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中的隐喻研究

社会心理学中的隐喻研究

一、引言

隐喻作为语言中一种常见的语义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得到了

广泛地研究与应用。隐喻是人们在语言交流中使用的一种常见的

表达方式,也是人们思维和理解的基础。在社会心理学中,隐喻

研究往往涉及话语的解读和理解、群体和文化的交互影响、以及

行为意图和社会认知的解析等方面,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

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以社会心理学中的隐喻研究为主要内容,包括隐喻的概念与形式、隐喻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以及

隐喻研究前景的展望。

二、隐喻的概念与形式

1. 隐喻概念

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或对象来代指另一种概念或对象的表达方式,通过类比或比喻的手段,将一种事物或现象简单地与另一种

联系起来。隐喻在语言交流中非常常见,可以理解为“万物皆喻”。

2. 隐喻形式

隐喻的表达方式千变万化,可以是单词、词组、句子、篇章或

图形等多种形式。例如:在一个热烈的争论中,一方说:“你的观

点没有一点逻辑”,这里“逻辑”就是一种隐喻,指代对方观点的不

合理、不严密。在另一个环境中,“牛逼(即厉害)”的说法也是一种

隐喻,通过对动物的比喻来代指一个人的卓越表现或能力。

三、隐喻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

1. 隐喻与话语解读

隐喻是话语中非常常见的表达方式,其解读与理解对于沟通和

交流具有重大意义。在社会心理学中,许多研究关注于人们是如

何通过隐喻理解和解读话语中的内涵和含义的。例如:Sperber和Wilson(2002)提出“说话人的意图论”,并认为隐喻是说话人向听话人传递信息和意图的一种重要方式。

2. 隐喻与群体与文化交互影响

隐喻也经常被用来描绘或理解群体和文化之间的交互影响。例如:Sousa(2005)观察了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文化中的隐喻可以反映出社会结构、文化形态和认知风格。

3. 隐喻与行为意图和社会认知的解析

隐喻也被广泛应用于行为意图和社会认知的解析之中。例如:

语言中的隐喻会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Rucker和Galinsky (2008)在研究中发现,人们在处理隐喻时倾向于将信息结合,

这种行为可能影响他们对品牌或产品的态度和行为。

四、隐喻研究前景的展望

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隐喻现象的关注和应用也日益

增加。未来,隐喻研究将进一步探索隐喻在话语中的作用机制、

群体和文化间隐喻的交互影响、以及隐喻与社会认知、行为意图

等的关系。此外,随着计算机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

研究者也将运用这些工具和技术进行更深入的隐喻研究。

五、结论

本文主要介绍了社会心理学中的隐喻研究。在现代语言交流中,隐喻是非常常见的表达方式,对于沟通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隐

喻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话语解读、群体和文化

交互影响、以及行为意图和社会认知的解析等方面。未来,随着

技术和理论的发展,隐喻研究仍将继续深入地开展,为社会心理

学的研究和应用带来更深入的洞见和贡献。

概念隐喻的定义

概念隐喻的定义 概念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相连接,以便更好地理解、解释或描述这个概念。隐喻是一种非直接的比较,它通过暗示或间接的方式来建立对比关系,并在不同概念之间揭示出新的意义和理解。 隐喻可以通过直接的比喻来实现,例如"时间就像一条河流"。在这个比喻中,时间与河流之间建立了联系,暗示了时间的流动和变化,突出了时间的不可逆转性。这种直接的比喻是隐喻的一种基本形式,通过将两个概念进行比较,从而使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和关联性更明显。 除了直接的比喻,隐喻还可以通过更复杂的方式进行构建。例如,生命可以被比喻为一座山峰。这个隐喻更加细致和深入地体现了生命的各个层面和经历。它暗示了生命的起伏和困难,以及攀登山峰的过程。这个隐喻还可以继续扩展,将不同的生命阶段和经历与攀登山峰的不同部分进行类比,以突出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概念隐喻不仅可以用于语言和文学创作中,还可以用于其他领域,如科学、心理学和哲学等。在科学中,隐喻可以用于解释复杂的概念或现象,使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心理学中,隐喻可以用于描述和理解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在哲学中,隐喻可以用于探讨抽象的概念和思想,使其更具体和可感知。 通过使用概念隐喻,人们可以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更具体、可感知的形象,以增

强人们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它可以创造出更生动、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形象,丰富人们的思维和感知。 隐喻是一种文化和语境相关的现象,它的理解和使用受到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隐喻的意义和解读并不固定,而是随着时间和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同一个隐喻在不同的文化和语境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效果。因此,理解和使用隐喻需要考虑到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 综上所述,概念隐喻是一种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相连接,以便更好地理解、解释或描述这个概念的修辞手法。它通过比喻和类比的方式,揭示出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和关联性,并从中展示出新的意义和理解。隐喻可以用于语言和文学创作,也可以用于科学、心理学和哲学等领域。通过使用概念隐喻,人们可以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更具体、可感知的形象,以强化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然而,隐喻的理解和使用是文化和语境相关的,需要考虑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 词汇也成为当代语言学中一个研究热点。本文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网络词 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 一、隐喻与转喻 隐喻和转喻是两个重要的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是指通过暗示、比较等语言手段,将 某一概念与另一概念相提并论,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意义。例如,常说“心如铁石”, “班门弄斧”等。转喻则是指将一个概念或者意义从本义转化为另一意义的过程,例如,“黑夜”在本义中指的是一天中光线暗淡的时间段,但是在转喻中则指的是一种阴暗、恐 惧的氛围。 二、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 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象隐喻 网络词汇中的很多词汇都是由形象隐喻得来的,例如,“网红”一词就是由“红”代 表着被人们追捧、受欢迎的意思,再加上“网”这个词汇,形成了“网红”的新意思。类 似的还有“养眼”、“口感”等词语。 (二)比喻隐喻 网络词汇中也有很多比喻隐喻,例如,“口胡”一词,其实就是简化自己为一个“口”,来比喻说话跟牛一样东拉西扯,没有道理。类似的还有“自闭”、“膜拜”等词汇。 (三)衍生隐喻 网络词汇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派生出新的含义,这种现象叫做衍生隐喻。例如, “内鬼”一词,在本意中是指在同一组织中保密服务的人员,但是在网络语境中却又出现 了“内鬼”指的是替别人照看宠物、家庭的人员。 (一)夹杂转喻 夹杂转喻是指在一个词汇中同时包含了多种含义,其中一个含义通过转喻得来。例如,“稳”这个词,从原始意义出发主要表达事情很平稳、不会变动,但是在网络语境中,又 加入了对赞美物品的含义,同时存在夸大和赞扬的情感。 (二)引申转喻

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_焦点及趋势

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_焦点及趋势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比喻性的语言组织来传递思想或观点。隐喻研究作为语言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将探讨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和趋势。 首先,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是多样化和跨学科的。隐喻研究涉及到语言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哲学和文学等多个领域,并结合实验研究、语料库分析和文本解读等方法进行探索。这种跨学科的研究势必会促进对隐喻现象的更深入理解。 其次,隐喻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研究者关注隐喻的认知机制,即人们是如何理解和产生隐喻的。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模型来解释隐喻理解的过程,包括联结主义模型、构建主义模型和类比模型等。其次,研究者关注隐喻在语言使用中的角色和功能。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它还可以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交互和社会认知。此外,研究者还探索了隐喻的语料库分析方法以及隐喻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变化等问题。 最后,隐喻研究的趋势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向。第一,跨学科研究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随着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进展,隐喻研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将会增加,从而更好地揭示隐喻理解的认知基础。第二,隐喻的语料库研究将会更加深入。语料库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它可以通过大规模的语言数据来验证和拓展现有的理论框架。第三,隐喻研究将会更加关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隐喻差异。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将会更加频繁,研究者将会关注隐喻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和影响。

总结起来,隐喻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正在广泛发展。研究人员关注隐喻的认知机制、角色和功能,并借助实验研究和语料库分析等方法进行探索。随着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进展,隐喻研究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并关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隐喻差异,在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上将会更加多样化和深入。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是指通过比喻手法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以解释和理解抽象概念或复杂现象的理论。概念隐喻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隐喻、源和靶。隐喻是指将一个概念(源)映射到另一个概念(靶)的过程,源通常是我们熟悉的概念,而靶是我们想要理解的概念。概念隐喻理论在语言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将综合分析概念隐喻理论的相关文献,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概念隐喻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概念隐喻理论最早由语言学家拉卡托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在后来被认知科学家约翰逊-莱克提出的“身体隐喻”理论进一步发展。身体隐喻理论认为,人类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是基于对具体身体经验的隐喻映射而来的。“爱情是一座山”、“时间是金钱”等隐喻表达,都是将抽象概念(爱情、时间)映射到具体的身体经验(山、金钱)来理解和表达的。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概念隐喻理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许多学者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到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研究等领域,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意义。目前,概念隐喻理论已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对人类认知、语言理解、文化交流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概念隐喻理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 语言学是概念隐喻理论最早得到应用的领域之一。许多语言学家通过研究隐喻表达的语言现象,来揭示概念隐喻在语言理解和表达中的作用。英国语言学家乔治·莱克夫曼通过分析英语中的隐喻表达,提出了“概念元”理论,认为隐喻表达中的概念元是构成隐喻映射的基本单元。 概念隐喻理论还对语言的语用学和语义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瑞士语言学家日内瓦·莱克蒂伯格通过分析英语中的隐喻表达,揭示了隐喻理解对语言理解和交际的重要性,认为隐喻表达是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国语言学家詹姆斯·费尔德曼则通过分析不同语言中的隐喻表达,研究隐喻在不同语言文化中的共性和差异。 概念隐喻理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语言的语用学、语义学和语篇分析等领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和使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三、概念隐喻理论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是另一个概念隐喻理论的重要应用领域。人类的认知和心理活动与概念隐喻密切相关,许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隐喻表达和理解的心理机制,来揭示人类思维和认知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研究了思维中把一个概念(被表达 的概念)通过隐喻与另一个概念(隐喻概念)联系起来的方式。本文综述了概念隐喻理论 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概念隐喻理论起源于语言哲学家理查德·雷克提出的“概念间隐喻”的概念。他认为,人们通过将一个抽象的、较为复杂的概念与一个具体的、较为简单的概念连接起来,能够 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他的论文《概念隐喻论》(Metaphors We Live By)于1980年出版,为后来的概念隐喻理论奠定了基础。 在概念隐喻理论发展的早期,主要关注的是语言中的隐喻表达。现在的研究则更加关 注隐喻在思维中的作用。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语料库分析、实验研究、脑成像等。语料库分 析用于发现和分析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实验研究通过心理学实验验证隐喻的认知机制,脑 成像则用于探索隐喻在大脑中的神经基础。 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内容涉及多个领域,其中包括认知语言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在认知语言学领域,研究者关注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如“时间是空间”、“情感是温度”等。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则探索隐喻对思维和认知过程的影响,如隐喻对决策、判断和思考 的影响。神经科学的研究则揭示了隐喻在大脑中的加工机制,如隐喻的脑成像和大脑区域 的活动。 概念隐喻理论在应用方面也有广泛的研究。在教育领域,隐喻理论被应用于教学设计 和教育策略研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在政治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隐 喻理论被用于研究政治演讲和社会认知,揭示语言在塑造社会观念和认知方面的重要作 用。 概念隐喻理论通过研究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和思维中的隐喻作用,揭示了语言和思维之 间的紧密联系。它在多个学科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对于理解人类思维和语言的本质具有重 要意义。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隐喻的认知机制和神经基础,以及隐喻在实际应用中 的潜力和限制。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由美国语言学家乔治·莱科夫提出的,隐喻是一种认知过程,是一种思维的方式,是一种文化的现象。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概念隐喻理论逐渐成为了认知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研究热点,也在语言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概念隐喻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以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一、概念隐喻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 概念隐喻理论是源于西方哲学传统和语言哲学的研究,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语言的隐喻表达来揭示人类的认知结构,它认为人类在认知活动中借助于概念隐喻来完成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乔治·莱科夫认为,人们通过对概念的隐喻化来理解并解释语言。概念隐喻理论认为,语言不仅仅是描述对象属性和关系的工具,更多的是通过隐喻来揭示人类的认知结构,并对认知结构进行整合和重组。 在概念隐喻理论中,概念是认知结构的核心,概念是我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和抽象,是我们对世界进行认知、理解和描述的基本单位。概念隐喻就是通过将一个概念和另一个概念做类比来实现对概念的抽象与理解。人们通常用“时间是金钱”这样的隐喻来理解时间的价值,用“爱情是战争”来描述夫妻关系的复杂。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对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似性进行类比和隐喻,从而形成对事物的认知。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贯穿于人类的语言和思维之中,对人们的认知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对概念的隐喻化,可以实现对复杂事物的简化和概括,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事件。概念隐喻也是对社会、历史、文化等领域进行认知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不同领域的概念隐喻,可以实现对复杂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的认知和解释。 二、概念隐喻在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中的研究 概念隐喻在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中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对隐喻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方面。语言学家通过对语言文本中的隐喻进行分析,揭示了隐喻在语言中的丰富表达方式和认知作用,从而为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 概念隐喻理论在心理学与认知科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构的分析和解释方面。心理学家通过对人类认知过程和思维活动的研究,揭示了概念隐喻在人类认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从而拓展了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范畴和深化了认知科学的理论体系。 概念隐喻在文学与文化研究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中的隐喻进行分析和解释方面。通过对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中的隐喻进行分析,文学评论家和文化研究

关于隐喻的哲学思考

关于隐喻的哲学思考 隐喻作为语言中的重要现象,得到了语言学界以及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广泛关注。本文在阐述隐喻概念和功能的同时,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和行为方式,具有系统性、经验性和心理现实性的特征,并从隐喻与隐喻思维的关系出发,论证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及其哲学的隐喻性,提出隐喻的深层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宇宙统一论。 原始人在认识事物时,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由于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这样的结果就形成了隐喻。从隐喻的产生过程来看,经验是隐喻产生的根源。经验会成为潜意识,不断地在大脑积累,一旦需要,他们就会浮现出来,成为新信息的参照、比较、判断的标准与依据。最初对隐喻的研究是把它作为修辞格。亚里士多德在《诗学》和《修辞学》中最早对隐喻作出了系统性的阐述,他认为隐喻就是把某事物的名称用来指称另一事物。20世纪30年代,文学理论家I,A,Riehards提出相互作用理论,他认为隐喻是要旨和途径互相作用的结果,二者之间存在着概念上的不相容性。Cohen认为隐喻只能从语义理论中得到解释,他用“语义特征取消”的方法分析句子,判断出隐喻句子是被取消了推理特征的句子。J,Seafle则主张从广义语用学角度探讨隐喻机制,他吸收了Grice的话语理论和语言交际理论,把隐喻的定义和性质放在特定语境中进行阐释。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类比理论”,Rachards 的“相互作用理论”,还是Cohen的“语义特征取消”,都始终把研究的视角和层次放在语言本身。作为修辞格的隐喻研究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20世纪以来,隐喻更多是作为横跨心理学、哲学、文艺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多维性研究课题。本文所论及关于隐喻的哲学思考就是基于这样一种研究背景。 一、隐喻的界定和功能 对隐喻的定义历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从语言的阐释和修辞功能上讲,隐喻“是以一个异质而同值的语词‘置换’在常规词序中应该出现的语词”,“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点,用另一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作为历史上第一位对隐喻现象进行系统论述的人,亚里士多德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或从“属”到“种”,或从“种”到“属”,或从“种”到“种”,或通过类比。他的定义揭示了隐喻是一种意义转换的形式,隐喻涉及至少两个词或事物,其中一个在构成隐喻的过程中意义发生了变化。与此相对应的是,莱考夫等人认为隐喻的概念是比较宽泛的。他们把换喻、提喻和反语等都当作了隐喻,同时,他们认为隐喻绝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与工具,是一种以词为焦点,语境为框架的语用现象,是两个不同语义领域的互动。 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看,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过程,也是思维的元功能。隐喻必须承载于语言或其他符号形式上,借助隐喻性思维,符号才能形象、清晰地使认知主体构建或解读所要表达的客观事物。因此,隐喻又服务于思维活动。感知和概念通过隐喻和类比形成概念网络,从而产生了语言的意义。奥塔利指出:

隐喻理论的发展历程

隐喻理论的发展历程 隐喻理论是研究人类思维和语言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关注的是隐喻在沟通和表达中的作用。隐喻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但直到近几个世纪,隐喻才开始引起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隐喻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他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用来比喻不同的事物。然而,这种研究仍然局限于修辞学的领域,没有得到深入的探索。 到了18世纪,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开始对隐喻进行了更为系统和科学的研究。康德认为隐喻是人类思维的基础,他将其视为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他认为语言和思维中隐含着各种隐喻,这些隐喻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世界。 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隐喻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意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基础。弗雷格尔和邓纳姆等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隐喻在日常沟通中的普遍存在和重要作用。他们认为隐喻是一种心理过程,通过将一个领域的概念应用到另一个领域,来帮助人们理解和思考。 20世纪中期,隐喻研究获得了更大的关注。拉卡托斯基提出了“隐喻即真理”(metaphor is truth)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人们理解世界的基础,它们不仅仅是修辞手法,更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他还提出了类比和隐喻之间的区别,类比是一种将一个领域的特征应用到另一个领域的过程,而隐喻是一个更复

杂的心理过程。 到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隐喻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格洛斯和拉卡夫编写的《隐喻与思维》一书,系统总结了隐喻在认知科学中的作用。他们认为隐喻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基础,它们不仅仅是修辞手法,也是我们理解和解释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他们还提出了认知隐喻的概念,认为隐喻不仅表达了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的概念转移,还能够塑造我们思考和理解的方式。 随着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隐喻研究已经从传统的人文学科发展为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现在,人们正在研究隐喻在大脑中的神经基础,以及如何利用计算机模拟隐喻的生成和理解。 总的来说,隐喻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修辞学到认知科学的转变,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再到弗雷格尔、拉卡托斯基和格洛斯等研究者的贡献。隐喻研究的进展不仅仅丰富了我们对人类思维和语言的理解,也在认知科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中的潜意识研究

社会心理学中的潜意识研究 一、概述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其中潜意 识是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潜意识是指在个体的意识或自我意识之 外感知和产生影响的一种心理现象,常以无意识的形式表现出来,对个体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重点介绍社会心理学中 潜意识的研究内容及其应用。 二、潜意识的定义与类型 潜意识是指人类心理的强大但难以察觉的一面,是一个人思考、情感和行为中的无声无息的动力。潜意识体验和影响个体的状态、过去情境、印象、经验和知识。潜意识分为两大类型,分别是个 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在个人潜意识之中,具体又可分作以下 三种: 1、个人无意识:即意识范畴之外的本质心理过程。这些过程 在个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前意识期 信念、经验、情绪和冲动等。 2、个人潜意识:它是人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体验与意识相对应 的特殊形式,是我们没有直接体验到但毫无疑问存在着的个人经验。比如,人们在母体内的情况就是个人潜意识的一个例子。

3、个人前意识:即那些意识还没有被完全形成、却又渐渐形成的心理活动体验。前意识的体验能够实现成为意识的内容,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不再成为意识的存在。 三、潜意识与行为的关系 潜意识的影响渗透到个体的行为中,而且也在很多情况下强于显意识的作用。潜意识和行为之间没有必然增量关系,但是潜意识的存在是行为的必要条件,它对于个体行为与反应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潜意识和行为的关系 个体并不总是自主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潜意识在个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潜意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潜意识产生影响,进而动用个体的行为和态度的方式来实现。比如,人们在无意识中分辨出贵公司家族还是便利店还是巴克对于自己的品位有什么不同、他们自己是怎样一种人的价值、他们是否享有权力和成功等,并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处理激发出更加精细的行为。 2、如何测量潜意识 潜意识有时很难通过自报问卷或接受人际交往来准确测量。使用“心理反应测试”技术,也就是受试者在做某种简单的任务时,对于某些不相关的刺激或信息做出非自我意识下的反应,从而了解其不-analog结果,能帮助研究员了解潜意识中隐藏的信息。

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 方法和 任务

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 摘要:本文简要概述了隐喻研究在西方和我国的发展过程,并以2000年至2014年CNKI收录的隐喻研究文献为源数据,简要分析了15年隐喻研究情况,并探讨了出现如此趋势的原因,最后对诸如政府工作报告等政治语篇的隐喻研究发展趋势做出了一定预测。 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隐喻研究;上升 隐喻理论研究源于古希腊,Aristotle被称为隐喻研究的第一人。新时期以来,隐喻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隐喻分析被应用于诸多领域,如政治、人类学、经济、教育、哲学、心理学等领域。 鉴于隐喻研究的广泛性,笔者以政治领域为例,将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探析对象,试图对2000-2014年CNKI收录的论文进行简要综述。 一、国外研究情况 西方的隐喻研究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元前300年至20世纪30年代,被称为修辞学阶段,代表性观点为Aristotle的“比较论”和Quintilian的“替代论”。亚氏认为,隐喻是两种事物相似性的比较,隐喻是用来修饰,并增强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吸引力。Quintilian 把隐喻界定为“用一个词去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他曾表明语言必须具有较强的力量,运用隐喻恰恰可以达到提炼语言的效果,隐喻就是语言的装饰品。 第二阶段被称为语义学阶段,时间跨度为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研究角度主要是逻辑学、哲学和语言学。无论从研究人员数量还是从研究成果来说,20世纪都是隐喻研究极其重要的时期。1936年,英国著名哲

学家、语言学家Richards首次提出“语义互动”理论,突破了古典隐喻理论的束缚。他认为,隐喻是在一定述谓过程中由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语义变化现象。1962年,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Black对“互动论”进行了修正。Black认为隐喻中两个词项或概念的相似点并不一定都是预先存在的,而是通过互动创建的,同时指出了在隐喻建构和理解中语境意义的作用,这使得隐喻本质的探究迈出了一大步。 第三阶段为多学科交叉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隐喻的多学科交叉研究风生水起。美国哲学家Johnson称70年代后期为“隐喻狂热”时代。1980年,Johnson和美国生成语义学家Lakoff联手推出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该著作的出版具有划时代意义,它从认知角度全面、系统地对隐喻的本质进行了阐发,提出了概念隐喻,标志着认知隐喻研究的全面启动。 二、国内研究情况 我国对隐喻的研究始于先秦时期的经典著作和诸子百家作品,如《诗经》中的“赋比兴”中的“比”,这应算是中国隐喻研究的起点。受西方隐喻理论的影响,我国成规模的隐喻研究肇兴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繁荣于90年代。林书武是引入认知隐喻理论的第一人,他在1995年在《国外语言学》(第三期)中对《隐喻和相似性》(HiragandRadwanskaWilliams)作出评价。束定芳在1996年在《外国语》(第一期)发表了《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首次对现代隐喻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我们发现,这一时期隐喻研究基本上是介绍引进本体理论,是隐喻研究的发轫期。2000年以后,隐喻研究获得了较大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

研究隐喻现状的意义

研究隐喻现状的意义 作者:刘琪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4期 摘要:隐喻,在人们的传统思维中只是一种修辞手法,是使得人类语言更直观生动的手段。所以隐喻常被人们使用于诗歌中。然而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发现隐喻不单单是语言词语层面的现象,它属于更深层面:人类的认知领域,它是思维的一个基本原则。人们之所以能运用隐喻是因为发现了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将其对比并找出,形成新的意义。 关键词:隐喻;修辞;意象化;认知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4-0161-01 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科技英语词汇大量涌现,在英语词汇中占据着愈益重要的地位。因此,了解科技英语词汇的产生,把握其变化的趋势,是我们学习科技英语,进行科技英语翻译等具体实践至关重要的一环。科技英语词汇来源繁多,种类复杂。 一个词会从“字面意义”(literalmeaning)转移到“比喻意义”(figurative meaning),所指的事物类别发生了变化,词义也发生了转移(semanticsh ift),这是词义演变的一个重要方式。隐喻是词义转移最常见的手段之一。有人统计,英语中70%的词义是隐喻或来源于隐喻。所谓“隐喻”,指的是由于两事物的特征上有某种相似之处,而用指一个事物的词来指另一事物。显然,隐喻是以相似(likeness)和联想(association)为基础的。 下面,我们就各类事物的隐喻情况作具体探讨。我们不妨以“head(头)”为例,运用语义学中成分分析法(componential analysis),探讨其词义的变化。在“Tom’s head”(汤姆的头)中,用对分语义特征(binary semantic features),我们可将head描述如下:head1+H um an o rgan.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是 20 世纪 60 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它主要是指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的一门学科。社会语言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社会语言学从社会的角度看语言,研究的是言语社区、多语制、语言态度、语言选择、语言计划和标准化、语言和文化等问题。狭义社会语言学从语言的角度看社会,研究的是语言事件、语言功能、语码变异、语用、语篇分析、语言和性别等等问题。因此可以说社会语言学是一门关系到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信息论等领域的多科性交叉边缘科学。社会语言学更强调语言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社会语言学讨论的是在社会文化环境里语言的使用情况以及使用的原因、方式方法、规则等等。它不光侧重于语言内部的研究,同时也更看重它的社会功用。简单来说,语言、词汇、语法是语言的形式,而

隐喻研究的演进历程

隐喻研究的演进历程 隐喻研究的演进历程: 一、古希腊时期 1.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首先将隐喻作为研究内容提出,他认为人们使用隐喻来让表达更具有吸引力。 2. 希腊历史学家维基里乌斯把叙述性、比喻性和谐喻性语言称为“三种写作形式”,他详细分析了其中的区别,指出了隐喻的重要作用。 3. 古希腊哲学家保罗把隐喻理解为艺术家的手段,以勾勒事物本质。 二、中世纪 1. 中世纪哲学家迪乌卡斯认为,隐喻可以表达神的真理,是展现神恩的有效方式。 2. 加夫里尤斯把隐喻理解为暗示的手段,他指出,人们可以通过隐喻表达未知或复杂知识。 三、文艺复兴时期

1.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尼采将隐喻理解为一种象征形式,他强调隐喻的双向作用,既可以表达原象上的意义,也可以表达隐喻的语义。 2. 文艺复兴时期,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了“象征学”理论,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通过隐喻形象来表达。 四、19世纪 1. 19世纪,日本“写意文学”思潮兴起。藤原秀铭引入“写意”,把隐喻理解为一种情感性的表达方式。 2. 英国诗人威廉·奥斯特和德国哲学家尼采分析了隐喻的存在价值,把其解释成“一体包含表象及其实质的事物”。 3. 法国文学家兰斯·夏特米尔将隐喻理解为理性的媒介,他认为,隐喻可以帮助理性思考,把复杂的想法转换为简单、易懂的表达。 五、20世纪 1. 20世纪的研究大量引入心理学的概念,法国著名哲学家福柯将隐喻理解为表达情感的方式,他指出,通过隐喻可以表达不可言说的内心需求。 2. 德国著名语言学家奇尔梅特把隐喻研究进行了规范化,对隐喻的结

构、功能、形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比较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方面的新观点。 3.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唐纳德·斯托克把隐喻理解为一种在文学中有着重要地位的表达方式,他指出,隐喻通过暗喻的方式使语言更加有表现力。 六、21世纪 1. 21世纪,隐喻研究从语言学渐渐转变为跨学科实证性研究,利用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新技术,从建构主义角度研究隐喻的含义、形式、功能和意义。 2. 隐喻研究也受到计算机方面的研究的影响,研究者利用计算机科学的原理来分析隐喻的特征,建立隐喻理解的模型,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隐喻理解的准确性。 3. 加之本世纪的新兴研究领域—数据挖掘、网络舆情分析、大数据分析等

探析心理学中的隐喻

探析心理学中的隐喻 通过对隐喻研究的发展历史进行简单总结,探讨了心理学研究与隐喻研究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隐喻的两种方式:一是对每种心理学形态的隐喻基础进行研究,二是将隐喻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最后分析了心理学中隐喻研究的意义所在,相信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隐喻,会让隐喻得到更多关注和发展。 标签:隐喻心理学 一、隐喻研究概述 自公元前300年,亚里士多德开始对隐喻进行系统论述开始,到现今为止,关于隐喻的研究已经过了2300多年了。英国著名修辞学家理查兹(Richards,1936:98)提到,“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另有波里奥(Pollio,1977)等人曾做过估计,“人们在自由交谈中平均每分钟使用4个隐喻修辞”。由此可见,隐喻在我们日常生活语言交流中的重要性。 虽然对隐喻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但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它都是作为修辞学的一部分而被广泛研究的。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Poetics)中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或从“属”到“种”,或从“种”到“属”,或从“种”到“种”,或通过类比[1]。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坚持的是“对比论”的观点,即将一种事物类比为另一种事物,从而进行修辞学中的隐喻。公元1世纪,罗马修辞学家昆提良提出“替代论”的观点,他认为隐喻即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修辞现象。20世纪30年代,理查兹在其《修辞哲学》一文中提出“隐喻互动论”,之后,布莱克对该理论进行了完善。他们认为“隐喻是一种新的意义的创生过程,是两个主词的词义相互作用的过程”[2]。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间,西方学者开始从逻辑、哲学及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进行语义学研究。由于隐喻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性,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隐喻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作为一种认知方式被认知心理学、哲学等领域的学者重视,并正在对其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 1980年,Lakeoff和Johnson出版’Metaphor We Live By’(《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该书被公认为第一次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开启了现代隐喻学的研究。两人在该书中提到,“隐喻无所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其实,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3]。在国内,束定芳博导在2000年出版的《隐喻学研究》被认为是国内隐喻研究的第一部专著[4]。其后,胡壮麟博导在2004年出版了《认知隐喻学》一书,从隐喻的实质、隐喻与认知、隐喻理解等角度对认知隐喻进行了探讨[5]。胡壮麟的学生张沛在2004年也出版一本关于隐喻的书——《隐喻的生命》,试图为当代隐喻研究开辟新角度、新思路和新领域[6]。 通过对中国知网的文献搜索,目前关于心理隐喻的文献很少,以“心理隐喻”

隐喻研究的演进历程

隐喻研究的演进历程 摘要: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焦点之一近年来备受关注。在众多的研究中,对于隐喻进行系统的、分阶段的研究比较缺乏。本文将以时间为序将隐喻研究分为四大阶段,试图探讨隐喻如何从一种修辞格逐步发展到认知层面,以期人们对隐喻有全面的了解,不局限在修辞手段理解的层面上,从而有利于促进隐喻研究的深入开展以及对外语教学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隐喻演进历程认知 隐喻传统上被看成是一种修辞手法, 直到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开始从认知角度来研究隐喻,掀起了隐喻学研究的一场革命。之后,隐喻成为众多学科如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认知科学等的研究对象,成为人类感知世界与形成概念的重要方式。纵观隐喻研究的各种文献,发现对于隐喻进行系统的、分阶段的研究比较缺乏,本文试图对隐喻的历史做一个全面的梳理,探讨隐喻如何从一种修辞格逐步发展到认知层面,以期对隐喻有全面的了解,不局限在修辞手段,这对于促进隐喻研究的深入开展、更好地指导外语教学不无裨益。 1 隐喻的内涵界定 英文metaphor一词来自希腊语的metaphora, meta-意为超越,-phora意为传送,合在一起表示“意义的转换”,即赋予一个词或用一个词表达它本来不具有的涵义。隐喻的理解可分为传统的和认知的两种。传统的隐喻观将隐喻视为比喻语言,认为它是语言中的非正常现象,即非常规语言对常规语言的叛逆,只是一种修辞手段和装饰性的辞藻以及增加语言表达力的工具,可有可无,没有认知价值。Plato[1]觉得隐喻属花言巧语,至多是修饰性语言,是煽情的有力工具;Aristotle[2]认为隐喻“使事物活现在眼前”、“最能使风格显得明晰,令人喜爱,并且使风格带上异乡情调”;Quitilian[3]也表示隐喻使用最广也最具魅力,是点缀在风格上的高级饰物。认知的隐喻观主张隐喻属于普通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一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思维方式,植根于人类的生活经验。Richards[4]曾指出:“当人们使用隐喻时,就把表达两个不同事物的思想放在一起,这两个思想活跃地相互作用,其结果就是隐喻的意义”。Lakoff&Johnson[5]提出隐喻首先是一种思维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人类的日常概念系统本质上也是隐喻的,隐喻赋予了人类经验及理解以形式和结构,在结构人类经验的过程中发挥着构成性的作用。笔者认为隐喻产生的前提条件是本体与喻体意义的相异或矛盾;隐喻的基本特征是创新性:人们力图在原本毫无联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通过想像构建相似性,使隐喻表达新的思想;隐喻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人类利用已知或熟悉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新事物,或帮助人类重新认识已知的事物,即知识的更新与深化,提供认识事物的新角度和新方法。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同时也是认识世界和形成概念的认知工具。 2 隐喻研究的演进历程

社会心理学

课程:《社会心理学》 人是什么?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是低级动物要么就是超人。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野兽就是上帝 第1节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一、哪些人在研究社会心理学;二、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 三、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四、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一、哪些人在研究社会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1、代表人物:G.奥尔波特。 2、主要思想:心理学方法。个体心理的变化与过程,影响个体行为的社会条件;制约个体行为的动机、自我意识等心理机制。 3、着重点:个体变量的重要性。个体行为。 4、主要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社会认知理论。 5、基本的研究方法:实验法 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1、代表人物: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库兹明。 2、主要思想:社会学方法,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3、着重点:社会或群体变量的重要性。人们的社会互动。 4、主要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角色理论以及参照群体理论。 5、基本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和访谈法 三)比较文化的社会心理学 1、[美]文化人类学家特雷安迪斯和郎伯特(1980) 2、主要观点:通过比较文化的调查与访问,或在自然情境中对人们行为进行系统观察,或对档案材料进行分析、使用等来研究社会心理现象。 3、着重点:强调文化变量的重要性。 4、主要理论:文化与人格理论。 5、基本的研究方法:跨文化的现场研究法。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 1982年,吴江霖从1935年到1980年这45年间社会心理学文献中筛选了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心理学定义30条。后来有人对30条定义进行了归纳整理,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归为四类: (1)社会互动或社会交互作用;(2)人际关系;(3)社会影响(核心);(4)社会化。 三、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二)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四、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1.社会心理学应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人格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 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 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社会或文化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第2 节社会心理学的成长史 一、孕育时期二、形成时期三、确立时期四、发展时期 一、孕育时期 两条基本线索 一是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二是源于亚里士多德。 弱点:无法借用经验方法证明他们的假设,导致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哲学的分离 二、形成时期 一)形成的背景(二)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互渗透 (三)三大直接来源 1.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2.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3.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三、确立时期 (一)Allport,F.H.与心理取向的实验 1、社会促长实验; 2、瑟斯顿和里凯尔特的态度测量研究; 3、阿希的从众行为与米尔格雷姆的服从研究。 4、勒温的心理场论。人与人的关系、群体的形成、群体内聚力、领导作风和种族歧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