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 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

同步练习

1.制作等高线地形图时,选择等高距的主要依据是( )

A.绘图纸张的大小 B.地形海拔的高度

C.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D.地形相对高度

2.下列有关等高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的海拔都相同

B.等高线往高处凸出的是山脊

C.陡坡的等高线稀疏

D.等高线往低处凸出的是山谷

3. 在山区常有河流流过的地形是( )

A.山谷 B.山脊 C.陡崖 D.鞍部

4. 图中M的最高海拔( )

A.低于700米 B.低于600米

C.高于800米 D.高于700米,低于800米

5. 读世界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图中①②所表示的地形分别是( )

A.高原、山地 B.平原、山地 C.高原、平原 D.丘陵、高原6. 下列表示海拔高度的是( )

A.我校教学楼的高度约12米

B.河南开封段“地上河”的高度约为7米

C.三峡坝上水位为154.4米

D.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8844.43米

7. 图中A、B两点的相对高度是( )

A.300米 B.400米 C.500米 D.600米

8. 如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图中山峰a的海拔高度可能为( )

A.130米 B.180米 C.150米 D.210米

9. 图中数码表示地形正确的是( )

A.①—鞍部 B.②—山顶 C.③—陡崖 D.④—山谷

10. 在等高线图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等高线越疏,坡度越缓

B.等高线凸向高处的地方是山谷

C.同一条等高线上的两点,海拔肯定相同

D.等高线凸向低处的地方是山谷

11. 学会使用各种工具和材料,按照___________完成模型制作;学会用_________________表示地形特征。

12.通过制作模型,可以培养______事物、_______问题、_______问题的能力。13.所用器材有湿泥土或_______、尺子、牙签、细线或细______、盛水小容器、水粉颜料。

14. 湿泥土是用来制作“_______”模型;牙签是用来在“山体”表面不同高度处做上________并标出________;细线或细钢丝是用来将“山体”____________。15.通过制作______________模型,不仅能加深理解地形图,还能培养我们大脑中的空间感。

16. 相邻两条等高线的垂直距离叫____________。各等高线之间距离越大,地形坡度越______;等高线分布越密集,地形坡度越_____,但各等高线之间的等高距总是________的。

17. 能够在纸面上表现出地形起伏的地图称为_________________,图中线条代表实际地形在该处的________(选填“绝对”或“相对”)高度,每两条等高线之间的差值__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18. 读图回答:

(1)地形名称:A_________;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

(2)A位于B的________方向,相对高度为____米。

(3)小河的流向大致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C、D两处爬到A处,比较省力的是______处,原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地形部位名称:

①_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2)乙河干流流向大致是________。

(3)甲村所在虚线区域内的地形类型是_______。

(4)该地区如果发展旅游业,①②③④中适宜攀岩的地点是_____,适宜漂流的地点是______。

20. 根据如图,完成以下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

D.________;E.________。

(2)在这幅图中,最高点的海拔至少在________米以上。

(3)如果要从A、B两处爬山,则选择从______处爬山要容易些。

(4)B处建有一座钟楼,那么A、C、D三处中最可能看到B处钟楼的是______。

21. 活动:写出用橡皮泥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的过程并在下边的空白处粘贴你所画的等高线地形图。

参考答案:

1---10 CDADC DABCD

11. 制作流程等高线地形图

12. 观察分析解决

13. 橡皮泥钢丝

14. 山体记号高程水平切开

15. 等高线地形

16. 等高距缓陡相等

17. 等高线地形图绝对相等

18. (1) 山顶鞍部山谷山脊

(2) 西北 32

(3) 自东北向西南

(4) C C处等高线稀疏坡缓,D处的等高线密集坡陡

19. (1) 山顶山脊山谷

(2) 自北向南

(3) 平原

(4) ④③

20. (1) 山谷陡崖

(2) 400

(3) B

(4) A

21. 答:(仅供参考)【实验过程】1.先用橡皮泥捏出山的主体,再用小刀等工具塑造出陡坡、缓坡、山顶、山谷、鞍部、陡崖。2.分别用两根竹签从山体模

型的两个山峰顶部穿孔至底部。3.以桌面为“海平面”,用刻度尺量出山体模型的“海拔高度”,并根据一定的等高距用水彩笔描绘出山体模型的等高线,再用小刀沿着等高线对山体进行水平切割(本实验的山体模型高度为5cm,以1cm为等高距,对山体模型进行切割,切为5个部分)。4.将切割好的山体模型分层展示到白纸上,从最底层部分开始,沿橡皮泥的切割线进行等高线绘制,绘制完后,将其取走,对其上一层进行绘制,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等高线绘制完成。按橡皮泥的形状绘制出等高线。每次绘等高线时两孔对齐,据此画出等高线地形图。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3.7地形和地形图学案设计(含答案)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 〖要点整理〗 1.地形的类型: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等。 2.地形的变化: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是使地表起伏,形成高山、高原、深谷;外力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而持久的,外力作用主要是‗‗‗‗‗‗‗、‗‗‗‗‗‗‗、‗‗‗‗‗‗‗、‗‗‗‗‗‗。就全球而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居主导地位,而局部地区,外力作用也可能居于主导地位。 3.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等高线地形图: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等高线较密处为陡坡,等高线较疏处为缓坡。 〖例题解析〗 〖例题〗珠穆朗玛峰顶部酷似尖尖的金字塔,形成这种山峰外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板块碰撞 B.风力作用 C.流水作用 D.冰川作用 分析与解答: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全球而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居主导地位,而局部地区,外力作用也可能居于主导地位,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内力的作用,但是珠穆朗玛峰的顶部外形酷似金字塔,这是外力的塑造,即冰川的作用。 〖巩固基础〗

1.有关地形变化的正确说法是 ( ) A.地形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力量作用的结果 B.地形的变化只发生在陆地部分 C.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D.风吹雨淋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不平 2.以下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风沙 B.流水 C.火山 D.冰川 3.下列对五种陆地地形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面广阔平坦的一定是平原 B.地面连绵起伏的一定是山地 C.高原和丘陵相对高度都比较大 D.盆地是周围高、中间低的地形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 B.内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 C.外力作用总是在地形形成后起作用 D.任何地形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5.石灰岩地区形成溶洞的原因是() A.火的作用 B.流水的作用 C.风力的作用 D.地震 6.黄山顶部的飞来石,主要受()的作用 A.风力 B.流水 C.火山 D.冰川 7.造成埃及狮身人面像破坏的主要外力是() A.风 B.流水 C.冰川 D.海浪 8.下列地形变化由于生物作用直接引起的是() A.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 B.大堡礁(珊瑚礁)的形成 C.风蚀蘑菇的形成 D.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9.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某种外力作用的结果,这种外力作用是() A.风化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砂石沉积作用 D.冰川搬运作用 10.下列地形类型的形成与流水冲刷有关的是() ①珠江三角洲②雅鲁藏布大峡谷③冰斗谷④流动沙丘⑤黄土高原的破碎地表⑥三峡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②⑤⑥ D.①③⑤ 11.我们通常把“海拔高度大,而相对高度小”的地区称为( ) A.山地 B.高原 C.平原 D.丘陵 12.[2015宁波]下列地形变化主要是由流水作用引起的是( )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人类的家园_地球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2同步测试新版浙教版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2) [学生用书B36] 蔭知讯斷理 1地形的变化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 ?外力作用 (1)来 源: —风力_、—流水_、—冰川__、波浪、生物等。 ⑵影响:—缓慢—而持久的。 ⑶作用:—削低高山__,—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3?内力作用主要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高原,对地形形成起主导作用。 R务雇集別| 【夯实基础】 1下列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C ) A. 风B .流水 C.移动的沙漠沙丘 D.美丽的水库大坝 3. 造成埃及“狮身人面像”破坏的主要外力是 (C ) A. 流水的侵蚀作用B .流水的搬运作用 C.风化和风蚀作用 D .冰川的侵蚀作用 4. 黄山顶部的飞来石,形成的众多原因中不包括的是(C ) C.火山D .生物 A.流动的岩浆 B.迷人的溶洞

A. 风力B .流水C .火山D .冰川 5. 下列地形变化属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是(B ) A. 长江三角洲 B .杭州西湖 C.柴达木盆地D .喜马拉雅山 6?珠穆朗玛峰从古海洋变成世界最高峰,主要是由于受到(B ) A.外力作用B .内力作用 C.堆积作用D ?搬运作用 7.小明同学暑假里跟随父母到新疆旅游,其中最难忘的就是沙漠风光,有一群群载着游人的骆驼和一起一伏的沙丘,而且沙丘还会缓缓地移动。根据所学的知识分析沙丘移动的原 因是(C ) A.流水的侵蚀作用B .流水的搬运作用 C.风力的搬运作用D ?冰川的侵蚀作用 &下列地形变化是由于生物作用直接引起的是(B ) A. 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 B. 大堡礁(珊瑚礁)的形成 C. 风蚀蘑菇的形成 D. 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9?在干旱地区,对地表影响最大的外力因素是—风沙—作用;在湿润地区,__流水__作用 对地表形态影响最大。 10. 地表形态的改变,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使地表__起伏—,而外力作用使地表平坦。 11. 如图3-7- 9所示是常见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地貌,叫风蚀蘑菇。试回答下列问题: 图3-7 —9 (1) 这种地貌是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 (2) 你还能举出一个在这种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形状吗?风蚀城堡或沙丘。 12. 来自地球内

3【七年级科学教案精选】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5-7节

教师一对一个性化教案

(1)全球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六大板块组成,它们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的原因。 (2)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海沟、岛屿),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一般位于板块张裂处 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一般位于板块碰撞处。 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印度洋板块俯冲,亚欧板块被抬升 阿尔卑斯山: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位于印度洋板块 地中海在缩小: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两大板块相互碰撞,靠近 红海在扩大: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两大板块相互张裂,离开 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极不稳定,因此多地震。 大西洋的形成:大西洋处于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的张裂地区,在板块的张裂地区易形成裂谷和海洋。 1.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与论证,找到了大陆漂移的证据。下列哪一现象不能作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A.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凹凸吻合 B.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分布有海牛、鸵鸟等相似的生物 C.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岩层中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 D.人们在南极洲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煤炭 2.下列关于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 A.按板块构造说,地球岩石圈可分为六个板块 B.六个板块的运动目前还在缓慢地进行 C.大陆漂移是由于板块运动形成的 D.从现象上看,大陆在海洋上漂移分离 3.裂谷和海洋往往形成在( ) A. 板块碰撞处 B. 板块张裂处 C. 板块的内部 D. 板块的边界 4.下图是恐龙化石形成过程,与恐龙化石形成密切相关的地理现象是() A.地震B.地球自转运动C.人类活动D.地壳变动 5.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火山、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的地方。请回答下列问题: (1)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它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两大板块的交界处。 (2)全球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和两个地区,这两个地区正是各大板块的交界处。 6.板块构造理论把地球的岩石圈分成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上,板块的和

3 地形和地形图 教学设计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3.7地形和地形图教学设计

讲授 新课一、地形的类型 1、地形: 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形成的各种形态。 2、陆地的地形: 陆地地形主要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五种类型。 3、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 (1)海拔高度: 海拔高度也称为绝对高度,简称为海拔,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 的垂直距离。 海拔的起点是某海平面。 (2)相对高度: 相对高度是指两个地点的绝对高度(海拔)之差。即地面某点到另一点 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的起点是不固定的。 (3)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比较: 活动: 读图: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等不同地形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各种地形是 学生生活中 经常碰到 的,但具体 的类型分属 于不是很清 楚。 五种类型的 陆地地形与 海拔高度有 关,故先介 绍海拔和相 对高度,以 助学生理解

4、各种陆地的地形特征: (1)山地: 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并且相对高度超过200米。 (2)高原: 高原海拔一般在500 米以上,顶面平坦宽广。 (3)丘陵: 丘陵海拔一般在200~500 米,地面起伏和坡度都较缓,相对高度一般在100 米以下。 (4)平原: 平原海拔一般在200 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很小。各种陆地地形的类型由高到低依次介绍: 山地特征及图片有助于学生直观感知和理解 高原特征及图片,使学生纠正“高”的不足认识,知道高原是整体高但顶部还是平的。 丘陵有起伏

(5)盆地: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平。 (6)五种陆地地形的比较: 根据各种陆地地形的基本特征,说一说你家乡的主要地形是什么? 二、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1、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用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附视频) 2、等高线地形图的功能: 等高线地形图是一种能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用等高线在地形图上表示地貌,不仅能正确反映地面的高低起伏、山脉走向、山体形状、坡度大小和山谷宽窄深浅等,而且能清楚显示一定地区的山势总貌。有小山包等 平原的特征主要是“平”,但也有一定的起伏 盆地如“盆”周围高中间低的特殊地形, 表格形式比较有助于记忆 讨论有助于了解本地的基本地形

2022年初中科学同步讲义(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3章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教师版)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知道主要的地形类型,能说出主要地形类型的特点。 2.了解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能根据当地情况说出一 至两种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形特点。 3.能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判读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能举 例说明等高线地形图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 4.知道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并能绘制一幅简单的 等高线地形图。 解读1:五种陆地地形的形态特征,常以选择 题形式出现,难度较小。 解读2:等高线的特点,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常以选择题、解答题形式出现,难度中等。 解读3: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形式出现,难度不大。 知识点01 地形的类型 地球的陆地:表面有的雄伟高大、错落有致;有的广阔平坦起伏和缓;还有的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形态各异。 (一)地形的类型 人们根据海拔和形态特征的差别,将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二)各种地形的特点 地形 类型 主要特征 海拔 地面起伏 平原 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广阔平坦,起伏很小 高原 较高(一般在 500米以上) 起伏不大,边缘陡峻,顶面平坦宽广 山地 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坡度较陡 ,沟谷较深,相对高度超过200米 丘陵 较低(一般在200~ 500米) 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平 【即学即练1】有关高原和盆地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原的海拔都比盆地高,盆地内部的相对高度都比高原内部小 B.高原和盆地内部的相对高度不大,盆地外围与内部相对高度大 目标导航 知识精讲

C.高原的海拔都比盆地低,盆地外围的相对高度都比高原内部大 D.高原和盆地外围的海拔很高,高原内部的相对高度都比外缘大 【答案】B 【解析】A C、盆地的海拔有的比高原高;故A C错误; B、高原和盆地内部的地势相对平缓,而盆地是内部相对外部要低;故B正确; D、高原的外围海拔没有内部海拔高;故D错误; 【即学即练2】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形是() A.盆地 B.山地 C.高原 D.平原 (2)图中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A.100米 B.300米 C.600米 D.700米 【答案】(1)B (2)B 【解析】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丘陵海拔较低,地面有起伏,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辽阔。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陡峻,沟谷较深。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坦荡,边缘比较陡峻。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一般海拔在200米~500米,起伏不大,坡度和缓的是丘陵。 (1)、根据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判读,该地海拔大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确定图示地形是山地。ACD 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2)、根据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判读,B地的海拔是700米,A地的海拔是1000米,图中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000-700=300米,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知识点02 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一)等高线地形图 (1)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 (2)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在分析等高线图时,能根据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想法。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陆地的五种地形及其分布。 2.知道等高线的定义。 3.学会读等高线图,能根据等高线图说出相应的地形。 4.学会描述外力作用,如风等是如何“塑造”地形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与同学们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对大自然产生兴趣。 STSE: 知道不同的地形对于人们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认可地球环境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事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学会读等高线图。 难点:学会读等高线图,能根据等高线图说出相应的地形并进行应用。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5分钟) “你能认出这是哪里吗?”课件播放某某大草原、某某、珠穆朗玛峰。 提问:同学们,看完刚才老师所展示的几X图片后,你们有什么感觉? 没错,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表面陆地的类型,简称地形。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1.地形的类型 提问:有哪几种类型的地形?

呈现: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五种类型。 猜地形游戏,提问学生是如何进行判断的?请学生起来回答,根据学生讲述的地形进行补充。让学生在书上画出。 在讲了山地的特点后,给学生介绍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区别。 ①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作海拔或绝对高度。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作相对高度。 提问:海拔与相对高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海拔永远是以海平面为基准,相对高度因比较点不同而不同。) 2.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过渡:地球表面高低起伏,拥有多种多样的地形,那我们应该如何在平面地图上表示出山峰等地形来呢?(学生应该能回答出:等高线图)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种能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概念及其特点: 定义:等高线是在地图上,把陆地某某拔相同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来表示地形的起伏的图。 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模型并指图讲解,学生观察,初步认识等高线。让学生据图找等高线的特点: 等高线的特点为: (1)均为闭合曲线; (2)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高度相等;

2019-2020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习题精选第五十五篇

2019-2020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习题精选第五十五篇 ?第1题【单选题】 地面上某一地点的绝对高度M,和另一地点与该点的相对高度N比较( ) A、M一定大于N B、M一定等于N C、M可能小于N D、M一定小于N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分层设色地形图中,白色代表的是( ) A、高原 B、平原 C、积雪 D、丘陵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我国吐鲁番盆地最低处海拔﹣155米,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是( ) A、9003.13米 B、8693.13米 C、8848.13米 D、9158.13米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读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

游人站在哪个位置能清晰观察到“鞍部”地形?(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如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回答 乙地多山区地形,该地高海拔处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A、风光旖旎,滑雪胜地 B、开辟梯田,种植水稻 C、草原广阔,放牧羊驼 D、环境优美,发展科技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表示的地形是( ) A、山脊 B、山谷 C、鞍部 D、盆地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平原的颜色一般是( ) A、白色 B、黄色 C、蓝色 D、绿色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有关等高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 B、除陡崖外,等高线都是闭合的曲线 C、各条等高线均互相平行 D、表示海洋地形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蓝色表示的是( ) A、海洋 B、高原 C、山地 D、平原 【答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专题训练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1)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1) 1.常见的地形。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1)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高度。 (2)等高线密集处表示 _。 (3)等高线稀疏处表示。 (4)等高线重叠处表示。 (5)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表示。 (6)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为 (即等高线突出的部位相对称的地方)。 (7)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的地方为 (山谷水向中部集中)。 (8)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的地方为____ (山脊水向两侧分流)。 【夯实基础】 1.下列对五种陆地地形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面广阔平坦的一定是平原 B.地面连绵起伏的一定是山地 C.高原和丘陵绝对高度都比较小,相对高度都比较大 D.盆地是周围高,中间低平的地形 2.浙江省的地形,以哪两种为主体( ) A.高原、山地 B.高原、平原 C.平原、丘陵 D.丘陵、盆地 3.我们通常把“海拔高度大,而相对高度小”的地区称为( )

A.山地 B.高原 C.平原 D.丘陵 4.在地图上,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艾丁湖的注记为-155米,这指的是( ) A.盆地最低点低于周围陆地155米 B.低于当地平均高度155米 C.低于我国陆地平均高度155米 D.低于海平面155米 5.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这一地形特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为( ) A.为发展农、林、牧各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B.为交通运输提供便利条件 C.造成我国旅游资源匮乏 D.为农田耕作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6.制作等高线地形图时,选择等高距的主要依据是( ) A.绘图纸张的大小 B.地形海拔的高度 C.地形的相对高度 D.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7.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说法错误的是( ) A.等高线重叠部分表示峭壁 B.等高线凸向高处的地方是山谷 C.同一条等高线上的两点,海拔肯定相同 D.等高线凸向低处的地方是山顶 8.下列四幅等高线地形图中,A、B、C、D所在地形部位的名称为山谷的是( ) 9.读图3-7-1中图甲等高线上的字母与实际地形图乙上的字母,请填上对应的配对字母。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 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 1 .沙丘能在眼前缓缓移动的现象,是小科同学在新疆旅游时最难忘的沙漠风光。若从引起地形变化的 角度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2 .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千沟万壑的特征,主要成因是() 6 .构成我国地形分布骨架的是() A.气温变化的影响 B.风力的作用 C.流水的作用 D.生物的影响 A.风力侵蚀作用 B.风力搬运堆积作用 C.流水侵蚀搬运作用 D.流水搬运堆积作 A.风力 4.浙江省的地形主要是() A.高原、山地 C. D. A.河流 B.山脉 C.高原 D.盆地 7 .在等高线图中,说法错误的是() A.等高线重叠部分表示峭壁 C.同一条等高线上的两点,海拔肯定相同 8 .等高线凸向高处的地方是山谷 D.等高线凸向低处的地方是山顶 8.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表示的地形是() A.山脊 B.山谷 9.下列表示盆地的是() C.鞍部 D.盆地 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 , C.流水 D.生物 B,冰川 用 3.如图是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常见的一种地B.高原、平原 C.平原、丘陵 D.丘陵、盆地 5.下列等高线地形图中,点P 表示山谷的) (

10.当几条等高线重合成一条线时,则表示的地形是() A.盆地 B.山顶 C.山脊 D.陡崖 二、填空题(共5题;共19分) 11.地表形态的改变,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使地表_____ ,而外力作用使地表。 12.在干旱地区,对地表影响最大的外力因素是_____ 作用;在湿润地区,作用对地表形 态影响最大。 13.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常见的地形类型有平原、、山地、、盆地。 14.陆地地形主要有、、、和五种类型。 15.中间值大,四周值小的闭合等高线圈是_____ ;两座山峰之间相对比较平缓的部位是 ______ ;向等高线数值高处凸起的是______ ;向等高线数值低处凸起的是 ______ ;相邻几条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等高线越______________ ,坡度越缓;等高线越 _______ ,坡度越陡。 三、解答题(共5题;共32分) 16.读“我国东南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字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①_____ ,③。 (2)河流C、D中水能资源较丰富的是 _____ ,其原因是_______ 。 (3)如果要在图中小河上修筑一座水库大坝,建在(填“C”“D”或"E”)处最合适。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_《地形和地形图第1课时》参考教案2

《地形和地形图第1课时》参考教案2 课题.3.7地形和地形图(一)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1.知道主要地形的类型,能说出主工地形类型的特点。2.能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判读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能举例说明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等高线地形图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

们家乡的经济 发展有什么影响?提示.交通、旅游、特产等 思考.为什么山区公路多沿等高线修筑? 山区地势陡峭,往往造成公路的陡度比较大,行车不安 全。而沿等高线修筑可以使地形 相对平坦,减小公路坡度。 思考.用什么方法能把山峰表 示在地图上? 二、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 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等高线的疏密分别表示什么? 等高线疏的地方是缓坡,等高线密集的地方是陡坡 在等高线地图上如何认识山顶、鞍部、峭壁、山脊、山谷 等地形? 教学设计备注地形部位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顶 鞍部 峭壁 山脊 山谷 [课堂练习] 1.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较大,坡度较陡,峰峦高耸,

沟谷幽深的地形是( ) A.平原B.高原C.山地D.盆地2.等高线从低处往高处凸出的地方是() A.鞍部B.峭壁C.山脊D.山谷3.把地表高低起伏的特征反映在地图上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A.绘制平面图B.绘制等高线图 C.绘制政区图D.绘制旅游图 4.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⑴判断地形部位的名 称. A、_________ C、_________ D、_________ E、_________ ⑵山峰A和B哪个较高? 作业或活动设计. 作业本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1.地形的类型 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 2.等高线地形图 山脊山谷鞍部山顶峭壁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_《地形和地形图》学案1

《地形和地形图》学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及其反映的地面起伏状况; 2.掌握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部位的判断。 【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部位的判断 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及其反映的地面起伏状况 【教学器材】橡皮泥、牙签 【教学过程】: 一地形类型和等高线地形图绘制的知识准备: 1.【导学过程】地球的陆地表面并不是完全平坦的,它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不同地形共同构成的。 2.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等不同地形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1)海拔:地面上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地形类型海拔相对高度起伏程度平原 丘陵 山地 高原 盆地 3.学生活动:将三个大小不相同的硬币从小到大堆成一座“山”;然后俯视,将看到“山”画下来: 4.等高线是指将的各点连成的线。 5.在同一幅地图上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 二.等高线地形图绘制过程并总结不同的地形部位等高线的特点: 1.用橡皮泥制作山地模型并绘制等高线地形体 (1)四人一组用橡皮泥制作最简单的山地模型(要有陡坡和缓坡)。 (2)以1厘米的等高距在模型上用牙签画上等高线。

(3)采用俯视的方法,将看到的等高线画下来: 3.总结各地形部位等高线的特点: A .山顶: B .山脊: C .山谷: D .鞍部: E .峭壁(陡崖): F .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较 ;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较 。 等高线地形图就是指用等高线表示地面 的地图。 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指出A.B.C.D.E 各点所在的地形类型名称. 2.从A 坡到乙山顶和从F 坡到乙山顶,哪条线路更容易? 3.甲乙两山顶相对高度约为多少米? 四.活学活用 1.等高线从低处往高处凸出的地方是( ) A .鞍部 B .峭壁 C .山脊 D .山谷 2.把地表高低起伏的特征反映在地图上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A .绘制平面图 B .绘制等高线图 C .绘制政区图 D .绘制旅游图 3.以下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 A .风沙 B .流水 C .火山 D .冰川 4.下列对五种陆地地形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北▲↑ 1:10000 B ▲A C D E F 250 240 220 210 260 262 275

地形和地形图学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浙教版七上§3.7地形和地形图(2)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知道地形的形成是地球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外力对地形的影响,能说出几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形特点; 3、能描述影响地形变化的外力作用。 一、知识点梳理: 1、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主要是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内力和外力对地球地形形成的作用不同:内力作用使地面形成,使地表起伏加大,影响是阶段 性的。外力作用主要是高山,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具有的影响。 3、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全球而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居主导地位,而在局 部地区,作用也可能居于主导地位。 二、例题讲解 例题1、杭嘉湖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形成江南水乡特有的地形。影响这种地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冰川B.流水C.风力D.海浪 例题2、如图是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造成该地区地形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的沉积作用B.流水的侵蚀作用C.风力的沉积作用D.风力的侵蚀作用 例题3、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由于种种原因逐渐形成了现今特有的自然景观。关于黄土高原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B.黄土高原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 C.黄土高原生态问题有一部分是人为造成的 D.植树种草是解决黄土高原生态问题根本办法 例题4、2023年亚运会在杭州举行,其徽标称作“潮涌”,图形中含有钱塘江。钱塘江的江口呈喇叭形。造成这种地貌的外力因素主要是() A.流水B.风力C.生物D.冰川 例题5、阅读某校科学兴趣小组所做的两个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粗细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若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则会形成小沟谷。若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电吹风向里吹风。某同学想:风力不同,吹扬起的砂粒有什么不同呢?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后来发现:风力越大,吹扬起的砂粒越大。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1)实验一现象说明了________是湿润地区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2)由实验二可见,________是造成干旱地区地形的主要原因。 (3)下图是一位同学外出考察时拍摄的照片,你认为该地貌所属的类型是() A. 海蚀地貌 B. 冰蚀地貌 C. 风蚀地貌 D. 水蚀地貌 (4)下列地形地貌的形成,不能通过上述两个实验说明的有________(多选)。 A. 东非大裂谷 B. 喜马拉雅山 C. 马里亚纳海沟 D.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流动沙丘 E. 阿尔卑斯山脉的角峰 三、随堂练习: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人类的家园—地球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一地球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 同步练习 1 .制作等高线地形图时,选择等高距的主要依据是( ) C.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D.地形相对高度 2 .下列有关等高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的海拔都相同 B.等高线往高处凸出的是山脊 C 陡坡的等高线稀疏 D.等高线往低处凸出的是山谷 3 .在山区常有河流流过的地形是( ) A.山谷 B.山脊 C.陡崖 D.鞍部 4 .图中M 的最高海拔( ) 5 .读世界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图中①②所表示的地形分别是( A.绘图纸张的大小 B.地形海拔的高度 A.低于700米 C.高于800米 B.低于600米 D.高于700米,低于800米

A.高原、山地 B.平原、山地 C.高原、平原 D.丘陵、高原 6.下列表示海拔高度的是() A.我校教学楼的高度约12米 B.河南开封段“地上河”的高度约为7米 C.三峡坝上水位为154.4米 D.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8844.43米 7.图中A、B两点的相对高度是() A. 300 米 B. 400 米 C. 500 米 D. 600 米 8.如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图中山峰a的海拔高度可能为() A. 130 米 B. 180 米 C. 150 米 D. 210 米 9.图中数码表示地形正确的是() A.①一鞍部 B.②一山顶 C.③一陡崖 D.④一山谷 10.在等高线图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等高线越疏,坡度越缓

B.等高线凸向高处的地方是山谷 C.同一条等高线上的两点,海拔肯定相同 D.等高线凸向低处的地方是山谷 11.学会使用各种工具和材料,按照完成模型制作;学会用表示地形特征。 12.通过制作模型,可以培养事物、问题、问题的能力。 13.所用器材有湿泥土或_____ 、尺子、牙签、细线或细、盛水小容器、 水粉颜料。 14.湿泥土是用来制作“”模型;牙签是用来在“山体”表面不同高度处做上并标出;细线或细钢丝是用来将“山体”。 15.通过制作模型,不仅能加深理解地形图,还能培养我们大 脑中的空间感。 16.相邻两条等高线的垂直距离叫。各等高线之间距离越大,地形坡度越;等高线分布越密集,地形坡度越,但各等高线之间的等高距总是的。 17.能够在纸面上表现出地形起伏的地图称为,图中线条代表实际地形在该处的(选填“绝对”或“相对”)高度,每两条等高线之间的差值(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18.读图回答: (1)地形名称:A;甲;乙;丙 (2)A位于B的方向,相对高度为米。 (3)小河的流向大致为。

【精品讲义】浙教版 科学 7年级上册 3.7-2 地形和地形图——地形的变化(教师版含解析)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同步学习精讲精练 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3.7-2地形和地形图——地形的变化 目录 (1) (2) (2) (4) (6) 地形的变化 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 (2)表现: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盆地,作用具有阶段性。 (3)作用结果:地壳变动形成高山、高原、盆地或低地,火山、地震。 2.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主要是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对地形的作用。 (2)把高山削低,把低谷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作用是持续与缓慢的。 (3)表现形式:风、流水、海浪、冰川等。

3.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1.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不平坦,外力作用使地表变得平坦。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造成的,主要表现为板块间的张裂和挤压,使地表形成高山、深谷、高原,它对地形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它奠定了地形的基本格局。 2.外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以外的太阳能,它使地球上的空气和水进行运动,形成风和水的循环。在风力、流水、海浪和冰川等的侵蚀搬运下,地球表面的形态逐渐变平,即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它一般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和持久的。地形的变化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①流水作用:在降水比较丰富的地区,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大。流水的冲刷使疏松的黄土高原变得沟壑纵横。流水也会使石灰岩溶蚀,形成许多溶洞。江河携带的泥沙在河流的中下游和河口沉积会形成平原和三角洲。 ②风力作用:在降水比较少的地区,风的吹蚀和沙的沉积会形成风蚀城堡和沙漠。 ③冰川作用:在高寒地区,在冰川移动的作用下会形成角峰和冰斗谷。 地形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分组实验 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习题 (新版)浙教版

精选doc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 分组实验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 01实验报告 【实验目标】 1.学会使用各种工具和材料,按照一定的制作流程完成简单地形模型的制作。 2.知道根据不同地形特征区分各类地形的方法,并学会用等高线地形图表示地形特征。 3.通过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在现实生活中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器材】 黏性较好的湿泥土(最好用高岭土,也可用其他黏性较强的泥土)或橡皮泥、尺子、牙签、细线或细钢丝、垫板(木板、硬纸板、泡沫板均可)、盛水的小容器、水粉颜料。 【实验过程】 1.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 (1)将湿泥土或橡皮泥在垫板上堆成山体状。 (2)在手上蘸些水摸拭山体表面,使其光滑。 注意:水不可太多,以免表面太湿影响下一步操作。用橡皮泥做材料时不可加水。 (3)用牙签在“山体”表面不同高度处做上记号并标出高程。 注意:尺子要垂直摆放。各记号处的高度间隔要相同。 (4)用细线或细钢丝小心地沿记号处将“山体”水平切开。 (5)将切下的“山体”块编号后分开摆放,并移到通风处晾干。 注意:不宜放在阳光下暴晒,为了加快干燥的速度,可用电风扇吹。用橡皮泥做材料时不必晾干。 (6)在晾干的“山体”块表面用水粉颜料涂上不同的颜色。 (7)将“山体”块根据编号重新摆成“山体”形状。 2.绘制“山体”的等高线地形图:分别将取下的“山体”块放在白纸上,用笔沿“山体”块边缘描线,注出相应的高程。就得到了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3.将等高线地形图改制成分层设色地形图。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不同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颜色的水粉颜料。注意:涂色要均匀。 (2)在图的左下角把各颜色所代表的高度范围的图例画出来。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用分层设色方法表示的地形图。 【问题与讨论】 1.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有怎样的联系? 2.山脊和山谷处的等高线有何特点? 3.河流出现在山脊还是山谷? 4.峭壁处的等高线有何特点? 5.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海拔差值有何特点? 6.在实际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时,其方法和我们现在用的方法有何不同?

浙教版科学七上3.7《地形与地形图》word教案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主要的地形类型,能够说出主要地形类型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判读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地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立志长大后改变家乡的面貌。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地形的类型。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三、教学准备 课件准备、橡皮泥 四、教学预设 (一、教学引入) 复习:1、说说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2、说说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3、说出火山和地震分布的特点。 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二、新课教学) 讨论:地球的陆地表面不是完全平坦的,它是由哪些地形构成的呢?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构成。 展示图片: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 师解释:

周围高 思考:你的家乡主要有哪些地形类型?这样的地形特点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属于丘陵。该地形的优点是:自然条件多种多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利于发展多种经济。缺点:交通不便,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展示珠穆朗玛峰图片 师:假如我们要在图上把这个山峰表示出来,该怎么表示呢? 思考:那么地形是怎样绘制在地图上的呢? 生思考,(提示:把实地的物体在图上表示出来可以用什么呢?) 师:我们可以用等高线地形图把山峰表示在地图上, 活动:两个小组合作,用橡皮泥做一个山峰,在不同的高度处按一定的高度差依次画上等高线。把山峰放在白纸上。 问:俯视山峰,上面的等高线呈什么形状? (生:封闭曲线) 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山峰上的等高线按原来的位置绘到白纸上? 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确定一个山峰的固定中心点,然后一层一层地把下面部分去掉,依轮廓画。 问:山峰的等高线在白纸上什么形状? 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很小的封闭曲线。 师说明:现在你在图上看到的就是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停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一个平面上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展示图片:等高线地图 师:从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山地的不同部位,等高线的形态也不一样。 展示图片:等高线地图上所展示的山顶、鞍部、峭壁、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 观察地形图,完成表格。

浙教版科学7上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 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 半径短 21 千米);赤道周长约为 4 万千米。 4.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事例: (1)远去的帆船总是先消失; (2)站的高看得远; (3)地球在月球表面的影子的轮廓是弧线(月食); (4)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5)麦哲伦航海; ①“天涯海角”总是走不到边②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驶来帆船的船帆比船身先出现)③月食时,日光投影是弧形的④麦哲伦的环球航行⑤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⑥登高而望远,发现地平圈越来越大 5.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地壳:0-17千米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上地幔 -----→软流层:岩浆的发源地。 地幔:17-2900千米 下地幔 内地核 地核:2900-6371千米 外地核 ○1、从外向内:地壳-----地幔-----地核 (其中地壳最薄,地核最厚) ○2、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的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 部分) ○3、地核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 一.地球仪: 1、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又称:子午线) 2、纬线:与赤道平行的线 3、经线(子午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纬线:与赤道平行的线、赤道:在南北两

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经线与纬线的位置关系互相垂直;赤道与南、北两极的位置关系距离相等。 4、经线半圆形,长度相等,纬线圆形,长度不等;任何物体可以用经纬网来确定它的位置。 回归线(南、北纬)23.5 度,极圈(南、北纬)66.5 度;中、低、高纬度的分界0°-30°,30°-60°,60°-90°。 5、讲述意义:①0°经线(本初子午线):东西经分界线 ②0°纬线(赤道):南北纬分界线,南北半球分界线 ③20°W,160°E经线:东西半球分界线 二. 地图 1、地图的三要素:⑴比例尺⑵方向⑶图例与注记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比例尺的表示方法(形式):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 2、大比例尺表示范围更小,内容更详细;各比例尺的含义是什么?(地图上1厘米表示实地距离?千米)地图上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经纬网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一般定向法) 3.方向:常用的方向有,(经纬网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一般定向法)。 (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在有指向标的图上判读:指向标指示(北方)。 (3)在没有任何标记的图上判读: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常用的8个方向:东、南、西、北、西北、西南、东北、东南。 4.图例和标记(图上常用的图例有:公路、铁路、学校、河流、码头、国界等等。) 第三节组成地壳的岩石 1.岩石的成因及常见岩石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2)同步测试 (新版)浙教版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2) [学生用书B36] 1.地形的变化是地球__内力__和__外力__共同作用的结果。 2.外力作用 (1)来源:__风力__、__流水__、__冰川__、波浪、生物等。 (2)影响: __缓慢__而持久的。 (3)作用:__削低高山__,__填平深谷__,使地表趋于平坦。 3.内力作用主要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高原,对地形形成起主导作用。 【夯实基础】 1.下列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C ) A.风 B.流水 C.火山 D.生物 2.[2015·宁波]下列地形变化主要是由流水作用引起的是( B ) A.流动的岩浆B.迷人的溶洞 C.移动的沙漠沙丘D.美丽的水库大坝 3.造成埃及“狮身人面像”破坏的主要外力是( C ) A.流水的侵蚀作用 B.流水的搬运作用 C.风化和风蚀作用 D.冰川的侵蚀作用 4.黄山顶部的飞来石,形成的众多原因中不包括的是( C ) A.风力 B.流水 C.火山 D.冰川 5.下列地形变化属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是( B )

A.长江三角洲 B.杭州西湖 C.柴达木盆地 D.喜马拉雅山 6.珠穆朗玛峰从古海洋变成世界最高峰,主要是由于受到( B ) A.外力作用 B.内力作用 C.堆积作用 D.搬运作用 7.小明同学暑假里跟随父母到新疆旅游,其中最难忘的就是沙漠风光,有一群群载着游人的骆驼和一起一伏的沙丘,而且沙丘还会缓缓地移动。根据所学的知识分析沙丘移动的原因是( C ) A.流水的侵蚀作用 B.流水的搬运作用 C.风力的搬运作用 D.冰川的侵蚀作用 8.下列地形变化是由于生物作用直接引起的是( B ) A.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 B.大堡礁(珊瑚礁)的形成 C.风蚀蘑菇的形成 D.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9.在干旱地区,对地表影响最大的外力因素是__风沙__作用;在湿润地区,__流水__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最大。 10.地表形态的改变,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使地表__起伏__,而外力作用使地表__平坦__。 11.如图3-7-9所示是常见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地貌,叫风蚀蘑菇。试回答下列问题: 图3-7-9 (1)这种地貌是在__风力__作用下形成的。 (2)你还能举出一个在这种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形状吗?__风蚀城堡或沙丘__。 12.来自地球内部的巨大能量形成了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它的山顶广泛分布着角峰和冰斗谷。试回答下列问题: (1)喜马拉雅山脉山顶的角峰和冰斗谷主要是__冰川__作用形成的。 (2)喜马拉雅山脉形成是__内__力和__外__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