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管理学概论

第一章管理学概论

第一节管理概述

一、管理的含义及特征

1.管理的含义

管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其产生的历史可能已超过6000年。世界著名的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和至今仍灌溉着成都平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表明,几千年前人类就能够完成规模浩大的、由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工程。它们宏伟的建设规模都是人类管理和组织能力的见证。金字塔是个特别有趣的例子,建筑一座金字塔要动用10万人干20年,谁来吩咐每个人该干什么?谁来保证在工地上有足够的石料让每个人都有活干?答案是管理。不管当时人们怎么称呼管理,得有人计划要做什么,得有人组织人们去做这件事,得有人指挥人们去做,以及采取某些控制措施来保证每件事情按计划进行。

在历史上,当管理活动主要是由少数统治者或生产资料所有者所从事的活动时,人们常常把管理概括为管辖、治理。这种概括强调了管理中的权力因素,并以“治国,平天下”为主要内容,其意与“统治”一词相近,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对此,孙中山先生曾作过很好的解释。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到了资本主义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当企业成为社会经济普遍的经济组织形式,经济竞争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追求最大利润成为资本家的主要目标时,人们对管理的研究逐渐从政治转向经济,特别是转向企业管理。总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管理一直是人类组织活动的一个最基本的手段,它存在于一切领域,一切部门和一切组织之中。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大的跨国企业,小到一个班组、一个商店,无一不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管理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任何历史阶段不可缺少的普遍的活动,管理是带有普遍性的人类实践活动。

一、管理的含义

关于管理的含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

1、中国古代管理的含义

“管”,在我国古代指钥锁,后来引申为管辖、管制之意,体现着权力的归属。“理”,本意是处理玉,后来引申为整理或处理。“管”、“理”二字连用,即表示在权力的范围内,对事物的管束和处理过程。后来孔子概括为“治国,平天下”。

2、西方管理的含义

人类在实践中发现,许多人在一起工作就能够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于是漫漫产生了各种社会组织。在组织内,为了协调每个人的行动,解决意见分歧,使大家共同服从于组织目标,就产生了管理。实际上把人类活动分成了两部分“其一,是作业活动,即人们所从事的各种具体劳动;其二是管理活动,即为实现具体劳动而进行的协调、领导、指挥等活动。

在西方,由于众多学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对管理含义的认识也不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

(1)孔茨在其《管理学》一书中指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

(2)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什么的问题应该是第二位的,“应该通过管理的任务来阐明管理”。

(3)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部过程”。

(4)罗宾斯认为: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

3、本书对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如下活动或过程: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

从以上对管理定义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这个定义包含着以下六层含义:

(1)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2)管理的客体是所有资源

(3)管理的实质是分配、协调活动或过程

(4)管理的职能是信息获取、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6)管理的目的是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

此外,这里所指的有效不仅包括效率,而且包括效果。

效率(Efficiency):Do the thing right 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效果(Effectiveness):Do the right thing 实现预定的目标

管理,若从字面上解释,管是主其事,理是治其事,管理即是管辖治理的意思了管理的本质。从中文字义来看,古时人们将中空贯通的长条物称为“管”,以后引申为规范、准则、法规,“管”动词化又含有主字、主管、包揽等意思。“理”字有整治土地、雕琢玉器、治疗疾病等意思,以后又进一步引申为处理事务由于“管”与“理”二字意思相近,且又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人们的社会活动,于是人们便逐渐把“管、理”二字合为一词使用,意为管辖或疏导,即约束与引导。

管理定义众说纷纭:就我国而言,虽然其管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宝库中蕴藏这个许多丰富的管理思想,也记载着值得我们骄傲的管理实践,但是将管理作为一门科学系统的研究和普遍的推广却是近三十年的事情,那么就西方世纪而言,系统的管理理论的形成也只有近百年的历史,研究管理过程遍规律、一般原理和普遍方法的管理学更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是管理是一个古老的话题,管理活动几乎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管理的内涵极为丰富,在历史上许多学者都对管理有过论述。

美国管理学家、科学管理之父泰罗认为,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做什么,并设法使他们用最好的方法去做”。他强调的是对人的管理。(从工作任务的角度)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人类组织都存在的一种活动,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大职能的运用和体现过程)这个定义强调的是基本职能和过程)。(从职能和过程的角度)

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则从管理的核心环节出发,提出“管理就是决策”。(从决策在管理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的角度出发定义)

美国管理学家孔茨认为,《管理学》第十版为亚洲人写的,“管理就是设计和

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管理需要良好环境,在这良好的环境里人们才能高效率的完成既定目标,最终实现组织目标。

彼得·德鲁克(现代管理之父,“大师中的大师”。):“归根到底,管理是一种实

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也就是说是社会的一具器官,因其具有功效而存在,没有机构(如工商企业)就不会有管理。但是,如果没有管理,那也就只会有一群乌合之众而不会有一个机构。而机构本身又是社会的一个器官,它之所以存在,只是为了给社会、经济和个人提供所需的成果。可是,器官从来都不是由它们做些什么、更不要说由它们怎么做来确定的。它们是由其贡献来确定的。

美国女管理学家福莱特认为,“管理就是通过人把事情办好的艺术”。学习知识容易,而

应用另外一回事。

台湾管理学家龚平邦认为。“管理是由多数人为达到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的组织文化活动,管理是一种生活方式”。从文化活动角度来描述,把管理看做一种生活方式,在生活中父母教育孩子,有些父亲教育孩子比较独裁,有些比较民主、自由,这些都是养成习惯后的一种生活方式。

因为许多学者对于管理理论的认识是有差异的,所以就有了不同的管理的概念。从各位管理学家给出的定义中可以归纳出管理的比较全面的定义:

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活动。

2、对管理的理解

⏹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的中心是人。

⏹管理的目的是要通过具体的管理活动来实现组织特定的目标,组织目标是管理的出

发点和归宿的。

⏹管理者的责任是整合群体内个体的努力,协调个人或各个团队的活动。

⏹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任何管理活动都会受到环境的约束,管理活

动受到组织内、外环境和条件的约束,只有重视环境、研究环境、适应环境、利用环境,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管理成效不仅取决于特定目标的实现度,而且要取决于该目标的实现对组织的长远

目标或组织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管理工作需要运用组织中的各种资源用组织所能支配的各种资源,来实现组织目标

的。

⏹管理的手段是由若干个管理职能构成的,即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

3.管理的特征

(1)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因而

它有明显的目的性。管理的这一特征,是区别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管理与非管理活动的重要标志。凡是盲目的、没有明确目的的活动,都不能称其为管理活动。此外,管理的目的性还表现为目的择优性。也就是说,管理所要达到的目的,不是一般的目的,而是较为理想或满意的目的。所以,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没有目的的活动就不能称其为管理活动,没有择优也不能称其为管理活动。在实际工作中,管理的目的往往具体表现为管理的目标,所以,组织的目标,就是任何一个组织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评价管理活动的基本依据。

(2)管理通过各种职能体现出来。管理是具体管理活动的抽象,具体的管理活动表现在各

种职能活动上,也就是具体的管理手段:计划、决策、沟通、控制、激励等

(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的所有资源。一个组织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管理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大化利用,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力。没有这些资源再好的管理也无法实现组织目标。

二、管理的重要性与必然性

简而言之,管理的必然性在于资源的有限性,如果每个企业能投人生产过程的资源是无限的,那么管理就失去了其必要性。从生产的过程来看,管理的重要性与必然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是共同劳动的产物,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源于资源的稀缺性,要求资源合理有效利用---专业化分工,可提高劳动熟练程度,节约劳动转换时间,节约培训成本。因为,反复操作可以精于某项技巧,减少工作转换次数;分工使人专于一行,可避免反复支出培训费用;减少劳动监督成本。分工程度较高时,个人责任清楚,工作内容简单,易监督,

监督成本相应较低。相反,分工程度低,单个工人从事劳动内容复杂,监督难度加大,监督成本上升。分工越来越细,劳动者之间、劳动者与物之间的协调非常重要。

2.管理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管理通过各种职能手段去引导合理配置利用资源实现组织目标,在现实中,如果管理不善,组织就会惨遭淘汰,如果管理水平高就能提高经济效益。

3.管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力。管理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体现在人的身上。一切的科学技术设备都是操纵在人的手中。

4.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提高管理水平是当务之急。随着经济发展,资源的制约就越大,如何合理配置最大化利用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那么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须重视,只要管理水平提高了,经济发展才能持续。现实中的例子比比皆是,东西方的发展可见一斑。

三、管理的性质

1.管理的两重性

管理具有明显的两重性。具体表现为:一方面管理是由分工协作的集体劳动引起的,体现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由监督劳动所引起的,体现了巩固和维护生产关系的要求。前者称为管理的自然属性,后者称为管理的社会属性。

(1)自然属性

同生产力直接相联系的,是由共同劳动的社会化性质所决定的,因而它是管理的一般属性,体现了在任何社会制度中管理的共性。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具有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属性,具有普遍性,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这种属性表明,管理是由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并由生产社会化引起,是有效地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因此管理活动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组织生产力。

管理的自然属性只受社会化程度、生产力水平和人的一般属性的制约,而不以社会制度、生产关系性质和人的阶级属性为转移。也就是说,管理的自然属性在任何社会制度下都是一样的,管理是进行社会化生产所必需的、共有的,这是管理的共性。

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需要,管理也是生产力。任何社会任何企业,其生产力是否发达,都取决于它所拥有的各种经济资源或各种生产要素是否得到有效地配置和利用,取决于从事社会劳动的人的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地发挥,而这两者都有赖于管理。在同样的社会制度下,企业外部环境基本相同,有不少企业其内部条件如资金、设备、能源、原材料、产品及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也基本类似,但经营结果,以及所达到的生产力水平却相差悬殊。同一个企业有时只是更换了企业主要领导,例如换了厂长经理,企业就可能出现新的面貌。其他社会组织也有类似情况,其原因也在管理,由于不同的领导人采用不同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事实可以证明,管理也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需要有效地管理,并且也只有通过管理,科学技术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2)社会属性。

同生产关系直接相联系的,是由共同劳动所采取的社会结合方式的性质所决定的,因而它是管理的特殊属性,在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条件下表现出管理的不同个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具有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属性,具有特殊性,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这种属性表明,管理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必然要受到一定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与制约。这就要求管理活动不仅要组织和发展生产力,而且还要调整生产关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文化,都会使管理呈现出一定的差别,从而使管理具有特殊性和个性。也就是说,管理必然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掌握管

理权,并按照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进行管理。

2.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管理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完美的管理应该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项活动过程,存在着其自身运动发展的基本客观规律。

(1)管理的科学性。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是一门科学,是由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和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有自己内在的规律可循。管理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和有条理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管理规律,总结出了许多管理原则。

(2)管理的艺术性。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在运用时具有较大的技巧性、创造性和灵活性,很难用陈规或原理把它禁锢起来,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由于管理对象的复杂性和管理环境的多变性,决定了管理活动不可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模式,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要根据环境的变化灵活应变。

(3)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管理首先是科学的,其次才是艺术的。

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管理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艺术性的基础,管理艺术性是管理科学性的升华。在管理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管理的科学性而忽视其艺术性,也不能只注重管理的艺术性而忽视其科学性,应该实现其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离开管理的科学性,艺术性就会变成简单的感觉和经验,很难实现有效的管理;离开管理的艺术性,科学性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说,管理的专业训练虽然不可能培养出“成品”的管理人员,但要成为合格的管理者,必须接受管理的专业训练。只有那些既注重学习管理理论,同时又注重学习管理实践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但是,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的。管理理论和管理艺术研究的都是管理实践。可见,两者的粘合剂是实践,实践能够把经验上升为理论,又反过来通过理论指导实践。

所以说,管理的艺术可以上升为理论,同时,管理艺术也需要理论指导;而科学理论需要创造性的艺术来形成,同时,理论的运用也必须讲究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管理要求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管理专家们提出一个定性的公式:管理者的能力=科学知识+管理艺术+经验积累

公式提出:管理者如果仅有管理的科学知识,其成功的概率只有50%;如果

仅有管理的艺术和经验,其成功的概率也只有50%。

第二节管理学

一、管理职能

1.管理职能的含义

管理职能是管理者实施管理的功能或程序。管理的职能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有效管理所必须开展的基本活动,它是具体回答管理者“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

2.管理职能的内容

管理活动到底包括哪些职能,不同学者对此有不同的回答与观点。法国的法约尔最早提出“五职能说”,他在1916年发表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中指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此后,研究管理职能就成为管理学的重大研究课题之一。由于各管理学者强调的重点不同,因而对管理职能的具体提法也各不相同。

1934年美国的戴维斯等人提出管理的“三职能说”即“计划、组织和控制”。1937年美国的另一学者古利克认为管理应当分为:计划、组织、人事、指挥、

协调、报告和预算七项职能。这里古利克根据行为科学学派的理论将人事和报告(沟通)作为独立的职能提出来,以强调管理中人的因素的重要性。在当时,古利克的“七职能说”具有代表性。

到了20世纪40年代以后,由于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问世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管理决策学派开始形成;同时,行为科学学派也进一步发展。有关管理职能的表述,也就有了新的内容。如美国的希克斯等人认为管理职能除了计划、组织和控制外,还应加进决策、创新、激励等职能。其他还有许多国内外学者对此也作了许多有益地探索。

以上种种关于管理职能的学说表明,管理的职能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目前理论界对管理职能的具体表述也没有统一的说法。本书认为随着现代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对企业创新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基于此,本教材认为管理主要包括计划、组织、沟通、领导、控制和创新,其中,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是四项基本职能。

这里要明确的是,将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分解为各种活动,即划分为管理的职能,并不意味着这些独立出来的管理活动是互不相关,截然不同的。

我们在此依据管理职能来组织教材的内容,不同的是本书结合全球化、信息化的特点和要求讲述的管理职能有五大职能:

(1)计划

计划就是确定组织未来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式。计划解决工作的所有方面,包括预测未来趋势、估计现有的和潜在的资源,以及开发实现远期绩效的项目和目标。一些工作行为使在哪里集中努力和资源的选择变得容易。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和利益的投人,以及对资源消费的增多,制定目标和计划变得比以前更重要。所以,管理者需要投人时间和精力制定组织或组织某一部分的发展方向,这些发展方向是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目标体现出来的。

古人讲:“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管理任何组织,事先都得有个计划,并按计划力、事,才能增强管理活动的目的性、预见性和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另外,管理活动不是孤立的,本企业既处于大系统之中,本企业也是一个系统,而且系统下还有很多分支系统,因而上下左右的关系错综复杂,若都不按计划行事,就会互相“撞车”而抵消力量。就一个企业而言,既有产、供、销各环节,又有人、财、物等各要素,经济活动纷繁复杂,要是没有长远计划、年度计划和作业计划,则企业就无法组织总体的行动以实现发展的目标,长期处于一片混乱之中。

一个清晰而且具有指导意义的计划应该明确告诉管理者和执行者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谁来做、什么时候做、在哪里做、如何做(即5W1H:what, why, who, when, where, how)。

(2)组织

组织是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建立与协调组织机构的工作过程,在计划工作确定组织目标后,为有效完成工作必须设计和维持一种组织结构,划分部门、岗位、管理层次、授权,明确各部门各岗位职责等

组织是服从计划,并反映着组织计划完成目标的方式。这是通过决定怎样分配时间和精力使抽象的计划更接近现实的行为。它包括确定主要经营过程、要求达到的目标、决定技术和人们需要的其他设备等。所有需要被组织成一个结构,在这时工作被分配,被协调。(3)领导

运用影响力激励员工以便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同时,领导也意味着创造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在整个组织范围内与员工沟通组织目标和鼓舞员工树立起谋求卓越表现的愿望。此外,领导也包括对所有部门,职能机构的直接与管理者一道工作的员工进行激励。

组织是由人构造的,组织的目标也是由人来实现的。通过管理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活动,基本上形成了管理活动的一个基本轮廓,但是以此还不足以有效地实施组织的目标。只有把管理者的领导活动同计划、组织和控制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协调个人之间、群体之间的努力,才能使目标有效实现。所以说,管理的领导职能构成了连接计划、组织和控制的纽带。那么什么是领导呢?

领导可理解为影响人们去实现目标;实施领导意味着要在组织里建立起人们共享的文化和价值观;意味着要把组织的目标沟通到组织的每一个成员当中;同时还意味着怎么样来鼓舞组织的成员以一种高效率的方式去实现高绩效。领导的实质在于一种影响过程。

领导职能的内容:具体来说,通过管理的计划职能,明确了组织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通过管理的组织职能,营造起了一个高效的组织结构;通过领导职能,就要在组织中营造起一种氛围,一种促使人们全心全意、全力以赴、自觉自愿去实现组织目标的气氛。如何才能实现这样一种气氛呢?这有赖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激励、沟通、适当的领导风格。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工作,我们希望在组织里营造起一种氛围来促使人们去努力实现目标。管理的领导职能实际上也就是营造氛围的一种活动。

(4)控制

对员工的活动进行监督,判定组织是否正朝着既定的目标健康地向前发展,并在必要的时候及时采取矫正措施。控制是监视事件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他们可以和计划做比较。这可以促使做出一些正确的行为。如果结果与目标一致,他们可以不去过问这件事。如果有一点偏差,可以立即纠正以赶上计划。

(5)创新

管理创新是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管理,又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

组织、领导、控制是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所不可能缺少的,从某种角度说,它们是管理的“维持职能”。其任务是保证系统按预定的方向和规则进行。但是管理是在动态环境中生存的社会经济系统,仅维持是不够的,还必须不断调整系统活动的内容和目标,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创新职能。从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来看,维持和创新是管理工作的本质内容,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的维持与适度的创新组合。创新是指人们为解决某个问题,自觉地、能动地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和方法,提出新颖而有效的方案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过程一般包括准备、酝酿、顿悟、求证四个阶段。创新是通过直觉、灵感(顿悟)、推理、实践而形成的高级思维过程,是智慧的升华,是智力、想象力的高级表现形态,也是思维本质的创新。

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命力的源泉,一个企业想要长远地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创新管理。创新管理的主体是企业,它统领着其他各项管理。创新管理做的好,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创新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创新包括人力资源创新、营销创新、工艺创新、技术创新、观念创新等。只有各种创新有效适当结合,才能使企业的整体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才能使企业可持续发展,长盛不衰。

创新作为人类高级的思维形式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创新带来了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形象创新、工作方式创新、营销创新、公关创新、广告创新、品牌创新等。没有创新,人类不可能登上月球;不可能发明飞机、汽车、电话、计算机、因特网;不可能有“一国两制”等。

创新有以下特点。(1)新颖性。即同原有事物相比更具有新鲜感和新意,使人感到耳目一新。前所未有的新思维、新发现、新观点、新产品、新科技、新形象等,在一定范围内新出现的东西也视为具有新颖性。如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将校办工厂改建为工程素质训练中心就是运用了创造性思维的结果。(2)求异性。主要表现为对普遍的现象、已有的权威性和经验性的东西持怀疑的、分析的、批判的态度而不是盲从和轻信,喜欢另辟蹊径,与众不同,坚持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正确的理论要坚持,不正确、过时的理论要勇于突破、敢于创新。如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邓小平的“一国两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都具有求异性的特征。(3)敏锐性。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思维上的灵感性,灵感作为一种综合性、突发的心理现象,是人脑以最优越的功能,加上处理信息的最佳心理状态,灵

感能突破关键,使兴奋的选择性泛化得到加强,产生神经联系的突然性接通。而这种突然性接通是建立在对某一问题长时间思考、知识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并非突发奇想。(4)多向性。即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如运用发散性思维举一反三,提出更多、更新的方案,打开思路;换位思维,如企业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开发研制产品,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备课和教学,医生站在患者的角度来实施医疗服务,政府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来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等;转向思维,工作受阻后马上转向,开拓思路,不墨守成规,在困难中逼出新思路,如红军在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5)洞察性。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不断将观察到的事物与已有的知识或假设联系起来思考,把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特异性、重复观察进行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作出新的发现和发明。如透过蛛丝马迹看到未来的先兆;面对事物的各种变化,能高瞻远瞩,提纲挚领,化繁为简,抓住事物的要害;透过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

上述各项管理职能,并无严格的次序和界限,各职能之间是密切联系,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的。一般来说,管理总是先要作决策,然后再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和协调控制的整个过程。在进行决策时,必须同时考虑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问题;而制定计划,不仅要考虑如何实现决策目标,还必须研究组织、领导、控制和激励的可能性。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也包含有科学决策、合理计划和如何协调控制的问题。

综合成果

它们是相互联系、交叉渗透的(见图1.1)。

计划职能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每一项管理工作一般都是从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开始又一轮新的管理循环。如此循环不息,把管理工作不断向前推进。创新在管理循环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二、管理学研究的内容

所谓管理学就是研究管理活动及其内在规律性的科学。它以一般组织的管理活动为其研究对象,通过对管理活动的研究,探讨其内在的规律性,然后上升为理论,形成一个理论体系。管理学的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的反映管理活动内在规律性的概念、原理、原则、制度、程序、方法等组成。这个理论体系来源于实践,又用于指导实践管理学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规律、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以指导人们千差万别的管理活动。

课程定位

(1)本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开蒙课

(2)本课程是经管类专业其他课程的基础课

课程框架

(1)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将基本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践,运用全面的、发展的和系统的观点以及所学理论,观

察分析现实的管理问题。

思路:掌握理论、方法,结合实践教学手法段,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三、管理学的特点

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主要有一般性、实践性、综合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四、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原则

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项: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原则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坚持继承发展、批判吸收的原则

2.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基本方法

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基本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观察,总结的方法。

(2)比较研究的方法

(3)历史研究的方法

(4)案例分析方法

(5)试验研究的方法

有一个古老的故事说,有人问三个石匠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说:“我在混口饭吃。”第二个石匠一边敲打石块一边说:“我在做全国最好的石匠活。”第三个石匠眼中带着想象的光辉仰望天空说:“我在建造一所大教堂。”

1.管理的目的性

2.管理的人本性

所谓“人本性”是指以人为根本。管理的人本性,是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一切、为了一切的人,把理解人、尊重人、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首位,把人视为管理的重要对象及组织最重要的资源。人是管理的决定因素,任何活动中,人都是决定因素。从管理者角度来看,因为管理者是实施管理的人,所以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组织管理的水平;

从被管理者角度来看,被管理者与管理效果也有很大关系,如果被管理者的素质过低,无法全面接受和理解管理者发出的各种管理信息,或无法自我约束,自主管理,也不能保证实施有效的管理;从管理过程中人与物的关系角度来看,物的要素的数量与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的要素的影响,物的要素再先进,也必须由人来使用和管理,否则只是一堆废物;从人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角度来看,科学或技术的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离开人的实践与思维活动,就不会有科学技术。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所以,在管理过程中,只有把人这一要素作为根本,才能协调好其他要素,实现高水平的管理。

3.管理的普遍性

管理的这种普遍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管理普遍应用于不同社会形态、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虽然他们在管理涉及范围的广度和内容的深度上有所差别,但都需要管理。二是管理普遍应用于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组织中。不论是营利性组织还是非营利性组织,也不论其规模大小、结构类型、行业性质是多么的不同,它们都需要管理。三是管理普遍应用于不同组织的不同层次上。尽管组织中的高层、中层、基层各个层次的管理在目标、内容甚至方法上不尽相同,但都同样进行着管理活动,而且从管理过程、管理基本职能和管理原理、原则、方法来看,

又都具有相似性和共通性。

4.管理的客观性

管理是人们共同劳动的客观需要,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协调人类社会及其各种组织活动的永恒主题。人类社会的任何发展阶段,凡是有组织的群体活动和共同劳动,都既有分工又有协作。为协调人们的劳动、活动、行为,使之聚合成一股整体的力量,发挥协同效应,达到预期的目的,客观上都必须有管理。如果没有管理,就无法建立人类社会及其各种组织的必要秩序,人们的社会活动便不可能顺利进行;如果没有管理,人类的生产活动—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生产不能进行,而且他们的分配、交换和消费也是不可想象的。由此可见,人类社会需要管理,如同人们需要空气、阳光一样,这不是哪一个人可以随意否定的客观存在。尤其是人们共同劳动规模越大,劳动分工越精细、越复杂,管理也就越重要。

5.管理的层次性

管理的层次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管理本身是一个由多层次构成的系统。二是每个层次的管理,都是面对某方面问题而专门进行的,于是管理又分为诸多方面的专业管理。三是管理涉及多个领域、多个行业。

6.管理的动态性

管理的动态性特征主要表现在这类活动需要在变动的环境与组织中进行,需要消除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

7.管理的创新性

管理是一种动态活动,因此不存在一个标准的、处处成功的管理模式。既然对每一个具体的管理对象没有一种唯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可以参照,那么想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和履行组织责任,就需要一定的创造性。

8.管理的经济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经济资源的取得都是需要成本的,因此管理就具有经济特性。首先,管理的经济性反映在资源配置的机会成本上,管理者选择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以放弃另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为代价而取得的。其次,管理的经济性反映在管理方式、管理方法选择上的成本比较,因为在众多可帮助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方法中,其所费成本不同,故选择什么样的资源配置方式就有个经济性的问题。再次,管理是对资源有效整合的过程,因此选择不同资源供给和配比,就有成本大小的问题。

课程定位

1.本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开蒙课

2.本课程是经管类专业其他课程的基础课

课程框架

1.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将基本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践,运用全面的、发展的和系统的观点以及所学理论,观察

分析现实的管理问题。

思路:掌握理论、方法,结合实践教学手法段,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电影式”教学法——(思维式教学法)

看电影—评电影—拍电影(从这三角度思考)学习管理学经过这三大阶段看电影:这门课最重要的功能。通过管理学基本理论方法的学习,知道管理是什么,它的内涵究竟有什么价值,他对我们的现实管理产生什么样的积淀,大家的理论积淀在这里形成。评电影:我们不仅仅要知道是什么,而且重要的是知道是什么之后的为什么,为什么这样思考。举例:战争的集权与分权选择,为什么要集权,指挥系统的完整,时间价值。为什么任

然不是我们要的终点,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干什么(运用是什么,为什么到现实中去干什么),现实中的干什么,就必须要我们进行重要思考,你可能把比尔盖茨的管理方法能够在现实中用,但你不会完全照搬,您会创造性的用,管理学的课程符合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管理的行为中永远只有创新这个词语,没有维持,照搬,必需创新你才能成为电影大师,导演,你才能把你所学的是什么,是什么背后的为什么所有的理解运用到现实中。大家的的学习,要思维,要在头脑中过,李宁的所做行为,促销在西北西南,你可以在头脑过电,你怎么思考,你怎么做,会产生什么效果,在思维中做实践。这门课虽然是基础,但是并不排除基础当中的应用。

猎人与猎狗(目标)

⏹一条猎狗将兔子赶出了窝,一直追赶他,追了很久仍没有捉到。牧羊人看到此种情

景,讥笑猎狗说"你们两个之间小的反而跑得快得多。"猎狗回答说:"你不知道我们两个的跑是完全不同的!我仅仅为了一顿饭而跑,他却是为了性命而跑呀!"

⏹这话被猎人听到了,猎人想:猎狗说的对啊,那我要想得到更多的猎物,得想个好法子. 木匠的故事

一个上了年纪的木匠准备退休了。他告诉雇主,他不想再盖房子了,想和他的老伴过一种更加悠闲的生活。

雇主看到他的好工人要走,感到非常惋惜,就问他能不能再建一栋房子,就算是给他个人帮忙。木匠答应了。

可是,木匠的心思已经不在干活上了,不仅手艺退步,而且还偷工减料。

木匠完工后,雇主来了。他拍拍木匠的肩膀,诚恳地说:“房子归你了,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

木匠感到十分震惊,太丢人了呀……要是他知道他是在为自己建房子,他干活儿的方式就会完全不同了。

你就是那个木匠! 每天,你钉一颗钉子,放一块木板,垒一面墙,但往往没有竭尽全力。终于,你吃惊地发现,你将不得不住在自己建的房子里。

如果可以重来……

但你无法回头,

人生就是一项自己做的工程,

我们今天做事的态度,

决定了明天住的房子。

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就相当于这个木匠,

只有你自己认真对待自己所干的工作,才不会为自己所盖的房子留下悔恨。

“生活是自己创造的”,

你今天的生活,

取决在昨天的态度和抉择;

而你未来的明天,

也会反映出今天的态度和抉择

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漫不经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不是积极行动,而是消极应付,凡是不肯精益求精,在关键时刻不能尽最大努力。等我们惊觉自己的处境,早已身困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把自己当成那个木匠,想想自己的房子,每天自己敲进去一颗钉,加上一块板,或者竖起一面墙,用自己的智慧好好建造吧,我们的生活是自己一生唯一的创造,不能抹平重建。为了自己而努力奋斗吧!

管理学概论 案例分析答案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 案例1-1 日本一个小老板的一天 问题:用明茨伯格的框架分析这个日本小老板的活动。 (1)你认为该企业老板有效利用了他的时间吗?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明茨伯格提出管理者扮演的十大角色,并将十种角色划分为三大方面。案例中的企业老板隶属于企业高层管理者,而博茨伯格框架强调,管理者角色的侧重点是随组织的等级层次变化的,特别是传播者、挂名首脑、谈判者、联络者和发言人角色,对于高层管理者要比低层管理者更重要。基于案例素材显然企业老板没有涉及相关角色任务,因此没有有效利用自己的时间。 (2)你认为他应该怎么安排时间?为什么? 参考答案:作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应该更加注重传播者、挂名首脑、谈判者、联络者和发言人角色的扮演,将更多时间应用于这些方面。因为,企业高层管理者侧重的是概念技能,主导的是企业战略、宏观、方向性的决策,应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置于此。 (3)讨论:该老板“上班迎、下班送,与员工共同进餐”,会不会削弱管理者的权威? 参考答案:视角一:日系文化视角。上班迎,下班送;与员工共同进餐等,这不是华夏式家族管理中盯员工的监督功能,而是老板对员工尊重的表现形式(形);内涵实际是增强企业的亲和力,以提高员工内在的积极性(神)。于此,某种程度不会削弱管理者的权威。视角二:中国文化视角。在我国企业管理过程中,受科层行政理念的影响,如果企业老板每天都“上班迎、下班送,与员工共进晚餐”,一定程度上是会削弱领导者权威的。 案例1-2李经理的烦劳 问题:如果你是李经理,将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呢?开动你的脑静,培养你的管理才能吧! 参考答案:制定解决方案应该分为三步。第一步:从侧面了解小王为什么要离职(薪酬待遇、职业晋升、人际关系等),并从该方面予以改善;第二步:在短时间内稳住小王的同时寻找可以替代小王的人选,以防小王离职影响项目进展;第三步:如果企业频繁出现“像小王此等员工”离职现象,企业需要反思自

第一篇管理学概论

第一篇管理学概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管理的概念与特征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起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自古就有。当人们开始组成集体去达到共同目标,就必须有管理,以协调集体中每个成员的活动。缺乏管理,人类社会就无法存在,更谈不上发展。但什么是“管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着不同的理解。从汉语词义来看,管理一词是“管辖”、“处理”的意思。但这种字面解释是不可能严格表达出管理本身所具有的完整含义的。 关于管理的概念,至今仍未得到公认和统一。多年来,西方许多管理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管理的概念作出了不同解释,其中有代表性的有: “确切知道要别人干些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 与泰罗同一时期的经营管理理论创始人,法国的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管理学家西蒙(Herbert .Simon )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当代管理过程学派的代表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等在其所着的《管理学》第9版中把管理定义为:“管理就是设计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 随着管理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由于各方面专家运用各种现代科学知识来研究管理理论,人们对管理概念的认识就更加多种多样。例如,有人从系统论角度出发,认为管理就是对整个系统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有目的、有意义的控制行为。有人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认为管理就是信息不断输入、输出和反馈的过程。

对于管理概念的种种不同认识,我们还可以列举出很多,这些不同认识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管理的含义,或者是揭示了管理某一方面的属性。这对管理理论的发展是有益的。 我们知道,形成一种管理活动,首先要有管理的主体,即谁来进行管理;其次要有管理的客体,即管理的对象;再次要有管理的目的,即为什么要进行管理。这样才具备了形成管理活动的基本条件。当然要进行管理活动,还要运用一定的管理职能和方法,即解决如何管理的问题;还必须了解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才能进行。 综上分析,根据国内外管理学者对“管理”这一概念的解释,本书对“管理”作如下定义,即:管理是指在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二、管理的特征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管理的概念,理解管理学研究的特点、范围和内容,需要对管理的特征作进一步的分析。 一般来说,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一)管理的目的性 管理是人类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因而它有明显的目的性。管理的这一特征,是我们区别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那些非管理活动的重要标志。凡是盲目的没有明确目的的活动,都不能称其为管理活动;那些纯属于由生理功能驱使,无意识的本能活动,如动物的群体活动,不称其为管理活动。还有就是某个单个成员或管理者的目的,也不是管理的目的,因为单个成员或管理者的目的,难以形成协作意愿,因此,只有一个组织的共同目的,才是管理的目的。在实际工作中,管理的目的往往具体表现为管理的目标,所以,组织的目标,就是任何一个组织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评价管理活动的基本依据。

管理学概论课件整理重点内容

管理学概论课件整理重点内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1、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知识性,依存性。 2、2、管理的必要性: 3、管理热潮的兴起与发展 a)工业革命后 b)二战以后 c)20世纪70年代 4、中国学习管理的必要性 a)资源短缺 b)科技落后 c)专业化社会分工 d)凝结全体成员力量的需要 e)信息技术的发展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1、管理的定义: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f)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g)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h)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i)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2、管理的职能:①决策: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②组织: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它一切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③领导:指导行为、增进了解、统一思想、激励成员 ④控制: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 ⑤创新:在管理循环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3、管理的自然属性: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 管理也是社会劳动中的一项特殊职能 管理也是生产力 4、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从来就是为统治阶级、为生产资料所有者服务的 企业管理的社会属性已经多元化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1、管理者的角色:亨利·明茨伯格研究发现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 类: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信息角色(监督人、传播者、发 言人)和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2、管理者的技能:根据罗伯特·卡茨(Katz,1974)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三类技能: 技术技能:运用其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关系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3、21世纪管理将会面临以下四种趋势:管理人本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知识资源化 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1、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 2、管理学的研究方法:①归纳法: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或经验)进行观察,从 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进而分析研究事 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②试验法:人为地为某一试验创造一定条件,观察其实际试验结

1管理学概论

第一单元管理学概论 一、管理的界定管理学概论 1-1 管理的含义及职能 1-2 效果、效率与效益 1-3 如何正确理解管理 1-4 管理与经营 1-5 管理与领导 1-6 管理技能与管理者角色 1-7 管理范式的变化 1-1 管理的含义及职能管理学概论 泰罗:“确切知道要别人去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强调管理活动的效果和效率) 法约尔: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或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 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强调管理的手段和方法) 孔茨: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关键词:良好环境、效率、目标) 德鲁克:归根到底,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强调的是实践而不是知识:智慧胜于知识!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绩效至上!) 管理的含义管理学概论 唐纳利: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美国商学院教科书常见的定义) (管理活动的本质就是追求效率1+1>2) 芮明杰: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多种职能、创造性) 管理就是通过对组织资源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有效益和高效率的方式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管理学概论 计划是确定组织未来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式。(界定目标、筹划资源、工作安排等);计划指导着一个组织系统循序渐进地去实现组织的目标;行动的指南

组织是指将组织内各种资源按照配比及程序要求有序地进行安置; (另一含义是指一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组成一个 团体或实体)。组织资源有序化 领导是指挥、协调、激励下属(追随者)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控制是指根据既定目标不断跟踪和修正所采取的行为,使之朝着既定 目标方向运作并实现预想成果或业绩 1-2 效果、效率与效益管理学概论 管理的本质是追求效率? 效果:是指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有用成果;(关键词:成果或成绩) 效率:是指单位时间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 益有一定的联系。(关键词:单位时间) 效益:是指有效产出与其投入得比例关系;(关键词:投入成本) 效益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分; 1-3 如何正确理解管理 管理实际上是人、物、事三者的辩证关系,一样的人和一样的物结合,交给不 同的人去管理,结果会得出不同的事来。管理就是确保人和物的结合通过管理 得到最有效的事。 管理是一门学问 管理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所做的就是要符合管理的规律。对于管理科学中的 所有构成部分都是规律的总结, 如营销管理中的“4P”;财务管理中的“现金流”;生产作业管理中的“作业 流程”;供应链管理中的“成本、品质,交货”战略管理中的“高差异、低成 本、专门化”等等都是管理的规律; 在管理的规律中,有几点很重要: 1、管理只对绩效负责;我们常常满足于管理,制造许多事情来管理,但是没 有关心管理是否产生了绩效。 2、在管理体系中人与人并不是平等的;我们常常强调人在组织和管理中的重 要性,但是忘了每一个人在组织中所承担的责任不同,所处的岗位不同,所拥 有的资源不同,因为人与人是不平等的。 企业组织中可以追求公平但是不能够追求平等,管理概念与法律观念不是一个 范畴。 问题:管理产生于群体活动,一个人的活动是否也 需要管理? 管理有效性的研究 德鲁克认为“ 什么是管理的有效性” :

管理学概述

管理学讲义 第一章管理概述 1、管理含义? 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便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这个定义包含着以下四层含义: (1)管理是服务于组织目标实现的一项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管理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工作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它们成为管理的基本职能。 (3)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要从效率和效果两个方面来评判。即管理工作的成效好坏、有效性如何,就集中体现在它是否使组织花费最少的资源投入而取得最大的且最合乎需要的成果产出。“正确地做正确的事。” (4)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开展的,环境既提供了机遇和机会,也构成了挑战或威胁。 2、管理的三大性质? (1)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具有二重性,一是与生产力相联系,通过“指挥劳动”表现出来的管理的自然属性;二是与生产关系、社会文化相联系的,通过“监督劳动”表现出来的管理的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为我们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使用权我们可以大胆地引进和吸收国外成熟的经验,来迅速提高我国的管理水平。管理的社会属性则告诉我们,决不能全盘照搬国外做法,必须考虑我们自己的国情,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2)管理工作不同于作业工作 管理工作是独立进行,有别于作业工作又为作业工作提供服务的活动。管理活动和作业活动并存于一个组织之中,才能保证组织目标的圆满实现。 管理人员的工作,从本质上说,是通过他人并同他人一道实现组织的目标。在通常情况下,管理人员并不亲自从事具体工作,而是委托他人,自己则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计划安排、组织落实、指导激励和检查控制其他人的工作。 (3)管理工作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管理是一门科学,是大量学者和实业家在总结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形成的,它包括了有关管理工作的理论、原理、方法以及系统化的管理知识,它已为实践所证明,并用以指导人们从事管理的实践。 当然,管理学同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相比,还只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而且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科学。管理科学并不能为管理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它要求管理工作者以管理的理论原则和基本方法为基础,结合实际,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从这个角度看,管理又是一种艺术,即利用了系统化的知识并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创造性的艺术。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所以,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3、管理的应用范围? (1)管理普遍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组织。这是因为任何组织为了实现其特定的组织目标都存在其有限资源的合理调配和有效利用问题,因此也就有了管理问题。 (2)不同类型的组织,由于其业务作业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多少存在一些差异,因而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但从基本管理职能和管理原理与方法来看,各种不同类型的组织具有相似性、共通性。 4、管理的任务? (1)实现本机构的特殊目的和使命。

第一章 管理概论

第一章管理概论 一、组织的定义。(理解) 组织是指为达到一定的目标结合在一起的,具有正式关系的群体。 (1)组织是人的集合体。 (2)参加组织的人具有共同的目标。 (3)组织有一定结构,参加组织的人必须按一定的方式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共同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前提。 ·组织可实现个人力量所无法达到的目的。 ·从本质上说,组织是一种工具或手段,用得好,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反之,会阻碍目标实现。 二、管理的定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理解) 1、泰罗:管理是一门怎样建立目标,然后用最好的方法经过他人的努力来达到的艺术。 2、法约尔: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3、福莱特: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 (1)管理必然涉及其他人。 (2)管理是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 (3)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管理者要处理好与其他人的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他们来为你完成工作。 4、彼得·德鲁克(1954):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 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彼得·德鲁克(1989):管理是一门学科,管理学科把管理当作一门真正的综合艺术。 5、赫伯特·西蒙:管理就是决策。 6、马克斯·韦伯:管理就是协调活动。 7、哈罗德·孔茨和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 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1)作为管理人员,需要完成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 (2)管理适用于任何一个组织机构。 (3)管理适用于各级组织的管理人员。 (4)所有管理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5)管理关系到生产率,意指效益和效率。 该定义的闪光点,在于它首次提出了管理定义中包含了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 8、加雷思·琼斯:管理是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

管理学概论

第一篇管理导论 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 1.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2.效果:是指多从事的工作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 3.基层管理者:生产产品或者向顾客提供服务。 4.中层管理者:管理基层管理者。 5.高层管理者:卫组织做出决策,制定计划和目标。 6.管理的普遍性——所有类型和规模组织 —所有层级 —所有工作领域 —任何地域组织 附加模块一管理学史 1.Taylor的科学管理原则——为每项工作的每一组成要素开发一种科学的方 法,以代替陈旧的经验方法。 —科学的挑选,培训,教导和培养工人。 —与工人合作,确保所有工作都按业已形成的科学 原则完成。 —在管理者与工人之间尽量相等的划分工作职责。 —管理者承担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全部工作。 2.全面质量管理——密切关注顾客。 —关注持续改进。 —强调程序。 —改进组织所从事的每一件事情的质量。 —精确计算。 —员工授权。 3.霍桑研究——梅奥——人的行为和态度是紧密相连的。 —群体因素会显著影响个体行为。 —群体标准会决定个体工人的产出。 —与群体标准,群体态度以及工作安全相比,金钱对于 决定工人的产出不是那么重要。 4.学习型组织:能够使员工持续不断的获得和分享新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的一 种组织。 5.韦伯——组织的特征——劳动分工。 —权利等级。 —正式的甄选。 —正式的规章制度。 —非个人性。 —职业导向。 6.法约尔——14条管理原则——劳动分工。 —职权。 —纪律。 —统一指挥。 —统一方向。 —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报酬。 —集权。 —分权。 —等级链。 —秩序。 —公平。 —人员任期的稳定性。 —主动性。 —团队精神。 第二章理解管理的情境:约束和挑战 1.管理万能论:管理者对组织的成败承担直接责任。 2.管理象征论:组织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管理者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 3.组织文化维度——关注细节。 —成果导向。 —员工导向。 —进取性。 —稳定性。 —创新与风险承受力。 4. 第二篇综合的管理问题 第三章全球环境中的管理 1.全球观——民族中心论。 —多国中心论。 —全球中心论。 第五章对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的管理 1.社会义务:指的是一家公司由于承担着履行特定经济和法律责任的义务而从 事的社会活动。 2.社会响应:指的是公司为应对与某种普遍的社会需要而从事的社会活动。 3.社会责任:一个组织在其法律和经济义务之外愿意去做正确的事情并有意与

第一章 管理概述

第一章管理概述

管理是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将事情做得更好的过程。 —罗宾斯 归根到底,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彼得·德鲁克 知识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需要: ●理解管理的含义、性质与职能 ●把握管理者的素质、技能与角色 ●了解管理思想发展演变的基本历程 技能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需要: ●简要分析管理内外部环境 ●准确界定管理者角色表现 ●把握管理者素质技能提升路径与方法 ●胜任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实践要求

第一节管理 本节导入 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以及古代许许多多宏伟的建筑,都令现代人赞叹不已。我们在惊叹工程的宏伟浩大时,除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心生钦佩之情外,还不免产生这样的疑问:在当时生活水平低下、科学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他们是如何完成这样一项项令现代人称奇的伟大工程呢? 今天,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肯定地认为,这些奇迹的创造,离不开成千上万人的智慧与合作,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水平。 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是管理?管理真的很重要吗?管理在我们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管理,而且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既然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离不开管理,那么,什么是管理? 实际上,对于这个大家非常熟悉的“管理”这两个字,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长期以来,许多中外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对管理作出了不同的解释: 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认为,管理就是“确切知道要别人去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 现代管理理论的创始人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即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说,“归根到底,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我们给管理一下比较通俗的定义:管理就是管理者在特

管理学概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的概念:管理就是指组织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等职能,对组织的人、财、物、信息等相关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整合以达到组织预期目标的动态过程。 2、管理的性质: 1)管理的二重性:指的是管理具有两种属性。一种是与生产力相联系的管理的自然属性; 另一种是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管理的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3、管理学的概念:管理学是一门比较研究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和管理技术,揭示管理活 动和管理过程普遍规律的科学。可分为一般管理学和特殊管理学。 4、管理学的特点 1)实践性后者是应用性: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与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 2)多样性或者是综合性:广泛应用其他学科。 3)发展性或者是历史性:管理学有其发展的过程 4)社会性:管理学研究的是管理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及其一般规律 5、管理者的技能:管理者都需要具备三种基本的技能 1)技术技能:是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 力; 2)人际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与他人进行沟通的能力 3)概念技能:也称思维技能,是指纵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的能力,也就是 洞察企业与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能力。 6、管理者的素质 1)管理者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2)管理者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3)管理者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4)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基础科学知识、专业科学知识、管理学科知识 5)管理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经验 7、管理的职能 1)计划职能:指确定组织的目标和提出实现这一目标途径的过程,这是中心职能 2)组织职能: 3)人事职能: 4)领导职能: 5)控制职能: 6)创新职能: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与演进 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至30年代) 三个代表人物: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科学合理地组织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以物为中心的管理和对人的需求的忽视;法约尔 ——“过程理论之父”;韦伯——“组织理论之父” 2、新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梅奥及霍桑实验,从合理组织生产到生产劳动中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内心活动和社会需求的欲望研究。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开创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阶段。 3、法约尔与一般管理理论

管理学概论 简答题 终极版

第一章组织与管理 1、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就是什么? 答:所谓管理,就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与方法对组织获得进行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的过程。 其特征就是: (1)管理的任务就是有效地实现组织组织预定的目标。 (2)管理的主体就是具有专门知识、利用专门技术与手段来进行专门活动的管理者。 (3)管理的客体就是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 (4)管理就是一个包括多阶段、多项工作的综合过程。 2、何谓适度原则?如何才能有效地把握管理适度? 答:适度原则:组织在业务活动范围的选择上既不过宽,又不过窄;在管理幅度的选择上,既不过大也不过小;在权力的分配上,既不完全集中也不完全分散,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最适点,进行适度管理,实现最佳组合。 适度原则要求管理者进行适情管理与适时管理。 3、如何理解管理的科学性,它对有效的管理活动有什么启示? 答:管理学的科学性既就是管理活动科学化的逻辑基础,也就是管理研究追求的方向。 首先,管理学的使命感确定其实作为科学而不就是艺术而存在。 其次,管理学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普遍性、可重复性、逻辑自治性、可证伪性等基本属性 最后,管理实践活动的艺术性就就是根植于管理学的科学性。 启示:管理研究应当注重于构建管理知识的普适性、可重复性、逻辑自治性与可证伪性;要努力探索管理理论所隐含的假设前提与使用条件。 第二章早期管理思想 1、根据泰勒的观点,应如何进行作业方法与作业时间的研究? 答:改进工作方法,并根据工作的要求挑选与培训工人;改进分配方法,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改进生产组织,加强企业管理。 2、泰勒倡导的差别计件工资制为什么能刺激工人提供更多的劳动? 答:要刺激工人创造更多的产量,工资标准不仅应当稳定,而且还应该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提高,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即在计算工作时,采取不同的工资率,未完成定额的按低工资率支付,完成并超过定额的按工资支付。由于完成并超过定额能以较高的工资标准得到报酬,因此工人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 第三章现代管理理论 1、为什么梅奥认为新兴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 答:她认为,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而工人的士气则取决于她们感受的各种需要得到的程度。在这些需要中,金钱与物质方面的需要只占很少的比重,更多的就是获取友谊、得到尊重或保证安全等方面的这会需要。因此,要提高生产效率,就要提高工人的士气;而要提高工人的士气,就要努力提高工人需要的满足程度。 所以,梅奥认为新兴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 2、权变理论学派的基本观点就是什么? 答:权变理论学派认为,企业管理要根据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普遍使用的、最好的技术与方法。 3、有人说,“管理既就是科学,也就是艺术”,您就是如何评价这个观点的? 答:因为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而不就是对机器的管理,所以要讲究方式方法,这就就是艺术;管理像就是一台运转的机器,它遵循它的运作模式,依据它的规律进行,所以管理就是科学。但就是在机器陈旧的时候就需要改进与维修,从而就产生了艺术。所以“管理既就是科学,也就是

第一章 管理学概论

第一章管理学概论 第一节管理概述 一、管理的含义及特征 1.管理的含义 管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其产生的历史可能已超过6000年。世界著名的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和至今仍灌溉着成都平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表明,几千年前人类就能够完成规模浩大的、由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工程。它们宏伟的建设规模都是人类管理和组织能力的见证。金字塔是个特别有趣的例子,建筑一座金字塔要动用10万人干20年,谁来吩咐每个人该干什么?谁来保证在工地上有足够的石料让每个人都有活干?答案是管理。不管当时人们怎么称呼管理,得有人计划要做什么,得有人组织人们去做这件事,得有人指挥人们去做,以及采取某些控制措施来保证每件事情按计划进行。 在历史上,当管理活动主要是由少数统治者或生产资料所有者所从事的活动时,人们常常把管理概括为管辖、治理。这种概括强调了管理中的权力因素,并以“治国,平天下”为主要内容,其意与“统治”一词相近,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对此,孙中山先生曾作过很好的解释。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到了资本主义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当企业成为社会经济普遍的经济组织形式,经济竞争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追求最大利润成为资本家的主要目标时,人们对管理的研究逐渐从政治转向经济,特别是转向企业管理。总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管理一直是人类组织活动的一个最基本的手段,它存在于一切领域,一切部门和一切组织之中。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大的跨国企业,小到一个班组、一个商店,无一不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管理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任何历史阶段不可缺少的普遍的活动,管理是带有普遍性的人类实践活动。 一、管理的含义 关于管理的含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 1、中国古代管理的含义 “管”,在我国古代指钥锁,后来引申为管辖、管制之意,体现着权力的归属。“理”,本意是处理玉,后来引申为整理或处理。“管”、“理”二字连用,即表示在权力的范围内,对事物的管束和处理过程。后来孔子概括为“治国,平天下”。 2、西方管理的含义 人类在实践中发现,许多人在一起工作就能够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于是漫漫产生了各种社会组织。在组织内,为了协调每个人的行动,解决意见分歧,使大家共同服从于组织目标,就产生了管理。实际上把人类活动分成了两部分“其一,是作业活动,即人们所从事的各种具体劳动;其二是管理活动,即为实现具体劳动而进行的协调、领导、指挥等活动。 在西方,由于众多学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对管理含义的认识也不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 (1)孔茨在其《管理学》一书中指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 (2)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什么的问题应该是第二位的,“应该通过管理的任务来阐明管理”。 (3)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部过程”。 (4)罗宾斯认为: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

管理学概论

管理学概论 第一章总论 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 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如下活动或过程: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 经典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或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指挥和协调也可以概括为领导。 1. 计划:计划就是确定组织未来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式。 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既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管理的具体形式、方法不仅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也受到传统文化、社会形态、政治制度、思想观念等影响。 管理者的角色 1.人际角色代表\领导者\联络员 2.信息角色收集与提供信息\发言人 3.决策角色战略决策\资源分配 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对应部分信息角色)专业知识\能力\经验等 2.人际技能(对应人际角色)沟通协调能力 3.概念技能(对应决策角色)抽象与理性思维\创新思维 从基层管理者到高层管理者,技术技能越来越不重要,概念技能越来越重要。 工业革命引发的管理实践 外国的管理实践和思想的革命性发展是在工厂制度产生之后。因此,早期的管理理论一般都是研究工厂管理、生产管理的,主要是企业管理理论。工业革命对管理实践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 1.理查·阿克莱特的科学管理实践——细化而有效的工厂管理实践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劳动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前提,重视人性中利己性在管理中的作用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更加系统化的管理、详细的记录与监督制度、人员培训与发展计划、职工参与管理 美国的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管理成为一种职业,出现职业经理人 欧文的人事管理——人事管理之父,更加人性化的管理 巴贝奇的作业研究与报酬制度——研究工作方法、以生产贡献定报酬,为好建议发奖金 尤尔的工厂秩序和法典——建立规章制度 汤尼的收益分享制度与哈尔西的奖金方案——以业绩定待遇,以奖金激励职工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的提炼、概括和升华,是较成熟、系统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思想。因此,管理思想是管理理论形成的基础,而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发展的更高形式。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和管理理论。 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是以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 aylor)的名著《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以及法约尔(H.Fayol)的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1916年)为标志。 一、古典管理理论 在20世纪初出现了以泰罗、法约尔为代表的管理学家,创建了“科学管理理论”,使这一时代成为管理学科的转折点,使管理逐步由经验变为科学,由支离破碎走向系统化。由于科学管理理论是人类第一次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来探讨管理问题,所以又被叫做古典或经典管理理论。这一时期的管理,着重研究的还是工厂内生产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解决生产组织方法的科学化、生产程序的标准化、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问题。 (一)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也称泰勒

现代管理学概论(章节重点)

现代管理学概论 第一章现代管理学导论 (1) 第二章东西方管理思想 (1) 第三章现代管理学原理 (2) 第四章现代管理环境 (2) 第五章现代管理者 (4) 第六章现代管理过程 (5) 第七章现代管理方法 (7) 第八章现代管理技术与手段 (8) 第九章现代管理创新 (9) (9) 1、管理学:是系统的研究,人类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2、有效整合:一个组织在其目标的指引下,明确分工以及在分工基础上的有效综合,以保证组织系统的最佳的整体功能。 3、管理的核心:对现实组织资源的有效整合. 4、管理的程序: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5、管理的动力:动态的创造性 6、现代管理的特征:①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②动态性。内部和外部的动态。③创造性。④艺术性。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比较法(2)系统研究法(3)个案研究法(4)心理研究法(5)归纳演绎法。 现代管理在治国中的作用:①是国家经济腾飞的增效力。②是发挥整体功能最大化的催化剂。③是培养现代化管理人才的大学校.④是兴国之道。 1、东方管理思想:①儒家的管理思想.②道家的管理思想。③兵家的管理思想。 ④法家的管理思想。⑤日本的管理思想。 2、西方古典管理思想:①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②法约尔的“一般管理”思想.③韦伯的“行政管理"思想. 3、西方行为科学管理思想:⑴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⑵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⑶麦格雷戈和赫茨伯格的激励理论。 4、西方现代管理思想:⑴孔茨的“管理过程"理论。⑵明次伯格的“经理角色"理论.⑶科特的“领导理论”.⑷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⑸德鲁克的“经验主义”理论。⑹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⑺豪斯和米切尔的“目标—途径"理论。⑻西蒙的“决策”理论.⑼卡斯特的“系统管理”理论.⑽威廉•大内的“Z 理论”。⑾

(教学大纲)管理学概论

《管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管理学(Management)课程编号: 学分: 学时:总学时36 讲授学时32 讨论学时 4 开设学期:第2学期 授课对象: 课程级别: 课程负责人: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为经济管理类专业高职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经济管理类高职生的必修课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高职生三年的学习中,起着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养成管理思维模式的作用。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正确理解管理的概念,掌握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一般管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管理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授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通过学习管理的基本职能、管理理论发展史、中外管理理念的比较、管理与组织设计、管理的类型与方法以及管理创新等知识,使学生了解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与管理实践的发展趋势,掌握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为未来服务社会从事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2学时) 主要内容:管理的的基本含义、管理的基本职能;管理者的角色、管理者的技能;管理学的特点、管理学的学习及研究方法。 学习要求:理解管理及管理者的概念,管理的重要性及其作用;了解管理学的特点、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 自学:从管理的作用、目的看管理的效率与效果;研究方法。 讨论:为什么说管理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课堂案例讨论:管理者角色理论的应用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2学时) 主要内容:泰罗及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及一般管理理论、韦伯及官僚制组织理论;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的特点;几种主要现代管理理论学派。 学习要求:了解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了解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背景,掌握各历史阶段的主要思想观点,现代管理各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 自学: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阅读:企业理论相关书籍 第三章组织及其环境(2学时) 主要内容:组织的概念和功能;组织的分类、组织的资源;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组织的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 学习要求:了解组织的分类与组织环境的特点,理解组织环境对组织管理与发展的影响,掌握 组织的环境因素、环境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自学:相关的组织理论。 第四章计划(2学时) 主要内容:计划的概念及其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计划的种类以及各种类型计划之间的联系;计划的原理、计划工作的逻辑步骤;现代的计划编制方法及在实践中应用 学习要求:理解计划的概念,了解计划的分类和内容要素;掌握现代计划方法;掌握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特点和程序。 自我评估:你是一个称职的计划人员吗? 自学:现代计划方法:运筹学方法、甘特图方法、滚动计划法。 作业:个人时间管理 第五章决策(2学时) 主要内容:决策的概念、原则及依据;决策的分类;决策过程的每一个步骤、决策的方法及运用。 学习要求:理解决策的概念,了解决策的作用和类型,掌握决策的步骤,了解决策的技术方法, 了解现代决策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自学:几种定量预测、决策方法。课堂案例讨论。 作业:决策方法应用题。 第六章组织设计(2学时) 主要内容:组织设计的任务与过程;组织设计的权变因素与原则;组织结构的典型形式、组织设计的主要内容。 学习要求:理解组织、劳动分工、统一指挥、权力、职权与职责、直线职权、参谋职权、指挥

第一章 管理学概述

环境管理学 第一章管理学概述 第一节管理的历史发展及社会作用 一、管理的概念 “管”,我国古代指锁钥。《左传》中说:“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引申为管辖、管制之意,体现着权力的归属。 “理”,本意是治玉。《韩非子/和氏》中说:“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引申为整治或处理。 “管”、“理”二字连用,即表示在权力的范围内,对事物的管束和处理过程。 二、管理的历史发展 (一)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 1、习惯化的管理方式。支配人们行动的不仅有理性因素,而且有情感的作用, 情感作用常常表现为按习惯处理问题。 2、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一是由氏族成员选举产生的氏族首长管理日常公共 事物,二是由氏族成员会议决定重大问题。 3、简单的管理机构。丝毫没有今日臃肿复杂的管理机关,一切争端和纠纷都 是由当事人的全体即氏族或部落来解决,或者由各个氏族相互解决。 4、人格化的管理权力。首领的权力来自公共意志,他在氏族内部的权力是父 亲般的、纯粹道德性质的;他手里没有强制的手段,不能行使任何凌驾于 集体之上的个人权力,权力的作用依赖于人格化,依赖于权威。 5、单一的公共事物管理。管理的具体内容多数都是与谋取生活资料的生产活 动直接相关,这种管理不可能有领域的划分,我们 可统称之为公共事物管理。 (二)前资本主义各社会阶段的国家管理的特点: 1、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剥削阶级充当管理者,被剥削 阶级成为被管理者,管理成了剥削阶级的特权,成了剥削阶级用来维护其 经济利益和政治统治的一种手段。 2、管理内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一方面,国家管理出现了纵向层 次的划分,即从中央到地方不同级别管理机构和官职的设置,这些机构和 职位享有与管理范围相应的管理权限。另一方面,原来统一的公共事物管 理权发生了分化,产生了政权、军权、教权等,不同的权力由统治者享有 并行使的一面,也有其相对独立的一面,后者使权力冲突成为可能。 3、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用受到限制。此时国家管理表现出了依赖 于明确的成文规章的倾向,一切共同的规章都是以国家为中介的,都带有

《管理学概论》考核知识点

《管理学概论》考核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察学员对管理的概念、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管理现代化和现代管理原理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考核知识点 l.管理概述 2.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现代管理原理 4.管理现代化 考核要求 l.管理概述 识记: 管理的概念。 理解: 管理的二重性、管理与系统效应。 2.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识记: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3.现代管理原理 识记: 系统整体原理、以人为本原理、权宜应变原理、控制反馈原理等。 理解与掌握:

在以人为本原理中要坚持动力原则;在管理中要保持足够的弹性。 4.管理现代化 理解: 管理现代化的内容。 第二章管理者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察学员对管理者的概念、工作特点,现代管理者的素质,领导班子的结构优化,对管理者的考核等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考核知识点 l.管理者及其工作特点 2.现代管理者的素质 3.领导班子的结构优化 4.对管理者的考核 考核要求 l.管理者及其工作特点 识记: 管理者的概念。 理解: 管理者的工作特点。 2.现代管理者的素质 识记: 立体思维、创新能力。 理解: 未来管理者的特点。

掌握: 管理者如何处理与上级、下级的关系。 3.领导班子的结构优化 识记: 领导班子、领导班子梯形的年龄结构。 理解: 领导班子结构合理化的标志;领导班子整体效能的计算。 掌握: 领导班子结构的优化。 4.对管理者的考核 理解: 定性考核法、定量考核法、反馈试探法、考核的原则。 掌握: 管理者考核的内容。 第三章管理职能(上)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察学员对调查和预测、决策、计划、组织和指挥等管理职能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考核知识点 l.调查和预测 2.决策 3.计划 4.组织和指挥 考核要求

管理学概论01

管理学概论01 管理学概论(260000539) 一、单选题 (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引起管理界的轰动,从此创建学习型组织、进行修炼成为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热点。 (管理者角色)是作为一般的管理者在组织系统内从事各种活动时的立场、行为和作用等一系列特性的归纳。 (经验学派)主张通过研究分析成功的或失败的案例来对管理问题进行剖析,从中提炼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原理来指导日常工作。 (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内容型激励理论)着重于需要的内容和结构,以研究如何推动人们的行为。 (权变理论学派)强调随机应变,试图通过“权宜应变”融各学派学说于一体。 (社会系统学派)从组织的整体出发来阐明管理的本质,它认为组织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使命)是一个组织所选择的服务领域或事业。 (宗旨)是一个组织最基本的目标,也是这个组织何以存在的基本理由。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是(计划)重要性。 “管理系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利克特提出的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领导方式,这种理论把领导方式分为四类,其中一类表现为:领导者极为专制,对下属缺乏信任,习惯于由上而下地发布命令,并用恐吓与惩罚来激励下属,决策权高度集中。这类领导方式被称为(极端专制独裁型) “集中决策、分散经营”是下列哪种组织结构的基本思想(事业部制)

“鲶鱼效应”对于企业内部员工的最大启示在于(不能一味地追求安逸,要具有忧患意识) 20世纪初,泰罗(《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发表,是管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A 案例《关于管理理论的争论》中的海伦对付不同的顾客经常都在改变销售方式和风格,这体现了哪一种管理理论的观点(权变理论)案例《关于管理理论的争论》中的海伦对付不同的顾客经常都在改变销售方式和风格,这体现了哪一种管理理论的观点(权变理论)案例《升任总裁以后的担忧》中,郭宁要成功地胜任总裁,下列哪些选项的素质对他更重要?(战略能力) 案例《升任总裁以后的担忧》中的郭宁,在担任装配部经理几年后便将许多工作交给助手去做,自己可以腾出更多时间用于规划等方面的工作,这说明了下列哪项管理艺术的重要性。(授权)案例《升任总裁以后的担忧》中的郭宁在当任助理监督时,哪项管理技能对他最为重要?(技术技能) B 宝洁公司“生产和提供世界一流的产品,以美化消费者的生活”,属于企业文化的(精神层) 宝洁公司核心价值观中的核心是(把人才视为公司最宝贵的财富)宝洁公司历经百年而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是(优秀的企业文化) 被各国各类组织广泛采用的组织结构形式是(直线职能制) 被许多组织广泛采用的一种部门化方法是(职能部门化) 比较适用于航天航空企业、工程建设企业和大型活动的组织结构形式是(矩阵制) 彼得.圣吉提出的五项修炼技能中核心是(系统思考) 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 C 侧重于研究领导成功的经验与其本人的人格、才智、需要层次特点等的关系,这类领导理论是(领导特质理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