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语篇层面衔接手段的对比

汉英语篇层面衔接手段的对比

本文以韩礼德(M.A.K.Halliday)和哈桑(Hasan)提出的衔接理论为依据,以《背影》及其英译为例,对语篇层面汉英衔接手段进行了对比,发现汉英翻译中,对衔接手段的处理有保留、变换、增添等三种方式,为了确保译文的信、达、雅,译者应根据语境灵活处理。

标签: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处理方式

一、引言

语篇(text或discourse)是自然语言语义上的一个统一体,是“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胡壮麟,1994)。语篇并非是互不相关的句子的简单堆积,而是一些意义相联系的句子为达到一定交际目的,通过各种衔接手段(Cohesive devices)而实现的有机结合。根据Halliday & Hasan(1976)的观点,衔接手段分为照应(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等五大类。其中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grammatical cohesion),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段。

衔接是语篇的基本特征,普遍存在于汉英语言中。但是,在具体使用特定衔接方式的倾向性和频率上,两种语言表现出了较大差异。英汉语语篇的不同,及其使用不同的衔接手段已为国内学者所关注。左岩(1995)认为汉语更常用原词复现和省略,而英语则多用照应和替代。王玉英、张莲(2006)认为,英语语篇的衔接倾向于依赖语言形式来实现,而汉语语篇的衔接则多通过语义关系。我们认为,研究汉译英中衔接手段的运用有助于对英汉语特点的认识和衔接手段的理解,从而在翻译中得以提高译文质量。本文用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手段分类法,以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及其英译文为语料,对衔接手段及其处理进行分析。

二、汉英语篇衔接手段主要差异

(一)语法衔接方面的差异

在语法衔接方面,汉英语的差异主要体现为汉语的衔接趋于隐性,而英语的衔接则具有显性的特征。汉语在语篇构建时,更加关注的是隐性衔接,以意统形,少用甚至不用形式手段,靠词语与句子本身意义上的连贯与逻辑顺序实现衔接。英语的显性衔接主要借助于形态变化和形式词,明显地标明词语之间或小句之间的语法关系。汉英语的这一不同特性通过译文对比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例如: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没战必殆。

该小段中,只有一个“而”字可说是形式词,但并不是必要的,前面的“知彼”“知己”和后面的“不知彼”“不知己”中就没有用。这一句中也可去掉“而”,但必须按照汉语的节奏规律改成“知己不知彼”(先双后单规律)。如果把这句话中省

英汉语篇语法衔接差异

英汉语篇语法衔接差异英汉语篇语法衔接差异 英汉语篇语法衔接差异 摘要:语篇翻译涉及形式衔接与内容连贯。衔接是连贯构建中很重要的一种手段,而语法衔接作为衔接中极常用的一种手段,在英汉翻译中有许多差异。本文以《红楼梦》中晴雯撕扇片段中英版为例,深入分析英汉语篇在语法衔接上的异同。 关键词:语法衔接连贯语篇翻译《红楼梦》 1.引言 衔接和连贯是构成语篇的两个必备要素。衔接是连贯的外在形式,连贯是衔接的内在意义[1]。语言学界较早提出连贯标准的是Halliday和Hasan,他们认为语篇连贯通过语言形式上的衔接得以实现,“衔接是连贯的基础”。[2] Halliday和Hasan认为,要使语篇连贯,必须使用一些显性的衔接手段,如指称、省略、替代、连接等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把语篇中不同的成分从意义上联系起来。这些衔接手段被认为是显性连贯。 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分属不同语系。英语作为形合语言,其语义的连贯通常依赖于高度形式化和逻辑化句法结构,并以动词为核心。汉语作为意合语言,对句法结构要求较少,偏向于意合。 因此两种语言在衔接手段上有很大不同,英语多用显性衔接,汉语多用隐性衔接。本文将以《红楼梦》中晴雯撕扇片段为例,从语法衔接差异角度分析英汉翻译异同。 2.语法衔接 语法衔接也称句法连接,其本义是借助构造句子的语法手段即标志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因素实现语篇的衔接和连贯。[3]语法层面的衔接包括:指称、替代、省略、连接。 2.1指称:或指代衔接,是指能使C1(C代表小句,下同)和Cn通过指称而建立衔接的关系。C1与Cn通过指称的衔接而完成语篇内这一环节的连贯建构。 指称有三种体现方式:人称、指示和比较。[4]这三种类型的指称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同时存在。由于英汉语言习惯的不同,在实际的语篇中,一一对应的翻译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这在英汉翻译中有明显的体现。

中英文语言结构差异

中英文语言结构差异 中英文语言由于不同的文化渊源,使得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法、语法结构上均有较大差异。本文比较了英汉语言结构之间的差异,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以此为基础研究了两种语言背后的中英文化差异。 1、中英文语言结构的语法差异 1.1语篇差异 中文语言结构趋向于意合,思维方式呈螺旋型,不强求于语言形式;英文语言结构趋向于形合,思维方式呈直线型,力求结构上的严谨。中文较少使用连接词,各部分之间靠意思连接,所以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目了然。而英文讲究层次,多在词、短语、分句之间用连接词和关系词,使英语句子、文章更具层次感[1]。中英文两种语言结构在语篇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章策略的差异。 篇章策略(text strategy)是指篇章生产者根据交际目的对组篇所作的总体决策和选择,是为一定的目的而对决策参数(decision parameters) 所作的权衡。中国人写作倾向于采用堆积和重复论断、引用典故和权威、套用成语和谚语的策略;而西方人则强调使用数据和细节、引述个人和常人经历,运用成语、习语则采用掐头去尾、添枝加叶的推陈出新策略。 ⑵语篇模式的差异。 汉民族由于受重综合的思维习惯影响,语篇模式属于典型的东方“螺旋型”(circular/ spiral) [2]。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对篇章的主题不是通过直截了当的方式,而是采用曲折起伏、隐喻含蓄方式来阐述。即不直接切入主题。英语通常“先抽象,后具体;先综合,后分析;先概括,后细节”。换句话说,英语语篇的组织和发展呈“直线型”(linear) ,即直截了当地陈述主题,进行论述,它们把话题、观点、态度从一开始就引入文章,然后用事实说明,先有主题句,后接例证句,而后结尾,语篇模式属于演绎型。 ⑶语篇主题的差异。 受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思维方式的影响,英民族通常把主题句(topic sentence) 置于句首, 主题突出,观点清晰,然后在以后各句中发展这一中心思想。他们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主体的作用,突出主观见解,强调主观对客观的判断和态度。因此,英语段落往往在语篇的开始就直接点题,其后内容按直线展开,紧扣中心思想,层层深入,先陈述中心思想,后分点论证说明,展开主题句的内容。与英语不同,汉语的思维模式呈螺旋型, 其陈述观点的手法委婉曲折。 ⑷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 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语篇衔接手段(cohesive devices)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英语是形合式(hypotactic) 语言[3],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短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衔接(overt cohesion) ,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而汉语是意合式(paratactic) 语言,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衔接手段,注重隐性衔接,注重逻辑事理顺序、功能和意义。 ⑸语篇结尾的差异。 汉语式的主体思维主观性强,表现在写作上往往是作者本人给出结论或提出呼吁,结尾强调使用战斗性语言:we must (我们必须) ,we should / should not (我们应该/ 不该) 等。而英语民族强调物我分离,其思维客观、公正,信奉事实胜于雄

汉英语篇层面衔接手段的对比

汉英语篇层面衔接手段的对比 本文以韩礼德(M.A.K.Halliday)和哈桑(Hasan)提出的衔接理论为依据,以《背影》及其英译为例,对语篇层面汉英衔接手段进行了对比,发现汉英翻译中,对衔接手段的处理有保留、变换、增添等三种方式,为了确保译文的信、达、雅,译者应根据语境灵活处理。 标签: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处理方式 一、引言 语篇(text或discourse)是自然语言语义上的一个统一体,是“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胡壮麟,1994)。语篇并非是互不相关的句子的简单堆积,而是一些意义相联系的句子为达到一定交际目的,通过各种衔接手段(Cohesive devices)而实现的有机结合。根据Halliday & Hasan(1976)的观点,衔接手段分为照应(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等五大类。其中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grammatical cohesion),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段。 衔接是语篇的基本特征,普遍存在于汉英语言中。但是,在具体使用特定衔接方式的倾向性和频率上,两种语言表现出了较大差异。英汉语语篇的不同,及其使用不同的衔接手段已为国内学者所关注。左岩(1995)认为汉语更常用原词复现和省略,而英语则多用照应和替代。王玉英、张莲(2006)认为,英语语篇的衔接倾向于依赖语言形式来实现,而汉语语篇的衔接则多通过语义关系。我们认为,研究汉译英中衔接手段的运用有助于对英汉语特点的认识和衔接手段的理解,从而在翻译中得以提高译文质量。本文用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手段分类法,以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及其英译文为语料,对衔接手段及其处理进行分析。 二、汉英语篇衔接手段主要差异 (一)语法衔接方面的差异 在语法衔接方面,汉英语的差异主要体现为汉语的衔接趋于隐性,而英语的衔接则具有显性的特征。汉语在语篇构建时,更加关注的是隐性衔接,以意统形,少用甚至不用形式手段,靠词语与句子本身意义上的连贯与逻辑顺序实现衔接。英语的显性衔接主要借助于形态变化和形式词,明显地标明词语之间或小句之间的语法关系。汉英语的这一不同特性通过译文对比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例如: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没战必殆。 该小段中,只有一个“而”字可说是形式词,但并不是必要的,前面的“知彼”“知己”和后面的“不知彼”“不知己”中就没有用。这一句中也可去掉“而”,但必须按照汉语的节奏规律改成“知己不知彼”(先双后单规律)。如果把这句话中省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分析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分析 在语言学研究中,语篇衔接手段一直是一个备受的话题。汉英语篇衔接手段在表面形式和内在逻辑上存在一定的异同点。本文将对比分析汉英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并探讨其作用及运用案例。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词汇衔接方面,汉语和英语的手段大体相似,都包括重复、同义词、反义词等。然而,汉语更倾向于使用重复手段,而英语则更注重同义词和反义词的使用。 在语法衔接方面,汉英语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汉语语篇倾向于使用动态句法,即多用动词,而英语则更偏向于使用静态句法,即名词和介词使用频率较高。 语用衔接主要涉及到语境、预设等方面。在汉英语篇中,语用衔接手段运用较多,但也有一定的差异。例如,汉语中常用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等来引导原因和结果,而英语则更多地依靠词汇和语法的手段来表达逻辑关系。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在文章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衔接篇章是语篇衔接手段最基本的作用。无论是词汇、语法还是语用层面的衔接,都

能够使文章前后连贯、一体。控制语言风格也是衔接手段的重要功能。通过不同的衔接手段,作者可以传达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正式、非正式、口语化等。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是衔接手段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合适的衔接手段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提高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以下是汉英语篇衔接手段运用案例的简要分析: 汉语语篇:《春夜喜雨》是杜甫的一首名诗,其中运用了丰富的词汇和语法衔接手段。例如,诗中多次重复使用了“好雨”、“当春”等词语,形成了词汇的重复衔接。同时,诗人运用了多种句式和修辞手法,如疑问、设问、对仗等,形成了语法的衔接。这些衔接手段的使用,使得诗歌节奏明快,语义明确。 英语语篇:The Lord of the Rings是J.R.R. Tolkien的一部经典小说,其中运用了丰富的词汇和语法衔接手段。例如,小说中存在大量的同义词和反义词运用,形成了词汇的衔接。同时,作者使用了大量的过去分词、介词短语等语法手段来表达逻辑关系,形成了语法的衔接。这些衔接手段的使用,使得小说更加具有深度和广度,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在表面形式和内在逻辑上存在一定的异同点。这些

英语倒装结构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衔接功能及应用

摘要:英语倒装结构作为英语语言中一种特殊句式,充分体现了英语语言所具备的“形合”特点,注重形式上的变化;而汉语语言侧重于“意合”。英汉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尤为突出。以篇章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以及halliday在篇章分析中的五种篇章衔接手段:照应、代替、省略?p连接?p词汇衔接。利用英语倒装句的特点,适时地将英语倒装结构应用到汉译英篇章翻译中,更能使英语译文满足“形合”而“达意”的特点,进而提高英语译文的质量。 关键词:英语倒装结构;篇章翻译;衔接功能 halliday 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衔接理论之后,篇章研究便在西方得到了迅速发展。那么,篇章分析在我们的汉英翻译研究中有什么作用,又处于什么地位呢?袁锦翔“认为篇章是理想的翻译单位”,“英语突出主语而汉语突出主题,所以汉英翻译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添加或省略主语”(袁锦翔,1990:15)。另外,英语侧重形合,汉语侧重意合,在汉英翻译中,除了把握英语译文在语义上忠实原文之外,还要重视英语译文的篇章衔接手段,使英语译文具备“形合”的特点,使篇章真正成为“一段有意义,传达一个完整信息,逻辑连贯,语言衔接,具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功能的语言单位”(刘辰诞,1999:3)。而作为英语中的倒装结构,恰恰具备了汉英篇章翻译中,对于英语语言特点的要求――英语倒装结构具有篇章衔接“功能词的意义和作用,使译文符合译语的习惯”(袁锦翔,1990:17),这样,就避免了在汉英翻译中出现“中国式英语”的译文。 一、篇章的定义 对于篇章的定义,因为研究范围的不同,范畴的不同,有不同的解释。而要从篇章翻译的角度中定义“篇章”,我们采用刘辰诞所做的定义:“篇章是指一段有意义,传达一个完整信息,逻辑连贯,语言衔接,具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功能的语言单位”(刘辰诞,1999:3)。例如一篇散文,一首诗歌,一篇课文及其中的各个段落等等。篇章是“一个语义上的整体单位”,表达整体的意义。简言之,篇章符合“形连”“意合”。从语言层面上看,“完整信息,逻辑连贯,语言衔接”是篇章定义的核心所在,也成为判断一个篇章优劣的重要标准。 二、篇章衔接的手段 英国语言学家halliday在其“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一书中,将英语篇章的衔接手段分为“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以及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m.a.k. halliday, 2000: 309,310)”。篇章的衔接手段,对于语篇的流畅、通顺,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英语倒装结构的定义 在英语语言中,倒装结构是一种独特的句式,它将英语常式句的结构“s + v + c/ a”,进行语序上的重新排列,改变了英语原始的自然语序,使谓语动词前置于主语s之前,形成多变句式。先前的英语倒装结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倒装句的信息凸显功能、修辞功能、衔接功能。并且大部分是从单一的句子层面上进行探索研究,忽略了英语倒装结构在篇章,这个更大语言单位中的研究。研究成果也很少应用到以篇章为翻译单位的汉英翻译中。 四、英语倒装结构的分类 要弄清楚英语倒装结构在篇章衔接中的功能,首先,要清楚英语倒装结构的分类。根据quirk (1985), dorgeloh (1997)对英语倒装结构的研究,同时为了简洁、理解的方便,我们采用英语倒装句分类为全倒装和半倒装: 全倒装:实义动词放在主语之前。各类副词、副词短语位于句首的倒装: 3. the door opened and out rushed the children 6. in the east of the city lies a factory. 以上四句都是实义动词位于主语之前,属于全倒装。但是,如果以上四句的主语是人称

英汉语言翻译的比较

英汉语言翻译的比较 英汉语言翻译的比较 导语: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转换,涉及到两种语言在表达某一文本的同一个内容时的各种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有的是相似的,有的是有差别的。下面本文将从词汇、句子结构、篇章及文化四个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一、英汉词汇对比与翻译 英国翻译理论家Newmark曾说:“文本翻译的大多数工作都是在词汇层面上完成的”。许多学习者在翻译时逐字逐句地把汉语翻译成对应的英语,从而导致“中国式英语”现象的频繁发生,其根本原因是受到了汉语的干扰。英汉词汇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对比: (一)词义比较 1.词的多义性 英语词义比较灵活,词的涵义范围比较广,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较大,而汉语词义比较严谨,凝滞,词的含义范围比较窄,词的意义比起英语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少。英语一向被认为是一种适应性、可塑性较强的语言。Eric Partridge: 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s; people have meanings for words.(词本无义,义随人意。)英语词义灵活,突出地表现为一词多义。例如:“story”这个词,汉语的词义是“故事”,但在英语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却有不同的词义。如: 2.抽象与具体 英语表达中常使用抽象名词,这类名次涵义抽象笼统,往往给人以一种“虚、暗、曲、隐”的感觉。而汉语用语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并给人以一种“实、明、直、显”的感觉。 3.静态与动态 英语常用静态词汇,具体体现在较多的适用名词和形容词。而汉语则多使用动态词汇。如: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

英汉翻译中第三人称代词照应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

英汉翻译中第三人称代词照应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 一、引言 在语篇理解中,一个词语的解释不能从词语本身获得,必须从该词语所指的对象中寻求答案,这就产生了照应关系。 (Halliday,1976:31 )照应是一种语义关系,是语篇中某一成分和另一个成分之间指称意义相互解释。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照应就是用简短指代形式表达上下文中已经或即将提到的内容,使语篇在修辞上言简意赅,结构上更加紧凑。 (邵志洪,2005:97 ) 英汉翻译中,语篇或语义照应关系是译者考虑重点,第三人称代词是语篇层面上照应重要表现形式。因此,本文主要讨论英汉翻译中第三人称代词照应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 二、韩礼德照应理论 韩礼德认为,照应性可以指导读者从某个方向回收理解有关语言成分所需要的信息。照应可为句子层面上,也可是语篇层面上。句子层面上照应对语篇衔接意义不大;语篇层面照应表现为照应使发话者通过语言手段来指代语篇中所涉及实体、概念或事态。从语用功能角度看,照应可以分为外指和内指两种。外指照应指语篇中某个成分参照点存在于语境中;内指所指内容可以在文章中上下文找到所指对象。 照应就是行文中前后语言对应关系,根据照应所指意义位置不同,内指照应包括两种。前指照应在文中所指内容可以在指代词的前面找到,同理,后指照应在文中指代的意义应位于指代词的后面,相比之下,前指照应在英汉语篇中承担了大部分语篇衔接功能。因此,内指照应中前指照

应就成了照应关系和翻译方法研究重点。 Halliday 根据指代对象不同,又将照应划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在这三种照应中,人称照应较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使用更多,对英汉翻译影响也更大。而人称照应中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又主要体现在前指照应上,语言学又把前指照应划分为表层前指和深层前指。表层前指,从语言学角度来讲,是由该种语言的语法和句法结构特点决定的;而由语境、语用因素控制的前指,即为深层前指。(朱永生,2001:89 )本文从表层前指和深层前指两方面,探讨第三人称代词中英文对比分析和中英文翻译方法。 三、中英文第三人称代词比较与分析 (一)中英文第三人称代词表层前指比较 1. 汉语物主代词省略英语使用物主代词频率大大高于汉语,汉语非常不喜欢使用物主代词,如果实在不能省略,可以添加表所属关系的符号词,这种情况在汉语中很普遍。此外,汉语中作主语和宾语的人称代词常常省略,由于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汉语主语和宾语省略不像英语那样受句法严格限制,只要不影响语篇意思和语义连贯,汉语主语和宾语往往可以省略。 2. 汉语对第三人称代词原词复现 实际上,英语用第三人称代词而汉语未用情况下,并非都是以省略形式来补偿,中英文在行文过程中和语篇组织上差异也很大,人称代词等替代手段常常出现在英文中,中文喜欢重复或采用同义词替换。 例(1)Fra nk threw the shoe hissi ng into cold water and

语篇层面汉译英中的衔接与连贯

语篇层面汉译英中的衔接与连贯 摘要:衔接与连贯在语篇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西人民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中西之间的表达方式的不同,因此语篇的连接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在汉译英中要认真考虑如何遵循彼此的语言习惯,用不同的实现方式使译文能衔接紧凑。 关键词:衔接连贯语篇翻译实现方式 衔接与连贯在语篇翻译中是最重要的两个成篇手段。中西思维模式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两种语言语篇衔接方式也是不同的。在汉英翻译中,译者通常要对原文衔接手段进行转换或调整以使内容对等,保证意义上的连贯。因此,本文就汉英翻译中衔接与连贯的处理方法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韩礼德和哈桑在《英语中的衔接》中认为,衔接是产生语篇的必要条件。衔接主要分为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五大类。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段,具体包括原词复现、同义、下义和搭配等(韩礼德和哈桑,2001)。 连贯也是建构语篇的重要标准。黄国文指出:“连贯指的是语篇中语义的关联,它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它是语篇的无形网络”(黄国文,1997)。 衔接具有显性的语言表现方式,出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而连贯是对语篇进行解释的结果。衔接是词汇和语法方面的手段,而连贯是采用衔接手段所得到的结果。 二、汉译英中衔接与连贯的重要性 中西人民思维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以致中西之间的表达方式有较大区别,语篇的连接方式也有各自的特点。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意合指形隐义在。形合指形显义明。 这些特点决定在汉译英中要认真考虑这些因素,思考如何遵循彼此的语言习惯,使译文衔接紧凑。衔接是将语篇中的句子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创造连贯的重要手段,进而构建连贯的语篇。语篇衔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语篇能否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因此在翻译活动中,如果原文的衔接和连贯不能很好地传达出来,就会影响译文的可读性(罗选民,1990)。 三、汉译英中衔接与连贯的实现方式

38-英汉语言对比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本课程旨在揭示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模式、语音、词汇、语法、语篇、修辞等层面的相似和差异,从而培养学生对两种语言的敏感度,提高学生的英语感知能力,提高学习者的英语学习技巧和英汉互译的能力;从文化、功能、认知、二语习得等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做出解释,为提高学生英汉互译方法和技巧提供理论依据。 Course description: This course explores the systematic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terms of thinking patterns, phonetics, lexis, grammar, text, and rhetoric. It is aimed to cultivate English learners’ linguistic sensitivity to both languages, and improve their perceptive ability of English. This course can help the students to hone their English learning skills and improve their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skills, by comparing and accounting for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langu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function, cognition, etc. It will provide sou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specific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techniques. - 4 -

英汉翻译中的语篇连贯

英汉翻译中的语篇连贯 语篇连贯是语篇分析中的重要概念,也是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课题。它既是语篇构建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因而在英汉翻译中保持译文语篇连贯是译者首先要考虑的。本文重点论述了语篇连贯在英汉翻译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以语篇连贯为翻译的首要因素是保持原文的风格和意义的基础,同时探讨语篇连贯现象的翻译策略。 标签:语篇连贯英汉差异翻译策略 一、引言 所谓“语篇”既包括话语,也包括篇章。即不管它长短如何,也不管它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只要遵循一个原则: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语篇”。语篇是一个在特定语境中具有交际功能的单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语篇的衔接和连贯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英汉翻译中,译者切不可脱离语篇孤立地去考虑字句的理解与表达,而必须以语篇统辖字句,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斟酌字句的意义,琢磨转换的规律,探讨再现的途径。 二、语篇连贯的早期研究 语篇连贯是英汉翻译中语篇分析领域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现代语言学诞生之前,对语篇连贯的研究就已经开始了。最初对语篇连贯的研究是从语音、语义、结构和句法的几个方面进行的,侧重于语言形式或语义上的衔接关系;而不是从认知上来分析。以韩礼德和哈桑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对英语语篇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他们在其专著《英语的衔接》一书中集中探讨了英语的五种衔接手段:指称;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衔接。他们认为语篇连贯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语篇中有衔接手段;二是语域一致。所谓衔接是指一段话中语法或词汇方面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句子之间,也可能存在于一个句子的几个部分之间。连贯是指语篇中的成分之间具有合乎逻辑的有机联系,句子的表述思路清晰,使交际对方容易得到要领。韩礼德和哈桑认为,衔接是产生连贯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有了衔接,不一定产生连贯,但没有衔接就一定不会产生连贯的语篇。 在国内,胡壮麟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中,提出语篇衔接和连贯多层次的思想,进一步扩大了衔接的范围。具体内容是:1.把及物性结构关系作为一种衔接手段,同时附加了同构关系;2.把语调语音模式纳入衔接范围;3.把语篇结构作为一种衔接手段;4.提出了语篇连贯涉及多种层次的观点,认为社会符号层对语篇连贯起重要作用。张德禄对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先后提出:跨类衔接机制概念;外指衔接概念;隐性衔接机制的概念;多元意义衔接概念。他认为,不仅语篇的概念意义具有衔接作用,人际意义关系也具有衔接作用;不同类别的形式机制还可以形成衔接关系(如词汇项目和语法项目);语篇中具有外指特点的项目可以看作语篇与语境的衔接,包括外指指代和

英汉语篇翻译中人称照应衔接的差异与重构

英汉语篇翻译中人称照应衔接的差异 与重构 [摘要] 本文对比分析了照应,尤其是人称照应在英汉语篇建构中的特点,指出在英汉语篇翻译过程中,分析解读原语语篇人称照应衔接机制,并根据目的语表达习惯重构语篇,对于保证目的语语篇连贯和实现语篇的等效翻译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 照应语篇翻译连贯 在系统功能语法中,衔接是语篇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衔接在本质上是语篇语义的有形网络,它是语篇内句子间的线性关系的表达和物质映现,为语篇的连贯提供了基础。照应衔接作为语法衔接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语篇建构中起着重要作用。英、汉人称照应衔接在语篇建构中的体现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研究人称照应在英汉语篇中的不同体现,以及英汉语篇翻译中人称照应衔接的转换对于英汉语篇翻译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语篇翻译观 语篇是超句子层面的语言单位,不是句子的任意组合和简单堆砌,它是一个完整的语义整体。语篇内各句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表现出深层次的逻辑语义关系,即连贯性。衔接是语篇的重要特征,语义连贯是构成话语的重要标志。语篇翻译过程,从很大程度上讲,就是语篇连贯的识别与重构过程。 英国语言学家卡特福德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中与其对等的篇章材料来替代。”笔者认为,语篇翻译的对等,不仅是原语与目的语在语篇意义层面上的对等,从一定意义上讲,还是原语与目的语在语篇连贯上的一致性和语篇结构的完整性,尽管影响和制约英汉语篇连贯的内、外部因素不尽相同。 在语篇翻译中,译者既是原语语篇的解读者,又是目的语语篇的生成者。译者,作为原语语篇向目的语语篇转换的的实施者,首要的任务是解读原语语篇的衔接机制和连贯,然后在语篇翻译转换过程中,按照目的语语篇的衔接机制来重构目的语语篇,使之流畅、连贯、统一。 二、英汉语篇照应衔接比较与差异 衔接,从语篇生成的过程来看是组句成篇必不可少的条件,从业已生成的语篇来看是语篇的重要特征之一。(李运兴,2001:132)照应是语篇中一个成分用作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的语言现象,它使语篇内的代词与所指成分之间建立起照应连续体,形成照应衔接纽带,从而有助于语篇的连贯。语篇语义的衔接和连贯是语篇主题发展的一个侧面,而语篇语义单位的线性化过程则是语篇主题的发展过程,因而,衔接和连贯是语篇主题在展开过程中需要的连接机制和关系纽带。 语篇分析理论一般把照应分为三大类: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Halliday & Hasan, 1976:29)。人称照应,即用代词复指上下文中出现的名词的一种手段,其作用是在代词与上下文中的名词间建立起语义联系,从而形成语篇上下文的连贯。在英语中,照应的使用频率远高于汉语。(左岩,1995: 37-42)相

人称代词在汉译英语篇中的使用对比及翻译策略分析

人称代词在汉译英语篇中的使用对比及翻译策略分析[摘要] 人称指称是体现指称意义的最主要的语言手段之一。由于指示词语 指称的是篇章中的一个实体特征,在翻译中译者是如何来处理人称代词在语篇中的作用,如何在译文中正确使用人称代词一直在以多种方式被学者们所研究。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是,人称代词的使用量随语言的不同而不同,即使在同一语言内部,人称代词的使用在不同文体中也可能存在差异。本文主要针对汉语文学作品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汉英两种语言在同一语篇中使用人称代词的数量分析,假设两种语言使用人称代词的差异,然后选取文本进行定量分析试图得出汉英两种语言人称代词的不同特点,以及人称代词在英译文中是如何处理的。通过分析不同的语言形式,依据对比分析结果,强调翻译中应注意语言的衔接与连贯起到迎合不同语言使用者思维模式的目的。 [关键词] 人称代词对比分析翻译手法 1.引言 指称词所替代的所指是表示人、物、概念等词语,这些词语可由人称代词代指。人称代词在语言中用来指称事物最为常见。英语和汉语都有各自的人称系统。汉语的“人家”,有时可泛指,有时可特指。英语有反身代词“myself, yourself”等,汉语有“我自己”、“他自己”等,但汉语的“自己”具有独立的指称功能。(胡壮麟,P51—56) 在主语显著的语言里,如英语中主语与谓语之间有某种形式制约,如人称,性、数方面的一致等,因而主语省略后,这些语法关系就无法表达。相反,汉语的人称照应粘连手段,除了使用人称代词之外,有时还采用省略人称代词的办法,也就是采用零回指(zero anaphora)的照应形式,特别是在人称代词用作句子主题的时候。实际上,这样的句子中,仍暗含一个潜在的形式主语,比如在英语中,尽管一个篇章段落中的句子比较短,结构也比较简单,并构成一个话题链,整个篇章的语义结构也是围绕着某一个篇章核心组织的,但由于英语是主语显著,缺乏使用零回指的必要条件。因而一般也不能采用零回指的照应粘连形式,而只能采取人称代词的照应粘连形式(许余龙:224)。 Quirk et al. (1985:347) 指出,英语第一,二人称代词有具体所指时通常用来直接指称会话场景中的说话者和称谓对象,第三人称代词则用于指称能根据语言外因素推断出的人或事物,更多用于预指或回指。吕叔湘(1999:8)指出:“汉语里可以不用人称代词的时候就不用;即使因此而显得句子结构不完整,也不搞形式主义。”可见人称代词“隐去”implicating是汉语的一个特点。相比较而言,英语对人称代词的依赖程度要高于汉语。 由于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语法词汇体系,因此在相似的语言场合,两种语言可能会采用不同的粘连手段(许余龙:219)。本文将对汉语原文与英语译文中的人称代词数量进行对比分析,说明汉英两种语言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以此

英汉语的逻辑连接对比及翻译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b19127449.html, 英汉语的逻辑连接对比及翻译研究 作者:向颖博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2期 摘要:英汉两个民族思维方式不同,语言的思维逻辑和连接手段也不同。本文分析对比了英汉语的时空、因果、转折三种主要逻辑关系和连接词的使用,并对互译策略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语篇;逻辑连接词;翻译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1 一、引言 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意义的自然语言。(胡壮麟,1994:1)语篇表示一个完整语义,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篇文章乃至整个著作。它是一个语义单位,意义单位,具有语义连贯性。语篇内的连贯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体现于词汇、语法、结构等语言表层形式,隐性则有赖于语境和语用因素蕴涵的连贯。 逻辑连接是语篇中最普遍的连接,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连贯,都不可能缺乏逻辑衔接,否则便无完整的语义整体,也就谈不上语篇。(何善芬,2002:467)在翻译中逻辑思维是不可少的。译文是逻辑活动的产品,在翻译中要去寻找描述人或事物的逻辑关系,内在的相互关系,从而再现原文的思想、意义、语言特点及风格。 二、英汉语逻辑形式差异 英语民族重视形式分析,强调理性。语言惯用形式标记,具有形合特征。语句大都借助主谓等范畴和与之对应的形态手段来表达语言逻辑关系和信息结构,语句各成分依约定的形态逻辑、等级各处其所,形彰意显。语篇是用逻辑连接词把意义相关的句子组织起来的语义整体,这些表示逻辑概念的过渡词大都是一些连词和连接副词。 汉民族在思维上长于整合,强调悟性。语言有含蓄之美,强调语境,具有意合特征。句法以意为主,以事理为序,追求神韵流动,以意制形,意尽段终,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因此逻辑关系词在句中很灵活,在连接手段上也少用纯粹的语法和逻辑连接词。中国古代诗人就善于借景抒情,寄情于景。 三、主要逻辑关系在翻译中的处理 1.时空关系处理

英汉语语篇思维模式对比及其翻译

英汉语语篇思维模式对比及其翻译 Abstract: Language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man to know the nature and the conveyer of thoughts. The differenc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discourse in structure come from the differences of their thinking models, rooting in the certain culture. This paper,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of structure and thinking model of English and Chinese discourse, analyses their influences on translation. Key Words:Cross-cultrue; English and Chinese discourse; thinking model; translation 摘要:语言既是人们用来表达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工具,也是思维的主要载体和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英汉语余篇结构的差异归根结底是因为扎根于各自文化中的思维模式的差异。本文在分析英汉语篇结构、思维模式差异的基础上论述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跨文化;英汉语篇;思维模式;翻译 1引言 语言是思维的艺术。不同的思维模式产生出不同的语言。汉语和英语作为世界上两种主要的语言尽管在篇章结构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它们的差异性更容易引起学者们的重视。从丰富多彩的语言的表层结构上,我们可以看出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的差异。 英汉语篇结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学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是社会文化透过语言的集中反映。它已超出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进入了人类交际学领域。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不能只局限于对语言、词汇、语法等语言结构进行分析,还应从宏观篇或超句法层面上,从社会、文化以及思维方式的角度上进行对比分析,其目的在于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中语篇应用的相同和相异之处,解决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交际、语用失误的原因。下面我们将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入手,通过比较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即在语篇层面上的表现,进行跨文化与语篇结构对比分析,以期有效地帮助英语学习者说出或写出地道的英语,使跨文化语篇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2 英语语篇思维模式 英语就其本质来说是属于海洋文化的。人们的生活主要靠海洋,只要出海就能活下去。从下面的常用表达中我们很容易看出海洋在英语民族的重要地位:follow the sea(当海员,当水手), put to sea(出海), half seas over(半醉,有醉意), feed the fishes(葬身鱼腹,溺死), Fish begins to stink of the head(鱼烂头先臭), have other fish to fry(还有其他重要的事情要做), row against wind and tide (逆水行舟)。因而西方人将人与自然分离开来,即天人相分,崇尚“人物分立”,西方人对原罪的自我意识使他们为赎罪而不屈不挠地征服自然,天人相分的思想

汉英时间状语的同构衔接功能对比研究

汉英时间状语的同构衔接功能对比研究 同构衔接是胡壮麟先生对Halliday语篇衔接理论的拓展。他认为在语法衔接中应增加同构衔接这一语篇衔接功能。本文应用这一理论对汉英时间状语进行了考察,从中发现了汉英时间状语的这一衔接功能。在语篇当中,时间状语的同构衔接除了可以表明行为动作发生和事件状态存在的时间外,还具有使语篇连贯,使语言生动,使文采丰富的作用。 标签:语篇;同构衔接;时间状语;对比分析 一、引言 Halliday和Hasan在其论述语篇衔接的专著《英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中指出“语篇与非语篇的根本区别在于语段是否具有语篇特征(texture)”(1976:2)。他们认为,语篇特征包括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特征,非结构性的语篇特征指在不同的句子中出现的不同成分之间的衔接关系。Halliday和Hasan将英语的衔接手段概括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种,语法衔接又分为:照应、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衔接又分为:重复、同义、反义、上下义和词汇搭配。 胡壮麟(1994)对Halliday的衔接理论进行了拓展,在语法衔接中补充了“同构关系”这一衔接手段。他认为,在Halliday & Hasan的衔接模式中,简单地把一些重复现象归入词汇的重复里,而这些重复的现象重复的不仅仅是词语,而是结构。因而他把同构衔接定义为:在一个语篇中,重复同样的结构(即重复),或在同样结构的基础上,增添词语(即添加)或以同类词语置换原结构中的某一词语,达到强调、补充或修辞的效果(即交替);或者在会话语境下,一个人的某一句话由另一个人接茬,使结构完整、语义相连(即拼合)。 在Halliday的衔接理论中,时间词具有衔接上下文,使语篇连贯的作用。刘辰诞明确指出(1999):时间状语具有语篇功能。 本文本文选取了汉、英著名小说、散文、演讲和政论文及译文,共约80万字的汉语语料和英语语料(汉语原文及其英语译文和英语原文及其汉语译文)的考察分析,从中摘出有时间状语的语篇764例,找到具有同构衔接功能的例子37例,其中汉语语料16例,英语语料21例。通过对语料的观察,发现他们的异与同,以期对广大英语教学者及翻译工作者有所启示。 二、结果与分析 1. 汉英时间状语的同构衔接 胡壮麟(1994)认为同构衔接与修辞学中的排比相近,但它的概念既不能等同于排比的概念,范围也比排比的概念宽泛,它要求形式与语义的统一,即词汇同义,结构相同,语义加强。通过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汉英时间状语在语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实证研究——以《想北平》汉英两个版本为例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实证研究——以《想北平》汉英两 个版本为例 宋燕 【摘要】自1976年韩礼德和哈桑的语篇衔接理论首创以来,语篇的衔接就一直被国内外众多语言学家所研究,文中运用该衔接理论框架对《想北平》及其英译文中体现的部分语篇衔接手段进行了统计和对比,在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汉英两种语言在语篇衔接手段的使用上各有所偏重,汉语更常用原词复现和省略,而英语则多用照应和替代.%Cohesion has aroused interests of many text analyst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hesive theory by Halliday and Hason in 1976. Under the guidance of Halliday and Hason's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e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use of cohesive devices in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versions of Fond Memories of Peiping. On the basis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have preferences for certain cohesive devices. Chinese emphasizes the use of reiteration and ellipsis, while English the use of reference and substitution. 【期刊名称】《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2(032)009 【总页数】5页(P770-774) 【关键词】复现;省略;照应;替代 【作者】宋燕

“整体性”汉语思维与“个体性”英语思维对比分析

[摘要] 文章从英汉两种语言书面语词汇、句法及语篇层面分析汉语思维与英语思维的一个显著差异,即“整体性”与“个体性”差异。分析两种思维方式在语言上的差异对了解两种文化、学习两种语言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汉语思维;整体性;英语思维;个体性 一、引言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语言及文化,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不同类型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文化心理特征的主要因素,起着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作用。同时,思维方式又制约着语言的风格、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汉民族思维方式以整体性为主,直觉为先,忽视个体,强调天人合一。汉民族从整体角度出发,综合分析事理。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取向,传统中国文化是群体取向,注重维护群体利益,保障群体团结,将集体主义视为价值取向的核心。这种价值观体现在语言上表现为汉语注重由大到小,从强到弱,由国到家的表达方式,强调语言的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而英民族思维方式以个体性为主,依赖抽象理性,强调个人力量。英民族习惯于从个体角度出发,把事物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是个体取向,重个体的天人两分,强调维护个人利益,发挥个人潜力,实现个人目标,以个人主义、人本主义为价值取向。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之下,英语里常常是由小到大,由个人上升到群体的表达方式,英语中“I”在句中总是大写, individualism 和egoism非贬义词。[ 1 ] ( P37) 汉语注重内在意念,整体印象,不受形式的约束,用词造句成章的最大特点是采用意合法(parataxis) ,重意义组合而轻形式结构,让读者和听者从整体上将句与句联系起来,领悟其中的意义,汉语对语境依赖较多( high - context) 。“中国语法是软的,富于弹性”[ 2 ] ( P141) ,这个“弹性”,体现了从整体出发,依赖语境的人的悟性。与汉语相比,英语是一种更为形式化的语言。英语用词造句成章的最大特点是采用形合法( hypotaxis) ,重形式结构协调,属于低语境文化( low - con2text) ,读者较少依赖语境就能分析出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 2 ] ( P141) ,这个“硬性”,体现了从个体出发,不依赖整体语境的人的理性。本文从词汇、语法及篇章方面分析两种思维方式在语言上的差异。 二、词汇 在词汇方面,两种语言的整体与个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性运用、词的意义以及词的形象程度等方面。受整体性汉语思维的影响,汉语表达重意义,轻形式。汉语词性运用区别意义不是很大,英语则有严格要求。从语言结构上划分,汉语属于孤立语,其词形不受语法影响而发生变化。在汉语中,词没有严格的形态屈折变化,而英语强调个体变化,属于屈折语,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因而,相对英语而言,词性在汉语中显得并不举足轻重。例如,“美”这个词既可以作形容词,也可看作是抽象名词,无论理解如何,它不影响表达。但英语中必须将它放置特定语境,在名词前它就是形容词“beautiful”,作主语它就只能是抽象名词形式“beauty”。词性的运用还体现在词语搭配方面。汉语中只要个体词汇在整体意思表达中具有相同或相近意义,我们就选用同样的词汇,不去考虑词汇的语法搭配。英语却有明显的规定性。如: such和so意思上都是“如此”,但语法意义却有不同。英语中, such用来修饰名词,而so用来修饰形容词。 这种模糊与具体的差异同时也表现在词义的表达方面。如“赢”在汉语中有两种含义: (1)余利(2)胜,作第二种意思讲时,在英语中,因为表达赢的逻辑关系不同,采用的词也不同。如“他赢了我。”表示他击败了我,英文表达为“He defea2ted me. ”;而在“他在比赛中赢了”中赢却表示获胜的意思。英语表达为“He won the game. ”又如“怀疑”一词在汉英辞典的解释有“distrust, doubt, suspect”, [ 3 ] ( P376)而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里同样作为动词,“doubt”的汉语解释为:“thinkthat something may not be true”,汉语译为“怀疑”;“suspect”的汉语解释同样是“怀疑”,但英语解释却是“to think thatsomething is p robably true or likel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