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文言文阅读加翻译

趣味文言文阅读加翻译

一、当止不止

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嵌空而缭曲,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死矣。此事亦足为止不止之戒也。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

注释:

①樵:打柴。

②故:通“固”,本来。

③嵌空:深陷的样子。

④缭曲:曲折缭绕。

⑤搏:抓,扑,捕捉。

⑥窘迫:处境困窘急迫。

⑦窦:孔穴。

⑧蛇行:像蛇一样爬行。

⑨蜿蜒:曲折延伸的样子。

⑩灼:炙、烧。

【古文今译】

有个打柴的人,在山里行路遇到了一只老虎,他就躲到一个石洞里,老虎也跟着他进了洞。石洞本来幽深而曲折,打柴人翻来覆去向里走,洞渐渐地容不下老虎了,可是老虎一心想捉住打柴的人,就拼力强行向里走。打柴人处境困窘急迫,他看到旁边一个小洞,仅能容下一人,就象蛇一样爬了进去,没想到曲曲折折地爬了几步,忽然看到天空的光亮,最终,他反而走出山洞。打柴人就用力搬来几块石头,堵住老虎的退路,在两个洞口架柴堆来烧老虎,老虎被烟火熏烧,怒吼声震动山谷,不到一顿饭工夫,就死了。这件事足可作为当止不止人的警戒啊。

二、齐人欲金

昔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yù)金者之所,因攫(jué)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吕不韦《吕氏春秋·去宥篇》

【古文今译】

从前,齐国有一个想要得到金子的人,(有一天)清早,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就到市场去。他到出售金子的人住的地方,乘机拿了金子就离开了。差役把他逮住,当官的审问他:“人都在那里,你为什么还要拿金子?”齐人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没看见人,只看到了金子。”

三、张丞相好草书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其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丞相熟视久之,亦自不识,诟其侄曰:“胡不早问,致我忘之!”

——辗然子《拊掌录》

【古文今译】

张丞相喜欢书写草书,但是擅长。同辈都讥笑他,他依然如故。一天,他忽然得到诗句,赶忙索要笔墨奋笔疾书,满纸龙飞蛇动。他让侄儿把诗句抄录下来。侄儿抄到笔画曲折怪僻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笔来,拿着张丞相所写的询问他念什么字。张丞相仔细辨认了很久,也没认出来自己写的是什么字,于是就责骂侄儿说:“你怎么不早一点儿问我,以致我也忘了写的是什么。”

四、孟母教子诚信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韩诗外传》

【古文今译】

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家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东家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东家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他。

五、性急与性缓者

一人最性急,一人最性缓,冬日围炉聚饮。性急者衣坠炉中,为火所燃,性缓者见之从容谓曰:“适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不利于君,然则言之是耶,不言是耶?”性急者问以何事,曰:“火烧君裳。”其人遽曳衣而起,怒曰:“既然如此,何不早说!”性缓者曰:“外人道君性急,不料果然。”

——《笑林广记·殊禀部》

【古文今译】

一个性格最急躁,另一个性格最温和。冬天围着炉子聚集在一起喝酒。急躁性格的.人,他的衣服掉到炉火中了,被火烧着了,性格温和的人见到了慢慢的说:“刚刚有一件事,我已经看到很久了,想要告诉你,又怕你的性格急躁,不告诉你又怕对你不利,那么我是说这件事对呢,还是不说对呢?”性格急躁的人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他说:“火烧着你的衣服了。”性格急躁的人急忙拽着衣服站起来,生气的说:“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不早点说?”性格温和的人答道:“别人都说你性格急躁,没有想到你真是这样啊。”

拓展

文言文趣味小故事

趣味文言文阅读加翻译1

王荆公知制诰。吴夫人为买一妾。荆公见之,曰:“何物也?”女子曰:“夫人令执事左右。”安石曰:“汝谁氏?”曰:“妾之夫为军大将,部米运失舟,家资尽没犹不足,又卖妾以偿。”公愀然曰:“夫人用钱几何得汝?”曰:“九十”公呼其夫,令为夫妇如实,尽以钱赐之。

译文

王荆公做知制诰这个官职。吴夫人给他买了一名小妾。王荆公看见了后,说:“这是什么东西?”女子回答道:“夫人让我在您身边伺候您。”王荆公说:“你是谁的妻室?”女子说:“我的丈夫是军中的大将,队里运米船丢了,家里的财产被没收了还不足以偿还,又把我卖了来赔偿。”王荆公感叹道:“夫人买你花了多少钱?”女子说:“九十。”王荆公叫来了她的丈夫,让他们再结为夫妇,把钱全赐给他们了。

趣味文言文阅读加翻译2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进。将军方与客对弈,见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之,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言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译文:

粤中部的庄有恭,幼年既有神童的名声。(他的)家在镇粤将军署旁边,有一次放风筝玩耍,(风筝)恰好落到将军署的内院中,庄有恭直接进入要求归还。所有衙役都认为他岁数小而忽略了他,没有来得及阻挡他进入。将军正好和客人下棋,看到他精神状态与众不同,急促喝问他说:“小孩从哪来的?”庄有恭实话回答。将军说:“你读书了没有?曾经学过对对子吗?”庄有恭回答说:“对子,小意思了,那有什么难的!”将军问:“能对几个字的对子?”庄有恭回答:“一个字能对,一百个字也能对。”将军以为他在吹牛,于是就指着厅里张贴的画让他做对子,说:“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有恭说:“就是这里一盘棋,便可以对呀。”应声对道:“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

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趣味文言文阅读加翻译3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恂恂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译文

《论语》讲:“一个在上位的人,他自己行为正直,不下命令,教化也能推行;他自己行为不正,即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听从。”这正好用来说明李将军。我看李将军诚诚恳恳严肃认真,像一个质朴的乡下人,不善于讲漂亮话。但是当他死的时候,普天下的人,不论是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全都沉痛地哀悼他。这是因为他那忠诚朴实的品德,实实在在地展现在士大夫面前啊。谚语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话讲的虽是平常小事,却说明了一个大道理。

趣味文言文及翻译

趣味文言文及翻译 1. 文言文童趣翻译 回忆我童年的时候,能够对着太阳张开眼睛,清楚地看到细微的东西,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夏日的蚊子声音像雷鸣,我自己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鹤在天空飞翔。心里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都果然变成仙鹤了。我抬起头看,久了,脖子都僵硬了。我又让蚊子留在白帐子里面,慢慢地吸口烟喷出来,使蚊子冲烟而飞鸣,当作青云中的白鹤观看,果然就像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怡然称快。 我又常在土墙凹凸的地方,或是花台小草丛杂的地方,蹲下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仔细观察,以丛草作为树林,以小虫和蚂蚁作为野兽,以泥土凸的作为山丘,凹的作为山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有一天,见到有两个小虫在草里斗,看得正高兴的时候,忽然有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个小虫就被它吞了进去。我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吓得叫了起来。定了定神,捉住这只癞虾蟆,鞭打了数十下,驱逐去别的院子。 2. 米颠趣味两则文言文翻译 米颠趣味两则文言文翻译: (米芾)知无为军,初入川廨,见立石颇奇,喜曰:“此足以当吾拜”。遂命左右取袍笏拜之,每呼曰:“石丈”。言事者闻而论之,朝廷亦传以为笑。 译文:米芾担任无为军事长官,刚刚到达州官坻,看见一块立石极为奇异,十分惊喜地说:“这奇石足以让我祭拜”。于是就命令部下给自己穿上官袍并手持笏板拜祭它,一边拜还一边喊着“石丈”。喜欢传话的人听到后就四处谈论这事,在朝廷百官中也把它作为笑话来传播。” 米元章守濡须,闻有怪石在河?,莫知其所自来,人以为异而不敢取,公命移至州治,为燕游之玩。石至而惊,遽命设席,拜于庭下

文言文小阅读翻译及练习答案

25.★和尚敬茶 【原文】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鸽异》) 【参考译文】 灵隐寺的某个和尚,凭借烹煮茶而得名,对烹茶的工具都精通。这样以后他储蓄的茶有几种,经常看客人的贵贱来烹茶进献给他;那些最上等的茶叶不是高贵的客人以及知心朋友,不会全部拿出来。一天,有高官到来,那个和尚恭敬地拜见,拿出好茶,和尚亲自动手烹煮进献给高官希望得到他的称攒,高官默不作声的样子。和尚感到很困惑,又用最上等的茶叶烹煮进献给他。高官已经喝完了,并没有称攒。和尚着急的不能在等待,鞠躬问道:“茶怎么样”高官拿着茶杯手一抬说:“茶太热。” 【阅读训练】 1.解释: (1)以:凭借,因为;(2)及:以及;(3)进:进献;(4)待:等待 2.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然所蓄茶有数等蓄:含蓄 B.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恭:通“躬” C.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惑:迷惑不解 D.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热:热情

答案:C (A储蓄;B恭敬;D水的温度高,与“冷”相对。) 3.翻译: (1)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 那些最上等的茶叶,不是高贵的客人以及知心朋友,(僧人)不会全部拿出来。 (2)手自烹进,冀得称誉。 僧人亲自动手烹煮进献给(贵官),希望得到(他的)称赞。 3.概括文中僧人的性格: 趋炎附势,攀附权贵,奉承拍马。 4.文末僧人听了贵官的话后的心情应是() A.愉快、满意 B.厌恶、不满 C.失望、沮丧 D.仇恨、恼怒 答:C 31.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 (2)欲:想要。 (3)暮:晚。 (4)何:为什么。炳烛:点燃蜡烛照明。炳,<动词>点燃。乎:呢。 (5)安有:哪有。为人臣:做臣子的。戏:戏弄。 (6)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安敢:怎敢。 (7)好:喜欢,喜好。 (8)阳:阳光。 (9)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 (10)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 (11)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含译文及答案)

1.杯弓蛇影 乐广尝有亲客,久阔①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②听事③壁上有角④,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日:“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⑤顿愈。(选自《晋书》) 【注释】①久阔:久别不见。②河南:郡名,乐广担任河南尹。③听事:官府办公的地方。④角:角弓,用牛角装饰的弓。⑤沉疴(kē):久治不愈的病。疴,重病。 【译文】乐广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恶心,喝了那杯酒后,就得了重病。”当时,朋友坐着喝酒旁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乐广猜想杯中的影子就是弓了。于是,他又在上次的地方摆上酒,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朋友心情豁然开朗,疑团突然解开,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乐广尝.有亲客尝:广问其故.故: 既饮而疾.疾:沉疴顿愈.愈: 2、客人很久没有去乐广府的原因是什么? 3、乐广再次招待,客人又看见了什么?实际上是什么呢?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始末之前就胡乱定义。 B.不要在喝酒享乐的时候故意吓唬宾客。 C.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疑神疑鬼、胡乱猜忌。 D.不要斤斤计较小事情,心眼太小会容易生病。 答案:1. 2.因为那位客人在乐广府喝酒时看见酒杯中有一条蛇,心里特别厌恶,害起病来了、3.又看见酒杯中的蛇。实际上是墙上角弓的影子映在了酒中。4.C 2.截竿入城 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

文言文趣味学习(整理)

【文言原文】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 诣县。 “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 选自《笑林》,作者:邯郸淳。【对照注译】 原文注释译文 人,读《淮南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贫居】生活贫困。居:处于。【《淮有个过着贫穷生活的楚国 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与别人一子》, 起编撰的书籍,又称《淮南鸿烈》。 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自鄣叶】遮蔽自己的树叶。鄣: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 护,可以用来隐蔽自己”, 以】隐形”,同“障”,遮蔽。【可以】可以用来。挡掩 【遂】于树下仰取叶。【遂】于是,就。于是,他便站在树下仰面摘取树叶。 了的时 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伺】等待,侦候。当他看见螳螂攀着树叶侦候知 候,他便把这片树叶摘了下来。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复】又,再。【分别】分辨。这枚树叶落到树底 下,树下原先已经有 能【复】【分别】。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 的那枚树叶。 扫取数斗【归】。【归】回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 回家中。 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障】遮蔽。【不】同“否”。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 见我【不】?”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 妻始时【恒】答言“见”。【恒】经常,常常。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 ,(妻子)于是就厌烦疲倦 很经过一整天 【经日】,乃厌倦【不堪】,【绐】【经日】经过一整天(表示时间 云“不见”。长)。【不堪】不能忍受。【绐(dài)】 得无法忍受,只得哄骗他说:“看不见。” 哄骗。 【嘿】【然】大喜。【嘿】同“默”字。【然】⋯⋯的楚人暗自高兴。 样子。 【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赍(jī)】携带。【对面取人物】(他)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

趣味文言文阅读加翻译

趣味文言文阅读加翻译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现在学生考试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下面是关于趣味文言文阅读加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 一、当止不止 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嵌空而缭曲,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死矣。此事亦足为止不止之戒也。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 注释: ①樵:打柴。 ②故:通“固”,本来。 ③嵌空:深陷的样子。 ④缭曲:曲折缭绕。 ⑤搏:抓,扑,捕捉。 ⑥ 窘迫:处境困窘急迫。 ⑦ 窦:孔穴。 ⑧ 蛇行:像蛇一样爬行。 ⑨ 蜿蜒:曲折延伸的样子。 ⑩ 灼:炙、烧。 【古文今译】 有个打柴的人,在山里行路遇到了一只老虎,他就躲到一个石洞里,老虎也跟着他进了洞。石洞本来幽深而曲折,打柴人翻来覆去向里走,洞渐渐地容不下老虎了,可是老虎一心想捉住打柴的人,就拼力强行向里走。打柴人处境困窘急迫,他看到旁边一个小洞,仅能容下一人,就象蛇一样爬了进去,没想到曲曲折折地爬了几步,忽然看到天空的光亮,最终,他反而走出山洞。打柴人就用力搬来几块石

头,堵住老虎的退路,在两个洞口架柴堆来烧老虎,老虎被烟火熏烧,怒吼声震动山谷,不到一顿饭工夫,就死了。这件事足可作为当止不止人的警戒啊。 二、齐人欲金 昔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yù)金者之所,因攫(jué)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 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吕不韦《吕氏春秋·去宥篇》 【古文今译】 从前,齐国有一个想要得到金子的人,(有一天)清早,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就到市场去。他到出售金子的人住的`地方,乘机拿了金子就离开了。差役把他逮住,当官的审问他:“人都在那里,你为什么还要拿金子?”齐人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没看见人,只看到了金子。” 三、张丞相好草书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其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丞相熟视久之,亦自不识,诟其侄曰:“胡不早问,致我忘之!” ——辗然子《拊掌录》 【古文今译】 张丞相喜欢书写草书,但是擅长。同辈都讥笑他,他依然如故。一天,他忽然得到诗句,赶忙索要笔墨奋笔疾书,满纸龙飞蛇动。他让侄儿把诗句抄录下来。侄儿抄到笔画曲折怪僻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笔来,拿着张丞相所写的询问他念什么字。张丞相仔细辨认了很久,也没认出来自己写的是什么字,于是就责骂侄儿说:“你怎么不早一点儿问我,以致我也忘了写的是什么。” 四、孟母教子诚信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韩诗外传》 【古文今译】

文言文《滥竽充数》全文及翻译

文言文《滥竽充数》全文及翻译 文言文《滥竽充数》全文及翻译 《滥竽充数》是小学教材里一篇重要的文言文,是否还在为学习文言文而烦恼,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文言文《滥竽充数》全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滥竽充数》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滥竽充数》译文: 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滥竽充数》注释: (1)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混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混子就难混。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滥:失实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滥竽”即不会吹竽。充数:凑数。 (2)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姓田,名辟疆。 (3)使:派,让,指使。 (4)南郭:郭指外城墙,南郭指南城。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5)这里是戏称。请:请求。 (6)说:通“悦”,喜欢。 (7)廪食(lǐn sì)以数百人:官府供食。廪:粮仓。食:给东西吃。以:同“与”。 (8)以:给。 (9)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姓田,名地。

(10)好∶喜欢,爱好。 (11)逃:逃跑。 (12)立:继承王位。 《滥竽充数》寓言故事: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

《闲情记趣》文言文译文

希望內您有所帮亦翩谢下載与闻读! 《闲情记趣》文言文译文 导读:原文 《闲情记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 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 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闲情记趣全文翻译: 回想我童年的时候,能够对着太阳张开眼睛,明察秋毫,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夏日的蚊子声音象雷鸣,我心里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鹤在天空飞翔心里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变成仙鹤了。我抬起头看,脖子都硬了。我又让蚊子留在帐子里面,慢慢地吸口烟喷出来,叫蚊子冲烟飞鸣,当作青云中的白鹤观看,果然就象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怡然称

希望对他育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1读! 快。 我又常在土墙凹凸的地方,或是花台小草丛杂的地方,蹲下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仔细观察,以丛草作为树林,以小虫和蚂蚁作为野兽,以泥土凸的作为山丘,凹的作为山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有一天,见到有两个小虫在草里斗,看得正高兴的时候,忽然有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个小虫就被它吞了进去。我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吓得叫了起来。定了定神,捉住这只癞虾蟆,鞭打了数十下,驱逐去别的院子。 沈复其他文言文 原文 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①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②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③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④罪过耳⑤。”余曰:“试言之。”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⑦,以针刺si,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⑨乎?”余喜,如其法行⑧之,见者无不称绝⑥。求之闺中,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 译文 我闲居在家,桌上的瓶花总是不断地更换新鲜的。芸对我说:“你的插花中能够体现大自然的气息与特征,可算是十分精妙传神。在画画的技巧中有画草虫的方法,你在插花时为什么不仿效呢?”我说:

狼子野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狼子野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狼子野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需要在顺利翻译的基础上理解全文内容,体味古人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狼子野心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狼子野心原文: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竞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①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选②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干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狼子野心译文: 有个富人偶然得到两只狼崽,将它们和自家的狗混养在一起,早些时候,倒也和狗平安相处。(两只小狼)稍稍长大些,但还是比较驯服的,渐渐地(富人)竟然忘记它们是狼。有一天,富人在客厅里休息,睡着后忽然听到许多狗“汪汪”地发出咆哮的吼叫声,他惊醒一看,周围一个人也没有。于是依旧准备睡觉,但是,狗又像刚才一样叫。他想不对劲,便 假装睡着来看怎么回事,才发现原来那两只狼想等他睡去没防备时去咬他喉咙,忠心的狗发现了狼的企图,便阻止狼,不让他靠近主人。富人知道后立即把狼杀掉,并把他们的皮扒了。狼本性凶恶,实际上没有诬蔑它们啊!但是凶恶本性只不过是隐藏起来罢了,表面对别人好,可心中,却怀着不利于别人的想法,这可不仅仅是野心了。野兽这样凶残,这个人为什么还要养它,给自己制造祸害呢? 狼子野心阅读答案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竞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

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①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选②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干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①俟:等待。②遁逸:原指逃跑,这里指“隐蔽”之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将啮其喉 (2)信不诬哉 2.文章画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警惕像狼一样的坏人,这类人与文中的狼有什么相似之处?(用原文回答)(3分) 4.文中最后一句除了对狼表示谴责以外,还表达了什么意思?(3分) 狼子野心阅读答案及文言翻译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1)咬 (2)确实、的确 2. 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3.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4.对主人不识狼的阴险本性表示嘲讽。

《闲情记趣》文言文及翻译

《闲情记趣》文言文及翻译 闲情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年长思之,二虫之斗,盖图奸不从也。古语云:“奸近杀”,虫亦然耶?贪此生涯,卵为蚯蚓所哈(吴俗呼阳曰卵),肿不能便。捉鸭开口哈之,婢妪偶释手,鸭颠其颈作吞噬状,惊而大哭,传为语柄。此皆幼时闲情也。 余扫墓山中,检有峦纹可观之石,归与芸商曰:“用油灰叠宣州石于白石盆,取色匀也。本山黄石虽古朴,亦用油灰,则黄白相间,凿痕毕露,将奈何?”芸曰:“择石之顽劣者捣末,于灰痕处乘湿糁之,干或色同也。”乃如其言,用宜兴窑长方盆,叠起一峰,偏于左而凸于右,背作横方纹,如云林石法,巉岩凹凸,若临江石矶状。虚一角,用河泥种千瓣白萍。石上植茑萝,俗呼云松。经营数日乃成。至深秋,茑萝蔓延满山,如藤萝之悬石壁,花开正红色。白萍亦透水大放,红白相间,神游其中,如登蓬岛。置之檐下,与芸品题。此处宜设水阁,此处宜立茅亭,此处宜凿六字曰“落花流水之间”;此可以居,此可以钓,此可以眺。胸中邱壑,若将移居者然。一夕,猫奴争食,自檐而堕,连盆与架顷刻碎之。余叹曰:“即此小经营,尚干造物忌耶!”两人不禁泪落。 友人鲁半舫,名璋,字春山,善写松柏或梅菊,工隶书,兼工铁笔。余寄居其家之萧爽楼,一年有半。楼共五椽,东向,余居其三。晦明风雨,可以远眺。庭中木犀一株,清香撩人。有廊有厢,地极幽

画蛇添足文言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画蛇添足文言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一、画蛇添足文言文原文 画蛇添足(战国策·齐策二)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二、画蛇添足文言文翻译 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三、画蛇添足阅读答案 画蛇添足阅读问题: 13.翻译下列文言句子。3分 蛇固无足,子安为之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你用一个成语为本文拟个标题。2分___________________ 15.你能说出这个寓言的寓意吗?请写在下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蛇添足阅读答案: 13.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替它添上脚呢?

14.画蛇添足 15.告戒人们不要做多余的事。 四、画蛇添足的’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 不论对国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这个故事的意义是肤浅的,“画蛇添足”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而丧失了自己本该有的东西。"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真是可惜! 画蛇添足告诉我们的道理: 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了,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 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3: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人有鱼池文言文翻译

人有鱼池文言文翻译 导语:青春无非是一场盛世流年的演出我站在那里等一个未知的结局。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人有鱼池文言文翻译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人有鱼池文言文翻译 原文: 人有鱼池,苦群鷧窃啄食之,乃束草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慑之.群鷧初回翔不敢即下,已渐审视,下啄.久之,时飞止笠上,恬不为惊.人有见者,窃去刍人,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鷧仍下啄,飞止如故.人随手执其足,鷧不能脱.(《权子·假人》) 译文: 从前有个人有(个)养鱼池,苦于一群鹭鸶(总是)偷偷啄食鱼,就绑草做了个(假)人,披蓑衣戴斗笠手持竹竿,放在鱼池中用来吓唬它们.众鹭鸶开始(在天空)回旋飞翔不敢马上下来.后来渐渐注意观察,(飞)下来啄食.久了,(就)经常飞到竹竿上站着,自自在在不(再)被它所吓了.有看见这情况的人,(就)偷偷撤去草人,自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站在池子中,鹭鸶仍然下来啄食飞停照旧.那人随手抓住它的脚,鹭鸶脱不了身,拼命飞舞翅膀嘎嘎地叫.人说:“先前的确是假的,现在也还是假的吗?” 【拓展阅读】 学习是人成长的必由之路,但如果一味地学习,不加思考或梳理,就像往一个口袋里不停地杂乱无章地塞东西,口袋之中因为塞满了无序的东西,空间会因之而变得狭窄,无法动转,沉重的负担使人不得不屈膝弯腰,头脑昏沉;如果能对其进行梳理或思考,则能显出自己拥有渊博的知识,处理、思考问题也会因之变得清晰、干练,于无形中彰显出自己特有的气场。 人都喜欢在更多的场合展示自己光鲜的一面,或自以为自己多么地有学问或能力,通过语言等来证明自己,人需要自我评价和自信心,但不可以自大或自以为是;总觉得,仅凭语言来证明自己则显得苍白

观月记文言文翻译

观月记文言文翻译篇1 观月记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欤?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1] 翻译 月亮在中秋之夜最明亮,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观赏,最好是独自一人前往。而独自前往的地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然而,中秋大多数时候又没有月亮。况且城郭宫室等地方,又哪里能都靠近水泽呢?假如有这样的地方,要么是远离人居、人迹罕至,要么是空旷幽静的少有之处。果真有喜欢猎奇的人士,谁又能在黑夜中独行而到达这样地方以求得一时的快乐呢?我现在金沙滩游玩,这里不正符合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宁静,远离世俗)吗? 我大约在8月的时候去看过洞庭,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金沙滩正好位于洞庭湖内,整个沙洲青草葱茏,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徒步向上攀登。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这时候,湖面犹如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仙境。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

李元阳《游青碧溪记》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李元阳《游青碧溪记》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青碧溪记 〔明〕李元阳 溪在点苍山①马龙峰之南。正德庚辰,予尝游焉。嘉靖辛丑,郡守杨公邛崃②招予复至溪上。丙辰,又同郡马公元冈、任公积斋,深穷其源。 源出山下石涧,涌沸③为潭,深丈许,明莹不可藏针。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青绿白黑,丽于宝玉,错如霞绮。才有坠叶到潭面,鸟随衔去。潭三面石崖,其净如拭,纤尘不住。观玩久之。乃侧上左崖石罅中,避雨而坐,俯瞰潭水,更互传杯,不觉尽醉。右崖有“禹穴”二字,杨公所刻。出潭东行,见石上流泉渐靡④成渠最滑不可着足,有轻蹑者,辄失脚落。中潭深两丈许,以水明见底,人多狎易之,不知其叵测也。下潭水光深青色,中潭鸦碧色,上潭鹦绿色,水石相因,水光愈浮,石色愈丽。予每至溪上,縠纹⑤璧影,印心染神,出溪虽涉人事,而幽光在目,屡月不能忘。 缘溪而出,水之所经,因地赋形,圆者如镜,曲者如初月,各有姿态,皆可亭以赏其趣。马、任二公尝建“濯缨亭”,今废矣。此溪四时不竭,灌溉千亩,人称为“德溪”云。 (选自《山水人物》,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2月版,有删改)[注释]①点苍山:位于云南大理。②杨公邛崃:杨仲琼,大理知府,四川邛崃人。③沸:泉水涌出的样子。④靡:冲荡。⑤縠纹:形容溪水微波如皱纱。 1.下面句子有两处停顿,请用斜线(/)标出。 见石上流泉渐靡成渠最滑不可着足 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深穷.其源( ) (2)深丈许.( ) (3)马、任二公尝建“濯.缨亭”( ) (4)皆可亭.以赏其趣( )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出溪虽涉人事,而幽光在目,屡月不能忘。 4.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景物描写极为精彩,请你赏析。 5.下列选项对本文内容或写法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杨布打狗文言文及翻译

杨布打狗文言文及翻译 《杨布打狗》为《列子》里的一篇寓言,这则寓言说明,一旦遇到事情,要先看看自己有没有错误,不要马上怪罪于人。否则便要像杨布那样,自己衣服换了而怪狗来咬他,那就太不客观了。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杨布打狗文言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注释 1.杨朱,先秦哲学家,战国时期魏国人,字子居 2.曰:名叫。 3.衣:穿。 4.素:白色的。 5.雨:下雨。 6.衣:上衣,这里指衣服。 7.缁(zī):黑色。 8反:同"返"返回,回家。 9.知:了解,知道。 10.而:连词,表示顺承。 11.吠:(狗)大叫。 12.怒:生气,愤怒。 13.将:打算。 14.扑:打、敲。 15.子无扑之,子:你 16.犹是:像这样。 17.向者:刚才。向,从前,往昔。 18.使:假使,假若。 19.岂:怎么。

20.无:同“毋”,不,不要。 21.怪:对……感到奇怪。 22.衣素衣:穿着白衣服。 译文 杨朱的弟弟叫杨布,他穿着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了。天上下起了雨,杨布便脱下白衣,换了黑色的衣服回家。他家的狗没认出来是杨布,就迎上前冲他叫。杨布十分生气,正准备打狗。在这时,杨朱说:“你不要打狗,如果换做是你,你也会是像它这样做的。假如刚才你的狗离开前是白色的而回来变成了黑色的,你怎么能不感到奇怪呢?” 寓意 1.当朋友误解自己的时候,不要头脑发热,动怒发火;而应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要学会换位思考,并理解别人。 2.以短浅的目光看到事物的表面而看不到事物的本质,是不对的。 3.事物是千变万化的,要想正确地认识事物,就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更不能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4.凡遇是非,务必先内求诸己,切莫忙于责人! 5.遭遇别人不友好的表现,应设身处地,反躬自问,不应一味责怪别人。 6.若自己变了,就不能怪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别人另眼看自己,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然的话就像杨布那样:一身衣服变了,反而怪狗不认识他。 评点 杨布出去时穿的是白色的衣服,下雨了,环境条件变化了,他换了黑色的衣服,杨布依旧是杨布。但是他家的狗却无视这些变化,冲着换了装的杨布狂吠。原来狗只忠实于那个穿白衣服的杨布,却不理穿黑衣服的杨布!杨布的`狗只看衣服不看人,结果咬错了人。狗犯这样的错误并不可笑,人看问题,如果只注意表面现象,不抓住本质特征,同样会犯类似的低级错误。现实生活中,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不能用旧的眼光看待变化了的事物,

小学课外文言文及翻译

小学课外文言文及翻译 小学课外文言文及翻译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课外文言文及翻译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 ①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④河,渭:黄河,渭水。⑤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⑥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⑦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既“桃林”。⑧未至:没有赶到。⑨渴:他感到口渴。⑩弃:遗弃。 翻译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夸父逐日》的主题思想即古代先民企图超越有限生命的束缚以及对生命永恒的渴求。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字词翻译

1、曰:叫作 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 4、状:形状 5、乌:乌鸦 6、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 7、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8、是: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翻译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她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韩非子》[注释] 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④冀——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简译]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那个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野兔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刻舟求剑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完整版)简单文言文阅读习题18篇(附答案与译文)

简单文言文阅读1习题8篇(附答案与译文) 烛邹亡鸟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王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晏子春秋》)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②召吏欲杀之() ③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 2.翻译下面句子。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②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3.从某一角度,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 答案 1.①它,代鸟。②他,代烛邹。③的,助词。 2.①委派烛邹掌管鸟却把鸟弄丢了。②从而认为我们的君主是看重鸟却轻视人士的君主,这是第三条罪。 3.①要仁政,不要暴政。②理,要讲到点子上。③以退为进也是一种很好的策略。 翻译: 景公喜好射鸟,委派烛邹掌管鸟却把鸟弄丢了。景公老火,叫来手下准备杀烛邹,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请让我对他数说了他的罪以后再杀他。'景公说:'可以。'于是把烛邹叫来在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道:'烛邹,你给我们的君主掌管鸟却把鸟弄丢了,这是第一条罪;使我们的君主因为鸟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使别的国的诸候听说了这件事后,从而认为我们的君主看重鸟却轻视人士,这是第三条罪。烛邹的罪已数说完了,请杀了他吧。'景公说:'别杀了,寡人听你的就是了。' 东野稷败马 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公以为文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颜阖遇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公密而不应。少焉,果败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庄子·外篇·达生》)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使之钩百而反( ) ②稷之马将败( )

文言文阅读理解5篇含答案解析及译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与人论谏书》 [唐]杜牧 某疏愚于惰,不识机括,独好读书,读之多矣。每见君臣治乱之间,谏诤之道,遐想其人,舐笔和墨,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自秦、汉以来,凡千百辈,不可悉数。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夫迂险之言,近于诞妄;指射丑恶,足以激怒。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尊,以下干上。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谏畋猎者,畋猎愈甚;谏治宫室者,宫室愈崇;谏任小人者,小人愈宠。观其旨意,且欲与谏者一斗是非,一决怒气耳,不论其他。 今有两人,甲谓乙曰:“汝好食某物,果食之,必死。”乙必曰:“我食之久矣,汝谓我死,必倍食之。”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何者?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此乃常人之情。是以因谏而生乱者,累累皆是也。 汉成帝欲御楼船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谏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庙矣。”上不说。张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上曰:“晓人不当如是邪?”乃从桥。近者宝历中,敬宗皇帝欲幸骊山,时谏者至多,上意不决。拾遗张权輿伏紫宸殿下,叩头谏曰:“昔周幽王幸骊山,为犬戎所杀;秦始皇葬骊山,国亡;玄宗皇帝宫骊山,而禄山乱;先皇帝幸

骊山,而享年不长。”帝曰:“骊山若此之凶邪?我宜一往,以验彼言。”后数日,自骊山回,语亲幸曰:“叩头者之言,安足信哉!” 今人平居无事,朋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 (有删减)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凡千百辈,不可悉数数:计算,查点 B. 以卑凌尊,以下干上干:冒犯,干犯 C. 晓人不当如是 邪晓:知道,明白D. 敬宗皇帝欲幸骊 山幸:君王到某地游玩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纳谏而悔过行道 者渔父莞尔而笑 B. 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退论书策以舒其愤

统编版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 【一】(1-10) 1.★酒以成礼 【原文】 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托:假装。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③寝:睡觉。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⑥何以:为什么。⑦觉:醒。⑧值:当......时。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 释“觉”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 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寝:睡觉。②因:趁机。③时:当时。④何以:为什么 2.翻译: 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 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 2.★常羊学射 【原文】 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于:向。②道:道理。③田:同“畋”,打猎。④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⑤使:让。引:拉。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⑦起: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