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研究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研究

作者:史亚路

来源:《山西教育·教学》 2017年第5期

学生的主体性研究是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需要特别关注。诸多教育理论认为,教育

活动中的主体是教师,学生是作为客体而出现的。然而,伴随着“双主体”观点的提出,学生

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观点得到大家认同。因此,研究学生的主体性很有必要,且很有理论和现

实意义。本文从主体性的基本内涵、学生主体性在教育教学中的意义以及如何切实保障学生的

主体地位三个方面具体探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一、关于主体性的基本内涵

主体性通过作为主体的人与客体间相互作用而表现出来,是主体和客体在实践活动中的统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主体性分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自主性指个体按照自

己的意愿行事的能力,它是主体性的三个方面的前提;能动性指的是个体对事情能做出自觉的、积极主动的反应或回答,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创造性指的是人们用新的方式方法分析、

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有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它是主体性三方面发展的最高表现形式,

是三者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二、学生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课堂教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能改

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讲,对改善教育教学过程也有很大的帮助。

1.改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存在许多非正常的表现,司空见惯的诸如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绝对权威,教师一味地去讲,把学生当做完全被动地去学习的人,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这是一

种严重不平等的教育观念。接受了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的观念,教师在教育教学中

就会去想办法改善自己对学生的行为态度,使两者在平等的观念下去相处,做到相互关心、相

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这样和谐的氛围相信有利于教师的教,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学。

2.改善教育教学过程,促进两者更好地教与学。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改善教育教学过程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及其活动是学校职能部门

管理的中心,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评价是衡量学校和教育教学质

量的重要依据,并且学生是教育任务完成的主体,判断教育教学任务完成的重要标准就是学生

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程度。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他们自己的独立性、选

择性、需要性、创造性,有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主观能动性。之前,教师在课堂中占绝对

的权威地位,学生很多自己的想法不敢表达出来,唯唯诺诺,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学生几

乎都没有个性,更别提创造性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会把学生当做平等的主体去看待,教师更像是一个辅导者,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学生也不会像原来那么怕老师,师生关系的融

洽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三、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的措施

上一部分谈到学生在课堂教育教学中主体性的重要性,那么接下来我们探讨如何才能保障

学生在课堂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观念,保障

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关注学生个性化的经验和体验,并促进充分运用,形成有意义的自主

学习,促成圆满的发展,倡导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注重因材施教,顺应教育情境,设置适应的课程,进一步要求学生提高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意识,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

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

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去教学、设置课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

保障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性。

2.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学生也是如此。那么,在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时,我们要把学

生当成是变化发展的个体,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并能根据学生的动态来调整课堂教育

教学内容。

3.转变培养理念,建立一种新的教与学关系。

在应试教育的大教育环境下,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和学生的绝对服从地位,培养出来的学

生也都千篇一律,缺乏创造性,没有问题意识。现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提出了很多新的

理念,与之前的应试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比较注重的是书本知识,对知识的传授,注重智育的培养,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能力、创造性更是长期忽视。在素

质教育的引导下,尤其是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会改变很多应试教育下的陋习,比如重智育轻

德育、重书本知识轻创造能力、重知识轻实践的现象。注重学生主体地位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

创造精神,培养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学生评价教育教学的制度。

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进行评估是学生主体地位得以体现的最直接表现。通过让

学生评价教育教学制度,教师可以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当

中的不适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育教学内容予以调整,再次进行教学时,效果将事

半功倍。教师可以按照一定的方法选出有代表性的学生,通过收集、反馈学生们在教师的教学

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对教师教学的具体要求和对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

的建议、想法,整理后及时反馈给教师,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爱好、兴趣,适时对自己的教

学工作给予改正、调整,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

5. 多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态度。

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体现,还表现在对所学知识的接受态度上,是属于主动

吸收还是被动接纳,这个问题不容小觑。这要求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积极主动地去引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模式,树立让学生成为研究者的教育理念。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大千世界

的知识很多,单靠教师的讲是讲不完的,那么如果想要学到更多的知识,必须自己去多看、多想。在教师讲课的时候要主动动脑子去想和其有关的所有内容,做到发散性思考,把一个问题

变成多个问题去了解、学习,而不是墨守成规,被动地等教师来告知答案。

综上,本文从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来的意义以及

如何采取措施去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三个方面来分析、研究学生主体性。我们都知道,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笔者对学生主体性的探究仅仅是站在自己的

视角去观察学生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的现状以及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这几方面的问题及措

施可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也可能都不再是阻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障碍,但笔者希望自己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研究能够对改善课堂教学现状有所借鉴。

(作者系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关志强)

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阶段总结...

浅谈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 《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阶段总结教学案例 陈义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中让学生有合作交流、操作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主人翁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主体”只一而无二,“一”指的是学生,而传统模式的课堂教学,一是课堂上教师都是“一言堂”,牵着学生走,削夺了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探索的权力,让他们机械地获取知识,容易使他们产生依赖的思想;二是教和学的方法由教师设定。教学是“满堂灌”或“问答式”,课堂中只让部分学生发表“高见”,多数学生是“视而不见”等。而主体性教学冲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彻底转变了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在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自行获取知识,不知不觉就增强了学生的成功感、自信心,培养学生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实验又近一年,回顾进行的工作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小组合作学习

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构建以学生探索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能让学生自主地、合作地、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巩固知识,促进全体学生数学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例如:教学“9加几”的实际问题时,先通过合作动手摆小花,第一行摆了蓝花9朵,第二行摆的黄花是5朵,再组织学生观察,小组合作交流,黄花里有几个?红花有几个?红花的朵数是蓝花朵数的几倍?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中得出计算方法。 2、重视学生个性 在主体性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允许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感。例如:教学“5、4、3、2加几”一课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红花5朵,蓝花4朵,黄花3朵,白花2朵。让学生说出它们个是几朵?再分别加9,可以用不同的方法。 4、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1)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在主体性教学把课堂还给了学生,鼓励学生多问个为什么,有充分的思考时间,有自主探索的空间,能从各种信息中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想求出什么?如:在教学乘法的有关应用题时,有道

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理论及实践

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理论及实践什么是学生主体原则? 这要分两个层面来认识:第一是认识什么是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一般来说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在这一认识基础上,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第二层面,即学生主体原则。这是关于教育的问题。现在我们的教育主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主体原则就是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以“粉笔+黑板”灌输理论的教定方式。在教学形式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在教学方式上主要采用引导启发式、讨论式、范例式、项目式、模拟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求知等。 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原则: (一)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二)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 (三)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主体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以充分发挥,让教学过程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主体性原则的主体性原则-基本问题 一方面主体性原则是建立在主体与客体分离的基础上的,但是这就决定了两者的统一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从主体性原则中发展出来一种浮夸虚妄的人类中心说。所以,20世纪的西方哲学以消解这种主体性原则为己任,继尼采喊出“上帝死了!”的口号之后,亦有“主体死了”乃至“人死了”的呼声。主体性的问题不仅仅是认识论的问题,也是伦理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问题,因而是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主体性原则的介绍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是人对世界(包括对自身)的实践改造原则,是从人的内在尺度出发来把握物的尺度的原则,是强调人的发展和人的主体地位对改造世界所具意义的原则。它与唯心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因为如此,

浅谈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问题

浅谈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问题 大家都知道,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性质和规律,就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也就不能做好那件事。做事如此,相信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一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已是广大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也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流。那么,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怎样的课堂教学设计、组织形式,才是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呢?我们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明白这个问题是相当重要的。本文试着对这两个问题作探索性的论述。 一、学生的主体性 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主体性是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展现和发挥。我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1.主动性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由教学过程的本质所决定的。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效果如何,全看学生的接受、理解和吸收的程度,且紧紧维系于学生主体的

主动程度(即学生主体的会学和乐学)。因为,学生(主体)和学(主动)是教学活动的内因,教师和教是教学活动的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很显然,没有学生主体的主动性,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便毫无意义。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起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发挥。 2.创造性 没有创造,世界就不会前进。知识经济的到来,呼唤着创造性的人才。未来的竞争,相信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我们应该而且必须为祖国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在此应当指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创造与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是不同含义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是人类前所未有的东西,而学生的创造往往是前人经历过的,只是他本人未知而已。 一篇习作,一件小制作,一种新的解题思路等,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学生的“创造”。与那些伟大的发明创造相比,这样的“创造”似乎实在是过于细小,微不足道。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看到,这个“创造”促进着学生本人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品质的发展,为他们以后从事社会的创造活动和实

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的主体性 一、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使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水平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保持畅通,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绿色生态环境”。教师要有与学生平等的角色意识,努力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一进入课堂,教师就要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消除学生的拘谨心态。同时,教师在设计导入新课的学习活动时,要照顾到班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尽量让大部分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不能一开始就把学生问倒了,一开始就把学生难住了。学生一开头就碰了壁,要让他再进入积极参与的状态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一位教师借班执教观摩课,上《鸬鹚》第二课时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师: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听课,大家的心情有点紧张吧?老师带大家来做几次深呼吸,把这紧张的心情平静下来。(带学生做深呼吸)怎么样,心情平静下来了吧?(学生点头)我们四年级同学的心理素质真不错!下面哪位同学把刚才自己心理变化的过程简单地说给老师听听? 生:上课了,有很多老师坐在后面听课,我的心情很紧张。后来,老师带我们做了几次深呼吸,我的心情才慢慢地平静下来。 师:谁能在最后一句中用上《鸬鹚》这一课中的一个词语? 生:我的心情慢慢地恢复了平静。 师:(板书“恢复”)非常准确!你能说说“恢复”的意思吗? 生:就是回到原来的样子。 师:能不能根据“恢复”的意思,说说你的心情刚才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生:上课前,我的心情是平静的,上课后我的心情变得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生:现在又恢复了平静。 师:说得很好!《鸬鹚》这一课最后一句说“湖面恢复了平静”,从这句话

充分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充分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教师教学是一种引领和带领的过程,而学生则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被认为是一种自主的行为表现,是指学生从事学习和交流活动的能力和自由决定和有机参与教学过程的能力。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的表现,是学生在学习和交流活动中充分发挥积极性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学生的主体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课堂的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和学习知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将得到锻炼和提高。 其次,学生的主体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呈现出课堂的主宰者风范,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真思考、合作学习,坚持独立完成任务等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这是因为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也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主体性能够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创新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尝试新的问题和探索未知领域。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互协作,共同推动教育教学的进步和发展。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习中,主体性发挥的愈充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烈;学法愈主动,愈灵活,并富于创造性,学习效果也就愈佳。但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一般不是自发产生的,而主要是由教师培养出来的。因此,教师要珍视自己的主导作用,不断研究,改进教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那么,在课堂上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教育思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听,很少有提出疑问或异议的。长此下去,学生不敢想,不敢说,只会随声附和,缺乏独立性和批判性,不利于创造性思维和自主能力的培养。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教师要从自我做起,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尊重学生人格,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在课堂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把激励的话语不断地传送给每个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声中愉快、轻松的学习。对学生理解不正确的地方用婉转的语言指出,特别是不讽刺、挖苦后进学生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自信,产生兴趣,发展个性。

二、激发学生对学习任务产生需要 在学习中,学生只有自觉自愿地渴求知识才能主动地探索求知。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制定教学目标,当教学任务成为师生共同的愿望时,学生将会产生一种自主学习的责任感和愉快感,在学习中将会积极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还可以巧妙地设计导入、提问、评价等教学环节,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产生任务需要。例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描述一下看到大海的景色,在学生发言后,我说:“你们所说的都是海面上的景色,那么海底是个怎样的世界呢?你想知道吗?”学生们个个迫不及待地说:“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潜水员一起到海底去游览一番。”学生带着求知的欲望去学习课文,将会感到学习的快乐,所学的知识也就会深深地留在他的脑海里。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选准时机,提问激趣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草原》一文,作者借草原美景抒情,先想“高歌一曲”,继而想“低吟一首”。我向学生提问:“如果把两个词(实际是两个短语)颠倒过来会怎样?”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较深刻地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造性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

思想政治有效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作用的研究-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思想政治有效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作用的研究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有效教学的评价不在于教师讲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变自己的知识经验”。 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我们的教学所犯的最大的错误恰恰在于:学生不能经历必要的自我探索、思考的过程而直接获得结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包办一切,满堂灌,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也就没有成功的体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上课听讲完全靠意志、毅力在支撑,这样的课堂必然是低效的。 学生的智慧与能力的成长是需要过程的,在学生能力发展的链条上,智慧和能力都是在选择知识、组合知识、驾驭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对知识和问题的过度讲解,实际上替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本应由自己独立完成的任务:诸如在杂乱的数据、知识中选择有用的信息、从诸多信息中组合知识、在失误和试误中激活知识、在综合使用知识中增长智慧和能力。如果我们老师几乎把选择信息、试误过程、综合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都代替学生做了,就必然使学生失去了增长能力、智慧的机会。为此,教师的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思考,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1在问题的发现与探究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明代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核心是人的思维活动,而思维总是从怀疑、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解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形成概念、判断、推理,动机、情感和能力也会得到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双减背景下探究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策略

双减背景下探究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策 略 摘要:双减政策提出要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也要有效提高学生们的 学习效率。因此不少教师开始探究新的教学模式,而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就能在 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还能减轻他们的学业压力。主动性课堂教学,强调学 生的探索性学习,鼓励其进行创新,注重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自信 心和责任感的培养。本文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利用创 新性教学手段出发,提出了在双减背景下进行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双减背景;初中语文;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策略 引言: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系统内教学结构、教学过程与教学手段等构成要 素之间彼此联系、相辅相成、协调运行的有机整体,是学生和老师们以课堂为主 要渠道的交往过程。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如何采用学生主体性课堂 教学策略,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他们的差异,追求其多元化的发展,是教育行业和广大教师们一直关注的问题,这也是具有着现实意义的教学研究课题。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固有内因和最终结果。学生是 学习的主体是不可辩驳的真理,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特征,还能使学生 有效的学习到知识,这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教育理念,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没 有个性,人类的伟大就不复存在”。但在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在课堂上 具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忽视了同学们的主体地位,每个人在可以课堂上进行自主 学习、表达自我的机会很少,被动接受教育的情况很多。长期这样做的话,会极 大的降低同学们的独立性,造成他们对教师的依赖。所以,老师们要积极转变自 己的教育观念,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和满足其未来发展的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 作者:韩建国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14期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认清和认同了这样的教育宗旨: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课堂里积极主动的发展。教师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就是让学生自主化,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教育。主体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为了适应时代的这种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学生是“主角”,是学习的主人,“教”完全是为了“学”,“教”要服从于、服务于学生的“学”。真正落实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一、创设情境,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氛围 在我们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整个课堂教学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应该革新。因此,在教学中要采取各种方式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由学习的客体变成学习的主体,自觉的改变其被动的学习状态。因此,我们必须有意识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活”起来。如在教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教师先复习乘数是一位数的计算法则,而后再出示乘数是两位数的例题,同时说:“你们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己学习,比一比看谁学得最认真,掌握得最快。”这样教师把讲解的时间让给学生自己去寻找,而这些内容的知识点在课本中也能看得见。无需教师一步一步讲解,如此既不会浪费时间,又能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了主体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合理设计实践操作,搭建学生主动参与的平台 课堂教学的改革,就是应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落实到课堂中。学生是具有独立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和培养,必须用自己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因此,操作是培养学生技能技巧的有效手段。在操作过程中能使学生自己明白事理,发现规律,从而突破教学上的重难点。我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在甲班运用演示法,师操作生观看,师讲生听,师写生记,尽管教师一再地强调要除以2,结果在作业考试中,三分之二的学生还是把面积公式“底X高”。而在乙班教学中,我把操作的权利让给学生,让学生边操作边讨论: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拼成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②拼成的图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图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不除以2行吗?为什么?④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对吗?学生在自己的操作中主动地获得新知,此后在作业中的正确率达98%。由此可见,教师如果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将会收到意外的惊喜。同时既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能使学生加深对操作知识的印象,从中获取新知,从而乐于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

浅论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浅论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一、传统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和忽视 现代课程理论,因为受到系统分析的影响,把学生的培养视为机器生产的输入和输出过程,其结果是造成了人格的分裂,或导致非人性化,而不是促进其自主性的发展。①克里巴德对现代课程理论的批判不仅命中了当时课程理论的要害,而且也命中了今天我国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的要害。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回过头去反思,我们的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与育人这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否合拍?依靠现行的课程体系及现行的课程教学是否真的能培养出我们所期望的人才?仔细分析一下过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方法,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关系的基本特征就是讲解。这一关系包括讲解主体(教师)和耐心的倾听客体(学生)。尽管我们并不认为讲解必然导致灌输,但是在知识中心论的课程价值观的导引之下,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之下,现行的讲解式教育又的确难以摆脱灌输的窠臼。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的主体性遭到忽视与遮蔽似不可避免。灌输在本质上意味着压迫,意味着对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的个性、情感世界的漠视,也意味着对学生主体性的放逐。在巴西学者保罗.弗莱雷看来,灌输式教育通过如下态度和做法激化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1.教师教,学生被教;2.教师无所

不知,学生一无所知;3.教师思考,学生被考虑;4.教师讲,学生听----温顺地听;5.教师制定纪律,学生遵守纪律;6.教师做出选择并将选择强加于学生,学生惟命是从;7.教师做出行动,学生则幻想通过教师的行动而行动;8.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学生(没人征求其意见)适应学习内容;9.教师把自己作为学生自由的对立面而建立起来的专业权威与知识权威混为一谈;10.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学生只纯粹是客体。② 可以看出,保罗.弗莱雷在30年前对灌输式教育的概括,事实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我国课堂生活的基本概貌。如果我们对此缺乏深刻的反思和直面教育现实的勇气,那么教育的堕落将不可避免。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中,我们一般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概括为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但在现实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通过剥夺学生主体地位的手段来塑造自己的权威,表现出主导对主体的压制。而这种行为不仅没有为教师带来预期的主体性提升,反而造成自身主体地位畸变。因为,不是通过自己的主体能力、不是通过由学生认可而产生的个人权威,而是仅仅通过制度性权威来确证自己的主体性,这本身就意味着教师主体性的贫乏和畸变。事实上,当教师只是充当着课程阐释者的角色,不得不将由考试、升学率等外部强加的压力转嫁给学生时,所谓教师的主体性只不过是一种虚假的承诺而

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理论及实践

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理论及实践 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理论及实践什么是学生主体原则? 这要分两个层面来认识:第一是认识什么是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一般来说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在这一认识基础上,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第二层面,即学生主体原则。这是关于教育的问题。现在我们的教育主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主体原则就是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以“粉笔+黑板”灌输理论的教定方式。在教学形式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在教学方式上主要采用引导启发式、讨论式、范例式、项目式、模拟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求知等。 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原则: (一)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二)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 (三)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主体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以充分发挥,让教学过程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主体性原则的主体性原则-基本问题 一方面主体性原则是建立在主体与客体分离的基础上的,但是这就决定了两者的统一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从主体性原则中发展出来一种浮夸虚妄的人类中心说。所以,20世纪的西方哲学以消解这种主体性原则为己任,继尼采喊出“上帝死了!”的口号之后,亦有“主体死了”乃至“人死了”的呼声。主体性的问题不仅仅是认识论的问

小学数学课堂学生主体性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学生主体性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发展的主体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与主体参与能力 的培养。为此,要注意让学生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从 而真正体现教育所具有的主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多样性的时代特征。在此谈谈我在课堂 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一些做法。 一、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创设种种问题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产生知识冲突,形成悬念,能引起学 生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兴趣,激发他们自主参与学习的意向。 例如:在三年级“方向”的教学中,以童话故事为引子,弓出小象迷路的情境,小象在路口间 徘徊,找不到回家的路,大家一起来想方法,由于小象的家在东南方,我们只学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东南方”在哪儿,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从而激发他们自主参与学习方向 的意向。最终既给小象找到了回家的路,解决了实际问题,又掌握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位的新知识,学生在享受乐于助人的快乐的同时,又学习了新知识,自豪 感油然而生。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冲动与兴趣。 二、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组织实践活动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和能动作用发挥得如何,实践活动进行得如何, 将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 如在学生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教师通过学生在学校资源室的实地观察,发现资源 室的地面是长方形的,并是铺满了瓷砖,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要求他们求资源室面积,让 学生数出瓷砖的块数,或数出长所用的块数,宽所用的块数,通过讨论,比较启发学生寻找 知识中的内在联系,总结出规律,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从而找出求长方 形的面积的方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轻松的掌握了新知识,印象深刻。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从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途径。学生的学习,只有通 过自身的操作活动与主动参与实践,才有可能是有效的,才有可能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树 立起坚定的自信心。 三、知识迁移意识的培养——构建认知结构 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 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数学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逻辑性,应用广泛的特点,为迁移、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例,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重视知识的铺垫,抓住知识结构的脉络,不 仅引导学生知识迁移,而且培养他们迁移意识,这样,会加强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例如:从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是 小学除法的一个子系列,新旧知识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窗户纸一捅就破”,像16÷8、27÷8、168÷8、1680÷8,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点就破”,仅仅被除数的位数变了,而计算方法并没改变。学生一旦能够运用已有的认知,通过知识迁移获得新知识,学习的本领就更大了。 学习数学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同化新知识,构建新结构的过程,只有通过学生亲自参与这个过程,学习才变得有意义。 四、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营造协作氛围 用师生合作的思想,用学生之间协作的学习方法,代替仅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是是否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试金石。

学生主体性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学生主体性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中,教育被视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教育的目标并不仅仅是灌输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性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个人发展,能够主动思考、自我管理并承担责任的能力。本文将探讨学生主体性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分析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一、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 1.1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成为学习的主导者时,他们会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相比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学生主体性的参与让学习变得更加积极、有动力。学生将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加主动地深入研究和探索相关内容。 1.2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而当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中,他们需要自主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当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计划,并主动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时,他们会逐渐培养出自信和责任感。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使他们能够自律、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为实现个人目标承担责任。 二、培养学生主体性的方法 2.1 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 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校和教育机构应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这包括创建互动式的教室环境,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此外,教育者还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 2.2 引导学生设定自我目标 引导学生设定自我目标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教育者应鼓励学生制定具体、可衡量和有挑战性的目标,并帮助他们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计划。学生在设定自我目标的过程中,将能够激发内在的动力和责任感,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 2.3 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和合作 学生主体性的培养需要通过实践和合作来实现。教育者可以组织各种实践活动,例如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应用所学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合作、交流和分享,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2.4 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支持

“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及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及研究”课题研 究报告 “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密云四中课题组 曹建波执笔 一、问题的提出 第一次全教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同时又进一步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的初中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各种条、采用各种可行的方法,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使学生在初中阶段应该具备的素质得以充分的提高和发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体性”课堂教学改革就是从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从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转变为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为主,从师与生的“单向”交流转变为“师与

生”、“生与生”的多向型及辐射型交流,切实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克服学生负担过重、压力过大、偏智重分、围绕学校“升学率”指挥棒而转的现象,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然而,回顾我们过去的教育教学工作,大部分教师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以能力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价值观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主要表现在:在教学内容上重知识教学,轻能力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重教师“教”,轻学生的“学”,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在教学过程中,重“结论”,轻“过程”;在教学方法上重教法轻学法;在对学生的态度上重优秀生的培养,轻后进生的辅导,不能一视同仁、因材施教,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问题致使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不下来,教育教学质量提不上去,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因而迫切需要我们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既能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又能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为此,我们确立了《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家阿莫纳叶维利在对教学过程的论述中明确提出:“如果教学过程的本质在于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那么就是把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被局限为仅仅是学习和认识活动,那么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教育观。教学的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