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防治知识111

钩端螺旋体病防治知识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分布广泛的人兽共患病。全年均有病人发生,但常在夏秋季(6-10月)、稻田收割季节。钩体病历史上大规模的流行,均与洪涝灾害和降雨量多有着密切关系。

传染源主要为野鼠和猪。人因接触疫水或者接触动物血尿,通过破损皮肤或粘膜进入血循环,引发感染致病。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人群、渔民与屠宰工人等容易感染该病。

钩体病潜伏期一般为7~14天,一般10天左右。早期(起病后1至3天)通常表现为“重感冒样”症状。病人出现畏寒、发热、头痛、乏力、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全身肌肉疼痛,特别是腓肠肌疼痛和触痛,有的病例尚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农村有一句俗语形容该病“寒热酸痛全身乏,眼红腿痛淋巴大”。

治疗钩体病应坚持“三早一就”原则,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就地治疗。抗菌疗法是钩端螺旋体病最基本的治疗措施。青霉素G为首选药物,庆大霉素次选,多西霉素、四环素等亦可酌情选用。治疗过程中能够要预防和处理赫氏反应。

钩体病的预防主要有:1.灭鼠;2.圈养猪;3.防洪防涝;4.尽量避免接触疫水;5.菌苗注射;6.预防服药等。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以鼠类为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出血热临床表现较为复杂,重症病人病死率较高,典型病例具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特征。早期病人起病急,发冷,发热(体温38℃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面部、颈部、上胸部潮红(即三红),呈酒醉貌;眼睑水肿,

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上腭粘膜呈网状充血,点状出血;腋下皮肤有线状或簇状排列的出血点;束臂试验阳性。

二、出血热是如何传播的?

洪涝灾情发生后,鼠类栖息场所遭到破坏,人类生活环境中与鼠类接触机会增多,极易造成流行性出血热传播。

1、呼吸道传播:即通过携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尿、粪便、唾液)污染尘埃形成的气溶胶吸入,为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2、接触传播:即鼠类的排泄物、分泌物由破损皮肤黏膜侵入人体。

3、消化道传播:进食被老鼠排泄物污染的水或食物,经口腔或消化道黏膜发生传播。

4、虫媒传播:寄生于鼠类身上的螨类具有一定的传播作用。

5、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三、预防措施

1、整治环境卫生,清理封堵鼠洞,防止野鼠闯入居室,以药物毒杀为主积极开展以灭鼠。

2、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唾液)。

3、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和饮料等。

4、避免皮肤黏膜破损,如有破损,应用碘酒消毒处理。在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如稻草、秸秆)等时,要戴口罩、帽子和手套等。

四、治疗

出血热发病后主要是对症治疗,因此,预防尤为重要。提醒广大群众,一旦发现自己有可疑症状,要及早到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和治疗。

鼠类防制知识

鼠类的防制系列知识(一) 1、老鼠的主要危害有哪那些? (1)传播疾病:老鼠可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羔虫病、森林脑炎、蜱传回归热、地方性斑疹伤寒、野兔热、鼠咬热、狂犬病、血吸虫病和肠道传染病等35种人的疾病。 (2)与人争夺粮食 (3)破坏树木 (4)与牲畜争夺牧草 (5)在工业上造成很大的损失,鼠类常常进入配电室引起短路造成停电或火灾事故,咬啮电缆绝缘材料,引起通信中断。 (6)在交通方面造成很大的损失,鼠钻进船舶,导致导航通信失灵,钻入飞机,咬坏导航设备,造成空难事故的发生。(7)鼠洞造成河堤、大坝掘口,淹没庄家、村庄。还咬坏家具,用品,书籍等。 2、老鼠传播疾病方式有那些? (1)鼠体外寄生虫的叮咬:老鼠身上的寄生虫(如跳蚤、螨虫、虱、蜱)在叮咬人体吸血时,将病原体传染给人。(2)鼠排泄物污染及机械性携带:老鼠体内带有的病原体,通过鼠的活动或鼠粪、鼠尿来污染食物和水源,人类食后引起发病。 (3)鼠咬人:老鼠直接咬人或病源体通过外伤侵入而引起感染。

3、老鼠的种类有多少? 据资料记载全世界有2800余种,我国有200余种,我省有3科9属16种。鼠类分家栖鼠和野栖鼠,在我省家栖鼠主要以褐家鼠、小家鼠为优势种,还有少部分黑家鼠和黄胸鼠。野鼠主要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其次有大仓鼠、黑线仓鼠、社鼠、大林姬鼠等。 鼠类的防制系列知识(二) 4、老鼠的寿命有多长? 老鼠寿命的多长短因鼠种而异,多数鼠类一般寿命为1-2年,褐家鼠、黑家鼠、黄胸鼠一般为1-2年,小家鼠为1年,但也有例外,如黄鼠数年,旱獭可达10年以上。 5、老鼠的繁殖能力有多大? 雌性鼠类为一对卵巢、一对输卵管、双子宫,妊娠期:褐家鼠22天,黄胸鼠20天,小家鼠19天。性成熟时间:褐家鼠75天,黄胸鼠68天,小家鼠42天。每窝仔数:褐家鼠8-10只,黄胸鼠4-8只,小家鼠4-8只。每年窝数:褐家鼠3-4窝,黄胸鼠3-4窝,小家鼠4-5窝,雌性鼠类在产子的当天就可以再怀孕。 6、鼠类的感觉灵敏吗? (1)嗅觉:鼠类的嗅觉非常发达,能用敏锐的嗅觉去寻找食物、求偶、并进行个体间的联系,包括识别熟悉的和陌生的个体。 (2)视觉:家粞鼠类的眼睛已适应夜视,在黑暗中能辨别10米以内的目标,正确估计1米以内的深度,鼠类是色盲。

2017年陕西省传染病学基础知识点之钩端螺旋体病

医学考试之家论坛(https://www.360docs.net/doc/aa19186010.html,)2017年陕西省传染病学基础知识点之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 1.致病性钩体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世界范围流行。直接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有明显的流行性、地区性、季节性(夏秋季)和职业性(农民、屠宰工人、下水道工人、打猎者等)。 2.早期临床表现为钩体败血症所致,此后钩体进入组织器官出现组织器官损害。基本病理损害为毛细血管损伤所致严重功能紊乱。后发症主要由机体变态反应引起。临床类型和严重程度与钩体的型别、毒力、数量、机体的免疫反应等有关。病理解剖的突出特点是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和组织形态变化轻微的不一致性。 3.临床表现特点 根据受累的主要靶器官不同,分为感染中毒型、黄疸出血型、肺出血型、肾衰竭型和脑膜脑炎型。其中,感染中毒型是钩体败血症的表现,是本病的基本临床特征,即“寒热酸痛一身乏,眼红腿痛淋巴结大”。黄疸出血型在上述基础上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黄疸、出血倾向和肾功能损害,肾功能衰竭是本型死亡的主要原因。肺出血型表现出呼吸道症状,痰中带血,严重者肺弥漫出血。病后未及时休息和治疗、不当搬动、治疗不当等可诱发或加重肺出血。后发症主要表现为虹膜捷状体炎、脉络膜炎、葡萄膜炎和闭塞性脑动脉炎等。 4.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钩体病的基本临床特征及各型的临床表现可临床诊断。钩体显凝试验>1/400或两次检测抗体效价达4倍以上可确诊。本病需与流行性出血热、黄疸型肝炎等鉴别。 5.治疗要点 ①抗菌治疗首选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选用庆大霉素、多西环素等。首剂应小剂量,密切监测有无赫克斯海默尔反应; ②对症治疗:重型患者短程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出血倾向或出血者予止血治疗。肾功能衰竭者尽早透吸治疗。肺弥漫出血者给予大剂量氢化可的松、强力镇静剂(度冷丁)、强心剂及止血药物。脑膜脑炎者予脱水; ③后发症治疗酌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防治知识111

钩端螺旋体病防治知识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分布广泛的人兽共患病。全年均有病人发生,但常在夏秋季(6-10月)、稻田收割季节。钩体病历史上大规模的流行,均与洪涝灾害和降雨量多有着密切关系。 传染源主要为野鼠和猪。人因接触疫水或者接触动物血尿,通过破损皮肤或粘膜进入血循环,引发感染致病。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人群、渔民与屠宰工人等容易感染该病。 钩体病潜伏期一般为7~14天,一般10天左右。早期(起病后1至3天)通常表现为“重感冒样”症状。病人出现畏寒、发热、头痛、乏力、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全身肌肉疼痛,特别是腓肠肌疼痛和触痛,有的病例尚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农村有一句俗语形容该病“寒热酸痛全身乏,眼红腿痛淋巴大”。 治疗钩体病应坚持“三早一就”原则,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就地治疗。抗菌疗法是钩端螺旋体病最基本的治疗措施。青霉素G为首选药物,庆大霉素次选,多西霉素、四环素等亦可酌情选用。治疗过程中能够要预防和处理赫氏反应。 钩体病的预防主要有:1.灭鼠;2.圈养猪;3.防洪防涝;4.尽量避免接触疫水;5.菌苗注射;6.预防服药等。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以鼠类为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出血热临床表现较为复杂,重症病人病死率较高,典型病例具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特征。早期病人起病急,发冷,发热(体温38℃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面部、颈部、上胸部潮红(即三红),呈酒醉貌;眼睑水肿,

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上腭粘膜呈网状充血,点状出血;腋下皮肤有线状或簇状排列的出血点;束臂试验阳性。 二、出血热是如何传播的? 洪涝灾情发生后,鼠类栖息场所遭到破坏,人类生活环境中与鼠类接触机会增多,极易造成流行性出血热传播。 1、呼吸道传播:即通过携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尿、粪便、唾液)污染尘埃形成的气溶胶吸入,为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2、接触传播:即鼠类的排泄物、分泌物由破损皮肤黏膜侵入人体。 3、消化道传播:进食被老鼠排泄物污染的水或食物,经口腔或消化道黏膜发生传播。 4、虫媒传播:寄生于鼠类身上的螨类具有一定的传播作用。 5、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三、预防措施 1、整治环境卫生,清理封堵鼠洞,防止野鼠闯入居室,以药物毒杀为主积极开展以灭鼠。 2、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唾液)。 3、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和饮料等。 4、避免皮肤黏膜破损,如有破损,应用碘酒消毒处理。在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如稻草、秸秆)等时,要戴口罩、帽子和手套等。 四、治疗 出血热发病后主要是对症治疗,因此,预防尤为重要。提醒广大群众,一旦发现自己有可疑症状,要及早到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和治疗。

地方病防治知识问答

地方病防治知识问答 一、什么是地方病? 地方病是指具有严格的地方性区域特点的一类疾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不同的地方病发生,有的地区可多达五、六种,受威胁人口多达4.2亿多。地方病主要发生于广大农村、山区、牧区等偏僻地区,病区呈灶状分布。 二、地方病(endemic disease)分类 按病因可分为: (一)自然疫源性(生物源性) 病因为微生物和寄生虫,是一类传染性的地方病,包括鼠疫、布鲁鼠疫、布鲁氏菌病、乙型脑炎、森林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肺吸虫病、包虫病等。 (二)化学元素性(地球化学性) 病因为当地水或土壤中某种(些)元素或化合物过多、不足或比例失常,再通过食物和饮水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疾病(geo-chemical disease). 1.元素缺乏性如地方性甲状腺肿(endemic goiter)、地方性克汀病(endemic cretinism)等。 2.元素中毒性(过多性)如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 fluorosis)、地方性砷中毒(endemic arsenic poisoning)、地方性硒中毒(endemic selenium poisoning)、地方性钼中毒(endemic molybdenum poisoning)。

三、我国国家重点防治的地方病有哪些? 70年代以来被列为我国国家重点防治的地方病有地方 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克山病、鼠疫和布鲁氏菌病7种。 四、我国地方病的分布和发病情况 我国地方病分布广,罹患者多,受威胁人口更多。如除上海市外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和地方性氟中毒。截止1992年底,地方性甲状腺肿病人仍有700多万,地方性克汀病人25万多,重病区7~14岁儿童智力低下发生率15%,亚临床克汀病人达1000万左右,受威胁人口达4.2亿。地方性氟中毒病人中氟斑牙患者4186万,氟骨症200万左右,受威胁人口3.7亿。全国1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大骨节病(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克山病(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鼠疫(17个省、自治区)。大骨节病受威胁人口达1亿,患者200多万,克山病受威胁人口8290万,患者近年来已明显减少,而鼠疫到1992年仍有4个省、自治区7个县发生人间鼠疫11起,发病37人,死亡5人,比1991年上升,且以云南为主。布鲁氏菌病主要流行于牧区,1993年近1400个疫区,其中的1/2县已达控制标准,1/7县达稳定控制,全国发病率低于0.2/10万。 五、地方病病(疫)区的基本特征

灭鼠知识问答(老鼠的危害和疾病)

1.为什么要灭鼠? 1.1鼠类传播疾病,危害人类健康 1.1.1传播鼠疫等三十多种疾病 鼠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密切,数量多,分布广,迁徙频繁,是很多疾病发生和流行的传播媒介,能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等三十多种疾病。 鼠疫是原发于鼠类并能引起人间流行的烈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历史上死亡率很高,有古诗为证“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据估计,有史以来,死于鼠源疾病的人数,远远超过直接死于战争者。 近年来我省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人类流行性出血热是接触了带有汉坦病毒的鼠类及其排泄物、分泌物而感染的。 2.其它方面危害 鼠类可损坏工业设备、咬坏电力和通讯等的网线、破坏水利设施等,对社会产生巨大经济损失。 2.害鼠主要隐藏在哪里? 我省常见城市害鼠有三种: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 褐家鼠,别名坑渠老鼠、白尾吊、沟鼠、挪威鼠、大家鼠,体型粗大,一般隐藏在居民住宅区内的沟渠、下水道、厕所、仓库、杂物库房、垃圾堆等潮湿、阴暗场所。 小家鼠,别名小鼠、小老鼠、鼷鼠,主要隐藏在居民住宅内的橱柜、纸箱、杂物堆、地板缝隙等,以棉絮、纸屑等作铺垫物。 黄胸鼠,别名长尾吊、黄腹鼠、屋顶鼠,善长攀爬、跳跃,建筑物上层高处、屋顶天花板、缝隙、杂物堆等是其主要的隐藏地。 3.如何灭鼠? 3.1响应各级政府灭鼠防病的号召,接受当地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卫生防疫机构的技术指导,积极参与全社会开展灭鼠、除四害的爱国卫生运动。 3.2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清除垃圾、杂物,物品摆放整齐,管理好粮食、食品、水源、牲畜家禽饲料等,用水泥堵塞房间内各类管出入口、缝隙、鼠洞,下水道口封口装置要达到防鼠要求。 3.3选用什么灭鼠药? 一定要选用国家允许使用的高效、安全灭鼠剂,如敌鼠钠盐、溴敌隆、大隆、杀鼠迷等。千万不要使用国家禁用的、不安全的剧毒灭鼠药。 3.4如何放药? 毒饵要沿墙脚投放,最好放在鼠洞、鼠出没的地方、房屋出入口转角位等处,位置尽量选择干净、干爽、隐蔽的地方。毒饵灭鼠要坚持放药和全面放药,不要遗漏任何地方,毒饵投放至老鼠不再吃为止。一般情况下,投药后3~4天开始出现死鼠,死鼠高峰期在5~7天 3.5其它灭鼠方法? 用粘鼠胶板、鼠夹、鼠笼等器械灭鼠历史悠久。灭鼠器械布放同毒饵投放位置要求一样,另需诱饵具有吸引性。 4.死鼠如何处理? 死鼠可用0.05%过氧乙酸或含有效氯1000mg/L溶液喷淋消毒,用量应保证鼠尸表面完全湿润,之后用塑料袋密封好,送环卫部门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理完死鼠后要用消毒液消毒可能被鼠污染的场所并洗手消毒。 5.注意事项 5.1要到有经营灭鼠药资格的部门购买灭鼠药。

出血热防治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出血热防治知识考核 一、单项选择题 1.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是()[单选题]* A.蚊子 B.狗 C猫 D.鼠类√ 2.以下哪型病毒引起人类疾病的临床症状最重()[单选题]* A.汉坦病毒√ B.汉城病毒 C.普马拉病毒 D.希望山病毒 3.肾出血热综合征最易侵犯的器官是()[单选题]* 人肾7 B.肝 C心 D肺 4、流行性出血热"三痛”是指:()[单选题]* A.头痛、眼眶痛、骨关节疼痛 B.腹痛、腰痛、骨关节痛

C.头痛、腰痛、眼眶痛√ D.腹痛、骨关节痛、肌痛 5.关于肾综合征出血热,错误的是:()[单选题]* A.可5期经过 B.麻疹样皮疹√ C.早期表现为发热,面部充血,结膜水肿 D.血液浓缩及血/」般减少 6.下列明顺不能确诊流行性出血热:()[单选题]* A.疑似病例+血清特异IgM阳性 B.血清特异性IgG滴度为1:40及以上 C.恢复期抗特异性IgG滴度比急性期增高4倍及以上√ D.血清肾综合性出血热病毒抗原阳性 7.关于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治疗,下列哪项正确:()[单选题]* A、低血压休克期的治疗应以血管活性药物为主 B、病程早期可抗病毒治疗√ C、彳氐血压休克期应用全血 D、发热期可用解热镇痛剂退热 8.对确诊流行性出血热下列哪项最有意义()[单选题]* A.特异性抗体IgM阳性√ 9.临床上表现有"三痛"和"三红" C.尿中出现膜状物 D.三大主症发热出血肾损害

E.血象中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10男,40岁,发热3天,12月10日入院,ΛU172/4OmmHg,血WBC18×109/1,血小板56×109/1,尿蛋白(+++I该患者的诊断首先应考虑为:()[单选题]* A.革兰氏阴性败血症 11钩端螺旋体病 C.肾综合征出血热√ D.感染性休克 E.革兰氏阳性败血症 10.关于流行性出血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单选题]* A.低钠低钾多见于少尿期√ B.可见BUN及肌酊增高 C.血清抗体4倍升高可确定诊断 D.蛋白尿可在发热后第2天出现 二、判断题 1.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血常规淋巴细胞减少。[判断题]* 对 错V 2.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发病人群以老年人群为主。[判断题]* 对 错T

学生夏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学生夏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学生夏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夏季天气炎热,气候变化异常,是各种传染性疾病的高发季节。为了杜绝传染病在校园内传播,确保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增强师生预防传染病的意识,加强自我防范,提高自身的保护能力。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学生夏季传染病预防知识,欢迎阅读。 学生夏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一、夏季常见的传染病: 1、肠道传染病:霍乱、副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病毒性肝炎等。 2、蚊媒传染病:疟疾、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3 、鼠媒传染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 二、为什么夏季易发各类传染病? 夏季天气炎热,各类细菌、病毒生长繁殖快,水源食物、环境容易受污染,是各类传染病容易发生的主要原因。老鼠、苍蝇、蚊子、蟑螂等在夏季是繁殖高峰期,它们携带的各种病原体易污染水源、食物、环境,使人类得病。天气炎热,人的体能消耗量大,喝水多减弱了胃肠功能和抗病能力,免疫力下降故易致病。 三、临床表现: 1、伤寒:潜伏期1-2周,起病缓,体温上升,持续性高热,相对缓脉,表情淡漠,无力,皮疹,肝脾种大。 2、霍乱:无痛性剧烈腹泻水样便伴呕吐,每日10多次以上,迅速严重脱水。 3、痢疾:起病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量少,有粘液脓血便,每日几次到10多次以上。 4、疟疾:寒战发热,体温39℃以上,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全身疼痛、乏力,间歇性或隔日发作。 5、登革热:起病急,畏寒,高热39-40℃,剧烈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出血倾向,面、颈、胸部潮红称“三红征”,结膜出血。

6、流行性乙型脑炎:起病急,全身不适,头痛,高热、恶心,呕吐为喷射状,惊厥抽搐,儿童多见。 7、钩端螺旋体病:起病急,畏寒、发热呈弛张热,全身肌痛特别是腓肠肌痛,乏力,眼结膜出血,浅表淋巴结肿大,易误诊为“流行性感冒”。 8、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全身疼痛,乏力,头痛,眼眶痛,腹痛,面额、胸部出血潮红,全身毛细血管广泛性出血,少尿。 四、预防措施: 1、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搞好粪便管理,清除垃圾,疏通污水沟,消灭蚊蝇孳生地,消灭苍蝇、蚊子、老鼠、蟑螂四害。 2、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败坏变质变味的食物,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不洁食物,不吃苍蝇、蟑螂叮爬过的食物,碗筷餐具、厨房用具要严格消毒。 3、勤洗手,回家进门先洗手,饭前便后要洗手,手拿钱钞后要洗手。 4、发现疑似传染病要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病人的食具、用具要严格消毒,粪便排泄物要用漂白的粉等消毒处理。 五、日常保健知识: 1、多食醋,对肠道传染病有预防作用。 2、可饮凉茶,选用金银花、菊花、夏枯草等清凉中药,开水冲泡饮服。 3、多食苦瓜,苦瓜清凉解毒,清热除烦,苦瓜熬汤外洗,可去痱子,消疖肿。 4、多喝绿豆汤,绿豆清凉解毒、利尿、解暑。 5、多食蘑菇汤,提高免疫力。 幼儿园夏季传染病预防 (一)幼儿园夏季传染病:肠炎 夏季,食物中的细菌滋生的速度极快,要是小孩子吃了变质的食物,就很容易拉肚子,如果是患了急性肠炎的话,就会发烧、腹痛、

洪涝灾害灾后炭疽、血吸虫病、疟疾、肾综合征出血热、钩体病等卫生防疫科普提示防病要点

洪涝灾害灾后炭疽、血吸虫病、疟疾、肾综合征出血热、钩体病等卫生防疫科普提示防 病要点 炭疽 炭疽由炭疽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牛、羊等食草动物为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接触病死动物或动物产品而感染,也可通过食用病死动物肉类或污染食品、吸入含有炭疽芽胞的粉尘或气溶胶而感染。 人体感染炭疽杆菌后一般1—5日发病,也有短至12小时,长至2周,急性肠炎型可导致于食物中毒。 炭疽主要有三种临床类型,皮肤炭疽肠炭疽和肺炭疽,有时会引起炭疽败血症和脑膜炎。皮肤炭疽最为常见,占全部病例的95%以上。 皮肤型炭疽的皮损好发于手、面和颈部等暴露部位,其特征为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疤,周围组织肿胀及浸润,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痴,焦痴周围皮肤发红,肿胀,疼痛不显著。 肠炭疽可表现为急性肠炎型或急腹症型。 肺炭疽表现为高热,呼吸困难,可有胸痛及咳嗽,咯粘液血痰。 炭疽治疗原则是隔离患者,尽早治疗抗生素首选青霉素,并给予对症治疗,防止发生并发症 炭疽自然疫源地分布广泛,炭疽病例时有发生,7~9月是炭疽的高发季节。洪灾是动物炭痘疫情暴发的危险因素,受灾地区存在局部地区炭疽疫情暴发的风险。因此灾区群众要做好以下几点: 预防炭疽,最重要的措施是不接触病死动物。 发现牛、羊等动物突然死亡,一定要做到“三不”,即不宰杀、

不食用、不买卖,并立即报告,由该部门进行处理。 一旦发现自己或周围有人出现炭疽症状,立即报告并及时就医。 注意从正规渠道购买牛羊肉制品,不购买和食用病死牲畜或来源不明的肉类。 血吸虫病 注意用水安全。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或可能受血吸虫病流行区来水影响地区,禁止直接饮用生水,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洗手、洗衣等生活用水应进行消毒处理。避免接触疫水。 禁止在流行区自然水体中游泳、戏水、洗手、洗衣等,避免接接触疫水或者钉螺分布的水体。 做好个人防护。必须接触疫水时,应在身体可能接触疫水的部位涂抹防护油膏,持续接触疫水超过油膏中药物有效时间时应再次涂擦药物,在防范高温中暑的前提下,可穿戴不透水的长统胶靴、裤、手套等防护用具。 主动接受血吸虫感染检查。如接触疫水时未能采取足够的防护措施,特别是救援人员,应主动到进行血吸虫病检查,发现感染应早期治疗。 出现症状及时就诊。接触疫水后如出现发热、腹泻、乏力等症状,要尽快寻求医生帮助,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曾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接触过疫水,尽早诊断和治疗。 临时居住地附近有钉螺分布的小水域和草滩地可用氯硝柳胺进行处理,杀灭尾蜘和钉螺。喷洒剂量为2—3g/: 漫杀剂量为2—3g/m3水体。 加强家畜、粪便管理。洪灾期间,尽可能将牛、羊等家畜集中圈养,禁止到有钉螺的区域放牧。人及家畜粪便尽可能及时收集,统一

传染病防治法的宣传材料

传染病防治法的宣传材料 一、基本知识 (一)《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1、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2种) 2、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 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25种) 3、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 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10种) (二)对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三)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实行免费。当前,国家实行有计划预防接种的病种有脊髓灰质炎、麻疹、白喉、破伤风、肺结核和乙型肝炎。 (四)传染病防治的方针与原则。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的原则。 二、单位和个人的权利与义务 1、国家和社会应当关心、帮助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使其得到及时 救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权利) 2、为控制甲类传染病而采取隔离措施期间,实施隔离的人民政府应当对被隔离人员提供生 活保障;被隔离人员有工作单位的,所在单位不得停止支付其隔离期间的工作报酬。(权利) 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有关 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不得泄露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义务) 4、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义务) 5、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前或者在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 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义务)

病媒生物防治知识

病媒生物防治知识 一、什么叫病媒生物? 是指能够携带和传播细菌、病毒及病源微生物等传染病的有害生物。 二、开展病媒生物防制重要意义? (1)把虫害和鼠害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以达到预防疾病、消除危害、保障人民健康的目的 (2)有效改善投资环境,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3)除四害工作的“达标”是进入国家卫生城市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什么叫“四害”? 是指老鼠、蚊子、苍蝇、蟑螂等有害生物。 (一)、老鼠 1、老鼠对人类健康有哪些危害、能传播哪些疾病? 鼠类可传播30多种疾病,其中以“鼠疫”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其中是“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害、恙虫病、血吸虫病、结核病、流行性脑膜炎、食物中毒等。 2、怎样防治老鼠? 治理卫生死角,做好环境卫生,杜绝鼠类的食源、水源和隐藏筑巢的条件。和硬化住宅周围环境,堵塞鼠洞,管理好生活垃圾、粪便。可采用物理防治方法、生物防治方法和化学防治方法进行防治。 3、灭鼠方法(1)投放毒饵(2)用鼠夹捕杀(3)粘鼠板(4)

养猫捕鼠法(5)鼠笼捕鼠法 4、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急性传染病,目前国内已查明有黑线姬鼠、褐家鼠等27种家、野鼠及兔、猫、狗、黄鼬等36种动物带有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并从黑线姬鼠体外螨虫中分离到此病毒。这些动物感染病毒后,本身不发病,但可以通过它们的血液、唾液、粪便、尿液等排泄物排出病毒,污染食物、水源和环境,然后经过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破损的皮肤粘膜及媒介昆虫叮咬等多种途径传播给人。 5、流行性出血热主要临床表现: 高烧、出血和肾脏损害这三类主要症状。病程可分为发热期、低身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等5个阶段。病人在出血、休克、肾功能衰竭这几个关键环节上,极易导致死亡。 6、流行性出血热是什么疾病?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该病疫区老鼠携带的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出血、低血压、肾脏损害为特征,多数以突然畏寒,发热起病,体温在1——2日内升到39℃——40℃,常伴有“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常出现“三红”(颜面、颈部及上胸潮红)等症状,此病死亡率很高,要多注意防护。 (二)、蚊子 1、蚊子能传播哪些疾病?

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合肥市滨湖医院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 一、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一)传染病的定义 由各种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叫传染病. (二)传染病传播的方式和途径 通通过食物经消化道传播,如痢疾、伤寒、甲型肝炎等。 过空气从呼吸道传染,如流感、流脑、麻疹、百日咳、猩红热等。3、通过昆虫及动物传染,如蚊子传播乙脑,虱子传播斑疹、伤寒,狗能传播狂犬病,苍蝇传播痢疾,钉螺血吸虫等。 4、通过日常接触传染,如甲肝、沙眼、红眼病、水痘等。 5、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打针感染乙肝、丙肝等. (三)法定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

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二、传染病的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于6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于12小时内报告;发现丙类传染病病人时,应当于24小时内报告. 三、常见的几种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 1、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如既往未感染麻疹又未注射疫苗,就有感染麻疹危险。感染是由于接触了患者或咽分泌物导致。麻疹极易传播,同居一室就可能被染.一般在接触病毒后10天开始发热、流涕、咳嗽。病程可7-18天不等.皮疹一般在初始症状后的3-7天出现。学校必须对麻疹患者进行隔离,直到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至10天。 主要预防措施:①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②隔离患者。③麻疹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少串门,以减少感染和传播机会。④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不挑剔食物,多喝开水.⑤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后12天左右可产生免疫力。

突发性疾病防治方法

突发性疾病防治方法 14.怎样预防和治疗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简称钩体病。多发生于夏秋汛期的抗洪救灾和在田间作业的人员。主要传染源是老鼠和猪、狗、牛,带有这种病菌的鼠和猪排出的尿液中含有大量钩端螺旋体,洪涝期间,人接触了被这种尿液污染的水就会受到传染。由于大雨,地面土壤被稀释接近中性,为钩体的生存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致使家畜动物的带菌量大大增加,排菌时间也随之延长,加之洪水泛滥时,很多地区的鼠洞及牲畜饲养场被洪水淹没,大量的病原体伴随洪水四处漂流,同时又有大批鼠类和牲畜迁移至未被淹没的地区,大大增加了传播的范围。人们在抗洪救灾或抢割水稻的过程中难免会接触疫水,钩体就往往在此时穿越人的皮肤、粘膜(特别是破损的皮肤、粘膜)侵入人体内,一般经过1~2周左右的潜伏期,便会发病。 该病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无力、小腿肌肉酸痛、浅表淋巴结肿大、眼睛发红等,严重者可造成肝、脑、肺、肾等重要器官损伤,并危及生命。病人应卧床休息,并用青霉素治疗。 预防措施主要有:①尽量减少或避免与疫水接触的机会,不在可疑疫水中游泳、洗衣物等。 ②管好猪、狗等动物,猪要圈养,不让其尿液直接流入水中,猪粪等要发酵后再施用。③大力开展防鼠灭鼠工作,尤其是洪灾期间人群较集中的地方,也是鼠类密度较高的地力、④注意个人卫生,禁止随地小便,下水作业时要尽量穿长统胶鞋等,保护皮肤不受钩体侵袭。⑤有条件的可接种钩体菌苗,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强力霉素等药物预防发病。⑤病人粪尿用石灰或漂白粉消毒。 15.怎样预防和治疗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是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有下面几种: ①带病毒鼠排泄物污染的灰尘飞扬在空气中,经呼吸道吸入而感染;②直接接触带病毒鼠的新鲜排泄物,病毒通过损伤的皮肤侵入体内而感染;③吃了带病毒鼠的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和水而感染; ④螨类吸了带病毒鼠的血后又吸人血引起感染。无论男女老少都容易被感染,但是青壮年发病的较多。 主要症状:流行性出血热的病程依次分为潜伏期、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一定要在发热期识别病情,及时得到正确治疗,以免贻误。 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的主要症状是:起病急,发冷,高热,体温常达39~40℃,最高可达42℃,持续3~7天;患者常极度疲乏,剧烈头疼,腰痛,眼眶痛,称为“三痛”,同时还有全身疼痛;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腹疼及腹泻;失眠,烦躁不安,说胡话,或者昏睡;还可表现为颜面、结膜、颈部及上胸部明显充血、发红,眼球结膜和眼睑水肿,像喝醉酒一样,称“酒醉貌”。发病后2~3天,软腭、眼球结膜等粘膜及腋下、胸部、背部、上肢等部位出现出血点,如呈现搔抓样、条痕样,则更典型。严重者可出现大片瘀斑甚至鼻出血、咯血、呕血,也可出现黑色柏油样大便等。 在发热末期或退热同时进入低血压期,病人可出现血压降低,部分病人可发生休克,一般在发病后4~6天。这期间病人可出现四肢发凉、口唇苍白及青紫、脉细弱、出汗多、烦躁、气急等休克症状,出血现象加重。

传染病预防措施

传染病预防措施 1.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勤锻炼。 2. 生病及时就医,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时,戴上口罩,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以免对他人造成可能的传染。 3. 接种疫苗,鼓励公众根据自身情况,自愿、自费进行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控制区域性急性传染病流行最经济、有效的办法,每年秋末,学生接种流感、腮腺炎、风疹、水痘、流脑等疫苗,可预防呼吸道疾病。 4. 避免受凉。当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容易侵入。出门在外要尽量站在空气通畅的地方,同时尽量少到拥挤的公共场所。 5. 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免疫力。 6. 净化环境。保持空气流通;尽量不要拉上窗帘让阳光射进室内,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也可用食醋熏蒸房间,起到消毒效果。 7.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体育锻炼可增强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 8. 冬季干燥,应多喝热开水。多吃些新鲜的蔬菜,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还具有一定的搞感冒的作用。同时豆制品,鱼虾蛋类等能够提供优

质的蛋质,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如何预防春季传染病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然而每年在这冬春交替之际,由于人体内部系统还来不及适应冷暖空气频繁交汇的气候变化,加之初春天气多变忽冷忽热,早晚温差大,人体免疫系统还来不及调节、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较冬季也趋于活跃,所以春季是疾病易发和传染病高发的季节。如鼻炎、流感、肺炎、麻疹、水痘、腮腺炎……这些疾病往往导致人的身体疲劳,头痛脑热,有人就把春季戏称为“多病之春”。而正在校园读书的我们更容易在这狭小的空间里被传染上各种疾病。因此,如何预防春季传染病俨然成了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 当然,要预防传染病,首先要了解其传染源,传播途径。所谓的传染源就是所患传染病人和动物,许多动物的传染病是可以传染给人的。而主要的传播途径有空气飞沫传播、经水传染、食品传播、经手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传播等。也许这样说的不够详细,那么,我举个呼吸道传染病是怎样传播的例子来说明一下:①、在学校,学生或老师在讲话、咳嗽或打喷嚏时,通过飞出来的唾沫将夹在里面的病菌传播开来。②、灰尘是传播的一个帮凶,有呼吸道传染病的病人的鼻涕、痰液中含有大量病菌,由于随地吐痰或乱擤鼻涕,这些痰、涕干燥后夹在里面的病菌就会随灰尘到处飞扬,一旦被人吸入就会感染。③手是传播病菌的另一帮凶。有呼吸道传染病病人的手上沾上大量病菌,当病人拿书本、日常生活用品等,在这些物体表面就会留下大量病菌,如果健康人用手接触了这些东西,就能沾上病菌,如果事先不彻底洗手就去吃东西、挖鼻孔等,病菌就可能从口腔、鼻腔进入

病媒生物防治培训资料

病媒生物防治培训资料鼠类防治 老鼠居“四害”之首历来为人们所深恶痛绝它们能携带200余种病原体其中能使人致病的有57种对人类危害大的有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 一、环境治理居民家庭和单位内的老鼠几乎依靠人们提供的食物和隐藏筑巢场所而生存..因此要把食物收藏好把废弃的食品残物及时处理掉使老鼠不能获得任何食物并在下水道、厕所加盖避免室外老鼠钻入如发现有鼠洞应及时予以堵塞做好杂物堆等老鼠容易隐藏和筑巢的场所的管理这样一来老鼠就失去了其藏身和孳生的条件..环境的综合治理是防鼠的根本措施但对已发生鼠患的家庭和单位来说灭鼠与防鼠措施同步进行效果会更明显..二、器械灭鼠只要掌握了使用技巧器械灭鼠不留毒害容易、显效..常用的器械灭鼠主要有以下几种1、捕鼠笼..将捕鼠笼安放上诱饵放在鼠道上、鼠洞口和鼠类经常出没觅食饮水的地方鼠笼与鼠道或墙壁垂直、不要紧贴墙壁或鼠洞口笼口盖板灵活只要放臵方式合理常可捕获活鼠..2、鼠夹..鼠夹和鼠笼一样要安放诱饵然后放臵在老鼠经常出没的地方..安放时鼠夹要和鼠道或墙基呈直角诱饵板靠近鼠道这样可以捕杀来自两个方向的鼠类..3、黏鼠胶板..将诱饵放臵在黏鼠胶板上放臵在鼠道上或鼠洞口等老鼠经常活动的场所捕鼠效果相当好..胶板可以重复使用每次捕到只要将老鼠去除胶板可再次使用不会影响捕鼠效果..三、化学药物灭鼠一般使用慢性药物效果比较好对人畜相对安全这些药物有大隆、溴敌隆等..将其投放在老鼠经常活动的地方使鼠易于取食定期检查保持药物充分供应.. 蚊虫的防治 蚊虫的危害自古以来人类就在和疾病作斗争而作为疾病传播媒介或使人生病的四害自然成为人们杀灭的主要对象..所谓四害即蚊子、苍蝇、老鼠、蟑螂它们是传播疟疾、乙脑、登革热、甲肝、霍乱、鼠疫、痢疾等恶性疾病的罪魁祸首..近年来由于忽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垃圾、污水等却为四害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钩 端 螺 旋 体 病

钩端螺旋体病 ·概况: 定义:是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 传染源:鼠及猪类 临床特点:早期:钩体败血症;中期:各器官损害和功能障;晚期:各种变态反应后发症 常见死因:肺弥漫性出血、肝肾功能衰竭 早期:畏寒发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结膜充血、腓肠肌痛及淋巴结肿大;中期:进入内脏损害期可见黄疸全身出血,肺弥漫性出血、肝肾功能衰竭、脑膜炎、心脏损害,休克等; 晚期:少数患者可出现后发热、眼葡萄膜炎等症状。 一、病原学 病原体:钩端螺旋体。形态结构:细长,一般呈12~18个细密规则的螺旋状结构,一端或两端呈钩状,故称钩端螺旋体。能运动,穿透力强。由菌体、轴丝、外膜组成。染色:革兰染色阴性,镀银染色为黑色。培养:在含兔血清的柯氏培养基内生长,生长速度缓慢。抵抗力: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比细菌弱。水或湿土中存活时间长,对干燥寒冷敏感,一般消毒剂可杀灭 抗原性:目前全世界已检出23个血清群及223个血清型,国内也已发现了18个血清群70个血清型。雨水洪水型——波摩那群;稻田型——黄疸出血群。外膜抗原性较强,外膜抗体为保护性抗体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鼠及猪类。南方以野鼠为主,北方以猪为主。 黑线姬鼠-------- 稻田型;猪-------洪水型 患者尿中排出钩体很少,且人尿液呈酸性不利于钩体生存,故人作为传染源可能性不大。 2.传播途径:污水传播:接触环境中的钩体,如稻田、捕鱼、游泳等; 护理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偶尔受染。 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感染后获持久的同型免疫力,新入疫区的人易感性高,容易发展为重症。 4.流行特征:季节性:夏秋季。地区性:稻田型:南方水稻田区多见;洪水型:北方多见。 流行性:局部流行、大流行,散发病例。职业性:职业人群,偶然接触;雨水型、职业型、游泳型、散发型等。年龄分布:儿童病例多见 三、发病机理 发病机理 钩体→破损皮肤黏膜→早期的钩体败血症→侵入各脏器(肝、肺、肾、神经系统、肌肉) 1早期表现 →2中期表现→脏器中钩体致免疫反应→3晚期或恢复期表现 (全身毛细血管损伤)

常见地方病及其预防常识

-*第二章常有地方病及预防 地方病 ,又叫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是指发生在某一特定地区,同 必定的自然环境有亲密关系的疾病。在地球地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 渐渐 形成了地壳表面元素散布的不均一性 ,这类不均一性在必定程度 上控制和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发育,使在地球上某 一地区自然界的水和土壤中某种化学元素过多或缺乏 , 使当地的动物、植 物以及人群中发生独有的疾病。环境与地方病的关系特别亲密 , 人类不 可以离开其四周的环境而独立存在 ,一定同四周自然环境互相作 用,成立一种动向均衡。在地球演变过程中 ,因为自然和人为的各种原由,使这一均衡遇到损坏 ,就会出现一些特异性的带有地区性质的疾病 , 既地方病。地方病按病因可分为 :自然疫源性 (生物源性 ),病因为微生物 和寄生虫 ,是一类传染性的地方病 ,包含鼠疫、布鲁鼠疫、布鲁氏菌病、 乙型脑炎、丛林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肺吸虫病、包虫病、麻风病、 SARS 等。化学元生性(地球化学 性 ),病因为当地水或土壤中某种 (些)元素或化合物过多、不足或比率失 态 ,再经过食品和饮水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疾病 ,元素缺乏 性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等;元素中毒性 第一节病症分类 地方病在必定地区内流行年月比较长远,并且有必定数目的患者 表现出共同的病征。地方病分为化学性地方病和生物性地方病。化学 性地方病又称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人的生长和发育同必定地区的化 学元素含量有关,出于地质历史发展的原由或人为的原由,地壳表面

的元素散布在局部地区内呈异样现象,如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等,因此,在当地居民人体同环境之间元素互换出现不均衡;人体从环境摄 入的元素量高出或低于人体所能适应的改动范围,就会患化学性地方病。地方病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氟中毒、大骨 节病、克山病、鼠疫、地方病之大骨节病和布鲁氏菌病7 种。 第二节自然疫源性及预防 病因为微生物和寄生虫,是一类传染性的地方病,包含鼠疫、布 鲁鼠疫、布鲁氏菌病、乙型脑炎、丛林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 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肺吸虫病、包虫病等。此中布鲁 氏菌病比较严重。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一种人畜共患传得病。患有 布病的牛、羊、猪是主要传染源,人能够经过体表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等门路感染布病。出现布病有关症状,要实时就医治疗。接触牛、羊等动物的贩运人员、屠宰工、饲养员、挤奶工、接羔员、育羔员、兽医以及进行布鲁氏菌分别培育的实验室人员是易动人群,应做好个人防备以及消毒工作。 第三节化学元生性及预防 病因为当地水或土壤中某种(些)元素或化合物过多、不足或比 率失态,再经过食品和饮水作用于人体所。环境中的地球化学元素不 单是构成人体基本构成的物质基础,并且也是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根源,在人的生长发育、衰老、疾病和死亡中起侧重要作用。这些元素依据生命活动的需要,散布在人体各部位,以保持机体和环境之间的均衡。因为地球化学元素在地球上的散布其实不平均,以致均衡遇到破

传染病防治培训材料

传染病防治培训材料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性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报告程序与方式 •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 •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收集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信息。 报告时限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 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 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 于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报告。 报告范围与标准-传染病 •鼠疫:例病例 •霍乱:例病例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例病人或疑似病人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例病例 •炭疽: •肺炭疽例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 •或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甲肝戊肝: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 •伤寒(副伤寒):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例及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或出现例及以上死亡。 •甲肝戊肝: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 •伤寒(副伤寒):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例及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或出现例及以上死亡。

法定传染病报告相关知识(医务人员普及)

法定传染病报告相关知识(医务人员普及) 第一篇:法定传染病报告相关知识(医务人员普及) 法定传染病报告相关知识普及资料 1、法定传染病的分类: 甲、乙、丙三类。 2、法定传染病病种:(38种)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3、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病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4、法定传染病报告方式: 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没有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在规定的时限内将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5、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限(《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 范》卫生部(2006)92号):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