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数学一轮复习讲义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 新人教A版

2019-2020年高三数学一轮复习讲义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 新

人教A 版

自主梳理

1. 正弦定理:__a sin A __=__b sin B ____=__c

sin C _=2R ,其中R 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半

径.

由正弦定理可以变形为:(1)a ∶b ∶c =____ sin A ∶sin B ∶sin C _____; (2)a =___)2R sin A _____,b =__2R sin B _____,c =__2R sin C ___;

(3)sin A =___a 2R ____,sin B =___b 2R ___,sin C =__c

2R _____等形式,以解决不同的三角形问题.

2.余弦定理:a 2

=__ b 2

+c 2

-2bc cos A ________,b 2

=__ a 2

+c 2

-2ac cos B _____,

c 2=____ a 2+b 2-2ab cos C ____.

余弦定理可以变形为:cos A =___b 2+c 2-a 22bc ________,cos B =___a 2+c 2-b 2

2ac ______,

cos C =___a 2+b 2-c 2

2ab

______.

3.S △ABC =12ab sin C =12bc sin A =12ac sin B =abc 4R =1

2(a +b +c )·r (r 是三角形内切圆的

半径),并可由此计算R 、r .

4.在解三角形时,正弦定理可解决两类问题:(1)已知两角及任一边,求其它边或角;(2)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求其它边或角.情况(2)中结果可能有一解、二解、无解,应注意区分.

余弦定理可解决两类问题: (1)已知两边及夹角或两边及一边对角的问题;(2)已知三边问题.

解三角形时,三角形解的个数的判断

在△ABC 中,已知a 、b 和A 时,解的情况如下:

必须从研究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入手,充分利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转化,即化边为角或化角为边,边角统一.

①等腰三角形:a =b 或A =B .

②直角三角形: b 2

+c 2

=a 2

或 A =90° . ③钝角三角形: a 2

>b 2

+c 2

或 A >90° .

④锐角三角形:若a 为最大边,且满足 a 2

<b 2

+c 2

或A 为最大角,且 A <90° . 6.由正弦定理容易得到:在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大角的正弦值也较大,正弦值较大的角也较大,即A >B ⇔a >b ⇔sin A >sin B .

基础自测

1.在△ABC 中,若A =60°,a =3,则a +b +c

sin A +sin B +sin C

=________.

2.(2010·北京)在△ABC 中,若b =1,c =3,C =2π

3,则a =________.

3.在△ABC 中,a =15,b =10,A =60°,则cos B =________.

4.△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 、b 、c ,已知c =3,C =π

3,a =2b ,则b

的值为________.

5.已知圆的半径为4,a 、b 、c 为该圆的内接三角形的三边,若abc =162,则三角形的面积为

( )

A.2 2

B.8 2

C. 2

D.

22

1.2

2.1

3.

6

3

4. 3

5.C 6.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若a 、b 、c 成等差数列,B =30°,△

ABC 的面积为3

2

,则b = .

【解析】∵S △ABC =12ac sin B =12ac sin30°=3

2

,∴ac =6.

又a 、b 、c 成等差数列,故2b =a +c .

由余弦定理得b 2=a 2+c 2

-2ac cos B

=(a +c )2

-2ac -2ac cos30°, ∴b 2=4b 2-12-63,得b 2

=4+23,∴b =1+ 3. 7.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所对的边,若a =2b cos C ,则此三角形一定是( ) A .等腰直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等腰三角形

D .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解析】由a =2b cos C 得sin A =2sin B cos C ∵A +B +C =π ∴sin A =sin(B +C )

∴sin(B +C )=2sin B cos C 即sin(B -C )=0 ∵0

a sin B =

b sin C =

c

sin A

,命题q :△ABC 是等边三角形,则命题p 是

命题q 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a sin B =b sin C =c sin A ,由正弦定理知:a sin A =b sin B =c

sin C

.

∴sin B =sin A =sin C ∴A =B =C ⇒a =b =c ,∴p ⇒q 又若a =b =c ,则A =B =C =60°⇒sin A =sin B =sin C . ∴

a sin B =

b sin C =c

sin A

,∴q ⇒p .

题型一 利用正弦定理求解三角形及有关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的范围(最值)

例1 ⑴在△ABC 中,a =3,b =2,B =45°.求角A 、C 和边c . (2)在△ABC 中,a =8,B =60°,C =75°,求边b 和c .

解 (1)由正弦定理得a sin A =b sin B , 3sin A =2sin 45°,∴sin A =3

2.

∵a >b ,∴A =60°或A =120°.

当A =60°时,C =180°-45°-60°=75°,c =

b sin C sin B =6+2

2; 当A =120°时,C =180°-45°-120°=15°,c =

b sin C sin B =6-2

2

. (2)∵B =60°,C =75°,∴A =45°.由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c

sin C

, 得b =a ·sin B sin A =46,c =a ·sin C sin A

=43+4.∴b =46,c =43+4.

(2)设锐角三角形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a =2b sin A . ①求角B 的大小;

②求cos A +sin C 的取值范围.

解析 ①由a =2b sin A ,根据正弦定理得sin A =2sin B sin A ,

所以sin B =12,由△ABC 为锐角三角形得B =π

6

.

②cos A +sin C =cos A +sin(π-π6-A )=cos A +sin(π

6+A )

=cos A +12cos A +32sin A =3sin(A +π

3

).

由△ABC 为锐角三角形知,π2>A >π2-B ,又π2-B =π2-π6=π

3

.

∴2π3<A +π3<5π6,∴12<sin(A +π3)<32

. 由此有32<3sin(A +π3)<32×3=32,所以cos A +sin C 的取值范围为(32,3

2

). 点评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要么把角化成边,要么把边化成角,然后再进行三角恒等变换得到y =A sin(ωx +φ)+B 型函数,从而求解单调区间、最值、参数范围等问题,注意限制条件A +B +C =π,0<A ,B ,C <π的应用,如本题中由△ABC

为锐角三角形得到A +B >π2,从而推到2π3<A +π3<5π

6.

探究提高 (1)已知两角一边可求第三角,解这样的三角形只需直接用正弦定理代入求解即可.

(2)已知两边和一边对角,解三角形时,利用正弦定理求另一边的对角时要注意讨论该角,这是解题的难点,应引起注意.

变式训练1 (1) 已知a ,b ,c 分别是△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所对的边,若a =1,b =3,A +C =2B ,则角A 的大小为________. π

6

(2)在△ABC 中,若tan A =1

3,C =150°,BC =1,则AB =________;

(3)在△ABC 中,若a =50,b =256,A =45°,则B =______ 解析 (2)∵在△ABC 中,tan A =1

3

,C =150°,

∴A 为锐角,∴sin A =1

10

.又∵BC =1.

∴根据正弦定理得AB =

BC ·sin C sin A =10

2.

(3)由b >a ,得B >A ,由a sin A =b

sin B

得sin B =b sin A a =25650×22=3

2

∵0°

(4)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满足c sin A =a cos C . ①求角C 的大小;

②求3sin A -cos(B +π

4

)的最大值,并求取得最大值时角A ,B 的大小.

解析 ①由正弦定理得sin C sin A =sin A cos C .

因为0<A <π,所以sin A >0,从而sin C =cos C ,

又cos C ≠0,所以tan C =1,则C =π

4

.

②由(1)知B =3π

4

-A .

于是3sin A -cos(B +π

4

)=3sin A -cos(π-A )

=3sin A +cos A =2sin(A +π

6

).

∵0<A <3π4,∴π6<A +π6<11π

12,

从而当A +π6=π2,即A =π3时,2sin(A +π

6

)取最大值2.

综上所述,3sin A -cos(B +π

4

)的最大值为2,

此时A =π3,B =5π

12

.

(5)如图,已知△ABC 是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M 、N 分别是边AB 、AC 上的点,线段MN

经过△ABC 的重心G .设∠MGA =α(π3≤α≤2π

3

).

①试将△AGM 、△AGN 的面积(分别记为S 1与S 2)表示为α的函数;

②求y =1S 21+1

S 22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解析①因为G 是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ABC 的重心,

所以AG =23×32=33,∠MAG =π

6

由正弦定理GM sin π6=GA sin π-α-π

6,得GM

=3

6sin α+

π6

.

则S 1=12GM ·GA ·sin α=sin α12sin α+

π6

(或163+cot α

).

又GN sin π6=GA sin α-π6,得GN =36sin α-

π6,

则S 2=1

2

GN ·GA ·sin(π-α)

=sin α12sin α-

π6

(或1

63-cot α

),

②y =1S 21+1S 22=144sin 2α·[sin 2(α+π6)+sin 2(α-π6)]=72(3+cot 2

α).

因为π3≤α≤2π3,所以,当α=π3或α=2π

3时,y 取得最大值y max =240;

当α=π

2

时,y 取得最小值y min =216.

题型二 利用余弦定理求解三角形

例2 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角A 、B 、C 的对边,且cos B cos C =-b

2a +c .

(1)求角B 的大小;

(2)若b =13,a +c =4,求△ABC 的面积.

解 (1)由余弦定理知:

cos B =a 2+c 2-b 22ac ,cos C =a 2+b 2-c 2

2ab

.

将上式代入cos B cos C =-b 2a +c 得: a 2

+c 2

-b 2

2ac ·2ab a 2+b 2-c 2=-

b

2a +c

, 整理得:a 2

+c 2

-b 2

=-ac .∴cos B =a 2+c 2-b 22ac =-ac 2ac =-1

2

.

∵B 为三角形的内角,∴B =2

3

π.

(2)将b =13,a +c =4,B =23

π代入b 2=a 2+c 2

-2ac cos B ,

得b 2=(a +c )2

-2ac -2ac cos B ,∴13=16-2ac ⎝ ⎛⎭

⎪⎫1-12,∴ac =3.

∴S △ABC =12ac sin B =33

4

.

探究提高 (1)根据所给等式的结构特点利用余弦定理将角化边进行变形是迅速解答本题的关键.

(2)熟练运用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同时还要注意整体思想、方程思想在解题过程中的运用.

变式训练2 1.已知a 、b 、c 分别是△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且a 2

+c 2

-b 2

=ac . (1)求角B 的大小;

(2)若c =3a ,求tan A 的值.

解 (1)∵a 2+c 2-b 2

=ac ,∴cos B =a 2+c 2-b 22ac =12

.

∵0

3.

(2)方法一 将c =3a 代入a 2

+c 2

-b 2

=ac ,得b =7a .

由余弦定理,得cos A =b 2+c 2-a 22bc =57

14.

∵0

2114,∴tan A =sin A cos A =3

5

. 方法二 将c =3a 代入a 2

+c 2

-b 2=ac ,得b =7a .

由正弦定理,得sin B =7sin A .由(1)知,B =π3,∴sin A =21

14.

又b =7a >a ,∴B >A ,∴cos A =1-sin 2

A =

5714

. ∴tan A =sin A cos A =3

5

.

方法三 ∵c =3a ,由正弦定理,得sin C =3sin A .

∵B =π3,∴C =π-(A +B )=2π3-A ,∴sin(2π

3

-A )=3sin A ,

∴sin 2π3cos A -cos 2π3sin A =3sin A ,∴32cos A +1

2sin A =3sin A ,

∴5sin A =3cos A ,∴tan A =sin A cos A =35

.

2.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满足cos A 2=25

5

·=3. (1)求△ABC 的面积; (2)若b +c =6,求a 的值.

解 (1)∵cos A 2=255,∴cos A =2cos 2A 2-1=35

∴sin A =4

5.又·=3,∴bc cos A =3,∴bc =5.

∴S △ABC =12bc sin A =12×5×4

5=2.

(2)由(1)知,bc =5,又b +c =6, 根据余弦定理得

a 2=

b 2+

c 2-2bc cos A =(b +c )2-2bc -2bc cos A =36-10-10×3

5

=20,

∴a =2 5.

3.在△ABC 中,内角A ,B ,C 所对边长分别为a ,b ,c ,AB BC ⋅=8,∠BAC =θ,a

=4.

(1)求b ·c 的最大值及θ的取值范围;

(2)求函数f (θ)=23sin 2(π4

+θ)+2cos 2

θ-3的值.

【解析】(1)∵AB BC ⋅=8,∠BAC =θ,∴bc cos θ=8.

又a =4,∴b 2+c 2-2bc cos θ=42

即b 2+c 2=32. 又b 2+c 2

≥2bc ∴bc ≤16,即bc 的最大值为16.

而bc =8cos θ,∴8cos θ≤16,∴cos θ≥1

2

∵0<θ<π,∴0<θ≤π

3

.

(2)f (θ)=23sin 2(π4+θ)+2cos 2

θ-3=3[1-cos(π2+2θ)]+1+cos2θ-

3

=3sin2θ+cos2θ+1=2sin(2θ+π

6

)+1

∵0<θ≤π3, ∴π6<2θ+π6≤5π6 ∴12≤sin(2θ+π

6)≤1.

当2θ+π6=5π6,即θ=π3时,f (θ)min =2×1

2+1=2.

当2θ+π6=π2,即θ=π

6

时,f (θ)max =2×1+1=3.

点评 有关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求值问题,既要注意内角的范围,又要灵活利用基本

不等式.

题型三 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

例3 (2011·浙江)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已知sin A +sin C =p sin B (p ∈R ),且ac =14b 2.

(1)当p =5

4,b =1时,求a ,c 的值;

(2)若角B 为锐角,求p 的取值范围. 解 (1)由题设并由正弦定理, 得⎩⎪⎨⎪⎧

a +c =54,ac =1

4,

解得⎩⎪⎨⎪

a =1,c =1

4

或⎩⎪⎨⎪⎧

a =14,

c =1.

(2)由余弦定理,b 2

=a 2

+c 2

-2ac cos B

=(a +c )2-2ac -2ac cos B =p 2b 2-12b 2-12b 2cos B ,即p 2

=32+12

cos B .

因为0

∈⎝ ⎛⎭

⎪⎫32,2,

由题设知p >0,所以

6

2

探究提高 在已知关系式中,若既含有边又含有角.通常的思路是:将角都化成边或将边都化成角,再结合正、余弦定理即可求角.

变式训练3 1.在△ABC 中,内角A ,B ,C 所对的边长分别是a ,b ,c . (1)若c =2,C =π

3,且△ABC 的面积为3,求a ,b 的值;

(2)若sin C +sin(B -A )=sin 2A ,试判断△ABC 的形状. 解 (1)∵c =2,C =π3

,∴由余弦定理c 2=a 2+b 2

-2ab cos C

得a 2

+b 2

-ab =4.

又∵△ABC 的面积为3,∴1

2

ab sin C =3,ab =4.

联立方程组⎩

⎪⎨

⎪⎧

a 2

+b 2

-ab =4,

ab =4,解得a =2,b =2.

(2)由sin C +sin(B -A )=sin 2A ,得sin(A +B )+sin(B -A )=2sin A cos A ,

即2sin B cos A =2sin A cos A ,∴cos A ·(sin A -sin B )=0, ∴cos A =0或sin A -sin B =0,当cos A =0时,∵0

2

,△ABC 为直角三角形;

当sin A -sin B =0时,得sin B =sin A ,由正弦定理得a =b , 即△ABC 为等腰三角形.∴△ABC 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2. 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b,c,asinAsinB+bcos 2

a

b a

⑵若c 2=b 2a 2求B.

解: (1)由正弦定理得,sin 2

A sin

B +sin B cos 2

A =2sin A ,即sin

B (sin 2

A +cos 2

A )=2sin A . 故sin

B =2sin A ,所以b

a

= 2. (2)由余弦定理和c 2

=b 2

+3a 2,得cos B =1+3a

2c

.

由(1)知b 2

=2a 2

,故c 2

=(2+3)a 2

.

可得cos 2

B =12,又cos B >0,故cos B =22

,所以B =45°.

题型四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一、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例1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三内角A 、B 、C 的对边,已知2a sin A =(2b +c )sin B +(2c +b )sin C .

(1)求角A 的大小;

(2)若sin B +sin C =1,试判断△ABC 的形状.

解析 (1)由已知得:2a 2

=(2b +c )b +(2c +b )c .

即a 2=b 2+c 2

+bc

由余弦定理得:a 2=b 2+c 2

-2bc cos A ∴cos A =-12

∵A ∈(0°,180°),∴A =120°.

(2)由(1)得:sin 2A =sin 2B +sin 2

C +sin B sin C

又sin B +sin C =1得sin B =sin C =1

2

∵0°

例4 在△ABC 中,若(a 2+b 2)sin(A -B )=(a 2-b 2

)·sin(A +B ), 试判断△ABC 的形状.

解 ∵(a 2

+b 2

)sin(A -B )=(a 2

-b 2

)sin(A +B ),

∴b 2

[sin(A +B )+sin(A -B )]=a 2

[sin(A +B )-sin(A -B )],

∴2sin A cos B ·b 2=2cos A sin B ·a 2

, 即a 2

cos A sin B =b 2

sin A cos B .

方法一 由正弦定理知a =2R sin A ,b =2R sin B , ∴sin 2

A cos A sin

B =sin 2

B sin A cos B ,

又sin A ·sin B ≠0,∴sin A cos A =sin B cos B , ∴sin 2A =sin 2B .

在△ABC 中,0<2A <2π,0<2B <2π,

∴2A =2B 或2A =π-2B ,∴A =B 或A +B =π

2.

∴△ABC 为等腰或直角三角形.

方法二 由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得:

a 2

b b 2+

c 2-a 22bc =b 2a a 2+c 2-b 22ac

∴a 2

(b 2

+c 2

-a 2

)=b 2

(a 2

+c 2

-b 2

), ∴(a 2

-b 2

)(a 2

+b 2

-c 2

)=0, ∴a 2

-b 2

=0或a 2

+b 2

-c 2

=0.

即a =b 或a 2

+b 2

=c 2

.∴△ABC 为等腰或直角三角形.

变式训练4 1.已知在△ABC 中,2

22cos

A b c

c

+=,则△ABC 的形状是

解析:∵cos 2A 2=b +c 2c ,∴cos A +12=b +c 2c

.

∴cos A =b c . 又∵b 2+c 2-a 22bc =b c

,即b 2+c 2-a 2=2b 2. ∴a 2+b 2=c 2

.

∴△ABC 为直角三角形.

探究提高 利用正弦、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时,对所给的边角关系式一般都要先化为纯粹的边之间的关系或纯粹的角之间的关系,再判断. 2. 设△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长分别为a 、b 、c , 且3b 2+3c 2-3a 2

=42bc .

(1)求sin A 的值;

(2)求2sin ⎝

⎛⎭⎪⎫A +π4sin ⎝ ⎛⎭⎪⎫B +C +π41-cos 2A

的值.

解 (1)∵3b 2+3c 2-3a 2=42bc ,∴b 2+c 2-a 2

=423

bc .

由余弦定理得,cos A =b 2+c 2-a 22bc =22

3

又0

A =13

(2)原式=2sin ⎝ ⎛⎭⎪⎫A +π4sin ⎝ ⎛⎭⎪⎫π-A +π41-cos 2A =2sin ⎝ ⎛⎭⎪⎫A +π4sin ⎝

⎛⎭⎪⎫A -π42sin 2

A =

2⎝ ⎛⎭⎪⎫22sin A +22cos A ⎝ ⎛⎭⎪

22sin A -22cos A 2sin 2

A

sin 2A -cos 2A

2sin 2

A

=-7

2

.

所以2sin(A +π4)sin(B +C +π

4)

1-cos 2A =-7

2

方法与技巧

1.在利用正弦定理解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进而求出其他的边和角时,有可能出现一解、两解或无解的情况,应结合图形并根据“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来判断解的情况,作出正确取舍.

2.应熟练掌握和运用内角和定理:A +B +C =π,A 2+B 2+C 2=π

2

中互补和互余的情况,结

合诱导公式可以减少角的种数.

3.根据所给条件确定三角形的形状,主要有两种途径:(1)化边为角;(2)化角为边,

练题一

一、选择题

1.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a cos A =b sin B ,则sin A cos A +cos 2

B =( )

A .-12 B.1

2

C .-1

D .1

【解析】根据正弦定理,由a cos A =b sin B 得sin A cos A =sin 2

B .

∴sin A cos A +cos 2B =sin 2B +cos 2

B =1,故选D.

2.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所对的边,若a =2b cos C ,则此三角形一定

( )

A.等腰直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 .等腰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3.在△ABC 中,若∠A =60°,b =1,S △ABC =3,则a +b +c

sin A +sin B +sin C

的值为( )

A.

263

3

B .2393 C.393

D.133

3

4.若△ABC 的内角A 、B 、C 满足6sin A =4sin B =3sin C ,则cos B =( )

A.154

B.34

C.31516

D.1116

【解析】结合正弦定理得:6a =4b =3c

设3c =12k (k >0) 则a =2k ,b =3k ,c =4k .

由余弦定理得cos B =a 2+c 2-b 22ac =4k 2+16k 2-9k 22×2k ×4k =11

16

,选D.

5.若△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的边a ,b ,c 满足(a +b )2-c 2

=4且C =60°,则ab 的

值为( )

A.4

3

B .8-4 3

C .1

D.23

【解析】由已知得:⎩⎪⎨⎪⎧

a +

b 2

-c 2

=4

a 2+

b 2-

c 2

=2ab cos60°

两式相减得:ab =4

3

,选A.

二、填空题

6.在△ABC 中,若b =5,∠B =π4,sin A =13,则a =__52

3______.

7.若△ABC 的面积为3,BC =2,C =60°,则边AB 的长度等于____2____. 8.在△ABC 中,若AB =5,AC =5,且cos C =9

10,则BC =________.4或5.

9.已知△ABC 的一个内角为120°,且三边长构成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则△ABC 的面积为 .

【解析】不妨设A =120°,c

∴cos120°=b 2+(b -4)2-(b +4)22b (b -4)=-1

2

解得:b =10. ∴S △ABC =1

2

bc sin120°=15 3.

三、解答题

10.已知△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A 是锐角,且3b =2a ·sin

B .

(1)求A ;

(2)若a =7,△ABC 的面积为103,求b 2

+c 2

的值.

解 (1)∵3b =2a ·sin B ,由正弦定理知 3sin B =2sin A ·sin B . ∵B 是三角形的内角,∴sin B >0,从而有sin A =32

, ∴A =60°或120°,∵A 是锐角,∴A =60°. (2)∵103=1

2bc sin 60°,∴bc =40,

又72

=b 2

+c 2

-2bc cos 60°,∴b 2

+c 2

=89.

11.在△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长分别为a 、b 、c .已知a 2

-c 2

=2b ,且sin B =4cos A sin C ,求b .

解 方法一 ∵sin B =4cos A sin C ,

由正弦定理,得b 2R =4cos A c

2R

,∴b =4c cos A ,

由余弦定理得b =4c ·b 2+c 2-a 2

2bc

∴b 2

=2(b 2

+c 2

-a 2

),∴b 2

=2(b 2

-2b ),∴b =4. 方法二 由余弦定理,得a 2

-c 2

=b 2

-2bc cos A , ∵a 2

-c 2

=2b ,b ≠0,∴b =2c cos A +2,

由正弦定理,得b c =sin B sin C ,又由已知得,sin B

sin C

=4cos A ,

∴b =4c cos A .

② 解①②得b =4.

12.在△ABC 中,A ,B 为锐角,角A ,B ,C 所对应的边分别为a ,b ,c ,且cos2A =3

5,

sin B =

10

10

. (1)求A +B 的值; (2)若a -b =2-1,求a ,b ,c 的值.

【解析】(1)∵A ,B 为锐角,且sin B =1010 ∴cos B =1-sin 2

B =31010

又cos2A =1-2sin 2

A =35

∴sin A =

55,cos A =1-sin 2

A =255

∴cos(A +B )=cos A cos B -sin A sin B =255×31010-55×1010=2

2

又∵0

4.

(2)由(1)知C =3π4,∴sin C =2

2

由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c

sin C 得5a =10b =2c 即a =2b ,c =5b .

∵a -b =2-1,即2b -b =2-1,∴b =1. ∴a =2,c = 5.

13.在△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cos A -2cos C cos B =2c -a

b

.

(1)求sin C sin A

的值;

(2)若cos B =1

4

,△ABC 的周长为5,求b 的长.

【解析】(1)由正弦定理得a =2R sin A ,b =2R sin B ,c =2R sin C ,

所以cos A -2cos C cos B =2c -a b =2sin C -sin A sin B

即sin B cos A -2sin B cos C =2sin C cos B -sin A cos B , 即有sin(A +B )=2sin(B +C ),即sin C =2sin A ,

所以sin C sin A

=2.

(2)由(1)知sin C sin A =2,所以有c

a

=2,即c =2a ,

又因为周长为5,所以b =5-3a ,

由余弦定理得:b 2=c 2+a 2

-2ac cos B ,

即(5-3a )2=(2a )2+a 2-4a 2

×14

解得a =1,所以b =2.

练习2

一、选择题

1.在△ABC 中,sin 2

A ≤sin 2

B +sin 2

C -sin B ·sin C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0,π6]

B .[π6,π)

C .(0,π3]

D .[π

3

,π)

【解析】由已知得:a 2≤b 2+c 2

-bc

由余弦定理得:a 2=b 2+c 2-2bc cos A ∴b 2+c 2-2bc cos A ≤b 2+c 2

-bc

∴cos A ≥12 ∵A ∈(0,π),∴A ∈(0,π

3

],选C.

2.如图,在△ABC 中,D 是边AC 上的点,

且AB =AD,2AB =3BD ,BC =2BD ,则sin C 的值 为

( ) A.

33

B.

36 C.63

D .

66

3.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长分别为a ,b ,c .若∠C =120°,c =2a ,则 ( ) A.a >b B.a

C.a =b

D.a 与b 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

二、填空题

4.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A 、∠B 、∠C 的对边长,已知a ,b ,c 成等比数列,且a 2

-c 2

=ac -bc ,则∠A =___60°_____,△ABC 的形状为__正三角形______.

5.在锐角△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b a +a b =6cos C ,则tan C tan A +

tan C

tan B

的值是___4_____.

6.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其面积S =14

(b 2+c 2-a 2

),则

A =___π

4

_____

7.在锐角△ABC 中,BC =1,B =2A ,则AC

cos A

的值等于____,AC 的取值范围为 .

【解析】由正弦定理得:

AC

sin B =BC sin A ,即AC sin2A =1sin A

AC 2sin A cos A =1sin A ,则AC

cos A

=2.

又△ABC 为锐角三角形,∴A +B =3A >90°,B =2A <90°

∴30°

22

由AC =2cos A 得AC 的取值范围是(2,3).

三、解答题

8.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内角A ,B ,C 的对边,且2a sin A =(2b +c )sin B +(2c +b )sin C . (1)求A 的大小;

(2)若sin B +sin C =1,试判断△ABC 的形状.

解 (1)由已知,根据正弦定理得2a 2

=(2b +c )b +(2c +b )c , 即a 2

=b 2

+c 2

+bc .

由余弦定理得a 2

=b 2

+c 2

-2bc cos A ,

故cos A =-1

2,又∵0°

(2)由①得sin 2

A =sin 2

B +sin 2

C +sin B sin C . ∴34

=(sin B +sin C )2

-sin B sin C , 又sin B +sin C =1, ② ∴sin B sin C =1

4.

解②③联立的方程组,得sin B =sin C =1

2.

因为0°

9.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 4sin

2

B +C

2-cos 2A =7

2

. (1)求∠A 的度数;

(2)若a =3,b +c =3,求b 、c 的值. 解 (1)∵B +C =π-A ,即B +C 2=π

2-A

2

由4sin

2

B +C

2-cos 2A =72,得4cos 2A 2-cos 2A =72

即2(1+cos A )-(2cos 2

A -1)=72

整理得4cos 2

A -4cos A +1=0,即(2cos A -1)2

=0.

∴cos A =1

2

,又0°

(2)由A =60°,根据余弦定理cos A =b 2+c 2-a 2

2bc ,

即b 2+c 2-a 22bc =12

,∴b 2+c 2-bc =3,

又b +c =3, ② ∴b 2

+c 2

+2bc =9.

-③整理得:bc =2.

解②④联立方程组得⎩

⎪⎨

⎪⎧

b =1,

c =2,或⎩

⎪⎨

⎪⎧

b =2,

c =1.

10.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其中b =32,tan A +tan C +tan π

3

=tan A ·tan C ·tan π

3

.

(1)求角B 的大小;

(2)求a +c 的取值范围.

解析 (1)tan(A +C )=tan A +tan C

1-tan A ·tan C

3tan A ·tan C -31-tan A ·tan C =-3, ∴A +C =2π3,∴B =π

3

.

(2)由正弦定理有2R =b sin B =a sin A =c

sin C

=1,

∵a +c =2R (sin A +sin C )=sin A +sin C

=sin A +sin(23π-A )=32sin A +32cos A =3sin(A +π

6)

又由0<A <23π,有π6<A +π6<5

6π,

32<a +c ≤3,即a +c 的取值范围是(3

2

,3]. 11.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所对的边,a =23,tan A +B

2+tan C

2

=4,sin B ·sin C =cos 2

A

2

,求A 、B 及b 、c .

【解析】由tan A +B 2+tan C 2=4,得cot C 2+tan C

2=4,即cos C 2sin C 2+sin

C

2cos C

2=4,

所以cos 2

C

2+sin

2

C

2sin C 2cos C 2

=4,所以1

sin C =2,

所以sin C =12,又C ∈(0,π),所以C =π6或5π

6

由sin B ·sin C =cos 2A 2,得sin B ·sin C =12

[1-cos(B +C )],

即2sin B ·sin C =1-cos B ·cos C +sin B ·sin C ,

所以cos B ·cos C +sin B ·sin C =1,即cos(B -C )=1,

所以B =C =π6, A =π-(B +C )=2π

3

由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c sin C 得, b =c =a ·sin B

sin A =23×12

3

2

=2.

12.若tan C =sin A +sin B

cos A +cos B

,c =3,试求ab 的最大值.

(2)∵tan C =tan[π-(A +B )]=-tan(A +B )

∴-sin(A +B )cos(A +B )=sin A +sin B cos A +cos B

即sin(A +B )cos A +sin(A +B )cos B +cos(A +B )sin A +cos(A +B )sin B =0 即sin(2A +B )+sin(A +2B )=0. ∴2A +B =-(A +2B )+2k π(k ∈Z ) 或(2A +B )-(A +2B )=π+2k π(k ∈Z )

∵A ,B 为△ABC 的内角,∴A +B =2π3,即C =π

3

.

又c =3,

由余弦定理c 2=a 2+b 2

-2ab cos C

得:3+ab =a 2+b 2

≥2ab

∴ab ≤3,当且仅当a =b 时“=”成立. 故ab 的最大值为3.

13.在△ABC 中,AC =1,∠ABC =2π

3

,∠BAC =x ,记f (x )=AB BC ⋅.

(1)求函数f (x )的解析式及定义域;

(2)设g (x )=6m ·f (x )+1,x ∈(0,π

3),是否存在正实数m ,使函数g (x )的值域为(1,

5

4

]?若存在,请求出m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1)由正弦定理

BC

sin x

=AB sin π3-x =AC sin ∠ABC =1

sin

3

, 得BC =23sin x ,AB =23

sin(π

3-x ),

∴f (x )=AB BC ⋅=AB ·BC cos(π-∠ABC )

=43sin x ·sin(π3-x )·12

=23(32cos x -1

2sin x )·sin x =13sin(2x +π6)-16,其定义域为(0,π

3

). (2)g (x )=6mf (x )+1=2m sin(2x +π6)-m +1(0<x <π

3

),

假设存在正实数m 满足题设.

∵0<x <π3,∴π6<2x +π6<5π6,则sin(2x +π6)∈(1

2

,1].

又m >0,则函数g (x )的值域为(1,m +1],

而g (x )的值域为(1,54],故m +1=54,∴m =1

4.

故存在正实数m =14使函数g (x )的值域为(1,5

4

].

14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向量p =(c -2a ,b ),q =(cos B ,cos C ),p ⊥q .

(1)求角B 的大小;

(2)若b =23,求△ABC 面积的最大值.

解析 (1)由p ⊥q 得:(c -2a )cos B +b cos C =0

由正弦定理得,sin C cos B -2sin A cos B +sin B cos C =0 ∴sin(C +B )=2sin A cos B

∵B +C =π-A ∴sin(C +B )=sin A 且sin A >0

∴sin A =2sin A cos B ,cos B =1

2

又B ∈(0,π),∴B =π

3.

(2)由余弦定理得,b 2=a 2+c 2

-2ac cos B =a 2+c 2

-ac ≥ac

当且仅当a =c 时“=”成立.

又b =23,∴ac ≤12. ∴S △ABC =12ac sin B ≤12×12×3

2

=33,

当且仅当a =c =23时,S △ABC 的最大值为3 3.

高三数学总复习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

高三数学总复习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推导,并能用它们解三角形. 2、利用正、余弦定理求三角形中的边、角及其面积问题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3、常与三角恒等变换相结合,综合考查三角形中的边与角、三角形形状的判断等. 教学重点:①能充分应用三角形的性质及有关的三角函数公式证明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式. ②能合理地选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结合三角形的性质解斜三角形. ③能解决与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①根据已知条件判定解的情形,并正确求解. 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斜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基础回顾 1、正余弦定理 正弦定理:a sinA =b sinB =c sinC =2R(其中R 为△ABC 外接圆的半径). 余弦定理 a 2= b 2+ c 2-2bccosA , b 2=a 2+ c 2-2accosB ; c 2=a 2+b 2-2abcosC 2、变形式 ①a =2RsinA ,b =2RsinB ,c =2RsinC ;(其中R 是△ABC 外接圆半径) ②a ∶b ∶c =sinA :sinB :sinB ③cosA =b 2+c 2-a 22bc ,cosB =a 2+c 2-b 22ac ,cosC =a 2+b 2-c 22ab . 3、三角形中的常见结论 (1) A +B +C =π. (2) 在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A>B a>b sinA>sinB. (3) 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4) △ABC 的面积公式 ① S =12 a ·h(h 表示a 边上的高); ② S =12absinC =12acsinB =12bcsinA =abc 4R ; ③ S =12 r(a +b +c)(r 为内切圆半径); ④ S =P (P -a )(P -b )(P -c ),其中P =12 (a +b +c). 二、基础自测 1、在△ABC 中,若∠A=60°,∠B =45°,BC =32,则AC =________. 2、在△ABC 中,a =3,b =1,c =2,则A =________. 3、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所对的边,若a =2bcosC ,则此三角形一定是________三角形. 4、已知△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a 、b 、c ,且a 2+b 2-c 2=ab ,则∠C=________.

2019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教学案(含解析)

第八节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 [知识能否忆起] 1.实际问题中的有关概念 (1)仰角和俯角: 在视线和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俯角(如图1). (2)方位角: 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B点的方位角为α(如图2). (3)方向角: 相对于某一正方向的水平角(如图3) ①北偏东α°即由指北方向顺时针旋转α°到达目标方向. ②北偏西α°即由指北方向逆时针旋转α°到达目标方向. ③南偏西等其他方向角类似. (4)坡度: ①定义: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度数(如图4,角θ为坡角). ②坡比:坡面的铅直高度与水平长度之比(如图4,i为坡比). 2.解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审题,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已知和所求,理清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2)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将实际问题抽象成解三角形模型; (3)选择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 (4)将三角形的解还原为实际问题,注意实际问题中的单位、近似计算要求. [小题能否全取] 1.从A处望B处的仰角为α,从B处望A处的俯角为β,则α,β之间的关系是( ) A.α>βB.α=β C.α+β=90° D.α+β=180°

答案:B 2.若点A 在点C 的北偏东30°,点B 在点C 的南偏东60°,且AC =BC ,则点A 在点B 的( ) A .北偏东15° B .北偏西15° C .北偏东10° D .北偏西10° 解析:选B 如图所示, ∠ACB =90°, 又AC =BC , ∴∠CBA =45°, 而β=30°, ∴α=90°-45°-30°=15°. ∴点A 在点B 的北偏西15°. 3.(教材习题改编)如图,设A 、B 两点在河的两岸,一测量者在A 的同侧,选定一点C ,测出AC 的距离为50 m ,∠ACB =45°,∠CAB =105°,则A 、B 两点的 距离为( ) A .50 2 m B .50 3 m C .25 2 m D.252 2 m 解析:选A 由正弦定理得 AB =AC·sin ∠ACB sin B =50× 2 21 2 =502(m). 4.(2018·上海高考)在相距2千米的A 、B 两点处测量目标点C ,若∠CAB =75°,∠CBA =60°,则A 、C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千米. 解析:如图所示,由题意知∠C =45°, 由正弦定理得AC sin 60°=2 sin 45°, ∴AC = 222· 3 2 = 6. 答案: 6 5.(2018·泰州模拟)一船向正北航行,看见正东方向有相距8海里的两个灯塔恰好在一条直线上.继续航行半小时后,看见一灯塔在船的南偏东60°,另一灯塔在船的南偏东75°,则这艘船每小时航行________海里. 解析:如图,由题意知在△ABC 中,∠ACB =75°-60°=15°,B =15°,∴AC =AB = 8. 在Rt △AOC 中,OC =AC·sin 30°=4. ∴这艘船每小时航行4 1 2 = 8海里. 答案:8

2019-2020年高三数学一轮复习讲义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 新人教A版

2019-2020年高三数学一轮复习讲义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 新 人教A 版 自主梳理 1. 正弦定理:__a sin A __=__b sin B ____=__c sin C _=2R ,其中R 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半 径. 由正弦定理可以变形为:(1)a ∶b ∶c =____ sin A ∶sin B ∶sin C _____; (2)a =___)2R sin A _____,b =__2R sin B _____,c =__2R sin C ___; (3)sin A =___a 2R ____,sin B =___b 2R ___,sin C =__c 2R _____等形式,以解决不同的三角形问题. 2.余弦定理:a 2 =__ b 2 +c 2 -2bc cos A ________,b 2 =__ a 2 +c 2 -2ac cos B _____, c 2=____ a 2+b 2-2ab cos C ____. 余弦定理可以变形为:cos A =___b 2+c 2-a 22bc ________,cos B =___a 2+c 2-b 2 2ac ______, cos C =___a 2+b 2-c 2 2ab ______. 3.S △ABC =12ab sin C =12bc sin A =12ac sin B =abc 4R =1 2(a +b +c )·r (r 是三角形内切圆的 半径),并可由此计算R 、r . 4.在解三角形时,正弦定理可解决两类问题:(1)已知两角及任一边,求其它边或角;(2)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求其它边或角.情况(2)中结果可能有一解、二解、无解,应注意区分. 余弦定理可解决两类问题: (1)已知两边及夹角或两边及一边对角的问题;(2)已知三边问题. 解三角形时,三角形解的个数的判断 在△ABC 中,已知a 、b 和A 时,解的情况如下:

2019年高考数学(文)一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20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学案)含解析

2019年高考数学(文)一轮复习精品资料 1.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1.正、余弦定理 在△ABC 中,若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R 为△ABC 外接圆半径,则 定理 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 内容 sin A a =sin B b =sin C c =2R a 2= b 2+ c 22bc cos__A ; b 2= c 2+a 22ca cos__B ; c 2=a 2+b 2-2ab cos__C 常见 变形 (1)a =2R sin A ,b =2R sin__B ,c =2R sin_C ; (2)sin A =2R a ,sin B =2R b ,sin C =2R c ; (3)a ∶b ∶c =sin__A ∶sin__B ∶sin__C ; (4)a sin B =b sin A , b sin C =c sin B ,a sin C =c sin A cos A =2bc b2+c2-a2 ; cos B =2ac c2+a2-b2; cos C = 2ab a2+b2-c2 2. 三角形中常用的面积公式 (1)S =21 ah(h 表示边a 上的高). (2)S =21bcsinA =21acsinB =21 absinC. (3)S =21 r(a +b +c)(r 为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 3.在△ABC 中,已知a ,b 和A 时,三角形解的情况

4.重要结论 在△ABC 中,常有以下结论 (1)∠A +∠B +∠C =π. (2)在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 (3)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4)sin(A +B )=sin C ;cos(A +B )=-cos C ;tan(A +B )=-tan C ;sin 2A +B =cos2C ;cos 2A +B =sin2C . (5)tan A +tan B +tan C =tan A ·tan B ·tan C . (6)∠A >∠B ?a >b ?sin A >sin B ?cos A

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5)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数学5 第一章解三角形 章节总体设计 (一)课标要求 本章的中心内容是如何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工具,最后落实在解三角形的应用上。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当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能够熟练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生活实际问题。 (二)编写意图与特色 1.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章重视与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并且在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具体示范、引导。本章的两个主要数学结论是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它们都是关于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结论。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边角关系的定性的知识,就是“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如果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两条对应边及其所夹的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科书在引入正弦定理内容时,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提出探究性问题:“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的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呢?”,在引入余弦定理内容时,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我们仍然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设置这些问题,都是为了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2.注意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 加强与前后各章教学内容的联系,注意复习和应用已学内容,并为后续章节教学内容做好准备,能使整套教科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提高教学效益,并有利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本章内容处理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基本关系,已知三角形的边和角相等判定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有着密切联系。教科书在引入正弦定理内容时,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提出探究性问题“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的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呢?”,在引入余弦定理内容时,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我们仍然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这样,从联系的观点,从新的角度看过去的问题,使学生对于过去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使新知识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坚实基础上,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把“解三角形”这部分内容安排在数学五的第一部分内容,位置

6.4.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第1课时)余弦定理 教学设计(2)-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

【新教材】6、4、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教学 设计(人教A版) 第1课时余弦定理 本节首先研究把已知两边及其夹角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进行量化,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比较容易地证明了余弦定理,然后利用其初步解三角形、 课程目标 1.掌握余弦定理的表示形式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并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2.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通过三角函数、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关系,来理解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数学学科素养 1、数学抽象:余弦定理及其推论; 2、逻辑推理:余弦定理在边角互化中的应用; 3、数学运算:解三角形; 4、数学建模:通过将三角函数、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联系起来,体现了知识之间的辩证统一、 重点: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及基本运用; 难点:余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小组为单位,采用诱思探究式教学,精讲多练。 教学工具:多媒体。

一、 情景导入 问题:在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及其夹角,怎么求出此角的对边?已知三条边,怎么求出它的三个角呢? 要求: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做判断。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研探、 二、预习课本,引入新课 阅读课本42-44页,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余弦定理? 2、余弦定理有哪些变形? 3、什么是解三角形?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可商量,最终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三、新知探究 1、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 a 2=b 2+c 2−2bccosA b 2=a 2+ c 2−2accosB c 2=a 2+b 2−2abcosC 推论: 2、解三角形 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3、应用 从而知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① 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就可以求出第三边; ② 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可以求出其它角。 四、典例分析、举一反三 题型一 已知三边解三角形 例1 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a =7,b =5,c =3,求△ABC 的内角中最大的 222 cos 2+-= b c a A bc 222 cos 2+-= a c b B a c 222 cos 2+-= b a c C ba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一新

数学:1.1《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 余弦定理 一、教材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数学必修5第一章第二节 二、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余弦定理是初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直接延拓,是解三角形这一章知识的一个重要定理,揭示了任意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是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余弦定理与平面几何知识、向量、三角形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做好“余弦定理”的教学,不仅能复习巩固旧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的有用的知识,体会联系、发展等辩证观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正弦定理及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转入对余弦定理的学习,此时学生已经熟悉了探索新知识的数学教学过程,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 3、设计理念:由于余弦定理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创设了一些数学情景,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自己去分析、探索和证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教学指导思想:根据当前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采用的是“问题教学法”,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提出探究性问

题,经过启发、引导,从不同的途径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会用向量法证明余弦定理,能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度量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体会余弦定理的内容,经历并体验使用余弦定理求解三角形的过程与方法,发展用数学工具解答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索利用直观图形理解抽象概念,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余弦定理的应用,感受余弦定理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中的意义。 四、教学重点: 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证明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并能应用它们解三角形及求解有关问题。 五、教学难点:余弦定理的灵活应用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课题导入: 1、复习:已知A=0 45,b=16解三角形。(可以让学生板练) 30,C=0 2、若将条件C=0 45改成c=8如何解三角形? 设计意图:把研究余弦定理的问题和平面几何中三角形全等判定的方法建立联系,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体会量化

2019人教A版数学必修五 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2

2019人教A 版数学必修五 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能力要求: ①掌握余弦定理,能初步运用余弦定理解一些斜三角形。 ②明确余弦定理可解决哪种类型的三角形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探究式教学使学生明确余弦定理的用途。 ②在探究学习中,认识到余弦定理可以解决某些与几何计算和测量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余弦定理公式及其推论的应用; 难点:综合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斜三角形 三、预习问题处理: 1、余弦定理:三角形中 平方等于 减去 的两倍,即 ; ; 。 2、从余弦定理,可以得到它的推论: ; ; 。 3、从余弦定理和余弦函数的性质可知,如果一个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 ;如果小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 ;如果大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 。 4、只利用余弦定理,我们可以解决何种类型的问题? 四、新课讲解: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两类三角形问题:①已知三角形两角和任一边解三角形;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那么其它类型的解三角形问题是否就没有办法解决了呢?下面我们由正弦定理出发,进行一下探索。 正弦定理:(为外接圆半径) 由正弦定理可知: ()()[]C B C B C B R A C B C B R A bc c b +++=-+=-+∴cos sin sin 2sin sin 4cos sin sin 2sin sin 4cos 222222222

[] ()()[] []()()()22 22222 22 22222222222222sin 2sin 4sin 4cos sin cos sin 4cos cos sin sin 2cos sin cos sin 4cos cos sin sin 2sin 1sin sin 1sin 4cos cos sin sin 2sin sin 2sin sin 4a A R A R C B R B C C B R C B C B B C C B R C B C B B C C B R C B C B C B C B R ===+=+=++=+-+-=+-+=即。 同理可证: 于是,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定理: 余弦定理(law of cosines ) 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 上述证明方法比较烦琐,有没有余弦定理的简单证法呢? 我们可以用向量法对其加以证明。 如图,设,那么, ()()C ab b a b a b b a a b a b a c c cos 2222-+=⋅-⋅+⋅=-⋅-=⋅= 所以。 同理可以证明: 在这个定理的证明过程中,你感觉到向量运算的威力了吗? 应用余弦定理,我们可以随一些正弦定理所解决不了的三角形问题进行求解,如:已知两边和夹角求三角形第三边。 从余弦定理,可以得到它的推论: , , 。 应用上述推论,可以对已知三角形三边求其三个内角的问题进行求解。 由上述推论可知:如果一个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直角;如果小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钝角;如果大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锐角。也就是说,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度,我们可以用余弦定理的推论判定三角形的形状。 五、例题讲解: 例1、在中,已知,解此三角形。 解:由余弦定理:32 33322912cos 2222=⨯ ⨯⨯-+=-+=C ab b a c , ; ; 例2、在中,已知,求此三角形三个角的余弦值并判定其形状。

2020版高考数学大一轮复习第四章三角函数、解三角形4.6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含解析)

§4.6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最新考纲 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1.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在△ABC 中,若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R 为△ABC 外接圆半径,则 2.在△ABC 中,已知a ,b 和A 时,解的情况 3.三角形常用面积公式 (1)S =1 2 a ·h a (h a 表示边a 上的高);

(2)S =12ab sin C =12ac sin B =1 2bc sin A ; (3)S =1 2r (a +b +c )(r 为三角形内切圆半径). 概念方法微思考 1.在△ABC 中,∠A >∠B 是否可推出sin A >sin B? 提示 在△ABC 中,由∠A >∠B 可推出sin A >sin B . 2.如图,在△ABC 中,有如下结论:b cos C +c cos B =a .试类比写出另外两个式子. 提示 a cos B +b cos A =c ; a cos C +c cos A = b . 题组一 思考辨析 1.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请在括号中打“√”或“×”) (1)三角形中三边之比等于相应的三个内角之比.( × ) (2)当b 2 +c 2 -a 2 >0时,三角形ABC 为锐角三角形.( × ) (3)在△ABC 中,a sin A =a +b -c sin A +sin B -sin C .( √ ) (4)在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和一角就能求三角形的面积.( √ ) 题组二 教材改编 2.在△ABC 中,a cos A =b cos B ,则这个三角形的形状为. 答案 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sin A cos A =sin B cos B , 即sin2A =sin2B ,所以2A =2B 或2A =π-2B , 即A =B 或A +B =π 2 , 所以这个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3.在△ABC 中,A =60°,AC =4,BC =23,则△ABC 的面积为. 答案 2 3 解析 ∵23sin60°=4 sin B ,∴sin B =1,∴B =90°, ∴AB =2,∴S △ABC =1 2 ×2×23=2 3.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1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说课稿 新人教A版必修5.doc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 1.1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说课稿新人教A版必修5 一、学情分析 (一)说学生 本届高二学生数学学习习惯不太好,学习不够积极不主动。班里学困生较多,基础特别差,计算也不会,基本的分析能力也欠缺。学习习惯极差,上课听讲不专心,作业质量不高,老师有时候催促也不写。有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帮助下,虽然有些进步,但是学习仍然缺乏自学性,作业态度欠端正,作业马虎。学生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有一定的了解,但知识体系不完善,定理及其变形形式记忆不深刻,解题缺乏技巧,怎样合理选择定理,进行边角关系转化,需要进一步巩固加深。 (二)说教材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是必修5第二章的内容,是每年会考、高考的必考内容,其考察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选择、填空题主要考察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三角形以及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解答题常与三角恒等变换结合,属解答题中的中档题,在新课标中尤其是显得重要。此部分难度不大,较易得分。 (三)说课程 新课程的数学提倡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深刻地理解基本结论的本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力求对现实世界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作出判断;同时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向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化,从课堂的执行者向实施者、探究开发者转化。本课尽力追求新课程要求,利用师生的互动合作,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深刻地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应用数学知识的潜能。 “解三角形”在原课程中为“解斜三角形”安排在“平面向量”一章,作为该章的一个单元。而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重新进行了整合,将其安排在必修模块数学5中,独立成为一章。“平面向量”则安排在必修模块数学4中。新课程标准在探索推理方面提高了要求,要求“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本节课侧重点放在学生探究和能力培养上。 二、说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余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面积公式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2)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合理选用定理解决三角形综合问题。记准正、余弦定理及其变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能够将已知或所求向正、余弦定理转化,达到解题的目的;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生活实例探究回顾三角函数、正余弦定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目标意识和灵活的转化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重点: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适当定理解决问题,综合运用正弦余弦定理解题。 说教学难点:通过目标意识,灵活选择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转化,进而解三角形。 二、说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展示点评、质疑解答环节,主要促进了学生合作,展、讲、评答案,发现学生优点、问题及时给予肯定、纠正。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简单易懂;目标意识、问题引导法、变式训练:能够使师生一起做到,学有可依,练有可据,切实做到有的放矢,避免教学的许多盲目性,提高课堂效率。 三、说学生学法 三环六部自主学习法:自主学习,使学生了解本节的知识体系,初步掌握本节内容。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充分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利用这个手段巧妙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思

高中数学高三一轮复习教案:第七节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

第七节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三角恒等变换,得出内角的关系,从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授 课时 【课 题】 第七节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授课时间】 2020年 月 日 班级:高三( )班 【教学目标】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教学难点】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课 型】 辅导课 【教学用具】 班班通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初次备课 二次备课 二、预习检测: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是a , b , c ,若a = 52b ,A =2B ,则cos B =( ) A.53 B.54 C.55 D.56 三、新课引入: 四、新课讲授: 1.(易错题)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 c ,且a =1,c =3,C =π3 ,则A =( ) A.π6 B.π3

C.π3或2π3 D.π6或5π6 解析:由正弦定理a sin A =c sin C , 得sin A =a sin C c =12 . ∵a 0,于是有cos B <0,B 为钝角,△ABC 是钝角三角形. 答案:A 3.(2020·兰州一模)在△ABC 中,内角A ,B ,C 对应的边分 别为a ,b ,c ,c =2a ,b sin B -a sin A =12 a sin C ,则sin B 的值为( ) A.223 B.34 C.74 D.13 解析:由正弦定理,得b 2-a 2=12 ac ,又c =2a ,所以b 2=2a 2,所以cos B =a 2+c 2-b 22ac =34,所以sin B =74 . 答案:C 4.(2019·高考全国卷Ⅱ)△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b sin A +a cos B =0,则B = . 解析:∵b sin A +a cos B =0,∴a sin A =b -cos B .由正弦定理,得-cos B =sin B ,∴tan B =-1.又B ∈(0,π),∴B = 3π4.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导学案:26.正余弦定理

【学习目标】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预 习 案 1.正弦定理 a sin A = = =2R 其中2R 为△ABC 外接圆直径. 变式:a = ,b = ,c = . a ∶ b ∶ c = ∶ ∶ . 2.余弦定理 a 2= ; b 2= ; c 2= . 变式:cos A = ;cos B = ; cos C = . sin 2A =sin 2B +sin 2C -2sin B sin C cos A . 3.解三角形 (1)已知三边a 、b 、c .运用余弦定理可求三角A 、B 、C . (2)已知两边a 、b 及夹角C . 运用余弦定理可求第三边c (3)已知两边a 、b 及一边对角A . 先用正弦定理,求sin B :sin B =b sin A a . ①A 为锐角时,若a b , . 4.已知一边a 及两角A ,B (或B ,C )用正弦定理,先求出一边,后求另一边. 4.三角形常用面积公式 (1)S =12a ·h a (h a 表示a 边上的高). (2)S =12ab sin C =12ac sin B =12bc sin A =abc 4R . (3)S =12r (a +b +c )(r 为内切圆半径). 【预习自测】 1.(2013·湖南)在锐角△ABC 中,角A ,B 所对的边长分别为a ,b .若2a sin B =3b , 则角 A 等于 ( ) A.π12 B.π6 C.π4 D.π3 2.在△ABC 中,∠ABC =π4,AB =2,BC =3,则sin ∠BAC = ( ) A.1010 B.105 C.31010 D.55 3.在△ABC 中,若a =3,b =3,∠A =π3,则∠C 的大小为________. 4.设△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a +b -c )(a +b +c )=ab ,

《创新设计》2020届高考数学人教A版(理)一轮复习:第四篇 第6讲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高考数学 第6讲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A 级 基础演练(时间:30分钟 满分:5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在△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是a ,b ,c ,若a 2-b 2=3bc ,sin C =23sin B ,则A = ( ). A .30° B .60° C .120° D .150° 解析 由a 2 -b 2 =3bc ,sin C =23sin B ,得a 2 =3bc +b 2 ,c b =2 3.由余弦定理,得cos A =b 2+ c 2-a 22bc =c 2-3bc 2bc =c 2b -32=3-32=3 2,所以A =30°, 故选A. 答案 A 2.(2012·四川)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延长BA 至E ,使AE =1,连结EC 、ED ,则sin ∠CED =( ). A.310 10 B.1010 C.5 10 D.515 解析 依题意得知,CD =1,CE =CB 2+EB 2=5,DE =EA 2+AD 2=2,cos ∠CED =CE 2+ED 2-CD 22CE ·ED =31010,所以sin ∠CED =1-cos 2 ∠CED = 1010,选B. 答案 B 3.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应的边分别为a ,b ,c ,若角A ,B ,C 依次成等差数列,且a =1,b =3,则S △ABC = ( ). A. 2 B. 3 C.3 2 D .2 解析 ∵A ,B ,C 成等差数列,∴A +C =2B ,∴B =60°.

又a =1,b =3,∴a sin A =b sin B , ∴sin A = a sin B b =32×13=1 2, ∴A =30°,∴C =90°.∴S △ABC =12×1×3=3 2. 答案 C 4.(2012·湖南)在△ABC 中,AC =7,BC =2,B =60°,则BC 边上的高等于 ( ). A.3 2 B.332 C. 3+62 D. 3+39 4 解析 设AB =c ,BC 边上的高为h . 由余弦定理,得AC 2=c 2+BC 2-2BC ·c cos 60°,即7=c 2+4-4c cos 60°,即 c 2-2c -3=0,∴c =3(负值舍去). 又h =c ·sin 60°=3×32=332,故选B. 答案 B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5.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a 2+c 2-b 2)·tan B =3ac ,则角B 的值为________. 解析 由余弦定理,得a 2+c 2-b 22ac =cos B ,结合已知等式得 cos B ·tan B =32,∴sin B =32,∴B =π3或2π3. 答案 π3或2π3 6.(2012·福建)已知△ABC 的三边长成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则其最大角的余弦值为________. 解析 依题意得,△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a ,2a,2a (a >0),则最大边2a 所对的角的余弦值为:a 2+(2a )2-(2a )22a ·2a =-24. 答案 -2 4

2020版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四章三角函数、解三角形第七节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含解析)(最新整理)

第七节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定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内容错误!=错误!=错误!=2R,(R为△ ABC外接圆半径) a2=b2+c2-2bc cos A; b2=c2+a2-2ca cos B; c2=a2+b2- 2ab cos_C 变形形式(边角转 化)a=2R sin A,b=2R sin B, c=2R sin C; sin A=错误!,sin B=错误!, sin C=错误!; a∶b∶c=sin_A∶sin_B∶sin_C cos A=错误!; cos B=错误!; cos C=错误! 2.三角形中常用的面积公式 (1)S=错误!ah(h表示边a上的高); (2)S=错误!bc sin A=错误!ac sin B=错误!ab sin C; (3)S=错误!r(a+b+c)(r为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 [小题体验] 1.已知△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A=错误!,B=错误!,a=1,则b =() A.2 B.1 C。错误!D.错误! 解析:选D 由正弦定理,得b=错误!=错误!=错误!. 2.在锐角△ABC中,角A,B,C所对的边长分别为a,b,c。若2a sin B=错误!b,则角A等

于() A。错误!B。错误! C.错误! D.错误! 答案:A 3.在△ABC中,a=32,b=2错误!,cos C=错误!,则△ABC的面积为________. 答案:43 1.由正弦定理解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时易忽视解的判断.2.在判断三角形形状时,等式两边一般不要约去公因式,应移项提取公因式,以免漏解.3.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时,要注意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对角的范围的限制. [小题纠偏] 1.在△ABC中,角A,B,C对应的边分别为a,b,c,若A=120°,a=2,b=错误!,则B 等于( ) A.60° B.150° C.30°或150° D.30° 解析:选D ∵A=120°,a=2,b=错误!, ∴由正弦定理错误!=错误!可得,sin B=错误!sin A=错误!×错误!=错误!.∵A=120°,∴B =30°。 2.设△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2,c=2 3,cos A=错误!且b<c,则b=() A.3 B.22 C.2 D.3 解析:选C 由a2=b2+c2-2bc cos A, 得4=b2+12-6b,解得b=2或4。 又b<c,∴b=2。 错误!错误! [典例引领]

高三数学人教版A版数学(理)高考一轮复习教案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1

第八节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 解三角形及其应用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知识点 实际应用中的常用术语 术语名称 术语意义 图形表示 仰角与俯角 在目标视线与水平视线所成的角中,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上方的叫作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下方的叫作俯角 方位角 从某点的指北方向线起按顺时针方向到目标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叫作方位角.方位角的范围是(0°,360°) 正北或正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线所成的锐角,通常表达为北(南)偏东(西)××度 例: (1)北偏东m °: (2)南偏西n °: 坡角 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设坡角为α,坡度为i ,则i =h l =tan_α 坡度 坡面的垂直高度h 和水平宽度l 的比 易误提醒 易混淆方位角与方向角概念:方位角是指北方向与目标方向线按顺时针之间的夹角,而方向角是正北或正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线所成的锐角. [自测练习] 1.若点A 在点C 的北偏东30°,点B 在点C 的南偏东60°,且AC =BC ,则点A 在点B 的( ) A .北偏东15° B .北偏西15° C .北偏东10° D .北偏西10°

解析:如图所示,∠ACB =90°, 又AC =BC ,∴∠CBA =45°, 而β=30°, ∴α=90°-45°-30°=15°. ∴点A 在点B 的北偏西15°. 答案:B 2.江岸边有一炮台高30 m ,江中有两条船,船与炮台底部在同一水平面上,由炮台顶部测得俯角分别为45°和60°,而且两条船与炮台底部连线成30°角,则两条船相距________m. 解析:如图,OM =AO tan 45°=30(m), ON =AO tan 30°= 3 3 ×30=103(m), 在△MON 中,由余弦定理得, MN = 900+300-2×30×103× 32 =300=103(m). 答案:10 3 3.如图,一艘船上午9:30在A 处测得灯塔S 在它的北偏东30°的方向,之后它继续沿正北方向匀速航行,上午10:00到达B 处,此时又测得灯塔S 在它的北偏东75°的方向,且与它相距82n mile.此船的航速是________n mile/h. 解析:设航速为v n mile/h , 在△ABS 中AB =1 2v ,BS =82,∠BSA =45°, 由正弦定理得82 sin 30°=12v sin 45°,则v =32. 答案:32 考点一 测量距离问题| (2014·济南调研)如图所示,A ,B 是海面上位于东西方向 相距5(3+3)海里的两个观测点.现位于A 点北偏东45°,B 点北偏

2019-2020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3章三角函数解三角形第6讲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学案

2019-2020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3章三角函数解三角形第6讲正弦 定理和余弦定理学案 板块一 知识梳理·自主学习 [必备知识] 考点1 正弦定理 a sin A = b sin B =c sin C =2R , 其中2R 为△ABC 外接圆的直径. 变式:a =2R sin A ,b =2R sin B ,c =2R sin C . a ∶ b ∶ c =sin A ∶sin B ∶sin C . 考点2 余弦定理 a 2= b 2+ c 2-2bc cos A ;b 2=a 2+c 2-2ac cos B ; c 2=a 2+b 2-2ab cos C . 变式:cos A =b 2+c 2-a 22bc ;cos B =a 2+c 2-b 2 2ac ; cos C =a 2+b 2-c 2 2ab . sin 2 A =sin 2 B +sin 2 C -2sin B sin C cos A . 考点3 在△ABC 中,已知a ,b 和A 时,三角形解的情况 考点4 三角形中常用的面积公式 1.S =1 2 ah (h 表示边a 上的高).

2.S =12bc sin A =12ac sin B =1 2 ab sin C . 3.S =1 2 r (a +b +c )(r 为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 [必会结论] 在△ABC 中,常有以下结论 (1)∠A +∠B +∠C =π. (2)在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 (3)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4)sin(A +B )=sin C ;cos(A +B )=-cos C ;tan(A +B )=-tan C ;sin A +B 2=cos C 2 ;cos A +B 2=sin C 2 . (5)tan A +tan B +tan C =tan A ·tan B ·tan C . (6)∠A >∠B ⇔a >b ⇔sin A >sin B ⇔cos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