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迈克尔逊干涉实验的分析与讨论

绪论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1883年在美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合作为研究“以太”漂移而设计创造出来的精密仪器。它利用分振幅法产生双光束以实现干涉。迈克尔逊与其合作者用此仪器进行了三项著名实验:即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实验结果否定了“以太”的存在,为相对论的提出奠定了实验基础;随后将干涉仪用于光谱的精密结构的研究;利用光谱线的波长,标定标准米尺等工作,为近代物理和近代计算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用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点光源非定域干涉测氦氖激光的波长时,其值总是偏大。本文通过对某些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找出了测量值偏大的原因是在某些区间里干涉条纹并不是严格的等倾干涉条纹。由此本文通过公式运算与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找出了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氦氖激光波长的最佳区间,并用实验数据进行了应证。在以后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在此区间里进行测量,从而减小实验误差。

笔者发现,在大多数物理实验教科书中,对如何减小实验误差大都进行了罗列与叙述,但大多是从实验仪器与实验者等方面寻找问题,很少有人提及在实验中存在最佳测量区间这一问题。笔者在实验中发现了一些异常现象,通过对象的分析,发现存在着最佳测量区间。

对迈克尔逊干涉实验的分析与讨论

1 引言

1881年迈克尔逊(Michelson,1852-1931)制成可以测定微小长度、折射率和光波波长的第一台干涉仪。后来,他又用干涉仪做了3个闻名于世的重要实验:迈克尔逊-莫雷(Morley,1838-1923)“以太”漂移实验,实验结果否定了“以太”的存在,解决了当时关于“以太”的争论,并确定光速为定值,为爱因斯坦(Einstein,1879-1955)发现相对论提供了实验依据;迈克尔逊与莫雷最早用干涉仪观察到氢原子光谱中巴耳末系的第一线为双线结构,并以次推断光谱线的精确结构;迈克尔逊首次用干涉仪测得镉红线波长(λ=643.84696nm),并用此波长测定了标准米的长度

(1m=1553164.13镉红线波长)。此外迈克尔逊于1920年用一台高分辨率的干涉仪测量猎户星座等变光星的直径约为太阳直径的3倍,这是人类首次精确测量太阳之外的恒星的大小。

迈克尔逊干涉仪在近代物理和近代计量技术中起了重要作用。今天迈克尔逊干涉仪已被更完善的现代干涉仪取代,但它的基本结构仍然是许多现代干涉仪的基础。

2 实验原理

理想情况下的迈克尔逊干涉仪光路如图1所示,G

1

的半透膜将入射光束

分成振幅相等的两束光(1)和(2),光束(1)经M

1反射后穿过G

1

,到达观察点

E,M

2光束(2)经M

2

反射后再经G

1

后表面反射后也到达E,与光束(1)会合干涉,

在E处可以看到干涉条纹。玻璃板G

2起补偿光程的作用。M

2

′是M

2

镜通过G

1

反射面所成的虚像,因而两束光在M

1、M

2

上的反射,就相当于在M

1

与M

2

上的反射,与厚度为d的空气薄膜产生的干涉现象等效,当M

1与M

2

严格垂

直时,M

1与M

2

′严格平行,这时用短焦距的凸透镜会聚激光束形成的高强

度的点光源时可观察到非定域的干涉花样,用面光源可产生等倾干涉条纹,

当M

1与M

2

′接近重合,且有一微小夹角时,可得到等厚干涉条纹。

3 干涉的判断

3.1 等倾干涉的判断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精密的光学测量仪器,干涉条纹的正确判断关系到

实验数据的精确度,严格的等倾干涉要求M

1与M

2

严格垂直,即移动平面镜M

1

和虚平面镜M

2

′严格平行,由此我们在E处观察到的干涉条纹可认为是由

平面反射镜M

1与虚像平面反射镜M

2

′所反射后光的干涉叠加而成的。此时

一束光经M

2和M

1

反射后形成的两束相干光是平行的,它们在观察屏上相遇

的光程差均为2dcosi,因而可看到清晰而明亮的同心圆形干涉条纹。由于d 是恒定的,干涉条纹是倾角i为常数轨迹,故称为“等倾干涉”。

3.2 等厚干涉的判断

等厚干涉产生的条件是M

1与M

2

并不严格垂直,即移动平面镜M

1

和虚平

面镜M

2′并不严格平行,此时M

1

与M

2

′有一个微小夹角α,此时一束光经

M 1与M

2

反射后形成的两束相干光相交于M

1

或M

2

的附近,因此,若把观察屏放

在M

1或M

2

对于透镜所成的像平面附近,就可以看到光干涉所形成的条纹。

如果夹角α较大,而i角变化不大,则条纹基本上是厚度d为常数的轨迹,因而称为“等厚干涉”。

4 干涉条纹的调节

4.1 等倾干涉条纹的调节

调节M

1、M

2

的方向,使M

1

、M

2

′平行,我们将在观察屏上看到如图所示

的等倾条纹,开始时使

M 1离M

2

′较远(如图4-4(a)),这时条纹较密(如图4-3(a)),将M

1

渐向M

2′移近,我们将看到各圆条纹不断“吞入”,当M

1

离M

2

′较近时(如

图4-4(b)),条纹逐渐变的越来越稀疏(如图4-3(b)),直到M

1与M

2

′完

全重合时(如图4-4(c)),中心斑点扩大到整个视场(如图4-3(c)),

若我们沿原方向继续推进 M

1,它就穿M

2

′而过(如图4-4(d)),我们又可

看到稀疏的条纹不断“吐出”,随着M

1与M

2

′的距离的不断变大(如图

4-4(e)),条纹重新变密(如图4-3(e))。

4.2 等厚干涉条纹的调节

当M

1与M

2

′有微小夹角时,我们将在观察屏上看到(如图4-3(f))图样,

开始时M

1与M

2

′相距较远(如图4-4(f)),当M

1

与M

2

′间的距离逐渐变小时

(如图4-4(g)),开始出现越来越清晰的条纹,不过最初这些条纹并不是

严格的等厚线,它的两端朝背离M

1与M

2

′的交线方向弯曲(如图4-3(g)),

在M

1与M

2

′靠近过程中,这些条纹不断朝背离交线的方向平移,当M

1

M

2

′相距较近,甚至相交时(如图4-4(h)),条纹变直了(如图4-3(h))。

若我们沿原方向继续推进M

1,使它重新远离M

2

′,条纹将朝交线的方向平

移,同时,在此过程中,M

1与M

2

′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条纹逐渐朝相反

的方向弯曲(如图4-3(i)),当M

1与M

2

′距离较大时,见不到条纹(如图

4-3(j))。

5 实验现象分析

在本实验中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当调节粗调手轮至一定位置时,干涉圆条纹中心将会发生移动。我们继续调节M

1

使其向d减小的方向移动,我们发现条纹逐渐变为直线,此时d≈0。继续调节,我们会发现观察屏上又会出现干涉圆条纹,且圆条纹的中心随粗调手轮的调节而发生移动。继续调节粗调手轮至一定位置时,圆条纹中心将不再移动。如下图所示:

分析其原因发现在实验中我们很难让M

1与M

2

′严格平行,也就是说M

1

M

2′之间是有一定微小夹角的。当M

1

与M

2

′之间的距离d较大时,这一微

小夹角可忽略,可以减小因M

1与M

2

没有严格垂直而引起的误差,此时是等

倾干涉,我们调节粗调手轮,让圆环“吞入”,此时d在减小,当d减小至

一定程度时,M

1与M

2

′之间的微小夹角便不可忽略,因

M 1和M

2

′不平行,导致光源S 和两虚光源S

1

( S0

1

, S1

1

, S2

1

为M

1

不同位置时的S

1)、S

2

不能在一条直线上(如下图所示),测量中随M

1

的平移S

1、S

2

联线不仅在缩短,而且绕S

2

转动, 此时接收屏E上干涉同

心圆条纹表现为“消失”一个个圆条纹的同时, 中心位置移动。这样M

1

动前后S

1与S

2

间实际距离的变化不再等于而是小于导轨上测得的S

1

移动

的距离2Δd ,这就使得由公式Δd = Nλ/ 2 算出的波长λ值偏大。

由以上可知,在圆条纹中心发生移动时测量误差是很大的,也就是说存在着最佳的测量区间,在这区间内所测的数值的误差将相对较小。

6 最佳测量区间的讨论

有以上分析可知,当d较大时,可以减小因M

1与M

2

没有严格垂直而引起的

误差。当然d不是越大越好,当d太大时干涉条纹细而密,圆条纹半径太小,因而不利于人眼的观察

。如上图所示,设P 0为干涉圆环的中心,其光程差为Δ0 = 2 d ; P 1为第一圆环上的点,其光程差为:△1 = S 2P 1- S 1P 1 ,P 0P 1 =R ,S 1S 2= 2 d ,S 1P 0 = L

则△1 =22)2(R d L ++-22R L + =2

2R L +[222

441R L d Ld +++-1] 当L>>d 时把上式展开:

△1 =2

2R L +[2122244R L d Ld ++-812222

2)(16R L d L +] =222R L Ld

+[1+)(222

R L L dR +] =222R L Ld

+

当中央为明(或暗) 时, 第一环便为暗(或明),由第一环与中央干涉条纹的级数为21λ,所以Δ0-△1=21λ,即2d-222R

L Ld +=21λ, 由此可求出d=222224)

(R L R L R L +++λ。若取L = 1 ×103mm ,λ = 6. 328 ×104-mm 。

为了便于人眼观察,半径R 适中为好,取R = 3mm 。将以上数值代入上式可求得d=35.15mm 。从实验所用干涉仪可知,当d = 0 时, 对应的M 1 的位置x 1=29.00mm,圆条纹发生明显移动时,x 0=33.00mm 。所以

x=35.15+29.00=64.15mm 。

在M 1越过M 2′后,△1 =22)4(R d L ++-22)2(R d L ++

当L>>d 时展开得:△1=222R L Ld

+

我们由此可看出,当L>>d 时,M 1越过M 2′时P 1点的光程差与M 1未越过M 2′时P 1点的光程差相同,也就是具有对称性。由此,当M 1越过M 2′后,最佳测量区间的上限为29.00-(33.00-29.00)=25.00mm ,下限为29.00-35.15=-6.15mm 。由所用仪器可知当M 1不能再移动时d 在20.00mm 左

右,所以下限是M

1不能再移动时,M

1

即当M

1

越过M

2

′后,在小于25.00mm

时测量误差较小。在实验中,一般都在M

1未越过M

2

′时测量,所以在此便

不作讨论。

在实验中,取了以下区间进行测量,测得氦氖激光波长及其相对误差如下表所示:

氦氖激光波长及其相对误差表

(N=100)

33mm Δd(mm) 0.03213 0.03214 0.03215 0.03211 0.03217

λ(nm) 642.6 642.8 661.0 642.2 643.4

E(%) 1.50 1.58 4.45 1.48 1.67

40mm Δd(mm) 0.03182 0.03185 0.03170 0.03183 0.03186

λ(nm) 636.4 637.0 634.0 636.6 637.2

E(%) 0.57 0.66 0.19 0.60 0.69

50mm Δd(mm) 0.03165 0.03166 0.03169 0.03165 0.03170

λ(nm) 633.0 633.2 633.8 633.0 634.0

E(%) 0.03 0.06 0.15 0.03 0.19

60mm Δd(mm) 0.03186 0.03171 0.03173 0.03175 0.03170

λ(nm) 637.2 634.2 634.6 635.0

634.0

E(%) 0.69 0.22 0.28 0.35 0.19

70mm Δd(mm) 0.03192 0.03195 0.03181 0.03188 0.03203

λ(nm) 638.4 639.0 636.2 637.6 640.6

E(%) 0.88 0.98 0.53 1.04 1.23

总结以上理论分析和实验数据可看出,其波长的最佳测量区间为:33.00mm≤x≤

64.15mm

7 小结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相同型号的不同干涉仪以及同一干涉仪的每次实验中在测量时干涉圆条纹中心发生明显移动时M

1

的位置是不同的,且d=0时

M 1的位置也是不同的。在此将干涉圆条纹中心发生明显移动时M

1

的位置设为

x 0(mm),d=0时M

1

的位置设为x

1

(mm),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的实验测量中可取以

下区间:x

0≤x≤(35.15mm+x

1

)。在此区间内所测的波长误差较小。

结论

本文通过对在用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点光源非定域干涉测氦氖激光的波长时所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实验中存在最佳测量区间,由此展开了对最佳测量区间的讨论,通过理论分析与公式运算,最终找出了这一区间,且用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确定了所发现的这一区间。

由于学生在实验时,所测量的数据有的误差较大,有的误差较小,从而形成了对实验的不同认识,影响了学生的实验态度。最佳测量区间的发现,将使实验误差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小,将会提高实验效率,提高学生做实验的信心与积极性。而且最佳测量区间的发现,能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实验中所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

由此可见,本研究将对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的数据测量趋于准确起到一定作用。

本文到此己基本上结束,但课题的工作却没有结束,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和创新的地方。

下面对本论文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剖析,这也是今后应该改进的地方和需要继续做的工作:

1,目前的实验教科书上很少有对最佳测量区间的讨论,而本文也仅仅是通过对一些实验现象的分析,发现存在最佳测量区间,对这个问题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2,由于在实验中影响误差的原因很多,有实验者及实验仪器的原因,也有实验方法与实验技巧等原因,所以测量的实验数据也会存在一定误差。

3,实验中影响实验的因素很多,而实验现象也不会完全相同,这些也会影响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以及最佳测量区间的确定,所以本文无法全部给出确定值,不确定值的给出,将会造成一定的模糊性,要是真正运用到实验中将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致谢

难以忘怀的大学四年生活即将结束,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拾景忠老师,他治学严谨,宽以待人,始终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教诲,他鼓励我广泛阅读,同时要多做实验,严以律己。从论文选题、提纲拟定,到资料搜集,论文修改,拾老师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求真务实的科研作风、勤奋工作的敬业精神和渊博的知识使我终身受益。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和我同一选题的朱飞同学与我广泛的讨论,积极交流经验,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这里我表示深深谢意。四年来,在生活和学习中,那些给予我教诲,授予我知识的老师们,你们给予我的不仅是老师之恩,更是长辈之爱,你们对知识的不断求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对科研的执著,时刻激励着我,鞭策着我,让我不敢懈怠。

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正是他们的倾力支持和无私奉献,方使我能够完成本论文和学业。四年中,同班的诸位同学对我的学习和生活都给予了很多帮助,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此外,论文参阅了许多国内学者的资料,对此表示感谢。

四年的时光又是漫长的,四年来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我的本科学习阶段必将对我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感谢徐州师范大学对我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赵凯华钟锡华.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2] 沈元华陆申龙主编.基础物理实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仉志余王卫星主编.大学物理实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 石顺祥张海兴刘劲松 .物理光学与应用光学[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5] 马雪莲刁永锋.迈克尔逊干涉仪测波长的最佳区间的讨论[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2(4)

友情提示:方案范本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本范文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供参考!最好找专业人士起草或审核后使用。

对迈克尔逊干涉实验的分析与讨论

绪论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1883年在美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合作为研究“以太”漂移而设计创造出来的精密仪器。它利用分振幅法产生双光束以实现干涉。迈克尔逊与其合作者用此仪器进行了三项著名实验:即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实验结果否定了“以太”的存在,为相对论的提出奠定了实验基础;随后将干涉仪用于光谱的精密结构的研究;利用光谱线的波长,标定标准米尺等工作,为近代物理和近代计算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用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点光源非定域干涉测氦氖激光的波长时,其值总是偏大。本文通过对某些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找出了测量值偏大的原因是在某些区间里干涉条纹并不是严格的等倾干涉条纹。由此本文通过公式运算与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找出了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氦氖激光波长的最佳区间,并用实验数据进行了应证。在以后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在此区间里进行测量,从而减小实验误差。 笔者发现,在大多数物理实验教科书中,对如何减小实验误差大都进行了罗列与叙述,但大多是从实验仪器与实验者等方面寻找问题,很少有人提及在实验中存在最佳测量区间这一问题。笔者在实验中发现了一些异常现象,通过对象的分析,发现存在着最佳测量区间。

对迈克尔逊干涉实验的分析与讨论 1 引言 1881年迈克尔逊(Michelson,1852-1931)制成可以测定微小长度、折射率和光波波长的第一台干涉仪。后来,他又用干涉仪做了3个闻名于世的重要实验:迈克尔逊-莫雷(Morley,1838-1923)“以太”漂移实验,实验结果否定了“以太”的存在,解决了当时关于“以太”的争论,并确定光速为定值,为爱因斯坦 (Einstein,1879-1955)发现相对论提供了实验依据;迈克尔逊与莫雷最早用干涉仪观察到氢原子光谱中巴耳末系的第一线为双线结构,并以次推断光谱线的精确结构;迈克尔逊首次用干涉仪测得镉红线波长(λ=643.84696nm),并用此波长测定了标准米的长度(1m=1553164.13镉红线波长)。此外迈克尔逊于1920年用一台高分辨率的干涉仪测量猎户星座等变光星的直径约为太阳直径的3倍,这是人类首次精确测量太阳之外的恒星的大小。 迈克尔逊干涉仪在近代物理和近代计量技术中起了重要作用。今天迈克尔逊干涉仪已被更完善的现代干涉仪取代,但它的基本结构仍然是许多现代干涉仪的基础。 2 实验原理 理想情况下的迈克尔逊干涉仪光路如图1所示,G 1 的半透膜将入射光束分成振幅相 等的两束光(1)和(2),光束(1)经M 1反射后穿过G 1 ,到达观察点E,M 2 光束(2)经M 2 反射 后再经G 1 后表面反射后也到达E,与光束(1)会合干涉,在E处可以看到干涉条纹。玻璃 板G 2起补偿光程的作用。M 2 ′是M 2 镜通过G 1 反射面所成的虚像,因而两束光在M 1 、 M 2上的反射,就相当于在M 1 与M 2 ′上的反射,与厚度为d的空气薄膜产生的干涉现象 等效,当M 1与M 2 严格垂直时,M 1 与M 2 ′严格平行,这时用短焦距的凸透镜会聚激光 束形成的高强度的点光源时可观察到非定域的干涉花样,用面光源可产生等倾干涉条 纹,当M 1与M 2 ′接近重合,且有一微小夹角时,可得到等厚干涉条纹。

(完整版)迈克尔逊干涉研究性实验报告

研究性实验报告 迈克逊干涉

迈克尔逊干涉 摘要: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个设计非常巧妙的分振幅双光束干涉装置,有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分光束镜分成相互垂直的两束光;它们反射回来又经分光束镜相遇发生干涉,其光路实际上是在M1、M2’之间形成了一个空气薄膜,并且这个薄膜的厚度和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而变化,光源,物光,参考光和观察屏四者在布局上彼此完全分开,每一路都有充分的空间,可以安插其他器件进行调整测量,测量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加上精密的机械传动和读数测量系统,迈克尔逊干涉仪构成了现代各种干涉仪的基础,迈克逊干涉仪既可以使用点光源,也可以使用扩展光源,既可以观察非定域干涉条纹,也可以研究定域干涉条纹,既可以实现等倾干涉,也可以获得等厚干涉条纹。本实验利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来测量氦氖激光波长。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和调整方法; 2.观察等倾干涉现象; 3.测量氦氖激光波长。 二、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氦氖激光器,小孔,扩束镜,毛玻璃 三、实验原理 1.仪器光路原理 1 G1和G2是两块平行放置的平行平面玻璃板,它们的折射率和厚度都完全相同。G1的背面镀有半反射膜,称作分光板。G2称作补偿板。M1和M2是两块平面反射镜,它们装在与G1成45o角的彼此互相垂直的两臂上。M2固定不动,M1可沿臂轴方向前后平移。 由扩展光源S发出的光束,经分光板分成两部分,它们分别近于垂直地入射在平面反射镜M1和M2上。经M1反射的光回到分光板后一部分透过分光板沿E的方向传播,而经M2反射的光回到分光板后则是一部分被反射在E方向。由于两者是相干的,在E处可观察到相干条纹。 光束自M1和M2上的反射相当于自距离为d的M1和M2ˊ上的反射,其中M2ˊ是平面镜M2为分光板所成的虚像。因此,迈克尔逊干涉仪所产生的干涉与厚度为d、没有多次反射的空气平行平面板所产生的干涉完全一样。经M1反射的光三次穿过分光板,而经M2反射的光只通过分光板一次,补偿板就是为消除这种不对称性而设置的。 双光束在观察平面处的光程差由下式给定: Δ=2dcosi 式中:d是M1和M2ˊ之间的距离,i是光源S在M1上的入射角。

北航迈克尔逊干涉仪研究性实验报告

北航迈克尔逊干涉仪研究性实验报告 篇一:迈克尔逊干涉仪研究性试验报告 基础物理实验研究性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 第一作者:陈子豪 第二作者:李硕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目录 摘要:............................................................................................................................ 2 1.实验原理.................................................................................................................... 3 1.1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 3 1.2 单色点光源的非定域干涉条纹...................................................................... 3 1.3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机械结构.......................................................................... 6 2.实验仪器.................................................................................................................... 7 3.主要步骤.................................................................................................................... 7 3.1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 7 3.2 点光源非定域干涉条纹的观察和测量.......................................................... 7 3.3 数据处理.......................................................................................................... 8 4.数据记录与处理........................................................................................................ 8 4.1 实验数据记录.................................................................................................. 8 4.2 用逐差法处理数据.......................................................................................... 9 4.3 计算不确定度.................................................................................................. 9 4.4 得出最终结果并给出相对误差.................................................................... 10 5.讨论.......................................................................................................................... 11 5.1 误差分析........................................................................................................ 11 (1)常见误差来源...................................................................................... 11 (2)空程误差.............................................................................................. 11 (3)M1、M2 不严格垂直引起的误差......................................................... 12 (4)空气折射率变化引起的误差.............................................................. 12 (5)圆环吞吐计数误差.............................................................................. 12 5.2 改进方案........................................................................................................ 13 5.3 实验感想........................................................................................................ 14 6.附录.......................................................................................................................... 14 6.1 参考文献........................................................................................................ 14

迈克尔孙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耳孙干涉仪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掌握其调试方法 2、学会观察非定域干涉、等倾干涉、等厚干涉及光源的时间相干性,空间相干性等重要问题。 实验原理 1.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 迈克尔逊干涉仪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其基本光路如图所示。从光源发出的一束光, 在分束镜的半反射面上被分成光强近似相等的反射光束1和透射光束2。反射光束1射出后投向反射镜,反射回来再穿过;光束2经过补偿板投向反射镜,反射回来再通过,在半反射面上反射。于是,这两束相干光在空间相遇并产生干涉,通过望远镜或人眼可以观察到干涉条纹。 补偿板的材料和厚度都和分束镜相同,并且与分束镜平行放置,其作用是为了补偿反射光束1因在中往返两次所多走的光程,使干涉仪对不同波长的光可以同时满足等光程的要求。 2. 等倾干涉图样 (1) 产生等倾干涉的等效光路 如图2所示(图中没有绘出补偿板),观察者自点向镜看去,除直接看到镜 外,还可以看到镜经分束镜的半反射面反射的像。这样,在观察者看来,两相干光束好象是由同一束光分别经和反射而来的。因此从光学上来说,迈克尔逊干涉仪所产生的干涉花样与、间的空气层所产生的干涉是一样的,在讨论干涉条纹的形成时,只要考虑、两个面和它们之间的空气层就可以了。 所以说,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干涉情况即干涉图像是由光源以及、和观察屏的相对配置来决定的。

(2) 等倾干涉图样的形成与单色光波长的测量 当镜垂直于镜时,与相互平行,相距为。若光束以同一倾角入射在和上,反射后形成1和两束相互平行的相干光,如图3所示。过作垂直于光线。因和之间为空气层,,则两光束的光程差为 所以(1)当固定时,由(1)式可以看出在倾角相等的方向上两相干光束的光程差均相等。由此可知,干涉条纹是一系列与不同倾角对应的同心圆形干涉条纹,称为等倾干涉条纹。由于 1、两列光波在无限远处才能相遇,因此,干涉条纹定域无限远处。 ①亮纹条件:当时,也就是相应于从两镜面的法线方向反射过来的光波,具有最大的光程差,故中心条纹的干涉级次最高。中心点的亮暗完全由确定,当时,即 (2) 时中心为亮点。当值每改变时,干涉条纹变化一级。也就是说,和之间的距离每增加(或减少),干涉条纹的圆心就冒出(或缩进)一个干涉圆环。 ②测量光的波长由下式表示: (3) 式中,为入射光的波长,为反射镜移动的距离,为干涉条纹冒出(或缩进)的环数。 ③条纹间距:由式(),当一定,不为零时,光程差减少,偏离中心的干涉条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报告

φ M 1 d L 2d S 1’ S 2’ G S M 1’ M 2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 39042122 吴淼 摘要: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个经典迈克尔逊和莫雷设计制造出来的精密光学仪器,在近代物理和近代计量技术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通过迈克尔逊干涉的实验,我们可以熟悉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并掌握其调整方法,认识电光源非定域干涉条纹的形成与特点,部分从并利用干涉条纹的变化测定光源的波长。 实验原理: (1)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图如图(一)所示。从光源S 发出的一束光 摄在分束板G1上,将光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从G1半反射膜处反射,射向平面镜M2;另一部分从G1透射,射向平面镜M1。因G1和全反射平面镜M1、M2均成45°角,所以两束光均垂直射到M1、M2上。从M2反射回来的光,透过半反射膜;从M2反射回来的光,为半反射膜反射。二者汇集成一束光,在E 处即可观察到干涉条纹。光路中另一平行平板G2与G1平行,其材料厚度与G1完全相同,以补偿两束光的光程差,称为补偿板。在光路中,M1’是M1被G1半反射膜反射所形成的虚像,两束相干光相当于从M1’和M2反射而来,迈克尔逊干涉仪产生的干涉条纹如同M2和M1’之间的空气膜所产生的干涉条纹一样。 (2)单色电光源的非定域干涉条纹 M2平行M1’且相距为d , S 发出的光对M2来说,如S’发出的光,而对于E 处的观察者来说,S’如位于S2’一样。又由于半反 射膜G 的作用,M1如同处于S1’的位 图(一) 迈克尔孙干涉仪光路

置,所以E 处观察到的干涉条纹,犹如S1’、S2’发出的球面波,它们在空间处处相干,把观察屏放在E 空间不同位置,都可以看到干涉花纹,因此 这一干涉为非定域干涉。 如果把观察屏放在垂直于S1’、S2’的位置上,则可以看到一组同心圆,而圆心就是S1’,、S2’的连线与屏的交点E 。设E 处 (ES2’=L )的观察屏上,离中心E 点远处某一点P ,EP 的距离为R ,则两束光的光程差为 2222)2(R L R d L L +-++=∆ L>>d 时,展开上式并略去d ²/L ²,则有 ϕcos 2/222d R L Ld L =+=∆ 式中φ是圆形干涉条纹的倾角。所以亮纹条件为 2dcos φ=k λ (k=0,1,2,…) ① 由此式可知,当k 、φ一定时,如果d 逐渐减小,则cos φ将增大,即φ角逐渐减小。也就是说,同一k 级条纹,当d 减小时,该圆环半径减小,看到的现象是干涉圆环内缩;如果d 逐渐增大,同理看到的现象是干涉条纹外扩。对于中央条纹,若内缩或外扩N 次,则光程差变化为2Δd=Nλ.式中,Δd 为d 的变化量,所以有 λ=2Δd/N ② 通过此式则能有变化的条纹数目求出光源的波长。 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氦氖激光器、小孔、扩束镜、毛玻璃。

迈克尔逊干涉仪干涉现象实验心得

迈克尔逊干涉仪干涉现象实验心得迈克尔逊干涉仪干涉现象实验心得「篇一」 迈克尔逊干涉仪测波长 结束了一学年的物理实验,对于物理实验我有了自己的认识,大学物理实验是我们进入大学来第一个实验类学科。它即在我们以后的专业课实验学习指导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以后的就业工作也有着巨大的作用。物理实验是一种锻炼我们独立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很好的方式。本学期,物理实验已告一段落。在此,就本学期对物理实验中-------“迈克尔逊干涉仪侧波长”实验中存在的感受在说说。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近代物理学的一个重大发现,对整个物理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实验中它是用来测量波长的。总的来说,实验中我学习到了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工作原理。了解到干涉图样的形成和分类以及时间相干性等概念。学习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调节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和迈克尔逊干涉仪侧波长。 实验中,采用分振幅法产生两束相干光,从而实现干涉。具体的采用了等倾干涉的方法。点光源发出光线,在M1,M2'平行的情况下会有公式:光程差 △L=2dcosɵ(光程差△L,M1,M2'间距为d,入射光与反射光夹角的一半为ɵ)。这一公式可便于计算。为了实验更为简单易操作,实验中我们需要产生等倾干涉的条纹,而通过自然光源产生的光是从不同方向上入射到M1,M2'上的,这样就不能够形成干涉条纹,如果靠近镜面M2'处放置一点光源,则在此种情况下等倾干涉实际上就是非实域干涉中屏放到无限远。因而,等倾干涉不一定要点光源。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是很精密的。如两个全反镜就要一模一样;光学元件表面也要避免触碰等这也就是为什么迈克尔逊干涉仪要好生维护。 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时间是具有相对性的,迈克尔逊干涉仪还是测量时间相对性原理的经典仪器。我知道|En-E1|=h*v=h*(c/ƛ)。原子的跃迁是从高能态迁至低能态,发出的光波是具有限的波长即发出的不同波长的光线波长长度不是连续

物理实验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误差分析及结果讨论

实验总结: 1.在实际测量中,出现了一下情况:随测量次数的增多,圆心位置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是与理论相悖的,原因是由于M1与M2’未达到完全平行或调整仪器时未调整好,而且圆心偏移速度越快越说明M1与M2’平行度越差。 2.在测量完第一组数据后,反向旋转时会在旋转相当多圈后才会出现中心圆环的由吞吐变吐,这个转变不是立即就完成的,这是因为仪器右侧的旋钮为微调旋钮,使用它对干涉仪的性质改变影响较小,故有吞变吐需要旋转相当一段时间,此时应旋转中部大旋钮,再使用微调,但不要忘记刻度盘调零。 3.两组数据所测得的结果相差较大,这可能是由于测量过程的误差或操作失误所引起的,应尽量避免。 4.实验中还观察到许多现象,如M1上出现很多光斑,其中有亮有暗,同心圆的粗细和疏密变化等等。但由于理论知识的缺乏,我们尚无法给出上述问题的完美解释,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学习与探索。 一进行分析讨论。 从数据表格可以看到,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测量波长与理论波长一致,验证了这种测试方法的可行性。 误差分析: ①实验中空程没能完全消除;②实验对每一百条条纹的开始计数点和计数结束点的判定存在误差;③实验中读数时存在随机误差;④实验器材受环境中的振动等因素的干扰产生偏差。 3)实验结果: 经分析,当顺时针转动旋钮时,“吐”出圆环,此时测得一波长,当逆时针转动旋钮时,“吞”出圆环,此时亦测得一波长。 将二者取平均值得测得光的波长:,P=0.95。 5.一个迈克尔逊实验,不但让我领悟到迈克尔逊设计干涉仪的巧妙和智慧,也更让我知道了做实验要有耐心和恒心,哪怕实验再麻烦,也必须坚持不懈,注重细节,这样才能真正地把实验做

2.1、为什么白光干涉不易观察到? 答:两光束能产生干涉现象除满足同频、同向、相位差恒定三个条件外,其光程差还必须小于其相干长度。而白光的相干长度只有微米量级,所以只能在零光程附近才能观察到白光干涉。 2.3、讨论干涉条纹吐出或吞入时的光程差变化情况。 答:吞入时,光程差变小。而吐出时,光程差则变大。 2.9、试总结迈克尔逊尔涉仪的调整要点及规律. 答:调整要点:1、粗调时,尽量使两像点重合在一起,为后面的细调节省时间。2、细调时,朝吞吐减少的方向调,需耐心及细心。3、鼓轮测量前须调零,且朝同一方向调节,以免产生空回误差。4、做白光干涉实验,调粗调鼓轮,使干涉条件不断地在吞,此时即为向零光程位置调节。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学会使用迈克尔逊干预仪 2)观察等倾、等厚和非定域干预现象 3)测量氦氖激光的波长和钠光双线的波长差。 实验仪器: 氦氖激光光源、钠光灯、迈克尔逊干预仪、毛玻璃屏 实验原理: 1:迈克尔逊干预仪的原理: 迈克尔逊干预仪的光路图如下图,光源S 出发 的光经过称。45放置的反面镀银的半透玻璃板1 P 被分成互相垂直的强度几乎相等的两束光,光路 1通过1M 镜反射并再次通过1P 照射在观察平面 E 上,光路2通过厚度、折射率与1P 相同的玻璃 板2P 后由2M 镜反射再次通过2P 并由1P 反面的反 射层反射照射在观察平面E 上。图中平行于1M 的'2M 是2M 经1P 反射所成的虚像, 即1P 到2M 与1P 到'2M 的光程距离相等,故从1P 到2M 的光路可用1P 到'2M 等价替 代。这样可以认为1M 与'2M 之间形成了一个空气间隙,这个空气间隙的厚度可以 通过移动1M 完成,空气间隙的夹角可以通过改变1M 镜或2M 镜的角度实现。当 1M 与'2M 平行时可以在观察平面E 处观察到等倾干预现象,当1M 与'2M 有一定的夹角时可以在观察平面E 处观察到等厚干预现象。 2:激光器激光波长测量原理: 由等倾干预条纹的特点,当θ =0 时的光程差δ 最大,即圆心所对应的

干 涉级别最高。转动手轮移动 M1,当 d 增加时,相当 于增大了和 k 相应的θ 角 ,可以看到圆 环一个个从中心“冒出” ;假设 d 减小时,圆环逐渐 缩小,最后“淹没”在中心处。 每“冒”出或“缩”进一个干预环,相应的光程差改变了一个波长,也就是 M 与M ’之间距离 变化了半个波长。 假设将 M 与 M ’之间距离改变了△d 时,观察到 N 个干预环变化,则△d=N λ2 由此可测单色光的波长。 3:钠光双线波长差的测定: 在使用迈克尔逊干预仪观察低压钠黄灯双线的等倾干预条纹时,可以看到随着动镜1M 的移动,条纹本身出现了由清晰到模糊再到清晰的周期性变化,即反衬度从最大到最小再到最大的周期性变化,利用这一特性,可测量钠光双线波 长差,对于等倾干预而言,波长差的计算公式为:Δλ=2 λ−2Δd 实验内容与数据处理: (1)观察非定域干预条纹 1〕通过粗调手轮打开激光光源,调节激光器使其光束大致垂直于平面反光镜2M 入射,取掉投影屏E ,可以看到两排激光点 2〕粗调手轮移动1M 镜的位置,使得通过分光板分开的两路光光程大致相等 3〕调节1M 、2M 镜后面的两个旋钮,使两排激光点重合为一排,并使两个最亮的光点重合在一起。此时再放上投影屏E ,就可以看到干预条纹。 4〕仔细调节1M 、2M 镜后面的两个旋钮,使1M 与'2M 平行,这时在屏上可 以看到同心圆条纹,这些条纹为非定域条纹。 5〕转动微调手轮,观察干预条纹的形状、疏密及中心“吞”、“吐”条纹随光程差改变的变化情况。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思考题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思考题 篇一: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思考题 一、等倾干涉的特点 ?L?2n2hcosi2??0 2?k?0 (a)干涉条纹为同心圆环 (b)中心条纹的干涉级数高 (c)厚度增大,条纹外涌:中心点:?h??k?0 2n?n? 2 二、迈克尔逊干涉仪是如何发明的?是用来干什么的? 以太漂移实验 迈克尔逊的名字是和迈克尔逊干涉仪及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联系在一起的,实际上这也是迈克尔逊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在迈克尔逊的时代,人们认为光和一切电磁波必须借助绝对静止的“以太”进行传播,而“以太”是否存在以及是否具有静止的特性,在当时还是一个谜。有人试图测量

地球对静止“以太”的运动所引起的“以太风”,来证明以太的存在和具有静止的特性,但由于仪器精度所限,遇到了困难。麦克斯韦曾于1879年写信给美国航海年历局的D.p.托德,建议用罗默的天文学方法研究这一问题。迈克尔逊知道这一情况后,决心设计出一种灵敏度提高到亿分之一的方法,测出与有关的效应。 1881年他在柏林大学亥姆霍兹实验室工作,为此他发明了高精度的迈克尔逊干涉仪,进行了著名的以太漂移实验。他认为若地球绕太阳公转相对于以太运动时,其平行于地球运动方向和垂直地球运动方向上,光通过相等距离所需时间不同,因此在仪器转动90°时,前后两次所产生的干涉必有0.04条条纹移动。迈克尔逊用最初建造的干涉仪进行实验,这台仪器的光学部分用蜡封在平台上,调节很不方便,测量一个数据往往要好几小时。实验得出了否定结果。改进仪器1884年在访美的瑞利、开尔文等的鼓励下,他和化学家莫雷(morley,edwardwilliams,1838~1923)合作,提高干涉仪的灵敏度,得到的结果仍然是否定的。1887年他们继续改进仪器,光路增加到11米,花了整整5天时间,仔细地观察地球沿轨道与静止以太之间的相对运动,结果仍然是否定的。这一实验引起科学家的震惊和关注,与热辐射中的“紫外灾难”并称为“科学史上的两朵乌云”。随后有10多人前后重复这一实验,历时50年之久。对它的进一步研究,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思考题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思考题 篇一: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思考题 1. 实验中毛玻璃起什么作用?为什么观察等倾干涉条纹要用通过毛玻璃的光来照明? 等倾干涉的条纹级次只与入射光的角度相关(因为d不变),不同入射角对应不同的光程差,相同入射角对于相同光程差,也就对于相同的明暗条纹,与光源的位置无关,因此面光源照明时,面光源上各个点源都形成一套条纹且条纹明暗大小一致而且互不错位,它们的非相干叠加的结果是使条纹的明暗对比增强,利于观测。??目前实验的光源一般为激光器,用它产生等倾条纹时,人们嫌它发出的激 光方向性太好,不能呈现完满的等倾条纹,为此在光路中有意加入毛玻璃作为散射板,将定向激光光束转化为扩展光源 2. 迈克尔逊干涉仪常被用来测量空气的折射率。请说明测量原理并导出测量公式。 若将短焦距的发散激光束入射至迈克尔逊干涉仪,经M1、M2反射后,相当于由两个相干性极好的虚光源S1和S2发出的球面波前形成的干涉。由于在M2与接收屏之间的空间中传播的光波处处相干,故干涉图象的形状与接收屏的位置和取向有关。当M2平行于M1’,接收''SSSS2时,条纹为椭圆

簇或直线簇;此121屏垂直于时,条纹为同心圆环;当接收屏不垂直 外,干涉环的吞吐,移动的规律与等倾干涉时相同。 在调出非定域圆条纹的基础上,将小气室插入到图1所示的位置中,把小气室加压,使气压变化?P1,从而使气体的折射率改变?n。当气室内压逐渐升高时,气室所在范围内光程差变化2D?n,在白屏上可观察到干涉条纹也在不断变化,记下干涉条纹变化的总数N条,则有2D?n?N?,得式中D为小气室的厚度。 理论可以证明,当温度一定时,气压不太高时,气体折射率的变化量?n与气压的变化量P成正比: n?1?n???p常数 p n?1? 故 将(1)式代入上式可得: ?nP?P n?1? N?P?2D?P (2) 公式(2)给出了气压为P时(实验中如有测量,则以测量为准;如没有测量则以一个标准大气压为准)的空气折射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耳逊干涉仪 实验目的 1. 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和原理,掌握调节方法; 2. 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钠光波长和精细结构 。 二. 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钠光灯、透镜等。 三. 实验原理 迈克耳孙干涉仪原理如图所示。 两平面反射镜M1、M2光源S 和观察点E (或接收屏) 四者北东西南各据一方。M1、M2相互垂直,M2是固定的,M1可沿导轨做精密移动。G1和 G2是两块材料相同薄厚均匀相等的平行玻璃片。 G1的一个表面上镀有半透明的薄银层或铝 层,形成半反半透膜,可使入射光分成强度基本相等的两束光,称 G1为分光板。G2与G1 平行,以保证两束光在玻璃中所走的光程完全相等且与入射光的波长无关,保证仪器能 够 观察单、复色光的干涉。可见 G2作为补偿光程用,故称之为补偿板。 G1 G2与平面镜M1、 M2倾斜成45°角。 如上图所示一束光入射到 G1 上,被G1分为反射光和透射光,这两束光分别经M1和M2反射 后又沿原路返回,在分化板后表面分别被透射和反射,于 E 处相遇后成为相干光,可以产生 干涉现象。图中M 2是平面镜M2由半反膜形成的虚像。观察者从 E 处去看,经M2反射的 光好像是从M 2来的。因此干涉仪所产生的干涉和由平面 M1与M 2之间的空气薄膜所产 生的干涉是完全一样 的,在讨论干涉条纹的形成时,只需考察 M1和M2两个面所形成的空 气薄膜即可。两面相互平行可到面光源在无穷远处产生的等倾干涉, 两面有小的夹角可得到 面光源在空气膜近处形成的等厚干涉。若光源是点光源,则上述两种情况均可在空间形成非 定域干涉。设M1和M 2之间的距离为d ,则它们所形成的空气薄膜造成的相干光的光程差 近似用下式表示 若M1与M 2平行,则各处d 相同,可得等倾干涉。系统具有轴对称不变性,故屏 E 上 的干涉条纹应为一组同心圆环,圆心处对应的光程差最大且等于 2d,d 越大圆环越密。反之 中心圆斑变大圆环变疏。若d 增加 则中心“冒出” 一个条纹,反之d 减小 则中心“缩进” 一个条纹。故干涉条纹在中心处“冒出”或“缩进”的个数 N 与d 的变化量厶d 之间有下列 关系 根据该关系式就可测量光波波长入或长度△ d o 钠黄双线的精细结构测量原理简介: 一 I +1、 T J . 干涉条纹可见度定义为: 当一丹, 时V=1此时干涉条纹 时V=Q 曰 最清晰,可见度最大; 从一视见度最低的位置开始算起,测量 可见度最小。 -次视见度最低处的位置,者其间的光程差为 AA = ,且由关系 八 1 算出谱线的精细结构。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学会使用迈克尔逊干涉仪 2)观察等倾、等厚和非定域干涉现象 3)测量氦氖激光的波长和钠光双线的波长差。 实验仪器: 氦氖激光光源、钠光灯、迈克尔逊干涉仪、毛玻璃屏 实验原理: 1: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图如图所示,光源S 出 发的光经过称。45放置的背面镀银的半透玻璃板 1P 被分成互相垂直的强度几乎相等的两束光,光 路1通过1M 镜反射并再次通过1P 照射在观察平 面E 上,光路2通过厚度、折射率与1P 相同的玻 璃板2P 后由2M 镜反射再次通过2P 并由1P 背面的 反射层反射照射在观察平面E 上。图中平行于1M 的'2M 是2M 经1P 反射所成的虚 像,即1P 到2M 与1P 到'2M 的光程距离相等,故从1P 到2M 的光路可用1P 到'2M 等价 替代。这样可以认为1M 与'2M 之间形成了一个空气间隙,这个空气间隙的厚度可 以通过移动1M 完成,空气间隙的夹角可以通过改变1M 镜或2M 镜的角度实现。 当1M 与'2M 平行时可以在观察平面E 处观察到等倾干涉现象,当1M 与'2M 有一定 的夹角时可以在观察平面E 处观察到等厚干涉现象。 2:激光器激光波长测量原理: 由等倾干涉条纹的特点,当θ =0 时的光程差δ 最大,即圆心所对应

的干 涉级别最高。转动手轮移动 M1,当 d 增加时,相当 于增大了和 k 相应的θ 角 ,可以看到圆 环一个个从中心“冒出” ;若 d 减小时,圆环逐渐 缩小,最后“淹没”在中心处。 每“冒”出或“缩”进一个干涉环,相应的光程差改变了一个波长,也就是 M 与M ’之间距离 变化了半个波长。 若将 M 与 M ’之间距离改变了△d 时,观察到 N 个干涉环变化,则△d=N λ2 由此可测单色光的波长。 3:钠光双线波长差的测定: 在使用迈克尔逊干涉仪观察低压钠黄灯双线的等倾干涉条纹时,可以看到随着动镜1M 的移动,条纹本身出现了由清晰到模糊再到清晰的周期性变化,即反衬度从最大到最小再到最大的周期性变化,利用这一特性,可测量钠光双线波长 差,对于等倾干涉而言,波长差的计算公式为:Δλ=2 λ−2Δd 实验内容与数据处理: (1)观察非定域干涉条纹 1)通过粗调手轮打开激光光源,调节激光器使其光束大致垂直于平面反光镜2M 入射,取掉投影屏E,可以看到两排激光点 2)粗调手轮移动1M 镜的位置,使得通过分光板分开的两路光光程大致相等 3)调节1M 、2M 镜后面的两个旋钮,使两排激光点重合为一排,并使两个最亮的光点重合在一起。此时再放上投影屏E,就可以看到干涉条纹。 4)仔细调节1M 、2M 镜后面的两个旋钮,使1M 与'2M 平行,这时在屏上可以 看到同心圆条纹,这些条纹为非定域条纹。 5)转动微调手轮,观察干涉条纹的形状、疏密及中心“吞”、“吐”条纹随光程差改变的变化情况。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耳逊干涉仪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和原理,掌握调节方法; 2.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钠光波长和精细结构。 二 .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钠光灯、透镜等。 三 .实验原理 迈克耳孙干涉仪原理如图所示。两平面反射镜M1、M2、光源S和观察点E(或接收屏)四者北东西南各据一方。 M1、 M2 相互垂直, M2 是固定的, M1可沿导轨做精密移动。G1 和 G2 是两块材料相同薄厚均匀相等的平行玻璃片。G1的一个表面上镀有半透明的薄银层或铝 层,形成半反半透膜,可使入射光分成强度基本相等的两束光,称G1 为分光板。 G2 与G1 平行,以保证两束光在玻璃中所走的光程完全相等且与入射光的波长无关,保证仪器能够观察单、复色光的干涉。可见G2作为补偿光程用,故称之为补偿板。G1、G2与平面镜M1、M2倾斜成 45°角。 如上图所示一束光入射到G1上,被 G1分为反射光和透射光,这两束光分别经 M1和 M2反射后又沿原路返回,在分化板后表面分别被透射和反射,于 E 处相遇后成为相干光,可以产生 干涉现象。图中M′2 是平面镜 M2由半反膜形成的虚像。观察者从 E 处去看,经 M2反射的光好像是从 M′ 2 来的。因此干涉仪所产生的干涉和由平面M1与 M′2 之间的空气薄膜所产 生的干涉是完全一样的,在讨论干涉条纹的形成时,只需考察M1和 M2两个面所形成的空气薄膜即可。两面相互平行可到面光源在无穷远处产生的等倾干涉,两面有小的夹角可得到 面光源在空气膜近处形成的等厚干涉。若光源是点光源,则上述两种情况均可在空间形成非 定域干涉。设 M1和 M′2 之间的距离为 d,则它们所形成的空气薄膜造成的相干光的光程差 近似用下式表示 若 M1与 M′ 2 平行,则各处 d 相同,可得等倾干涉。系统具有轴对称不变性,故屏 E 上的干涉条纹应为一组同心圆环,圆心处对应的光程差最大且等于2d,d 越大圆环越密。反之 中心圆斑变大圆环变疏。若 d 增加则中心“冒出” 一个条纹,反之d减小则中心“缩进”一个条纹。故干涉条纹在中心处“冒出”或“缩进”的个数N与 d 的变化量△ d 之间有下列关系 根据该关系式就可测量光波波长λ或长度△d。 钠黄双线的精细结构测量原理简介: 干涉条纹可见度定义为:当,时V=1,此时干涉条纹 最清晰,可见度最大;时 V=0,可见度最小。 从一视见度最低的位置开始算起,测量一次视见度最低处的位置,者其间的光程差为,且由关系算出谱线的精细结构。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论文

迈克尔逊干涉仪及其应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迈克尔逊干涉仪及其原理在微小位移量的测量、角度测量、体浓度测量、引力波测量、光谱测量、光谱成像,光纤迈克尔逊干涉仪在混凝土内部应变的测量、温度测量、地震波加速度的测量中的应用,重点介绍全息干板膜的厚度测量 关键词:迈克尔逊干涉仪微小物理量的测量 引言:引言随着全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全息干板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全息干板膜的厚度是全息干板的一个重要参数,对于其在全息技术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全息干板膜的厚度一般从几微米到几十微米不等,对于普通椭偏测厚仪来说太厚,如果使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则误差太大。目前,市场上也有不少专用的膜厚测量仪器,但价格昂贵。笔者通过巧妙设计,利用现有大学物理实验室中的迈克尔逊干涉仪完成了对全息干板膜的厚度测量。 迈克尔逊干涉仪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1883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合作,为研究“以太”漂移而设计制造出来的精密光学仪器。它是利用分振幅法产生双光束以实现干涉。通过调整该干涉仪,可以产生等厚干涉条纹,也可以产生等倾干涉条纹。主要用于长度和折射率的测量,若观察到干涉条纹移动一条,便是M2的动臂移动量为λ/2,等效于M1与M2之间的空气膜厚度改变λ/2。在近代物理和近代计量技术中,如在光谱线精细结构的研究和用光波标定标准米尺等实验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利用该仪器的原理,研制出多种专用干涉仪。 干涉原理测量光程之差从而测定有关物理量的光学仪器。两束相干光间光程差的 任何变化会非常灵敏地导致干涉条纹的移动,而某一束相干光的光程变化是由它 所通过的几何路程或介质折射率的变化引起,所以通过干涉条纹的移动变化可测 量几何长度或折射率的微小改变量,从而测得与此有关的其他物理量。测量精度 决定于测量光程差的精度,干涉条纹每移动一个条纹间距,光程差就改变一个波 长(~10-7米),所以干涉仪是以光波波长为单位测量光程差的,其测量精度之 高是任何其他测量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根据光的干涉原理制成的一种仪器。将来自一个光源的两个光束完全分并,各自 经过不同的光程,然后再经过合并,可显出干涉条纹。在光谱学中,应用精确的 迈克尔逊干涉仪或法布里-珀罗干涉仪,可以准确而详细地测定谱线的波长及其 精细结构。 干涉仪分双光束干涉仪和多光束干涉仪两大类,前者有瑞利干涉仪、迈克耳 孙干涉仪及其变型泰曼干涉仪、马赫-秦特干涉仪等,后者有法布里-珀罗干涉仪 等。干涉仪的应用极为广泛,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①长度的精密测量。在双光束干涉仪中,若介质折射率均匀且保持恒定,则干涉 条纹的移动是由两相干光几何路程之差发生变化所造成,根据条纹的移动数可进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数据处理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数据处理 篇一: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与应用 1. 原始数据及处理 1.1 测量钠光灯波长(?Na?589.3nm) 不确定度计算: ?A?2.48?x ?mm, ?B?0.00004mm ?U?d?mm U?? U2 U?d=4.4nm,Ur????100%=0.74%. ?N? 1.2 双线的波长差:??Na?0.59nm 2.思考题及分析: 2.1、为什么白光干涉不易观察到? 答:两光束能产生干涉现象除满足同频、同向、相位差恒定三个条件外,其光程差还必须小 于其相干长度。而白光的相干长度只有微米量级,所以只能在零光程附近才能观察到白光干涉。

2.2、为什么M1和M2没有严格垂直时,眼睛移动干涉条纹会吞吐? 答:因为没有严格垂直时,会形成一个披肩状的光学腔。各处的光程差不相同,其干涉条纹 的级数也会不同。所以眼睛移动时,干涉条纹会吞吐。 2.3、讨论干涉条纹吐出或吞入时的光程差变化情况。答:吞入时,光程差变小。而吐出时,光程差则变大。 2.4、为什么要加补偿板? 答:因为分束板的加入,使其中一路光束比另一光束附加了一定的光程。所以加入与分束板 厚度相同的补偿板来补偿这部分光程差。 2.5、如何设计一个实验,利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玻璃的折射率? 答:以白光发生干涉现象时,确定零光程处。测定在光路中加入玻璃与否,白光产生干涉时 M2镜移动的距离。再根据所加入玻璃的厚度,计算出玻璃的折射率。 2.6、试根据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说明各光学元件的作用,并简要叙述调出等倾干涉、

等厚干涉和白光干涉条纹的条件及程序. 答:分束板:将光束分为两路光束。补偿板:补偿因分束板产生的光程差。粗调螺丝:调节 使其与M1镜大致垂直。细调拉丝:精密调节M2镜的方位,使使其与M1M2镜的方位, 镜严格垂直。鼓轮:调节M2镜的位置,使光学腔的厚度改变。 等倾干涉:光学腔应严格平行。等厚干涉:此时光学腔为披肩状。白光干涉:零光程处 附近。 2.7、如何利用干涉条纹“吞”、“吐”现象,测定单色光的波长? 答:数一定量的“吞”或“吐”,再根据公式??2?d?N计算。 2.8、在根据干涉条纹视见度周期变化的规律测定钠双线波长差的方法中,你是如何理解视 见度的变化规律? 答:因为双波长产生明暗条纹的位置有一定的差异,当双波长的明条纹正好重合时,此时的 视见度最大。而当一波长的明条纹与另一波长的暗条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