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教学之主体

关于课堂教学之主体

作者:汪潮

来源:《江西教育B》2018年第08期

主体是相对于客体来说的。关于课堂教学主体的讨论,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不同的主体定位,体现的是不同的教学理念,采用的是不同的教学行为,因而,它是课堂教学必须思考的一个哲理问题。下面对主体性、教学主体、主体性教学作些说明。

一、主体性

从哲学的角度看,主体性指的是人作为主体在与客体的对象性活动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能动属性。在这个概念中,有三个基本要点:一是主体性是主体与客体发生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性。这说明它对主体与客体的双重依赖性:主体对客体是支配、主导的地位和作用,而客体又是主体的根据和前提,两者相辅相成。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活动。这里的对象性是指主观的人对外在的存在进行能动的、有目的的改造活动。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三是主体性是一种能动属性,包括主体意向和主体能力。主体意向是一种心理状态,而主体能力则是一种现实表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主体性有三个人格特征:独立、自觉和个性。

1.独立。主体性与依赖性是对立的。只有独立的人,才能独立行使、支配自己的权利,主体性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如果一个人缺乏独立自由,处处依附他人,那他就没有发挥主体性的可能。独立的人具有的样式是:自强的自我意识、自由的自我体验、自立的自我调控、自信的自我评价等。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独立思考、独立发展的品格。

2.自觉。主体性与被动性是对立的。主动性表现为自悟、能动、适应的特性。具有主动性的人,往往表现出对事物的敏感,并能自觉、自悟出其中的真谛。他能主动地与客体形成联系,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自觉性强的人,是有良好进取心的人,也是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人。所以,课堂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

3.个性。主体性与从众性是对立的。具有个性的人有自己的感觉、有自己的判断,也有自己的观点。他不随从,不服众,不盲从,而是与众不同,另辟蹊径,表现出自己独特的风貌而独领风骚。可以说,个性是人的主体性的真正标志,是人的主体性的高级表现。更为重要的是,个性中的独特性、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本质反映,是衡量学生主体性的最主要尺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共性的内容,而且要有意识地关注个性的东西。

二、教学主体

在中国传统教育体制下,较典型的是“教师主体模式”。这种模式在课堂教学上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转移。我形象地把它比喻为“教师像太阳,学生像地球,家长像月亮,地球

和月亮絕对围绕太阳旋转” 。这种模式日益暴露出其弊端,而现代的“学生主体模式”应运而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于是“生本教育”“学本课堂”“导学单”应势而起。其中的三个关键词是:

1.生本。基于学生主体的思想,以学生为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一切学生”的宏伟理想。这是当前改进课堂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当我们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了,课堂教学的奇迹也就真正发生了。

2.还学。课堂原本就是学堂,课堂本来就是属于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场地。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的场所、时间、机会尽可能还给学生及其学习。目前要先从课堂教学程序安排做起,先学后教,先练后导,先作后评。当然,“还学”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和随性,而是一种教学策略。

3.退让。教师要从课堂的中心移位到旁边四周,把主体地位和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让给学生。教师的“退让”不是一种退缩,不是一种胆怯,而是一种策略,一种智慧。教师的“退”是为了学生更好、更快、更大的“进”。此乃课堂教学上的“孙子兵法”也。

三、主体性教学

根据笔者的理解,主体性教学指的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以教师激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手段,以精心设计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形式,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新的教学样式。

主体性教学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九个“注重”:(1)教学价值:注重学生“全人发展”。包括学生的全员发展、全面发展和全程发展。(2)教学对象:注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每个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3)师生关系:注重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活动为主线。(4)教学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在学科态度、学科知识、学科文化等方面自主发展。(5)教学方法:注重学法指导。先学后教,依学而教,使教法与学法统一起来。(6)教学形式:注重自主学习形式。不但要有班级教学、小组教学,而且要有自主探究、个别辅导的学习方式。(7)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实践环节。如预习、实践、整理等环节,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尽可能体现独立、自觉、个性等主体性特性。(8)教学活动:注重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参与。提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交流。(9)教学质量:关注对学生的多元评价。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起来进行评价,而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为主要教学评价标准。

(作者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敖小英

E-mail:545126112@https://www.360docs.net/doc/5d19352771.html,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个体的精神状态、自制力、求知欲、学习兴趣以及课堂纪律影响着课堂效果,而教师对课堂的组织、管理更是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影响课堂学习的教师因素有: 1. 教师的教学威信 赞可夫说:“如果没有威信,那就是说,师生之间没有正确的相互关系,就缺少了有成效地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师的威信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组织和管理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学识、能力水平和品行修养,并获得学生的信任和认同,以此树立威信,增强课堂教学管理的威信和影响力。 2. 教师的精神状态、语言、声调、动作、表情 教师的精神状态会感染周围的学生,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向上的态度会语言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起直接作用。因此,教师要锤炼教学语言,说话要清晰,准确,有力,鲜明,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同时还要善于运用声调的变化、动作和表情来组织教学。 3. 教师注意的分配情况 课堂上学生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即:希望自己得到教师的注意。教师的注意意味着发现了他们的光彩,意味着对他们的了解、重视、鼓励、关怀和喜爱。注意有时比表扬更能触及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对一个学生长期忽视,不予注意,就等于抹煞他的优点,以至否定他的存在。对性格活泼而又敏感的学生来说,尤其难以忍受。有时有些学生就不甘寂寞,因此而生出一个奇特的事故,通过捣乱把自己变成注意的中心。 4. 教师的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管理的原则,运用自己的智慧,敏捷而恰当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方法和能力。教师对课堂教学偶发事件的处理情况,既关系到课堂秩序,又影响教师的教学威信,对教师以后课堂教学管理的效力产生连带影响。所以,教师的教育机智是影响课堂教学管理十分重要的因素。

关于课堂教学之主体

关于课堂教学之主体 作者:汪潮 来源:《江西教育B》2018年第08期 主体是相对于客体来说的。关于课堂教学主体的讨论,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不同的主体定位,体现的是不同的教学理念,采用的是不同的教学行为,因而,它是课堂教学必须思考的一个哲理问题。下面对主体性、教学主体、主体性教学作些说明。 一、主体性 从哲学的角度看,主体性指的是人作为主体在与客体的对象性活动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能动属性。在这个概念中,有三个基本要点:一是主体性是主体与客体发生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性。这说明它对主体与客体的双重依赖性:主体对客体是支配、主导的地位和作用,而客体又是主体的根据和前提,两者相辅相成。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活动。这里的对象性是指主观的人对外在的存在进行能动的、有目的的改造活动。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三是主体性是一种能动属性,包括主体意向和主体能力。主体意向是一种心理状态,而主体能力则是一种现实表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主体性有三个人格特征:独立、自觉和个性。 1.独立。主体性与依赖性是对立的。只有独立的人,才能独立行使、支配自己的权利,主体性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如果一个人缺乏独立自由,处处依附他人,那他就没有发挥主体性的可能。独立的人具有的样式是:自强的自我意识、自由的自我体验、自立的自我调控、自信的自我评价等。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独立思考、独立发展的品格。 2.自觉。主体性与被动性是对立的。主动性表现为自悟、能动、适应的特性。具有主动性的人,往往表现出对事物的敏感,并能自觉、自悟出其中的真谛。他能主动地与客体形成联系,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自觉性强的人,是有良好进取心的人,也是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人。所以,课堂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 3.个性。主体性与从众性是对立的。具有个性的人有自己的感觉、有自己的判断,也有自己的观点。他不随从,不服众,不盲从,而是与众不同,另辟蹊径,表现出自己独特的风貌而独领风骚。可以说,个性是人的主体性的真正标志,是人的主体性的高级表现。更为重要的是,个性中的独特性、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本质反映,是衡量学生主体性的最主要尺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共性的内容,而且要有意识地关注个性的东西。 二、教学主体 在中国传统教育体制下,较典型的是“教师主体模式”。这种模式在课堂教学上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转移。我形象地把它比喻为“教师像太阳,学生像地球,家长像月亮,地球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心得体会800字(7篇)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心得体会800字(7 篇) 关于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心得体会,精选6篇范文,字数为800字。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心得体会(范文):1 我们在新课程中倡导学生主体交流、师生互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学习方式,掌握学习效果。为此,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习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习的习惯培养,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新课改中,要求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这种轻松和谐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 在新课程整改的背景下,教师应确定位置,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宽松的自由发展空间。为此,教师要把新的教学理念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多采用启发式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简单的问几个为什么,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学生积极讨论交流。 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参与过程中,

逐步体验成功,形成自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将这种体验转化成自觉的行为,促进学生的内化。 新课程整改要求教师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有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发展的结果,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现。努力实现教学由“教”转化为“导”,由传授知识向指导学生学习、发展学生能力转化。努力创设生动活泼、实践高效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新天地,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理念、新方法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师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教育理论,学习新的教育法规,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长远的教育目标,学习新的教育思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改变自己传统的教育方式,才能教好书,育好人,确立自己在学生中的示范作用,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整改对语文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整改的核心是要促使学生获得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此,教师应把握新课程的整改方向。要求教师学习课程标准,熟悉和掌握新课程标准,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不断的整改中取得新的突破;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整改自己的教

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1. 引言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师需要高度重视的一 个方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意味着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和参与的机会,从而实现有效的学习和发展。本文将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策略。 2.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不可忽视的。每个学生 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具有不同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些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3. 关注学生的需求和价值观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包括尊重学生的需求和价值观。不 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和价值观,教师应该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需求和价值观,通过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树立

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可以通过个别沟通、小组讨论、作业设计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4. 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包括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不应该被passively 接受知识,而是应该被鼓励主动思考、探索和创造。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参与讨论、解决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 5. 提供充分的表达和参与机会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包括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和参与 的机会。学生应该被鼓励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课堂中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项目设计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和参与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 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策略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采取以 下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策略: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习中,主体性发挥的愈充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烈;学法愈主动,愈灵活,并富于创造性,学习效果也就愈佳。但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一般不是自发产生的,而主要是由教师培养出来的。因此,教师要珍视自己的主导作用,不断研究,改进教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那么,在课堂上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教育思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听,很少有提出疑问或异议的。长此下去,学生不敢想,不敢说,只会随声附和,缺乏独立性和批判性,不利于创造性思维和自主能力的培养。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教师要从自我做起,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尊重学生人格,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在课堂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把激励的话语不断地传送给每个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声中愉快、轻松的学习。对学生理解不正确的地方用婉转的语言指出,特别是不讽刺、挖苦后进学生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自信,产生兴趣,发展个性。

二、激发学生对学习任务产生需要 在学习中,学生只有自觉自愿地渴求知识才能主动地探索求知。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制定教学目标,当教学任务成为师生共同的愿望时,学生将会产生一种自主学习的责任感和愉快感,在学习中将会积极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还可以巧妙地设计导入、提问、评价等教学环节,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产生任务需要。例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描述一下看到大海的景色,在学生发言后,我说:“你们所说的都是海面上的景色,那么海底是个怎样的世界呢?你想知道吗?”学生们个个迫不及待地说:“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潜水员一起到海底去游览一番。”学生带着求知的欲望去学习课文,将会感到学习的快乐,所学的知识也就会深深地留在他的脑海里。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选准时机,提问激趣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草原》一文,作者借草原美景抒情,先想“高歌一曲”,继而想“低吟一首”。我向学生提问:“如果把两个词(实际是两个短语)颠倒过来会怎样?”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较深刻地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造性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

课堂教学必须贯彻“五主”原则

课堂教学必须贯彻“五主”原则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不断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的今天,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要坚持“五主”原则并不断丰富其内涵外。“五主”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源、问题为主轴、训练为主线。 一、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课堂教学能否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习惯和素质,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要具有四个特性:一是计划性。每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必须严格执行课程标准。二是先导性。就教材而言,教师比学生先了解一步,是先知者,而学生还处于未知者状态。教师要善于引路,正确地指导学生学习与探索,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也不能“放羊式”让学生盲目地乱闯。三是启发性。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启迪他们的创新意识,切忌照本宣科灌输式的教学。四是激励性。要通过各种形式的

点拨、指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要“导”得合时宜。当学生噤若寒蝉时导之,给他们以自信;当学生心存顾虑时导之,引他们走出困境;当学生自暴自弃时导之,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需要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上的着眼点必须放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上。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具有“三性”;一是积极性。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产生了学习的内驱力,积极性也就产生了。二是主动性。学生有了求知欲,具有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精神,就能不断发现问题,并善于探索研究问题。三是绩效性。每一次教学,都应该让学生获得新知识或形成新的创新意识,这样的课才能称得上有效益。学生主体性是否得到体现,是一堂课成败的主要标志,也是教师需要着力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 三、教材为主源 教材是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培养习惯、情操的源泉,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的特殊功效。一是要深刻理解编者的意图,确定教学的重点;二是要疏通好教师与教材、学生与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这种新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此,就这一话题,我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一、转变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就缺乏了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合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因此,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题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追求和谐的课堂,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省份。 1、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例如:在初三政治课堂中,围绕“公平与正义”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组成讨论小组,总结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公平”和“正义”,同时也举出反面例子,让学生更加清楚的意识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从而不仅让他们获得了知识,更让他们增强社会主人翁的意识。

2、通过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得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1、教会学生“看”书 学生阅读时,首先要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内容,在心中构建出基本框架。让学生知道今天要学习哪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教会学生提问。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领向真理。 3、教会学生答题。 政治学科的中考命题,题型多样。纵观近几年政治学科的中考情况,学生在答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不会提取有效信息,以至失分过多。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 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性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形成知识 的过程中,以发现和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 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从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结论向学 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转变,即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与发现过程,力 图通过自我探究使学生掌握、发现、认识并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并创 造数学。 课堂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是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探究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 学的教学程序。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模式是:问题—解疑—运用—评价。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一、问题情境,自主学习 导入新课,提出问题,激发诱导设疑为学生自主学习作铺垫。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疑问的问题的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创设,使 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给思维以定向;同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学生有了 目标和动力就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主动地进入到自主学习阶段。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同时配以动画效果):1、同学们你们今年几岁了?你知道自己的生日吗?你多久过一个生日?2、小明今 年12岁了,可她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你知道吗?3、大家想知道这里面的奥妙吗?以上这一系列的问题因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兴趣性一下就被激发了,学生很自然地由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入到学习新知识、 新问题的阶段,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答疑解惑,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也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研 究表明,合作能有效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激发高度的 求异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教师不必马上向学生奉送答案,可以综合大家的提问找出具有一定探究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组织学生用合作学习的形式,集思广益,各抒己见,集中解决难点。为学生提供充分 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的机会。使95%以上的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 到了一定的提升。学生不但学会了学习方法,还促进了学生思想情感的交流,培养了学生 团结协作精神及合作能力。

课堂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塔尖,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24小时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教学实践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只有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少走弯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个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课堂应该怎么做呢?是不是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是不是我们一厢情愿的主观的认为:我不讲,学生就不会的思想应该改一改了呢?确实,思想的转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只有您的思想真正转变了,才会指导您的实际行动——课堂上真正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那如何真正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呢?下面将我最近思考的一些东西与老师们交流,不妥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我认为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关键在老师。 1、教师思想上相信学生,行动上才会放手学生。 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思想上必须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行并平等看待每一名学生,然后行动上才能放手让学生去说、去做,我们的教育要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学生的能力提高要靠课堂上的训练和培养。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在这儿与老师们共享: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有效课堂教学资料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有效课堂教 学

孟宪芹 【摘要】为了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整体改革的大趋势,依据国家教育部素质教育工程的规划和面向21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整合教学策略,强调语言实践适用、发展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的原则。学习不仅是个体的活动,同时也是社会交流的活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为了加深理解课堂教学的价值,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发展教师追求卓越的精神;最后还要考虑实现教学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所以我们必须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整合教学策略。 【关键词】尊重教育;以学生为本;师生整合;创造思维 学生为主体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活动都要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指导作用。主导有二个任务,一是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二是帮助学生学习、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 1.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影响学生的个性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2.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师的主导下逐步确立的。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表现在:受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具有能动性、自觉性;受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意志、思维方式及价值观的影响;教师主导的结果是让学生从依赖向独立发展。 3.建立合作、民主、友爱、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共享的过程,教师善于创设和谐的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善于引起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等,有利于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方式。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关键要抓好课堂教学 1.因材施教,力促每位学生都能有效学习 孔子是世界教育史上“因材施教”的第一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同样的疑问或要求,对于不同的学生,孔子的回答是不同的。人是有差异的。在中,外教育史上,能因材施教,并取得显著成就的教育家是很多的。前苏联杰出教育家马卡连柯通过因材施教将近3000名失足少年培养成了将军、工程师、医生、老师、新闻记者等;在当代中国,魏书生老师可能是杰出代表,不管多么落后的学生,他也能将之转化为优秀的学生;再差的班级,他也能将之转化为优秀的班级……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对课堂教学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的认识与实践

对课堂教学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的认识与实践 在新教材SEFC的使用过程中,很多教师感到:教每个单元的第一课时比较容易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活动,但进入到第二课堂课文教学时,却很难摆脱旧的教学思想的束缚,课文教学仍然采用教师讲、学生记笔记、练习、试卷的传统模式,形势单调,内容枯燥。教师教课形式死板,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差,这必然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 众所周知,现代教育正从单方面的传授知识,转向多方面技能的培养。学生不仅要学会接受知识消化知识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而且还要达到灵活运用知识,达到互相交流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就需要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创设真实的课堂语言交际环境,让学生在主观的能动实践中,摸索掌握所学的知识。 那么,应该如何进行课文教学的课堂改革呢?我认为高中英语的课文教学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式”课堂,使之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式”课堂。将原来的重语言结构、轻思想内容的教学转变为中获取文章所含信息、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的教学,让语言结构的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无疑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把学生置于活动的主体,把课堂当作学生的交际舞台,通过学生之间生动活泼、有情有景的交际活动,完成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的。这也正符合了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的以交际性为原则,实践性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模式。要达到大纲对英语教学的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 课堂活动是活动教学法的精髓。之所以称之为精髓,是因为它力求把教材内容按其交际原貌活化于课堂,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活动。在师生相互交流、彼此协商的学习方式中逐步掌握外语这门交际语言。 把活动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就是要在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而这恰恰正符合了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中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他们希望教师能在课堂上给他们以用武之地。根据这一点,教师应因势利导,在课堂上大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只要教师在编排课堂活动时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使活动成为他们“愿意”和“能”做的,绝大部分学生会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活动中来。而对个别不善学语言的学生,应因时利导,多予以关心和鼓励,帮助其消除忧虑和自卑感,使其满怀信心地参加课堂活动。 教师的作用在于课前对教材的把握和活动的编排。一篇课文是教学的客体。如何把这客观的教学材料,通过适当的形式传输给主体——学生呢?经过一年来的实践,我认识到:在课前仔细研究教材,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设计各种各样、深浅不一、生动有趣且符合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点的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成功的保证。作为一名新教师,不可能每一节课都成功。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就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编排出一系列精彩的活动,使学生的听觉、视觉都得以锻炼,从而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教师的作用还在于在课堂上对活动的组织和指挥。以教材为脚本在课前编排的一系列活动,只有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挥下才能通过主角——学生来顺利完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以简明的指令,富有表现力的表情、体态语和有张有弛的教学节奏。灵活自如的组织课堂活动,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活泼的气氛中,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完成知识的吸收和内化过程。同时,也使学生在身心得到愉快的体验中,激活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其智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下面我就结合高中英语新教材高二第九单元第34课,谈谈我对“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的认识和应用。” 新教材以单元为教学基础,第一课为对话课,第二、三课为课文教学和语法课,第四课为复习课。其中课文教学仍是外语教学的重点。课文教学的目的是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即理解文章,获取信息并对其进行再加工,得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所以课堂活动也应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为目的。 课堂活动可分为三种:阅读前预读活动、阅读中教学活动、和教学后的反馈活动。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一、平等对话 以往的我总是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大百尺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这个过程不再是应该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 二、给学生机会。比如在教学《北京城真美丽》一课时,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朋友介绍。学生也以游客的身份提出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考查了学生收集的资料,培养了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变老师枯燥的讲解为学生自主地我想说,我能演。再如:

以前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发散学生思维。想想说说如果是你,会设计什么样的铁路。学生说出很多S型、T型、直线等等。追问詹天佑为什么用了“人”字形线路呢?进一步分析人字形线路的优点。平等对话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把自己想说的,能说的都说出来,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三、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语文课程标准》)”。有时,那些发言不积极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并非不活跃,只是他们不擅长口头表达而已。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发言。现在,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日常教学中的普及应用,充分利用这些设施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置身于课堂学习之外的“看客”出现还是可以做到的。比如,可以让全班所有的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见解都写出来,然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抽调部分学生的作业,放在实物投影或投影仪上打出来,再进行评讲。这样口头发言和书面表达相结合,就可以较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地避免“看客”的出现。 四、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从现在实施课改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那种被动接受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还让学生的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过程日益智能化的当今社会,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表现在基础教育领域,就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面向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这三个基本精神的实质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更是为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进而实施素质教育。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里既有理论上的认识问题,也有实际操作上的问题。下面就这两方面谈些粗浅的认识。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进行教学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其具备四种主要特征:第一,能动性。是指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认识客观世界,并获得自身主体性的不断完善。积极能动的反映是人类认识的特性,学生的认识也不例外。教师要善于不断地创造具有激发性的教学情境,去诱导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能动性的实现。第二,独立性。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绝不能由别人代替,也无法代替。教学活动中凡属在教师科学组织下,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动眼、动口,特别是动脑而独立完成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尽可能创造条件,给予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诱导学生独立探索和研究。第三,创造性。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探究新知、追求新的活动方式和新的活动成果的内在需求和意向。创造是人类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性的充分表现,学生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设置激思的疑问,提供创造的机会和条件,切切实实地开展创造性教学。第四,发展性。是指学生作为一个能动的自我,都具备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内在需求,以便使自我的主体性不断实现。这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最终归宿。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和根本保证。根据诱思探究教学科学论,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具备四种主要特征:第一,促进性。是指教师要创设最佳条件,促进学生身心由现有发展水平向高一级水平发展,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第二,启发性。主导作用能否发挥的根本标志,关键在于是否真正地实施启发教学。第三,情感性。是指情感诱导,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意因素。深厚的师生情谊、融洽的师生情感,是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先决条件。晓之以理必先动之以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施教过程,情感性往往表现为教学艺术性。凡是触及人的情感,给人以审美感受,并运用娴熟的教学技能技巧,称之为教学艺术。没有艺术的施教,是干枯的说教,只能导致教学的失败。情感性则是教学艺术的核心特征。第四,反馈性。是指沟通教与学的双向反馈回路以及教与学的多向反馈回路,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完全实现;反馈性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 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特素质基础的“个体”,每个个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都要接纳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和非理性的诸如价值观念、态度倾向、情感信息、行为方式等人格特征方面的信息,但是这种“接纳”不是被动的。由前面所谈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辩证关系和他们的四个基本特征,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就有两个这样的问题:一是教师如何促进自觉的“学习主体”的形成;二是学生如何有意识地主动地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一)教师如何促进自觉的“学习主体”的形成 1、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主体意识和主体思维方式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指导人们采取相应的教育行为。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转变非理性、非科学的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的转变就是要破除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树立培养受教育者

浅谈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问题

浅谈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问题 大家都知道,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性质和规律,就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也就不能做好那件事。做事如此,相信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一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已是广大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也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流。那么,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怎样的课堂教学设计、组织形式,才是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呢?我们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明白这个问题是相当重要的。本文试着对这两个问题作探索性的论述。 一、学生的主体性 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主体性是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展现和发挥。我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1.主动性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由教学过程的本质所决定的。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效果如何,全看学生的接受、理解和吸收的程度,且紧紧维系于学生主体的

主动程度(即学生主体的会学和乐学)。因为,学生(主体)和学(主动)是教学活动的内因,教师和教是教学活动的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很显然,没有学生主体的主动性,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便毫无意义。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起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发挥。 2.创造性 没有创造,世界就不会前进。知识经济的到来,呼唤着创造性的人才。未来的竞争,相信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我们应该而且必须为祖国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在此应当指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创造与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是不同含义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是人类前所未有的东西,而学生的创造往往是前人经历过的,只是他本人未知而已。 一篇习作,一件小制作,一种新的解题思路等,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学生的“创造”。与那些伟大的发明创造相比,这样的“创造”似乎实在是过于细小,微不足道。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看到,这个“创造”促进着学生本人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品质的发展,为他们以后从事社会的创造活动和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