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神经肌肉疾病病人麻醉

神经精神疾病病人的麻醉

潘俊华

神经精神疾病包括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骨科和精神科一些相关性疾病。本文重点介绍常见的神经肌肉疾病(包括癫痫、脑血管意外、小儿麻痹后遗症、脊髓损伤、多发性神经根炎、精神病等)病人的病理生理和治疗原则及需要外科手术时的麻醉管理与处理特点。

第1节癫痫病人的麻醉

癫痫(epilepsy) 俗称羊角风,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我国的患病率约为0.46%,发病率约为37/10万/年。癫痫是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征。其特点是大脑神经元反复地、过度地超同步化发放(discharge),引起一过性和发作性的脑功能障碍,由此产生的症状称为发作(seizure)。发放(指一过性神经元异常电活动)是发作的病理生理基础,而发作并不一定都是癫痫。

一、癫痫的发病机制

任何个体受到过强的刺激均可诱发惊厥发作,如电休克时。但癫痫患者的惊厥阈值低于正常人,以致于对健康人无害的刺激也可诱发癫痫病人发作。癫痫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一)胶质细胞功能障碍

胶质细胞具有调节神经元离子环境的作用。当胶质细胞功能障碍时,神经元的钙离子内流增加,发生持续去极化和爆发性发放。

(二)中枢神经递质异常

在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的平衡和协调保证了神经元功能的正常运行。

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癫痫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兴奋性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可激活相关钙通道使钙离子过度内流,使神经元膜产生爆发性发放。

(三)免疫学机制

癫痫灶中存在突触后膜的破坏,释放自身脑抗原,产生脑抗体。脑抗体可封闭突触的抑制性受体,使神经冲动容易扩散。癫痫

患者脑自身抗体的检出率为26.4%~42.3%。(四)电生理异常

以上的机制最终表现为电生理异常。即神经元反复去极化,引起高频(500Hz)、高波幅(70~85 v)、持续时间长达0.5~1ms的发放。可在皮层表面或头皮记录到。神经元的同步化发放是癫痫电生理异常的一个重要形式。同步化发放达到一定的程度和扩散至一定范围,就可表现为脑电图的爆发和临床发作。

二、疾病病因及分类

根据病因的不同,癫痫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癫痫又称特发性癫痫,是指以目前的诊断技术尚不能找到明确病因的癫痫。随着医学诊断技术的提高,原发性癫痫会越来越少。继发性癫痫指有明确病因的癫痫,又称症状性癫痫或获得性癫痫。脑部的炎症、肿瘤、外伤、血管病、脑寄生虫等中枢神经系统各类疾病均可引起或诱发癫痫发作。全身中毒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谢内分泌疾病及妊娠中毒症等也可造成大脑皮质某些部位兴奋性过高,导致该

部位神经元突然放电,致发生一过性脑功能异常而出现肢体抽搐、意识丧失等。高热、缺氧、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镁以及某些感觉性刺激而致神经原兴奋性过高,产生异常高频发电,并向正常脑组织扩散,导致脑组织的广泛兴奋,从而出现特有的惊厥症状。

(二)癫痫发作的临床表现

癫痫发作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过去习惯性分为大发作、小发作、局限性发作和精神运动性发作四类。常见的发作表现为:1.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为临床最常见的类型。是“大发作”的主要形式。发作时意识突然丧失,全身痉挛性抽搐,多持续数分钟,可间歇数周或数月一次,也可以一周数次,每次发作过程可以分为先兆、惊厥和惊厥后状态三个阶段。

(1)先兆:是惊厥发作前的一种躯体、内脏或特殊感觉体验,常见肢体麻刺感和上腹部不适,持续数秒至数十秒钟。先兆是发作的一部分,约57%的患者有先兆,1/4表示其先兆难以用语言形容。先兆可以提示发放的起源点,并且预示惊厥的来临。服用

抗癫痫药后有时仅有先兆发作而不发生惊厥。

(2)惊厥:先兆后数秒即可发生惊厥,分为强直和阵挛两期。典型的过程为:尖叫,骨骼肌持续收缩,四肢伸直,颈和躯干反张,双眼上翻,牙关紧闭,可咬破舌尖,呼吸道梗阻,呼吸暂停,面色青紫或淤血,强直期持续10~30秒。呼吸深大,口吐白色或血色泡沫,可大汗淋漓。(3)惊厥后状态:惊厥后全身肌肉松弛,昏睡数小时或立即清醒。有的病人发作后出现头痛、全身肌肉酸痛、无力数小时。个别患者出现精神异常,也可发生一过性偏瘫。

2.失张力发作突然肌张力低下,头下垂,下颌松弛而张口,上肢下垂,甚至倒地,可伴有短暂意识障碍。也可以为一侧肢体或单一肢体的局限性肌张力低下。

3.植物神经-内脏发作较为罕见。以眩晕、麻木、疼痛等感觉症状伴有暴怒、恐惧、恶心、呕吐、心悸、寒颤、发热等为主要表现。

4。部分运动性发作持续状态:持续性局限性或一侧肌肉抽搐,意识可清楚或障碍,多见于急性脑栓塞、脑损伤、颅内炎症或肿瘤等。

(三)癫痫的治疗

可分为控制发作、外科治疗和预防几个方面。

1.药物控制发作癫痫病人需要较长时间地使用抗癫痫药物来控制发作,并且需要间断检测血药浓度,以保证有效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抗癫痫药:(巴比妥类:对全身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有效,对失神发作无效。常用苯巴比妥,有效血药浓度10~30mg/ml。硫喷妥钠静脉注射常用于癫痫持续状态。苯妥英钠:对全身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有效,也可用于复杂部分性发作和植物神经性发作。对失神发作无效,偶可诱发失神发作。有效血药浓度10~20mg/ml。对认知功能有明显影响。乙琥鞍:对失神发作有效,也可用于肌阵挛发作,对其他类型发作无效。有效血药浓度35~50mg/ml。对骨

髓有抑制。(安定类:常用硝基安定和氯硝安定,适用于肌阵挛发作、失张力发作、失神发作,对复杂部分性发作也有效。卡马西平:对复杂部分性发作效果好,对失神发作和全身性发作也有效。有效血药浓度3~8mg/ml。2.外科治疗; 对于颅内占位性病变的继发性癫痫和部分用药物难以控制的原发性癫痫则需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机制为切除癫痫灶并破坏癫痫发电的扩散通路;

三、癫痫病人非癫痫手术的麻醉管理

癫痫并非手术禁忌证,当患有其它疾患需手术治疗时,应给予适当的麻醉。(一)术前评估

长时间使用抗癫痫药的病人,其器官功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术前应该有所了解。

(1)抗癫痫药物多数是肝代谢酶促进剂(酶促),长时间使用后肝药酶的活性增加,药物在肝内的代谢增多,使以原形发挥作用的药物的有效作用减弱、持续时间缩短,而使以代谢产物发挥作用的药物的有效作用增强、持续时间可能延长,副作用增加。在选用麻醉药时需要注意。

(2)抗癫痫药物多为中枢抑制药,与麻醉性镇痛药和镇静药有协同作用。

(3)可能存在肝脏功能不全,应了解其程度。严重功能不全时,要慎用某些吸入麻醉药(如甲氧氟烷、氟烷),以免发生肝小叶中心性坏死。

(4)抗癫痫药物对造血功能有一定的抑制,术前应查全血象、凝血功能。

(5)癫痫患者可能合并其他疾患,特别是由于获得性因素而发现的症状性或继发性癫痫,常伴有原发病的各种不同症状。

(二)麻醉前准备

癫痫病人常伴有精神和性格上的异常。术前恐慌、焦虑、激动、失眠或劳累均为癫痫发作的诱因,麻醉前必须稳定病人情绪,做好解释工作,术前数日应使病人有充分的休息和睡眠,避用烟酒等刺激物。抗癫痫药物应服药至术前一日晚,必要时加用镇静药。麻醉前应全面了解治疗癫痫所用的药物及其用药效果,特别注意在意外打击时是否能有效控制大发作,做到心中有数。若手术

当日麻醉前有癫痫发作者应延期手术,除非为抢救性急诊手术。

为了防止围麻醉期癫痫大发作,麻醉前用药的镇静药剂量宜适当加大,但要避免过量中毒。安定或丙嗪类药有预防癫痫发作的功效,可以选用。对于心率较慢或呼吸道分泌物较多者,可加用阿托品或东莨菪碱,以利于术中、术后保持气道通畅,预防反射性低血压或心律失常,减少恶心、呕吐、呼吸道分泌等不良反应。

(三)麻醉方法选择

由于病人无法自主癫痫发作,以全身麻醉为首选,尤其是癫痫发作较频繁者。某些下腹部、四肢等中小手术也可选用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阻滞、神经丛(干)阻滞或局部浸润麻醉。

(四)麻醉注意事项

1.全身麻醉麻醉诱导宜采用静脉诱导,可选用硫喷妥钠或咪达唑仑。丙泊酚和乙咪酯小剂量时可引起脑电棘波,若用于诱导,宜加大用量。麻醉维持可采用异氟烷、七氟烷或地氟烷吸入麻醉,也可采用静吸复

合麻醉。易致惊厥的氯胺酮、羟丁酸钠、普鲁卡因和恩氟烷等应禁忌单独使用,肌松药以去极化肌松药为首选,因不存在与抗癫痫药之间的协同作用。如使用非去极化肌松药剂量宜加大。研究表明抗惊厥药物可以明显缩短维库溴铵神经肌肉阻滞作用的时效,而且服用抗惊厥药物时间延长,对非去极化肌松药影响就越大。所以对围术期服用抗惊厥药物的病人,手术中肌松药的量需要增加,追加用药的次数也应增多,最好持续监测神经肌肉的阻滞效果,指导合理临床用药。麻醉期间特别要重视避免缺氧、二氧化碳蓄积和体温升高等易诱发癫痫发作的病理因素。在麻醉苏醒期,要密切注意癫痫发作的可能。必要时在手术结束时预防性给予抗癫痫药。术后患者恢复进食后要及早恢复平时的抗癫痫治疗。

2.区域性麻醉选择局麻、椎管内麻醉或其它神经阻滞麻醉时,要强调麻醉前禁饮禁食适当时间,以免术中呕吐误吸。为防止术中癫痫突然发作,术前药镇静药的剂量要加大。术中备抗癫痫药物以及吸氧、气管

插管、人工呼吸等急救器具。局部麻醉药过量或误入血管均可能诱发癫痫大发作,应严格按局麻常规操作,或在巴比妥类药物充分的作用下施行局麻。

四、癫痫手术的麻醉

随着神经外科手术、影像学及麻醉学科的发展,癫痫外科治疗方法成为治疗难治性癫痫的重要手段。

术前评估同于非癫痫灶切除术的癫痫病人。术前抗癫痫药物原则上必需停用,原理是抗癫痫药可抑制癫痫波的发放,影响术中对病灶持续状态的判断。如果手术当天有癫痫发作,应使手术延期。

癫痫病人行手术治疗时,术中常需行脑电图监测,通过对棘波出现频率和波幅变化的观察来确定癫痫源灶、指导切除范围及判断手术效果。麻醉的重要原则为要求所使用麻醉药及方法既不抑制病理性棘波,又不诱发非病理性的棘波样异常波。为了避免颅骨和头皮对脑电信号的衰减,术中常放置硬脑膜外或大脑皮层电极,监测脑电图的变化。

癫痫手术治疗首选全身麻醉。安定类、

巴比妥类药物对癫痫波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宜用于癫痫患者。丙泊酚在小剂量时可诱发广泛的棘波,在大剂量时抑制棘波,但由于其作用时间较短,常用于麻醉诱导。我们常用的诱导方法为芬太尼4m g/kg、丙泊酚2mg/kg、罗庫溴胺0.6 mg/kg或维库溴胺0.1mg/kg静脉快速诱导气管插管。

七烷和异氟烷均具有抗惊厥作用。有人对15例癫痫手术患者用异氟烷复合50%的N2O 维持麻醉,术中采用皮层脑电图监测,在异氟烷呼出气浓度为1.25%时,有10例患者的棘波频率则被完全抑制。

术中将异氟烷麻醉浓度维持于0.7MAC~1.0MAC较为合适,最好于手术切除病灶前后保持异氟烷麻醉于同一深度,以排除异氟烷对棘波的影响,保证癫痫源灶定位及手术切除范围的正确。

癫痫手术结束时常规使用抗癫痫药,以防发生惊厥。

第2节脑血管意外病人的麻醉

脑血管意外主要指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及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病人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升高、昏迷或偏瘫等并发症,此期间,除脑血管本身的紧急手术外,不宜施行其他手术。然而当急性疾病威胁病人生命时,即使并存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肝肾功能减退等复杂病情,亦应克服麻醉的种种困难及手术的危险性,采取果断的手术治疗。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手术的麻醉特点

在脑血管病人中,缺血性疾病最为常见,好发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发病部位最多见于颈内动脉,尤其常见于大脑中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外段。手术种类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动脉外膜剥脱术、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或贴附术、神经介入溶栓或扩张放置支架等。麻醉的的主要特点为:(病人多数为50~60岁的老年患者,有较高的发生中风的危险。过去多有过暂时性脑缺血发作史(TIA),或伴有可逆性神经麻痹或部分非进行性中风,其原因一般均与脑低灌注综合症有关。因此,术中维持平稳的血压,保证脑灌注压的稳定非常重要。(大部分脑血管疾病伴

有高血压和心肌缺血等征象,除按高血压病人处理外,对伴有心肌疾病或心肌梗塞病史而长期服用如洋地黄、利尿药、抗心律失常药、抗凝药、激素等多种药物的病人,更应估计到其心功能的代偿情况及各种药物相互间的影响及不良反应等,术前要认真准备。应针对脑血管病变的特殊性,采取镇静、镇痛、降低颅内压等相应措施,以维护脑功能。麻醉期间力求用药适当,操作合理,勿使血压剧烈波动。对伴有脑、心、肾功能障碍者,更宜慎重处理。(手术具有半急症性质,由于一过性脑缺血发作频繁,脑组织可能肿胀和颅内压增高。麻醉时应保持头位略高,适当应用脱水利尿剂减轻脑水肿。但是,过度换气可使加重脑缺血,因此不宜采用。(如病人合作,宜选择局麻+安定镇痛麻醉。对病人的呼吸、循环干扰较小。如进行血管吻合时需较长时间阻断大脑中动脉的分支,应使用降低脑代谢率、扩张脑血管的麻醉剂如硫喷妥钠、安定、异氟烷等。全身麻醉也应维持浅麻醉必要时加肌松药,进行人工呼吸管理。避免过深的麻醉及血压波动太大。术

后也应维持正常或稍高的血压,防止血栓形成。(血管吻合术中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按50~100ml/h输入,同时加入5~10mg罂粟碱,有利于维持新吻合的血管通畅,防止血栓形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病人,要注意预防脑栓塞和脑保护。(神经介入溶栓或扩张放置支架是近年来开展的新方法,对于急性脑血管栓塞的治疗效果较好。术中要保持患者安静不动。一般可在安定镇痛下施术。也可选用丙泊酚和芬太尼静脉麻醉。一般不需要气管插管。为了避免血管内微导管操作和造影剂刺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可以术中持续输注1~2mg/h的尼卡地平或尼莫地平。要备好急救设备和药品,以便在发生脑血管破裂出血时使用。(对于患有脑缺血性疾病实施其他部位手术的患者,同样参考以上原则。以区域神经阻滞或神经安定镇痛麻醉为首选。术中和术后要注意维持稳定的脑灌注压。

二、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的麻醉

【一】病因高血压动脉硬化是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男性发病率稍高,多见于50~60岁的病人。但年轻的高血压病人亦可

发病。出血好发于壳核、丘脑、桥脑和小脑等部位,其中以壳核最多,占40%左右。若出血多,可积聚成较大血肿或破入脑室或侵入脑干,后果严重死亡率很高。

(二)临床表现

剧列活动或情绪激动常为发病的诱因,起病急剧,突然剧烈头痛,呕吐,偶有癫痫发作。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破入脑室的大量出血或侵入脑干的出血,很快即进入深昏迷,四肢瘫痪,眼球固定,针尖样瞳孔,高热,病情迅速恶化,几小时内死亡。临床诊断除上述症状外,脑CT可准确定位。

(三)治疗原则手术治疗原则在于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和解除脑疝。因此适应证的选择很严格。出血不多、病情不重者不需手术。起病急剧,深昏迷者,手术无价值。只有起病时意识障碍不重,经内科治疗后有加重的趋势,年纪较轻,无严重心、肺、肾病变者应力争尽快手术。

(三)麻醉管理

如意识障碍不严重,病人尚能合作者,

可考虑局麻加安定镇痛麻醉,这对正在出血的病人有益处,可避免全麻诱导插管血流动力学波动而加重出血。但是对于不能合作的病人,选用全身麻醉。麻醉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多为急诊入院手术,麻醉前准备不充分,过去病史往往不能全面了解。应着重了解主要脏器的功能及服药史,若时间及病情允许,应立即查心、肺功能。对45岁以上的患者要急查心电图。

(2)多数病员有高血压病史并长期服用降压药物。麻醉诱导应慎重用药,为了减少药物对心血管功能的抑制及喉镜刺激引起的颅内压升高和心血管反应。宜选用快速静脉诱导。对术前已昏迷且饱食的病人,宜在保留自主呼吸状态下行气管内插管。

(3)术中尽量避免血压波动过剧,特别对有高血压的病例,更应竭力避免,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对既往曾有过中枢性损害的病人,若颅内压比较高,应防止血压下降过剧,以免使脑灌注压过低,影响脑的自动调节功能。

(4)对病情较重的病人,术中应做血压、体温及呼吸监测,控制血压下降不低于麻醉前水平的30%。

(5)术后应给予适当的脑保护措施。

第3节重症肌无力病人的麻醉

一、疾病特点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表现为神经-肌肉传递障碍而影响骨骼肌收缩功能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为5~12.5/10万人口。各年龄组均可发病,40岁以前患者,女/男约为3/1。40岁以上发病者,男女比例近似。我国14岁以下患者约占总数的15%~2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MG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但已知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抗原为乙酰胆碱受体(AchR),致病性抗体为AchR抗体(AchR-Ab),靶器官为神经肌肉接头(NMJ)突触后膜上的AchR。

体内为什么会产生AchR-Ab?大量临床资料表明此与胸腺有一定的关系。近90%的MG患者并发有胸腺

瘤或胸腺增生,且胸腺切除术治疗MG可获得良好的效果。目前认为胸腺是产生AchR-Ab的部位。AchR-Ab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导致MG症状:

1.改变乙酰胆碱与AchR结合的离子通道离子开放时间分析表明,MG患者AchR-Ab与AchR结合后,可选择性地影响慢通道的开发时间。

2.封闭乙酰胆碱与AchR结合AchR-Ab与AchR结合后,封闭乙酰胆碱与AchR结合。

3.加速AchR的降解肌细胞培养证实,MG患者AchR的降解明显高于正常人。在培养的正常肌细胞中加入AchR-Ab后AchR的降解速度也明显提高。

(四)治疗

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5大类,即抗胆碱酯酶药物(表64-1)、肾上腺皮质激素、血浆置换、胸腺切除和其他免疫抑制药。重症肌无力病人常合并胸腺肥大,其中有10%~20%合并胸腺肿瘤。大部分病人需行胸

腺切除手术治疗。即使无胸腺肿瘤而仅摘除胸体组织,亦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当对药物治疗无效时,应及早考虑手术。外科手术治疗重症肌无力必须配合应用抗乙酰胆碱药治疗,待临床症状稳定后方可手术。胸腺切除术可使肌无力明显改善,但其疗效常需延迟至术后数月或数年才能产生。胸腺切除结合激素、免疫抑制药等综合措施,可使肌无力的缓解率提高到90%。血浆置换价格昂贵,仅适用于新生儿、危象和个别的术前准备。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开始使用时有可能加重肌无力,值得注意。

二、手术治疗的麻醉处理

麻醉选择以尽可能不影响神经肌传导及呼吸功能为原则。对于非开胸手术,可采用局麻或椎管内麻醉。胸腺手术一般取胸骨正中切口,有损伤胸膜的可能,为确保安全以选用气管插管全麻为妥。尽量采用保留呼吸气管内插管,可在小剂量镇痛、镇静药配合表面麻醉下完成;MG病人的血浆及肝脏胆碱酯酶量仍属正常,故普鲁卡因静脉麻醉并无禁忌,但可能因分解变慢

要镇痛,先肌松——麻醉三要素

要镇痛,先肌松——麻醉三要素 中央市场部医学部2020-4-2 一、麻醉的定义 麻醉是指使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进行手术治疗。解除病人疼痛,尤其是手术病人的疼痛和保证术中病人生命安全方面,麻醉意义重大。 二、麻醉三要素 1)镇痛:吗啡、芬太尼等 2)镇静:七氟烷、异氟烷、异丙嗪、依托咪酯、氯胺酮等 3)肌松:琥珀胆碱等 三、麻醉三要素的重要性 麻醉通常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镇痛,意识缺失肌肉松弛。给了镇痛药并不意味肌肉松弛(比如腹肌手术,盆腔等深部)不用肌肉松弛将导致手术无法进行。然而肌肉松弛后并不等于无痛,病人不动了,但心中意识清晰,感觉剧烈,影响植物神经系统,这是严重的犯罪(当然不需要肌肉松弛的手术另论)。在无痛,肌肉松弛下,还要意识消失(让患者在不知晓,安全下完成手术)。 文献来源:Newton W M.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anesthetics, analgesics, and tranquilizers for laboratory animals[J]. Office of Labora tory Animal Car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1974. 四、肌松药的临床应用前景 1)外科手术:气管插管;术中维持肌松 2)ICU:消除人机对抗;颅内高压(避免咳嗽、咳痰所致颅内压升高);寒颤或肌强直所致氧耗增加;预防乳酸中毒(针对神经肌肉毒素中毒、破伤风、躁狂综合征患者) 3)痉挛性疾病:肌肉痉挛、哮喘、肩周炎 4)满足各类诊断、治疗对肌松要求

神经外科麻醉时麻醉药物的选择

神经外科麻醉时麻醉药物的选择 摘要】本文主要以神经外科麻醉过程中麻醉药物的选择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旨在为实际的临床麻醉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神经外科;麻醉药物;选择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3- 0323-01 引言 针对神经外科麻醉手术,在选择麻醉药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半衰期短;第二,能够保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达到镇痛镇静的效果;第三点,不 会影响到脑部功能和脑血流和对二氧化碳的反应;第四点,保持患者原有的正常 的颅内压和脑代谢;第五点,不存在对神经的影响,药物停止能够及时苏醒,未 出现兴奋或术后精神症状的发生;第六点,无药物残留。目前能够实现以上几点 的麻醉药物这个方面还存在一定空白,因此在神经外科手术中需要严格做好麻醉 药物的选择工作,另外加上其他辅助性措施尽量达到以上要求。 1 镇静药 (1)七氟烷。七氟烷属于全身麻醉类药物,无色澄清液体,易挥发,不易燃[1]。具体的用法用量为使用诱导浓度为0.5-5.0%将七氟烷和氧气混合进行诱导。或者是在给予睡眠量静脉麻醉剂后进行诱导。持续阶段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 最小的有效浓度维持麻醉状态,一般浓度保持在4.0%以下[2]。当患者吸入量 达到0.5 至1MAC时,脑血流增加,颅内压升高,O2 脑代率下降,最终导致脑血 流调节功能受损。七氟烷在1.5MAC-2.0MAC 范围内能够引起脑电图的爆发性抑制,当吸入浓度达到4.0-5.0%时脑电图出现兴奋,但在诱导和苏醒阶段时间短,在神 经外科手术中可以选择此类麻醉药。 (2)依托咪酯。依托咪酯主要是全身麻醉诱导,乳剂状,具体的用法用量为,采用静注方式15 岁以下儿童和老人为150-200ug/kg,成人为150-300ug/kg,静脉注射后1 分钟内脑内达到最高浓度。这类麻醉药的麻醉强度是戊炔巴比妥那的4 倍[3]。在手术过程中维持麻醉的计量为30-60μg/min/kg,脑血流降低,脑代率O2 下降,脑氧供/氧耗正常。脑电图在高浓度状态下呈现出爆发性抑制。能够导 致脑部缺氧后多巴胺和其他代谢物释放减少,有效控制兴奋性氨基酸的生成,从 而起到防止有害物质的释放。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依托咪酯具有保护脑的作用,此 类麻醉药物是心功能不全的神经外科手术病人的首选,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可采用 连续静脉输注的方式。 (3)咪达挫仑。咪达唑仑能够产生镇静、催眠的作用,为白色至微黄色的结晶或者结晶性粉末[4]。麻醉后麻醉效果在血药浓度为40ng/ml 时出现,在 100-200ng/ml 达到最大效应。采用肌肉注射能够发生短暂的顺行性记忆缺失。采 用静脉注射0.15mg/kg 之后脑血流下降30%左右,脑代率O2下降27%。 2.镇痛药 (1)瑞芬太尼。瑞芬太尼能够用于全麻诱导和全麻中维持镇痛。瑞芬太尼只能用于静脉给药,特别是静脉持续滴注给药。 (2)舒芬太尼。舒芬太尼属于强桥麻醉性镇痛药,其镇痛作用是芬太尼的5-10 倍。给药后导致脑血流和颅内压的增高,在麻醉过程中与氟哌利多一起使用可 减轻此类症状。 3.肌松药

麻醉基础

麻醉基础知识总结 从医学角度来讲,麻醉的含义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使病人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为手术治疗或者其它医疗检查治疗提供条件。 麻醉学(anesthesiology)是运用有关麻醉的基础理论、临床知识和技术以消除病人手术疼痛,保证病人安全,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的一门科学。现在,麻醉学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中一个专门的独立学科,主要包括临床麻醉学、急救复苏医学、重症监测治疗学、疼痛诊疗学和其他相关医学及其机制的研究,是一门研究麻醉、镇痛、急救复苏及重症医学的综合性学科。其中临床麻醉是现代麻醉学的主要部分。 若对麻醉类型进行区分,可大致分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两类。全身麻醉,便是常言道的“睡着状态”,病人意识消失,全身肌肉松弛,也不会体验到疼痛。局部麻醉,顾名思义,只是身体某些部位的麻醉。最常见的局部麻醉比如拔牙时,医生会先在你牙根附近注射一些局部麻醉药物,以免你感到疼痛。一般,局部麻醉还包括硬膜外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麻醉(俗称“腰麻”),也就是大家所熟称的“半身麻醉”。麻醉医生会在你后背中间进行一番操作,然后你便感觉到下半身被麻倒:你虽知道手术刀在切割,但不会感受到疼痛。 麻醉范围主要包括4方面:1、临床麻醉;2、重症监护;3、急救复苏;4、疼痛治疗。 1、临床麻醉。涉及麻醉前后围手术期的一切处理。做好麻醉前准备工作,如了解病情,结合手术选择最适当的麻醉和药物。为了减少病人术前的精神紧张,保证麻醉和手术顺利进行,可适当给予镇静药、镇痛药、抗胆碱药等麻醉前用药。麻醉前要禁食,以防麻醉、手术时发生呕吐、误吸等合并症。病人接到手术室后,按照操作要求施行麻醉。麻醉、手术过程中要严密观察病人的变化,进行必要的处理。麻醉后将病人安全运返病室或麻醉恢复室,继续进行监测治疗,直到病人恢复正常生理功能。麻醉时和麻醉后作好麻醉记录。对于特殊问题,应组织讨论以总结经验教训。 2、重症监护。危重症病人或麻醉手术过程中发生严重并发症的病人,如发生循环、呼吸、神经、肝、肾、代谢等方面的功能严重紊乱者,可以集中在集中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重症监护单位,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进行周密和精良的监测治疗,麻醉专业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参与休克救治和呼吸疗法等。 3、急救复苏。手术麻醉过程中会突然发生心搏呼吸停止,在急诊室和病室等场合由于各种原因也可能发生的循环、呼吸功能衰竭(如疾病、创伤、溺水、触电、交通事故等),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这时都需要麻醉工作者参与抢救。 4、疼痛治疗。对于各种急慢性疼痛(如创伤后疼痛、腰腿痛、神经痛、肿瘤疼痛、中枢性疼痛)进行治疗。

麻醉生理

一、手术对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影响 手术对人体是一种强烈、创伤性的剌激,会削弱人体对创伤的修复能力, 降低人体对各种有害因素袭击的防御能力,以致发生各种并发症,如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1.产生应激反应(stress) 是指人体对一系列有害剌激作出的保护自己的综合反应,又称适应综合征(adaptation syndrome)。 应激反应突出的特点: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层系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动加强。 参与应激反应的激素:儿茶酚胺、高血糖素、生长素、ACTH、皮质酮、催乳素和加压素。腺垂体激素:TSH、ACTH、FSH、LH 2.引起出血、疼痛和情绪紧张 3.启动生理性止血反应 4.局部炎症细胞聚集 5.反射性骨骼肌收缩增强 二、麻醉对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影响 各种麻醉手段对人体功能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神经系统、内分泌腺的活动。 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激活中枢神经内的下行抑制系统,来抑制背角痛敏神经元的痛传递,产生镇痛效应; 肌松作用:主要通过抑制下行抑制系统抑制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来松弛肌肉。全身麻醉药:通过抑制大脑皮层的功能来消除意识和疼痛;通过关闭Na﹢通道来阻止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来减轻因手术的刺激所引起的各种反应。 不同的麻醉方法和麻醉药,主要通过对“神经、循环、呼吸的抑制以及对肝肾损害”而产生程度不等的不良反应,加之有时难以准确把握病人的个体差异,可能

对病人还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硫喷妥钠:可抑制呼吸、甚至呼吸停止,抑制心脏活动,诱发喉痉孪; 恩氟烷:可抑制呼吸,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产生低血压,甚至可引起恶性高热; 芬太尼:抑制呼吸,产生心动过缓,支气管收缩,呕吐与肌肉僵硬; 琥珀胆碱:可产生高钾血症、眼压升高、心律失常、心动过缓、流涎和肌肉酸痛等。 恶性高热(malignant hyperthermia, MH):是指某些麻醉药诱发的全身肌肉强直性收缩并发体温急剧上升及进行性循环衰竭的代谢亢进危象。 在对病人施行麻醉前必须对病人进行全面细致的身体状况的检查,以便合理的选择适合于病人的麻醉方法和麻醉药。 三、正常脑电图波形 α波:8 – 13次/s 成年人处于安静状态的主要脑电波。α波在清醒、安静并闭眼时即出现。枕叶的最为显著。睁开眼睛或接受其他剌激时,α波立即消失而呈现快波,这一现象称为α波阻断。 β波:14-30次/s 皮层处在紧张活动状态时出现。在额叶和顶叶比较显著 θ波: 4-7次/s 在成年人,一般在困倦时出现 δ波:0.5-3次/s在成年人,常在睡眠状态下出现,当极度疲劳时或在麻醉状态下也可出现

麻醉与神经损伤

麻醉与神经损伤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王家双 在临床麻醉或疼痛诊疗过程中,人们已经逐步注意到发生在椎管内麻醉,区域阻滞麻醉后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临床上可以表现为轻度的感觉异常,麻木或明显,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虽然在医学科学领域已经高度发达,可是我们对人类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损伤后的变化仍然有很多的未知领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如何有效的治疗或缓解病人的疼痛而尽量减少或不产生医源性损害不论是目前还是将来对于临床医疗都是一项长期,有趣的挑战. 一,局部麻醉药的作用机制 自从1884年澳大利亚的Karl-Kaller医生使用可卡因作为外科手术局部麻醉用药以来,人们逐渐开发出多种局麻药物,并在临床上成功使用一个多世纪,但是有关它们的作用机制目前仍然是一个正在探讨的问题,已经提出许多学说中,有关研究资料比较集中的是离子通道学说,由于局部麻醉药除了可以阻断Na+通道,抑制Na+内流和阻断神经冲动传导外,还能够阻断K+或Ca++通道,阻断NMDA受体等的多方面作用[1]. 对Na+通道的作用 Na+通道是一种膜蛋白,由一个大的α亚单位和1-2个β亚单位组成,α亚单位是局部麻醉药结合和离子传导部位,具有4种同源异构体:D1-D4,每种含有6个α螺旋跨膜片段.局部麻醉药主要结合在D1-S6,D3-S6和D4-S6部位.正常情况下,Na+通道至少有3种自然状态:静止,开放和失活状态.Na+通道的短暂开放使Na+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细胞膜发生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可以影响Na+通道状态和局部麻醉药亲和力.局部麻醉药可以和许多不同位点结合而产生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效果. 对K+或Ca++通道和受体作用 局部麻醉药除了可以阻断Na+通道外,还具有阻断或抑制K+或Ca++通道和NMDA受体,神经肽受体等作用,这些作用对于解释局部麻醉药的作用强度或效能,毒性或副作用的差别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继续研究价值. 其他作用:局部麻醉药也可以阻断伤害性感受器,影响轴浆运输,直接作用于神经元细胞等.局部麻醉药还与H+有比较复杂的协同作用和其他相互作用.另外研究表明,局部麻醉药产生的麻醉强度和持续时间与神经纤维中局部麻醉药的含量有关,麻醉药的神经阻滞强度随着分子量和脂溶性的增加而增强,这是因为分子量大或脂溶性强的局部麻醉药更容易在细胞膜上弥散,Na+通道亲和力也增大. 二,临床麻醉过程中发生的神经系统损伤 不论临床和实验研究的结果都已经证明,所有的局部麻醉药均具有潜在的神经系统毒性,长期,高浓度或大剂量使用可能引起永久性神经系统损伤.美国ASA会议(2003和2004)资料及许多研究资料报道指出,临床麻醉技术本身和目前所常用浓度的局部麻醉药对于神经系统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损伤作用,虽然非常严重的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生率很低,但是临床上出现的部分麻醉后神经系统并发症足以有理由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区域阻滞麻醉[1,3] 临床研究和统计资料表明,绝大部分区域阻滞麻醉中神经系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操作过程中穿刺针直接损伤和局部麻醉药的神经系统毒性.法国的Auroy医生在1997年的一项超过10万例区域阻滞麻醉后临床研究中报道指出,心跳停止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在脊髓麻醉组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区域神经阻滞麻醉组,在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病人中有34例与医生技术操作过程有关,其中19例病人在3月期间内神经系统功能完全恢复.本组资料表明,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很低,大部分由于技术操作的相关因素多发生在低年资医生身上.Lynch在1996年报道一组肩关节成形手术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4.3%,其中大约75%的病人临床表现为受到累及的臂丛神经局部感觉丧失或明显异常.损伤的部位以臂丛神经之上,中干为主,刚好位于肌间沟水平,说明损伤的发生与手术或麻醉有关.另外有研究资料提示,在周围神经阻滞时如果反复寻找异感更容易产生神经系统并发症,除了直接损伤,血肿压迫,药物毒性或缺血因素外,也涉及其他许多相关因素.使用神经刺激仪也不能降低周围神经阻滞后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Fanelli报道使用神经刺激仪进行周围神经阻滞时,临床成功率超过90%,但是有1.7%的病人发生不同程度的浅感觉异常和疼痛,所幸未产生永久性神经系统损害. 椎管内麻醉[1-4] 与其它局麻药相比较,利多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麻醉后是否更易导致神经功能障碍,蛛网膜下腔麻醉所引起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即为脊髓或神经根损伤所致的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近来的研究资料显示,采用利多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有可能造成暂时性或持续性神经系统并发症,表现为麻醉初步恢复后下肢疼痛,此种现象称为短暂性神经性症状(tansient neurologic symptoms,TNS),此项循证医学的研究收集了自1966年至2003年1月以来所有随机及非

神经肌肉疾病病人麻醉

神经精神疾病病人的麻醉 潘俊华 神经精神疾病包括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骨科和精神科一些相关性疾病。本文重点介绍常见的神经肌肉疾病(包括癫痫、脑血管意外、小儿麻痹后遗症、脊髓损伤、多发性神经根炎、精神病等)病人的病理生理和治疗原则及需要外科手术时的麻醉管理与处理特点。 第1节癫痫病人的麻醉 癫痫(epilepsy) 俗称羊角风,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我国的患病率约为0.46%,发病率约为37/10万/年。癫痫是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征。其特点是大脑神经

元反复地、过度地超同步化发放(discharge),引起一过性和发作性的脑功能障碍,由此产生的症状称为发作(seizure)。发放(指一过性神经元异常电活动)是发作的病理生理基础,而发作并不一定都是癫痫。 一、癫痫的发病机制 任何个体受到过强的刺激均可诱发惊厥发作,如电休克时。但癫痫患者的惊厥阈值低于正常人,以致于对健康人无害的刺激也可诱发癫痫病人发作。癫痫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一)胶质细胞功能障碍 胶质细胞具有调节神经元离子环境的作用。当胶质细胞功能障碍时,神经元的钙

离子内流增加,发生持续去极化和爆发性发放。 (二)中枢神经递质异常 在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的平衡和协调保证了神经元功能的正常运行。 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癫痫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兴奋性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可激活相关钙通道使钙离子过度内流,使神经元膜产生爆发性发放。 (三)免疫学机制 癫痫灶中存在突触后膜的破坏,释放自身脑抗原,产生脑抗体。脑抗体可封闭突触的抑制性受体,使神经冲动容易扩散。癫痫患者脑自身抗体的检出率为

麻醉学知识点学习资料

麻醉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临床麻醉学的5大组成部分:(考题) 对病人的术前评估与准备;麻醉的实施与处理;专科病人的麻醉处理;为重疑难病人的麻醉处理;麻醉并发症的预防与诊治。 2.复合麻醉/平衡麻醉(balanced anesthesia):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麻醉药/或辅助药物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减少单个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 3.联合麻醉(combined anesthesia):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取长补短综合发挥各种方法的优越性。 4.临床麻醉工作包括:麻醉科门诊、临床麻醉、RR、ICU、疼痛诊疗。 5.麻醉:用药物或非药理性方法使人体局部或全身暂时失去知觉,麻醉的目的是为解除患者手术的痛苦。 第二章麻醉前病情评估与准备 1.麻醉前访视的步骤: 复习病历(史)→分析各项术前检查和化验结果→访视病人和系统检诊→进行麻醉和手术风险判断→知情同意 2.麻醉前准备: 1) 心血管系统:控制血压小于180/100mmHg,术前当天停用洋地黄、 降压药; 2) 呼吸系统:术前停止吸烟2周,进行呼吸功能锻炼,雾化吸入, 有效抗生素治疗3-5天; 3) 糖尿病:择期手术,控制血糖≤8.3mmol/L,尿糖低于(++),尿 酮体阴性; 4) 胃肠道准备:成人禁食12h,禁饮8h;小儿小于36个月者,禁 食6h,禁饮2-3h;大于36个月者禁食8h,禁饮2-3h。(考题) 3.麻醉前用药的目的:

1) 镇静 2) 镇痛 3) 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预防局麻药的毒性反应 4) 调整自主神经功能,消除或减弱一些不利的神经反射活动 4.麻醉前用药的常用药物: 1) 镇痛药:吗啡、哌替啶、芬太尼 2) 苯二氮卓类:地西泮、咪达唑仑 3) 巴比妥类药物:苯巴比妥 4) 抗胆碱药:阿托品、东莨菪碱 5) H2受体阻断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 5.术前需要停用的药物主要是某些抗抑郁药和抗凝药,阿司匹林术前需停药1-3周,华法林术前停药3-5天。 6.ASA麻醉病情评估分级: Ⅰ级:病人无器质性疾病,发育、营养良好,能耐受麻醉和手术 Ⅱ级: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虽然有轻度病变,但代偿健全,能耐受一般麻醉和手术 Ⅲ级: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病变严重,功能减低,尚在代偿范围内,对麻醉和手术耐受稍差 Ⅳ级:病人的上述器官病变严重,功能代偿不全,威胁着生命安全,施行麻醉和手术需冒很大风险 Ⅴ级:病人的病情危重,随时有死亡的威胁,麻醉和手术非常危险 注:如系急症,在每级数字前标注“急”或“E”字 第三章神经干(丛)阻滞麻醉 1.局部麻醉:用局麻药暂时阻断身体某一区域周围神经的冲动传导,使这些神经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的选择和使用

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的选择和使用 一、引言 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对于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可以选择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来确保病人不会感受到疼痛。本文将讨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的区别,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如何进行选择和使用。 二、全身麻醉 1. 全身麻醉的原理 全身麻醉是通过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患者处于无意识状态,并且无法感知任何外界刺激。常见的全身麻醉药物包括:吸入性气体(如笑气)和静脉注射药物(如巴比妥类药物)。这些药物可通过呼吸道输送到肺部,然后进入血液并达到大脑,产生全身性效果。 2. 适应症和禁忌症 全身麻醉常用于复杂手术或需要较长手术时间的情况下。它适用于需要长时间控制病人呼吸和血压的手术,例如心脏手术或大型创伤修复。然而,全身麻醉不适合某些特定的患者群体,如存在严重心肺疾病、肝功能损害、过敏史或神经系统问题的患者。 3. 全身麻醉的风险与注意事项 尽管全身麻醉是常用的麻醉方式之一,但它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和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恶心呕吐、呼吸抑制、低血压等。因此,在使用全身麻醉之前,医生需要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来最大程度减少这些风险。 三、局部麻醉

1. 局部麻醉的原理 局部麻醉是指通过药物作用于局部组织和神经传导路径来阻止疼痛信号传至中枢神经系统。这种类型的麻醉常见于外科手术中,可以通过给药器官表面进行直接注射药物,或者通过神经组织进行麻醉。 2. 适应症和禁忌症 局部麻醉适用于不需要无意识状态的手术,如皮肤病治疗、肿瘤切除等。它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同时避免全身麻醉带来的一些潜在风险。然而,存在严重感染或过敏史、患有神经肌肉疾病或出血倾向的患者不适合使用局部麻醉。 3. 局部麻醉的风险与注意事项 与全身麻醉相比,局部麻醉风险较低。但也可能导致一些并发症,如感染、神经损伤和过敏反应等。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个人情况,并对其进行评估,在确保安全之后选择最佳的局部麻醉方案。 四、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 1. 操作性因素 选择全身或局部麻醉方式应根据手术要求和操作性因素来决定。比如,手术部位是否便于局部麻醉操作、手术持续时间以及患者对手术的恐惧程度等。医生需要根据这些因素综合考虑,并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 2. 患者偏好 在选择麻醉方式时,医生还应考虑患者的偏好。有些患者可能对全身麻醉感到不安或担心相关风险,而更希望选择局部麻醉。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应尊重患者的决定,并确保所选择的麻醉方式能够适应手术的要求。 五、结论

精神分裂病人的麻醉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麻醉 一.麻醉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不合作 2、抗精神失常药的副作用 3、抗精神病药恶性综合征 二.病理与临床 1、本病是一种具有特殊思维、知觉、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和精神活动不协调的精神疾病; 病因不明,目前认为与遗传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及生物学因素有关; 2、临床表现为:联想障碍、情感淡漠、意志活动减退或缺乏及幻觉,妄想和紧张症后群,自知能力缺乏等;常见智能障碍; 3、临床上分为五型:单纯型、紧张型、青春型、偏执型、未定型;治疗为抗精神病药及心理治疗; 三.麻醉管理 1、术前管理重点: (1)对患者神经精神状况进行评估,同时详细了解所服用的抗精神失常药物种类、用量等; (2)对全身重要脏器进行详细的检查与评估; 2、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 (1)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直立性低血压,血压升高,血栓形成与静脉炎,心电图改变,传导 阻滞,促死等; 约70%的病人有心电图改变,表现为ST-T改变与传导阻滞,它与抗精 神病药物抑制心肌细胞线粒体内细胞呼吸酶及对心肌直接毒性作用有关; 心血管抑制是猝死的主要原因,它与心血管中枢受抑制,末梢交感神经α受 体受抑制,药物对心肌的直接抑制及对血管的直接作用有关; (2)其他,如麻痹性肠梗阻,恶性综合征,肝功能受损,血液、造血系统副作用,及内分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患者对麻醉手术的耐受力及围手术期应激反 应的调节能力降低; 3.抗精神病药物控制不好,不合作的病人,尤其是严重躁狂、行为冲动的病人术前应采用药物控制后再行择期手术,必要时可请求精神科医生协助; 抗精神病药物应服至手术当日早晨. 非肠道手术者,术后早期通过胃管给药. 4.术中应加强体温与血流动力学检测 合并肝,肾功能受损,应减少麻药用量. 5.抗精神病药与麻醉药的相互作用 抗精神失常药包括: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 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 抗躁狂症――治疗躁狂症 1抗精神病药物吩噻嗪类氯丙嗪,奋乃静,氟奋乃静,甲硫哒嗪,三氟拉嗪等.硫杂蒽类,丁酰苯类氟哌啶醇及苯甲酰胺类等均有镇静,安定作用及不同程度的肾上腺素能α受体与胆碱能M受体阻断作用. A.与麻醉药物合用时不仅可增加麻醉剂的麻醉效能使MAC下降,而且还增加其呼吸循环

各种麻醉方法及其适应症

各种麻醉方法及其适应症 麻醉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多用于手术患者中,可以稳定生命体征,提高手术操作 的安全性。随着医疗技术进步,麻醉方法更加多样化,常用的麻醉方法有哪些?适应症是什么?如何进行选择呢?下面对此进行简单论述。 1.常用的麻醉方法有哪几种? 现代麻醉的应用范围,包括临床麻醉、重症监护、急救复苏、疼痛治疗四个领域。其中,临 床麻醉应用最广泛,主要分为以下3种麻醉方法: (1)全身麻醉。采用吸入、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的形式,麻醉药物进入体内,暂时抑制中枢神 经系统,促使人们的神志和痛觉消失,肌肉保持松弛状态。全身麻醉又分为两大类:①吸入 麻醉。以气管插管为例,优点是安全性高,有利于呼吸管理,增加有效通气量,方便使用吸 入麻醉药;缺点则是会引起系统应激反应,出现血压骤升、心率加快、心律不齐等现象。常 见并发症有牙齿脱落、声门损伤、下颌脱臼、咽喉炎、支气管痉挛、气管动脉瘘等。②静脉 麻醉。目前多是联合使用多种麻醉药物,优点是患者舒适度高、诱导快速;循环系统稳定, 不会刺激呼吸道;苏醒快,能发挥出不同药物的优势。缺点是麻醉分期不易判断,易造成麻 醉过深或过浅,且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复杂。 (2)局部麻醉。使用局部麻醉药物,例如利多卡因、普鲁卡因,注射在身体某一部位,促使其 暂时失去感觉,此时患者的意识是清醒的。局部麻醉又分为:①椎管内麻醉。将药物注射到 椎管内,其中注入蛛网膜下腔称为腰麻,注入硬脊膜外腔称为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则 综合了两者的优点,不仅起效快、用药少,而且麻醉时间和阻滞平面可控,带来的并发症少。缺点则是设备要求高、操作复杂,导管和药物容易进入蛛网膜下腔。②神经阻滞。将药物注 射到身体某处的神经干丛中,促使控制区域的痛觉传导阻滞,例如颈神经丛阻滞、臂神经丛 阻滞、股神经阻滞等。③表面麻醉。将药物直接喷涂在黏膜、结膜表面,从而产生麻醉效果,使用的麻醉药物具有较强渗透性。 (3)复合麻醉。复合麻醉是指同时或先后使用2种及以上的麻醉药物或方法,对患者进行麻醉,例如静吸复合麻醉、全凭静脉麻醉、硬膜外和全身麻醉等。以硬+全联合麻醉为例,优点如下:①能减少局麻、全麻药物的用量,缩短苏醒时间;②减少全麻带来的并发症,保证机 体的稳定性;③能控制性降低血压,有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④方便麻醉呼吸管理,麻醉 深度能控制,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⑤术后可留置硬膜外导管,为患者进行镇痛处理;⑥ 适用范围广,老年人、小儿、危重患者均可选用。 2.不同麻醉方法的适应症 (1)全身麻醉。全身麻醉几乎能在所有手术中应用,不存在绝对禁忌症。尤其面对急诊手术时,如果其他麻醉方法不适用,全身麻醉是最佳选择。简单总结,全身麻醉适用于大型手术,或 不能局部麻醉的患者;禁忌症则是硬膜外麻醉禁忌者。具体来看,以常用的全麻药物氯胺酮 为例,适应症是:①体表手术、短小手术、诊断性检查、心血管造影等;②部分小儿手术; ③烧伤患者清创或换药;④复合麻醉;⑤单独分离麻醉,或局麻、阻滞麻醉时辅助用药。 禁忌症是:①严重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在160/100mmHg以上;②脑血管病史;③心 功能不全、主动脉瘤;④颅内高压;⑤眼压增高或内眼手术;⑥癫痫、精神分裂症;⑦甲亢、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 (2)局部麻醉。以椎管内麻醉为例,适应症是:①腹部手术;②下肢手术;③妇科手术; ④部分胸壁手术;⑤术后镇痛。绝对禁忌症是:①患者不能合作,或拒绝椎管内麻醉;② 穿刺部位感染,全身感染,脓毒症患者;③凝血功能障碍,或抗凝治疗的患者。相对禁忌症是:①中枢神经疾病,外周神经感觉和运动异常;②呼吸功能不全,急慢性呼吸衰竭;③

重症肌无力患者手术麻醉要点——

重症肌无力患者手术麻醉要点 —、重症肌无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因神经、肌肉接头间传递功能瞳碍所引起。具有缓解与复发的倾向,可发生于彳壬何年龄,但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 女性比男性多,晚年发病者又以男性多。临床表现为受累横纹肌易于疲劳,这种无力现象是可逆的,经过休息或给予抗胆碱脂酶药物即可恢复,但易于复发。 二、重症肌无力检查 根据临床特征诊断不难。肌疲劳试验,如反复睁闭眼、握拳或两上肢平举,可使肌无力更加明显,有助诊断。为确诊可作以下检查: 1、药物试验:新斯的明试验、氯化腾喜龙试验 2、电生理检查:常用感应电持续刺激,受损肌反应及迅速消失。 肌电图检查:肌电图提示肌收缩力呈降低,振幅变小。肌肉动作电位幅度降低10%以上,单纟千维兴奋传导延缓或阻滞。 3、血清检查:血清中抗AchR-Ab测定约85%患者增高。 4、胸部X线摄片或胸腺CT检查,胸腺增生或伴有胸腺肿瘤,也有辅助诊断价值。 三、重症肌无力的治疗 主要是应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及免疫抑制列。 1、抗胆碱酯酶药物有新斯的明、毗旋斯的明、酶抑宁或称美斯的明,这些药物的副反应有瞳孔缩小、多口水、出汗、腹痛、腹泻等,可以同时服用阿托品以对抗。 1 y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免疫抑制剂主要有皮质类固醇激素及环磷酰胺等。 四、麻醉选择方面 1、一般局麻或脊髓麻醉优于全麻 2、神经节肌肉接头阻滞列应该有选择性地慎用 3、提倡无肌松插管,术后常规拮抗1 (新斯的明):120(漠毗斯的明) 4、去极化肌松列(如司可林)所需剂屋可能比^ MG病人高,但非去极化肌松列(如万可松)仅需较低割呈就可引起明显且维持时间长的阻滞效应,术后所需辅助呼吸时间也延长故重症肌无力病人多建议使用去极化肌松列(如司可林)。 了W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局部麻醉(部位麻醉)

局部麻醉(部位麻醉) 局部麻醉也称部位麻醉,是指在患者神志清醒状态下,将局麻药应用于身体局部,使机体某一部分的感觉神经传导功能暂时被阻断,运动神经传导保持完好或同时有程度不等的被阻滞状态。这种阻滞应完全可逆,不产生任何组织损害。局部麻醉的优点在于简便易行、安全、患者清醒、并发症少和对患者生理功能影响小。 特征 与全身麻醉相比,局部麻醉在某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首先,局部麻醉对神志没有影响;其次,局部麻醉还可起到一定程度术后镇痛的作用;此外,局部麻醉还有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对患者生理功能影响小,可阻断各种不良神经反应,减轻手术创伤所致的应激反应及恢复快等优点。 但是,局部麻醉与全身麻醉在临床上往往相互补充,不能把这两种麻醉方式完全隔离开来,而应该视之为针对具体患者所采取的具有个性化麻醉方案的一部分。如对于小儿、精神病或神志不清的患者,不宜单独使用局部麻醉完成手术,必须辅以基础麻醉或全麻;而局部麻醉也可作为全身麻醉的辅助手段,增强麻醉效果,减少全麻药用量。 方法 常见的局部麻醉有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神经传导阻滞四类。后者又可分为神经干阻滞、硬膜外阻滞及脊麻。静脉局部麻醉是局部麻醉另一种形式。 1.表面麻醉

(1)定义将渗透作用强的局麻药与局部黏膜接触,使其透过黏膜而阻滞浅表神经末梢所产生的无痛状态,称为表面麻醉。表面麻醉使用的局麻药,难以达到上皮下的痛觉感受器,仅能解除黏膜产生的不适。可用于角膜、鼻腔、咽喉、气管及支气管的表面麻醉。 (2)注意事项①浸渍局麻药的棉片填敷于黏膜表面之前,应先挤去多余的药液,以防吸收过多产生毒性反应。填敷棉片应在头灯或喉镜下进行,以利于正确安置。②不同部位的黏膜吸收局麻药的速度不同。一般说来在大片黏膜上应用高浓度及大剂量局麻药易出现毒性反应,重者足以致命。黏膜吸收局麻药的速度与静脉注射相等,尤以气管及支气管喷雾法,局麻药吸收最快,故应严格控制剂量,否则大量局麻药吸收后可抑制心肌,患者迅速虚脱,因此事先应备妥复苏用具及药品。③表面麻醉前须注射阿托品,使黏膜干燥,避免唾液或分泌物妨碍局麻药与黏膜的接触。④涂抹于气管导管外壁的局麻药软膏最好用水溶性的,应注意其麻醉起效时间至少需1分钟,所以不能期望气管导管一经插入便能防止呛咳,于清醒插管前,仍需先行咽、喉及气管黏膜的喷雾表面麻醉。 2.局部浸润麻醉 (1)定义沿手术切口线分层注射局麻药,阻滞组织中的神经末梢,称为局部浸润麻醉。取皮内注射针,针头斜面紧贴皮肤,进入皮内以后推注局麻药液,造成白色的桔皮样皮丘,然后经皮丘刺入,分层注药,若需浸润远方组织,穿刺针应由上次已浸润过的部位刺入,以减

麻醉生理重点详细

名词解释 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各种成分等)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诱发电位:当外周感受器、感觉神经、感觉通路或感觉系统的任何有关结构或脑的某一部分,在给予或者撤除刺激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有锁时关系的电位变化统称为~~ 暴发性抑制:麻醉状态下或昏迷时脑电图发生特征性改变,即随着麻醉深度的增加脑电波形表现为基础频率变慢、波幅进行性增加和等电位周期性出现,并伴有电活动的突然改变。痛觉:是指躯体某一部分厌恶和不愉快的感觉,主要发生在脑的高级部位即大脑皮层; 痛反应:疼痛伴随的自主神经反应,躯体防御反应和心理情绪反应 病理性疼痛:总伴有明显的组织损伤、炎症或神经系统病变。刺激消失时仍伴有疼痛. 病理性疼痛可表现为:对伤害性刺激敏感性增强和反应阈值降低的痛觉过敏,非痛刺激(如触摸)引起的触诱发痛和在炎症区域的自发痛。 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 :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因骨骼肌受到重力的持续牵拉引起肌肉的持续收缩,所产生张力使机体得以保持一定的姿势和进行各种复杂的活动。 眼心反射:压迫眼球、激惹或牵拉眼外肌,经由三叉神经眼睫支传入到脑干心血管中枢,整合后再由迷走神经传出,致心动过缓甚至停博。 腹膜反射:机械刺激腹膜反射性引起心率和血压波动,呼吸浅快,该反射的传入与传出神经在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内,基本中枢在延髓和脊髓侧角灰质。 无效腔:在肺或呼吸道中,虽有通气但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的区域,称为呼吸无效腔或死腔。无效腔包括①解剖无效腔:由鼻到终末支气管之间的管腔,仅起传导气流的作用,不能进行气体交换②肺泡无效腔:凡进入肺泡但未进行气体交换的那部分气体所占的肺泡容量,称为~~ 机械无效腔:在麻醉时,由麻醉面罩、接管等麻醉器械所造成的无效腔,称为机械无效腔用力肺活量(FVC):是受试者从最大吸气末开始进行快速用力呼气,所呼出的最大气量 功能余气量(FRC):代表吸气肌处于松弛状态的肺容量。 闭合容量(CC):气道开始闭合时,肺内气体容量称为闭合容量(CC),闭合容量=闭合气量+余气量 闭合气量(CV):是肺底部气道闭合时,在余气量位以上的肺容量,亦即来自肺上部的呼出气量 临界闭合压:当动脉血压降至某一临界水平时,即使动静脉压差仍然存在,血管将完全关闭,血流停止。称为临界闭合压,正常值约20mmHg。 第一章绪论 1、手术对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答:(1)产生应激反应; (2)引起出血、疼痛和情绪紧张;

麻醉重点整理

第二章 1.麻醉前病情评估与准备:包括①全面了解病人的全身健康情况和具体病情②评估病人接 受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③明确各脏器疾病和特殊病情的危险所在,术中可能会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④选择麻醉前用药和麻醉方法,拟定具体麻醉实施方案和麻醉器械准备2.麻醉前访视的步骤和方法:①复习病史②分析各项术前检查和化验结果③访视病人和系 统检诊④进行麻醉和手术风险判断⑤知情同意 ASA麻醉病情评估分级:1级:病人无器质性疾病,能耐受麻醉和手术II级:病人实质性 器官有轻度病变,能耐受一般麻醉和手术ni级:病人实质性器官严重,尚在代偿范围内,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稍差w级:病人实质性器官病变严重,功能代偿不全,麻醉和手术风险很大v级:病人病情危重,随时有死亡威胁,麻醉和手术非常危险。 3.麻醉前用药目的:1镇静2镇痛3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预防局麻药的毒性反应4 调整 自主神经功能,消除或减弱一些不利的神经反射活动 4.麻醉常用药物:镇痛药(提高痛阈),苯二氮卓类(镇静),巴比妥类(催眠),抗胆碱 药,H2受体阻断药 5.麻醉前准备的目的:使病人处于最佳状态,增强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提高在麻醉中 的安全性,避免麻醉意外,减少麻醉后并发症。 第三章 第三章神经干阻滞麻醉 概念:将局麻药注射至神经干旁,暂时阻滞神经的传导功能达到手术无痛的方法适应症:取决于手术时间•范围•病人精神状态及合作态度。 禁忌症:穿刺部位有感染•肿瘤•严重畸形•凝血功能异常以及对局麻药过敏者注意事项:定位标志•盲探操作避开血管 局麻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罕见)局部神经毒性反应(不常见)) 中毒反应:单位时间内血液中局麻药浓度超过机体耐受力而引起不良反应原因:1.一次用量超过病人耐量。 2.意外注入血管内 3.注药部位血管丰富未加缩血管药 4自身因素:体弱•高敏 表现:CN毒性:眩晕•定向障碍(轻度)惊恐烦躁(中毒)阵挛性惊厥抽搐 心血管系统: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心率减慢甚至停跳 毒性预防:1限量 2个体化用药3注射前回抽有无血液,或边进针边注药 4可缩血管者加肾上腺素5麻醉前给药提高局麻药至惊厥阈值及提高病人耐受力 毒性治疗:1停止用药2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3镇静4控惊厥,注镇 静药肌松药气管插管5补充血容量,麻黄素升血压,阿托品升呼吸6心脏骤停,立即心肺复苏 颈神经丛阻滞(用于颈部手术) 并发症:1局麻药毒性反应2药液误注入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3膈神经阻滞4喉返神经 阻滞5霍纳综合征 肌间沟:在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间沟顶端平第四颈椎水平垂直刺入皮肤 臂神经丛阻滞(适用于肩关节以下水平的上肢手术) 包括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法锁骨上臂神经丛阻滞法肌间沟阻滞法

麻醉学高级职称题-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麻醉

麻醉学高级职称题-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麻醉 1、脊髓损伤病人手术的麻醉,下列哪项叙述错误() A.术前评估呼吸和循环功能 B.选用安定和琥珀胆碱诱导 C.可能出现体温调节功能低下 D.围术期移动病人小心,避免加重损伤 E.常并存血钾升高 2、重症肌无力胸腺摘除术后,有关Leven.thal预测评分哪项错误() A.0~9分术后可拔管 B.10~20分宜作气管切开 C.肺活量2.9L以下者为4分 D.12~34分术后需机械呼吸支持 E.病史6年以上者为12分 3、颅脑麻醉期哪项无脑保护作用() A.苯妥英钠 B.轻度低体温 C.在动脉钳夹前给予去铁胺 D.血糖浓度控制在12mmol/L之上

E.应用硫喷妥钠 4、下列有关重症肌无力的叙述,哪项不正确()。 A.约8%~10%肌无力患者系胸腺小细胞性肿瘤所致 B.常合并有胸腺肥大 C.有症状都适于施行胸腺切除术 D.为急性、非免疫性疾病。症状晨重晚轻 E.可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 5、脑血栓形成与脑出血的鉴别诊断哪项无意义() A.有无偏瘫 B.有无头痛、呕吐 C.起病时间 D.有无意识障碍 E.脑脊液有无红细胞 6、有关癫痫病人的麻醉,以下哪项叙述错误() A.避免缺氧、二氧化碳蓄积及体温升高 B.麻醉前必须稳定病人的情绪 C.强调麻醉前禁饮食 D.***和***联合用药 E.避免局麻药过量或者误入血管

7、有关重症肌无力病人的麻醉。以下哪项不正确() A.了解病人肌肉软弱的程度及其对新斯的明的反应。 B.麻醉前禁用阿托品 C.禁用对神经肌肉接头有阻滞作用的抗生素如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 D.应用琥珀胆碱后一般无异常反应 E.避免使用对神经肌肉传导和呼吸功能有影响的药物 8、关于截瘫病人的麻醉,以下哪项叙述错误() A.高位截瘫对呼吸功能有影响 B.全身麻醉加气管内插管 C.颈髓损伤,产热和散热中枢的传出和传入径路被阻断,易出现意外性低体温 D.俯卧位手术时膈肌运动受限,易影响呼吸 E.慎用琥珀酰胆碱 9、确定深昏迷最有价值的体征为() A.血压下降 B.对疼痛无不良反应 C.呼之不应 D.眼球固定

常见的麻醉技术

常见的麻醉技术 一、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是指应用局部麻醉药暂时阻断机体某一区域周围神经传导的麻醉方法。局部麻醉的特点是神经阻滞的可逆性,其优点为简便易行、安全性大、患者保持清醒、并发症少和对患者生理功能影响小。 (一)适应证 体表手术、介入性检查及治疗。 (二)禁忌证 对局麻药过敏、穿刺部位感染或恶性肿瘤者。 (三)局部解剖学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并含有附属器官(汗腺、皮脂腺、指甲、趾甲)以及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等。局部浸润麻醉和区域阻滞麻醉一般逐层经由表皮、真皮推注局麻药,最终阻滞皮下组织内或肌肉、胸腹膜上的神经干和神经末梢。 (四)操作技术 1.局部浸润麻醉 局部浸润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射到手术区的组织内,分层阻滞神经末梢而产生麻醉作用。主要用于体表短小手术、有创性检查和治疗。 操作方法为:将皮内注射针的针头斜面紧贴皮肤,进入皮内后推注局麻药,使皮肤隆起呈白色橘皮样皮丘,再经皮丘刺入皮

下,沿皮肤切口走行在皮内做连续皮丘。做新皮丘时,注射针应由前次已浸润过的部位刺入,以减少穿刺疼痛。然后再经皮丘逐层浸润皮下、肌膜和胸、腹膜。注药时应加压,边注药边进针,在组织内形成张力性浸润,与神经末梢广泛接触,增强麻醉效果。 每次注药前应回抽,防止局麻药注入血管内。每次注药量不要超过极限量,以防局麻药毒性反应。穿刺针进针应缓慢,改变穿刺针方向时,应先退至皮下,避免针干弯曲或折断。 2.表面麻醉 表面麻醉是指将渗透性能强的局麻药施用于黏膜表面,使其穿透黏膜而作用于黏膜下神经末梢产生的无痛状态。主要用于眼角膜、结膜、鼻腔内黏膜、咽喉部黏膜、气管黏膜及尿道黏膜的浅表手术或内镜检查术。 操作方法有多种,如眼部表面麻醉是将局麻药1~2滴滴入结膜囊内,每隔1~2min重复一次,2~3min即可;鼻腔内用喷雾器或棉片将局麻药喷入或塞入鼻腔紧贴需麻醉部位,3~5min即可;男性患者的尿道表面麻醉为将局麻药灌入尿道,用龟头夹子夹住阴茎头部,3~5min即可,女性患者则用细棉棒浸药后塞入尿道3~5min即可;咽喉部及气管内表面麻醉:让患者张口伸舌,先用局麻药喷洒舌体,再借用喉镜将局麻药喷入或滴入咽喉部,直至患者咽反射被抑制。可经环甲韧带穿刺行气管内黏膜麻醉,常用2%利多卡因或1%丁卡因2~3ml,经环甲膜穿刺,回抽有气泡确认在气管内后再注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