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隐喻

浅谈英语中的隐喻

摘要:

关键字:

在英语修辞学这个璀璨的星空中,众星闪耀,各有风采。它们的风姿着实让我着迷,我更是对暗喻“一见钟情”。英语中的metaphor(隐喻)一词来源于希腊语metaphora,该词由meta和pherein合成,意思分别为over和to carry,合起来的意思是to carry over(带过来,拿过来)。

广义上,亚里斯多德曾将一切修辞现象称为隐喻性语言(metaphorical language)。他

认为隐喻与明喻一样,都是一种不同事物间的对比,是一种修饰性的语言使用现象。

莱考夫等人的隐喻概念同样也比较宽泛。他们把换喻metonymy,提喻synecdoche和

反语irony等修辞方法都当成了隐喻。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从根本上讲,隐

喻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性思维是人类认识事物,建立概念系统的一条必由之路。狭义上的隐喻则是将它与其他的辞格相区分。有很多人认为隐喻是一种语意规则的违反,是一种正常语言的偏离,如:John is a fox;John与fox的义素+human与-human产生了冲突。对此,Chomsky就持有这样的观点,他认为隐喻就是违反“选择限制规则”。例如,Theories must breathe(理论必须呼吸);The table was breathing(桌子正在呼吸)就违反了选择限制。一、隐喻的分类

莱考夫和约翰逊把隐喻分为三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空间隐喻。

1.实体隐喻

实体隐喻是指人类以自身经验和生理实体为基础,把事件、行为、情感、思想等抽象概念转换为实体。实体隐喻服务于各种隐喻。实体隐喻可以给非清晰的实体有界的平面,把事件,行为和状态概念化为实体。

2.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起着重要作用,使我们超指向性和所指,给我们根据另一概念构建一个概念的可能性。其含义为结构隐喻根植与我们的经验。结构隐喻意味着一个概念是以另一个概念隐喻地构建起来。

3.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给概念一个空间方位,它们不是以另一个概念构建一个概念为特点,是以不断发生的经验为特点。方位隐喻以连接隐喻两部分的经验为基础连接动词“is”,为隐喻的一部分,应被视为同时发生不同经验的连接。

二、隐喻的修辞效果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具有联想性、生动性与夸张性。

1联想性:通过相似联想,对本体进行描述,借以构成比喻的相似物。

如:He swam bravely against the tide of popular即Plause·

他迎着人们潮水般的掌声,勇敢地走过去。

句中把人们欢迎的掌声比作大海里的“tide(潮汐)”,使人们想到了当时欢迎场面的热烈与壮观,掌声如潮,给读者留下了联想的空间与深刻的印象。

2.生动性

通过对比,用含蓄、幽默、严肃、典雅的词语,使语言简洁明了,表达形象生动。

如:Because of his wealth,he was a fountain of generosity to his relative and friends.

由于他有万贯家财,他对他的亲戚和朋友花钱如流水。

句中把he直说成a fountain of generosity (慷慨的喷泉),说明他花钱如流水,慷慨、大方,生动形象。

3夸张性

可用一些表示极限的词语,甚至一些超极限的词语,来表达其夸张性。

如:He feels on top of the world.

他非常高兴。

总之隐喻作为一种极富表现力的修辞手段,通过鲜明的对比,从而揭示了事物特征。它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唤起了生动的意象,使语言文字新鲜活泼,意蕴优美,极大地发挥了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与美的享受。

三、隐喻的发展方向和特点

纵观近年来隐喻研究的发展,可以发现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研究对象的转移。隐喻逐渐从作为传统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成为众多学科研究的焦

点,如成为语言学、哲学、语用学、语文学、心理学、文学批评、认知科学、心理分析、语言心理学、翻译学、符号学、外语教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从而说明了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隐喻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不可低估的作用。

2.突破了传统隐喻研究注意力集中在词语层次的局限,把隐喻作为一种话语现象,

在更为广阔的言语环境中寻找隐喻意义的基础。

3.从将隐喻作为一种语言偏离现象过渡到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来进行考察

和阐释。

四、结语

隐喻是语言中有趣而令人深思的语言现象,正确辨认和理解隐喻,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分析推理能力,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英语这门语言。我们看到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现象,是储存、传承、发展文化的载体,隐喻的产生受文化环境的影响,不同的文化孕育着不同的隐喻,因此对于隐喻的理解和翻译,不能脱离其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同时把握隐喻的跨文化差异性对于探索语言奥秘,指导语言教学和交际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浅谈隐喻及其翻译策略

浅谈隐喻及其翻译策略 隐喻在英语中是一种常见的修辞形式,在英语翻译中对隐喻有更好的理解就会达到一个很好的翻译效果。文中对隐喻进行了解读,同时对隐喻的翻译技巧进行了分析,使我们能够尽可能地避免翻译失真的情况发生。 标签:隐喻;翻译;策略 隐喻是比喻的一种形式,在西方人们很早地对其进行了研究,它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文化交流中,它具有很强的语言感染力,使文章更加生动。同时,隐喻的翻译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要想忠于原文的思想和风格,又能让人很好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讲究一定的策略。隐喻的翻译无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要深刻理解原文当中的隐喻手法,又要恰当美妙地在译文中体现,这样才能忠实地表达原文作者的风格和思想,同时又能让读者觉得浅显易懂。 1. 隐喻的定义 牛津字典对隐喻定义为:根据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点,把某事物或名称恰当地转嫁到另一事物或名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修辞法》中给隐喻的实质就是一种借代。理查兹认为,隐喻是人们借助一种事物思考和感受另一种事物的过程,是一种认知模式。 2. 隐喻的分类 2.1 修辞隐喻。 如果从修辞角度来定义隐喻,那么隐喻只是一种修辞工具,主要用于文学作品中,并强调其在诗歌中的作用。这种传统的修辞隐喻理论虽然有不足和缺陷之处,但是却构成了20世纪30年代之前隐喻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为一种研究隐喻现象的重要视角,它也为后来新的隱喻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和参照物。 2.2 认知隐喻。 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件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件事物。人类的概念系统主要是隐喻性的,人们日常的语言、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都是隐喻性的。他们将隐喻看作是人类体验世界、思维和生活的一种方式。认知隐喻引入了一个相对较新的视角来研究认识世界。 2.3 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这一概念由Haliday提出,他指出隐喻现象并不仅限于词汇层面,而且常常发生在语法层面,这便是语法隐喻。语法隐喻也是一种相互转换,是用

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

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 隐喻在视觉艺术、文学、演讲和其他表达形式中都是经常被使用的语言工具。它们可以激发读者或听众的想象力,增强语言表达的表现力。然而,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下,隐喻的理解和翻译可能会有所不同。本文将探讨隐喻的认知和翻译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隐喻的认知 隐喻是一种将某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比较方式。它们可以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来传达信息,强调其相似性和关联性,尤其是当与实际情况相比时,以便更清晰地解释某些复杂的概念。在隐喻的措辞中,表示被比较对象的是“喻体”,而被比喻对象的是“喻义”。例如,我们经常听到“生命是一段旅程”这种说法,这是一种强调人类的一生是一种旅程的隐喻。 隐喻的理解需要读者或听众理解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那么,在认知隐喻时,我们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呢?现代的认知科学认为,隐喻的理解是基于比喻模型的,这意味着我们首先将被比较的人或物进行编码或”估值”(如判断它们的高度、颜色、大小等),接着将喻体的特征与喻义进行比较,并在喻体中找到与已知语境相关的“义项”或“共鸣”,以此来完成隐喻的理解。与此同时,当我们对语言进行理解时,我们的大脑会根据我们的经验、知识和文化背景,来理解这些隐喻,并产生

相应的联想。因此,读者或听众所理解的隐喻可能因其经验、文化和教育背景而各不相同。 二、隐喻翻译的挑战 由于隐喻依赖语境的环境,难以轻易地将其直接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事实上,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隐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在进行隐喻翻译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文化差异 在进行隐喻翻译时,不仅需要了解目标语言和文化的背景,还需要对原文隐喻所涉及的文化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在西方文化中,常用的隐喻可能在东方文化中无法完全理解,反之亦然。例如,“Is it raining cats and dogs?”这是一种常用的英语 隐喻,意思是“下大雨”。但是,如果翻译成中文,直译的话, 可能会被理解为猫和狗从天上落下来了。因此,隐喻的翻译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并进行适当的转换。 2、语言习惯 由于语言和表达习惯的不同,一个隐喻常用于一种语言中,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没有类似的表达方式。例如,在英语中,“butterflies in my stomach”是一种常用的比喻,常用来描述紧 张或兴奋的情感,但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类似的表达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人员需要寻找适当的比喻或直接翻译成一个类似的表达,以保持隐喻的表现力。 3、隐喻重复

浅谈隐喻

浅谈英语中的隐喻 摘要: 关键字: 在英语修辞学这个璀璨的星空中,众星闪耀,各有风采。它们的风姿着实让我着迷,我更是对暗喻“一见钟情”。英语中的metaphor(隐喻)一词来源于希腊语metaphora,该词由meta和pherein合成,意思分别为over和to carry,合起来的意思是to carry over(带过来,拿过来)。 广义上,亚里斯多德曾将一切修辞现象称为隐喻性语言(metaphorical language)。他 认为隐喻与明喻一样,都是一种不同事物间的对比,是一种修饰性的语言使用现象。 莱考夫等人的隐喻概念同样也比较宽泛。他们把换喻metonymy,提喻synecdoche和 反语irony等修辞方法都当成了隐喻。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从根本上讲,隐 喻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性思维是人类认识事物,建立概念系统的一条必由之路。狭义上的隐喻则是将它与其他的辞格相区分。有很多人认为隐喻是一种语意规则的违反,是一种正常语言的偏离,如:John is a fox;John与fox的义素+human与-human产生了冲突。对此,Chomsky就持有这样的观点,他认为隐喻就是违反“选择限制规则”。例如,Theories must breathe(理论必须呼吸);The table was breathing(桌子正在呼吸)就违反了选择限制。一、隐喻的分类 莱考夫和约翰逊把隐喻分为三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空间隐喻。 1.实体隐喻 实体隐喻是指人类以自身经验和生理实体为基础,把事件、行为、情感、思想等抽象概念转换为实体。实体隐喻服务于各种隐喻。实体隐喻可以给非清晰的实体有界的平面,把事件,行为和状态概念化为实体。 2.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起着重要作用,使我们超指向性和所指,给我们根据另一概念构建一个概念的可能性。其含义为结构隐喻根植与我们的经验。结构隐喻意味着一个概念是以另一个概念隐喻地构建起来。 3.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给概念一个空间方位,它们不是以另一个概念构建一个概念为特点,是以不断发生的经验为特点。方位隐喻以连接隐喻两部分的经验为基础连接动词“is”,为隐喻的一部分,应被视为同时发生不同经验的连接。 二、隐喻的修辞效果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具有联想性、生动性与夸张性。 1联想性:通过相似联想,对本体进行描述,借以构成比喻的相似物。 如:He swam bravely against the tide of popular即Plause· 他迎着人们潮水般的掌声,勇敢地走过去。 句中把人们欢迎的掌声比作大海里的“tide(潮汐)”,使人们想到了当时欢迎场面的热烈与壮观,掌声如潮,给读者留下了联想的空间与深刻的印象。 2.生动性 通过对比,用含蓄、幽默、严肃、典雅的词语,使语言简洁明了,表达形象生动。 如:Because of his wealth,he was a fountain of generosity to his relative and friends. 由于他有万贯家财,他对他的亲戚和朋友花钱如流水。

浅谈隐喻和比喻

浅谈隐喻和比喻 隐喻,是人类优秀文化的最高成就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概所有文化财富都与隐喻有关。新疆岩画中极为夸张的生殖器官,是否隐喻着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呢?埃及金字塔是否隐喻着一种数学、物理、生物、几何以至天文、历史、政治等多方面的深奥的思想呢?《圣经》里的“屋顶在上,地板在下”、《周易》里的“天尊地卑”和太极图阴阳小鱼、原子结构、宇宙天体等等,不必一一列举,我们完全可以说,越是高深的文化,越和隐喻休戚相关,没有隐喻思维,就没有这些文化成就,没有隐喻思维,就不能掌握这些成就。 越是伟大的思想家,越善于隐喻。 《论语》中的隐喻比比皆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涂也”——因材施教原理的愤激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学问要精益求精。“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指玉加工由粗到细的几道工序,所隐喻的基本原理是“循序渐进、不断上进”。 诸子百家善于取譬,多有寓言,人所共知。 毛泽东善用隐喻。“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反动派你不打他就不倒。“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的革命力量可以迅速发展壮大。“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主观主义都缺乏实际基础,缺乏内在思想,只会空喊。 艺术家运用隐喻,使艺术作品呈现出绚丽的色彩,生动无比。 诗人用隐喻把心意写的含蓄有味。“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再如陶渊明诗,“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景依依以将入,鸟倦飞而知还。”更有《桃花源记》。左思的“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李白的《蜀道难》,这些都是隐喻的杰作。“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又能激起人们多么复杂、多么丰富的联想。 几位画家聚会,有人提议用“万绿丛中一点红”为题作画,多为青山红花,直接表达,尽用技法,而其中夺魁的一幅为春水靓女,巧妙运用了隐喻思维,使画面韵味十足,意韵显然高出一筹。中国书法艺术的真谛大概就是其中隐喻着社会社会、人生、文化等丰富而深邃的意义吧。美术、雕塑等重在“神”似,这个“神”多是隐喻的结晶。 音乐电影是更具有隐喻性的艺术品。如《高山流水》、《阳春白雪》、《蓝色多瑙河》、《命运》,随便举出一支什么曲子,大约很难见到不用隐喻就能表达,不用隐喻就能理解的。 善于运用隐喻思维是一种层次极高的表现。 战国时期的邹忌就因此而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以私房中的儿女情话联想到治国大略,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明白,一年功夫使齐国威服四方。

浅析隐喻与转喻

浅析隐喻与转喻 不管是语义学还是语用学,隐喻和转喻都随处可见,是相当重要的手段,这两个概念既可以理解成词义的派生手段,也可以理解成理想认知模型,接下来我们就这两个概念具体讨论其含义,分类和异同。 在《简介》一文中,把隐喻看做像似性的一个子范畴研究,Peirce符号三元组合的概念其中一类是图像,指示和象征,可以解释为跟其他某物相似从而代表这一事物的事物即可成为图像,这里把隐喻归于图像符号所分的三小类之一来理解(映像符,拟像符,隐喻符),隐喻代表着最高,最抽象的像似性,描写一事物跟他事物的平行关系从而体现出被描写事物的代表性特点,例如Language is a road map of a culture.(It tells you where its people come from and where they are going)。从语义学词义的层次来看,隐喻属于派生层,通过比喻、类推、联想、想象等手段完成。He is a pig.他简直是头猪(他是一个像猪一般的人。猪这个词有派生出比喻一个人肮脏,好吃懒做之义)。 文中把隐喻像似性分为语法隐喻,约定俗称隐喻和诗歌隐喻三类,我觉得最值得一提的是诗歌隐喻,正是因为这种可以类比想象的“由此及彼的运动”让诗歌语言富有魅力,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增加了诗歌语言的耐读性,例如张爱玲《谈音乐》中“南美洲的曲子,如火如荼,是浪漫的春天的吵嚷”,由想象构成了纯粹的情感宣泄的空间。约定俗成隐喻也有很多,例如:life is a game. 语法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可以把事件、活动、情绪、思想等转化为实体(entity)(Lakoff & Jonson,1980)。语法隐喻不是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而是用某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去代替另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例如,(1)The brakes failed. (2)brake failure,其中的the brakes是表示参与者的名词,failed 则是表示物质过程的动词,但在(2)中句子转化成了名词短语。 接下来我从四个方面来简析我对转喻的理解。一,转喻是用某物的一个部分或一个因子来代表其整体。例如.Grey hairs should be respected.老人应受到尊重(用grey hairs白发,表示old people老人);二,语言是认知的一个有机组成,对语言结构的描写必须表明其认知过程,Lakoff认为转喻是认知的一个基本特征,通俗的说即人们用一事物来指称另一个相关的事物就是转喻。而人的认知往往更多的注意到其最突出的,最容易记忆和理解的属性,例如:樱花在冷风细雨中凋谢。这里说的是2002年世界杯日本队输给了土耳其队,众所周知樱花是日本的国花,用樱花来替代日本队抓住了日本的这一凸显特征,“樱花”从具体的一种花卉空间转指日本国家男子足球队心理空间,体现了概念整合的理论。三,转喻是是抽象概念具体化的结果,其思维过程具有高度凝练性和创造性,例如:Digging your own grave,这里掘坟墓值得是说话人认为听话人在干蠢事(将抽象的行为和后果具体化为掘坟墓)四,转喻是一种联想认知,必须通过语用推理来理解,转喻从本质上就是一种语用推理。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笔要比剑更锋利。我们可以推理出pen笔,表示article文章,通过剑的锋利说明文章的影响力大。

浅析概念隐喻的分类

浅析概念隐喻的分类 概念隐喻是一种以隐喻的形式表达一个概念的方式,这种形式一般在媒体、文学、音乐、艺术等表现媒介中存在。隐喻蕴含着某种积极或消极的思想,它是思想的载体,能够把概念性的思想抽象成易于传达的形式。 概念隐喻的分类可以根据多种因素来划分,其中最常见的分类有:比喻型、搭配型、原因型、象征型和暗示型。 1、比喻型隐喻。比喻是一种比较关系,具有同类特征的不同事 物之间建立一种新的比较关系,形成一种比喻关系。比喻型隐喻是一种将两种不同事物的比较关系用来表示某种概念的隐喻,如“他的生活就像一场大赛”,这句话将生活视为竞技比赛,暗示人们要勇敢奋斗,不受挫折的影响。 2、搭配型隐喻。搭配型隐喻是将同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搭配 使用,以暗示某种思想情感的隐喻。比如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将白日与山峰搭配,黄河与海洋搭配,暗示着“永不停止”的 主题思想。 3、原因型隐喻。原因型隐喻是将原因和结果搭配起来表达一种 思想概念的隐喻,比如说“学习苦,成大业”,暗示人们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够取得成功。 4、象征型隐喻。象征型隐喻是将某种实物或者形象与某种意义 搭配使用的隐喻。比如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绿水青山 象征为美丽的国家,暗示美丽的国家是最宝贵的财富。

5、暗示型隐喻。暗示型隐喻是暗示某种思想情感,而不会明确地阐述其特定意义的一种隐喻。比如说“只要有信心,一切都会好起来”,暗示信心给人们带来的力量。 概念隐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文学表现手段,它能够极大地提升文章的可读性,以及文学的表现力。每种类型的概念隐喻都有其独特的表达形式,可以根据表达的特点和作者的特定需求来选择最合适的隐喻形式。不同类型的概念隐喻运用起来具有不同的效果,因此,在使用概念隐喻的时候,应该根据者自身表达的需求和意图,恰当地选择最合适的概念隐喻来进行表达。

浅析文学作品中隐喻的功能

浅析文学作品中隐喻的功能 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表达手段,用在文学作品中旨在展示作品意犹未尽的潜台词。本文旨在介绍隐喻的基本概念,并试着以俄罗斯文学作品为语料对隐喻的修辞功能、文化功能和认知功能进行分析。 标签:隐喻;修辞;文化;认知;功能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Richards, 1936:98)。有些语言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甚至认为:可能所有的词都源自于隐喻。目前隐喻的研究已经超越了文学范畴,成为语言学、心理学、符号学、语用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隐喻在文学作品、日常及科学语言中的广泛使用充分展示了其美学和实用价值。那么究竟什么是隐喻呢? 1 隐喻的概念及其特征 修辞学家说,隐喻就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修饰话语的手段。逻辑学家说,隐喻是一种范畴错置。哲学家说,隐喻性是语言的根本特性,人类语言从根本上来说是隐喻性的。认知科学家说,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直到今天都没有一个被各个学派普遍接受的隐喻概念,理论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给隐喻做出了不同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或从“属”到“种”,或从“种”到“属”,或从“种”到“种”,或通过类比。 理查兹指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他指出,传统隐喻理论最大的缺陷就是忽视了隐喻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思想之间的交流,是语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的思维是隐喻性的,它通过对比而进行,语言中的隐喻由此而来。 莱考夫和约翰逊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他们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其本质基本上是隐喻性的。” 尽管对于隐喻这个概念理论界没有一个普遍认同的定义,但是从以上定义中我们不难归纳出隐喻的一些特征: 1)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工具,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2)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命名现象,而且也是一种述谓现象。

浅析概念隐喻的分类

浅析概念隐喻的分类 概念隐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表达方式,其最常见的形式是用抽象概念来比喻一种情景。它是由一个概念转化为另一个概念的过程,使用抽象概念来指代具体的事物,以及将一个概念转变为另一个概念的过程。隐喻不仅仅出现在文字中,也可以在图像、声音、表演和行为中出现。 隐喻的分类主要包括工具隐喻、生物隐喻、空间隐喻、时间隐喻、叙事隐喻和状态隐喻。 工具隐喻是借助一种工具来比喻一种概念的过程。当工具被用来比喻某种情况时,它们会被看作是一个或多个抽象的组件,而它的比喻功能可以帮助理解更抽象的概念。例如,可以把一把锤子比喻为政治力量,一把钥匙比喻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物隐喻是把生物特征引用来比喻抽象概念。如把某个人比作“蜗牛”,把一种政治思想比作“蝇”。这类隐喻可以让读者在陌生的环境中更容易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状况。 空间隐喻是把空间概念转化为抽象概念的过程,如借助平面或立体空间比喻过程。例如,把群体比喻为一个房间,把经济增长比喻为一条河流。 时间隐喻是用时间来描述或比喻某种情况和概念。例如,把一段时期比喻为一只钟表,把更长期的发展比喻为四季的更替。 叙事隐喻是把叙事概念转化为抽象概念的过程,如以故事中的人物或行为为叙事比喻的结构,这些叙事通常具有建设性的意义。例如,

把一种社会状态比喻为一个故事,把一段时间比喻为冒险之旅。 状态隐喻是把状态概念转化为抽象概念的过程,如与之相关的情绪、心理和通常的概念。例如,把“拥抱”比喻为友好关系,把“尖叫”比喻为恐惧。 总之,概念隐喻是利用各种隐喻来比喻抽象概念的一种表达方式,有助于人们理解抽象概念和情绪。隐喻可以有效地传达思想,促使有效地理解。

浅谈隐喻手法在网络语言中的运行机制

浅谈隐喻手法在网络语言中的运行机制 如今因特网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语言也随之迅速流行起来。网络语言虽然有其自身的特点,但作为人类语言中的一种,它同样也充分体现了隐喻作为 人类“语言无处不在的原理”。为了准确描述新出现的事物,它所使用的新词语多数是传 统词语语义的隐喻引申。其主要构词方式正是以一范畴的事物去说明另一范畴的事物。观 察时下大量的网络语言,我们认为它们都是通过相似性原则和顺接性原则来建立的,这两 个原则都属于隐喻的认知性原则。 一、隐喻的内涵 在隐喻研究的传统里,对隐喻认知特征阐述最早、最明确、最系统的是理查兹Richards。他提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处不在的原理”。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更重要的是,隐喻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隐喻无处不在,几乎每个词、每个句子进 行深入研究后,都能发现其隐喻的意义。理查兹的隐喻特征观认为“隐喻是一种思想之间 借用的交流,是语境间的协调,思想是隐喻性的,语言的隐喻其实是思想隐喻的派生。所 有的语言都深深地包含着内在的隐喻结构,这种结构暗中影响着表层的‘意义’。” 二、相似原则的隐喻 相似性就是两个事物之间相似的地方,它是隐喻赖以成立的基本要素。它并不在于各 自附属于一个、或者一组恰当词语的“个人以往印象的再次复制”,而是在于有关“我们 心灵中和世界中的习性之间的经常性相似之处”的语言学和心理学“法则”。束定芳认为 有两种基本的隐喻,“一种是以本体与喻体间原有的包括固有的和想象中的相似性作为基 础的隐喻;另一种是以说话者或作者新发现的或刻意想象出来的相似性作为基础的隐喻。”网络语言就是通过以上两种隐喻而来的。它既有人们通过已感觉到的与身边事物的相似性 或将原先并未感觉到相似性的两个事物并置在一起形成,又有人们经刻意想象而新创造出 的词语。可以说,由隐喻产生的网语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人们在 不同场合,对不同对象都可以自如地进行创造性地使用。就隐喻的词语范围和原因而言, 任何一个词语都潜存着发生隐喻的可能性,而隐喻在哪些词语上发生,主要的依据就是本 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这其中的相似性包括: 一物理相似性,指事物之间在形状上、声音上及功能上有相似之处。这一类在网络聊 天室及BBS上较为常见。 1、形状上相似的网语,例如:“窗口”,这是个网络专业术语,由于其外观和功能 上与平日的窗口相似所以得名。

浅析隐喻(Metaphor)和换喻(Metonymy)的区别与联系

浅析隐喻(Metaphor)和换喻(Metonymy)的区别与联系 作者:郑雅楠 来源:《人间》2016年第32期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摘要:传统的修辞理论把隐喻和换喻作为两个并列的修辞格。许多隐喻理论常常把换喻作为隐喻的一个种类。本文从概念、结构、功能和运作机制等角度对隐喻和换喻进行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隐喻;换喻;认知功能;运作机制;区别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257-01 一、隐喻与换喻的概念 (一)隐喻的概念。隐喻通常是指两个不同领域事物之间的联系,一般用于通过A事物理解或解释B事物,涉及到两个概念的映射。 (二)换喻的概念。换喻着重的是事物本身的特点或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特殊关系,基本上是利用A事物的某一显著特征来指认该事物,基本不涉及事物特征的转移。 二、隐喻与换喻的结构 (一)隐喻的结构。从结构上来看,隐喻由“本体”,“喻体”和“喻底”三部分组成。如:她纯洁得永远像春天像蝴蝶。其中,“她”是本体,“春天’夕、“蝴蝶”是喻体,而“纯洁”是喻底。需要注意的是只有符合“通过一事物来理解另一事物”才能被称为隐喻。因此,就隐喻的本质来说,隐喻是通过某一事物来理解另外一事物。喻体与本体之问的关系是差异中的相似。所谓差异,指的是本体和喻体两者属于小同的领域,这是构成隐喻的基础,例如:百科全书是一座金矿。“百科全书”与“金矿”为小同的事物,分属小同的领域。但在这两者之问却存在着某方面的相似。例如在上例中,说“百科全书”是“一座金矿”因为两者都“值得挖掘”,因此这就构成了一个隐喻。 (二)换喻的结构。换喻也可以看作由三个部分组成:本体、喻体和喻底。但与隐喻小同的是,在换喻中,本体从不出现,喻体就是喻底。本体和喻体是以隐含的方式在起作用的。本体和喻体之问是一种替代的关系。而这两个事物之问并小存在一种相似的关系,喻体之所以可

浅谈张爱玲《传奇》中的隐喻

浅谈张爱玲《传奇》中的隐喻 一、隐喻的研究状况及概念 隐喻是一种普通的语言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使用大量的隐喻。隐喻过去一直被认为只是一种修辞手段。直到20世纪以来,隐喻逐渐成为横跨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多维性研究课题,慢慢被研究者看作认知工具,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探讨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当代西方学者对隐喻的研究,大体呈现多层次、多角度的趋势,对我们认识隐喻现象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并且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隐喻新的研究视角。1980年Lakoff和Johnson 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提出了隐喻认知观,这与隐喻在传统的修辞学研究中截然不同,开启了关于隐喻研究的新篇章。 二、隐喻的本质和分类 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也是一种以词为焦点、语境为框架的语用现象。隐喻意义是通过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建立二者之间的关联,以达到认知的目的。一般而言,本体是抽象的概念,而喻体多为具体的事物。人们常常是根据具体的事物来理解抽象概念的。 根据Lakoff的观点,隐喻分为常规隐喻和非常规隐喻。常规隐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死喻,它已经固化了,成了词汇意义的的一部分,基本上己经看不出其隐喻的痕迹。非常规隐喻,人们也称为创新隐喻,它的产生依赖创造者新的主观感觉。根据莱考夫在《人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的观点,常规隐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 三、小说集《传奇》中的隐喻 《传奇》是张爱玲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同时也代表了她创作的最高成就,一经发表便轰动了当时的上海文坛。《传奇》中共收录了张爱玲十多部著名的作品,所表现的大多是上海中上层阶级和抗战时期香港人的生活情形,作者以一种十分冷静的态度,仿佛不动声色地

浅谈英译中国古诗中的隐喻

浅谈英译中国古诗中的隐喻 在翻译中国古诗的过程中,隐喻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作为一种修辞手法,隐喻不仅让诗歌更具韵味和意境,同时也赋予了诗歌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将探讨英译中国古诗中的隐喻及其对翻译的影响。隐喻是一种比喻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概念或事物相比较,来传达诗人的情感、思想或意象。在中国古诗中,隐喻经常被用来表达诗人的独特见解和感受,增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在英译中国古诗的过程中,如何准确传达隐喻的含义是一个挑战。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有些隐喻在英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表达方式。因此,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诗的语境和含义,寻找与原诗隐喻相似的表达方式。 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句。这里的“三千尺”和“银河落九天”都是隐喻,描绘了瀑布的壮观景象。在英译这首诗时,译者需要将这些隐喻转化为英语中类似的概念或意象,以传达原诗的意境。 文化的差异也是影响英译中国古诗中隐喻的因素之一。由于中英两国的文化背景不同,有些中国古诗中的隐喻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可能难以

理解。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加入必要的注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隐喻。 隐喻是中国古诗中的一种重要修辞手法,对于英译中国古诗的译者来说,准确传达隐喻的含义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通过深入理解原诗的语境和含义,寻找与原诗隐喻相似的表达方式,以及加入必要的注释,可以更好地传达中国古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在翻译过程中,尤其是对汉语古诗的英译,精准地传达意象和诗意往往需要借助于概念隐喻。概念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它通过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来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感情。在汉语古诗中,意象的呈现和情感的表达常常依赖于这种认知模式。本文将从概念隐喻的视角探讨汉语古诗意象的英译。 在汉语古诗中,诗人常常使用自然元素、动物、植物等作为隐喻,以表达他们的情感、思想和哲学观念。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将月光比喻成霜,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里的“月光”和“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域,而“月光似霜”则是将这两个概念域映射到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 在英译过程中,如何准确地传达这种意象和情感呢?一种有效的方法

浅谈科技英语中的隐喻

浅谈科技英语中的隐喻 摘要:隐喻作为人类认知和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对日常生活语言有着深刻的影响,对科技语言的影响也同样深刻,本文就科技英语中的隐喻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隐喻科技英语认知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最早运用于文学领域。它通常指使用具体词语来表达抽象概念,在两个具有共同特点的物体、概念或情景之间进行比拟。一般认为,科学研究主要依赖于逻辑思维,因此在科技英语中,语言的意指性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允许任意的、根据主观世界的体验而产生的知觉性意义来解释。这种符号追求统一的、确定性的意义,科技英语的这种语言特性有助于英汉科技术语翻译中概念信息的准确传达。但科技英语的这种他律性并不排斥其语言在美学上的欣赏性。事实上,科技英语中也存在文学修辞手法,大量的隐喻化语言就是其中之一。 一、隐喻的认知性 隐喻是指将两种不同概念的事物通过含蓄、映射或婉转的表达方式达到形象比喻的言语行为,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隐喻的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思维的基本特征就是隐喻的,而且“所有的语言都具有隐喻性”。隐喻“不只是存在于语言之中,它还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之中,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认知是形成隐喻的基础。隐喻的精炼撕奇、间接和婉转等特点均为增加语言的修辞效果提供了可能。在翻译实践中,隐喻的理解与应用是建立在原语作者与目的语读者之间共享概念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对喻体有共同的认知,因为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现代隐喻学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隐喻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它利用人们熟知的事物类比陌生的事物,以达到认识新事物的目的。理查兹在定义隐喻时提出:要决定某词是否用作了隐喻,可以通过确定它是否提供了一个本体和一个喻体并共同作用,从而产生了一种包容性的意义。 二、科技英语中的隐喻表现 (一)科学概念之间的类比 隐喻是用人们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去对待那些人们不太熟悉的、抽象的事物或现象,由一个认知域推到另一个认知域,实现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科学家也充分利用原有的科学概念去喻指另一个新的科学概念,因为许多科学原理本身就是相通或相似的。例如,借用化学术语“液体、溶液”(liq—uid),构成新的学科术语,如天文学的“液体镜”(liquidmirror)、电力系统的“液冷式内燃机”

浅谈隐喻在语篇中的功能

浅谈隐喻在语篇中的功能 作者:刘国英 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1年第09期 摘要:隐喻是一种十分普遍的修辞格。使用隐喻的目的是通过比较含蓄,委婉的语气来表达更加强烈的语气。本文主要从隐喻在不同语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语义.语用角度对隐喻在语篇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隐喻:明喻:语境 一、引言 隐喻.和明喻一样是对两个不同的事物做比较.所不同的是隐喻的比较是暗含在语言中,让读者去感受去理解。对隐喻的分析必须结合一定的语境。即使同一句没有任何修饰的话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说出来都会有不尽相同的意思。这要求听话者或读者有更高的能力去识别隐藏在话语中的联想义。 二、隐喻在语篇中的功能 Metaphor相当于汉语修辞中的“暗喻”,它不露比喻的痕迹,比明喻更进一步。张志公在《现代汉语》中说:“隐喻的形式是“甲是乙”,而明喻是“甲像乙”。本体和喻体之间用“是”链接,在语气上更肯定,帮助听话人想象和理解。这种比喻从字面上看没用“像”这类词,而“像”的意思却隐含在全句中,所以叫隐喻。在英语中,隐喻亦被称为浓缩的明喻(a compressed or condensed simile)。由于它常把本体直接说成喻体,所以它的修辞效果更加肯定,有力.强调的相似点更加鲜明突出。 有人说语言是想象力的产物.隐喻实际上也反映了这一本质。一种传统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能激起丰富语义和想象力的手段,因此被称为“是特殊语言的特征,而且还被认为只属于语言。换言之,隐喻只与文字有关,与思想和行为无关。”然而,越来越多关于隐喻的研究和语用实例表明,这一修辞格不仅仅表现在文字上。而是更多的表现在语言更深层所表达的思想和人类行为上。因为语言是为人们表达思想服务的。

浅谈隐喻认知及隐喻翻译

浅谈隐喻认知及隐喻翻译 作者:林剑萍 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7期 摘要:对于隐喻的研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传统隐喻研究只是局限于修辞学领域,认为隐喻是语言的一种修饰性的附加成分,是正常语言规则的一种偏离。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人们对隐喻的认识不断加深。George Lakoff 和 Mark 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提到隐喻无所不在,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观隐喻研究的全面开始。在研究者看来,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隐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隐喻的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具体语境,还要注意两种不同语言间文化的差异,以免造成失误。 关键词:隐喻;认知;翻译策略 一、引言 隐喻,产生于人类的语言审美活动并时时表现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亚里士多德在其经典名著《诗学》和《修辞学》中曾说过,隐喻可以使风格有所提高而不流于平凡。这体现了语言的信息功能与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然而,隐喻长期以来只是被视为一种“装饰”和“美化”语言的修辞手段。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重新进行认识和解释。英国修辞学家I·A·Richards曾经说过:“人们时时刻刻都在运用隐喻,几乎每三句话中就有可能出现一个隐喻。”。Lakoff·G·和Johnson·M认为: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源于隐喻概念。他们在合著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正式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活跃,许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从理论到具体的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当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二、隐喻的认知性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在本质上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语言符号与客观外部世界不存在直接对应的关系,人们只有通过大脑对客观世界进行感知,总结经验,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才能进而形成隐喻,完成语言符号之间的相互转换。隐喻的英语等同词metaphor源于希腊语“metapherein”,“meta”意为“从一边到另一边”,“pherein”的意思是“传达、传送”,二者合一意为用一个事物来表达另一事物,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运动,一种转换。换言之,隐喻涉及两种事物,一个是出发点,另一个是目的地。

浅谈隐喻在英语文学中的运用-精选文档

浅谈隐喻在英语文学中的运用 一、隐喻基本含义 “隐喻”从字面意思上来讲就是不明显的比喻,或者叫做“暗喻”;从它的功能上来说,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去经历和理解另一种事物。隐喻不单纯是一个语言的问题,更是思维层面的重要问题;从结构上来说,隐喻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即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隐喻就是两域之间的潜在相似性和语义迁移的激活。 “明喻的简化形式是隐喻,将明喻缩减成一个词。这个词被放到一个不属于它的位置上,却好像就是它的位置。”隐喻分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狭义的隐喻是指有意识地以一种思想内容的名称替代为另一种思想内容,而广义的隐喻又叫根本隐喻或基本隐喻,它不仅仅是一种现象和修辞形式,更是语言的以及神话的概念得以表达的条件,是一种思维方式。亚里士多德曾经这样定义隐喻,说隐喻是将用于某一事物构成属于另外一个事物的名称,这一转移可以是从种到属或者是从属到种,或根据类推的方式。部分学者这样对隐喻解读:“在日常的生活中,隐喻是到处存在的,他不仅仅存在于人们的语言表达中,而且也存在于行动和思维上。 二、隐喻的主要派别 1.夸美纽斯所提出的关于“种子”的隐喻。所谓“种子”隐

喻第一次是在《大教学论》中进行提出的,其所喻指的是“神圣可教性”使其成为认知思想的重要基础。在《大教学论》中,其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种子”隐喻进行分析。首先,其指出人是一切造物中最完备、最崇高、最美好的。其次,其提出了德行、博学、虔信三者种子,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从而使人更加敬爱上帝、领悟生活,依据道德规律进行生存。 2.洛克提出的“白板说”隐喻。洛克对天赋观念持反对态度,其认为知识是后得的,而能力是天赋的。其将人心假定为白板,在上面原是没有标记的,主要靠外在力量进行塑造和雕琢。然而后来,经验在上面有了印痕,形成一定知识和观念,这就是所谓的“白板说”。其认为知识是后得的、能力是天赋的,强调对后天学习加以重视。在他看来,多数儿童的天性像柔软的蜡烛或者是没有痕迹的白板,认知者能够进行任意的塑造和涂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人,他们或有用或无用,或好或坏,大部分都是其认知决定的”。 3.柏拉图提出的“洞穴中囚徒”的隐喻。柏拉图在隐喻运用中是娴熟的大师,其部分哲学思想和认知理念都是用隐喻进行表达的。在其《理想国》中,柏拉图通过三个隐喻来对理念论加以阐述,即线段之喻、太阳之喻、洞喻。所谓洞喻具有十分浓厚的哲学实现,其对认知本质以及受过认知人的本质进行了详细说明。 4.苏格拉底提出的“产婆术”隐喻。作为古希腊伟大的哲学

浅谈隐喻

浅谈隐喻 Lakoff和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隐喻概念,即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Lakoff&Johnson ,1980)。由于东西方各民族传统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在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都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差异。本文将对由于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等的不同所导致的东西方隐喻模式的差异进行一些探讨。 标签:隐喻文化差异 一、引言 “隐喻”是人人都无法回避的,它就像是人类灵魂的一部分,每日与我们如影随形。 假如一天晚饭后你去朋友家,一见面他便问:“吃了吗?”你回答:“吃了。”他马上手指沙发:“坐。”于是,你坐下,两人开始聊天。显然,这是十分常见的日常口语对话,大家早就习以为常,相信没人会对此提出疑议,更没有人会去追究其中所包含的深层涵义。朋友问你“吃了吗?”只是一个表象,或者就是一个喻体,他不是直接打比方,而是用了隐喻。我们不妨进入此短语的内部:首先,他是在表示关心,担心你如果没吃饭会引起饥饿。其次,如果他正在用餐,势必邀请你一起吃;如果他这时刚刚吃过,而你来晚了,你回答说还没吃,则意味着他要为你准备一顿。另外,他也可能只是寒暄、应酬,因为吃饭时间已经过了,这样问就只是单纯地打个招呼,仅此而已。虽然有时我们觉得这样的问题纯属“废话”,但此类“废话”却透露着大量信息——你与他关系的亲密程度,以及你是不是受欢迎等等。 无疑,上面谈到的这些意思都是“话外音”,也正是隐喻所“隐”之意。肯定有人会听不见,也肯定有人在你话刚出口就已了然,这就是会意。对空白的倾听表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如同前面你回答“吃了”,朋友说“坐”,你们不假思索地就理解了对方语言所省略的种种。从这个最平常的例子中就可以感受到隐喻的威力:“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之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式的。”(Lakoff&Johnson,1980) 二、隐喻综述 隐喻一词用英文表示为“metaphor”。笔者查阅了多部词典,发现不同的版本对隐喻的定义和侧重点都不完全一致。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不管在英语还是在汉语中,隐喻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相关和可比关系。就像Lakoff所说,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了解和体会某一种事物。我们对隐喻的理解已经不能只局限于纯粹修辞学或者语义学的角度了。对隐喻的理解还要更多地依赖于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