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在分析等高线图时,能根据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想法。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陆地的五种地形及其分布。

2.知道等高线的定义。

3.学会读等高线图,能根据等高线图说出相应的地形。

4.学会描述外力作用,如风等是如何“塑造”地形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与同学们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对大自然产生兴趣。

STSE:

知道不同的地形对于人们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认可地球环境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事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学会读等高线图。

难点:学会读等高线图,能根据等高线图说出相应的地形并进行应用。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5分钟)

“你能认出这是哪里吗?”课件播放某某大草原、某某、珠穆朗玛峰。

提问:同学们,看完刚才老师所展示的几X图片后,你们有什么感觉?

没错,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表面陆地的类型,简称地形。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1.地形的类型

提问:有哪几种类型的地形?

呈现: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五种类型。

猜地形游戏,提问学生是如何进行判断的?请学生起来回答,根据学生讲述的地形进行补充。让学生在书上画出。

在讲了山地的特点后,给学生介绍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区别。

①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作海拔或绝对高度。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作相对高度。

提问:海拔与相对高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海拔永远是以海平面为基准,相对高度因比较点不同而不同。)

2.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过渡:地球表面高低起伏,拥有多种多样的地形,那我们应该如何在平面地图上表示出山峰等地形来呢?(学生应该能回答出:等高线图)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种能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概念及其特点:

定义:等高线是在地图上,把陆地某某拔相同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来表示地形的起伏的图。

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模型并指图讲解,学生观察,初步认识等高线。让学生据图找等高线的特点:

等高线的特点为:

(1)均为闭合曲线;

(2)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高度相等;

(3)等高距全图一致;

(4)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坡度越缓。等高线重合在一起,坡度呈垂直状态便是陡崖;

3.认识五种地形部位

山顶: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便于登山。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易发源河流。

鞍部:两个相邻山顶的中间部分。

峭壁:垂直或近似垂直的陡坡,等高线重合。

4.地形的变化

过渡:来自地球内部的巨大能量使地球表面形成了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而在它的东段有一条深深的刻痕,即世界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你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吗?

地表的形态在不断地变化,既受地球内力的影响,也受地球外力的影响,如流水的冲刷和溶蚀、泥沙的沉积、风的吹蚀等。

介绍:

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大。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沟壑、溶洞、三角洲和冲积平原。

在降水较少的地区,风的吹蚀和沙的沉积会形成风蚀城堡和沙漠,补充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图片。

在高寒地区,在冰川移动的作用下会形成角峰和冰斗谷。

海浪作用形成海蚀柱,生物也会改变地形结构。

总结:

主导

内力使地形高低不平,起伏加大

塑造师共同作用

外力使地形趋于平坦

(三)板书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

一、地形的类型

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

二、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等高线特点:

(1)均为闭合曲线;

(2)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高度相等;

(3)等高距全图一致;

(4)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坡度越缓

五种地形部位(特点可不写,让学生直接根据PPT填在书本表格中)山顶: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便于登山。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易发源河流。

鞍部:两个相邻山顶的中间部分。

峭壁:垂直或近似垂直的陡坡,等高线重合。

三、地形的变化

流水:溶洞、三角洲、冲积平原、沟壑纵横

风力:风蚀城堡、沙漠、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

冰川:角峰、三角谷

波浪:海蚀柱

生物:珊瑚礁等四、总结图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A.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地球是个球体的认识过程:古代,天圆地方→公元前六 世纪,提出球形设想→公元前4世纪,根据月食推断是 球体→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球形的→卫星 照片确认地球是球体 3.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 的半径约为6357千米,仅差0.33%。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B.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圈层名称深度主要特征 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呈固态 地幔上地幔 地壳以下到2900千米 存在软流层,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 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下地幔 地核外地核2900千米以下至5000千米处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5000千米到6371千米固态 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 A.地球仪 1.地球仪:是表示地球和地球表面地理状况的模型 2.经线和纬线 1)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 2)赤道与纬线: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与 它平行的线叫做纬线; 3)经线的特点: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的经线均相交于南北极点;所有经线长度 相等,形状为半圆形;两条正对的经线可组成经线圈,且每个经线圈均能平分地 球。

4)纬线的特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所有的纬线相互平行;纬线长度不相等,赤道 最长,并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变短,到两极缩为点;所有的纬线自成圆圈(除 南北极点外),但只有赤道平分地球 3. 4.本初子午线: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0°经线,也叫 本初子午线 5.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高、中、低纬的划分 1)南北半球的划分:以赤道(0°纬线)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 半球 2)东西半球的划分:以20°W和160°E所组成的经线圈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3)高、中、低纬的划分: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 90°) 6.经纬网 在地球仪上,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了经纬网。经纬网可以准确表示地球表面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B.地图 1.地图:地图是以各种不同的图式符号,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缩小后表现在平面上 的图形。常用的地图有政区图、旅游图和平面示意图等。 2.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 a)概念: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 b)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 第三章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 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 1.沙丘能在眼前缓缓移动的现象,是小科同学在新疆旅游时最难忘的沙漠风光。若从引起地形变化的角度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气温变化的影响 B. 风力的作用 C. 流水的作用 D. 生物的影响 2.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千沟万壑的特征,主要成因是( ) A. 风力侵蚀作用 B. 风力搬运堆积作用 C. 流水侵蚀搬运作用 D. 流水搬运堆积作用 3.如图是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貌,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 A. 风力 B. 冰川 C. 流水 D. 生物 4.浙江省的地形主要是( ) A. 高原、山地 B. 高原、平原 C. 平原、丘陵 D. 丘陵、盆地 5.下列等高线地形图中,点P表示山谷的是() A. B. C. D. 6.构成我国地形分布骨架的是() A. 河流 B. 山脉 C. 高原 D. 盆地 7.在等高线图中,说法错误的是() A. 等高线重叠部分表示峭壁 B. 等高线凸向高处的地方是山谷 C.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两点,海拔肯定相同 D. 等高线凸向低处的地方是山顶 8.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表示的地形是() A. 山脊 B. 山谷 C. 鞍部 D. 盆地 9.下列表示盆地的是()

A. B. C. D. 10.当几条等高线重合成一条线时,则表示的地形是() A. 盆地 B. 山顶 C. 山脊 D. 陡崖 二、填空题(共5题;共19分) 11.地表形态的改变,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使地表________,而外力作用使地表________。 12.在干旱地区,对地表影响最大的外力因素是________作用;在湿润地区,________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最大。 13.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________,常见的地形类型有平原、________、山地、________、盆地。 14.陆地地形主要有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五种类型。 15.中间值大,四周值小的闭合等高线圈是________;两座山峰之间相对比较平缓的部位是________;向等高线数值高处凸起的是________;向等高线数值低处凸起的是________;相邻几条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________。等高线越________,坡度越缓;等高线越________,坡度越陡。 三、解答题(共5题;共32分) 16.读“我国东南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字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①________ ,③________ 。 (2)河流C、D中水能资源较丰富的是________ ,其原因是________ 。 (3)如果要在图中小河上修筑一座水库大坝,建在________ (填“C”“D”或“E”)处最合适。

3【七年级科学教案精选】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5-7节

教师一对一个性化教案

(1)全球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六大板块组成,它们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的原因。 (2)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海沟、岛屿),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一般位于板块张裂处 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一般位于板块碰撞处。 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印度洋板块俯冲,亚欧板块被抬升 阿尔卑斯山: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位于印度洋板块 地中海在缩小: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两大板块相互碰撞,靠近 红海在扩大: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两大板块相互张裂,离开 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极不稳定,因此多地震。 大西洋的形成:大西洋处于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的张裂地区,在板块的张裂地区易形成裂谷和海洋。 1.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与论证,找到了大陆漂移的证据。下列哪一现象不能作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A.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凹凸吻合 B.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分布有海牛、鸵鸟等相似的生物 C.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岩层中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 D.人们在南极洲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煤炭 2.下列关于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 A.按板块构造说,地球岩石圈可分为六个板块 B.六个板块的运动目前还在缓慢地进行 C.大陆漂移是由于板块运动形成的 D.从现象上看,大陆在海洋上漂移分离 3.裂谷和海洋往往形成在( ) A. 板块碰撞处 B. 板块张裂处 C. 板块的内部 D. 板块的边界 4.下图是恐龙化石形成过程,与恐龙化石形成密切相关的地理现象是() A.地震B.地球自转运动C.人类活动D.地壳变动 5.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火山、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的地方。请回答下列问题: (1)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它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两大板块的交界处。 (2)全球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和两个地区,这两个地区正是各大板块的交界处。 6.板块构造理论把地球的岩石圈分成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上,板块的和

2022年初中科学同步讲义(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3章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教师版)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知道主要的地形类型,能说出主要地形类型的特点。 2.了解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能根据当地情况说出一 至两种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形特点。 3.能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判读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能举 例说明等高线地形图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 4.知道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并能绘制一幅简单的 等高线地形图。 解读1:五种陆地地形的形态特征,常以选择 题形式出现,难度较小。 解读2:等高线的特点,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常以选择题、解答题形式出现,难度中等。 解读3: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形式出现,难度不大。 知识点01 地形的类型 地球的陆地:表面有的雄伟高大、错落有致;有的广阔平坦起伏和缓;还有的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形态各异。 (一)地形的类型 人们根据海拔和形态特征的差别,将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二)各种地形的特点 地形 类型 主要特征 海拔 地面起伏 平原 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广阔平坦,起伏很小 高原 较高(一般在 500米以上) 起伏不大,边缘陡峻,顶面平坦宽广 山地 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坡度较陡 ,沟谷较深,相对高度超过200米 丘陵 较低(一般在200~ 500米) 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平 【即学即练1】有关高原和盆地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原的海拔都比盆地高,盆地内部的相对高度都比高原内部小 B.高原和盆地内部的相对高度不大,盆地外围与内部相对高度大 目标导航 知识精讲

C.高原的海拔都比盆地低,盆地外围的相对高度都比高原内部大 D.高原和盆地外围的海拔很高,高原内部的相对高度都比外缘大 【答案】B 【解析】A C、盆地的海拔有的比高原高;故A C错误; B、高原和盆地内部的地势相对平缓,而盆地是内部相对外部要低;故B正确; D、高原的外围海拔没有内部海拔高;故D错误; 【即学即练2】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形是() A.盆地 B.山地 C.高原 D.平原 (2)图中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A.100米 B.300米 C.600米 D.700米 【答案】(1)B (2)B 【解析】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丘陵海拔较低,地面有起伏,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辽阔。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陡峻,沟谷较深。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坦荡,边缘比较陡峻。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一般海拔在200米~500米,起伏不大,坡度和缓的是丘陵。 (1)、根据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判读,该地海拔大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确定图示地形是山地。ACD 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2)、根据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判读,B地的海拔是700米,A地的海拔是1000米,图中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000-700=300米,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知识点02 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一)等高线地形图 (1)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 (2)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在分析等高线图时,能根据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想法。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陆地的五种地形及其分布。 2.知道等高线的定义。 3.学会读等高线图,能根据等高线图说出相应的地形。 4.学会描述外力作用,如风等是如何“塑造”地形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与同学们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对大自然产生兴趣。 STSE: 知道不同的地形对于人们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认可地球环境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事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学会读等高线图。 难点:学会读等高线图,能根据等高线图说出相应的地形并进行应用。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5分钟) “你能认出这是哪里吗?”课件播放某某大草原、某某、珠穆朗玛峰。 提问:同学们,看完刚才老师所展示的几X图片后,你们有什么感觉? 没错,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表面陆地的类型,简称地形。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1.地形的类型 提问:有哪几种类型的地形?

呈现: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五种类型。 猜地形游戏,提问学生是如何进行判断的?请学生起来回答,根据学生讲述的地形进行补充。让学生在书上画出。 在讲了山地的特点后,给学生介绍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区别。 ①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作海拔或绝对高度。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作相对高度。 提问:海拔与相对高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海拔永远是以海平面为基准,相对高度因比较点不同而不同。) 2.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过渡:地球表面高低起伏,拥有多种多样的地形,那我们应该如何在平面地图上表示出山峰等地形来呢?(学生应该能回答出:等高线图)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种能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概念及其特点: 定义:等高线是在地图上,把陆地某某拔相同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来表示地形的起伏的图。 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模型并指图讲解,学生观察,初步认识等高线。让学生据图找等高线的特点: 等高线的特点为: (1)均为闭合曲线; (2)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高度相等;

2018_2019学年七年级科学上册人类的家园—地球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2)作业设计(新版)浙教版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2) 1.地形的变化是地球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2.外力作用 (1)来源:、、、波浪、生物等。 (2)影响:而持久的。 (3)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 3.内力作用主要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高原,对地形形成起主导作用。 【夯实基础】 1.下列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 A.风 B.流水 C.火山 D.生物 2.[2015·宁波]下列地形变化主要是由流水作用引起的是( ) A.流动的岩浆B.迷人的溶洞 C.移动的沙漠沙丘D.美丽的水库大坝 3.造成埃及“狮身人面像”破坏的主要外力是( ) A.流水的侵蚀作用 B.流水的搬运作用 C.风化和风蚀作用 D.冰川的侵蚀作用 4.黄山顶部的飞来石,形成的众多原因中不包括的是( ) A.风力 B.流水 C.火山 D.冰川 5.下列地形变化属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是( ) A.长江三角洲 B.杭州西湖 C.柴达木盆地 D.喜马拉雅山 6.珠穆朗玛峰从古海洋变成世界最高峰,主要是由于受到( ) A.外力作用 B.内力作用

C.堆积作用 D.搬运作用 7.小明同学暑假里跟随父母到新疆旅游,其中最难忘的就是沙漠风光,有一群群载着游人的骆驼和一起一伏的沙丘,而且沙丘还会缓缓地移动。根据所学的知识分析沙丘移动的原因是( ) A.流水的侵蚀作用 B.流水的搬运作用 C.风力的搬运作用 D.冰川的侵蚀作用 8.下列地形变化是由于生物作用直接引起的是( ) A.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 B.大堡礁(珊瑚礁)的形成 C.风蚀蘑菇的形成 D.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9.在干旱地区,对地表影响最大的外力因素是作用;在湿润地区,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最大。 10.地表形态的改变,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使地表 _,而外力作用使地表。 11.如图3-7-9所示是常见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地貌,叫风蚀蘑菇。试回答下列问题: 图3-7-9 (1)这种地貌是在作用下形成的。 (2)你还能举出一个在这种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形状吗?。 12.来自地球内部的巨大能量形成了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它的山顶广泛分布着角峰和冰斗谷。试回答下列问题: (1)喜马拉雅山脉山顶的角峰和冰斗谷主要是作用形成的。 (2)喜马拉雅山脉形成是力和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3)在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力作用。 (4)请列举你的家乡由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 【能力提升】 13.下列地貌景观,属于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知识点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整理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一、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重点内容) ①“天涯海角”总是走不到边 ②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驶来帆船的船帆比船身先出现) ③月食时,日光投影(地球挡住日光)是弧形的 (注意:日食不是) ④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⑤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⑥登高而望远,发现地平圈越来越大 二、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赤道半径比两极半径略长) 1、在太空上看地球很圆的原因:赤道半径与两极半径相差很小,视觉不能分辨。 2、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三、地球的内部结构:(重点内容) 1、从外向内:地壳-----地幔-----地核 (其中地壳最薄,地核最厚) 2、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的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3、地核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第3节 组成地壳的岩石 二、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花岗岩、玄武岩、砂岩、石灰岩、大理岩 三、岩石的应用: (1)优质建筑材料;(2)工艺品材料; (3)形成各种矿产资源,为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原料和能源 第4节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重点内容) 一、证明地壳在不断变动的证据: 1、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 2、弯曲的岩层(褶皱) 3、断层(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 4、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 5、火山、地震 …… 二、引起地壳变动的巨大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即内力的作用) 三、火山和地震: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形式,也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火山:1、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构成(注意:能对应图指认) 2、火山喷发物:固态喷发物(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等);液态喷发物(熔岩流);气态喷发物(水蒸气、二氧化硫等) 3、火山类型: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4、火山活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危害): 污染环境。毁坏交通,破坏房子,引起火灾,埋没农田。甚至危及人类生命 5、火山活动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有利影响:地热资源、产生丰富矿产、丰富旅游资源、形成肥沃的土壤。 6、全球火山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一带。

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1. 认识地球形状历史:① ;②地球是一个 ;③地球是椭球体。 2. 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①远去的帆船 比 先消失;②亚里士多德: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③麦哲伦:环球航行;④登上高山可以看到更远的地方;⑤从太空对地球拍摄的照片。 3. 地球是个两极 ,赤道 的球体。赤道周长约 。 4. 地球内部结构由外到内分为: (0-17千米)、 (17-2900千米)、 (2900-6371千米)。最厚的是 。岩石圈的组成: 和 ( 以上) 1. 地球仪是表示 和 的模型。 2. :地球仪上,地球自转所绕转的轴; 3. 经线又叫 ,特点:①每条经线都是 (圆或半圆);②每条经线的长度 (等长);③每条经线都相交在 ;④经线有 条;⑤经度的范围是 。 4. 经度的特点:①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 ,也叫 。②0°经线以西是 ,越往西,经度 ,直到 ; 5. 纬线的特点:①每条纬线都是一个 (两极除外);②纬线的长度从赤道开始向两极 ,赤道是 的纬线;③每条纬线都 (相交或不相交);④纬线有 条。 5. 纬度的特点:①赤道的纬度是 ;②赤道以北是 ,越往北,纬度 ,直到 ;③北纬90°就是 ,南纬90°就是 。④纬度在0°-30°是 ,纬度在30°-60°是 ,纬度在60°-90°是 ; ⑤纬度范围是 。 6. 南北半球的分界是 ,赤道以南是 半球,赤道以北是 半球 7. 东西半球的分界是 和 组成的经线圈。(画图做) 经度 0°-20° 20°-160° 160°-180° 东经 西经 所在半球 8. 地图:以各种不同的 将地球表面的 缩小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 9. 地图三要素: 、 、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 的比。 10. 比例尺的含义,如1:1000000的含义是 。 11. 比例尺的表现方式: 线段式 数字式 文字式 1:1000000 12. 比例尺的大小:①大比例尺:大于或等于 的比例尺,表示范围 ,描述内容较 ;②小比例尺:小于或等于 的比例尺,表示范围 ,描述的内容比较 。 13. 地图上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 、 、 14. 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 方向,同一条经线上的点是 或 方向, 15. 指向标定向法:以一个 的指向标来表示 的定向方法。 16. 地图上除了用不同的图例符号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外,还有许多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称为注记。 1. 通常根据岩石的 把岩石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种类型。 (下表中的典型岩石选:砂岩,石灰岩,玄武岩,大理岩,花岗岩。) 岩石类型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特点 1. 2. 3. 1. 2. 1. 成因 经过喷出地表后 形成 一层层堆积、压实、固体而形成的 在 条件下,原来岩石的 和 发生变化而形成的 典型岩石 2. 大理岩是由 变质而来。 3. 岩石的应用:①岩石是优质 ,如花岗岩、大理岩等;②岩石是良好的 ,如新疆和田玉、浙江青田石等;③岩石形成各种 ,为生活和生产提供原料和能源。 1. 地壳变动的证据:①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②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③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④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⑤火山、地震。⑥海洋底部发现古代森林、河道等痕迹。 2. 火山是 中的 从岩石圈的薄弱处喷出地表形成的自然现象。 3. 火山的组成: 、 、 。火山喷发物:气体 、液体 、固体 (1.火山灰、2.水蒸气、3.火山尘、4.二氧化硫、5.火山弹、6.熔岩流) 4. 火山类型: 、 、 (日本的富士山属于 。) 5. 火山主要集中在 ,以及 一带 6. 地震是地壳岩石在 的作用下,发生 或 而引起的震动现象。世界每年发生的地震多达500万余次,绝大部分都是极其轻微的。 7. 地震的构成: (岩石发生断裂或错位的地方)、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_《地形和地形图》优教教案(第2课时)1

《地形和地形图》优教教案 【内容来源】七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三章 【主题】地形和地形图 【课时】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内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提高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外力因素对地形的影响时,产生长大后努力改变家乡面貌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地形的变化 教学难点:地形的变化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的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的第七节。本节课需花2个课时进行落实。第二课时主要介绍了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级中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大都在14岁左右,具备一定的数学计算基础。由于目前处在形式运算阶段初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总体较薄弱,需要教师加以耐心的辅导和帮助。 14岁左右的他们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有意注意和责任感意识有所增强,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积极思考,主动寻找答案,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培养他们学会利用图、表等数量关系获得知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教师】地表形态,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吗? 【学生】呈现观点并说明理由 【教师】喜马拉雅山过去曾经是一片海洋,而如今呢?

【学生】如今是一座山 【教师】为何会这样? 【学生】这是板块的碰撞导致的 【教师】非常好!这就是内力的作用。请观看视频:内力的作用 2.新课呈现 【教师】地形的变化只受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吗? 【学生】不是 【教师】青藏高原抬升是受到了内力作用,而雅鲁藏布江冲刷则属于外力作用。【学生】……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内力、外力各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相互讨论 【教师】归纳: 内力:使地球表面起伏加大(火山、地震、板块运动) 外力:使地球表面处于平坦(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生物) 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外力的作用 【教师】谈一谈从视频中收获了什么? 【学生】…… 【教师】在降水多的地区,什么作用起着主导? 【学生】流水 【教师】流水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学生】侵蚀地貌、沉积地貌 【教师】在降水较少的地区又是什么起着主导作用呢?(呈现图片) 【学生】风力作用 【教师】补充:风力作用会侵蚀地貌 3.巩固练习 造成埃及”狮身人面像”破坏的主要外力是( ) A.风 B.流水 C.冰川

【精品讲义】浙教版 科学 7年级上册 3.7-2 地形和地形图——地形的变化(教师版含解析)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同步学习精讲精练 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3.7-2地形和地形图——地形的变化 目录 (1) (2) (2) (4) (6) 地形的变化 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 (2)表现: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盆地,作用具有阶段性。 (3)作用结果:地壳变动形成高山、高原、盆地或低地,火山、地震。 2.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主要是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对地形的作用。 (2)把高山削低,把低谷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作用是持续与缓慢的。 (3)表现形式:风、流水、海浪、冰川等。

3.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1.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不平坦,外力作用使地表变得平坦。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造成的,主要表现为板块间的张裂和挤压,使地表形成高山、深谷、高原,它对地形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它奠定了地形的基本格局。 2.外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以外的太阳能,它使地球上的空气和水进行运动,形成风和水的循环。在风力、流水、海浪和冰川等的侵蚀搬运下,地球表面的形态逐渐变平,即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它一般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和持久的。地形的变化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①流水作用:在降水比较丰富的地区,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大。流水的冲刷使疏松的黄土高原变得沟壑纵横。流水也会使石灰岩溶蚀,形成许多溶洞。江河携带的泥沙在河流的中下游和河口沉积会形成平原和三角洲。 ②风力作用:在降水比较少的地区,风的吹蚀和沙的沉积会形成风蚀城堡和沙漠。 ③冰川作用:在高寒地区,在冰川移动的作用下会形成角峰和冰斗谷。 地形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_《地形和地形图第1课时》参考教案2

《地形和地形图第1课时》参考教案2 课题.3.7地形和地形图(一)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1.知道主要地形的类型,能说出主工地形类型的特点。2.能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判读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能举例说明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等高线地形图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

们家乡的经济 发展有什么影响?提示.交通、旅游、特产等 思考.为什么山区公路多沿等高线修筑? 山区地势陡峭,往往造成公路的陡度比较大,行车不安 全。而沿等高线修筑可以使地形 相对平坦,减小公路坡度。 思考.用什么方法能把山峰表 示在地图上? 二、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 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等高线的疏密分别表示什么? 等高线疏的地方是缓坡,等高线密集的地方是陡坡 在等高线地图上如何认识山顶、鞍部、峭壁、山脊、山谷 等地形? 教学设计备注地形部位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顶 鞍部 峭壁 山脊 山谷 [课堂练习] 1.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较大,坡度较陡,峰峦高耸,

沟谷幽深的地形是( ) A.平原B.高原C.山地D.盆地2.等高线从低处往高处凸出的地方是() A.鞍部B.峭壁C.山脊D.山谷3.把地表高低起伏的特征反映在地图上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A.绘制平面图B.绘制等高线图 C.绘制政区图D.绘制旅游图 4.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⑴判断地形部位的名 称. A、_________ C、_________ D、_________ E、_________ ⑵山峰A和B哪个较高? 作业或活动设计. 作业本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1.地形的类型 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 2.等高线地形图 山脊山谷鞍部山顶峭壁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人类的家园—地球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一地球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 同步练习 1 .制作等高线地形图时,选择等高距的主要依据是( ) C.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D.地形相对高度 2 .下列有关等高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的海拔都相同 B.等高线往高处凸出的是山脊 C 陡坡的等高线稀疏 D.等高线往低处凸出的是山谷 3 .在山区常有河流流过的地形是( ) A.山谷 B.山脊 C.陡崖 D.鞍部 4 .图中M 的最高海拔( ) 5 .读世界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图中①②所表示的地形分别是( A.绘图纸张的大小 B.地形海拔的高度 A.低于700米 C.高于800米 B.低于600米 D.高于700米,低于800米

A.高原、山地 B.平原、山地 C.高原、平原 D.丘陵、高原 6.下列表示海拔高度的是() A.我校教学楼的高度约12米 B.河南开封段“地上河”的高度约为7米 C.三峡坝上水位为154.4米 D.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8844.43米 7.图中A、B两点的相对高度是() A. 300 米 B. 400 米 C. 500 米 D. 600 米 8.如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图中山峰a的海拔高度可能为() A. 130 米 B. 180 米 C. 150 米 D. 210 米 9.图中数码表示地形正确的是() A.①一鞍部 B.②一山顶 C.③一陡崖 D.④一山谷 10.在等高线图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等高线越疏,坡度越缓

B.等高线凸向高处的地方是山谷 C.同一条等高线上的两点,海拔肯定相同 D.等高线凸向低处的地方是山谷 11.学会使用各种工具和材料,按照完成模型制作;学会用表示地形特征。 12.通过制作模型,可以培养事物、问题、问题的能力。 13.所用器材有湿泥土或_____ 、尺子、牙签、细线或细、盛水小容器、 水粉颜料。 14.湿泥土是用来制作“”模型;牙签是用来在“山体”表面不同高度处做上并标出;细线或细钢丝是用来将“山体”。 15.通过制作模型,不仅能加深理解地形图,还能培养我们大 脑中的空间感。 16.相邻两条等高线的垂直距离叫。各等高线之间距离越大,地形坡度越;等高线分布越密集,地形坡度越,但各等高线之间的等高距总是的。 17.能够在纸面上表现出地形起伏的地图称为,图中线条代表实际地形在该处的(选填“绝对”或“相对”)高度,每两条等高线之间的差值(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18.读图回答: (1)地形名称:A;甲;乙;丙 (2)A位于B的方向,相对高度为米。 (3)小河的流向大致为。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_《地形和地形图》名师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上《3.7地形和地形图》教学设计

思考与讨论: 你的家乡主要有哪些地形类型?这样的地形特点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1浙江有哪些类型的地形? 2这样的地形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3浙江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山区有什么利和弊? 展示珠穆朗玛峰图,提问:你知道用什么方法把山峰表示在地图上吗? 二、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提问:什么是等高线? 读图,观察等高线有什么特点? 热身: 思考:下图有A和B两条路线可以爬到山顶,哪一条更容易? 读图,在等高线地图上如何表示图中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1.丘陵和平原 2.丘陵海拔不高,盛产茶 叶和竹制品;平原广阔, 河湖密布,鱼米之乡 3.利:资源丰富,环境优 美;弊:交通不便,经济 落后。 学生回答:用表示地形起 伏的地图——等高线地形 图 学生读图回答: 等高线是指地图上海拔高 度相同的点的连线。 学生读图回答: 1.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 2.同一条等高线上的海拔 高度相等 3.等高线密集,坡陡;等 高线稀疏,坡缓 学生读图回答: 从B路线爬到山顶更容 易,因为此处等高线稀疏, 表示这里的坡缓。 了解家乡的主 要地形,加深对 家乡的了解。 加强读图能力 掌握等高线的 特点 及时巩固所学 知识点

所示的山顶、鞍部、峭壁、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 三、地形的变化 来自地球内部的巨大能量形成了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在它的东段有世界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你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吗? 展示几个地形区,请学生分析其形成原因: 黄土高原、石灰岩地区、长江三角洲、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流动沙丘、角峰和冰斗谷、风蚀城堡 小结: 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学生读图,回答: 山顶:等高线闭合,由外 向内海拔增高; 山脊:等高线弯曲部分向 海拔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弯曲部分向 海拔高处凸出,容易发育 成小河; 鞍部:位于两个山顶之间 相对低洼的部分; 陡崖: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适合攀岩。 学生回答: 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 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雅鲁藏布大峡谷:青藏高 原的抬升与雅鲁藏布江的 冲刷形成。 学生读图分析上述地形区 的形成原因: 黄土高原(流水作用) 石灰岩(流水作用) 长江三角洲(泥沙沉积) 沙漠(风力作用) 角峰和冰斗谷(冰川作用) 风蚀城堡(风力作用) 学生总结: 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 培养学生通过 读图,自主获得 知识,对等高线 相对应的地形 理解加深。 了解外力作用 对地形的影响

初一科学 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一、地球的形状 1.古代的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2、现在人们对于地球的认识: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地球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半径6357千米,仅差0.33% 地球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3、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地平线月食登高望远帆船天涯海角时差北极星 4、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内到外):地核(内地核、外地核);地幔(下地幔、上地幔);地壳。其中,软流层位于上地幔;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全部为海洋)。六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并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形成海沟、海岭、巨大的山脉(分界线),所以板块边界(地壳活动最频繁的地方)多火山、地震。火山、地震的分布:环太平洋地区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区。 3.2 地球仪和地图(重、难) 一、地球仪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经线等长,为半圆。 2.在南北两极之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与它平行的线叫做纬线。纬线不等长,为整圆。 3.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市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4.0°经线以西的180°属于西经(W)。0°经线以东的180°属于东经(E)。 5.赤道以北就是北纬(N)。北纬90°就是北极。赤道以南就是南纬(S)。南纬90°就是南极。 6.纬度从赤道算起,把0°定为赤道,由赤道到北极和南极各分作90°。 二、地图 1. 地图是用不同的符号、颜色等把缩小了的地理事物在纸上表现出来。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提纲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 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3.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答:因为地球是个球体,地球表面是个曲面,所以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4.那些现象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答:(1)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先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2)20世纪,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3)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这说明海面是曲面。 (4)站得越高看得越远,说明大地也是曲面。 (5)(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从月食的过程可以判断地球是球体。 5.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别地壳、地幔、地 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 一.地球仪: 0.地轴:地球自转的旋转轴,穿过地心; 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 1.纬线和纬度: (1)纬线:纬线都是(圆形),也称为纬线圈,长度(不等),与赤道平行。(赤道)最长, 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做(北纬),用“N”作代号;赤道 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 (3)北Array纬 、南纬各有90°。 2.经线和经度 (1)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是(半圆形),所有经线长度(相等)。经线指示(南北) 方向。 (2)经度:零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以东 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 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 (3)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 3.东西半球的划分 (1)习惯上以(20 °w)和(160 °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成东西半球。 (2)西半球(向西走):20°W—160°W,180°—160°E 东半球(向东走):20°W—0°,20°E—160°E (3) 160°—180°E永远属于西半球;0°—20°W永远属于东半球。 (4)注意:东半球不全是东经度;西半球不全是西经度。 4.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分组实验 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习题 (新版)浙教版

精选doc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 分组实验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 01实验报告 【实验目标】 1.学会使用各种工具和材料,按照一定的制作流程完成简单地形模型的制作。 2.知道根据不同地形特征区分各类地形的方法,并学会用等高线地形图表示地形特征。 3.通过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在现实生活中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器材】 黏性较好的湿泥土(最好用高岭土,也可用其他黏性较强的泥土)或橡皮泥、尺子、牙签、细线或细钢丝、垫板(木板、硬纸板、泡沫板均可)、盛水的小容器、水粉颜料。 【实验过程】 1.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 (1)将湿泥土或橡皮泥在垫板上堆成山体状。 (2)在手上蘸些水摸拭山体表面,使其光滑。 注意:水不可太多,以免表面太湿影响下一步操作。用橡皮泥做材料时不可加水。 (3)用牙签在“山体”表面不同高度处做上记号并标出高程。 注意:尺子要垂直摆放。各记号处的高度间隔要相同。 (4)用细线或细钢丝小心地沿记号处将“山体”水平切开。 (5)将切下的“山体”块编号后分开摆放,并移到通风处晾干。 注意:不宜放在阳光下暴晒,为了加快干燥的速度,可用电风扇吹。用橡皮泥做材料时不必晾干。 (6)在晾干的“山体”块表面用水粉颜料涂上不同的颜色。 (7)将“山体”块根据编号重新摆成“山体”形状。 2.绘制“山体”的等高线地形图:分别将取下的“山体”块放在白纸上,用笔沿“山体”块边缘描线,注出相应的高程。就得到了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3.将等高线地形图改制成分层设色地形图。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不同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颜色的水粉颜料。注意:涂色要均匀。 (2)在图的左下角把各颜色所代表的高度范围的图例画出来。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用分层设色方法表示的地形图。 【问题与讨论】 1.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有怎样的联系? 2.山脊和山谷处的等高线有何特点? 3.河流出现在山脊还是山谷? 4.峭壁处的等高线有何特点? 5.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海拔差值有何特点? 6.在实际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时,其方法和我们现在用的方法有何不同?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 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注意:在宇宙中如果只是用肉眼观察的话,是看不出这么细微的差别,因此看到的地球依旧是球形) 3、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答:因为地球是个球体,地球表面是个曲面,所以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同样,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4、哪些现象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答:(1)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先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2)20世纪,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3)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这说明海面是曲面。(4)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从月食的过程可以判断地球是球体。5、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别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地壳厚度17km,地幔深度大约2900km,地核深度大约3400km,故地核最厚,地幔次之,地壳最薄。 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 一、地球仪: 1、纬线和纬度: (1)纬线:纬线都是圆形,也称为纬线圈,长度不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做北纬,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低纬度—0-30度,中纬度---30-60度,高纬度60-90度 (3)北纬、南纬各有90°。 2、经线和经度: (1)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是半圆形,所有经线长度相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2)经度:零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经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 (3)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 东西半球的划分:如果以零度经线为东西半球的划分线,则英国、欧洲、非洲的地区和国家将分别位于两个半球,不利于国家和地区管理。 (1)习惯上以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成东西半球。 (2)东半球(向东走):20°W-0°E,0°E-160°E (非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的大部分、南极洲的部分) 西半球(向西走):20°W-180°W,180°W-160°E(北美洲、南美洲的大部分、南极洲的部分) (3)160°-180°永远属于西半球:0°-20°永远属于东半球。 (4)东半球不全是东经度,西半球不全是西经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