工好的信息产品以用户方便的形式准确传递给特定用户的活动。 9、条码:条码是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及其对应字符组成的标记,用以表示一定的信息。 10、(1)反馈: (2)正反馈:是指将某项决策实施后的正面经验、做法和效果反馈给决策机构。 (3)负反馈:是指将某项决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造成的不良后果反馈给决策机构。 (4)前馈:是指将某项决策实施过程中,将预测中得出的将会出现偏差的信息返送给决策机构。 11、信息传递:信息从信息源发出,以物质和能量为媒介自由地超越空间和时间而传递到接受那里,这就是信息传递。 12、信息加工:指把原始信息进行判别、筛选、分类、排序、计算、研究、著录、标引、编目和组织而使之成为二次信息的活动。 13、信息载体:信息由物质客体生成,并被物质介质表现与传送,在表现与传送过程中始终都有物质载体承载着信息,信息一刻也离不开负载它的物质,这种负载信息的物质称为信息载体。 14、检索服务:是指将信息按一定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然后在用户需要时找出并提供有关信息的过程。

信息管理概论知识要点

信息管理概论知识要点 1.古代封建社会的信息资源主要以文献信息资源为主,古代信息管理时期的信息管理对象以纸制手抄本、印刷本为主,此时的信息管理重心集中于藏,倡导的信息管理方式是:四部分类法。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图书馆四项职能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社会信息流整序、传递情报、启发民智的文化教育。 3.马费成的四阶段说:传统管理阶段:以图书馆文献资源管理为核心;技术管理阶段:以信息流的控制为核心;资源管理阶段:以信息资源管理为核心;知识管理阶段:以知识的创造、学习、应用、理解、协商为核心。 4.信息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尤以国外学者为代表,信息过程说的代表人物是:泰勒,其核心内容是围绕信息的收藏、整理、信息的传递、信息过程及成本效果。国内比较尤代表的学者卢泰宏教授提出了三维结构理论,将信息管理的基本问题归纳为五个问题域,分别是存、理、传、找、用。 5.知识管理的三要素是:组织、人、信息技术。 6.知识管理技术如按过程分类,它包括知识的生产、共享、 应用和创新。 7.信息管理理论的形成是多学科协同研究的产物,其中,对其影响最深、最主要的理论学科主要包括信息科学、管理科学、传播科学。 8.按照主题的观察过程对信息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信息,它们分别是:实在信息、实验信息、实得信息;按照信息的加工深度和程度划分,又可以分为零次信息、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 9.20世纪40年代,以申农的《通迅的数学理论》、维纳的《控制论》的问世为标志,信息论诞生了。 10.操作系统根据其运行的环境可以分 为实时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和 批处理操作系统_。 11.一项管理活动必须具备五个要素,它们分别是:一要有管理的主体,二要有管理的客体,三是管理的目的,四是管理职能的方法,五是管理环境和条件。 12.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泰勒,其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标志着管理理论的诞生;行为科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梅奥提出的理论思想,被学术界称为:人际关系学说,认为企业中的工人不再是单纯追求金钱和物质收入的“经济人”,而是“社会人”。 13._数据_通常指一些零散的、片断的、没有联系的事务;信息是特定的信息,产生于特定的信息。 14.信息与_数据_是_内容_和形式的关系,信息与_数据_是_产品和原材料的关系。 15.按照检索方式划分,检索服务可以分为回溯检索服务、_定题信息服务_、数值型或事实型数据检索服务、全文检索服务_和用户辅导服务_五种。 16.纵观人类信息管理活动所采用的手 段与方法,信息管理活动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古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近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和现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17.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标志,信 息管理活动进入了现代信息管理时期。 18.从信息管理的起源角度,有三个领域 认为信息管理起源于它们的工作,分别 是图书馆领域、工商企业管理领域和 政府行政管理领域三个领域。 19.从对信息管理理解的不同层面角度, 信息管理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是 技术特征,另一方面是管理理念特征, 它们共同构成了信息管理的内涵与特色。 20.从信息管理思想的结构角度来看,信 息管理可以分解为人文的信息管理、 技术的信息管理、经济的信息管理三 个基本信息管理模式,它们相互结合, 构成完美的信息管理框架。 21.人们对信息管理的认识与把握至少 表达出五种不同的含义,分别有信息内 容管理、信息媒体管理、计算机信息 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产业或行 业的队伍管理。 22.信息管理在中国内地首先被使用的 学科是图书馆学情报学。 23.知识管理的发展始终围绕着组织、 人和信息技术这三个要素。 24.1998年,世界银行发表了题为《知识 促进发展》的年度报告,标着以知识为 基础的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形成。 25.知识的特性是利用知识创造价值的 基础,它具有共享性、隐含性、增值 性、资源性和波粒二相性。 26.信息的类型划分:按照主体的认识层 次划分,可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 语用信息。 按照信息产生的先后和加工深度划分, 可分为:零次信息、一次信息、二次信 息、三次信息。按照主体的观察过程来 分,信息可以分为_实在信息__、先验信 息和实得信息。 27.信息资源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 面:1)经济功能2)管理与协调功能3) 选择与决策功能4)研究与开发功能。 28.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的7个层次:生 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交往需求、尊 重需求、求知需求、求美需求、自我实 现需求。 29.按构成要素,信息资源可以分为信息 内容资源、信息技术资源和_信息人才资 源_。按照性质划分,信息资源可分为_ 自然信息资源_和社会信息资源两类。 30.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它 的诞生以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的 提出为标志。 31.大众信息交流的基本功能可以概括 为: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 众、提供娱乐。 32.信息方法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子方法: 信息分析方法、信息综合方法和信息进 化方法。 33.信息内容层面包括日常生活、科 学或科学认识、哲学认识三个层 面,它们分别对应着语法信息、语义信 息和语用信息。 34.一般说来,组织信息交流分为组 织内部的信息交流和组织外部的 信息交流两种形式。 35.信息技术体系由基础技术、支撑技 术、主体技术和应用技术组成。 36.软件系统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两大类。 37. OSI模型共有7层:第一层:物理层;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第三层:网络层; 第四层:运输层;第五层:会话层;第 六层:表示层;第七层:应用层。 38.计算机网络的划分最通用的方法是 按网络的地理范围来划分,计算机网络 可分为局域网、_广域网__和城域网。 39.计算机辅助设计英文简称CAD. 计算 机辅助制造的英文简称 CAM。 40.现代通信技术按其传输媒介可分为_ 有线通信_和无线通信两类,按其信号形 式可分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 41.信息描述时,文献资源编目是采用 ISBDs著录标准。 42.信息揭示的过程是:主题分析、主题 标引、检验审核。 43.信息组织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两个 方面,一是信息组织的_思想观念现代化 _,二是信息组织的技术手段现代化。 44.信息采集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是 (准确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及 时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预见性原 则、计划性原则。 45.信息采集的方法主要有:一是(采购 法)、二是交换法、三是(调查法)、四是 网络法。 46.(信息描述)是根据一定的描述规 则和技术标准,对信息的外在特征和部 分内容进行分析、选择、记录的过程。 47.信息分析的基本功能主要有整理、 (评价)、预测和反馈四项基本功能。 48.信息分析的主要方法有比较法,(分 析综合法)、(推理法)、专家调查法等。 49.元数据结构从功能上来说可分为内 容结构、_句法结构__和语义结构。 50.我国学者一般认为,信息产业由信息 技术和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两大部 分组成。 51.信息服务业是面向信息产品的流通 和交换领域,又分为:信息技术服务业、 信息传播服务业、信息流通服务业、信 息咨询服务业。 52.有的学者将信息技术服务划入信息 技术和设备制造业领域,并认为信息服 人才的培养应成为信息服务业的一个独 立类型。分为:信息处理服务、信息提 供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信息人才培养、 软件开发。 53.根据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过程和 现状分为:传统信息服务业、经济政务 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企业、大众传播 信息服务业、邮电通信信息服务业。 54.根据工作性质,可将信息服务业分 为:依附政府的信息服务机构、不依附 政府的信息服务企业。 55.信息服务的类型有五种:文献提供服 务、报道服务、信息检索服务、咨询服 务、网络信息服务。 56.信息检索服务是根据用户有要求,由 专门人员辅助或代替用户查找信息并将 结果提供给用户的一种信息服务工作。 57.回溯检索服务:是对检索系统全部信 息,或其中一定时间范围的信息,按照 主题范围进行信息普查的服务。 58.定题信息服务:是一种定期地从新的 信息库中为特定用户提问进行的计算机 信息检索的服务方法。 59.从网络信息服务的深度上看,网络信 息服务分为三个层次:基础通讯层、网 络增值服务层、信息增值服务层。 60.信息服务具有提供信息、(释疑解惑)、 整序导引、(保值增值)四个方面的功能。 61.信息服务的四个基本构成要素是(信 息策略与方法)、信息服务对象、(信息 服务者)、(信息服务内容)。 62.从信息服务的发展历史及服务的内 容角度来划分,信息服务可以分为:文 献提供服务、(报道服务)、(信息检索 服务)、(咨询服务)、(网络信息服务) 五种类型。 63.ICP (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 是指_网络内容提供商。 64.IAP (Internet Application Provider)是指_网络应用服务。 65.逻辑符号:网络信息检索技术主要 有:布尔逻辑检索、位置检索、截词检 索、字段检索、加权检索。 66.搜索引擎的分类。按内容划分:综合 类搜索引擎、专业类搜索引擎。 按信息的组织方式划分:目录式搜索引 擎、索引式搜索引擎、元搜索引擎。 67.常见的网络信息检索技术包括(布尔 逻辑检索、位置检索、截词检索、字段 检索) 68.Internet上最为通用的组织方法有 主题树方式、文件组织方式、数据库组 织方式、网络信息指引库、超媒体组织 方式。 69.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 个方面考虑:一是准确性;二是权威性; 三是_时效性_。 70.如果从科学的正式交流渠道与非正 式交流渠道的思想出发,网络信息资源 可以分为_稳定的信息资源__和不稳定 的信息资源两类。 71.网络信息资源从内容范围上可以分为 五个大类,分别是学术信息、教育信息、 政府信息、文化信息、有害和违法信息等。 72.网页的链接结构通常可以分为两种 基本形式,树状结构和网状结构。 73.链用来连接节点,描述信息之间的联 系,是超媒体灵魂,链的一般结构可以 分为三个部分:链源、链宿、链的属性。 74.网络信息检索工具大致可以分为三 类:一为字典型查询工具,二为索引 型查询工具,三为交互式查询工具。 75.按搜索引擎对信息的组织方式分类, 按搜索引擎可分为目录式搜索引 擎、索引式搜索引擎、元搜索引擎。 76.决策支持系统的类型有:智能决策支 持系统;群体决策支持系统;分布式决 策支持系统;行为导向决策支持系统; 数据仓库、数据挖掘、联机分析处理。 77.下列哪些是管理信息系统具有的功 能是信息处理功能、事物处理功能、预 测功能、计划功能、控制功能和运用 数学模型功能。 78.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包括数据库 开发、数据库查询、数据库维护、数 据库的应用开发。 79.结构化方法包括结构分析、_结构化 设计_和结构化程序设计。 80.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可以从两个方 面来划分考察,一个是它的概念结构, 另一个是它的_框架结构。 81.生命周期法包括系统规划阶段、_系 统分析阶段__、系统设计阶段、系统实 施阶段、系统运行和维护阶段。 82.作为一个人机信息系统的OA系统,按目 前信息处理技术能达到的功能,一般可以分 为事务型OA系统、_管理型OA系统_和决 策型OA系统三个系统结构的层次模式。。

信息管理概论

信息管理概论 1.语法信息(鼓励独立完成作业,严惩抄袭)(第一章第一节) 答:语法信息是信息的最基本层次,又称句法信息,是认识主体感知或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和特征的形式化关系它只涉及到事物运动的结构,即只考虑状态和状态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只表述客观事物运动状态而不考虑其意义的符号排列和组合。语法信息不是对某一类信息的称谓, 而是按照信息的性质划分信息的最基本、最抽象的一个层次,也是作为狭义信息论的研究对象,在理论上探讨最多的一个层次。按照事物运动状态和特征的不同,语法信息包括有限状态语法信息和无限状态语法信息,连续状态语法信息和离散状态语法信息。狭义信息论一般研究的就是语法信息,它涉及可能符号的数目、它们持续的时间、信源的统计性质、信道的信息传输能力、编码系统等。通常把与事物运动状态及变化方式的因素相联系的认识论信息称为语法信息。 正确答案: 只考虑事物运动的状态与状态改变的方式本身,而不考虑信息的内容及效用,它是最抽象、最基本的层次。 2.信息分析方法(第二章第一节) 正确答案: 就是指在认识复杂事物(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工系统的)的工作机制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和能量的观点来分析,更重要的是要从信息的观点出发来进行分析,抓住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它的内部结构的状态和方式)以及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即信息),把事物的运动过程(即工作过程)看作是一个信息过程,并弄清这个信息过程包含的各个环节以及这些环节之间的逻辑关联和数量关系,从而建立一个能够反映该事物工作过程的信息模型。 3.显性知识(第三章第一节) 答:显性知识是指外明化、结构化、编码化,可能通过学习获取的知识。具有明确性、可传递性、共享性和可视性等特点。 正确答案: 是指外明化、结构化、编码化、可以通过学习获取的知识。 4.元搜索引擎(第五章第二节) 答:无搜索引擎(metashearch engine)是一种调用其它独立搜索引擎的引擎,是对多个独立搜索引擎的整合、调用、控制和优化利用的工具。无搜索引擎主要是为了提高用户的检索能力。特点是只提供一个简单的界面来帮助用户选择和使用各搜索引擎、对各目标源搜索引擎界面结果的复制可能是部分和全部等特点。正确答案: 是一种调用其他独立搜索引擎的引擎,是对多个独立搜索引擎的整合、调用、控制和优化利用的工具。它包括两种类型:串行式元搜索引擎和并行式元搜索引擎。 5.都柏林核心元素集(第六章第二节) 正确答案: 是一个致力于规范Web 资源体系结构的国际性元数据解决方案,它定义了一个所有Web资源都应遵循的通用的核心标准,其内容较少,也比较通用,因此得到了其他相关标准的广泛支持。面向其他类型资源的元数据标准,基本上都兼容都Dublin Core标准,并对它作了扩展。它已经成为Internet 的正式标准RFC2413和美国国家信息标准Z39.85。DC具有简单明了、可扩展性强、支持语义互操作性、各行业与地区的广泛认同特点。

信息管理概论整理

《信息管理概论》填空题 1、纵观人类信息管理活动所采用的手段与方法,信息管理活动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古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近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和(现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 2、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的图书馆四项职能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社会信息流整序、传递情报、启发民智的文化教 育。 3、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它的诞生以(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的提出为标志。 4、大众信息交流的基本功能可以概括为:(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5、信息技术体系中主体技术主要是“4C”技术,分别指:(收集)、(通信)、(计算机)、(控制)。 6、按照计算机网络的地理范围来划分,计算机网络可分为(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和(城域网MAN)。 7、信息采集的方法主要有:一是(采购法)、二是交换法、三是(调查法)、四是网络法。 8、信息服务的四个基本构成要素是(信息策略与方法)、信息服务对象、(信息服务者)、(信息服务内容)。 9、网络信息检索工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为字典型查询工具,二为索引型查询工具,三为交互式查询工具。 10、第三代OA的核心是(知识),实现的基础是(知识管理)技术。 11、从技术角度看,电子商务的应用系统由(企业外联网)、(企业内部网)和(Internet )三部分组成。 12、信息管理思想的构成来看,信息管理可以分解成三个基本的信息管理模式,分别是人文的信息管理、技术的信息管理、经济的信息管理。 13、1998年,世界银行发表了题为知识促进发展的年度报告,标志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形成。 14、按照不同的分类思想,知识管理技术可以分为过程分类、矩阵分类、层次分类和技术成熟度分类。 15、按载体划分,信息资源可分为人脑信息资源、实物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电子信息资源。 16、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出版,标志着管理理论的诞生。 17.一般来说社会信息交流有五种类型。人内信息交流人际信息交流、群体信息交流、组织信息交流、大众信息交流。 18、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硬件系统由5个部分组成,即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和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19、开放式互连系统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的用于互连协议的标准框架。 20、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为标志,信息管理活动进入了现代信息管理时期。 21、web服务是以客户/服务器的模式进行工作的。 22、信息分析的方法有比较法、分析综合法、推理法和专家调查法。 23、信息服务的发展历史及服务的内容角度来划分,信息服务可以分为一下五种类型:文献提供服务、报道服务、检索服务、资讯服务和网络信息服务。

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概论-柯平

3 信息管理 本章讨论了信息管理的基本概念、信息管理的对象、信息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等。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信息管理的增值原理、服务原理、增效原理、市场调节原理和依法管理原理。本章还介绍了网络信息管理的一般知识: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组织与检索,网络信息服务与网络信息管理等的一般问题。 3.1信息管理概念 3.1.1 信息管理的对象(信息资源和活动) 信息管理是人类为了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信息管理是由信息活动主体、活动对象、活动手段等要素构成的。在信息管理活动中,表现为信息人员利用掌握的信息技术,控制和利用信息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因此,可以把上述3个信息管理的要素概括为两个方面: 1. 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是经过人类开发与组织的信息、信息技术、信息人员要素的有机集合。它是信息生产者(信息人员)、信息、信息技术的有机体。 ①信息生产者,是为某种目的生产信息的劳动者,包括原始信息生产者,信息加工者或信息再生产者。 ②信息既是信息生产的原料,也是产品,是信息生产者的劳动成果,对社会各种活动直接产生效用,是信息资源的目标要素。 ③信息技术,是能够延长或扩展人的信息能力的各种技术的总称,是对声音、图像、文字等数据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的技术。信息技术作为生产工具,对信息收集、加工、存储与传递提供支持与保障。 在信息资源中,信息生产者是最关键的因素,因为信息和信息技术都离不开人的作用,信息是由人生产和消费的,信息技术也是由人创造和使用的。 信息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控制信息内容及其流向,实现信息的效用与价值。但是,信息并不都是资源,要使其成为资源并实现其效用和价值,就必须借助“人”的智力和信息技术等手段。 因此,“人”是控制信息资源、协调信息活动的主体,是主体要素,而信息的收集、存储、传递、处理和利用等信息活动过程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没有信息技术的强有力作用,要实现有效的信息管理是不可能的。由于信息活动本质上是为了生产、传递和利用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是信息活动的对象与结果之一。 信息生产者(信息人员)、信息、信息技术三个要素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信息资源,是构成任何一个信息系统的基本要素,是信息管理的研究对象之一。 2. 信息活动 信息活动是指人类社会围绕信息资源形成、传递和利用而开展的管理活动与服务活动。 从过程上看,信息活动可分为两个阶段: ①信息资源的形成阶段。以信息的产生、记录、收集、传递、存储、处理等活动为特征,目的是形成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 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阶段。以信息资源的传递、检索、分析、选择、吸收、评价、利用等活动为特征,目的是实现信息资源的价值,达到信息管理的目的。 单纯地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而忽略与信息资源紧密联系的信息活动,信息管理的研究对象是不全面的。 从主体角度看,人类信息活动又可分为3个层面: (1)个人信息活动。是个人获取、控制和开发信息资源的活动。取决于个人的智力水平、信息技术能力和知识素质等。 (2)组织信息活动。是组织机构收集、处理与开发利用组织内源信息和外源信息,以实现组织目标、完成组织任务的活动。 (3)社会信息活动。是社会规模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活动,体现为社会规模的信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水平及社会信息化水平。 从人类实践活动角度来理解,社会的专业信息活动可以看作是信息资源的形成和利用活动。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的信息活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信息资源形成活动。该活动必然是信息的积累过程,首先是通过社会各种实践、研究等活动产生的大量数据、信息、知识,然后是针对它们的采集、组织、

信息管理概论(名词解释)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三、名词解释 1.现代信息管理:就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经济、人文等手段,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及信息活动加以管理,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实现它的价值,并带来效益。 2.知识管理:是协助企业组织和个人,围绕各种来源的知识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的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并在企业个人、组织、业务目标以及经济绩效等诸个方面形成知识优势和产生价值的过程。 3.知识:由个人的隐式经验、想法、洞察力、价值以及判断等组成,它是动态的,而且只能通过与有知识的专家直接合作与交流才能拿得到。 3.本体论层次的信息定义:信息指的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即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的状态与方式。 4.认识论层次的信息定义:信息指的是认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达的事物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方式,包括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形式、含义和效用。 5.网络信息交流是指通过网络这种新型媒体类型而进行的信息交流方式。 6.信息技术:从广义上说,信息技术就是能够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技术总称,是涉及信息的生产、获取、检测、识别、变换、传递、处理、存储、显示、控制、利用和反馈等信息活动的所有技术的集合。 信息资源:是一个贯穿于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从事信息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的全过程的多要素集合。客观存在的包括信息劳动的对象,信息劳动的设备,信息劳动的技术信息。 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存贮、传播和利用等信息活动各个环节中,用来规范其间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总和。7.信息组织:也称信息有序化或信息整序,是根据信息资源检索的需要,利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规则,通过对信息外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分析、选择、标引、处理,使其有序化,从而保证用户对信息的有效获取和利用,实现信息的有效流通和组合。 8.信息采集:就是信息的选择和提取的过程,是根据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从信息源中搜索、选择和提取的连续过程。 9.信息描述:是根据一定的描述规则和技术标准,对信息的外在特征和部分内容特征进行分析、选择、记录的过程。 10.信息揭示:是对信息的内容特征进行深层揭示并转换成主题标识,形成一个科学的逻辑的概念标识系统。 11.信息存储:是将经过加工整理序化后的信息按照一定的格式与顺序存储在特定的载体中的一种信息组织活动。 12.信息分析:是通过已知信息揭示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的过程。 13.信息服务:是指以产品或劳务的形式向用户提供和传播信息的各种信息活动,即信息服务产业范围内的所有活动。13. 超媒体技术:超媒体技术是超文本与 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它是将文字、图表、 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以超文本 方式组织起来,使人们可以通过高度链接 的网络结构在各种信息库中自由航行,找 到所需要的任何媒体的信息。 14.自由文本组织方式:主要用于全文数 据库的组织,是对非结构化的文本信息进 行组织和处理的一种方式,用自然语言提 示知识单元,根据全文情况直接设置检索 点。 15.主题树方法:就是将信息资源按照某 种事先确定的概念体系结构,分门别类地 逐层加以组织,用户通过浏览的方式逐层 加以选择,层层遍历,直到找到所要的信 息线索,并通过信息线索直接找到相应的 网络信息资源。 16.数据库方法:主要是针对已经结构化 了的二次信息的组织方法,它将事物对象 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作为数据库的字段, 众多字段共同说明事物对象的特征。 17.元数据:是指用于帮助识别、描述和 定位网络化的电子资源的结构化数据,通 过它可以揭示各类电子文献的内容和其 他特征以方便检索,能够提高信息的利用 价值,其典型的操作环境是网络环境。 18.网络信息服务: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信 息机构和行业利用计算机、通讯和网络等 现代技术从事信息采集、处理、存贮、传 递和提供利用等一切活动,其目的是为了 给用户提供所需的网络信息产品和服务。 19.信息检索服务:是根据用户有要求, 由专门人员辅助或代替用户查找信息并 将结果提供给用户的一种信息服务工作。 20.回溯检索服务:是对检索系统全部信 息,或其中一定时间范围的信息,按照主 题范围进行信息普查的服务。 21.定题信息服务:又称为定题信息提供 服务,是一种定期地从新的信息库中为特 定用户提问进行的计算机信息检索的服 务方法。 22.信息系统:是指依据系统的观点,通过 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工具和设备,运用 数学的方法,服务于管理领域的人机相结 合的信息处理系统。它通过对信息进行采 集、处理、存储、管理、检索和传输,向 有关人员提供有用信息。 23.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 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 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 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 争、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 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 人机系统。 24.电子商务:是指依靠信息技术进行的 一切商务活动,它是一种全新的商务模 式。 25.B2B模式的电子商务:是指商业机构 (企业或公司)使用Internet或各种网 络向供应商、经销商等其他企业或公司进 行订货和付款等一系列交易活动的电子 商务模式。 26.B2C模式的电子商务:是企业通过 Internet向消费者进行商品营销、定购、 支付直至交货的商务过程。 27.C2C模式的电子商务:是消费者双方通 过第三方提供的电子平台进行交易的一 种电子商务模式。 28.个性化信息服务:是网络信息服务发 展的重要方向,是针对不同的用户采用不 同的服务策略和方式,提供不同的信息内 容的服务。

信息管理概论整理版

第一章信息管理 一、信息管理概述 1、信息管理的概念及对象 概念:信息管理不仅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 信息管理的实质就是人类综合采用技术的、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对信息流(包括非正规渠道和正规渠道中的信息流)进行控制,以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效用价值为目的的一种活动。 信息管理的对象:信息和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 2、信息管理的视角 对信息管理的研究,主要是 从技术角度(主要研究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存贮,便于快速检索并传递给特定的利用者) 从经济角度(主要研究以信息的生产、流通和利用为基础的信息市场) 从行政和法律角度(立足于政府职能,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信息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 从人文角度(立足于研究信息流控制中的道德、伦理、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建设)来研究3、 马钱德和霍顿提出了“信息生命周期”的概念。 信息生命周期管理作为一种信息管理模型,认为信息有一个从产生、保护、读取、更改、迁移、存档、回收的周期、再次激活以及退出的生命周期,对信息进行贯穿其整个生命的管理需要相应的策略和技术实现手段。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目的在于帮助企业在信息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价值。 二、信息管理的沿革和发展 1. 传统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以信息源管理为核心,以图书馆产生和长期存在为象 征,同时也包含档案管理和其他文献资料管理。 早期的图书和档案的社会机构是“同源”的。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文献记录的类型大量增加,图书馆作为最初的文献收藏机构,逐渐与档案馆分流,成为知

信息管理概论

信息管理概论(上) 1、消息:在通信过程中的数据信息或知识 2、编码:是基于传递方式的要求,把信息由一种信号形式转换成另一种信号形式 3、译码:也称为反转过程,按性质说,仍应属于信道编码过程,只不过它是靠近输出端的信道编码过程。 4、信息管理:是个人组织和社会为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对信息资源实施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社会活动。 5、信息资源管理: 6、管理信息系统:MIS 是一个由人和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收集,传输,加工,保存,维护和使用 的系统。 7 一次信息资源:以零次信息资源为基础,对自然状态和社会表象的信息以及大脑存储的信息进行粗加 工,经过各种方式表达的信息资源。 二次信息资源:指在一次信息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和提炼压缩所得到的产物。 三次信息资源:用一定的方法对大量的二次信息资源进行再加工,产生的系统化成果。 高次信息资源:将大量分散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加工以便于更好的利用的信息资源。 8、防火墙:防火墙是阻止外部网络对内部网络进行访问的任何设备。对网络攻击进行检测和报警,保护 网络不受侵犯的主要技术之一。 9、IT 信息技术:IT 包括一切有关信息获取,传输,处理与控制,存储,显示,应用等方面的技术。 人类五次信息革命: 1、语言的产生 2、文字的出现 3、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4、电报电话电视的问世 5、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 信息是信息管理的逻辑起点,信息媒介是信息管理的工具,有是信息管理的成果。信息的七种术语: 1、语义信息:是说明或澄清一个术语或概念与相应的经验现象之间关系的信息。 2、遗传信息:与病毒、植物或动物的DNA 有关,它最终决定或共同决定产生部分酶、蛋白质。 3、信号或数据:可以看作是能够传递某些信息的中介。 4、消息:最有可能看作是在通信过程中的数据、信息或知识。 5、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应当区别于信息本身。 6、许多人类知识:无论实用的还是科学的,都是假设的,一种假设试图表现某些经验或现象,但这并不 是现象本身。 7、传播:是从一个人或地方到另一个人或地方的信号,信息或知识的传递。数据、知识与信息的关系: 知—识 信————息 数——————据 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定义: 数据:未经组织的数字、词语、声音、图像 信息: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摆列和处理的数据(有意义的数据) 知识:用于生产的信息(有价值的信息) 信息的特征:(重点)

信息管理概论-已排版

信息管理概论-已排版

信息管理概论 (考题类型: 1、单选题(共15道试题,每题2分,共30分) 2、多选题(共10道试题,每题5分,共50分) 3、判断题(共20道试题,每题1分,共20分) 同学们考试时可以先做多选题、再做单选题、最后做判断题 ) 一单选 C 26、从信息实体中直接抽取未加规范化的能代表该信息主题概念的若干词作为主题标识,称为:B.抽词标引 38、存放的是有关主题的数据库或服务器地址,并指引用户到特定地址获取所需信息的网络组织 方式是 B.网络信息指引库 78、CPU是指 D.控制器和运算器合称 D 12、第二传媒是指: C.广播 36、定题息信服务是从( C.检索方式划分)角度来对信息服务进行的类型 划分。 52、对《行政管理学》进行信息揭示,下 面的选项哪项属于主题标引法。D.行政管 理-高等教育—教材 53、对《行政管理学》进行信息揭示,下 面的选项哪项属于分类标引法。 C.D035/207.1 73、电子管计算机使用的逻辑元件是。A. 磁鼓 F 19、负责对控制信息进行分在全机析,中 起指挥中心的作用的部件是:A.控制器 G 25、规范、控制信息流向的社会目标是信 息组织的哪项功能: D.社会功能 27、根据规范化的主题词表即一种语词型 人工语言将主题概念转化为主题标识,称 为:C赋词标引 28、根据专门的分类表将主题概念转化为 主题标识,这时的主题标识以分类号或代 码的形式出现称为:D.分类标引 47、管理职能说的代表人物是 C.霍顿 H 33、回溯检索服务是从角度来对信息服务 进行的类型划分C.检索方式划分 I 50、1C是指那种信息技术:B.计算机技术 J 15、晶体管计算机使用的存储器是B磁 芯和磁盘 16集成电路计算机使用的逻辑元件是C 集成电路 17、将数据、程序和各种操作信息直接转 换成计算机能接收到的电信号的硬件系统 是。A输入设备 20、将计算机运行的结果由电信号转换成 人们能够识别的语言、文字、声音等形式 的部件是:B.输出设备 21、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分为系统软件和应 用软件,如下选项哪项属于应用软件 D.Excel 34、计算机检索服务是从( A.检索手段 划分)角度来对信息服务进行的类型 划分。 51、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分为系统软件和应 用软件,如下选项哪项属于系统软件。 B.Windows XP 59、计算机诞生的标志是。D.ENIAC在费 城面世 63、将数据、程序和各种操作信息直接转 换成计算机能接收到的电信号的硬件系统 是 A输入设备 64、将计算机运行的结果由电信号转换成 人们能够识别的语言、文字、声音等形式 的部件是:B.输出设备 72、计算机互联协议的标准框架称为: B.OSI模型 77、晶体管计算机使用的存储器是B磁 芯和磁盘 80集成电路计算机使用的逻辑元件是C集 成电路 L 35、联机检索服务是从( A.检索手段 划分)角度来对信息服务进行的类型划 分。 M 10、梅奥提出的管理学思想称为:C人际 关系理论 67、梅奥提出的管理学思想称为C.人际关 系理论 79迈克尔哈默博士提出的理论称为D企业 再造理论 S 11、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有何特点:A.没有 固定的传播者和受者 66、三维结构理论的提出者是 A.卢泰宏 71、申农-韦弗的数学模式有何缺点:B. 考虑了噪音的干扰 W 76、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本模式是:B.网状 模式 X 1、下面哪项不属于信息资源作为经济资源 的共通特性。A.共享性 2、下面的说法哪项是先验信息的含义B主

信息管理概论1(重点)

信息管理概论1(重点) 1、古代、近代和现代时期的信息管理活动各有何特点?古代封建社会的信息资源主要以文献信 息资源为主,信息管理对象以纸制手抄本以及 印刷本为主,我国也有着良好的信息管理传统, 个朝代都有专门记录和管理档案文书的官员, 但其倡导的信息管理方法—四部分类法;近代 信息管理除了图书这种信息载体类型外,报纸、 杂志等新型载体也大量涌现,还有藏书楼式的 藏书制度彻底被打破,保存文献信息资源的责 任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一时期新型的信息存储 机构—图书馆,这种专门化的信息管理人员在 这个阶段主要集中于图书馆中,被称为图书馆员,同时还出现了针对信息收集、处理、利用 等过程的解释;现代信息管理时期世界上第一 台计算机室在1945年研制成功的,接着信息传 播与交流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播、 电视、网络三大媒介形式出现,随之信息资源 类型不断多样化除了文献信息资源外,还出现 了微缩型、电子型、网络型等新型媒体,信息 管理的手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图书馆在这一 时期继续扮演着社会信息流整序的职能,但它 已经不再是唯一具有此类社会职能的信息管理 机构,如咨询公司、企业管理公司、调查公司等,它们共同承担着不同领域。 2、信息管理的层次角度是从信息的组织、加工、整理 3、现代信息管理的含义: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经济、人文等手段,对社会中存在的

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及信息活动加以管理,以 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实现它的价值, 并带来效益,在这里,管理包括对信息资源进 行规划、组织、配置、传递、利用、反馈和评估。 4、信息管理的名词解释:信息指的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改变的)方式。具体地讲,是事 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的状态与方式,认 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运动的状态及其 变化的方式,包括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形成、 含义和效用,认识论层次信息还衍出另一组有 用的概念,即实在信息、先验信息和实得信息。 实在信息是指某个事物实际所具有的信息,实 得信息是某主体在观察该事物的过程中实际获 得的关于该事物的信息。 5、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指的是十五运动的状态和(状态改变的)方式具体的讲,是事物的内部 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的状态方式。认识层次论 的信息指的是认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 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方式,包括状态及其变化 方式的形式、含义和效用。 6、(选择题)。 7、国外学者的信息管理思想的类型:管理职能说、信息过程说、管理哲学说、思想方法说、技术 手段说。 8、什么是知识要通过对数据、信息、知识与智能这四个概念来理解。 9、知识的名词解释:知识分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两类,显性知识指外明化、结构化、编码化, 可以通过学习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内隐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