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的常见病因及鉴别诊断分析

腰痛的常见病因及鉴别诊断分析

第一篇:腰痛的常见病因及鉴别诊断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读书报告

--腰痛的常见病因及鉴别诊断分析

腰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发病原因较多, 严重者可影响生活和工作。青壮年腰痛, 应注意类风湿性脊椎炎、脊椎结核和脊椎骨软骨炎。老年人常见有增殖性脊椎炎、脊椎骨质疏松、脊椎转移癌等。女性患者腰骶部痛, 应考虑盆腔炎和子宫位置异常或泌尿系统等疾病。矿工、搬运工、演员、运动员及伏案工作者易患慢性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椎结核或脊椎肿瘤压迫神经根时, 常出现一侧或两侧下肢后方放射痛。肾下垂时腰痛与体位密切相关。影像学检查对腰痛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现对腰痛的常见病因的症状特点及鉴别诊断做一下简单的总结和分析。

急性腰肌劳损: 多见于青壮年, 有负荷过重或体育活动史。患者损伤时可突然感到腰部有声响并立即产生一侧或两侧剧烈腰痛, 可有放射性腿痛。体格检查可见腰部肌肉紧张, 髂后上棘的内侧,L 4 ~5旁有压痛。影像学检查可排除伴有椎体压缩骨折或横突骨折等的可能性。

慢性腰肌劳损: 表现为慢性间歇性或持续性的腰肌周围酸痛, 劳累时疼痛加重, 休息后好转。疼痛可持续时间较长,有时与天气有关。体格检查腰部活动可轻度障碍, 脊柱无侧弯畸形, 在 L3 横突可有压痛。影像学检查可排除伴随其他情况的可能性。

腰椎退行性变: 多见于老年患者。疼痛可轻或重, 多为持续性, 体位改变症状可加重, 有的伴有腿部放射痛。影像学检查可见腰椎曲度变直, 序列不规整, 椎体边缘唇样增生, 有的有骨桥形成, 有的伴有小关节突变尖增生, 部分椎间隙变窄,以 L 4 ~ 5和 L 5 ~ S 1 椎间隙变窄常见。

腰椎间盘病变: 可为椎间盘突出、膨出或脱出。大多有腰痛, 伴或不伴腿部放射痛。咳嗽、喷嚏、排便等升高脑脊液压力的动作, 及弯腰、直腿抬高等使坐骨神经紧张的动作, 可加重疼痛或产生触电样放射痛。影像学检查可见椎间隙变窄, 椎间盘向椎体后侧椎管内突出或脱出, 或

向周围膨出, 硬脊膜弧形受压征象。

强直性脊柱炎: 腰骶部疼痛是最早和最常见的症状, 初起晨间腰骶关节僵硬,活动受限制。病变向上发展, 累及胸椎及颈椎, 出现胸背部疼痛, 头部活动受限, 脊柱可完全强直、僵硬。影像学检查可见骶髂关节间隙模糊, 关节面出现虫蚀样破坏, 有的关节间隙消失, 关节融合强直, 脊柱可见韧带骨化呈竹节样改变, 有的患者髋关节受累。

腰椎或骶髂关节结核: 患者常有局部胀痛, 呈钝痛或酸痛, 一般较轻, 活动及咳嗽、喷嚏等可加重酸痛。腰椎结核影像学检查可见相邻椎体骨质破坏, 椎间隙变窄, 脊柱后突, 椎旁脓肿形成。骶髂关节结核可见关节面破坏, 椎间隙不规则狭窄, 周围冷脓肿, 或有窦道形成。

脊椎肿瘤: 可分为原发和转移, 多为转移瘤, 常见前列腺癌、甲状腺癌、乳腺癌和肾癌转移。也可为多发性骨髓瘤。疼痛剧烈, 呈持续性。影像学检查可见多个椎体骨质破坏或硬化, 结合原发癌可诊断。

先天性脊柱畸形: 可见隐性脊椎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椎弓峡部不连、不对称性腰骶关节等。影像学检查可确诊。

梨状肌损伤综合征: 腰臀部或一侧臀部疼痛或酸胀, 并有大腿后方、小腿后外侧牵引痛, 严重者臀部剧痛如刀割, 行走、大小便或咳嗽可加重疼痛。患者可有跛行, 腰部无明显畸形及压痛。

纤维织炎: 好发于腰、背、颈、肩与胸部, 起病缓急不定。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 有腰部肌肉紧张、活动受限和局限性压痛。影像学无阳性发现。

第二篇:腰痛诊断

常见腰病的诊断与手法治疗

常见腰病是一种多发病,多见于青壮年或体力劳动者。常见腰病以腰部急性扭伤居多,多发生在腰骶、骶髂部和两侧骶脊肌。腰骶关节是脊柱的枢纽,骶髂关节是骶躯干与下肢的桥梁,体重的压力和外来的冲击力都集中在这些部位,故受伤的机会较多。风寒、潮湿等外界因素也可使腰部致病;还有诸多内科和外科疾病也常出现腰痛的症状。因此,必须对各种致病因素详加鉴别,明确诊断,才能真正达到治愈的目的。

急性损伤(腰肌拉伤,腰椎小关节扭伤和半错位、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脊上韧带损伤)、慢I生疾病(感受风寒所致的疾患、劳损、腰椎小关节炎、棘后关节紊乱及腰椎问盘突出症,肥大性脊椎炎等)及一些内脏疾病都可引起腰痛,急性病、肌肉拉伤,可出现一侧或两侧肌肉痉挛,尤其在脊柱旁、骶骨肌处较明显,触摸时可呈现条索状,压痛点较广。

小关节扭伤或半错位,压痛点只限于损伤椎旁,棘突可见轻度偏歪,严重疼痛可向周围扩散。腰椎滑膜嵌顿,脊椎一般无明显改变,压痛点较深,个别出现间接压痛,做滑膜牵拉试验,可使疼痛加剧。但从功能上看,比其他腰痛受限明显。

棘上韧带损伤,痛点主要在棘突尖端,局部有肿胀,肥厚或剥离感。

腰背筋膜损伤,压痛点较浅,面积较大。从功能上受限较小。

慢性病症、椎间盘突出症、脊柱侧弯者、腰部活动受限、相应的脊神经有压迫症状,疼痛向下肢放射,x线检查见有椎间隙变窄。临床常将腰间盘突出症总结为以下四个特点:即棘上压痛、脊柱侧弯、椎间隙宽窄不等、有放射痛。椎间小关节炎及腰椎小关节紊乱、脊柱侧弯不明显,但棘突多有侧移或扭斜,并牵拉腰背肌致使其紧张,严重者可蔓延至腿、腰部疼痛,多出现横向扩散。

腰肌劳损,脊柱可有保护性地向病侧弯曲,主要是腰肌紧张或痉挛,腰痛时活动轻微受限,久坐、久累都可出现疼痛的表现,过劳疼痛加重。

肥大性脊柱炎,此病与年龄有很大关系。触摸脊柱可见一个或多个棘突有肥大现象,疼痛呈顿痛或酸痛感,在早晨起床时疼痛尤甚,严重者有向下肢放射的,对于一些风寒湿邪引起的腰痛,它的面积较广,界面不很分明,疼痛程度较其他疾病轻,阴雨天加重。对于内脏疾病造成的腰痛,临床上只可出现一些症状,但从功能和压痛上较其他疾病轻,主要依靠x线、B超、CT、化验等来配合检查。

不论是急性扭伤还是慢性劳损引起的腰痛,除做全身检查和必要的化验、x线、CT等,以排除内外科疾病和脊椎实质性病变外,局部

检查至关重要,借以确定病变的性质、部位和程度,以便灵活运用手法,方能达到治疗目的。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病例也必须审症求因,要将临床体征与X线、CT等对照检查,看疼痛部位和x线、CT所见位置是否一致,这一点很重要。以腰问盘突出症为例,在临床上发现,有一部分认为是腰问盘突出症的病人并不一定都患了此症,他们步入了诊断的误区:

1、正常人群中,很大一部分人CT上就有间盘膨出,因此,单纯CT显示有膨出,不一定就是疾病症状。

2、CT报告上有腰问盘突出,但是没有腰问盘突出症的相应症状或体征,也不能诊断为腰问盘突出症,有可能是其他疾病产生的症状。

3、多数腰间盘突出症的症状是腰痛,伴有一侧或双侧下肢的放射性痛,疼痛范围超过膝关节水平。

因此,单纯腰痛或伴有以上臀部疼痛,多不是腰问盘突出症。

在临床检查中发现有些病症通过x线、CT的检查,虽然有一定的病理变化,但是往往疼痛的部位

与x线、CT结果一致,例如:

患者孔某某,女,4O岁,工人,此患者腰痛主要是在活动和行走时,而无自发痛,有疼痛与腰部活动相联系的特点,在做B超和x线检查时,虽然发现4、5腰椎有骨质增生和椎间盘突出,但疼痛并非由此产生。类似此种情况,临床并非少见,由此可提醒我们对一种疼痛的诊断需要全面分析,不能只抓一面,忽视另一面,这样,才能做出明确诊断.推拿是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推拿治疗腰痛(急性或慢性),是运用各种手法刺激患者的身体某一部位,经过推拿治疗,以达到解除腰部肌肉痉挛、粘连、改善血液循环,促使患处炎症水肿吸收,达到消肿止痛的作用。通过被动手法使脊柱过伸过屈和旋转动作,迫使嵌顿绞锁或错位的组织恢复正常。

急性期:此期组织水肿明显,刺激或压迫神经根,症状严重,这时可用温和手法,在疼痛部位推、滚、揉、擦或轻的肘按法,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组织水肿吸收,痉挛肌肉解除,对滑膜嵌顿和一些痛点较深或不明显的腰痛治疗,手法可适当重些,也可选择部分被动

手法,如用对抗性牵引,腰椎侧扳或用腰部屈伸法以解除嵌顿的滑膜或调整深部位损伤的关节病变。慢性病:在急性期后,腰腿痛症状可较前缓解,但常因劳累、寒冷等多种因素出现反复症状,时轻时重。由于病程较长,局部组织可出现一些退行病变,神经根周围也可发生粘连,因此此期需要用较强手法治疗(但需要在病人能忍受的情况下),改善或纠正关节的畸形,例如:扳腿压腰、扳肩压腰、扳压重按法,垫枕压腰法等。重手法渗透力较强,可直接刺激深部组织,同时在做前屈或后伸的动作中,可使椎体前后缘问隙增大,还可使挛缩的软组织充分拉长,以恢复正常。

加强诊断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基础。根据近几年的临床观察,为了提高对腰腿痛的治疗,首先应在诊断上注意下功夫,根据发病原因、时问、年龄、职业、主诉、症状、体征以及x线、化验检查等,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腰腿痛,明确上述几种疾病,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按摩手法治疗,如腰椎小关节错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则推拿手法复位是关键。而急性腰部扭伤和腰肌劳损同样采用推拿治疗,但采用治疗方法和治疗原则不同,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解除痉挛、剥离粘连。在手法治疗过程中,针对不同病症采取不同手法,要辨证施治,应重视疾病的轻重、年龄大小、体质强弱和病程的长短,不能用重手法刺激,否则适得其反。手法应用要适当,过轻起不到作用,过重则造成新的组织损伤,手法应做到:均匀柔和、渗透有力,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推拿治疗颈椎痛的方法①用手掌小鱼际部揉颈椎部3~5 rain;◎提拿颈项部及肩井2 min;③按揉压痛点,在压痛点用大拇指螺纹面稍加力。以患者有热、麻感为宜。进行压一压、揉一揉、往复5~8次;

④拔伸头颈部:在拔起时力度一定要稳而缓慢柔和,并同时做颈项部的屈、仲、旋转运动,幅度由小到大忌过度;⑤提拿肩井部,并用手掌根部叩击颈椎部,放松颈部肌肉做为结束手法,总共时间为20~25 milit。2.2 推拿治疗腰背痛的方法① 重滚脊柱两侧肌肉,主要是放松紧张的肌肉,力度不能太大,次数要多,力量可稍加大,但手法不能过猛,时间一般为10 min;◎直擦腰背部,用两手掌分别从上而下按

摩腰背部,按摩时腰背部感觉有热度为宜;③横擦腰骶部,按摩时局部要有热度,时间一般为l~3 rain;④侧击法,用手掌小鱼际侧击腰背部,放松腰背部肌肉,此手法为结束手法,总共时间约为30 rain。治疗颈椎痛和腰背痛时间以15 d为一个疗程,一般按摩l0次,治疗期间嘱患者适当做专项训练活动,少劳动,多休息,听一些轻快音乐,放松紧张情绪,也可根据情况制定预防措施,减少或预防颈椎痛和腰背痛的复发。

腰椎节段性失稳的临床表现及稳定性训练黄真王荣丽

下腰痛(1ow back pain)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及临床表现多样性的特点.腰椎节段性失稳(1umbar segmental instability)便是其中一种常见类型。腰椎节段性不稳定的传统诊断方法是采用放射影像学⋯.如X片显示腰椎滑脱或腰椎前移。但是.在临床上.具有腰椎不稳定的症状和体征而无影像学滑脱表现的慢性下腰痛患者并不少见121。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腰椎节段性失稳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1 概念

1992年,Panjabi将脊柱失稳定义为:由于维持各椎体正常位置的脊柱稳定系统能力明显下降.导致脊柱节段的正常活动区域扩大。脊柱稳定系统包括三方面:① 被动系统,包括椎体、椎间盘、小关节和韧带;② 主动系统,包括脊柱周围的肌肉和肌腱;③ 神经系统,通过对主动系统的直接控制.产生动态的稳定作用。下腰痛中的腰椎失稳可由损伤或退行性病变引起,不包括明显畸形或神经系统缺陷所导致的腰椎不稳定.1989年,Bergm ark提出维持腰椎稳定性的肌肉有两组一组称大体肌肉,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髂腰肌的胸段等.主要作用是产生躯干运动并维持躯干的总体稳定性.他们不与脊柱直接相连,对脊柱节段性稳定不起直接作用:另一组称局部肌肉,包括腰多裂肌、腰大肌、腰方肌、髂腰肌和最长肌的腰段、腹横肌、膈肌、腹内斜肌后部等.他们与腰椎直接相连,起稳定腰椎各节段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上述两组肌肉的协调作用维持着人们13常生活中腰椎的稳定性.当脊柱的被动稳定系统出现问题时,脊柱趋于不稳定,

这时增加腰椎局部肌肉的肌力.可以提高腰椎节段的稳定性.同时,为腰部大体肌肉收缩时产生安全的躯干运动提供稳定性基础H-卅。腰椎局部肌肉由节段性神经支配.可以控制每个椎体节段。此外,膈肌、腹横肌和盆腔底部肌肉协同作用可以控制腹内压,腹内压的升高对腰椎也具有稳固作用[9-tOl。1997年.0’Sullivan报道下腰痛患者的腰部肌肉协同收缩常出现紊乱,同时,神经控制系统可能也出现失衡,导致平衡、反射、翻正反应等功能下降。这种神经肌肉系统的失调可能是腰椎失稳的原因,尤其在腰椎节段活动的正常区域。另有文献报道在急性下腰痛、慢性下腰痛和腰椎失稳的患者中均存在腰局部肌肉的功能异常,此时,大体肌肉出现功能代偿,可能与神经控制系统试图维持脊椎稳定性有关[1l-13I。腰椎节段性失稳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问卷调查显示:一半患者继发于一次损伤后出现腰痛:另一半则与多次小损伤有关,腰痛逐渐加重。大部分患者主述慢性复发性腰痛及13常生活功能障碍,部分感觉腰部不稳(35%),普通腰肌训练和手法治疗效果不满意。体格检查:一般腰椎主动活动范围正常,但活动过程中而不是活动终点出现疼痛,同时,从活动·终点回到直立位时,需用手支撑辅助完成,在有疼痛的活动中可以观察到腰椎节段性移位,当腹部深层肌肉收缩时,疼痛减轻,神经系统检查一般正常[14l。2 分型及临床表现1985年,Dupuis根据实验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提出:影响腰椎节段性活动的损伤不同,决定不同类型腰椎失稳的临床表现,由于腰椎活动方向是三维的,所以损伤引起的腰椎活动受限很可能不只是一个方向。2000年,O’Sullivan根据临床观察提出腰椎失稳可分为四种类型l】51,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下面将这四种类型分别介绍: 2.1 前屈型

这是临床最常见的类型,常与一次或反复多次的前屈,旋转性损伤有关,表现为腰部中央疼痛,腰前屈,旋转性运动时症状加重,难以保持腰半屈位。在腰椎不稳节段,生理性前突消失,站立位或坐位时,骨盆趋于后倾,向前弯腰时,腰椎前突消失更明显,同时出现上腰和下胸部伸肌肌肉紧张.导致该部位脊柱代偿性前突。弯腰过程中.在某一弧度出现过度弯曲,并伴有疼痛,直腰困难,常需双手辅

助。腰后伸时,有症状节段后伸受限,尤其不能进行上腰椎和下胸椎保持不后伸时骨盆前倾和下腰椎后伸的动作。在蹲、伸膝坐或屈髋坐、手膝跪、坐起等运动中,同样也可以观察到腰椎前突消失,该节段趋于过度前屈,出现骨盆后倾及上腰椎和下胸椎后伸等代偿性现象,同时为了稳定脊柱,缓解疼痛.腹外斜肌和胸腰部伸肌过度收缩,出现屏气。体检发现腰椎前屈和旋转时,有症状节段活动度过大。

2.2 后伸型:这一类型的患者常有一次或反复多次的在后伸同时旋转时的损伤。症状为下腰部中央疼痛,腰后伸或后伸加旋转时,如站立、快走、跑、游泳及上肢举过头抛物等,症状明显加重。体征为站立位腰椎病变部位前突加大,局部肌肉紧张,骨盆呈前倾位;向后弯腰时,上腰部和下胸部缺少脊柱前突;俯卧位伸髋屈膝时.由于深部腹肌无力,下腰部伸肌相对占优势.导致疼痛部位过度后伸和旋转;向前弯腰时,腰椎趋于前突,弯到某点时突然前突消失,疼痛明显,直腰时过度前突又出现.由于疼痛需用双手支撑将腰直起。此外,不能进行髋关节屈曲位时骨盆后倾运动;当试图诱发深部腹肌收缩时.常引起伸肌、腹外斜肌和腹直肌的过度收缩,不能控制膈肌呼吸:体检发现腰椎后伸和旋转时,有症状节段活动度超过正常范围。2.3 侧方移位型

__患者表现为一侧下腰痛,在伸手够物或向一侧旋转同时向前弯腰时,症状加重,常有类似方向运动的损伤史。体征为站立位腰椎在有症状节段前突消失同时伴侧方移位,移向一侧的肌肉紧张,对侧松弛;用移向一侧的下肢单腿负重时,移位加重;步行时通过躯干转移重心而不是骨盆:向前弯腰过程中移位加重且伴疼痛;仰卧位单足支撑或单侧桥式运动或手膝跪位同时一侧上肢前举时,移向一侧的躯干失去旋转和侧屈的控制能力;从坐位站起及蹲下时躯干移位并趋于移向的一侧负重。腹部深部肌肉无力,浅部肌群和背部肌肉过度用力,常常出现自然呼吸失控。体检发现腰椎节段前屈、向移位方旋转或侧屈时,有症状节段活动度增大。

2.4 多方向移位型

这是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常与外伤有关,疼痛与功能障碍明显,

向多个方向运动时均有症状,且所有负重体位均有疼痛,在持续腰椎前屈、旋转和后伸时常出现脊柱绞锁。在患者向各个方向运动时都可能观察到脊柱节段性位移和绞锁现象,并伴随刺痛和相应的背肌痉挛。患者很难维持正常的脊柱前凸,当脊柱出现节段性前屈、后伸或侧弯趋向时.试图加强腰多裂肌和腹横肌的联合收缩(尤其是负重体位下),同时出现大体肌群的代偿、腹壁收紧及疼痛。体检发现有症状节段的多方向节段间活动增加。若患者表现出高度易激惹和不能耐受任何体位下的负重时,保守疗法的预后将会很差。根据以上分类,在临床体检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 如果发现症状所在节段具有高活动性,应进行影像学检查以验证体检发现是否正确。② 辨别其不稳定症状的方向特异性,从而确定其不稳类型。③ 确定维持动态稳定的神经肌肉系统的改变。观察在功能性运动和四肢负重试验时,躯干动态稳定性是否丧失。发现是否存在局部肌群的功能障碍以及大体肌群的错误代偿模式。④ 确定症状与局部肌群控制的关系

训练方法

在慢性下腰痛患者的物理治疗中,训练特定的肌肉,如腹横肌、膈肌和腰多裂肌,对于维持脊柱的动态稳定和节段性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方法是以运动学习(motorlearning)模式为基础的,发现错误的运动模式,分解运动成分.再针对患者的个体需要对其进行功能性运动的再训练。经临床证实,长期应用这种训练模式训练可以有效地减轻腰椎节段性失稳的慢性下腰痛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具体到运动学习的方法,Fitts和Posner提出了学习新的运动技能的三阶段训练法。3.1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是认识阶段,在训练早期让患者高度意识到必须避免大体肌群的代偿,从而独立完成局部肌群(如:腰多裂肌、腹横肌、膈肌等等)的联合收缩。第一阶段的目标是要在正常腰椎前凸的负重体位下,配合有控制的呼吸,来训练腹横肌的等长收缩,同时腰多裂肌进行低强度自主收缩。

3.1.1 局部肌群的联合收缩训练。①训练骨盆和下腰椎独立于

胸椎和髋关节的运动控制.达到没有大肌群参与而保持正常的脊柱前凸曲度。②训练中央和侧肋膈肌呼吸控制。③ 在保持正常的脊柱前凸情况下,促进盆底肌肉和腹横肌下中段纤维向上和向内的收缩,同时进行有控制的侧肋膈肌呼吸.避免大体肌群的收缩。这种训练一般在负重体位如坐或站时进行,只有当负重体位下不能引起准确的联合收缩时.才采用非负重体位如手膝跪位、俯卧或仰卧位。④ 在保持正常脊柱前凸的同时,促进不稳定节段的双侧腰多裂肌和腹横肌的联合收缩,加强侧肋膈肌呼吸的控制。⑤ 在正确的坐位和站位下训练联合收缩。

3.1.2 抑制大体肌群代偿收缩的方法。腹外斜肌和腹直肌:

①加强盆底肌肉的收缩。②促进上腰椎前凸和侧肋膈肌呼吸以打开胸骨角。③ 负重时注意理想的脊柱对线。胸腰段伸肌:① 避免胸椎后伸和腰椎过度前凸。② 确保骨盆和下腰椎的运动独立于胸椎和髋关节。③加强侧肋膈肌呼吸。④应用触诊和EMG生物反馈及肌肉放松技术。在训练早期,如果出现大体肌群的代偿,呼吸失控,肌肉疲劳或静息疼痛增加时,要暂停训练。训练至少保证在安静环境下一天一次(1O一15min)。一旦局部肌肉可以独立收缩.就应在正确的坐和站位下进行收缩训练,收缩的维持时间从lOs增加到60s,以后再与功能运动中的有氧运动如行走相结合。这个阶段可能需要3—6周,期待能在上述体位下控制一定程度的疼痛,从而给患者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效果反馈。

3.2 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强调对特定的运动模式进行强化训练。方法是通过检查发现两三种错误和引发疼痛的运动模式,并将其分解为多个运动成分,然后针对每个运动成份进行高度重复训练(如5O一6O次)。患者在进行上述训练的同时还要保持局部肌群的联合收缩。在一开始训练时要保持正常的脊柱前凸体位,到后期则是在正常的脊柱运动中进行训练。训练中任何时候都要确保对节段和疼痛的控制。训练包括从坐到站、行走、上举、前弯、旋转、后伸等。患者在控制疼痛的基础上每天训练一定的运动成分,并在可以轻松熟练的完成动作且能很好地控制时,

逐渐增加运动的速度和复杂程度。鼓励患者在保持正确的躯体对线,低位水平局部肌群的联合收缩和呼吸控制的同时,进行常规的有氧运动练习,如行走。这有助于增加肌肉的张力,提高运动的自发性。还应鼓励患者在感觉疼痛或不稳定时进行局部肌群的联合收缩,这对于最终形成肌肉的自发联合收缩非常重要。这一阶段可能持续8周到4个月,时间取决于患者、病变性质和程度以及训练强度。在这一阶段当患者表示能够无痛地完成以前无法完成的运动时,便可以停止以前的特殊训练。应教会患者在保持正确体位下对局部肌群的功能性控制,并维持常规的一般性练习。3.3 第三阶段

这一阶段是自发性训练阶段,其目标是借助于特定的练习.患者可以通过恰当的自发运动动态地稳定脊柱,以满足日常生活的功能性需要。表面肌电图数据和接受这种训练后患者的满意结果是支持肌肉通过特定训练可形成自发运动模式的证据II8-19,21I。4 小结对于慢性下腰痛患者的成功治疗很大程度上依靠准确的临床分型。这种个体化的运动学习训练方法是为加强腰椎节段性失稳的患者对脊柱节段更理想的控制而设计的一种合理的治疗方法。它的成功取决于技术、治疗师准确发现临床问题的能力、运动控制障碍的表现和纠正错误运动方式的难易,患者的不同条件和依从性的好坏也对其有很大影响。尽管这种方法与其它方法相比还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了它的有效性。__

第三篇:戒酒综合征如何鉴别诊断

戒酒综合征如何鉴别诊断?

收藏权威编辑:快速问医生(医生组)

1.注意与其他性脑病的鉴别。

2.应特别注意某些原发性癫痫或外伤性癫痫等也可能因饮酒而诱发,应仔细排除后方能做出诊断。全身性大发作伴有局灶表现的,或有局灶性表现的癫痫发作,如精神运动或复杂部分性癫痫、局灶性运动癫痫等,不可能是戒酒性癫痫。脑电图检查有助于鉴别。

第四篇:《肾内科常见病鉴别诊断》

肾内科常见病鉴别诊断

一、急性肾炎

1.肾病综合征:肾病综合症与急性肾炎均以浮肿及尿改变为主要特征,但肾病以大量蛋白尿为主,伴低蛋白血症及高脂血症,其浮肿多为指凹性。急性肾炎则以血尿为主,不伴低蛋白血症及高脂血症,其浮肿多为紧张性。

2.IgA肾病:多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1~2天内即发生血尿,有时伴蛋白尿,多不伴水肿及高血压。但其病情常反复发作,与急性肾炎不同。部分病例鉴别困难时,需行肾活检。

3.原发性急进性肾炎

起病与典型的急性肾炎很相似,但表现为进行性少尿、无尿及迅速发展的肾功能衰竭,终至尿毒症。急性肾炎综合征表现持续一个月以上不缓解时,应及时行肾活检与本病相鉴别。

4.紫癜性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也可以急性肾炎综合征起病。但其多伴对称性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便血等全身及其他系统的典型症状或/和前驱病史。

5.急性泌尿系感染:约10%可有肉眼血尿、但多无浮肿及血压增高,有明显发热及全身感染症状,尿检有大量的白细胞及尿细菌培养阳性为确诊的条件。

6.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既往有肾脏病史,多于感染1~2日后诱发,随即出现临床症状,多有较重的贫血及持续高血压,故常伴有心脏及眼底改变,尿比重固定,尿中有时可见宽大的肾衰管型,B超检查时可见肾脏体积缩小。

二、慢性肾炎

1、急性肾炎:往往有前驱感染,1~3周以后才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症状,血中补体C3降低;而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多见于成人,多有感染后2~3天内出现临床症状,可有肾炎史或曾有较明显血尿、水肿、高血压等症状,病情多迁延,且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肾功能不全等表现,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可作鉴别。

2、系统性红斑狼疮:大都同时伴有全身或其他系统疾病表现,入发热、皮疹、关节痛、肝肿大、血象改变、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增高等,

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可作鉴别。

3、慢性肾盂肾炎:多见于女性,多有泌尿系感染病史,肾功能的损害多以肾小管间质损害为主,而且进展很慢,多次中段尿培养可发现致病菌,静脉肾盂造影、同位素肾图及肾扫描、肾B超可发现两侧肾脏有不对称表现等有助于诊断。

4、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多40岁以后起病,有长期的高血压病史(至少10年),原先无肾脏病病史,尿改变轻微,尿蛋白量少<1.0g/d,远端肾小管功能损害(如夜尿增多、尿液浓缩功能减退)较肾小球功能损害出现早,常伴有较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可作鉴别。

5、Alport综合征(眼-耳-肾综合征):多于20岁~30岁的青少年,以血尿、感音神经性耳聋及进行性肾功能减退为临床特点的遗传性肾脏疾病,一般有家族史。

三、肾病综合征(NS)

1、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三高一低”,即尿蛋白大于3.5g/d、血浆白蛋白低于30g/d、水肿及血脂升高,需除外继发性病因和遗传性疾病,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可确诊。

2、过敏性紫癜肾炎:好发于青少年,有典型的皮肤紫癜,可伴有关节痛、腹痛及黑便,多在皮疹出现后1-4W左右出现血尿和(或)蛋白尿,典型皮疹有助于鉴别。

3、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于青少年和中年女性,以粟多系统受损的临床表现和免疫学检查可见出多种抗体,活动期IgG增高,补体C3下降,一般不难鉴别。

4、糖尿病肾病(DN):好发于中老年,NS常见于病程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早期可发现尿微量白蛋白排除增加,以后逐渐发展成大量蛋白尿、NS。糖尿病病史及特征性眼底改变有助于鉴别诊断。

5、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以蛋白尿或NS为主要临床表现,应有血清HBV抗原阳性,血中球蛋白如IgG、IgA等升高,肾活检切片中找到HBV抗原能确诊。

6、肾淀粉样变性:好发于中老年,肾淀粉样变性是全身多器官受

累的一部分。原发性淀粉样变性主要累及心、肾、消化道(包括舌)、皮肤和神经;继发性淀粉样变性常继发于慢性化脓性感染、结核、恶性肿瘤等疾病,主要累及肾、肝和脾等器官。肾受累时体积增大,常呈NS。肾淀粉样变性常需肾活检确诊。

7、骨髓瘤性肾病: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多见,患者可有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如骨痛、贫血、学清单株免疫球蛋白增高、蛋白电泳有M蛋白及尿本周蛋白阳性,骨髓象显示将细胞异常增生,并有质的改变。累及肾小球时可出现NS。

四、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LN)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多无关节痛或关节炎,无皮损,无多脏器损害表现,血中抗ds-DNA抗体阴性。

2、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是一种可兼有LSE、硬皮病与多发性肌炎症状的疾病,根据本病皮肤发硬,很少出现肾损害,ENA抗体阳性,Sm抗体缺乏,抗荧光素标记抗体纯粹为斑点型,血清补体正常或升高等有助于鉴别。

3、系统系硬皮病:常有雷诺征,关节痛或关节炎,可有胃肠道、心、肺、肾等器官受累。ANA阳性(78%),LE细胞阳性(8%),但本病有特征性的皮肤发硬,尤以肢端明显,另外胃肠道钡餐检查,可见食管下端扩张,收缩功能减弱等,这些可与SLE鉴别。

4、皮肌炎:常易误诊为SLE,有紫红色斑疹,ANA及LE细胞可出现阳性,且可合并有各系统的损害。但本病的紫红色泽较黯,且较弥散,没有典型的蝶状分布。皮肌炎的肌肉损害明显,常有吞咽困难及声音嘶哑等情况。最具诊断的特点是两眼睑有浮肿的红斑。此外本病的白细胞常增高,血清补体正常或增高,肾损害不明显,也可与SLE相鉴别。

5、药物性狼疮:发病年龄较大,临床表现少,累及肾、皮肤和神经系统少,但胸膜、肺和心包受累者较多;抗组蛋白抗体阳性率可达95%,但抗dsDNA抗体和Sm抗体阳性率<5%;血清中补体不低;相关药物停用后病情可自行缓解。

6、慢性活动性肝炎:本病也可出现多发性关节炎、疲劳、浆膜炎、

抗核抗体阳性、狼疮细胞阳性、全血细胞下降,也可有肾炎样尿改变,但一般肝肿大明显,有蜘蛛痣、肝病面容及肝掌等肝病表现,必要时可行肝穿刺活检。

7、发热应与并发感染鉴别:SLE并发感染时,经仔细检查可发现感染病灶,无其他疾病活动的表现,如关节痛、皮疹等,同时,并发感染时血沉和C反应蛋白均可升高,而狼疮活动时,血沉可升高,而C反应蛋白不变或轻度升高。

五、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1、急性肾炎:当紫癜性肾炎发生于皮疹已消退时需与本病鉴别。此时应追讯病史,包括回顾性皮疹形态、分布、关节和胃肠道症状,有助于紫癜性肾炎的诊断。缺乏上述症状,早期有血清补体降低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必要时可作皮肤活检和肾活检作鉴别。

2、Goodpasture综合征(肺出血-肾炎综合征):当紫癜性肾炎伴肺出血、咯血时应注意与本病鉴别。由于紫癜性肾炎有典型皮疹和关节、胃肠道症状,血清IgA增高等,鉴别并不困难,必要时可作肾活检,两者有截然不同的免疫荧光表现,本病免疫荧光为典型线状IgG沉积。

3、狼疮性肾炎:由于系统系红斑狼疮可有皮疹、关节痛和肾损害,故须与紫癜性肾炎鉴别,但两者皮疹在形态和分布上均有显著区别,诊断并不困难。两病肾活检有不同之处,如免疫荧光检查,本病虽然也有IgA沉积但常有大量其他免疫球蛋白沉积,且有C1q沉积,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白金环样变也有助于鉴别。两者皮肤活检也不同,本病可见狼疮带而紫癜性肾炎可见IgA沿小管壁沉积。

4、多动脉炎:本病在临床上类似紫癜性肾炎,但血清IgA多不增高,皮肤和肾活检也无IgA沉积,免疫荧光除纤维蛋白外均为阴性。此外,本病少见于5~15岁。

六、糖尿病肾病

1、功能性蛋白尿:剧烈运动、发热、原发性高血压、心功能不全均可引起尿蛋白增加,可通过详讯病史、观察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其他相关检查,协助诊断。

2、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的肾病综合征(前者)与糖尿病肾病并发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后者)很难鉴别:前者常有糖尿病史10年以上,而后者则不一定有那么长时间;前者每同时有眼底改变,必要时作荧光眼底造影,可见微动脉瘤等糖尿病眼底变化,后者则不一定有;前者每同时有慢性多发性神经炎、心肌病、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等,后者不一定有;前者尿检通常有红细胞,后者可能有;前者每有高血压和氮质血症,后者不一定有;对鉴别诊断有困难的肾病综合征,应作肾活检。

3、肾淀粉样变性:偏振光显微镜下刚果红染色呈红绿色。

4、NDRD(非糖尿病性肾脏疾病):明显血尿及管型,病史<10年;突然出现大量蛋白尿,但肾功能良好且DM病情稳定者;突然出现肾功能急骤恶化,特别是无持续性蛋白尿者;病史<10年,出现肾脏病变而无视网膜病变;血清Ⅳ型胶原水平增高不明显。

七、急性肾衰

1、急性肾炎:多有急性链球菌感染病史,常在感染后1~3周发病,起病急,病程轻重不一,尿常规可见蛋白尿、血尿(镜下或肉眼血尿)、管型尿,临床常有水肿、高血压或短暂的氮质血症,B超下肾脏无缩小,大多预后良好,一般在数月至1年内自愈,与急性肾衰不同,可资鉴别。

2、急性间质性肾炎:本病多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性败血症病史;或使用磺胺类、半合成青霉素类、苯妥英钠、保太松、利福平、速尿及噻嗪类利尿剂史。经免疫反应所致肾间质病变,临床多有寒战、高热、疲乏无力、食欲减退,肾区有自发痛或叩击痛,尿量减少,尿中出现少量或中量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药物过敏所致者还可出现皮疹、关节肿痛、淋巴结肿大等。肾活检其肾小管基膜上可找到抗肾小管基膜抗体(IgG)呈线条状沉积。部分病人血清中IgE明显增高,有助于鉴别诊断。

3、肾静脉血栓形成:本病可发生于肾病综合征患者,由血液凝固造成肾静脉栓塞。临床表现不一,急性症状多剧烈、急骤,突发腰痛、发热,血中白细胞升高,少尿、血尿、蛋白尿常见,部分病人有血压

升高,肾功能多有改变,腹部平片见肾影增大,肾血管造影或放射性核素肾血管γ照像,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4、肾动脉栓塞:肾梗死的诊断主要依据有左房室瓣狭窄,心房纤颤,感染性心内膜炎或心脏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瘤,因外伤引起的主动脉内栓子,肿瘤栓子等病史,及腰部剧烈疼痛、血尿等体征来判断。若乳酸脱氢酶升高,放射性核素肾血管γ照像与急性肾衰不同,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八、慢性肾衰

1、急性肾衰:一般来说,急性肾衰多急性起病,有急性的病因,如血容量不足、急性药物中毒、严重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实验检查,如血液变化相对较轻、双肾B超检查无明显缩小,高磷低钙不明显。但一些急性肾衰临床表现不典型,根据临床常规检查进行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此时进行指甲肌酐测定有较大的鉴别意义,必要时可行肾穿刺活检,但一定要把握明确的适应征。

2、消化道疾病:患者如出现恶心、呕吐、腹泻或上消化道出血,易误诊为消化道疾病,可通过检查血肌酐或双肾ECT等明确诊断。

3、贫血性疾病:临床上出现贫血、出血等情况误诊为血液系统疾病,通过肾功能检查可明确诊断。

4、原发性高血压:慢性肾衰临床多出现继发性高血压,易与原发性高血压相混淆,应进行肾功能检查。如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已出现了肾衰,两者鉴别有时甚为困难,但详细的病史和家族史可为鉴别诊断提供线索。

END

第五篇:发财树常见病因以及防治

发财树常见病因以及防治

发财树学名是Pachira macrocarpa属于木棉科,瓜栗属。另外还可以称为发财树、瓜栗、中美木棉。其形态特征是常绿乔木,树高八到十五米,掌状复叶,小叶五到七枚,枝条多轮生。花大,有的可以

长达二十二点五厘米,花瓣条裂,花色有红、白或淡黄色,色泽艳丽。四到五月开花,九到十月果熟,内有十到二十粒种子,大粒,形状不规则,浅褐色。喜高温高湿气候,耐寒力差,幼苗忌霜冻,成年树可耐轻霜,华南地区可露地越冬,以北地区冬季须移入温室内防寒,喜肥沃疏松、透气保水的沙壤土,喜酸性土,忌碱性土或粘重土壤,较耐水湿,也稍耐旱。以种子繁殖为主。种子在秋季成熟,宜随采随播。室内观赏多作桩景式盆栽。为加速成长可先地栽,后上盆。其常见的病状有以下几种:

一:根(茎)腐病

症状:茎基到根部变黑褐色,腐烂,嫩叶失去生机而枯萎。

防治方法:一及时通风,保持栽培环境的干爽。二注重栽培基质、花盆的消毒。三移植后去掉根顶部扭伤及腐烂组织,然后再用速克灵喷洒伤口,晾干后栽植。四发病初期,地上部分每隔十天喷百分之五十退菌特可湿性粉剂一千倍液,或百分之七十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八百倍液,地下部分用百分之七十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四百至六百倍液浇灌二至三次。五若腐霉菌活跃,可用普力克、土菌灵、疫霜灵等喷施。

二:叶枯病

症状:初期产生黑褐色,内部产生灰色或深褐色像日灼症状的病斑,时间长的病斑上可看到黑色粉末。

防治方法:一发现病叶及时摘除,并销毁。二加强养护管理,适时浇水、施肥,每个生长季节可追肥二至三次叶面肥,如百分之零点五磷酸二氢钾或双效微肥二百倍液。三发病初期用百分之七十五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八百倍液或百分之五十退菌特可湿性粉剂六百倍液或百分之五十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八百倍液或百分之七十五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一千五百倍液。

腰痛

腰痛 腰痛是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西医的肾脏疾病、风湿病、腰肌劳损、脊椎及脊髓疾病等所致腰痛,可参照该证辨证论治。缠腰疼痛多由肾阳不足,寒凝带脉,或肝经湿热侵及带脉,经行之际,阳虚气弱,以致带脉气结不通而出现疼痛;或冲任气血充盛,以致带脉壅滞,湿热滞留而疼痛。患腰痛首先要注意改变生活方式,不适宜穿带跟的鞋,有条件的可以选择负跟鞋。腰痛是一个症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引起腰痛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出现持续且不明原因的腰痛,不要掉以轻心,应尽快到医院确诊,避免某些严重疾病的发展。 病因 1. 病因概述 2. 腰肌劳损 3. 泌尿系统感染 4. 生殖器官疾病 5. 受凉、创伤罹患风湿、类风湿关节炎 6. 孕期及产褥期劳累 7. 腰椎病变 8. 肾虚腰痛 诊断 1. ①详细询问病史 2. ②全面矫形 3. ③实验室检查先天性(发育性)退行性病变 4. ④X射线检查先天性发育性异常 综合治疗和康复锻炼 1. 治疗概述 2. 及时明确诊断 3. 及时的功能锻炼和康复保健 多功能治疗 中医辨证论治 1. 概述 2. 寒湿型 3. 湿热型 4. 肾虚型 其他疗法 1. 1.敷贴法 2. 2.熨法 3. 3.针灸疗法 4. 4.推拿疗法 急性腰痛的治疗方法 饮食疗法 腰部保健运动疗法 保健 预防

诊断 1. ①详细询问病史 2. ②全面矫形 3. ③实验室检查先天性(发育性)退行性病变 4. ④X射线检查先天性发育性异常 综合治疗和康复锻炼 1. 治疗概述 2. 及时明确诊断 3. 及时的功能锻炼和康复保健 多功能治疗 中医辨证论治 1. 概述 2. 寒湿型 3. 湿热型 4. 肾虚型 其他疗法 1. 1.敷贴法 2. 2.熨法 3. 3.针灸疗法 4. 4.推拿疗法 临床症状 临床以腰部一侧或两侧发生疼痛为主要症状。腰痛常可放射到腿部,常伴有外感或内伤症状。腰椎X线照片等检查,常可见异常。妇女由于有月经、孕育、分娩、哺乳等生理特点,同时又有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妇科杂病及节育等病理特点,所以腰痛是常见的病症。经产妇女80%以上都可出现腰痛,特别是经期、孕期和产后的腰痛,常被认为是生理性疼痛,不需要特别治疗。 病因概述 引起腰痛病的原因很多,约有数十种,比较常见的有肾虚、腰部骨质增生、骨刺、椎间盘突出症、腰椎肥大、椎管狭窄、腰部骨折、椎管肿瘤、腰部急慢性外伤或劳损、腰肌劳损、强直性脊柱炎等。因骨质增生、骨刺、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痛可以使用黄氏外用中药粉包治疗,黄氏外用中药粉包没有副作用,疗效彻底。 腰背部是人体用力最多的部位,为人体提供支持并保护脊柱,对长期在办公室久坐而缺少运动的人,或是因为工作需要久站的人,长时间维持一个体位或姿势太久,就容易造成腰背部的疼痛并引发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也有的是在重复性损伤后积累发病。很多慢性腰痛病人与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有关,原因可能是骨筋膜间隔内压升高导致腰背筋膜下间隙消失,肌肉血流量下降,疏松脂肪组织变性。由于这种损害,造成了患者无论是多走、多坐还是多卧,都会腰疼,即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容易产生腰疼。这是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的重要临床特征。 腰痛是指腰部一侧或双侧疼痛连脊椎的一种症状,男女均有发生,女性居多。据统计,妇科门诊以腰痛为主的患者约占就诊数的10%。常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表者: 一、一般体征 1 、步态:症状较明显者行走时姿态不自然,较重者行走时身前倾而臀部以向一侧倾斜的姿态下跛行。 2 、脊柱外形:突出物刺激神经根而引起疼,脊柱为了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在外观上腰椎生理性前突变浅或侧弯,侧弯可凸向健侧也可凸向患侧,此与突出物与压迫神经根的位置关系有关。 3 、压痛点:多位于有病间隙的棘突旁,此压痛点并向同侧,臀部及沿下肢坐骨神经区放射区,压痛点的多少和程度不一。 4 、腰部活动度: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在各方面的活动度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5 、下肢肌肉萎缩: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坐骨神经痛使病人行走或站立时就很自然地多用健肢来负重,出现废用性肌肉萎缩,二是神经根受压所致肌肉萎缩。 6 、肌力改变,由于神经支配的肌肉营养障碍出现肌力减低。 7 、感觉减退:可以是主观麻木,也可以是客观麻木,皮肤感觉下降。如针刺皮肤病人亦不觉疼痛等。

8 、反射改变:患侧有膝反射及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膝反射的减弱是于腰 4 神经根受侵犯,多为腰 3 4 椎间盘突出所致,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是由于骶 1 神经损害所致。 二、各种特殊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坐骨神经痛的体征检查: 压痛:腰部压痛,诱发下肢沿坐骨神经走向的放射痛。 Lasegue 征:患者仰卧,患肢屈髋屈膝各 90 度,逐渐伸膝,至任何角度发生疼痛为阳性。 直腿抬高试验:患者仰卧,膝伸直位屈髋关节至任何角度产生沿坐骨神经走向疼痛为阳性。 Bragard 征:即加强试验,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时,保持抬高角度,医生一手托患者小腿,另一手使其足背伸,疼痛加剧为阳性。 坐骨神经张力试验:又称弓弦试验,患者端坐检查台边缘,屈膝 90 度,小腿下垂,检查者一手提小腿使膝关节逐渐伸展,有疼痛时稍回屈少许,以另一手指腘窝中央,剧痛为阳性。 仰卧挺腹试验:对于一些关节韧带松驰者,直腿抬高到 90 度时,往往仍不受限且无疼痛,此时病人仰卧,作抬臀挺腹的动作,使臀部背

腰疼诊疗方案

腰疼(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纤维环及软骨板的不完全或完全断裂,致使髓核向裂隙方向移动,对周围的关节、脊髓、神经根产生压迫而导致的各种症候。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多有不同程度的腰部外伤史。属于中医“腰痛”范畴。因腰为肾之府,故腰痛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 一、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辩证)标准 1.诊断标准 (1)有腰部劳损﹑外伤﹑受凉史或原有腰疼症状加重。 (2)临床以腰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下肢疼痛﹑麻木及行走不利等症状, 2.辩证标准 (1)寒湿腰痛: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痛不减,遇阴雨天加重。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2)瘀血腰痛:腰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证轻者俯仰不便,重则不能转侧,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淤斑,脉涩。部分病人有外伤史。 (3)肾虚腰痛:腰痛以酸软为主,喜按喜揉,腿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偏阳虚者,则少腹拘急,面色晄白,手足不温,少气乏力,舌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则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二)西医诊断标准 1. 腰腿痛伴下肢放射痛,感觉障碍,麻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可初步诊

断。 2. 上述表现加上CT、MRI﹑X线检查可确诊。 (三)西医分型 1.中央型突出:突出发生在椎体后中线,压迫硬膜囊,出现马鞍区感觉减退及双下肢麻木。 2.偏侧型:最多见,突出压迫同侧神经根,引起一侧下肢痛和运动障碍。 3.外侧型:突出发生在小关节外侧,就诊时常忽略。 二、鉴别诊断 (一)骨盆出口综合征 骨盆出口综合征是指坐骨神经经过盆腔出口时受到刺激或压迫所产生的症状群,其临床表现为坐骨神经干刺激症状,起始于臀部的沿坐骨神经行走的放射性疼痛,并伴有其支配区的运动、感觉或反射障碍。起病可缓可急,多有外伤、劳累、着凉或受潮史。病程长时可呈间隙性起伏发作。多为单侧发病,初为臀钝痛、酸胀或沉重感,有时也可表现剧烈锐痛。疼痛向大腿后方,小腿后外侧放射,但很少达跟部及足底部,而且多无明确的根性界限。 走路可使疼痛加剧,或出现间歇性跛行。 (二)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臀上皮神经在经过深筋膜孔处受到刺激或卡压可产生一系列症状。临床表现为腰痛及臀部疼痛,可扩散到大腿及腘窝,但很少涉及小腿;在髂后上棘外上方髂嵴缘下有明显压痛点,有时可扪及条索节或小脂肪瘤;可伴有臀肌痉挛。局部封闭可立即消除疼痛。 (三)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第三腰椎位于腰椎中部,其横突最长,向后伸曲度大,多条腰背腹部的肌肉

(2021年整理)腰痛病诊疗规范

腰痛病诊疗规范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腰痛病诊疗规范)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腰痛病诊疗规范的全部内容。

腰痛病针灸诊疗规范 本病是指自觉腰部脊柱或其两侧疼痛的症状。多因肾系病变及腰部外伤、劳损,寒湿或湿热侵袭等所致.肾系疾病和痹病类、淋病类疾病,妇科经带疾病,急性腰扭伤、腰痹、偏痹等,均常见腰痛。 一、诊断要点: 1、以腰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2、与感受外邪、跌扑损伤和劳欲太过等因素有关,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不通和失荣是腰痛的主要病机。 3、腰椎X光片及CT、妇科相关检查常无明显异常. 二、鉴别诊断: 1、肾着虽有腰部沉重冷痛,与腰痛相似,但多有身体沉重,腰以下冷,腹重下坠等,为一个独立性疾病,需作鉴别。 2、腰软虚证腰痛可伴有腰软,但腰软是以腰部软弱无力为特征,少有腰痛,多伴见发育迟缓,而表现为头项软弱,手软、足软、鸡胸等,多发生在儿童。 3、淋证淋证中的热淋、石淋常伴有腰痛,但必伴有小便频急、短涩量少或小便中带血等症状,可与本病鉴别。 三、辨证论治 (1)寒湿犯腰证: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痛不减,遇阴雨天则加重,舌痰、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治法: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方药:甘姜苓术汤加味 针灸:腰阳关⊥0 命门⊥0 肾俞⊥0 大肠俞⊥0 委中⊥阴陵泉⊥

腰痛的常见病因及鉴别诊断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读书报告 --腰痛的常见病因及鉴别诊断分析 腰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发病原因较多, 严重者可影响生活和工作。青壮年腰痛, 应注意类风湿性脊椎炎、脊椎结核和脊椎骨软骨炎。老年人常见有增殖性脊椎炎、脊椎骨质疏松、脊椎转移癌等。女性患者腰骶部痛, 应考虑盆腔炎和子宫位置异常或泌尿系统等疾病。矿工、搬运工、演员、运动员及伏案工作者易患慢性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椎结核或脊椎肿瘤压迫神经根时, 常出现一侧或两侧下肢后方放射痛。肾下垂时腰痛与体位密切相关。影像学检查对腰痛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现对腰痛的常见病因的症状特点及鉴别诊断做一下简单的总结和分析。 急性腰肌劳损: 多见于青壮年, 有负荷过重或体育活动史。患者损伤时可突然感到腰部有声响并立即产生一侧或两侧剧烈腰痛, 可有放射性腿痛。体格检查可见腰部肌肉紧张, 髂后上棘的内侧,L 4 ~5旁有压痛。影像学检查可排除伴有椎体压缩骨折或横突骨折等的可能性。 慢性腰肌劳损: 表现为慢性间歇性或持续性的腰肌周围酸痛, 劳累时疼痛加重, 休息后好转。疼痛可持续时间较长,有时与天气有关。体格检查腰部活动可轻度障碍, 脊柱无侧弯畸形, 在L3 横突可有压痛。影像学检查可排除伴随其他情况的可能性。 腰椎退行性变: 多见于老年患者。疼痛可轻或重, 多为持续性, 体位改变症状可加重, 有的伴有腿部放射痛。影像学检查可见腰椎曲度变直, 序列不规整, 椎体边缘唇样增生, 有的有骨桥形成, 有的伴有小关节突变尖增生, 部分椎间隙变窄,以L 4 ~5和L 5 ~S 1 椎间隙变窄常见。 腰椎间盘病变: 可为椎间盘突出、膨出或脱出。大多有腰痛, 伴或不伴腿部放射痛。咳嗽、喷嚏、排便等升高脑脊液压力的动作, 及弯腰、直腿抬高等使坐骨神经紧张的动作, 可加重疼痛或产生触电样放射痛。影像学检查可见椎间隙变窄, 椎间盘向椎体后侧椎管内突出或脱出, 或向周围膨出, 硬脊膜弧形受压征象。 强直性脊柱炎: 腰骶部疼痛是最早和最常见的症状, 初起晨间腰骶关节僵硬,活动受限制。病变向上发展, 累及胸椎及颈椎, 出现胸背部疼痛, 头部活动受限, 脊柱可完全强直、僵硬。影像学检查可见骶髂关节间隙模糊, 关节面出现虫蚀样破坏, 有的关节间隙消失, 关节融合强直, 脊柱可见韧带骨化呈竹节样改变, 有的患者髋关节受累。 腰椎或骶髂关节结核: 患者常有局部胀痛, 呈钝痛或酸痛, 一般较轻, 活动及咳嗽、喷嚏等可加重酸痛。腰椎结核影像学检查可见相邻椎体骨质破坏, 椎间隙变窄, 脊柱后突, 椎旁脓肿形成。骶髂关节结核可见关节面破坏, 椎间隙不规则狭窄, 周围冷脓肿, 或有窦道形成。 脊椎肿瘤: 可分为原发和转移, 多为转移瘤, 常见前列腺癌、甲状腺癌、乳腺癌和肾癌转

腰痛病症诊断的基本思路

腰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引起腰痛的疾病很多,如外科、内科、妇科、泌尿科及神经科的某些疾病均可引起。因此,对每一个腰痛的病人都必须仔细询问病史,认真地进行检查,从多方面进行分析考虑,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1 诊断 1.1 按腰痛的性质,应考虑 1.1.1 由腰背筋膜、骶棘肌、韧带、关节囊的损伤,劳损或肌肉纤维织炎等引起的腰痛。如急性腰肌劳损、棘上或棘间韧带损伤、椎间关节韧带损伤、腰骶关节损伤、急性后部小关节紊乱、棘间韧带劳损、髂腰韧带劳损—肌筋膜性腰痛[1]。 1.1.2 腰痛剧烈并有典型放射性坐骨神经痛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症、腰椎椎管狭窄症、黄韧带肥厚或钙化—根性腰痛。 1.1.3 由腰骶部解剖变异或畸形而产生的腰痛。如腰骶部移行椎(腰椎骶化、骶椎腰化)、隐性脊椎裂、脊椎分离及脊椎滑脱、吻性棘突、水平骶椎—变异性腰痛。 1.1.4 由腰椎椎体、椎间关节及其周围组织或因病变肿瘤破坏、外伤骨折引起的腰痛。如脊椎结核、类风湿性脊柱炎、脊椎骨折及后遗症、脊椎恶性肿瘤及转移癌—骨关节性腰痛。1.1.5 由老年后脊椎出现一系列退行变化而造成的腰痛。如老年性骨质疏松、闭经期骨质疏松、变形性脊椎症、椎间盘变性、老年性椎间关节变形性关节症—老化性腰痛[2]。 1.1.6 并非由腰部疾病引起,而是由某些内脏疾病刺激后腹膜所致的腰痛,若刺激或压迫腰丛、骶丛 可引起坐骨神经痛、骶尾神经痛—牵连性腰痛[3]。 1.1.7 由于动脉的病变或静脉的异常而引起的腰痛。如发生主动脉栓塞、髂总动脉栓塞可引起腰臀部疼痛、坐骨神经痛[4];如椎管内硬膜外静脉曲张压迫神经根,可产生类似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5]—血管性腰痛 1.2 按起病的急缓,应考虑 1.2.1 由如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背筋膜及韧带损伤、椎间关节搓伤,腰部外伤所致椎体骨折、横突骨折等引起的腰痛—急性腰痛。 1.2.2 由脊柱及腰背部软组织疾病所引起的腰痛,如慢性肌筋膜性腰痛、变形性脊椎症、骨质疏松症、脊椎分离滑脱症、压缩性骨折、脊柱变形、脊柱转移癌、脊髓肿瘤、脊椎结核、椎管狭窄症;或由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及妇产科疾患所引起的腰痛—慢性腰痛。 2 鉴别诊断 2.1 对于急性腰痛,应辨析 2.1.1 急性腰扭伤有急性腰扭伤史,腰痛突发时可听到响声,腰痛剧烈,不敢咳嗽及深呼吸,重者不敢站立,能指出疼痛部位;早期压痛较弥散,日后逐渐局限,多在腰部棱形区,部分伴有下肢放射样痛;腰椎强硬,活动受限,生理前弯消失,脊柱偏斜;压痛点封闭后疼痛立即消失,活动改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但背屈试验阴性。 2.1.2 急性骶髂关节扭伤有急性扭伤史,为一侧下腰及骶髂部立即剧痛,站立及走路加重,咳嗽、喷嚏、弯腰可加重疼痛甚至复发;压痛位于髂后上棘,屡发病例尚出现足跟及腹股沟放射痛;躯干微向病侧前倾,腰骶部脊柱侧弯,凸侧多向健侧,患者站立、坐位、上床时皆呈特有姿势。骨盆分离试验及骶髂关节旋转试验均阳性;X线斜位片可见骶髂关节面排列紊乱,骶髂关节面隆凸部与髂骨关节面隆起部相对,关节间隙较健侧加宽[6]。 2.1.3 急性腰椎间盘突出有急性扭腰或着凉史,先腰痛,后为根性腰痛,疼痛难忍、有麻、胀、沉及不灵活感,咳嗽、深呼吸等可加重疼痛;棘旁压痛伴有放射痛,臀上神经压痛;疼痛性脊椎侧弯,腰椎生理前弯消失且后凸,棘突偏歪偏向。若L3,疼痛可放射至大腿前方及小腿前内方,股神经自发痛及压痛,膝腱反射多减弱或消失,跟腱反射正常,L3~4神经分布的皮肤痛觉减弱,足内侧知觉迟钝;若L4,疼痛可放射至小腿前方、足背、拇趾,膝

腰痛的常见病因及鉴别诊断分析

腰痛的常见病因及鉴别诊断分析 第一篇:腰痛的常见病因及鉴别诊断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读书报告 --腰痛的常见病因及鉴别诊断分析 腰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发病原因较多, 严重者可影响生活和工作。青壮年腰痛, 应注意类风湿性脊椎炎、脊椎结核和脊椎骨软骨炎。老年人常见有增殖性脊椎炎、脊椎骨质疏松、脊椎转移癌等。女性患者腰骶部痛, 应考虑盆腔炎和子宫位置异常或泌尿系统等疾病。矿工、搬运工、演员、运动员及伏案工作者易患慢性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椎结核或脊椎肿瘤压迫神经根时, 常出现一侧或两侧下肢后方放射痛。肾下垂时腰痛与体位密切相关。影像学检查对腰痛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现对腰痛的常见病因的症状特点及鉴别诊断做一下简单的总结和分析。 急性腰肌劳损: 多见于青壮年, 有负荷过重或体育活动史。患者损伤时可突然感到腰部有声响并立即产生一侧或两侧剧烈腰痛, 可有放射性腿痛。体格检查可见腰部肌肉紧张, 髂后上棘的内侧,L 4 ~5旁有压痛。影像学检查可排除伴有椎体压缩骨折或横突骨折等的可能性。 慢性腰肌劳损: 表现为慢性间歇性或持续性的腰肌周围酸痛, 劳累时疼痛加重, 休息后好转。疼痛可持续时间较长,有时与天气有关。体格检查腰部活动可轻度障碍, 脊柱无侧弯畸形, 在 L3 横突可有压痛。影像学检查可排除伴随其他情况的可能性。 腰椎退行性变: 多见于老年患者。疼痛可轻或重, 多为持续性, 体位改变症状可加重, 有的伴有腿部放射痛。影像学检查可见腰椎曲度变直, 序列不规整, 椎体边缘唇样增生, 有的有骨桥形成, 有的伴有小关节突变尖增生, 部分椎间隙变窄,以 L 4 ~ 5和 L 5 ~ S 1 椎间隙变窄常见。 腰椎间盘病变: 可为椎间盘突出、膨出或脱出。大多有腰痛, 伴或不伴腿部放射痛。咳嗽、喷嚏、排便等升高脑脊液压力的动作, 及弯腰、直腿抬高等使坐骨神经紧张的动作, 可加重疼痛或产生触电样放射痛。影像学检查可见椎间隙变窄, 椎间盘向椎体后侧椎管内突出或脱出, 或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概述、腰痛是指腰部感受外邪,或因外伤、或由肾虚引起的气血运行失调, 腰府失养所致的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症。相当于现代医学“腰椎间盘突出症”范畴。 中医病名:腰痛病(TCD编码为:BGS000) )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ICD10编码为:M51.202 ) 中医观点:腰痛,是指腰部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腰府失养所致的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甚则痛连脊骨。《素问-病能论》:“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之病也。”《素问-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侯》:“肾经虚,风冷乘之”,“劳损于肾,动伤经络,又为风冷所侵,血气击搏,故腰痛也。” 西医观点:腰椎间盘突出症发作有内因、外因两个因素造:内因①、间盘先天发育异常。②、间盘退变髓核含水量减少,弹性和抗负荷力减退。外因:①、一次较重的外伤。②、反复多次轻度外伤,积累性损伤。③、寒冷刺激。 二、诊断: 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腰痛病临床常见证型: •血瘀证:腰痛如刺,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日轻夜重,轻者俯仰不便,重者不能转侧。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 2、寒湿证: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则加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3、湿热证: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暑湿阴雨天气症状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缠绵不愈,心烦少寐,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二)西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中医学-腰痛

腰痛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病因病机 1.病因 外邪侵袭、体虚年衰、跌仆闪挫。 2.病机 基本病机:筋脉痹阻,腰府失养。 病理因素:湿和瘀。 病位:腰府,与肾和膀胱经、任督、冲、带经脉相关。 内伤多责之禀赋不足,肾亏腰府失养;外感为风、寒、湿、热诸邪痹阻经脉,或劳力扭伤,气滞血瘀,经脉不通而致腰痛。 诊断依据 1.急性腰痛,病程较短,轻微活动即可引起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加重,脊柱两旁常有明显的按压痛。 2.慢性腰痛,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腰部多隐痛或酸痛。常因体位不当,劳累过度、天气变化等因素而加重。 3.本病常有居处潮湿阴冷,涉水冒雨、跌仆挫闪或劳损等相关病史。 类症鉴别 腰痛与肾痹 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肾痹是指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多由骨痹日久发展而成。 辨证论治 1.寒湿腰痛 主症: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则加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证机概要:寒湿闭阻,滞碍气血,经脉不利。 治法: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代表方:甘姜苓术汤加减。 2.湿热腰痛 主症: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暑湿阴雨天气症状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证机概要:湿热壅遏,经气不畅,筋脉失舒。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代表方:四妙丸加减。 3.瘀血腰痛 主症:腰痛如刺,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日轻夜重,轻者俯仰不便,重则不能转侧。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部分病人有跌仆闪挫病史。 证机概要:瘀血阻滞,经脉痹阻,不通则痛。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代表方:身痛逐瘀汤加减。 4.肾虚腰痛 (1)肾阴虚 主症: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缠绵不愈,心烦少寐,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

腰痛病

2011年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诊疗方案 ICD-10 M51.201 一、疾病名称 中医——腰痛病 西医——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概述: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可表现在腰部的一侧或两侧,部分患者伴有下肢疼痛。六淫之气,客于经脉,气血阻滞,经脉不通;或年老体衰,纵欲过度,肾精亏损,筋脉失养;以及跌仆损伤,筋脉受损,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留滞于腰部,均可引起腰痛。 相当于西医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的退变和损伤,导致脊柱内外力学平衡失调,使椎间盘的髓核自破裂口突出,压迫腰脊神经根而引起腰腿痛的一种病症。 三、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规范: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规范ZY/T001.1~001.9-94)。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实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椎间盘改变可能: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规范: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多有不同程度的腰部外伤及腰肌劳损病史。 (2)症状:有腰痛或伴下肢坐骨神经症状:按神经分布区域表现,甚则有肌肉萎缩、肌力减弱、感觉异常和反射改变四种神经障碍体征中的两种征象。 (3)体征:腰部畸形,腰部压痛、叩击痛,腰部活动

中医腰痛病的鉴别诊断

中医腰痛病的鉴别诊断 一、急性腰痛 1. 寒湿腰痛 症状:腰部冷痛,转侧不利,遇寒加重,得温则减,常伴阴雨天加重,舌苔白腻,脉沉而缓。 分析:寒湿内侵,阻遏阳气,经脉不利,故腰部冷痛,转侧不利;寒湿痹阻,阳气不得宣通,故疼痛遇寒加重,得温则减;苔白腻,脉沉而缓皆为寒湿内停之象。 2. 湿热腰痛 症状:腰部疼痛,伴有热感,活动后加重,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分析:湿热壅滞,阻滞经脉,故腰部疼痛;湿热内蕴,故腰部有热感;湿热痹阻,经脉不利,故活动后疼痛加重;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皆为湿热内蕴之象。 二、慢性腰痛 1. 肾虚腰痛 症状:腰部酸痛,腰膝乏力,劳累后疼痛加重,休息后缓解,遗精、遗尿、阳痿、早泄等。

分析:肾主骨生髓,腰为肾之府,肾虚则骨失所养,故腰部酸痛、腰膝乏力;劳累后机体更加虚弱故疼痛加重;休息后机体得以缓解;肾虚精关不固,则遗精;肾气虚则遗尿;肾虚则性功能低下,故阳痿、早泄。 2. 瘀血腰痛 症状:腰部疼痛固定不移,呈刺痛或刀割样疼痛,活动后加重,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分析:瘀血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腰部疼痛固定不移;瘀血内阻,气血运行不畅,故刺痛或刀割样疼痛;活动后瘀血运行不畅加重;舌质紫暗或有瘀斑为瘀血内阻之象。 三、妇科腰痛 1. 痛经腰痛 症状:女性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腰骶部疼痛,严重者疼痛难忍,甚至晕厥,同时伴有小腹坠痛、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 分析:痛经腰痛是由于胞宫气血运行不畅,加上经血瘀滞,导致胞宫及腰骶部气血循环不畅,因而出现腰骶部疼痛。同时,胞宫与肾相系,肾主骨生髓,腰为肾之府,所以肾虚也可能导致痛经腰痛。

腰痛诊治精粹

腰痛诊治精粹 腰痛是指腰部感受外邪,或因外伤,或由肾虚而引起的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腰府失养所致的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腰痛一证早在《内经》就有论述,如《素问·刺腰痛篇》认为,腰痛主要属于足六经之病,分述各经腰痛的特征及相应的针灸治法。《丹溪心法·腰痛》曰:“腰痛主湿热、肾虚、瘀血、挫闪,有痰积”。《金匮要略》创肾气丸,甘姜苓术汤,以治疗本病。《证治汇补·腰痛》曰:“治惟补肾为先,而后随邪之所见者以施治,标急则治标,本急则治本,初痛宜疏邪滞,理经隧,久痛宜补真元,养血气。” 西医的腰肌劳损、腰部肌肉风湿症、腰椎退行性变、骨质疏松症、某些肾脏疾病等所致的以腰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感受寒湿坐卧冷湿之地或冒雨涉水等,寒湿入侵,经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因而发生腰痛。 2.感受湿热长夏之际,湿热交蒸,感受其邪,阻遏经脉或寒湿内郁化热,郁阻经脉,均可引起腰痛。 3.肾亏体虚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致肾精亏损,无以濡养筋脉而发生腰痛。 4.跌仆损伤腰部受损,伤及经脉气血,或腰部用力不当,导致经脉气血阻滞不通,使瘀血留滞于腰部而发生腰痛。 本病的发生,因外邪者以湿邪为主。 本病的发生关键在肾虚,无论内外之邪致病,常通过肾虚而起作用。 在病因和病机中,可归纳为肾虚为本,外感、外伤、劳累为标。 【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 (1)一侧或两侧腰痛,或痛势绵绵,时作时止,遇劳则剧,得逸

则缓,按之则减;或痛处固定,胀痛不适,或如锥刺,按之痛甚。 (2)疼痛性质:有剧痛、隐痛、酸痛、胀痛、钝痛。 (3)病史:有腰部感受外邪、外伤、劳损等病史。 2.鉴别诊断 (1)肾著: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有腰痛,但以腰腹部及身体重坠、冷痛沉重等为特点。 (2)腰软:一般无腰痛,偶有腰部酸痛。以腰部软弱无力为主要特征,多伴发育迟缓,如头项软弱,手足瘫痿,鸡胸龟背。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首先应辨外感内伤:因居处潮湿,汗出当风,冒雨受凉,感受暑湿等引起者属外感致病,多属实证(寒、湿、热邪致病);因先天不足,久病体虚、年老体弱、房室不节等引起者属内伤所致,病多属虚(肾虚);因跌仆闪挫所致者,属外伤,则与血瘀气滞有关。其次辨标本虚实:起病缓慢,病程长,因内伤而起,多属虚;起病急,病程短,因外感或外伤而起,多属实。但也有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者,如慢性腰痛,一般以肾精不足、气血亏虚为本;邪气内阻,经络壅滞为标。最后应辨疼痛性质:悠悠无力酸痛多虚;隐痛重着阴雨转剧多湿;冷痛拘急多寒;痛处喜冷,遇热痛甚多热;局部刺痛、夜间痛甚者为瘀。 治疗要点根据标本缓急,标急则治标,本重则治本。虚证者以补肾健腰,调养气血为主;实证应祛邪活络,审因异治。 (一)寒湿腰痛 1.临床表现腰部冷痛,感寒加剧,得温痛减,肢末欠温;体倦乏力,食少腹胀;舌体淡胖,苔白腻而滑,脉象沉紧或沉迟。 2.治疗原则散寒除湿,温经通络。 3.代表处方甘姜苓术汤:干姜、生甘草、白术、茯苓各10克。 4.加减应用 (1)临证时,可加丁香6克(后下),苍术、橘红各10克,以散寒温中,燥脾除湿。 (2)寒甚痛剧者,加制附子(后下)、桂枝各10克,以温阳散

腰腿痛检查及鉴别诊断

腰腿痛检查及鉴别诊断 骨科学 腰腿痛 腰腿痛病因与分类 腰腿痛检查及鉴别诊断 腰部扭伤与劳损 腰椎间盘突出症 骨科学目录 医学电子书>>〈〈骨科学》>> 腰腿痛>> 腰腿痛检查及鉴别诊断 (一)病史 1.年龄与性别:性别在腰痛中无明显差异,年龄在腰痛的诊断中有一定意义。青壮年 易患损伤性腰痛;对老年人的剧烈腰痛,应想到转移肿瘤;儿童则以脊柱结核及脊柱畸形为多见。 2.职业:无特殊意义。 3.创伤史:损伤性腰痛患者可有明确的扭伤、摔伤史,也可无创伤史,且后者占相当的比例。 4•疼痛部位:疼痛有三种情况。 (1 )局部痛:常反映病变所在。如一侧骶髂劳损,疼痛多在骶髂关节处。 (2)转移痛:骶髂关节感觉由骶1〜2神经根支配,疼痛可转移至臀部和股后部。 (3)肌肉痉挛痛:肌肉保护性痉挛及牵拉骨膜可引起疼痛。急性腰痛常有骶棘肌痉挛。 5•疼痛性质:应注意是锐痛还是钝痛,与受伤有无关系;持续性疼痛多见于炎症、肿 瘤等,间歇性或放射性痛多见于椎间盘突出症。 6•疼痛与活动、劳累、姿势、体位、气候与时间(日夜)等关节:如系劳累引起的 疼痛,卧床后即好转;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常诉说阴雨寒冷时节症状加重;癌症引起的疼痛夜间加剧;椎管狭窄疾患者多伴有间歇性跛行。 7. 过去治疗情况:如为脊柱骨折、腰骶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应查明曾作何治疗,效果如何。 8.其它情况:有无胃肠系、泌尿系和妇科疾患等。 (二)一般检查一般检查是诊断腰痛最重要的步骤,必须认真、确实。检查时应将上衣及长裤

脱掉,注意背部、髋部、腹部等远隔部位的检查。对某些不肯定的体征反复检查。例如对某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往往经过几次检查才能明确病变性质和部位。对因疼痛不能活动的病人,不必过份强调系统检查,否则不仅加重病人痛苦,也达不到预期目的。具体检查方法及步骤如下。 1.步态:观察患者步态,双下肢活动是否对称,有无跛行,可估计病人疼痛程度。 2.立位检查 (1)观察脊柱有无后凸、前凸、侧弯畸形,背肌是否痉挛。后凸分两种:弧形后凸亦称圆背,见于椎体骨骺炎、姿势性后凸、类风湿性脊柱炎等;角状后凸见于脊柱结核、椎体压缩性骨折等(图3-185 )。 (2 )自主运动范围:嘱患者作腰部前屈、后伸、侧弯及左右旋转活动。腰椎间盘突出时,常出现一两个方向的运动受限;而脊柱结核时,脊柱各方向的活动均受限制。 (3)拾物试验:嘱患者拾取一件放在地上的物品。腰椎有病变时,拾物须屈曲双膝及 髋关节而腰部挺直。脊柱结核患者多为阳性。 3.仰卧位检查 (1)腹部触诊:注意有无肾下垂、腹膜后肿物、腰大肌寒性脓肿等。 (2)直腿抬高试验:检查者一手握病人足跖部,使踝关节背屈,另手保持膝关节于伸直位,将下肢抬高,一般能举高70 度左右。注意两侧对比。如一侧明显低于对侧,即为阳性(图3-186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有患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疼痛可沿大腿后侧放射到足趾。

腰痛健康教育

腰痛健康教育 一、引言 腰痛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影响了许多人的生活质量。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工作习惯的不良,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着腰痛的困扰。本文旨在提供关于腰痛的健康教育,帮助人们了解腰痛的原因、预防方法和治疗选择,以提高腰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腰痛的定义和病因 腰痛是指腰部的疼痛感觉,常常伴随着腰部僵硬、酸痛等不适感。腰痛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长时间保持不正确的坐姿或站姿,会给腰部带来过大 的压力,导致腰椎间盘损伤和肌肉疲劳,引发腰痛。 2.腰部肌肉劳损:过度使用腰部肌肉,如长时间站立、举重等活动,容易导致 腰部肌肉劳损,引发腰痛。 3.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间盘会出现退行性改变,如脱 水、变薄等,导致腰椎间盘功能减退,容易引发腰痛。 4.腰椎骨质疏松:骨质疏松会导致腰椎骨折、塌陷等,增加了腰痛的风险。 5.腰部损伤:腰部受到外力撞击或扭伤等损伤,会引发腰痛。 三、腰痛的预防和自我管理 预防腰痛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预防腰痛的方法: 1.保持正确的姿势:在长时间的工作或学习中,保持正确的坐姿或站姿,避免 过度弯曲或扭转腰部。 2.加强腰部肌肉锻炼:通过适当的腰部肌肉锻炼,可以增强腰部的支撑力,减 少腰痛的发生。 3.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每隔一段时间就应该 起身活动一下,缓解腰部的压力。 4.避免过度劳累:在进行重体力劳动或举重等活动时,应注意适度,避免过度 使用腰部肌肉,以免引发腰痛。 5.控制体重:过重的体重会增加腰部的负担,容易引发腰痛,所以要注意控制 体重。

当腰痛发生时,可以采取以下自我管理的方法: 1.休息:在腰痛发生时,适当休息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减轻腰部的负担,促进 恢复。 2.热敷或冷敷:根据腰痛的原因,可以选择热敷或冷敷来缓解疼痛。热敷可以 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冷敷则可以减轻炎症和肿胀。 3.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适当使用非处方药物缓解腰痛,如非甾体 类抗炎药。 四、腰痛的治疗选择 如果腰痛持续时间较长或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常见的腰痛治疗选择包括: 1.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按摩、理疗、牵引等,可以通过改善腰部的血液循 环、舒缓肌肉、减轻腰椎压力等方式,缓解腰痛。 2.药物治疗: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常用 的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肌肉松弛剂等。 3.康复训练:通过康复训练,可以增强腰部的支撑力和稳定性,减少腰痛的发 生。 4.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腰椎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脊柱侧弯等,可能 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五、结语 腰痛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通过预防腰痛、自我管理和及时就医,可以减少腰痛的发生和加重,提高生活质量。希望本文提供的腰痛健康教育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了解腰痛,采取正确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保护腰部健康。

中医腰痛诊断标准

中医腰痛诊断标准 中医腰痛诊断标准是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对腰痛病症进行判断和诊断的依据。中医认为,腰痛是由于肾脏虚损、肝肾亏虚、湿邪侵袭等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病症。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理机制,中医腰痛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腰痛的临床表现:腰痛是指腰部或腰骶部的疼痛感觉,可以表现为刺痛、酸胀、沉重等不同的感觉。腰痛可以局限于腰部,也可以放射至臀部、大腿甚至足部。 二、腰痛的病位判断:中医认为,腰痛的病位主要与肾、命门、胃、肝、脾等脏腑有关。根据病人的主观感受和临床症状,可以判断病变的具体部位。 1.肾虚型腰痛:表现为腰酸、腿软、腿软无力等症状更明显,可能出现遗尿、尿频、尿道热痛等尿路症状。 2.胃热型腰痛:表现为腰酸痛、口渴、口干、大便干结等症状,可能伴有胃炎、胃热等消化系统症状。

3.风湿型腰痛:表现为腰酸痛、关节痛、酸痛重、活动受限等症状,可能伴有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免疫系统疾病。 4.湿热型腰痛:表现为腰酸痛、湿气重、疼痛较重、常伴有尿短赤等症状,可能与湿邪壅滞、气滞血瘀等有关。 三、腰痛的病因诊断:根据病人的病史、辅助检查和舌诊、脉诊等方法,可以确定腰痛的病因,进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1.腰痛与肾脏虚损有关:肾虚型腰痛常伴有肾阳虚、肾阴虚等症状,可以通过测量肾功能、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进行诊断。 2.腰痛与湿热侵袭有关:湿热型腰痛常伴有尿赤、尿浑、便秘等症状,可以通过尿常规、血常规等检查进行诊断。 3.腰痛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胃热型腰痛可以通过测量胃功能、胃液酸度等指标进行诊断。 四、腰痛的辨证施治:根据腰痛的不同病因和病理特点,中医采用辩证施治的方法,选择适合个体的治疗方案。

腰痛病例讨论

腰痛病例讨论 简介 本文将讨论一位患有腰痛的病人的病例。腰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本文将探讨该病例的症状、可能的病因 以及治疗选择。 病例描述 患者是一名45岁的女性,主诉腰痛已有三个月。她描述腰痛 呈持续性、隐痛感,位于腰部中央,不放射至其他部位。腰痛加重 时活动或长时间站立,稍作休息后会缓解。患者没有其他明显症状,如麻木感或尿便异常。 可能的病因 1. 腰肌劳损:该病人可能由于长时间站立或重体力劳动引起腰 肌劳损,导致腰部疼痛。

2. 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突出可能是引起腰痛的原因之一。但由于该病例没有放射型的疼痛,椎间盘突出的可能性较低。 3. 腰椎退变性疾病:腰椎退变性疾病如腰椎间盘退行性变、腰椎滑脱等也可能导致腰痛。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来确认此诊断。 进一步检查 为了准确诊断病因,我们建议进行以下检查: 1. X光检查:用于排除腰椎骨折、腰椎退变病变等。 2. MRI检查:将有助于评估椎间盘的情况,以排除椎间盘突出等问题。 3. 血常规检查:用于排除炎症性疾病等。 治疗选择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初步诊断,我们建议以下治疗选择: 1. 休息和活动限制:推荐患者适当休息,并限制过度活动,以减轻腰痛症状。

2. 生活方式改变:帮助患者改善姿势、提醒他们避免长时间站立等有利于腰部健康的行为。 3. 物理治疗:建议患者接受物理治疗,如针灸、按摩或理疗,以帮助减轻腰痛。 4. 药物治疗: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可能使用非处方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来缓解腰痛。 5. 手术干预:如果上述治疗方法无效,考虑手术干预,如椎间盘切除术等。 结论 本文讨论了一例患有腰痛的病例,分析了可能的病因和治疗选择。准确的诊断是确定最佳治疗方案的关键,因此进一步的检查非常重要。根据病人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有助于缓解腰痛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请注意:该文档仅供参考,具体诊断和治疗请咨询医生。*

腰疼病案分析报告

腰疼病案分析报告 引言 腰疼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影响了广大人群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腰疼的病因 复杂多样,可能与姿势不正确、劳动强度大、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脊柱畸形、肌肉劳损等因素相关。本文将对腰疼病例进行分析,探讨可能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案例描述 患者是一名45岁的男性,从事办公工作已有十年。他自述腰部经常感到酸痛,尤其是长时间坐在办公椅上或者弯腰工作时更明显。腰痛发作时,他感到腰部僵硬,严重影响了他的工作和生活。他自行尝试了一些简单的方法如热敷和按摩,但效果不明显。 病因分析 1.姿势不正确:长时间坐在办公椅上,尤其是坐姿不正确,会使脊柱处 于不正常的曲度,对腰部造成压力,导致腰疼症状出现。 2.劳动强度大:办公工作要求长时间保持相同的姿势,对腰部和背部肌 肉造成过度劳损,导致腰疼症状出现。 3.缺乏运动:长时间缺乏运动,特别是缺乏腰部和背部肌肉的锻炼,使 得腰部肌肉无法得到足够的支持和保护,容易受伤。 4.脊柱畸形:患者可能存在脊柱畸形,如腰椎间盘突出等,这些畸形会 加重腰部的负担,导致腰疼症状出现。 治疗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针对该患者的腰疼症状,我们提出以下治疗建议: 1.改善办公环境:提醒患者保持正确的坐姿,选择符合腰部曲度的办公 椅,并定期休息活动,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2.加强锻炼:建议患者进行腰部和背部肌肉的锻炼,如腰腹肌的加强训 练,促进肌肉支撑力和稳定性,减轻腰部负担。 3.热敷和按摩:推荐患者在腰疼发作时进行热敷和按摩,可缓解疼痛, 放松肌肉。 4.注意体位:提醒患者在长时间站立或坐下后,适当伸展身体,改变体 位,减轻对腰部的压力。 5.就医咨询:如果症状持续严重且影响生活,建议患者就医咨询专业医 生,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腰痛)

腰痛 腰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闪挫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而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基本病机为筋脉痹阻,腰府失养。病性有虚有实,虚者多属内伤,责之于禀赋不足,肾亏腰府失养;实者多为外感风、寒、湿、热诸邪,痹阻经脉,或劳力扭伤,气滞血瘀,经脉不通而致腰痛。常见于西医的强直性脊柱炎、腰肌劳损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要点 1.1.1 急性腰痛:病程较短,轻微活动即可引起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加重,脊柱两旁常有明显的按压痛。 1.1.2 慢性腰痛: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腰部多隐痛或酸痛。常因体位不当,劳累过度,天气变化等因素而加重。1.1.3 常有居住潮湿阴冷、涉水冒雨、跌仆闪挫或劳损等相关病史。 1.2 鉴别诊断 1.2.1 背痛、尻痛、胯痛:腰痛是指腰背及其两侧部位的疼痛,背痛为背膂以上部位的疼痛,尻痛是尻骶部位的疼痛,胯痛是指尻尾以下及两侧胯部的疼痛。 1.2.2 肾痹: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肾痹是指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多由骨痹日久发展而成。

2 辨证论治 腰痛治疗当分标本虚实。感受外邪属实,治宜祛邪通络。根据寒湿、湿热的不同,分别予以温散或清利;外伤腰痛属实,治宜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为主;内伤致病多属虚,治宜补肾固本为主,兼顾肝脾;虚实兼见者,宜辨主次轻重,标本兼顾。 2.1 寒湿证 证候: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加重,舌质淡,苔白膩,脉沉而迟缓。病机:寒湿闭阻,滞碍气血,经脉不利。 治法: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方药:甘姜苓术汤加减。 干姜9g,桂枝15g,甘草6g,茯苓15g,白术15g,杜仲15g,桑寄生15g,续断15g。 加减:寒邪偏胜,腰部冷痛,拘急不舒,加附子先煎9g,细辛3g以温阳散寒;湿邪偏胜,腰痛重着,苔厚腻,加苍术15g,薏苡仁30g以除湿。年高体弱或久病不愈,肝肾虚损,气血亏虚,腰膝酸软无力,脉沉弱,宜独活寄生汤加附子。 2.2 湿热证 证候:腰部疼痛,重着而热,署湿阴雨天气症状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苔黄脉腻,脉濡数

《中医内科学》_第六节腰痛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六节腰痛_中医世家 第六节腰痛 腰痛是指腰部感受外邪,或因劳伤,或由肾虚而引起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腰府失养所致的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腰痛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其发病率较高,国外有报告认为世界人口的80%患过腰背痛,本病为中医内科门诊较为常见的病种之一,中医有较好的疗效。 腰痛一病,古代文献早有论述,《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说明了肾虚腰痛的特点。《素问·刺腰痛》认为腰痛主要属于足六经之病,并分别阐述了足三阳、足三阴及奇经八脉经络病变时发生腰痛的特征和相应的针灸治疗。《内经》在其他篇章还分别叙述了腰痛的性质、部位与范围,并提出病因以虚、寒、湿为主。《金匮要略》已开始对腰痛进行辨证论治,创肾虚腰痛用肾气丸、寒湿腰痛用干姜苓术汤治疗,两方一直为后世所重视。隋·《诸病源候论》在病因学上,充实了“坠隋伤腰”、“劳损于肾”等病因,分类上分为卒腰痛与久腰痛。唐·《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增加了按摩、宣导疗法和护理等内容。金元时期,对腰痛的认识已经比较充分,如《丹溪心法·腰痛》指出腰痛病因有“湿热、肾虚、瘀血、挫闪、痰积”,并强调肾虚的重要作用。清代,对腰痛病因病机和证治规律已有系统的认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七松岩集·腰痛》指出:“然痛有虚实之分,所谓虚者,是两肾之精神气血虚也,凡言虚证,皆两肾自病耳。所谓实者,非肾家自实,是两腰经络血脉之中,为风寒湿之所侵,闪肭挫气之所碍,腰内空腔之中,为湿痰瘀血凝滞不通而为痛,当依据脉证辨悉而分治之。”对腰痛常见病因和分型作了概括。《证治汇补·腰痛》指出:“唯补肾为先,而后随邪之所见者以施治,标急则治标,本急则治本,初痛宜疏邪滞,理经隧,久痛宜补真元,养血气。”这种分清标本先后缓急的治疗原则,对临床很有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