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大局 注重细节

本人从教已有二十多年,在不断的学习、摸索中,我渐渐适应并爱上了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心里总想着数学教学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作了一些尝试与探究,以下是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浅见,恐有不妥之处,敬
请专家批评指正:
一、切实贯彻 “让学引思”的教学理念
“让”是位置的变化,是重心的转移,把位置、时间、场所、机会,尽可能地让位给学生,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保证学习活动真实发生和正常展开。
“让学”要求我们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学,如果不让学生自己学,学生就没有可能学会学。“让学”要求我们放低身份,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要让学生更多更好地学习。海德格尔“让学“的教学理念,直抵教学的核心和本质。诚然,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核心,学生主动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享受学习,应当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和永远的追求,也是教学的本质回归。真正的教学应当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真正的有效是学生逐步掌握了学习方法,增强了学习能力。
“引思” 即通过“引思”达到“引学”之目的,其核心是为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引思”的方法在于点拨、引导、启发、唤醒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自觉迁移,保证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进行,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实现学习者和思想者的统一。
其实之前我们一直倡导的“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和“让学引思”的教学理念是相一致的,问题就出在我们很多时候在课堂之中把握不好主导与主体的度。 “让学引思”是一种方法,体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让”和“如何引”两个方面。那就是课堂上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让学生掌握充分的自主学习的资源;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只要是让得好、引得好的方法都是“让学引思”的教学方法。
“让学”的前提是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契机,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同时能获得深刻的体验。“让学”还要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强的特点,善于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如果在表现过程中让他们获得了成功,那接下来的学习劲头就更足。这种成功的喜悦会使他产生更高的学习兴趣,而这种兴趣又能再次激发起他的探究欲望,探究的成功又再次促进兴趣的

萌生,并由此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二、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多年教低年级数学,深入研究了苏教版教材,结合了自身的实践,使我清楚地认识到了: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培养每一个学生。“怎样培养好学生”成了我深思的问题。并且做了一些尝试:
1、教师必须了解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并将其归类,对每类学生都有一套相适应的教育方法。如
(1)“有的学生爱动、爱闹、又很好强,对于这类学生,应较多采取竞争性教育方法”比比谁做得最好,谁是第一个完成……;有的孩子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对这类学生,应较多采用表扬和鼓励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信心。
(2)学生的注意力不够持久,教师应从课堂教学设计着手,多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境,将数学活动与游戏、童话有机结合起来,时不时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再加上老师适时的表扬、鼓励与肯定,调动起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渴望成功的想法。能靠学生自主探索找到答案的,教师要放手给学生,不包办代替,让他们去尝试、体验,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样,定能解决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的问题。
(3)对待学习有困难的或暂时有退步的学生应享受到更多表扬、关爱的机会。这样才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公平公正。做到“心中无差生”,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至高境界。对于班级中处于弱势学生,需要花特别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更强的耐性和技巧性,不能剥夺了他们的机会。可以用“鼓励、表扬、关爱”这个“处方”来消除其惰性,消除不良的心理阴影,从而得以健康的发展。
2、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倾听习惯
(1)让学生“心静”:刚上课的一两分钟内,学生的心还处于课间玩耍的兴奋状态,要让学生在这一时间内调整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再上课,才能做到聚精会神。各科老师可以配合好训练学生养成一下课先准备下节课要用的学习用品,然后再去活动的习惯,上课伊始,在学生异常兴奋的状态下,教师说和喊作用都不大,可以有节奏地拍两下手,学生跟着齐拍三下,然后坐好。
(2)让学生“耳聪”:要做到“耳聪”,必须听得进,记得住。因此,每节课的重点内容可以让学生复述老师的讲话或学生的发言,还可以经常做一些听算练习,培养学生的听觉注意力。
(3)让学生“会神”:要想回神,就得听懂,学生光是听,不动脑筋思考,等于没听,课堂上应注意引导学生听完别人的发言后说说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别人的发言好在哪儿,错在哪儿,或者哪儿需要补充。
(4)教学形式力求多样。课堂上可以采

取一些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操作或合作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当然,在合作中教师要注意角色分配,给每位组员定个岗位,各司其责,人人有事做,合作之前教师还要讲清楚合作要求,定能激发起学生的责任心和参与感,从而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在教师的引导下就会更乐于倾听。
3、关爱心灵关爱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再次教一年级数学,再次深入研究了苏教版教材,结合了自身的实践,使我清楚地认识到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一句话说得好:有爱就有希望,依靠学生和依托生命的教育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憧憬,使我们对下一代,对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以及美好未来产生了联想。我们要关爱学生的心灵,关爱学生的健康,关爱学生的发展,教育的宗旨,不应该是控制生命,而是要激扬生命,教要依靠学,让生命自已行动,让学生依托进取的本能,让他们像小鸟一样飞向蓝天,飞得更高、更远。
长期以来,我国课堂教学所施行的是传统的传递,是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在这种传递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单纯的教,学生被动的听,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很不顾及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学生只是一个装知识的容器,然而事实上有些学生却不能保证一一容纳这些知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现学生主体地位是新时代的需要,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当前的教育在矛盾中向前发展,记得几年前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素质,又在无可回避的考试中取得良好成绩的问题,前一阶段,教育均衡和公平的问题,教和学的积极性。以及教师的成长问题,如今的有效教学问题等等,使我们产生一种正义的情感;如果我们的教学仍不改变,那种压抑儿童生命自然的状况,我们就会收到良心的谴责。人性是什么?人往高处走,天天向上,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的教学,如果顺应人的本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那种积极,快乐、高质、高效的课堂学习中去我们的数学教学怎么可能取不到成功。
有些数学教师评课头头是道,课堂教学也满地开花,但难以进入儿童的心灵深处,因而低质、低效。我个人认为低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来源于其真正基础的失落。无视或忽视数学教学真正基础童美好的学习生活。过去所肯定的“教学的教育性”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数学教学和德育一样都倾向于对儿童外施的、刻意的,有形的,知识的,可比较和控制的方面。它反映了教学和德育的点子,并揭示儿童美好的学习生活是德育真正的强大的基础。有句歌词一直没忘“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根筷子牢

牢抱成团” 用折筷子的故事让儿童认知“团结”。大人一听就懂,而且感觉非常形象,但未必能进入儿童的心灵。如果让他们在学习中自主地进行大量的克服无知的个性或合作的活动,就会在和谐的、创造的、怜悯的木能下潜移默化,把仁爱、友爱,合群融为本性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天性如能得到尊重和满足,学生的生命活动处于自然和蓬勃的状态。
刚开学一年级新生上课喝水,吃东西、玩玩具,报告上厕所的人较多,喝水说明他口渴了,吃东西,说明他对吃东西很感兴趣等等,学生的行为在老师眼中是违规的,但在学生心中认为的可能就不是这样,即使违规,但却做自已感兴趣的事件。这是动物的本能,我们不能像训化动物一样,使学生听我们的话,我问“小朋友们,你们馋吗?”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老师馋吗?”学生轻声地说老师不馋,对老师的两个问题,充满了不解和疑惑,但却没有一个人敢问为什么?因为自已内心馋。自古以来就民以食为天,更何况这些牙牙学的孩子,我向他们解释:老师也“馋”。学生更是困惑,学生们信任的老师却是一个“馋”老师,我再说大家都馋。把老师和学生摆在了同等的地位,破除了沿袭几千年的封建教育等级观点,学生更关注的是老师如何解释自已馋。我问:好东西谁都喜欢吃,你们喜欢吃吗?学生大声回说:“喜欢。”你看那些稚嫩的笑容就像吃尽了天下最美的食物,我又问:“老师喜欢吃好东西吗?”因为吃好东西和馋联系在起,这次学生回答比较谨慎“喜欢”声音不够响亮,毕竟他们是在猜测老师想说的话,这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讲有些想法也真是难为他们了,我抓住时机立即给予肯定的回答:“老师也喜欢吃好东西,老师也馋。”其实我们教育者都知道,馋是一个人的生理机能,促进吐液的分秘和人的品德无关。不过有些人馋,放在心里,有些人馋直接表现在行动上,我说馋不是坏事,说明我们有进取心,好东西谁都想要,但要注意方法和时间,如果老师也有很多想吃的东西,上课了,老师在前捧着一个大碗,旁若无人的边吃边讲。你们说行吗?学生立刻响亮的回答:“不行”在我面前的学生敢于说对老师说“不”,不对就是不对,讲什么师道尊严危害学生的自尊,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我适时提间:“那你认为老师在什么时候吃东西比较合适?”学生齐声回答:“下课后。”我追问:“你们要老师下课后吃东西,老师也要求你们下课后吃东西好吗?”“好”这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虽然老师一直上课没有吃东西,但学生心中有了自我监督的想法。虽然时不时还有学生上课偷吃,但次数越来越少,我们知道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只要我们时常加以巩固取得的成果,一

切都将趋向于完美.
三、做一个研究性教师,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仅有深厚的数学知识并不代表拥有一桶水,我认为,这桶水要是“清水、活水,天然水”才行。因此,扎实的数学学科素养是成为一个优秀数学教师的基点。本人仅从“课标”“教材”“课堂”三个层面谈一些浅见
(一)新课标——潜心研读新课标,把握实质内涵。
新课标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方向,历经修订改版,可谓不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及培养探究型创新型人才之初心,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与时俱进,是教育实践的产物。
2011年新课标中把“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视为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这表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不是自然淘汰、适者生存的教育,而是人人收益、人人成长的教育。我感受到了新课标对于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回归与尊重,要求教育工作者正视学生的差异。
1、新课标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更加全面和科学。首先“双基”变为“四基”,这样不但全面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体把握,还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本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同时要求教学时以学生为本,注重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活动,在感悟、体验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数学知识领域的表述更加系统和规范。
3、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新课标中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更加具体明确。
5、调整了一些学习内容,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
(二)教材——在全面了解学生、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 整体把握教材。
首先教师要全面了解,认真研读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整体把握小学教材。 所谓整体把握数学教材就是指教师要把握教材例题之间本质的联系,站在一个较高层次上用现代数学的观念去审视处理教材,向学生传递一个完整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融会贯通的数学认知结构。我就自己的教学体验重点举例谈谈整体把握数学教材的几个点。
1、把握数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整体解读数学教材
教师钻研教材是一个不断用自己对数学教学的理解去思考编者编写意图的过程,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与教师对学科教育理念的理解是紧密相关的,如何使教师在教材钻研上比较直接的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整体把握课程标准对每一领域的整体能力和素养要求呢,经过教材的先后对比,我认为可以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重点抓住对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某些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