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风民俗

徽州的民风民俗

徽州,简称“徽”,位于新安江上游,古称歙州,又名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辖境为今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行政版图相对稳定。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1987年,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

徽州——不止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

溯源追本,徽州脱胎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所置的歙州。自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除元末曾改称兴安府(1357—1367),直到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的790年间,徽州之名前后沿用长达780年之久,所辖六县也一直没有变动,这对徽州孕育出相对统一的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徽商的崛起提供了便利。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安徽”便是取安庆府之“安”、徽州府之“徽”作为省名。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

节令习俗

【安苗节】传统节令。农历六月初六日为安苗节。旧时,农家以当日阴晴占卜秋收旱涝,上田边焚香、烧纸,在田里插小红旗,祭祀"谷神",祈求丰收,谓之"安苗"。是日,晾晒书画、衣服,部分地方盛行迎神赛会。此俗今已不存。

【八月十三磨豆腐】节令习俗。又称"靖阳节"。屯溪黎阳旧俗。时间为农历八月初一日至十三日。初一日晚,黎阳乡所属十一个菩萨会各组织"打仗鼓"。十一日下午,各菩萨会抬着神像,由游锣、蜈蚣旗、三角旗、三眼铳、亮伞、仗鼓前呼后拥,轮番出游。十二日晚,所有菩萨按先锋、任元帅、程元帅、赵元帅、钱将军、二相公、八大帝、九相公、新关帝、老关帝、汪公秩序列队,至小龙山祭坛集中,行祭拜礼,烧纸马等。礼毕,游坛一圈,各自返回。八月十三日上午,所有神像绕乡游一圈。下午集中至汪公庙前戏台下,将汪公和新、老关帝置当中,其余各神骑马,由先锋带头,绕场跑三圈。九相公跑九圈,每跑一圈,换袍甲一件,俗称"跑马磨豆腐"。跑马时燃炮鸣鼓。

【重阳节】传统节日。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也称重九节。旧时,文人学士于是日结伴登高,饮茱萸酒,持蟹赏菊,吟歌赋诗,以赏秋景。民间吃"重阳踝(米粑或糯米圆子)"。建国后,学校师生和城市居民多选定这一日成群结队到郊外登高秋游,进行野餐。

【重阳庙会】传统庙会。休宁县临溪镇传统庙会。前后举办三天,农历九月初九日为正日。相传临溪本无庙会,邻近榆村年年在九月里替周宣灵王(简称周王菩萨)做庙会,非常热闹。榆村有女嫁与临溪某富户,因嫌临溪九月无庙会,回娘家后不愿归返夫门。父母无奈,只好答应女儿九月重阳日将周王菩萨借给临溪人供奉一天。临溪从此才有了庙会。九月初八日,临溪组成200人的仪仗队到榆村黄坑寺周王菩萨,四面金锣开道,16面仗鼓助威,绣着二十八宿和龙凤呈祥图案的三角旗随风招展;三孔三管的礼铳队不时朝天鸣放,响声震天动地;周王菩萨坐在八人抬八人轿里,头顶华盖高悬,左右力士护卫;轿后又是数不尽的红旗

阵、鼓乐队。九日,四乡八镇的善男信女群结队赶来朝拜周王菩萨,并带来各种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进行交易。庙会期间,搭台唱戏,从日落唱到日出,通宵达旦,煞是热闹。建国后,庙会改变了性质,成为地地道道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流会。

【春节】传统节日。俗称 "过年"。一般从"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开始,家家户户扫除,吃"腊八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为"小年",是夜,各家烧香点烛,拜送"灶神"上天呈善事。同日,张挂祖宗画像,迎祖过年。除夕,各家张贴春联,接"灶神"下界保平安。全家团聚吃年饭,然后守岁至夜12时,鸣放爆竹迎接新年。正月初一为春节,清, 家老小依长幼次序先向祖宗画像"拜年",接着吃"利市茶"、"长寿面",男子出行拜谒宗祠。当天,人们见面互祝吉利,恭贺新年。初二,开始互相上门拜年,走亲访友。十五为元宵节,家家吃汤圆(元宵),晚间举行灯会,开展民间游艺活动。到正月十八日,"过年"基本结束。1949以后,拜祖敬神和拜谒宗等习俗逐步消失,兴趣开展体育比赛、文艺演出、慰问烈军属和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等活动。

【打老虎】节令习俗。农历二月初二日,黟县每家用米粉做一只猪脚,又做些铜钱大小的馃,俗称"老虎馃",蒸熟,用一个红漆茶盘装着。中午或晚上,点起蜡烛,焚烧香纸,祭拜神明,焚烧一张"勇士打虎"的纸画,再用一个生鸡蛋对着墙上一砸,口中念道:"上不打天,下不打地,单打白虎连历历"("连历历"为黟县方言,指白虎被打痛时脚摔抖状)。打后放一串鞭炮,表示把"白虎星"赶跑了,然后全家人吃"老虎馃"避邪。

【灯彩】民间游艺。徽州灯彩分为花灯、布龙灯、板龙灯、马灯、狮子灯数种。花灯用篾扎成,糊以彩纸。主灯有桃花灯、花船灯、鹬蚌灯,伴之走马灯、宝莲灯、宫灯及扎成花篮、动物、蔬菜、瓜果等各种式样的提灯。桃花灯由男子青年扮演丑旦两个角色,旦扶桃花灯,丑持折扇,对唱民间小调,边唱边演。花船灯又叫荡花船,由男女扮夫妻两人,妻坐船,夫掌舵,表演划船、摇翁,女扮蚌精,表演渔翁捕蚌动作。各种花灯,均有乐队伴奏。布龙灯用篾扎成龙头、龙尾和龙身圆筒,龙身由七或十二节连成,罩之红布,布面画或剪贴鳞片成龙形。游灯时燃烛其中,随龙珠引导起舞。板龙灯以竹骨彩纸制成龙头龙尾,龙头长达 2.3米,高2.66 米左右,前额高耸,眼似铜铃,嘴巴突出,口含龙珠;龙尾约2米长0.3米宽,按各地习俗制成鱼尾、虎尾和龙尾三种。龙身由几十节或百余节1.6米长0.3 米宽的长方形木架子活楔相连,每节木架上装一对花篮灯或灯笼,每节由一人扛着走舞动。龙灯前有牌灯、挂灯引路,后有鼓伴奏。游灯时鞭炮齐放,烟火缤纷,锣鼓震天,一片欢腾。马灯用篾扎成马形的前、后身两段,再糊以色纸。游灯时以一人操作,前段缚于人身前,后段缚于人身后,在音乐伴奏下边舞边唱。狮子灯为用篾扎成狮头狮尾,以布罩之成狮形,藏两人于其中舞动,另一人持彩球引导,逗其做抢球、扑球、含球、抓痒、打滚、跳跃等动作。舞狮时配有锣鼓助兴和音乐伴奏。

【地方会】传统庙会。农历九月初一至十月初一日在黟县城中举行。九月初一日,黟县城南门周、侯等姓的"罗汉扫街"上街游行,继之南门头的"地方王"夜间出巡。逢三、四、八、十日的白天,四乡"地方"全部集中城区出会,旧称"出地方"。整个会期,举行踩高跷、抬阁、演地戏,扮"总甲"、"解差"、罗汉等文艺表演,四乡的健壮青年还进行"掷叉"等武术表演。

【东源港庙会】传统庙会。农历正月初六在淳安县东北东源举行。传由纪念东汉方储诞辰而成。会期10天。日夜演戏,商贩云集。

【冬至节】传统节日。系阴节,旧时多于这天备酒祭奠祖先,上坟挂标压土。徽俗重宗法,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届时各名门望族备鼓乐开门祭祖,族长主祭,有名望者郎读祭文,祭祀秩序肃然。午时,在祠堂设宴,凡族中有功名者均赴宴,族长作陪,俗称"冬至酒"。有祠产的氏族,备有大量猪肉等食物,按户丁分发,每丁一份。

【端午节】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也称"端阳节"、"天中节"。从初一日起家家门前、屋檐悬挂菖蒲、艾蒿、大蒜、绿豆糕、炒蚕豆,午时烧苍术、白芷,饮雄黄酒,并将雄黄酒洒在室内,以驱五毒。孩子们挂起银链锁,带上银项圈,佩带"端午锦"(小老虎、小布猴等形状的彩色香囊),着老虎鞋、红布肚兜等物。并用雄黄酒在孩子额头画"王"字,以驱瘟、解毒、防病。各县举行跳钟馗以驱恶,沿河城镇均举行划龙舟比赛,还有以竹或木制神船旱游以禳灾的习俗。农村有吃裹粽的习惯。

【段莘十八】节令盛会。是婺源县段莘村汪姓新春祈求先祖保人丁、贺太平的祭祖大典。庆典活动从农历正月十三夜开始,请来戏班演戏,持续到二十三日结束,共 10天。每天演戏二十出,节目文武戏搭配,且规定两天演保寿保痘的"人丁戏";保老人多福多寿日,不演杀人戏;保佑婴孩出痘出麻顺利日,不演花脸戏。期间的元宵节要举行灯会,并将社公菩萨抬出庙堂"观灯"。十八日起,连续三天在汪氏宗祠崇义堂隆重举行祭祖仪式。场面威严肃穆,上堂正中安放先祖汪华座像,座像下覆盖虎皮毯的太师椅上摆汪华位牌,厅堂悬挂各式玛瑙宫灯,两廊道边矗立锡制銮驾,有百叶凉伞、刀矛锤钺12件兵器和回避肃静高脚牌等,厅堂内摆满各户奉献的祭品,祭品着色陈列。祭品中最突出的是四头重约500斤的祭猪,最重的头插金花脚戴金镯,次重的插银花戴银镯,较轻的戴翡翠花镯。祭猪饲养在上年中秋由抓阄确定的四户家中,从祠产拨出租谷专养,出栏前要煮鸡蛋、包粽子、做糕饼撑饱肚子,以增加重量。每年段莘村做十八,四乡亲朋云集,隆重热闹。

【二月二】传统节令。农历二月初二日是土地爷生日,古徽州称"龙抬头日"。在农村,这天农民忌下地,妇女忌拿针线。清闲过了这一天,意味着春即将开始,进入繁忙的劳作。城镇大小商店这天正式开始营业。绩溪县风俗,要在这天包扎一升糯米一只的粽子煮熟,供奉土地。并用冻米、黄豆、稻草心(切成小段)炒熟后混和,祭祀土地神。并将豆料撒在神座上,口念"坛里虫,罐里虫,田里虫,屋里虫都炒杀,留下一位马面菩萨(蚕)"的词句,祈祷丰年。

【方储忌辰庙会】传统庙会。三月三日为东汉著名学者方储忌辰。每年此时,淳安县茶园镇、东源进贤渡举行纪念活动,有列队出巡、高跷、十番锣鼓、昆曲演唱等表演活动。届时,乡民会集,热闹非凡。

【放水灯】节令习俗。每年阴历"七月半"举行,以驱除落水鬼和祭祀祠牵头,水灯用纸篾扎成,形似喇叭。是夜,从村子河流上游放灯于水面,喇叭朝上,内插一点燃的蜡烛。水灯满河,缓缓漂移,烛光点点,若水天星斗。

【放焰口】节令习俗。焰口原是古印度传说中的饿鬼,其身形焦枯,口内燃火,咽细如针,故称焰口。为给饿鬼施食而施行的经咒和念诵仪式,称放焰口。旧时中元节,徽州城乡均流行放焰口,以休宁五城的放焰口较有特色。旧时五城横街街面狭窄,一面临河,常有人被挤下河淹死。人以为这段河龌龊,落水鬼多,于是在横街下桥头上下立了三根高约2米的阿弥陀佛石柱以消灾。并于每年阴历"七月半"在上桥头放焰口,族祠按户头安排人员夜间在街头巷尾河边,特别是上、下桥两岸烧纸化钱,泼粥施食,施舍落水鬼,祈祷人间平安。每12年大放焰口

一次,凡鬼皆祭。届时,在上桥头搭台设坛,用色纸、竹篾等扎糊成72样鬼形供于祭坛,延请法师做法事两天两夜,然后吹吹打打送到五猖殿焚烧超度。此俗今废。

【关帝会】传统庙会。休宁县城小北门城楼原有关帝庙,每年立夏日和冬至日前后,举行两次庙会。立夏日出会时,由两名彪形大汉扛着关帝使用的200余斤重的青龙偃月刀在前开路,关帝全身新装坐在雕镂彩饰八人大轿上,关平、周仓各由四人扛抬,一男孩身背关帝印信。一路上旌旗凉伞飘扬,鼓乐喧天,爆竹礼铳齐鸣,游遍全城,回至关帝庙前神台落座。关帝回驾,庙前表演"得胜鼓"迎接。会期演戏娱神,剧目多为《三国演义》故事。冬至时,只演戏,不出游。

【观音会】传统庙会。绩溪县湖村每逢闰年清明节前后举行观音会,会期七天。会前,由"斋官"带领迎神队伍至歙县小南海或潜口佛寺接观音。届时,全村男丁鼓乐鸣爆,放三门铳,旗幡蔽日,扛抬阁,转秋千,迎神于五里长亭。观音会场设在章氏宗祠内,正厅是观音神座,祠门内以及大厅两侧回廊上下,全是四大金刚、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的纸扎造像,并张挂写有"座上莲花,占断西湖三月景;瓶中杨柳,分来南海一枝春"和"紫竹林中观自在;白莲座上见如来"等联语的观音幡。每天许多还愿妇女前来替观音娘娘穿上亲手刺绣的花鞋,另一些妇女又偷偷地从娘娘足上偷走绣鞋。湖村乡风,久不生育的妇女,只要从观音的脚上悄悄地脱下一只绣花鞋,回家置于枕下,不久就会怀孕。一旦"应验"之后,就得在来年观音会前精制一双绣花鞋来谢观音。故每届观音会,送鞋偷鞋循环往复。会期,还要邀请徽班演戏,开展抬阁、转秋千等民间文娱活动。会众每天都要把观音菩萨从会场抬到戏场,请观音看戏。

【滚车】节令习俗。流行于黄山区仙源、甘棠等地。农历七月十九日、二十一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四天为当地的滚车节。车由坚硬的木材制成,形如马车轮子,高1丈5尺左右,外圈厚5寸,辐固定在处圈与腰鼓形中轴之间。外圈内侧两根辐之间,钉上两片盘形铁片或铜片,滚车人手推腰鼓形中轴,使其滚动,铁片在滚动时上下移动,碰击作响。几辆车同时滚动,响声很大,很远都能听到。另有车公庙,塑有车公菩萨,滚车平时单放在庙内。七月十九日称落地车,车从车公庙中滚出,只在大街上滚一趟即返回庙中。正式滚车是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日三天,二十四日是高潮,必须滚遍全村大小道路和大注广场。滚的花样也很多,如使其左右摇摆,谓之绕车,在广场上,使车大幅度两面摆动,谓之漂反车。俗传车轮滚动,大地作响,可驱散邪怪恶鬼,达到避邪保安的作用。此俗今已不存。【火把会】传统庙会。绩溪县上庄村胡族每隔10年举行一次"火把会",会期在农历六月中旬,又称"六月会"。会前三个月,每户上山选择一株碗口粗的杉、柏树料制作火把;另选三根长杉树木料搭成鸣放爆竹的三脚架。选择火把树料不分公私山场,只要合用,均可砍伐,山主不阻拦。树料晒干,用松明制成楔子嵌入,以便易燃、火旺,寓意"兴旺"。会期分净街、食素、拜佛、演戏、做斋、收信、送信、跑旗、祭旗、祭神、赛王、送神、追僧、送舟、开荤等过程,历时十天十夜。夜里,数百支火把同时点燃,绕村游行,鸣锣燃爆。最后一次火把会于1939年农历六月十一日至二十日举行。

【喊年】拜年习俗。祁门县溶口李家村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二日两天,由村中年事最大者为领班,组织青年及男童,排成长蛇阵,挨家喊拜年,俗称"喊年 "。每至一户,由领班者高喊被拜年的当事人名字并加上称谓,或者说"向宝厅拜年",或者以称谓喊拜。受拜者旋即应声说:"多谢大家来了!"喊年者复齐声: "应该来的!"假如某家刚过丧事不久,即在大门口贴上蓝纸"制"字,表

示大家不要喊年。

【花朝会】迎神赛会。绩溪县登源乡是唐初越国公汪华的故里,相传农历二月十五日是汪华的生日,登源乡仁里、梧村、南观等11个村轮流举办花朝会纪念。届时搭花台,演对台戏。清光绪末年,仁里、梧村所搭花台,用几百匹布扎成,正台上中下三层,彩壁画屏,字花栏;两侧凉亭台阁,彩绘油漆。请来"彩庆"、"长春 "两个徽班唱对台戏,剧目有《万花开台》、《黄鹤楼》、《八达岭》、《白蛇传》等,从花朝之日,一直演到月底。1926年,南观村轮会,聘请"新阳春"、 "舞徊"两徽班唱对台戏。此后,花朝会停办。

【花朝节】传统节令。农历二月初二日为百花生日,故称"花朝节"。文人陈设百花,举行文昌会,比赛诗文。院内栽花种树的,则用红纸做成小三角旗遍插其上,以示喜庆。

【还枷锁】节令风俗。小孩患重病,向城隍菩萨许下愿,要在中元节发还,有还一年或三年的不等。农历七月十四日,把"还枷锁"的小孩,穿上黑领白衫,假扮成犯人模样(后演变成台上的"小生"、"花衫"样的装饰),由大人陪着到城隆庙,奉献上三碗或六碗供礼,虔诚地祀拜。然后把小孩颈上的枷锁好,回家在灶司爷前解开。十五日复在灶司爷前锁好,去城隍庙向城隍菩萨报到。经过祀拜,再尾随跳无常的城隍菩萨上街,等城隍菩萨回庙,在它面前解开,算是罪行已得恕免。【祭灶】节令习俗。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小年这天,家家户户祭灶,俗称拜灶师菩萨。菩萨座安在灶门上方,新的灶神像(纸印,又称灶马),帖上新的灶神座对联:"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平安。"傍晚在灶台上供上12个寿桃馃,代表一年12个月。祭完灶,到室外烧化旧的灶神像,表示送灶神上天。

【立夏节】传统节令。立夏日,城乡均有吃苧叶馃、鸡蛋、蚕豆、豌豆及"秤人"的风俗。苧叶馃用野苧叶捣汁和糯米粉加糖蒸制而成,俗称苧叶有清凉解毒的作用,吃了可以防止生疖长痱。苧叶馃又称"立夏苧",有"吃了立夏馃,农事急如火"之谚。吃鸡蛋时,要将鸡蛋从门槛上滚下,让孩子拾起来吃,意思是孩子象蛋一样经得起摔打,易长易胖,不"赖夏"。用嫩蚕豆或豌豆和鲜笋、肉煮糯米饭吃,谓之"尝新",以盼好年岁。秤人是看一个夏季后,体重增加或减少了多少,是否"赖夏"。秤人忌讳100斤,一百太满,满遭损,掌秤人遇到体重恰好100斤的,要多报或少报。

【年忌】节令习俗。徽俗过年有各种忌讳,一忌说坏话;二忌打碎杯碗器皿;三忌损坏衣物;四忌扫地;五忌向门外泼水;六忌打骂儿童;七忌服药;八忌用白、蓝、绿、青、黄等色。犯忌为不吉,本年就会有破财、生病及其它灾祸。

【揩屁股】年俗。吃过年夜饭,孩子们各自悄悄地拿一张小草纸,趁小伙伴不注意,猛然揩其嘴唇,谓之"揩屁股"。意思是把各自在一年中说过的不吉利的话,统统抹掉。

【亮船会】传统庙会。农历闰年九月或十月,在歙县渔梁坝练江上举行,时间稍迟于献彩会。亮船以两只木船并联成一对,卸去船篷。用竹木制架,外包纱布,扎成各种亭、塔、楼、阁、牌坊等,内燃蜡烛,置于船上。亮船共六对十二只,排成队邀游。亮船后面是乐船,锣鼓笙歌伴奏。岸上同时举行亮灯游行,各种菩萨或坐亮轿,或骑亮狮、亮象、数量达几百只。

【摸秋】节令习俗。中秋之夜,任何人都可无偿地去地里采摘一些瓜果、玉米之类,通村不禁,也不认作是偷。所"摸"之物只能用手拿回,不得以篮、袋去装,意思是讨个预兆,看看运气。对于成熟的青豆、冬瓜之类长毛的蔬果,无人去摸,"摸"着了即意味着倒霉。有的摸个冬瓜,画成孩子脸,穿上衣衫,塞到新婚夫妇

被窝里,而后向主人道喜,恭贺"添丁",博主人家欢心,取偿月饼、果点。【清明节】传统节日。农历"冬至百六是清明"(指冬至后106天),按公历为每年4月5日左右。这天,家家都要带上祭品去祖先坟上扫墓,除草培土,用竹系上纸钱,插于坟头,俗称"挂钱"。扫墓是, 坟前置祭品,焚香叩拜,祭祀亲人。如寻坟不得或路远,可以在山边道旁烧纸挂钱,以示纪念,叫"寄钱"。清明前后,歙俗农户都要采摘嫩艾叶拌肉、笋、豆腐、菠菜等为馅,做粘粉艾叶饺。俗称:"吃了清明饺,种子田里地里插;吃了艾叶饺,一年四季百病消。"其它是俗则吃清明馃。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是日一般不扫墓。民间还有"老坟用白纸,新坟是红纸"和"新坟不过社"的习俗。

【赛龙舟】民间游艺活动。每年端午节,凡沿河城镇均举行赛龙舟,尤以屯溪赛龙舟为盛。屯溪每年农历五月初一日,便有龙船出水,逐日增加,端午日多达六艘。龙船是利用民船在其前后装上龙头龙尾,中间安上跳水架而成。赛龙舟前先举行跳水比赛,俗称"打漂",凡有一定跳水技巧者都可参加。龙船先在长干塝、渔埠头一带江面游弋。过了中午,都集中在屯溪桥下跳水,随后进行赛龙舟。届时彩旗招展,金鼓齐鸣,沿江两岸,观众云集,气氛热烈。

【赛琼碗】节令习俗。绩溪县胡家、西坑村等一带,农历正月十五至十八纪念汪华,举行祭神烹饪比赛,俗称"赛琼碗"("琼碗"意即盛佳肴的碗)。十五日,神庙张灯结彩,夜晚闹花灯;十六日,送汪公(汪华)、太子(天王太子)两神入庙,击鼓鸣炮,摆设琼碗;十七日,两神出巡赛会,上供祭祀,赛琼碗;十八日,撤琼碗,两神回宫。琼碗摆在神庙正殿案桌上,共24行,每行12只。两端排列24对白锡镂花烛台,插大红烛,昼夜通明。案桌上摆清茶、美酒、果品、糕点、三牲(猪头、全鸡、全鱼)。每碗一律选用景德镇产大号插花饰金高级细瓷碗,佳肴以山珍海味和土产为原料,讲究形、色、味。每碗佳肴都有名称,如"凤凰展翅 "、"鱼跃龙门"、"蟠桃献寿"等,菜名一般用蜂蜜作粘剂写成,或有黑、白、黄三色芝麻拼成。

【上九会】传统庙会。农历正月初九日为唐朝忠烈张巡和许远殉难日,徽州区岩寺镇每年于此日举行庙会,以表纪念,俗称"上九会"。会期三天,初八日开始,初十日结束。初八日夜,大王菩萨上阁(又叫歇饭店),高举纸扎张巡、许远像,敲锣打鼓放爆竹,将菩萨送至岩寺下街大夫祠过夜。第二天开始游神,两位菩萨手持秋叶刀立于龙舟之上,由道士牵引龙头,向前缓缓而行。前有金鼓银锣、大小钹和龙凤飞虎旗开道, 后有五彩刀旗和杏黄帅座伞帐压阵。沿途鸣放助威火铳,撒"利市"纸。三遍游神结束,大王菩萨设座广惠祠,众善男信女打着堂名灯笼,前往顶礼膜拜,祈求福祉。庙会期间,各地商贩亦前来赶会,摆摊设点,各种农副土特产品和农具、日用百货应有尽有。现上九会已失去原来纪念张巡、许远的意义,取消了游神活动,成为每年一度的物资贸易交流会,届时万商云集,百货充斥。

【神船游街】民间游艺活动。祁门县城盛行端午节神船游街,相传始于1109年,祁门县尉史东提倡,以祈神防疫。神船用竹子扎成,长约12米,宽1米。船头为龙首形,高2米,直径1.5米;船尾高1.5米,直径1米。船头船尾均用篾作骨,外糊厚纸,漆桐油,呈赭红色。船上坐着12个由人扮成的太阳神、土地神、判官、小鬼等,各着彩衣,戴纸帽,人称"儿郎"。船由30多位壮夫抬着,船后有10余人,手执鞭子,吆喝驱赶神船前进。端午节早上8时,神船由双忠庙出发,经平政桥,进入城内,周游全城。神船在街市经过时,店铺均燃放爆竹,焚香膜拜。船上配有锣鼓,船稍停,儿郎们便奏《唝罗曲》(相传为方岳所撰)。神船游

行时,赵、马、温、关四大将军纸扎神像为其前导,神像各高3米,威武庄严;张巡、许远、史东和痘娘娘等塑像殿后,每座塑像均用四人大轿抬着,前有伞盖。后有香盘,前呼后拥,煞是热闹。整个游街仪式人上午8时起,一直闹到中午12时,始将神船推入三元门外的阊河里,任其漂流而去。

【蓑衣箬帽会】迎神赛会。旌德县城南梓山,有座东岳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城镇居民在此举行迎神赛会。凡城区及附近各门望族均出菩萨参加赛会,届时各族抬着各种菩萨,香花灯烛,鸣铳放爆,旗锣开道,云集会场。赛会期间,表演各种戏剧。四乡村民及邻县农民纷至沓来观看赛会,并带来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手工制品、瓜秧果苗等进行交易,各自换取所需物质。时值春耕季节,春雨霏霏,蓑衣箬帽成了畅销品,每年蓑衣、箬帽的交易额都很大,遂习称"蓑衣箬帽会"。 1949年以后,迎神赛会被物资交流会所取代,会期三天(农历二十七至二十九日)。慕名赴会者除皖南各市县外,沪、苏、浙、赣等省的商贾也前来摆摊设点。耕牛市场和文化娱乐市场也热闹非凡。

【太子会】屯溪传统庙会。相传古有太子,生性仁慈,世德之,后因狩猎,马失前蹄身亡。世人塑像造庙,供为太子菩萨,每年举行庙会纪念。屯溪太子庙会,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日举行。太子庙位于河街(今滨江西路),太子菩萨出游时,先是一个直径两米许的木轮,车辐上辍以铜铃和彩色纸条,选两位大力者,轮番向前滚动开路。三眼铳、旗、锣、伞、鼓,另地戏跟着前进,金鼓齐振,鞭炮争鸣。接羊是仪仗,金瓜、月斧、掌扇等均为锡铸,每件双副,每人肩荷一件,并列而行。继之为四人抬香亭,亭后为四个少年手执锡制提炉,缓步从行,炉中焚檀香,烟云氤氲,香气袭人。太子菩萨为童子模样,头戴紫金冠,身穿杏黄袍,足登粉底靴,骑王白绒假马。假马固定在一座方台中央,四人抬着跟在少年之后徐行。殿后是笛、笙、箫、唢呐,一齐鸣奏,伴以小锣小鼓,音调和谐,悠扬悦耳。出游路线从河街转上正街(今老街),上自镇海桥东端,下到江西会馆(今老街牌坊处)为止。游罢回到太子庙,把太子菩萨神像请下马来,奉入神龛。庙无陪神,将假马置于右侧作为陪衬。

【桃溪梅花灯】民间游艺。婺源县桃溪村旧时秀才中举或登进士第后及春节期间,均要舞梅花灯庆贺。梅花灯的龙头与龙尾以竹骨扎成,裱糊彩纸,龙身由13节木板活楔相连,木板上穿插梅花枝和柳枝,将枝头编成花篮、灯笼、宝塔、动物等各种造型,内燃点蜡烛,构成灯火映翠柏、梅花朵朵开的精彩画面,高雅之至。游舞时,鞭炮齐放,锣鼓震天,前有挂灯引路,后有乐队伴奏。

【桃源庙会】传统庙会。农历十月十五日在淳安县樟树乡札源村举行。源于祀奉唐越国公汪华九子。是日,村民将各家平时轮流供奉的九相公像捧至庙中,受人瞻拜。庙外商贩云集,交流物资,十分热闹。

【玩堕镖】节令习俗。端午游乐活动。盛行休宁县五城镇。五城有一支专替店家、客商承运货物的竹排队,龙排队都行一次玩镖活动。届时,在五城一面临河的横街,龙排队将两节竹排并列连接,排首放置一条木雕龙头,中部搭起架子,挂起彩旗,敲锣打鼓。沿河挤满了人群,龙排队办事员拿着堕镖叫卖。在竹筷的方端系一段红线,红线一头连着一个方孔钱为堕镖,买者不必先付钱,只需记个帐就可先拿一扎或几扎,一扎20支,每扎一块银元。然后将镖投入水中,由排上青年从架上腾空跃入水中寻捞堕镖。抬镖者凭镖数向买镖人取银两。整个活动气氛热烈,锣鼓声、喊叫声、水击声交织成一片。

【乌龙王庙会】传统庙会。流行于淳安县茶园镇。每年农历正月十八日祭乌龙王。每年一小祭,十五年一大祭。庙会日,观者数以千计。

【嬉灯】民间游艺活动。徽州区岩寺镇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日至十王日嬉灯。岩寺灯火扎工精细,花样繁多,色彩绚丽。永兴村的梅朵灯,用树桩做成形态各异的灯座,然后按其枝杆疏密,点缀朵朵红梅,入夜点上蜡烛,游嬉街头,呈现梅花争妍,春色满园的景色。广惠村的蟠桃灯,采用新鲜的冬青树枝,配上数量不等的蟠桃,夜晚远视,如同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龙井村的刀板灯,在尺余见方的灯面上描绘戏剧人物、飞禽走兽、花卉山水,有的则写上灯谜。游嬉时伴以江南丝竹,令人心旷神怡。沿街店铺的花样灯,更是形形色色,名目繁多,有狮子滚球、鲤鱼跳龙门、丹凤朝阳、八仙过海、骏马轻骑等。尤为注目是大型龙凤呈祥、水漫金山、武松打虎、大闹天宫等折子戏灯,场面宏大,结构复杂,用料考究。岩寺嬉灯接一户一灯或按丁(男)出灯,扎灯和嬉灯开支自理,各街村有正副灯头负责筹备嬉灯。岩寺镇灯虽是春节一年一度,如遇特大喜庆也破例举行。如清光绪皇帝登基、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东岳庙开光、日本投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

【下元节】传统节日。农历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是祭拜祖先亡灵的节日。民间折红绿纸为仙衣,折锡箔为银锭,装入白纸糊的袋中,正面写"谨言冥宝一封、彩衣一身上献某某受纳",下书"子孙某某百拜",背面写"某年、某月、某日谨封",俗称"金银包",叩拜后焚化。

【献彩会】传统庙会。农历闰年九月或十月在歙县城举行,会期六七天。届时抬10个菩萨嬉游,沿街主要商店摆出各种造型的戏剧人物塑像和从事碾米、舂米、筛米的各种劳动群众塑像,各店堂张灯结彩,异彩竞献,故曰献彩会。

【压岁钱】节令习俗。农历除夕,年饭后,孩子们向长辈"辞岁",长辈都要用红纸包钱给孩子们,俗称"压岁钱"。

【岩前香灯】民间游艺。婺源县岩前村盛行中秋之夜游舞人物香灯。香灯以木架、芭蕉、南瓜、莲梗等构成人物框架,然后根据人物造型需要在芭蕉、南瓜等处,分单、双、撮插上特制的长香,每个人插香数少则几百支,多;达上千支,多塑造《三国演义》、《水浒》、《杨家将》、《白蛇传》等历史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如:诸葛亮手摇羽扇,神态自如;鲁肃玉带缠腰,帽翘颤抖;青蛇手持龙泉怒对法海;许仙与白娘子情意绵绵;关公送皇嫂等,造型副真,发惟妙惟肖。晚饭过后,锣鸣三响,村民出动点燃香灯。游舞时,前有"普天同庆"虎头牌开路,一座座人物香灯衔尾跟随,后有十番锣鼓个伴,沿着村道缓步游行舞动,后有十番锣鼓相伴,沿着村道缓步游行舞动,令观者目不暇接、拍手称好。

【飏灯会】民间游艺活动。盛行于绩溪县东乡。元霄节时燃放。飏灯据说由诸葛亮发明,又称孔明灯。由一只大灯和若干小灯组成,大灯上糊扎着用铁丝、篾片制成蜘蛛网状的灯络,用来盛放燃料,小灯即简易小灯笼,里面插上蜡烛,等距离系在细绳子上,挂在大灯之下。放时灯络上置放松明片、废橡胶和猪油夹棉纱捣成的团子,将燃料点火,使浓烟熏入灯肚,大灯依靠浓烟熏腾,牵引小灯升空。1984年元霄节,绩溪县荆州乡沙坝、庄子村,用160张纸糊成两盏大,高6米,各牵引80只小灯,同时燃放。一保飘落浙江境内35公里的新溪坑,另一只不知去向。飏灯易发火灾,放飏灯有"遍地积雪始放"的不成文规约,并非年年元霄节都能放。

【浴佛节】传统节日。农历四月初八日为浴佛节。是日,各寺院举行法事,诵经燃香。这天各家要吃乌米饭,并用乌饭供佛。有新嫁女的人家,要给出嫁女儿送乌米饭,顺带捎送两只鸡雏,以借助佛力的保佑,让新嫁女早生贵子。

【元霄节】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霄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日,

家家户户吃元霄,元霄是用芝麻糖、豆沙或猪肉为馅,外用糯米粉包成圆团形,入锅煮熟而食,又名"汤圆"。晚上"送祖宗",在祖容前摆上酒菜,焚香祭拜,完毕将祖容取下,卷收入匣。是日,各县乡镇均有闹花灯活动,并有采莲船、蚌壳精、抬阁、舞龙、凤舞、地戏等游艺。旌德县庙首等地,元霄之夜新婚夫妇有骑"麒麟"进房就寝之俗。

【中秋节】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是日,早上吃月饼、鸡蛋,晚上全家聚宴,谓之团圆。家人有外地工作未能回乡过节的,也要为他安排虚席,置怀筷,青示合家团圆。宴毕祭月,在庭院或堂前天井设一供桌,摆上月饼、石榴、红柿、桂花糖包等食品,点上红烛,焚香叩拜,而后品茗赏月。长辈常边赏月,边向孩子们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故事。人们可以至庄嫁地里自由采摘瓜果,俗称"摸秋"。有些地方扎稻草龙,周身插香,舞毕掷入河中,以祈丰年。至今仍保持吃团圆饭,吃月饼赏月的习俗。

【中元节】传统节日。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又称"鬼节"。旧时,家家准备酒食,烧香点烛焚化纸钱,祭奠祖先。酒食须有面点,如"油耙 "、"面脆"、"砸棚"、"风车"等。"砸棚"表示砸开地狱之门,让亡人迅速离开受苦之处。城乡均做盂兰会,超度冤魂孤鬼。届时,煮一大锅稀粥,用桶担着,另一个敲锣引导,将粥泼在三岔路口,施舍给孤魂野鬼,名"泼出巡"、"放水灯"、"放焰口"、"还枷锁"、演目戏等各种活动,歙县三阳坑一带还有祭拜明太祖母亲的习俗。以上旧俗今均不存,仅有少数人家至时在家门口燃香烧纸。

【周灵王香会】传统庙会。农历九月十二日在淳安县百庙畈毛家村举行。传为纪念周灵王而设。是日,四方香客会集,演戏三天。烧香瞻拜者,多为求子许愿、得子还愿。

【坐庙】节令习俗。徽州盛行中秋前一夜"坐庙",此庙专指越国公汪华庙,绩溪县登源村为汪华故里,故又以绩溪县为盛,以登源村为最。中秋节前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携香、烛、果品至越国公庙,在越国公塑像前烧香、点烛、供果品,向汪王祈求保佑丰收,祈祷人丁兴旺,年轻的姑娘则默默地要求汪王能赐一个如意郎君。如果谁的心愿得以实现,来年坐庙,要供奉更丰盛的祭品。跪拜毕,坐在庙前赏月,也可在庙四周散步,年轻的恋人则可借此时说些悄悄话。但有一条规矩:不至天明不能散去。

生活习俗

【八碗八】饮食习俗。即在每张餐桌上摆徽州土特产和八碗徽州传统菜。八盘土特产分四咸四甜,四咸盘通常为透明似玉的皮蛋瓣、鲜美可口的鸡什丁、金黄喷香的花生米、乌黑发亮的瓜子;四甜盘分别装的是苹果瓣、密桔瓣、甘蔗段和荸荠肉,苹果盘和桔瓣盘造型宛如两朵盛开的梅花,甘蔗段和荸荠盘造型则是两座七层宝塔。八盘是宾主谈心、叙情的下酒菜。八碗传统徽菜依次序为清炖鸡、炒肉片、徽州圆子、红烧肉、密枣白糖、炖白木耳、小炒、肉皮肚、红烧鱼,八碗看似平常,但佐料、做工都极讲究。游子有句口头禅:"吃千吃万,不如徽州'八碗八'!"

【比甲】服饰习俗。有大襟、琵琶襟两种,琵琶襟的襟口为"ケ"形,似半个琵琶,显得别致、美观。比甲发展成马甲,并派生出对襟的单、棉背心,俗称"背褡"。【柏枝】徽州礼俗中的吉祥物。人们在给亲朋好友的婚嫁、寿辰、生诞、年节、新屋下架等吉庆喜事送礼时,总要折几枝柏树枝放在礼箩中。柏枝具有避邪驱恶、吉庆之兆及长寿标志等象征意义。同时"柏"与伯爵之"伯"相通,含高官发达的寓意。

【蚕祭】行业旧俗。绩溪县岭北每年当春蚕喂养伊始,家家户户设"蚕神之位",用糯米蒸制成形同蚕茧的粉馃供奉在"蚕神之位"前,每日虔诚地烧三柱香,以祈望蚕花娘娘保佑各家养好蚕。一旦家中蚕缺桑叶或蚕发病,便烧香祈祷,望蚕花娘娘保佑。蚕上簇做茧后,各户都要选一对雌雄蚕蛾放在麦秸编织成的蒲坛上,拿到河边祭祀,并虔诚地念道:"蚕花娘娘,今年送你归,明年接你来,保佑我养好蚕……"然后把麦秸蒲坛放在河面上随水流去。

【长袍马褂】男子服饰习俗。长袍马褂均为盘领、窄袖,马褂是对襟,大都有马蹄袖,长袍为大襟。马褂以直贡呢、黑花绸缎为多,与蓝色、朱青色、灰色长袍配套,显得庄重大方。也有马褂、长袍相连的两部形式,这种形式的长袍只下半截,连扣在马褂的内下摆,酷似战国时流行的"深衣"。夏季流行斜襟道袖式直缀,是一种宽袍大袖式的长袍,令人有飘逸、洒脱、清爽、舒适之感。

【朝北居】建筑风俗。"五行"说称:商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不吉利。徽州明、清时期商人多,商人家门向大部分不朝南,形成朝北居。徽州至今存留数以万计大门朝北的古民居,绩溪县石家村全村宅居大门几乎全部朝北。

【吃饼封山】护林民俗。封山前,由宗祠或生产队垫钱,每人发半斤封山护林饼。以后发现谁私自上山砍柴挖笋,这笔钱就由谁出。有句护林民谣:"吃了封山饼,记住护森林。若要乱砍树,要拖家中猪。"

【吃乌饭】饮食习俗。乌饭又称乌饭团、青精饭、乌精饭、南烛饭,是用乌饭树叶汁浸黑的米蒸成的饭团。乌饭团乌黑发亮,清香扑鼻,别有风味。乌饭主要在浴佛节这天食用和供佛。参见[浴佛节]。

【吃新食】生产收获习俗。每年大暑前后、新谷登场时,农刻家家抢先蒸新米饭或做新米粉馃吃, 谓之"吃新食"。有的人家还将新米饭和米馃,供献"五谷神"和祖先,祷祝年年五谷丰登。到了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如稻谷尚未成熟,农家便在田间摘几株稻穗,放在饭甑里和上年陈米同蒸,表示已经开始吃新食。今农村吃新食习俗仍存,但不供献"五谷神"了。

【打锣封山】护林民俗。每年冬令,村或联乡定人鸣锣,中中呼唤所封山场的地名,串村走户,昭示禁戒规约。此后,家家户户,互相告诫,不得犯禁。鸣锣同时,在各要道路口和山界立木碑、石碑,以标明禁山范围。犯禁者,除罚款外,还须持锣串村敲打。承认错误。检举者可得罚款的半数,另一半用于公益。走火烧山,失火者要付给灭火者工资并保证火场的还林更新。另有"砍一(株)罚三(元)栽(五)棵"及出义务工(修桥、修路等)惩措施。

【东瓶西镜】民居陈设习俗。徽州民居厅堂的长条桌上,往往东摆瓷瓶,西放明镜,取"瓶镜"-"平静"的谐音。以物寓意,祈求家庭和睦,平平安安。

【端午锦】服饰习俗。端午节孩童前所佩锦囊。布制,有小老虎、小猴等多种形式,内装雄黄、白芷、花椒、蒜头、香末等,以避邪驱毒。

【端午瓢】服饰习俗。为婴儿或一二岁小孩戴的红缎帽。兽头型,两边缀"长命富贵"四字。或前额当中缀银铸的大罗汉,两边各缀小罗汉四个,帽缨上吊一鹰爪或虎爪以避邪。又有一种似二片花瓣,中间绣花,四周缀圆形银片,围在头额边围。

【工匠礼遇】礼俗。婺源习俗,工匠上门帮工,东家对工匠以礼相待,除请吃三餐酒饭以外,还要在下午四时左右加点心,点心多为面条、米粉馃等食物。凡建房、砌灶、安葬事,动工时要给工匠送红纸包(内装钱币);建房架梁竖住或上亲逝世"下黄金"(葬)之日,要给双份工钱。婴儿出生满月剃头,男子结婚理新郎发,也要给剃头师傅送红纸包。请裁缝做结婚服或做死后穿的寿衣,亦要送红

纸包或给双份工钱。

【官财丁】建筑习俗。徽州木工建房梁, 在梁上钉有棺材钉。如遇不明底细的人看见,必须会惊讶地高喊:"棺材钉!"这时房东即连口道谢。棺材钉同"官"、"财"、"丁"谐音,寓升官、发财、添丁之意,房东图的就是个口彩。

【冠戴】服饰习俗。男子的冠戴主要有庆帽、毡帽、礼帽。庆帽圆顶有帽蒂,有的帽前沿钉一块玉饰,俗称"西瓜皮帽"。毡帽用毛毡制成,平顶长筒形,放下来可罩到头颈,半腰有一条开眼缝,平时折叠成火桶钵式戴在头上,俗称"火桶钵帽"。礼帽有毡、呢两种料制,铜盆式,俗称"铜盆帽"。老年人戴风帽,圆形平顶,脑后有披风。农民劳动戴自制的圆形平柄麦杆草帽。男婴出生头六天带"六裥帽",圆形六个裥,无顶,每裥均有一块布,帽前沿钉小剪刀、筛尺等银饰品,中间一只棕毛扎的老虎。六天后改戴"和尚帽",圆形束裥为顶,帽前沿钉有罗汉菩萨和"长命富贵"四块字饰。天气凉时戴狗头帽和后有披风的风帽等,帽上钉有"八罗汉" 和"四块字"的"重八仙"银饰。与帽子相衬的还要戴荷叶围、如意围、怀袋围、银项圈、银天官锁链及银手镯和甘草、鸡锁骨、贝壳连在一起的绳手镯、脚镯等。【馃模】用以做米馃的模具。大都用乌桕或杨木雕成。有狮子滚球、鲤鱼跳龙门、和合利市、八仙等形状,最多的是寿桃形,一般为尖嘴桃形,蒂的两边分披桃叶;也有雕成连体双桃,桃蒂被美化成寿星模样。型具内镂刻有蝙蝠、鹿、如意、双钱、元宝、花瓶、牡丹等图案,有的则镂刻诗句和山水图案。馃模的雕刻艺术来自民间工匠之手,朴素、简练、鲜明而饱满。

【黄山茶道】饮茶礼规。黄山茶道讲究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宾。注重环境、气氛,场地一般选择在园林庭院、竹坞流泉边上。追求的是汤清、气清、心清,境雅、器雅、人雅。茶道器具有风炉、石鼎、瓷瓶、盛炭篮、涤器桶、铜火筋、茶洗、竹杓、茶秆、竹筅帚、竹茶匙、竹茶橐、茶壶、茶盏等。水以泉水为上,河水中,井水次。程序主要有:1、静气,排除杂念。2、烹汤,烹器须无异味,一般用瓦器、锡壶;火须旺炽无烟,文武相宜;汤分三沸,鱼目为一沸,缘边泉涌为二沸,奔涛溅沫为三沸。3、焚香,敬茶神陆羽。4、涤器,茶盏用白瓷,盏不洁则损茶味,洗涤后用干净布擦干备用。5、烫盏,祛荡寒气,盏热茶面聚乳,盏冷茶色不浮。6、赏茶,察茶色,观茶形,闻茶香。7、投茶,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茶以3-5克为宜。8、洗茶,用一沸水少许浸润茶叶,后将汤汁弃去,去尘祛冷,浸润张发。

9、注汤,用三沸水,壶高水急,茶汤均匀,水至七分,盖少顷。10、敬茶,举案齐眉,以茶敬客,为茶之礼。11、闻香,约三分钟,盖揭一缝,香气溢出,泌入肺腑,茶以真香为上。12、观色,绿茶以青翠为胜,汤清叶绿,浑黄者次之。

13、品味,轻啜一口于齿颊间,再徐饮慢品,俟甘津潮舌,才得茶之真味。茶品有活、甘、清、香之分,香而清、甘而活,方为名品。14、上食,奉上水果、干丝等食品,以佐品茶。15、论茶,或谈论,或吟诗,或作书作画,以助茶兴。罗愿有一首《茶岩》诗,是宋代黄山茶道的真实写照:"岩下和经昨夜雷,风炉与鼎一时来。便将槐火煎岩溜,听作松风万壑回。"

【徽班行规】行业习俗。徽剧戏班供奉"老郎"神,老郎为戏剧祖师,相传即唐明皇。徽班逢演,每场必由一人皇帝装扮,笼着手踱至台前正中处,道几句开场白,而后退场,意即臣下不能僭越或代替皇帝老倌。依次,宰相装束者经袍袖遮脸走过场,几经演化成为戴面具,穿宰相服饰上场的"跳加官",勿勿过场也演化成为舞蹈一番。四出正戏毕,另有一小戏杂出,如《小放牛》、《探亲相骂》等。徽班生、旦、净、丑诸行当,以丑为大,据说当年无人肯应此角,由皇上亲串。逢场

丑角无论有无戏,均先往脸上涂一笔,诸伶方得开始化装扮成戏,谓之"三花不上脸,小旦不梳头"。旦角最小,扮演女人,便以女人待之,红旦亦然,绝无优待。鼓佬为尊,因鼓佬为演出的"总司令",有"鼓佬不到不开饭"的规矩。鼓佬打过闹场,两只鼓签一放下,任何人不得碰。演戏用的假娃娃,尊称为"老郎子",演员场上随剧情需要任意摆弄,出场则极敬重地俯置于箱底,任何人不得再碰。据说当年宫中演戏,后妃宫女都去观赏,把个襁褓皇子闷死在"龙窝"内,故有此俗。班子内部闹纷争,在戏班住处升堂审问处理,由大面演员坐堂,打板子则由伙夫掌板。伙夫睡门边,兼充守卫。班子演出期间不得跳槽,如果有演员跳槽影响戏班演出,必须追拿回班。如此演员回心转意,礼过祖师爷神位,扮戏,演戏,则平安无事。否则,一经拿获必严惩,须生割耳,旦角削鼻。点戏者给赏谓之"打采",先拿钱向戏班兑成"银牌",奖谁便当众当场将牌子插于该演员头上;如系奖大家,人人有份,则将牌子放在台板上;如演员获"银牌"失手滑落台板上,也算大家有份。

【徽州朝奉】称谓习俗。"朝奉"本为官名,宋代朝官有朝奉大夫和翰奉郎。徽商同官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徽商便是由仕而贾的,这些人不愿人们称其"老板",代之以"朝奉"相称。久而久之,在徽州,朝奉便成了有钱乡绅的习称。明末,世人通称徽商(不管是老板不是伙计)为"徽州朝奉"。《初刻拍案惊奇》卷 10《韩秀才乘乱聘娇妻吴太守怜才主姻簿》记载:"原来徽州程朝奉,就是金朝奉的舅子,领着亲儿阿寿,打从徽州来,要与金朝奉合伙开当。"徽州当地,孙子称祖父,也以"朝朝"、 "老朝"、"老奉"相称。徽州有个字谜:"二人山下说诗(系)文,三炮打进四川城,十月十日来相会,三人骑牛一路行。"谜底就是"徽州朝奉"。

【烘篮】取暖用具。又名"火篮"。篮体用竹篾编成,内空外圆,装一个竹制拎把。圆口依口径尺寸配有活动的网状烘盖,多由铜丝或铅丝编成。另配有铜质或铁质火筷,插在手柄一侧。空圆体内置放陶质火钵,近代为轻便起见,也用白铁火钵替代制品。隆冬腊月,火钵里盛了炭火,铺些火灰,就可以用来温烤怕冻的双手或双脚,也可用来烘烤衣服和温炖茶饭。一些高级烘篮,又是富有装饰艺术的工艺品。这种烘篮编织得十分精致细巧,篮体的篾料纤细如丝,四周编出黑白两色的字或其它花色图案。拎把用藤皮缠绕,并烫烧成双色花样。底部和拎手嵌有黄色圆形铜柱,铜质烘盖被镂空编织成精美的装图案,铜质火筷上雕刻有饰纹。烘篮在民间还被作为一种福祉所归地吉祥物,绩溪、歙县一带农村,旧时嫁娶,嫁妆中少不了一对精致的烘篮;并在篮钵里置放一块木炭,剪贴上红喜字,寓示香火绵延,子孙百代。

【火桶】取暖用具。又称"烘桶"。有名种不同的规格,常用的是一种直径为1尺5寸左右,用杉木围箍起来的圆形木桶,高度在1尺6寸左右,木桶沿安放一块活动的坐板,里面盛放火钵。这种火桶通常两人使用,一人坐在沿板上,一人坐在桶外把一双脚搁进去取暖。另一种大号火桶,直径在两尺以上,可围坐四人。一种小形火桶,形体象个"h"字,底圆直径不过1尺,高1尺5雨左右。底部装有盛火的钵,上端留有半月形的坐板,既可坐着烘温脚腿,也可以拎着随处流动。还有一种站桶,高约4.5尺,底大口小,呈圆形,中间偏下搁一根横木,可以抽动,上放站板。取暖时人在板上,火钵就置放在档板下。站桶只适合于孩童用。火桶有取暖、烘衣、做饭、烤尿片、温茶等多种用途,尤其是全家人围桶而坐,摆"龙门阵"、纳鞋底、抽旱烟、嗑瓜子,别有一番温馨。

【祭门神】行业习俗。旧时徽州砖工建房上门拐时,宰杀公鸡,将鸡血淋门口,

叫做"祭门神"。祭门神时,主祭人边淋鸡血,边念贺词:"鸡血淋到东,恭贺东家添儿孙;鸡血淋到西,恭贺东家多添丁"。众人在旁高声呼应,以求吉利。【接财神】行业习俗。徽州以农历正月五日为财神日,工商业者多在这天接财神。清晨在店堂门上贴上"开门大吉",店堂贴"黄金万两",秤上贴"开秤大吉",斗上、钱柜上、帐本上贴"日进斗金"等红字条。焚香、放爆竹,接神,敬神,随后开始营业。头几名顾客,不论购置何物,加一、二、三成发货,稍后来的顾客,也适当多给。

【开秧门】行业习俗。插秧开始称之"开秧门"。休宁县、屯溪区一些地方这天一早,由当家人去秧田选定"门向",然后带泥拔出一块秧苗,置入茶盘,捧送回家放在供桌上,祭拜天地后,将带泥秧苗倒甩上阁板,以全部粘上为无灾无害生长良好的兆头。大家吃点心、面食之后下田,从已"开"的"秧门"处,拔秧莳田。歙县这天要设宴拜请"田公、田母"。朝拜时,先燃三根香插于田埂、然后虔城跪拜,并念祈祷歌:"田公、田母、田伯伯,上丘不长禾,下丘不出蔷,保佑我家田里长满蔷;喜乐种田人,挑坏割稻客。"黟县、祁门于这天天不亮下田拔秧,拔好秧方回家吃早饭,于晚间设宴款待帮忙栽秧的亲邻。

【开张礼】行业习俗。徽州新店开张这天,财神爷的神龛前设立香案,燃香点烛,上供跪拜。招牌披红插花,开门时燃放爆竹,有的还奏乐。对第一位上门的顾客,象征性地收下红纸包(货币退还),同时赠送一定货物,加布店赠3尺红布,百货店赠送一件日用品等。凡是开张这天来购货的顾客,一律八九折优待,或加一二成发货。有的店还将这种优待延续到三天至一周。除敬神和赠物外,其它做法至今仍存。

【连心锁】对锁的一种昵称,永结同心的标志。黄山天都峰顶,下临方丈深渊,四周围以石柱铁索。当一对情人或夫妇历尽艰辛,携手攀上天都峰后,顿时产生一种互相依赖的甜密感,在铁索上持一把锁,或系上一方手帕,表示永结同心,白头偕老,遂称"连心锁"、"同心结"。

【满顶床】徽州传统床具。床顶、床后、床侧三面围木板,前挂帐幔。床柽多用榧木或梓木制作,因榧数年花果同树而长,取"四代同堂"的彩头。床板常用七块,寓"五男二女"之意。床周围一般均雕有"凤凰戏牡丹"、"松鼠与葡萄"、"鸳鸯戏水"等精美图案。

【牛福会】行业习俗。是专门为耕牛保安祈福的组织。凡愿入会的农户,每头耕牛交一二元银洋作为牛福会基金。会员的耕牛被盗或走失,报经值年会首,即派人四处寻查,无偿地归还失主。如牛找不到,失主也可在牛福会中领取一些救济金作为补偿。会期一般在农历三月初三日牛王菩萨生日这天,时值春耕之前,凡有牛之家,带上祭品,牵着耕牛,并在牛角上挂红、黄、绿三色布条,齐集会址(一般设在村中的社庙),祭祀牛神,有些地方还请道士打醮,发给符录,张贴于牛棚,以避祸(瘟)就福。秋后,一些地方还为牛福会选班唱戏,以酬谢牛神。【襦衣】女子服饰习俗。襦衣多为宽衣大袖式,单的称"褂",夹、棉的称"袄"。面料主要有朱青布、兰竹布、白底兰花布、士林兰布和黑香云纱、绸、缎等。领口有盘领、元宝领、圆领,有大襟、如意襟、斜襟等式样。袖口有大袖,一甩袖手即能缩回衣内;小袖一般用作内衣及劳作时穿,袖口有纽扣可扣紧;倒袖,即从马蹄袖派生出来的一种斜三角形袖口。襦衣纽扣有盘香、蝴蝶、蜈蚣脚等各种式样。襦衣的领口、襟边、袖口都要镶边、滚线,边、线里还要镶一道花边,使本来色彩单调的衣服于庄重中显出俏丽。

【杀猪封山】护林民俗。先由族长征款,买来若干头猪,宰杀后,以猪头祭山,

猪血涂写封山碑牌,并请来全村男子,宣布禁山和封山乡规。喝血酒,吃封山肉。此后,有谁违反山规,私自上山砍代林木或砍竹挖笋,就将其家的猪拖到山场,宰杀祭山,全村分食。

【尚火】生活习俗。冬季,徽州山区居家,当院或在天井中常设一个大火塘,熊熊的木炭火把院子或明堂映照得通红透亮。一家人围火而坐,火塘上烘烤着苞萝馃,煨着饭茶,或烧烤着野味山珍,其乐无穷。徽州有一首歌谣:"手捧苞萝馃,脚踏木炭火,万事不求人,除了神仙就是我!"便是尚火风俗的写照。

【上梁】建筑风俗。徽州造房上正梁分偷梁、接梁、赞梁、祭梁和上梁五个程序。徽派建筑正梁不起负荷作用,是"屋神"的象征,不能玷染污秽,上梁前夜才能砍伐。正梁不能在自己山场上砍,必须到别人的山场去砍。树主发现也不上门索赔,若树主当众骂街,被视为"越骂越发"。砍下正梁后,由木匠在两端写上"文东 "、"武西",寓发家有日;正中画太极图以"驱邪"、"镇煞";两端内侧雕饰月形花纹,称为"开梁"。梁上披红布,插金花,主人在新房门口点爆竹,拈捧香接梁。正梁被供于新房正中,上放墨斗、曲尺。梁前供桌上放木盆,内装"三牲"及块肉、豆腐包子,各12双。赞梁由木匠师傅主持,边唱边做,众人在傍"接口彩"。如匠人赞:"金斧响到东,文武在朝中;金斧响到西,福寿与天齐"。众人接:"好啊!"开祭时,匠人持酒壶,先祭天,后祭地,再祭八方神灵,最后以红毛公鸡血祭梁。此俗在山区农村仍存。

【水碓】利用水力旋动的舂米设备。《晋书》曰:"今人造作水轮,轮轴长可数尺,列贯横木,相交如滚轮之制。水激轮转,则轴间横木,间打所排碓梢,一起一落舂之。"一座水碓装置十余个数量不等的舂头,依次反复磕捣石臼内的稻谷,脱壳出的米粒均匀,完整,做饭柔软。水碓房建在河边,一般不直接将水轮安装在正河道内,而是开渠引流,提高落差,控制两岸之间宽度,以利于增大水流冲击力和建造水碓房。徽州溪河纵横,村多临境,故水碓众多。50年代曾将老水碓改建成木制水轮机小电站。现徽州偏僻山区尚存少量水碓。

【同心结】手帕系成的结,永结同心的标志。参见[连心锁]。

【头髻】女子服饰习俗。女子头髻的式样较多,按形态有"扁馃髻"、"高髻"、"螺蛳髻"、"元宝髻"、"麻花髻"等,以扁馃、螺蛳、高髻为多。梳头髻要抹菜油,每种髻外面都戴发网。扁馃髻为盘发成圆扁馃形,髻心扎红头绳,髻外沿横又扎几圈绿头绳,髻心用一根金或银、玉制两头尖的握簪闩住,四边用翡翠、荷花簪插牢。螺蛳髻髻心稍突出,头发盘成螺蛳形,髻心扎一道红或绿头绳。高髻的盘发部位稍头顶心,扎多道红头绳,此髻新娘子梳得较多,髻发一般12圈红头绳,多的扎24圈,髻心闩大握簪,四边用簪扎牢,盘好髻戴好网便开始插花,髻心插一支绿蝶珠花,髻上、左、右各插一支蝙蝠型珠花,髻下插珍珠拖挂,俗称"五件花"。髻两边还要插几支"草花"(彩绸缎制的小花)。老妇人因头发少,梳髻后还要戴一个藤篾制的髻兜,以便插戴"五件花"。戴五件花打扮主要用于年节拜菩萨时,平常一般只戴"草花"。

【屋套屋】建筑习俗。徽州宅居很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住人;厅堂后用中门隔开,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又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都是如此,一进套一进,屋套屋。徽州人形容某个家族的房子大,往往说有"三十六个天井,七十二个槛窗"。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个家族,随着子孙的繁衍,房子也就一进一进地套建起来,一般是一个支系住一进,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门一开,

一个大门出入,一个祖宗牌下祭先人。体现了徽州聚族而居的民风。

【锡格子茶】待客礼俗。"锡格"为黟县方言,指锡制用于盛糕点的用具。黟俗婚嫁喜宴,早餐用锡格装上四样糕点、茶叶蛋等,泡上茶待客,俗称吃"锡格子茶"。【压画桌】陈设习俗。徽州民间厅堂正中壁多挂中堂画、对联,或用大幅红纸写上"天地君亲师"五字,均装褥成卷轴陈列。在卷轴之下设长条桌,桌面恰与卷轴平,此桌称"压画桌"。

【宰年猪】生活习俗。过年杀猪,称宰年猪。杀年猪,忌杀两刀致死,喜血喷满地,谓之"满堂红"。猪头须留一撮鬃毛,其余刮光洗净后,鸣鞭炮,焚纸钱,祭祀"土地神"。歙俗杀猪要盛碗刀口血,分别泼于猪栏门和正屋门栏石上,以示家兴畜旺。

【竹篷船】船名。新安江流域多竹逢小舟,既可分水上运输工具,又能兼做船民的流动寓所。其形制:两头尖而略微上翘,上铺木板,中部为竹骨箬叶的篷,篷舱内可坐可卧。船长一般在7-10米,浸水部分全部经桐油反复涂抹过,呈油黄色泽。船头有竹篙,船尾亦有竹篙,用来定船及行。"竹篷船"为黄山境内特别容易引发乡土情韵的器物,拂晓江畔,黄昏江中,那名符其实的一叶叶扁舟,会带来一份特殊的美;如果乘身而行,休憩在小小的船篷内,听水声篙声,看山光水影,又会体验一份岸上无法获得的心的悸动。

【煮粥捞饭】饮食习俗。休宁县西南乡习惯"煮粥捞饭",即将米粒煮成半熟,捞出饭粕,过入甑内蒸饭,剩下的煮成粥。这样蒸熟的饭和煮熟的粥香味特别。【子夜搬新屋】搬迁风俗。绩溪县搬新房拣在子夜、不易风人的时刻。一家人挑着竹篓,拿着长秤,捧着斛斗、算盘,悄悄地从旧屋来到新屋。竹篓挑谷,秤称谷,斛量米,算盘计算收成,预祝住进新屋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打开新屋大门,燃放爆竹,一家人分长幼次序坐在堂前吃甜茶,嗑瓜子,谈天说地,直到天亮吃了鸡蛋面,才开门纳客,接受祝贺。来客先是一盅甜茶,其次是一碗阳春面。晚上宴席,主菜为"一品锅"。

人生礼仪习俗

【拜堂】婚俗。歙、旌德、黄山区等地的习俗是花轿落地,既行拜堂礼。黟县的习俗是,新娘落轿踏袋入新房稍事休息后,再行拜堂礼。歙县拜堂时,由赞礼人和利市人齐声和唱交拜词:"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相拜,子孙满堂。"三拜礼毕,由赞礼人和利市人共擎红绳联着的锡酒杯,要新郎新娘碰头喝交杯酒,既行合卺之仪,其它地方的"合卺酒"则是在拜堂之后,将新郎、新娘送入洞房中举行。

【搬行嫁】婚俗。男家在婚前一天或迎娶的当天,派人前往女宅搬嫁妆,称"搬行嫁"。搬行嫁期间,男女双方住宅张灯结彩,鸣炮奏乐。陪嫁的东西一般都很多,有杠抬和16杠抬(既8个人后16个人抬着)之称,均为生活用品。富裕人家也有以房产、田地作陪嫁的。贫寒人家的陪嫁就简单了,一个人就可以挑着走,俗称"一担挑"。无论贫富,两件东西不可少,一件是马桶,另一件是鞋。马桶内女家事先摆下红枣、花生、橘子等彩头物,寓意"早生贵子"。到了男家,首先要一个男童揭开桶盖,拿起彩物,撒上一泡尿,招致一场拍手哄笑,庆贺"生发"。新娘的鞋也要重放在新郎的鞋内,意为"同偕(鞋)到老"。这双鞋要做得特别精致,供大家欣赏。

【办前程】人生习俗。徽州人至五六十岁,便结椁做生坟,俗称"办前程"。置办寿木(棺材),一般用杉木普通棺"十二斗"(由12块板做成),上等棺"十斗",最差"十八斗"。并请风水先生选择墓穴。寿木完工,至亲好友送礼庆贺,愿主人

百年长寿。此俗山区仍存。

【报讣】丧葬习俗。丧家向亲友报死讯,名曰"报讣",又称"报丧",休宁县则称"关素"。分口报和文报。口报是报讣者持一伞进门,伞尖朝下竖置大门里侧,亲友一见便知。黟俗是把伞挂到堂前左边的椅背上,然后坐在对面座上,口报:你家×××"多谢"了。这时,主任摆出糕点,泡上两碗茶,左边一碗,敬献死者,右边一碗给报讣人喝,另做三个汤蛋款待报讣人,待其离去,才哭泣哀悼。文报是发讣告,讣文男称"寿终正寝",女称"寿终内寝"。

【背新娘】婚俗。迎娶之日,花轿至男方家门口,新娘总是守轿不出,等新郎来背进门去。意思是日后夫妻反目,女方便可声称:是你背我进家的不是自己找上门来的。此俗在农村仍然流行。

【扯红布】旧婚俗。徽州姑娘出嫁时,如遇月经来朝,男方须备三尺红布,从中间剪开,留一点不剪断。待新人上轿后将红布骑在轿顶上,轿子动身,有女婿和妇方亲属,将红布各扯取一半,表示"红"不被新人全部带走,平分秋色,两家都"红"。

【冲喜】婚俗。旧时徽州已订婚的男子在病重时,强娶女方婚配同房,俗称"冲喜"。意思是使男子心情愉快,减轻病症。如果男子是忧郁成疾,也有奏效的。如果是其它疾病,更有损健康。男方若一病身亡,女方将终身守寡。

【出殡】丧葬习俗。多由八人抬棺,棺上披大红毡,缚一只公鸡,子孙扶柩而行,一路不停的哭泣,并沿途撒"纸钱",富有人家还请和尚、道士做斋事,以"超度亡灵"。祝奉魂魄升东、柩行、及墓、下棺、祠后土、题木主、成坟,送葬队伍归途以及到家又有一系列仪式。

【催生】生育习俗。产妇分娩前,娘家备新生儿软帽、和尚衣(无钮扣以绳带连系、无领的小人衣)、包群、小鞋袜、尿布、红枣、红糖、鸡蛋等物,于月初一或十五送至女婿家,俗称"催生"。

【厝棺】丧葬习俗。徽俗重风水,人死埋葬,即择年、月、日、时,又择山水形势、龙脉真穴,认为子孙的贫富、贵贱、贤愚、寿夭均同祖坟有关。亲人死后,多不立即下葬,必须等选到吉地后方才入土。富家便停柩户外,盖厝屋藏棺,俗称"厝棺"。贫家仅覆盖瓦片或茅茨,亦称"厝棺"。真穴难寻,厝三年五年者有之,有的竟厝数十年不能入土,日久难免暴露骸骨,污染环境。1792年,歙县令吴殿华颁布《劝谕埋棺札》,改革厝棺陋俗。此俗今不存。

【待囡暖房】婚俗。结婚前一天,女家邀请四至八位姑娘(称"坐房囡"),陪伴新娘坐房。晚餐还要特为新娘备一桌饭菜,由坐房囡陪同新娘吃一餐离娘饭,"待囡"。男家在结婚前一晚,在新房内摆一桌酒席,新郎坐上座,宴席开始放鞭炮,席间猜拳行令,尽情热闹,称"暖房"。

【戴孝】丧葬习俗。父母去世,女儿、媳妇穿麻布做成的披风式"盖头",儿子戴麻布帽,帽前缀三个棉球垂下,称"三顶冠",腰系稻草绳,鞋头蒙麻布或脚穿草鞋。旁系亲属穿白衣、白鞋,出嫁女儿和女婿亦穿白衣、白鞋。现在也有不分长辈、同辈或一般亲友关系,均只佩白花,戴黑纱,以示悼念的。

【点主】丧葬旧俗。徽州人死后,做一块长方形木牌,上面竖写死者名讳,俗称"祖宗牌",如"先考××郡××公××主位"。文中的"主"字先写成"王",然后选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为"点主官",先用墨笔在"王"字上加一点,再用一只新笔醮上朱红早墨点上复点上一笔,称"点主"。

【订婚】婚俗。又称批书。选定吉日,由男方备下鸳鸯礼书,上面右书男方生辰八字,装入一个红封套,附写一篇请求联姻的定格文章,备下新笔新墨连同"头

节礼 "放入一个红皮"批书匣"。女家接到礼书,由父亲或哥哥用匣中的新笔舔墨,在礼书的左面填上女方的生辰八字,然后在礼书封面写上"亲充大吉"四字,俗称" 批书"。礼书送回男方,即算正式定亲。鸳鸯礼书为订婚凭证。定亲后,一年三节(春节、端午、中秋)均得向女家送礼。

【斗床檐】婚俗。祁门县贵溪村一带婚嫁喜事,男方在发轿的当夜,请木匠来斗床檐(床上一块前檐)。先将床檐摆在床中,用鱼、肉、米三牲祭过后,新郎向床一揖,向木匠一揖,木匠口中念起祝词:"伏以,日出东方,吉日良辰斗床檐。我今请鲁班师傅到,手持金斧到洞房,左边斗起鸳鸯帐,右边斗起象牙床。象牙床呀象牙床,床撑本是千年木,床檐本是紫檀香,紫檀香呀紫檀香,四块金砖垫四方,生下五男并二女,夫妻富寿永绵长。床檐斗毕,万事大吉。"祝毕,众人同时唱好: "恭喜!恭喜!"接着至堂前吃子茶。

【发利市】婚俗。新娘三朝回门回来后,当晚下厨。由男家族中夫妇齐眉、子孙满堂、家庭和睦的老孺指导新妇切肉切鹅,并口说吉语:"一切肉,二切鹅,先做媳妇后做婆。"既而又提一火篮,一面畚灰,一面畚火,又说:"一畚金,二畚银,三畚到囝焙孩群."再次切肉就说:"切婆家肉,挜婆婆嘴,挜得婆婆心欢喜。" 这三道作法,称"发利市"。即"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的古风遗俗。

【公酌】寿庆礼俗。祁门县查湾村汪氏子孙,年满50岁以上者,每至大寿,合族于农历正月二十日在祖祠宴叙,称"公酌"。届时贴红纸于祖祠门前,众人自动报名。当年大寿若有二或三人,寿星本人亦报名参加,表示互相庆贺。当晚,派晚辈四人,持红纸名单至寿星家,拜请寿星及其子孙共同赴宴。族众分列两廊,双方作揖入席。席间备酒、菜及长寿面,各席派执壶者敬寿星老人酒一杯。席散时,各分列两廊揖送,另推晚辈四人送至祖祠门口结束。

【冠丁】人生礼仪。男子成年,行过冠礼后,称"冠丁"。冠丁首次入祠,要向祖宗献金"谢恩",俗称"冠金",数目多少视冠丁家境而定。

【冠金】人生习俗。冠丁首次进入祠堂,向宗祠献的金钱,称"冠金"。参见[冠丁]。

【冠礼】人生习俗。明清时期徽俗男子18岁成丁,18岁生日前一天行冠礼,剖去垂于眉际的幼童头发标记,理发成髻,宴请宾客,极为隆重。给男子加冠,必须是德高望重的男性尊长。生日这天,正式取名、字,并说明取其"字"的含义,以兆成人。宋代,朱熹提倡冠礼改革,反对铺张浪费和繁琐程序,主张"关了门,将巾冠予子弟戴上。"就行了。宋以后,冠礼从简,凡是到了年龄的男子,经宗祠添名,就可以进入祠堂。

【徽州婚嫁】婚嫁习俗。旧时,徽州婚嫁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男女长到十三四岁,即有人上门说媒。说媒者一般为年长女性,称"媒婆",她们从女方家取的年庚八字送到男家,填上男方年庚八字后,送往合嫁命倌推算,看男女命上是否相和。故民间有"十女九不真,改命做夫人"之说。行聘俗称送担,女方接礼当天回礼,婚事即定。定亲后,由男方选定结婚日期通知女方,称请期。请期后搬行嫁。迎亲当天,由姑妈或舅妈用两根丝线把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谓之开脸,亦称拉面。接着为迎亲、拜堂、闹洞房。婚后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回拜岳夫、岳母,谓之回门。此为"明媒正娶",另有童婚、纳妾、换亲、抢亲、入赘、冲喜、灵前婚等特殊婚姻形式。五十年代后,父母包办婚姻逐渐被自由恋爱代替,婚事简办。八十年代后有采取旅游结婚湖集体婚礼形式的。

【徽州丧葬】丧葬习俗。旧时徽州人到五六十岁,开始为自己准备"前程"(后事),

备棺材,请风水先生选取"风水宝地",作为葬身之所。老人病危,儿孙临床听取遗嘱,并频频呼唤,以示送终。并即时撤除床帐,拿掉枕头,给死者抹身,更换白色内衣,盖上白被单,用黄表纸覆面,点上油灯(俗称"万年灯")。然后发丧报讣。富贵人家入殓,先用丝棉裹扎尸体,剪开面部(俗称"开面"),再将"寿衣"层层套就,衣裤数量有"上九下七"(上穿九件衣,下穿七条裤)、"上五下三"之分。穿前将"寿衣"给儿孙披一披,名为"焐衣衫",再给死者穿上。入棺后,家属要给死者敬酒,在死者嘴里放上一枚铜钱,名曰"含口钱",以便死者带到阴间去用。出殡多由八人抬棺。棺上披大红毡,缚一只公鸡,子孙披麻带孝扶柩而行。沿途撒纸钱,遇路口鸣爆。富有人家还请和尚、道士做斋事,以超度亡灵。并有"做七"、"百日"、"忌日"(周年)等祭奠活动。五十年代以后,丧葬风俗有所改变,迷信活动减少。1975年屯溪建立火葬场,城镇居民逐步推行火葬,丧礼多开追悼会或向遗体告别形式代替,亲属佩黑纱、朋友送花圈以寄托哀思。

【回礼】礼俗。喜庆日,亲朋贺礼以后,时兴回礼。结婚回送果子(花生、蚕豆、米糕等),用红袋装成,每户四袋,现在则从简为回送喜糖两袋。寿庆每份回送寿包四只。丧事每份回送白布一块。生育回送煮熟的鸡蛋(外涂红色)。

【回门】婚俗。新婚第三日,新娘回娘家探望,称"回门",新郎伴送新娘回娘家,称"双回门"。女婿第一次上门,要一一拜见岳家诸长辈,中午岳家开席宴婿,称"接女婿"。徽州素有"丈母娘见女婿,犹见皇帝",以及"女婿上门活祖宗"的说法。接女婿非常隆重,要请平辈亲友四人作陪,女婿正中上座,左右陪客各两人,下首系桌围,摆放五祀件香案。宴席开始,岳父站在天井沿口拈香揖拜祭天地,女婿站在一边陪拜。入席由岳父或内兄弟斟酒。第一回门,不等夕阳西下,新婚夫妇须告辞归家。来时新娘引路,归时新郎在前。新婚夫妇月内不得在外宿夜,如新娘家路较远,当日回不来,接女婿可改在满月后举行。

【笄礼】人生习俗。徽俗女子15岁成人,虽未嫁,亦行笄礼。15岁生日,由子孙双全的老太太给女孩加笄,把头发盘起来,用笄子绾住,继而宴宾客。笄礼意味着女孩已成人,不同儿时,要遵循礼教,轻易不得出闺房,不得与陌生男子谈话,勤习女红。

【祭礼】礼俗。既指"四时祭",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秋季祭祢,此外还有忌日祭、生忌祭、墓祭和焚黄告祭等,尤其是墓祭表现得分外隆重,清明有拜扫之祭,这乃"标识增封也,族祖则合族祭之,支祖则支祭之。下及单丁小户,罔有不上墓者";7月15日有中元之祭,先焚冥衣,荐新米饭;入冬有冬至之祭,或于 10月祭,曰"送寒衣"、"亦有感霜落之意",正如李梅颠《徽歙竹枝词》所说的:"墓祭三回重本源,清明冬至及中元;寒衣烧献金银袋,但只清明许乞墦在 "。一年三祭,往往是"一祭费中人之产",似乎不这样做便不足以尽孝情,有的家规中甚至提出"凡事死之礼,当厚于奉生"。一些缙绅地主、富商巨贾把墓祭当成是争奢斗富的机会。

【祭祖】礼俗。氏族尊祖祭祀仪式。徽俗重宗发,凡遇春节、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年节及重大活动,均举行祭祖仪式,其中以农历腊月祭最为隆重。腊月祭24日至28日进行。开祭之日,宗祠第一进厅设香案一座。过第一进天井两廊有10人左右的乐队,演奏笙、萧、笛、唢呐、鼓、锣等乐器。另有三眼铳数支用于鸣礼。天井当中陈放两个牺牲架,架上摆着宰杀后洗得干干净净的整猪和整羊各一只。中进大堂为祭祀的主要场所,摆三组供桌,陈设鹅、鲤鱼、猪头,合称" 三牲",配有爵、筷子;供碗64只,内装菜肴瓜果等供品。中间一组供桌前设香案,,焚檀香末或柏枝末,炉内香烟缭绕,堂上香气袭人。主祭人由德高

望重者担任,陪祭二人,执事10人分别承担司樽、司盥、司帛、司祀。凡本族裔孙除女性外都要参加腊祭,依辈份大小顺序站在祭堂前。后进享堂祭祀时开启龛门,让祖宗们出来享受后辈的的供品。开祭前,鸣锣或放铳三声召集族人进祠。祭祀开始,放铳、鸣爆、奏乐,陪祭人引主祭人及执事上享堂启龛,启龛毕,主祭站香案前,行三献礼,一献酒,全体人员三跪九叩,司樽取供桌上所陈之爵传给主祭,主祭接过跪地将爵举过头顶三次交给另一司樽放回原处,再次三跪九叩,陪祭引主祭至下堂香案前叩首,西下东上,缓步徐行;二献馔,礼仪如前;献馔毕,读祭文;祭文毕,三献帛,礼仪如初,献后在香炉内烧化。主祭再将供桌上的酒泼洒在香案前地上,最后按先前仪式上享堂关闭龛门。祭礼毕,族丁在门口领取一份族胙,或肉鱼或麻饼或铜钞,各族不一。

【金兰谱】人生习俗。"金兰"即"心如金,气如兰"之意。旧时,朋友相处,结为兄弟互换谱帖,谓之"金兰谱"。结拜时,依年龄大小序为兄弟。此俗多为意气相投的文人所为,今已不存。

【舅背甥上学堂】人生习俗。流行于休宁县西田乡一带。徽俗舅舅视外甥为"老爷",诚盼外甥早成龙。外甥到了上学的年龄,舅舅就为外甥做整套新装,买整套学习用具,备雨伞等。有几个舅舅的可以合办,阔气的就各自办。新学年一到,由新家长同学校老师商定吉日良辰,一清早就赶到学校,燃放爆竹,叩见老师,呈上拜师礼金和分送同学的糖果。

【开吊】丧葬习俗。是休宁县旧时办丧事的主要仪式。一般在丧期的"头七"、"三七"、"五七"或"满七"日举行,到时开门接受亲朋吊唁。是日,大门设门鼓,吊客入门,司鼓人击鼓报名,吊客烧香,入二门,鼓乐迎宾,吊客换素服。至灵前,哀乐起,吊客跪拜上香。孝子孝孙按行辈跪于灵堂右侧答礼。吊客齐,行丧祭。丧祭由12位礼生组成,排成一行进入灵堂,如牵羊,名"牵羊祭";由16位礼生组成,分两行进入灵堂,如虾须,名"虾须祭"。礼生各有职司:正副"赞 "二人(又称"通",司仪),正副"引"二人(引孝子行跪礼),司"樽"一人,司"盥"一人,司"祝"一人(读祭文),司"帛"一人,无职礼生四人。虾须祭增加"赞"、"盥"、"樽"、"祝"各一人。

【开面】婚俗。亦称拉面。在迎亲的当天,由姑妈或舅妈用两根丝线将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否则要被人讥笑为"毛脸"。开面意味着姑娘时代的结束,歙县有些地方开面时还唱开面歌,如"一线金,二线银,三线做夫人,四线事事如意,五线五子登科,六线六六大顺,七线七仙美貌,八线八仙重寿,九线九子十三孙。十线十全俱足。好!好!好!白头偕老;喜!喜!喜!夫妇齐眉"。

【哭嫁】婚俗。新娘临上轿前,与母亲在闺房内抱头"大哭",俗称"不哭不发,大哭大发"。母亲边"哭"边叮嘱女儿到婆家后要注意的事项,女儿则边"哭"边叙述母亲的养育之恩。黟县的"哭嫁"在大堂举行,新娘坐在厅堂正中的椅上,两边长凳上坐着母亲、嫂子、叔伯婶娘等10位女眷,以示"十全十足"。哭嫁的哭词随机应变,音调颇有乐感。

【哭丧】丧葬习俗。由女人担任哭丧人,在亲人一断气时及在送葬的路途中进行。哭丧既是一种哀伤情愫的表达方式,也是丧葬过程中必须履行的程序,无论在语言修辞与结构上都具有文学性和音乐感。哭的第一声是对死者的称呼,如是父亲,哭称"老朝奉爹呀!"母亲则哭称"老孺人母呀!"丈夫则哭称"'半世死'呀! ""半世死"是小寡妇对丈夫的含怨爱称。哭词无定格,一般视哭丧人的文学修养及见闻而定,有雅俗之分。黟县小寡妇哭夫词为:"半世死呀!害得俺苦命(哈)年轻(竟)年幼啊!不信天算(哈),天公飞下无情剑,斩断俺侬恩爱情!害得

俺苦命是一张床空半边,呒嘿俺家半世元来并排(竟)同坐(哈)!害得俺苦命(哈)凄惨(竟)死孤栖!俺苦命是一床棉被半床温(哈),一对枕头一半闲!俺苦命不信帮俺家半世死(哈)!生下一男(竟)半女啊!来帮俺家半世死啊!做孝子啊穿孝衣!"哭词中有不少方言,如"不信"、" 呒嘿"为"没有","床梯"即"床沿"。哭者一般极尽悲痛之情。

【灵前婚】婚俗。男女婚姻已定,男家上人突然病故,男家又女或媳治丧礼,便暂用被单遮尸,商得女家同意,草草举行婚礼,而后治丧,称"灵前婚"。

【满月】人生习俗。婴儿满月,剃胎发,并取熟鸡蛋去壳,在婴儿头顶滚动数下,以去胎气。外婆家送满月礼,礼品中有带盖的锡坛一只,内装核桃花生等果仁,俗称"安根坛",意为外孙安下根基。家中请满月酒,产妇抱婴儿出房拜见宾客。有些产妇有回娘家调养,也于满月后起程。

【抢亲】婚俗。一般是联姻事基本就绪,或因彩礼不足,或因婚期难定,或男方内行不修,外貌不扬,女家有意拖延婚期或别择佳婿,男家所采取的方式,新郎择日亲自带几个身强力壮的人,将新娘骗出门外,用白汗巾拦腰兜起,背起就跑,随既放三声爆竹。新娘进了婆家门,举办婚礼,吃喜酒,吵新人等礼节,与迎娶相同。第二天由男方聘一说情人和一女伴,专程至岳家送"望娘礼",约定"回门"日期。女家只得承认既成事实。旧时另有一种抢亲,寡妇的尊长(如婆婆、叔伯)出卖寡妇,买者约定日子,请几个人到女家,将寡妇抢背而走。动身时,同样放三声爆竹。如果女方有人出来阻拦,既由买人者再付一笔钱。至男家后,一样举行婚礼。待新婚夫妇有了感情,再至岳家认亲,吃"认亲酒"。

【请七】丧葬习俗。人亡之日起,每7日为一七,七七共49天。逢七,儿孙备香烛供品在灵前或坟上祭奠,俗称"请七",也称"祭七"。"头七"念开路经,这一天由女儿开支费用;"二七"拜忏。"三七"行祭礼,开门接纳亲朋吊唁,请吃"老人饭",过路乞丐均有施舍。"五七"请花匠扎纸南瓜一只,箱笼一对焚化。俗称"五七"亡魂游五殿,该殿阎王酷好南瓜,得瓜亡魂可避免刑审。"四七"、"六七"一般是儿孙灵前祭奠。"七七"期满撤灵,放焰口,超度死者及冤屈孤魂。

【请期】婚俗。订婚后,男女完婚,男家要先请媒去女家提出结婚请求,俗称"请期",又称"送日子"。请期先择定吉日良辰,备红喜帖写好吉期,放入装有糕点、面条、肉等食品的礼篮里,礼篮上压一个包有钞票的红纸包。女家接到红帖,用红纸开出礼单,上列喜亥(猪肉)×斤、鲜鱼×斤、衣服×套,首饰、喜糕、面条、蜡烛、爆竹等若干。礼单由媒人交给男方逐一办齐。请期日子一般定在腊月或正月举办婚礼。

【取名】人生习俗。有几种方式,一种是以宗教排行取名,如黄姓的排行为四句话:"耀开宗绪,望重千英;起家楚省,向泽徽城。"一个字代表一代人,顺序取名。排行的句子,一般挂在祠堂正中两侧作对子。一种是以五行八字取名,婴儿出生,请相命先生按出生率时日,排算五行(金、木、水、火、土)八字(即出生的年、月、日、时,用干支配合),如缺水,择水字旁的字取名;缺金,择金字旁的字取名;缺火,择火字旁的字取名,以期弥补八字中的不足。一种是以时令时政取名,如"春娇"、"建国"之类。一种是以辱求荣,以贱求贵。迭遭幼殇的人家,为防重蹈覆辙,就取和尚、尼姑、讨饭、叫化、逃荒一类名字。也有以来狗、小犬、小猫、来猪等取名,意思是孩子同狗猫一样易于成长;另有以"閌"为命名的,其意义相同。女子取名则常用花、月、仙、香、娇、美、丽等字,表明女子的贤惠。如遇有女无男之家,则取名来娣、招娣、得娣、迎娣等,希望下一个是男孩子。

徽州有怎样的饮食习俗

徽州有怎样的饮食习俗 徽州有怎样的饮食习俗 吃在中国,感觉中国是一个吃货的国家,在哪里都可以找到各种特色美食,下面店铺推荐徽州潜口的饮食习俗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徽州潜口“八碗八盘”饮食习俗 潜口八碗八盆的菜谱,是徽州地区人们在各种喜庆宴请客人时公认的一种规格。也是招待贵宾的必须菜肴。 徽州八碗八盆的溯源。如要问这八碗八的启用时期,虽然未见历史记载,但有民间传说:古时候徽州商人,为了图吉利、创大业,他们首先创造八仙桌,用八仙桌来宴请八位仙人而定名。八仙桌在祖国神州各地,尤其在徽州自唐朝一直到现在,无论大户小户,每家堂前都摆有一张八仙桌,富户人家讲究豪华美雅,要精制八个象鼻或十六个象鼻的八仙桌,就是最起码的农户,也要备一张筒单的八仙桌。为此徽州各地,自古至今,凡是嫁女、结婚,寿诞和丧事宴请客人,都青一色用八仙桌,即八个人到齐后上菜开席。古代神州相传中的八位仙人是: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徽商就利用这个民用的优势和信任,用八仙桌,以八碗八盆来款待八位仙人面得美名。 八碗八盘俗叫——“八碗八”,这是一种“席面’的规格,但其中还有不同的区别,这主要看东-家的条件和宴请贵宾的地位,正所谓徽州人说的一句古老话:‘请客由东家’。 八碗八有以下类别:粗八碗、细八碗、八碗八、八碗八二点心和海席等。不管怎么划分,但是鸡、鱼、肉三鲜不能少,如果是海席,除三鲜外还要增加“三海”(即海菜),这俗叫“三鲜三海”。粗八碗:这粗八碗的席面,过去都用在嫁女、娶媳喜庆宴请时中午的女客人,嫁女叫“抬姑”、娶媳叫“抬新人”。 这八碗的菜肴是:肉圆、鸡、红烧肉、鲜雾、甜枣汤、炒肉丝、笋干、鱼。席上女客人全部喝黄酒(过去俗叫水酒)。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单独女客人席面已悄悄给取消,而采用男女客人同桌,宴请一次

徽州婚嫁习俗

巢湖习俗有着有着很深的历史积淀和古朴之风,她的习俗不同于其他地方,她的习俗是历史的见证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 1、过文定———男家会请算命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年庚八字推算双方是否互相配合 2、过大礼———一般在大婚前一个月至两周进行,男女双方家长洽商妥了婚事的一切条件,男家会依照议定的条件送聘礼(俗称定礼或茶礼)到女家,当日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她们必须是全福之人,即是既有丈夫、儿女,而公婆、父母皆在)会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大批礼品到女方家中。通常过礼应用的有礼饼、礼金、礼品等,数量均用偶数,即取成双成对之意。 3、择日———男家请算命先生择定良辰吉日,找个迎娶的好日子,以求婚事顺利,二人和顺。 4、搬嫁妆———在嫁妆中,除了名贵的珠宝金饰外,还有许多象征好兆头的东西。以痰盂作子孙桶,希望女儿开枝散叶,儿孙满堂。以红尺作子孙尺,有良田万顷之意;花瓶代表花开富贵;铜盘及鞋则寓意同偕到老;银包皮带有腰缠万顷之意;剪刀有指蝴蝶双飞;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祝福新人恩爱缠绵;片糖则比喻甜蜜幸福;龙凤碗筷作衣食碗,有丰衣足食之意(碗内放置一封利市,可取代嫁妆的72套衣服)。 5、安床———婚礼前数天的吉日,由好命婆将新床在有利于新人的吉位安床,然后铺上龙凤被,并撒上红绿豆、莲子、红枣、桂圆、核桃等喜果。安床后新人便不可睡新床,孕妇、带孝者及有月事之女性更不可入内。此外,安床后,要让小孩跳床,并吃喜果,古称[压床],有开枝散叶之意。 6、上头———上头仪式于大婚前一晚或正日举行,上头象征一对新人正式步入成人阶段,要组织新家庭,肩负起开枝散叶的使命。须择好时辰,男方要比女方早半个小时,男女双方需先沐浴,并由「全福」之人(俗称好命佬/好命婆,为男女方家族中的长辈,需父母、子女健在,夫妻和睦者)以柚菜浇水洗身(柚叶据说可涤除污秽)。之后换上全新的内衣裤及睡衣,靠一个可以看见月亮的窗口而坐,由「好命佬」或「好命婆」替其梳头。新娘的头发会梳成发髻,以示她嫁作人妇后踏入成人阶段。边梳头的同时,「好命佬」或「好命婆」要边说出押韵的吉祥语句,如“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语意是祝颂新人能同偕白首,婚姻美满。最后,「好命佬」或[好命婆]需把扁柏及红头绳系在新郎或新娘头上,这样才算完成上头仪式。由于上头是父母为儿女祝福的一种仪式,所以较为重视。 7、入门———到达男家后,新娘由大妗搀扶下踏入男方家门。在大门坎外会预先放一个燃木炭的火盆(铜盆或铁盆均可),新娘需从火盆中跨过,这叫「过火盆」,取其发旺、赶邪之意。接下来是拜堂仪式,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是拜天地,第二是拜祖先,第三是参拜家翁家姑。拜过天地及向祖先神位行跪拜礼后,一对新人便会向新郎父母叩拜,新娘并向家翁、家姑奉上香茶,之后再按家中各人辈份和长幼逐一向长辈敬茶,至于跪下与否,则视乎敬、受双方的喜好。跪拜父母后,新人会互相对拜,大妗姐不断说些吉祥话,在互租对拜后,拜堂才告礼成。新人敬茶用的香茶内,通常都放上两枚红枣和莲子,寓意早生贵子的吉兆。新

徽州民风民俗

徽州民风民俗 徽州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因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和地方 文化,徽州人民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这些独特的民风民俗反 映了徽州人民的传统思想,行为规范和道德伦理,值得研究和保护。 徽州地处大别山腹地,山清水秀,雄浑壮美。当地的居民大多 是汉族,他们的祖先是从南方和北方移居而来的。在文化融合的 过程中,徽州人开创了自己的文化风格,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对于风俗文化的崇尚和推崇是徽州文化的核心,这也是徽州历史 文化和旅游资源的重要基础。 在徽州的独特民风民俗中,民居建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徽州 传统民居采用木结构,独特的九宫格式将门墩、柱、梁、楼板细 致严谨地安置在三维结构中,形成了特有的建筑风格。此外,徽 州传统民居还注重园林构造,通过花园,宫廊,庭院等手段,营 造出一种感性的美感。徽州建筑实践文化是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化 瑰宝,是中华建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制度上,徽州人有着大量的自己的传统礼仪习惯。 `宴席是 徽州传统礼仪的重要方面。在徽州,就餐时要特别注意礼仪,尤

其是家庭晚宴时,主人和客人都会有很高的礼仪要求。例如,就餐时碗不能空,这代表着吉祥。每个人在出生时都会由长辈增加一个字,这个字代表他的生命,日后在宴席上喜庆或吉祥想祝福的话,可以用这个字为祝语。徽州人喜怒哀乐善恶之情表现也很明显,可以从他们的节日庆典、祭祀、长辈晋见、道德要求等传统文化方面看出。 徽州人对祖先的文化历史传承也极为注重。徽州人世代相传,积累了丰富的徽州文化,其中包括语言、书法、绘画、刺绣、剪纸、雕刻等传统技艺。民间流传的许多历史故事和传说,也规范了徽州人的生活,加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总之,徽州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历史古城,它的民风民俗非常独特,反映了徽州人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和民俗文化。在这些民族风俗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科学技术、艺术和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文化传承和匠人技艺的不断探究与开发。徽州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应当得到认真发扬和继承。

节日习俗歙县

节日习俗歙县 篇一:安徽中秋节习俗 安徽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是我国民间最重要的节日,由于中秋节之夜月色最明最亮,所以中秋节喻有祭月,团员之意。安徽各地有吃月饼、舞龙灯、舞草龙等习俗。 (一)吃月饼、赏月 安徽各地中秋皆吃月饼,且几乎都在晚上祭过月神之后吃,唯独休宁人例外,一般在早上吃。天长人在敬月之后,分食月饼,如有人在外,即留一份或寄去。涡阳人在焚香祭月之后,分赏月饼和毛豆。 江淮赏月之俗一般是先祭月再赏月。祭月又称拜月。将香案供桌大多摆放在庭院中,或设在院内篱笆旁、天井边。供桌上摆放的祭品有多有少,但一般都有月饼很水果,如石榴、柿子、梨、苹果、鲜藕、板栗、枣子之类。所放水果的多少,因地理环境、生产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别。除月饼和水果之外,有些地方还加有特殊的贡品,如休宁,歙县城乡摆上一个大南瓜;长丰放一个大馍;六安供茶水;蒙城供焦馍;天长供鸡头苞、毛豆荚,并有月宫嫦娥象等,祭祀时固执、五河是月出鸣炮敬祭;巢湖市是月出鸣炮染香拜月;休宁蒙城是然组焚香叩拜;屯溪是点上红烛,全家跪拜。六安,铜

陵、寿县、凤台、长丰等则为焚香拜月。祭过月神,才真正开始赏月。人们一边欣赏似镜的明月,一边品尝祭品,如涡阳,六安、铜陵、冬至、休宁、屯溪、巢湖、天长、合肥等皆如是。屯溪人在全家赏月时往往围坐一处,一面吃月饼,水果等,一面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等到月过中天,才回屋就寝。 (二)舞草龙 在徽州等地皆有中秋玩草龙习俗。草龙是有稻草扎成的龙。黟县又称“舞草龙”即用稻草扎成龙头,又以稻草捆成一束一束,连成龙身,再以一段由粗到细稻草束作龙尾,每段之间用绳系着,每人手擎一段,配以锣鼓,上下滚动,欢度中秋。休宁又称“舞香龙”,其用稻草扎成,周身插香,长短依舞龙的人数而定,每隔七八尺支木棍一根,龙身上插满点燃的篾香。香龙循街道行进舞动,后随各式花灯,锣鼓,鞭炮相伴。香龙所到之处,各户均插一炷香并放鞭炮,表示欢迎助兴。到午夜香熄,送龙下水(将龙身投入河中),意为象征丰收。屯溪则在龙头上悬挂着一盏红灯,龙身插以“篾香”,舞龙者多为村中儿童,舞到人家门口,嘴里要唱出一段吉祥如意的言辞,如“香龙到你家舞一舞,来年讨个好媳妇”之类,以博得人家的欢心与款待。 篇二:徽州的独特习俗与迷人风景 徽州的独特习俗与迷人风景

徽州民风民俗

徽州的民风民俗 徽州,简称“徽”,位于新安江上游,古称歙州,又名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辖境为今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行政版图相对稳定。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1987年,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 徽州——不止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 溯源追本,徽州脱胎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所置的歙州。自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除元末曾改称兴安府(1357—1367),直到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的790年间,徽州之名前后沿用长达780年之久,所辖六县也一直没有变动,这对徽州孕育出相对统一的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徽商的崛起提供了便利。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安徽”便是取安庆府之“安”、徽州府之“徽”作为省名。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 节令习俗 【安苗节】传统节令。农历六月初六日为安苗节。旧时,农家以当日阴晴占卜秋收旱涝,上田边焚香、烧纸,在田里插小红旗,祭祀"谷神",祈求丰收,谓之"安苗"。是日,晾晒书画、衣服,部分地方盛行迎神赛会。此俗今已不存。 【八月十三磨豆腐】节令习俗。又称"靖阳节"。屯溪黎阳旧俗。时间为农历八月初一日至十三日。初一日晚,黎阳乡所属十一个菩萨会各组织"打仗鼓"。十一日下午,各菩萨会抬着神像,由游锣、蜈蚣旗、三角旗、三眼铳、亮伞、仗鼓前呼后拥,轮番出游。十二日晚,所有菩萨按先锋、任元帅、程元帅、赵元帅、钱将军、二相公、八大帝、九相公、新关帝、老关帝、汪公秩序列队,至小龙山祭坛集中,行祭拜礼,烧纸马等。礼毕,游坛一圈,各自返回。八月十三日上午,所有神像绕乡游一圈。下午集中至汪公庙前戏台下,将汪公和新、老关帝置当中,其余各神骑马,由先锋带头,绕场跑三圈。九相公跑九圈,每跑一圈,换袍甲一件,俗称"跑马磨豆腐"。跑马时燃炮鸣鼓。 【重阳节】传统节日。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也称重九节。旧时,文人学士于是日结伴登高,饮茱萸酒,持蟹赏菊,吟歌赋诗,以赏秋景。民间吃"重阳踝(米粑或糯米圆子)"。建国后,学校师生和城市居民多选定这一日成群结队到郊外登高秋游,进行野餐。 【重阳庙会】传统庙会。休宁县临溪镇传统庙会。前后举办三天,农历九月初九日为正日。相传临溪本无庙会,邻近榆村年年在九月里替周宣灵王(简称周王菩萨)做庙会,非常热闹。榆村有女嫁与临溪某富户,因嫌临溪九月无庙会,回娘家后不愿归返夫门。父母无奈,只好答应女儿九月重阳日将周王菩萨借给临溪人供奉一天。临溪从此才有了庙会。九月初八日,临溪组成200人的仪仗队到榆村黄坑寺周王菩萨,四面金锣开道,16面仗鼓助威,绣着二十八宿和龙凤呈祥图案的三角旗随风招展;三孔三管的礼铳队不时朝天鸣放,响声震天动地;周王菩萨坐在八人抬八人轿里,头顶华盖高悬,左右力士护卫;轿后又是数不尽的红旗

徽州过年的风俗

The Customs of Celebrating the Chinese New Year in Huizhou Celebrating the Chinese New Year in Huizhou, a region rich in history and culture, is an enchanting experience. This festival, known as ChunJie in Chinese, is marked with a unique blend of ancient traditions and vibrant celebrations.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customs in Huizhou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is the decoration of the home. Homes are adorned with red paper cutouts, couplets, and lanterns, symbolizing good luck and prosperity. These decorations are often handmade by family members, carrying generations of craftsmanship and tradition. Another distinctive custom is the giving of red envelopes, known as "hongbao." These envelopes, usually containing money, are presented to children and unmarried individuals as a symbol of blessings and good fortune. During the New Year, family reunions are of utmost importance. Members of the family, regardless of their whereabouts, strive to come together for a reunion dinner on New Year's Eve. This meal, often consisting of dishes that symbolize prosperity and health, is a time for sharing stories, expressions of love, and wishes for the coming year. Another significant custom is the dragon dance, which is performed in the streets. The vibrant dragon, danced by a group of performers, is a symbol of luck and prosperity. The dance, accompanied by the beat of drums and the clang of cymbals, creates an exciting atmosphere, drawing crowds of spectators. In addition to these customs, Huizhou also hosts various cultural activities such as folk performances, calligraphy exhibitions, and traditional music concerts. These events provide an opportunity for people to appreciate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region. In conclusion, the customs of celebrating the Chinese New Year in Huizhou are a testament to the region's rich history and culture. These customs, filled with tradition, family reunions, and vibrant celebrations, create an atmosphere of joy, love, and prosperity, making it a memorable experience for all. 徽州过年的风俗 在徽州这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庆祝中国新年(春节)是一场迷人的盛宴。这个节日以古老的传统和热闹的庆祝活动为特色,充满了独特的韵味。 在徽州过年,最引人注目的风俗之一是家居装饰。家家户户都会用红纸剪出各种图案、对联和灯笼来装点家园,寓意着好运和繁荣。这些装饰品往往由家庭成员亲手制作,传承着世代的工艺和传统。

(完整)徽州民俗

古徽州民俗 ——浅谈故乡民风民俗1 徽州简介 徽州,简称“徽”,位于新安江上游,古称歙州,又名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辖境为今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行政版图相对稳定.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徽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2 徽州民风 2.1徽州民谣 徽州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古朴、典雅、高亢、委婉兼具一波三折,具有鲜明的江南色彩与富有特色的古山越文化的气息。徽州民歌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本真,如婚嫁歌有《哭轿》、《接房》、《敬酒》、《交杯》等.劳动号子有《锯板号子》、《采茶号子》、《采桑号子》等;山歌有《正月探妹》、《送郎》等。儿歌有《推车谣》、《月亮大大》、《柏树枝》等。道士腔有《游四门》、《十供》等,此外还有革命民歌。从这些歌谣的题目,便能一一数出徽州人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皆是面面俱到,宗族乡亲里的规矩礼仪一箩筐.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前世不修今世修,苏杭不生生徽州;十三四岁年少时,告别亲人跑码头。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生徽州;十三四岁年少时,顺着前辈足迹走。 徽州徽州梦徽州,多少牵挂在心头,举头望月数星斗,句句乡音阵阵愁。 徽州徽州好徽州,做个女人空房守,举头望月怜星斗,夜思夫君泪沾袖。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嫁徽州;书香门第也富贵,忠烈孝节美名留。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嫁徽州;多少辛酸多少泪,悲欢荣辱也轮流。 这是最有名的一首“徽州歌谣"。单这歌词便能够让人感受到那些稚嫩、无邪的童声集体咏诵时的缈缈余音,眼前随之就会出现连绵的群山、冷峭的石桥、曲流的溪水、庄严的牌坊、高阔的祠堂、精巧的民居等等一些典型的徽州特征。 正如歌中所唱:“十三四岁年少时,告别亲人跑码头。”徽州地区多是山脉,耕田极少,过去的徽州人不得不翻山越岭出去贩卖盐和茶叶等维持生活。由于交通不便,路途遥远,经商的男人出门做生意很少带家眷,一般人只身闯天下,往往常年甚至几年不回来,不少人甚至死在异地他乡。“徽州徽州梦徽州,多少牵挂在心头,举头望月数星斗,句句乡音阵阵愁。”徽商们在外赚得大量银子,衣锦还乡,请来极好的石匠和木匠,开始雕梁画栋,修屋建舍,不仅给家人留下了一处处华美的故园,也给徽州留下了典型的白墙黑瓦的建筑群,给世界文化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 徽商常年不回家,女人守空房的就多,有的女人甚至一辈子守寡.“徽州徽州好徽州,做个女人空房守,举头望月怜星斗,夜思夫君泪沾袖。”是当时徽州女人真实的写照。徽州各大家族都有极严的家规,女人如果不守妇道,由族长在祠堂里召集族人进行严厉审判,有的就被无情处死。而贞洁烈女则被颂扬,立贞洁牌坊加以永久标榜。有一首《送郎》民歌这样唱道:“送郎送到庭院前,望见庭前牡丹花. /哥啊,寻花问柳要短命死,黄泉路上我也要与你结冤家。”即使自己的男人死了,妇女也是不好再嫁的,不被处死,也会被唾沫星淹死.所以有心想与寡妇成就好事的男子,也不得不三思而退步. 徽州人长期居住在大山内,一方面不愿拘束于闭塞的山野里,纷纷外出寻出路,另一方面,却是像故土一样保守严谨,男人经商最看重诚信坚持“不谈二价",女人守家最讲求妇道要树“贞洁牌坊”。 2.2徽州建筑 徽州古民居,多为三间、四合等格局的砖木结构楼房,平面有口、凹、H、日等几种类型。两层多进,各进皆开天井,充分发辉通风、透光、排水作用。人们坐在室内,可以晨沐朝霞、夜观星斗。经过天井的“二次折光",比较柔和,给人以静谧之感。雨水通过天井四周的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肥水不外流”,体现了徽商聚财、敛财的思想。民居楼上

家乡文化习俗

徽州文化 我的家乡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歙县,歙县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地和典型代表,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其内容广博、深邃。徽州文化体现在生产生活、教育艺术的各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表现还是在建筑,饮食,节日习俗这几个方面。 徽派建筑有三绝,民居、祠堂和牌坊。踏入徽州境内,就能看见青山绿水之间粉墙黛瓦的古民居,徽派建筑每幢房屋顶上都有高出房瓦面错落有致的墙垣,这些错落有致的墙垣俗称封火墙。因翘檐形似昂首的马头,因而得名“马头墙”。在徽州为什么会有马头墙呢?古时徽州因房屋多为木制结构,如果没有马头墙,一家有火患,整个村落会被这家的火患所殃及。为了防范火灾,所以就想出了用砖砌成高于屋瓦的高墙阻止火患时火势蔓延的方法,故也称之为“封火墙”。“粉墙黛瓦”与“马头墙“便成为徽派建筑的文化之一。徽州建筑的另一大特色是古牌坊。徽州多牌坊,这些牌坊绝大多数是用山里特有的花岗岩和青岗岩精雕细琢堆砌而成,有的典正雅致,庄重高洁,有的孤孤零零,突兀地架在村口街旁路边,有的相拥成群,在山野里耸立,一路比肩而去。徽州牌坊,大致分为两类,一类题名坊,是作为桥梁、墓道、祠堂、里坊、衙署门前的标志性建筑,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一类是旌表坊,是直接用来褒扬功名政绩,彰表贞烈节孝人物。它们是徽州文化的见证,是宋明理学的化石。徽派建筑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自然古朴,隐僻典雅。徽派建筑,它不矫饰,不做

作,自自然然,顺乎形势,是古徽州独特的人文环境与优美的自然风光完美融合的艺术结晶,是一幅形象生动的古徽州社会生态图。 徽菜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起源于歙县。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山高背阴,溪水清澈,山珍野味十分丰富,所以徽菜立足本地优势,以烹饪山珍野味而著称。徽菜选料精细,制作严谨,一切立足于原料的新鲜活嫩,即便是像“臭鳜鱼”这类特殊风味菜,其用料也必须是新鲜鳜鱼,经过一定的加工腌制后烹调成菜,决不滥竽充数。徽菜能够成为一种区域性菜系,它的风格特征在于:善于发挥原料本身的滋味,即保持原汁原味;常用火腿佐料,冰糖提鲜,料酒除腥提香。徽菜素以重油、重色、重火功,色香味形俱全而盛行于世。徽菜“三重”特色的形成是因为徽州地处山区,水含矿物质较多,久饮便有刮人之感,加上当地盛产茶叶,人们都有喝茶的习惯,油食少了便有不适之感,于是做菜时多放油,形成了重油的特色。重色的特点也是人们的生活习惯所形成的,每到夏秋之间,当地农民家家户户自制面酱、豆酱、酱油,用大缸盛放,炒菜时都要舀一两瓢放入菜内,使菜肴呈很深的紫红色,至今农村仍保留这种习惯。 节日习俗方面,最重要的节日就当属春节了。旧时,每年到了农历十二月初八,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灰尘,清除垃圾,并用板栗、芋头、干角豆、赤豆、玉米等掺入稻米内,煮一大锅腊八粥。十二月二十日以前,家家户户采购年货,添置新衣,杀猪宰羊、切糖、打年糕、做豆腐,十分繁忙。二十三夜祭送灶神,二十四日为小年,二十九日或三十日(除夕)晚,拜祖宗,合家欢聚,俗称“分岁”。

徽州习俗作文

徽州习俗作文 篇一 春节,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得意洋洋。今年的春节,我过得特别有意义。直到今天,我还浮光掠影。 早晨,我们一家人忙开了。妈妈在大门上贴春联。映入我视线的是“日丽春常驻,人和福永留”。表示家庭平和幸福。我呢,则帮妈妈贴“福”字,正要贴在门上。妈妈赶紧阻止我,说道:“‘福’字应该倒贴,就是‘福’到的谐音,福莅临我们家了。春节帖春联有喜庆、财气、不祥之意。”我一听,赶紧把“福”字倒贴了。爸爸也在精心准备,挂起了一盏盏红灯笼。我想:这红灯笼难道不就代表着我们祖国的相貌在一日千里地变化着吗? 晚上,该是吃年夜饭的时分了。厨房里洋溢着香气;桌上摆放着丰富的晚餐,使人看了,口水直流。桌中间有一条鱼,那就表示年年有余。客人们也都到了,欢欢欣喜地坐在桌子面前,津津乐道地品味着年夜饭。爸爸妈妈笑容满面地招呼着客人。全家人都其乐融融,屋子里充溢了幸福的氛围。 吃完饭,外婆来分红包喽!我们家有一个小商定,小辈们拿到了奖状,不只有红包,还会有其他奖励。今年,我被评上了“三好学生”。外婆就分给我一份红包,还送给我一只精巧的文具盒。鼓舞我在新的一年里,学习成果更上一层楼。小孩子们都收到了红包,脸上显露了绚烂的笑容。

晚上八点整,我们全家准时翻开了电视机,收看“春节联欢晚会”。那悠扬的歌声,使人沉醉其中;那漂亮的舞姿,使人赞不绝口;那滑稽有趣的笑话,使人捧腹大笑;那精彩的相声小品,使人开怀大笑……阵阵欢声笑语荡漾在客厅上空。 今年的春节,我过得非常有意义。我希望明年春节,我会过得更好! 篇二 有一个美丽而又充满神圣的地方,它非常纯洁,善良,它用心哺育着几千万人民。他就是我的家乡——美丽的安徽。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吧! 我的家乡居住在偏北地区,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45%。我家乡的名字还有来历呢,我的家乡也就是安徽,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因最初江南左布政使司地辖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七府,及滁、和、广(德)三州,官方文书便简称为“安徽宁池太庐凤滁和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其后又成为“安徽布政使司”,最后从安庆、徽州各取两个首字,简称“安徽”。安徽地名由此出。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皖”为“美好”之意,“皖山皖水”意为“锦绣河山”,安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 我的家乡还有好多美丽的风景线,比如我们的首都北京的八达岭长城,它居住北京市延庆县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八达岭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一部分,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八达

春节传统习俗安徽省的民俗风情

春节传统习俗安徽省的民俗风情春节传统习俗——安徽省的民俗风情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聚、亲朋好友相聚 的时刻。在全国各地,不同的地域有着独特的春节习俗和民俗风情。 安徽省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展示着这个 地方的独特魅力。本文将介绍安徽省春节的传统习俗和民俗风情。 一、年画扑灯 年画扑灯是安徽省春节期间的一个传统习俗,主要流行于徽州地区。在徽州的许多乡村里,人们会在除夕之夜点亮灯盏,挂上年画,以此 祈求来年平安幸福。年画是特别设计的图案,寓意吉祥如意,常常绘 制着福禄寿喜等图案。扑灯活动使得整个村庄充满了年味和喜庆氛围。 二、守岁贴「福」 在安徽的很多地方,守岁贴「福」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一个传统 习俗。在除夕夜,家庭成员会聚集在一起守岁,贴上红色的「福」字。这个习俗代表着对来年的美好祝愿,同时也寓意着祈求家庭平安和幸福。贴「福」的红纸通常会被精心制作,上面还会加上一些剪纸装饰,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三、舞龙灯 舞龙灯是安徽省春节期间的一项独特的表演活动,尤其流行于合肥市。在大街小巷里,你常常可以看到由一群人手持着华丽的彩龙,随

着鼓乐和欢快的音乐,舞动起来的场景。这项活动旨在祈求来年风调 雨顺、五谷丰登,寓意着新的一年将会充满好运和繁荣。 四、吃年夜饭 在春节的除夕夜,吃年夜饭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安徽 的年夜饭非常丰盛,有着诸多独特的菜肴,代表着好运和吉祥。比如,“年糕”寓意着连年高升,“鲈鱼”象征着吉祥如意,“汤圆”则寓意着团圆 和合家美满。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这顿丰盛的年夜饭,象征着新年 的开始和农历年的圆满。 五、放鞭炮 放鞭炮是中国春节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之一,也是安徽省的传统习俗。在春节期间,人们会放鞭炮以驱走邪气和厄运,同时也是一种庆 祝和欢乐的表达方式。听着鞭炮声,看着五彩斑斓的烟花,人们迎接 新的一年,为来年带来好运和吉祥。 六、踩高跷 踩高跷是安徽省乡村地区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常常在春节期间举行。高跷上的人穿着华丽的传统戏装,高高地踩在高跷上,表演各种 技巧和动作。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吸引了众多游客,同时也为农村地 区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在全省范围内,安徽的春节传统习俗和民俗风情各具特色,体现了 这块土地上的文化底蕴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通过年画扑灯、守

安徽独有的当地民俗文化介绍

安徽独有的当地民俗文化介绍 民俗是来自于民众,传承于民众,规范民众,又深藏于民众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一种特殊力量。安徽各类节庆、服饰、饮食起居、婚丧、宗教信仰等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民俗风情图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学价值。安徽民俗文化涵盖婚嫁习俗、岁时节令习俗、社交往来习俗、烹调饮食习俗等许多方面,展示了安徽人民追求幸福、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皖南的跳钟馗、叠罗汉,皖北的肘阁、旱船等不仅地域特色鲜明,而且有极强的观赏性。九华山的“荤年素年”民俗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宗教特色,而且已经逐渐成为广受喜爱的九华山冬游项目之一。 一、阜阳剪纸 安徽省阜阳地区的剪纸,应用范围很广。一种是在喜庆节日用红纸剪作装饰的,如窗花、门笺、灯花、喜花等,内容多系象征吉祥与喜悦、或隐喻;另一种是作为鞋巾冒、围嘴、兜肚等儿童服饰上的刺绣底样,取材一般为花卉、鸟、虫等。阜阳剪纸善于运用粗细线组合,阴阳刻交替的手法,融合我国北方剪纸的粗壮浑厚和南方剪纸纤巧秀丽的风格,形成了刚柔兼备、节奏和谐、朴实优美的地方特色。 阜阳很早即有剪纸出现和应用。从现存资料看,阜阳博物馆收藏的“兰桥会”、“牧笛”、“祭塔”等,都是清代的阜阳剪纸,作鞋花、袜底花之用。作品构图简洁、形象生动,剪口清晰,想象丰富。 阜阳剪纸的大部分作者都是土生土长,他们以自己的作品来表达生活情趣,美化周围环境。逢年过节,婚丧喜事,祝寿送礼,人们习惯用剪纸装饰物

品。妇女们在鞋帮、衣帽、枕套、手帕、围裙上绣的花样,也欢喜用剪纸作底稿。朴素的审美观,形成了艺人剪纸风格和作品内容。 阜阳剪纸,以传统多样的题材、丰满严谨的构图、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纯朴的艺术特色而享有盛誉。1978年以来,阜阳剪纸继在合肥、上海、南京、北京以及日本东京等地展出之后,又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搬上了银幕。 艺术特色 剪纸的形式大体上可分为单色和彩色两大类,南北剪纸又因风格各异而有所不同。阜阳剪纸兼有南北方剪纸的艺术特色,即粗犷之中蕴纤巧,质朴之中见秀丽,刚柔兼备,情趣醇和。其作品有单色的、填色的、染色的,有粗壮单纯的、细致精繁的,还有借鉴西洋绘画的线条组合形式的。真是绚丽多彩,百看不厌。 二、徽州祠祭

家乡地域文化习俗调查报告

家乡地域文化习俗调查报告

家乡地域文化习俗调查报告 姓名:吴晓琳 专业:现代文员 徽州民俗-祭祀文化: 在远古时期,徽州地区交通不便,生活水平极为低下,徽州原住土著山越人对各种自然现象和身边所发生的种种事物缺少正确的认识,大自然对先民来说,是幻化无常,神秘莫测的,使他们想到周围世界扑朔迷离,认为到处充满鬼神,并且能左右环境,这使先民们逐步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头脑中充满了对鬼怪瘟疫的极端恐惧。因此,人们要战胜妖魔鬼怪,只好借助神的威力与妖魔疫鬼进行斗争,乞求神灵的庇护和保佑。 基于人们对万物有灵的观念,从而产生了一种驱鬼逐疫、迎神纳吉为目的的原始祭祀活动一一傩。在人们想象中,傩神能给人们驱鬼逐疫,能给人们赐福消灾,傩神成了人们寻求幸福的信心和精神寄托,成了人们顶礼膜拜的偶像。 祁门傩舞《山越人》,就是徽州先民冲开混沌的

世界,博击于天地之间,追求光明、生存而举行的祭祀,展现出古代先民的雄浑气度,表达了人们祈求消灾免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平安带福的良好愿望。 在恍惚、沉重的打击乐声中,远古蠕蠕而动的先民在挣扎、抗争、企盼,整个表演情绪沉重,稍激奋,动作表现得缓慢而拙实。随着一声巨响,恰如天崩地裂,人群沸腾,欢呼声大作,手握双斧的傩神蜂拥而上,狂呼乱叫,这时,舞蹈动作顿挫有力,整个演出呈现出激昂、高涨的场面。在傩舞的服饰上,力求简炼彪悍,女演员以兽皮裹身,男演员赤身裸体,上身饰以藤叶、下身以兽皮遮挡.以表现出先民的荒蛮、野性与力量,给人以古拙粗犷、狞厉诡谲,有一种力量的冲击效果。 祁门傩舞面具,古老朴拙,工艺讲究、造型粗犷、线条有力、夸张、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千姿百态、各具神韵,耐人寻味。傩神的面具是神的象征载体,是沟通人、鬼、神世界之间工具,是人、鬼、神的灵魂。一个面具是一个神、一个鬼、一位令人尊敬的历史人物,众多的面具构成了一个神秘而庞杂的鬼神世界。透过弥漫着宗教色彩的

徽州风俗

徽州风俗 一,祭祀文化 在远古时期,徽州地区交通不便,生活水平极为低下,徽州原住土著山越人对各种自然现象和身边所发生的种种事物缺少正确的认识,大自然对先民来说,是幻化无常,神秘莫测的,使他们想到周围世界扑朔迷离,认为到处充满鬼神,并且能左右环境,这使先民们逐步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头脑中充满了对鬼怪瘟疫的极端恐惧。因此,人们要战胜妖魔鬼怪,只好借助神的威力与妖魔疫鬼进行斗争,乞求神灵的庇护和保佑。 基于人们对万物有灵的观念,从而产生了一种驱鬼逐疫、迎神纳吉为目的的原始祭祀活动一一傩。在人们想象中,傩神能给人们驱鬼逐疫,能给人们赐福消灾,傩神成了人们寻求幸福的信心和精神寄托,成了人们顶礼膜拜的偶像。 祁门傩舞《山越人》,就是徽州先民冲开混沌的世界,博击于天地之间,追求光明、生存而举行的祭祀,展现出古代先民的雄浑气度,表达了人们祈求消灾免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平安带福的良好愿望。 在恍惚、沉重的打击乐声中,远古蠕蠕而动的先民在挣扎、抗争、企盼,整个表演情绪沉重,稍激奋,动作表现得缓慢而拙实。随着一声巨响,恰如天崩地裂,人群沸腾,欢呼声大作,手握双斧的傩神蜂拥而上,狂呼乱叫,这时,舞蹈动作顿挫有力,整个演出呈现出激昂、高涨的场面。 徽州舞蹈 在傩舞的服饰上,力求简炼彪悍,女演员以兽皮裹身,男演员赤身裸体,上身饰以藤叶、下身以兽皮遮挡.以表现出先民的荒蛮、野性与力量,给人以古拙粗犷、狞厉诡谲,有一种力量的冲击效果。 祁门傩舞面具,古老朴拙,工艺讲究、造型粗犷、线条有力、夸张、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千姿百态、各具神韵,耐人寻味。傩神的面具是神的象征载体,是沟通人、鬼、神世界之间工具,是人、鬼、神的灵魂。一个面具是一个神、一个鬼、一位令人尊敬的历史人物,众多的面具构成了一个神秘而庞杂的鬼神世界。透过弥漫着宗教色彩的傩面具,我们可以窥

写徽州风俗年味的作文

写徽州风俗年味的作文 徽州风俗年味。 英文回答: As a native of Huizhou, I am proud to say that our region has a unique and distinctive flavor during the Chinese New Year. The customs and traditions that have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add a special touch to the festive atmosphere.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s of Huizhou's New Year celebrations is the custom of "bai nian," or paying visits to relatives and friends. During this time, people dress in their finest clothes and visit each other's homes to exchange greetings and good wishes for the coming year. It is a time for reconnecting with loved ones and strengthening social bonds. Another tradition that adds to the festive spirit is

the preparation and consumption of special New Year dishes. Huizhou cuisine is known for its delicate flavors and unique cooking techniques. During the New Year, families gather to prepare elaborate feasts featuring dishes such as braised pork belly, steamed fish, and sticky rice cakes. These dishes symbolize prosperity, good luck, and family unity. Furthermore, the streets of Huizhou are adorned with vibrant red lanterns and colorful decorations during the New Year season. The atmosphere is lively and bustling, with various cultural performances and activities taking place. Lion dances, dragon parades, and traditional music performances fill the air, creating a sense of excitement and joy. In addition to these customs, the people of Huizhou also have their own unique way of celebrating the New Year. For example, we have the tradition of "shou sui," which involves staying up late on New Year's Eve to welcome the arrival of the new year. This is believed to bring good luck and ward off evil spirits. Another interesting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