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趣味学习(整理)

【文言原文】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

诣县。

“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

选自《笑林》,作者:邯郸淳。【对照注译】

原文注释译文

人,读《淮南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贫居】生活贫困。居:处于。【《淮有个过着贫穷生活的楚国

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与别人一子》,

起编撰的书籍,又称《淮南鸿烈》。

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自鄣叶】遮蔽自己的树叶。鄣: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

护,可以用来隐蔽自己”,

以】隐形”,同“障”,遮蔽。【可以】可以用来。挡掩

【遂】于树下仰取叶。【遂】于是,就。于是,他便站在树下仰面摘取树叶。

了的时

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伺】等待,侦候。当他看见螳螂攀着树叶侦候知

候,他便把这片树叶摘了下来。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复】又,再。【分别】分辨。这枚树叶落到树底

下,树下原先已经有

能【复】【分别】。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

的那枚树叶。

扫取数斗【归】。【归】回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

回家中。

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障】遮蔽。【不】同“否”。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

见我【不】?”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

妻始时【恒】答言“见”。【恒】经常,常常。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

,(妻子)于是就厌烦疲倦

很经过一整天

【经日】,乃厌倦【不堪】,【绐】【经日】经过一整天(表示时间

云“不见”。长)。【不堪】不能忍受。【绐(dài)】

得无法忍受,只得哄骗他说:“看不见。”

哄骗。

【嘿】【然】大喜。【嘿】同“默”字。【然】⋯⋯的楚人暗自高兴。

样子。

【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赍(jī)】携带。【对面取人物】(他)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

-1-

当面拿人家的东西。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

【吏】【遂】缚【诣】县。【吏】指县里的公差。【遂】立刻。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进了县衙

【诣(yì)】到⋯⋯去。

门。

【作品赏析】

,他的一言一行,无不让我们这篇讽刺性的寓言,作者用寥寥数笔,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丑角一样的形象

是一个发笑,引起我们思索。楚人是一个妄想用一片树叶来掩盖自己的不正当行为的、贪婪而愚蠢的人。还

贪婪,被眼前细小、局部的事物所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和整体的人。

【读后必练】(共24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10分)

①楚人贫居.()②遂.于树下仰取叶()

③螳螂执叶伺.蝉()④不能复.分别()

归.()⑥妻始时恒.答言“见”()

⑤扫取数斗

⑦乃厌倦不堪.()⑧嘿然.大喜()

⑨吏遂缚诣.县()⑩汝.见我不()

2.翻译。(10分)

①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②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③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

④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⑤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

3.这则寓言故事告送我们什么道理?你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参考答案】

1.①居:处于。都。②于是,就。③等待,侦候。④又,再。⑤回家。⑥经常,常常。⑦能

忍受。⑧⋯⋯的样子。⑨到⋯⋯去。⑩你。

-2-

4.道理:不要被眼前细小、局部的事物所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和整体的人。启示:略。

【文言原文】

一人留客饭,只豆腐一味,自言:“豆腐是我性命,其他味不及也。”异日至客家,客记其食性所好,乃以鱼肉中加些豆腐。其人择鱼肉大啖。客问曰:“兄尝云:豆腐是性命。今日如何不吃?”答曰:“见了鱼肉,性命都不要了。”

【对照注译】

原文注释译文

一人留客饭,只豆腐一味,一个人留下客人吃饭,菜只有豆腐,

自言:“豆腐是我性命,其他【及】赶得上,比得上。主人自己说:“豆腐是我的性命,其他

-3-

味不【及】也。”的菜味都是比不上。”

【异日】【至】客家,客记其【异日】另一天。【至】到。另一天,那个主人到客人家做客,那位

食性所好,客人记得那位主人喜欢的菜,

【乃】以鱼肉中加些豆腐。【乃】于是,就。于是在鱼和肉中放了些豆腐。

其人【择】鱼肉大【啖】。【择】选择。【啖】吃。那人选择鱼肉大口大口的吃。

客问曰:“兄【尝】【云】:豆【尝】曾经。【云】说。【如何】为那位客人问道:“你曾说:豆腐是我的腐是性命。今日【如何】不什么,为何。性命。而今天为何不吃呢?”

吃?”

答曰:“见了鱼肉,性命都不那人回答说:“我看见了鱼和肉,连性

要了。”命索性都不要了。”

【作品赏析】

这篇文章讽刺了小气而言行不一的人。作者用寥寥数笔,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吝啬,口是心非,见好饭菜贪吃如命的人。

【读后必练】(共15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6分)

①其他味不及也()②异日至客家()

..

③乃.以鱼肉中加些豆腐。()④其人择鱼肉大啖.()

⑤兄尝.云:豆腐是性命()⑥今日如.何.不吃()

2.翻译。(6分)

①豆腐是我性命,其他味不及也。

②异日至客家,客记其食性所好。

③兄尝云:豆腐是性命。今日如何不吃?。

5.文中的主人有什么特点?给我们什么启示?(3分)

【参考答案】

2.①赶得上,比得上。②到。③于是,就。④吃。⑤曾经。⑥为什么,为何。

-4-

6.特点:口是心非,吝啬,贪吃的人。启示:略。

【文言原文】

秀才年将七十,忽生一子。因有年纪而生,即名年纪。未几,又生一子,似可读书,命名学问。次年,

又生一子。笑曰:“如此老年,还要生儿,真笑话也。”因名曰:“笑话。”三人年长无事,俱命入山打柴。及归,夫问曰:“三子之柴孰多?”妻曰:“年纪有了一把,学问一点也无,笑话倒有一担。”

【对照注译】

原文注释译文

秀才年将七十,忽生一子。有个秀才年近七十,他的妻子突然生了

一个儿子。

因有年纪而生,即名年纪。因为年岁已高才生了儿子,就取名为

“年纪”。

【未几】,又生一子,似可读【未几】不久。过了不久,又生了一个儿子,看模样像

书,命名学问。个读书的,便取名为“学问”。

次年,又生一子。第三年又生了一个儿子。

笑曰:“【如此】老年,还要【如此】像这样。如:像。此:这秀才笑道:“这样大的岁数了,还能得

生儿,真笑话也。”样。子,真是笑话。”

-5-

因名曰:“笑话。”于是取名为“笑话”。

三人年长无事,【俱】命入山【俱】都。三个儿子长大后无事可做,秀才都让他

打柴。们进山打柴。

【及】【归】,夫问曰:“三【及】等到。【归】回家。【孰】等到回来,丈夫问妻子说:“三个人谁子之柴【孰】多?”谁。打的柴多?”

妻曰:“年纪有了一把,学问妻子说:“年纪有了一把,学问一点也

一点也无,笑话倒有一担。”没有,笑话倒是有一担。”

【作品赏析】

本文语言简洁,风趣幽默,可读性很强,不愧为古代笑话的精品。

【读后必练】(共14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6分)

①未.几.,又生一子()②如.此.老年()

③俱.命入山打柴()④及.归()

⑤及归.()⑥三子之柴孰.多()

2.翻译。(8分)

①未几,又生一子,似可读书,命名学问。

②如此老年,还要生儿,真笑话也。

③三人年长无事,俱命入山打柴。

④及归,夫问曰:“三子之柴孰多?”。

【参考答案】

7.①不久。②像这样。③都。④等到。⑤回来,回家。⑥谁。

-6-

【文言原文】

一日,口为鼻曰:“尔有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别香臭,然后子方可食,故吾居吾上。”鼻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吾上也?”眼曰:“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又曰:“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曰:“我也不解与诸君相争得,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

安放那里?”

南宋·罗烨【对照注译】

原文注释译文

一日,口【为】鼻曰:“【尔】【为】对。【尔】你。【居】在,居一天,口对鼻子说:“你有什么能力,

有何能,而位【居】吾上?”于,站在。而你的位置却在我的上面?”

鼻曰:“吾能别香臭,【然后】【然后】这样以后。【方】才。【故】鼻子说:“我能辨别香臭,这样你才能

子【方】可食,【故】吾居吾所以。吃,所以我的位置要在你上面。”

上。”

鼻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鼻子又对眼说:“你有什么能力,而你

在吾上也?”的位置却在我上面呢?”

眼曰:“吾能观美恶,望东西,

【宜】应该。【汝】你。眼说:“我能观看万物的好坏,美丑,

其功不小,【宜】居【汝】上我的功劳不小,应该站在你的上面。”

也。”

-7-

鼻又曰:“【若然】,则眉有何【若然】像这样。【亦】也。鼻子又说:“要是这样,那么眼眉又有

能,【亦】居我上?”什么用处也站在我上面?”

眉曰:“我也不解与【诸君】【诸君】各位。眼眉说:“我又不想与诸位相争,

相争得,

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我若站在眼鼻的下面,不知你那脸皮放

面皮,安放那里?”在什么地方。”

【作品赏析】

这则寓言小品,借眉、眼、口、鼻四者争地位、比高下的故事,辛辣地嘲讽了那些只顾为自己争夺地位而不顾全局、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唯己主义者。作品虽然只有一百来字,却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它的思想性,并且趣味无穷、令人捧腹。当代马季先生的著名相声《五官争功》,便脱胎于此。

【读后必练】(共18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6分)

①然.后子方可食()②故.吾居吾上()

③宜.居汝上也。()④亦.居我上()

⑤而位居.吾上()⑥宜居汝.上也()

2.翻译。(8分)

①尔有何能,而位居吾上?

②吾能别香臭,然后子方可食,故吾居吾上。

③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

④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那里?

8.本文阐明了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4分)

【参考答案】

-8-

9.道理:本文辛辣地嘲讽了那些只顾为自己争夺地位而不顾全局、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唯己主义者。启

示:略。

【文言原文】

有客到人家久住不去,主人厌之。一日,引客至门前闲望,忽见树上有一鸟大如鸡。主人云:“且待取

斧斫倒树,捉此鸟与吾丈下饭。”客云:“只恐树倒时鸟已飞去了。”主人云:“你不知这呆鸟往往树倒不知飞。”【对照注译】

原文注释译文

有客到人家久住不【去】,主【去】离去,离开。有个客人到人家住了许久也不离去,主

人厌之。人非常厌烦。

一日,引客【至】门前闲望,【至】到。一天,主人引客人到门前闲望,忽然看

忽见树上有一鸟大如鸡。见树上一只鸟身大如鸡。

主人云:“且【待】取斧【斫】【待】等待。【斫】砍。主人说:“等我取把斧子把树砍倒,捉

倒树,捉此鸟与吾丈下饭。”住这只鸟来与你下酒。”

客云:“只恐树倒时鸟已飞去客人说:“只恐怕树倒的时候鸟就飞走

了。”了。”

主人云:“你不知这呆鸟往往主人说:“你不知道这呆鸟往往树倒了

树倒不知飞。”也不知道飞。”

【作品赏析】

这篇笑话讽刺了那些不会看上下头的人。寥寥数语,揭示出道理来,富有意味。

【读后必练】(共16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①有客到人家久住不去.()②引客至.门前闲望()

③且待取斧斫.倒树()④捉此.鸟与吾丈下饭()

-9-

2.翻译。(8分)

①有客到人家久住不去,主人厌之。

②一日,引客至门前闲望。

③主人云:“且待取斧斫倒树,捉此鸟与吾丈下饭。”

④客云:“只恐树倒时鸟已飞去了。”

10.这则笑话什么讽刺意义?给我们什么启示?(4分)

【参考答案】

3.①离开。②到。③砍。④这。

3.讽刺意义:这篇笑话讽刺了那些不会看上下头的人。启示:略。

-10-

【文言原文】

有酷信风水者,动辄问阴阳家。一日,偶坐墙下,忽墙倒被压,亟呼救命。家人辈曰:“且忍着,待我

去问阴阳先生,今日可动得土否?”

选自《笑林》【对照注译】

原文注释译文

有酷信风水者,动【辄】问阴【辄】就。有个十分迷信风水的人,动不动就要问

阳家。问阴阳先生。

一日,【偶】坐墙下,【偶】偶然,偶尔。有一天,偶然坐在墙的下面,

忽墙倒被压,【亟】呼救命。【亟】急迫,急忙。墙忽然倒了,被压在墙下面,急忙喊救

命。

家人辈曰:“且忍着,家人说:“你尚且忍一会儿,

【待】我去问阴阳先生,今日【待】等待。【可动得土否】“可否

等待我去问问阴阳先生,今天是否可以【可动得土否】?”动得土”的倒装。动土?”

【作品赏析】

这个笑话,生动地嘲笑了迷信风水的人。同时,也揭露了阴阳先生的欺骗实质,教育人们破除迷信,切

莫相信风水先生的一套鬼把戏。

【读后必练】(共14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①动辄.问阴阳家()②亟.呼救命()

③偶.坐墙下()④待.我去问阴阳先生()

2.翻译。(6分)

①有酷信风水者,动辄问阴阳家。

②一日,偶坐墙下,忽墙倒被压,亟呼救命。

③且忍着,待我去问阴阳先生,今日可动得土否?

-11-

11.这则笑话讽刺了哪一类人?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

【参考答案】

4.①就。②急迫,急忙。③偶然,偶尔。④等待。

4.这个笑话,生动地嘲笑了迷信风水的人。同时,也揭露了阴阳先生的欺骗实质,教育人们破除迷信,切

莫相信风水先生的一套鬼把戏。

【文言原文】

叶衡罢相后,一日病,问诸客曰:“我且死,但未知死后佳否?”一士人曰:“甚佳。”叶惊问曰:“何以知之?”士人曰:“使死而不佳,死者皆逃归矣。一死不归,以是知其佳也。”满座皆笑。

选自浮白斋主人《雅谑》

-12-

趣味文言文(校本教材)

趣味文言文 第一节先秦至南北朝部分 一、先秦时期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①,百川灌河②,泾流之大③,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④。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⑤,望洋向若而叹曰⑥:“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⑦,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⑧,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⑨。” ——节选自《庄子》注释: ①时:按时令。②灌:奔注。河:黄河。③泾:直流的水波,此指水流。④不辩:分不清。⑤旋:转,改变。⑥望洋:茫然抬头的样子。⑦伯夷:商孤竹君之子,与弟叔齐争让王位,被认为节义高尚之士。⑧子:原指海神若,此指海水。⑨长:永远。大方之家:有学问的人。 我的体会领悟: 齐人有一妻一妾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①,其良人出②,则必餍酒肉而后反③。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④。”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⑤,遍国中无与立谈者⑥。卒之东郭墦间⑦,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⑧,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⑨,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⑩。 ——节选自《孟子》注释: (1)处室:居家过日子,共同生活。(2)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3)餍:满足、饱食。(4)瞷(jiàn)良人之所之:暗中看他所去的地方。瞷,窥视,暗中看。前一个“之”是助词,后一个“之”是动词。所之,去的地方。(5)施(yí):通“迤”,逶迤斜行。这里指暗中跟踪。(6)国中:都城内。国,国都、京城。(7)卒之东郭墦(fán)间:最后到了东门外的墓地。东郭,城之东门外。墦间,坟墓间。(8)终身:终身依靠。(9)施施(yíyí):喜悦自得的样子。(10)几希:几乎没有。希,通“稀”。 相关链接话题:

高中文言文复习趣味训练

高中文言文复习趣味训练 此文《乌有先生历险记》为高中文言总复习趣味训练,故事中信息量极大,大家在中学阶段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及能力训练之要点,文中隐含逾半(见文后的“说明”)。认真读此文并按“说明”的要求进行训练,会有颇佳的效果。加之故事情节十分生动曲折,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大家很容易进入角色,枯燥的文言复习也能平添几分乐趣。 乌有先生历险记 乌有先生者,中山布衣也,年且七十,艺桑麻五谷以为生,不欲与俗人齿,毁誉不存乎心,人以达士目之。海阳亡是公,高士也,年七十有三矣,唯读书是务。朝廷数授以官,不拜,曰:“边鄙野人,不足以充小吏。”公素善先生,而相违期年未之见已,因亲赴中山访焉。 二叟相见大悦。先生曰:“公自遐方来,仆无以为敬,然敝庐颇蓄薄酿,每朔望则自酌,今者故人来,盖不饮诸?”于是相与酣饮,意快甚,不觉以酩酊矣。薄莫,先生酒释,而公犹僵卧,气息惙然,呼之不省,大惊,延邻医脉之。医曰:“殆矣!微司命,孰能生之?愚无所用其计矣。”先生靡计不施,迄无效,益恐,与老妻计曰:“故人过我而死焉,无乃不可乎!雅闻百里外山中有子虚长者,世操医术,人咸以今之仓、鹊称之。诚能速之来,则庶几白骨可肉矣。唯路险家无可遣者,奈之何!”老妻曰:“虽然,终当有以活之。妾谓坐视故人死,是倍义尔,窃为君不取也,夫败义以负友,君子之所耻,孰若冒死以救之?”先生然之,曰:“卿言甚副吾意,苟能活之,何爱此身?脱有祸,固当不辞也。”遂属老妻护公,而躬自策驴夜驰之山中。 时六月晦,手信而指弗见,窥步难行,至中夜,道未及半,未几密云蔽空,雷电交加。先生欲投村落辟焉,叩门而人皆弗之内,方踌躇间,雨暴至。旋忆及曩昔尝过此,村外有一兰若。遂借电光见得之,入其门,观其陛,见殿扉虚掩,有小隙,将入。倏忽迅雷大作,电光烨烨,洞烛殿堂,见一缢妇县梁柱间,被发诎颈,状甚惨。先生卒惊,还走宇下,心犹悸焉。俄见寺门大辟,一女鬼跃掷而入,惊雷破壁,电闪不绝。先生自念:得无缢妇为之与?于电光下孰视之,则女鬼满面血污,抱一死婴,且顾且号,若有奇冤而无所诉者,先生冯驴状,屏息不敢少动。已而,驴惊鸣,女鬼觉之,怒目先生,欲进复却者三,先生胆素壮,自思:人言遇鬼则死,死亦不过为鬼耳,何惧为?遂执策厉声曰:“女鬼邪?抑人邪?”女鬼凄然长啸,森然欲搏之,先生毛发上指,急击之以策,中鬼首,立仆。乃引驴奔寺外,疾驰而去。 质明始霁,罢甚,然念及亡是公存亡莫卜,欲蚤至山中,不敢息。逾午,始入山,山口有茅店,询之,知长者居山之阴,而连山纵横,略无阙处,遂以驴寄逆旅主人而徒焉。山行十里许,忽闻山林中一声呼哨,斯须而强人列阵阻于前。为首者庞然修伟,黑面多须。从者无虑数十骑,而步者百余继其后,皆披甲执兵。其一吼曰:“大王在,胡不跪!”先生趋避不及,遂就擒。为首者下马坐巨石上,两展其足,案剑瞋目,声如乳虎,曰:“汝来前,孤,山主也。据山称雄,尔来十余载矣,官军不敢犯孤境。若何物狂夫,擅失吾寨,其欲血孤刀乎?”先生蛇行匍匐以进,跽而泣曰:“请诉之,愿大王垂听。小人中山布衣也,友人病危,吾不忍坐视其死,入山诣子虚长者,以延友人之命,仓皇不能择路,是以误入大寨,罪当死。身死固不足惜,特以不能延医活友为恨耳,唯大王哀之。”言已,涕如雨下。为首者曰:“然则,君义士也。”顾谓徒属曰:“杀义士,不祥莫大焉。释之,以成其志,且劝好义者!”又谓先生曰:“吾等虽啸聚山林,非草寇之比,君勿惧。子虚长者,仁人也,居山之阴,君须跻山之颠而北下,始得至其家。速诣之,以救乃友;然长者每采药千山万壑间,吾辈亦鲜遇之,虞君不得见耳。”先生再拜致谢而后去。 进,山益深,失路。先生缘鸟道,披荆棘,援藤葛,履流石,涉溪涧,越绝壁,登之弥高,行之弥远,力竭而未克上。忽见虎迹,大如升,少间闻巨啸,回山响震,林泉战栗。声裁止,而饿虎见于林莽间,眈眈相向,先生自分必死,叹曰:“不意今乃捐躯此兽之口!”方瞑目俟死,闻虎惨叫,怪而视之,见一矢已贯于喉矣。寻见一长者挟弓立崖上,衣短褐,著草履,不冠不袜,须眉悉白,颜色如丹,俨然类仙人。先生趋而前,拜谒长者,不敢慢,长者谒曰:“若何为者也?奚自?何所之?”先生具白所以及所以来。长者笑曰:“子虚者,吾之氏也。寒舍在迩,不可不入。”遂引至其家,杀鸡为黍以食之。先生请曰:“事迫矣,乞长者速往,冀有万一之望。否者,时不逮矣。”长者询曰:“病者孰与君少长?”曰:“长仆四岁。”又问病状,曰:“毋庸忧!旦日,吾当与君具往。”先生言路险,恐迟滞时日。长者

【悦读3】——趣读文言文

悦·读3——文言文既简单又有趣 [趣味文言] 【1】笑话一担 秀才年将七十,忽生一子。因有年纪而生,即名年纪。未几又生一子,似可读书,命名学问。次年,又生一子。笑曰:“如此老年,还要生儿,真笑话也。”因名曰“笑话。”三人年长无事,俱命入山打柴,及归,夫问曰:“三子之柴孰多?”妻曰:“年纪有了一把,学问一点也无,笑话倒有一担。” 因:_____ 俱:_____ 及:_____ 孰:_____ 【2】吃橄榄 乡人入城赴酌,宴席内有橄榄焉。乡人取啖,涩而无味,因问同席者曰:“此是何物?”同席者以其村气,鄙之曰:“俗。”乡人以“俗”为名,遂牢记之,归谓人曰:“我今日在城尝奇物,叫名‘俗’。”众未信,其人乃张口呵气曰:“你们不信,现今满口都是俗气哩。” 酌:_____ 啖:_____ 因:_____ 以:_____ 鄙:_____ 遂:_____ 乃:_____ 【3】讥人弄乖 凤凰寿,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踞傲乎?”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蝠亦不至。麟亦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汝?”麟、凤相会,语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叹曰:“于今世上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真个无奈他何!” 惟:_____ 何:_____ 锯傲:_____ 及:_____

【4】借称呼 一家父子僮仆,专说大话,每每以朝廷名色称呼。一日友人来望,父出外,遇其长子,曰:“父王驾出了。”问及令堂。次子又云:“娘娘在后花园饮宴。”友见说话僭分,含怒而去。途遇其父,乃述其子之言告之。父曰:“是谁说的?”仆在后云:“这是太子与庶子说的。”其友愈恼,扭仆便打。其父忙劝曰:“卿家弗恼,看寡人面上。” 僮仆:_____ 名色:_____ 僭分:_____ 述:_____ 愈:_____ 扭:_____ 弗:_____ [经典回眸] 卖油翁 ——欧阳修(北宋) 陈康肃公尧咨(zī)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jīn)。尝射于家圃(pǔ),有卖油翁释担(dàn)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shǐ)十中八九,但微颔(hàn)之。 康肃问曰:”汝(rǔ)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shú)尔。”康肃忿(fè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zhuó)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sháo)酌油沥(lì)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shú)尔。”康肃笑而遣(qiǎn)之。 矜:______ 释:______ 睨:_____ 微:_____ 忿然:_____ 覆:______ 徐:______ 沥:_____ 唯:_____ 遣:_______ 1.尝射于家圃句式特点:_____________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趣味学习(整理)

【文言原文】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 诣县。 “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 选自《笑林》,作者:邯郸淳。【对照注译】 原文注释译文 人,读《淮南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贫居】生活贫困。居:处于。【《淮有个过着贫穷生活的楚国 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与别人一子》, 起编撰的书籍,又称《淮南鸿烈》。 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自鄣叶】遮蔽自己的树叶。鄣: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 护,可以用来隐蔽自己”, 以】隐形”,同“障”,遮蔽。【可以】可以用来。挡掩 【遂】于树下仰取叶。【遂】于是,就。于是,他便站在树下仰面摘取树叶。 了的时 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伺】等待,侦候。当他看见螳螂攀着树叶侦候知 候,他便把这片树叶摘了下来。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复】又,再。【分别】分辨。这枚树叶落到树底 下,树下原先已经有 能【复】【分别】。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 的那枚树叶。 扫取数斗【归】。【归】回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 回家中。 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障】遮蔽。【不】同“否”。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 见我【不】?”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 妻始时【恒】答言“见”。【恒】经常,常常。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 ,(妻子)于是就厌烦疲倦 很经过一整天 【经日】,乃厌倦【不堪】,【绐】【经日】经过一整天(表示时间 云“不见”。长)。【不堪】不能忍受。【绐(dài)】 得无法忍受,只得哄骗他说:“看不见。” 哄骗。 【嘿】【然】大喜。【嘿】同“默”字。【然】⋯⋯的楚人暗自高兴。 样子。 【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赍(jī)】携带。【对面取人物】(他)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

(完整版)关于学习的课外文言文

关于学习的课外文言文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原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

趣味文言文

趣味文言文 陈在衡不怕鬼 陈在衡先生,和蔼有风趣,年六十余。暮行郊野间,见二人笼灯(提着灯笼)前行,就火吸烟,久而不热(点燃)。其一人问曰:“君过首七(旧称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未耶?”陈讶其语,漫曰:”未也。”其人曰:“宜哉,阳气未尽故阴火不燃。”陈悟为鬼。佯曰:“世言人畏鬼,信乎?”鬼曰:“非也,鬼实畏人。”陈曰:“人何足(值得)畏?”曰:“畏啐(吹气)。”陈即长吸而啐之。二鬼退至三步外,张目怒陈曰:“汝非鬼耶?”陈笑曰:“实不汝欺,吾乃与鬼相近之人耳!”再啐之,各缩其半;三啐之而灭。 (达自《金壶七墨》) 两匠迁居 一人极好静,而所居介于铜铁两匠之间,朝夕聒耳,甚苦之,常曰:“此两家若有迁居之日,我宁可做东款谢。”一日,二匠并至曰:“我等欲迁矣,足下素许东道,特来叩领。”其人大喜,遽盛款之,席间问之曰:“汝两家迁徒何处?”答曰:“他搬我屋里,我搬他屋里。” 性刚 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一日,父留客饭,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饭,待我与他对立在此。” 善说谎 武陵一市井少年,善说谎。偶于市中遇一老者,老者说之曰:“人道你善谎,可向我说一个?”少年曰:“才闻众人放干了东湖,都去拿团鱼(甲鱼),小人也要去拿,顾不得闲说。”老者信之,径往东湖,湖水渺然,乃知此言即谎。 吾悟:一者,即知其人善谎,岂可信其言乎?二者,东湖浩渺,焉能放干?善说谎者在善信者广也。善信者必为贪小利者。 当止不止 清?纪昀 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嵌空而缭曲,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死矣。此事亦足为止不止之戒也。 注释:①樵:打柴。②故:通“固”,本来。③嵌空:深陷的样子。④缭曲:曲折缭绕。⑤窘迫:处境困迫。⑥窦:孔穴。⑦蛇行:像蛇一样爬行。⑧蜿蜒:曲折延伸的样子。⑨灼:炙、烧。⑩不食顷:不到一顿饭工夫。 孔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译文: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

趣味文言文阅读加翻译

趣味文言文阅读加翻译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现在学生考试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下面是关于趣味文言文阅读加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 一、当止不止 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嵌空而缭曲,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死矣。此事亦足为止不止之戒也。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 注释: ①樵:打柴。 ②故:通“固”,本来。 ③嵌空:深陷的样子。 ④缭曲:曲折缭绕。 ⑤搏:抓,扑,捕捉。 ⑥ 窘迫:处境困窘急迫。 ⑦ 窦:孔穴。 ⑧ 蛇行:像蛇一样爬行。 ⑨ 蜿蜒:曲折延伸的样子。 ⑩ 灼:炙、烧。 【古文今译】 有个打柴的人,在山里行路遇到了一只老虎,他就躲到一个石洞里,老虎也跟着他进了洞。石洞本来幽深而曲折,打柴人翻来覆去向里走,洞渐渐地容不下老虎了,可是老虎一心想捉住打柴的人,就拼力强行向里走。打柴人处境困窘急迫,他看到旁边一个小洞,仅能容下一人,就象蛇一样爬了进去,没想到曲曲折折地爬了几步,忽然看到天空的光亮,最终,他反而走出山洞。打柴人就用力搬来几块石

头,堵住老虎的退路,在两个洞口架柴堆来烧老虎,老虎被烟火熏烧,怒吼声震动山谷,不到一顿饭工夫,就死了。这件事足可作为当止不止人的警戒啊。 二、齐人欲金 昔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yù)金者之所,因攫(jué)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 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吕不韦《吕氏春秋·去宥篇》 【古文今译】 从前,齐国有一个想要得到金子的人,(有一天)清早,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就到市场去。他到出售金子的人住的`地方,乘机拿了金子就离开了。差役把他逮住,当官的审问他:“人都在那里,你为什么还要拿金子?”齐人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没看见人,只看到了金子。” 三、张丞相好草书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其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丞相熟视久之,亦自不识,诟其侄曰:“胡不早问,致我忘之!” ——辗然子《拊掌录》 【古文今译】 张丞相喜欢书写草书,但是擅长。同辈都讥笑他,他依然如故。一天,他忽然得到诗句,赶忙索要笔墨奋笔疾书,满纸龙飞蛇动。他让侄儿把诗句抄录下来。侄儿抄到笔画曲折怪僻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笔来,拿着张丞相所写的询问他念什么字。张丞相仔细辨认了很久,也没认出来自己写的是什么字,于是就责骂侄儿说:“你怎么不早一点儿问我,以致我也忘了写的是什么。” 四、孟母教子诚信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韩诗外传》 【古文今译】

文言文趣味故事2

women古代折狱故事连载八(原文、注释、译文) 三十一、沉夫呼妻选自《智囊补》① 湖州赵三与周生友善,约同往南都②贸易.赵妻孙氏不欲夫行,已闹数日矣。及期黎明,赵先登舟,因太早,假寐③舟中。舟子张潮利其金,潜移舟僻所,沉赵而复,诈为熟睡。周生至,谓赵未来,候之良久,呼潮往促。潮叩赵门呼:“三娘子!”因问:“三官何久不来?”孙氏惊曰:“彼出门久矣,岂尚未登舟邪!”潮复周,周惊异,与孙分路遍寻,三日无踪。周惧累④,因具牍呈县。县尹疑孙有他⑤,故害其夫。久之,有杨评事⑥ 者,阅其牍曰:“叩门便叫三娘子,定知房内无夫也。”又呼其舟中水手鞫之,吐实⑦,潮乃服罪。 【注释】 ① 本篇选自《折狱龟鉴补》。同一案例,明代祝允明《枝山前闻》中亦有记载,情节相类. ② 南都——明人称南京为南都。 ③ 假寐—-不脱衣服睡觉。 ④ 惧累—-害怕受牵连。 ⑤ 有他—-有奸情。 ⑥ 评事--官名,属大理寺,主管评判诉讼。 ⑦ 吐实—-交代了事实。

【译文】 湖州赵三和周生是好朋友,约定一块到南都经商.赵三的老婆孙氏不同意他远行,已经争吵了几天.到行期清早,赵三先上了船,因为太早,便和衣睡着了.船户张潮贪图他的财物,偷偷地把船开到偏僻地方,将赵三沉到水中,然后开回原处,假装睡觉.周生来时,他说赵三还未到,等了好久。周生叫张潮前去催促赵三上船。张潮叩赵家的门叫道:“三娘子 !"接着问:“三掌柜为什么这么久了还不上船?”孙氏大惊说:“他出门很久了,怎么还没有上船呢!”张潮回复周生,周生很惊讶,就同孙氏分路去找赵三,找了三天也没见到踪迹 .周生连累自己,写了状子报县。县官怀疑妇人与人通奸,谋害了丈夫。过了很长时间,有个姓杨的评事,看了呈文说:“敲门就叫三娘子,一定是知道家中没有赵三。”又传讯这条船上的水手审问,水手交代了实情,张潮才认罪服法。 三十二、还钞得钞选自《寄园寄所寄》① 聂以道曾宰江右②一邑,有人早出卖菜,拾得至元③钞十五锭④,归以奉母。母怒曰:“得非盗而欺我!况我家未尝有此,立当祸至,可速送还!"子依命携往原拾处,果见寻钞者,付还.其人乃曰:“我原三十锭,汝何匿其半邪?”争不已,相持至聂前.聂推问村人,是实,乃判云:“失者三十锭,拾者十五锭,非汝钞也,可自别寻。此钞宜给坚母以养老!" 【注释】 ① 《寄园寄所寄》--清代赵吉士著.赵吉士,字天羽,安徽休宁人。顺治年间举人 ,康熙时任山西交城县令,后调任国子监丞。本篇转选自胡文炳所编《折狱龟鉴补》手抄本。本篇的内容,元代杨瑀著的《山居新语》中已有记述,聂以道也是元代人。 ② 江右——即江西。元代把全国划分若干路,江西路是今江西省北部沿长江一带地区 ,首府在德化(今九江市)。

趣味小古文(整理稿)

趣味小古文(整理稿) LT

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语文校本教材 趣味小古文阅读篇目 (五年级上学期) 1.一人性缓[1] 【原文】 有人性宽缓[2],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3]为[4]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5]已久,欲[6]言之,恐君性急,不言,恐君伤太多。然则[7]言之是耶?不言之是耶?”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隧[8]收衣火灭,大怒曰:“见之久,何不早道[9]?”其人曰:"我言君性急,果是!" 【注释】 [1]选自宋无名氏<<籍川笑林>> [2] 性宽缓:性子缓慢。 [3]裳尾:旧时人所穿衣衫的下摆。古代称下衣为裳 [4]为:被 [5]之:指火烧裳尾这件事。 [6]欲:想要 [7]然则:那么 [8]遂:于是 [9]道:说 【译文】 有一个慢性子的人,冬天与别人围炉向火,见别人的裤脚被火烧着了,便慢吞吞的对那人说:“有一件事,我早就发现了,想对您说,又怕您沉不住气;不对您说,又怕您损失太多,那么到底是说好呢还是不说好呢?”那人问到底是什么事。回答说:“火烧着您的裤脚了。”那人于是赶快把火灭了,对他吼道:“既已发现,为什么不早告诉我?”慢性子人说:“我说您会性急的吧,果不其然!” 【赏析】 1.学会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语言描写和与急性子的人对比,明

确的表现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带有讽刺的意味。 2.体会故事中的讽刺与启示:那些不切实际的人,不懂事情的轻重缓急,导致他人受到损害。生活中,性格在环境中要有所变化,遇事不能拘泥不变,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 2.杨氏之子[1] 【原文】 梁国杨氏[2]子九岁,甚[3]聪惠[4]。孔君平[5]诣[6]其父,父不在,乃[7]呼儿出。为设[8]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9]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10]孔雀是夫子[11]家禽。” 【注释】 [1]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2]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3]甚:非常。 [4]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5]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官至延尉 [6]诣:拜见。 [7]乃:就;于是。 [8]设:摆放,摆设。 [9]示:给……看。 [10]未闻:没有听说过。 [11]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文言文词、句、篇趣味练习

一、重要虚词的用法 1.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①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②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③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而④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⑤思也。三思而⑥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而⑦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⑧。 1.参考答案: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假设,如果;③连词,表转折,然而; ④连词,表递进,而且;⑤连词,表修饰,地;⑥连词,表承接,才;⑦代词,同“尔”,可译为“你”;⑧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2.判断“为”在文段中的意义。 “天行有常,不为①尧存,不为桀亡。”此为②至理,当为③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④巫所惑。巫者,以诡为⑤业,其所为⑥皆为⑦利也。故为⑧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为⑨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⑩? 2.参考答案:①介词,因为;②动词,是;③介词,对,向;④介词,被;⑤动词,作为;⑥动词,做;⑦介词,为了;⑧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当; ⑨介词,替;⑩句末语助词,表反问,可译为“呢”。 3.判断“之”在文段中的意义。 一僧欲之①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之②应。久之③,此僧以箪食瓢饮之④助至南海,夸之⑤于唐僧:“此何难之⑥有?”唐僧曰:“汝之⑦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⑧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⑨乎?” 3.参考答案:①动词,到,往;②代词,他;③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④指示代词,这样,这些;⑤代词,这件事;⑥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⑦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⑧结构助词,的;⑨人称代词,我。 二、句式、活用,一篇搞定 陈子虚者,浙江东阳人也。其父乌有公,安贫乐道,敝屣荣华。子虚不甘贫贱一生,以光耀门楣、富国强兵、救民水火为己任。乡贤见其谈吐不凡,目之为“马之千里者”。劳作之余,子虚常闭门苦读。每见劣绅鱼肉百姓而人莫予毒、洋洋自得之状可掬,辄废书而叹:“百无一用是书生!”遂萌求师习武之意。不远千里,欲投嵩山少林寺学艺。旅途之中,登高望远,临流赋诗,常兴“美哉江山,惜乎玷于豺狼之手”之慨。 既入少林,受业于觉空大师。不数月,即自能意守贞元,心不为形役。三年后,学成下山,路遇强贼剪径。空手击贼,兵不血刃,强贼抱头鼠窜。子虚归家之后,习艺颇勤,广采百家,融铸变通,十载之后,遂成当世一流高手。

五年级文言文趣味练习

五年级文言文趣味练习 课堂引入 有一子弟不学无术,但却爱卖弄斯文,之乎者也时不离口,以至其岳父甚轻之。 一日,岳父有疾卧床不起,此子弟前往探之。到其家,入岳父室见其卧于床即摇头曰:“岳父大人何以病之?”岳父见其酸相而不答理。 子弟见其不答又曰:“何不请先生乎?”岳父凝然闭目不理。 子弟茫然曰:“莫非是死者?”话一离口,岳父立即从床跃起用瓷枕恨恨向其一抛,子弟抱头滚地闪枕惊呼曰:“险也!” 知识讲解 一、何谓文言文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现在的,“你吃饭了吗?”。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和用“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在1919年以前,中国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二、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具有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继承和光大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极为丰富和辉煌的文化遗产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其次,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现代汉语水平,充实我们的文化知识积累。 第三、学习人文修养,会做人,会做事,懂得一些深刻的道理。 第四、为了考试的需要,文言文的出题比例在上升,重视程度在上升,作用日益显现,被人们的认可度在上升。

文言文的趣味教学

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文言文的趣味教学 高一语文曹佳 曾听过一个笑话:两中学生对话,甲对乙说:“如果可以穿越到古代,你会做什么?”乙说:“我会教他们说白话文。”虽是笑话一则,却也反映出了当今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态度。对于许多高中生来说,老祖宗留传下来的“之乎者也”是让人头疼的音符,语文老师便是那念着紧箍咒的唐僧,让人避之唯恐不及。但无奈于高考的大棒之压,硬着头皮也得去啃食“鸡肋”似的文言文,真乃应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老话。 针对传统的枯燥的“填鸭”式的文言教学,高一语文组承包了“文言文的趣味教学”这一微型课题,旨在探究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将知识与趣味完美结合,以趣味带知识,达到知识与趣味、能力并举的效果。 一、以名人故事激发兴趣 对于高中生来说,故事无疑是激发他们兴趣最好的媒介。以故事作为文言文的“领路者”能激起他们对文章本身的好奇。知之、好之、乐之,后者的层级无疑更高一些,也就是说,只有兴趣被完全激发才能让学生自愿的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在讲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我先讲到了苏轼:“法国的《世界报》评选全球范围内的“千年英雄”,苏轼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而苏轼最崇拜的人便是陶渊明。”我说到这里时,发现下面学生眸子里开始有光闪烁,他们已经在心里将陶渊明放在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也在期待着老师继续讲苏轼是如何崇拜陶渊明的。“谈到陶渊明,苏轼总是以学生的口吻称:‘渊明吾师’‘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苏轼晚年被贬海南岛,途经琼州海峡时,还随身带着陶渊明的诗集。”这时的学生们早已按捺不住读诗的情感了,急着想从诗歌当中找寻那个让“千年英雄”都崇拜的大文豪的身影,我想,这便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吧。” 二、以情境、问题带动氛围 “汨罗河畔,一位披发行吟的老者,口中念念有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然后纵然而跃入冰冷的汨罗江中。他的这一跃,跃出了千年文化,跃出了端午节人们对他的思念。他就是屈原。对于他投身汨罗江的举动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又是否赞同他跳河的举动呢?我们学完《离骚》再发表

趣味文言短文

趣味文言短文 趣味文言短文(一) 张毓明编辑 一王戎识李 [原文] 王戎①七岁,尝与诸②小儿游③。看道边李树多子④,折枝⑤,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⑥。 (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①〔王戎〕晋朝人。②〔诸〕众。③〔游〕玩。④〔子〕果实。 ⑤〔折枝〕压弯了树枝。 ⑥〔信然〕真是这样。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探究·启示] 王戎为什么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因为在路边,如果不是苦的,早就被别人摘光了。 这个故事写王戎小时候,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二邴原泣学——《初潭集》 [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练习: 1、翻译下面句子: 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2、解释文中红色字。 3、邴原泣的原因是什么? 三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yue)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练习: 1、给上面短文加上标点。 2、给上面短文用一个成语加上标题。 四 昔有田父耕地,值见伤蛇在焉。有一蛇,衔草著疮上。经日伤蛇

高三语文文言文趣味练习

高中文言总复习趣味训练 乌有先生历险记 作者:张孝纯 推荐者:童华池 推荐者语:《乌有先生历险记》系由河北省邢台市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仿古自编。故事中信息量极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及能力训练之要点,文中隐含逾半(见文后的“说明”)。认真读此文并按“说明”的要求进行训练,效果颇佳——笔者在多届高中学生的总复习中使用,均是这样。加之故事情节十分生动曲折,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学生很容易进入角色,于是,枯燥的文言复习也平添了几分乐趣。今不揣冒昧,将此匠心独运之训练设计推荐给广大语文教学界的同仁,也借此纪念已经乘鹤西去的张孝纯先生。 四川省金堂中学童华池 2004-11-05 乌有先生者,中山布衣也,年且七十,艺桑麻五谷以为生,不欲与俗人齿,毁誉不存乎心,人以达士目之。海阳亡是公,高士也,年七十有三矣,唯读书是务。朝廷数授以官,不拜,曰:“边鄙野人,不足以充小吏。”公素善先生,而相违期年未之见已,因亲赴中山访焉。 二叟相见大悦。先生曰:“公自遐方来,仆无以为敬,然敝庐颇蓄薄酿,每朔望则自酌,今者故人来,盖不饮诸?”于是相与酣饮,意快甚,不觉以酩酊矣。薄莫,先生酒释,而公犹僵卧,气息惙然,呼之不省,大惊,延邻医脉之。医曰:“殆矣!微司命,孰能生之?愚无所用其计矣。”先生靡计不施,迄无效,益恐,与老妻计曰:“故人过我而死焉,无乃不可乎!雅闻百里外山中有子虚长者,世操医术,人咸以今之仓、鹊称之。诚能速之来,则庶几白骨可肉矣。唯路险家无可遣者,奈之何!”老妻曰:“虽然,终当有以活之。妾谓坐视故人死,是倍义尔,窃为君不取也,夫败义以负友,君子之所耻,孰若冒死以救之?”先生然之,曰:“卿言甚副吾意,苟能活之,何爱此身?脱有祸,固当不辞也。”遂属老妻护公,而躬自策驴夜驰之山中。 时六月晦,手信而指弗见,窥步难行,至中夜,道未及半,未几密云蔽空,雷电交加。先生欲投村落辟焉,叩门而人皆弗之内,方踌躇间,雨暴至。旋忆及曩昔尝过此,村外有一兰若。遂借电光见得之,入其门,观其陛,见殿扉虚掩,有小隙,将入。倏忽迅雷大作,电光烨烨,洞烛殿堂,见一缢妇县梁柱间,被发诎颈,状甚惨。先生卒惊,还走宇下,心犹悸焉。俄见寺门大辟,一女鬼跃掷而入,惊雷破壁,电闪不绝。先生自念:得无缢妇为之与?于电光下孰视之,则女鬼满面血污,抱一死婴,且顾且号,若有奇冤而无所诉者,先生冯驴状,屏息不敢少动。已而,驴惊鸣,女鬼觉之,怒目先生,欲进复却者三,先生胆素壮,自思:人言遇鬼则死,死亦不过为鬼耳,何惧为?遂执策厉声曰:“女鬼邪?抑人邪?”女鬼凄然长啸,森然欲搏之,先生毛发上指,急击之以策,中鬼首,立仆。乃引驴奔寺外,疾驰而

小学趣味文言文(3-5年级)汇总

趣味文言文能力训练专题讲堂(一) 姓名上课时间 学习指南 1、了解文言文的概念 2、学习文言文的好处 3、了解文言文词句翻译的基本方法 4、学习文言文 5、实战演练 6、课后练习 课堂引入 有一子弟不学无术,但却爱卖弄斯文,之乎者也时不离口,以至其岳父甚轻之。 一日,岳父有疾卧床不起,此子弟前往探之。到其家,入岳父室见其卧于床即摇头曰:“岳父大人何以病之?”岳父见其酸相而不答理。

子弟见其不答又曰:“何不请先生乎?”岳父凝然闭目不理。 子弟茫然曰:“莫非是死者?”话一离口,岳父立即从床跃起用瓷枕恨恨向其一抛,子弟抱头滚地闪枕惊呼曰:“险也!” 知识讲解 一、何谓文言文 第一个“文”,是书面语言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现在的,“你吃饭了吗?”。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和用“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在1919年以前,中国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二、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具有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继承和光大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极

初中趣味文言文篇目

初中趣味文言文篇目 1. 趣味文言文大全 羿裔熠,邑彝,义医,艺诣. 熠姨遗一裔伊,伊仪迤,衣旖,异奕矣. 熠意伊矣,易衣以贻伊,伊遗衣,衣异衣以意异熠,熠抑矣. 伊驿邑,弋一翳,弈毅.毅仪奕,诣弈,衣异,意逸.毅诣伊,益伊,伊怡,已臆毅矣,毅亦怡伊. 翌,伊亦弈毅.毅以蜴贻伊,伊亦贻衣以毅. 伊疫,呓毅,癔异矣,倚椅咿咿,毅亦咿咿. 毅诣熠,意以熠,议熠医伊,熠懿毅,意役毅逸.毅以熠宜伊,翼逸. 熠驿邑以医伊,疑伊胰痍,以蚁医伊,伊遗异,溢,伊咦.熠移伊,刈薏以医,伊益矣. 伊忆毅,亦呓毅矣,熠意伊毅已逸,熠意役伊.伊异,噫,缢. 熠癔,亦缢陈在衡不怕鬼陈在衡先生,和蔼有风趣,年六十余。 暮(日落的时候)行郊野间,见二人笼灯(提着灯笼)前行,就(靠近)火吸烟,久而不热(点燃)。其一人问曰:“君过首七(旧称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末耶?”陈讶(惊)其语,漫(随意)曰:”未也。” 其人曰:“宜哉,阳气未尽故阴火不燃。”陈悟为(是)鬼。 佯曰:“世言人畏鬼,信(真的)乎?”鬼曰:“非也,鬼实畏人。”陈曰:“人何足(值得)畏?”曰:“畏啐(吹气)。” 陈即长吸而啐之。二鬼退至三步外,张目怒陈曰:“汝非鬼耶?”陈笑曰:“①实不汝欺,吾乃与鬼相近之人耳!”再啐之,各缩其半;三啐之而灭。 (达自《金壶七墨》)①实不汝欺,吾乃与鬼相近之人耳:确实不欺骗你,我是和鬼靠近的人罢了。(“实不汝欺”,即“实不欺汝”,否定句里代词宾语前置。) 三人成虎庞葱与(跟随)太子(魏王的儿子)质(做抵押品)于(到)邯郸(赵国国都),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市场)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怀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相信)之矣。”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实词意义之趣味记忆

文言文答题技巧 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2.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3.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4.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2文意理解题型 (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 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 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 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 (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

120个重点文言实词趣味故事练习(答案)

高考文言文120个实词小故事练习(实用) 1.爱 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 2.安 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 3.被 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被(披散)发被(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4.倍 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更加)思亲。 5.本 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6.鄙 晋之鄙(边疆)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居久,则鄙(轻视)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浅陋无知)人。 7.兵 陈涉初起之时,用兵(兵法)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兵器),以疲惫之兵(军队),遂灭秦。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伤害)其友,勿劝。 8.病 桓公身有疾.左右病(担心)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疾病)入内脏,遂死。后人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缺点)。今人常以此相诟病(责备)。 9.察 郡守察〔观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明察),然帝以为李密品之察察(洁净的样子),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推举)孝廉,足见帝之察(明智)。10.朝 邹忌旦日朝(早晨)服衣冠,于朝(朝廷)谏齐王。齐王纳其谏。其后,齐国日盛,弱国来朝(朝见),经数年之久。邹忌闻名天下,为历朝(朝代)谋臣所景仰。 11.曾 愚公自曾(指自己相隔现代的亲属)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曾经)齐议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几度春秋,山不加少。愚公之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