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实验心理学期末考点

实验心理学

1.费希纳的贡献:

虽然费希纳建立心理物理学的意图在于证明自己哲学思想的科学基础,但却对以后的实验心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费希纳没有像特那样有意识地收集资料,建立心理学实验室,编写心理学教材,整合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使其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但是他直接地影响了这种变革么并且影响了促成这种变革发生的重要的历史人物。一、费希纳定律。S=KlgR费希纳定律证明环境刺激和心理经验之间存在的联系可以用简单数学公式来表达。同时该公式表明刺激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已有的感觉强度的。

二、心理物理学实验方法。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研究中创造了三种测量阈限的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平均差误法。实验心理学家从此可以使用科学的方式确定人的心理状态。

三、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费希纳促使后人对各种心理现象都试图进行科学量化研究。他关于阈限的思想被后人进一步深化,一方面是量表的形成,另一方面是信号检测论的发展。此外,艾宾浩斯也因受其影响,开拓性地用实验的方法研究高级心理过程。

2、艾宾浩斯的贡献:

一、证明了实验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艾宾浩斯突破了特所认为的高级心理过程无法用实验方法所研究的框定,从而大大拓展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围。

二、创造性地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的研究材料。为了保证学习者

在不受任何经验影响的状态下进行机械式学习,艾宾浩斯采用德文字母的一个元音和两个辅音制造出2300个无意义音节。

三、首先提出节省法。节省法是在识记或学习了一行音节后,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再次识记或学习,然后对两次识记或学习的重复次数进行比较,从而推断记忆的保存量。艾宾浩斯的节省法为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这种方法现在仍在记忆领域的研究中广为使用。

四、建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个开始急剧下降,而后趋于平缓的遗忘曲线代表了机械式学习遗忘的典型模式,并且至今仍被作为制定合理学习策略的重要依据。

3.特的贡献:

一、特倡导用心理现实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

二、特提出必须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学现象进行量化的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使心理学真正走入科学的殿堂。三、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通过莱比锡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遍撒心理学的国际性发展的种子。

4.观察法:观察法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心理学研究方法。顾名思义,观察法就是通过一定程序收集资料,以期获得描述性的数据来简化复杂现象的过程。按照观察方式的不同,观察法又主要分为自然观察、参与性观察、个案法和调查法。

相关法:相关法是一种探求两个或多个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它无法确定因果关系,但是它能够描述事物间共同变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做出的猜测更容易贴近事实真相。

实验法:实验法就是从假设出发作出某些适合于实验检验的推论,然后检验推论的结果,来判断最初的假设是否正确。实验法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能够对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确定,能够对各种可能的关系进行一一检验,做出选择。

实验:实验是在有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作自变量,观察和记录因变量的变化,从而验证问题假设的过程。实验的概念中包含了几个重要的要素,实验假设和推论、实验变量以及实验控制。

5.操作定义:操作定义是1972年由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提出的,他主一个概念应由测定它的程序来定义。心理学上,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的定义就叫做操作定义。

6.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科学实验之前做的具体计划。它主要用来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目的在于尽可能减少额外的或未控制的变量,从而有效地操作或改变自变量,使因变量的变化得到有效的观测,增加实验产生有效的一致结果的可能性。

7.变量:变量是指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它是实验的核心和基本特征。

8、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它是实验的核心特征。

因变量: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

控制变量:凡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都是相关变量。这些相关变量中除了用于实验研究的自变量外,还有不用于研究的相关变量,称之为额外变量。由于在实验中额外变量必须加以控制,所以又称控制变量。

9.多自变量设计: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

10.准实验事实上是一种相关研究。

11.恰当的因变量:

一、有效性,即指标充分代表当时的现象或过程的程度,也称为效度。选择任何指标首先要考虑其有效性,如果效度不高,指标就无用,反应指标的效度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效度。

二、客观性,即指标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观察到的,并且能在一定的条件下重现,能够重复进行实验、验证结果。

三、数量化,即指标能数量化,便于记录、统计、比较等。

12.多因变量设计:多因变量设计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变量的实验设计。

13.因变量的种类:客观指标、主观指标

14.混淆:额外变量不加以控制就可能与自变量一同引发因变量的变化,最终难以区分额外变量的效应和自变量的效应,实验者也无法确定哪个才是真正解释因变量变化的原因,即引起自变量效应和额外变量效应混淆。它还可能也能发零结果,即自变量的操作未引起因变量的变化。

15.典型混淆:源于主被试间相互作用的额外变量所引发的混淆最为

典型,它主要包括了实验者效应和要求特征。

一、实验者效应。实验者在实验中可能会有意无意地以某种方式如动作、表情和语言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这种现象就是实验者效应。

二、要求特征。被试在实验中并非消极被动地接受主试的操作,而总是以某种动机、态度来对待实验。被试很可能会自发地对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测,然后用自认为能满足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这就被称为要求特征。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

16.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

一、排除法,就是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实验者效应和要求特征会影响实验结果,可以通过双盲实验来加以排除。)

二、恒定法,就是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三、匹配法:先就某些与实验有着高相关的特征对所有被试进行测量;然后根据测得的结果匹配分组让实验组和控制组相等。

四、随机化法,就是把被试随机地分配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

五、抵消平衡法,通过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式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以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目的的方法。主要方法有ABBA法和拉丁方设计法。

六、统计控制法。主要方法有协方差分析、偏相关。

17.被试间设计:要求每位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这种设计的优点在于一种处理方式不会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问题是不同被试所接受的实验处理不同,因此很难分辨出因变量的变化是

被试间的差异所致,还是自变量的变化所致。

被试设计:是指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的处理。其基本原理是:每个被试参与所有的实验处理,然后比较相同被试在不同处理下的行为变化。这种设计不但节省了被试人数,而且不同组间的个体差异也得到了最好的控制。与被试间设计相反,被室设计不会受到来自被试个体差异的困扰,但却必须面对实验处理之间相互污染的问题。

18.被试间设计采用两类分组技术解决等组问题:匹配和随机化设计。

19.被试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位置效应。如果实验中某个处理只在特定位置出现,那么这种序列位置产生的效应就会与处理本身的效应混淆。实验处理所处的序列位置会影响被试的反应,这就是位置效应。

二、延续效应。是指在实验的进展过程中,前一阶段的处理会对后一阶段的处理产生影响。练习效应(对实验任务相当熟练,导致行为水平提高),疲劳效应(对实验任务感到厌烦、疲倦,导致行为水平降低)

三、差异延续效应。是指前一阶段的处理影响后一阶段的处理效果的情形,这种影响还取决于先出现的是何种处理。

解决方法:平衡设计。(ABBA设计和拉丁方设计)

20.小样本设计:是被试设计的一种变式,实验时向少数几个被试或单个被试呈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处理方式。

21.绝对阈限是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值;差别阈限是

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那个刺激强度之差。

22.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阈限产生的误差主要有两类:第一类包括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第二类包括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

控制方法:使最小变化法中的递增、递减序列按ABBA顺序交替呈现。23.恒定刺激法:恒定刺激法是以相同的次数呈现少数几个恒定的刺激,通过被试对每个刺激觉察到的次数来确定阈限。它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可用于测定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和等值,还可用于确定其他很多种心理值。

24.平均差误法的特点:一、刺激不再是一系列间隔相等的强度序列,而是由与标准刺激明显不同的起点开始,向调整的而最后结果连续变化;二、被试主动参与刺激的调节;三、以平均差误求得的差别阈限是一个估计值,并不完全符合阈限的操作定义。

平均差误法易产生动作误差。

25.三种传统心理物理法的比较:

一、共同点:

A.选择好刺激序列和反应序列。一般情况下,刺激序列的围要大于反应序列的围。

B.尽量简化被试对刺激所作的反应。复杂的反应将影响测定阈值的准确性。

C.较多的测量次数。阈限的操作定义明确指出,阈限值不是一个突然的分界点,而是逐渐的过渡区,必须反复加以测量。

二、差异:

A.阈限的操作定义:恒定刺激法最符合阈限的操作定义,但两类反应的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不完全符合。

B.实验误差和控制:平均差误法中,由于它获得数据和计算的方法有所不同,测得的结果可以说只是一个近似值,因此它测定的阈限不能与由其他方法求得的阈限进行直接比较。

C.实验效率:平均差误法>恒定刺激法>最小变化法

26.顺序量表:是一种比较粗略的量表,它没有等距的单位,也没有绝对零点。建立顺序量表时要求被试将事物按某一标准排出一个次序即可。建立顺序量表的主要方法有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

27.等距量表:是一种有相等的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的量表。它不仅能体现事物在某种心理量上的顺序关系,还能反应出心理量之间的相对大小。建立等距量表的方法主要是感觉等距法和差别阈限法,它也可以由顺序量表转化而来。

28.比例量表:是最高水平的心理物理量表,它不但具有等距的单位,也具有绝对零点,可以进行四则运算。主要建立方法是分段法和数量估计法。

29.费希纳的对数定律和史蒂文斯的幂定律

费希纳根据差别阈限法制作等距量表的逻辑和实验结果,提出了传统心理物理学中最著名的心理物理函数关系—费希纳定律。

提出数量估计法的史蒂文斯使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数据,提出了心理物理学中另一个著名的心理物理函数—史蒂文斯定律。

30.信号和噪音是信号检测论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

两种独立指标:反应偏向指标(似然比β,报告标准C);辨别力指标d’

31.hit, miss, false alarm, correct rejection(击中,漏报,虚报,正确拒斥)

P(H)=击中的次数/(击中的次数+漏报的次数)

P(FA)=虚报的次数/(虚报的次数+正确拒斥的次数)

32.反应时: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有机体开始做出明显反应之间所需要的时间。

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调节机制。

33.简单反应时:是指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这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简单反应时。简单反应时实验中,特定的刺激与特定的反应间的联系是十分明确的。被试的任务是很简单的,他预先知道将有什么样的刺激出现以及需要作出什么样的反应。

选择反应时:是指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多种反应方式中选择符合要求的反应,并执行该反应所需的时间。选择反应时任务中的刺激与反应物之间存在多样而复杂的联系,被试预先不知道将会出现哪种刺激,因此也无法确定将要作出怎样的反应。

34.反应时新法:是指用反应时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它主要包括减数法和加因素法这两种基本形式。

减数法:是一种用减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

工过程的方法。它是由唐德斯首先提出的,故又称唐德斯减数法。它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利用反应时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ABC反应时任务:

A反应又称简单反应,一般只有一个刺激和一个反应。A反应是最简单的反应,也是复杂反应的成分或基本因素。因此,唐德斯把A反应时成为基线时间。

B反应又称选择反应。在这类反应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和相应于刺激的反应数。也就是说,每一个刺激都有它相应的反应。在这样的反应中,被试不仅要区别刺激信号,还要选择反应。B反应时=基线时间+刺激辨别时间+反应选择时间。

C反应又称辨别反应。在这类反应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但只要求对一个刺激作出反应而对其余刺激不作任何反应。C反应只有刺激的辨别过程,没有反应的选择过程。C反应时=基线时间+刺激辨别时间。

35.加因素法:指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总和。它是由认知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在唐德斯的减数法反应时的基础上提出的,此方法是减数法的发展和延伸。

斯滕伯格的“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是使用加因素法分析心理过程的一个典型实验。

36.注意三论:过滤器理论、资源限制理论和特征整合理论。这些理论的焦点在于注意的基本特性—有限性以及注意的选择功能。

37.过滤器理论的三种模型:

过滤器模型(布罗德本特):该模型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于是就会出现瓶颈状态。为了避免这种阻塞,就需要对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也就是需要一个过滤器对信息进行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进行识别、储存和加工,而其余的信息则不允许通过,迅速消退了。(单通道模型)

过滤器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

衰减模型(特雷斯曼):该模型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进行工作的,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但这些信息仍是可以得到高级加工的。

过滤器的位置有两个:语义分析之前的外周过滤器;语义分析之后的中枢过滤器。

反应选择模型(多依奇和多依奇):他们认为,输入到感觉通道的刺激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与处理。注意的选择发生在刺激信息加工与处理的后期,至少是在刺激信息已经得到识别之后。

过滤器在识别与反应之间。

38.注意的反应时新法:

研究方法:提示式、过滤式以及电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39.过滤式:该式的经典实例是双耳分听技术。此外还有整体-局部式、双侧任务式、Stroop式和负启动式。

40.Stroop式:它是利用Stroop效应对注意的某些特征进行研究的。

Stroop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Stroop最早发现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指同一刺激词的颜色信息和词义信息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目前对Stroop效应的理论解释一般有:相对加工速度理论;自动化理论;知觉编码理论;Logan的平行加工模式;平行分布式加工模型。

在典型的Stroop式中,单词颜色和单词意义的异同就是第一个自变量。如在一些实验条件下,要求被试读出单词(即要求被试注意单词意义)。在其他条件下,要求被试报告单词的颜色(即要求被试注意单词的颜色)。那么注意的指向就是实验的第二个自变量。实验结果往往是这样的:当需要被试报告单词的颜色时,如果单词的颜色和单词不符,那么被试的反应就变慢;而当需要被试报告单词时,单词的颜色是否与单词相符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影响—两个自变量发生了交互作用。

Stroop效应不仅在注意领域的研究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心理学的其他领域及其他相关学科中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被广泛用于评估各种人群(如精神病人和儿童)抑制优势反应的程度。

41.光具有三维特征:波长,纯度和振幅。与此相对应的有三维心理特征:色调,饱和度,明度。

42.声波有三个主要特征:频率,波形,振幅。与此相对应的有三维心理特征:音高,音色,响度。

43.颜色混合的两大法则:加色法(色光混合);减色法(颜料、油漆等地混合配色)

44. 169页表6-2 ,视觉和听觉的类同之处。

45.混色定律:补色律、居间率、替代率

46.听觉定位是指利用听觉器官判断发声的空间方位,是听觉帮助人类适应外部世界的重要功能。

对声源方向的判断,主要有三种双耳(利用两只耳朵)线索:强度差、时间差、周相差

47.直接知觉的实验证据—视崖实验(吉布森和沃尔克)。

间接知觉的实验证据:三维图形的知觉测验,透视错觉实验,知觉恒常性实验,双耳分听实验。

48.知觉的类型: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

时间知觉:指个体对客观事件的顺序性和持续性的反应。

空间知觉:主要指三维感觉。

运动知觉:是我们用来感知这些运动物体的能力。

49.时间知觉又可分为时序知觉和时距知觉。

时序知觉是人们对事情先后顺序的判断,研究中往往以语言报告为因变量。时距知觉指对客观事件持续时间长短的知觉。

50.似动现象:霓虹灯广告、电影电视以及最受小朋友欢迎的动画片,都是利用似动的原理产生的一种视觉上连续、自然的运动效果。

诱动现象:自动现象(当一个人站在一片漆黑的房间里,室仅有一个静止的微弱亮光,若人长久得注视它,他就会开始觉察到光点在游荡)、站台错觉、相对移动(惊险屋)

51.无觉察知觉的研究主要来自两个领域:神经心理学和认知实验。神经心理学:盲视、单侧忽视、

认知实验:Stroop启动实验、实验性分离、52.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出发,记忆可以被划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类型或阶段,这就是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感觉记忆:是记忆形成的第一个阶段,进入各种感觉器官的大量信息,首先被登记在这里。信息在感觉记忆中的保持时间极其短暂,大约0.5—3秒后就会自动消退,故又被称为瞬时记忆。感觉记忆保持的信息虽然十分短暂,但它却为进一步的加工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短时记忆:是指对信息的保持在十几秒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它是信息从感觉记忆通往长时记忆的一个中间环节或过渡阶段。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通过全部报告法,研究者发现短时记忆的储存量是7±2个组块。(组块就是将若干小单位联合而成的熟悉的、较大的信息加工单元)。工作记忆是用来描述短时记忆对当前信息进行的暂时性的存储和加工功能。

长时记忆:是相对于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而言的,一般指信息储存时间在一分钟以上,最长可以保持终生的记忆。长时记忆可分为述性记忆(对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和程序性记忆(对通过练习后逐渐获得的技能或经验的记忆)。

53.感觉记忆中的部分报告法:

斯柏林的“部分报告法记忆实验”:

实验过程:在50ms向被试呈现排列成矩阵的字母(3行×4列),在刺激消失的同时,某一声音信号立即出现。事前实验者已经和被试约定好,被试听到高音就报告看到的第一行字母,中音对应第二行字母,

低音对应第三行字母。当被试听到不同的音调时就报告出相应行的字母。由于声音的出现完全是随机的,因此实验者可以根据被试对某一行字母的回忆情况来推断其对全部刺激项目的记忆情况。

实验结果:被试能够正确报告出任何一个指定行字母的平均数是3.04个,由此推算,在被试闹钟保持的总字母数量应该是 3.04×3(行)=9.12个。这个数字与用全部报告法中得出的4—5个字母的结论有很大差别。

54.短时记忆中的语音环路:

语音环路能对语词信号进行被动存储和主动复述。证明其存在:语音相似性效应、词长效应、无关言语效应。

55.短时记忆中的中央执行系统:

中央执行系统是工作记忆模型的核心。它是一个能量有限的系统,被假定为具有控制所有注意资源分配、检索子系统、准备和应用策略等特征,并负责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它们与长时记忆的联系。

目前所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随机生成任务”。

56.隐记忆中的间接检测:

常见的间接检测有:与言语信息有关的“词干补笔测验”和“知觉辨认测验”,以及与非言语信息有关的“残图辨认测验”和“物体决定任务”等。

57.隐记忆中的加工分离程序:

大多数记忆任务均包含了不同程度的意识加工与无意识加工,因此,不能简单地依赖特定的记忆任务来研究隐记忆。

20世纪90年代初,雅各比等人提出的加工分离程序(PDP)正是对此问题最好的回答。它成功地使意识和无意识加工成分得以在一个简单的记忆任务中被区分出来。

一、实验逻辑:

加工分离程序的思想认为:再认可以分为基于熟悉性的和基于意识提取的两种部心理加工机制。通常在一个再认过程中,两种心理机制同时起作用。

熟悉性的自动加工依赖于刺激的知觉特征,反应了自动地和意识地利用记忆,它基本不需要注意,称为自动提取。自动提取能提高个体对客体的熟悉感进而导致把刺激知觉为“旧”。

而意识性提取则是一种有意识的回忆,需要分配注意资源的控制加工,一般认为该加工过程对于概念加工的编码操纵较敏感,概念加工的深度越深,意识性提取效果越好。

值得一提的是,雅各比等人将自动提取等同于隐记忆,而意识性提取则是外显记忆。

加工分离程序提供了两种测试条件:A、包含条件:意识成分和无意识成分共同促进作业成绩。B、排除条件:意识成分和无意识成分对作业成绩的影响正好相反。

三个假设:A、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是彼此独立的加工过程,这一假设是加工分离程序的核心;B、意识性提取在包含和排除实验中的性质是一样的;C、自动提取在包含和排除测验中的性质也是一样的。另外,PDP还假设:意识性提取的操作表现为全或无(要么能再认,

要么不能再认,不存在出错的情况),而自动提取是有对有错的。二、实验程序:

被试被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呈现一些单词要求被试阅读,并呈现一些变位字(单词的第二和第四个字母顺序正确,其余字母的位置错乱),要求被试重新排列其余字母以组合成单词。在第二阶段以听觉形式呈现一组单词,要求被试在听到单词后大声读出来,并努力记住以备后来的再认测验。

在测试阶段进行再认测验,测验材料包含学习阶段的变位字、视觉呈现词、听觉呈现词以及新词。

雅各比设计了两种测试条件:包含测验条件下,要求被试对学习阶段的变位字、视觉呈现词、听觉呈现词均进行“新”和“旧”再认判断;而在排除条件下,被试被要求仅对听觉呈现词进行积极的再认判断,即在这种条件下,要求被试将变位字和视觉呈现词作为没有学习的项目加以排除。

R表示被试利用意识提取完成测验的概率,A表示被试利用自动提取完成测验的概率。

意识性提取的贡献:R(1-A)

自动提取的贡献:A(1-R)

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两种过程的共同作用:RA

在包含测验中,P(旧/包含)=R+A(1-R)

在排除测验中,P(旧/排除)=A(1-R)

结合这两种条件下对变位字和视觉呈现词判断为“旧”的概率,通过

简单的数学运算,就能得出有意识过程和无意识过程各自的贡献:

R=P(旧/包含)-P(旧/排除)

A=P(旧/排除)/(1-R)

三、结果:雅各比分别计算了对变位字和视觉呈现词的意识性提取(R)和自动提取(A)。对于变位字,R=0.51,A=0.59;对于视觉呈现词,R=0.11,A=0.42。这说明学习阶段的加工深度能影响意识性提取的概率,却对自动提取的概率影响不大。

三、对加工分离程序的评价:

加工分离程序将意识性提取与自动提取看作两种独立的加工过程,从实验逻辑上结束了对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分离的依赖,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任务分离所面临的直接和间接测验存在记忆任务的部心理加工过程不纯净的问题。它为分离自动的和意识的记忆加工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58.元记忆监控的测量:

如果要求被试对已经完成的作业成绩作出正确与否的自信心判断,那么所测量的就是回溯式监测。测量回溯式监测更具体的指标:JOC(是指被试完成了一项学习任务并进行了测验之后,他们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绩作出的估计)

如果要求被试对即将进行的记忆难度作预见性的判断,那么所测量的就是前瞻式监测。测量指标:

(1)EOL(easy of learning),指在学习或识记之前,对所要识记项目的难易程度作出的预见性判断(针对识记)

(2)JOL(judgment of learning),指对当前已学得的项目在以后测验中成绩的预见性判断(针对回忆)

(3)FOK(feeling of knowing),指对当前回忆不出但又有“知道感”的项目,在以后测验中的成绩的预见性判断(针对再认0

59.前瞻记忆是指对于预定事件或未来要执行的行为的记忆,即对于某种意向的记忆。它反映了将来的情况,使人们记得去做一些事情。前瞻记忆一般可以划分为基于时间、基于事件和基于活动三类。

基于时间:在约定的时间去看望某人;十分钟后从微波炉中取出食物。基于事件:当你见到某个人时给他捎个消息。

基于活动:完成作业后去商店买东西。

60.情绪对记忆的影响:

一、记忆的情绪一致性效应:当个体的心境与记忆材料的情调相一致时,对材料的记忆效果比不一致时好。

二、记忆的情绪依存性效应:如果识记时的心境与回忆或再认时的心境匹配,那么会提高回忆或再认的效果。与情绪一致性效应不同在于,它重视的是编码和提取的情绪状态持续性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材料和当前情绪状态的关系。

三、记忆的损害效应:有时候一些情绪或心境会干扰记忆,导致记忆任务绩效下降。(抑郁情绪会造成记忆任务绩效的下降)

61.零相关标准与直觉研究:

检验以上逻辑的实验程序:“两组三相组合”程序;滑铁卢格式塔趋合任务;积极线索任务。

62.情绪的研究方法:

一、情绪的测量方法:主观体验、面部表情、生理指标(皮肤电反应、脑电波、生化指标)

二、情绪的实验方法:刺激-反应法(条件性情绪技术、双跑道程序);情绪诱导法(单词诱导法、图片诱导法)。

63.早期的情绪实验:情绪的后天习得实验—小艾尔伯特的恐惧;

情绪的先天获得实验—恒河猴的依恋。

64.早期的情绪理论:詹姆斯-朗格的情绪理论;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帕佩兹环路

实验心理学重难点考点归纳整理

实验心理学重难点 考点归纳整理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 (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冯特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 2.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其著作有《心理学物理纲要》; 3.艾宾浩斯开用实证方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之先河,采用节省法; (二)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略) 二.实验心理学的变量与设计 (一)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1)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方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 缺点:过于直接与简单; 其中自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其中个案法,是指深入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注意无干扰观察::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用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 2)相关研究: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实验法:是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级的方法;

实验法的优点: ①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这比起耐心等待自然观察要有效、经济与方便得多 ②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无关变量而只改变一些研究感兴趣自变量,因此结论更加严谨 ③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与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 ④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可以使别人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 实验法的缺点: ①实验条件控制有过多的人为性 ②实验干涉程度高 ③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 ④不适合大规模探索性研究 根据实验的条件要求严格程度分类: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情境下,对实验情境进行一定控制来对人的心理与行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生活或工作情境比较接近,具有很好的推论性; 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精确与严格的控制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差异较大,推论性较差; (二)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与其控制 1)自变量的种类与控制 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实验心理学重难点考点归纳整理

实验心理学重难点考点归纳整理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 (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冯特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 2.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其著作有《心理学物理纲要》; 3.艾宾浩斯开用实证方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之先河,采用节省法;(二)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略) 二.实验心理学的变量与设计 (一)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1)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方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 缺点:过于直接和简单; 其中自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其中个案法,是指深入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注意无干扰观察::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用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 2)相关研究: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实验法:是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级的方法; 实验法的优点: ①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这比起耐心等待自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方便得多 ②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无关变量而只改变一些研究感兴趣自变量,因此结论

更加严谨 ③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 ④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可以使别人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 实验法的缺点: ①实验条件控制有过多的人为性 ②实验干涉程度高 ③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 ④不适合大规模探索性研究 根据实验的条件要求严格程度分类: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情境下,对实验情境进行一定控制来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生活或工作情境比较接近,具有很好的推论性; 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精确和严格的控制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差异较大,推论性较差; (二)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 1)自变量的种类与控制 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自变量的分类:①作业变量(课题变量):即各种可以操纵的具有质或量的变化的刺激,如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或教学组织形式等; ②环境变量,即实验的环境,如实验室的照明情况或噪音强度等; ③被试变量,又称机体变量,是指在外界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被试间不同程度的持续性特征,如年龄、性别、血型、不同文化程度、职业特点、

基础心理学期末考试范围2012年

1、心理学: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心理学发展历史:主要的心理学流派及主要思想 1、构造主义 代表人物,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即意识,意识可以分解为感觉、意象和感情三种元素。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内省(即被试对自己经验的观察和描述)去了解在不同的刺激情境下各种元素的结构。 2、机能主义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杜威和安吉尔。认为,心理学应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的功能;意识不是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是个人的,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功能的。 在研究方法上,机能主义认为不应局限于内省法,可以采用观察、测验、调查等方法。 机能主义对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过程起了推动作用。 3、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其最重要的特点是: 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应研究行为。认为意识看不见,摸不着,无法进行观察和测量。 2、个体的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受环境因素影响被动学习的。反对遗传决定论,代之以环境决定论。 3、把对动物研究得到的结果,(行为的原理原则),用来解释人的行为。 4、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是韦特海墨、苛勒和考夫卡。格式塔(Gestalt)在德文中是“形状”或“组型”之意,有整体的意味,这个名称代表了这个学派的宗旨。 特点:1、反对把意识分解为元素。认为人的心理现象是一个整体,知觉是心理组织的过程。 2、在知觉、学习、思维和问题解决方面做了大量实验研究,有重要的贡献。 3、名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论 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这一理论不仅是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也是20世纪影响人类文化最大的理论之一。特点如下: (1)理论观点不是来自大学教授的书斋和实验室,而是来源于精神病治疗的临床实践;(2)不以人的意识和正常行为为对象,而以人的无意识和异常行为为对象; (3)不采用实验法,而是用临床方法(精神分析法)做为研究方法。 (4)在很长时间内被拒于心理学主流之外,有时也被称为“非学院派的心理学”。 6、人本主义心理学 被称为当代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因为它既反对行为主义,又反对精神分析。 主张心理学应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应研究人不同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经验。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是善良的,人不是受无意识的欲望驱使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人类本性中蕴藏着无限的发展潜力。 7、认知心理学 20世纪40年代末,在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影响下,诞生了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家将人的认知过程类比为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过程,用实验法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过程。 2、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等

实验心理学期末复习整理(考试题红笔标出)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第一章引论 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实验心理学的建立。 2、实验心理学的重要性:是各门心理学的基础 3、观察法与实验法: 观察法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行观察,实验法是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 实验法的特点:①可控性②可重复性(结果可检验)③可以进行因果的推理(实验法最重要的特点) 4、实验范式:以范式是指按照某一比较公认的路线或观点所采取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步骤 【例】①斯楚普实验②加工水平效应③补笔④记忆研究中对偶联合范式(已经停用) 5、心理学规律的性质 定量研究:将数据定量表示,并将结果从样本推广到所研究的总体 定性研究:依据一定的理论与经验,直接抓住事物特征的主要方面,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 6、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伦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审慎的工作作风 7、研究人类被试的伦理原则: ①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②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③保护被试免遭伤害④保密原则 8、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每个标题后面要再写一句话解释) (1)确定课题、形成假设(怎么来确定课题,课题的来源:有些实际需要、文献综述、理论综述) (2)选择被试:选择有代表性的被试,采用随机化原则,再写几条随机化的方法 (3)实验实施:确定实验控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都要进行控制,对随机变量尤其是额外变量进行控制(4)数据处理:不同的实验设计对应不同的实验处理方式,把对应的实验处理方式写一下 (5)报告撰写:自由发挥 第二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主试和被试(对结果产生影响的情况:①主试对被试的影响②主试的态度③被试的态度) (一)主试对被试的影响 1、主试通过指导语对被试产生影响 2、实验者效应 (1)定义:主试者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者,使他们的反应符合实验者的期望 (2)包括:①罗森塔尔效应②实验者的性别、种族、肤色等 (3)实验者效应的消除: ①双盲:实验者与被试都不知道实验处理类型和实验预期结果 ②实验的自动化:被试通过计算机或者其他设备做实验 (二)被试的动机和态度对实验的影响 1、要求特征(需要特征): (1)定义:被试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2)包括:①霍桑效应:因为被试知道自己处于实验中,是被观察者,所以他们会尽力去做,提高效率 ②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 舒缓的现象 (3)要求特征的消除 ①单盲:被试不知道自己正在参与实验或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实验处理组 ②掩饰情节:不告诉被试真正实验的假设(掩饰情节并不常用)

心理学期末考试内容

心理学考试内容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现象分类 认识过程(感知,表象,思维,想象,记忆) 心理过程情绪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 价值观) 个性心理特点(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状态--------注意,灵感,激情,犹豫等 三心理的实质1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 2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 3 人的心理活动的主体性 四心理活动和客观现实的关系 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 2 人的心理活动的主体性(首先,人的心理活动的主体性表现在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像。其次,心理活动的主体性更表现在人对现实放映的主观能动性方面。最后,人的心理活动的主体性更重要的特点在于人的意识性) 五标志着科学心理学开始: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

室。 六心理学的方法 1观察法(客观观察法,自我观察法) 2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 3调查法 4心理测验法 5活动产品分析法 七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机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需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八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 归属与爱的需要 4 尊重的需要 5 自我实现的需要 (玛洛斯认为,需要的产生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时波浪式的推进的,在低一级需要还没完全满足时,高一级需要就产生了,而当低一级需要的高峰过去了但没有完全消失时,高一级需要就逐步增强,直到占绝对优势) 九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 1认知内驱力

实验心理学期末知识点整理

实验心理学期末知识点整理 必考考点 挑选题 反应性:观看过程中参与者的反应 要求特征:导致被试推测实验目的或实验者期望的一些实用线索 社会惰化列联研究决策标准感觉性 差不阈限:是指刚才能引起差不感受的刺激间的最小差不。 操作性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别确信间距 韦伯定律 最小可觉差JND:相距为一具差不阈限的两个刺激之间的差不所引起的内部感受 费希纳定律:相信所有的最小可觉差都会产生相同的感受增加,想做比例量表,事实上是顺序量表。 史蒂文斯定律 盲视:描述被试别承认故意识知觉时其盲点具有知觉能力 客观阈限、主观阈限会聚操作 SOA 提示-刺激间隔心理别应期 别对称迁移等于连续效应阻滞实验消退 对偶联合回顾前摄干扰量表衰减效应 被试变量 天生的(年龄、性不、种族) 社会引起的(社会阶层、宗教、居住区) 疾病有关的(肢体残缺、智力低下、脑外伤、灾害后果) 简答题 阈限:我们能别能讲乙的听觉更敏锐一些? 也许甲乙都有着同等的听觉感觉性,然而他们推断是否听见声音的标准别一样。乙可能比较冒进,只要听见大概有声音就讲“有人敲门”;甲可能比较保守,

除非有百分百的把握否则就会讲“没听到”。 操作性定义的优缺点: 优点:1.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 2.又处于研究假设的检验 缺点:往往只能涉及变量的少数特征,具有明显的排他性,难以表达完整意义。 实验设计 别同情绪关于别同情绪内容材料的经历效果? 两个自变量各三个水平经历效果再认的经历数 啥实验设计、自变量、因变量、操纵变量、办法,实验程序,实验预期结论 现成的实验 讲出自变量因变量操纵变量有哪些三阶交互作用 主效应,有效应,无效应的条件 拉丁方设计 观看与相关 Naturalistic observation Basic research:Has no immediate practical goal. Applied research:Aims at solving a specific problem. Reactivity(反应性)?Participants’ reaction to being observed 被试关于被观看时做出的反应 无干扰观看与无干扰测量之间的关键区不在于是否被试与研究者在同一时刻处在同一地方。 在的话讲明是一种无干扰观看,别在讲明是间接的无干扰测量 缺点:1.本质上不过简单描述性的,以至于无法评估事件之间的联系

基础实验心理学期末考点

实验心理学 1.费希纳的贡献: 虽然费希纳建立心理物理学的意图在于证明自己哲学思想的科学基础,但却对以后的实验心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费希纳没有像特那样有意识地收集资料,建立心理学实验室,编写心理学教材,整合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使其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但是他直接地影响了这种变革么并且影响了促成这种变革发生的重要的历史人物。一、费希纳定律。S=KlgR费希纳定律证明环境刺激和心理经验之间存在的联系可以用简单数学公式来表达。同时该公式表明刺激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已有的感觉强度的。 二、心理物理学实验方法。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研究中创造了三种测量阈限的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平均差误法。实验心理学家从此可以使用科学的方式确定人的心理状态。 三、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费希纳促使后人对各种心理现象都试图进行科学量化研究。他关于阈限的思想被后人进一步深化,一方面是量表的形成,另一方面是信号检测论的发展。此外,艾宾浩斯也因受其影响,开拓性地用实验的方法研究高级心理过程。 2、艾宾浩斯的贡献: 一、证明了实验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艾宾浩斯突破了特所认为的高级心理过程无法用实验方法所研究的框定,从而大大拓展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围。 二、创造性地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的研究材料。为了保证学习者

在不受任何经验影响的状态下进行机械式学习,艾宾浩斯采用德文字母的一个元音和两个辅音制造出2300个无意义音节。 三、首先提出节省法。节省法是在识记或学习了一行音节后,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再次识记或学习,然后对两次识记或学习的重复次数进行比较,从而推断记忆的保存量。艾宾浩斯的节省法为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这种方法现在仍在记忆领域的研究中广为使用。 四、建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个开始急剧下降,而后趋于平缓的遗忘曲线代表了机械式学习遗忘的典型模式,并且至今仍被作为制定合理学习策略的重要依据。 3.特的贡献: 一、特倡导用心理现实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 二、特提出必须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学现象进行量化的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使心理学真正走入科学的殿堂。三、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通过莱比锡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遍撒心理学的国际性发展的种子。 4.观察法:观察法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心理学研究方法。顾名思义,观察法就是通过一定程序收集资料,以期获得描述性的数据来简化复杂现象的过程。按照观察方式的不同,观察法又主要分为自然观察、参与性观察、个案法和调查法。

基础心理学期末必考题(附标准答案)

基础心理学期末必考题(附标准答案) 基础心理学期末必考题(附答案) ————————————————————————————————作者:————————————————————————————————日期: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普通心理学是(D)。 A、研究社会上普通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B、研究人们的一般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C、研究一般正常人群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D、研究一般正常成人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在人为干涉与控制的条件之下,通过控制影响事物发展的条件来引起被试的某种心理现象并发现其中规律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被称为(B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测验法 D、问卷法 3、就某一问题要求研究对象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叫( A ) A、调查法 B、实验法 C、测验法 D、观察法 4、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B )。 A、1869年 B、1879年 C、1905年

D、1910年 5、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科学心理学的标志性事件是(C )。 A、发表了第一篇心理学研究论文 B、出版了第一本心理学专著 C、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D、召开了第一次心理学学术会议 6、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C )。 A、詹姆斯 B、冯特 C、华生 D、巴甫洛夫 7、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D )。 A、斯金纳 B、鲁利亚 C、苛勒 D、弗洛伊德 8、“若给我一打婴儿,我保证能够任意把他们训练成任何一类的人------或者医生、律师、商人和领导者,或者乞丐和盗贼”。此言来自(D )。 A、皮亚杰 B、高尔顿 C、柯尔伯格 D、华生 9、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是(C )。 A、尊重的需要 B、安全的需要 C、生理的需要 D、自我实现 10、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是破坏心理健康状态的内在机制,这一理论来自(D )。

0273《实验心理学(上)》2016年6-7月期末考试指导

0273《实验心理学(上)》2016年6-7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本课程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可能的题型包括: 1、简答题 2、正误判断题 3、实验设计题 二、重点复习内容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假设 (1) 行为是有规律的(lawful):行为的运行方式具有一定内在规律。 (2) 行为是被决定的(deterministic):在特定的条件下,行为模式是固定的。 行为是可以被理解的(understandable):自然规律最终可以被理解。即使我们现在不能理解,但是在未来的一天总会被研究清楚。如记忆、思维、意识等。 2、科学家/心理学家的科研态度 不确信的(uncertain)、谦虚的(open-minded)、可能犯错误的(fallible)、谨慎的(cautious)、有道德的(ethical) 3、科学的实验证据应满足的标准 (1)以事实为依据的(empirical) (2)客观的(objective),客观描述,不包含主观因素。 (3)系统的(systematic),在一系列实验基础上得来的。 (4)经过控制的(controlled),排除了任何控制变量的影响。 4、实验心理学的产生 1860年,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发表《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创立了心理物理学。 1879年,冯特(Wundt,1832-1920)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实验心理学诞生。 5、认知心理学 主张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过程,采用客观科学的研究方法,把人视作象计算机一样的信息加工系统。通过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来研究内部信息的加工机制。 6、以人为对象的研究 要公正地对待试验对象,包括: (1)知情同意; (2)退出研究的自由 (3)免遭伤害的保护、信息咨询,消除有害后果 (4)保护个人隐私 (5)其它方面 7、科学欺瞒和科学欺骗 (1)科学欺瞒(scientific deception):有时当被试知道了实验目的后,会影响实验结果,主试不告诉被试的实验的真正目的,实施欺瞒。也就是说,在心理学研究中,科学欺瞒是为了控制实验误差采取的措施,不同于科学欺骗。比如,我们在做观察小偷的真实行为时,就可以采用科学欺瞒。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实验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科学,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探索和验证心理学的理论。它涵盖了多个知识点,下面将对其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实验设计与控制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研究,因此实验设计与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实验设计要合理,能够准确地测试假设,并排除其他可能的因素。控制变量是实验设计的关键,通过固定或控制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变量,使得实验结果更加可靠和准确。 二、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是实验设计中的重要概念,它是实验过程中被操作或测量的因素。根据变量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实验中被研究者操作的变量,用于观察其对因变量的影响;因变量是实验中被测量的变量,用于观察自变量对其产生的影响。 三、实验组与对照组 实验组与对照组是实验研究中常用的两个组别。实验组接受特定的实验处理或条件,而对照组则不接受实验处理,用于对比和比较实验结果。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可以判断实验处理的效果。 四、随机分组与配对设计

在实验研究中,为了消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常采用随机分组和配对设计。随机分组是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以保证两组之间的个体特征的均衡;配对设计是在实验前,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参与者配对,然后将每对个体分别分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以保证两组之间的个体特征的匹配。 五、双盲实验与单盲实验 为了消除实验者和被试者的期望效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常采用双盲实验和单盲实验。双盲实验是指实验者和被试者均不知道实验条件或处理的情况;单盲实验是指实验者或被试者中的一方不知道实验条件或处理的情况。通过这种设计,可以减少主观偏见,使实验结果更加客观和可靠。 六、实验伦理 实验心理学研究中,保护参与者的权益是至关重要的。实验伦理包括知情同意、保密性、隐私保护等方面。研究者需要向参与者详细说明实验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取得他们的知情同意。同时,实验过程中需要保护参与者的个人隐私和数据保密,不得泄露其个人信息。 七、数据分析与统计 实验心理学研究中,数据分析与统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研究者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得出科学、可靠的结

心理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心理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7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小结 1、1879 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此人被誉为“实验心理学之父”。 2、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心理学者只是在尽可能的按照科学的方法,间接的观察、研究或思考人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过程)是怎样的,人与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同,即人的人格或个性,包括需要与动机、能力、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等,从而得出适用人类的、一般性的规律,继而运用这些规律,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实践。 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群体心理。 4、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5、个性倾向性可划分三个主要的子系统: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自我意识。 6、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目标:描述心理现象的具体事实;清晰地解释发生的事实;客观地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行为的控制。 7、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文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8、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华生;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第三势力是人文主义心理学。 9、简述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名称+人物+观点 第二章小结 1、脑是心里产生的器官,心理是神经系统活动产生的现象。 2、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也叫神经细胞。 3、神经元基本结构,由胞体、轴突、树突三部分组成。 4、大脑皮层可以划分为4个区域: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实验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老师划)

实验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1、实验心理学是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心理实验是在严密控制的条件下,有组织地逐次变化条件,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心理现象的变化,确定条件和心理现象的关系。具有以下特点:目的性、准备性、验证性、因果性、严密性.实验心理学所讲的实验法一般是指在严密控制条件下的实验室实验。 2、自然观察法:使用自然观察法时,研究者只能被动地仔细观察和记录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所发生的情况,而不能有任何干预。实验则是人为地去干预、控制所研究的对象。 3、实验具有三个优点:(1)在实验的方法中,实验者可以在他愿意时,使事件产生,可以充分地进行精密的观察.(2)实验在同样条件下是可以重复的,别人可以验证它。(3)系统地变化条件,可以追究与此相随的事件的变化. 4、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放映产生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或自变项)。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者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或依变项).凡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都称为相关变量,而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无关变量(或无关变项)。在相关变量中,实验者用以研究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实验者不用于研究的那些相关变量称为额外相关变量,或简称为额外变量(或外扰变项)。由于在实验中额外变量是必须加以控制的,所以额外变量也被称为控制变量。评价一项实验设计的好坏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看研究者能否成功地控制那些额外变量. 5、因为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称为因变量,也就是反应变量、或反应测量.对于被试者的反应可以从下列几方面来测量:(1)反应速度(2)反应的正确性(3)反应的难度,(4)反应的次数或几率(5)反应的强度。 6、主试者为交代任务向被试者所讲的话,在心理实验中就称为指示语。主试者在给出指示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严格确定给被试者什么样的指示语不同的实验会有不同的要求。 2、在指示语中,要把被试者应当知道的事交代完全,试者要求被试者所做的事,可能是他从未做过的,要说明将要给他呈现什么,要他怎样做等等。 3、要保证被试者确实懂得了指示语,示语要写得简单明确。 4、指示语要标准化,先要把指示语写下来念给被试者听。应做到所给的指示语前后一致. 7、干扰实验程序的主—被试者的相互作用:主试者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他的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者,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的实验表明)人类被试者参加实验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总是以某种动机、态度来对待实验的。因而实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也依存于被试者对待实验的态度,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实验中的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 8、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要提高研究的科学水平,就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来控制额外变量。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排除法是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如果外界的噪音和光线影响实验,最好的办法是进入隔音室或暗室,这样可把它们排除掉霍桑效应和实验者效应会影响实

实验心理学[第十章记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章记忆 第一节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一、瞬时记忆 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便产生感觉知觉,当刺激停止作用时,感觉信息仍按原来的形式保持一个极短暂的瞬间,犹如按原先的样子登记下来,这种短暂的保持或登记就是瞬时记忆。在瞬时记忆中材料保持的时间很短,大约0.25~2秒。在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完全依据它具有的物理性编码,有鲜明的形象性。保持的材料如果经过注意,它就转入短时记忆,如没有被注意,它就会很快消失。 斯珀灵针对传统的记忆方法的缺陷,设计了部分报告法。这种方法运用随机原理,使报告分段进行,有效控制住报告时滞引起的误差。他将全部刺激项目排成3×4的矩阵,刺激以50毫秒的时程出现,在刺激消失的同时,某一信号随即出现,被试者根据约定信号的种类报告相应的刺激行项目。根据被试者报告的准确率很容易计算出被试者的记忆量。 二、短时记忆 (一)短时记忆广度 短时记忆是指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的广度(记忆广度指材料呈现一次后被试者能记住的最大值)大约为7±2个组块。但如何组织好材料,在记忆储存的能量方面有重要的影响。 (二)短时记忆的编码特点——以听觉编码为主 大多数的人认为短时记忆是以听觉方式编码的。英国心理学家康拉德(Conrad,1964)做了实验,他用两组容易混淆的字母。BCPTV和FMNCX为实验材料,发现记忆混淆经常发生在声音相似的项目间(如S和X)。但在短时记忆中还具有其他方式的编码。 (三)短时记忆中常见的实验方法

1.记忆广度法 记忆广度法是研究记忆材料呈现一次后所能记忆最大量的方法。最早研究的是贾克布斯。研究者事先准备好一系列若干项目的刺激材料,各项目分别有3到12个左右的数字符号。实验时,主试者口述或用速示器向被试者呈现某个刺激项目,刺激消失即请被试者按照同样的次序说出刺激内容。 2.分散注意法 分散注意法程序的关键是在记忆的保持阶段。为了防止被试者利用间隙进行重复练习,必须把他的注意从记忆的材料上转移开来。1959年彼得森他们设计被试者对三个字母的组合或三个辅音字母的组合进行测验。后来默多克也做了类似的实验研究。 三、长时记忆 (一)多重记忆系统理论和实验 认知神经科学以多重记忆系统(multiple memory system,简称系统说)为理论基础,研究不同记忆系统的特征及神经基础。系统说以实验性分离为依据,虽然有关记忆系统的分类不统一,但都认为脑内存在着结构和功能不同的多个记忆系统和子系统。对于多重记忆系统的认识大多来自对脑损伤后记忆障碍病人的分离现象的研究。其次,动物实验、脑功能成像研究等也是研究学习记忆的重要方法。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大类。Schacter(1987)又将长时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两种,而Squire等(1993)则将长时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两大类,它们又分别包括不同的记忆形式。 图尔温等人(Tulving et aL 1985)提出启动效应(内隐记忆现象)代表一种新的记忆系统,即知觉表征系统,且用随机独立性的概念来论证这个观点。但威瑟斯宠等人用实验证明:在两种内隐记忆测验间发现了随机独立性,这就出现了矛盾。1990年图尔温设计了新的实验,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多重记忆说的观点。实验发现:在外显记忆测验中,针对同一目标的两种不同的线索,结果表现出中等程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1、在实验心理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有费希纳、冯特和艾宾浩斯。 2、费希纳的贡献:(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费希纳定律(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这三种针对的都只是感觉) 费希纳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一方面,他关于感觉测量的思想被后人进一步深化:对各种心理现象都试图进行科学量化研究,并用数字形式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从费希纳阈限思想的不足和缺陷出发,后人发展出了新的心理物理方法——信号检测论。 3、冯特的贡献:(1)冯特倡导用心理现象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2)冯特提出必须用试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使心理学真正地走进了科学殿堂。(3)冯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运用莱比锡大学的心理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撒遍心理学国际性发展的种子。 冯特的影响:他的研究实践和大量著述宣告了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搭建了实验心理学这座大厦的框架。 4、艾宾浩斯的贡献:(1)证明了试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2)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4)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的影响:(1)诱使后背心理学家们不断尝试将实验法应用于各种心理现象(2)他采用的人工条件下实验研究的方法,成为此后所有实验心理学研究的金科玉律,保证了实验心理学结论的客观性(3)仅从记忆研究这一点来说,艾宾浩斯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5、科学的目标: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6、非科学方法的特点:听信权威之言、注意凝聚、先验 7、科学方法的特点:强调系统的经验观察、能够自我校正、 8、实验室实验的优势:实验室情景比真实生活更可靠、实验室情景得出的结果更具说服力、不会直接将实验室结论无限推广到真实生活中去。 9、科学的原则:系统的经验原则、可重复原则、可证为原则、俭省原则 8、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相关研究法和实验法 9、怎样理解观察法是听自然演讲实验法还是向自然发问? 10、研究人类被试的伦理原则: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保护被试免遭伤害、保密原则。 11、实验心理学的一般伦理:在进行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研究者自始至终都应该奉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审慎的工作作风。 12、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确定课题、选择被试、确定实验控制(因素型、函数型)、数据整合和撰写研究报告。 13、怎么选择课题:实际需要、理论需要、个人经验、前人研究与文献资料 14、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假设、变量、控制 15、自变量包括:作业变量、环境变量、被试变量 16、对自变量的操纵:下操作定义、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2*2表示有两个自变量,每一个包含两个水平) 17、因变量要是客观的、量化的、有效的 18、实验心理学中的典型额外变量: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要求

实验心理学考点整理(含5年内真题)

名词解释 1.因素型实验:含义:即为探明所要研究的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而进行的实验。也叫“什么型”实验,“定性实验”或者“探索性实验”程序:控制其他因素,突出其中一个因素,探索此因素与所研究心理现象有无关系。然后再突出另一个因素,逐个探索,系统探明所影响的因素。 2.函数型实验:含义:指研究各种因素怎样影响行为的实验,试图确定研究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也叫作“怎样型”实验,“定量实验”或者“假设验证实验”。特点:对自变量进行大范围的量化操纵,观察因变量随自变量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确定二者的函数关系。 3.操作定义:是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作出具体的界定、说明。作出操作定义的过程就是将变量的抽象陈述转化为具体的操作陈述的过程。 4.天花板效应:由于实验任务过于简单,导致在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下,被试都获得很好的结果,且结果没有什么差别。 5.地板效应:由于研究者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导致在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下,被试都获得很差的结果,且结果没有什么差别。 6.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汉斯效应):指实验者有意无意通过各种表情、动作、言语将预期的要求给被试所造成的使实验结果有利于实验假设的效应。 7.要求特征:在实验过程中,被试会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产生某种假设,然后它们会以满足该假设的方式做出反应。 8.霍桑效应:是指主试和被试的人际关系影响实验效果的效应,人们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 9.安慰剂效应:是由暗示引起的被试行为向暗示方向发展的效应,如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10.双盲程序/双盲法:被试和实验者都不知道当下进行的实验目的和假设。

实验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 1、冯特、费希纳、艾宾浩斯的贡献 冯特:1879年,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费希纳:率先采用心理物理学方法研究色觉和后像,费希纳定律:S = K logR,第一次将人类心理现象进行了量化的表达。创造了三种测量阈限的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平均差误法. 艾宾浩斯:对记忆进行了研究,开创了实验方法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先河。创造了新的研究范式和新的变量测量方法:人工材料,节省法.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2、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 自变量:在实验中研究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因变量:由操纵自变量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的反应. 额外变量: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变量,在实验中需要对其加以控制3、主、被试效应 实验者(主试)效应:指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罗森塔尔实验” 指人类被试者对待实验和实验者的特定态度和动机影响到实验的结果。“安慰剂效应”,“霍桑效应” 4、因素型实验vs函数型实验 因素型实验:是研究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产生的原因或条件是什么的实验。(what) 函数型实验:是研究各种条件怎样影响心理现象或行为的实验,它要探明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how) 5、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 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影响因素: (1)个体的生长和成熟。 (2)历史因素。 (3)对被试的选择 (4)被试的缺失。 (5)前测的影响。 (6)实验程序的不一致。 (7)主试与被试的相互作用 (8)统计回归因素 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代表性和适用性。 影响因素: (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2)被试者样本缺乏代表性 (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6、实验报告的组成部分: 题目、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及附录. 7、试验方法:

实验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实验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2、因变量:指因为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 3、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4、相关变量: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 5、无关变量: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 6、操作性定义: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来下定义。 7、实验者效应:是指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 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是他们的反应附与主试的期望的现象。 8、实验设计:就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 9、被试间设计:是指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 (组)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情况。 10、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一个被试都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处理的情况。 11、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程度。 12、构念效度:是指实验研究假设与测量指标的理论构思及其操作化问题,即理论构思及其转换的有效性。 13、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14、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与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 15、实验信度:是指实验结论的可靠性与前后一致性程度。 16、加工定向注意:为了改进加工的速度或准确性而把认知加工过程限制并集中在所有当前信息的某个子集上的过程。 17、视敏度:是指分辨物体细节与轮廓的能力,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 18、等响曲线:是指每条曲线上各种频率的声音的响度感觉是相等的。 19、听觉掩蔽:是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 20、重复再现:即让同一个被试在不同的延时条件下对学习材料做多次回忆,将回忆的内容与原始材料进行比较,来测量被试记忆不断衰退与变化的情形。 21、系列再现:先让被试1再现出先前所记忆的材料,然后让被试2看被试1所再现的材料,并在一段时间后对此进行再现,这样依次进行下去的情形。 22、前瞻记忆:是指对于未来要执行的行为的记忆,即对于某种意向的记忆。 23、回溯记忆:指的是对于过去所发生事件的记忆。 24、启动效应:是指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 25、重复启动:是指前后呈现的刺激是完全相同的。 26、间接启动:除包含重复启动之外,还允许两个刺激有所差别。 27、期望误差:是指由于被试在长的序列中给予相反判断(期望转折点的尽快到来)的倾向所导致的误差。 28、习惯误差:是指由于被试在长序列中有继续同一种判断的倾向所引起的误差。 29、疲劳误差:由于实验多次重复,随着实验进程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的影响,而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与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 30、练习误差:是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与学习效果,而导致反应速度加快与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 二、问答题。 1、如何理解实验室研究情境与真实生活的关系? 2、观察法有何局限性? 3、实验法有何优点? 4、以人为被试的实验研究应遵循哪些原则? 5、自变量的种类有哪些? 6、测量因变量的客观指标有哪些?

《心理学》期末必考考试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期末必考考试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导引 第一章心理学概观 第一节啥是心理学 一、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2、科学的基本特征:客观性,验证性,系统性 二、 1、心理学的目标: (1)描述:客观地陈述事实,别涉及价值推断,也别寻求缘故,不过将研究咨询题的有关现象呈现出来。如认知能力和心理社会能力的进展趋势; (2)解释:揭示事实的缘故,分析现象间的前因后果。如抑郁性不差异的ABC理论; (3)预测:依照已有的知识和信息去恐怕某种事物或现象在未来发生的也许性。如判不分析; (4)操纵:采取措施,使事物朝着人们所希翼的方向进展,幸免消极事件的发生或将其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如书写考试焦虑可提高考试成绩。 描述和解释属于理论任务,预测和操纵则属于应用任务 第二节心理学的办法 一、 科学办法的6个基本步骤:观看;对咨询题举行定义;提出假设;收集证据和检验假设;发表研究结果;建构理论 二、要紧研究办法 1、观看法: (1)定义:是由研究者直截了当观看记录研究对象的行为,从而了解事物的特征或规律性的办法。 (2)优缺点: 优点:适合特点的研究咨询题;所观看的行为是亲眼所见,其行为和心理非

常少干扰,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被观看者别懂自个儿正在被观看,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观看者处在被动地位,只能消极等待预期行为的浮现;自然条件下行为难于按照人的主观意愿进展,结果难于重复;观看结果易受无关因素妨碍。 (3)注意事项:观看者效应;观看者偏差;拟人化错误 2、实验法: (1)定义:操纵无关变量。控制自变量从而了解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办法。 (2)优缺点: 优点:能操纵无关变量,推论因果关系;研究者处于主动地位,可有打算引起某种行为现象发生;可使某种行为在别同条件下重复发生,反复观看验证。 缺点;有点咨询题无法以实验的办法举行探讨。 (3)典型概念: 安慰剂效应:指没有实验控制时,被试的行为也发生了改变 3、相关法: (1)定义:了解两种变量之间关联到啥程度的办法 (2)优缺点: 优点:适合研究别容易被控制或者因伦理学缘故无法控制的心理现象;能够显示变量间的共变关系甚至做出预测。 缺点:无法确定因果关系 4、调查法: (1)定义:预先拟定所要了解的咨询题,让被调查者回答这些咨询题以获得研究所需资料的办法 (2)优缺点: 优点:简单易行,相对别受时刻空间的限制,别需要太复杂的设备;能在短时刻内调查最多对象,获得大量资料 缺点: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受被试妨碍大,别合作的态度落低研究效度;访谈法要研究者投入大量人力和时刻;咨询卷编制的质量和适用范围也会妨碍结果(3)注意事项:样本的代表性;恰当的言语表达;受过培训的调查者;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