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6年1月修订)

一、专业概况

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研究院最早招生的硕士生研究生专业,199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本着“理论与实践结合”、“历史与逻辑统一”和“借鉴与创造并重”的原则,本专业注重加强学科建设,坚持以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推动和促进研究生教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学术影响。研究生培养注重基础理论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授予学位:教育学硕士。

往届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出版单位编辑、企业的人才管培工作、公务员等。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高等学校及教育管理和研究机构,培养从事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研究和有关教学工作的人才。

三、研究方向

1.高等教育原理

2.高等教育管理

3.高等教育与社会

4.高等院校改革与发展

5. 高等教育史/大学史

四、招生对象

招收具有本科学历的高校毕业生以及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优秀的同等学力人员。本专业接收推荐免试生。不接受单独报考者。

五、学习年限

学制三年。

六、课程设置

本专业准予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一般需修满32学分,非本学科及同等学力者为36学分。其中,A类课程即公共基础课7学分;B类课程即教育学学位课程4学分;C类课程即专业必修课程6学分;D类课程即选修课程15-19学分,其中,3-5学分须为跨一级学科选修课程。非教育学学士学位的硕士生需要在中期考核之前修读三门本科主干课程: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这三门课程的学习方式为自学,考核方式为开卷考试,考试时间在第三学期末。这三门课程不计学分。

A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

三门中选修一门

(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1学分)

英语(4学分)

B类:

教育导论(2学分)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2学分)

C类:

高等教育原理(2学分)

中外大学发展史(2学分)

高等教育管理(2学分)

D类:

*教育科学的定量研究(2学分)

*教育研究的质性方法(2学分)

*教育社会学(2学分)

*教育政策研究(2学分)

高等教育学专题研究(由导师组织的研讨课)(2学分)

教育统计学原理(2学分)

多元统计分析(2学分)

中外大学校长办学理念(2学分)

大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2学分)

大学课程与教学的开发、设计和评价(2学分)

大学课程与教学经典文献导读 (2学分)

大学教师、课程与教学专题研究(2学分)

教育经济学(2学分)

教育政策研究(2学分)

战略规划与管理(2学分)

管理心理专题(2学分)

管理学经典论著导读(2学分)

教育测量与评价(2学分)

注:带“*”者为指定选修课。另可选修本院教育经济与管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等专业或其他院系的相关课程。跨专业录取的硕士生需补修教育学类的两门本科主干课程:“教育学原理”与“教育心理学”。这两门的考试时间定位第三学期末。

七、培养方式

1.教师团队集体培养和导师制相结合,集体制定培养方案和承担课程教学;论文阶段由专门的导师指导。实行学生和导师互选制,时间一般定于第一学期末。 2.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相结合,要求研究生都要参加有关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力争在正式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

3.专业课教学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八、学习要求与考核方式

1.平时考核、书面考试与课程论文考核结合,部分课程的考核以书面考试

为主;部分课程的考核以课程论文为主。

2.对于跨学科考入的硕士生,如未修过本专业低一级学位的基础课程,需补修4门以上的学位基础课,学分另计,但不能顶替所攻读学位的课程学分。

3.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参与教育教学实习或社会实践或课题研究,累计不少于40学时。

4.在第三学期末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论文阶段。

九、学位论文

研究生在第四学期中期以前进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在第六学期的4月20日前提交定稿论文送审。

学位论文必须独立完成,字数一般不少于3万字。

十、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生在修完规定的学分并在考核合格和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后,方可申请进行论文答辩。对学委论文实行“双盲”评审,合格者方可参加答辩。

答辩后根据答辩委员提出的合理的意见,进行修改,并由导师签字认可后,提交学位管理部门。

十一、参考书目

1.顾明远、潘懋远主编:《国际教育理念》,海南出版社,2003年。

2.张斌贤、刘慧珍主编:《西方高等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陈洪捷等主编:《国外高等教育学基本文献讲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4.[德]乌尔里希·泰希勒:《迈向教育高度发达的社会:国际比较视野下的高等教育体系》,科学出版社社,2014年。

5.[美]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6.[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高等教育变革的国际趋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7.[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8.[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利斯·瑞丝伯格,劳拉·拉莫利:《全球高等教育趋势——追踪学术革命的轨迹》,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9.[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世界级大学领导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10.[德]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1.[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2年。

12.[英] 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13.[美]谢尔顿·罗斯布莱特:《现代大学及其图新——纽曼遗产在英国和美国的命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14.[美]克拉克·克尔:《大学的功用》,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15.[美] 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

16.[美] 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

17.[美]伯顿·克拉克:《大学的持续变革:创业型大学新案例和新概念》,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

18.[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19.[美]德里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0.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1.[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22.章开沅、余子侠主编:《中国著名大学校长书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

23.董宝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24.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

25.(瑞士)瓦尔特•吕埃格主编,张斌贤等译:《欧洲大学史》,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

26.北大高等教育文库:《大学之道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7.[英]戴维·布莱克莱吉、巴里·亨特:《当代教育社会学流派——对教育的社会学解释》,春秋出版社,1989年。

28.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29.厉以贤主编:《西方教育社会学文集》,台湾五南图书出版社,1992年。

30.谭光鼎、王丽云主编:《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31.Stephen J. Ball. Sociology of Education: Major Themes. London: Routledge Falmer,2000.

32.Jeanne H. Ballantine.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earson, 2011. 33.Derek Bok. Higher Education in Americ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3.

34.Andrea Bonaccorsi. Knowledge, Diversity and Performance in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Edward Elgar Pub, 2014.

35.Kathleen Manning. Organizational Theory in Higher Education.

Routledge, 2012.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概况 高等教育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属教育学二级学科。主要是运用教育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高等教育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的发展规律,以及研究教育发展中的管理规律的科学,确保高等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该硕士点设有三个研究方向:高等工程教育管理、比较高等教育、终身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 本学科点已有教授1人,副教授1人,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2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2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有1人,其余教师都具有硕士学位。 本学科点开设如下专业学位课程:高等教育原理、高等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史、比较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统计学等。 本学科点目前承担高等教育研究项目8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4项,校级3项,发表相关论文31篇。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培养目标与业务要求是: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和人民,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敬业精神和健康的体魄、心灵。 2.系统掌握高等教育学科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和现代教育与管理手段来解决本专业相关问题。 3.本专业注重培养硕士研究生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教育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能力。毕业后能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机构和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及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三、研究方向 1.高等工程教育管理 主要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大学生学习与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概况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在总结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经过科学研究的长期积累而发展起来的体系。教育学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主要研究教育本质、教育目标、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等;教育学在中国已经形成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等十个二级学科。 中南大学高等教育学于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湖南省首批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已形成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思想)史、比较高等教育学和学科文化与研究生教育等多个稳定而又富有特色、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的研究方向。主要培养基础理论厚实、专门知识系统、研究能力强的从事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管理和高等教育学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中南大学教育学原理于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已形成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教育思想史、教师教育理论、德育原理和比较教育学等多个稳定而又富有特色、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的研究方向。主要培养基础理论厚实、专门知识系统、研究能力强的从事教育研究、教育管理和教育学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中南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于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已经形成课程与教学论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史、各级学校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各类学校教育课程与教学论、专门学科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等稳定而又富有特色、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的研究方向。主要培养基础理论厚实、专门知识系统、研究能力强的从事教育研究、教育管理和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学位授权点自创建伊始,即注重学术队伍建设,已经基本建成一支与学科建设方向相适应、以博士为主体、结构合理、实力雄厚、专职兼职相结合的中青年学科队伍。 在学术研究、研究生培养、队伍建设和条件建设等多方面,本学位授权点已经形成“七并重” 特色:修业与进德并重,人文与科学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基础与前沿并重、传统与现代并重,中学与西学并重,区域与国际并重。 在多个学科方向初步形成研究特色,如:从哲学立场审察、分析与解释(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特别是中国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从文化理论与经济理论探索(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运用哲学、经济学与社会学理论探讨(高等)教育史发展规律;从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构建创新教育与创新教学理论,再以创新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探索(高等)课程与教学创新理论与实践方案等等。这些研究领域和学科队伍的特色进而影响着研究生培养,三者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

东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40106)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坚实的高等教育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现代教育与管理的技能与方法,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后能在高等教育及相关领域独立开展教学、研究、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二、研究方向 1.高等教育理论 2.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 3.教师教育 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5.高校公民与道德教育 三、修业年限 硕士生修业年限为2-3年,基本修业年限为2年。其中生源为跨专业、同等学力以及非全日制硕士生的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 四、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 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发展方向课的学分不少于20学分。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并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 五、培养方式 1.硕士生培养中课程学习与论文研究并重。 2.每位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通过阅读本专业的必读文献,夯实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在第2学期期末之前至少提交二份书面文献阅读报告。 3.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并应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完成。 4.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每个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由3~5人组成,配合导师,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 六、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硕士生培养实行讲授与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研讨方式在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3.考核方式 (1)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除实践类课程可以采取考查方式进行考核外,其他课程一律以考试的方式进行。考试可采用笔试、口试、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 (2)课程考核采取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撰写文献阅读报告、实验报告和调查报告等形式进行过程考核,以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期末考核。 (3)学科基础课除一门课程将在学期末实行闭卷考试之外,其他主要以撰写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考核;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以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期末考核。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环节侧重于对硕士生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训练,培养硕士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学位论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研究计划、开题报告、论文进展报告和论文评阅与答辩等。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各个环节,并通过论文答辩后记3学分。 1.研究计划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并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制定研究计划,提交学院研究生秘书处备案。

深圳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人才培养】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经济特区背景,培养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掌握扎实、系统的高等教育理论知识,具有健全的人格、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能胜任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及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包括高等教育管理和高等教育理论两个主要研究方向。 1. 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方向,着重研究高等教育政策、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评估与战略、高等教育投资与效益,特别是研究广东省、深圳市及市内高等院校的高教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和比较深港高等教育政策与投资问题,为有关部门的高等教育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 2. 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方向,着重研究高等教育基本原理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相关理论,探讨高等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考察中外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历史,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理论体系。 三、学习年限 本学科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若研究生学位课平均成绩达到85分以上、指导教师确认有能力提前完成学位论文,可申请提前半年毕业。 四、培养方式 本学科实行以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外学术资源的开放式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论文工作、社会实践)相结合,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在研究中学习。 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在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至少发表一篇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或以导师为第一作者的第二作者,第三及其后作者名次一律不计),或完成相当水平的研究报告、政策咨询报告,或取得相当水平的科研成果。 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研究生中期考核,中期考核通过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

苏州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苏州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国民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展积极作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的科学研究人才、工程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等学校师资。具体要求如下: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年轻一代;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掌握本门学科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实践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了解本门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动向,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作风。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书刊的阅读,并能撰写论文摘要。 4、具有健康的体能。 二、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在职硕士生的学习年限不超过五年。优秀硕士生提前完成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者,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正常情况下不能按时毕业者作结业处理;如遇特殊情况,由硕士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院长审核、研究生部批准,可延长学制一年。 三、培养方式 1、培养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和教研室(研究室(所))集体培养相结合。指导教师应教书育人,引导他们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道路,硕士生要虚心学习,积极进取,尊敬师长,教学相长。 2、对硕士生的培养应贯彻课程和论文并重的原则,硕士生既要学习系统理论,也要进行较深入的科学研究,特别是要加强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能力、活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3、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的思想教育、名家学者专题讲座相结合,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际,加强形势、政策、法纪、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教育。 4、对硕士生要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包括业务课、综合考试和思想政治表现、科研能

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6年1月修订) 一、专业概况 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研究院最早招生的硕士生研究生专业,199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本着“理论与实践结合”、“历史与逻辑统一”和“借鉴与创造并重”的原则,本专业注重加强学科建设,坚持以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推动和促进研究生教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学术影响。研究生培养注重基础理论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授予学位:教育学硕士。 往届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出版单位编辑、企业的人才管培工作、公务员等。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高等学校及教育管理和研究机构,培养从事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研究和有关教学工作的人才。 三、研究方向 1.高等教育原理 2.高等教育管理 3.高等教育与社会 4.高等院校改革与发展 5. 高等教育史/大学史 四、招生对象 招收具有本科学历的高校毕业生以及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优秀的同等学力人员。本专业接收推荐免试生。不接受单独报考者。

五、学习年限 学制三年。 六、课程设置 本专业准予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一般需修满32学分,非本学科及同等学力者为36学分。其中,A类课程即公共基础课7学分;B类课程即教育学学位课程4学分;C类课程即专业必修课程6学分;D类课程即选修课程15-19学分,其中,3-5学分须为跨一级学科选修课程。非教育学学士学位的硕士生需要在中期考核之前修读三门本科主干课程: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这三门课程的学习方式为自学,考核方式为开卷考试,考试时间在第三学期末。这三门课程不计学分。 A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 三门中选修一门 (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1学分) 英语(4学分) B类: 教育导论(2学分)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2学分) C类: 高等教育原理(2学分) 中外大学发展史(2学分) 高等教育管理(2学分) D类: *教育科学的定量研究(2学分) *教育研究的质性方法(2学分) *教育社会学(2学分)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立志于高等教育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掌握高等教育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掌握并能够运用一门外国语,毕业后能独立开展高等教育研究,从事高等教育领域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 1. 高等教育原理 2. 高等教育管理 3. 高等教育政策 4. 高等教育评估 5. 教师教育研究 6. 比较高等教育 三、培养方式和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对少数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部分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与研究生培养状况,将培养年限缩短为2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总学分38分) (一)必修课 1、学位公共课(必修)(10学分) 俄语(下) 2.5学分 德语(下) 2.5学分 法语(下) 2.5学分 日语(下) 2.5学分 俄语(上) 2.5学分 德语(上) 2.5学分 法语(上) 2.5学分 日语(上) 2.5学分 计算机2学分 汉语5学分 中国概况3学分 马列原著选读1.5学分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5学分 应用英语(口语)1学分 综合英语(下)2.5学分 应用英语(翻译)2学分 应用英语(写作)2学分 综合英语(上)2.5学分

2、学位基础课(必修)(9学分) 教育研究中的定性方法2学分 教育研究中的定量方法1学分 高等教育史3学分 高等教育原理3学分 3、学位专业课(必修)(10学分) 学术前沿专题讲座1学分 高等教育管理学3学分 专业英语1学分 大学课程与教学3学分 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3学分 (二)选修课 1、专业选修课(选修)(4学分) 教师教育研究1学分 高等教育评估2学分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学分 劳动力市场分析1学分 高等教育经济学2学分 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2学分 教育人力资源管理1学分 高等教育政策2学分 大学生发展与管理2学分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2学分 高等教育社会学2学分 2、跨学科或跨专业课程(选修)(2学分) (三)实践与科研训练 (四)学术讲座 五、科研成果要求 1.科研工作量累计40学时或深入教育实践单位不少于40学时(1学分; 2.社会研究型实践(或教育研究型实践)不少于2周; 3.参加学术讨论或听取学术报告至少30次(1学分); 4.公开发表(含录用)学术论文至少2篇(排名第一) 六、中期考核 除了研究生院规定的考核内容(课程成绩审核、科研能力审核、开题报告审核与政治思想品德审核)外, 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 由导师给出以下两方面的考评意见: 1)通过课程学习与承担课题研究任务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 2)论文开题前的研究准备状况。考核程序: 以研究所为考核基本单位, 形成研究所党政考核小组, 由教学秘书整理考核材料, 并报送学院与研究生院培养处备案。建立中期考核的评价、选拔与淘汰机制。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本学科情况介绍-中国在职研究生招生网官网 教育学现为广州大学重点学科、广州市重点扶持学科。1995年获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获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高等教育学、教育学原理、学前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5个二级学科6个研究方向。 本学科的首席学科带头人为刘晖教授。学科成员49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26人,有博士学位者15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2名,广东省思想宣传战线“千百十人才”培养对象2名,广州大学教学名师2名。学科带头人在国内相关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刘晖教授是中国高教学会教育管理研究会理事、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教育规划与政策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其他方向带头人均有全国或省的相关专业委员会兼职。 经过长期累积,本学科形成了依托合作、凸现应用、交叉研究的科研特色,突显了本土化、应用性和综合性。在地方院校发展战略与办学特色、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珠三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广东省学前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课程改革的文化分析等研究领域形成了优势,在国内相关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 学科成员科研能力较强,团队合作良好。近五年来,公开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权威刊物《教育研究》上5篇,《课程·教材·教法》上4篇);出版各类科研著作20余部。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3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4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9项),纵向经费164.1万元;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5项,经费53万元;国际合作项目2项,经费10.50万元。获得各级科研成果奖20余项,其中,国家教育部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学术型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品行端正,身心健康;能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具有相邻学科的有关知识;了解国内外教育理论发展最新成果,具备独立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够胜任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机构、教育培训机构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教育管理工作,成为适应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培养方式-中国在职研究生招生网官网 本专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以公共学位课、一级学科学位课、二级学科指定选修课和任选课的学习为主,辅以自学和研讨会等学习形式,并适当参加与本专业有关的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学术活动和业务实习。在达到一定的学习要求的基础上,需进行学位论文开题和中期报告的撰写。此外,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在公开出版的教育学术刊物上发表论(译)文1篇以上(含1篇)。

高等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方向) 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高等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培 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上进、功底扎实、具有社会责任感、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其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 2.系统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国内外理论研究及学校实践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胜任实际教学工作并具有独立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体格、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3年,最长不超过4年。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年半。科研实践及毕业论文为一年半。 三、研究方向 1.教学原理 2.课程原理 3.小学学科教学原理(语文、数学)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设置包括学位课、非学位课和实践环节三大部分。应修总学分34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10学分,专业学位位课10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选修课12学分。入学前CET-6考试成绩达到425分以上或取得CET-6合格证书的研究生免修英语读写和英语听说课程。 (一)必修课 1.公共学位课(10学分) (1)自然辩证法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二选一) 2.5学分(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5学分(3)英语 6学分 2.专业学位课(10学分) (1)教育学原理 3学分 (2)学习理论 3学分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2学分

(4)课程与教学论专题研究 2学分 (二)选修课 1.方向选修课 (1)教学原理方向(10学分) 教学原理 3学分 教学设计与教学技术学 2学分 学科教学论(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美术、音乐) 3学分 国外教学理论流派 2学分 (2)课程原理方向(7学分) 课程原理 3学分 课程设计与课程评价 2学分 国外课程理论流派 2学分 (3)小学学科教学原理方向(语文)(7学分) 小学语文教学原理 3学分 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 2学分 小学语言教材研究 2学分 (4)小学学科教学原理方向(数学)(7学分) 小学数学教育学 3学分 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 2学分 数学教材理论 2学分 (5)任意选修课 教学思想史 2学分 教育心理学问题研究 2学分 教学艺术论 2学分 教学测量与评价 2学分 基础教育改革实验 2学分 中小学课程问题研究 2学分 (三)补修课程 随本科生修读或安排集中授课,并参加考试或考查。补修本科课程成绩必须达到学校本科教学规定的合格要求并记入成绩档案,但不记学分。补修课程为: 1.中国教育史 2.外国教育史 3.教育与心理统计学 (四)实践教学

(调)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学一级学科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培养方案(2012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能遵循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系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国内外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能运用教育科学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教育类外文专业文献;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后能在教育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基本年限为3年。优秀研究生最多可提前一年毕业,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含休学)。 三、研究方向 1、教育学原理 本方向以教育领域中的现象及规律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教育学基本理论为指导,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依据。 (1)教育基本理论 (2)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研究 (3)德育原理与改革 2、课程与教学论 (1)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 本方向以各学科课程与教学所涉及的共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它区别于各学科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特点是,不局限于研究某一学科领域内的课程与教学问题,而是各个学科的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从总体上探讨课程与教学的一般规律和理论。 (2)学科课程与教学论 本方向主要包括体育课程与教学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美术课程与教学论、书法课程与教学论等方向。用现代教学理论和新的思维方式阐述各学科教学的现象及规律,从不同的层面与角度深入把握各学科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各种关系,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研究问题的能力。

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开展的、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开展需要的高等教育研究与管理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坚持党的根本路线,热爱祖国和人民,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 2、系统掌握高等教育学科领域的专门知识,奠定扎实的理论功底,树立严谨治学做事的态度和作风;熟悉本学科国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开展趋势;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从事高等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和高等教育管理能力。 3、具有安康的体魄和心灵。 二、研究方向 1、高等教育与社会开展 2、高等教育经济与管理 3、高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4、高校人力资源管理 5、国际高等教育比拟研究 三、学习年限与学分 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总学分为36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程学分为11学分;专业学位课程15学分;限定选修课程2学分;任意选修课程6学分;教学实践与管理实践2学分。 四、课程设置

(一)学位课程 (二)指定选修课程〔根据研究方向设置〕 (三)任意选修课(指定选修课可作为非本研究方向学生任意选修课)

五、教学与管理实践 研究生得参加教学实践或管理实践。参加教学实践者由指导教师安排课程及教学容,时间在第3、4学期,成绩合格者,计算2学分。 参加管理实践者,可安排在本校及本院部门进展实际管理锻炼。时间地点由导师决定。成绩合格者〔由见习单位鉴定〕,计算2学分。 六、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本专业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安排在第4、5学期进展,累计时间为4周。调查研究开场前必须导师指导下拟订方案,完毕时应该撰写调查报告,由导师评定成绩。 调查研究的形式可以是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参加学术会议等。 七、科学研究与硕士论文 1、本专业研究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完成6篇课程论文,2篇学年论文,其中应该 至少有4篇论文在专业公开刊物上发表。 2、本专业研究生至迟应该在第4学期末确定学位论文题目,通过学位论文开题 报告,并订出学位论文工作方案。 3、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学术水平的要求为: ①论文选题应该有较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②必须掌握本论文所涉及的问题的国外研究动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 有一定创造性〔有新见解〕。 ③论文构造合理、层次清楚、观点正确、论据充实、逻辑严密、语言精练、 引文规。

北京工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北京工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硕士 一、学科简介 其他单位略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拥有一支老中青结合、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1人,副高级职称人员7人,硕士生导师4人。近5年来承担北京市教委、学校科研(及教研)项目十余项,出版电视教材和专题片多部,出版专著及教材2部,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并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已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的硕士研究生,为了大力推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高等教育研究所制订了专门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实习基地,夯实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和论文环节基础,确保培养质量。 二、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技术人才。具体要求为: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学科教育或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4.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5.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三、培养目标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应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做好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并聘任有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 四、学习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教育硕士基本修业年限为2 年,最长修业年限为3 年,最后半年回原单位实习,并结合本职工作撰写学位论文)。不允许提前毕业。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按一年半时间安排课程学习。课程设置以宽、新、实为原则,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 1.必修课程 (1)公共必修课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 教育学) 适用专业: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案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 一、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具有良好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较高的教育学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教案、研究、管理能力的专门人才。其具体要求是: .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 .系统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教育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律与政策、教育史、课程与教案论等方面的教案、科研或相关管理工作的能力。 .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二、研究方向 (一)教育学原理 .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 .德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基本理论 (二)课程与教案论 .课程论 .教案论 .教案心理学 (三)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四)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五)比较教育学 .基础教育比较研究 .教师教育比较研究 (六)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管理 .高校德育 (七)教育经济与管理

.教育经济学 .教育管理学 .教育法律与政策 三、修业年限、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 修业年限为年。 总学分不低于学分,其中公共课程(含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英语)学分;学科基础课程学分;专业主干课学分,选修课至少学分;专业英语课学分;教案实践学分。 完成规定的总学分、文献阅读、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并考核合格,准予毕业,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 四、培养方式 .培养环节 ()文献阅读。充分发挥文献阅读在夯实硕士生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中的作用。各方向硕士生都要研读本方向的经典文献,阅读和考核要求是通过通读,能够对教育学发展史、基本理论与理论脉络、学术流派及主要观点有基本了解,并就一些重要内容和学术观点有独立思考。经典文献阅读力求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以课内阅读督促课外阅读。 ()学习与研究计划。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制订个人学习计划和研究计划,计划制定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完成。 ()课程学习。该环节注重硕士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可根据本人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课程学习时间,在申请论文答辩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分。 ()论文工作。该环节侧重于对硕士生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训练,培养硕士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制订论文研究计划,尽早进入论文研究阶段。 ()实践教育。该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关注实践、立足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的态度和能力。采取丰富多样的实践教育形式,将实践教育贯穿于硕士生培养全过程,充分发挥实践教育的全面育人功能。 .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在充分发挥导师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发挥集体智慧,拓宽硕士生的学术视野;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努力体现“尊重教育”理念,引导和促进研究生的自主和个性化发展。研究生指导小组由导师及本专业或相关学科专业的教授、副教授组成,由本专业或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担任组长。 对研究生的培养,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方法。 五、课程学习与考核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现代教育技术方向)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现代教育技术方向)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现代教育技术方向)研究生培养 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具体要求为: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二)具有扎实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设计理论知识,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较好地掌握新信息技术及教学资源开发技术,具有较强的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胜任基础教育的教学科研、媒体开发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 (三)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四)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五)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其中第一年主要是课程学习,第二学年进行研究性教学实践活动与论文写作,实践教学和论文写作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半年。 三、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具体为:学位基础课程6门,共12学分;专业必修课程4门,共10学分;专业选修课程3~5门,共6学分;实践教学8学分。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详见附表。 补修课程: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入学后,应补修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

高等教育学培养方案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硕士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培养能够遵循党的基本路线,在高等教育学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和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能力,能在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等文化教育机构及其他相关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坚持专业方向与学生发展的结合,强调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建立自己的成长档案,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坚持“学”与“术”之间的结合,强调掌握本学科的核心知识,强调学习者具备以下核心能力: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批判反思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判断能力、鉴赏与包容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 二、专业方向 1、高等教育理论与历史 2、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 3、高等教育管理与政策 4、课程教学与人的发展. 三、教学计划:公共课程 1、全校公共必修课程:(9学分) 1)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第一学期,3学分)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第二学期,2学分) 3)第一外国语(第一、二学期,共4学分) 2、全院必修课程:(9学分) 1)教育学导论:理论、制度与历史(第一学期,3学分) 2)教育研究过程与方法(3学分) 3)教育技术学基础(第一学期,2学分) 4)讲座课(1学分) 3、限选和任选课程:(20学分) 专业课程按4个专业方向分为4组: 1)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历史方向 高等教育原理(必修) 教育史类课程(必修一门) 教育哲学类课程(必选二门以上) 教育社会学类课程(必选二门以上) 研究方法类(必选其中一门) 发展与教育心理类(必选其中一门) 2)高等教育的国际与比较方向 高等教育原理(必修) 教育史类课程(必修一门) 国际比较教育类课程(必选二门以上) 教育哲学类(必选一门) 教育社会学类(必选一门)

清华大学高等教育经济与管理培养方案

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适用学科、专业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管理学门类〕•教育经济与管理〔二级学科,专业〕 〔二〕学习年限 2-3 年 〔三〕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需获得的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27分,其中公共必修课5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 学科专业要求不少于19学分。 1、公共必修课程〔5学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至少选1门,≥3学分) •自然辩证法(文科类) (6061.0053) 3学分 (考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 (7061.0483) 3学分 (考试) (2)第一外国语(基础部分) (6064.0012) 2学分(考试〕 2、学科专业课〔不少于19学分〕 1) 基础理论课〔10学分〕 •教育研究基 础 (*********) 2学

分 (考试) •组织理论与教育管 理 (7061.0373) 2学分 (考试) •教育研究方 法(7061.0352) 2学分 (考试) •心理学专题研 究 (7061.0342) 2学分(考试) •比较教育研 究 (7061.0362) 2学分 (考试) 2) 专业课〔≥9学分〕 •学校管理理论与实 践 (7061.0622) 2学分 (考试) •高等教育 学 (7061.0323) 2学分 (考试) •公共经济 学 (8059.0373) 3学分 (考试) •公共政策分

析(7059.0193) 3学分 (考试) •社会心理 学 (8061.0402) 2学分 (考试)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题研究(8061.0602) 2学分 (考试) •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 能(8061.0612) 2学分 (考试) •第一外国语〔专业部分〕 (6999.0011) 1学分 (考试) •中外教育史研 究(7061.0332) 2学分(考试) •比较德育专题研 究(7061.0602) 2学分 (考试〕 •教育统计 学(8061.0622) 2学分 (考试) •管理经济 学(7051.0133) 3学分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西安理工大学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部

目录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专业 (1) 西安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5)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 (7)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8) 高等教育学学科................................... ............. . . (10)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 (11) 计算数学学科 (12) 应用数学学科 (14) 光学学科 (16) 力学学科 (18) 物理电子学学科 (20) 应用化学学科 (21) 机械工程学科 (22) 光学工程学科 (24)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 (26)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 (28)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 (30)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 (32) 电路与系统学科 (3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 (35) 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 (36)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 . . (3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 . (40)

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 ................. .(41) 土木工程学科 (43) 水利工程学科 (45) 农业水土工程学科 (48)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 (49)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 (50) 区域经济学学科 (51) 金融学学科..................................................... . .(53) 国际贸易学学科............................................... . (54)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55) 会计学学科 (57) 企业管理学科 (58)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 (59) 设计艺术学学科 (61) 制浆造纸工程学科(印刷工程) (62) 食品科学学科(包装工程) (64) 印刷包装技术与设备学科 (66) 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 (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