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果体钙化、动静脉畸形、少突胶质细胞瘤等生理性钙化和病理性钙化颅内钙化疾病临床表现、特点及影像学特征

松果体钙化、大脑镰钙化、脉络膜丛钙化、基底节钙化、结节性硬化、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动静脉畸形、肿瘤性钙化、少突胶质细胞瘤等生理性钙化和病理性钙化颅内钙

化疾病临床表现、特点及影像学特征

钙化是颅内最常见的征象之一,钙化是颅脑CT和MRI检查的常见征象。CT扫描对颅内钙化的显示和确定明显优于MRI检查。钙化在CT平扫时呈很高的密度,CT值超过100HU可以确定为钙化。

生理性钙化

1、松果体钙化。颅内最常见的生理性钙化之一。

(1)钙化的松果体是否偏离中线,明显偏离中线时应仔细观察有无早期松果体区肿瘤。

(2)松果体团块太大,直径超过10mm时,应怀疑松果体区肿瘤。

(3)10岁以下儿童出现松果体钙化时,应警惕有松果体区肿瘤存在。

2、脉络膜丛钙化。主要见于侧脑室三角区,钙化呈圆形或不规

则形,多数情况下脉络膜丛钙化为双侧对称性。

3、大脑镰钙化。多呈沿大脑镰走行的线状,也可局部钙化胶着,呈梭形或球形,少数可呈大脑镰多发结节状钙化。

4、基底节钙化。40岁以上正常人中,颅脑CT扫描时发现基底节钙化也很正常,通常双侧比较对称,但也可不对称,以苍白球钙化最为常见。

如果基底节钙化出现在30岁以下时,应警惕病理性钙化,基底节病理性钙化主要为代谢性或内分泌性疾病所致,仔细询问有无癫痫等相关临床症状或进行有关钙、磷代谢和内分泌方面临床生化检查。

5、小脑齿状和钙化。意义同基底节钙化。

病理性钙化

根据钙化的形态和分布特点,在分析钙化原因时可将分为五种情况来考虑:

(1)脑实质内多发、散在、结节样钙化是颅内感染性病变钙化的特点,除感染性疾病外,还应该考虑到结节性硬化。

(2)脑实质内双侧、片状、弥漫性钙化是代谢性疾病和内分泌性疾病颅内钙化的特点(诊断时还需要考虑生理性钙化和家族性疾病引起的钙化,如Fahr’s综合症、恶病质综合症等)。

(3)条样、脑回样、铁轨样、圆点状钙化是血管性疾病钙化的特点,包括动静脉畸形、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等。

(4)脑肿瘤钙化:绝大多数表现为肿瘤内部分钙化,其特点为异常密度或信号的肿瘤背景下有各种形态、程度和范围的钙化存在。少数肿瘤可完全钙化主要见于脑膜瘤。

(5)其他没有特点的钙化。

1、感染性疾病很少感染性疾病可出现钙化或痊愈后表现为钙化。总的来说颅内感染性疾病钙化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是脑实质内多发、散在、结节样钙化,但也可出现其他形态的钙化。

(1)TORCH综合症

TORCH综合症实际上是病毒或原虫感染脑组织引起脑炎。主要发生于胚胎期或分娩过程中,故又称先天性宫内感染或先天性TORCH 感染。(TORCH是几种引起脑组织感染致病原英文字头的缩写,包括弓形体原虫和其他感染因素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和疱疹病毒)疱疹病毒是胎儿期脑炎最常见的原因。

CT扫描时,TORCH综合症主要为脑实质内多发散在结节样钙化。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钙化通常位于脑室周围;弓形体原虫感染引起

的钙化长靠外围,可以散在分布于脑实质;疱疹病毒感染出现钙化可很晚,于3岁后出现;弓形体感染常常同时引起导水管狭窄。

TORCH综合症应于结节性硬化区别:

两者相似之处包括:临床均表现有智力障碍;CT均表现为脑实质内多发散在结节样钙化;钙化均可位于双侧侧脑室周围室管膜下。但结节性硬化患者多同时有皮肤皮脂腺瘤存在,或其他部位同时有肿瘤存在,如视网膜错构瘤、肾脏错构瘤、肝脾血管瘤等,一般不合并脑发育畸形。

(2)脑囊虫病

慢性期脑囊虫死亡以后,囊液逐渐被吸收,囊虫被机化,最后出现钙化,脑囊虫病引起的钙化除符合颅内感染性疾病多发、散在、结节样钙化的一般特征外,钙化通常较小,较圆,且大小均匀,数目视原囊虫病灶多少而异,少者单发或仅数个,多者可弥漫性分布于整个脑实质。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后期,约半数在靠近颅底部鞍区附近出现散在钙化斑点,这种钙化灶发现是其与其他细菌性脑膜炎区别主要依据。

脑内结核瘤早期,中心干酪样坏死区可出现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时周围呈环形强化,再加上中心点状高密度钙化,构成典型的结核瘤的“靶样征”,是识别结核瘤的重要证据;晚期,整个结核瘤可出现钙化,呈结节状,也可仅其壁部分出现钙化,呈断续之环状或碎之蛋壳状。

(4)脑包虫病

脑包虫病以在脑实质里形成巨大囊肿为特征,囊壁可出现壳状钙化完整或不完整,或囊壁出现结节样钙化,囊壁钙化的出现,有助于与囊壁无钙化的颅内囊性病变区别,如神经上皮囊肿、蛛网膜囊肿。

脑肺吸虫病晚期,病灶区可出现钙化,且常为蛋壳样钙化,以多发壳样钙化聚集在一起最为典型。

2、代谢性疾病和内分泌性疾病

很多代谢性疾病和内分泌性疾病可引起钙、磷代谢异常,所以可以表现有颅内钙化,其钙化特点是双侧、片状、弥漫性分布,确定是那一种代谢性疾病和内分泌性疾病,需要临床有关生化检查。

(1)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绝大多数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发生在甲状腺或甲状旁腺手术后,临床和体征与低血钾有关,主要表现有癫痫发作、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和定向障碍、白内障、皮肤粗糙。生化检查特点:血清钙降低,血清磷增高。

90%以上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患者表现有脑实质内多发钙化,常弥漫性分布于基底节、丘脑、小脑齿状核、大脑半球皮层下及皮髓交界区,双侧分布,通常比较对称,呈斑片状、条状、月牙状或点状。

(2)假性或假假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组织对甲状旁腺激素无反应,导致低钙血症时称假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生化检查示血钙降低;假假性甲状旁腺功能降低,仅肾小管和骨骼对甲状旁腺激素有反应,临床化验检查血钙、血磷正常。

假性或假假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脑内钙化与甲状旁腺功能降低者相似,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及生化检查。

(3)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常表现有硬脑膜广泛钙化,如大脑镰、小脑幕等。基底节区及其他脑实质内也可以同时出现钙化,常较对称,诊断需要结合临床,本病主要表现有无力、易疲乏、肾绞痛、腹痛、关节痛、便秘,生化检查血清钙升高。

(4)维生素D中毒

维生素D中毒主要见于长期服用维生素D的婴幼儿,脑实质内多发钙化斑片,与其他代谢性疾病所致脑内钙化一样,钙化常呈双侧对称性分布。

3、家族性疾病

(1)结节性硬化

结节性硬化是一种先天性、家族性、遗传性疾病,临床表现以皮脂腺瘤、癫痫和智力低下三联症为特征。

病理特点为错构瘤,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脑部最易受累,所有病例均有脑部受累,而其他脏器受累可有可无,脑部受累最常见的部位是大脑半球;病变常位于脑脊液通路附近,尤其是室间孔附近的室管膜下,病灶可位于脑皮质,病灶呈2-3mm大小之结节状位于室管膜下的病灶常发生钙化。

CT检查时本病常以颅内多发钙化为主要表现,以室管膜下多发结节状钙化为主要特征性改变。

(2)特发性家族性脑血管铁钙质沉着症

也称对称性大脑半球钙化综合症、特发性对称性大脑基底节钙化症、家族性基底节结钙化和Fahr’s综合症,临床上非常少见。

CT平扫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钙化,呈均质很高密度。轻者钙化局限于苍白球、尾状核、壳核和丘脑;严重者大脑半球内皮质下、小脑齿状核和脑回呈弥漫性广泛性钙化。

当影像学检查发现基底节及脑内钙化时,应排除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及其他原因所致基底节钙化的情况下,行家族调查有助于明确Fahr’s病的诊断。

(3)科克因综合症又称纹状体小脑钙化伴白质营养不良-侏儒-视网膜变性-耳聋综合征、20-三体综合征、早老症样综合征。为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病理上除脑白质脱髓鞘外,皮质、基底节及小脑有铁和钙质沉积。常于20-30岁死亡。

CT检查可见双侧基底节及其他部位钙化,颅骨和脑膜增厚,脑室和脑沟扩大,脑白质脱髓鞘呈斑点状或斑片状,CT扫描呈低密度MR T2WI呈高信号。

(4)神经纤维瘤病为源于神经鞘细胞异常导致的多系统损害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临床特点:皮肤牛奶、咖啡斑,多在幼年或出生时即可看到。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大脑半球及小脑半球表面也可钙化,少数情况下室管膜下及基底节亦可发生钙化。

(5)基底细胞痣综合征又称Gorlin’s综合征,本病颅内可发生钙化,常位于大脑镰及小脑幕,也可发生于脑实质内。

诊断主要结合临床,临床特点:

①面部及躯干部皮肤痣,有癌变倾向;

②额部隆起,面容特殊;

③齿源性下颌骨囊肿;

④手掌足底角化不良,表现为数毫米直径的红斑样点状凹陷区;

⑤脊柱侧弯后突,肋骨分叉或发育不良,第四掌骨等骨发育不良。

4、外伤后颅内钙化

外伤后导致颅内钙化少见,主要见于慢性硬膜下血肿及硬膜外血肿,钙化多呈条状或环状,分布于原血肿部位,结合病史易于诊断。上边图为右额顶硬膜下血肿钙化;下图为右额硬膜外血肿钙化。

6、血管性疾病

(1)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瘤并不少见,若动脉瘤形成血栓,动脉瘤壁常出现弧形或环形钙化,这种特殊形态的钙化是CT平扫时确定诊断的重要征象,有时动脉瘤内血栓形成部分也可出现小点状或小片状钙化。

(2)动静脉畸形(AVM)发生钙化比较常见,钙化主要与血栓形成和反复出血有关,钙化可呈团块状或许多血管条样钙化,后者出现时CT平扫即可确定诊断。

(3)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又称颅颜面血管瘤病、软脑膜血管瘤病、Sturge-Weber’s。绝大多数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为散发,无性别差异,很少有家族史,遗传方式尚不清。

CT是诊断本病的有效方法,CT平扫可见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以颅内钙化为主要为主要表现,典型者钙化位于顶枕皮质区,偶可涉及额叶比较广泛,钙化呈脑回样、弧带状或波浪状。

典型的脑回样钙化通常出现在两岁以后,可伴有同侧大脑半球或局部脑萎缩,表现为局部脑沟加深、增宽,蛛网膜下腔扩大,脑裂池扩大,也可表现为颅腔缩小,颅板增厚,增强CT扫描时病变区与周围可显示异常强化的血管,表现为病变区脑回样强化。

MR检查时脑内这些异常血管在T1WI和T2WI上均呈流空低信号,也可因其内有血栓形成而成高信号,钙化部分T1WI和T2WI上均呈低信号。

(4)脑梗死。脑梗死后出现钙化很少见,此种钙化可能与原梗死区合并有出血、动脉硬化或血管炎有关,钙化可呈点状、小片状或不规则状。

7、放射治疗后颅内钙化。放射治疗后患者颅内可出现钙化,尤容易出现在同时接受化疗的患者,钙化常为于基底节区、半球灰白质交界区、小脑齿状核等处,患者可同时有放射性脑病的改变。

7、肿瘤性钙化。任何颅内肿瘤均可出现钙化,但有些肿瘤钙化常见,有些肿瘤很少钙化,所以观察肿瘤有无钙化对特定部位肿瘤的定性诊断很有帮助,如:鞍区颅咽管瘤钙化常见,而鞍区垂体瘤几乎不会发生钙化;四脑室室管膜瘤钙化常见,而四脑室髓母细胞瘤钙化罕见。

确定肿瘤内钙化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一般来说良性肿瘤容易钙化,而恶性肿瘤钙化少见,但也有例外如神经母细胞瘤为恶性肿瘤,但钙化常见且钙化显着,垂体瘤通常为良性肿瘤而不发生钙化。

(1)大脑半球钙化。星形细胞瘤:内发生钙化说明其生长缓慢,故常见于良性星形细胞瘤(约15%有钙化)或低度恶性的星形细胞瘤,而恶性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发生钙化非常少见,但也有钙化的现象。

少突胶质细胞瘤:发生钙化的比率可高达90%。钙化常呈弯曲条状带状或脑回样,也可呈片状、团块状等,钙化位于肿瘤中心或边缘,或中心边缘同时存在。

节细胞瘤和节细胞胶质瘤:

节细胞瘤:发生钙化者不到35%;特点为钙化常位于肿瘤囊变区。节细胞胶质瘤:钙化出现的典型表现为囊周围壁钙化。

中间图为节细胞瘤;两边为节细胞胶质瘤

神经母细胞瘤:属于PNET肿瘤;恶性程度很高,钙化常见且钙化可很显着,长散在分布于整个肿瘤区,甚至整个肿瘤呈团块状钙化。

室管膜瘤:幕上室管膜瘤钙化发生率不如幕下多,约占38%,钙化分布及形态无特征性。

脑膜瘤:幕上脑膜瘤中约15%发生钙化,位于中心者常呈散在结节或斑片状,位于边缘者常呈弧线状,少数脑膜瘤可呈完全钙化,CT 扫描时呈钙化团块根据肿瘤位于脑外的特点诊断不难。

脂肪瘤:一般不发生钙化,位于胼胝体周围的脂肪瘤偶可见斑点状、弧线状或新月状钙化,钙化常发生于大的脂肪瘤,钙化常位于脂肪瘤的边缘部分。

脂肪瘤在CT和MRI检查时都容易诊断,CT扫描时呈很低密度,CT值为负值,常在-100HU左右,MR各序列均呈脂肪样高信号,使用脂肪抑制序列时脂肪瘤呈低信号,胼胝体周围脂肪瘤常合并胼胝体发育不全。

胼胝体发育不全合并脂肪瘤钙化

转移瘤:转移瘤出现钙化罕见,主要见于骨肉瘤脑转移和乳腺癌脑转移,偶尔也可见于肺癌脑转移。

图片左边肺癌脑转移右为乳腺癌脑转移

(2)松果体区肿瘤

儿童头颅X片正常及异常影像表现

第一节头颅平片正常X线表现 新生儿颅骨与面骨之比例为4:1(2岁时为3:1,3岁时为2.5 :1,成年人为1.5:1)。 颅顶骨较薄约为1mm。额骨及枕骨相对较厚,约为2mm。内外板及板障未分化,顶骨常骨化不全,颅缝可有重叠。但数日后增宽。前囟、后囟、前外侧囟、后外侧囟及小脑囟等为结缔组织构成。 有时可见副囟,如顶骨间囟。眉间囟。副囟多见于未成熟儿及发育延迟小儿。小儿颅底较扁平,鼻孔较大。额骨可被额缝分成两半,额缝上宽下窄与前囟相连接。 乳突未发育,无气化蜂房。枕骨共4块,鳞部两侧上下之间(顶间部和上枕部)有自外向内上的裂隙,边缘光滑,称为假缝,上缘正中有纵裂,基底部12~20岁之前与蝶骨体间有蝶枕软骨联合。两块外侧(即外枕部)与鳞部基底部之间早年(小千2~4岁)分别由后及前外枕软骨联合连接并环绕形成枕骨大孔。 蝶骨体内有蝶鞍,前有前床突及鞍结节,后有后床突及鞍背。鞍底之下为蝶窦,新生儿期骨松质无气化。两侧蝶骨大翼与周围颅骨构成蝶额缝、蝶顶缝、蝶筛缝和蝶鳞缝。正常儿童颅骨逐渐发育与成年人相似,但颅骨大小形态及蝶鞍大小,个体差异很大。 后囟于生后2个月闭合,前外侧囟于生后3个月闭合,前囟及后外侧囟1.5~2岁闭合。生后10个月,颅骨内板、外板及板障开始形成,顶骨厚度约为2mm。2岁以后板障静脉沟开始出现,并有轻度指压痕。 副鼻窦主要为上额窦已充气,但气腔较小。3岁时顶骨厚度

3~4mm,超过额骨厚度。乳突呈板障型.并开始气化。颅缝宽1mm。脑膜中动脉沟可出现。至6岁时顶骨厚度约5mm,额骨厚度约3mm,颅缝多数<1mm。 乳突发育成气化型,但气化蜂房较小。额骨、顶骨、后枕上部脑回压迹明显可见。额骨及顶骨可见浅的血管压迹。10岁时,颅缝呈锯齿状,开始愈合,颅缝两侧骨影致密,顶骨后部及枕骨指压痕更明显。 顶骨中线两侧可见蛛网膜粒凹,使局部顶骨变薄、外突,重者其直径达2~3cm,外突处可触及包块。额窦气化明显可见,但气腔不大。至10~12岁顶骨厚度可达7~8mm。颅内板或外板厚1~2mm。额窦、蝶窦气化较明显。乳突气化近似成年人。颞骨鳞部较薄,致局部较透亮。 板障静脉沟呈弯曲不规则、粗细不均匀的低密度条状影,互相吻合呈网状或星芒状,宽大部分形成板障静脉池。此征象于2~3岁时开始出现,10 岁以后明显,多见于顶骨。 第二节头颅平片异常X线表现 一、头大小形态和颅骨异常 颅骨的生长发育,颅顶骨为膜性成骨,而颅底骨部分为软骨成骨。囟门关闭,颅缝愈合,颅底部分软骨联合骨化,标志着颅骨终止生长。颅骨的生长受脑发育、骨骼生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头大小形态、颅板改变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脑发育。

Fahr’s病

Fahr’s病 基底核钙化症即特发性基底核钙化 (idiopathic basal ganglia calcification,IBGC) 概述: Fahr病甚罕见,1930年由Fahr首次报道。1930年Fahr报告了此病的尸检资料,其特征为脑血管壁内大量的钙沉积,尤以豆状核和齿状核的血管为甚。 Fahr病又称家族性特发性基底节钙化症、锥体外系铁钙沉着症或特发性 家族性脑血管亚铁钙沉着症 . 是以双侧基底节对称性钙质沉着为病理学特征的一组疾病,常有家族遗传,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痴呆、锥体外系症状和癫痫发作[1]。 但有家族性发病的报告 诊断标准:

后来由Moskowitz等拟定了诊断标准: (1)影像上有对称性双侧基底节钙化; (2)无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现象; (3)血清钙、磷均正常; (4)肾小管对甲状旁腺激素反应功能正常; (5)无感染、中毒代谢等原因。 Fahr病是以基底节钙化为主要病理特征,Fahr为双侧基底 节、丘脑、小脑齿状核及大脑皮质下中枢对称性钙质沉着。病理研究结果表明,在组织学上没有发现病灶周围的毛细血管内有非动脉硬化性的铁质、钙质沉着,说明钙化的原因与血清中的钙无重要联系。有人认为病灶区小血管外层和中层以及血管周围的组织中,含有粘多糖蛋白、脂类的混合物,这些物质可能与细胞的钙、磷代谢紊乱有关。 其主要病理改变是小血管及其周围有以羟基磷灰石形成的钙盐沉淀,结石的成分除钙、磷外,还有锰、铜、铁、锌、铝、镁、钼及少量的氟元素等;主要病理过程为酸性粘多糖组成的嗜酸性物质在血管周围沉积,钙盐在此基础沉着。钙化部位常有神经元的丧失和神经胶质细胞增生,少数有脱髓鞘改变,晚期部分脑实质几乎都被钙化和神经胶质替代。常规尸检发现有40%~70%被检者苍白球、齿状核呈某种程度钙化。 基底节钙化中许多人无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且绝大多数在40岁以上,临床意义仅相当于松果体钙化和脉络丛钙化,尤其是钙化仅限于苍白球者,这种生理性钙化的发生率约为6‰。 现已发现基底节钙化与多种疾病有关:常见者包括甲状旁腺机能低下、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甲状腺机能减退、新生儿缺氧、铅中毒、Hastings-James综合征、Cockaye's综合征、结节性硬化、放疗化疗后等等。17]。

松果体钙化、动静脉畸形、少突胶质细胞瘤等生理性钙化和病理性钙化颅内钙化疾病临床表现、特点及影像学特征

松果体钙化、大脑镰钙化、脉络膜丛钙化、基底节钙化、结节性硬化、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动静脉畸形、肿瘤性钙化、少突胶质细胞瘤等生理性钙化和病理性钙化颅内钙 化疾病临床表现、特点及影像学特征 钙化是颅内最常见的征象之一,钙化是颅脑CT和MRI检查的常见征象。CT扫描对颅内钙化的显示和确定明显优于MRI检查。钙化在CT平扫时呈很高的密度,CT值超过100HU可以确定为钙化。 生理性钙化 1、松果体钙化。颅内最常见的生理性钙化之一。 (1)钙化的松果体是否偏离中线,明显偏离中线时应仔细观察有无早期松果体区肿瘤。 (2)松果体团块太大,直径超过10mm时,应怀疑松果体区肿瘤。 (3)10岁以下儿童出现松果体钙化时,应警惕有松果体区肿瘤存在。 2、脉络膜丛钙化。主要见于侧脑室三角区,钙化呈圆形或不规

则形,多数情况下脉络膜丛钙化为双侧对称性。 3、大脑镰钙化。多呈沿大脑镰走行的线状,也可局部钙化胶着,呈梭形或球形,少数可呈大脑镰多发结节状钙化。

4、基底节钙化。40岁以上正常人中,颅脑CT扫描时发现基底节钙化也很正常,通常双侧比较对称,但也可不对称,以苍白球钙化最为常见。 如果基底节钙化出现在30岁以下时,应警惕病理性钙化,基底节病理性钙化主要为代谢性或内分泌性疾病所致,仔细询问有无癫痫等相关临床症状或进行有关钙、磷代谢和内分泌方面临床生化检查。 5、小脑齿状和钙化。意义同基底节钙化。

病理性钙化 根据钙化的形态和分布特点,在分析钙化原因时可将分为五种情况来考虑: (1)脑实质内多发、散在、结节样钙化是颅内感染性病变钙化的特点,除感染性疾病外,还应该考虑到结节性硬化。 (2)脑实质内双侧、片状、弥漫性钙化是代谢性疾病和内分泌性疾病颅内钙化的特点(诊断时还需要考虑生理性钙化和家族性疾病引起的钙化,如Fahr’s综合症、恶病质综合症等)。 (3)条样、脑回样、铁轨样、圆点状钙化是血管性疾病钙化的特点,包括动静脉畸形、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等。 (4)脑肿瘤钙化:绝大多数表现为肿瘤内部分钙化,其特点为异常密度或信号的肿瘤背景下有各种形态、程度和范围的钙化存在。少数肿瘤可完全钙化主要见于脑膜瘤。 (5)其他没有特点的钙化。 1、感染性疾病很少感染性疾病可出现钙化或痊愈后表现为钙化。总的来说颅内感染性疾病钙化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是脑实质内多发、散在、结节样钙化,但也可出现其他形态的钙化。 (1)TORCH综合症 TORCH综合症实际上是病毒或原虫感染脑组织引起脑炎。主要发生于胚胎期或分娩过程中,故又称先天性宫内感染或先天性TORCH 感染。(TORCH是几种引起脑组织感染致病原英文字头的缩写,包括弓形体原虫和其他感染因素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和疱疹病毒)疱疹病毒是胎儿期脑炎最常见的原因。 CT扫描时,TORCH综合症主要为脑实质内多发散在结节样钙化。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钙化通常位于脑室周围;弓形体原虫感染引起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 幕上肿瘤鉴别诊断 1.星形胶质细胞瘤:肿瘤多发生在髓质.CT密度、MRI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呈 不规则强化或不规则环形强化,并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递增,其强化程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均一,不直接与脑膜相连,也不出现颅骨骨质改变。 2.少突胶质细胞瘤: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影,病灶内条状或片状钙化是其特征 表现。 3.室管膜瘤:源于脑实质或源于侧脑室而突入脑实质的室管膜瘤呈分叶状,肿瘤 内斑点状细小钙化;而星形胶质细胞瘤多呈圆形,钙化较大呈片状或弧形。 4.脑膜瘤:脑实质外良性肿瘤,影像学示脑外占位征象.CT示圆形或类圆形稍高 或明显高密度影,增强明显强化,瘤内可见囊变或钙化,瘤周多伴水肿,以广基与硬膜相连,多伴有附着处骨质改变.MRI肿瘤信号与灰质相似,T1等信号,T2高或等信号。肿瘤边缘清楚,可见包膜、引流静脉及颅骨改变。 5.转移瘤:既往有肿瘤病史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和局限定位体征,首先考虑 转移瘤。无肿瘤病史,40岁以上人群短期内病情进展迅速,在脑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出现圆形病灶,单发或多发,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示环形强化,可伴有颅骨转移,为破坏性,也应考虑转移瘤。其与脑内病灶有一定距离.多发性转移瘤应与多发性脑脓肿、结核球、淋巴瘤、多发性硬化以及多中心胶质瘤相鉴别。单发转移瘤与胶质瘤、淋巴瘤、脑脓肿鉴别。 6.淋巴瘤:CT不均匀略高密度,增强后均匀强化,但边缘不如脑膜瘤锐利, 强化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与脑膜相连,亦无骨质改变。 7.脑脓肿:CT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影,增强后明显环形增强,其病灶增 强环多规则而连续,厚薄相对均匀,边界清楚,周围脑组织低密度水肿带明显。多发囊性转移瘤和脑脓肿在CT上常难以区分,但脑脓肿有感染源或发热史,抗感染治疗后病灶缩小或消失。 8.脑梗塞:与脑血管分布区相吻合,CT复查病灶密度进行性下降,边界清楚, 占位征象消失,并可出现局灶性脑萎缩。 9.动静脉畸形: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无占位效应,钙化明显,可伴有局限性 脑萎缩.MRI常见血管流空影。DSA可明确诊断。 鞍区肿瘤鉴别诊断: 1.垂体腺瘤:大多见于15岁以后患者,常有典型的双颞侧偏盲,视神经萎缩及内 分泌改变。X线检查示蝶鞍扩大,鞍底破坏,钙化少见,肿瘤位于鞍内。CT 呈等或高密度肿块影,边缘清楚,呈分叶状,瘤内出血为高密度,无钙化,增强不如脑膜瘤明显,但囊变机会多。MRI示等T1、等T2信号,并发出血示T1高信号.微腺瘤尚未强化呈低信号。垂体上缘膨隆,垂体柄移位,是诊断垂体瘤的间接征象. 2.鞍上脑膜瘤:多见于成年人,患者有视力下降、偏盲、视盘萎缩而无内分泌

Fahr综合征

Fahr综合征 Fahr综合征又称特发性基底节钙化综合征或对称性大脑钙化综合征。过去认为它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但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被发现的病例数有所增加。但至今国内外对特发性非家族性局限于基底节的钙化报道甚少。为此,我们收集了近5年在我院诊治的75例该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讨论,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根据头部CT结果将75例颅内钙化患者分为两组:I组为钙化局限于双侧苍白球以内者37例(49.3%),男22例,女15例;年龄13— 82岁,平均48.5岁;1I组为钙化范围扩大到苍白球以外部位38例(50.7%),男25例,女13例;年龄1.5~_______67岁,平均30.2岁。两组均无阳性家族史。Ⅱ组患者既往13例(34.2%)有CO中毒史,5例(13.2%)服用过抗惊厥药,9例(23.7%)出生时窒息或产伤,3例有肝豆状核变性史,2例有EB病毒性脑炎病史,3例放化疗后。 i.2 症状与体征 I组患者没有任何阳性症状和体征;1I组患者头痛头晕13例,癫痫6例,肢体活动受限7例,眩晕5例(其中位置性眩晕2例),肢体震颤4例,双侧肌张力高5例(其扭转痉挛3例,共济失调2例),痴呆和精神行为障碍3例,言语不清3例。两组均无甲状腺功能减低与假性甲状旁腺低功体征。 1.3 发病形式癫痫或癫痫样抽搐发病的17例,以头痛头晕发病的19例,以锥体外系症状发病5例,以手足抽搐、麻木发病4例,以痴呆、精神发育迟滞起病2例。急性起病27例,慢性起病18例。 1.4 影像学表现所有病变于CT平扫上均表现为均匀一致高密度,于MRI T WI上呈低信号,T,WI上呈高信号。CT:I组患者均有苍白球对称性钙化,呈斑点状,密度不均,边界不清,钙化灶直径为0.5~1.1cm,其中23例合并脉络丛和松果体钙化; Ⅱ组CT特点为不对称钙化,苍白球以外钙化38例,其中,13例一氧化碳中毒均累及两侧苍白球以外区域,其中5例伴有两侧脑室周围白质的低密度脱髓鞘改变,3例伴有小脑点状钙化;5例服用过抗惊厥药,其中3例累及杏仁体,2例累及屏状核,9例出生时窒息或产伤均累及两侧豆状核;3例肝豆状核变性,其中2例累及两侧壳核,1例同时累及两侧壳核及尾状核头部;2例EB病毒性脑炎,其中1例累及两侧壳核,1例同时累及两侧豆状核、尾状核头部及两侧丘脑;3例放疗化疗后均累及两侧豆状核及皮质。行头部MRI检查45例,其中提示钙化18例(I组5例,Ⅱ组l3例)。33例(I组12例,Ⅱ组21例)摄颅骨侧位片,均无钙化影。 1.5 辅助检查 I组中29例患者行脑电图检查,发现11例为边缘状态;Ⅱ组中25例行脑电图检查发现17例(68%)异常(表现为阵发性棘慢、尖慢波节律10例,表现为慢波增多或调节、调幅差7例),8例为边缘状态。47例(I组l8例,Ⅱ组29例)检查血T3、T4、TSH均在正常范围;45 例(I组20例,Ⅱ组25例)查血钙、血磷值均正常。 2 讨论 2.1 分类基底节钙化主要依靠x线或头部 CT、MRI发现和诊断,尤其对头部CT敏感。一旦发现基底节钙化斑应结合病史和临床进一步查找病因,并辅以实验室检查等,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本组75例患者均属特发性非家族性基底节钙化,与以往研究的家族性基底节钙化不同¨。基底节钙化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本研究中I组患者无任何症状和体征,CT均见有苍白球对称性钙化,其中24例合并脉络丛和松果体钙化,钙化均匀一致; Ⅱ组临床表现复杂,常见有头痛头晕(23例)、癫痫(21例)、肢体活动受限(11例)、眩晕(7例)、肢体震颤(7例)、双侧肌张力高(5例),痴呆和精神行为障碍(5例)、言语不清(3例)。CT表现不对称的基底节钙化及苍白球以外的钙化,钙化密度不均。因此,应将特发性非家族性基底节钙化分为两类:(1) 生理性钙化:临床无基底节区功能障碍,又无导致钙化的代谢异常,其临床意义相当于松果

内分泌科松果体激素和疾病诊疗规范2023版

松果体激素和疾病诊疗规范2023版 【概述】 松果体(Pinea1.bOdy),位于脑部脐J!氐体后缘下面和四叠体上丘之间,起源于胚胎神经外胚层,人类松果体重0.1.-0.18g,外包有薄层结缔组织被膜,以柄附着于第三脑室后部,第三脑室一小部分伸入柄内形成松果体隐窝,被覆一层柱状细胞,为室管膜胶质细胞。 松果体实质主要由松果体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缺乏血脑屏障,腺体有丰富的血管供应,供血动脉为大脑后动脉,静脉引流至大脑大静脉,松果体受颈上交感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神经支配,属于神经内分泌换能器,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是调节腺体激素合成的递质。人类松果体内还有肽能神经纤维,是连合神经的一种,因有特殊神经内分泌功能,也调节着褪黑素的合成和分泌活动。 松果体分泌的激素有褪黑素、8-精氨酸加压缩宫(催产)素、8-赖氨酸加压缩宫(催产)素、5-轻色胺、其他眄I 喙类化合物和组胺\多巴胺等。本文主要讲述褪黑素。 【褪黑素】 ㈠褪黑素的合成分泌与代谢褪黑素(me1.atOnin)为含甲氧基侧链的阿嗥类物质,主要由松果体实质细胞主细胞从血液循环中摄取色氨酸合成,其中5-轻色胺N-乙酰转移酶(ary1.a1.ky1.amine-acety1.-transferase,AANAT)和矜眄I 喙-O-甲基转移酶(hydroxyindo1.e-O-methy1.transferase,HK)MT)是关键酶,其中AANAT是褪黑素合成的限速酶,这种酶依赖去甲肾上腺素调节,褪黑素合成与分泌有昼夜节律变化,其节律是由AANAT的昼夜节律决定的,并与光照有关,故又称褪黑素节律酶。褪黑素至肝后主要与硫酸盐结合,部分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排出,小部分宜接经肾排出。 目前已知,哺乳动物的视网膜和副泪腺,某些冷血动物的眼睛、脑部和皮肤也合成褪黑素,但是松果体是人和哺乳动物褪黑素的主要来源。褪黑素受体是G蛋白偶联的膜受体,哺乳动物有两类褪黑素功能性受体,即IA型(MTNR1.A)和IB型(MTNR1.B),这些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以下丘脑、垂体组织表达最高。褪黑素对机体、器官和组织产生直接的生理作用,结合位点的数量与动物生理状态有一定关系,如昼夜差异、季节性周期变化等。 (-)褪黑素的调节机制和生理作用光照使褪黑素分泌减少,黑暗使褪黑素分泌增多。实验证明光照通过视网膜产生神经冲动,经视交叉到达中脑被盖特异核,经多突触传递到胸髓的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交感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中止于松果体细胞,去甲肾上腺素通过促进H1.oMT的活动,促进褪黑素合成,这一系列的过程褪黑素使松果体起到生物钟的作用。光-暗信息的传导途径是:视网膜一视交叉一前脑内侧束一中脑被盖脊髓束一脊髓上胸段中间外侧核一颈上神经节的节前交感神经纤维一节后交感神经纤维(上脑幕松果体纤维)一松果体细胞的P-肾上腺受体一激活蛋白激曲A(PKA)/CAMP信号通路,这条通路是抑制5-轻色胺乙酰转移酶蛋白降解的通路。 褪黑素有明显的抑制性腺的作用,腺垂体促性腺激素(GnH)的昼夜节律与松果体正好相反,如松果体肿瘤将正常组织破坏,男孩出现性早熟。此外褪黑素还在抗肿瘤发生、抗氧化、免疫调节和代谢方面发挥作用。 【松果体疾病】 (一)松果体钙化松果体随年龄增长不断钙盐沉着,形成球形的钙化凝结块,又称“脑砂”,由钙镁盐和磷酸盐

医学影像诊断学第二章指导及练习题目

医学影像诊断第二章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检查价值;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2.熟悉正常和异常影像学表现;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 3.了解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 二、重点和难点内容 (一)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 1.各种疾病首选、常用和优选的影像学检査方法。 2.何种影像检查方法对评估疾病预后有帮助。 (二)中枢神经系统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 1.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2.脑梗死、脑出血及血肿各个时期的MRI表现。 3.脑脓肿、椎管内肿瘤的发病机制及影像表现。 4.脑囊虫、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及脑囊虫、脊髓空洞症、脊髓损伤影像表现。 5.多发性硬化的病理基础和影像学特点。 6.肌服体发育不全的影像学特点。 (一)名词解释 1.脑挫伤 2.硬膜下血肿 3.CTA 4.MRM 5.脑膜尾征 6.垂体卒中 7.多发性硬化 8.直角脱髓鞘征 9.腔隙性脑梗死 10.分水岭区脑梗死 11.脑穿通畸形 12.大脑镰下疝 13.脑动静脉畸形 14.髓外硬膜下肿瘤 15.脊髓肿瘤 16.脊髓损伤平面 17.椎体损伤平面 18.脊髓空洞 19.脊膜尾征 (二)填空题 1.脑中线结构有、、、和

2.亚急性期血肿MRJ表现T,WI呈信号,T2WI呈信号。 3.颅内病理性钙化有.、、和。 4.CT平扫可表现为高密度的病变有、。 5.垂体瘤分为和两种。 6.星形细胞瘤包括、、和。 7胼胝体发育不全包括和两种。 8.脑岀血按发病时间不同,将疾病病程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 亚急性期( )和慢性期()。不同时期,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 9.亚急性的脑出血MR表现出现在期和期,表现为脑实质病变T.WI ,病变中央区T.WI 周边区T2 环的特征。周以 上的脑出血,才会出现T2的特征,故期脑出血,MR更有价值。 10.,一、或检查对进一步寻找脑出血原因更有价值。 11.CTA要为临床提供动脉瘤瘤体的、_、_ 、,是否有形成及载瘤血管的情况等信息,以及栓塞治疗后评价。当形状成角、张力高, 常提示有可能,要迅速通知临床处理。 17.脊髓与椎管内疾病,病变的位置,可以通过纵向定位和横向定位两个维度进行描 述。纵向定位,主要明确平面,或平面。横向定位,需要明确 还是病变。 18.检查是诊断脊髓病变和椎管内病变的最好成像技术。 (三)单项选择题 [A1型题】 1.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典型CT表现是 A.颅板下方梭形或双凸透镜形高密度影,范围广泛 B.颅板下方梭形或双凸透镜形高密度影,范围局限 C.颅板下方新月形或弧形高密度影,范围广泛 D.颅板下方新月形或弧形高密度影,范围局限 E.颅板下方新月形或弧形等密度影,范围广泛 2.下列不属于基底节结构的是 A.尾状核• C.屏状核 E.苍白球 3.下列病变[WI上表现为高信号的是 A.脑水肿 C.缺血性脑梗死 E.松果体钙化 4.关于颅内高压叙述不正确的是 A.蝶鞍扩大及后床,突突骨质吸收 B.可表现为颅缝增宽 C.颅内高压是一种疾病 D.可由颅内占位性病变或梗阻性脑积水引起 E.可表现为脑回压迹增多 5.硬膜下血肿,血液积聚的部位是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LT

3.相鉴别,前者囊变率低,常呈分叶状及斑点状细小钙化。 4.囊性胶质瘤:囊壁有不规则强化,壁结节多较大而强化不及血管母细胞瘤明 显,不伴有异常血管流空影。 5.脑脓肿:有感染史,脓肿壁有环形强化,且厚薄一致,无壁结节。脓肿周围 水肿明显。(参见幕上肿瘤鉴别诊断7) 6.出血:多发生在中老年,CT出血呈局限性高密度,无增强效应。星胶伴出 血多见于儿童、青少年,血肿周围出现增强现象。 7.转移瘤:见幕上肿瘤鉴别诊断5。 桥角肿瘤鉴别诊断: 1.听神经瘤:常以耳聋、耳鸣起病,三叉神经痛少见。以内听道为生长中心, 内听道扩大,两侧相差2mm有意义。CT低密度或等密度病灶,一般会钙化,较少广基与岩骨相连,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RI T1示低或低、等混合信号,T2为高等信号,呈鼠尾状突入内听道,边缘光滑,囊变多见。 2.脑膜瘤:发病年龄、病程与听神经瘤相似,但脑膜瘤的听力减退较轻,前庭 功能改变不明显,而面神经和三叉神经症状较重,其不以内听道为中心,邻近岩骨尖有破坏和岩骨骨质增生。CT示略高密度或等密度卵圆形肿块,均匀增强,与岩骨广基相连,内听道正常,有时肿瘤钙化。MRI T1等信号为主,T2高信号,囊变少见,明显均匀强化。(见幕上肿瘤鉴别诊断4) 3.上皮样囊肿(胆脂瘤):青年人阵发性三叉神经痛,主要限于第三支,或有 面肌痉挛、视力减退,视神经萎缩或原因不明多次脑膜炎发作,听力减退不明显,前庭功能正常。CT示低密度病灶,轮廓清,无囊变及强化,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整,可沿脑池窜行至颅中窝或脑干腹侧面,MRI信号与脂肪或脑脊液相似,T1高信号,T2信号减弱,与听神经瘤正好相反,“脂肪-脑脊液平面”为胆脂瘤破裂后的特殊表现,岩骨与内听道无改变。 4.三叉神经鞘瘤:早期出现非典型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分布区感觉减退和运 动根受累症状,耳聋出现较晚较轻,肿瘤位于三叉神经节附近不累及内听道,故无内听道扩大。CT等或低密度肿块,均匀或环状强化。MRI T1低信号,T2高信号,与听神经瘤MRI征像相似,常跨中、后颅窝呈哑铃状,颅底像可见圆孔或卵圆孔扩大。 5.蛛网膜囊肿:无内听道扩大,CT低密度,增强无强化。 6.胶质瘤:颅内压增高和小脑、脑干症状出现较早。MRI示肿瘤从小脑、脑 干或四脑室向桥角发展,T1低信号,T2高信号,增强除小脑肿瘤囊变外,其余均明显强化。颅底骨质无改变,内听道正常。 三脑室后部(松果体区)肿瘤鉴别诊断: 1.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临床出现邻近结构受压、颅内压增高及内分泌症状, 头颅片示颅内压增高及松果体区异常钙化,儿童在该区出现直径超过1cm的钙化斑,应怀疑生殖细胞瘤。CT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内含高密度钙

去除松果体钙化的神奇方法

去除松果体钙化的神奇方法 松果体是一个位于我们大脑中央的小器官,与人类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但是如果松 果体遭到了钙化的影响,那么它的功能将会受到限制,反过来也会导致人类身体健康出现 各种问题。去除松果体的钙化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 绍十个神奇的方法,以帮助您去除松果体钙化。 方法一:饮食调整 健康饮食是去除松果体钙化的重要因素,因为一些研究表明高钙和低镁的饮食会导致 松果体钙化。我们应该保持体内的钙和镁的平衡。 镁:食物中镁的含量比较低,应尽量多喝含镁的水,例如矿泉水和盐水。 钙:应尽量减少高钙饮食,少吃乳制品,并加以控制。 方法二:减少氧化压力 氧化压力是导致我们体内钙化的原因之一,过量的自由基在我们身体内产生氧化压力,会导致我们体内的脂肪酸和脂质被破坏,这又会导致钙化。 饮食中应摄入抗氧化剂,可以食用黑莓、蓝莓、草莓、红葡萄干等富含抗氧化剂的食品,以减少氧化压力。 方法三:维生素K2 一些最新研究表明,维生素K2能够阻止心脏病以及其他与血管有关的问题。与此卵黄、奶酪、脱脂乳和沙丁鱼等食物富含维生素K2。 方法四:增加维生素D 维生素D也可以影响松果体钙化,我们可以在饮食中增加维生素D的摄入,或者让皮 肤暴露于阳光下以自然方式生成维生素D。 方法五:减少镉的摄入 体内吸收大量有毒的金属,如镉和铝,可能导致松果体钙化。我们应该减少摄入镉、 铝这些有毒金属的来源,例如:饮食中应少吃罐头、反复加热的食品等。 方法六:饮食摄入食品纤维素 食品纤维素可以帮助结肠中的废物排出,进而减轻体内毒素积聚。相信大家的健康常 识都会知道:饮食中应摄入足够的食品纤维素,例如:水果、蔬菜、坚果、麦麸等。

脑皮层层状坏死病例分享、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特征及误诊为脑出血CT高密度征象

脑皮层层状坏死病例分享、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特征及误诊为脑出血CT高密度征象 病例分享 患者男,43 岁,因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能1 天入院。既往吸烟史。入院急查头CT 示左侧额顶颞叶大面积脑梗死(图1),心电图示心房颤动,外院MRA 示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 神经系统查体:神清,完全性失语,查体不配合。右侧肢体肌力0 级。感觉及共济查体不合作。右侧巴氏征阳性。NIHSS 15分(意识水平2 +意识提问2 +右上肢4 +右下肢4 +构音2 +失语3),mRS 4 分。 图1. 头CT 入院后予阿司匹林100 mg qd 抗血小板聚集,阿托伐他汀20 mg qn 降脂稳定斑块等治疗。经治疗后,患者病情平稳,发病10 天复查头CT 示左侧丘脑、基底节区及额颞顶岛叶脑梗死,范围较前缩小(图2)。

图2. 头CT 入院查心脏超声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左房扩大,左房内附壁血栓,二尖瓣狭窄(重度)。针对二尖瓣狭窄,左房附壁血栓,心血管外科会诊示有手术指征。遂于2023-3-21 心血管外科就诊,拟行手术治疗。转科时,患者神清,可部分遵嘱活动,勉强可以「啊,啊」等示意,右侧肢体肌力0 级,右侧巴氏征阳性。NIHSS 14 分,mRS 4 分。转入心血管外科后,完善相关术前准备,2023-3-23 停用阿司匹林,改为低分子肝素抗凝,拟2023-3-29 行手术治疗。2023-3-28 患者完善术前头胸CT 检查。头CT 如图3 所示。立即停止手术安排。 图3. 头CT 以上显示疾病为脑皮层层状坏死 脑皮层层状坏死 脑皮层层状坏死是一种永久性的脑损伤,在放射学上定义为「在T1 加权MRI 图像上呈回状分布的高信号皮质病变」。 从组织病理学上讲,CLN 的特征是累及神经元、胶质细胞和血管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头颅CT表现(一)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头颅CT表现(一)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由于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少而引起的一组症候群。其特点是手足搐溺、癫痫样发作,低钙血症和高磷血症。本文就我院经临床确诊的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头颅CT表现进行分析和进一步探讨。 1资料与方法 2002年3月~2008年3月经临床确诊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5~60岁。30例患者中,21例为反复发作性四肢抽搐,7例为四肢麻木,2例为发作性癫痫。全部患者经临床血钙、血磷等生化检查,血钙浓度0.85~1.70mmo1/L,血磷浓度2.0~3.14mo1/L。 全部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扫描设备为ProspedEII双层螺旋CT机,扫描层厚及层距均为5~10mm,连续扫描。 2结果 30例患者CT检查均发现脑内有不同程度钙化,主要分布在双侧基底节区,丘脑,小脑齿状核及脑回白质交界区,对称性分布,基底节区钙化为逗点状、三角形、锥状及倒八字样;丘脑钙化为类圆形斑点状;小脑齿状核钙化为肾形、括弧样;脑白质交界区钙化为沟状、迂曲条片状。30例患者脑内钙化部位频数依次为苍白球30例,尾状核头30例,额顶叶28例,尾状核体25例,壳核26例,小脑齿状核25例,枕叶14例,丘脑10例。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脑内钙化病变呈对称分布,钙化大小形态基本一致,呈前后径长,左右径窄的特点,脑回白质交界区的钙化有由前向后发展的趋势,且随病程延长加重,脑内钙化越重,分布越广泛,内囊未见受累;增强扫描未见异常增强影。 3讨论 3.1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一般分为继发性、特发性及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三种,其中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病因未明,现一般认为与自身免疫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且有人认为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手足搐溺或癫痫样抽搐;儿童常有智力低下,牙齿骨骼发育畸形;老年患常伴有一些精神症状,随病程的延长可出现锥体外系症状。血生化检查主要表现为低钙血症和高磷血症。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引起脑内钙化,特别是基底节区最易发生钙化的机理尚不十分清楚,目前文献认为,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时钙磷代谢障碍,低钙血症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高磷血症则易发生钙离子向骨及软组织沉积,解剖上基底节区毛细血管丰富,纵横交错,排列密集,生理上有优化灌注特点,故当甲旁减时,此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极易发生钙化;内囊因毛细血管稀少,血供不丰富而不易钙化,称为“内囊空白征”。本组30例无内囊钙化者,脑内其它区域钙化机理尚无定论。脑内钙斑均为前后径长,左右径窄的特点,有人认为与血管分布和走行有关。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脑内钙化率为93%,钙化程度与病程的长短及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其临床症状一身在甲状旁腺分泌量减少到正常50%以下时才出现,且部分病人(本组8例)是因手足抽搐、癫痫或精神障碍等症状,首先做CT检查以除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而就诊,均发现异常钙化而进一步确诊,故对该病的头颅影像学表现深入了解和研究,对于提高该病的认识及病变的检出率、降低漏诊率有重要的意义。 3.2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颅内广泛钙化缺乏特异性,需与下列病症鉴别。 3.2.1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影像学和临床表现相似但一般者有甲状旁腺手术史及因放疗损伤甲状旁腺所致; 3.2.2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有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手足搐溺及血尿钙磷变化的特点,常伴先天畸形,但其甲状旁腺素分泌正常或高于正常,进行外源性甲状旁腺素滴注实验及滴钙实验可鉴别;

头颅五官

第一节正常头颅 一.常规检查 1.侧位片 2. 后前位 二.正常X线解剖 1.软组织正常情况下看不见颅骨周围软组织 2.颅骨的大小、形态:类长椭圆,对称。(观察颅骨的要点;大小、对称性、有无畸形) 1)颅骨分为:①面颅新生儿相对较小,有脑积水更为明显 ②脑颅正常两者比例面:脑=1:2(成人),1:8(新生儿) 2)头颅大小和形态改变 ⑴头颅增大:①颅壁变薄:婴儿脑积水(比例扩大,颅缝未闭,可张开) ②颅壁变厚:畸形性骨炎(比例缩小,属于脑发育不良) ⑵头颅变小:见于脑小畸形或脑发育障碍 ⑶头颅畸形:多见于狭颅症(为单一或多颅缝提早闭合,引起脑颅畸形) 3.颅穹隆-脑颅 (正常成人颅壁分成三层:内板、板障、外板) 其厚度、密度、结构因人而异。 6岁前(也可8岁),60岁后,颅骨X线上可为单层影。 颅骨各部位厚薄不均:①最厚-枕骨粗隆②最薄-颞鳞部 4.颅缝-23块颅骨,各颅骨相交形成的间隙 颅缝很多,记其中的三条: ①前方冠状缝-额顶缝,额骨和顶骨相交处; ②后方人字缝-顶枕缝,枕骨和顶骨相交处;

③正中前后面矢状缝-两顶骨相交处。 其它各种颅缝的命名也都是根据相交颅骨的名称而命名的。如颞顶缝等。 X线表现:(成人)锯齿状密度减低的阴影/直线;(儿童)直线状。 与骨折区别:部位,走向,形态,外伤史。 各颅缝常在30岁以后闭合,但也可终身保留。口诀:后向前:3-6-18 前-冠状、矢状缝相交处(1.5~2年);后-人字、矢状缝相交处(2~3月);矢状缝-常6~9月闭合。 5.颅壁压迹(三种) ⑴血管压迹-各种血管在颅壁上形成的低密度影。主要见于脑膜中动脉、板障静 脉、静脉窦。 X线表现:密度减低的线条状阴影,有一定位臵和形态。 脑膜中动脉压迹:最常见。位于冠状缝之后,由下向上,由粗到细,两侧对称,有分叉。 板障静脉压迹:多见于顶部,走向不规则,可相互呈星网状,也可汇成池或静脉湖。 静脉窦压迹:主要是乙状窦和横窦,位于振内粗隆的两侧,较粗大。 ⑵蛛网膜粒压迹-蛛网膜粒在颅骨内板造成的骨缺损或稀疏。 位臵特殊:多见于额顶部,矢状窦两侧4cm以内. X线表现:5~10mm大小的圆形低密度区。本质上也是血管压迹的一种。 ⑶脑回压迹(亦称指压迹)脑回生长压迫颅骨内板形成,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 X线表现:多见于额颞部,为圆形或类圆形的密度减低区。 6、蝶鞍位于颅底中央。骨质薄,而突出,是平片判断颅内病变(高压和肿瘤)

颅内钙化之所见

颅内钙化之所见 颅内钙化是指以羟磷灰石为主要成分的钙盐在脑组织或病变组织中的沉积。在临床工作中,颅内钙化十分常见,病因复杂多样,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颅内钙化一般无症状,症状和体征的出现主要取决于潜在疾病及病变性质、钙化的部位及范围。颅内钙化可由CT、MRI、头颅平片等发现,其中CT是发现颅内钙化最敏感的方法,显示颅内钙化的效果最好,钙化灶在CT上表现为高密度,CT值大于100Hu。颅内钙化在MRI T1WI和T2WI可呈现出高、等、低和极低4种信号, T1WI 以等信号和低信号较多见,T2WI以低信号和极低信号多见,颅内病变钙化的MR表现可能与脑组织内的钙化程度和病程长短有关。颅内钙化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钙化。 生理性钙化 1.大脑镰钙化,多见于40岁以上成年。 2.侧脑室脉络丛钙化,出现率约75%,有1/3左右两侧不对称。 3.于三脑室后部可显示松果体与僵联合钙化,75%-80%的成人可以见到,僵联合钙化居前,范围不超过1cm,松果体钙化偏后,但一般不超过5mm。 4.基底节钙化: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钙化多见于40岁以上的人,通常较小。若钙化灶范围较大,且合并小脑齿状核钙化,应考虑病理性钙化的可能。基底节钙化常以苍白球为主,多两侧对称,钙化呈卵圆形,两侧构成八字形,如壳核、尾状核和丘脑同时钙化,可勾划出内囊的轮廓。 5.小脑齿状核钙化,偶尔在老年人中出现,呈对称性。 侧脑室脉络丛钙化大脑镰钙化松果体钙化双侧基底节钙化 病理性钙化:多见于肿瘤、血管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多种疾病。 1.少突胶质细胞瘤 CT扫描图像可见肿瘤内见弯曲条带状高密度钙化影。钙化从肿瘤

脑钙化的原因与治疗

脑钙化的原因与治疗 造成脑钙化点的原因有很多,由于钙化的部位不同,临床上造成钙化的疾病也不一样,常见有脑炎、脑结核、脑出血、脑寄生虫、结节性硬化、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 病理: 一脉络丛钙化 脉络丛钙化是最常见的生理性钙化。脉络丛钙化极少出现在年龄小于3岁的人群中,脉络丛钙化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其发生率在50岁时可到达75%以上。 脉络丛钙化主要出现在侧脑室中,很少发生在第三和第四脑室内。钙化灶可为点状,直径可大于1cm,呈圆形或不规则形。钙化通常是双侧对称,但也可不对称或仅单侧出现。对于脑内肿瘤等占位性病变,有时通过观察钙化的脉络丛有无移位及移位的方向可能对占位病变的定位有帮助。 二松果体及缰部钙化 常见于成人,且随年龄增加而更易出现,约75%正常成人在CT扫描时显示有松果体钙化。其直径范围通常为3~5mm,但有时可能会更广泛些。以下3种情况应考虑到是否有松果体区肿瘤的可能性,必要时行MRI检查来确定。 (1)松果体钙化大于12mm。 (2)钙化的松果体明显偏离中线。 (3)松果体钙化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 缰联合位于第三脑室背部松果体的前方。30岁以后,有15%脑CT扫描可显示有缰部钙化。尽管其形状较有特点,但它常被误认为是松果体钙化,典型的缰部钙化呈“C”形。 三基底节钙化 正常成人头颅影像片上可能会意外发现基底节区钙化灶。其典型表现是呈双侧对称性,多开始于尾状核头部。钙化灶也可不对称,苍白球、壳核及丘脑外侧部也可被累及。基底节钙化在正常儿童人群中不常见,但在40岁以后的成人中则较常见,这种原发性的基底节钙化明显地表现为与年龄相关。 生理性钙化无临床症状且钙化灶较微小,如果钙化灶较大、伴有齿状核钙化或钙化出现在30岁以下时,应考虑可能存在病理性钙化。 四小脑齿状核钙化

图解:颅内出现这7个部位的钙化属正常

图解:颅内出现这7个部位的钙化属正常 颅内钙化非常常见,就如下图这 6 张 CT,你能说出哪些是生理性钙化,哪些是病理性钙化吗? (A~C) (D~E) (答案在下文中) CT 是诊断钙化和鉴别诊断病变的最佳影像手段,通常钙化组织的CT 值大于100 Hu。且钙化形态可以多种多样,可以为点状、条形、结节样、弧形、斑片状、不规则形等等。 生理性钙化: 为钙盐在某些特定部位组织的代谢沉积,为正常生理表现之一。正确识别生理性钙化对鉴别疾病有重要的意义。 按部位分: 1. 松果体和缰联合:两者钙化的几率相同,约 25% 两者同时钙化,位置也接近。缰联合钙斑位置比松果体钙斑偏前,靠近三脑室,而松果体钙斑接近大脑大静脉池。 图 1 松果体钙化结节影 2. 脉络丛: 比松果体和缰联合钙化的几率低,其中以侧脑室脉络丛钙化多见。 图 2 双侧脑室三角区脉络丛呈对称结节样钙化 3. 硬脑膜 :大脑镰、天幕游离缘钙斑。60 岁以后,大脑廉易钙化。 图 3 大脑镰条形钙化 图 4 大脑镰小结节钙化,注意前部可见小脂肪瘤 4. 床突岩骨韧带: 呈八字形,由于部分容积效应,CT 扫描易于颅底重叠。 5. 脑基底节: 苍白球与尾状核可钙化,高龄者易出现,尤以 40 岁以后出现苍白球钙化多考率为生理性的,青年则应考率为甲状旁腺机能低下所致。

图 5 双侧苍白球对称性钙化,边界清晰 6. 动脉: 脑动脉壁钙化是动脉硬化表现之一。高龄易于发生。 7. 小脑齿状核: 钙化偶尔发生。 上述结构钙化在 10 岁以下不易出现,年龄增长,其钙化率也增加。病理性钙化: 1. 肿瘤性疾病钙化特点汇总: (1)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多见于边缘点状或结节样钙化; 图 6 左侧额叶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不规则钙化 (2)脑膜瘤多中心钙化甚至完全钙化; 图 7 大脑镰脑膜瘤中心结节样钙化 图 8 左侧额部脑膜瘤完全性钙化 (3)少突胶质瘤多条形钙化或结节样钙化; 图 9 右侧额叶少突胶质瘤点状及结节样钙化 (4)颅咽管瘤多于外周形成弧形钙化影或中心结节钙化; 图 10 鞍上颅咽管瘤条状及结节样钙化 图 11 鞍上颅咽管瘤点状钙化 (5)畸胎瘤可见牙齿高密度影; (6)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可有边缘点状钙化; (7)其他肿瘤 图 12 第四脑室室管膜瘤条状及结节样钙化 2. 血管性疾病钙化特点汇总: •动脉瘤多为结节样,弧形,环形钙化; •海绵状血管瘤除了结节样钙化也可出现散在点状钙化; •动脉粥样硬化可见管壁呈条形、弧形钙化影 图 13 右侧颞枕叶动静脉畸形点状钙化 图 14 动静脉畸形增强后见迂曲强化血管团及引流血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