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简介

《中国哲学简史》简介

一、精编书摘

1.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2.人们习惯于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我们已经看出,儒

家不是宗教。至于道家,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有

其区别。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

道教教人反乎自然。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

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但是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

的原理和方术,显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3.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佛学比对佛教感兴趣得多。中国的丧祭,和尚和道士一起参加,这是很

常见的。中国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学意味的。

4.古代中国和希腊的哲学家不仅生活于不同的地理条件,也生活于不

同的经济条件。由于中国是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只有以农业为生。甚至今

天中国人口中从事农业的估计占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在农业国,土地是财

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串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某某某策的

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5.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他们所谓的“本”“末”之别。“本”指农业,“末”指商业。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

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能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在农业国家里,农

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贯串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理论、某某

某策都是企某某某“重本轻末”。

6.因为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两

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

7.这一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哲学所用的语言,富于暗示而不很

明晰。它不很明晰。因为它并不表示任何演绎推理中的概念。哲学家不过

是把他所见的告诉我们。正因为如此,他所说的也就文约义丰。正因为如此,他的话才富于暗示,不必明确。

8.照这个理论说,理想的人生是这样一种人生,虽然对宇宙有极高明

的觉解,却仍然置身于人类的五种基本关系的界限之内。这些人伦的性质

可以根据环境而变。但是这种理想本身并不变。

9.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二、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简史》以20万字的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

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因为它最初是讲义,所以它的语言极其流畅;因为它是由英文翻译过来的,所以它的文字

极其符合当代人的阅读。它在世界各地有多种译本,一直是许多大学中国

哲学的通用教材,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入门书。它对当今的读者有极大的

意义,不失为一部可以影响一生的文化经典。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

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

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

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

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某某某。曾获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52年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第二至

四届全国某某某协委员。20世纪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

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学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

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内容简介

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冯友兰首先介绍了中国哲学的精神与背景,这是基于中西方哲学的气质、传统的不同来展开。该书最开始是为西

方读者而写,因而有必要介绍中国哲学的精神及其产生的地理、经济背景。可以说,第一章、第二章是对中国哲学是什么以及为何如此的高度概括与

阐明。

创作背景

自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一度处于落后、挨打局面,反映在

文化领域则表现为思想文化的保守、落后。随着严复《天演论》的译出,“进化论”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的主要思潮。国内的学术界,从一个极端走

向另一个极端,无论是激进派,如某某某、鲁迅等,还是自由主义者,如

孙东荪、胡适等,都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甚至保守派,如梁漱溟等

也不反对“进化论”。西学的传入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哲学的更新,另一方

面也冲击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亟须有学术领袖促进中西方文化在互不贬斥、相互尊重的条件下沟通、融合。

此外,在《中国哲学简史》出版前,虽然西方关于中国哲学的各种著

作为数不少,但通常不是太专业,就是太通俗,因而西方人对中国哲学的

知识知之甚少。“即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人,如果请他们列举中国的

主要哲学家,除非汉学专家,大概能列举出的中国哲学家只有孔子,或可

能再加个老子。”

冯友兰先生有见于此,致力于重构国内对中国哲学的自信,以便更好

地沟通中西方文化,以及向西方哲学界介绍、传播中国哲学知识,提高中

国哲学地位。1946年到1947年,冯友兰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

讲座教授,面向美国学生讲授中国哲学史。其后,课程的英文讲稿经整理

于1948年在美国出版,即《中国哲学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讲中国哲学史一般都是从先秦讲到近代,在近代也总能讲出龚自珍、

魏源、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严复、梁启超、孙中山等一大串人物来。但认为“近代中国哲学正在创造之中”的冯友兰,则将史的`线索截止在

宋明理学、心学时期,以王守仁哲学思想的讲述而告终。只是在讲到西方

哲学传入这一专题时才粗粗地提到康有为和严复,这主要与冯友兰的哲学

认识有关。冯友兰对中西文化差异原因的探索经历了:地理区域、历史时代、社会类型三个完全不同的认识阶段。在历史时代差别的认识阶段上,

冯友兰认为东西文化的差别,实际上就是中古和近代的差别。他在另一部

在欧美流传较广的“中国哲学史”中断言:“严格地说,在中国还未曾有

过近代哲学,但是一旦中国实现了近代化,就会有近代中国哲学。”在这

部哲学史中,他将中国哲学分为两个时代,即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相当

于西方哲学史中的古代与中古代。这一划分时代的思想显然对这本“中国

哲学简史”产生着相当大的影响。

在具体讨论其中一哲学家和其中一哲学流派时,冯友兰通常采用的是

讲述问题的方式。对每一问题的选择与讲解,都体现了冯友兰对这一哲学

家和哲学流派的把握与理解。冯友兰既能从中国智慧的角度把握以探索人

生价值、宇宙生命意义为其追求的哲学价值重心(关于中国哲学的这一内

容特征,集中体现在儒家哲学思想中),又能从西方智慧的角度阐释中国

哲学的思维妙法,尤其能指出中国哲学思维非逻辑比逻辑更为深刻的道理(东方思维的这一方式特征主要体现在道、佛的哲学玄思中)。

冯友兰认为,在其中一种程度上,哲学家的思想是其某某某治理想的

阐明、构建。因而,他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采用了史论结合的方式,在诠释各家哲学的同时,也将其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哲学家所向往

的理想的生活状态和国家制度相结合,使读者更易产生同情的理解。同时,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的主要目的不是机械地增加知识、提高控制自然的

能力,而是向往“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过程。

除此之外,冯友兰为读者澄清了许多常见的理解上的误区,并做了进

一步的详细说明。比如对儒家提倡的中庸思想的阐明:“中”即“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而“庸”就是“普通”和“寻常”。就情感说,中庸

是指情感未发生时,心的活动恰到好处,情感发生后,无所乖戾,呈“和”的状态;在社会生活中,“中”的思想同样适用于人的感情和欲望,“当

人的欲望和感情表达得合乎分寸,他的内心便达到一种平衡,而这种是精

神健康所必需的”。这种中庸思想的核心也就是物极必反,要把握住个度,当一个事物发展到极端的时候,就会使它朝着另一端发展,最终会使我们

收到事与愿违的结果。冯友兰在书中通过对常见误解的澄清,使读者对其

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内容特点

该书较之冯友兰先前的著作《中国哲学史》虽有大量删减,篇幅明显

缩短,但其完整性、精确性却不下于前者。相反,《中国哲学简史》虽然

删除了一些次要的思想家,对主要思想家所用的篇幅也缩小了,但其学术

色彩并未减弱,其资料及诠释非常准确,立论也平实全面。

作品影响

总体而言,《中国哲学简史》勾勒出了中国哲学的基本面貌,反映了

冯友兰成熟的哲学史观,其准确的描述和得当的选材,不仅深化了人们对

于中国哲学史的理解,也使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走向现代化。同时,作为一

位根植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并接受过西方学术训练的学者,冯友兰不仅对

中国哲学进行了体系化的梳理,还把中国哲学推向了世界,一方面加深了

西方对中国传统的研究与理解,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哲学自身的现代化。

2023年2月,该书成为第二届全国某某某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

活动创新教材。

冯友兰简介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著名哲学家,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中文名:冯友兰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南南阳唐河 出生日期:1895.12.04 逝世日期:1990.11.26 毕业院校: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 代表作品:《中国哲学简史》 目录 生平简介人物介绍哲学贡献人物小传中学时期大学时期婚姻生活创办刊物 学成回国出席哲学会议被捕审讯著书立说赴美考察解放后三阶段 作品名录《中国哲学简史》《三松堂自序》《人生的境界》 人物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县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中国哲学简史》享誉全国,《人生的境界》被编入中学教材。 哲学贡献 1923年夏,冯友兰著作《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1924年又写成《人生哲学》,作为高中教材之用,在这本书中,冯友兰确立了其新实在主义的哲学信仰,并开始把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结合起来。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冯友兰讲授中国哲学史,分别于1931年、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创立新理学思想体系 从1939年到1946年7年间冯友兰连续出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新理学》(1937)、《新世训》(1940)、《新事论》(1940)、《新原人》(1942)、《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通过“贞元六书”,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使他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冯友兰学术思想的转型期。新中国成立后,冯友兰放弃其新理学体系,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哲学史。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二册、《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四十年的回顾》和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等书。学术行年简谱(1895--1990)冯友兰作品集(18张)1895年12月4日(农历乙未十月十六日)生于河南省唐县祁仪镇。1901年,始入家塾读书。1910年,考入唐河县立高等小学预科。1911年,考入开封第五中学。1912年,夏,转入武昌中华学校。1915年,冬北京师范学校结业,1918年,夏,毕业于武昌中华学校。在开封与任坤结婚。秋,任教于河南第一工业学校。1919年,秋,未去纽约1920年1月,继续在河南工业学校任教1921年,在《新潮》杂志发表《柏格森的哲学方法》、《与印度泰戈尔谈话(东西文明之比较)》等文。1923年,发表《评柏格森的<心力>》(《新潮》3卷2期)、《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及其后果的一种解释》(《国际伦理学杂

《中国哲学简史》简介

《中国哲学简史》简介 一、精编书摘 1.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2.人们习惯于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我们已经看出,儒 家不是宗教。至于道家,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有 其区别。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 道教教人反乎自然。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 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但是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 的原理和方术,显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3.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佛学比对佛教感兴趣得多。中国的丧祭,和尚和道士一起参加,这是很 常见的。中国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学意味的。 4.古代中国和希腊的哲学家不仅生活于不同的地理条件,也生活于不 同的经济条件。由于中国是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只有以农业为生。甚至今 天中国人口中从事农业的估计占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在农业国,土地是财 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串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某某某策的 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5.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他们所谓的“本”“末”之别。“本”指农业,“末”指商业。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 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能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在农业国家里,农 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贯串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理论、某某 某策都是企某某某“重本轻末”。

6.因为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两 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 7.这一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哲学所用的语言,富于暗示而不很 明晰。它不很明晰。因为它并不表示任何演绎推理中的概念。哲学家不过 是把他所见的告诉我们。正因为如此,他所说的也就文约义丰。正因为如此,他的话才富于暗示,不必明确。 8.照这个理论说,理想的人生是这样一种人生,虽然对宇宙有极高明 的觉解,却仍然置身于人类的五种基本关系的界限之内。这些人伦的性质 可以根据环境而变。但是这种理想本身并不变。 9.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二、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简史》以20万字的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 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因为它最初是讲义,所以它的语言极其流畅;因为它是由英文翻译过来的,所以它的文字 极其符合当代人的阅读。它在世界各地有多种译本,一直是许多大学中国 哲学的通用教材,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入门书。它对当今的读者有极大的 意义,不失为一部可以影响一生的文化经典。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 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 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 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500字(共3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500字(共3篇) 这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500字范文是我们精心挑选的,但原对你有参考作用。 在朋友圈都在刷屏世界杯的时候,我看完了这本书,两遍。 作者冯友兰先生出现在《无问西东》片尾的彩蛋里,绝对的大师级人物,不仅是哲学史家,本人更是一名哲学家。1935年写作完成两卷本巨著《中国哲学史》,1946-1947年冯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用英文讲授中国哲学史,英文讲稿由他的学生布德成书,就是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的入门经典。 从先秦一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主要的哲学流派,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条理清晰,详略得当,深入浅出,也只有大师做得到。本书一半的篇幅在讲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灿烂的黄金时代。从汉代起主要是儒道,外来的`佛教,禅宗 ___,以及儒道的复兴,虽然名家迭出,却远没有先秦时期那样迷人。 中国与西方的差异归根到底是哲学上的差异,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价值,体验高于道德

的价值。因此,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内圣外王的品格,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也许我们平日并不会思考哲学问题,但知晓了老祖宗们在思考什么怎么思考,就明白了 ___是我,我们的为什么是这样的,那都是因为中国哲学的基因已经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血液里,使我们带着一脉相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解释这个世界,去寻找关于一切的答案。 希望你能喜欢这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500字范文。 这些天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才发觉原己 ___的哲学思想一窍不通。虽然看不懂,但是感觉从这只有300来页的书本里看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在中华上下5000千年的 ___发展脉络。 冯在着本书里讲了中国历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实我也不清楚怎么去说,哲学的东西真是好难懂啊!不过他的这本书已经写得比较通俗易懂了。是我看到过的哲学书中最好读的。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是2012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该书作者是冯友兰,译者是涂又光,赵复三。 该书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 内容简介: 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著名出版公司麦克米兰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超级入门书。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出版。五十多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此书没有中文版本。直到20世纪80年代,本书才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首版印刷十万册,很快售罄,成为当时学术界的大畅销书。201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并做了软精装,内容和品质都有很大的提升。可以说,本书是了解中国哲学的首选读本,也是影响大众一生的经典著作。 这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思想的结晶。具有哲学学生专著,通过古今中外相关知识,其中充满了智慧和哲学家的洞察力。特别是笔者关心的实际问题,颇有"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每个人作风。

《中国哲学简史》以20万字的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因为它最初是一个讲义,它的语言是非常流利的,因为它是从英语翻译,所以它的文本是非常一致的当代阅读。它在世界各地有各种各样的翻译,是许多大学中常见的中国哲学教材,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介绍。它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意义重大,是一部能影响一生的文化经典。

樊登读书会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樊登读书会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摘要: 一、引言 二、中国哲学简史概述 1.内容简介 2.结构安排 三、樊登读书会对中国哲学的解读 1.解读方式 2.解读亮点 四、读后感 1.对哲学的认识 2.个人成长与启示 五、总结 正文: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樊登读书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和阅读各类书籍。本文将围绕樊登读书会解读的《中国哲学简史》一书,谈谈个人的读后感。 二、中国哲学简史概述 1.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简史》是一部概括中国哲学史的著作,作者冯友兰先生以通俗

易懂的语言,梳理了从先秦到现代的中国哲学发展脉络。书中详细介绍了各位哲学家的思想、理论及其历史背景,让读者对中国哲学有了全面的了解。 2.结构安排 《中国哲学简史》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讲述中国古代哲学,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个学派;下篇则聚焦于中国现代哲学,探讨了西方哲学传入中国后的影响及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 三、樊登读书会对中国哲学的解读 1.解读方式 樊登读书会以音频、视频等形式,对《中国哲学简史》进行了解读。解读者运用生动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案例,将抽象的哲学理论变得形象易懂,让读者更容易领会哲学的魅力。 2.解读亮点 樊登读书会的解读,不仅关注哲学思想本身,还注重挖掘哲学家们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这种方式让哲学更加鲜活,也让读者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四、读后感 1.对哲学的认识 通过阅读《中国哲学简史》及樊登读书会的解读,对哲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认识到哲学并非高深莫测,而是源于生活,指导生活的智慧。哲学家的思想成果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个人成长与启示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对我个人的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将不断汲取哲学智慧,以指导自己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1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以其清晰的结构、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作为一本入门级的哲学读物,它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哲学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的文字流畅易懂,逻辑清晰,使得读者可以轻松地理解他的观点。同时,他的思想深度和广度也令人钦佩。他不仅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还对西方哲学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哲学的发展。 书中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先秦哲学、两汉哲学和宋明哲学。在先秦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墨子、孔子、老子、庄子和荀子的思想。他认为,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墨子学派的思想核心,而孔子的仁爱思想则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此外,他还指出了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以及荀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两汉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他认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则对中国的科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宋明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他认为,程朱理学强调理气关系和心性之学,而陆王心学则强调内心的体悟和反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哲学的重要性和价值。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中国哲学也对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类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2 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一份关于冯友兰的读书笔记。 1.背景介绍: 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等。 2.深入分析: 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先秦、两汉和宋明。在先秦时期,道家和儒家是主要的哲学流派,它们的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两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在宋明时期,理学家们提出了“天理”思想,认为天理是宇宙的本原,是人类行为的准则。这种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个人观点: 我认为,冯友兰的哲学思想非常深刻,他对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也非常深入。他的著作不仅仅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他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对比与参照: 相比于其他哲学家,冯友兰的哲学思想更加注重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于哲学思想的影响。他对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也非常深入,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一作者及著作信息 1作者信息 冯友兰(1895- 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 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等校教授和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等职。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曾赴美国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校务委员会)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2 年后- -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常务委员。并曾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中国哲学史新编》、《三松堂学术文集》等。论著已编为《三松堂全集》,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2著作信息 此本《中国哲学简史》作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第二版1997年12月第二次印刷,冯友兰著,涂又光译,是冯友兰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后经过整理于1948年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又经其学生涂又光据英文翻译为中文。中国哲学简史,顾名思义,就是一本简述中国哲学史的册子,用冯友兰先生的话说:“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具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惟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随精而语焉犹详也。”’虽说是简史,但是冯友兰先生却也把论文联盟整理两千年来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在书中铺开,如一幅小,的画卷,画中,但凡可以在中国哲学史上留名的人、著作、思想、学派,无不在画心中留下一笔。一幅小小的画卷,却也勾勒出了中国几千年文化与思想发展的线索。全书,冯友兰先生用了二十八章。从中国哲学的精神和背景铺开,依次论及诸子百家的起源和代表人物、新道家、佛学、新需家及现代的中国哲学。其中有详有略1但都论及了其思想的核心,不仅是一部哲学史,也是一部中国文化与思想发展的历史。 二《中国哲学简史》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首先注重的是人生论,其次是宇宙论,很少注意知识

老子注译及评介读后感

老子注译及评介读后感 老子注译及评介读后感 一、简介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为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其中的思想对中国思想史影响深远,被誉为“道家之祖”。而针对《老子》的注译和评介也是历代学者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将就一些当前具有代表性的《老子》注译和评介著作进行介绍和评价。 二、《老子》注译 1. 老子《道德经》 (王弼注) 王弼是《道德经》道家注疏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注疏对于全面阐释《道德经》的思想内涵、探究其历史文化背景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是中学教材中常用的版本。 2. 《道德经》(李维注) 李维注的《道德经》是在宋代完成的,是宋代散文家和哲学家所作。他的注疏着重于注释文言文的词义,并对文献考证加以注解,使读者更好地理解《道德经》的思想内涵。

3. 《老子》 (江上颖注) 江上颖的《老子》注疏结合了其多年的学术研究和实践经验,主张用当代口语解读《老子》,这是与传统文言注疏不同的创新之处。其注释条理清晰、重点明确,对于读者理解《老子》的思想意义起到了较好的帮助。 三、《老子》评介 1.《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一部介绍中国哲学史的专著,其中对《老子》的评介也是重要的部分之一,在社会主义时期对学界具有深远影响。该书不仅扼要概括了《老子》的思想内涵,还对其起源、形成,以及对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影响作了系统论述。 2. 《中国古代哲学史》(荀朴著) 荀朴的《中国古代哲学史》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专著之一,其中对《老子》的评介较为深入,对《老子》所代表的思想流派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其论述具有严密的逻辑分析和较高的思想深度。 3. 《老子哲学思想研究》(万象先著)

冯友兰简介

冯友兰简介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语文知识、练习题、试卷大全、教案教学、课件大全、知识扩展、阅读答案、课文内容、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Chinese knowledge, practice questions, exam papers, lesson plans, courseware, knowledge expansion, reading answers, text content, composition,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优秀传统文化的课外读物

经典1 《人间词话》—王国维 内容简介:《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接受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熔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哲学,美学于一炉,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文艺理论体系,影响很深远,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推荐理由:作者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经典2 《牡丹亭》—汤显祖 内容简介: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推荐理由:《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与《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一起被誉为“四大名剧”,它们体现了我国古代戏剧作品的最高成就。本文以文词典丽著称,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 经典3 《菜根谭》—洪应明 内容简介:《菜根谭》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是囊括五千年中国处世智慧的奇书。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采儒、道、佛三家之精髓,以儒道为核心,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大道;融处世哲学,生活艺术,审美情趣于一体;它似语录,却拥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它似随笔,却拥有随笔所不及的整饬。 推荐理由:它是一部文辞优美、含义深邃的读物,更是一部陶冶人之情操、磨炼人之意志、催人奋发向上的中国文学作品。“咬得菜根者则百事可为”,《菜根谭》以众多富含哲理的名言警句教予世人出世入世之法则。

中国古代哲学家、哲学流派简介(3)哲学家(a)

中国古代哲学家、哲学流派简介(3)哲学家(a) 根据《中国哲学简史》、《中西哲学小史》的介绍,结合查阅的资料,遴选了31位对中国哲学发展有着不同程度影响的中国古代哲学家,梳理、编录了他们的思想和观点,仅供参考。 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开创了儒家学派。他编纂了《春秋》,修订了“五经”,创办私学,打破传统贵族教育。在道德哲学方面以“仁”为核心自成系统--孔子之道即是“仁”。孔子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各个时代很不相同。他死后,逐渐被认为是“至圣先师”,高于其他一切教师;到了公元前2世纪,地位更加提高,认为他是接受天命,继周而王,被称为文宣皇帝、文宣王;公元前1世纪,孔子被认为是活着的“神”,这也是孔子光荣的顶点,在汉朝中叶,儒家的确可以称做宗教。之后,孔子的地位回归到理性上来,不再被认为是“神”,但他依旧是“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总的来说孔子如同苏格拉底在西方历史中的地位。根据他与弟子言行编辑的《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一)正名说: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孔子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必也正名乎”!治理国家的原则就是首先要正

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种社会关系的名。比如“君”的本质即所谓的“君道”,这是理想的“君”必备的。“君”若按君道而行,他才于“实”、于“名”,都是真正的“君”。也就是“实”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否则纵然使别人称他为君,他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君”。每个名都有一定的含义,都有其对应的责任和义务,也都指向事物的本质“实”。(二)仁、义之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比如,父行父道爱其子。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仁”就是人的一切德性的总和,“仁人”就是“全德之人”的意思。所以统治者要“爱人”,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义”,宜也,即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且所做的这些事从道德上来说都是正确的。如果出于非道德的原由,虽然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而属于利的行为。义与利是相对立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利之辩”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要的。(三)忠、恕之道:“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那么实行仁的方法,即“仁之方”是什么呢?在于“推己及人”!推己及人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中庸》所举的例证,“己所欲,亦施于人”,孔子称之为“忠”,强调的是忠恕之道肯定方面;另一是《大学》所举例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称之为“恕”,强调的是忠恕之道的否定方面。这正反两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也就是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历史141张立东1400070123 大一的通识课程中国哲学的教材,冯友兰先生的大作《中国哲学简史》,这是第一本全面介绍中国各派哲学理论的学术著作。最早了解他还是通过他的女儿宗璞的几篇散文,家学渊源深厚的宗璞也成为了一代散文名家。但直到这学期学习马哲课,我才真正捧起这本中国哲学史上里程碑之作。书中冯先生展现出的深厚的理论基础,博闻强识的渊博知识,对中国哲学思想的独特理解使我完全沉浸其中。原先我对中国哲学所知仅限于天人合一,是通过阅读钱穆的书获得的,冯先生在全书开始就论述了天人合一。“照中国哲学家们说,那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它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第一章)人与自然,现实与理想,入世和出世,中国的哲人们就是在不停地寻找着这两种极端中间的那个平衡点。 宗教和哲学的关系是必须在讨论哲学之前就理清楚的。“中国人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合的。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第一章)。他并没有像西方哲人一样展开去通过逻辑推理分析讨论宗教和中国哲学的差异性,他没有给予什么实际的信息,而是在一个超层面完成了哲学对宗教的分离。这本身就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体现,这很好理解,就如同传教士本身必须信奉基督教,科学家必须拥有辩证法和实证精神一样,研究哲学的冯先生自身也是中国哲学的典型体现. 我一直相信,每一种文化都必须发源于她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哲学当然也是如此。温州人的重商主义就是山区地形带来的,犹太人的重商主义亦是如此,日本的人多地少也带来了日本高度密集有序的土地利用观念。而中国的农耕文化必然使得哲学中带有一些农耕文明的特色。在农耕文明上建立起来的家族文化,还有更重要的,对日常自然的关注,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事物的直接领悟构成了中国哲学的内核。“我们若把诺思罗普在这里指出的和我在本章开头提到的联系起来、就可以看出,已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由此而来的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以及区分的概念,基本上是农的概念。农所要对付的,例如田地和庄稼,一切都是他们直接领悟的。他们纯朴而天真,珍贵他们如此直接领悟的东西。这就难怪他们的哲学家也一样,以对于事物的直接领悟作为他们哲学的出发点了。”(第二章)。有趣的是,中国哲学的很多观点在西方哲学中也都能够找到映射。比如,“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就反向另一个极端;这就是说,借用黑格尔的说法。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第三章)这就非常明显的体现出中西两种哲学看待事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篇一: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读后感 书名:《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页码:302 页 内容简介: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学生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本书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不失为一本教益丰厚的文化经典。 正文: 读《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有感 郭训财 一直对中国哲学很感兴趣,人类文明的历程,进入了多元化时期。有人预言,未来世界将是基督教、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三足鼎立”和互相冲突的时代。这一看法是否成立,尚待斟酌;但它说明了一个事实: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不仅在东方世界继续发挥作用,而且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这是文明发展的事实。人们都承认,中国哲学的主题是人的问题和它涉及到的各个层面。在当今科技和工具理性支配一切的时代,这 个问题愈发凸显出来了。 中国封建社会主流哲学思想主要有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儒家思想在 教育 教学中历来备受推崇,历经两千多年,仍然光彩照人,可鉴后世。一、儒家的思想的精髓及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学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儒家精神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也就是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寓于现实的精神。就是说,我们要有道德勇气,有强烈的正义感,敢于担当道义,甚至不惜杀身以成仁。儒家认为,人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成就道德人格。只要挺立了道德自我,以良知作为主宰,我们就能超越世间各种境遇,超越本能欲望,以超越的精神,干日常的事业。儒学的基本观念是“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其实,“仁”就是生命的相互感通,是人、我、群、己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滋养润泽,“仁”又是主体内在的意识,是自己决定

中国哲学简史四章总结思想

中国哲学简史四章总结思想 中国哲学简史是一本以历史为主线,梳理中国哲学发展脉络的专著。书中的第四章主要介绍了秦汉时期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潮,展现了中国哲学思想在这个历史时期的辉煌与复杂。本文将对这一章进行总结,总结思想并写1000字。 本章开始于秦汉时期,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汉高祖刘邦建立汉王朝,先后介绍了法家、名家和纵横家这三个主要的学派。 首先介绍的是法家,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李斯。法家强调统一的法律制度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主张以律治国,以法制约君王的行为。法家的核心思想是权术,即通过权力手段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法家思想的出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近代政治思想的雏形。 接下来是名家,名家的代表人物是荀子。荀子注重个人修养和德性的培养,认为通过自律和学习可以实现个人的完善。荀子提出了人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教育和习俗的规范才能使人变得善良。他还强调了天命观念,认为人应该顺应天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最后介绍的是纵横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纵横家主张利用权谋和策略来维护国家的利益,主张“非秦不治天下”。韩非的思想对中国的官僚制度有着深刻的影响,他强调制度规范和任用人才的重要性,提出了“法者政之道也,正名定分之谓也,常以号令之道也,而亦令不行何?”的著名论断。

除了这三个学派,本章还介绍了一些其他的思潮,如道家和墨家的兴起,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多样性和矛盾性。 其中道家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和老子。道家哲学强调以自然为师,追求身心合一的境界。他们认为追求功名利禄只会带来人的痛苦和社会的混乱,主张养生、修身、顺应自然的原则。 墨家则强调兼爱和非攻,主张以非攻取代战争,提倡互利互补的和平共处。墨子的学说对中国的儒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混乱的战乱时期,各种哲学思潮交织在一起。佛教随着东渡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佛教强调解脱和涅槃,提倡禅修和慈悲为怀的生活方式。佛教传入中国,推动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本章最后介绍了道教的兴起,道教强调返璞归真和寻求长生不老,主张通过炼丹和修行来达到永生的目标。道教的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哲学思想在秦汉时期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历程。在这个时期,中国哲学思想经历了从儒家思想为主导到法家、名家、纵横家等不同观点的竞争和相互融合的过程。这些思想在强调人的个体完善的同时,也关注了社会和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这些思想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精摘及简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精摘及简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精摘及简述 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一个哲学家要进行哲学思考,就必然会对人生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比如,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在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另一方面,当我们对人生、宇宙、知识进行思考和谈论时,这种思索和谈论本身也是知识、也是哲学,正如亚里士多德的话,“这就是关于思索的思索”。 人们往往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寻求超越,这一点中国人和其他民族都是一样的。中国人其实不怎么关切宗教,虽说看见庙、寺、观甚至一些不太合规距的封建迷信场所,都想去转转、去拜拜,但这种行为也只是在侧面反映了人们是真的不在乎宗教,所以才会表现出对各类宗教的面面俱到和雨露均沾。那么中国人为什么不关切宗教呢?那是因为哲学可以替代宗教的某些美好的功能而不需要承担过分宗教的愚昧代价。中国哲学在中国有非常广泛的传播途径:儿童入学,首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孩子刚认字,课本先是《三字经》,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哪怕到了现代,我依然记得高三语文老师的一句话,“入世学儒、出世老庄”,这是当时老师为了缓解大家的高考压力,激励我们毕业班学生“你就往死了学,把心放的稳稳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总有你的灵丹妙药”;工作了,每当遇到困难,总会不自主地在中国传统哲学里考古,即使懒惰地去求助于长辈或老师,也大体逃不出中国哲学的范畴。所以,不论历史的车轮如何滚滚,代代的传承,让中国的哲学思想可以不断地滋润每一个华夏文明的承接着。 人是各种各样的,每一种人都可以取得最高的成就,比如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军事家等。但单就做人而言,中国哲学给出的最高的成就是,成圣,即天人合一。那么,成圣是否需要抛弃社会,与世隔绝呢?释迦牟尼认为,人生是苦难的根源;柏拉图认为身体是灵魂的监狱;个别道家认为,生命是赘疣,修道就是舍弃等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