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新编和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新编和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作为我

们民族智慧的集结,全面了解中国哲学史对于认识中国文化的意义重大。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中国哲学史也在不

断演变和改进。本文就围绕着“中国哲学史新编和中国哲学史”展开

阐述。

第一步:什么是中国哲学史新编和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新编是依据较新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哲学史的起源、

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主要流派思想进行重新编写、整理的一部学术

著作。新编对历史资料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对历史中的重要人物也进

行了深刻的分析。

中国哲学史则是系统记录了中国哲学的历史,并对其中的各个时期、各个学派进行了阐述。其包括了两部分:史前哲学和历史时期哲学。史前哲学中,既有远古的信仰,也有贤者的智慧,还有《易经》

等作品的内容。历史时期哲学则按照时间通道进行分类,如先秦哲学、汉代哲学、唐宋八派、明清思潮等等。

第二步:中国哲学史新编和中国哲学史的重要性

中国哲学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对中国文化的

全面认知和深刻理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中国哲学史新编在原先

的基础上对研究进行了深入,吸收了新的进展和发现,使中国哲学史

更加准确、全面、系统,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

中国哲学史新编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

有助于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相较于传统的中国哲

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更加客观、全面,能够让读者得到更多更准确

的信息。

第三步:如何学习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

学习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和背景。

初学者可以从入门级教材入手,由浅入深逐渐提高。同时,也可以进

行多种途径的学习,比如课程、书籍、网络资源等。

深入学习中国哲学史新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那些

类似于《庄子》、《论语》等经典的基础哲学著作必须首先熟练掌握。其次,历史背景也是异常重要的,可以通过相关书籍和文献进行深入

的了解。最后,对于不同哲学学派和思想流派的了解和分析也非常重要。

总结

中国哲学史沉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

特魅力。中国哲学史新编则在原有的基础上向读者呈现了更加全面、

深入、准确的历史信息。学习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有助于人

们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增进文化认同。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

不同的途径得到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认知和理解中国文化。

国内名牌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指定阅读书目

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史》阅读书目 武汉大学精品课程“中国哲学史”参考书目(李维武)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郭沫若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杨向奎著:《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陈来著:《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 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 皮锡瑞著:《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出版。 严正著:《五经哲学及其文化学的阐释》,齐鲁书社2001年出版。 钱穆著:《先秦诸子系年》上下册,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郭沫若著:《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 郭齐勇、吴根友撰:《中华文化通志•诸子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徐复观著:《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出版。 李泽厚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萧萐父总主编、李德永本卷主编:《中国辩证法史稿》第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李零著:《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4年出版。 [美]本杰明·史华兹著:《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第二编汉唐时期的哲学发展 徐复观著:《两汉思想史》卷一,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出版;《两汉思想史》卷二,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出版;《两汉思想史》卷三,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出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中国哲学发展史》隋唐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周桂钿著:《秦汉思想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一、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萌发原创期。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是中国哲学从多元走向一元,又从一元走向多元的时期,即从先秦时期 的诸子百家争鸣走向儒术独尊,又从儒术独尊走向儒释道三足鼎立。 三、宋至清中叶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合释道的理学占据主导地位。 四、中国近代哲学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变革息息相关。 五、宗教信仰的核心问题是人神关系,宗教信仰发展到传说中的五帝时发生了异常。绝地天通的宗教革命确立了君权神授。 六、新天人观(神→物质) 七、“天六地五”:天有六气:阴、阳、风、雨、晦、明;地有五行:金、木、水、火、土 八、春秋时期民为神之主,民本思想得到伸张,宗教观念被淡化。崇尚道德成为人生与社会的最高价值。 九、“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才是真正的不朽 十、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 十一、孔子“仁”《吕氏春秋·不二》篇说:“老聃贵柔,孔子贵仁” 的认识论主张应该根据客观事实的实际给予事物相应的名称。实决定名,而不是名决定实。 判断言论是非利害的标准“三表法”:一是以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为标准,二是以众人的实践生活经验为标准,三是应用于刑政,以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取得实际的功效为标准。 十四、孟子提出性善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十五、《易传》中“继善成性”人性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知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十六、惠施的著作后来全部失传了,现在比较集中记载惠施学说的只剩下《庄子·天下》篇所载会是历物之意的十个命题。 十七、荀子“制天命而用之”:人必须依循如此的本然天道,才能有合理且积极的作为“化性起伪”:要使礼义发挥社会作用,就必须使其被多数人所接受。 “虚壹而静”“虚”:虚心。壹:专一。静:静心.指虚心专一而冷静的观察事物,就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十八、韩非“因参验而审言辞”参验:遵循名实相符的原则,以参考验证来判断是非真伪的方法。 十九、董仲舒的人性论【性分三品】既不同于孟子的性善论,也异于荀子的性恶论,而是主张把“性”区分为三品,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圣人之性”善,“斗筲之性”恶,这两者是不可改变的。他强调看人性问题应从中民着眼。 “不徒耳目,必开心意”王充把认识过程分为“耳目闻见”与“以心原物”两个阶段。 者的关系,进一步辨明经验,知识,语言,词汇的局限性,建议确认本体的不可指称性。 二十二、欧阳建的“言尽意论”基本内容: (1)首先,该论确认自然万物是客观存在的。 (2)其次,虽然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不依赖于名言概念,但名言概念对于人们来说却是有意 义的。 (3)再次,作为“畅志”“辩物”的名言概念的来源,欧阳健认为从根源上说,物没有自然之名, 理没有必然之称,只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辨别事物,表达思想,才为各种事物立下了

中国哲学史新编和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新编和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作为我 们民族智慧的集结,全面了解中国哲学史对于认识中国文化的意义重大。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中国哲学史也在不 断演变和改进。本文就围绕着“中国哲学史新编和中国哲学史”展开 阐述。 第一步:什么是中国哲学史新编和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新编是依据较新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哲学史的起源、 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主要流派思想进行重新编写、整理的一部学术 著作。新编对历史资料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对历史中的重要人物也进 行了深刻的分析。 中国哲学史则是系统记录了中国哲学的历史,并对其中的各个时期、各个学派进行了阐述。其包括了两部分:史前哲学和历史时期哲学。史前哲学中,既有远古的信仰,也有贤者的智慧,还有《易经》 等作品的内容。历史时期哲学则按照时间通道进行分类,如先秦哲学、汉代哲学、唐宋八派、明清思潮等等。 第二步:中国哲学史新编和中国哲学史的重要性 中国哲学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对中国文化的 全面认知和深刻理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中国哲学史新编在原先 的基础上对研究进行了深入,吸收了新的进展和发现,使中国哲学史 更加准确、全面、系统,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 中国哲学史新编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 有助于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相较于传统的中国哲 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更加客观、全面,能够让读者得到更多更准确 的信息。 第三步:如何学习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 学习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和背景。 初学者可以从入门级教材入手,由浅入深逐渐提高。同时,也可以进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 《中国哲学史》是一本介绍中国哲学发展历史的重要著作,作者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深感中国哲学的深邃与博大,也让我更加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 《中国哲学史》首先介绍了中国哲学的起源与发展。作者指出,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先秦时代。先秦时代,诸子百家的学说争鸣,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墨子、老子、庄子等。他们的思想思想触及到伦理道德、政治治理、宇宙万物等方方面面,影响深远。 除了介绍中国哲学的起源外,这本书还详细阐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作者把中国哲学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如秦汉时期的儒道合一、唐宋时期的理学兴起、明清时期的术法争鸣等。每一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学术流派,都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到唐宋时期的理学兴起这一章节,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唐宋时期,中国哲学逐渐从儒道合一发展为以理学为主的学派。理学强调实践,注重儒家经典的教育和研究,也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支撑。唐宋理学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学术方法,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我看来,唐宋理学的兴起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时代特征,也体现了中国哲学在思想上的成熟和深化。 此外,这本书还介绍了中国哲学对其他学科和文化的影响。中国哲学不仅影响了国内的政治、伦理、教育等领域,也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思想。此外,中国哲学也通过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对世界上的其他哲学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使其成为世界上独具魅力的哲学传统。 通过阅读《中国哲学史》,我对中国哲学的独特之处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国哲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伦理道德的建设、心性修养的重要性等,与西方哲学有着明显

中国哲学史 教学大纲

(一)课程主旨:本课程对中国哲学从先秦至近代的基本历程与主要人物及其著作与思想进行较系统的说明,使学习者了解这一历程的基本线索与主要环节,把握其中主要哲学人物的基本著作、基本思想。 (二)课程授时:本课程分两个学期讲授。每个学期各讲授54学时,共计讲授108学时。第一学期讲授从先秦至唐代的哲学发展,第二学期讲授从北宋至近代的哲学发展。 (三)基本教材:冯达文、郭齐勇主编:《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四)进一步阅读文献: 1.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 2.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 3.冯契著:《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4.郭齐勇编著:《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 5.《中国哲学史》编写组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出版。 6.郭齐勇主编:《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人民出版社2005年

出版。 7.萧萐父、李锦全主编:An Outlin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Ⅰ)(Ⅱ),外文出版社2008年出版。 (五)讲授内容之一: 第一学期讲授中国哲学史上部,包括导论、前两编内容及课堂讨论,共54学时。讲授内容如下: 导论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研究(共讲授3学时)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共讲授27学时)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开端(3学时) 第二章儒家、墨家与道家哲学的产生(9学时) 第三章百家争鸣的展开(15学时) 第二编汉唐时期的哲学发展(共讲授22学时) 第一章秦汉时期的哲学发展(6学时) 第二章魏晋时期的哲学发展(6学时) 第三章佛教哲学的中国化(6学时) 第四章隋唐时期的哲学发展(4学时) 课堂讨论(2学时) (六)讲授内容之二: 第二学期讲授中国哲学史下部,包括后三编内容,共54学时。讲授内容如下:

《新编中国哲学史》冯达文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本人考研用) (一)先秦时期的哲学 三皇: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或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中国古人坚信,人类文明没有神创的影迹。伏羲创八卦并非“听”,而是“观”。表征了重理性与重信仰的不同文化传统的区别。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1、进入“五帝”时代,已有大规模的战争。 2、宣扬“禅让”制度。 3、天下为公。 夏朝 自禹至桀17君14世,从公元前21世纪到前17世纪。 商从汤到纣,31帝17世,公元前17世纪至前12世纪。 殷商西周的社会结构与思想信仰 1、氏族制的社会组织结构 一方面作为统治阶级的殷人,是以整个氏族的方式组成与面对被统治阶级的;另一方面,作为被统治阶级的人们,也以血缘亲族的方式生存着,被管制着。 与殷商有别的是,周朝在统治者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宗法制度。包括:区分了嫡庶的关系,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子弟到各地,推行封建制与世袭制;明确远近亲属以及上下等级的不同,创设礼仪规范。 2、殷人的帝所表征的信仰 固然保存着浓重的自然的成分,但是却担负了社会的与国家政治的许多功能了。 “帝”不是以“创世者”的身份获得支配世界的最高权力的。殷人是在打败敌国获得中土的最高权力之后,将自己的祖先神上升为最高神的。 3、周人的祈天意识与敬德观念 以“天”称至上神,显然凸现了至上神被赋予“上”、“大”意义后所获得的超越意义。 “德”的发现,首先意味着周人正式地思考并提出了一个关于统治权在道义上的正当性问题。唯有“德”——承认他人、他族生存的权力与给予一定的位置——才能有人有土,即才能确保本族的统治权力而不失,终于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的一条重要古训。 天的自然生殖的特点、人格神的身份被淡化了,天被赋予了一种价值理性的品格。帝向天的转化,隐含着这种品格的转变。

中国哲学史笔记

中国哲学史笔记 绪论 一,什么是哲学 1,哲学的本意由“爱”和“智慧组成”,来源于古希腊,它有两层含义: 1)爱智慧的本身是珍惜自我思考的结果 2)对爱智慧的追求,珍惜过程 2,哲学界对哲学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哲学就是爱智慧; 狭义有四种说法:1)是科学的科学 2)对科学的反思批判(孙正聿:它是一种游戏的多种玩法,哲学是 引起人们头痛的一种办法) 3)人类精神的反思(冯友兰) 4)是讲道理的科学(陈嘉映) 3,哲学的定义最重要的就是反思,人反过来以人为对象进行的思考就是反思 二,哲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社会,个人的事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哲学与哲学史 冯友兰认为:哲学不是哲学史,哲学史只是哲学发展的历史,它不等于哲学,他把哲学史分为本来的哲学史分为本来的哲学史和写的哲学史。 四,哲学的作用:教人如何成为圣人 独立思考,客观判断,有系统的推理,根据某一证据相信某一事件的习惯 1,锻炼发展人的理论思维能力(钱钟书说:”哲学教授的目的就是造出几个不受诱惑的人”) 2,丰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冯友兰把人生分为四个境界:自然世界,功利世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五,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与基本特点 “九流十家”:儒家,道家,法家, 墨家(哲学四家),名家(律师鼻祖),小说家(不入流),纵横家,阴阳家,农家,杂家(西汉时期). 发展过程: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近代新学. 基本特点:1)封建社会的哲学具有典型性;2)以儒学哲学为主干;3)具有悠久而持续的 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传统;4)对伦理道德的重视;5)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和融合性. 六,中国有没有哲学 有:先秦诸子形成了中国的哲学,重人伦 没有:中国没有像西方那样的纯思辨哲学。 第一章 第一节夏殷周时期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殷时期哲学思想的萌芽 自然力量-----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王权至上。 哲学,宗教和科学的关系: 哲学起源于宗教,哲学起源于科学和宗教之间。哲学一方面像科学一样属于理 论思维,所以诉诸理性,哲学的对象是具体的,有限的,现实的;另一方面它 又像宗教一样起源于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追求热爱的是永恒无限的智慧境界。 哲学处于一个两难境地,哲学既缺少宗教单纯诉诸信仰的便利条件,同时又无 法达到科学知识所特有的确定性,所以哲学的问题都是永恒无解的难题,痛苦 是哲学之源。 二,治水平土------大禹 《尚书*洪范》“汩(gu,三声)陈其五行” 金铜木曲直水润下火崖下土稼穑 五行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初期的唯物论思想):1)包含有差异思想的萌芽;2)包含有联系思想的萌芽;3)包含有能动性思想的萌芽。 鲧鱼(母系氏族) 禹虫(父系氏族)

中国哲学史新编笔记3

第三章哲学的发展:汉唐三教哲学 第二节究天人之际 一:秦及西汉初年的天人关系论 1:杂家:《吕氏春秋》:人与人意外的万物都来源于共同的太一之道。 人道效法天道的“法天地”论。 《淮南子》:有为应以遵循无为为基础,不能消极地顺从自然。 要排除主观成见,利用客观条件,因势利导去事功——不妄为。 2:儒家:陆贾:用儒家的人伦之道来统一天道、人道,提倡礼乐教化达到社会政治和谐。3:黄老道家:道家的清静无为必须与法家的制度化建设相结合。 无为,即依法办事不妄为,制定出一套好法度就不能轻易改动。 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总体上分两类:1、阴阳儒墨法名五家(各有其失) 2、道家(包容诸子又超越诸子,是最高学问)《黄帝书》:1、天道自然无为但人道却有两重性。也应依时势采取相应对策,提倡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 2、“道生法”命题来说明天道与人道的一致——天道作为人存在的根据。二:儒家经学的天人关系论 董仲舒:1、在宇宙论上,主张大一统,即主张天、人在内的宇宙统一于共同本原。 人类社会的政治生活根本上是统一的。 2、天人感应:天人同类,人副天数。 相互感应的天、人之间的中介是气,人的活动可感动天时节气之变 化,引发灾害。 是帝王的政治活动与主宰之天之间的感应关系——天人相与之际, 把天看作人格神。 3、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天人同构,发挥阴阳思想论证君臣父子夫妇之主从关系。 重德轻刑:天道的阳尊阴卑——以德为主,不专任刑法 的统治方式(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德主生) 五德终始说、五行相生说:比附王朝更替、比附人伦关系 上的父子相继。 4、社会历史发展之道与天道同步——三统论(黑统、白统、赤统) “新王必改制”,新朝取代旧朝必依三统论来改革。 但人道纲常根本不变——天不变,道亦不变。 概括:董仲舒承认天道与人道的一致性。 一方面用天道论证人伦之道的合理性,另一方面用人伦之道内容改造先秦的天道自然论,使儒家的纲常名教上升为宇宙本体的高度。 三:经学思潮下的天人关系新论 1:司马迁对天人感应论的质疑:对德福一致持怀疑态度。 理想——德福一致——相信人要对自己行为负责,相信上天 现实——事实经验——由于个人的偶然性,把握命运十分困难二律背反 2:王充的批评和天道自然论 人生命运论:承认正命(自然得福无需努力),遭命(行善得祸行恶得福) 但不承认随命。 即王充认为努力与人的生存境遇没什么必然联系。 宿命论:把人现实境遇归于天生的“禀气”。

[全]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重点笔记整理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重点笔记整理 1“三皇”传说提供的文化意蕴 (1)“三皇”传说 ①三皇 a.有巢氏 有巢氏是至发明巢居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巢居的文明。 b.燧人氏 燧人氏是指发明钻木取火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食用熟食的文明。c.神农氏 神农氏是农耕始祖。 ②文化意蕴 a.人类文明是人类通过努力开拓出来的,不是神创的。 b.“三皇”故事的传颂使这些事件与行为人格化,而不是神格化。c.“三皇”传说的影响是人文的。 (2)伏羲氏传说

①伏羲氏 又称庖牺氏,以“始作八卦”而闻名,有时也被认为是三皇之一。 ②意义 a.伏羲创设八卦的智慧来自于其对天与地、身与物的“观”。 b.伏羲创设八卦的目的在于把握万物生生不息、奇妙变化的真实情况。c.伏羲氏的故事透露出浓郁的人间性、知识理性。 2“五帝”故事显示的人文价值 (1)五帝 学界普遍认为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人文价值 ①大规模战争 凸显出部族之间大规模整合的趋势,预示着统一国家与同一文化的诞生。 ②禅让制度 禅让制度表明部族联盟的权力还没有完全私有化。 ③财产私有化程度不突出,属于大同社会,不属于小康社会 a.大同是指以天下为公,财货为天下之公养,权力为天下之公器。

b.小康是指以天下为家,视天下为一人、一家之私物。 3夏朝——远古中国的第一个王朝 (1)夏朝 禹之子启,继父为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禅让制变成世袭制。夏朝的存在时间约在公元前21世纪指前17世纪。 (2)二里头文化 夏朝的重要文化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出土有大型宫殿遗址、刻符陶器等。二、殷商西周的社会结构与思想信仰 1商周 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时间约为公元前17世纪至前12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时间约为公元前12世纪末至公元前7世纪前期。 2氏族制的社会组构方式 (1)以氏族制为基础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氏族与氏族之间的关系,以血缘氏族为纽带建构社会与国家体制表明殷商仍然笼罩在自然生殖的氛围之中。 (2)宗法制度

中国哲学史新编郭齐勇教材级别

我国哲学史新编——郭齐勇教材级别 一、引言 我国哲学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体系之一,自古以来就拥有丰富的哲学思想积淀和深厚的学术传统。在我国哲学史的研究领域中,郭齐勇教授的《我国哲学史新编》堪称是一部里程碑式的教材,其学术水平和影响力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二、作者简介 郭齐勇,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北京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从事我国哲学史、比较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的学术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在我国哲学史研究领域,郭教授无疑是当之无愧的权威专家。 三、教材内容 《我国哲学史新编》全书包括上下两卷,内容涵盖了我国哲学史的全部历程,系统地介绍了自先秦时期至当代的我国哲学发展过程。教材以批判性的思维和客观公正的态度,对我国哲学史的各个时期、各种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全面的阐述。书中包括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引用和学术参考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 四、教材特色 郭教授的《我国哲学史新编》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色:

1. 全面性:教材涵盖了我国哲学史的全部历程,囊括了各个历史时期 和各种思想流派,具有很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2. 深度:教材在对我国哲学史的研究上追求深入和批判性的思维,对 历史事件和思想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解读。 3. 原始性:教材在探讨我国哲学史时,充分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和 学术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可靠性和权威性。 4. 教学性:教材以教学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对学生的哲学理论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材对我国哲学史研究的影响 郭教授的《我国哲学史新编》在我国哲学史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术价值:教材的出版填补了我国哲学史教材编写的空白,为我国 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一部系统和全面的教材,具有极高的学术 价值。 2. 影响力:教材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了学术界和 学生的高度评价,为我国哲学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研究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研究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成为了许多哲学研究学者的必备读物。在本文中,我们将针对这本著作进行研究和探讨,并举出五个例子来证明这本书的良好质量和对中国哲学史的全面覆盖。 在劳思光的《新编中国哲学史》中,他系统地介绍了自先秦时期以来,中国哲学的主要发展历程。通过分析历史、文化、社会的变迁对哲学思想的影响,劳思光深度剖析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内在机制和演变规律。 首先,劳思光在《新编中国哲学史》中,明晰了中国哲学传承的思想路径。他认为,中国哲学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而是由历代先哲的思想交替演进形成的。劳思光将中国哲学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先秦儒家和道家时期、汉代兴起的佛教、唐宋理学、明清心学。他通过对哲学思想的细致分析,帮助读者们更好地把握中国哲学的基本脉络,以便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要义。例如,劳思光对《老子》等经典文献的深入剖析,为读者提供了对中国哲学起源的详细认识。 其次,劳思光的《新编中国哲学史》涵盖了广泛的哲学思想。他不仅介绍了儒家、道家、佛家、理学、心学等主要流派的哲学思想,还明确指出了中国哲学的各种分支和流派之间的关系和影响。例如,汉朝时期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与互相影响,以及唐宋理学的出现和发展方向等等,全面展现了中国哲学的多元性和广泛性。

第三,在《新编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劳思光还着重阐述了中国哲学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重要意义。例如,在汉代先秦儒、道、佛三家思想的交融中,实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多元化。劳思光则指出,中国哲学思想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全面独特的高峰,影响了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和进步。类似的,隋唐时期理学的兴起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哲学思想向更为开放性和现代性发展的重要契机和动力。 第四,通过《新编中国哲学史》研究,我们可以体会到劳思光对中国哲学思想的洞察和深刻理解。例如,他在对宋明理学的阐述中,提出了复古与求新的哲学观,以及张载、程颐的核心思想“理学思维方式”的理解。除了理论的阐述,劳思光还将哲学思想与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地讨论,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最后,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哲学研究的学者,劳思光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和未来的发展趋向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看法。例如,他认为理学思维方式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想传统,还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值得更多哲学学者去研究。此外,他还提出了哲学思想要素的内在转化和更高层次的继承,以及现代化与文化传统的良性互动等重要问题的探讨。 总之,劳思光的《新编中国哲学史》是一本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之作。劳思光通过对历史、文化、哲学思想等多方面的深入探讨,全面表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光辉历程,并对中国哲学思想的未来趋向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探讨。通过《新编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感悟哲学魅力,引领精彩人生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承德市第二中学宋学诗 利用闲暇时间读了冯友兰先生著的《中国哲学史》,阅后感触颇深。《中国哲学史》是著名学者冯友兰的重要代表作。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本书以时代思潮为纲,对整个中国哲学史以至于文化史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对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的新见解。在指导思想上,作者“不依傍别人”,独立地开展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研究。在内容结构上,以共相与殊相、一般与特殊问题为基本线索贯穿中国哲学史,广博而不芜杂,严谨而又生动,达到了文与质、博与约的统一。书中着重探讨了中国哲学中的精神境界学说,更使得本书具有探究人类精神发展的实际意义。 《中国哲学史》中是以人物思想为单位展开阐述,向读者呈现了一副中国思想的发展脉络图,但究其核心,中国哲学史中还是有几个显著的特点,而这几个特点,我认为也是中国人思想的核心,我们可以从这几点上来探讨中国人的思想。 中国哲学史中给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就是:“中国人重人情”。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说起,无论是儒家的“仁”,还是墨家的“兼爱”,还是道家的“人道”都彰显了中国古人对人情的研究,尤其是思想史的后期,儒家思想渐渐成为主流后,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道德”“礼义廉耻”更加摆在了突出的地位,中国的统治者开始走上了孟子

所说的“王道之路”。人情成为中国思想教化的核心,中国人慢慢也陷入其中,所以不得不说当今的中国人也还是没有脱离封建思想的枷锁。 第二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就是中国人思想的发展之路,从人到家再到国,中国的“家国梦”,从《大学》中“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显现出这样一个清晰的脉络,而西方与我们不同,他们是“人—民—国”这样一个发展思路,首先成为公民,再由公民组成国家,这也许也和西方国家的小国寡民有关,但这却也增强了他们的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而中国的“家国之路”随着大家庭的瓦解,核心家庭的组件,“家国之路”也为大多数人所废弃,礼教也逐渐衰落和被时代所抛弃。 但是中国思想中也有很值得我们继承和学习的东西,那就是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孔子说“中不偏,庸不易”,谓之“中庸”。不偏不倚是“中庸之道”的核心,后人对这一观点也加以运用,比如汉朝统治者的“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之道,“外儒内法”之道,其实就是对中庸的实践运用,不走极端,包容百家,坚持一条道路走到底,反观现在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实也是对“中庸之道”的一种运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不偏不倚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庸之道可谓深入中国人心,中国人骨子都有“中庸”的影响。中庸之道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不偏不倚、坚持到底”。 古代中国注重中国与夷狄之分。但是所注重的分野,不是种族的不同,而是文化的不同。传统上中国人把生灵分为三类:中国人、蛮族和禽兽,中国人是其中最有文化的。依此看法,以儒家思想为代表

新编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格式整理直接打印版)

新编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格式整理直接打印版) 充塞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是由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聚集而来。由浩然 之气体现的理想高尚人格主要靠内心的培养,但同时也不排除外界的磨练。 五.孟子以仁心行仁政的治国理想 1民贵君轻的治国理念 由民惟邦本发展到民贵君轻这一思想传统,实质上仍表现着氏族贵族 政权构架的基本特色,在这种权力架构下,君与臣、民的关系,还保持着 一种互相依存的亲和性。2.“得民得心”的王道学说 民心的向背是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获取民心的基本原则是一切 从民众的需要出发—“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把天意和民意看作是同一的,甚至把一个国家政权的正当性诉诸 民意民心。3.“先义后利”的价值取向 义与利涉及到一个国家管理者的价值观问题。孟子一方面强调统治者 要先义后利,另一方面对老百姓则须先利后义。孟子把精神价值置于人生 追求的首位,成为此后传统知识分子的基本信念。4.“劳心劳力”的分工 主张 一方面指劳动分工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指劳动成果交换的必要性。功 能的区分中还隐含着教养的区分。由此孟子过分强调了精神追求的意义而 鄙视平民的地位及其实利追求的社会历史价值。5.孟子对现实政治的批判 精神 批判锋芒首先指向当时的暴政和暴君。同时又指向各诸侯争霸而发动 的战争。还指向一批失去道德操守、专为暴君发动战争出谋划策的士人。

试题:名词解释 1.四德:P202 2.仁内义外 3.万物皆备与我:P44《孟子.尽心上》 4.先 知先觉:P272 5.《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系中国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本。(西汉宣帝在位时,戴德、戴 圣各自辑录有一个选本,分别被后人称为《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后者一般也简称《礼记》。)《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 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 富的哲学思想。 6.绝地天通:描述上古时所出现的一种神权垄断现象,通过这种宗教,结束了人人都有权和神 相通的局面,原始宗教中民主平等意识逐步消亡,与此同时,形成王权。出处《国语·楚语下》、《尚书·吕刑》。原始时代没有统一的至上神,人人都可以和自己所崇拜的神交通,请求神的保佑。随着原始社会内 部财产差别和阶级分化的发生出现了氏族显贵,他们开始脱离劳动,把自 己的利益和氏族成员的利益对立起来,为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他们在 思想上逐步垄断了人民与天神交通的权利。 7.洪范九畴:中国古籍中以原始五行说解释自然和社会的重要文献, 是《尚书》中《周书》的一篇。 “洪“即”大,“范”即法。“九畴\即九类,九类中以皇极为最根 本的一类,即以君主统治为最高原则。内容其中以五行居首,用天象、人事、刑政。吉凶、祸福等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比附于“五行”,以论证威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填空 1、道德三经: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列子《冲虚经》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颐、程颢、朱熹 3、墨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思想:兼爱 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思想:道 4、两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董仲舒、王充 5、王充的元气自然伦:元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1)王充提出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乃至人都是元气构成的;(2)“元气”的聚散分合造成了自然万物的生灭变化。(3)气的厚薄精粗的差异,构成了各种不同的自然万物. 6、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天道远,人道迩”是子产的观点。(天人关系) 7、新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 8、旧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9、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王阳明 10、商周哲学时期意识形态领域里占据了支配地位的是宗教世界观 11、19世纪日本最早的西方传播者西周首次用汉字“哲学”表示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方哲学学说,中国的晚清的黄遵宪、康有为等人将这一名称介绍到中国以后,中国哲学界逐渐开始用它来表示古今中外的哲学学说. 12、二程整个学说的基础和核心范畴:天理或理 13、宗法等级制度的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 14、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名词解释

1、忠恕:“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恕”就是用推己及人的方法,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2、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实生物”指不同的物质元素的结合产生出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这是一种朴素 唯物主义的观点;“同则不继”指把性质相同的物质元素凑合在一起只能增加数量,而不能产生新的事物。 3、天人关系: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天人关系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天人相分, 还是天人合一;二是“天”自然之天,还是人格之天。 4、顿悟成佛:是以“本性是佛”作为理论基础的,慧能认为从“迷”到“悟”是一瞬间实现的,在刹那间就 可以成佛。 5、天人相分:天人之中人为贵,“天”是自热之天,人可以“制天”、“胜天”,这是朴素唯物论的观点。天与 人各有各的职能和领域,互不干预. 6、涤除玄览:要人把内心打扫的干干净净,不受一点外来干扰,像一面最清澈的镜子不沾一点灰尘,只有这样 才能理解道德真谛,把握道。 7、心即真如:“真如"佛教名词,绝对不变的本体。慧能认为,心就是本体,心外别无本体。现实世界的一切 都依存与人的心中,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都源自于人的主管内心。 8、法、术、势:“法”是治国之本、是核心,指记录在文献中,由政府有关部门执掌并广布于百姓的赏罚条 文,是臣民所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与准则。 “术”是暗藏于国君心中,用来检查群臣的言行举止心态,以便驾驭他们的技巧。 “势"指君主所处之势位,或君主所掌握的统治权力。 9、为学与为道:把人去追求具体事物的知识称作“为学”;“为道”认识能产生宇宙万物的 “道"。 10、反者道之动: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是“道”的运动规律。“反者道之动”是老子辩证法的核心,揭示了世 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和动力就是“反",揭示了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11、周礼:周礼是周公制定的。周礼是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其基本内容是“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和以奴隶主贵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12、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以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行教育. 13、二程的天理:“理”是宇宙最高本原。“天理”是永恒存在的宇宙实体.是万物的根源是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精神实体,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封建伦理规范的总称。 14、三统三正:“三统”就是黑统、白统、赤统,每个新授命王朝在改变服制时,应该循环采用“黑、白、赤” 三种颜色。“三正”就是寅正、丑正、子正,一个新的王朝授命,在它改变历法时,应该轮流采用夏历的寅、丑、子,为一年的开始。 15、致虚守静:要想认识道,应该使内心清静,虚寂达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各种事物尽管复杂、纷纭, 但是循环往复总要回到本始状态,这就是事物变化的根本之道。

611中国哲学史参考书目

611中国哲学史参考书目 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几千年来一直在影响着中国 社会和思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哲学史,需要对其发展历程、主要思想 家及其著作有所了解。以下是一些可以参考的中国哲学史书目,帮助 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与演变。 1.《中国哲学史》(郭殿廷著):这本书是中国哲学史领域的经 典之作,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思想主张和学派演变。 书中通过对各个时期的代表性思想家和他们的著作的分析,向读者展 示了中国哲学的独特之处。 2.《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这本书是中国现代哲学家冯 友兰的代表作之一,语言简明扼要,适合初学者阅读。书中通过对中 国哲学的主要学派、代表性哲学家和他们的思想进行概括和评述,帮 助读者对中国哲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3.《中国古代哲学史》(石刚著):这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国古代 哲学的巨著。书中从先秦时期开始,系统地介绍了各个古代学派和思 想家的主要观点和贡献,同时探讨了其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4.《中国哲学文献选读》(吴冰著):这本书选取了中国哲学史 上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解读和分析,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哲 学的发展脉络和思想内涵。适合对原始文献感兴趣的读者深入研究中 国哲学。 5.《中国哲学大辞典》(主编王维德):这是一本权威的中国哲 学辞典,包含了大量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词条和解释。无论是初学者还 是专业研究者,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取到所需的信息和知识。 6. 《中国哲学通史》(陈来著):这本书通过对中国哲学史的系 统梳理,全面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从中国古代哲学到 现代哲学的转变,书中透过学派和人物的变迁,勾勒出中国哲学的历 史脉络。 7.《中国哲学简明史》(陈来著):这本书是一本对中国哲学发 展历程进行概括的著作,适合初学者快速入门。通过对各个学派的介 绍和思想家的主要观点的梳理,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哲学的基本框架。 8.《论语》(孔子著)、《道德经》(老子著)、《庄子》(庄 子著)等著作:这些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包含了中国哲学思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篇一:《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呈现了一个纷繁的文化盛世,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它用严谨的取材精确地论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将古今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渗透了古典文化,打通融合,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充满了哲思与对现实问题的关怀。 《中国哲学史》主要内容概述 在《中国哲学史》的开头,冯友兰老先生讲哲学之于中国与宗教之于西方作了简单的比较,西方人将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当作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而中国人却将伦理(尤其是儒家伦理)当成精神基础。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科学不断发展,冯友兰老先生在书中写道:“宗

教倒是给予实际的信息。不过宗教给予的信息,与科学给予的信息,不相调和。所以在西方,宗教与科学向来有冲突。科学前进一步,宗教就后退一步;在科学进展的面前,宗教的权威降低了。”而相较之下的哲学却并不受科学发展的负面影响,“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无论是对于信奉宗教的人们来说,还是对于推崇哲学伦理的人们来说,假如这个世界上宗教已经达到最高价值没有什么能够再弥补它的存在,那么人们宗教意识的淡薄和宗教的逐渐淡出的确令人感到惋惜。但是事实却是哲学相较宗教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它能达到更高的价值,因为比起宗教来说,哲学更直接更纯粹,直击生活的智慧与真理。哲学在中国能够取代宗教的地位,这合乎中国哲学的传统,也体现出了在中国哲学的重要性。

在对哲学与宗教作了一番深析后,冯友兰老先生随后阐述了中国哲学的问题与精神。他认为中国的哲学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出世的哲学,也不能简单的认为是入世的哲学,中国哲学应该是既出世又入世,既理想主义,又现实主义,实用而不肤浅。这些在人们看来都是对立的反命题,而将这些反命题统一起来就是中国哲学所追寻的,所要解决的问题。冯友兰老先生认为中国哲学求解决的这个问题,就是中国哲学的精神。而后他又从人文地理角度详尽阐述了中国哲学发展的背景,并与西方做比较,得出两种文化实用主义与实证主义在中西方发展起来不同的背景因素。 在论述了中国哲学的精神与背景之后,冯友兰老先生从中国各派学说的起源起笔,主要着眼于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代表性学说进行了详尽的讲解。从起源到发展的各个时期,深析了各个学说的主要主张。其中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占据主要篇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