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学时:36

学分:1

可成熟型:独立设课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先修课程:动物学、植物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

一、实验性质

生物化学专业实验是配合生物化学理论教学而设置的一门基础课程,分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与创新实验。实验按照一学期进行设置,主要实验设置为生化基础实验和部分创新、综合实验。基础实验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术,一般实验在3学时内完成;综合实验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实验由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拟定具体实验方案,提倡学生多思多问,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加强了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室全天开放。

二、实验教学目的和要求

生物化学专业实验是配合生物化学理论教学而设置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力求使学生能够对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探索生物化学规律的浓厚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验项目名称和学时分配

四、实验项目具体内容

生物化学实验技术

实验项目一:皂化价的测定

实验目的:使用酸碱滴定法通过脂肪皂化价来推断分子量。

主要仪器:电子天平、水浴锅、冷凝管、酸碱滴定管。

教学方式:讲授、操作。

预习要求:预习滴定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熟悉实验操作基本流程。

实验项目二: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实验目的:掌握使用基本滴定原理和方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和凯氏定氮仪的使用。

主要仪器:凯氏定氮仪、电子天平、通风橱、电炉、酸碱滴定管。

教学方式:讲授、操作。

预习要求:预习“滴定分析的计算”章节内容,熟悉凯氏定氮法的基本原理。

实验项目三:Vc的含量测定

实验目的:用滴定法测定并掌握水果和蔬菜中维生素C的测定方法。

主要仪器:电子天平、研钵、移液管、酸碱滴定管。

教学方式:讲授、操作。

预习要求:预习“滴定分析的计算”和“标准溶液”章节内容。

实验项目四:蒽酮比色法定糖

实验目的:学习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合使用方法。掌握总糖定量测定的操作方法。

主要仪器: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水浴锅。

教学方式:讲授、操作。

预习要求:预习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了解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造。

实验项目五:血清总胆固醇的测定

实验目的:学习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脂肪)含量及标准曲线的制作。

主要仪器: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水浴锅。

教学方式:讲授、操作。

预习要求:预习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及其定量和定性的基本方法。

实验项目六:考马斯亮兰染色法测蛋白质

实验目的:学习利用染色方法提高蛋白质消光系数,以提高分光光度法检测灵敏度。

主要仪器: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水浴锅。

教学方式:讲授、操作。

预习要求:预习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及其定量和定性的基本方法。

实验项目七: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核酸含量

实验目的:学习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生物大分子进行定量分析度。

主要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

教学方式:讲授、操作。

预习要求:预习紫外分光光度计相关内容及其定量和定性的基本方法。

实验项目八:血清丙氨酸氨基移换酶测定

实验目的:学习利用比色法测定酶的活性。

主要仪器:分光光度计、冰箱、电子天平、水浴锅。

教学方式:讲授、操作。

预习要求:预习“酶活力及其动力学数据的测定”章节。

实验项目九:大蒜SOD酶的提取及酶活力和含量测定

实验目的:学习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及活性酶活力和含量的测定,学习离心机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主要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离心机、冰箱、电子天平、水浴锅。

教学方式:讲授、操作。

预习要求:预习“生物大分子的纯化分离”及“酶活力及其动力学数据的测定”章节

实验项目十:氨基酸的纸层析

实验目的:学习用纸层析进行氨基酸的分离和定性。

主要仪器:层析缸、分光光度计、微量注射器、吹风机。

教学方式:讲授、操作。

预习要求:预习“分配层析”相关内容。

实验项目十一:凝胶层析测定蛋白质的Mr

实验目的:学习凝胶层析原理和设备使用。

主要仪器:普通层析装置、自动部分收集器、检测仪、恒流泵。

教学方式:讲授、操作。

预习要求:预习“凝胶层析”相关内容。

实验项目十二:香菇多糖的提取与分离

实验目的:学习生物大分子的超声提取原理。

主要仪器:组织捣碎机、离心机。

教学方式:讲授、操作。

预习要求:预习“生物大分子的纯化分离”章节内容

实验项目十三:HPLC法测定生物类黄酮含量

实验目的:学习HPLC方法对生物大分子进行分离和收集并进行定量。

主要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微量进样器。

教学方式:讲授、操作。

预习要求:预习“高效液相色谱”及“生物大分子的纯化分离”章节内容。

实验项目十四:血清蛋白的醋酸薄膜电泳

实验目的:学习电泳基础知识并对血清蛋白进行电泳分离。

主要仪器:电泳仪、电泳槽、分光光度计、PH计、吹风机。

教学方式:讲授、操作。

预习要求:预习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和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的操作流程。

实验项目十五:从肝脏中提取DNA

实验目的:学习生物组织DNA的提取和分离方法。

主要仪器:离心机、冰箱、电子天平、水浴锅。

教学方式:讲授、操作。

预习要求:预习“生物大分子的沉淀分离技术”和“离心分离技术”章节。

实验项目十六: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

实验目的:学习生物组织DNA的电泳检测方法。

主要仪器:电子天平、电泳仪、电泳槽、微波炉。

教学方式:讲授、操作。

预习要求:预习“琼脂糖电泳”章节内容。

五、实验课考核方式

(1)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格式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和试剂、实验步骤、数据处理、结果讨论六部分。实验报告使用的语言要简明清楚,抓住关键,各种实验数据都要尽可能整理成表格并作图表示。实验结果的讨论要充分,尽可能多查阅一些有关的文献和教科书,充分运用己学过的知识和生物化学原理,进行深入的探讨,勇于提出自己独到的分析和见解,并欢迎对实验提出改进意见。

(2)实验课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本门实验课的成绩满分为100分。考核方式包括两部分,课堂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成绩。其中实验操作占40%,由实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过程当堂打分;实验报告成绩占60%,由教师根据实验数据和处理,以及结果讨论进行评分。

六、实验指导书

杨建雄.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教程(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七、主要参考书

(1)张龙翔.生化实验方法和技术(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生物化学(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孙志贤.现代生物化学理论与研究技术(第一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出版,1995 (4)吴冠芸、潘华珍、吴辇.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常用数据手册(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编码:0830531 英文名称:Experiment of Biochemistry 学时:64 其中必做:64 学分: 2 开课学期: 3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生物工程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化学实验 教材:生物工程与技术专业基础实验教程 一、课程性质及任务 《生物化学实验》是和《生物化学》课程同时开设的实验课程,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可作为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生物工程药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生命学院的学生应该掌握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包括生物化学分离、制备、分析和鉴定技术(如滴定、比色、层析、电泳技术),同时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随着生物化学的飞速发展,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不断出现。还要掌握一些较新的和实用的技术技能,如一些分子生物学的基础实验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巩固和加深生物化学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进一步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生物化学乃至分子生物学实验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要求 实验课程内容分三个层次:基础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基础实验是一些加强学生基本实验技能训练的传统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包括一些新近发展起来的生化实验技术。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自拟题目,自选仪器,独立设计实验。并对一些实验内容进行系统的优化组合。经过多层次的训练后,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1.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生物化学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如生物化学分离、制备、分析和鉴定技术。 2.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独立思考,深入钻研有关问题,具有初步解决生物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 3.能正确使用仪器设备,掌握仪器操作原理。 4.能独立设计实验,利用所学知识准确分析实验结果。 5.课前做好预习,课后认真做好实验报告,准确分析实验结果。 三、实验项目与学时分配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生物化学》是生物学、医学、农学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它主要涵盖了生命体内化学物质的合成、分解、代谢以及分子机制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生物体内的化学变化过程,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掌握生物代谢的过程及其调控机制,并能够运用生物化学知识解释生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 1、掌握生物分子(蛋白质、酶、核酸、糖类、脂类)的结构与功能,理解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2、掌握生物代谢的基本过程及其调控机制,了解代谢网络与生命过程的关系。 3、理解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技术及其应用。

4、能够运用生物化学知识解释生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如疾病的发生、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等。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蛋白质、酶、核酸、糖类、脂类的结构与功能。 2、生物代谢过程及其调控: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代谢过程及其调控机制。 3、基因表达与调控:基因表达的机制、转录、翻译的过程及其调控,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技术及其应用。 4、生命过程中的生物化学:生命过程中(如细胞分裂、免疫反应、神经传导等)的生物化学机制。 四、教学方法 1、课堂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讲解,以及例题的解析。 2、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小组讨论: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4、实验教学: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化学实验的过程,

护理专科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biochemistry) (供三年制护理学专科专业用)———————————————————————————————— —— 一、课程目标 1、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课程性质:《生物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在生命活动中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医学基础课。《生物化学》同时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教学采用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两种方式进行,其任务主要是应用化学、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分子水平阐明人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在生命活动中所进行的化学变化和调控规律等生命现象的本质。 目的:通过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在理论课程讲授中体现本专业的特点,尽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图文并茂等多种教学手段,形象阐述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和代谢变化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在专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明确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性,并在实验课程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基本技能和操作,熟悉生化基本实验方法的原理,培养学生用生物化学的思维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习后继医学基础课和现代药学科学奠定必要的基础,使学生能将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其他医学课程学习及今后临床工作中的能力,为中医药现代化贡献力量。 2、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生物化学是其它医学基础课程的基础,其理论和技术已经渗透到细胞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免疫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同时,生物化学也是临床医学发展、医药研究的基础,是认识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演变过程和临床治疗的核心。临床医学也要经常运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方法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 先修课程:医用化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 后续课程: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等 二、课程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5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5学时,实验9学时。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见课程学时分配表。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621011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 英文名称:Biochemistry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54 学分:3 适用对象:生物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基础化学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生物化学课程为其它生物学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是生物教育专业的必修课。 (二)课程教学目标基本要求 本课程适应生物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学生必须具备一般化学特别是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及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生物体重要物质代谢的基本途径,主要生理意义、调节以及代谢异常与疾病的关系。理解基因信息传递的基本过程,基因表达调控的概念。生物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理论课程,而且发展很快,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生物化学理论与技术,在工业、农业、轻工食品业、医药卫生业、环保与生态、能源开发等领域应用的新成果、新技术。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静态生物化学和动态生物化学,静态生物化学中的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酶等为重点内容,动态生物化学中糖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核酸的生物合成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为本课程的难点。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讲授为主,辅之以电化教学、示范教学。教学过程中,除教师重点讲授内容外,应安排了一些章节由教师扼要介绍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后留一定量的习题和思考题。 (五)实践环节(见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一、引言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元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本教学大纲旨在为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提供指导,确保学生对生物化学的重要概念和原理有清晰的理解。 二、课程目标 1. 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代谢途径等; 2. 掌握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培养科学实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生物化学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生物化学基本概念与细胞结构 1.1 生物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1.2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1.3 细胞膜与运输 2. 代谢途径与能量转化

2.1 糖代谢 2.2 脂肪代谢 2.3 蛋白质代谢 2.4 核酸代谢 2.5 能量转化与ATP合成 3. 酶与酶动力学 3.1 酶的分类和特性 3.2 酶催化机理 3.3 酶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4. 基因与蛋白质合成 4.1 DNA的结构和功能 4.2 RNA的结构和功能 4.3 蛋白质合成的基本过程 4.4 基因调控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传授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验技术;

2. 实验:进行生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记录、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4. 案例分析:引入生物化学实际案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教学评价与考核 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于生物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 3. 实验报告:对学生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实验结论等进行评价; 4.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于整个课程内容的综合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六、参考教材 1. 《生物化学导论》,作者:张三; 2. 《生物化学实验指导》,作者:李四。 七、教学进度安排 1. 第一周:生物化学基本概念与细胞结构 2. 第二周:代谢途径与能量转化

大四选修实验课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大四选修实验课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验课程简介 1.1 实验课程名称:生物化学实验 1.2 实验课程性质:选修实验课 1.3 实验课程学分:2学分 1.4 实验课程学时:36学时 二、实验课程目标 2.1 培养学生使用生物化学实验仪器和设备的基本技能。 2.2 培养学生进行生物化学实验的观察能力。 2.3 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2.4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和合作能力。 三、实验课程内容 3.1 生物化学实验原理和基本操作 3.1.1 生物化学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 3.1.2 常用生物化学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 3.2 常见生物分子的提取与纯化实验 3.2.1 蛋白质提取和纯化实验

3.2.2 DNA提取和纯化实验 3.2.3 RNA提取和纯化实验 3.3 酶动力学实验 3.3.1 酶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 3.3.2 酶的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 3.3.3 酶的pH值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 3.4 生物化学分析实验 3.4.1 蛋白质浓度测定实验 3.4.2 DNA含量测定实验 3.4.3 RNA浓度测定实验 3.4.4 酶活性测定实验 3.5 生物分子特性分析实验 3.5.1 蛋白质电泳实验 3.5.2 DNA电泳实验 3.5.3 RNA电泳实验 3.6 细胞生物化学实验 3.6.1 细胞色素氧化实验

3.6.2 细胞代谢实验 四、实验教学方法 4.1 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4.1.1 理论知识讲授 4.1.2 实验操作演示 4.2 实验课前准备 4.2.1 实验课程大纲的讲解 4.2.2 实验操作流程的演示 4.3 实验课程实践操作 4.3.1 学生实验操作指导 4.3.2 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4.4 实验数据收集与分析 4.4.1 学生实验数据的记录和整理 4.4.2 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4.5 实验总结与讨论 4.5.1 学生实验报告撰写 4.5.2 学生实验结果的讨论和总结

生物化学教程第三版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教程第三版教学大纲 1. 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针对本科生的生物化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细胞生命 活动的化学基础和分子机制。本教程第三版系统梳理了生物分子结构、功能和生物过程的关系,并增加了现代生物化学中的研究热点和应用 进展。 2. 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1.理解和掌握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生物过程的化学 基础; 2.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实验技能; 3.理解现代生物化学的研究方法和进展;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研究能力。 3.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生物分子结构和功能 1.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性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核酸和 脂质; 2.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功能和生物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3.酶的催化作用和调节机制; 4.免疫生化和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第二部分生物过程的机理和调控 1.能量的传递和转化:ATP的合成和水解、呼吸链、光合作 用; 2.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化学机制; 3.蛋白质的合成、折叠和质量控制; 4.信号转导和细胞增殖调控。 第三部分现代生物化学研究进展 1.基因和表观遗传学; 2.蛋白质组学; 3.代谢组学; 4.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 4. 教学方法 1.讲授理论知识,注重生物化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2.示范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 3.课程设计、阅读文献和团队讨论,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4.定期进行课堂测验和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5. 教学考核 1.期中考试(闭卷),占总成绩50%; 2.学期作业(包括实验报告和调查报告),占总成绩30%; 3.期末考试(闭卷),占总成绩2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类别:必修课 适用专业:生态学所属实验室:生物化学 实验学时、学分:32学时1学分 ―、实验教学目的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是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同时开设的实验课程,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可作为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生态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通过实验教学,观察某些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反应现象,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内容的理解,掌握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原理及相关仪器的使用。通过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技能与严谨的科学态度,学生通过准确记录、科学分析并作出实事求是的实验报告能够加强提高自身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实验教学要求 本实验课程是生命科学本科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独立观察并完成实验报告,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实验通过学习滴定,比色,层析,电泳、PCR等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相关基础实验技术,以及实验方法,操作技术,仪器的使用,来分析生物体中糖,蛋白质,核酸,酶等生化物质及代谢过程,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使用能力及严格的科学作风,掌握基本的生化与分子研究技能为深入各学科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三、对学生的指导和要求 (一)实验内容的安排 实验课程内容涵盖了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在加强学生基 本实验技能训练的同时通过设计创新性实验锻炼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并结合所学基本知识 进行实验设计,增加学生自身科研主动性,实验设置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及动 手能力。 (二)学生任务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描述和目标 生物化学实验在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生物化学实验的学习,一方面可使学生在实验中验证理论的来源及正确性、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生物化学实验的技术与方法又是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手段,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能力。 课程目标 1 通过“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篇的教学,药学专业学生能掌握蛋白质、核酸和酶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熟悉蛋白质、核酸和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为扎实高效学好医学知识和掌握相关技能奠定重要基础。 课程目标 2 通过“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篇的教学,药学专业学生能掌握糖代谢、脂代谢、生物氧化、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非营养物质代谢与调节规律。为扎实高效学好医学知识和掌握相关技能奠定重要基础。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四、实验/实训项目与内容提要

五、实验教学方式与基本要求 实验方式:以实验室操作为主。基本要求: 1、掌握各种常用玻璃仪器的洗涤和使用。滴管、吸管、移液器、离心机、分光光度计、水浴箱、电泳仪等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各种试剂的配制。 2、熟悉以下各项生化实验基本技术和基本原理: 蛋白质的颜色反应、比色分析法测定蛋白质的含量。醋纤薄膜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鉴定蛋白质。血液葡萄糖的测定方法。凝胶层析、纸层析和薄板层析的原理和方法。酶促反应动力学有关 原理和 方 法( 底物3、熟悉以下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有关理论: 盐析、透析、超滤、冷冻干燥相关理论,分光光度法及比色分析法基本原理,离心理论,层析技术理论,电泳技术理论,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相关理论。实验误差、数据处理、有效数字相关理论,精密度、标准差、变异系数、回收率概念及理论。 4、除掌握以上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外,通过实验课学习,学生还应该掌握和了解一些简单的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科研方法和科研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六、实验报告与考核 根据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031040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BIOCHEMISTRY 课程属性:必修实验属性:非独立设课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学时:16 适用专业:四年制本科护理学专业学分:1 开课部门:医学院考核要求:实验报告、平时表现和期终考核 课程简介: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是生命科学教学中重要的基础课,主要围绕生物体的组成成份如:蛋白质、核酸、酶等生物大分子的基本性质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包括比色、电泳、层析、离心、生化物质的分离、制备、分析和鉴定及实验设计思路、实验方法、操作技术和一些基本仪器的原理与使用,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及教学要求 实验项目1:蛋白质含量的测定-考马斯亮蓝结合法 1、教学内容 (1)讲授分光光度分析技术的原理与要点 (2)介绍蛋白质含量测定的各种不同方法 (3)讲授本次实验目的,考马斯亮蓝结合的原理意义,操作步聚及注意事项 (4)示教分光光度计、移液器等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5)学生实际操作,绘制标准曲线,测定未知蛋白含量 (6)学生实验结果反馈分析、教学总结 2、教学目标 (1)了解:组织.细胞中蛋白质含量的几种测定方法

(2)熟悉:分光光度分析技术的原理,考马斯亮蓝结合的原理意义,标准曲线的绘制 (3)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操作,玻璃移液管、枪式移液器的正确使用实验项目2: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1、教学内容 (1)讲解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的基本原理与实验流程 (2)示教电泳仪的工作原理与正确使用 (3)指导学生用醋酸纤维薄膜作为支持物进行血清点样 (4)统一在电泳槽中于100V恒压下电泳1小时 (5)染色鉴定电泳后蛋白质分离情况 (6)学生实验结果反馈分析、教学总结 2、教学目标 (1)了解:各种不同的电泳方法 (2)熟悉:电泳的原理及本次电泳时电流电压的选择,染色后蛋白质区带的辩识 (3)掌握:点样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电泳仪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操作实验项目3:酶的专一性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1、教学内容 (1)讲解实验基本原理,提出实验设计思路与要求 (2)针对部分因素如温度、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并讨论 (3)筛选实验设计方案,根据实验内容整合完善所有实验流程 (4)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完整实验 (5)学生实验结果反馈分析、教学总结 2、教学目标 (1)了解:唾液淀粉酶的制备,淀粉酶的专一性,恒温水浴箱的作用 (2)熟悉:温度、PH值等因素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及相应颜色反应区别 (3)掌握:实验设计的思路、程序与要求 实验项目4:凝胶层析分离血红蛋白和硫酸铜 1、教学内容 (1)层析的概念及方法种类简介 (2)讲解凝胶层析的基本原理,层析柱的构造与功能,葡聚糖凝胶的特点 (3)指导学生进行装柱、加样、洗脱、收集等实验操作流程 (4)学生实验结果反馈分析、教学总结 2、教学目标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大纲 课程代码:08374022 课程学分:1 课程总学时:28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 1.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是生物化学课程的重要配套课程,是食品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中的主要课程。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设立为系统培养学生在生物化学领域基本技术和技能,通过学生的独立实验设计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和生物化学,属于专业必修课,后续课程为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酶工程等理论及其实验课程,牢固地掌握本门课的知识可为其它专业必修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 1.本课程是食品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酶工程等理论及其实验课程的基础,是食品科学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论文(设计)的前提。 2.本课程分为掌握、理解和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理解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在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占60%~70%,理解、了解的内容约占40%~30%。 3.本课程包括了蛋白质、糖、脂肪、酶、核酸方面的实验,以及提高学生独立科研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大实验。 3.本课程学分:1;考核方式:闭卷笔试;成绩评定方法: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50%+期终试成绩×50%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来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使学生系统地学习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二)能力目标 掌握生物化学实验常用的基本技能、技巧,为学习动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等后继课程准备条件。 (三)素质目标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02005 课程总学时/学分:30/1.5(其中理论0学时,实验30学时)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生物化学实验是配合生物化学理论教学设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实验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方法,蛋白质、核酸及主要代谢产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技术,酶活性测定的方法和技术。力求使学生能够对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探索生物化学规律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在有机、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学习生物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较熟练地掌握比色、层析、电泳、离心等基本实验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的实际工作及科学研究打好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 常用生化实验技术原理与应用 [实验要求] 通过实验理论的讲解与演示,掌握常用生化实验技术的原理与基本操作,主要有离心技术、电泳技术、层析技术、分光光度技术等。 [实验学时] 3学时 [实验二] 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 [实验要求] 了解分配层析、纸层析法的基本原理;理解氨基酸纸层析法的原理;掌握纸层析法的操作方法,熟悉Rf值及其影响因。 [实验学时] 3学时 [实验三] 乙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 [实验要求] 了解电泳的一般原理;理解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的原理;掌握醋酸纤维薄膜的电泳操作技术。 [实验学时] 4学时 [实验四] 氨基酸和蛋白质的颜色反应及蛋白质的变性与沉淀 [实验要求] 本实验要求掌握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和蛋白质及氨基酸的呈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编号:030042 英文名称:Biochemistry Experiment 实验类别:专业基础课实验 面向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实验学时:40 实验学分:2 一、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的 1、生物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应用化学的方法和手段来研究生物有机体的物质组成及变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手段愈来愈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化学研究中。 2、生物化学实验是生物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其作用是给予学生以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术的初步训练,从而进一步理解理论课所学内容。 3、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一般生物化学实验中最常用的分离分析方法以及相应仪器的使用,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使学生受到生物化学实验技能训练。 4、结合理论课所学内容相应地安排实验课,力求实验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相协调。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以学生在实验室实践为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作必要的实验原理和注意事项的讲解,并注意引导学生拓展所学的内容,通过实验内容的学习了解生物化学技术的原理和操作要点,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遵守实验室规则,爱护实验仪器设备。 2.实验前要充分预习实验指导,做好实验记录,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3.实验操作要细心谨慎,严格遵守操作规则,注意安全。 4.实验完毕,注意关闭灯、电、火、窗 三、实验教材 《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简明教程》河北科技大学校内自编讲议 王金宇张华峰魏弟李敏《生物化学实验》科学出版社陈钧辉陶力李俊等 四、实验考核 实验总成绩:实验过程表现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各占50%。 实验过程表现成绩:包括学习态度是否认真、实验操作是否正确规范、实验结果是否正确、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打扫卫生等方面。 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三级. 相当于百分制90分以上、75~90分、60~75分、60分以下。 实验报告成绩:包括实验报告的格式是否正确、原理是否论述清楚、实验结果分析讨论是否符合逻辑,报告字迹是否清楚等方面。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051020 课程名称:基础生物化学实验/Basic biochemistry experiments 课程属性:必修实验属性:非独立设课 开课学期:2 学时:16 适用专业:园艺学分:0.5 开课部门:生科院园艺教研室考核要求:实验报告 课程简介: 1、课程定位:《基础生物化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实验实习、技能训练使学生懂得生物大分子的粗分离技术、离心技术、光谱光度等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达到提高动手能力的目的。 2、教学方法:通过示教、实验课学习,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生物化学相关的实验技能,为后期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雄厚的理论基础; 3、知识体系:《基础生物化学》是园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相关学科的重要分支学科,本门课程为必修课。 一、实验项目设置及学时分配

二、实验内容及教学要求 实验项目1:蛋白质及氨基酸的呈色反应 1、教学内容 各种显色剂的配制、呈色反应过程的控制和分析。 2、教学目标 (1)了解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及主要连接方式。 (2)熟悉蛋白质和某些氨基酸的呈色反应原理。 (3)掌握几种常用的鉴定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方法。 实验项目2:纸层析分离鉴定氨基酸 1、教学内容 滤纸桥的制作、层析溶剂的配制、分离鉴定结果的分析。 2、教学目标 (1)掌握学习纸层析法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 实验项目3:酶的特征性实验 1、教学内容 唾液淀粉酶的制备、活性特点及检测方法。 2、教学目标 (1)了解唾液淀粉酶的作用原理。 (2)熟悉唾液淀粉酶的制备过程。 (3)掌握温度等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项目4:糖类的还原作用 1、教学内容 糖类还原性方法的介绍以及原理的分析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代码:04145443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实验类别:专业基础 总课时数:54 学分: 1.5 一、实验教学目的 生物化学课程是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重要本科基础课程,生物化学实验课是生物化学课程的实验部分。生物化学实验在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课,实验总计45学时。通过讲授和操作使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建立生物化学实验的知识系统,受到生化实验方法和技术的基本训练。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注:实验类型指验证、演示、设计、综合等)三、教学说明

1.实验条件、环境要求。 实验室的面积为能容纳30人同时做实验,通风换气设备良好。学生用显微镜45台(5台备用),教师用显微镜1台;离心机2台;水浴锅3台;移液器7套;电泳设备7套,凝胶成像系统1套,PCR仪2台等满足日常教学的设备都有。 2.实验教学方式、方法。 实验开课前作出总的工作计划和安排,每次实验课前教师安排下一次的实验内容并收缴上一次的实验报告单。要求学生在已学理论知识和掌握实验操作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查阅有关资料,写出实验设计报告,论证报告的科学性、新颖性与可行性,锻炼学生发现问题与科研设计的思维方法。在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验课堂上教师重点讲解实验可能遇到的难点和实验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主要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3.实验报告或实验结果要求。 实验报告需要书写实验题目、实验目的与要求、实验原理,简要描述实验步骤,如果有些方法、步骤与实验指导书上的不一致,要尽量写详细一些,以备以后重复该实验;实验结果是实验报告的重点内容,实验过程中所观察或记录的数据都应如实、正确地在实验结果中记述或说明。分析讨论时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解释,并判断实验结果是否与理论相符合。如果出现矛盾,应分析其中的原因。学生还可以根据实验结果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和认识,意见需深入探索的问题,也可提出一些改进实验的建议。 4.其它说明。 1)实验前:学生必须预习实验,写出预习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以及预测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报告,未完成者不能进行实验。 2)实验中: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耐心辅导学生,对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应一丝不苟,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素养及创新能力。要求学生认真地进行各项操作,观察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做好原始记录。实验器材要安放整齐,布局合理,便于操作。始终保持桌面清洁卫生。桌上不得放置与实验无关的物品。爱护实验仪器和实验动物,节约各种实验材料。遵守实验室规则,保持实验室安静。 3)实验后:实验结束后,各组将实验器材洗净擦干,做好桌面清洁工作,请教师验收后,方可离开实验室。整理实验记录和结果,认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四、考核方法 实验考核成绩占70%,期末考试成绩占30%。平时考核内容包括: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报告,运用理论解释实验现象,实验仪器的使用能力与保护,实验的技能技巧,实验态度以及安全、卫生和药品的节约;期末考核方式可采用口试、笔试或实际操作。 五、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陈均辉等,《生物化学实验》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三版 参考书: 1.蒋立科等,《生物化学实验设计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10月第1版 2.陈毓荃.《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生物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UHOR1010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实验 英文名称:Experiments in Biochemistry 实验室名称:园艺园林实验室 课程学时:36实验学时:36 一、本课程实验教学目的与要求 《生物化学实验》是增强学生理解理论内容、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加强实践环节锻炼的应用基础课。本课程以实践环节为主,根据课程的性质、任务、要求及学习的对象,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设计性实验等三种类型。通过实验课教学与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生物分子分离、纯化、鉴定的一般技术和原理及其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巩固和加深生物化学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进一步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要有创新精神,学会从生产中找出问题,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问题,提高社会实践的应变能力,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实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四、考核方式 1、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撰写要求使用专用实验报告纸。实验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所用的仪器设备及试剂,实验操作程序,

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应注意事项等内容。 2、考核方式 考核可采取闭卷、开卷、实验操作等形式,或多种形式相结合,对学生的实验及学习情况做出全面科学的评价。 成绩评定把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放在重要地位。根据平时实验完成情况、实验报告撰写情况等给予综合评定,实验课考核成绩按百分制计算。 (1)学习与实验态度(20%) (2)实验技能与操作(35%) (3)解答问题(10%) (4)实验报告(35%) 五、实验教材、参考书 1、教材:王秀奇等.基础生物化学实验(第二版).(ISBN:7040068729),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参考书: (1)陈钧辉等.生物化学实验(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3. (2)赵永芳.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其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课程编码:1001226006所属学科:生物学课程类别:专业课 授课单位: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实验总学时:56学时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五年制 二、制定实验教学大纲的依据 《基础医学教学大纲》由原白求恩医科大学教务处制定。 三、教材名称及依据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自编教材主编刘吉民 四、生化课程实验教学在培养实验能力中的地位与作用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阐明生命现象的科学,是医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现代生物化学理论和技术有着广泛的实用价值,它的理论和技术已经渗透到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即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各个学科,对医学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成为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和前沿学科。 生物化学主要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基因信息传递及其调控以及它们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近代医学的发展经常运用生物化学理论与技术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也需要从

分子水平加以探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人们对许多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的认识,随之出现了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由于生化理论是在科学研究实验基础上高度总结的结论性观点,所以,生化实验课一方面使学生在实验中验证理论的来源与正确性、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生物化学实验手段又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必用手段,生化实验课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素质的必要的、重要的过程。四、本课程应达到的要求1.熟练掌握以下各项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各种常用玻璃仪器的洗涤和使用。滴管、吸量管、微量加样器的使用。 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紫外检测仪、酸度计、层析系统、PCR仪、凝胶成像系统、摇床、水浴箱、梯度发生器、自动收集器、电泳仪系统等的使用。各种试剂的配制。 2.掌握以下各项生化实验基本技术和基本原理 蛋白质的颜色反应、比色分析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的含量。血清γ-球蛋白提纯(盐析法、分子筛层析)。 醋纤膜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纯化蛋白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血浆脂蛋白。 DEAE-离子交换层析法分离血清蛋白质。血液葡萄糖的测定方法。 酶促反应动力学有关方法(底物浓度、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质粒DNA的酶切与鉴定的方法。3.熟悉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有关理论盐析、透析与反透析、超滤、冷冻干燥相关理论。分光光度法及比色分析法基本原理。离心理论。层析技术理论。电泳技术理论。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内容 三.实验学时安排 四.考试方法 五.参考教材 一.实验目的 生物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其所有知识均来自于实验。本课程着眼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生物化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化学实验课通过学习滴定、比色、纸层析、电泳、生化制备等基本实验技术,分析研究糖、脂、蛋白质、核酸、酶、维生素等生化物质及某些代谢过程,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实验能力及严格的科学作风,同时验证生物化学的某些基本理论知识,加深感性认识,并锻炼初步的综合实验能力。 返回顶部 二.实验内容 •实验一糖的呈色反应及还原糖的检验 一.实验目的 学习鉴定糖类及区分酮糖和醛糖的方法;了解鉴定还原糖的方法及其原理。 二.实验内容 Molish反应、蒽酮反应、Seliwanoff反应、Bial反应、Fehling 反应。 三.实验过程 1.呈色反应 (1) Molish 反应 (2)蒽酮反应 (3) Seliwanoff反应 (4) Bial反应

2.还原糖的检验 (1) Fehling反应 (2) Benedict反应 (3) Barfoed反应 四.作业与思考 1.列表总结和比较本实验7种颜色反应的原理及其应用. 2.应用Molish反应和Seliwanoff反应分析未知样品时,应注意些什么 问题? 3.举例说明那些糖属于还原糖. •实验二脂类组成对脂类单分子层通透性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学习整理脂类单分子层和鉴定它的原理及方法,比较不同脂类所形成的脂类单分子层通透性的差异。 二、实验内容 以脂类单分子层作为模式膜,用甲烯蓝为指示剂,观察不同脂类单分子层通透性的影响。 三.实验过程 1.溶液准备 2.分光光度计测样 四.作业与思考 1.试述生物膜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2.解释下列名词:双亲媒性分子、脂类单分子层、磷脂双分子层、膜的内 在蛋白质和外在蛋白质. •实验三蛋白质浓度的测定(1)——Folin-酚法 一、实验目的 学习Folin-酚法的原理及方法,制备标准曲线,测定未知样品中蛋白质含量。 二、实验内容 制备Folin-酚法标准曲线,测定未知样品蛋白质浓度。 三.实验过程

基础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基础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051020 课程名称:基础生物化学(Basic Biochemistry) 学时:64(理论学时48,实验学时16)学分:3.5 适用专业:园艺专业开课学期: 2 开课部门: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 先修课程:生物学、化学(普化、有机、分析) 考核要求: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郭蔼光主编,《基础生物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聂钊初主编,《生物化学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年 沈同,王镜岩主编,《生物化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基础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分子基础、化学变化及信息传递的科学。它是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与农林各专业的很多学科交叉渗透,是生物科学发展的支柱学科之一。通过基础生物化学的学习,掌握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性质和功能,大分子的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代谢过程及其调控规律,遗传信息的储藏、传递和表达调控的分子基础和基本的实验技能。是学生学习农林各专业其它课程,从分子水平了解生物各种生命现象和生物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基础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基本物质(如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等)的结构、性质及其生命活动(如生长、生殖、代谢、运动等)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对植物和微生物进行生化分析的一般方法、掌握基本的生化实验技术,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奠定生物化学知识基础。 三.学时分配 章节课程内容学时 1 绪论 2

2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5 3 蛋白质化学 5 4 酶 4 5 脂类与生物膜 2 6 新陈代谢概论0.5 7 糖类分解代谢 5.5 8 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 4 9 糖的生物合成 4 10 脂类代谢 4 11 核酸的生物合成 5 12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5 13 细胞代谢网络和基因表达调控、复习 2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生物化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学生学好本门课程,对他们以后的专业学习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学生在本门课程学习中必须高度重视实验课,在实验课中必须认真操作,要在操作中学习,在操作中分析,在操作中巩固所学的理论。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和兴趣。从而,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对实验课高度重视。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基本内容 第一节生物化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二节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 第三节生物化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生物化学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第五节生物化学的学习方法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了解生物化学的涵义及其研究对象,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了解生物化学与化学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应用前景。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课程代码:22410024 学分:1.5 学时:24 (其中:课堂教学学时:24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课程实践学时: 0 )先修课程:普通化学、有机化学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教材:《简明生物化学》,王玮主编,科学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需说明课程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 《生物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选修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生物体的各类化学物质的结构、性质、功能、代谢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基本概念及遗传信息的传递有全面系统的认识,牢固掌握生物化学中有关的基本原理,具备从事与生物化学有关的科学活动的初步能力,为今后进行与生命科学有关的研究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特点和对毕业要求的贡献,确定课程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1:阐释生物大分子物质的结构、理化性质,培养出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理解结构与功能之间关系的能力。 课程目标2:解释三大类物质代谢的主要途径、生物氧化与能量转换、代谢之间的联系及代谢调节原理规律,培养学生理解生命活动中物质与能量的转换过程,并以此分析环境生物处理中污染物转化机制的能力。 课程目标3:系统解释DNA-RNA-蛋白质的遗传信息传递机制,培养学生利用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理解基因工程技术的能力。 课程目标4:解释生物化学对环境微生物学的支撑作用,培养学生利用生物化学基本原理解释常见的环境微生物处理过程和毒理机制的能力。 注:工程类专业通识课程的课程目标应覆盖相应的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通用标准;

(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认证专业专业必修课程填写) 1.毕业要求1-2: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并能用于解决环境工程问题。 2.毕业要求1-4:掌握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够应用于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 注: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接的单元格中可输入“✓”,也可标注“H、M、L”。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按章撰写) 绪论(支持课程目标1) (一)课程内容 1、生物化学的涵义; 2、生物化学在工业生产和其他方面中的应用; 3、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 4、课程安排 (二)教学要求 1、了解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生命的化学本质; 2、了解生物化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 掌握生物化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2、难点 理解生物化学与环境工程的内在联系 第一章糖类化学(支持课程目标1) (一)课程内容 1、糖的概念、生物学功能与分类; 1、单糖的结构和性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