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哲学史

学分: 2 总学时: 32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的性质:《中国哲学史》主要探讨中国哲学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生条件、发展规律,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哲学家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选修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通过开设该课程,使学生能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哲学传统,把握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性XX性因素,以促进我国两个文明建设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讲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哲学产生之初的一些重要X畴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哲学争论的中心问题。

教学内容:

一、早期的“阴阳”、“五行”说的主要内涵

1.《易经》与早期“阴阳”说

2.《洪X》与早期“五行”说

二、春秋战国时期哲学论争的中心――“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

1.殷、周之际天人观的变化

2.中国早期思想家的“名实观”

第二讲孔子及其哲学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孔子思想的政治背景以及孔子仁学的核心内涵,掌握孔子成仁之道中智、仁、勇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孔子对社会变革的态度

1.孔子的阶级立场

2.孔子对周礼的“损益”

二、孔子仁学思想

1.“仁者爱人”的内涵

2.“亲亲为仁”的内涵

3.仁与“忠恕”的内涵

三、孔子成人之道

1.仁与智的关系

2.仁与勇的关系

3.“畏天命”与“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

第三讲墨子及其哲学思想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墨子思想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墨子兼爱思想的内涵以及墨子认识论思想的主要内涵。

教学内容:

一、墨子及墨学

1.墨子及其学派所代表的阶层

2.儒墨显学及其关系

二、墨子兼爱思想

1.“兼相爱”与“兼以易别”的内涵

2.兼爱与仁爱的区别与联系

3.功利主义视域内的兼爱思想

三、墨子认识论思想

1.“取实予名”与“三表”

2.“非命”与XX迷信的矛盾

第四讲《老子》的哲学思想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老子》一书“道”思想的内涵和特征。

教学内容:

一、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

1.老子其人

2.《老子》其书

第二节“道”的学说

1.作为世界统一原理的“道”的内涵

2.作为世界发展原理的“道”的内涵

第三节《老子》的认识论和辩证法

1.“无为”和“无名”的内涵

2.反者道之动的内涵

第五讲孟子的哲学思想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孟子》思想要旨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内容:

一、孟子其人与《孟子》其书

1.孟子其人

2.《孟子》其书

二、“性善”说与先验主义认识论

1.孟子以前的人性论思想

2.孟子性善说的主要主X

3.孟子对其性善说的论证

4.性善说与“大丈夫”人格

第六讲庄子哲学思想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庄子哲学要旨及其历史影响。

教学内容:

一、庄子其人与《庄子》其书

1.庄子其人

2.《庄子》其书

二、神论色彩的天道观

1.道的超越性

2.道的普遍性

3.“或使”说与“莫为”说的内涵

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1.庄子对事物根本性质的否定的思想

2.对人的认识能力的怀疑的思想

3.庄子对真理标准怀疑的思想

4.庄子对逻辑思维能否把握道的思想

第七讲荀子的哲学思想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荀子思想的要旨及其历史影响。

教学内容:

一、荀子其人与《荀子其书》

1.荀子其人

2.《荀子》其书

二、明于天人之道的天道观

1.“明于天人之道”与“天行有常”的内涵

2.“制天命而用之”与“人能参”的内涵

三、“明分使群”与“化性起伪”的人道观

1.“人能群”与国家、社会的起源

2.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思想内涵

3.性恶思想对教育理论的影响

四、“制名以指实”的认识论与“解蔽”的思想方法

1.“制名以指实”的内涵

2.“符验”、“辨合”、“解蔽”的内涵

第八讲两汉哲学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董仲舒思想的要旨及其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掌握王充对于董仲舒的批判及其对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教学内容:

一、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1.“天人感应”的宇宙论模式

2.“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历史循环论

3.“顺命”、“成性”与“防欲”的内涵

4.“形神”之辩上的“尊神”

二、王充的哲学思想

1.“疾虚妄”的批判精神

2.“自然之道”,“非或为之”的内涵

3.王充关于偶然和必然的学说

4.王充“性有善恶”和学以“成德”

5.王充的形神观和认识论

第九讲魏晋玄学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魏晋玄学代表人物的思想要旨。

教学内容:

一、王弼的哲学思想

1.“以无为本”、“崇本举末”的内涵

2.“得意忘言”、“得意忘象”的内涵

3.“天命无妄”、“圣人有情”的内涵

第二节向秀、郭象《庄子注》的哲学思想

一、“独化于玄冥之境”的思想

二、玄学时命观

三、“名教即自然”的关系

第三节X缜的哲学思想

一、对佛教因果报应思想的批判

二、《神灭论》对形神之辩的总结

第十讲宋明理学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宋明儒学主要思想家的思想要旨及其在儒学发展中的作用。教学内容:

一、X载的哲学思想

1.“太虚即气”的内涵

2.“一物两体”的内涵

3.“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内涵

二、二程和朱熹的哲学思想

1.“理在气先”的内涵

2.“理一分殊”与“物无无对”的内涵

3.人性论与“复性”说的内涵

4.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三、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哲学思想

1.程朱理学向陆王心学的转折

2.“心即理”和“良知”本体说

3.“知行合一”说

4.良知的发育过程

5.王学的分化过程

第十一讲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阶段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哲学总结阶段代表性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教学内容:

一、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1.王夫之对“理气(道器)”之辩的总结

2.王夫之对“动静”之辩的总结

3.王夫之对“心物(知行)”之辩的总结

4.王夫之“理势合一”的历史观

5.王夫之“性日生日成”的人性论

二、黄宗羲的哲学思想

1.《明夷待访录》的启蒙思想

2.“心即气”的泛神论

3.历史主义的方法论

三、课程学时分配

四、其它

1.先修课程:无

2.考核方式:小论文考查。平时作业 20% 平时测验 20% 期末小论文 60% 3.作业要求:按理论教学每学时1题的比例,根据教学需要布置作业。

4.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中国哲学史教程(大学)2001年

主要参考书目:

(1)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XX人民1985年

(2)丁祯彦臧宏,《中国哲学史教程》华东师大1989年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1998年

(4)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XX古籍,1997年

(5)劳思光,《中国哲学史》 XX师X大学2005年

制订者:成云雷

审核者:顾志龙法政学院哲学教研室

《中国哲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哲学史》考试大纲 (2020年) 一、大纲综述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目标在于考察考生对中国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哲学派别和哲学观念等基本知识的储备和掌握;同时考查考生分析和解决中国哲学史上综合问题的实际能力等。 二、考试内容 第一篇先秦时期的哲学★ ★第一章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 ★第二章老子奠基的道家哲学 ★第三章墨子建构的墨家哲学 ★第四章早期儒家的性命说与孟子对儒学的深化 ★第五章道家思想的弘扬与庄子的精神追求 ★第六章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与《易传》的气化流行论 ★第八章荀子对儒家“外王学”的拓展 ★第九章法家集成者韩非子的哲学 第二篇汉唐时期的哲学★ ★第一章秦汉之际的黄老思潮 ★第二章董仲舒的天人相与说与儒学的神学化 ★第四章道家的新发展与魏晋玄学 第五章早期道教的神仙思想与丹道理论 第六章佛教的传入与两晋南北朝的佛学源流 第一节佛教空宗的传播与六家七宗的般若学 第二节僧肇的《不真空论》

第七章佛教的鼎盛与隋唐佛教哲学 ★第四节禅宗的顿悟成佛论 ★第五节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 第八章道教的国教化与隋唐道教哲学 第一节由隋入唐道教的的繁荣与重玄学 第三节道教信仰提供的思想史意义 第九章经学的重整与唐代儒家哲学 ★第一节儒学对佛学的回应与唐初经学的重整 ★第二节韩愈的道统论 第三节李翱的《复性书》 第五节刘禹锡的“天与人交相胜”论 第三篇北宋至明中叶时期的哲学★ 第一章道学初创 第一节北宋三先生 第二节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与《易通》 第三节邵雍的先天“象数”学 ★第二章张载的本体论与境界论 ★第三章程颢、程颐的“义理之学” ★第四章朱熹的理学 ★第五章陆九渊的心学 ★第八章王守仁的心学体系 第四篇明中叶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哲学 第三章王夫之对宋明理学的总结 第五章戴震的哲学倾向 第五篇近代中国(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哲学发展

国内名牌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指定阅读书目

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史》阅读书目 武汉大学精品课程“中国哲学史”参考书目(李维武)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郭沫若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杨向奎著:《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陈来著:《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 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 皮锡瑞著:《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出版。 严正著:《五经哲学及其文化学的阐释》,齐鲁书社2001年出版。 钱穆著:《先秦诸子系年》上下册,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郭沫若著:《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 郭齐勇、吴根友撰:《中华文化通志•诸子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徐复观著:《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出版。 李泽厚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萧萐父总主编、李德永本卷主编:《中国辩证法史稿》第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李零著:《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4年出版。 [美]本杰明·史华兹著:《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第二编汉唐时期的哲学发展 徐复观著:《两汉思想史》卷一,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出版;《两汉思想史》卷二,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出版;《两汉思想史》卷三,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出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中国哲学发展史》隋唐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周桂钿著:《秦汉思想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极简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笔记 (1)

极简中国哲学史 首先,哲学是什么呢? 胡适先生给哲学下了一个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老子孔子之前的两三百年,战祸连年,百姓痛苦;社会阶级渐渐消灭;生计现象贫富不均;政治黑暗,百姓愁怨。这时候就出现了几种典型的时代思想: 第一,忧时派。 第二,厌世派。 第三,乐天安命派。 第四,纵欲自恣派。 第五,愤世派(激烈派)。 这些思想乍看各有不同,其实都是非常消极的。大家去看《诗经》的《伐檀》和《硕鼠》两篇,诗人已经渐渐有一点独立的精神了。这就好比是革命的种子,这些种子发芽了,首先就是老子和孔子俩。 好,今天就讲这些。 附录: 《伐檀》 《硕鼠》 《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 砍下檀树做车辐啊,放在河边堆一处啊。河水清清直流注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饱腹啊! 砍下檀树做车轮啊,棵棵放倒河边屯啊。河水清清起波纹啊。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那些老爷君子啊,可不白吃腥荤啊!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女通汝)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好去处!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麦!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优待。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国有仁爱。那乐国啊那乐国,才是我的好所在!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苗!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慰劳!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郊有欢笑。那乐郊啊那乐郊,谁还悲叹长呼号! 我则以为要论独立的反抗的精神,最出色的该是《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中国哲学简史》简介

《中国哲学简史》简介 一、精编书摘 1.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2.人们习惯于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我们已经看出,儒 家不是宗教。至于道家,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有 其区别。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 道教教人反乎自然。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 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但是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 的原理和方术,显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3.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佛学比对佛教感兴趣得多。中国的丧祭,和尚和道士一起参加,这是很 常见的。中国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学意味的。 4.古代中国和希腊的哲学家不仅生活于不同的地理条件,也生活于不 同的经济条件。由于中国是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只有以农业为生。甚至今 天中国人口中从事农业的估计占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在农业国,土地是财 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串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某某某策的 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5.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他们所谓的“本”“末”之别。“本”指农业,“末”指商业。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 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能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在农业国家里,农 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贯串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理论、某某 某策都是企某某某“重本轻末”。

6.因为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两 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 7.这一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哲学所用的语言,富于暗示而不很 明晰。它不很明晰。因为它并不表示任何演绎推理中的概念。哲学家不过 是把他所见的告诉我们。正因为如此,他所说的也就文约义丰。正因为如此,他的话才富于暗示,不必明确。 8.照这个理论说,理想的人生是这样一种人生,虽然对宇宙有极高明 的觉解,却仍然置身于人类的五种基本关系的界限之内。这些人伦的性质 可以根据环境而变。但是这种理想本身并不变。 9.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二、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简史》以20万字的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 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因为它最初是讲义,所以它的语言极其流畅;因为它是由英文翻译过来的,所以它的文字 极其符合当代人的阅读。它在世界各地有多种译本,一直是许多大学中国 哲学的通用教材,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入门书。它对当今的读者有极大的 意义,不失为一部可以影响一生的文化经典。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 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 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 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

中国哲学史讲义03魏晋南北朝哲学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哲学 第一章概观 第一节社会特点 封建国家长期分裂,使政治、经济局势不稳定 政治权力中心多极化,使意识形态复杂多样化 中华各民族的大融合时期,使文化形态相交融 第二节思想文化特点 总体看思想文化呈多元发展趋势: 魏晋玄学思潮为主 南北朝道教流行 南北朝佛教传播 第二章魏晋玄学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 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老子注》 第一节关于玄学的概述 一、特点 玄学是魏晋时代(220~420年)的主要哲学思潮。具体表现为: 基本问题探讨本末有无的关系 思维方式是思辩式的,重在领会精神实质 学术特点体现为援道入儒,儒道兼综 现实生活受老庄逍遥思想影响,放纵不羁 二、玄学的产生 1、魏晋面临的时代问题: 统一国家的分裂、 士人生活的动荡、 多元观念的碰撞、 意识层面的整合。 2、玄学产生的原因: 现实因素:汉末豪强混战、三国分立,证明“独尊儒术” 的不可取;魏晋政治斗争激烈,士人得失生死变化无常“名士少有全者” ;学术上追求玄远以求自保于是弃实尚虚,追求玄远。 理论因素:汉代儒学在“独尊”需要驱使下的经学化、神学化,反使其理论空疏无务,迫使理论转型,用抽象的义理辨析取代神学的虚构。

三、经典 三玄:《周易》《老子》《庄子》 《周易注》《老子注》《庄子注》 四、主题 玄学的哲学主题是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但实质却是围绕着儒学的本质展开的,是关于名教与自然、纲常礼法与自然无为的关系问题。玄学家通过倡导崇本息末以证明“名教”与“自然”的同一性。是为“名教自然”之辩。 名教:指正统儒学所确立的社会规范,引申为 一般的社会秩序和行为准则。泛指有为。 自然:指宇宙的普遍本体,又指与人为相对的 天道自然。泛指无为。 五、汉—魏哲学形态的转化 主线:神学目的论—玄学本体论 特点:将先秦学说神学化、政治—玄理化、自然化 结果:为儒学寻求天命依据—重建儒家道德本体 六、意义 中国哲学由宇宙论转向本体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将儒家与道家的基本价值系统整合为“名教即自然”的同一哲学命题之中。 七、魏晋哲学派别与代表人物 1、主流派与非主流派:王弼、嵇康、阮籍、郭象。 杨泉、裴頠、欧阳建。 2、玄学三派:玄理派:何晏、王、裴、欧、郭。 狂放派: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 清谈派:王衍 3、三阶段:正始时期魏齐王曹芳240-249 (何、王) 竹林时期正始后十余年(嵇、阮) 元康时期西晋惠帝司马衷(裴、向秀、郭) 生平与著作: 王弼: 226—249 《周易注》《老子注》 何晏:约190—249《论语集解》 嵇康: 223—262 《嵇康集》 阮籍: 210—263 《阮籍集》 杨泉:三国人《物理论》 裴頠:267—300《崇有论》亡佚 欧阳建: 270—300 《言尽意论》收入《全晋文》 郭象: 252—312 《庄子注》

中国哲学史 教学大纲

(一)课程主旨:本课程对中国哲学从先秦至近代的基本历程与主要人物及其著作与思想进行较系统的说明,使学习者了解这一历程的基本线索与主要环节,把握其中主要哲学人物的基本著作、基本思想。 (二)课程授时:本课程分两个学期讲授。每个学期各讲授54学时,共计讲授108学时。第一学期讲授从先秦至唐代的哲学发展,第二学期讲授从北宋至近代的哲学发展。 (三)基本教材:冯达文、郭齐勇主编:《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四)进一步阅读文献: 1.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 2.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 3.冯契著:《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4.郭齐勇编著:《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 5.《中国哲学史》编写组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出版。 6.郭齐勇主编:《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人民出版社2005年

出版。 7.萧萐父、李锦全主编:An Outlin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Ⅰ)(Ⅱ),外文出版社2008年出版。 (五)讲授内容之一: 第一学期讲授中国哲学史上部,包括导论、前两编内容及课堂讨论,共54学时。讲授内容如下: 导论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研究(共讲授3学时)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共讲授27学时)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开端(3学时) 第二章儒家、墨家与道家哲学的产生(9学时) 第三章百家争鸣的展开(15学时) 第二编汉唐时期的哲学发展(共讲授22学时) 第一章秦汉时期的哲学发展(6学时) 第二章魏晋时期的哲学发展(6学时) 第三章佛教哲学的中国化(6学时) 第四章隋唐时期的哲学发展(4学时) 课堂讨论(2学时) (六)讲授内容之二: 第二学期讲授中国哲学史下部,包括后三编内容,共54学时。讲授内容如下:

读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有感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是一本由胡适著 / 肖伊绯整理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2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读后感(一):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发现记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讲义本的发现,很是经历了一番周折。学者肖伊绯开始着意搜集民国大学讲义已有两三年,一直在暗自留意这册讲义本——有些学者将它记录在案(胡颂平编《胡适之年谱长编》时提到过),有些学者认为它“已不可寻”(北大楼宇烈语),更多的学者则语焉不详。可以说,国内知识界目前还没有人确认亲自看到过这本书。肖伊绯先是通书友、书商在国内搜求,一直不见踪迹。后来,一位杭州的书友告诉肖,他在日本曾见到过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本,但只有“卷中”一册,他认为是没有成套的“残本”,没有购回。得知这一消息后,在肖伊绯的多次劝说下,经过多方努力,几经周折,最终促成该书友重新找到日本书商,终于购得此书。之后,去年的此日,在弘一大师纪念馆后的一所茶园里,肖伊绯用一部清代刻本《桃花扇》与书友换得此书。 虽为新文化运动之旗手,但从卷中讲义本出现的胡适评述中医的章节来看,胡适早年对待中国传统文明与文化,并非持完全反对、完全否定的态度;甚至于得出过东西方科学皆本源于“迷信”的说法。在卷中讲义本里还出现了胡适评述古代天文学的章节,实是为了挖掘与裁定——古代政治思想与国家意志对包括科学体系在内的各种意识形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力,该创见超越了过去谈学科史就只局限于学科之内的史料链接的做法。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有一个重要的“三段论”,即划分为先秦时代的上古哲学史;汉唐时代的中古哲学史;清代以来的近世哲学史。按照胡适的写作计划,前段先秦哲学史构成哲史大纲卷上,两汉与唐宋哲学史构成卷中部分,清代及近代哲学史构成卷下部分。当然,卷下只是停留在构想层面,并没有写出来,衍化成了胡适大大小小的专题研究论文及演讲,原拟共同构成卷中的两汉与唐宋哲学史部分,也只有《汉之哲学》形成了完整的讲义本,并于1919年在北大有过集中讲授。由此可见,《汉之哲学》是胡适在尚未全盘放弃中国哲学史大纲全卷写作的前提下,在中国哲学史层面最后的,有系统、有思想体系的著作。 原载于/《中华读书报》 原作者/陈香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读后感(二):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所感一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所感一 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胡适著,肖伊绯整理,2013年版),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新民说丛书之一,刚刚读完卷中部分内容,于是打算趁热打铁,先写写读后的一些所感,待日后深入研读将再继续写所感。 其实最早看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在大一上学期,是由讲中国思想史的夏老师极力推荐的。除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还有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记得当时从孔夫子旧书网、亚马逊网分别买来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蓬莱阁丛书系列,1997年版)和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商务印书馆出版,1993年版)、《中国哲学简史》(三联书店出版,2009年版)三本书,用两个月时间认真看完,所获颇多,基本对中国哲学史有了大致的了解。特别是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确为力作,其对中国哲学史的划分,史料的应用严谨、审慎,作为后辈学子的我甚是佩服。 当时看完,和很多人的想法一样,一直很遗憾的是《中国哲学史大纲》仅仅只有卷上,只写到先秦哲学思想。而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可以说是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遗憾。其中的卷中讲义本的整理出版,可以说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对各大出版社一版再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的一种截然改变,一定程度上补充完善了对胡适先生中古思想史研究的内容。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哲学体系之一,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旨在系统地介绍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体系,以及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第一部分:中国哲学的起源与发展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秦时期,这个时期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性、道德、政治和宇宙等问题的观点。他们的思想为后来的哲学家奠定了基础,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与思想体系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重点介绍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及其思想体系。孔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墨子则提出了以兼爱为核心的墨家思想,强调了爱与和平的重要性。荀子则提出了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荀子思想,认为人性本恶,并强调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这些思想家和他们的思想体系构成了先秦时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部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与思想体系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其思想体系。这个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家和思想体系。例如,老子提出了以道德经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庄子则进一步发展了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与追求真理的重要性。墨子的思想也得到了

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墨家的学派,强调了兼爱与和平的重要性。这些思想家 和他们的思想体系对后来的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部分: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与思想体系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秦汉时期的思想家及其思想体系。秦汉时期是中国哲 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思想家和思想体系。例如,墨子的思想 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墨学的学派,强调了兼爱与和平的重 要性。道家思想也继续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道家思想家,如列子和庄子。 佛教也在这个时期传入中国,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部分:宋明清时期的思想家与思想体系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宋明清时期的思想家及其思想体系。这个时期是中国 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思想家和思想体系。例如,朱熹是宋 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理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 阳明则提出了以心学为核心的阳明学派,强调人的内心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家和他们的思想体系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 通过学习中国哲学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中国人民的 思维方式。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体系,以及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通过深入研究中国 哲学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价值观和思想传统,并为我们的思考和行 为提供有益的启示。

马工程《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马工程《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中国哲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历程的重要学科,旨在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和理论,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本课程将全面介绍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脉络,包括先秦诸子、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佛家等不同学派和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和学说,以及中国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 二、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掌握其主要学派和思想家的重要观点和学说; 2.提高综合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评价不同学派和思想家的观点;

3.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4.认识中国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能够运用哲学思维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三、教学内容 1.先秦哲学 (1)诸子百家的出现和特点; (2)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 (3)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 (4)墨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 (5)法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 2.秦汉哲学 (1)儒家学派的发展和演变; (2)道家学派的发展和演变; (3)墨家学派的发展和演变;

(4)法家学派的发展和演变。 3.两晋南北朝哲学 (1)佛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 (2)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 (3)名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 (4)兼容并包的哲学思潮。 4.唐宋哲学 (1)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 (2)佛教哲学的主要观点和学说; (3)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 (4)儒释道三家的融合与争鸣。 5.明清哲学 (1)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学说; (2)佛教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9140072 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学分:3 学时:48 课程类别:专业平台课 授课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学生 教学单位:法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修读学期:第4学期 一、教学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在于使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掌握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中国哲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态、特点,了解中国哲学史上的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其基本思想。使学生掌握有关中国哲学思想的基本知识,认识中国哲学发展演变的历程及其规律,深刻领会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培养学生运用中国哲学分析、理解、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专业知识方面: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儒道释三家的主要人物及其基本思想,尤其是掌握儒家哲学思想在几个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表现形态,挖掘中国哲学的现实意义。 2.专业能力方面:提高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以及心理等主面的素质、并提高其说服教育的能力。 3.综合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运用哲学思想分析现实问题和当代国内外重大思潮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内容 (一)绪论:何谓哲学?哲学史? 1.教学内容:了解哲学、哲学史的基本研究对象及特点;熟悉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

代表人物、基本思想;掌握中西哲学产生、表达及所达到的境界的不同之处。 2.教学重点: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哲学史? 3.教学难点:哲学与科学的区别是什么?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区别是什么? 4.组织形式:讲授、视频《一场演讲百年震憾》《此生必看科学试验》、讨论 (二)第一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1.教学内容:了解“先秦诸子”形成的历史前提、“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熟悉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主要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掌握儒家三纲五常五伦八德基本思想。 2.教学重点: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公孙龙 3.教学难点:孟荀之辨、儒墨之辨、孔老之辨 4.组织形式:讲授、视频《孔子》《仁义礼智信对内脏的影响》《人为何要遵守五伦大道》、讨论 5.自主学习:墨:墨子;阴阳(五行):邹衍、《周易》;法:韩非; (三)第二讲两汉经学:独尊儒术 1.教学内容:了解两汉经生经今古文之争的历史背景;熟悉经今古文争论的目的意义;掌握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基本思想。 2.教学重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今古文之争 3.教学难点:因何独尊儒术? 4.组织形式:讲授、讨论 5.自主学习:扬雄、王充《论衡》 (四)第三讲魏晋玄学:清谈风度 1.教学内容:了解魏晋玄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熟悉名士风度的精神旨趣;掌握魏晋名士在中国哲学史的上历史意义。 2.教学重点:名士风度 3.教学难点:名士风度 4.组织形式:讲授、讨论 5.自主学习:向秀、郭象 (五)第四讲隋唐佛学:直指人心 1.教学内容:了解佛学传入中国及中国学者求取佛经概况及艰辛历程;熟悉佛学在中国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经典著作;掌握禅宗最主要的特点。 2.教学重点:东土禅宗初祖、六祖 3.教学难点:佛教是宗教吗? 4.组织形式:讲授、视频《达摩祖师》《心经》《六祖坛经》、讨论 5.自主学习:韩愈、李翱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旨在全面介绍中国古代至现代的哲学思想和学术发展。通过学习中国哲学史,学生将了解中国思想的源流,并深入探讨其中的重要思想观点和哲学家的贡献。本教学大纲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个指导框架,帮助他们有效地传授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内容和概念。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 1. 了解中国古代至现代的哲学思想,并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2. 熟悉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学派和代表性哲学家,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和贡献。 3. 掌握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并能够运用它们进行学术研究和讨论。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 本课程将按照以下内容和安排进行教学: 1. 介绍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包括先秦、汉代、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主要学派和思想家。 2. 分别探讨每个时期的代表性哲学家及其重要观点,如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庄子的自然观、墨子的兼爱思想等。 3. 分析不同学派之间的对话和辩论,以及其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

4. 研究现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包括鲁迅、梁漱溟等现代哲学家的思想。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内容和概念。 2. 研讨: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师的引导,讨论重要哲学观点和学 派之间的关系。 3. 阅读:布置相关文献阅读任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 4. 研究项目:组织学生开展研究项目,促进其对中国哲学史的深入 理解和应用。 四、教材和参考书目 教材: - 《中国哲学史导论》,作者:王重民 - 《中国哲学史纲要》,作者:李慕白 参考书目: - 《中国文化思想史》,作者:黄仁宇 - 《中国哲学通史》,作者:冯友兰 五、评估方式

《中国哲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哲学课程类别:任意选修课 适用专业:法学、社会学考核方式:考查 总学时、学分: 32学时 2学分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教学,须使学生了解中国哲学各历史时期主要流派的思想智慧的精华,了解有代表性的中国哲学家的主要哲学智慧观点,使学生增强哲学思维,丰富哲学智慧,以促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二、课程教学要求 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思辨的结晶,它历经数千年的漫长历程,逐步形成了自己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哲学智慧的鲜明特征,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宝库。本课程以中国哲学学派与哲学思想发展为主要线索,力求体现中国哲学智慧的连续性丰富性与多样性,力求将知识传授与智慧开发结合起来,突出介绍每一时代中国哲学思维的智慧精华,以使学生对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精华有所感悟与把握,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所帮助。 1.先修课程 社会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理解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以及与西方哲学的根本差别。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讲授与PPT课件相结合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1章中国哲学概述(4学时) 1.教学内容 如何理解哲学,如何理解中国哲学。 2.重、难点提示 哲学思维方式的建立 第2章中国哲学的起源(4学时) 1.教学内容

天命观与王官学 2.重、难点提示 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矛盾运动来理解中国哲学的起源 第3章中国哲学分期(2学时) 1.教学内容 西周六艺,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 2.重、难点提示 西周社会的文化特点以及孕育的子学文化胚胎 第4章商周天命观(4学时) 1.教学内容 六艺:《易》《春秋》《礼》《乐》《诗》《书》 2.重、难点提示 《易》《春秋》的社会功能 第5章先秦子学(4学时) 1.教学内容 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 2.重、难点提示 理解先秦子学的文化源头及其特点 第6章两汉经学(4学时) 1.教学内容 社会环境的变迁与儒家经学地位的确立 2.重、难点提示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解释经学与子学的关系:以儒家为例 第7章魏晋玄学(2学时) 1.教学内容 玄学的特点与理论贡献 2.重、难点提示 理解玄学在中国哲学发展中的过度作用。 第8章隋唐佛学(4学时) 1.教学内容 社会环境的变迁与佛学的传入。从初期传入到与本土文化结合而形成独特的中国佛学宗派与理论。 2.重、难点提示 华严宗与禅宗 第9章宋明理学(4学时) 1.教学内容

最新中国哲学史课程资料李中华教学大纲

最新中国哲学史课程资料李中华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课程资料李中华教学大纲 目录 1.基本目的 2.课程大纲 3.详细大纲 4.考核办法 5.习题思考 基本目的 揭示先秦至近代中国哲学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基本线索、规律和内容;介绍中国古代主要 哲学家的著作、思想及其前后继承关系和思想异同;评述中国哲学基本范畴的发展演变特点 及其与文化的内在关联。 课程大纲: 一、导言 二、孔子 三、老子 四、墨子 五、孟子 六、庄子 七、惠施和公孙龙 八、易传 九、荀子 十、韩非子 十一、董仲舒 十二、汉代的经学十三、王充 十四、王弼 十五、阮籍与嵇康十六、裴頠与欧阳建十七、郭象

十八、慧远与僧肇 十九、道教哲学 二十、隋唐佛教 二十一、经学与儒家 二十二、周敦颐与二程 二十三、张载 二十四、朱熹 二十五、陆九渊 二十六、王守仁 二十七、罗钦顺与王廷相二十八、李贽与方以智 二十九、王夫之 三十、颜元 三十一、戴震 详细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一、导言 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与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二、孔子 孔子与儒家、秩序与礼、仁、中庸、天命、君子与圣人 三、老子 老子与道家、天道与道、反与弱、无为与自然、儒家价值的批评四、墨子 墨子与墨家、兼爱与“仁”的反省、尚贤与尚同、非乐与节葬、天志与明鬼、三表 五、孟子 孔孟之间、性善论、尽心说、仁政、圣人论 六、庄子 隐士与庄子、道与物、心灵与形体、齐物论、逍遥游 七、惠施和公孙龙 名家、历物十事、白马论、坚白论、指物论

八、易传 儒家的新方向、两套语言、道器之间、三才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 九、荀子 儒家的分化、性恶论、天论、礼与人道、正名、虚一而静 十、韩非子 法家、法术与势、道与理、历史 十一、董仲舒 汉初的儒家与道家、大一统、德与刑、天人感应、名论、性与情十二、汉代的经学 经典与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 十三、王充 元气、自然无为、实知与知实、性与命 十四、王弼 所谓玄学、以无为本、名教与自然、得意忘言 十五、阮籍与嵇康 竹林七贤、越名教而任自然、声无哀乐 十六、裴頠与欧阳建 贵无与崇有、济有者皆有、言尽意论 十七、郭象 玄学与庄子、从山林到庙堂、独化、性与命、玄冥之境、名教与自然 十八、慧远与僧肇 佛学的传入与六家七宗、因果学说、神不灭论、不真空论、物不迁论 十九、道教哲学 五斗米道与道教的成立、葛洪与抱朴子、陶鸿景、唐代的老子注二十、隋唐佛教 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二十一、经学与儒家

中国古代哲学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哲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中国古代哲学(英文)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编号:学时:4/每周 主编姓名:张永义单位:哲学系职称:副教授 主审姓名:单位:职称: 授课对象:本科生专业:哲学年级:2 编写日期:2002年12月 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哲学专业的基础课。主要任务有三:第一,揭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梳理中国古代哲学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第三,总结中国古代哲学在形而上学、认知方法及人生观等领域所获得的成就及洞见。其目的在于让同学对自己的思想传统有一种同情的了解和客观的评价。 教学基本要求:对一些重要哲学家的思想有一种全面的认识;对一些重要思想流派的演变过程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有选择地阅读本学科所涉及的经典文献。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特质(4学时) 1.什么是哲学 2. 中国哲学的特征3. 分期4. 中国哲学史的沿革. 本章的重点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特征与沿革有一整体的把握。 第二章儒家(8学时) 1.说儒 2. 孔子 3. 孟子 4. 荀子 5.《易传》 6.《大学》与《中庸》 本章的重点是把握先秦儒家的基本精神及思想演变过程. 第三章道家(6学时) 1.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中的地位 2. 老子与《道德经》 3. 杨朱学派 4. 庄 子 5. 黄老道家 本章的重点是把握先秦道家的基本精神及思想演变过程. 第四章墨家(4学时) 1.墨家的起源 2. 前期墨家 3.后期墨家 本章重点在了解墨家思想的独特品格以及墨学衰微的原因. 第五章法家(2学时) 1.法家三派 2. 商君书 3. 慎到、申不害与韩非 4. 法家之法与现代法制 本章的重点在了解法家政治哲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六章名辩思潮(4学时) 1.名辩思潮兴起的背景 2. 合同异派 3. 离坚白派 4.儒道墨法对名辩学 的评价. 本章的重点在了解名家两派学术观点的异同以及名学与逻辑学的关系. 第七章两汉经学(4学时) 1.什么是经学 2. 董仲舒与西汉今文经 3. 王充的元气自然论 4. 古文 经的兴衰.

教师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7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 根据项目办的课程安排,本周研读了,胡适先生的大作《《中国哲学史大纲》》,此著作较为难懂,第一次接触与哲学有关的书籍,书中的文言文较多,所以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对于哲学,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抽象,好在学校安排了导读教授,那么在张教授的指引下,对于这本书籍,有了一点点的感想。 《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哲学家胡适的先秦哲学思想史专著,该书原是胡适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1917年他根据此编成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的讲义,此书的成就巨大,《中国哲学史大纲》所引起的震动,不仅仅是哲学史研究本身,而是中国当时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就史学界而言,这本书除了在使用了证明的、分析的、系统的的等研究方法而给予当时的史学研究以极大的影响和启迪之外,更重的是,是在观念上的启蒙作用,而且还得到了菜元培、梁启超、胡适、冯友兰的高度评价。 在学习《中国哲学史大纲》之前,对于诸子白家的思想脉络和争鸣名家的认识都是零散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下面就对阅读了此书之后,关于老子“无为”的思想谈一谈一些浅薄的认识。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其实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 《道德经》享誉世界,被世界政要、精英名流、企业领袖所崇拜,被奉为旷世奇书,万经之王,引申到治国,“无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以理解为“道”中的规律治国,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是以法治国,而非人治:人过多的干预社会秩序则乱,法治则井然有序。“无为而治”对于帝王个人准则而言,即是清心洞察、知人善任、将合适的人才摆在合适的岗位上,具体事情分摊给臣下去做,不必事必躬亲。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策略,所以知古是无为而治的第一应用,为了贯彻无为而治的方针,各级政府官员既要抛弃各种政绩主义和形式主义,也要抛弃“为人民谋幸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仁政理念,宽刑简政,与民休戚,尽量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务工作即

《中国哲学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D1111008 课程名称:《中国哲学专题研究》 课程性质:专业任选课 适用专业:哲学专业(本科) 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总学时:51学时(讲授43学时;实践8学时) 学分:3 先修课程:《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原著选读》 平行课程:《西方哲学史》 后续课程:《当代哲学前沿问题研究》、《现代新儒学》、《西方哲学专题研究》 课程简介:《中国哲学专题研究》课程是在系统的学习过《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原著选读》后,对中国哲学进行专题式的探讨和研究,既通过时间段式的分割来横向掌握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框架和形态,又通过问题式的综合来纵向把握中国哲学史的基本问题和线索。“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基本问题之一,本课程以此问题为专题,对中国哲学史展开专题式探讨和研究。 推荐教材:冯禹:《“天”与“人”——中国历史上的天人关系》,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参考书目: 1.杨慧杰:《天人关系论》,大林出版社,1981年版。 2.王充:《论衡》,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3.韩愈:《韩昌黎全集》,中国书店,1991年版。 4.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 5.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6.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 7.孙诒让:《墨子闲诂》,中华书局,2001年版。 8.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 9.苏舆:《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 10.扬雄:《扬子法言》,中华书局,1954年版。 11.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 12.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1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14.陆九渊:《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 15.朱谦之:《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版。 16.郭象注,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中华书局,1998年版。 17.《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6年版。 二、课程总目标 《中国哲学专题研究》课程对中国哲学史上的基本问题进行专题式的探讨和研究,意在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国哲学史》,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就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方面来说,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对中国哲学上的“天人关系”这个基本问题的历史发展线索、发展逻辑的讲解,不仅使学生掌握中国哲学史上各学派、各哲学家关于这个基本问题的思想,还力求使学生掌握这个问题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理路,以及这种发展演进所体现出的各时期思想家思考这个问题的不断深入过程。就能力的培养方面来说,本课程更重要的是通过专题式探讨和研究,使学生掌握学术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进行独立学术研究的能力。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 读了本书开启我对哲学的探究之路,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哲学让我们学会用辩证的方法看待事物,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以后我会潜心多读一些哲学书籍,以便使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智慧、自信。 胡适先生曾经在《答某君书》的回信中,针对其“人生有何意义”这样的一个 问题,这样回答道:“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自己怎样生活”。是啊,人的一生何其长又何其短,古往今来,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被人所 铭记。那些能被人所记住在的名字,都是曾经给予历史以印记的人,方能留名史册, 至于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那就要看对于历史进程来说,他所做的是有功还是犯错了。而这一切其实就只关乎着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你有什么样的人生观,那么你就会有着怎样的人生。正如胡适所说过的“世界的关键在我们手中,就如古人的任重 而道远”。在人生价值追求上要真正获得解脱,只能借助于老子的“少私寡欲”,戒除过分的欲望了。因此老子一再劝诫人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罪莫 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面对的是还不韵世事的青少年,这时候他们的三观还有 待我们进一步的去树立,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错,什么是善恶,什么是是非。这时候 我们就可以从我们的传统文化入手,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去熏陶、培养他们的世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时我们就必须要重视中国古代哲学教育思想的学习,以引导学生从小确立“人生之根本”,知善恶、明事理、辨是非。因为在《中国哲学史 大纲》中,胡适先生认为教育哲学能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通过古代哲学思想来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呢?是不是全盘照收,只要是书中出现的思想就应该来者不拒,统统纳为己用?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就应该结合实际,取其精华去其愚忠,将其中有正面、积极、向上的东西教授给学生,引导其健康、乐观、勤学、善思地成长。 作为教师的我们,面对性格各样的学生我们能做什么?对于善于妥协,轻言放 弃的学生,我们要教会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让他明白自然的运动

《中国古代哲学》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哲学》课程简介 【课程代码】C341007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哲学(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授课对象】生物技术专业四年制本科学生 【学分】1学分 【学时】总学时16,理论学时16。 【课程性质】任意选修课 【课程模块类型】公共基础课程模块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以哲学问题为基本的框架,如宇宙观、方法论、认识论等,以概念、命题为基本的对象,通过系统地介绍中国哲学三大哲学流派的思想体系,使学生对古代中国哲学传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力图揭示中国古代哲学对世界、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的学科。 该课程内容包括绪论和儒、道、释三大哲学流派的哲学思想介绍。绪论:阐述哲学发展的物质基础、哲学萌芽的过程、夏、商、周时代的天命、神权思想和阴阳五行思想。儒、道、释三大哲学流派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体系、命题、范畴。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达到以下要求: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大学生知识面,使之对我国哲学发展过程和基本思想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三大哲学流派和其代表人物的重要思想。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三大哲学流派是最重要的哲学家,认识和理解其提出的命题、范畴,对其思想体系有一个大概而又尽可能全面的了解。 【开课教研室】邓小平理论教研室 【主讲教师简介】张建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查科目。期评成绩由平时成绩(10%)、期考成绩(90%)组成。考查方式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哲学》,张建平主编,院内使用教材,2002年。 《中国哲学史》,任继愈主编,人民出版社,1993 年。 《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选讲》课程简介 【课程代码】C341002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选讲(Syuabns of the Selected of Chinas Comtemporary and Modern Historic Figures) 【授课对象】生物技术专业四年制本科学生。 【学分】1学分。 【学时】总学时12,理论12学时。 【课程属性】任意选修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