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学设计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上节我们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有关知识,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公式是什么?公式中的G又是什么?G的测定是谁完成的?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上述问题:

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公式:F=G.

公式中的G是引力常量,它在大小上等于质量为1 kg的两个物体相距1 m时所产生的引力大小,经测定其值为6.67×10—11 N·m2/kg2。G的测定是由卡文迪许完成的。

教师活动:(播音部分)牛顿(1643—1727)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牛顿一生对科学事业所做的贡献,遍及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等领域。牛顿在物理学上最主要的成就,是创立了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对于光学,牛顿致力于光的颜色和光的本性的研究,也作出了重大贡献。牛顿在数学方面,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工作,提出了“流数法”,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创立了微积分。在天文学方面,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创制了反射望远镜,并且用它初步观察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上面用了两个字“发现”,不是发明!正如幼儿园有一个小朋友造句:我爸爸发现了我的妈妈,然后发明了我。

万有引力发现后,再经过了一百多年,才确定引力常量。卡文迪许扭秤的.主要部分是一个轻而坚固的T型架,倒挂在一根金属丝的下端。T形架水平部分的两端各装一个质量是m的小球,T形架的竖直部分装一面小平面镜M,它能把射来的光线反射到刻度尺上,这样就能比较精确地测量金属丝的扭转。他测定了引力常量。这也提供了我们测量微小物体质量的方法。古代,曹操的儿子曹冲利用浮力称出了大象的质量。那我们现在有没有可能利用已知的知识来称地球呢?

二、进行新课

(一)“科学真实迷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科学真实迷人”部分的内容,思考问题[投影出示]:

1.推导出地球质量的表达式,说明卡文迪许为什么能把自己的实验说成是“称量地球的重量”?

2.设地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g=9.8m/s2,地球半径R =6.4×106m,引力常量G=6.67×10-11 Nm2/kg2,试估算地球的质量。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推导出地球质量的表达式,在练习本上进行定量计算。

教师活动:由于地球自转非常慢,一天只转了一圈,所以对应的自转偏向力很小。在这里,我们忽略不计。投影学生的推导、计算过程,一起点评。

kg重力加速度与高度的变化:若物体静止在距离地面高为h的高空

(二)计算天体的质量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太阳系里面的星体的美丽图片),《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天体质量的计算”部分的内容,同时考虑下列问题[投影出示]:

1.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天体质量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2.求解天体质量的方程依据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答案。

1.求解天体质量的基本思路是:根据环绕天体的运动情况,求出其向心加速度,然后根据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进而列方程求解.2.从前面的学习知道,天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万有引力,而行星(或卫星)都在绕恒星(或行星)做近似圆周的运动,而物体做圆周运动时合力充当向心力,故对于天体所做的圆周运动的动力学方程只能是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这也是求解中心天体质量时列方程的根源所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知识以及前面所学匀速圆周运动的知识,加以讨论、综合,然后思考下列问题[投影出示]。学生代表发言。

1.天体实际做何运动?而我们通常可认为做什么运动?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有哪些?

3.根据环绕天体的运动情况求解其向心加速度有几种求法?

4.应用天体运动的动力学方程──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求出的天体质量有几种表达式?各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5.应用此方法能否求出环绕天体的质量?

学生活动:讨论,得出答案。学生代表发言。

1.天体实际运动是沿椭圆轨道运动的,而我们通常情况下可以把它的运动近似处理为圆形轨道,即认为天体在做匀速圆周运动。

2.在研究匀速圆周运动时,为了描述其运动特征,我们引进了线速度v,角速度ω,周期T三个物理量。

3.根据环绕天体的运动状况,a心=4π2r/T2

4.应用天体运动的动力学方程──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结合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方程,即

(3)F引=G=F心=ma心=m

即:G=m ③

从上述动力学方程的表述中,可得到相应的天体质量表达形式:M=4π2r3/GT2.

同理可得:M=v2r/G 或者M=ω2r3/G.

上述三种表达式分别对应在已知环绕天体的线速度v,角速度ω,周期T时求解中心天体质量的方法。

以上各式中M表示中心天体质量,m表示环绕天体质量,r表示两天体间距离,G表示引力常量。

5.从以上各式的推导过程可知,利用此法只能求出中心天体的质量,而不能求环绕天体的质量,因为环绕天体的质量同时出现在方程的

两边,已被约掉。

师生互动:

从上面的学习可知,在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天体质量时,只能求解中心天体的质量,而不能求解环绕天体的质量。而在求解中心天体质量的三种表达式中,最常用的是已知周期求质量的方程。因为环绕天体运动的周期比较容易测量。

教师活动:投影例题:某宇航员驾驶航天飞机到某一星球,他使航天飞机贴近该星球附近飞行一周,测出飞行时间为4.5?103s,则该星球的平均密度是多少?

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分析计算,写出规范解答:

分析:航天飞机绕星球飞行,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所以:

教师活动:投影学生求解过程,点评。

(三)发现未知天体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发现未知天体”部分的内容,考虑以下问题[投影出示]:

教学设计

1.应用万有引力定律除可估算天体质量外,还可以在天文学上有何应用?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了哪些行星?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答案:

1.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还可以用来发现未知的天体。

2.海王星、冥王星就是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

教师活动:投影海王星照片与它的地貌照片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人们是怎样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来发现未知天体的?发表你的看法。

学生活动:讨论并发表见解。

人们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天王星的实际运动轨道与应用万有引力

定律计算出的轨道总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怀疑在天王星周围还可能存在有行星,然后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结合对天王星的观测资料,便计算出了另一颗行星的轨道,进而在计算的位置观察新的行星。

教师点评: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为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用它可以来计算天体的质量,同时还可以来发现未知天体.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

1.处理天体运动问题的关键是:万有引力提供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2.忽略地球自转,物体所受重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教学体会】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

的基本内容外,关注科技新进展和我国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时代气息浓厚,反映课改精神,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计算天体质量”的学习,学会估算中数据的近似处理办法,学会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

(2)通过“发现未知天体”,“成功预测彗星的回归”等内容的学习,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2.过程与方法

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体验运用万有引力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发现未知天体”、“成功预测彗星的回归”的学习,体会科学定律在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2)通过了解我国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激发学习的兴趣,养成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1.中心天体质量的计算;

2. “称量地球的质量”和海王星的发现,加强物理学史的教学。

五、教学准备实验器材、PPT课件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复习引入

通过几张宇宙图片的欣赏,学生体验宇宙中螺旋的共同特点,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是天体都遵循的规律。那么,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还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呢?让我们一起进入__《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的学习。

(二)、创设情境解决中心问题

情境创设:假如你成为了一名宇航员,驾驶宇宙飞船航行在宇宙深处,突然,前方一美丽的天体出现在你的面前。你先关闭了宇宙的发动机,然后飞船刚好绕美丽天体做了完美的圆周运动,绕行一周后,飞船就平稳的降落在了星球上。

合作讨论: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测得这一神秘天体的质量吗?

(学生通过小组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形成自己本组的意见,由小组选出的代表来向全班展示自己思考的结果。)

小组代表讲解展示:

思路一:测出宇宙飞船绕行一周的时间和轨道半径,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即:

从而得出星球(中心天体)的质量

思路二:根据宇航员降落在星球表面上后,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即:得出

在思路二完成之后,紧接着问题:如何测得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呢?

(学生讨论回答,现场教师展示借助小球的自由落体运动,通过现

代技术“传感器”现场完成重力加速度的测量。)

设计说明: 1.通过“学生成为宇航员驾驶宇宙飞船发现未知天体”的情境创设,围绕”如何测得星球的质量?”这一中心问题展开学生的讨论活动,在让学生觉得有趣味的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来促使学生创造性的思考、解决本节课的中心问题。2.多媒体和现代测量方法——传感器让学生感受技术带来的便捷。

(三)、物理学史展现人文魅力

启示:一旦测出了引力常量G,那么就可以利用公式得到地球的质量了。

1798年,卡文迪许通过自己设计的扭秤实验,成功得到了引力常量的值。因此卡文迪许把自己的实验说成是“称量地球的重量”,是不无道理的。

而正是这段故事,让一个外行人、著名文学家马克·吐温满怀激情的说:“科学真是迷人。根据零星的事实,增添一点猜想,竟能赢得那么多的收获!”

(四)、课堂延伸——如何得到这一天体的密度?

设计说明:在这一问题中,老师提示了球体的体积公式,然后就把时间交给学生了。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演算,可得到的答案有两种,一种是带有半径的,而另一种则是把半径约分掉的。“为什么半径可以约掉呢?”这一问题又再一次促进了学生的思考。而这也保证了课堂的开放性。

(五)、发现未知天体

万有引力理论成就优秀教案

7.4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 3、理解并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处理天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计算天体质量的公式。 2、了解天体中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界奥秘中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懂得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可以指导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 2、会用已知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教学难点 根据已有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工具 有关练习题的投影片、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上节我们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有关知识,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万有引 力定律的内容及公式是什么?公式中的G 又是什么?G 的测定有何重要意 义?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上述问题: 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 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公式:F =G 2 21r m m . 公式中的G 是引力常量,它在大小上等于质量为1 kg 的两个物体相距1 m 时所产生的引力大小,经测定其值为6.67×10—11 N ·m 2/kg 2。 教师活动: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有着重要的物理意义:它对物理学、天文学的发展具有 深远的影响;它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起来;对科 学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给人们探索自然的 奥秘建立了极大信心,人们有能力理解天地间的各种事物。这节课我们就共 同来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二)进行新课 1、“科学真实迷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科学真实迷人”部分的内容,思考问题[投影出示]: 1、推导出地球质量的表达式,说明卡文迪许为什么能把自己的实验说成是 “称量地球的重量”? 2、设地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g=9.8m/s 2,地球半径R =6.4×106m ,引力常量 G =6.67×10-11 Nm 2/kg 2,试估算地球的质量。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推导出地球质量的表达式,在练习本上进行定量计算。 教师活动:投影学生的推导、计算过程,一起点评。 24112 6210610 67.6)104.6(8.9?=???==-G gR M kg 点评:引导学生定量计算,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的教育。 2、计算天体的质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天体质量的计算”部分的内容,同时考虑下列问题[投 影出示]。 1、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天体质量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2、求解天体质量的方程依据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答案. 1、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天体质量的基本思路是:根据环绕天体的运动情 况,求出其向心加速度,然后根据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进而列方程求解.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学设计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教学设计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 设计者:赵保利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学设计 一、本节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介绍了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成功范例。它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学习了圆周运动,天体的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等知识之后安排的一节联系实际的应用课。其研究目的是让学生对圆周运动和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并通过把复杂的天体运动简化为学生所熟知的匀速圆周运动的这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发散思维意识。通过介绍近现代我国及世界各国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对于学生初步了解宇宙,探索宇宙奥秘,学习天文学知识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2、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目标: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掌握综合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等知识分析天体运动问题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学生体会研究天体运动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体验科学的魅力,感受收获的喜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科学真理的激情。 3、教材的重点、难点及确定的依据 综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等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基本方法,以及把具体天体问题推广到一般天体,是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创新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使学生逐步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是本节课的能力重点。对教师而言物理方法的选择及挖掘,对学生而言由实际问题抽象物理模型的建模能力,再由具体到一般的发散思维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由于学生对天体运动的特点缺少直觉经验,加之宏观天体的运动又不能直接用实验去验证,高中阶段又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做了许多简化处理,所以,学习本节内容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初学者普遍感到枯燥、繁杂、难于理解。教学时要注意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知识,从新问题,新情景中提取信息和建立物理模型,引导学生去探究具体天体运动中所隐藏的共性的东西,通过讨论、归纳把结论推向一般天体。在把握住重点和突破难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去体验科学的魅力,感受收获的喜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科学真理的激情。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最新教案)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一、“称量”地球的质量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怎样利用它来算出下面地球的质量。 思考讨论:计算地球的质量时,我们应选择哪个物体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哪些物理规律?需要忽略的次要因素是什么? 出示图片:地球 如图以地球表面物体为研究对象,物体m 在纬度为θ的位置,万有引力指向地心,它可分解为两个分力:m 随地球自转围绕地轴运动的向心力Fn 和重力G 。 实际上随地球自转的物体向心力远小于重力,在忽略自转的影响下万有引力大小近似等于重力大小。 2 2 1r m m G =F

1、计算地球质量 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地面上质量为m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mg 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即: m 地是地球的质量;R 是地球的半径,也就是物体到地心的距离。由此解出: 已知重力加速度g=9.8m/s 2,地球半径R=6.4×106m ,引力常量G=6.67×10-11N·m 2/kg 2,试估算地球的质量。 解: 答:地球的质量约为6×1024kg 地面的重力加速度g 和地球半径R 在卡文迪什之前就已知道,一旦测得引力常量G ,就可以算出地球的质量m 地。因此,卡文迪什把他自己的实验说成是“称量地球的重量”。 出示图片:卡文迪什 二、计算天体的质量 应用万有引力可算出地球的质量,能否算出太阳的质量呢? 1、基本思路 (1)简化模型:将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看成是匀 2R mm G =mg 地 G R g = m 2 地kg 10×6=kg 10×67.610×4.6×8.9=G R g =m 2411 -2 62)(地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学设计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学设计 李强 【教材分析】 本章前三节从对行星的运动规律的认识到最终的万有引力概念的建立及宇宙天体的动力学关系的了解,始终以探究式的学习策略引导学生学习万有引力的相关理论,从而追寻先人们的伟大成就。本节课为本章的第四节课,就是通过万有引力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应用创新课,一方面在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应用能力和自主创新的合作意识;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及对科学(宇宙奥妙)探究的欲望,为下节学习和了解宇宙速度及人造卫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要求。 【学情分析】 通过本章前三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行星的运动有所认识,并且确立了万有引力的概念。课堂上只要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结合圆周运动的动力学关系,自主合作与讨论,应该会很好的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地球对地球表面附近的物体的万有引力的两个分力的效果 2.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3.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 4.理解并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处理天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万有引力定律相关理论推导出天体的质量,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了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意识,并结合事物间的相似性,采用类比的方法构建合理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界奥秘中的巨大作用,培养了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大胆的探究精神,让学生感受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反过来指导实践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 1.万有引力等于重力的方法计算天体的质量 2.让学生认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来提供的,并且能够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的动力学关系计算太阳的质量。 3.利用类比的方法会计算其他天体的质量 4.会计算天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1.理解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及应用 2.运用知识迁移和类比的方法处理关于天体质量的综合型问题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讨论、归纳总结 【教学工具】 粉笔盒、天平、课件、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学设计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上节我们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有关知识,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公式是什么?公式中的G又是什么?G的测定是谁完成的?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上述问题: 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公式:F=G. 公式中的G是引力常量,它在大小上等于质量为1 kg的两个物体相距1 m时所产生的引力大小,经测定其值为6.67×10—11 N·m2/kg2。G的测定是由卡文迪许完成的。 教师活动:(播音部分)牛顿(1643—1727)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牛顿一生对科学事业所做的贡献,遍及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等领域。牛顿在物理学上最主要的成就,是创立了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对于光学,牛顿致力于光的颜色和光的本性的研究,也作出了重大贡献。牛顿在数学方面,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工作,提出了“流数法”,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创立了微积分。在天文学方面,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创制了反射望远镜,并且用它初步观察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上面用了两个字“发现”,不是发明!正如幼儿园有一个小朋友造句:我爸爸发现了我的妈妈,然后发明了我。

万有引力发现后,再经过了一百多年,才确定引力常量。卡文迪许扭秤的.主要部分是一个轻而坚固的T型架,倒挂在一根金属丝的下端。T形架水平部分的两端各装一个质量是m的小球,T形架的竖直部分装一面小平面镜M,它能把射来的光线反射到刻度尺上,这样就能比较精确地测量金属丝的扭转。他测定了引力常量。这也提供了我们测量微小物体质量的方法。古代,曹操的儿子曹冲利用浮力称出了大象的质量。那我们现在有没有可能利用已知的知识来称地球呢? 二、进行新课 (一)“科学真实迷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科学真实迷人”部分的内容,思考问题[投影出示]: 1.推导出地球质量的表达式,说明卡文迪许为什么能把自己的实验说成是“称量地球的重量”? 2.设地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g=9.8m/s2,地球半径R =6.4×106m,引力常量G=6.67×10-11 Nm2/kg2,试估算地球的质量。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推导出地球质量的表达式,在练习本上进行定量计算。 教师活动:由于地球自转非常慢,一天只转了一圈,所以对应的自转偏向力很小。在这里,我们忽略不计。投影学生的推导、计算过程,一起点评。 kg重力加速度与高度的变化:若物体静止在距离地面高为h的高空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提出问题]如何测定物体的质量?能想到哪些方法?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用PPT出示相关的图片) [过渡]如果我们想测定一个天体的质量,比如地球或太阳的质量,又有怎样的方法可以实现呢? [学生活动]思考提出自己的大胆设想。(用PPT出示相关的图片,展示一些无法实际操作的方法)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利用万有引力定律测定天体的质量的方法。 [板书]第4节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二.新课教学 1.测量地球的质量 [板书] 1.测量地球的质量 [提问]关于地球的一些信息和参数,同学们知道哪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建立模型,利用万有引力公式可写出引力的表达式。 [提问]用什么工具能直接把这个引力测出来呢? [学生回答]利用弹簧秤测出重力即万有引力。 [教师总结]我们建立了模型,在不考虑地球自传的影响下,测地球质量的基本思路为万有引力等于重力。 [学生活动]在笔记本上写出推导过程。 [教师活动]巡视学生完成的情况,请一名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并将演算过程写在黑板上。 [板书] mg R Mm G =2 得 G gR M 2 = [过渡]在实际计算地球质量时,我们需要掌握三个数据,即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地球的半径和引力常量,那么这些数据又是如何得到的呢?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 [观看视频]地球周长的测量。 [教师总结]卡文迪许曾将自己利用扭秤装置测定引力常量的实验称为“称量地球的重量”。想想看,通过在实验室中研究几个铅球间的作用力,就能够计算出地球的质量,这正是科学的迷人之处。 [提问]利用这一方法能否测出月球或太阳的质量?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能测月球质量,但无法测太阳质量。 [过渡]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测太阳质量的方法。 2.计算太阳的质量 [板书] 2.计算太阳的质量 [3D 动画] 用3D 动画模拟演示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演示从沿公转平面观察转变为从俯视的角度观察,帮助学生建立模型。 [提问]我们把地球绕太阳的公转简化为匀速圆周运动,那么地球运动需要的向心力由什么力来提供呢? [学生回答]由太阳对地球的万有引力来提供。 [过渡]我们是否能利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这一思想,应用万有引力公式和圆周运动的公式,求出太阳的质量呢? [学生活动]思考并完成推导过程。

高一物理必修2《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优秀教案

高一物理必修2《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优秀教案 高一物理必修2《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优秀教案 高一物理必修2《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优秀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伟大成就,能测量天体的质量及预测未知天体等 2.熟练掌握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测天体质量的思路和方法。 3.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史上取得的巨大成功,激发学科学习激情和探索精神。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测天体的质量的思路和方法 2.难点:物体的重力和万有引力的区别和联系。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讲授法、练习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万有引力定律发现后,尤其是卡文迪许测出引力常量后,立即凸显出定律的实用价值,能利用万有引力定律测天体的质量,科学性的去预测未知的天体!这不仅进一步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而且确立了万有引力定律在科学史上的地位,有力地树立起人们对年轻的物理学的尊敬。二、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教材,交流讨论。 1.说一说物体的重力和万有引力的区别和联系 2.写出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测天体质量的思路和方法。

3.简述“笔尖下发现的行星”的天文学史事,该史事说明了什么? 三、师生互动参与上述问题的学习与讨论 1.学生互动学习交流发言。 2.教师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总结(结合课件展示)。 (1)万有引力和物体的重力 地球表面附近的物体随地球的自转而做匀速圆周运动,受力分析如图(1) 1)在两极点: 2)除两极点外: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提供向心力, 另外一个分力就是物体受到的重力,由于提供 向心力的力很小(即使在赤道上),物体的重力 的数值和万有引力相差很小。 3)在赤道处:, 显然,地球表面附近随纬度的增加,重力加速度值略微增大。若忽略地球自转的影响,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约为物体在该处受到的重力,不予考虑二者的差别。 物体在距离地心距离为r(r>R)处的加速度为ar: 则: 若忽略地球自转的影响,物体在距离地心距离为r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r: 则: (2)“科学真是迷人”巧测地球的质量 若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则: 地面的重力加速度g和地球半径R在卡文迪许之前就已知道,卡文迪许测出了引力常量G,就可以算出地球的质量M。这在当时看来就是一个科学奇迹。难怪著名文学家马克·吐温满怀激情地说:“科学真是迷人。根据零星的事实,增添一点猜想,竟能赢得那么多收获!”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3节《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优质课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3节《万有引力理论 的成就》优质课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内容是万有引力理论的四个成就:称量地球的质量、计算天体的质量、发现未知的天体、预言哈雷慧星回归。教材一开始以物理学上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生活中电子秤、台秤称量物体的质量的图片引入,让学生联想到如何称量地球;紧接着依次介绍了用万有引力理论来称量地球的质量、计算天体的质量、发现未知的天体、预言哈雷慧星回归等理论成就。教材安排有思考与讨论,以提高学生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家如何用万有引力理论称量地球的质量、计算天体的质量、发现未知的天体、预言哈雷慧星回归。 2.能运用万有引力理论解决未知问题。 【核心素养】 1.物理观念:通过学习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能从物理学视角形成运动与相互作用认识和观念;能从物理学视角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2.科学思维:能从物理学视角认识万有引力理论的运用;能基于经验

事实建构物理模型,抽象概括;运用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方法;能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和批判,进行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格。 3.科学探究:培养基于观察和实验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方案、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在了解万有引力理论运用,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感受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二)教学难点:能运用万有引力理论解决未知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知识,对力学有了较多的认识。但本节是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学生首次接触,旨在要引导学生建立起运动的观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需要教师进一步耐心培养。师要依托学生的经验、通过实验让学生感悟万有引力理论在人类探索太空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练习、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 【教学课时】1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学设计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一、教材分析 本节位于第四节,是万有引力定律后面的内容。在掌握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万有引力理论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即“计算天体的质量”、“发现未知天体”,显示了万有引力理论的巨大成就。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和密度。 3.掌握综合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计算天体质量的公式。 2.了解天体中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界奥秘中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懂得理论来源于实践。 三、教学重难点 1.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 2.会用已知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四、学情分析

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由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也清楚了由卡文迪许测量出来的引力常量。学生们也有地理基础,明白地球有公转和自转,地球公转周期大约是一年,自转周期大约是一天。 五、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阿基米德在研究杠杆原理后,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那给我们一个杠杆(天平)是否就可以称量地球的质量了呢? 学生活动:不能 教师活动:那我们又是怎么知道巨大的地球的质量呢? 卡文迪许在实验室称量出了地球的质量! [新课教学] 教师活动:如何测量地球质量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科学真迷人”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教师点评补充)地球表面g=9.8m/s2,地球半径R=6400km,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 请你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地球的质量(保留一位小数) 学生活动:(黑板展示) 教师活动:思考:1.如何计算地球的平均密度?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案

7.3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一.教学背景分析 本章前两节介绍了开普勒三大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偏重理论,而这一节是前面两节特别是第二节的具体运用,偏重实践。 学生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有关天体运动的几大常用定律,对于定律的适用性也进行了不少的尝试,积累了一定的应用经验。 二.设计思路 从阿基米德的经典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入手,探究我们能否用常规的办法来称量地球的质量?如果不能我们该如何称量地球的质量?从而引出在忽略地球自转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地球表面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等于其所受到的引力来推出地球质量的表达式,并将这个方法进一步推广到其他星球,即知道了某个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和半径就可以推算出某个星球的质量。 接着提出疑问这个方法能否测量太阳的质量?我们能否知道太阳表面的重 力加速度?从而引出第二种称量天体质量的方法,即利用环绕天体做圆周运动时所需要的向心力有万有引力来提供。 在介绍完称量天体质量的方法后,紧接着再根据质量、体积、密度之间的关系推出天体密度的表达式。 最后简单介绍一下万有引力定律的其他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称量”地球的质量、计算太阳的质量的基本思路,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进而计算天体的密度。 (2)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有重要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计算地球的质量,让学生初步掌握在分析某些问题时可忽略次要因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介绍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未知天体的过程,使学生懂得理论来源于实

践,反过来又可以指导实践。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用万有引力计算天体的质量,进而计算天体密度。 2.难点 (1)根据已有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现在如果给你一个足够长的杠杆或足够大的天平你能称量地球的质量吗?那对于地球,我们该如何“称量”它的质量呢? 2.新课讲授 师:我们可以利用万有引力定律来“称量”地球的质量。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位于赤道上的物体其所需要的向心力是最大的,但和其所受到的重力相比较,向心力的大小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所以在忽略地球自转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地球上的物体其所受到的重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师:设地球质量为M、地球半径为R、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地球上物体的质量为m,你能列出相应的方程吗?并由此推出地球质量的表达式吗? 生: mg=G Mm R2 M=gR2 G 师:地面的重力加速度g和地球半径R在卡文迪什之前就已经知道,一旦测得引力常量G,就可以算出地球的质量。因此,卡文迪什把扭秤实验说成是“称量地球的重量”。 师:其实这个方法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广,如果我们知道了某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和星球半径,我们就可以算出该星球的质量。这种方法叫重力加速度法。师:某个星球的半径我们可以通过天文观测得到,那么该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高中物理必修2《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表面物体的万有引力两个分力的大小关系,计算地球质量; (2)行星绕恒星运动、卫星的运动的共同点:万有引力作为行星、卫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 (3)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有重要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根据数据分析找到事物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的 一般过程和方法; (2)培养学生根据事件的之间相似性采取类比方法分析新问题 的能力与方法; (3)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建立模型的能力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严禁的科学态度和大胆探究的心理品质; (2)体会物理学规律的简洁性和普适性,领略物理学的优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地球质量的计算、太阳等中心天体质量的计算。 教学难点 根据已有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计算天体的质量 1.基本知识 (1)地球质量的计算 ①依据:地球表面的物体,若不考虑地球自转,物体的重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即 ②结论: 只要知道g、R的值,就可计算出地球的质量. (2)太阳质量的计算 ①依据:质量为m的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行星与太阳间的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即 ②结论: 只要知道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周期T和半径r,就可以计算出行星的质量. 2.思考判断 (1)地球表面的物体,重力就是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 (2)绕行星匀速转动的卫星,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3)利用地球绕太阳转动,可求地球的质量.(×) 3.探究交流

若已知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T和半径r,由此可以求出地球的质量吗?能否求出月球的质量呢? 【提示】能求出地球的质量.利用 为中心天体的质量.做圆周运动的月球的质量m在等式中已消掉,所以根据月球的周期T、公转半径r,无法计算月球的质量. 二、发现天体 1.基本知识 (1)海王星的发现 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年轻的天文学家勒维耶根据天王星的观测资料,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天王星外“新”行星的轨道.1846年9月23日,德国的加勒在勒维耶预言的位置附近发现了这颗行星——海王星. (2)其他天体的发现 近100年来,人们在海王星的轨道之外又发现了冥王星、阋神星等几个较大的天体. 2.思考判断 (1)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表明了万有引力理论在太阳系内的正确性.(√) (2)科学家在观测双星系统时,同样可以用万有引力定律来分析.(√) 3.探究交流

物理②《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案

物理②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运算天体质量。 3.明白得并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处理天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运算天体质量的公式。 2.了解天体中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界隐秘中的庞大作用,让学生明白得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能够指导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 2.会用已知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教学难点 依照中心天体对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运算中心天体的质量时,熟知并把握运算天体质量的不同表达式,在具体问题中能够从多种表达式中选择合适的形式进行运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够撬动地球”。给你一架天平,是否能够测量地球的质量? 我们如何能够得到地球的质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能解决那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科学真是迷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科学真实迷人”部分的内容,摸索以下问题:

1. 地面上的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2. 若忽略地球自转的阻碍,这几个力有什么关系? 3. 写出地球质量的表达式并说出式中各量的意义。 4. 这种测量地球质量的方法所利用的物理规律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并小组讨论,初步得到上面问题的答案。 教师活动:找小组同学代表回答问题,其他组同学对答案进行评判并补充。 教师通过总结,让学生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究未知世界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总结: ① 科学确实专门迷人。它把看似不可能的问题变为可能。 ② 物理是一门应用科学,学习物理学的目的确实是探究研究未知世界客观规律,从而更好的开发利用大自然。 教师提出问题:依照测地球质量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前面所学知识,同学们能否想一下方法运算太阳的质量呢? (二)运算天体的质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天体质量的运算”部分的内容,同时考虑下列问题: 1.行星绕太阳做什么运动?中学时期如何样处理? 2.行星的向心力是由什么力提供的? 3.已知行星的质量m 、公转的轨道半径r 和公转的角速度ω,写出太阳质量的表达式。 4.依照向心加速度的不同表达形式,太阳质量还能有哪些表达形式?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答案。学生代表发言。 1.天体实际运动是沿椭圆轨道运动的,而我们通常情形下能够把它的运动近似处理为圆形轨道,即认为天体在做匀速圆周运动。 2.天体所做的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 3. G 2r Mm =m 224T r M=4π2r3/GT2。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学设计)

4.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 . 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具体要求:知道万有引力定律。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2.学习对象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高一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他们的观察不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具有更深层次的探究愿望。在思维方式上由初中形象思维为主向高中抽象思维为主过渡。 (2)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条件,圆周运动相关知识。 (3)学生在即将学习的内容前已经具备的水平。学生知道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引导学生把万有引力定律应用在天文学上。 3.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先介绍通过万有引力计算地球质量,让学生体会万有引力的神奇。 再介绍天体质量的计算,最后介绍发现未知天体的应用。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给出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能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太阳的质量 (2)了解万有引力在发现未知天体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并体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对科学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投影展示 【学习目标】 1. 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2. 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和密度 3. 掌握综合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方法 【知识准备】 1. 天体间的主要作用力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天体的在轨运动可以看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动。 3. 球体积公式 V R 3 3 (2) 探究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 探究1:如何“称量”我们脚下地球的质量? 如果忽略地球自转的影响,已知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 g ,地球半径R ,引力 常量G,你能借助于弹簧测力计“称”出地球的质量吗? 探究2:能否用同样的方法测出太阳的质量? 提示1:行星绕太阳运行可看作匀速圆周运动 提示2: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太阳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 方案设计: 结论2:行星绕太阳运行时,行星所受的 _________________ 提供 _____________ 拓展思考:如果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 结论1:在地球表面,物体所受重力 A

物理:6.4《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物理:6.4《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6.4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和密度 3.掌握综合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4.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建立模型的能力与方法 5.通过求解太阳.地球的质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培养学生认真严禁的科学态度和大胆探究的心理品质 7.体会物理学规律的简洁性和普适性,领略物理学的优美 8.通过介绍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未知天体的过程,使学生懂得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 来又可以指导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地球、太阳等中心天体质量的计算 ★教学难点 1.根据已知条件求解天体质量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关于万有引力,大家可能只把它当作一个普通的知识点来看待,很多同学可能是这样想的:不就是用来求解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的一个公式嘛。 师: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有着重要的物理意义:它对物理学、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把地面上物

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起来;对科学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给人们探索自然的奥秘建立了极大信心,使人们有能力理解天地间的各种事物。时至今日,数千颗人造卫星正在按照万有引力定律为它们设定的轨道绕地球运转着。所以没有万有引力定律,就没有今天的天空漫步,当然也没有卫星通信时代了。以至于阿波罗8号从月球返航的途中,当地面控制中心问及“是谁在驾驶”的时候,指令长这样回答:“我想现在是牛顿在驾驶。” 师:我们都知道,是卡文迪许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卡文迪许把自己的实验又说成是“秤量地球的重量”,这是当时的说法,用现在物理学的术语,应该说是“称量地球的质量”。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大家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公式推导。 若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地面上质量为m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mg 等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则有2 r Mm G mg =,其中M 是地球质量,r 是物体距地心的距离,即地球半径R ,于是有G gR G gr M 2 2==,重力加速度g 和地球半径R 在卡文迪许之前就知道了,一旦测得引力常量G ,则可以算出地球质量M 。卡文迪许把自己的实验说成是“称量地球质量”就不无道理了。 例1、设地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g=9.8m/s 2 ,地球半径R =6.4×106 m ,引力常量G=6.67×10 -11 Nm 2 /kg 2 ,试估算地球的质量。 【解析】:24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案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案 一、教学分析 1 课标要求: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理解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体会科学定律对 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2 学习对象分析 1) 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高一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他们的观察不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具有更深层次的 探究愿望。在思维方式上由初中形象思维为主向高中抽象思维为主过渡。 2)学习者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条件,圆周运动相关知识。 3)学习者在即将学习的内容前已经具备的水平。 学生知道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引导学生把万有引力定律应用在天文学上。 3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先介绍通过万有引力计算地球质量,让学生体会万有引力的神奇。再介绍天体质量的计算,最后介绍发现未知天体的应用。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求地球的质量 2)给出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能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太阳的质量 3)理解万有引力在发现未知天体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理解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并体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对科学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注重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三、教学重点 万有引力定律及在天文和航天领域发挥的巨大作用. 四、教学难点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地球质量的计算 在质量为M、半径为R的地球表面上,假如忽略地球自转的影响,质量为m的物体的重力加速度g,能够认为是由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产生的.由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有: 二)天体质量的计算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学设计

Just like the rain always stops and the fog always clears, no one will fail all the time.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 可删)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学设计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学设计1 一、内容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第六章第4节《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之后的一节,内容是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上的应用。教材主要安排了“科学真是迷人”、“计算天体质量”和“发现未知天体”三个标题性内容。学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一方面对万有引力的应用有所熟悉,另一方面通过卡文迪许“称量地球的质量”和海王星的发现,促进学生对物理学史的学习,并借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 2.教学过程概述 本节课从宇宙中具有共同特点的几幅图片入手,对万有引力提供天体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进行了复习引入万有引力在天体运动中有什么应用呢?接下来,通过“假设你成为了一名宇航员,驾驶宇宙飞船……发现前方未知天体”,围绕“你有什么办法可

以测出该天体的质量吗”全面展开教学。密度的计算以及海王星的发现自然过渡和涉及。在教材的处理上,既立足于教材,但不被教科书所限制,除了介绍教科书中重要的基本内容外,关注科技新进展和我国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时代气息浓厚,反映课改精神,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计算天体质量”的学习,学会估算中数据的近似处理办法,学会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 (2)通过“发现未知天体”,“成功预测彗星的回归”等内容的学习,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2.过程与方法 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体验运用万有引力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发现未知天体”、“成功预测彗星的回归”的学习,体会科学定律在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2)通过了解我国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激发学习的兴趣,养成热爱科学的情感。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学设计

1.先向学生介绍相应物理量的官方数据,并强调计算中要注意的事项:把地球近似的看成一个规则的球体、人的运动看成是规则的匀速圆周运动实际问题处理能力,从动手的过程中体会三个物理量之间的联系,相比以往的直接给个结论而言加深学生对三个物理量的理解和认识 2.回顾必修一所描述的重力“由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重力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大小并不等 于地球的吸引力大小。重力随地球纬度的增大而增大,两极最大等于地球的吸引力,赤道最小)解释为什么? 出示地表不同位置的重力加速度:(1)匀速圆周运动合力提供向心 力,人受到地球的吸引力和支持力 的合力近视等于向心力。 (2)重力大小近似等于万有引力大 小,(质量50kg的人在赤道上向心 力最大也才1.68N)相比较而言重 力与万有引力皆远大于向心力。 (3)若不考虑地球自转,重力大小 等于万有引力大小 开放性问题,重在考察学生 结合物理模型分析实际运 动情况,展开对问题的综合 分析能力

3.1、先向学生介绍卡文迪许称量地球重量原理,他的成就在于测出了引力常量G的取值,完善了万有引力定律。 3.2、引导学生明确测量地球质量的原理、测量时所需要的物理量各表示什么。 3.3、引导学生总结测量规律。 3.4、板书、多媒体展示,总结卡文迪许称量地球重量原理实验,明确实验结论。(1)猜想:质量为m的人在地球上, 可近似的把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看 成是重力 2 R GMm mg=。 (2)用这方法同样可以去测其他其 他天体的质量 (3)需要知道测量天体表面的重力 加速度g0和天体的半径R0 1、听教师介绍测量原理与注意事 项。 2、明确测量目的,设计测量步骤和 需要的物理量。 3、对讨论测量结果进行分析。 4、总结规律 5、听教师科学分析。 (4)结论:天体表面上的物体,重 力大小近似等于万有引力大小 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提高 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 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发展学生的科学想象与推 理能力。 4.先向学生介绍天体运动的情况(环绕近似可看成匀速圆周运动),出示“已知: 地球半径:R 、月亮周期: T 、月亮轨道半径:r=60R,推导出地球的质量M的表达式?” 1.板书“计算天体的质量” 3.如果不是知道月亮作匀速圆周运(1)小组合作分析、讨论、交流、 发言 (2)月亮运动可看作匀速圆周运动、 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2 3 2 2 2 2 4 4 GT r M T r m r Mm G π π = ⇒ = (3) (4)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掌握物理学中的物理模型 的建立 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处 理问题的能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