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习中,主体性发挥的愈充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烈;学法愈主动,愈灵活,并富于创造性,学习效果也就愈佳。但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一般不是自发产生的,而主要是由教师培养出来的。因此,教师要珍视自己的主导作用,不断研究,改进教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那么,在课堂上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教育思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听,很少有提出疑问或异议的。长此下去,学生不敢想,不敢说,只会随声附和,缺乏独立性和批判性,不利于创造性思维和自主能力的培养。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教师要从自我做起,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尊重学生人格,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在课堂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把激励的话语不断地传送给每个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声中愉快、轻松的学习。对学生理解不正确的地方用婉转的语言指出,特别是不讽刺、挖苦后进学生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自信,产生兴趣,发展个性。

二、激发学生对学习任务产生需要

在学习中,学生只有自觉自愿地渴求知识才能主动地探索求知。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制定教学目标,当教学任务成为师生共同的愿望时,学生将会产生一种自主学习的责任感和愉快感,在学习中将会积极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还可以巧妙地设计导入、提问、评价等教学环节,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产生任务需要。例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描述一下看到大海的景色,在学生发言后,我说:“你们所说的都是海面上的景色,那么海底是个怎样的世界呢?你想知道吗?”学生们个个迫不及待地说:“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潜水员一起到海底去游览一番。”学生带着求知的欲望去学习课文,将会感到学习的快乐,所学的知识也就会深深地留在他的脑海里。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选准时机,提问激趣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草原》一文,作者借草原美景抒情,先想“高歌一曲”,继而想“低吟一首”。我向学生提问:“如果把两个词(实际是两个短语)颠倒过来会怎样?”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较深刻地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造性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

维: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思维,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它可以做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质疑、问难环节,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立见解。这样,可以极大地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我在教学《穷人》时,第二段写出了桑娜抱回孩子的种种矛盾心理。我问学生:“读了这段,你有什么问题吗?”其中一个学生问道,课文主要写桑娜乐于助人的品质,而这里却具体写了她抱回孩子后的不安、矛盾心理,这对表现桑娜善良的形象,有没有影响?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让学生共同讨论。少数学生认为这种心理确实影响了桑娜乐于助人的形象,可以不写。多数学生认为这种矛盾心理是真实可信的,是真情实感的表露,这对刻画桑娜的形象没有影响。接着,我让学生思考:这种矛盾心理的描写,有没有减少桑娜善良性格的光彩,有没有增添她品质的光辉呢?这个问题唤起了学生对猎取新知识的欲望。学生阅读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位学生答道:“桑娜矛盾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剥削制度造成的贫困,桑娜自己家过着贫穷的生活,却还为邻居担惊受怕,更显示了她的善良。”另一位学生答道:“桑娜自己有五个孩子,又抱回两个孩子,今后生活会更艰难,而她思想斗争的结果是宁愿自

己挨饿,也要收下孩子,可见她是不顾一切地帮助他人。”学生的回答多么深刻啊!他们通过设疑、解疑,完全体会了桑娜既疼爱亲人,又怜悯孤儿,在不能两好俱全时,思想陷入矛盾,感情受到折磨,这是穷苦人民在现实情况下复杂的矛盾心理状态。在不断思考中显示出她同情孤儿的苦心,更增添了她崇高品质的光辉。

可见,质疑是发现,发现是成功的一半,只有会分析、解决问题,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对问题的解决,绝不满足于得到“结果”,而要把功夫下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上,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思维的方法,从而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质量。

四、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

课堂教学活动这个过程的最后归宿是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学生认识过程的完成,教师不可代替学生去认识、去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全体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每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参与时机,多方设计,步步引导,让学生始终处于求知若渴的状态,切不可匆匆而过,早下结论。例如,我在设计《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始终注意在课的全过程中抓住参与时机,创设思维情境,围绕“尝试一探究一操作一评议一验证”的过程,使

全体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首先,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质疑,尝试独立地自学课文;然后进一步探究,找出全文中总写的句子;再让学生动手操作,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板书,把全文“总——分——总”的写法直观的表现出来,展开评议;最后分组朗读、验证“总——分——总”写法的好处。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力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全体学生乐于参与进来,动脑思考,动手设计,动口朗读、评议,用眼观察、欣赏,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学的主动。

五、加强学法指导,重视学习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激趣、点拨,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达到会学、活学。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把体会“总——分——总”写法的好处定为训练重点之一,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告诉学生:“总——分——总”写法的好处是使文章条理清楚,有很强的说服力。学生头脑中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为突破这一难点,我采取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的形式,鼓励学生动手设计板书。要求用语言简炼、布局美观的板书把全课“总——分——总”的写法直观的表现出来。学生积极性高,讨论热烈,设计的板书有纵向排列的,有横向排列的,还有以中间为轴心四处发散的,充分表现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错误,教师可以适时指导学法,帮助学生从根本上改正错误。例如,学生写了错别字,仅靠老师圈改,学生机械抄写,收效甚微。若学生出现错别字后,自己比较规范字与错别字音、形、义的不同,用语言叙述下来,这样如同小老师给自己讲课,记忆深刻。在阅读中经常出现规律性的问题,也如此分析,再举例练习。这样教给改错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快乐

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激励,通过多种激励开发学生潜能,发挥优势,使学生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人格。教学中创设展示学生才华的机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满腔热情的投入学习。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设计了展示学生板书设计并进行评议的环节,学生争先恐后地交自己设计的板书,评议中没来得及交的同学甚至跑到讲台上补交自己的成果。这些充分证明了学生渴望学习,乐于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创设展示机会,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主动、活泼地学习。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的确,适时的鼓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记得在教学《示儿》和《闻官兵收河南河北》两首古诗时,上课前我准备范

读课文,这时看到几个学生按奈不住的喜悦,一问才知他们已会背诵古诗,我请他们背诵,并及时表扬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没想到,下课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能把两首古诗背下来,这充分证明了激励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它在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识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才能使学生怀着积极的态度,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认识过程中,学得愉快,记得扎实,并在探索知识、获得知识的同时,使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内在潜能得以开发,自身素质得到提高.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正在稳步推进,我们也在教学上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这让我们欣喜,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的现象很普遍。因此,我们还应努力寻求一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以生为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以生为本”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应清楚 地认识到自己面临的对象——学生,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观点、方法,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一切从学生出发,真正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再随意剥夺学生思考、学习的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成为教学的旁观者,相反者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有更好的驾驭知识、驾驭学生、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妙,学生的主体作用越能更好地发挥,主体地位才会真正确立下来。 二、创设氛围,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让课堂活起来。”所以,教师要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课课堂教学氛围,让课堂教学始终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这样才可以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消除学生紧张、害怕的心理,让自己与学生感情上融洽,心理上沟通。课堂上不要总是居高临下,应该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来学习、讨论,真正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感化学生,打消学生的顾虑,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他们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的课堂环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放开手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课堂教学才会充满活力,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严格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要求。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使学生能够很容易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使教学产生良性循环。 那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应要求学生:预习,要按要求读、查、画、思、问;听,要注意力集中;讲,要积极、勇敢,把自己的见解讲出来;讨论,要热烈;练习要认真等。特别是在课堂上,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主阵地,教师要加强指导,严格要求,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围绕目标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的转变。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的主体作用自然会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注重情感,调动内在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既是知识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情感教育不可忽视。教师应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教师讲课,只有情思横溢,以情动人,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智慧的火花,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 特别是语文教学中蕴含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内在的情感因素,把作品中的情感因素与自己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以此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内在的情

充分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充分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教师教学是一种引领和带领的过程,而学生则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被认为是一种自主的行为表现,是指学生从事学习和交流活动的能力和自由决定和有机参与教学过程的能力。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的表现,是学生在学习和交流活动中充分发挥积极性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学生的主体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课堂的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和学习知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将得到锻炼和提高。 其次,学生的主体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呈现出课堂的主宰者风范,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真思考、合作学习,坚持独立完成任务等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这是因为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也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主体性能够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创新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尝试新的问题和探索未知领域。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互协作,共同推动教育教学的进步和发展。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这种新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此,就这一话题,我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一、转变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就缺乏了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合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因此,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题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追求和谐的课堂,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省份。 1、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例如:在初三政治课堂中,围绕“公平与正义”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组成讨论小组,总结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公平”和“正义”,同时也举出反面例子,让学生更加清楚的意识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从而不仅让他们获得了知识,更让他们增强社会主人翁的意识。

2、通过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得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1、教会学生“看”书 学生阅读时,首先要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内容,在心中构建出基本框架。让学生知道今天要学习哪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教会学生提问。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领向真理。 3、教会学生答题。 政治学科的中考命题,题型多样。纵观近几年政治学科的中考情况,学生在答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不会提取有效信息,以至失分过多。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习中,主体性发挥的愈充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烈;学法愈主动,愈灵活,并富于创造性,学习效果也就愈佳。但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一般不是自发产生的,而主要是由教师培养出来的。因此,教师要珍视自己的主导作用,不断研究,改进教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那么,在课堂上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教育思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听,很少有提出疑问或异议的。长此下去,学生不敢想,不敢说,只会随声附和,缺乏独立性和批判性,不利于创造性思维和自主能力的培养。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教师要从自我做起,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尊重学生人格,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在课堂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把激励的话语不断地传送给每个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声中愉快、轻松的学习。对学生理解不正确的地方用婉转的语言指出,特别是不讽刺、挖苦后进学生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自信,产生兴趣,发展个性。

二、激发学生对学习任务产生需要 在学习中,学生只有自觉自愿地渴求知识才能主动地探索求知。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制定教学目标,当教学任务成为师生共同的愿望时,学生将会产生一种自主学习的责任感和愉快感,在学习中将会积极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还可以巧妙地设计导入、提问、评价等教学环节,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产生任务需要。例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描述一下看到大海的景色,在学生发言后,我说:“你们所说的都是海面上的景色,那么海底是个怎样的世界呢?你想知道吗?”学生们个个迫不及待地说:“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潜水员一起到海底去游览一番。”学生带着求知的欲望去学习课文,将会感到学习的快乐,所学的知识也就会深深地留在他的脑海里。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选准时机,提问激趣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草原》一文,作者借草原美景抒情,先想“高歌一曲”,继而想“低吟一首”。我向学生提问:“如果把两个词(实际是两个短语)颠倒过来会怎样?”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较深刻地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造性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新课改主体地位主导作用情景创设兴趣激发 现代教育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新的《国家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想方设法促进教学民主化和个性化,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更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升学率为评价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这样就不得不使教师以分数为评价学生质量好坏的标准,教师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分数作为指挥棒。对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教师倍加呵护,而对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往往讽刺、挖苦,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那些后进生便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成绩愈来愈低。而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教师就要进一步明确,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激励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为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服务。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育只为升学服务的目标观,树立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观;转变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质量观,树立综合素质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挥的教育质量观;转变只重视少数尖子学生而轻视大多数学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