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概论

管理学概论

第一章总论

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

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如下活动或过程: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

经典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或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指挥和协调也可以概括为领导。

1. 计划:计划就是确定组织未来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式。

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既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管理的具体形式、方法不仅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也受到传统文化、社会形态、政治制度、思想观念等影响。

管理者的角色

1.人际角色代表\领导者\联络员

2.信息角色收集与提供信息\发言人

3.决策角色战略决策\资源分配

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对应部分信息角色)专业知识\能力\经验等

2.人际技能(对应人际角色)沟通协调能力

3.概念技能(对应决策角色)抽象与理性思维\创新思维

从基层管理者到高层管理者,技术技能越来越不重要,概念技能越来越重要。

工业革命引发的管理实践

外国的管理实践和思想的革命性发展是在工厂制度产生之后。因此,早期的管理理论一般都是研究工厂管理、生产管理的,主要是企业管理理论。工业革命对管理实践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

1.理查·阿克莱特的科学管理实践——细化而有效的工厂管理实践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劳动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前提,重视人性中利己性在管理中的作用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更加系统化的管理、详细的记录与监督制度、人员培训与发展计划、职工参与管理

美国的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管理成为一种职业,出现职业经理人

欧文的人事管理——人事管理之父,更加人性化的管理

巴贝奇的作业研究与报酬制度——研究工作方法、以生产贡献定报酬,为好建议发奖金

尤尔的工厂秩序和法典——建立规章制度

汤尼的收益分享制度与哈尔西的奖金方案——以业绩定待遇,以奖金激励职工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的提炼、概括和升华,是较成熟、系统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思想。因此,管理思想是管理理论形成的基础,而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发展的更高形式。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和管理理论。

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是以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 aylor)的名著《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以及法约尔(H.Fayol)的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1916年)为标志。

一、古典管理理论

在20世纪初出现了以泰罗、法约尔为代表的管理学家,创建了“科学管理理论”,使这一时代成为管理学科的转折点,使管理逐步由经验变为科学,由支离破碎走向系统化。由于科学管理理论是人类第一次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来探讨管理问题,所以又被叫做古典或经典管理理论。这一时期的管理,着重研究的还是工厂内生产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解决生产组织方法的科学化、生产程序的标准化、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问题。

(一)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也称泰勒

理论内容:1.工作定额2.标准化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4.差别计件工资制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二)组织管理理论

法约尔的五种管理职能与管理的14条原则

1.分工

2.权力与责任

3.纪律

4.统一指挥

5.统一领导

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7.报酬合理

8.集权与分权

9.等级链与跳板

10.秩序

11.公平

12.人员稳定

13.首创精神

14.集体精神

韦伯的”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

官僚制或科层制——现代科层制表现为一整套持续一致的程序化的命令—服从关系和非人格倾向,强调的是下级对上级的服从,重视的是效率。

理想组织形式的特点:

1.明确的分工与专业化

2.等级原则

3.严格的人员录用与合理的任用

4.公职人员的任命制

5.规范的工资、晋升制度

6.所有者与管理者区别开来

7.严格的规则、纪律和办事程序

8.理性原则、非人格化

韦伯认为,这种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是达到目标,提高效率的最有效形式。

官僚制的部分弊端

1.低效率与资源浪费----官僚制从每个部分来看有利于提高效率,但从整体来看条块分割,沟通与协调不够。

2.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各级官僚不断扩充机构、增加人员,人为增加工作,繁文缛节

3.自我封闭,反应迟钝---稳定而封闭的工作环境,不思进取,对外界环境变化反应迟钝

行为管理理论

早期又称为人际关系学说早期主要研究心理激励\管理民主等对管理或生产的作用

霍桑实验——工作环境、氛围、监督指导方式、人群关系等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三个观点:1.工人是社会人;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3.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梅奥认为:提高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工人的满足度,即工人对社会因素,特别是人际关系的满足程度。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出现并起到激励作用。

需要层次理论可以为管理者提供直接参考

权变管理理论

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

权变理论突出管理的动态性和适合性(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质量是指产品或服务满足顾客目标或需要的能力。

主要内容:1.不断完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再造(当不断完善不能解决问题时,为适应变化而进行根本性变革)

第四章信息获取

在管理科学中,信息是指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得到的结果。

一般来说,基于各种数据支持的信息更有利于科学决策。

信息的获取是有成本的,因此要对信息的获取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有用信息的特征

1.高质量:精确、清楚、排练有序、适当的媒介

2.及时:信息收集迅速、信息提供频繁

3.完全:范围广泛、简洁、详细

获取信息的渠道

1.调查(要有针对性,问卷、电话访问、网络调查、走访、访谈、座谈会)

2.从大量信息中梳理出有用信息

3.收集(全方位,建立信息收集网络)

4.咨询(咨询专业人士,专业咨询或调查公司)

信息的分析

采用数学分析方法是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各种数学模型、分析图表)

信息分析越来越依赖现代技术手段,如计算机、专门的软件

信息分析越来越专业化,设立专门的机构,汇聚各方面人才。如直接为决策服务的智囊团、研究所。信息加工的内容

1.分门别类

2.比较(横向、纵向、内外)

3.计算

4.研究(专门地、深入地)

5.判断(价值、可信度、时效、真假)

6.编写(信息分析报告)

第五章决策

决策是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1.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

2.决策本质是一个过程,包括多个步骤;

3.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

决策遵循的原则是满意而不是最优(受制于有限的信息\方案数量\内外环境变化\决策者的能力)

决策者在决策前和决策过程中都需要获得适量的信息

二、行为决策理论

(一)连续有限比较决策论

连续有限比较决策论的代表人物是西蒙。他认为人的实际行动不可能合于完全理性,决策者是具有有限理性的人,不可能预见一切结果,只能在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出一个“满意的”方案。决策者往往不能抓住决策环境中的各种复杂因素,而只能看到有限几个方案及其部分结果。事实上,理性程度对决策者有很大影响,但不应忽视组织因素对决策的作用。

西蒙决策理论的其他观点:

1.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1)决策理论是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2)组织就是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

(3)组织的全部管理活动就是决策,也就是“管理即决策”。

2.决策是一个过程

(1)情报活动(收集信息)

(2)设计活动(制定方案)(3)抉择活动(选择方案)(4)审查活动(评估与监督

(二)理性、组织决策论

理性、组织决策论代表人物有美国组织学者马奇。他承认个人理性的存在,并认为由于人的理性受个人智慧与能力所限,必须借助组织的作用。通过组织分工,每个决策者可以明确自己的工作,了解较多的行动方案和行动结果。组织提供个人以一定的引导,使决策有明确的方向。组织运用权力和沟通的方法,使决策者便于选择有利的行动方案,进而增加决策的理性。而衡量决策者理性的根据,是组织目标而不是个人目标。

(三)现实渐进决策论

现实渐进决策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他的理论的基点不是人的理性,而是人所面临的现实,并对现实所作渐进的改变。他认为决策者不可能拥有人类的全部智慧和有关决策的全部信息,决策的时间、费用又有限,故决策者只能采用应付局面的办法,在“有偏袒的相互调整中”作出决策。该理论要求决策程序简化,决策实用、可行并符合利益集团的要求,力求解决现实问题。这种理论强调现实和渐进改变,受到了决策者的重视。

(四)非理性决策论

非理性决策论代表人物有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等。该理论的基点既不是人的理性,也不是人所面临的现实,而是人的情欲。他们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潜意识的支配,许多决策行为往往表现出不自觉、不理性的情欲,表现为决策者在处理问题时常常感情用事,从而作出不明智的安排。行为决策理论学者认为影响决策者进行决策的不仅有经济因素,还有个人自身的原因,如态度、情感、经验、动机等。

人的认知能力有限,同时时间有限,可利用的资源也有限等都决定了不可能有完全最优决策,而只能是相对最优,即满意。

三、当代决策理论

核心内容是:决策贯彻于整个管理过程,决策程序就是整个管理过程。

当代决策理论更加重视运用系统理论、运筹学和计算机等科技手段来提高决策的科学化。

系统论将组织看作是一个由各个更小的组织组成的系统,重视研究内外环境和系统与外界的信息、能量交换。二、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

战略决策是指有关企业的发展方向的重大全局决策,由高层管理人员作出。

战术决策又称管理决策,是指为保证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而解决局部问题的重要决策,由中层管理人员作出。

业务决策又称执行性决策,是指基层管理人员为解决日常工作和作业任务中的问题所作的决策。

三、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

集体决策的优点:

1.信息更加全面

2.可有更多备选方案

3.能得到更多认同

4.在决策时有更多的沟通,容易形成共识

5.能作出相对较好的决策

集体决策的不足:时间较长、有人会搭便车、有人不愿承担责任等

五、按决策的性质分类

(1)程序化决策。即有关常规的、反复发生的问题(例行问题)的决策。

(2)非程序化决策。是指偶然发生的或首次出现而又较为重要的非重要复性决策,在于解决例外问题。

六、按决策的问题的条件分类

(1)确定性决策。是指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只有一种自然状态时的决策。即决策的条件是确定的或稳定的。

(2)风险型决策,也称随机决策。是指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但每种自然状态所发生概率的大小是可以估计的。

(3)不确定型决策。指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而且,这些自然状态所发生的概率是无法估计的。即决策的条件不稳定。

决策的过程

1.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

2.识别目标;

3.拟定备选方案;

4.评估备选方案;

5.作出决定;

6.选择实施战略;

(1)制订相应的具体措施,保证方案的正确实施;

(2)确保与方案有关的各种指令能被所有有关人员充分接受和彻底了解;

(3)应用目标管理方法把决策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执行单位和个人;

(4)建立重要的工作报告制度,以便及时了解方案进展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7.监督和评估.

管理者要追踪方案实施情况,并需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新的评估)对原有的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决策的方法

一、集体决策的方法

1.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出自“头脑风暴”一词。所谓头脑风暴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而言的,现在转而为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

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通过小型会议的组织形式,让所有参加者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自由交换想法或点子,并以此激发与会者创意及灵感,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它多运用于解决那些比较简单、严格确定的问题,比如研究产品名称、广告口号、销售方法、产品的多样化研究等,以及需要大量的构思、创意的行业,如广告业。

头脑风暴法应遵守如下原则:

1.庭外判决原则。对各种意见、方案的评判必须放到最后阶段,此前不能对别人的意见提出批评和评价。认真对待任何一种设想,而不管其是否适当和可行。

2.欢迎各抒己见,自由鸣放。创造一种自由的气氛,激发参加者提出各种荒诞的想法。

3.追求数量。意见越多产生好意见的可能性越大。

4.探索取长补短和改进办法。除提出自己的意见外,鼓励参加者对他人已经提出的设想进行补充、改进和综合。第五章计划和计划工作

一、计划与计划工作的概念

“计划”一词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从名词意义上说,计划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表达的,在制定计划工作中所形成的各种管理性文件;从动词意义上说,计划是指为实现决策目标而制定计划工作的过程。

计划可以理解为是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对未来行动所做的综合的统筹安排,是未来组织活动的指导性文件。

计划是对组织内部部门和不同成员在一定时期内行动任务的具体安排,它详细规定了不同部门和成员在该时期内从事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计划与决策相互联系。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2.计划与决策时相互渗透,有时甚至是不可分割的交织在一起的。

计划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狭义的计划工作则是指制定计划。

计划工作就像一座桥梁,它是组织各个层次管理人员工作效率的根本保证,能够帮助我们实现预期的目标。

计划的性质

1.计划工作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2.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的桥梁,是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活动的基础

3.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

4.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

按职能空间: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

如企业通常根据职能部门把计划划分为供应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财务计划、人力资源计划、新产品开发计划和安全计划等。

综合性程度:战略性计划、战术性计划和作业计划

战略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个组织,为组织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战略计划一般由组织的高层管理人员来制定。

战术性(策略)计划是为实现战略计划而采取的手段,比战略计划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策略计划一般由中层管理人员制定。

作业计划是指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的计划,是根据战略计划和策略计划而制定的执行性计划。作业计划一般由下级管理人员制定。

5.程序也是一种计划,它是规定处理事务的必需方法的计划,包括解决方法和步骤。如果说政策是人们思考问题的指南,那么程序则是行动的指南,它具体规定了某一件事情应该做什么、如何去做,其实质是对未来要进行的行动规定时间顺序。政策需要通过规定相应的程序来指导执行。

6.规则是一种最简单的计划,它规定了某种情况下能采取或不能采取的某种具体行动。规则没有酌情处理的余地。程序由许多步骤组成,如果不考虑时间顺序,其中的每一步就是规则。在通常情况下,一系列规则的总和就构成了程序。

7.方案或称为规划。规划是为了实现既定方针所必须的目标、政策、程序、规则、任务分配、执行步骤、使用资源以及其他要素的复合体。规划是粗线条的、纲领性的计划。规划有大有小,有长远的和近期的,其目的在于划分总目标实现的进度。

第六章战略性计划

(以企业为例)主要内容:1.为企业描绘未来前景——远景陈述和使命陈述。2.实行战略定位,即通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研究,确定企业在行业中合适的位置.3.战略选择,即选择企业合适的发展途径

战略选择

基本战略:1.成本领先(原材料、人力成本、生产工艺、运输、销售方式等)如企业内迁

2.特色优势(优势明显、个性化较强)如德国汽车安全\日本汽车省油\飞利浦手机待机时间长

3.目标集聚(专注于某一特定市场或顾客群)如专门做童装\牦牛毛专门做高端市场

第七章计划的组织实施

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创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为基础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1954年,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理论”,并对目标管理的原理做了较全面地概括。我国企业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进目标管理,随后政府机构、各类社会组织也引入了目标管理。现在,目标管理已成为世界上比较流行的一种管理制度。

目标管理可以概括为:组织的最高领导层与各级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制定出一定时期内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各项工作目标,然后层层落实,要求下属各部门主管人员以至每个员工根据上级制定的目标制定出自己工作的目标和相应的保证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各部门或个人考核依据的一套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观念,它体现的是从“以目标实现为前提的管理”向“以目标为控制手段的管理”的转变,是从“外部施压的管理”向“自我控制的管理”的转变。目标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由组织成员在充分的协商中共同确定组织目标,明确各级各类岗位与人员的职责和子目标,并把这些子目标作为监督、评价和奖惩各个下级组织和个人的依据。

目标管理的指导思想可以理解为: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充分实现个人的自我管理、自我负责。从本质上说,目标管理是一种参与式管理方法,是一种民主集中制的参与管理。目标管理包括制定目标、实现目标和对成果进行检查与评估这三个阶段或三个主要方面的工作。

目标管理的特点

(1)以目标为中心。围绕目标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建立机构、制定规章制度、配置资源和分配任务,通过组织工作保证各项活动都导向组织的总目标,以总目标来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聪明才智和团结协助,充分调动组织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2)目标管理强调以目标网络为基础的系统管理

目标管理首先由管理层确定一定时期的总目标,然后对总目标进行分解,层层下达,逐级展开,形成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多个目标。这些目标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支持,形成整体的目标网络系统,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3)目标管理强调“自我控制”、重视人的管理

目标管理既重视科学管理,又重视人的因素。目标管理强化每个人的责任,发扬民主,尊重组织成员的主人翁地位,突出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目标管理的主旨是用“自我控制管理”代替“压制性的管理”,这种“自我控制”可以激励员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

(4)目标管理促使权力下放

目标管理的网络化将目标层层分解下达,这就要求各级管理人员要明确自己的管理目标和管理责任。上级要根据目标的需要,授予下级部门和个人相应的权力,才能激励下级部门和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授权是提高目标管理效果的关键,推行目标管理,可以促使权力下放。

(5)目标管理注重成果

德鲁克强调,凡是其业绩影响企业组织健康成长的所有方面,都必须建立目标。建立目标考核体系,以实际成果为依据评价组织成员的工作,并据此进行奖惩,从而形成真抓实干、注重实效的工作氛围,形成以成果说话、赏罚分明的评价机制,从而克服了以往凭印象、主观判断等传统的管理方式的不足。

第八章组织设计

组织设计就是对组织的结构和活动进行创构、变革和再设计。

大型组织中的管理者无法直接安排组织内部所有的活动,也无法安排每个人的具体工作,这就必须通过组织设计对组织的活动进行细分,进一步区分管理工作的类型和相互关系,从而确定有效的组合方法。

组织设计的任务

组织设计的任务是设计清晰的组织结构,规划和设计组织中各部门的职能和职权,确定组织中职能职权、参谋职权、直线职权的活动范围并编制职务说明书。

所谓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的基本架构,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信息所作的制度性安排。

组织结构具有复杂性\规范性\集权性的特征。

分工越细、组织层级越多、管理幅度越大,组织的复杂性就越高,部门、人员与工作的协调难度也会越大。

规范性是指组织需要靠制定规章制度以及程序化、标准化的工作,规范性地引导员工的行为。

规范的内容既包括以文字形式表述的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各项指令,也包括以非文字形式表达的组织文化、管理伦理以及行为准则等。

组织中的规章条例越多,组织结构也就越正式化。

组织的活动可以分解为纵向和横向两种结构形式。

组织纵向结构设计的结果是决策的层级化,即确定了由上到下的指挥链以及链上每一级的权责关系。

组织横向机构设计的结果是组织的部门化,即确定了每一个部门的基本职能、每一位主管的控制幅度、部门划分的标准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

职位说明书

职位说明书要求能简单而明确地指出:该管理职务的工作内容、职责与权力,组织中该职务与其他职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职务当事人所应举办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工作经验、管理能力等基本条件。(录用、考核等的依据)

组织设计的工作:

1.职能与职务的分析与设计

2.部门设计

3.层级设计

组织设计的原则

1.统一指挥原则

2.控制幅度原则

3.权责对等原则

4.柔性经济原则----灵活\高效

使组织设计具有弹性,从而便于较快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组织的部门化

组织的部门化就是按照职能的相似性、任务活动相似性或关系紧密性的原则把组织中的专门技能人员分类集合在一个部门内,然后配以专职的管理人员来协调领导,统一指挥。部门化可以依据多种不同的标准进行选择安排,

例如,业务的职能、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目标顾客、地区、流程等。

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

1、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

2、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的原则

3、精简高效的部门设计原则

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与特征比较

1、职能部门化

优点:能够突出业务活动的重点,确保高层主管的权威性并使之能有效地管理组织的基本活动;符合活动专业化的分工要求,能够充分有效地发挥员工的才能,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并且简化了培训,强化了控制,避免了重叠,最终有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

缺点:由于人、财、物等资源过分集中,不利于开拓远区市场或按照目标顾客的需求组织分工;助长部门主义,加大协调难度,不利于多面手人才的培养。

2、产品或服务部门化

优点:各部门会专注于产品的经营,并且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专业化经营的效率水平,有助于促进内部竞争,有助于领导者对企业产品与服务的指导和调整,且有助于多面手人才的培养。

缺点:同样存在本位主义倾向,职能管理机构重叠,导致管理成本增加,增加对多面手管理人员的监督成本。3、地域部门化

优点:可以把责权下放到地方,鼓励地方参与决策和经营;地区管理者可以灵活决策;有效利用当地资源,开拓市场。

缺点:增加外派地区管理人员的需求,可能因职能设置重叠导致管理成本过高。

4、顾客部门化

优点:满足顾客特殊而广泛的需求,有效获得顾客意见反馈;不断改进工作,建立持久性竞争优势。

缺点:增加因顾客关系而造成的内部人员的协调难度,而顾客的偏好改变可能会引发产品或服务的结构问题。5、流程部门化

优点:组织能够充分发挥人员集中的技术优势,易于协调管理,对市场需求的变动也能快速敏捷反应,容易取得较明显的集合优势;简化了培训,容易在组织内部形成良好的相互学习氛围。

缺点:加大部门之间协助难度;不利于“多面手”式的人才培养。

组织的层级化

一、组织的层级化与管理幅度组织层级化设计的核心任务是确定完成任务需要设定的层级数目,而有效的管理幅度是决定组织中层级数目的最基本因素。

管理幅度,也称组织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

扁平式组织结构优点:信息的沟通和传递速度比较快,信息失真度较低;上级对下属的控制较灵活,利于发挥下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缺点:过大的管理幅度增加了主管对下属的监督和协调控制难度;下属缺少提升机会。

锥形式组织结构

优点:管理幅度较小,每一管理层级上的管理者都能对下属进行及时的指导和控制;利于工作上下衔接;为下属提供更多的提升机会。

缺点:过多的管理层级会影响信息的传递速度,信息失真度可能会比较大;增加高层与基层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成本。

管理幅度设计的影响因素

1、管理工作的内容和性质

2、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情况

3、下属人员的空间分布状况

4、组织变革的速度

5、信息沟通的情况

二、组织的层级化与集分权

职权分为三种形式:直线职权、参谋职权和职能职权

直线职权:指管理者直接指导和指挥下属的职权

参谋职权:指管理者拥有某种特定的建议权或审核权

职能职权:由直线管理者向自己辖属之外的个人或职能部门授权,允许他们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制度,在一定的职能范围内行使的某种职权,主要是发挥专家的作用。

影响组织分权程度的因素

1、组织规模

2、政策的统一性

3、员工的数量和基本素质

4、组织的可控性

5、组织所处在的成长阶段

所谓授权是组织为了共享内部权力,增进员工的工作努力,而把某些权力或职权授予下级。

授权的含义有:1、分派任务2、授予权力或职权

3、明确责任

授权的原则

1.重要性原则

2.适度原则

3.权责原则

4.极差授权原则

古典的层级组织高度复杂化、规范化和集权化

优点:利于提高效率和高度统一

缺点:官僚主义、本位主义、组织僵化、恶性膨胀、对外部环境变化反应迟钝等

现代组织设计者把权变思想引入到层级化设计中,是组织结构不再那么僵硬\机械,而是变得有机、灵活,形成了结构松散而又富有柔性的有机组织。

有机组织也称柔性组织,就是指那种没有过多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和种种管制,对职务规定灵活性和可调整性较强的组织。这样的组织更像一个团结协作的团队。

几种典型的结构类型

1.职能型结构是一种以职能为导向的组织结构形式

2.分部型结构也称事业部型结构,是按照产品、类别、市场或顾客、地域以及流程等不同的业务单位分别成立若干事业部,并进行独立业务经营和分权管理的一种分权式结构类型。

3.矩阵型结构是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组成的矩形组织结构,一套是纵向的职能管理系统,一套是为完成某项任务而组成的横向项目系统。

4.动态网络型结构是一种以项目为中心,通过与其他组织建立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等业务合同网,有效发挥核心业务专长的协助型组织形式。

5.两个典型的组织单元

(1)任务小组:是为了完成某项特定且负责的任务而临时组成的组织结构形成。

(2)委员会结构:委员会是由一些有丰富经验和知识背景的专家跨部门造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它可以是临时性的,也可以是长久性的。

第九章人力资源管理

定义1: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预测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并作出人力需求计划、招聘选择人员并进行有效组织、考核绩效支付报酬并进行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以便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的全过程。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即:

1.对人力资源外在要素--量的管理。即根据人力和物力及其变化,对人力进行恰当的录用、培训、组织、协调乃至淘汰,使二者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和有机的结合,使人和物都充分发挥出最佳效应。

2.对人力资源内在要素--质的管理。主要是指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对个体和群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协调、控制和激励),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组织目标。

第一节人力资源计划

一、人力资源计划的任务

总体目标:通过规划人力资源的各项活动,使组织的需求与人力资源的基本状况相匹配,确保组织总目标的实现。任务:1、系统评价组织中人力资源的需求量;2、选配合适的人员;3、制定和实施人员培训计划。

二、人力资源计划的过程

人力资源计划的整个过程可分为六个步骤:1、编制人力资源计划;2、招聘员工;3、选用,即人员配备;4、职前引导;5、岗位培训;6、职业生涯发展。

人力资源计划中的人员配备原则

1.因事择人原则(首要原则)

2.因材器用原则

3.用人所长原则

4.人事动态平衡原则

人力资源计划编制的原则

1、既要保证企业短期自下而上的需要,也要能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2、既要能促进员工现有人力资源价值的实现,又要能为员工的长期发展提供机会

3、实现人事的动态平衡

第二节员工的招聘

一、员工招聘的标准

1、人员需要量的确定:组织现有的规模、机构和岗位;人员的流动率;组织发展的需要。

2、普通员工招聘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品德;(2)相应的工作能力或潜力;(3)勇于负责的态度;(4)团队合作精神。

外部招聘的优缺点:

优点:⑴被聘人员具有“外部竞争优势”;⑵有利于平息并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⑶能够为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和带来新鲜空气。

局限:⑴被聘人员需要一段时期的适应才能进行有效的工作(时滞);⑵组织对应聘者的情况可能缺乏深入和全面的了解(风险);⑶外聘可能会对一些内部员工的积极性造成打击。(主要是引入管理者)

内部晋升的优缺点:

优点:⑴利于鼓舞士气,调动成员的积极性;⑵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⑶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⑷有利于被聘用者(主要是晋升者)迅速展开工作。

局限:⑴可能会导致组织内部“近亲繁殖”现象的发生;⑵可能会引起同事之间的矛盾。

员工招聘的程序与方法:

①公开招聘;

②对应聘者进行初选;

③对初选合格者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考核;(根据需要具体内容有智力与知识测试、竞聘演讲与答辩、案例分析或情景模拟等)

④选定人员;

⑤评价和反馈招聘效果。

员工的解聘几种解聘方案:

解雇、临时解雇、自然减员、调换岗位、缩短工作周(或轮休)、提前退休

第三节员工培训

一、员工培训的目标:

培训是指组织通过对员工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使其能够改进目前知识和能力的一项连续而有效的工作。

①补充新知识,提炼新技能;(如岗前培训、新技术运用培训)

②全面发展能力,提高竞争力;(能力拓展、多面手)

③转变观念,提高素质;(视野拓展、思维训练,如中国官员去新加坡、美国培训)

④信息交流,加强协作。(多部门相关人员培训与交流,各种研讨会、交流会)

二、员工培训的方法:

1.根据职位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

①新员工的培训---岗前培训或职前引导;

②在职培训---不脱产培训(工作轮换与实习);

③离职培训---脱产培训或职外培训(有时是为了岗位调整的需要,如晋升)。

2.依据培训的目标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

①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

②职务轮换培训(岗位交流)

③提升培训(如官员的党校培训)④设置助理职务培训

⑤设置临时职务培训

彼得原理--在实行等级制的组织内,每一个人都会晋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成立的条件是有足够职位和足够时间)

3.培训的形式

1)内部培训:专业培训机构(如戴尔大学)和培训师;学徒制——以老带新或上级培训下级。培训手册、专业课程、情境模拟、示范、讲座等。(大企业或单位多采用)

2)外部培训:专业培训机构(如商学院、技术学院)或培训师。订单式培训,量身定做的培训内容。(中小企业或单位多采用)

第四节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是指组织定期对个人或群体小组的工作行为及业绩进行考察、评估和测度的一种正式制度。

绩效评估的作用

绩效评估为最佳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绩效评估为组织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绩效评估为员工提供了一面有益的“镜子”绩效评估为确定员工的工作报酬提供依据

绩效评估为员工潜能的评价以及相关人事调整提供了依据

绩效评估的程序

①确定特定的绩效评估目标;

②确定考评责任者或称实施者;

③评价业绩,即进行考评;④公布考评结果,交流考评意见;

⑤根据考评结论,将结论备案。

绩效评估的方法

传统方法:

①个人自我评价法;

②小组评议法;如互评法(领导与同事)

③工作标准法;是用预先确定的标准或期望的产出水平来评比每位员工业绩的方法。

④业绩表评估法;以表格形式反映业绩

⑤排列评估法:简单地把一组中的所有员工按照总业绩的顺序排列起来。

现代方法:

目标法,即目标管理方法

360度评价:指的是多角度或全方位的考评系统,评价者包括主管领导、同事、被评估人,还有下属、客户、其他相关人员等。

麦当劳有一个360度的评估制度,就是让周围的人都来评估某个员工:你的同事对你的感受怎么样?你的上司对你的感受怎么样?以此作为考核员工的一个重要标准。

直接经济性薪酬是单位按照一定的标准以货币形式向员工支付的薪酬。

间接经济性薪酬不直接以货币形式发放给员工,但通常可以给员工带来生活上的便利、减少员工额外开支或者免除员工后顾之忧。

非经济性薪酬是指无法用货币等手段来衡量,但会给员工带来心理愉悦效用的一些因素。

1)货币性薪酬:包括直接货币薪酬、间接货币薪酬和其他的货币薪酬。其中直接薪酬包括工资、福利、奖金、奖品、津贴等;间接薪酬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及遗属保险、住房公积金、餐饮等;其他货币性薪酬包括有薪假期、休假日、病事假等。

2)非货币性薪酬:包括工作、社会和其他方面。其中工作方面包括工作成就、工作有挑战感、责任感等的优越感;社会方面包括社会地位、个人成长、实现个人价值等;其他方面包括人性关怀、舒适的工作环境、弹性工作时间等。薪酬支付依据

1)依据岗位付酬。依据岗位价值付酬是大多数公司采用的方式,岗位价值体现在岗位责任、岗位贡献、知识技能等方面。

2)依据职务付酬。依据职务付酬是依据岗位付酬的简化,但不能体现同一职务不同岗位的差别。职务和岗位的区别在于,岗位不仅体现层级还要体现工作性质,如财务部部长、市场经理等;而职务一般只表达出层级,不能体现工作性质,如科长、部长、主管等。

3)依据技能(能力)付酬。依据技能付酬和依据能力付酬在理论概念上是有区别的,技能是能力的一个组成要素。在企业薪酬实践中,一般对工人习惯以技能付酬,对管理人员习惯以能力付酬。

4)依据业绩付酬。依据个人、部门、组织的绩效进行付酬。

第六节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也可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职业生涯规划既包括个人对自己进行的个体生涯规划,也包括企业对员工进行的职业规划管理体系。

组织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主要是组织在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内外环境变化的要求对员工进行动态调整,以使每一个员工的能力和志趣都能与组织的需求相吻合。

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1)传统路径:从下到上的纵向晋升路径

2)网络路径:横向与纵向都有发展机会

3)横向技术路径:不断拓宽专业知识与能力,直到可以独当一面。(如从一般会计到财务总监,从技术员到技术总监等)

4)双重职业路径: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各有自己的发展(晋升)路径(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与管理人员的职级)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意义

1.确保组织中每一个都能得到发展机会;

2.确保组织中每一个岗位都安排最合适的人;(动态管理,知识、能力、干劲等)

3. 增强员工的职业成就感和归属感,从而最大程度发挥每个人的作用;

4.不断挖掘员工的潜能,满足组织的人才需要;

5.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与动态管理,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有效职业管理的方法

1.加强职业发展的指导,如岗前引导、岗位培训;

2.帮助员工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要和组织发展目标相一致)

3.给与员工一定的发展机会,如进修、选岗、培养锻炼的机会;

4.建立公平、畅通的晋升制度。

第十章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

组织文化举例:企业文化

迪尔和肯尼迪把企业文化整个理论系统概述为5个要素,即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文化仪式和文化网络。(其他组织也可以参照)

组织文化的内容

1.组织的价值观

2.组织精神

3.伦理规范

4.组织素养

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组织价值观;组织文化的职能中心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文化;组织文化的管理方式是柔性管理;组织文化的重要任务是增强群体凝聚力。

组织文化的主要特征

1.超个体的独特性

2.相对稳定性

3.融合继承性

4.发展性

组织变革

组织变革就是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对组织中的要素进行结构性变革,以适应未来组织发展的要求。

组织变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的效能。

组织变革的类型

1.战略性变革是指组织对其长期发展战略或使命所做的变革。

2.结构性变革即对组织的结构进行变革,重新进行权力与责任的分配,进行机制体制的创新,从而提高组织效率和适应环境变化。

3.流程主导性变革即指组织紧密围绕其关键目标和核心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构造。

4.以人为中心的变革主要是改变人的观念、态度、行为习惯等

组织变革的目标

1、使组织更具适应性

2、使管理者更具环境适应性

3、使员工更具环境适应性

组织变革的程序

1.通过组织诊断,发现变革征兆;

2.分析变革因素,制定改革方案;

3.选择正确方案,实施变革计划;

4.评价变革效果,及时进行反馈。

第十一章

领导

领导的性质和作用

一:领导的含义

领导就是管理者通过指挥、协调、引导和鼓励等方式促使组织成员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领导者应具备的三个因素:

1:领导者必须有部下或追随者

2:领导者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或力量3:领导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即影响部下来达到组织的目标

领导的作用1:指挥作用2:协调作用3:激励作用

具体作用:为组织成员指明方向,引导他们向这一目标努力,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促使他们一直保持高昂的工作积极性。

领导风格类型

一、按权力运用方式划分1.集权式领导2.民主式领导

二、按创新方式划分1.魅力型领导2.变革型领导

三、按思维方式划分1.事务型领导2.战略型领导

领导行为理论

一、密执安大学的研究不同的领导方式:

1.以工作(生产)为导向的领导

2.以员工为导向的领导

结论:以员工为导向的领导优于以工作为导向的领导。二、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两个维度:关怀维度与定规维度四种类型:

1.高关怀---高定规

2.高关怀---低定规

3.低关怀---高定规

4.低关怀---低定规

领导情境论:权变理论

权变理论认为:不存在一种“普适”的领导方式,领导工作强烈的受到所处的各种客观环境的影响。

领导和领导者是既定环境下的产物

s=f(L、F、E)具体说领导方式是领导者特征、追随者特征和环境的函数。

领导者特征:主要指领导人的品质,价值观和工作经历

追随者特征:主要指追随者的个人品质,工作能力,价值观等。

环境:主要指工作特性、组织特征、社会状况、文化影响等。

菲德勒德领导权变理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权变理论。该理论认为各种领导方式都可能在一定的环境内有效,这种环境是多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体。

菲德勒把领导环境具体划分为3个方面:

职位权力:领导者职位具有的权威和权力大小,或领导的决定权、强制权、奖励权的大小

任务结构:任务的明确程度和部下对这些任务的负责程度

上下级关系:群众和下属乐于追随的程度

激励

有效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实现组织目标。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一切行动都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

激励力=效价×期望值

效价:个人对达到某种预期成果的偏爱程度。

期望值:某一具体行动可带来某种预期成果的概率

激励理论

一、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

2个基本观点

1.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取决于它已经得到了什么,还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

2.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次得到满足后,另一层次需要才出现。

需要层次划分为五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二、双因素理论:保健—激励理论

三、成就需要理论:渴望有所成就

四、X理论与Y理论

五、公平理论——亚当斯

认为人们会通过两个方面的比较来判断获得报酬的公平性

横向比较:就是将“自己”与“别人”相比来判断自己所获得报酬的公平性。

纵向比较:自己的目前和过去的比较

六、期望理论——弗鲁姆

认为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有吸引力的结果时,个人才会采取这一特定行为。根据这一理论,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取决与对下述三种联系的判断

1.努力--绩效的关系。付出努力达到绩效的可能性;

2.绩效--奖赏的关系;

3.奖赏--个人目标的关系。

期望理论的基础是:自我利益

期望理论的核心是:双向期望

七、强化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认为人的行为是其所获得刺激的函数,如果这种行为对他有利,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若对他不利,这种行为会减弱至消失

(一)正强化——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便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1:连续的、固定的强化;2:间断的,时间和数量不固定的强化(二)负强化——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消弱直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

激励方式常用的主要有四种:

1.工作激励:通过分配恰当的工作来激发成员内在的工作热情

2.成果激励:在正确评估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给成员以合理奖惩,保证成员行为的良性循环

3.批评激励:通过批评来激发成员改正错误行为的信心和决心

4.培训教育激励:通过思想文化教育和技术知识培训,来增强成员的进取精神

激励计划1.薪酬管理:绩效工资、分红、总奖金2.员工持股计划3.灵活的工作日程4.目标管理

激励需要个性化和制度化的配合,如果激励完全是制度化的,那么激励很容易变成保健因素,更糟糕的是制度化会减弱激励的效果。

比如很多公司给每个月生日的员工购买蛋糕一起过生日,但是如果第二年还是用同样的方式,其激励作用就削弱了。因此,在激励中需要个性化和制度化的结合,充分发挥管理者自己的想象力,给员工一些惊喜,就会得到很好的激励效果。

领导---沟通

沟通是借助一定的手段把可理解的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群中传递或交换的过程。

重要性:

1.沟通是协调各个体、各要素、使组织成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剂;

2.沟通是领导者激励下属,实现领导职能的基本途径;

3.沟通是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

沟通的类别

按功能划分为:工具式沟通和感情式沟通

工具式沟通:是发送者将信息、知识、想法、要求传达给接受者,目的是影响和改变接受者的行为。

感情式沟通:沟通双方表达感情,获得对方精神上的同情和谅解,最终改善相互间的关系

按行为主体划分:个体间沟通和群体间沟通

按方法分:口头沟通、书面沟通、非言语沟通、体态语言沟通、语调沟通、电子媒介沟通

按组织系统分:正是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按方向分: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平行沟通

按是否进行反馈分: 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有效沟通的障碍因素

个人因素:有选择接受\沟通技巧

人际因素:相互信任\信息可靠度\二者相似程度结构因素:地位差别\信息传递链\团体规模\空间约束技术因素:语言\非语言暗示\媒介的有效性\信息过量

克服沟通中障碍的一般准则

1.明了沟通重要性,正确对待沟通

2.培养“听”的艺术,要学会“听”

3.创造一个相互信任,又利于沟通的小环境

4.缩短信息传递链,拓宽沟通渠道

5.建立特别委员会,定期加强上下级的沟通

6.组成非管理工作组

7.加强平行沟通,促进横向交流

第十二章控制

控制是根据计划的要求,设立衡量绩效的标准,然后把实际工作结果与预定标准相比较,以确定组织活动中出现的偏差及其严重程度,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以确保组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组织目标的圆满实现。控制的具体步骤1. 确立目标(1)确定控制对象(2 )选择控制重点(3 )制定标准的方法

2 .衡量工作绩效(1 )通过衡量绩效,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2 )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3)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3 .纠正偏差(1)找出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2 )确定纠偏措施的实施对象(3)选择恰当的纠偏措施

目标控制1:预先控制——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控制的内容包括检查资源的筹备情况,预测其利用效果等。2:现场控制——企业经营过程开始以后,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

作用:可以指导下属以正确的方法进行工作,可以保证计划的执行和目标的实现。

3:成果控制——事后控制。指在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结束以后,对本期的资源利用状况及其结果进行总结。成果控制主要包括:财务分析、成本分析、质量分析和职工成绩评定等内容。

管理学概论

管理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Management 管理学概论是一门介绍管理概念、原理和实践的课程。它的内容包括:管理的概念、基本原理、实践方法;管理者的使命、身份和职责;团队建设和管理;企业文化与组织发展;组织行为学;管理信息系统;决策科学;等等。这门课程将帮助学生了解管理过程和管理技术,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生们也会学习到如何更好地运用管理技术,以及在某个特定环境中使用相关管理理论。 Introduction to Management is a course that introduces the concept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management. Its content includes: the concept of management, basic principles, practical methods; the mission, identity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manager; team building and management; corporate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decision science; and more. This course will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managerial techniques, and apply this knowledge in practice. Students will also learn how to apply managerial techniques more effectively, and use related management theories in a given environment.

第一篇管理学概论

第一篇管理学概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管理的概念与特征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起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自古就有。当人们开始组成集体去达到共同目标,就必须有管理,以协调集体中每个成员的活动。缺乏管理,人类社会就无法存在,更谈不上发展。但什么是“管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着不同的理解。从汉语词义来看,管理一词是“管辖”、“处理”的意思。但这种字面解释是不可能严格表达出管理本身所具有的完整含义的。 关于管理的概念,至今仍未得到公认和统一。多年来,西方许多管理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管理的概念作出了不同解释,其中有代表性的有: “确切知道要别人干些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 与泰罗同一时期的经营管理理论创始人,法国的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管理学家西蒙(Herbert .Simon )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当代管理过程学派的代表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等在其所着的《管理学》第9版中把管理定义为:“管理就是设计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 随着管理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由于各方面专家运用各种现代科学知识来研究管理理论,人们对管理概念的认识就更加多种多样。例如,有人从系统论角度出发,认为管理就是对整个系统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有目的、有意义的控制行为。有人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认为管理就是信息不断输入、输出和反馈的过程。

对于管理概念的种种不同认识,我们还可以列举出很多,这些不同认识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管理的含义,或者是揭示了管理某一方面的属性。这对管理理论的发展是有益的。 我们知道,形成一种管理活动,首先要有管理的主体,即谁来进行管理;其次要有管理的客体,即管理的对象;再次要有管理的目的,即为什么要进行管理。这样才具备了形成管理活动的基本条件。当然要进行管理活动,还要运用一定的管理职能和方法,即解决如何管理的问题;还必须了解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才能进行。 综上分析,根据国内外管理学者对“管理”这一概念的解释,本书对“管理”作如下定义,即:管理是指在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二、管理的特征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管理的概念,理解管理学研究的特点、范围和内容,需要对管理的特征作进一步的分析。 一般来说,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一)管理的目的性 管理是人类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因而它有明显的目的性。管理的这一特征,是我们区别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那些非管理活动的重要标志。凡是盲目的没有明确目的的活动,都不能称其为管理活动;那些纯属于由生理功能驱使,无意识的本能活动,如动物的群体活动,不称其为管理活动。还有就是某个单个成员或管理者的目的,也不是管理的目的,因为单个成员或管理者的目的,难以形成协作意愿,因此,只有一个组织的共同目的,才是管理的目的。在实际工作中,管理的目的往往具体表现为管理的目标,所以,组织的目标,就是任何一个组织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评价管理活动的基本依据。

管理学概论

管理学概论 1.管理 管理是为实现预定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或合理组织和有效利用有限资源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的载体是组织,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对象是相关资源,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 2.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泰罗、亨利·甘特、福特、吉尔布雷斯夫妇等。 3.组织管理理论 组织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其代表人物主要有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和切斯特·巴纳德等。 4.行为管理理论 行为管理理论形成于二十世纪20年代,早期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以后发展为行为科学,即组织行为理论。1949年“行为科学”正式产生,产生了一大批影响力很大的科学家及其理论,主要有马斯洛及其需要理论、麦克雷戈的XY理论、麦克兰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费鲁姆的期望理论等。 5.决策 管理学所讲的决策,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和在处理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时,从各种备选方案中作出选择的活动。决策是指向未来的,而未来对于任何人来

说都是一个未知的领域。一切决策过程都大致包括以下四个阶段:第一,确定决策目标;第二,设计备选方案;第三,评价和选择方案;第四,对付诸实施的方案进行评价。 6.计划 计划是确定组织未来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式。计划内容都包含“5 W 1 H”: What(做什么,目标与内容)、Why(为什么做,原因)、Who(谁去做,人员)、Where(何地做,地点)、When(何时做,时间)、How(怎样做,方式、手段)。计划具有预见性、针对性、可行性、约束性的特点。 7.组织 组织是指服从计划,并反映着组织计划完成目标的方式。在管理学中,组织的含义可以从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来理解。从静态方面看,指组织结构,即:反映人、职位、任务以及它们之间的特定关系的网络。这一网络可以把分工的范围、程度、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关系、各自的任务和职责等用部门和层次的方式确定下来,成为组织的框架体系。从动态方面看,指维持与变革组织结构,以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通过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变革,将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从时间上、空间上科学地组织起来,使每个成员都能接受领导、协调行动,从而产生新的、大于个人和小集体功能简单加总的整体职能。 8.领导 领导就是领导者进行领导活动,率领着一群人去达到目标。领导必须有以下三个要素: (1)领导者必须有下属或者追随者;(2)领导者必须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3)领导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并可以通过影响下属来实现组织目标。在指挥、带领、指导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领导者必须要有指挥、协调、激励三个方面的作用。领导权力有五个来源:法定性权力、奖励性权力、惩罚性权力、感召性权力、专长性权力等。

管理学概论课件整理重点内容

管理学概论课件整理重点内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1、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知识性,依存性。 2、2、管理的必要性: 3、管理热潮的兴起与发展 a)工业革命后 b)二战以后 c)20世纪70年代 4、中国学习管理的必要性 a)资源短缺 b)科技落后 c)专业化社会分工 d)凝结全体成员力量的需要 e)信息技术的发展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1、管理的定义: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f)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g)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h)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i)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2、管理的职能:①决策: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②组织: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它一切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③领导:指导行为、增进了解、统一思想、激励成员 ④控制: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 ⑤创新:在管理循环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3、管理的自然属性: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 管理也是社会劳动中的一项特殊职能 管理也是生产力 4、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从来就是为统治阶级、为生产资料所有者服务的 企业管理的社会属性已经多元化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1、管理者的角色:亨利·明茨伯格研究发现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 类: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信息角色(监督人、传播者、发 言人)和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2、管理者的技能:根据罗伯特·卡茨(Katz,1974)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三类技能: 技术技能:运用其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关系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3、21世纪管理将会面临以下四种趋势:管理人本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知识资源化 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1、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 2、管理学的研究方法:①归纳法: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或经验)进行观察,从 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进而分析研究事 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②试验法:人为地为某一试验创造一定条件,观察其实际试验结

1管理学概论

第一单元管理学概论 一、管理的界定管理学概论 1-1 管理的含义及职能 1-2 效果、效率与效益 1-3 如何正确理解管理 1-4 管理与经营 1-5 管理与领导 1-6 管理技能与管理者角色 1-7 管理范式的变化 1-1 管理的含义及职能管理学概论 泰罗:“确切知道要别人去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强调管理活动的效果和效率) 法约尔: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或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 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强调管理的手段和方法) 孔茨: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关键词:良好环境、效率、目标) 德鲁克:归根到底,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强调的是实践而不是知识:智慧胜于知识!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绩效至上!) 管理的含义管理学概论 唐纳利: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美国商学院教科书常见的定义) (管理活动的本质就是追求效率1+1>2) 芮明杰: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多种职能、创造性) 管理就是通过对组织资源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有效益和高效率的方式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管理学概论 计划是确定组织未来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式。(界定目标、筹划资源、工作安排等);计划指导着一个组织系统循序渐进地去实现组织的目标;行动的指南

组织是指将组织内各种资源按照配比及程序要求有序地进行安置; (另一含义是指一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组成一个 团体或实体)。组织资源有序化 领导是指挥、协调、激励下属(追随者)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控制是指根据既定目标不断跟踪和修正所采取的行为,使之朝着既定 目标方向运作并实现预想成果或业绩 1-2 效果、效率与效益管理学概论 管理的本质是追求效率? 效果:是指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有用成果;(关键词:成果或成绩) 效率:是指单位时间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 益有一定的联系。(关键词:单位时间) 效益:是指有效产出与其投入得比例关系;(关键词:投入成本) 效益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分; 1-3 如何正确理解管理 管理实际上是人、物、事三者的辩证关系,一样的人和一样的物结合,交给不 同的人去管理,结果会得出不同的事来。管理就是确保人和物的结合通过管理 得到最有效的事。 管理是一门学问 管理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所做的就是要符合管理的规律。对于管理科学中的 所有构成部分都是规律的总结, 如营销管理中的“4P”;财务管理中的“现金流”;生产作业管理中的“作业 流程”;供应链管理中的“成本、品质,交货”战略管理中的“高差异、低成 本、专门化”等等都是管理的规律; 在管理的规律中,有几点很重要: 1、管理只对绩效负责;我们常常满足于管理,制造许多事情来管理,但是没 有关心管理是否产生了绩效。 2、在管理体系中人与人并不是平等的;我们常常强调人在组织和管理中的重 要性,但是忘了每一个人在组织中所承担的责任不同,所处的岗位不同,所拥 有的资源不同,因为人与人是不平等的。 企业组织中可以追求公平但是不能够追求平等,管理概念与法律观念不是一个 范畴。 问题:管理产生于群体活动,一个人的活动是否也 需要管理? 管理有效性的研究 德鲁克认为“ 什么是管理的有效性” :

管理学概论

管理学概论 第一章总论 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 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如下活动或过程: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 经典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或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指挥和协调也可以概括为领导。 1. 计划:计划就是确定组织未来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式。 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既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管理的具体形式、方法不仅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也受到传统文化、社会形态、政治制度、思想观念等影响。 管理者的角色 1.人际角色代表\领导者\联络员 2.信息角色收集与提供信息\发言人 3.决策角色战略决策\资源分配 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对应部分信息角色)专业知识\能力\经验等 2.人际技能(对应人际角色)沟通协调能力 3.概念技能(对应决策角色)抽象与理性思维\创新思维 从基层管理者到高层管理者,技术技能越来越不重要,概念技能越来越重要。 工业革命引发的管理实践 外国的管理实践和思想的革命性发展是在工厂制度产生之后。因此,早期的管理理论一般都是研究工厂管理、生产管理的,主要是企业管理理论。工业革命对管理实践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 1.理查·阿克莱特的科学管理实践——细化而有效的工厂管理实践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劳动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前提,重视人性中利己性在管理中的作用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更加系统化的管理、详细的记录与监督制度、人员培训与发展计划、职工参与管理 美国的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管理成为一种职业,出现职业经理人 欧文的人事管理——人事管理之父,更加人性化的管理 巴贝奇的作业研究与报酬制度——研究工作方法、以生产贡献定报酬,为好建议发奖金 尤尔的工厂秩序和法典——建立规章制度 汤尼的收益分享制度与哈尔西的奖金方案——以业绩定待遇,以奖金激励职工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的提炼、概括和升华,是较成熟、系统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思想。因此,管理思想是管理理论形成的基础,而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发展的更高形式。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和管理理论。 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是以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 aylor)的名著《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以及法约尔(H.Fayol)的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1916年)为标志。 一、古典管理理论 在20世纪初出现了以泰罗、法约尔为代表的管理学家,创建了“科学管理理论”,使这一时代成为管理学科的转折点,使管理逐步由经验变为科学,由支离破碎走向系统化。由于科学管理理论是人类第一次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来探讨管理问题,所以又被叫做古典或经典管理理论。这一时期的管理,着重研究的还是工厂内生产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解决生产组织方法的科学化、生产程序的标准化、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问题。 (一)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也称泰勒

管理学概论

管理学概论 管理学概论 管理学是指通过对组织的运作和管理过程的研究、分析 和探索,来提高组织运作和管理能力的一门学科。它是一门较为综合、较为实践性的学科,包括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管理、领导学等。它的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益,使组织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和发展。 管理学的基本概念 管理:管理是指用合理的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 制和评价等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使组织目标得到实现的过程。 组织:组织是指为实现某种共同目标而以法人形式和非 法人形式建立的一种经济实体或公共体。组织具有目的、结构、权利、职责、发展和管理等方面的特点。 管理者:管理者是指在组织中拥有管理权力、负有管理 职责、具有管理能力和经验、能够实现组织目标的人员。 管理思想:管理思想是指由管理先辈从管理实践中提炼 出来的原则、方法和理论,是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包括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运筹学、工程学等。其中,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经济的体系和节点,以及在市场中如何实现效率和有效的资源配置。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以及在社会中如何实现合作和协调。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和思维,以及在个人中如何实现适应和成长。运筹学和工程学主要研究物流、生产和技术,以及如

何实现高效率的生产和服务效率。 管理学的学科内容 管理学的学科内容包括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管理、领导学等。其中,组织行为学主要研究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和认知、组织文化和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内容;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研究人力资源的管理、培训和发展,以及如何吸引优质人才;组织管理主要研究组织的目标制定、组织设计、组织绩效等管理内容;领导学主要研究领导者的领导风格、领导行为和领导技能等内容。 管理学的重要性 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学科,管理学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性。首先,管理学能够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益,使组织能够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和目标。其次,管理学能够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使组织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和发展。再次,管理学能够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素质,使管理者能够更好地发挥其领导作用。最后,管理学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为社会繁荣和稳定做出贡献。 管理学的实践应用 管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无论是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社会组织、政府部门等,都需要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管理和运作。例如,在企业中需要进行管理职能、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在政府部门中需要进行公共管理、财政管理、社会服务管理等各方面的管理工作。 通过管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和素质。例如,可以通过参加管理培训、读管理书籍、观看管理演讲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参与管理实

管理学概论试题及答案(全文5篇)

管理学概论试题及答案(全文5篇) 第一篇:管理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管理学概论》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简答管理的特征。 答:第一,管理既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也是人类实践的组织形式。第二,管理的载体是组织,是有组织的活动过程。 第三,管理既是一个有机系统,又是一个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第四,管理既要处理人与物的关系,更要处理好人际关系。第五,现代管理是科学,又是艺术,是二者的统一。 2.简答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答:(1)战略。(2)规模。(3)技术。(4)环境。(5)权力控制。3.简答领导的组织功能。 答:组织功能指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目标,合理地配置组织中的人、财、物,把组织的三要素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功能。组织功能是领导的首要功能,没有领导者的组织过程,一个组织中的人、财、物只可能是独立的、分散的要素,难以形成有效的生产力,通过领导者的组织活动,人、财、物之间的合理配置,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去实现组织的目标。4.简答对领导定义的理解。 答:第一,领导包含领导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领导活动的主体是由组织中担任决策、指挥、协调和监督等职责的人员,包括领导个体和领导群体。领导主体是领导活动得以展开并取得成功的核心力量。领导客体主要包括领导者的部属和领导的部分对象。领导主体是领导活动的发动者与组织者,领导客体则是领导活动的执行者与作用对象。领导目标的顺利实现,有赖于领导主体和领导客体间的密切合作与良性互动。 第二,领导是一种活动,是引导人们的行为过程,是领导者带领、引导和鼓舞部下去完成工作、实现目标的过程。 第三,领导的基础是领导者的影响力。领导者必须有追随者,领

管理学概论(简答题)

管理学概论(简答题) 1. 请简要解释管理学的定义和内容。 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方面的学科,它涵盖了各种管理原则、理论 和实践。管理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组织管理: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和运作组织,包括组织结构、职权配置和激励等。 - 决策与规划:研究如何做出决策和制定规划,以实现组织的 目标。 - 经营战略:研究如何制定和实施组织的长期经营战略,以适 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如何有效地招聘、培训和激励员工,以 提高组织的绩效。 - 运营管理:研究如何高效地管理组织的生产和运作过程,以 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2. 管理学对组织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管理学对组织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提高组织绩效:管理学通过提供有效的管理理论和实践,帮 助组织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更好的业绩和绩效。 - 优化资源利用:管理学研究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包括 人力、资金和设备等,以达到最佳效益。 - 促进组织发展:管理学研究组织的发展规律和模式,通过合 理的战略规划和决策,推动组织实现持续发展。 - 提高员工满意度:管理学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和员工激励等方面,帮助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士气,从而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 应对变化和风险:管理学研究灵活的组织适应性和风险管理,帮助组织应对市场变化和不确定性因素。 3. 管理学如何与其他学科相互关联? 管理学与多个其他学科相互关联,其中包括: - 经济学:管理学和经济学密切相关,管理学研究如何有效地 管理和运用资源,而经济学研究资源的稀缺性和分配原理。 - 心理学:管理学借鉴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理解和解 决组织中的人力资源问题,如员工激励和行为管理等。

管理学概论(答案版).doc

1、管理的概念内涵: 2、目标管理的优点:(1)有助于组织的自我完善。 (2)增强沟通和理解。 (3)提高积极性和自律性。 (4)推进组织变革和人力资源重新整合。 (5)督促按计划付诸行动。 3、目标管理的任务:(1)明确目标,并能具体化 (2)明确目标次序 (3)合理配置资源 (4)有效的测评和控制 4、管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1)管理思想现代化。思想观念的水平决定了管理的水平。(2) 管理体制现代化(3)管理方法现代化(4)管理手段现代化 5、计划工作的作用:1.指明方向。为管理者和普通员工,指明行动的方向。 2.减少风险。良好的计划必须有周密细致的预测和正确的目标指引。 3.提高效率。计划工作的过程也是各方面协调的过程。 4.提高工作的有效性。 5.支持控制活动。计划工作则是有效实施控制的基础。 6、战略管理过程:主要包括: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评价。战略制定体现计划的职能 (1)确定组织的愿景和使命(2)分析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的资源和能力 (3) 构造战略(4)实施战略(5)战略结果评估 7、影响权力委任心理因素:1.职业偏好的影响2.对问题主次的衡量3.对失败的畏惧心理 4.对他人动机的不信任 8、组织变革的内容:(1)以组织结构为变革重点。通过改革组织结构来实现组织的变革。 (2)以任务和技术为变革重点。通过组织各部门、各层次工作任务进行 重新组合,改革原有的工作流程。 (3)以人为变革重点。这是实现所有变革的基础,这其中包括知识的变 革,态度的变革,个人行为的变革,甚至整个群体行为的变革。 9、克服变革中阻力的方法:(1)说服并动员可能多的人参加到变革中去。 (2)进行教育和加强沟通。 (3)变革要采取逐步展开的方式。 (4)认真分析变革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10、管理者受到的社会责任压力:(1)法律法规的压力。满足国内公众利益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2)成本的压力。废弃物排放征费(3)竞争的压力(4)公众压力。不好应付, 处理不好,影响企业形象。(5)长远目标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压力 11、非正式群体的特点:①成员以感情为纽带和基础,凝聚力很强;②有自然形成的“领袖人 物”,其威信很高,受到成员们的拥戴;③有不成文的群体规范,影响着每个成员的行为; ④关系密切,信息传递很快;⑤具有排他性和自卫性。 12、有效控制系统的特性:(1)准确性(2)经济性(3)适度性(4)例外性(5)控制标准的全面性 13、控制过程中管理者可以控制的因素:(1)人员(2)财务。每个企业首要目标是盈利,各种 财务指标作为控制对象。(3)作业。是指从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转换过 程(4)信息。信息的数量、质量、来源和时效性直接关系到控制工作的成效。(5) 组织绩效。这 个无疑是比较全面的,是高层管理者的控制对象。 14、矩阵式组织结构形式的优点: 15、权力的委任过程:(1)职责的分派。这是权力委任的首要一步。(2)权力委任。是指有

管理学概论复习资料

管理学概论复习资料 (适用于09连锁经营、商务管理、营销与策划) 一、名词解释 1、管理就是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由管理主体遵照一定的基本规律、原则、程序和方法,对管理对象行使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控制、沟通等一系列职能与方法从而达到一个确定目标的过程。 2、管理学是指在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去研究社会各个领域管理活动最一般的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应用性基础学科。 3、管理的直接经验是指管理者亲身投入管理活动、实践所获得的经验。 4、管理的间接经验是管理者通过各种方式学习他人的管理实践而获得的经验。 5、管理的二重性是指:一方面,管理是合理组织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人们共同劳动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各种共同活动的需要,这体现为管理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是协调社会生产关系的客观要求,这体现为管理的社会属性。 6、任务管理是构成科学管理法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由以高效率为原则科学地规定作业标准、实行最佳的标准化作业、实行奖励工资制以及岗位责任等内容所构成的。 7、职能组织原理概括起来讲就是分解管理劳动,使所有管理人员都尽可能少地分担管理职能,使管理职能专门化,同时每个管理职能部门(人员)都可以在自己特定的职能范围内直接向下达命令,进行指挥。 8、例外管理原理的含义是:不是把所有的权限都集中于上层经营者的手中,而是尽可能地分散给下级管理阶层的管理人员。上层经营者只保留例外事项的决定权或控制权。 9、管理基本原理是指对管理实质和基本规律的表述。 10、管理原则是管理基本原理在实践中延伸出来的要求人们共同遵循的行动准则。 11、行为科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理论和科学方法,从人的工作动机、情绪、行为与工作、环境之间的关系,来探索影响生产率因素的管理理论,目的在于激发人的积极性。 12、管理科学是通过把科学的原理、方法和工具应用于管理的各种活动,制定用于管理、减低结果的不确定性、以便使投入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目前较为成熟的管理科学模型有:决策理论模型、盈亏平衡点模型、库存模型、网络模型、排队模型、资源配置模型,对策模型等。 13、管理系统原理是指从管理的对象是一个系统这一根本性质出发,按照系统特征的要求,对管理系统进行优化,从而最佳地实现管理的目标。 14、系统指的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15、企业经营管理系统也称经营管理系统。它是以企业系统的生产技术经营活动为管理对象,由许多相关的生产要素、生产环节、经营管理部门,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等集合而成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网络体。它的实质是对企业这个系统的运营,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综合管理系统。

管理学概论简答题终极版

管理学概论简答题终极版 1、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所谓管理,就是为了有效地完成组织目的,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应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取得停止方案、组织、指导与控制的进程。 其特征是: 〔1〕管理的义务是有效地完成组织组织预定的目的。 〔2〕管理的主体是具有专门知识、应用专门技术和手腕来停止专门活动的管理者。 〔3〕管理的客体是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 〔4〕管理是一个包括多阶段、多项任务的综合进程。 2、何谓过度原那么?如何才干有效地掌握管理过度? 答:过度原那么:组织在业务活动范围的选择上既不过宽,又不过窄;在管理幅度的选择上,既不过大也不过小;在权利的分配上,既不完选集中也不完全分散,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最适点,停止过度管理,完成最正确组合。 过度原那么要求管理者停止适情管理和适时管理。 3、如何了解管理的迷信性,它对有效的管理活动有什么启示? 答:管理学的迷信性既是管理活动迷信化的逻辑基础,也是管理研讨追求的方向。 首先,管理学的使命感确定其实作为迷信而不是艺术而存在。 其次,管理学的迷信性主要表达在普遍性、可重复性、逻辑自治性、可证伪性等基本属性最后,管理实际活动的艺术性就是根植于管理学的迷信性。 启示:管理研讨应当注重于构建管理知识的普适性、可重复性、逻辑自治性和可证伪性;要努力探求管理实际所隐含的假定前提和运用条件。 第二章早期管理思想 1、依据泰勒的观念,应如何停止作业方法和作业时间的研讨? 答:改良任务方法,并依据任务的要求挑选和培训工人;改良分配方法,实行差异计件工资制;改良消费组织,增强企业管理。 2、泰勒倡议的差异计件工资制为什么能抚慰工人提供更多的休息? 答:要抚慰工人发明更多的产量,工资规范不只应当动摇,而且还应该随着产量的添加而提高,实行差异计件工资制,即在计算任务时,采取不同的工资率,未完成定额的按低工资带支付,完成并超越定额的按工资支付。由于完成并超越定额能以较高的工资规范失掉报酬,因此工人情愿提供更多的休息。 第三章现代管理实际 1、为什么梅奥以为新兴的指导才干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水平? 答:他以为,消费效率的上下主要取决于工人的休息消费率;而工人的士气那么取决于他们感受的各种需求失掉的水平。在这些需求中,金钱与物质方面的需求只占很少的比重,更多的是获取友谊、失掉尊重或保证平安等方面的这会需求。因此,要提高消费效率,就要提高工人的士气;而要提高工人的士气,就要努力提高工人需求的满足水平。 所以,梅奥以为新兴的指导才干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水平 2、权变实际学派的基本观念是什么? 答:权变实际学派以为,企业管理要依据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原封不动的、普遍运用的、最好的技术和方法。 3、有人说,〝管理既是迷信,也是艺术〞,你是如何评价这个观念的? 答:由于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而不是对机器的管理,所以要考究方式方法,这就是艺术;管理像是一台运转的机器,它遵照它的运作形式,依据它的规律停止,所以管理是迷信。但是

管理学概论学习心得(精选15篇)

管理学概论学习心得(精选15篇)

管理学概论学习心得篇1

一直以来都想看看管理学方面的书籍,以免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比如考级考证,做兼职,参加社会实践占用了大量的课外时间,想看的念头刚冒起来又沉了下去,所以,这门课还没有入门,直到时间的车轮辗转到了现在。

前段时间,终于有机会接触管理学这个学科领域了。我紧紧抓住了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系统的,全面的,深刻的学习了有关知识。"学然后知不足",基于此,本人鼓起勇气抬起怯懦的笔,将自己学习《管理学概论》的一些浅陋的体会流露出来,作为一个引子,希望大家能够参与到这个话题的讨论上来,共同进步、共同提高。这种讨论是双赢的,一个人在教导别人的时候,往往自己学到的也最多;一个人在试图协助别人开发自我潜能的时候,也能充分发展自我,这也算是"教学相长"的一个特例吧!

《管理学概论》这本书主要阐述了社会各种组织内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包括一般的原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等,同时还加入了管理科学的发展和管理实践技巧等内容。具体来说,它分为三大部分,绪论、管理职能、管理技巧和管理方法。由概论、西方管理思想发展史、组织的环境和目标、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领导与激励、决策、冲突处理,时间管理这十章组成。

通过这十章的学习,让我认识到:自从人们开始组成群体来实现个人无

《管理学概论》教学大纲

《管理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管理学概论》是一门现代管理学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管理 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认识,以及对管理实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常见管理模型和方法,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技巧,并能够运用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目标 1.了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历史演变和研究范围; 2.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常见模型和方法; 3.了解管理实践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 1.管理学的定义、历史演变和研究范围; 2.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系统理论等; 3.管理学的常见模型和方法:SWOT分析、四个管理功能、决策模型等; 4.管理实践的基本原理和技巧:领导力、团队建设、沟通技巧等; 5.管理学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四、教学方法

1.理论讲授:通过讲解教材内容、案例分析等,传授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模型; 2.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小组讨论或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实践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际管理案例,培养学生运用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团队合作:通过小组项目、团队作业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实际应用能力; 5.网络资源利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拓宽对管理学的了解。 五、教学评价 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讨论质量、小组合作等; 2.作业考核:包括课后作业、案例分析、团队项目等; 3.期中考试:对学生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考核; 4.期末考试:对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综合考核; 5.学习报告:要求学生对一本管理学相关书籍进行阅读并撰写学习报告。 六、参考教材 1.《管理学导论》(王国忠,北京大学出版社) 2.《管理学基础》(李光耀,清华大学出版社)

管理学概论心得体会(通用18篇)

管理学概论心得体会(通用18篇) 管理学概论篇1 通过这一学期对《管理学概论》的学习让我对管理学有了较为理性的认识。 通过学习,知道了管理者与领导者的区别。以及合格的领导者应具有的性格属性。而且领导的特点与所处环境的影响,如何达到最好的领导功效。 在这一门课的整个学习中,最让我影响深刻,给我无限启迪的应该是博弈论。老师当时说了一个流传广泛的博弈例子——囚徒困境。 话说有一天,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在此案的侦破过程中,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A和B,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但是,他们都矢口否认曾杀过人,辩称是先发现富翁被杀,然后只是顺手牵羊偷了点儿东西。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审讯。这个时候,聪明的警官找他们谈话,分别告诉他们说:“你们的偷盗罪确凿,所以可以判你们2年刑期。但是,我可以和你做个交易。如果你招了,他不招,那么你会作为证人无罪释放,他将被判20xx年徒刑;如果你招了,他也招了,你们都将被判5年有期徒刑;如果他招了,你不招,他无罪释放,你被判无期徒刑,终身囚禁;如果你们都不招,各判2年。” 当时我认为,既然两个囚犯最好的结果是都不招供,两人都只被判2年,那么,两个囚犯都选择不招供就是这个博弈的最终结果。然而,“囚徒困境”之所以称为“困境”正是因为这个博弈的最终结局恰恰是最坏的结果,即两个囚犯统统招供,结果都被判有期徒刑5年。囚徒困境和其它的博弈一样,都需要有2个前提假设:囚徒A和B两人都是自利理性的个人,即只要给出两种可选的策略,每一方将总是选择其中对他更有利的那种策略;两人无法沟通,要在不知道对方所选结果的情况下,独自进行策略选择。囚犯“思想搏斗过程”大致如下,囚犯A的内心活动是这样:假如他招了,我不招,我就要将牢底坐穿,招了最坏坐20xx年,还是招了合算;假如他不招,我也不招,只坐2年的牢(因无法串供,风险太大);如果我招,他不招,马上

现代管理学概论(章节重点)

现代管理学概论 第一章现代管理学导论 (1) 第二章东西方管理思想 (1) 第三章现代管理学原理 (2) 第四章现代管理环境 (2) 第五章现代管理者 (4) 第六章现代管理过程 (5) 第七章现代管理方法 (7) 第八章现代管理技术与手段 (8) 第九章现代管理创新 (9) (9) 1、管理学:是系统的研究,人类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2、有效整合:一个组织在其目标的指引下,明确分工以及在分工基础上的有效综合,以保证组织系统的最佳的整体功能。 3、管理的核心:对现实组织资源的有效整合. 4、管理的程序: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5、管理的动力:动态的创造性 6、现代管理的特征:①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②动态性。内部和外部的动态。③创造性。④艺术性。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比较法(2)系统研究法(3)个案研究法(4)心理研究法(5)归纳演绎法。 现代管理在治国中的作用:①是国家经济腾飞的增效力。②是发挥整体功能最大化的催化剂。③是培养现代化管理人才的大学校.④是兴国之道。 1、东方管理思想:①儒家的管理思想.②道家的管理思想。③兵家的管理思想。 ④法家的管理思想。⑤日本的管理思想。 2、西方古典管理思想:①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②法约尔的“一般管理”思想.③韦伯的“行政管理"思想. 3、西方行为科学管理思想:⑴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⑵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⑶麦格雷戈和赫茨伯格的激励理论。 4、西方现代管理思想:⑴孔茨的“管理过程"理论。⑵明次伯格的“经理角色"理论.⑶科特的“领导理论”.⑷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⑸德鲁克的“经验主义”理论。⑹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⑺豪斯和米切尔的“目标—途径"理论。⑻西蒙的“决策”理论.⑼卡斯特的“系统管理”理论.⑽威廉•大内的“Z 理论”。⑾

管理学概论心得体会(3篇)

管理学概论心得体会(3篇)名字: 名词 1、治理:是人类组成群体,组织社会活动的一个最根本的手段。2.治理者:是组织中有权指挥他人活动的人。 3、滚动规划法:是一种将短期规划、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依据近期规划的执行状况和环境状况,定期修订将来规划并逐步向前推移的方法,是一种动态编制规划的方法。4组织:是一个由某种共同特征,根据特定构造将人们联系起来的系统。5.部门化:是将组织中的工作和人员组变成治理的单位。 6、人力资源战略:是有规划的人力资源使用模式以及旨在使企业能够实现其目标的各种活动。 7、风险型决策:当决策问题存在着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而各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均能精确知道时,则称为风险型决策,亦称统计性决策或随机性决策。 8、集权:是指把决策权集中在组织领导层,下级部门和机构只能依据上级打算、法令和指标办事,一切行悦耳上级指挥。 9、领导者:是实施领导影响过程的人,也就是那些能够影响他人并拥有治理职权的人。10.从众行为:在群体压力之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

见或行为,而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保持全都的现象称为从众行为。 11、沟通:是指信息从发送者到接收者的传递过程。 12、领导:指一种行为和影响力,这种行为和影响力能引导、鼓励或者在某种意义上强迫人们去实现组织的目标。 13、分权:是上级霸气决策权安排给下级组织机构和部门的负责人,以便他们能行使这些权力,支配组织的某些资源,自主解决某些问题,完成其工作职责。14.动机“治理幅度”:是指一名主管人所能够直接领导、指挥和监视的下级人员或上级部门的数量及范围,动机是打算治理幅度宽窄的主要因素之一。 15、掌握:监视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规划进展并订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简答: 1、治理的概念内涵:人们之所以组成群体,是为了生存和改善生活,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更有意义。但是,群体的协同行为要求步调全都,这样人们就必需放弃局部的自由,否则就难以到达组成群体的目的,这种协同行为就是治理。 2、目标治理的优点:1增加沟通和理解。2提高积极性和自律性。3推动组织变革和人力资源重新整合。4催促按规划付诸行动。 3、目标治理的任务:1明确目标,并能详细化。2明确目标次序。3合理配置资源。4有效的测评和掌握。 4、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1治理思想现代化。2治理体制现代化。

管理学概论重点

第一篇绪论 第一章管理学概论 组织及其特征: 组织是由人组成的、具有明确目的和系统性机构的实体。组织具有三个特征:组织是两个以上人员的集合体,需要以人为主体来开展工作、达成目标;每个组织都由一个明确的目的,通常以一个目标或一组目标来表达并反映组织所希望达到的状态;具有系统性的结构,借以规范和限制成员的行为,组织的机构可以是弹性的、开放的,也可以是刚性的、严密的,但不管何种类型都具有精细的特征以便明确组织成员间的工作关系。 组织依据其最终目标可以划分为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两大类.由于不同类型组织的最终目的不同,所以尽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具有一定普遍性,但在管理活动中关注的侧重点就各不一样.管理者在实践工作中要视不同类型组织选择适宜的管理方式和技术,有针对性地予以区别对待. 管理的内涵: 管理的概念是管理学中最基本的范畴和起始概念。由于管理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以及研究的重点不同,至今仍未形成统一概念。泰勒: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要别人干什么,并注意让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西蒙:“管理就是决策”卡斯特:“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的过程"。以上定义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揭示了管理的含义。 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他人一起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是一个协同工作的过程,这个过程代表了一系列进行中的有管理者参与的只能活动;管理是与他人一起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这就区分了管理岗位和非管理岗位;效率和效果是管理活动追求的两大目标。其中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效果是指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效率是关于做事的方式,效果涉及如何达到组织的目标,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管理活动追求的目标。 管理的性质 管理在性质上具有二重性,从管理活动的最基本意义和现代管理的客观要求可分析如下: (1)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管理又处于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背景当中,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这两方面的属性是管理的二重性,集中体现管理本质. (2)现代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早期的管理活动完全依靠管理者长期积累的经验,多表现为一种艺术。现代管理探索遵循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并根据管理实践灵活运用一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不断创新,因而现代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 管理的一般特征 管理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具体特点,但作为人类的一项基本实践,它有着自身的一般特征。 (1)最基本的任务是实现有效的社会协作。人类社会的一切生产实践都是以协作形式出现,由于工作任务复杂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人与人之间复杂动态的协作关系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程序和方法,通过最佳的工作组合和最优的机构设置,实现组织协作的最大效用。 (2)最基本的形式是组织。在管理活动中,组织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 (3)最主要的内容是处理人际关系。管理系统包括人与物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人际关系是管理系统两大基本关系的主要方面,对组织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际关系的有效管理,可帮助协调人与物的关系,并在组织内形成有机合作的整体力量,大幅增强管理系统的功效. (4)主要动力是变革与创新。管理实践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推动着管理技术和手段不断革新,从而使管理思想和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同时又反过来指导管理实践,促使组织的管理成效出现质的飞跃,由此循环往复,相互促进. 管理的职能 管理的职能即管理的职责和功能。对管理职能的准确界定有极端重要性,它是达成管理目标的前提条件。 组织中各级管理者都要承担的基本职能有四类,分别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1)计划.确定组织的目标,制定总体战略,将计划逐层展开,制定战略实施和资源分配的方案。 (2)组织.明确组织当前的工作任务并对任务进行分类与整合,通过设置一系列的机构和职位来承担这些工作任务。通过明确组织的指挥链并进行相应的职责和权限划分,构建起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 (3)领导。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下属进行有效的激励,并为下属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集中精力、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