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老师划)

实验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1、实验心理学是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心理实验是在严密控制的条件下,有组织地逐次变化条件,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心理现象的变化,确定条件和心理现象的关系。具有以下特点:目的性、准备性、验证性、因果性、严密性.实验心理学所讲的实验法一般是指在严密控制条件下的实验室实验。

2、自然观察法:使用自然观察法时,研究者只能被动地仔细观察和记录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所发生的情况,而不能有任何干预。实验则是人为地去干预、控制所研究的对象。

3、实验具有三个优点:(1)在实验的方法中,实验者可以在他愿意时,使事件产生,可以充分地进行精密的观察.(2)实验在同样条件下是可以重复的,别人可以验证它。(3)系统地变化条件,可以追究与此相随的事件的变化.

4、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放映产生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或自变项)。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者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或依变项).凡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都称为相关变量,而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无关变量(或无关变项)。在相关变量中,实验者用以研究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实验者不用于研究的那些相关变量称为额外相关变量,或简称为额外变量(或外扰变项)。由于在实验中额外变量是必须加以控制的,所以额外变量也被称为控制变量。评价一项实验设计的好坏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看研究者能否成功地控制那些额外变量.

5、因为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称为因变量,也就是反应变量、或反应测量.对于被试者的反应可以从下列几方面来测量:(1)反应速度(2)反应的正确性(3)反应的难度,(4)反应的次数或几率(5)反应的强度。

6、主试者为交代任务向被试者所讲的话,在心理实验中就称为指示语。主试者在给出指示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严格确定给被试者什么样的指示语不同的实验会有不同的要求。

2、在指示语中,要把被试者应当知道的事交代完全,试者要求被试者所做的事,可能是他从未做过的,要说明将要给他呈现什么,要他怎样做等等。

3、要保证被试者确实懂得了指示语,示语要写得简单明确。

4、指示语要标准化,先要把指示语写下来念给被试者听。应做到所给的指示语前后一致.

7、干扰实验程序的主—被试者的相互作用:主试者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他的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者,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的实验表明)人类被试者参加实验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总是以某种动机、态度来对待实验的。因而实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也依存于被试者对待实验的态度,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实验中的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

8、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要提高研究的科学水平,就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来控制额外变量。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排除法是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如果外界的噪音和光线影响实验,最好的办法是进入隔音室或暗室,这样可把它们排除掉霍桑效应和实验者效应会影响实

验结果,最佳的办法是采用双盲实验。从控制变量的观点来看,排除法确实有效.但用排除法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却缺乏推论的普遍性。

2.恒定法就是使额外变量在实验的过程中保持固定不变。用恒定法控制额外变量也有缺点:(1)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额外变量的其他水平上去。例如,如果只用男性成人作为被试者进行实验,其结果不能推广到女性成人.(2)操纵的自变量和保持恒定的额外变量可能产生交互作用。

3。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者的特点相等的一种方法.

4.随机化法随机化是根据概率理论,把被试者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

5。抵消平衡法是通过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式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以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目的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作用是控制序列效应。

6.统计控制法上述各种方法都是在实验设计时可以采用的。这些方法统称为实验控制。这种事后用统计技术来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称为统计控制。统计控制法除协方差分析外,还可用偏相关等方法.

9、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

(一)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因素:

实验的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影响实验的内部效度的因素有一下六个方面:1.生长和成熟;2.前测的影响;3.被试者的选择;4。被试者的缺失;5。实验程序的不一致;6.统计回归。

(二)影响实验外部效度的因素:

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实验的外部效度主要受下列三方面的影响: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2.被试者样本缺乏代表性;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提高实验内部效度的措施可能会降低其外部效度,而提高实验外部效度的措施又可能会降低其内部效度。

第二节

10、实验的程序就是实验的进程。它是指实验在各个阶段应做的事.

11、研究课题的来源通常有以下四个方面:

1.实际需要;

2.理论需要;

3.个人经验;4。前人的研究与文献资料

12、实验的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因素型实验,即探求规定行为的条件“是什么”的“什么型实验”,或是探明行为的规定要因的实验。第二种类型是函数型实验,即探求各种条件是“怎样”规定行为的“怎样型实验”,或是探明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实验。

13、涉及被试者选择的问题有:(1)是使用人类被试者还是使用非人类被试者?(2)被试者应具备哪些机体特征?(3)用哪一种取样方法才能使被试者样本代表总体?这些问题的解答主要取决于二个因素:即课题的性质及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

14、操作定义: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们的程序下定义就叫操作定义。

15、反应指标的选择选择指标的条件很多,主要有:1。有效性;2.客观性;3。数量化。

16、(了解)实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和综合:

(一)心理学研究的资料类别:1。计数资料;2.计量资料;3.等级资料;4。描述性资料

(二)研究资料的整理与解释:1。选用某种统计方法都有其前提条件;2。根据实验所得到的资料,在验证实验的假设时,不外有两种结果。

17、一个完整的实验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摘要、题目、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及附录。

第三节

18、实验心理学建立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于应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心理学问题。

19、从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到目前仅一百年的时间,它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主要分为一下两个阶段:

一是心理实验发展的第一阶段,大约从18 世纪中叶到19 世纪中叶是心理实验发展的第一阶段,莱比锡大学解剖学和生理学教授韦伯首创了实验测量和用数学公式表示感觉的差别阈限韦伯根据多年的研究结果,总结出关于人的感觉方面的某些规律性的知识,后人称之为韦伯定律。

二是心理实验发展的第二阶段,心理实验发展的第二阶段始于19 世纪60 年代,一直延续到今天.

20、1879 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实验室.冯特的学生铁钦纳发展了其师的“内省实验法”,在内省实验法上,铁钦纳为提高自我观察的效度设定了更多的限制,要求被试者接受更严格的

训练,使研究的范围越来越窄。

第二章实验设计

第一节

1、一般根据对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就可把实验设计的类型大体上分为三种:被试者内设计、被试者间设计以及同时包括被试者内与被试者间的混合设计。被试者如果在自变量发生变化的所有情况下接受实验,则是被试者内设计。如被试者只接受多个自变量情况中的一个,即不同的被试者接受不同自变量的处理,这类设计便是被试者间设计.所谓混合设计,是指在一项实验中,有些自变量是被试者内的,而有些自变量是被试者间的。

被试内设计包括:实验前后设计、定势系列设计、抵消实验条件设计。

被时间设计包括:随机组设计、配对组设计。

实验前后设计的优点:(1)能较明显地检查出实验处理的效果如何。(2)对被试者的需要量较少,一组被试者当二组被试者用,无须再增设被试者控制组。不足之处:各类被试者内设计的共同缺点是,这类设计需要每个被试者在实验中花费很多时间。通常一个被试者被要求执行几项任务,这势必会产生疲劳,影响实验结果.而前、后设计还有二个不足之处:(1)由于前、后两次观测之间存在时间间隔,这就会带来外来影响。一般来说,前、后间隔时间愈长,则影响就愈大.反之,如果前、后两次观测时间很接近,倒可以认为这是实验处理引起的行为差异。(2)容易产生顺序误差.即前面的观测影响后面观测的结果,从而影响实验结果。例如实验中第一次观测会产生学习、疲劳、情绪等效应,从而影响第二次观测的结果。

第二节

2、多因素实验设计是指在同一个实验里可以同时观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的影响,以及自变量与自变量交互作用的效果的实验设计。

3、拉丁方设计(或拉丁方格设计)是多变量实验设计中一种较为常用的设计方案.

第三章反应时间

第一节

1、反应时间(或反应时)(reaction time,简称RT),它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不是指执行反应的时间,而是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反应时间是实验心理学常用的反应变量之一。

2、作为反应时间的实验是1850 年由著名生理学家赫尔姆霍兹发明的。在1865 ~1868 年间,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第一次企图研究心理因素如何影响一切简单

的与复杂的反应。1850至1969 年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称之唐德斯反应时ABC 时期.这是反应时研究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方法学的核心是减数法。1969 年心理学家斯顿伯格提出了加因素法之后,反应时研究便进入第二阶段,开始了反应时间研究的新时期。

3、简单反应时间是给予被试者以单一的刺激,要求他作同样的反应。

4、选择反应时间是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各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反应.

5、反应时间实验的要求:进行反应时间实验,除了和其他心理实验一样,都要很严格地控制实验条件,像刺激的强度和刺激持续的时间等等。研究者必须把握下列两个要点:1.对被试反应的要求首先从被试反应要求上看,应避免出现过早反应或其他错误的反应。防止出现“假反应”的有效措施是在实验中插入侦察试验,即给预备信号之后并不呈现刺激。2.选择反应数目需要与辨别的刺激数目相等。

6、反应时间的因变量:

反应时实验中有二个基本因变量(或依变项),即速度和准确性.反应时间实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权衡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的相互关系。人们都有这样的常识,当一个人很快去完成某件事时,他会比慢慢地做某件事犯更多的错误。反之,如果某人很正确地做某件事时,速度上就会变慢。心理学家称这种关系为速度—准确性权衡。这是反应时实验中因变量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进行反应时间实验时,应考虑速度和准确性两个指标,当然,有时可以同时选择二个指标,有时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指标.但是在只选择其中一个指标时,应对另一个指标有所交代,说明其可以忽略不计的原因. 第二节

7、任何一种有效的测量反应时间的仪器都包括三个部分:刺激呈现装置,

反应装置和记时装置。

第三节

8、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它要随着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的不同而有变化。从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二大因素进行分析。反应时间受刺激变量影响因素:因刺激的不同类型而异;因刺激的强度不同而异;因刺激的复杂程度而异;因刺激呈现方式不同而异。反应时间受机体变量影响,影响反应时间的机体变量为数众多,主要有:机体适应水平、准备状态、练习次数、动机、年龄因素和个别差异、酒精和药物作用等.一般认为,自发育阶段至25 岁前(青少年阶段),反应时间随年龄增长而减少,起初减得快,以后较慢。但60 岁以后反应时间开始有了较大增加。

第四节

用反应时间分析信息加工的方法(重点)

9、反应时间测量有两个用途:(1)作为成就的指标,因为你对一件工作越精通,你就完成得越快;(2)也可作为借以产生一种行为结果的内部过程复杂性的指标,因为内部

过程越复杂,它所消耗的时间便越长.

10、一些有影响力的实验心理学教科书,把心理学上反应时间的研究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称减数法时期,它是由唐德斯奠定基础的.又称唐德斯反应时ABC或唐德斯三成分说。第二个时期称加因素法时期,它是由斯顿伯格奠定基础的。减数法乃是一种用减数方法将反应时间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它是由唐得斯首先提出的,故又称唐德斯减数法。

11、减数法(逻辑原理):唐德斯最初应用这种实验来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此特定心理过程即为所要测量的心理过程,而二者在其余方面均相同,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过程所需的时间。举例来说,当被试者觉察一个灯光刺激后立即用右手按键作出反应,这样就测到一个简单的视觉反应时(RT1)。如果实验安排红绿两个色光刺激,并要求被试者看到红光后立即用右手按键来反应,而看绿光时则不作出反应,这样测到的复杂反应时(RT2)要长于前面的简单反应时.这两种反应时作业的区别仅仅在于后者需要将红绿两个色光刺激区分开来,所以这两种反应之差就是辨别过程所需的时间,即RT2—RT1=辨别过程时间。减数法反应时实验的名称也由此而来。同理,如果实验仍安排红绿两个色光刺激,但要求被试者在看到光刺激时,不但要作出辨别,而且还要对反应作出选择。将这样测得的反应时(RT3)减去含有辨别过程的反应时(RT2),就得到选择过程所需的时间,即RT3—RT2=选择过程时间.

12、唐德斯的减数法把反应分为三类,即A、B、C 三种反应:第一类反应称A 反应,又称简单反应;第二类反应称为 B 反应,又称选择反应;第三类反应称为 C 反应, 又称辨别反应。通过以上叙述,我们可以分析A、B、C 三种反应的辨别和选择心理操作所要求的时间。减数法顾名思义,其A、B、C 三种反应是按减法规律进行的。13、减数法的典型实验:

1.证明心理移转存在的实验70 年代初,库柏和谢波德(Cooper&

Shepard,1973)用减数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移转(注3-3)的存在.

2。句子-图画匹配实验在80 年代,心理学家克拉克和蔡斯(Clark&

Chase,1972)作了句子—图画匹配实验.

3。证明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阶段

的实验。

14、减数法的反应时间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处理(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这种实验在原则上是合理的,在实践上是可行的。认知心理学也正是应用减数法反应时间实验提供的数据来推论其背后的信息加工过程的.

15、在20 世纪,斯顿伯格(Sternberg,1969)发展了唐德斯的减数法反应时间,提出了加法法则,称之为加因素法。

加因素法反应时间实验的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16、开窗实验,既和减数法反应时实验有相同之处,又和加因素法反应时实验有相

同之处。如果能够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那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了,这种实验技术称为“开窗”实验。

第四章传统心理物理法

第一节

1、费希纳在德国生理学家韦伯研究的基础上,设最小可觉差(或最小可觉差异)是感觉单位,经过许多实验和推导,最后得出感觉与刺激的对数成比例的这一公式: S=K lg R(S 代表感觉,R 代表刺激,K 为常数)。他于1860年发表著名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标志着心理物理学的诞生。

2、绝对阈限(RL):指刚刚引起心理感受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阈限(DL):指刚刚引起差别感受的最小差别。

3、测定阈限的实验特点:

(1)选择好刺激系列和反应系列(物理量为横坐标,心理量为纵坐标)

(2)要尽量简化被试对刺激所做的反应(判断有无,辨别相同还是相异)

(3)测定的次数要多些(不是分界点而是过渡区,100次以上)

第二节

4、测定阈限的三种传统方法:极限法、恒定刺激法、平均误差法.

极限法:

极限法,又称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或最小差异法)等,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

(1)用极限法法测定绝对阈限

特点: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及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①自变量:刺激系列

要按递增和递减系列交替呈现,起点要大于或小于阈限;一般选10到20个强度水平;递增和递减序列要分别测定50次左右(共100次左右);避免被试形成定势,每次呈现刺激的起点应该随机变化。

②因变量:被试的口头报告

当刺激呈现之后,感觉有就报告“有",感觉无就报告“无",主试记录“+”“-”;递增时直到第一次报告“有”,这一系列停止,递减同理;说不准可以猜,但不可以放弃,也可以记录“?”

③阈限的确定:

阈限是统计值,被试报告“有"和“无”这两个刺激的中点,就是这一刺激系列的阈限。

具体计算:可以将所有各系列的阈限求平均数;可以先分别求出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的平均数再求出两系列的平均数;也可以将每相邻的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的阈限为一组求平均数,然后再求各组的平均数。

④误差及控制

习惯误差:指被试因习惯于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状态,而对新的刺激做了错误的判断。

期望误差,是指被试因过早期望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的错误判断。

分析时对递增与递减系列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控制方法是交替应用递增和递减

系列的刺激,而且二者的次数相等。

练习误差:是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境,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而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

疲劳误差:由于实验多次重复,随着实验进程而发展的疲劳或厌烦情绪的影响,而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

分析时对前一半与后一半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控制方法是以ABBA顺序呈现递增和递减序列,其次数要相等,在整个序列中在前和在后的机会也要相等, (2)用极限法测定差别阈限

①自变量:两个刺激

标准刺激(固定的强度,大小不变),每次比较都出现。

比较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匹配呈现。

②因变量:口头报告,一般用三类反应,“+”“-"“=”

③差别阈限的确定:

A、在递减系列中最后一次“+”到非“+”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Lu);第一次非“-”到“-”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下限(Ll)。

B、在递增系列中的最后一次“-”到非“-”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下限(Ll);第一次非“+”到“+”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Lu)。

C、上限与下限之间叫不肯定间距IU。

D、不肯定间距的中点叫主观相等点(PSE),理论上PSE应与标准刺激(St)相等,但实际有差距,叫常误(CE).

E、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或取上差别阈(DLu=Lu-St)和下差别阈(DLl=St-Ll)之和的一半为差别阈限.

上差别阈DLu=Lu-St

下差别阈DLl=St-Ll

主观相等点PSE=IU/2=(Lu-Ll)/2

常误CE=St-PSE

差别阈限DL=[DLu+DLl]/2

=[(Lu-St)+(St-Ll)]/2

=[Lu-Ll]/2

④误差及控制

除了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还要控制因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同时呈现所造成的误差,用多层次的ABBA法。

平均差误法:

平均差误法(或均误法)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适用于测量绝对阈限和等值,但也可用以测量差别阈限.

程序: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客观上一般不可能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样,于是每一次比较都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可得到平均误差.

(1)用平均差误法测定绝对阈限

①自变量:让被试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与一个标准刺激相等,标准刺激假设为零。

②因变量:被试每次调整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相等那个数值。

③绝对阈限的确定:让被试每次调到刚刚感觉不到(即与零标准刺激等值),然后把各次测定数值加以平均即为绝对阈限.

(2)用平均差误法测定差别阈限

①自变量:呈现一个标准刺激,让被试调整一个比较刺激。比较刺激是一种连续的量,在被试认为接近时,可反复调整,直到其认为满意为止.

②因变量:被试每次调整的数值,即其认为与标准刺激相等的数值。

③差别阈限的计算:

因为平均误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可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感受性,方法有两种:

把每次调节的结果(或每次的判断)与标准刺激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

AESt=∑\X-St\/N

把每次调节的结果与主观相等点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做差别阈限。

AEM=∑\X-PSE\/N

④误差及控制(视觉长度辨别)

空间误差:标准刺激在左边和右边的次数应各占一半。

动作误差:被试从长与和短于标准刺激处开始调节的次数也各占一半。

恒定刺激法:

恒定刺激法(或固定刺激法)又叫正误法、次数法,它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可用于测定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和等值,还可用于确定其他很多种心理值.

此法的特点是:根据出现的次数来确定阈限,即以次数的整个分布求阈限。

具体做法:

主试从预备实验中选出少数刺激,一般是5~7个,这几个刺激在整个测定过程中不变。

选定的每种刺激要向被试呈现多次,一般每种刺激呈现50~200次。呈现刺激的次序事先经过随机安排,不让被试知道。

在统计结果时必须求出各个刺激变量引起的某种反应(有或无,大或小)的次数.

特别注意:

在实验之前需要选定刺激。

最大强度:每次呈现被感觉到的可能性不低于95%。

最小强度:每次呈现被感觉到的可能性不高于5%。

各个刺激之间的距离相等,每种刺激强度呈现不得少于50次.

(1)用恒定刺激法测绝对阈限

①自变量:5~7个等距刺激强度

②因变量:口头报告.有“+”,无“-”,根据被试对不同刺激所报告有无的次数来求出百分数,以此来计算阈限。

③绝对阈限的计算:直线内插法、平均Z分数法、最小二乘法。

例如:测定两点阈的实验

(2)用恒定刺激法测差别阈限

①自变量:将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加以比较。

标准刺激是能被感觉到的某一刺激强度;比较刺激一般从完全没有被感觉出差别

到完全感觉出差别的范围内选定5~7个刺激强度作为比较刺激。

比较要随机呈现,每个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至少要比较100次.

②因变量:口头报告

较早的方法:三类反应“+”“="“-”

后来改进:二类反应“+"“-”

三类反应和二类反应各有利弊,实验时可以根据情况情况选定其中的一种。

③差别阈限的计算

三类反应:

上限为50%次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下限为50%次轻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二类反应:取75%的差别阈限。

④误差及控制

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继时呈现,可能产生时间误差.正的时间误差:主观相等点大于标准刺激。负的时间误差:主观相等点小于标准刺激。

控制方法是标准刺激与比较刺激相继出现的前后顺序交替改变,但次数相同.

第三节心理量表法

5、顺序量表(或序级量表)是一种较粗略的量表,它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只是把事物按某种标准排出一个次序。一般用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来制作顺序量表。

6、等距量表是一种有相等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的量表。等距量表除了其有类别量表和等级量表的性质外,它要求整个量表的各个部分的单位是相等的,但没有绝对的零点。这在量表上单位是等距的。但它的参照点是人定的,这不是绝对的零点。等距量表没有绝对的零点,只能做加减的运算,不能作乘除的运算。

7、比例量表(或比率量表)既有真正的零点,也是等距的。可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比例量表的制作方法有分段法和数量的估计法.

第四章现代心理物理法

第一节

1、经典的阈限测量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能够把被试的辨别能力(感受性)和他们做出判断时的倾向性(反应标准)区别开来.也就是说,经典的阈限测量没有考虑许多非感觉变量对被试的影响.在这些非感觉变量中,主要有下列二种最为主要:1。刺激出现的概率 2.反应代价.

2、费希纳从韦伯定律△I/I=K出发,提出二个假设:(1)每一个最小可觉差(jnd)可看作感觉上的一个最小变化,它的主观量是相等的,是感觉的单位;(2)任何阈上感觉的大小都可用感觉随机刺激变化而发生的总和表示,亦即可用最小可觉差作为感觉单位,对阈上感觉量进行间接测量。那么可用下列公式表示函数关系:S=KlgR [S:感觉大小(以jnd为单位)R:刺激强度K:常数]这就是费希纳定律(或费氏定律)(Fechner’s Law),也可称为对数定律。

3、史蒂文斯对费希纳的对数定律进行了批评他于1957年根据多年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刺激强度和感觉量之间关系的幂定律:S=bIa [S:物理量I的幂函数b:量表单位决定的常数a:感觉道和刺激强度决定的幂指数]

史蒂文斯用数量估计法获得了大量的实验数据。数量估计法是制作感觉比例量表的一种直接方法.

第二节

4、信号检测论(或讯号侦察论、讯号觉察论)(简称SDT)乃是信息论的一个分支,研究的对象是信息传输系统中信号的接受部分。它最早用于通讯工程中,即借助于数学的形式描述“接受者”在某一观察时间将掺有噪音的信号从噪音中辨别出来。

信号检测论的统计学原理的四种结果:击中、虚惊、漏报、正确拒斥.

对信号起着干扰作用的因素都可当作“噪音”。

5、事实上,当实际是H0而选择的是H1的概率,即所谓第一类错误,为QFA.曲线P0(X)在Xc的右边所包面积就代表这个积分(见图5—8),亦即为虚惊率.当实际是H1而选择的是H0的概率时,即第二类错误为QM。曲线P1(X)在Xc 左边所包的面积就代表这个积分,亦即为漏报率。观察员所用的值Xc依赖于这些错误要付出多少代价。

6、检测论的二个独立指标:因为被试者在报告他对某个刺激或信号的感受时,总是受到动机等因素的影响,考虑其得失利害,采用某种策略,做出某一抉择,使被试者自己的报告符合他最大的利益。根据信号检测论把刺激的判断看成对信号的侦察和做出抉择的过程。这样,在同一过程中就出现了两个独立指标:

一个是感觉辨别力指标(d’),表示感知能力,又称为感觉敏感性;

一个是反应偏向,可用似然比值(β),有时也用报告标准(C)来表示,它包括利益得失、动机、态度等因素。

两个指标如何计算?(P233-P243一定要看书)

7、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有什么特征,如何制作?(P243—P249一定要看书)

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感受性曲线,这就是说,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以虚惊概率为横轴,击中概率为纵轴所组成的坐标图和被试者在特定刺激条件下由于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得出的不同结果画出的曲线。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是严格地由给定阈的信号和噪音的概率密度函数决定的。

第五章视觉实验

1、当我们走进电影院,最初什么也看不见,需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适应,并能区分周围物体的轮廓。这种对低亮度环境的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称为暗适应。

2、人从暗处到亮处,眼睛大约经过一分钟就能适应,这是明适应(或亮适应)。明适应时,眼的感受性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与暗适应正好相反.

3、视敏度是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视敏度通常以找出两个物体之间的最小间隔来表示,它受物体的网膜映象、照明等因素的制约。

4、影响视敏度的因素除了物体大小和距离之外,主要还有:

1.不同亮度会影响视敏度亮度增加,则视敏度增加,两者关系是对数关系。

2.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度不同,视敏度将受到影响当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度加大时,则视敏度提高;反之,视敏度降低。

3。视网膜不同部位的视敏度也不同因为锥体细胞对细节分辨起主要作用,所以,在视网膜中央凹处(即锥体细胞集中之处)视敏度最大。

4.视觉的适应影响视敏度暗适应时眼睛的视敏度不如明适应时的视敏度高,这是因为视杆细胞与视锥细胞在功能上不同的结果。

5.闪光盲会降低视敏度在明适应的条件下,突然的强光刺激会暂时降低视敏度,这种

现象称为闪光盲。

6。练习可以大大提高对目标物的视敏度。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

5、一个间歇频率较低的光刺激作用于我们眼睛时,就会产生一种一亮一暗的闪烁感觉,随着光的刺激的间歇频率逐渐增大,闪烁现象就会消失.由粗闪变成细闪,当每分钟闪光的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感到是一个完全稳定的或连续的光。这一现象称闪光的融合。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称为闪光临界融台频率。

不同人的CFF的差异相当大,但一般人的临界频率为30~55赫,这个数据也告诉我们差异达一倍左右。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最早是用制成扇形的圆盘在光源前旋转来测定的.顾名思义,称之为转盘闪烁方法。

6、颜色混合(或混色)涉及两大法则,一是满足色光混合的加色法,二是符合颜色混合的减色法.

7、加色法(或相加混色)的原色是红、绿、蓝,它们的波长分布属于可见光谱的两端和中部。加色法的结果可用简单的式子表示如下:

红色+绿色=黄色;红色+蓝色=紫色;蓝色+绿色=青色;红色+蓝色+绿色=白色

8、减色法(或相减混色)的三原色是黄、青、紫,它们是加色法三原色的补色。

第八章知觉实验

第二节

9、知觉组织的四个法则:

1.接近法则是指视野中的接近(即空间位置相近)容易合成一组,构成轮廓,当然,接近不限于空间视觉方面,也可以在时间和听觉等方面.

2。在形状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以及在亮度和色彩方面相同或相似的图形倾向于合成一组构成一个图形是为相似法则。

3、形成一个好图形(或完形)的刺激将具有组合的倾向.好图形一般是同一刺激显示的各种可能的组合中最有意义的图形,此即为好图形法则。

4、过去经验和定势(非刺激性因素)

二可图(又称双关图或暧昧图)是指对象和背景可以不时加以转换的图形,即在一个图形上,一部分被知觉为对象,其余的就成了背景,背景和对象可以变换。同一图形可以产生两种知觉现象,这说明了知觉的选择性.这也是知觉的一个特性.除视觉之外,其他感觉也有知觉的组织以及对象和背景的关系.

10、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会被一些线索所迷惑,我们所感知到的现象并不反映或者符合外部刺激,这就产生了通常所称的错觉。

掌握错觉的应用(P411-P420)

11、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距离、缩影比、照明改变的时候,知觉对象的大小、形状和颜色的相对固定性。包括:.颜色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注;位置恒常性(或方向恒常性)。

第三节

12、判断距离起作用的主要条件:

1、生理调节线索仅指纯生理上的调节线索,包括眼睛的调节和双眼视轴辐合。

2、许多深度线索只需要一只眼睛就能感受到,刺激物所具的此类特征,称为单眼线

索。

3、双眼线索主要是指双眼视差,双眼视差是知觉立体物体和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重要线索。

13、深度视锐是指能够辨别两个处于不同距离上物体之间距离的能力。深度视锐是双眼视差对距离或深度的最小辨别阈限。

第九章记忆实验

第二节

1、感觉记忆(或感官记忆)又称为瞬时记忆。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便产生感觉知觉,当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仍按原来的形式保持一个极短暂的瞬间,犹如按原先的样子登记了下来,这种短暂的保持或登记就是感觉记忆.

2、短时记忆是指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的广度(记忆广度指材料呈现一次后被试者能记住的最大值)大约为7±2个组块.但如何组织好材料,在记忆储存的能量方面有重要影响。

3、长时记忆是从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终身都能保持的记忆。从信息来源来说,它是对短时记忆加工复述的结果,但也有些长时记忆是由于印象深刻,如富有情感的事物,便能一次形成.在长时记忆里,大多是以意义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的,即按意义加以整理、归类储存和提取。人类的长时记忆大多数是要经过言语加工的。材料的组合依赖于概念的分类。但在长时记忆中编码方式有听觉的,也有视觉的等等。

4、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回忆法、再认法、再学法、重建法、部分报告法、记忆广度法、分散注意法.

一、回忆法

回忆法是研究记忆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当原来的识记材料不在面前时,要求被试者再现出原来识记材料的方法,故而也称再现法(或复现法)。

回忆法又可分为三种主要形式:系列回忆法、对偶回忆法、自由回忆法。

系列回忆法(或依序回忆法)这种方法的主旨是要测量被试者达到某种记忆标准所需要的学习时间或学习遍数,所以又称为学习时间(遍数)法.

A系列回忆法的基本程序比较简单:实验者根据材料特点先确定“熟练的标准”,要求被试者背诵实验材料,直到符合标准为止。为了达到所订“标准”,被试者需要一定的时间或者经过多次“尝试”,实验者再根据时间或遍数确定被试者的回忆水平. B对偶回忆法又可称为成对联合法(或联对法),是由卡尔金斯(Calkins,1896)于19世纪末提出。对偶回忆法实验一般有两种程序,一是预期法,二是检验法。预期法的程序分成两步:第一步先单独显示刺激项目,要被试者努力预想对应的反应项目。检验法程序不同于预期法的地方是,被试者先学习材料的所有刺激和对应的反应项目.检验一般不规定速度,允许有足够的时间让被试者回忆,但具体操作时实验者仍可限定时间,比如30秒。检验程序也是一轮一轮地进行的,一被试者全部通过为终结,而每实验一轮要改变呈现顺序.根据这样的安排,检验阶段的刺激出示顺序必须不同于预期程序.在对偶回忆法实验中,刺激材料和配对是极其重要的变量。

C自由回忆法对所回忆的资料在顺序上不加限制。自由回忆也遵循某些规律。被试者无顺序回忆实际上表现出三条规律:1。自由回忆法能体现系列材料效应;2。自由回忆的顺序表现出一定的结构;3。自由回忆并没有耗尽全部有关记忆

二、再认法

再认法是检查记忆保持量的方法,它是把识记过的材料(亦称旧材料)和未识记过的材料(亦称新材料)混合在一起,要求被试者把两种材料区分开来。

其程序分成两个阶段进行,先向被试者呈现一系列刺激项目,接着将含有先呈现的刺激称为有关刺激,即识记过的材料,后呈现的包括有关刺激和无关刺激即未识记过的材料.如有关刺激有20项,无关刺激有30项,合起来后呈现的就有50项刺激了。刺激呈现后,要求被试者逐项判断并作出“是”或“否”的反应,反应“是"的意思表示他认识这项刺激或判定这项刺激在第一次呈现中曾经看到过。反之,则反应“否”.实验程序要求被试者做的是“二择一”选择,体现了“再认法”的基本程序.

三、再学法

再学法也称节省法.

此法是要求被试者学习一种材料,达一定标准后,经过一段时间,再以同样的程序重新学习这些学过的材料,达到初次学习的标准为止。再学习与初学习两次学习所需要的练习次数之差,即代表初学习之后所保持的记忆.

再学法是艾宾浩斯早期创立且颇为看重的方法。保持(或保留)是记忆以后,保留印象的过程。

四、重建法

或重构法,它的程序简单地说就是请被试者复现刺激项目的次序或排列.

五、部分报告法

斯珀灵针对传统的短时记忆方法的某些缺点,设计了部分报告法,以便弥补以前那些用全部报告法(或整体报告法)研究短时记忆的缺陷.

六、记忆广度法

记忆广度法乃是研究记忆材料呈现一次后所能记忆最大量的方法.

实验一般从一个短的刺激开始,逐步增加长度,直到被试回答发生错误为止。

七、分散注意法

分散注意法程序的关键是在记忆的保持阶段

第三节

5、内隐记忆,其根本特征是被试者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它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能自然地表现出来,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者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故这种记忆也被称作无意识记忆(或潜意识记忆)或无察觉记忆.

6、启动效应是指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启动效应一般又可分为重复启动效应和间接启动效应二种。

内隐记忆的研究主要使用重复(直接)启动范式,包括前面介绍的四类测验以及偏好判断、单词提取等。

第四节

7、罗迪格等人归纳了13种内隐记忆测验的类型,包括:残画辨认,词干补笔,残词补全,词汇决定,词的确认,知觉辨认,同音词拼写,相关信息的自由联想,新联系的完词,偏好判断,条件作用,习惯化,单词提取,人脸辨识等。归纳起来,主要可分为词干补笔和知觉辨认二大类。

词干补笔是指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测验时提供单字的头三个字母,让被试补写其余二或三个字母构成一个有意义的单字.例如jui__填成juice,补笔的另一种形式是残词补全,是让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把缺一些字母的缺笔字填上适当的字母成

为有意义的单字(如a__a__in填成assassin,__ys__ry填成mystery等等)。

虽然词干补全测量的是一些永久性的知识,但这些知识的提取也依赖于实验中发生的事件。

知觉辨认乃是在实验中,被试首先学习一系列单字,然后要求他在速示条件下(3 0毫秒)辨认学过的单字以及另外一些未学过的单字.通常的结果是,学过的单字辨认率显著高于未学过的.在词汇决策实验中,被试首先学习系列单字,然后要求他对呈现的单字与无意义的字母串作出判断。通常反应时间是因变量(或依变项)。

实验心理学复习要点

实验心理学复习要点 名词解释: 1.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 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 2.韦伯定律:韦伯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 规律性,用公式来表示,就是△Φ/Φ=C,其中Φ为原刺激量,△Φ为此时的差别阈限,C为常数,又称为韦柏率。 3.费希纳定律:费希纳定律是一个表达简单的定律,其公式为S=KlgR,其中S是感 觉强度,R是刺激强度,K是常数。简单来说,这个定律说明了人的一切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肤觉(含痛、痒、触、温度)、味觉、嗅觉、电击觉等等,都遵从感觉不是与对应物理量的强度成正比,而是与对应物理量的的强度的常用对数成正比的。这个定律是19世纪德国心里物理学家费希纳(Gustav Theodor Fechner,1801~1887)在他的表兄和老师韦伯(Ernst Heinrich Weber,1795~1878)的定律基础上建立的,所以又称为韦伯-费希纳定律,也正是因为这个定律,心理物理学才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建立起来。 4.准实验设计:准实验研究是指在无须随机地安排被试时,运用原始群体,在较为自然的 情况下进行实验处理的研究方法。 5.真实验设计:在随机化原则基础上分配被试,能够充分控制全部内在的无效变异源和外 在无关因素的影响,以获得比较准确的实验结果的设计。它是相对于准实验设计而言的,真实验设计是在各种设计方法中要求控制条件最严密、操纵自变量最有效和测定记录因变量最准确的一种。 6.自变量的混淆:自变量混淆——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 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情况就称为自变量混淆。 7.双盲实验:双盲实验是一种更加严格的实验方法,通常使用与人文科学(human subjects),旨在消除可能出现在实验者和参与者意识当中的主观偏差(subjective bias)和个人偏好(personal preferenes)。在大多数情况下,双盲实验要求达到非常高的科学严格程度。 顺序效应:由顺序的不同所导致的差异称作“顺序效应”,即,当信息以a-b的顺序展示, 和以b-a的顺序展示,人们会有不同观点的效应。顺序效应(Sequence Effects)是指刺激呈现的顺序影响人们判断的现象。 8.ROC曲线:ROC曲线是根据一系列不同的二分类方式(分界值或决定阈),以真阳 性率(灵敏度)为纵坐标,假阳性率(1-特异度)为横坐标绘制的曲线。传统的诊断试验评价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必须将试验结果分为两类,再进行统计分析。ROC曲线的评价方法与传统的评价方法不同,无须此限制,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允许有中间状态,

实验心理学期末复习整理(考试题红笔标出)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第一章引论 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实验心理学的建立。 2、实验心理学的重要性:是各门心理学的基础 3、观察法与实验法: 观察法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行观察,实验法是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 实验法的特点:①可控性②可重复性(结果可检验)③可以进行因果的推理(实验法最重要的特点) 4、实验范式:以范式是指按照某一比较公认的路线或观点所采取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步骤 【例】①斯楚普实验②加工水平效应③补笔④记忆研究中对偶联合范式(已经停用) 5、心理学规律的性质 定量研究:将数据定量表示,并将结果从样本推广到所研究的总体 定性研究:依据一定的理论与经验,直接抓住事物特征的主要方面,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 6、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伦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审慎的工作作风 7、研究人类被试的伦理原则: ①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②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③保护被试免遭伤害④保密原则 8、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每个标题后面要再写一句话解释) (1)确定课题、形成假设(怎么来确定课题,课题的来源:有些实际需要、文献综述、理论综述) (2)选择被试:选择有代表性的被试,采用随机化原则,再写几条随机化的方法 (3)实验实施:确定实验控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都要进行控制,对随机变量尤其是额外变量进行控制(4)数据处理:不同的实验设计对应不同的实验处理方式,把对应的实验处理方式写一下 (5)报告撰写:自由发挥 第二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主试和被试(对结果产生影响的情况:①主试对被试的影响②主试的态度③被试的态度) (一)主试对被试的影响 1、主试通过指导语对被试产生影响 2、实验者效应 (1)定义:主试者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者,使他们的反应符合实验者的期望 (2)包括:①罗森塔尔效应②实验者的性别、种族、肤色等 (3)实验者效应的消除: ①双盲:实验者与被试都不知道实验处理类型和实验预期结果 ②实验的自动化:被试通过计算机或者其他设备做实验 (二)被试的动机和态度对实验的影响 1、要求特征(需要特征): (1)定义:被试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2)包括:①霍桑效应:因为被试知道自己处于实验中,是被观察者,所以他们会尽力去做,提高效率 ②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 舒缓的现象 (3)要求特征的消除 ①单盲:被试不知道自己正在参与实验或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实验处理组 ②掩饰情节:不告诉被试真正实验的假设(掩饰情节并不常用)

实验心理学期末知识点整理

实验心理学期末知识点整理 必考考点 挑选题 反应性:观看过程中参与者的反应 要求特征:导致被试推测实验目的或实验者期望的一些实用线索 社会惰化列联研究决策标准感觉性 差不阈限:是指刚才能引起差不感受的刺激间的最小差不。 操作性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别确信间距 韦伯定律 最小可觉差JND:相距为一具差不阈限的两个刺激之间的差不所引起的内部感受 费希纳定律:相信所有的最小可觉差都会产生相同的感受增加,想做比例量表,事实上是顺序量表。 史蒂文斯定律 盲视:描述被试别承认故意识知觉时其盲点具有知觉能力 客观阈限、主观阈限会聚操作 SOA 提示-刺激间隔心理别应期 别对称迁移等于连续效应阻滞实验消退 对偶联合回顾前摄干扰量表衰减效应 被试变量 天生的(年龄、性不、种族) 社会引起的(社会阶层、宗教、居住区) 疾病有关的(肢体残缺、智力低下、脑外伤、灾害后果) 简答题 阈限:我们能别能讲乙的听觉更敏锐一些? 也许甲乙都有着同等的听觉感觉性,然而他们推断是否听见声音的标准别一样。乙可能比较冒进,只要听见大概有声音就讲“有人敲门”;甲可能比较保守,

除非有百分百的把握否则就会讲“没听到”。 操作性定义的优缺点: 优点:1.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 2.又处于研究假设的检验 缺点:往往只能涉及变量的少数特征,具有明显的排他性,难以表达完整意义。 实验设计 别同情绪关于别同情绪内容材料的经历效果? 两个自变量各三个水平经历效果再认的经历数 啥实验设计、自变量、因变量、操纵变量、办法,实验程序,实验预期结论 现成的实验 讲出自变量因变量操纵变量有哪些三阶交互作用 主效应,有效应,无效应的条件 拉丁方设计 观看与相关 Naturalistic observation Basic research:Has no immediate practical goal. Applied research:Aims at solving a specific problem. Reactivity(反应性)?Participants’ reaction to being observed 被试关于被观看时做出的反应 无干扰观看与无干扰测量之间的关键区不在于是否被试与研究者在同一时刻处在同一地方。 在的话讲明是一种无干扰观看,别在讲明是间接的无干扰测量 缺点:1.本质上不过简单描述性的,以至于无法评估事件之间的联系

《实验心理学》(朱滢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实验心理学》(朱滢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第一章实验办法 第一节各种变量 主试算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经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被试算是实验对象,同意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挑选,操纵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 1 、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别同特性会引起被试别同的反应。 2 、环境特点自变量:举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能够作为自变量。时刻那个自变量在经历研究中是这样重要和无时别在,你甚至能够讲,几乎没有别用时刻作自变量的经历实验。 3 、被试特点自变量:一具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不、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等,都能够作为自变量。 4 、被试的临时差不:通常是由主试赋予别同的指示语造成的。 二、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看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1 、信度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2 、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别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讲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3 、敏感性:自变量发生能够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如此的因变量是敏感的。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别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非常好的结果,同时没有啥差不时,我们就讲实验中浮现了高限效应。 低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别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非常差的结果,同时没有啥差不时,我们就讲实验中浮现了低限效应。 三、操纵变量算是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心理学重点 弟一章 实验心理学发展的历史简介: 费希纳的贡献:(1)费希纳定律:公式为:s=klgR(s:感觉到的刺激强度R:实际刺激强度K:常数)(2)心理物理学实验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平均差误法。 冯特是心理学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心理学家,他带动了德国乃至世界心理学的全面发展。冯特的贡献:(1)倡导以心理现实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以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2)提出必须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3)通过莱比锡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遍撒心理学的国际性发展的种子。 艾宾浩斯的研究:(1)证明了实验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2)创造性地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的研究资料(3)首先提出节省法(4)建立时间与遗忘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实验心理学的新进展:(一)研究领域上的拓展1、有关决策的研究卡尼曼(详细见课本16 页)(了解)2、无意识研究的异军突起3、多重记忆的分类根据记忆信息储存时间的长短对记忆进行划分,开辟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和感觉记忆;根据记忆信息是语义的还是情景的对记忆进行划分引领了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的研究。根据提取是都有意识对记忆还是未来对记忆进行划分,揭示出了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的不同,指向未来要执行行为的前瞻记忆依赖于指向过去所发生时间的回溯记忆;根据记忆提取是否正确对记忆划分产生了一个十分具有应用价值的新兴研究领域----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二者可能有着相同的加工特点和生理基础。(二)研究方法上的突破1、脑功能成像技术2、元分析3、反应时新法4、实验性分离 5、心理实验软件E-prime 6、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脑功能成像技术) 统计技术的引入:一、描述统计二、相关系数三、假设实验四、多元设计 实验心理学(名词解释):广义的实验心理学即对采用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探讨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心理学体系的总称。狭义的实验心理学则是一门探讨如何进行心理实验的学科,是一门当代心理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为心理学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实验心理学的意义:一、实验心理学促成了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二、实验心理学为科学心理学的发展提供方法论支持三、实验心理学拓展了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四、实验心理学增强了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第二章 非科学的方法:权威先验注意凝聚 科学的方法:客观观察自我校正 对实验心理学的认识误区(知道)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可为证原则(1)可为证和可证实(2)心理学研究与可证伪原则二、操作定义作用1、可以避免陷入无谓的对概念本质的争论2、可以是概念公开化3、提高实验的可重复性,有助于其他研究者根据操作定义研究来控制或测量研究变量,以更精确地重复原实验(4)促使研究者考虑概念的诸多属性(5)保证实验的可为证性。因为只有当一个概念有了操作定义以后,实验假设才会变得更具体、更明确,从而使它具备可为证性。三、概率推断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取向:生物学取向行为主义取向认知取向心理动力学取向人本主义取向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道德:一、科学研究的职业道德和准则二、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道德原则1、保护易感人群2、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3、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4、实验后应及时向被试提供反馈5、实验结果保密g ―* M 第二章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简述):1、选择研究课题2、提出实验假设3、进行实验报告 4、实施实验(即收集实验数据)(5)分析和整合实验数据6、撰写研究报告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一、观察法1、自然观察法2、参与性观察法3、个案法4、调查

0273《实验心理学(上)》2016年6-7月期末考试指导

0273《实验心理学(上)》2016年6-7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本课程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可能的题型包括: 1、简答题 2、正误判断题 3、实验设计题 二、重点复习内容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假设 (1) 行为是有规律的(lawful):行为的运行方式具有一定内在规律。 (2) 行为是被决定的(deterministic):在特定的条件下,行为模式是固定的。 行为是可以被理解的(understandable):自然规律最终可以被理解。即使我们现在不能理解,但是在未来的一天总会被研究清楚。如记忆、思维、意识等。 2、科学家/心理学家的科研态度 不确信的(uncertain)、谦虚的(open-minded)、可能犯错误的(fallible)、谨慎的(cautious)、有道德的(ethical) 3、科学的实验证据应满足的标准 (1)以事实为依据的(empirical) (2)客观的(objective),客观描述,不包含主观因素。 (3)系统的(systematic),在一系列实验基础上得来的。 (4)经过控制的(controlled),排除了任何控制变量的影响。 4、实验心理学的产生 1860年,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发表《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创立了心理物理学。 1879年,冯特(Wundt,1832-1920)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实验心理学诞生。 5、认知心理学 主张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过程,采用客观科学的研究方法,把人视作象计算机一样的信息加工系统。通过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来研究内部信息的加工机制。 6、以人为对象的研究 要公正地对待试验对象,包括: (1)知情同意; (2)退出研究的自由 (3)免遭伤害的保护、信息咨询,消除有害后果 (4)保护个人隐私 (5)其它方面 7、科学欺瞒和科学欺骗 (1)科学欺瞒(scientific deception):有时当被试知道了实验目的后,会影响实验结果,主试不告诉被试的实验的真正目的,实施欺瞒。也就是说,在心理学研究中,科学欺瞒是为了控制实验误差采取的措施,不同于科学欺骗。比如,我们在做观察小偷的真实行为时,就可以采用科学欺瞒。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

Lecture 1 导论 1、冯特、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和影响 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著作。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转变成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独立科学。 艾宾浩斯:通过严格的系统测量来研究记忆。打破冯特的“不能用实验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宣言,以自己作被试进行了著名的记忆实验。开辟了实验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Lecture 2 科学心理学 1、掌握实验范式的概念,熟悉一些常用范式,如习惯化范式、stroop effect等 实验范式是指按照某一比较公认的路线或观点所采取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步骤。 “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 实验范式实际上就是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用途,第一,是为了是某种心理现象得到更清晰准确的描述和表达,第二,是为了检验某种假设、新提出来的概念。 习惯化范式: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用来探讨新生儿和婴幼儿的感知觉、注意等。 Sstroop effect:Stoop发现red green blue grayyellow,这些单词分别用这五种颜色写出来,但单词的意义和颜色相矛盾,比如,用红色写的“green”。让被试逐个将这些单词的颜色读出来,这叫唱色;让被试将单词读出来,这叫念字。发现唱色明显较慢。80年代以后,传统的Stroop效应与启动效应等范式结合而形成了新的实验范式:Stoop范式。 2、科学的方法的特征 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对心理行为现象的解释,具有可重复性和自我校正性。 心理研究也遵循科学探究的步骤。 科学方法的优越性(两个原则): A、强调经验观察:采用一定方法,系统观察现象,获得资料。“实验”的方法 B、提供了帮助人们判断知识和信念正误的程序,公开的、可以自我校正。观察所得组织为理论,并可检验或证伪。 3、理论的概念、功能及理论与实验的关系 理论:解释多个事件或关系的一组相关表述。 功能:为数据的系统化组织提供框架;依靠理论对实验结果作出预测。 与实验的关系:

实验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老师划)

实验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1、实验心理学是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心理实验是在严密控制的条件下,有组织地逐次变化条件,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心理现象的变化,确定条件和心理现象的关系。具有以下特点:目的性、准备性、验证性、因果性、严密性.实验心理学所讲的实验法一般是指在严密控制条件下的实验室实验。 2、自然观察法:使用自然观察法时,研究者只能被动地仔细观察和记录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所发生的情况,而不能有任何干预。实验则是人为地去干预、控制所研究的对象。 3、实验具有三个优点:(1)在实验的方法中,实验者可以在他愿意时,使事件产生,可以充分地进行精密的观察.(2)实验在同样条件下是可以重复的,别人可以验证它。(3)系统地变化条件,可以追究与此相随的事件的变化. 4、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放映产生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或自变项)。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者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或依变项).凡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都称为相关变量,而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无关变量(或无关变项)。在相关变量中,实验者用以研究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实验者不用于研究的那些相关变量称为额外相关变量,或简称为额外变量(或外扰变项)。由于在实验中额外变量是必须加以控制的,所以额外变量也被称为控制变量。评价一项实验设计的好坏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看研究者能否成功地控制那些额外变量. 5、因为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称为因变量,也就是反应变量、或反应测量.对于被试者的反应可以从下列几方面来测量:(1)反应速度(2)反应的正确性(3)反应的难度,(4)反应的次数或几率(5)反应的强度。 6、主试者为交代任务向被试者所讲的话,在心理实验中就称为指示语。主试者在给出指示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严格确定给被试者什么样的指示语不同的实验会有不同的要求。 2、在指示语中,要把被试者应当知道的事交代完全,试者要求被试者所做的事,可能是他从未做过的,要说明将要给他呈现什么,要他怎样做等等。 3、要保证被试者确实懂得了指示语,示语要写得简单明确。 4、指示语要标准化,先要把指示语写下来念给被试者听。应做到所给的指示语前后一致. 7、干扰实验程序的主—被试者的相互作用:主试者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他的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者,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的实验表明)人类被试者参加实验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总是以某种动机、态度来对待实验的。因而实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也依存于被试者对待实验的态度,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实验中的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 8、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要提高研究的科学水平,就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来控制额外变量。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排除法是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如果外界的噪音和光线影响实验,最好的办法是进入隔音室或暗室,这样可把它们排除掉霍桑效应和实验者效应会影响实

实验心理学[第十章记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章记忆 第一节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一、瞬时记忆 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便产生感觉知觉,当刺激停止作用时,感觉信息仍按原来的形式保持一个极短暂的瞬间,犹如按原先的样子登记下来,这种短暂的保持或登记就是瞬时记忆。在瞬时记忆中材料保持的时间很短,大约0.25~2秒。在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完全依据它具有的物理性编码,有鲜明的形象性。保持的材料如果经过注意,它就转入短时记忆,如没有被注意,它就会很快消失。 斯珀灵针对传统的记忆方法的缺陷,设计了部分报告法。这种方法运用随机原理,使报告分段进行,有效控制住报告时滞引起的误差。他将全部刺激项目排成3×4的矩阵,刺激以50毫秒的时程出现,在刺激消失的同时,某一信号随即出现,被试者根据约定信号的种类报告相应的刺激行项目。根据被试者报告的准确率很容易计算出被试者的记忆量。 二、短时记忆 (一)短时记忆广度 短时记忆是指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的广度(记忆广度指材料呈现一次后被试者能记住的最大值)大约为7±2个组块。但如何组织好材料,在记忆储存的能量方面有重要的影响。 (二)短时记忆的编码特点——以听觉编码为主 大多数的人认为短时记忆是以听觉方式编码的。英国心理学家康拉德(Conrad,1964)做了实验,他用两组容易混淆的字母。BCPTV和FMNCX为实验材料,发现记忆混淆经常发生在声音相似的项目间(如S和X)。但在短时记忆中还具有其他方式的编码。 (三)短时记忆中常见的实验方法

1.记忆广度法 记忆广度法是研究记忆材料呈现一次后所能记忆最大量的方法。最早研究的是贾克布斯。研究者事先准备好一系列若干项目的刺激材料,各项目分别有3到12个左右的数字符号。实验时,主试者口述或用速示器向被试者呈现某个刺激项目,刺激消失即请被试者按照同样的次序说出刺激内容。 2.分散注意法 分散注意法程序的关键是在记忆的保持阶段。为了防止被试者利用间隙进行重复练习,必须把他的注意从记忆的材料上转移开来。1959年彼得森他们设计被试者对三个字母的组合或三个辅音字母的组合进行测验。后来默多克也做了类似的实验研究。 三、长时记忆 (一)多重记忆系统理论和实验 认知神经科学以多重记忆系统(multiple memory system,简称系统说)为理论基础,研究不同记忆系统的特征及神经基础。系统说以实验性分离为依据,虽然有关记忆系统的分类不统一,但都认为脑内存在着结构和功能不同的多个记忆系统和子系统。对于多重记忆系统的认识大多来自对脑损伤后记忆障碍病人的分离现象的研究。其次,动物实验、脑功能成像研究等也是研究学习记忆的重要方法。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大类。Schacter(1987)又将长时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两种,而Squire等(1993)则将长时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两大类,它们又分别包括不同的记忆形式。 图尔温等人(Tulving et aL 1985)提出启动效应(内隐记忆现象)代表一种新的记忆系统,即知觉表征系统,且用随机独立性的概念来论证这个观点。但威瑟斯宠等人用实验证明:在两种内隐记忆测验间发现了随机独立性,这就出现了矛盾。1990年图尔温设计了新的实验,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多重记忆说的观点。实验发现:在外显记忆测验中,针对同一目标的两种不同的线索,结果表现出中等程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1、在实验心理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有费希纳、冯特和艾宾浩斯。 2、费希纳的贡献:(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费希纳定律(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这三种针对的都只是感觉) 费希纳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一方面,他关于感觉测量的思想被后人进一步深化:对各种心理现象都试图进行科学量化研究,并用数字形式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从费希纳阈限思想的不足和缺陷出发,后人发展出了新的心理物理方法——信号检测论。 3、冯特的贡献:(1)冯特倡导用心理现象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2)冯特提出必须用试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使心理学真正地走进了科学殿堂。(3)冯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运用莱比锡大学的心理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撒遍心理学国际性发展的种子。 冯特的影响:他的研究实践和大量著述宣告了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搭建了实验心理学这座大厦的框架。 4、艾宾浩斯的贡献:(1)证明了试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2)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4)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的影响:(1)诱使后背心理学家们不断尝试将实验法应用于各种心理现象(2)他采用的人工条件下实验研究的方法,成为此后所有实验心理学研究的金科玉律,保证了实验心理学结论的客观性(3)仅从记忆研究这一点来说,艾宾浩斯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5、科学的目标: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6、非科学方法的特点:听信权威之言、注意凝聚、先验 7、科学方法的特点:强调系统的经验观察、能够自我校正、 8、实验室实验的优势:实验室情景比真实生活更可靠、实验室情景得出的结果更具说服力、不会直接将实验室结论无限推广到真实生活中去。 9、科学的原则:系统的经验原则、可重复原则、可证为原则、俭省原则 8、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相关研究法和实验法 9、怎样理解观察法是听自然演讲实验法还是向自然发问? 10、研究人类被试的伦理原则: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保护被试免遭伤害、保密原则。 11、实验心理学的一般伦理:在进行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研究者自始至终都应该奉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审慎的工作作风。 12、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确定课题、选择被试、确定实验控制(因素型、函数型)、数据整合和撰写研究报告。 13、怎么选择课题:实际需要、理论需要、个人经验、前人研究与文献资料 14、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假设、变量、控制 15、自变量包括:作业变量、环境变量、被试变量 16、对自变量的操纵:下操作定义、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2*2表示有两个自变量,每一个包含两个水平) 17、因变量要是客观的、量化的、有效的 18、实验心理学中的典型额外变量: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要求

实验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 1、冯特、费希纳、艾宾浩斯的贡献 冯特:1879年,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费希纳:率先采用心理物理学方法研究色觉和后像,费希纳定律:S = K logR,第一次将人类心理现象进行了量化的表达。创造了三种测量阈限的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平均差误法. 艾宾浩斯:对记忆进行了研究,开创了实验方法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先河。创造了新的研究范式和新的变量测量方法:人工材料,节省法.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2、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 自变量:在实验中研究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因变量:由操纵自变量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的反应. 额外变量: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变量,在实验中需要对其加以控制3、主、被试效应 实验者(主试)效应:指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罗森塔尔实验” 指人类被试者对待实验和实验者的特定态度和动机影响到实验的结果。“安慰剂效应”,“霍桑效应” 4、因素型实验vs函数型实验 因素型实验:是研究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产生的原因或条件是什么的实验。(what) 函数型实验:是研究各种条件怎样影响心理现象或行为的实验,它要探明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how) 5、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 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影响因素: (1)个体的生长和成熟。 (2)历史因素。 (3)对被试的选择 (4)被试的缺失。 (5)前测的影响。 (6)实验程序的不一致。 (7)主试与被试的相互作用 (8)统计回归因素 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代表性和适用性。 影响因素: (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2)被试者样本缺乏代表性 (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6、实验报告的组成部分: 题目、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及附录. 7、试验方法:

《心理学》期末必考考试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期末必考考试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导引 第一章心理学概观 第一节啥是心理学 一、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2、科学的基本特征:客观性,验证性,系统性 二、 1、心理学的目标: (1)描述:客观地陈述事实,别涉及价值推断,也别寻求缘故,不过将研究咨询题的有关现象呈现出来。如认知能力和心理社会能力的进展趋势; (2)解释:揭示事实的缘故,分析现象间的前因后果。如抑郁性不差异的ABC理论; (3)预测:依照已有的知识和信息去恐怕某种事物或现象在未来发生的也许性。如判不分析; (4)操纵:采取措施,使事物朝着人们所希翼的方向进展,幸免消极事件的发生或将其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如书写考试焦虑可提高考试成绩。 描述和解释属于理论任务,预测和操纵则属于应用任务 第二节心理学的办法 一、 科学办法的6个基本步骤:观看;对咨询题举行定义;提出假设;收集证据和检验假设;发表研究结果;建构理论 二、要紧研究办法 1、观看法: (1)定义:是由研究者直截了当观看记录研究对象的行为,从而了解事物的特征或规律性的办法。 (2)优缺点: 优点:适合特点的研究咨询题;所观看的行为是亲眼所见,其行为和心理非

常少干扰,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被观看者别懂自个儿正在被观看,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观看者处在被动地位,只能消极等待预期行为的浮现;自然条件下行为难于按照人的主观意愿进展,结果难于重复;观看结果易受无关因素妨碍。 (3)注意事项:观看者效应;观看者偏差;拟人化错误 2、实验法: (1)定义:操纵无关变量。控制自变量从而了解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办法。 (2)优缺点: 优点:能操纵无关变量,推论因果关系;研究者处于主动地位,可有打算引起某种行为现象发生;可使某种行为在别同条件下重复发生,反复观看验证。 缺点;有点咨询题无法以实验的办法举行探讨。 (3)典型概念: 安慰剂效应:指没有实验控制时,被试的行为也发生了改变 3、相关法: (1)定义:了解两种变量之间关联到啥程度的办法 (2)优缺点: 优点:适合研究别容易被控制或者因伦理学缘故无法控制的心理现象;能够显示变量间的共变关系甚至做出预测。 缺点:无法确定因果关系 4、调查法: (1)定义:预先拟定所要了解的咨询题,让被调查者回答这些咨询题以获得研究所需资料的办法 (2)优缺点: 优点:简单易行,相对别受时刻空间的限制,别需要太复杂的设备;能在短时刻内调查最多对象,获得大量资料 缺点: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受被试妨碍大,别合作的态度落低研究效度;访谈法要研究者投入大量人力和时刻;咨询卷编制的质量和适用范围也会妨碍结果(3)注意事项:样本的代表性;恰当的言语表达;受过培训的调查者;正

实验心理学考点整理(含5年内真题)

名词解释 1.因素型实验:含义:即为探明所要研究的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而进行的实验。也叫“什么型”实验,“定性实验”或者“探索性实验”程序:控制其他因素,突出其中一个因素,探索此因素与所研究心理现象有无关系。然后再突出另一个因素,逐个探索,系统探明所影响的因素。 2.函数型实验:含义:指研究各种因素怎样影响行为的实验,试图确定研究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也叫作“怎样型”实验,“定量实验”或者“假设验证实验”。特点:对自变量进行大范围的量化操纵,观察因变量随自变量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确定二者的函数关系。 3.操作定义:是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作出具体的界定、说明。作出操作定义的过程就是将变量的抽象陈述转化为具体的操作陈述的过程。 4.天花板效应:由于实验任务过于简单,导致在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下,被试都获得很好的结果,且结果没有什么差别。 5.地板效应:由于研究者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导致在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下,被试都获得很差的结果,且结果没有什么差别。 6.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汉斯效应):指实验者有意无意通过各种表情、动作、言语将预期的要求给被试所造成的使实验结果有利于实验假设的效应。 7.要求特征:在实验过程中,被试会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产生某种假设,然后它们会以满足该假设的方式做出反应。 8.霍桑效应:是指主试和被试的人际关系影响实验效果的效应,人们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 9.安慰剂效应:是由暗示引起的被试行为向暗示方向发展的效应,如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10.双盲程序/双盲法:被试和实验者都不知道当下进行的实验目的和假设。

实验心理学[第三章经典心理物理学方法——阈跟的测定]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三章经典心理物理学方法 ——阈限的测定心理物理学的先驱者是费希纳(G.T.Fechner,1801~1987)。1860年费希纳发表了《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为心理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给心理物理学下的定义是:一门研究心身之间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 经典心理物理学主要用于对感觉阈限的测定。其主要的内容是建立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第一节阈限及其操作性定义 一、阈限及其性质 感觉阈限是有感觉与无感觉的分界线上的刺激强度,是产生最低心理反应所需的物理量。比较有代表性的阈限理论有:传统的阈限理论、神经量子理论和信号检测理论。 二、几个基本的定义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我们生活的这个环境存在许多刺激,但并不是所有刺激都能引起我们的感觉。例如落在我们皮肤表面的灰尘、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0级静风(风速小于0.3米/秒)、专注听课时旁边同学轻微的翻书声、菜市场里两个陌生人的低语等,我们觉察不到。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其强度必须是适宜的.感觉强度依赖于刺激度,心理学用感受性、感觉阈限来说明二者的关系。 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一般用感觉阈限来度量。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感受性越强,感觉阈限越小;感受性越弱,感觉阈限越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反比例关系。每一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

限. (二)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 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绝对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其操作性定义是有50%的实验次数能够引起积极反应的刺激的值。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阈限来衡量。绝对阈限的值越小,则绝对感受性越大;绝对阈限的值越大,则绝对感受性越小.不同感觉的绝对阈限是不同的,同一感觉的绝对阈限也会因刺激物的性质和有机体的状况而有所不同。 (三)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叫做差别阈限,其操作定义是有50%的实验次数能够引起差别反应的刺激的差别值。差别感受性可以用差别阈限来衡量。差别阈限的值越小,则差别感受性越大;差别阈限的值越大,则差别感受性越小. 第二节极限法 一、极限法的概念 极限法又叫最小变化法、最小可觉刺激或差别法、系列探索法。 极限法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回答是否有感觉。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的小,目的是系统的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注意递减、递增系列是交替进行的,数量一致;每个系列的起始点也不一样,以免被试形成定势。 二、绝对阈限的测定 刺激系列按照递减和递增系列交替方式呈现。要求被试口头报告。当刺激呈现后被试感觉有刺激,就报告“有”,当被试没有感觉到刺激,就报告“无”,以

朱滢《实验心理学》重点

第3章心理物理学方法 1. 绝对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被叫做绝对阈限. 有50%的次数能引起感觉,50%的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那一种刺激强度。(操作定义)2.差别阈限 有50%的次数能觉察出差别,50%的次数不能觉察出差别的刺激强度的差别。差别阈限值也称最小可觉差。 3. 韦伯定律 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成正比,并且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是一个常数,通常用△I/I = k 表示。在这里,△I代表差别阈限,I代表标准刺激强度,k是小于1的常数。K也称作韦伯比例或韦伯分数。不同感觉道的韦伯分数是不同的。后来,Fechner把这个关于差别阈限的规律称为韦伯定律。 4.恒定刺激法的实验程序及特点 刺激通常都由5—7个组成,在实验过程中维持不变,因而这种方法叫做恒定刺激法。刺激的最大强度要大到它被感觉的概率达到95%左右,刺激的最小强度要小到它被感觉的概率只在5%左右。各个刺激之间的距离相等,与最小变化法不同的是,恒定刺激法的刺激是随机呈现的,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应相等。 5.信号检测论 色子游戏的四种情形:击中、漏报、虚报、正确否定 3 0 击中漏报 虚报正确否定 击中率+漏报率=100% 虚报率+正确否定率=100% ①击中:当信号出现时,被试报告为“有”。 ②虚报:当只有噪音出现时,被试报告“有”。 ③漏报:当有信号出现时,被试报告为“无”。 ④正确否定:当无信号而只有噪音出现时,被试报告为“无”。 操作者特征曲线:以虚报率为横坐标,击中率为纵坐标,就可以得到随着标准的变化,击中率与虚报率相应发生的变化。 判断标准β:做出决策的分界线,人根据最优原则主观划定的标准,对应决策过程。 信号检测论的实验方法: (1)有无法:当主试呈现刺激之后,让被试判定所呈现的刺激中有无信号,并给与口头报告。 (2)评价法:也叫多重决策法,呈现刺激的方式同有无法一样,要求被试根据自信度给出更细腻划分的有无的等级评价,得出的评价将是一个从有到无的连续体。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实验心理学笔记整理 一、绪论(考1道单选,1道多选,2题共3分) 1.什么是实验心理学 广义(实验的心理学):应用实验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即科学心理学的代名词)。 狭义(心理实验学):研究如何进行心理实验的一门心理学学科,包括实验的基本理论、技能以及心理学各分支领域的实验研究成果。 2.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目的 用以说明和解释人在完成某项任务时的心理活动是如何进行的(即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来推断心理活动的方式),进而达到“控制”行为。 3.实验法的优点(与其他研究方法的区别)(容易出多选) 1、可以创造实验条件使事件产生。 2、可以重复实验并对其结果进行验证。 3、可以系统变化实验条件来考察事件的变化。 4、可以得出因果关系。 强调对各种变量的严格控制 4.实验法的局限性 1、有些复杂心理活动还难以使用实验法 2、有些特定心理现象(如违背伦理道德)不能使用实验法。 3、实验条件的人为性等因素导致实验结果缺乏实用性。 5.心理实验研究的程序 发现问题、查阅文献、理论思考、提出假设、实验设计、 进行实验、数据分析与结果统计、根据前人的研究和理论进行讨论、 撰写实验报告、发现新问题 6.几个重要的人以及其贡献 费希纳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 1、用量化思想联系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费希纳定律),表明可以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 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三种传统心理物理法)。 3、对现代实验心理学具有深远影响。 奠定了心理测量学的基础。 后人为弥补传统心理物理法的缺陷而发展出信号检测论。 冯特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 1、倡导以心理现象(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而非“灵魂”。 2、提出必须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并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3、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促进科学心理学在国际内传播。

实验心理学的重点和难点

实验心理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 (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 冯特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 2。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其著作有《心理学物理纲要》; 3. 艾宾浩斯开用实证方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之先河,采用节省法; (二)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略 二、实验心理学的变量与设计 (一)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1) 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方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 缺点:过于直接和简单; 其中自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其中个案法,是指深入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注意无干扰观察::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用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 2) 相关研究: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实验法:是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级的方法; 实验法的优点: ①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这比起耐心等待自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方便得多 ②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无关变量而只改变一些研究感兴趣自变量,因此结论更加严谨 ③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 ④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可以使别人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 实验法的缺点: ①实验条件控制有过多的人为性 ②实验干涉程度高 ③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 ④不适合大规模探索性研究 根据实验的条件要求严格程度分类: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情境下,对实验情境进行一定控制来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生活或工作情境比较接近,具有很好的推论性; 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精确和严格的控制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差异较大,推论性较差; (二)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 1) 自变量的种类与控制 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自变量的分类:①作业变量(课题变量):即各种可以操纵的具有质或量的变化的刺激,如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或教学组织形式等; ②环境变量,即实验的环境,如实验室的照明情况或噪音强度等; ③被试变量,又称机体变量,是指在外界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被试间不同程度的持续性特征,如年龄、性别、血型、不同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健康状况等; ④暂时的被试变量,指通过主试的言语、态度以及用某些方法使被试的机能状态、特性等产生一时的变化,将这种一时的变化作为引起被试反应的自变量,如疲劳、焦虑等。 自变量的控制:(1) 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由Bridgeman提出该概念)。指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