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一等奖

高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一等奖

本教学设计针对高中物理重力这一单元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生动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力图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热情。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掌握重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理解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了解引力场的概念,理解引力场的物理意义和基本性质。

(3)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掌握应用定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方法。

(1)能够正确地运用重力公式进行问题的解决。

(2)具备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处理能力。

(1)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物理学习态度,学会合理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重力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引力场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3. 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

1. 实验法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处理,帮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并加深其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2. 讲授法

通过采用PPT、板书等手段,讲解重力、引力场、万有引力定律等内容,在深入学习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和启发学生思考。

3. 解析法

以经典物理力学为基础,通过解析引力场和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示式,帮助学生理

解公式的数学形式和物理意义,并掌握其应用方法。

4. 活动法

四、教学设计

课程设计按以下步骤展开:

1. 导入环节

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已有的物理知识,通过与日常生活的问题相结合来引入课程,比如:“飞船在太空中行驶为什么不需要考虑空气阻力”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探索答案。

2. 知识介绍和讲解

通过PPT、板书或实验来介绍重力及其计算公式,详细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际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以及求解方法。

通过实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理解引力场的物理概念和性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它的理解。

经典文献、数学语言等手段引导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物理原理,加强学生

的知识意识和创新意识。

重重难点是指重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的掌握、万有引力的运用和物理实验的应用等。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并得到重要的知识补充。

以小组讨论、问题解决、创新实验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团队精

神和创新意识,从而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

5. 总结回顾

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让学生掌握到重力及其计算公式、引力场的概念、万

有引力定律的内容与应用等,同时将课堂上的问题和做法进行回顾和修改,能够很好地回

忆起学习过程,并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五、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作业、小组讨论、开放性问题解决、实验报告等方式进行评价。本节课的重

点是重力及其应用,定性描述问题但应注意题目的正确读写。

六、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能够很好地完成学校的课程目标。在教学中,其中一个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重

力的概念和引力场的基本性质,由此可以考虑以实验为基础来展开教学方式。总体而言,

本节课所采用的讲授法、解析法以及实验法、活动法等学习方式,探索了各种适合高中物

理课程的教育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重力”教学设计

“重力”教学设计 课题:重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问题; 3.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体验和实验观察,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重点: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g=mg。 难点:理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一、导入重力概念流程: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建立概念→深化概念观察现象学生观看和重力有关的现象(课件1①苹果下落②水往低处流③抛出的球落地④羽毛飘落)提出问题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类似的现象?教师充分鼓励学生讨论交流,然后提出问题(课件2①你看到的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②物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建立概念在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得出重力概念: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能够使物体下落的力。深化概念教师再次提出问题(课件3①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②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有重力作用,地面附近物体对地球有没有这种作用?)学生讨论使概念得以深化。二、研究重力方向流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实验验证→实验深化→知识应用提出问题教师再次展示课件1提出问题:重力的方向如何?学生猜想向下。演示实验学生的猜想是模糊的、片面的。猜想的正确性有待于实验的检验,适时进行演示实验:1物体自由落体2重垂线学生归纳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的方向,就是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教师补充:这一方向就是

重力教案

第四节重力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施力物和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3.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理解公式G=mg,知道g=9.8牛/千克的物理意义。 (二)教具 弹簧秤、钩码、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钩码。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只能看到地球的某一局部。如果在宇宙空间里看地球,地球近似是圆球型。 (教师画图) 北京在北纬40°左右。一棵苹果树上结满了苹果。秋天到了,苹果从树上落下来。请同学画出苹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海南省盛产椰子,椰子落下来沿着什么方向? 南半球上果树上落下的水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教师:在地球上,一切物体失去了支持,都要沿着黑板上所画的方向落向地球,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 三、重力的产生 教师: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体。例如,苹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苹果。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

受力物是椰子。 四、重力的方向 教师:重力是一种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时的方向,这个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方向可用来检查房屋的墙壁是否竖直。我们常看到建筑工人用一根重垂线检查墙壁就是应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个道理。测绘人员用的水平仪下悬着重垂线,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来测定仪器是否水平。你有兴趣的话,可以采用这类方法检查家中的电冰箱放置的是否水平。 五、重力的大小 1.实验:两个钩码的大小、形状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们的质量都是50克。我们用弹簧秤测量它们的重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演示) 这两个砝码的重力都是0.5牛顿。质量相等的物体,它们的重力大小也相等。 2.学生实验:用弹簧秤测量质量分别为100克、200克和300克的物体的重力,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的表格内。 (学生操作) 3.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教师:从实验数据可知,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4.g的值 实验数据中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10牛/千克。精确的测量结果表明,重力和质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这个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粗略计算,g可取10牛/千克。 5.G=mg 如果用G表示物体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比值。那么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公式G=mg表示。使用这个公式时,质量m用千克作单位,重力G用牛顿作单位,g =9.8牛/千克。 6.例题:一个集装箱的质量是4吨,计算它所受重力。并画出重力的图示。 已知:m=4吨=4000千克, g=10牛/千克。

高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一等奖

高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一等奖 本教学设计针对高中物理重力这一单元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生动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力图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热情。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掌握重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理解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了解引力场的概念,理解引力场的物理意义和基本性质。 (3)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掌握应用定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方法。 (1)能够正确地运用重力公式进行问题的解决。 (2)具备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处理能力。 (1)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物理学习态度,学会合理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重力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引力场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3. 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 1. 实验法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处理,帮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并加深其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2. 讲授法 通过采用PPT、板书等手段,讲解重力、引力场、万有引力定律等内容,在深入学习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和启发学生思考。

3. 解析法 以经典物理力学为基础,通过解析引力场和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示式,帮助学生理 解公式的数学形式和物理意义,并掌握其应用方法。 4. 活动法 四、教学设计 课程设计按以下步骤展开: 1. 导入环节 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已有的物理知识,通过与日常生活的问题相结合来引入课程,比如:“飞船在太空中行驶为什么不需要考虑空气阻力”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探索答案。 2. 知识介绍和讲解 通过PPT、板书或实验来介绍重力及其计算公式,详细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际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以及求解方法。 通过实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理解引力场的物理概念和性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它的理解。 经典文献、数学语言等手段引导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物理原理,加强学生 的知识意识和创新意识。 重重难点是指重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的掌握、万有引力的运用和物理实验的应用等。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并得到重要的知识补充。 以小组讨论、问题解决、创新实验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团队精 神和创新意识,从而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 5. 总结回顾 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让学生掌握到重力及其计算公式、引力场的概念、万 有引力定律的内容与应用等,同时将课堂上的问题和做法进行回顾和修改,能够很好地回 忆起学习过程,并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五、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作业、小组讨论、开放性问题解决、实验报告等方式进行评价。本节课的重 点是重力及其应用,定性描述问题但应注意题目的正确读写。 六、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设计

第三章第一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浙江省天台中学陈娥一、教学设计思路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为教学内容,在前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图片、视频的播放创设问题的情景,通过问题的导引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实验的体验领会物理研究的方法,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自主地阅读教材,主动探究物理世界的未知之谜。 二、前期分析 高一学生学习物理概念仍以感知为主,多通过观察、实验活动获取物理知识,所以这节课对“力”和“重心”这两个重点概念的教学按以下教学程序: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研究、概括抽象定义概念、内涵外延应用迁移。采用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把教师启发和学生探究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既能看到结论,也领略到探究过程的曲折和艰辛;既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又能体验到物理的魅力,从中汲取精神动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重心的概念 教学难点:重心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产生重力的原因、方向、大小 (4)、知道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 (5)知道自然界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替代”的物理研究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明确物体的重心不但与物体的形状有关,还与物体的质量分布情况有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研自然的兴趣,了解物理和生活的关系,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双锥体,轨道,薄板,细线,铁架台,泡沫板,小球,玻璃瓶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演示实验:展示双锥体,将其无初速释放。 学生猜想与重力有关,涉及力学知识。 教师:答案在今天要学的内容里。那我们今天就在初中力学的基础上,开始奇妙的力学之旅。

高中物理 3.1 重力与弹力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新人教版高一第一册物理教案

1.重力与弹力 知识纲要导引, 核心素养目标, 物理观念重力、重心、形变、弹力 科学思维等效法、放大法、公式法 科学探究悬挂法寻找重心、探究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科学态度 重力、弹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与责任 基础导学 一、重力(自学教材第59、60页“重力”部分)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大小:G=mg,_其中g就是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计算中g= m/s2或g=10 m/s2. 3.方向:竖直向下. 4.重心:重心可以看作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1)定义: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center of gravity). (2)决定物体重心位置的因素. ①物体的形状. 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②物体质量的分布. 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了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内质量的分布有关.

【思考】 (1)发生形变的物体一定产生弹力.( ) (2)若两物体间存在弹力,则它们一定接触.( ) (3)弹簧的长度越长,弹力越大.( ) (4)弹力的方向总与相应的形变的方向相反.( ) (5)只有在一定条件下,胡克定律才成立.( ) 答案:(1)×(2)√(3)×(4)√(5)√ 【教材解疑】(第61页) [演示] 通过平面镜观察桌面的微小形变 如图,在一X大桌子上放两个平面镜M和N,让一束光依次被这两面镜子反射,最后射到墙上,形成一个光点. 按压两镜之间的桌面,观察墙上光点位置的变化.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问题解答:用力压桌面,墙上光点位置向下移. 这说明桌面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形变,中间下凹,致使平面镜向里倾斜,光点位置下移. 课堂探究 主题一重力 【问题探究】 探究点1 如图所示,为什么树上的苹果总要落向地面? 提示:苹果落向地面是因为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重力作用.

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1 2.2 教学设计 《重力》(教科版)

《重力》 重力知识是力学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对初高中力学知识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有关“力”的基础知识已有初步的掌握,故采用谈话法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问什么原因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什么原因使物体发生了形变,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力的概念及力的图示法,又引出了重力及重心的概念。在重力基础上介绍了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及其特征,对自然界中的四种相互作用的提出,其目的是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也体现了教材内容的开放性。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 =mg (g =9.8N/kg )计算重力; 3、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中心的位置; 4、知道重心与稳定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自己动手,找薄板的重心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探究的能力。 2、通过“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等效代替是研究物理学的一种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课本内容的完成,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观察、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多观察、多分析、看问题不要片面。从实际的物理情景出发,养成一种科学分析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G =mg 中,g 值因在地球的不同纬度而不同。 【教学难点】:1 、“重心”概念的理解; 2、“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理解。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同学们,平常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力的现象太多了,打过篮球吗?提过水吗?举过哑铃吗?做这些事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费力气,也就是我们上节课学的力。 新课导入 一、重力 1、重力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简称物重,符号G 。 2、重力是非接触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3、测量:在实验室里,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测量时,物体必须保持静止,这样物体对测力计的拉力才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4、重力是怎么确定呢?

高中物理重力教案5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重力 教学目标: 4、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中心的位置。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2、通过“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等效代替是研究物理学的一种方法。 三、德育目标: 通过课本内容的完成,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观察、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多观察、多分析、看问题不要片面。 教学重点: 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G=mg中,g值因在地球的不同纬度而不同。 教学难点: 1、“重心”概念的理解 2、“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理解。 教学方法: 实验法、分析法 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二人一组)质地均匀的不规则薄板、细绳(学生准备)、木圆环、直角三角尺(教师用)重锤线(演示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我们跳起来,总会落回地面,扔出去的东西,也都要落回地面,悬挂物体的绳子静止时总会指向地面,这都是因为在地面附近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下面我们来探讨有关重力的知识。 板书:第二节重力 二、新课教学 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在预习后回答: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人跳起来总会落在地上,扔出去的东西总要落回地面。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提问:有的同学说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到底是不是呢? 学生猜疑: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教师释疑:严格地说,重力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吸引力的一个分力,以后才会学到这些知识,现在知道就行了。所以说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而不能说地球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由于两者相差很小,通常可以用重力代替吸引力的。 提问: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的实例物体是谁? 学生:是地球。

2020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

2020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 物理学中,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被举高的高度成正比。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2020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一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能力目标 1、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2、学会从功和能的关系上解释和分析物理形象。德育目标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间的关系课程类型新授课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法、分析归纳法、讲练法教学用具 ppt课件,电子教鞭课时安排 1课时导入新课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提出一个问题,如果砸在牛顿头上的不是苹果而是榴莲,后果会是什么样子的,进而引出苹果和榴莲的能量不一样,引出学生对初中重力势能的回忆。引出重力势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重力势能。物体的高度发生变化时,重力要做功,因而认识重力势能要对重力做功进行研究。 学习了初中物理后,我们知道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就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探究重力势能 步骤一:定性探究:重力势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学生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实验:用不同的东西放到学生的头上看学生的反应情况,让学生两个一组用手头的东西做一下小实验感受重力势能跟什么有关系。 归纳总结:重力势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认识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为重力势能的定量表示奠定基础,得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一定和质量还有高度有关系。 新课教学步骤二: 探究重力的功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计算下列三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 1,讨论小球竖直下落,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由A运动到B,重力做功mgh, 2,讨论小球沿斜线下落,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由A运动到B,重力做功mgh 3,讨论小球沿曲线下落,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由A运动到B,重力做功mgh 综合以上三种情况,可以得到结论: 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即 WG =mgh1- mgh2 步骤三:探究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引导学生根据重力做功表达式:WG=mgh=mgh1-mgh2 由上面式子可以看出,式子右边正好是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值,在物理学中,我们用“mgh”表示重力势能。 归纳总结:重力势能的定义式:EP=mgh。 设问:物体位置变化,重力做功,同时重力势能发生变化,那么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有什么关系呢? 小组讨论总结:WG= EP1-EP2 即: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变化的负值

高中一年级物理教案《重力》

高中一年级物理教案《重力》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重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重力的三要素:理解重心的概念. 3、会计算重力的大小.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分析各个物体的重心. 2、联系实际,重力的三要素在实际中的运用,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重力的实质(万有引力). 2、本章的难点是:重心的确定. 二、基本知识技能:

1、基本概念: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三要素:作用点(重心);方向(竖直向下);大小(G=mg); 2、重心的确定 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质量的分布有关,还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教法建议 一、有关重力大小讲解的教法建议 在介绍重力时,除了明确指出: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教学中还需要补充实验测量重力的方法,重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测得,可以向学生们展示几种测力计,如弹簧测力计、牵引测力计、压力测力计等等.另外让学生区分重力、重量的概念. 二、有关重力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介绍重力方向时要明确重垂线的方向为竖直方向(不是垂直方向),重力的

方向为竖直向下,与水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为竖直方向(静止的水面为水平方向),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把重力的方向说成指向地心的方向. 关于重心和质心的区分的有关内容教师可以参考扩展资料中的《重心和质心》. 三、有关重心位置讲解的教法建议 在讲解如何确定物体重心的位置时,可以讲解悬挂法测量均匀薄板的重心.同时让学生讨论理解.对于重心位置的确定,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身边的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如课本的重心的确定,沙漏的重心确定,另外也可以通过数学方法来计算物体的重心,如折尺的重心的确定. 有些教师在讲解该部分内容的时候,往往将物体的平衡内容(教材在第四章中进行了介绍)也对学生说明,也就是重心的稳度问题,建议在讲解时要注意让学生理解研究的方法,在图片资料中我们为大家提供了双圆锥(圆锥上

高一物理《重力与弹力》教学设计-精品教案(优质)

内容、方式与工具等,通过评价持续促进课堂学习深入,突出诊断性、表现性、激励性。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课时的学习评价是单元学习过程性评价的细化,要适量、适度,评价不应中断学生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6.学习活动设计 【新课导入】 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状态的变化 1、物体的运动状态哪个物理量来描述? 2、运动状态的变化有那几种情形? 速度的大小发生变化 速度的方向发生变化 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发生变化 二、物体的形变 在外界的作用下,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了变化,就说物体发生了形变。 思考与讨论 【新课内容】 一、力和力的图示 让学生看书第一段话回答}物体的运动状态说明物体什么量在发生改变: 1、演示: (1)用手压锯条、拉皮筋等,学生观察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变化呢? (2)扔掉手中的粉笔,拖动桌面上的书等,又有什么现象,又是什么原因引起这样的变化呢? 锯条、皮筋的形状发生了改变,粉笔、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这些都是由于这些物体受到了其他物体的力的作用的结果。在物理学中,人们把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形变的原因,即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作力。 2、力的作用效果: (1)使物体发生形变。 1、运动员一脚将球踢出 3、守门员接住球 2、运动员用头顶球

两者相差很小,通常可以用重力代替吸引力。
(1)概念: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就是重量。
重物受到的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谁?
(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重物。) 强调:地球上的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受力分析中重力肯定有。 2、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1)重力的大小: 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测出。 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G=mg(g=9.8N/kg) 强调:g值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取值不同,一般情况下忽略这个差异,可认为g值是恒定的。 (2)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重心 (1)概念 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或各部分重力的等效作用点,或各部分所受到的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 (2)与重心位置有关的因素: ①与物体的形状有关;②与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 质量分布均匀的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其重心在此几何中心上。 同学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找出这些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投影分析) 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不规则的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二次悬挂法或寻找支点法找到。[ 学生动手找自己的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并且说出其原理。 教师演示:木圆环,不规则形状薄木板的重心。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重力势能-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强调“势”的含义,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 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二、过程与方法 先分组实验探究,后理论推导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的,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材分析】本节知识点是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是高中第一次定量地研究能量,它在教材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它的研究方法将会对今后的学习产生深远的意义。对于能量是如何来定义或是量度,这是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就要求本课需先阐述物理学中是通过功能关系来定义能量这一思想,规定“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让学生明白物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这样就能促进学生今后不管碰到什么形式的能量问题,都能通过做功的角度来思考并解决问题。与过去的处理方法相比,本节教材认真分析了重力做功与路径是否有关的问题。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严密,而是想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本教学设计主要从恒力做功的案例,推导出恒力(除摩擦力外)做功的特点,让学生去猜测并证明重力做功的特点,反其道而行之,加深学生对这种力做功特点的理解,为后续的学习灌输一种思

想。接着紧紧抓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使其理解并建立重力势能的概念,引出重力势能的定义式,明确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关系。 【学情分析】 1认知特点:高一学生开始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知过渡,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图片画面来支持。 2.知识储备:在初中时学生已经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但只是处在对重力势能、以及重力势能与动能的相互转化的定性分析上,通过前三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知识讲解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3.学生能力:我所教的班级基础相对来说较为薄弱,学习习惯也不是很好。但对于多数孩子来说思维还是比较活跃,具有一定的研究、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合作讨论法、科学探究法 【学法指导】 科学探究法: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流程】 第一步、课前自主预习 课前布置预习任务,下发《导学案》,学生整体把握教材,广泛搜集资料,完成教师精心制定的《导学案》。 设计意图: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学生课前自学,落实本节基础知识。完成后,各学习小组内相互交流,统一认识。 第二步、课堂学习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重力势能-全国一等奖(1)

人教版必修2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潮州市瓷都中学黄小燕【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做功的特点。 2、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能计算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系统性 3、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㈡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以理思物”的发散思维和“见物思理”理论探究归纳能力 2.体会用“实验法”和“理论推导”相互验证研究问题的方法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预防高空坠物的社会公德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视频引入,激发兴趣 雪崩对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带来灾难 提问:为什么这么漂亮的雪花有如此大的破坏力 是因为它们具有潜在能量。只要一有机会,就会通过做功把这种能量释放出来。我们将这种能量叫重力势能。定义:地球上的物体由于处于一定的高度而具有的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用Eg△h=mgh l一mgh2.第二个类型W G=mglcosa=mg△h=mgh1一mgh2;,和第一个问题中所求出的答案相同. 第三个类型曲线问题不容易解决,我们可以把这一条曲线看作由很多小的直线组成,这样把每小段直线上重力做的功合起来就是整个过程中重力做的总功. W G=mgΔh1+mgΔh2+mgΔh3+… =mgΔh=mgh1-mgh2 在第三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和前两种情况中重力做的功相同. 结论: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与物体的初末位置(高度差)有关. W G=mgh1一mgh2,其中h l和h2表示物体所处位置的高度.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 可见物体的重力mg与它所在位置的高度h的乘积“mgh”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这就是重力势能。 二、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它所受的重力与所处高度的乘积 2、表达式Egh 3、矢性:标量单位:焦耳(J) 4、相对性:E gh1 - mgh2 = E g△h 二、重力势能 1、定义2表达式Egh 3、标量 4、相对性5、系统性 三、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WG = mgh1 - mgh2 = EP1-EP2 = -(EP2-EP1) = -ΔE p 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 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

高中物理教案-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教学设计得奖

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学会用单摆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2)、使学生学会处理数据的方法; (3)、让学生能正确熟练地使用秒表。 (4)、巩固和加深对单摆周期公式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发散思维、探究重力加速度的测量方法──明确本实验的测量原理──组织实验器材、探究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2)学习用累积法减小相对误差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课堂活动、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通过对振动次数的计数等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严谨治学 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了解单摆的构成。 (2)单摆的周期公式。 (3)处理数据的方法。 2、难点: (1)计时的准确性。 (2)计数的准确性。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曾经有个广东人到瑞士旅游,看到 摆钟很漂亮,就买了一个回家,但是回到广东之后发现摆钟不准了, 在瑞士买的时候是很准的。后来就 打315投诉,进过专家鉴定摆钟质量 是没有问题的。那问题出现在哪里 摆钟走慢了还是走快了如何调准呢 原来地球上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g 不同,同一个摆钟拿到不同地方 周期肯定不一样,g 跟什么有关呢 两极最大,赤道最小, g 随着纬度的减小而减小 高度增加而减小。 瑞士到广东,纬度减小,g 变小,周期变大,走慢了,应把 摆长变短。 如何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呢 测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1、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2 2t h g = 2、物体从光滑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α sin 22 t S g = 3、弹簧测力计与天平:m G g = (二)、实验原理: 单摆在摆角很小的情况下做简谐运动.单摆的周期与振幅、摆球的质量无关.与摆长的二次方根成正比.与重力加速度的二 次方根成反比.

《重力 弹力》优秀教学设计

物理观念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大小和方向。会测量物体重力的大小。 2.知道重心的概念,初步体会等效替代的思想,体会引入重心概念的意义。 3.会画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4.通过实验观察,抽象概括弹力产生的条件。 5.知道压力、支持力和拉力都是弹力。会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或者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分析弹力的方向。了解重力和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 科学思维 1.通过重心作为知识载体,体现了等效思想,让学生体会物理思想。 2.通过桌子、电灯的物理情境抽象出简单的物理模型培养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建构模型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实验演示与小组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 科学探究 1.在弹力部分按照从一般的弹力到特殊的思路,具体讨论了弹力的大小和方向,在研究思路上,体现了先定性再定量的研究思路。 2.微小形变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生物理的兴趣,实验操作、观察与科学思维的结合,促进学生科学探究与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可以用带箭头的直线段表示力。线段是按一定比例(标度)画出的,它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分析: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 【重力】 1.重力 地面附近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mg G g就是自由落体加速度。 方向:重力不但有大小,而且还有方向,其方向竖直向下。 区别:竖起向下和垂直向下 竖直向下就是相对水平方向而言的,竖直向下与水平方向成垂直关系,方向朝下。 2.重心演示实验 一个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但是,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常称均匀物体,物体的重心只与形状有关。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其重心就在其几何中心。 例:均匀细直棒的重心在棒的中点;均匀球的重心在球心;均匀圆柱的重心在轴线的中点。 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了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内质量的分布有关。结论:物体的重心与质量的分布和物体 的形状有关 【视频】我国古代与重心有关的智慧 欹器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 焉。…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倾,中则正,满则覆。”弟子挹(溢水)yi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荀(寻)子•进一步理解:没有空气 阻力时,物体下落时只 受重力作用,此时的加 速度就是自由落体加 速度,自由落体运动和 重力的关系是运动与 相互作用关系的具体 体现。让学生逐渐形成 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 体会等效的思想 概括复习初中知 识 规范作图 复习了重力的大 小和方向之后, 帮助学生理顺应 该从哪些角度研 究一个力。为后 面进一步研究弹 力奠定基础。

高中物理重力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上,争辩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状况,学习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 2.对功和能及其关系的理解和生疏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总结。通过本节教学使同学更加深化理解功和能的关系,明确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并能应用它处理有关问题。 3.通过本节教学,使同学能更加全面、深化生疏功和能的关系,为同学今后能够运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热学、电学学问,为同学更好理解自然界中另一重要规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同学生疏和理解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把握应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深化理解和生疏功和能的关系。 2.本节教学实质是渗透功能原理的观点,在教学中不必消逝功能原理的名称。功能原理内容与动能定理的区分和联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要解决这一难点问题,必需使同学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生疏,从笼统、肤浅地了解深化到格外明确生疏“某种形式能的变化,用什么力做功去量度”。 3.对功、能概念及其关系的生疏和理解,不仅是本节、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通过本节教学

应使同学生疏到,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不断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生疏。 三、教具 投影仪、投影片等。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结合复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物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各是什么? 评价同学回答后,老师进一步提问引导同学思考。 2.假如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如何变化?物体机械能的变化和哪些力做功有关呢?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呢? 老师提出问题之后引起同学的留意,并不要求同学回答。在此基础上老师明确指出: 机械能守恒是有条件的。大量现象表明,很多物体的机械能是不守恒的。例如从车站开出的车辆、起飞或降落的飞机、打入木块的子弹等等。 分析上述物体机械能不守恒的缘由:从车站开出的车辆机械能增加,是由于牵引力(重力、弹力以外的力)对车辆做正功;射入木块后子弹的机械能削减,是由于阻力对子弹做负功。 重力和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和物体机械能变化有什么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设计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第一篇: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7.4 重力势能 本节知识点是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初步认识到处理动力学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思考: 1、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的相关规律; 2、力做功与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本章节主要是从第二方面着手探究动力学问题。本节强化的一个思想是从定性到定量地探究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同时本节中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也是“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必备知识。本节的讲解思路也为学生学习电势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2.过程与方法 用所学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 三、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型:新授课(1课时) 五、教学活动:[新课导入](多媒体投影演示.引发学生有意注意,引导学生进入状态)雪崩;陨石坑等等。 师:从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想到了什么,从做功和能量转化的

角度分析问。 生:雪,陨石等物体下落过程中它们受到的重力对它们做了功。据功和能的关系,既然重力做了功,表明这些物体在没有下落之前具有。因为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所以这个物体具有能。师:由于物体被举高而使物体具有的能量是什么能? 生: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师:那么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探究:1)同一课本从不同高度下落到自己手上,感觉• • • 2)不同质量的课本从同一高度下落到自己手上,感觉• • • 师生分析: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高度和质量有关 [新课教学] 一、重力的功 师:重力做功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现在就通过几个例子来探究一下。 (多媒体展示教材上的图7.4— 1、图7.4— 2、图7.4—3,让学生独立推导这几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师:比较容易做的是哪一个问题?生: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师:为什么这两个问题容易研究呢? 生:因为这两个问题中物体运动的路径是直线,所以在研究重力做功问题上比较容易研究。 师:那么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呢?生l:第一个问题中WG=mg△h=mghl一mgh2 生2:第二个问题中WG=mgcosa=mg△h=mgh1一mgh2;,和第一个问题中所求出的答案相同。 师:我们大胆猜想一下,第三个图中重力做的功和前两个是否相等呢? 生:可能是相等的。 师: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第三个图的困难在哪里?生:力做功的路径是曲线。师:我们怎样突破这个难点呢? 生1(很为难):这是力在曲线上做功的情况,不容易研究。生2:我记得在第二节学习

高中物理重力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教案1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强调“势”的含义,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展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途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二〕过程与方法 用所学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途径的关系,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浸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究自然规律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2.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在追寻守恒量一节中找到了一个不变的量,并把它叫作能量。对于能量是如何来定义或是量度的呢?我们物理学中是通过功能关系来定义,并规定: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实际上,物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比方:把一个质量为m的物块举高,物块要抑制重力做功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它的重力势能也在变化。这节课,我们就从重力做功的角度来定量地研究重力势能的表达式。[板书:重力势能] (二)新课教学 1.重力做的功[板书] 提问1:前面我们提到恒力做功〔除摩擦力外〕有什么特点?如1,小球在力F作用下由A点运动到B点过程中,力F 做功怎么求? (学生)答:恒力做功与物体运动的途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有关。力F做的功为:。 总结:对于给定的物体,其重力所做的功应该也有这个特点。 〔1〕重力做功的特点: 重力对物体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与物体运动的途径无关。[板书]

《重力》教学设计15篇

《重力》教学设计15篇 《重力》教学设计1 重心的实用意义 重心的高低和支面的大小决定物体的稳定程度。(可阅读《读本》第一册第六章第六节) 计算势能,用到重心的概念。 4.万有引力 (1)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吸引作用。 牛顿从苹果落地联想到地球与月球之间、行星与太阳之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相互吸引的力,这种力叫万有引力。 (2)万有引力是由于物体具有质量而在物体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作用。 (3)物体的质量越大,万有引力就越大;物体间距离越大,万有引力就越小。(定量关系将在以后学习) 由于一般物体的质量不大,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极其微小。例如两个直径1m的铁球(质量约4 100kg)靠在一起时,它们间的万有引力约为1.1×10-3N。 天体的质量很大,因此天体间的万有引力十分巨大。例如地

球和太阳之间的万有引力大约是 3.6×1022N,它足以拉断直径9×103km的钢柱。 (三)课堂小结 1.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所产生的。从本质上讲,重力属于万有引力,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一般来说它们的大小和方向都有差别,但差别甚小。 2.物体在其它星球上受到星球的吸引也产生相应的重力。通常不加说明时,“重力”是指物体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 3.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所在位置有关:G=mg。在地面附近不太大的范围内,可认为物质(质量一定)受到的重力是恒力。(计算表明:沿地表相距1800m的两点,重力的方向相差不到1′。) 4.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重心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 (四)作业与思考 1.课本p.13练习二。说明:第(1)题第③项中“运动”指沿地面不太大的范围内的运动。 2.演示:双锥体“往上爬”。请大家仔细观察并揭秘。 轨道低端窄,双锥体的重心高;轨道高端宽,双锥体的重心低。表面看来双锥体由A端释放,会自动地向较高的B端“爬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