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万有引力定律是宇宙这章的第一节,是__的核心,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为研究天体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彻底使人们对宇宙的探索从被动描述走向主动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圆周运动,下启卫星的运动。掌握好本节课,对前面知识的加深理解,后面问题的顺利解决,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学习万有引力定律需要以牛顿运动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知识为基础。

二、学情分析及处理对策:

通过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介绍科学家探索宇宙的历史,引出开普勒三大定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鼓励学生猜想是什么力提供了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结合牛顿的猜想,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鼓励学生大胆推广,提出万有引力的概念。然后提供给学生一些数据和已知的定律,让学生探究推导万有引力的表达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最后概况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等,并适当介绍卡文迪许扭秤实验。整个过程希望培养学生“大胆假设,合理推广,小心求证”的科学品质,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究,进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和万有引力定律。方法是:通过介绍太阳系行星的运动,引导学生思考行星运动所需要的力,让学生对

此进行猜想,通过强调牛顿归纳出所有有质量物体之间都存在万有引力的思考过程,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万有引力定律发现过程中用到的科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定量的分析,在已经发现的物理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常规方法。

四、教法:

阅读思考、猜想假设、分析推理、事实验证、总结归纳、讨论交流、练习巩固等。

在设计本节教学知识目标时定位并不高,只要求学生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和适用条件,知道卡文迪许实验的巧妙构思,学会直接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计算。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通过运用网络搜索、组织信息以及交流表达,认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通过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经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通过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认识建立物理模型、合理简化、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等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体会宇宙的奥秘,以牛顿的重大发现为载体了解科学发展史,感悟科学先驱的探索精神,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科学观。通过发现万有引力和验证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和艰苦性。这样设计教学目标也是为了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培养目标。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选择了以学生课题研究小组为单位选择课题,共同研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模式。研究课题设置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作了扩展,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由于学生刚开始尝试这种学习方式会遇到困难,我们对学生准备过程给予了较严密的监控和实施指导。我们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也是对师生互动学习的一种尝试。

五、教学程序设计: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作为教师,不应该只关心学生学习的成果,更应该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要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在过程中给学生以情感的震撼,在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过程中获得科学研究的能力。高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同时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往往不满足于课本的知识介绍,本课中的介绍知识完全可以通过学生的自学完成。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

第一环节,通过创设宇宙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开普勒三大定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第二环节,鼓励学生猜想是什么力提供了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并结合牛顿的猜想,提出万有引力的概念。

第三环节,引导学生重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得出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过程。

第四环节,概况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表达式、适用条件和特性。

第五环节,介绍卡文迪许扭秤实验,用Flash模拟扭秤实验,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一些应用。

本节课在课前将学生分组,做一定的课前准备,让学生自己搜集第谷、开普勒、牛顿和卡文迪许四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对科学做出的贡献。在引入新课阶段,教师首先创设情境,播放视频,对宇宙、“勇气号”和“嫦娥一号”等进行大致的介绍,并让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课前准备的科学家的事迹,通过对古人研究过程的回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成果,由学生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传说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课外活动与课内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展开猜想,互相交流,并与科学家的猜想作对比,增强他们的信心。再对牛顿的猜想的分析,并将此猜想进一步大胆推广,认为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万有引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学会建立物理模型,进行合理简化,抓住主要

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等研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介绍卡文迪许扭秤实验和演示相应的Flash动画,验证万有引力定律,以此来培养学生大胆假设,合理推广,小心求证的科学品质。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万有引力定律》,选自新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科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

下面从六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及学生的理解.

一、课标要求

通过史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知道万有引力定律。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

二、核心素养,从物理观念看:

构建任何物体间都存在引力的物理观念,能科学描述与万有引力定律相关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观.

从科学思维看:

通过构建匀速圆周运动模型,推导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公式,体会逻辑推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从科学探究看:

经历探究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和科学推理能力;利用“月地检验”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

从科学态度与责任看:

通过认识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重要意义,体会科学家们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教材分析

1、对教材的认识

①整合原教材内容的意图

新教材将原教材中的“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与“万有引力定律”这两节合为一节,从问题的提出、科学家们的思考、依据牛顿运动定律和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进行的推导、进一步的假设与推理、结论的得出、检验论证等,恰好是万有引力定律建立和检验的全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次极好素材。

②体现双线编排的思路

明线是知识线,暗线是方法线。

③调整叙述知识顺序

原教材先叙述了万有引力大小(公式)的推导过程,后补充说明“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的方向沿着两者的连线”。新教材先构建了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模型,再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确定力的方向,最后推导万有引力大小的表达式,这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特征。

④增强教材的五个意识:

●问题意识

●实验意识

●探究意识

●理论联系实际意识

●物理思想方法意识

由此可见,本节的重要地位:

万有引力作为基本性质力,是经典力学的一座丰碑。

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圆周运动,下启卫星运动。学习本节内容,既是对力和运动、曲线运动等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的深化,又为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学习机会和具体案例。

2、教学目标

①知道万有引力存在于任意两个物体之间,知道其表达式和适用范围。

②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使地球上的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完成了人类认识上的统一。

③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认识在科学规律发现过程中大胆猜想与严格求证的重要性。

④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r 的物理意义,了解引力常量G的测定在科学史上的重大意义。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以及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思路.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下面说说对学生的分析:

四、学情分析

从知识层面讲:

学生具有初步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学过力、重力、速度、加速度、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等重要概念,也知道牛顿运动定律、匀速圆周运动和开普勒三大定律等有关知识。

从能力层面讲: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推理转化等探究能力,但与探究万有引力定律所需要的思维能力相比还略显不足,教学中需要教师加以适当引导。从认知水平上讲:对天体运动的实际图景缺乏真实的感性认识,对天体运动的本质原因缺乏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对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了解不够系统和准确。

基于以上我对教材和学生的理解,我确定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五、教法学法

对于教法:我以视频动画为切入点,以创设问题情景为突破点,以科学探究为落脚点,以启发归纳为增长点。

对于学法:以学生交流发言为中心,以问题引领为中心,以学生探究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中心。

希望通过教法和学法的改变,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落实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最后谈一谈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播放神舟十三号飞船发射运行视频、太阳系运动的动画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吸引注意力。

2、新课教学

活动一:搜集史实——了解科学家们对行星运动原因的猜想

(提前1-2天布置给同学们)

科学家主要猜想

吉尔伯特

开普勒

笛卡儿

伽利略

布利奥

胡克、哈雷

牛顿

牛顿之前或与牛顿同时代的科学家在探究引力问题上,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是什么?为什么牛顿能取得成功?

让学生提前搜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发言。

经过同学们积极的发言和激烈的讨论后,我对同学们的表现进行点评,尤其会给予充分的鼓励。然后我用PPT把科学家对行星运动原因的主要猜想与他们达成共识。

活动二:再现历史——让学生经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

问题6:太阳对行星的作用力只跟行星的质量有关吗?还能从什么角度帮助我们向前更进一步?

问题7:牛顿第三定律能否帮助我们得到F m太?想到F m太的原因是什么?这是r 2 r 2推理还是创新?

环节4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问题8:根据F m 、 F m太和F F,你能归纳出什么?r 2 r 2通过设置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经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之旅”,启发学生大胆猜想,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

活动三:月地检验——通过比较月球和苹果的运动检验规律正确性

教师引入合理的模型,同时启发学生设问,引导学生定量计算,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猜想的正确性,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

活动四:大胆推广——得出普遍意义下的万有引力定律

通过动画视频的展示,并在教师的设问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卡文迪什扭秤实验精巧的方法,知道科学研究的长期性,提高学生的科学价值观。

通过介绍我国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团队在引力常量的测量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增强同学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

活动六:规律应用——进一步理解万有引力定律

应用1:我们人与人之间也应该存在万有引力,可是为什么我们感受不到呢?

估算两个质量50 kg的同学相距0.5 m时之间的万有引力约有多大?

应用2:已知地球的质量约为6.0×1024kg,地球的半径为6.4×106m,请估算其中一位同学和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又是多大?已知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则其中这位同学所受重力是多少?并比较万有引力和重力?

应用3:一个篮球的质量为0.6 kg,它所受的重力有多大?试估算操场上相距0.5 m的两个篮球之间的万有引力。

让学生对身边的例子估算和比较,从中锻炼学生的估算能力,体会万有引力常量数量级的重要性,加深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活动七:课堂小结——温故知新

科学真是迷人!根据零星的事实,增添一点猜想,竟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

4、课后作业

(1)复习今天学习的内容.

(2)课本P54第1—4题.

(3)查阅资料,写一篇关于卡文迪什实验室的科技小论文,内容包含卡文迪什实验室的发展历程和作出的主要贡献等。

5、板书设计

7.2万有引力定律

一、对行星运动原因的猜想

二、再现历史

三、月地检验

四、大胆推广

五、实验验证

六、规律应用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3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你们好!

我是9号说课者,我说课的课题是:万有引力定律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万有引力定律》是人教版教材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从性质与地位上看,本节内容是对上一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外推,是下一节内容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看,是猜想、假设与验证相结合、是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立意还在于物理理论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__的第二节中,已经学习了太阳与行星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在第五章中已经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的相关规律,这些为“月——地检验”的学习和理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月——地检验”中,是要验证同一物体在地面上不同高度(地面附近和地面上38万公里高的地方)受到地球作用力的大小关系的,可最后要转化为可验证地面附近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即重力加速度)和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加速度(即月球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加速度)之间的关系,这步转化不易理解,是学生理解“月——地检验”的一大障碍。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上的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统一性;

2)知道万有引力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的吸引力,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

3)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r 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思路和过程,体会在科学规律发现过程中猜想和求证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意义,体会科学发展对人们世界观的改变所起的作用;

2)了解引力常量G的测定在科学历史上的重大意义,体会科学家的在科学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的重、难点

基于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简单应用;

难点:“月——地检验”的理解。

五、教学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

教师通过提问,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解决教师的提问。

2、自主、合作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学生能自学的地方,能合作解决问题的地方,教师就可以放手。

六、教学过程

课堂主要教学活动分为三个环节:引入、新课教学和课堂小结。

1、引入:(预计3—5分钟)

教师展示:【课件】幻灯片1——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苹果下落的照片。展示照片,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教师提问:

(1)既然是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力使得行星不能飞离太阳,那么是什么力使得地面上的物体不能离开地球,总要落回地面呢?

(2)这两种作用是同一种性质的力吗?

(3)拉住月球使它围绕地球运动的力,与拉着苹果下落的力相同吗?这些力都遵循相同的规律吗?

这三个问题逐渐递进,问题越来越明确,也越来越具有可比性。只要能回答问题(3),也就回答了问题(2),解决了问题(1)。这里实则是猜想:拉住月球使它围绕地球运动的力,与拉着苹果下落的力性质相同,这些力都遵循相同的规律。

2、讲授新课:(预计35分钟)(1)月——地检验(预计15分钟)

首先,要学生弄明白将要验证的是什么;其次,要学生弄明白为什么要验证的是这个;然后,要学生思考怎么样才能验证这个。要验证的问题是:将某一物

体分别放在地面附近和月球轨道上,检验物体在地面上不同高度受到地球作用力的大小是否满足1/602的关系。

为什么要验证的是这个:用同一物体或质量相同的两个物体,这样作用力的大小关系只由距离来决定,体现的是控制变量的思想。

如何才能验证这个?

教师提问:你能将这个物体放到38万公里高的地方,测出它受到地球对它的作用力吗?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体会到:将这个物体放到38万公里高的.地方不现实,至少牛顿那个时代的人做不到,也就是说,直接测量该物体在38万公里高度上受到的地球对它的作用力,不具有可操作性。对于已经预习过的学生,肯定是知道要将之转化为加速度的关系来验证,可是怎样转化,正是本节的难点所在。

教师提问:假设地面附近有个苹果,其质量等于月球的质量,这样算不算是同一个物体分别放在地面附近和距离地面38万公里高的地方了呢?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体会到:换一个角度,多一条路;正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师启发式提问: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由什么决定?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就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既然力的关系难以验证,那么我们就验证力的作用效果好了。我们知道地面附近的物体在只受地球作用下做自由落体运动,而月球在地球的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

这样,问题就得到了转化。

教师提问:这两个加速度多大?它们满足1/602的关系吗?请你计算后说明。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计算、验证,用数据说明牛顿的猜想的正确性。(此验证,所用数据都是常识,不必教师给出。)最后教师

要指出:虽然在中学阶段只能将椭圆轨道近似为圆形轨道来证明万有引力定律,但牛顿当年是在椭圆轨道情形下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的。这一步是要学生体会:更严格的证明,需要更高的数学水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万有引力定律(预计10分钟)

这部分内容实则是:进一步猜想、进一步推广。

鉴于万有引力定律的文字叙述、数学表达式、各个量的物理意义及单位、适用范围等,都不难理解,因此,这部分内容我就交给学生自学去了。

完了,我再交代:牛顿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规律,一步步推广至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之间,是需要魄力、胆识和惊人的想象力的,物理学的许多重大理论的发现,不是简单的实验结果的总结,它需要直觉和想象力,大胆的猜测和严格的证明。

我这么一交代,是培养学生敢想敢做的意识,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

(3)引力常量(预计10分钟)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牛顿同时代的人,当你听说牛顿弄出来个什么“万有引力定律”,你能据此算出两个人之间的引力吗?请解决课后问题与练习1。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问题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体会到两点:

1、引力常量的测定是多么重要,没有引力常量G的值,万有引力定律是没有应用价值的,还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

2、引力常量的测定难度之大,可以想象,在牛顿之后100年内,都没有人测定出来,从而为学生体会卡文迪许工作的重要性和难度之大打下伏笔。

教师提问:卡文迪许是怎样测量两个铅球之间的万有引力的呢?

这个问题,有时间的话呢,就展示【课件】幻灯片2,介绍卡文迪许的扭秤装置。没有时间的话呢,就不展开了,我就这么一问,只要学生心中一闪:是呀,这怎么测量呀?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介绍完了引力常量G的值,教师还需指出:引力常量能够测定,本身就是对万有引力定律的一次证明。

教师提问:现在,我们有了较精确的引力常量G的值,那么,你能估算两个人之间的万有引力吗?请再次解决课后问题与练习1。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会两点:

1、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方法,各量的物理意义;2两个人之间的万有引力有多小,卡文迪许通过测量两个铅球之间的万有引力而测定引力常量G有多难。

3、课堂小结(预计3—5分钟)

要求学生先独立整理本节内容,弄明白自己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然后小组内讨论,共同解决还不懂的问题。

完了教师指出:本节内容,主要是两个猜想、两步推广和两次验证。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他能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和课堂的教学进程,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5、布置作业。

作业为:课后问题与练习

2、3。这两题,都是直接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其训练价值有两个:

1、可加深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2、体会在宏观世界中万有引力起绝对的支配作用,而在微观世界中,万有引力是很微弱的。这为以后微观粒子所受万有引力的处理方法埋下伏笔。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完毕,水平有限,错误难免,还望指正,谢谢大家。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过渡句:首先来分析一下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必修2第六章第3节。从内容性质和地位来看,本节内容是上一节《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进一步外推,是下一节《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的基础;是猜想、假设与验证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所以本节内容处于__的核心地位。

二、说学情

(过渡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材内容,因此接下来再分析一下我所面对的学生)

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能够在一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知识。且在学习__之前,学生已经在上一节《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知道了天体间的引力公式,这为本节课进一步拓展这一理论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万有引力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耳熟能详的,但是对于万有引力定律却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以便学生能够找到问题的关键,紧跟课堂进度。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经过以上对于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思路和过程;知道什么是万有引力定律;知道万有引力常量以及它的测量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逐步建立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提高演绎思维能力与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物理学的科学魅力,形成严谨的思维方式。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

月--地检验,万有引力定律,引力常量。

【难点】

月--地检验的思路。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句: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特点)

我打算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练习法等,以这几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本节课的教学,力图能够达既让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陈长宏)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酒泉市第一中学陈长宏 一、说教材 本课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2 第六章第3节《万有引力定律》。 1.本节课地位及作用 (1)在高中物理学中:运动学和力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万有引力定律正处于运动和力这一部分的最后,对这部分知识起到进一步深化和综合运用的作用。将万有引力定律与圆周运动知识相结合,可以讨论许多涉及天体和人造卫星运动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2)在教材中:对上两节课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推演,同时,本节内容也是下节课教学内容的基础,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上承圆周运动,下启天体运动。学好本节课,不但可以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也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并理解其含义; ②会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适用范围; ③知道万有引力常量的测定方法,理解它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在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过程的学习中,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与推理论证等方法; ②结合“月-地检验”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理解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提高学生科学价值观; ②通过牛顿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启发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③渗透事物间普遍联系的哲学思想。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①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2)难点

①万有引力定律的引出; ②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二、说学情(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圆周运动的知识;开普勒三大定律;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三、说教法 1.启发式教学:在教师提出总是能够引起思考的真实问题的前提下,一环扣一环,保证学生的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 2.发现学习教学: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阅读教材,并且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教材,参与文本意义的重建。 3.合作探究教学: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学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预设的学习方法有:自主学习、观察发现、分析比较、合作探究。 五、说教学程序 1.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识:开普勒三定律,圆周运动知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2)设置情景,激发兴趣:教师提出疑问: ①行星为什么能够绕太阳运转而不会飞离太阳? ②行星与太阳间的引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③可以根据哪些已知规律推导出推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遵从的是什么样的规律? 【设置目的】 回顾已学知识,并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兴趣,引起思考,进而引出新课。 2.新课教学 (一)猜想假设、诱思设问 (1)苹果为什么向下落而不往其他方向跑呢? (2)苹果受到的重力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3)地球对苹果的引力和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否根本就是同一种力? (4)如果我们再往远处设想,物体延伸到月球那么远,物体将会怎么样运动? 【设置目的】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章作为圆周运动的一个应用实例,是对第五章《曲线运动》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在理解和应用上的进一步加深。 本章的编写主要按以下线索展开:开普勒对行星运动学规律的描述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奠定了基础——牛顿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用实验较准确地测定了引力常量,使得万有引力定律有了更实际的应用——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及有关的知识讨论天体和人造卫星的运动情况。 而本节本节通过叙述了伽利略等科学家不断的探索,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由于他超凡的数学能力及创造力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这一历史。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把地面上的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统一起来,揭示了自然界中一种基本的相互作用规律(四种作用力之一)。打破了人们认为天体运动神圣而不可了解的神秘感,为人类认识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础。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本节内容包括:发现万有引力的思路及过程、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和对它的理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⒈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⒉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 ⒊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 ⒈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学习处理问题时,抓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 立模型的能力与方法; ⒉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训练学生进行逻辑分析和数学推理的能力; ⒊用数学公式表述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牛顿在前人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的思想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从而对学生进行如下教育: ⒈向学生渗透由一般观察到假说再数学推理直至实验验证这一自然科学的研究 方法; ⒉学习科学家们坚持不懈、一丝不苛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善 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⒊学习科学家们谦逊美德和互相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⒈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⒉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教学难点 ⒈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⒉对万有引力的理解:地面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天体间的引力性质相同,都遵从“平方 反比关系” ; ⒊一般物体间的引力很小,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⒋计算万有引力时物体间距离的含义。

高一下学期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7.2 万有引力定律 大单元教学设计说课稿

大单元教学设计说课稿《7.2 万有引力定律》 一、教材分析 ①本节课介绍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应用,以及引力场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②课程包括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和推导、引力的计算、引力场的基本概念、引力场的性质和应用等内容。 ③教材内容难度较大,需要理解和掌握牛顿的物理思想和数学方法,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物理基础和数学素养。 ④教材内容应用广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太阳系结构和演化等多个领域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 ①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不同,一些学生缺乏抽象思维和数学能力,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像来帮助理解。 ②学生对引力场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深刻,需要通过实验和模拟来加深认识。 ③学生的物理基础和数学素养各不相同,需要通过分层教学和多元化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 ④学生对科学的应用和发展缺乏了解,需要通过科普教育和实例分析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

三、核心素养 1.物理观念 ①掌握牛顿的物理思想和科学方法,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②了解引力场的概念和性质,理解引力的计算和应用。 ③认识太阳系结构和演化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如行星运动规律和天体测量方法。 2.科学思维 ①培养学生具有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②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注重数据分析和结论的推导。 ③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 3.科学探究 ①通过实验和模拟探究引力场的性质和规律,比如万有引力定律的验证和引力场的形状。 ②通过实践和应用探究太阳系结构和演化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如行星运动规律和天体测量方法。 ③通过课程设计和科普教育探究科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如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 4.科学态度与责任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

高中物理第五章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5.1万有引力定律及引力常量的测定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及引力常量的测定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万有引力定律及引力常量的测定》。下面我就教材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学法指导、教学程序作一简单介绍。 第一、说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作为圆周运动的一个应用实例,是对第四章《匀速圆周运动》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在理解和应用上的进一步加深,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把地面上的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统一起来,为人类认识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础,本节在本册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高考重点考查内容。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确定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开普勒三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内容,理解卡文迪许关于引力常量测定的扭秤实验方法;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内容相对集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故采取接受性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flash图片,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索过程的曲折与艰辛,充分认识到科学研究方法对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 3、重点、难点 重点:开普勒三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依据:课标要求及万有引力定律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地位。 难点:开普勒三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依据:高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能力比较欠缺,加之缺乏一定的数学推理能力,很难利用已有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所以把它定做难点,讲授过程中重点讲解。 第二、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的叙述性、理论性较强,学生参与性、操作性较弱。故采用情境设置法、问题教学

法、讨论教学法、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法、比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此种方法适应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求知欲旺盛的特点。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直观性强、课堂容量大的优势,便于学生接受。 总之,本课教学以科学资料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辅助为手段,使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一个获取知识、使用知识、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第三、说学法指导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新课改的要求,高中物理教学除了要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外,还应包括培养学生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是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创新应用的一节,所以本着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这个根本目标,特采取学法如下: 1、问题探究法-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探究式学习。 2、情境导学法-通过动画的播放和情境的模拟,再现行星运动场景,使学生直观全面的感受宇宙,认识宇宙。 3、研究性学习法-通过生生讨论、教师指导,对开普勒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进行研究性学习,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4、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加强对学生大脑的多重刺激,优化学习效果,充分显现声、文、图、象于一体的多媒体功能,实现立体式教学。 第四、说教学程序 1、营造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人类探索太空的flash图片,并由此提出问题:人类能在太空遨游,并登上其他行星,这种现象的出现是靠神的支配,还是物理规律的约束?通过这样一个小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从而为整课教学活动的展开定下基调。 2、师生互动,讲述新课 屏幕首先展课标要求,明确重、难点,做到有的放矢,从导课问题出发先介绍前人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解释,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人类认识天体运动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重难点:开普勒三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及应用是本课的重难点 设置情境、阅读探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flash图片,再现行星运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接着通过师生共同分析课本88页信息窗的数据资料,探究行星运行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理解开普勒三定律作初步准备。讲解三定律,每一定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_-_副本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乐山师范学院的刘莉英。今天我选的课题是《万有引力定律》下面,我将从学生、学情等五个方面来说我的教学设计。 一、学生、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 物理上已经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天体运动和开普勒三定律;数学上会用数学公式反映简单的物理规律,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理论上已经具备了接受万有引力定律的条件; 在认知能力方面; 学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的定性分析到高中物理的定量讨论;从初中的形象思维到高中的抽象思维;从初中简单的逻辑思维到高中复杂的分析推理的转变过程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他们的一般能力已经具备,具有一定的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和想象力,对感性材料的认知能力较强,接受新知识也很快,但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力、和推理能力较弱。 在学习心理方面: 学生处于我国航天事业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对天体运动有较强的愿望和较高的积极性 二、说教材、目标 1.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科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 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自然界中一种基本的相互作用规律,是人类历史认识自然的伟大成就,为人类认识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础。 本章编写顺序如下。第二节万有引力定律是本章的重点和支点,上承天体运动,下启卫星运动、宇宙速度。学好本节课,不但可以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也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的编排逻辑性强、思维严密,参考教育哲学的核心思想在于学校教育不应只向学生传授课本上现成的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能力,结合新课程理念,我确定了如下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综合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牛顿发散思维、创造力的体现,而

说课稿人教版物理高中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

说课稿人教版物理高中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万有引力定律》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本章作为圆周运动的一个应用实例,是对第五章《曲线运动》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在理解和应用上的进一步加深。本节课之前,介绍了开普勒对行星运动学规律的描述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奠定了基础。本节通过叙述伽利略等科学家不断的探索,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由于他超凡的数学能力及创造力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这一历史。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把地面上的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统一起来,揭示了自然界中一种基本的相互作用规律。为后面学习经典力学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建立万有引力定律,写出数学表达式,会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的探究方法:猜想——证明——检验。通过合作学习、锻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法,尝试发表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人类认识万有引力定律过程作出自己的评价,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正确评价万有引力定律,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内容以及表达公式 教学难点: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计算万有引力时物体间距离的含义。 二、说学情 高一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的三个定律,了解了物体运动的条件,又学习了圆周运动的知识,知道圆周运动的条件与规律,另外又学习了开普勒三定律,知道了行星的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成

正比及行星运动的规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理论上已经具备了接受万有引力定律的能力。而且,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的定性分析到高中物理的定量讨论;从初中的形象思维到高中的抽象思维;从初中简单的逻辑思维到高中复杂的分析推理的转变过程中。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他们的一般能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但其创造能力还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 理论的能力很弱。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数学的推理能力比较弱;但学生对感性材料的认知能力较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很强;而且学生的社交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得到不断的锻炼。 三、说教法 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采用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方法。对疑难问题的处理采用讲授法、例证法。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知道:老教材直接定兴地给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及其计算公式,重在识记;而新教材先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思路,然后运用科学推理得出万有引力定律,重在逻辑思维和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因此,根据教材编排的意图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高一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采用“阅读—启发”式教学法。教学中运用图表分析、设问、提问、幻灯片投影、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手段,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四、说学法 教为了不教,在教知识的同时最关键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中领悟、会中用法。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采用学生课前预习、查阅资料、课堂阅读、讨论总结、梳理推导、归纳概括等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大量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积极思维,充分体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我带领学生回忆开普勒的三条定律,通过复习既巩固了知识,也为本节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基础。

万有引力定律高中物理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 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2第3章第2节《万有引力定律》。下面,我将从课标和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是本章的核心,从内容性质与地位上看,本节内容是对上一节的进一步外推,即:从天体运动推广到地面上任何物体的运动;又是下一节掌握万有引力理论在天文学上应用的学习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经历了一系列科学探究过程,得出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特点,学生对天体运动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本节课再引导学生从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规律出发,根据类比事实将“平方反比关系”的作用力进行猜想,假设和推广,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到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再到任意物体间的吸引力都满足“平方反比的关系”。学生会带着好奇和探究意识以及必要的检验论证,一路探究下去,最终得出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在理解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上,培养了探究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思路和过程。 2.理解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意义。 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认识科学研究过程中根据事实和分析推理进行猜想、假设和检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结合“月—地检验”,经历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理论分析→实验观测→验证结论”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思路和过程。 2.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难点:1.对万有引力定律及物体间距离的理解。 2.对万有引力定律普遍性的理解: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教材先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思路,然后运用科学推理得出万有引力定律,重在逻辑思维和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因此,根据教材编排的意图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高一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能力,我采用“阅读-启发”式教学法。教学中运用图表分析、设问、提问、幻灯投影、多媒体教学等综合手段,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⒈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理——采用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方法。 ⒉对疑难问题的处理——采用讲授法、例证法。 学法:教是为了不教,在教知识的同时最关键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中悟法、会中用法。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采用学生课前预习、查阅资料、课堂阅读、讨论总结、数理推导、归纳概括等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大量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积极思维,充分体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万有引力定律优秀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优秀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我是本次比赛的7号说课者,课题是《万有引力定律》。下面我将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这是著名画家梵高的油画《星空》,作者借星空表达了个人主观意识,我们从中发现,人们对于星空的探索从未停歇,物理之美无处不在。 一、课程设计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广的今天,已经把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落到实处。而核心素养更是党的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物理学科更是让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本节教学将从追寻科学家的脚步做起,把“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结合到课堂,给学生创造条件培养的团队精神,建立提高其物理特有的学科品质。 《万有引力定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6章第3节的内容。从性质与地位上看,本节内容是对上一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外推,是下一节内容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看,是猜想、假设与验证相结合、是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牛顿在开普勒,伽利略等人总结的基础上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体现了牛顿的科学智慧。这是一位对概念、规律的普遍意义极其敏感的大科学家,具有超凡的数学能力及创造力。万有引力定律的得出也揭示了自然界中一种基本的相互作用规律。 二、学生情况 高中学生在知识水平上已经达到了推导万有引力定律的可能性,也对航天事例有浓厚兴趣和表现欲望。对但学生的创造能力、理论能力还存在欠缺。所以我采用问题教学法授课,同时辅助讨论法和演示

法,既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难点:“月——地检验”的理解。 五、教学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配合自主、合作学习。 六、教学过程 引入: 展示蹦极惊险画面,引起学生兴趣,渗透物理与生活中遇到的情景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思考习惯。再放映牛顿在树下观察苹果落地,正是这样一位极其敏感的大科学家,为大家带来了“一个苹果引发的思考”。再次强化对生活的细微观察习惯。 (1)为什么物体会向地球下落? (2)为什么月球一直围绕地球运转? (3)“天上”“人间”的力出于同一本源吗?性质相同吗? 通过追问引发学生思考,建立起实验探究的第一步--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回答刚才的问题,会发现这里出现的分别为使物体下落的重力,和使物体围绕地球运转的向心力,关键的第三个问题,这两个力是同一种力么? 新课: 1,月——地检验 要验证什么?如何去验证?使学生伴随着问题入手,由生活结合物理思想,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学生讨论结果及方案可能奇思妙想各不相同,每个思想都有其闪光点,教师进行正面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培养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万有引力定律 说课稿 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得到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对此规律有初步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和卡文迪许扭秤的设计方法,渗透 学发现与 学实验的方法论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介绍万有引力恒量的测定方法,增加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 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以要根据学生反映,调节讲解速度及方法。 【教学难点】 由于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极小,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故应加强举例。 【教学课时】 2课时 【探究学习】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推导出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规律,即2r Mm G F 。知道了行星为什么能够绕太阳运转而不会飞离太阳。那么大家想到过,是什么力使得地面的物体不能离开地球,总要落回地面呢?地球吸引物体的力与地球和太阳间的引力是同种性质的力吗?还有,月球能够绕地球运转,说明月球与地球之间也一定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个拉住月球使它绕地球运转的力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是同一种力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研究这些问题。 (二)进行新课 1、月-地检验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月-地检验”部分的内容,投影以下数据: 地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g =9.8m/s 2,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为27.3天,地球半径为R =6.4× 106m ,试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通过计算,证明课本上提出的假设,即地球对月球的力与地 球使苹果自由下落的力的是同一种力,都遵守“反平方”的规律。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必要的信息,在练习本上进行定量计算。

安娇+说课稿万有引力定律是怎样发现的20100723

《万有引力定律是怎样发现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叫安娇,来自延安大学,很高兴能有机会来这里学习,希望我今天的表现能给大家留下一个不错的印象。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万有引力定律是怎样发现的,选自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物理必修2的第5章第2节,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我今天说课的内容为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包含三个部分内容) 1.教材的内容,地位及作用 本节通过叙述伽利略等科学家不断的探索,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由于他超凡的数学能力及创造力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把地面上的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统一起来,揭示了自然界中一种基本的相互作用规律-----万有引力。这一节即是对上节课的继续,又对后面内容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是典型的承上启下课程,也是本章所教知识的重点。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以及新课程理念,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现有水平及状态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②难点:牛顿以开普勒对行星运动学规律的描述为基础证明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 二、教法分析 根据我的了解,高一学生已经部分地达到了能够推导万有引力定律,但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比较欠缺,而本节课正好是史实叙述性较强的一节课,因此我选用科学史情景探究法授课,打破以往老师的讲述式教学,由科学史实出发,以问题为中心来引导学生探究、猜想、论证。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参与性,又可以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 三、学法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将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高中物理说课稿:《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说课稿范文

高中物理说课稿:《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说课稿范文 高中物理说课稿:《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在教材编排上,呈现的是由点到面逐步展开的倒金字塔的形式,这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如果说前三节课是用追寻的眼光追寻先人的伟大成就,那么这一节课就是学生在先人的指引下进行创新应用的创新课,同时教材在开始和结尾阶段分别引用了马克·吐温和冯·劳厄对物理研究的精彩论述的话, 不仅能够激励学生增强学科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去进一步探索宇宙的奥秘欲望!可以说这一节课既是知识传授又是能力、情感的培养课,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 3、理解并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处理天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②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计算天体质量的公式。 2、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计算星体表面重力加速度和星体密度。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界奥秘中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懂得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可以指导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 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的规律来计算太阳的质量,由此迁移发散到各中天体质量的计算方法上。 突破方法:对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之一模型进行演变,类比到一星一绕的所有模型,启发学生利用先逐一对照再深刻体会的过程来掌握本节知识

②难点: 在进行知识点迁移时,学生对准确抓住模型中的各个星体所担任的角色较为困难。此处应为本节的难点所在。 突破方法:在进行已有知识的迁移时应重点重复围绕和被绕的关系,让学生理清星体角色,并应用错误分析的方法,加强对认识的刺激 4、教材的处理 ①根据本课的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表达,有利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知识点,培养阅读、分析能力。 ②充分挖掘课本资源,并坚持一材料多用的原则。这样既直观,又能体现例子的典型性和精练性。 ③有针对性地穿插些探究性问题。由学生自主阅读材料,进行讨论,并联系已学的知识,提炼观点,这有利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懂得知识迁移,使教学更具启发性。 ④师生互动教学来分析相关的重难点,这样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上课的效率。 二、说教法 新课改的目的之一就是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针对我校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将采用如下方法: 1.探究合作式 这正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体现新课改精神,能够培养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出同学的主体作用。 2.纠错返正式 就本节课的内容,同学容易犯被绕和环绕星体错位的错误,利用沿用错误方法而导致解题无果的这样一种方式来增强对同学思维的刺激,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阅读提炼式 由同学自己阅读教材提炼知识,总结方法,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学习能力 三、说学生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一)知识目标 1、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 2、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3、认识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 (二)能力目标:能用万有引力定律结合圆周运动知识解决天体运动的问题、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感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经历了几代科学家不断努力的结果 2、通过神舟五号的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建设祖国的神圣使命感、第三部分:重点难点: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应用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本节的重点是、、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和应用。因为它既是前面圆周运动知识的发展,又是后面卫星运动知识的基础。本节的难点是、、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因为它综合了开普勒第三定律、圆周运动知识、牛顿第三定律,涉及知识点多;而且一般物体间的引力极小,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我们通过具体事例、例题、习题、多媒体手段加强了重点教学;通过及时复习,突破了难点教学;而且我们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同化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续。第四部分:学生情况分 析:高一的学生,对任何新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第五部分:教法方法教学方法:综合教学法,多种教法相结合。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第六部分:教学过程首先是引言部分,(播放动画)我们通过视频,使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新课。 一、提出问题然后,展示伽俐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看完后依次提出下面6个问题: 1、2问,比较简单,为后面的问题作准备,

3、4、四问由于 1、2问作铺垫,学生也能答出。通过设计这四个问题,逐步把学生的思路导向“引力的作用”这一实质。然后安排“行星运动的各种动力学解释”,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上得出这一结论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1、球为什么向下运动,不向上运动?重力是竖直向下的 2、球为什么受重力?地球引力的作用 3、月球为什么绕地球太阳作圆周运动?地球引力的作用 4、地球为什么绕太阳作圆周运动?太阳引力的作用 二、天体运动的各种动力学解释17世纪前、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儿、胡克、哈雷等再进一步提出问题 5、它们是不是同一性质的力?是 6、这种力由什么因素决定? F=?设计的 5、6问是对前面问题的进一步深化,引出下面的证明。第5个问题不是本节重点,安排作业形式让学生证明。“第6个问题是300多年前牛顿苦思冥想的问题,也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这样引入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二、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动画) 这一部分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我们采用问题诱思的教学方法,以问题诱发思考,我们以地球绕太阳运动为例,进行证明:开普勒第三定律: 向心力公式: 由圆周知识牛顿三定律改写成等式并推广: 式中: 为万有引力恒量,用于任何天体。 ; 1、地球绕太阳的运动简化为匀速圆周运动,遵循什么规律? 2、它们的内容是什么? 3、向心力公式中不包含周期怎么办? 4、怎样才能用开普勒第三定律? 5、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结合牛顿第三定律,还能进一步得出什么

整理万有引力定律高中物理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高中物理说课稿 整理表 姓名:_______________ 职业工种:____________ 申请级别:____________ 受理机构:____________ 填报日期:____________

A4打印/修订/内容可编辑

椭圆运动(至少速度变方向)一变速运动f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f 合外力f引力 评价:大家之所以能顺利地确定引力存在是由于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由于上•章我们学过的圆周运动的知识,你知道几百年前科学刚刚萌芽发展的时代科学家们(不是 •般民众)怎样回答的这个问题吗? 阅读媒体素材:了解历史上人们关于行星运动原因的猜想 简单介绍开普勒、笛卡儿、胡克、哈雷、牛顿等人的观点,其中开普勒认为是太阳发出的磁力:笛卡儿认为是流质涡旋带动;胡克、哈雷认为是太阳引力,甚至证明了如果行星轨道是圆形的,引力大小跟轨道半径的平方成反比(但对于椭圆轨道他们无法证明):牛顿支持胡克、哈雷的观点,而且对椭圆轨道也做了严格的证明。(图片:

过渡介绍:在牛顿所处时代,行星的运动情况观测资料己经相当丰富,因此得出 行星受到的引力的表达式是可能的,但是运动轨迹椭圆难倒r 胡克、哈雷等,也使牛 顿困惑了许多年,直到他用自己发明的微积分解决了问题(历史上是否如此呢?缺乏 考证)。我们不会微积分,因此我们研究不了椭圆,但是多数行星的轨道十分接近圆, 因此我们现在就通过圆轨道用刚才的思路导出太阳对行星引力的」涉武ftiR*的 猜测,同时再现牛顿当时的思维过程。 , 3、模型简化: I ) 问:行星轨道按圆处理,开普勒定律怎样表述? \ M r /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教材分析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在《2004年高考考试大纲理科综合》中属Ⅰ级要求,本节和前一节波的衍射共同讲解波的特有现象,为后面电磁波及光波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教材设计流程 波的干涉是波的一种特殊的叠加现象,所以对波的叠加现象的理解是认识波的干涉现象的基础。教材首先讲了波的叠加现象,即两列波相遇而发生叠加时,对某一质点而言,它每一时刻振动的总位移,都等于该时刻两列波在该质点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在学生理解波的叠加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说明在特殊情况下,即当两列波的频率相同时,叠加的结果就会出现稳定的特殊图样,即某些点两列波引起的振动始终加强,某些点两列波引起的振动始终减弱,并且加强点与减弱点相互间隔,这就是干涉现象。 由于对干涉现象的理解,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可借助图片、计算机模拟,尽可能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干涉现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波的叠加原理。 (2)知道什么是波的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 (3)理解干涉现象的形成原理。 (4)知道干涉现象是波所特有的现象。 2、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分析、归纳和空间想象能力。 (2)学习将三维空间运动转化为二维平面运动进行分析的思维方法 (3)学习在动态变化中抓住瞬间状态进行分析的思维方法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干涉条件和干涉图样

五、教学难点 干涉现象形成的原理 教法分析 一、理论依据 为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准备采用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列尔涅尔、斯卡特金等人所倡导的问题教学法。其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启发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观察、讨论分析→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点拨引导→总结得出结论、进行论证。 二、主要目的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在问题中激发兴趣,在问题的争论中辨清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提升能力。 三、主要设想 1、为了形象直观,打算在课堂中采用播放录相、实验演示、电脑动画模拟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认识,降低难度。 2、在引导学生分析清楚不连续的脉冲波的叠加情形之后,顺势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连续波的叠加情况。引入波的干涉现象。 3、通过对波的干涉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分析波的干涉形成的原理,得出波的干涉条件。 四、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波的干涉形成原理,可以采取变“静”为“动”,“动”中取“静”的分析方法。 波的干涉现象是一种动态中的稳态,要分析这种现象,应该采用对某一瞬间状态进行分析的思维方法,并且将立体转化为平面进行形象的分析,充分利用计算机动画化动为静、化快为慢的特点,能有效地化解难点。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首先做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叙述实验现象,然后将水波的干涉图样用三维动画模拟在计算机上,让学生先看三维图的俯视图,再看三维图侧视剖视图,在边缘上放上质点,与上面讲到的波的叠加实验联系起来,让学生从感观上和知识上清楚的意识到,波的干涉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叠加现象。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使学生将三维空间运动转化为二维平面运动进行分析的思维方法得到提高。

万有引力定律 说课稿 教案

课题 万有引力定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1)了解万有引力发现的思路和过程,知道地球上的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统一性; (2)知道万有引力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的吸引力,知道万有引力定 律的适用范围; (3)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r 的物理意义,了解引力常量G 的测定在科学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4)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意义,体会在科学规律发现过程中猜想与求证的重要性。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推导的过程;万有引力公式的体会及应用;引力常量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推导的过程;万有引力公式的体会及应用 教具 准备 电子秤;自制轨道;小球;纸箱;数码相机;三角架;多媒体 课时 安排 1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 【新课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由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提供的,引力大小为2 r Mm G F =,与两星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星体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牛顿接着又思考: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不是类似地由地球与月球间的引力提供?地球和月球间的引力与太阳和行星的引力会不会是同一性质的力,遵循同一规律2 r Mm G F =呢? 正当牛顿在思考这个问题时,苹果偶然落地引起了他的遐想。苹果之所以会落回地面是因为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还有即使把苹果放到最高的建筑物或最高的山顶上,苹果的重力也不会明显地减弱,说明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必定延伸到远得多的地方。那如果把苹果放到月球所在的位置,它们应该

还会受到地球给它的重力。按这样的说法,月球肯定会受到地球给它的重力的,那我先前思考的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就应该就是月球受到的重力,月球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就是由月球受到的的重力提供的。于是牛顿作了一个大胆的猜想:地球对苹果的力、地球对月球的力及太阳对行星的力可能是同一种性质的力,它们可能遵循相同的规律。 【新课教学】 (猜想与验证) 由于当时已经能够精确测定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9.8m/s 2,也能比较精确地测定月球与地球的距离为60倍地球半径,r=3.8*108m ;月球公转的周期为27.3天。所以牛顿就想到了月地检验。如果你是牛顿,你如何利用这些已知量对你的猜想进行验证呢? (分析)如果它们是同一种性质的力,满足同一规律则对于苹果必有 g R M G R m M G g m 地 地 地果 地果=⇒=22 对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即向心力3600) 60(2 g m R m M G F 月地月地==, 则向心加速度为23/107.23600 s m g m F a -⨯=== 而根据实验观测数据T=27.3天,r=3.8*108 m ,用公式 2 322 /107.24s m r T a -⨯== π 【实验结论】:实验表明,地面物体所受地球的引力,月球所受地球的引力, 以及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真的遵循的规律2r Mm G F = 三、万有引力 在月地检验后,牛顿作了更大胆的设想:是否任意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这样的引力?很可能是一般物体的质量比天体质量小得多,它们之间的引力我们不易觉察罢了。于是牛顿将结论大胆推广到宇宙中的一切物体: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相互吸引,引力大小与m 1m 2乘积成正比,与r 2 成反 学生思考

万有引力定律理论成就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表面物体的万有引力两个分力的大小关系,计算地球质量; 2.行星绕恒星运动、卫星的运动的共同点:万有引力作为行星、卫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 3.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有重要应用。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根据数据分析找到事物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培养学生根据事件的之间相似性采取类比方法分析新问题的能力与方法; 3.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建立模型的能力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严禁的科学态度和大胆探究的心理品质; 2.体会物理学规律的简洁性和普适性,领略物理学的优美。 教学重点 1.地球质量的计算、太阳等中心天体质量的计算。 2.通过数据分析、类比思维、归纳总结建立模型来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 根据已有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天体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万有引力,引力常量的测出使万有引力定律有了实际意义,万有引力定律对天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揭示了天体运动的规律。这节课我们将举例来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新课教学] 一、 “科学真是迷人” 地球的质量是多少?这不可能用天平称量,但是可以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来“称量”。 若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地面上质量为m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mg 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即 2mM mg G R 式中M 是地球的质量,R 是地球的半径,也就是物体到地心的距离。由此得到 GM =R 2g (黄金代换式) 2 gR M G 地面的重力加速度g 和地球半径R 在卡文迪许之前就已知道,一旦测得引力常量G ,就可以算出地球的质量M 。卡文迪许把他自己的实验说成是“称量地球的重量”,是不无道理的。 在实验室里测量几个铅球之间的作用力,就可以称量地球,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科学奇迹。难怪一位外行人、著名文学家马克·吐温满怀激情地说:“科学真是迷人。根据零星的事实,增添一点猜想,竟能赢得那么多收获!”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