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照应的语篇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

英汉照应的语篇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

英汉照应的语篇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是一种在翻译过程中,将英文和汉语中的五大衔接手段(并列、因果、对比、递进、排比)进行对比和翻译的方法。英语中有五种衔接手段,包括并列、因果、对比、递进和排比。其中,并列法表示同等重要性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and连接;因果法表示事物之间的原因和结果,形式上以for或because连接;对比法表示不同程度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but或while连接;递进法表示事物之间的依次关系,形式上以first, then, finally连接;排比法用于表达相似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not only…but also连接。汉语中也有五种衔接手段:并列、因果、对比、递进和排比。其中,并列法表示同等重要性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而且”、“又”、“并且”等连接;因果法表示事物之间的原因和结果,形式上以“因为”、“由于”、“所以”等连接;对比法表示不同程度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但是”、“然而”、“反之”等连接;递进法表示事物之间的依次关系,形式上以“首先”、“其次”、“最后”等连接;排比法用于表达相似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不但…而且”、“既…又”等连接。翻译过程中,要根据英汉双方的语篇衔接手段进行比较,以保留原文语义,正确运用衔接手段,使译文衔接得当,结构紧凑,读起来流畅,同时尽量避免冗余和重复。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研究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研究 衔接是语篇的重要特征,也是翻译活动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本文参照Halliday和Hasan对衔接手段的划分,对比了英汉语篇的衔接手段,通过举例探讨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典型翻译句子,分析如何通过注意语篇衔接手段提高翻译水平。语篇衔接翻译形合意合英汉两种语言最重要的区别就是英语重视“形合”,而汉语重视“意合”。这一点美国翻译学家奈达(1982:16)早就提出“…So far as English and Chinese are concerned,the most importantdifference linguistically is the contrast between hypotaxis and parataxis”(“就英语和汉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与意合的对比”)。本文将以Halliday和Hasan关于衔接的理论为基础,结合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课文实践材料,对比分析英汉句子结构在语篇衔接中的差异,旨在提醒大学生在英汉互译时应掌握英汉语言的各自特点,注意策略,提高语篇翻译的质量。 一、英汉句子的主要特征 英语注重形合,是因为它是一种以综合型为主要特征的语言。综合型语言指主要通过词汇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意义——性、数、格、时、语态等。它常常采用表示连接意义的词语和结构来表示语言中结构与结构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而汉语重意合是因为它是一种以分析型为主的语言。而分析型语言是指语言中的语法关系主要不是通过词汇自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而是通过虚词、词序等手段来完成。 英语在选择词语,造句子及语篇上经常使用形合手段,这些手段包括使用介词,关系词和连词来实现句子的连接。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英语中频繁的使用介词是英语衔接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如up,along,towards,of,to,in,on,above 等都是常见介词。而关系词和连接词使用的也比较多,英语主要关系词是which,that,what,how,when等,主要连接词是and,or,yet,unless等,但在汉语中却较少使用这类词。在英语中也综合运用了虚词包括介词、冠词、连词、感叹词,这些都是英语形合的重要特征。 二、英汉语篇衔接的主要手段对比 1.照应(reference) “照应”指的是“语篇中一个成分作为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胡壮麟,2005:180)。照应通常是由代词来担当的,英语语篇中的代词往往是不能省略的,而汉语就常常被省略。请看下面从大学英语教材中选择的例句: A.The first time I stepped inside the Lane’s house,I could tell it was different.(21世纪大学英语课文) B.这些水果已经放置了很久,再买些新鲜的来吃吧。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与翻译 【2004年8级测试汉译英】 ①在人际关系问题上我们不要太浪漫主义。②人是很有趣的,往往在接触一个人时首先看到的都是他或她的优点。③这一点颇像是在餐馆里用餐的经验。④开始吃头盘或冷碟的时候,印象很好。⑤吃头两个主菜时,也是赞不绝口。⑥愈吃愈趋于冷静,吃完了这顿宴席,缺点就都找出来了。⑦于是转喜为怒,转赞美为责备挑剔,转首肯为摇头。⑧这是因为,第一,开始吃的时候你正处于饥饿状态,而饿了吃糠甜加蜜,饱了吃蜜也不甜。⑨第二,你初到一个餐馆,开始举筷时有新鲜感,新盖的茅房三天香,这也可以叫做“陌生化效应”吧。 Cohesive devices 衔接手段 1. reference 照应 2. substitution 替代 3. ellipsis 省略 4. conjunction 连接 5. lexical cohesion 词汇衔接 ----- Halliday &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 重复与替代 汉英两种语言的部分语篇衔接手段在使用上有所偏重,汉语更常使用原词复现和省略,而英语则更多使用照应和替代。 汉语倾向于用重复手段,而英语倾向于用替代手段。汉语不喜欢使用同义替代的手段,因为会使精神分散;也不喜欢使用代词,因为容易变得所指不明。结果由于强调重复,反而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形合”。 开始吃的时候你正处在饥饿状态,而饿了吃糠甜加蜜 …as you start eating you are in hunger, and when you are in hunger chaff tastes as honey…(学生译文) …as you start eating you are in hunger, when chaff tastes sweet as honey…(参考译文) 他这时来了,而这时我根本想不到他会来。 He came at a time when I least expected him. 那是一个寒冷潮湿的晚上,这样的晚上大部分人待在家里。 It was one of those cold, wet evenings when most people stayed at home. Vice versa 用来替代 汉语两个子句意思是相对的,转折的,英语可用替代词vice versa,the other way round E.g. We gossip about them and vice versa . (they gossip about us ) 为了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国需要进一步了解美国,美国也需要进一步了解中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分析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分析 在语言学研究中,语篇衔接手段一直是一个备受的话题。汉英语篇衔接手段在表面形式和内在逻辑上存在一定的异同点。本文将对比分析汉英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并探讨其作用及运用案例。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词汇衔接方面,汉语和英语的手段大体相似,都包括重复、同义词、反义词等。然而,汉语更倾向于使用重复手段,而英语则更注重同义词和反义词的使用。 在语法衔接方面,汉英语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汉语语篇倾向于使用动态句法,即多用动词,而英语则更偏向于使用静态句法,即名词和介词使用频率较高。 语用衔接主要涉及到语境、预设等方面。在汉英语篇中,语用衔接手段运用较多,但也有一定的差异。例如,汉语中常用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等来引导原因和结果,而英语则更多地依靠词汇和语法的手段来表达逻辑关系。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在文章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衔接篇章是语篇衔接手段最基本的作用。无论是词汇、语法还是语用层面的衔接,都

能够使文章前后连贯、一体。控制语言风格也是衔接手段的重要功能。通过不同的衔接手段,作者可以传达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正式、非正式、口语化等。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是衔接手段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合适的衔接手段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提高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以下是汉英语篇衔接手段运用案例的简要分析: 汉语语篇:《春夜喜雨》是杜甫的一首名诗,其中运用了丰富的词汇和语法衔接手段。例如,诗中多次重复使用了“好雨”、“当春”等词语,形成了词汇的重复衔接。同时,诗人运用了多种句式和修辞手法,如疑问、设问、对仗等,形成了语法的衔接。这些衔接手段的使用,使得诗歌节奏明快,语义明确。 英语语篇:The Lord of the Rings是J.R.R. Tolkien的一部经典小说,其中运用了丰富的词汇和语法衔接手段。例如,小说中存在大量的同义词和反义词运用,形成了词汇的衔接。同时,作者使用了大量的过去分词、介词短语等语法手段来表达逻辑关系,形成了语法的衔接。这些衔接手段的使用,使得小说更加具有深度和广度,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在表面形式和内在逻辑上存在一定的异同点。这些

英汉科技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及其在翻译中的运用

英汉科技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及其在翻译中的运用自从韩礼德和哈桑于1976年首次提出衔接理论,长期以来围绕这一理论展开了许多研究,研究者们发现英汉语篇衔接方式存在着差异。尽管近年来研究这方面的论文和专著逐渐增多。但多数只注重对于一般文体的研究,而忽视了科技文章。本文正是基于这种情况,对英汉科技文章进行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得出其相同和不同之处,最后用以指导翻译活动。本论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通过大量的语料对比,找出英汉衔接方式的异同;二,从语言系统和文化传统两个角度,分析存在异同之处尤其是不同之处的根本原因;三,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指导语言交际,对比语言学研究对翻译活动有何实际指导意义,也是本文探讨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得出结果如下: 1) 中英科技文章中照应的不同之处及其在科技翻译中的应用。指代词(pron.)在英语科技语篇中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在汉语中使用;零前指为汉语科技语篇的一大显著特征;同时汉语科技语篇中频频出现零反指现象;由此,在翻译时可以运用省略,零前指和零反指等手法,使译文言简意赅。在英语语篇中用于外指照应的第一人称复数“we”出现频率比其对等词“我们”的出现频率要高,翻译时汉语语篇常用“人们”或“大家”来替代“我们”。在英语语篇中“it”既可用于外指也用于内指,但在汉语中其对等词“它”只用于内指,翻译时可用省略用于外指照应的“it”。指示代词具有时间和空间概念,但在翻译时“that/those”不会永远和“那/那些”对等。在汉语科技语篇中“这”用来指称上文中提到的事物,而

英语却必须用“that”。同时翻译时还要弄清楚时间和空间概念。在 英语语篇中“this”可用于外指照应,而其对等词“这/这种”则不行,在翻译时,我们常常把用于外指的“this”翻译成“本”。 2) 中英科技文章中替代的不同之处及其在科技翻译中的应用。因为“one”和“ones”无法替代不可数名词,英语语篇中常常会出现零指代,在翻译时要辩明零指代,补上相应的成份。汉语中没有与英语中的the same相对应的名词性替代词,翻译时往往把the same翻译成“同样(的)”或者“一样(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the same与上文构成替代关系,而“同样(的)”或者“一样(的)”与上文构成了照应关系。有时,汉语在传达英语小 ill。S3IllC的行代意义时是迪过厂 内亚复和副词“也”来表达的。 n中则’【技文章。一叩〕衔接 手段的差异及其在科技翻译中的应用。在科技文章中。nd出垠的频 率非常高何时与之相应的翻译对等词不只一个。当。,。d表示加合关系时可将其译成“和”或者“以及”。当and引导一个句子,并且在 汉语译文中此句与其前文构成了时间关系时,。;;d往往被译成表达 时间关系的“同时”。有时“。;。d”还隐含着其他逻辑关系,这就需要辩明其隐性逻辑关系,在汉语译文中加_L相应的连词,还原成显性的逻辑关系。和汉语语篇相比较,英语语篇用了大量的连调来构成加合,转折和时间关系,这是因为英语为形合语占而汉语为意合语刍,因此翻译时可省略相应的连词,同时表因果的连词在汉作语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在科技英语中还有很多其他的隐性逻辑关系,特别是隐性的回汉关系,在翻译时往往要》「上相应的连调,使其还原成显性

5.语篇衔接手段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比较 reference substitution Halliday &Hasan {ellipsis Cohesion In English conjunction lexical cohesion phoricity 从语用功能的角度照应分为两种:外指(exophora)和内指(endophora)。外指照应指的是语篇中某个成分的参照点不在语篇本身内部,而是存在于语境中。内指照应指的是语言成分的参照点存在于语篇上下文中。Halliday and Hasan(1976:33)指出,无论是外指照应还是内指照应,其所指对象必须是可以识别的。 照应的衔接 例l “I can lick you!” “I’d like t o see you try it.” “Well, I can do it.” “No,you can’t, either.” (Mark Twain,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例2 “整整三十万!再多,我们不干;再少,他们也不干。” (茅盾:《子夜》) 英汉照应对比与翻译 I. Personal reference人称照应 II. Demonstrative reference指示照应 III. Comparison reference 比较照应 I. Personal reference endophoric(anaphora, cataphora) and exophoric 英语和汉语有各自的人称照应系,二者主要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英汉人称代词在表达和形态上不同。 2)汉语中没有反身代词。 3)汉语中没有关系代词。 例3 I began to wonder what God thought about Westley,who certainly hadn’t seen Jesus either,but who was now sitting proudly on the platform,…… (Langston Hughes:Salvation) 译文:我开始纳闷,上帝究竟对弗斯特利怎么想呢? 他根本没看见耶酥,可他却洋洋得意地坐在教坛上。……(刘士聪译《拯救》) 4) 英语中的人称照应在汉语语篇中常表现为词汇衔接. 例4 My uncle made a great effort to control himself……“He was the only brother that I ever had,”he added, but with no heart in his voice.Then he picked up his spoon and started eating again, but he was still shaking.(Kidnapped,P.44).译文:我伯伯费了很大的劲才控制住(他)自己。“他是我生来唯一的弟弟,”他又说。但是(他的)语调中却没有一点儿(他的)感情。接着,他拿起(他的)勺子继续吃,仍旧在发抖。 (二)指示照应(Demonstrative reference) 指示照应指说话人通过指明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远近(proximity)来确定所指对象。

英汉语法衔接手段的差异及其翻译方法,语法范文.doc

英汉语法衔接手段的差异及其翻译方法,语 法- 摘要:本文从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四种语法衔接手段探讨了英汉语衔接手段的差异以及调整英译汉语法衔接手段的常用翻译方法。英汉语法机制差异突出体现在形合与意合的问题上,两种语言间的差异经常成为翻译的障碍。语法衔接机制发生冲突时,为了维持语篇的连贯性,有必要根据译入语的衔接原则调整衔接模式。 关键词:语法衔接照应替代省略连接 一、引言 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衔接不当就会造成语义链断裂或语义模糊,话语不连贯,不成语篇。英语是形合语言,汉语是意合语言,两者的衔接形式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1.无对应形式的衔接手段,如汉语没有英语关系代词这种衔接手段; 2.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在使用频率和习惯上有所不同”。这种衔接机制的差异往往成为翻译的障碍。本文主要从语法衔接的角度分析英汉衔接手段的差异,通过两者的对比,探讨调整衔接手段的转换方法,从而使译文表述清晰自然,达到语篇连贯效果。 二、语法衔接 韩礼德把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类:语法衔接包括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词汇衔接有复现和同现。徐莉娜在《英汉翻译原理》一书中指出,语法衔接的四种手段中,衔接项与被衔接项之间在语篇表层受到某种形式规则的限制,在语篇深层受到被衔接项语义的限制。

1.语法衔接的分类。语法衔接手段有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照应是指语篇中一个成分作为解释另一个成分含义的参照点的衔接手段,其又分为人称照应、指示词照应和比较照应三种情况。替代是用替代词取代另一语言成分的衔接手段。“替代词指示形式,它的语义要从所替代的成分中去寻找。”被替代的成分也是确定替代词含义的参照点。“根据被替代成分的语法性质,替代词相应地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小句性替代三种。”省略是一种特殊的替代,被称作“零替代”(substitution by zero),其表现为以结构上的空位取代具有同语义内容、同语法结构的另一个语言成分。连接指的是通过连接词体现语篇中各种逻辑关系的衔接手段。 2.英译汉语法衔接的翻译特点。由于照应、替代、省略都涉及到参照对象或替代者与被替代者之间的关系,译者在翻译时心中要时刻留有“空位”,只有参照对象或被替代者的“空位”得以填充时,才能确定词义进行翻译。因此,这三种语法衔接的翻译共性可以概括为“不见参照单位不译”,具体表现为“比较关系不明不译,即不见比较对象不译”“代词不见指代对象不译”“空位不填不译,即不见被省略对象不译”。连接涉及的是语言单位与语言单位或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关系,译者在操作时应首先识别命题,明确逻辑关系,然后根据译入语习惯决定逻辑关系的显隐表现形式。连接的翻译特点可以表述为“逻辑关系不明不译”。 三、案例分析 1.照应。照应关系是建立在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比较词项与其前指或后指间联系的基础上。在此,前指和后指均统称为参照语,而照应语即为参照语的解释对象。若照应语成为翻译的焦点,那么参照语即为翻译的视点。照应语的含义依赖参照语而

语篇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语篇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衔接是语篇连贯的重要内容,连贯的构建离不开衔接机制。在所有衔接机制中,词汇衔接是衔接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形式。英汉语篇中的词汇衔接手段大体相同,两者又有差异,在词汇重复上尤为明显。英语语篇中不会过分地使用某一词汇,较多地使用同义词、近义词等其它衔接手段。汉语中倾向使用重复手段,特别是原词重复。英语语篇中上下义词汇项经常出现在同义语篇中,形成连贯的衔接。它们各自的类属关系,表明各自的层次和语义;汉语由于其衔接的内隐性特点,这种上下义词汇衔接关系不如英语明显。正确认识英汉语篇的词汇衔接手段,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学价值。 标签:连贯衔接衔接手段词汇衔接 衔接是语篇产生的必要条件,是构成语篇的重要成分。Hoey(2000)认为词汇是衔接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形式,占篇章衔接的40%。英汉语篇分析中,应考虑词汇衔接手段的重要性。英汉词汇衔接手段有很多共同之处,又存有各自的特点。正确认识英汉语篇的词汇衔接手段,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学价值。 一、英汉语篇词汇衔接对比的理论框架 (一)衔接与连贯(Cohesion and Coherence) 连贯与衔接是语篇分析领域的两个基本观念。连贯的研究起步较早,随着现代语言学而产生(苗兴伟,2004)。一般认为,Halliday和Hasan(1976)的《英语中的衔接》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在国内关于连贯和衔接的研究起步较晚。胡壮麟(1994)的《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推动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而张德禄也从衔接力、衔接机制、衔接形式和意义等方面深入探讨了语篇的衔接功能,对于衔接理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在语篇分析时,有必要区分连贯与衔接这两个概念(Hoey,2000;Halliday & Hasan,1985;胡壮麟,1994;张德禄,2001)。衔接通过语言的形式特征,即特定的语法结构和成分排列顺序等来组织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所以它是由比较具体和直接的形式特征来体现的(张德禄,2004)。连贯是意义领域的概念,它由情景语境决定,由形式(词汇、语法、语音)特征来体现。要使语篇连贯,必须具备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首先,语篇内部各个部分在意义上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是衔接的;第二,语篇必须适合情景语境,在语境中有适当的功能。前者要受后者的制约(张德禄,2006)。也就是说,语篇内部的衔接必须和具体语境结合起来才能确定语篇的连贯性。 (二)主要语篇衔接手段 Halliday和Hasan在《英语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将语篇衔接分为5种成分,分别为替代、省略、指称、连接和词汇衔接。这五种成分中四

英译汉语篇翻译的衔接手段

英译汉语篇翻译的衔接手段 一、引言 关于语篇的定义,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结构派的看法,认为“语篇”是大于句子的单位,语篇由句子组成;一是功能派的看法,认为“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由句子来体现,其长度可以从一个词到一个长篇大论的文章或谈话。胡壮麟(1994:1)解释说,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从他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句子可以用相关的语法来判断它是否正确,而语篇不能简单地用语法来检验。在Halliday和Hason(1976,1985)看来,任何一段能成为语篇的话语必须具有语篇性(texture)。他们说的语篇性包含两个方面的特征:结构性特征和非结构性特征。简单地说,结构性特征研究侧重的是句内不同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非结构特征研究侧重的是句间不同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本文拟从衔接的两种手段(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出发,结合具体的翻译实例,考察衔接手段转换在英汉语篇翻译中的作用。 二、英汉语篇翻译中的衔接性 衔接(cohesion)这个概念是Halliday在1962年首次提出来的,在后来与Hason合著的《英语中的衔接》(1985)一书中,他们又把衔接界定为“存在于篇章内部,使之成为语篇的内在关系”,认为衔接是产生语篇的必要条件,于是系统地将衔接分为五大类: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其中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grammatical cohesion),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段,具体包括原词复现(reiteration)、同义(synonymy)、下义(hyponymy)和搭配(collocation)等。除此之外,张德禄和刘汝山(2003:10)还认为,在词汇语法层次上,衔接有非结构衔接特征、结构衔接特征,如主位结构,及物性结构,语气结构;而在音系层次上,衔接具有语音和语调衔接机制等。 三、译文的形式衔接手段 衔接和连贯总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衔接能够促进连贯,但是衔接的语篇并不都是连贯的,因为如果不断地切换话题,即使很衔接,整个语篇也不是很连贯。衔接体现在语言的表层,而连贯则存在于语篇的底层。从语篇生成的过程来看,衔接是组句成篇必不可或缺的条件,从业已生成的语篇来看是语篇的重要特征之一。衔接只是语篇连贯的内在机制,在词汇语法层次上,有非结构衔接特征(照应、省略、替代和连接),结构衔接特征,如主位结构、及物性结构、语气结构、语音语调。 (一)非结构衔接

关联理论指导下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关联理论指导下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英汉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对英汉语文本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在研究英汉语篇衔接时,关联理论是一种常用的分析工具。本文将以关联理论为指导,对英汉语篇衔接手段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英汉语在篇衔接上的共性与差异。 一、关联理论简介 关联理论是文体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强调文本元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在英汉语篇衔接中,关联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上下文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不同篇章结构之间的关系。 二、英汉语篇衔接的共性对比分析 1. 衔接手段相似 在英汉语篇衔接中,常见的衔接手段包括代词、连接词、语法结构的重复等。“it”可以指代前文提到的内容,在篇章之间起到连接作用;而“而”、“但是”、“因此”等连接词也可以在不同句子之间进行衔接。句子结构的重复也是一种常见的衔接手段,在英文中可以通过重复主语或谓语来实现,而在汉语中则可以通过重复的并列结构或者相同的动词形式来实现。 2. 衔接手段差异 在英汉语篇衔接中,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在英文中,常用的衔接手段还包括连接副词、定语从句等,而在汉语中则更多地使用递进副词、关系代词等手段进行篇章之间的衔接。英文中的被动语态在篇章衔接中也往往起到重要作用,而在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相对较少。 三、英汉语篇衔接的理论解释 1. 相似之处的解释 英汉语在篇衔接上采用相似的手段,反映了它们在语际交际中的普遍规律。代词、连接词和句子结构的重复等手段是语言交际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不同文化和语系中都有相似的应用方式。 2. 不同之处的解释 英汉语在篇衔接上的差异反映了它们在语言形式和结构上的特点。英文重视定语从句等复杂句式的使用,而汉语则更注重逻辑关系的表达和主语—谓语一致的体现,因此在衔接手段上有所不同。

英语中的语篇衔接与连贯语篇衔接连贯与翻译

英语中的语篇衔接与连贯语篇衔接连贯与翻译 衔接是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语篇是自然语言语义上的一个统一体,是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衔接是络,体现语篇表层的语言结构关系,表现句子之间在语言形式上的粘连性,是语篇的谋篇机制。韩礼德等认为: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指语篇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当语篇中的某一部分的理解依赖于另一部分时,这两部分就产生了衔接关系。因此衔接是跨越句子界限的,其作用是把上下文联系起来,帮助实现语篇的连贯。一般地,衔接手段有五类: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前四类为语法衔接手段,后一种是词汇衔接方式,各衔接手段将语义上相互依赖的语篇组成成分连为一体。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衔接手段的使用也不尽相同,进而对翻译产生一定影响,翻译过程中应做适当调整。 二、英汉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 译者不同于一般读者,他承担着对原作进行传达的任务和义务。不同语言的衔接手段各有不同,对原文衔接手段的认识,并不必然导致译文衔接手段的得体,因此译者对原语和目的语的衔接手段都要有深入的了解。 从语句衔接方式来说,英语多用“形合法”,即在句法形式上使用连接词语将句子(分句)衔接起来,而汉语多用“意合法”,即靠意义上的衔接而不要一定依赖连接词语。因而,英语多连接词语,而且这些连接词的出现频率也非常高。汉语中虽然也有一些连接词,但在表达中,人们常常表现出一种少用或不用连接词的趋势。在语法上,英语语法是显性的,而汉语的语法则属隐性。汉语在表达上富有弹性,许多逻辑关系靠意义来表达,语法处于次要地位。汉语的省略只求达意,不考虑语法甚至不考虑逻辑汉语最常用的省略是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较少。英语中的省略多数伴随着形态或形式上的标记,可以从形式

英汉翻译中第三人称代词照应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

英汉翻译中第三人称代词照应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 一、引言 在语篇理解中,一个词语的解释不能从词语本身获得,必须从该词语所指的对象中寻求答案,这就产生了照应关系。 (Halliday,1976:31 )照应是一种语义关系,是语篇中某一成分和另一个成分之间指称意义相互解释。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照应就是用简短指代形式表达上下文中已经或即将提到的内容,使语篇在修辞上言简意赅,结构上更加紧凑。 (邵志洪,2005:97 ) 英汉翻译中,语篇或语义照应关系是译者考虑重点,第三人称代词是语篇层面上照应重要表现形式。因此,本文主要讨论英汉翻译中第三人称代词照应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 二、韩礼德照应理论 韩礼德认为,照应性可以指导读者从某个方向回收理解有关语言成分所需要的信息。照应可为句子层面上,也可是语篇层面上。句子层面上照应对语篇衔接意义不大;语篇层面照应表现为照应使发话者通过语言手段来指代语篇中所涉及实体、概念或事态。从语用功能角度看,照应可以分为外指和内指两种。外指照应指语篇中某个成分参照点存在于语境中;内指所指内容可以在文章中上下文找到所指对象。 照应就是行文中前后语言对应关系,根据照应所指意义位置不同,内指照应包括两种。前指照应在文中所指内容可以在指代词的前面找到,同理,后指照应在文中指代的意义应位于指代词的后面,相比之下,前指照应在英汉语篇中承担了大部分语篇衔接功能。因此,内指照应中前指照

应就成了照应关系和翻译方法研究重点。 Halliday 根据指代对象不同,又将照应划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在这三种照应中,人称照应较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使用更多,对英汉翻译影响也更大。而人称照应中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又主要体现在前指照应上,语言学又把前指照应划分为表层前指和深层前指。表层前指,从语言学角度来讲,是由该种语言的语法和句法结构特点决定的;而由语境、语用因素控制的前指,即为深层前指。(朱永生,2001:89 )本文从表层前指和深层前指两方面,探讨第三人称代词中英文对比分析和中英文翻译方法。 三、中英文第三人称代词比较与分析 (一)中英文第三人称代词表层前指比较 1. 汉语物主代词省略英语使用物主代词频率大大高于汉语,汉语非常不喜欢使用物主代词,如果实在不能省略,可以添加表所属关系的符号词,这种情况在汉语中很普遍。此外,汉语中作主语和宾语的人称代词常常省略,由于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汉语主语和宾语省略不像英语那样受句法严格限制,只要不影响语篇意思和语义连贯,汉语主语和宾语往往可以省略。 2. 汉语对第三人称代词原词复现 实际上,英语用第三人称代词而汉语未用情况下,并非都是以省略形式来补偿,中英文在行文过程中和语篇组织上差异也很大,人称代词等替代手段常常出现在英文中,中文喜欢重复或采用同义词替换。 例(1)Fra nk threw the shoe hissi ng into cold water and

从英汉语言对比看翻译

从英汉语言对比看翻译 从英汉语言对比看翻译 摘要:从英汉语言对比的角度来进行英汉翻译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词汇对比、句子结构对比、文章段落对比等方面对英汉语言进行了对比性分析。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我们要善于进行英汉语言的对比,以便于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 关键词:英汉语言对比翻译 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英汉比较是翻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步骤,翻译的方法与技巧都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的比较之间。因为相同我们才知道,进行互译;因为不同,我们才清楚了再什么地方需要方法和技巧。而翻译也实践证明,在相同的地方一般比较容易掌握,在不同的地方往往是困难所在。因此只有通过不同方面的了解、比较英汉语言的不同,才能做好翻译。 (一)词汇对比 (1)构成形态上看,汉语每个词只由一语素构成,是由几个代表不同意思的字构成的词,而英语则是由单纯的字母构成一个词,每个词还可以通过词形的变化来表示意义或语法功能的变化。 (2)词义上看,英语的词义比汉语更具灵活性,并对文章具有依赖性。比如uncle一词就可以指伯伯、叔叔、舅舅、表叔、姑父、姨夫。在翻译中就必须根据文章上下来进行选择。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s; people have meanings for word.(词本无义,义随人生。)(《英汉语言比较与翻译》杨丰宁)这正说明了英语词汇的特征。 (3)英语词汇的一词多义不仅有多个意思,还表现在词类。一个词常常即能做动词又能做名词。而汉语往往不行。就像play做动词是玩、扮演,做名词是比赛,游戏;fire动词是射击、点燃,名词则是火、热情。 (二)句子结构对比 (1)不同语言的基本句子结构具有不同的扩展形式。句子的扩展指的是基本句子结构随着思维的发展而呈现的线性延伸。英汉语言具

英汉语言的特点比较及翻译

英汉语言的特点对比与翻译 摘要:对比分析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正确揭示语言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本文通过实例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句子结构、语篇衔接及思维文化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重点揭示英汉语言之间的特点比较以及翻译。 关键词:对比;翻译;词汇;句子结构;语篇衔接;思维文化 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转换,涉及到两种语言在表达某一文本的同一个内容时的各种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有的是相似的,有的是有差别的。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不同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是拼音文字、从综合性向分析型语言发展的语言,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表意文字、分析型为主的语言,所分属的语系不同导致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翻译实践证明,英汉语言相同之处比较容易掌握,不同之处往往才是困难所在。下面本文将从词汇、句子结构、篇章及文化四个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一、英汉词汇对比与翻译 英国翻译理论家Newmark曾说:“文本翻译的大多数工作都是在词汇层面上完成的”。许多学习者在翻译时逐字逐句地把汉语翻译成对应的英语,从而导致“中国式英语”现象的频繁发生,其根本原因是受到了汉语的干扰。英汉词汇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对比:(一)词义比较 1.词的多义性 英语词义比较灵活,词的涵义范围比较广,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较大,而汉语词义比较严谨,凝滞,词的含义范围比较窄,词的意义比起英语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少。 英语一向被认为是一种适应性、可塑性较强的语言。Eric Partridge: 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s; people have meanings for words.(词本无义,义随人意。)英语词义灵活,突出地表现为一词多义。例如:“story”这个词,汉语的词义是“故事”,但在英语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却有不同的词义。如: To make a long story short. 长话短说。 A young man came to the police office with a story. 一个年轻人来到警察局报案。 Oh, what a story! 哦,好一个谎话! It is another story now. 但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2.抽象与具体 英语表达中常使用抽象名词,这类名次涵义抽象笼统,往往给人以一种“虚、暗、曲、隐”的感觉。而汉语用语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并给人以一种“实、明、直、显”的感觉。 3.静态与动态 英语常用静态词汇,具体体现在较多的适用名词和形容词。而汉语则多使用动态词汇。如: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 他能吃又能睡。 4.构词法 (1)英语主要构词法有派生、转化和合成三种,汉语主要有派生、转化、合成、重叠四种。 (2)英语派生可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汉语派生只用于名词。 (3)重叠是汉语主要构词法之一,英语则无重叠法。 (二)词语搭配比较 英汉两种语言在长期使用中形成了各自的固定词组和搭配用法,翻译时不能把汉语词语的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翻译策略及译文连贯性探讨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翻译策略及译文连贯性探讨 连贯作为语篇的一个深层语义特征,在以语篇为单位的翻译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语篇翻译的过程也可以说是连贯的识别和重构的过程。本文将语篇作为翻译单位,从连贯角度探讨了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语语篇衔接手段的调整及采用的翻译策略。 标签:衔接手段连贯照应替代 一、引言 传统翻译观以句子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注重研究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异同及言内关系,将翻译过程视为把一种文字材料转换成另一种文字材料,把一种语言产物在保持内容(命题)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成另一种语言产物的过程”(张美芳、黄国文,2002)。随着篇章语言学的兴起,人们已逐渐摆脱了传统语言学和语法学的束缚,将语言研究的重心由句子转为语篇。大多数语言研究者也不断地将语篇分析延伸到其他领域,这自然也包括翻译领域。李运兴认为“翻译活动所处理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词句,而是由互相关联和制约的词语和句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语篇。因此建立明确的语篇意识,不论在翻译实践还是在翻译研究中都十分重要。”(李运兴,2001:19) 连贯这一决定语篇语义结构的重要因素,在以语篇为基础的翻译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译者在翻译时,首先需要对原文语篇内部的各种衔接手段进行分析,以便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建立语篇层次上的意义与功能对等(谭键,2002)。译者必须尽可能保全和复现原文语篇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才能使译文语篇结构严谨、行文流畅、语气贯通。因此,在翻译中语篇连贯的实现直接关系到译文的可读性,并决定着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二、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翻译策略 Halliday和Hasan指出,衔接就是把上下文联系起来的机制,它本身是意义概念,是由词汇语法来实现的,“衔接是语篇中的一个成分和对解释它起重要作用的其他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这一‘其他成分’也必须在语篇中能找到……”(Halliday、Hasan,2004)。Halliday和Hasan认为,语篇内部的衔接关系通过五种语言形式来实现:指称、省略、替代、连接、词汇。虽然以上五种衔接手段在所有的语篇中都有使用,但是翻译毕竟是对不同语言代码的转换,译者需要根据译语语篇的特点对衔接手段进行调整,以保证译文的连贯性。下面我们从连贯角度来探讨一下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翻译策略。 (一)保留原语篇的衔接方式 在不影响译文语篇连贯性和可读性的前提下,将译文中的衔接方式一一对应地译出,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反映出原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特点。 (1)原文:At first,I attributed this new habit to advancing age—I had recently turned 40—and glumly concluded that I was becoming morbid.But why,then,was I finding my secret rite so uplifting?Finally,after many years of starting the day this way,I have figured out that I am doing it not to obsess about death but to find out about life. 译文:起初,我以为这是因为上了年纪的缘故(当时我刚四十岁),于是我不无悲哀地认为这是一种病态心理。可令我不解的是,为什么我竟对这个秘密的仪式感到如此振奋?我就是以这种方式年复一年地度过清晨那片刻的时光,直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