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疗效观察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的效果。方法无禁忌证且确诊为围绝经期功血的患者32例,每晚口服米非司酮12.5 mg,连服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B超测量子宫内膜厚度,抽血化验肝肾功能及血常规,随诊观察月经恢复情况。结果28例患者在服药期间闭经,4例患者月经稀发,经量减少,子宫内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肝肾功能正常。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疗效肯定,无肝肾功能损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米非司酮;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

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是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下降所致的一种妇科常见病,主要表现为不规则的子宫出血,其治疗复杂,引起的出血非常顽固,常导致不同程度的贫血。治疗原则常采用止血,调整月经或诱导闭经,严重者常需要刮宫、子宫内膜切除甚至切除子宫。本院自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确诊围绝经期功血患者32例,在辅以纠正贫血及预防感染治疗的同时采用米非司酮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围绝经期功出血患者32例,年龄45~54岁,平均50.4岁。本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诊刮病理报告为增生过长的子宫内膜,部分呈腺囊型增生;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临床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周期缩短或不规则,且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排除血液系统疾病,肝肾功能正常;所有患者均无使用米非司酮禁忌证,且知情同意。

1.2 方法治疗前所有患者抽血化验血常规及肝肾功能,B超测量子宫内膜厚度,诊刮做病理检查确诊为功血。每晚睡前空腹口服米非司酮12.5 mg 1次,连服3个月,贫血严重者辅以铁剂、维生素C等治疗,出血严重且较长者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疗程结束后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并复查B超观察子宫内膜变化情况,随访观察月经情况。

2 结果

2.1 随访情况停药后观察半年以上者29例,3例患者分别于2、3、5个月外出而失去联系。

2.2 月经变化所有病例均于服药5~9 d子宫出血症状停止。28例患者在服药期间闭经,4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月经来潮,但经量少。27例于停药后38~66 d后月经来潮,但均月经稀发,经量减少,5例患者直接进入绝经期,贫血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2.3 子宫内膜变化服药3个月后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用药前为(6.7±0.2)mm,治疗后为(2.9±0.3)mm,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4 不良反应停药后复查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无因过敏而停药者。在服药过程中有9例患者自述恶心、食欲减退,停药后恢复正常。有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潮热、盗汗失眠等更年期综合征,加用谷维素、维生素E、更年安

等药物,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更年期功血的病因主要是卵巢功能逐渐减退,雌激素分泌减少,无孕激素分泌,卵泡发育不成熟,在持续低雌激素的作用下导致子宫内膜增生过长,临床表现为子宫出血量多或长期不规则出血。以往治疗原则常采用止血,调整月经或诱导闭经等方法,以期待患者顺利进入绝经期。

米非司酮是一种合成类固醇,其结构类似炔诺酮,具有抗孕酮、糖皮质醇和轻度抗雄激素特性,对子宫内膜孕激素受体有高度亲和力[1]。资料显示:米非司酮不仅有拮抗孕激素作用,对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轴各个环节也均有作用。它作用于下丘脑,通过抑制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分泌而影响卵泡刺激素(FSH)及黄体生成素(LH)的分泌;作用于垂体,抑制FSH及LH的释放;作用于卵巢,抑制卵泡的发育、使排卵延迟;作用于子宫内膜,阻滞子宫内膜发育[2]。所以米非司酮对月经周期中不同时相均有干扰抑制作用。本组患者有5例直接进入绝经期,考虑为米非司酮除直接作用于卵巢抑制卵泡的发育外,还通过抑制FSH及LH分泌而阻止卵泡发育,加速了卵巢残存卵泡的萎缩而使接受治疗的患者直接进入绝经期,是否绝经可能取决于卵巢残余卵泡的数量。本资料显示治疗后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变薄,证实了米非司酮的抗子宫内膜增生的作用,其机制是米非司酮可使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萎缩、凋亡,从而抑制内膜腺上皮的增生[3];另有报道米非司酮拮抗孕激素的同时,还有非竞争性的抗雌激素作用,故起到了抑制子宫内膜增生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内膜不规则出血的目的[4]。本组患者有27例于停药38~66 d后月经来潮,但月经稀发、量少,反映米非司酮对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轴的作用是可逆的,有良性调节作用;月经稀发、量少的原因与子宫内膜萎缩、变薄有关,另外还可能与米非司酮加速卵巢残存卵泡萎缩,减少卵巢雌激素分泌有关。

综上所述,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肯定,是一种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34.

[2]朱四军,赵白鸽,谢衷明.RU486对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内膜的功能影响.生殖与避孕,1995,15(4):245.

[3]徐明.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观察.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11):1768.

[4]王如英,蒋青,张年萍,等.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血32例临床体会.大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17.

诊刮后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效果

诊刮后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研究诊刮术后予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的治疗效果。方法58例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每晚睡前给予口服小剂量的米非司酮12.5 mg,连续3个月,在治疗前、治疗后第3个月末进行内分泌六项、肝、肾功能、血常规及B超检查,对子宫内膜增厚分别进行监测。结果58例患者在用药期间均出现暂时性的闭经,贫血得以改善,10例停药后恢复正常月经。治疗后血液中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酮(P)较用药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催乳素(PRL)、睾酮(T)变化不大。肝肾功能正常,复查B超子宫内膜较治疗前变薄(P<0.05)。结论诊刮术后配合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血效果好,能够明显改善其出血症状,纠正贫血,提升孕激素和雌激素水平,不良反应低,复发率低,价格低,患者经济能力能承受且对肝肾功能无影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保留子宫,减少手术创伤(子宫内膜电切和子宫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米非司酮;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血红蛋白;子宫内膜;肝功能;肾功能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分为无排卵性和有排卵性两大类,是由于生殖内分泌轴功能紊乱造成的异常子宫出血,围绝经期功血属无排卵性功血。米非司酮是孕激素受体拮抗剂,其抗孕激素作用,常用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孕引产的协同及药物流产临床治疗,对围绝经期功血同样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对围绝经期功血患者口服小剂量米非司酮取得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58例功血患者,年龄47~53岁,平均年龄(48.3± 2.3)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贫血现象,且平均血红蛋白(Hb)(71.26±9.15)g/L。其功血的临床诊断标准符合第8版人卫版《妇产科学》教材。 1. 2 纳入标准经常规诊断行刮宫诊断为单纯型子宫内膜增生症55例,3例复杂型子宫内膜增生;不存在生殖器官病变或全身性疾病所导致的生殖器官出血,血常规示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异常外,其余正常,用药前1年未行激素治疗,无口服米非司酮禁忌证,签调研知情同意书。 1. 3 方法服药前化验内分泌六项(FSH、LH、PRL、P、E2、T)、血常规、肝、肾功能,B超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同时常规行诊断性刮宫,于术后第1天开始每晚睡前口服米非司酮1 2.5 mg ,持续3个月,3个月后复查内分泌六项、血常规、肝肾功能,复测子宫内膜厚度。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疗效观察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74例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患者应用炔诺酮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应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6%,明显高于对照组(86.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对照组有1例发生明显的呕吐、恶心症状,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实验组有2例出现轻度胃肠不适,未作任何特殊处理,不影响治疗。结论:对于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应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且副反应小,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标签:功能性子宫出血;围绝经期;炔诺酮;米非司酮 在临床妇科中,功能性子宫出血是一种常见疾病。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主要是因卵巢功能退化所致,45~55岁的女性为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多发人群[1]。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症状主要为阴道不规则流血,在临床上主要采用子宫内膜切除、性激素、刮宫、子宫切除等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由于大部分患者都不容易接受,故其在临床上的应用限制性较大[2]。为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我院对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应用了米非司酮进行治疗,获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74例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43~56岁,平均(48.9±3.6)岁。经诊刮病理检查,确诊萎缩性子宫内膜12例,腺囊型增生过长6例,单纯性子宫内膜增生过长29例,子宫内膜增殖27例。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进行肝肾功能检查、血常规检查,应用B超检查,测量内膜厚度及子宫大小,并行诊刮病理检查。对照组患者应用炔诺酮,在出血开始后的第18d开始服用,持续给药7~10d,模仿卵巢的正常生理功能,促使子宫内膜从增生期进入分泌期,在停药3~4d后,子宫内膜将全部自然脱落,从而到达止血效果。实验组患者应用米非司酮,口服,每次12.5mg,1次/d,持续给药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 1.3 疗效评价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观察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 的临床观察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以下简称功血)的合适剂量。方法我院将2007年1月一;2009年1月确诊为围绝经期功血的患者60例,知情同意后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 米非司酮6.25mg (1/4片),B组: 米非司酮12.5mg (半片),C组: 米非司酮25mg,均为睡前顿服,连服3个月,并随访半年,于治疗前后及随访期间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转归;药物的副作用及子宫内膜的病理变化。结果米非司酮12.5mg/日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少的毒副作用。 【关键词】米非司酮剂量功能性子宫出血 米非司酮(mifepristone,R U486)是一种高效抗孕激素,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抗早孕、紧急避孕、因其有非竞争性的抗雌激素作用而试用于子宫肌瘤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因其有促子宫内膜萎缩的作用,临床上也有用于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报道,但其合适的剂量尚无一致的意见,我院为探讨合适的米非斯酮治疗剂量,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因阴道不规则出血、月经过多的患者60例。年龄40-53岁,中位数为46.7岁;经诊断性刮宫,及阴道B超检查等排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临床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 1.2治疗分组:对经临床诊断为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60例患者知情同意后随机分为3组,三组之间其年龄;病程;体重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前病理类型均为增生期子宫内膜,所有病例均无米非斯酮使用的禁忌症。 1.3方法:刮宫止血后第5天,A组: 米非司酮6.25mg (1/4片),B组: 米非司酮1 2.5mg (半片), C:组: 米非司酮25mg.均为睡前顿服,连服3个月。 1.4观察:治疗期间观察患者出血情况,血常规、肝和肾功能,了解用药后不良反应及。停药后1周再次行子宫内膜病理学检查。随访时间为6个月,失访8例。 1.5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剂量与临床疗效的关系:见表1 表1 A组 B组 C组 每组例数 20 20 20 阴道流血停止时间(天) 14 7 7 月经恢复例数 20 20 16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90例疗效观察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90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方法:入选的90例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均为我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的住院患者,给予米非司酮治疗,观察用药前后血清fsh、lh、e2、p的变化情况。结果:全部患者用药前、用药后3个月b超监测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1.2±0.3)cm、(0.5±0.2)cm,子宫内膜厚度治疗后3个月明显较治疗前缩小,经t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前后fsh、lh、e2、p变化情况比较:服药后3个月fsh、lh较用药前比较均明显下降,e2、p较用药前比较均明显升高,经t检验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确切,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围绝经期米非司酮子宫内膜 mi feisi the alkone treatment encircles menopause function rheomalaxis uterine hemorrhage 90 example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zhang aijun abstract:objective:searches begs for food non-si tong to treat encircles the menopause function rheomalaxis uterine hemorrhage the curative effect.methods:the selected 90 examples encircle the menopause function rheomalaxis uterine hemorrhage patient for my courtyard in january,2008 -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分析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分析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确诊的98例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给予口服米非司酮治疗,每次12.5 mg,1次/d,连续服用3个月,并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抽血化验内分泌6项、血常规及B超探查子宫内膜的厚度变化。结果:治疗后98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1.83%;治疗后血清内分泌6项FSH、LH、PRL、P、E2、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及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效果良好、安全可靠,能够有效调整患者的月经周期,且服药方便,副反应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标签:米非司酮;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简称围绝经期功血,多发生于45~60岁妇女中,其主要临床症状为非排卵性的子宫无规则出血,会造成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1]。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卵巢功能衰退,使其对促性腺激素的感应降低[2]。以往临床上采用刮宫、子宫内膜切除或激素治疗的手段进行治疗[3]。本文采用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98例,所有患者均参考《妇产科学》(第6版)中关于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诊断标准确诊[4]。患者年龄45~58岁,平均(46.9±1.3)岁。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在近半年内均未使用其他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2)患者无米非司酮禁忌;(3)患者在进行米非司酮治疗前均进行常规诊断性刮宫证实其为单纯性子宫内膜增生;(4)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每日清晨空腹口服米非司酮片(上海新华联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50202)12.5 mg,每次服药后禁食2 h,每日服用1次,连续服用3个月观察治疗效果,在服用米非司酮期间停止服用其他可能影响效果的药物。患

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观察

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通过对30例更年期功血患者临床观察探讨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效果。方法对临床30例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在 诊断性刮宫后,给予米非司酮10mg每日一次口服,连续服用6个月,观察其停 药后是否闭经或再次出血情况及子宫内膜厚度变化。结论小剂量服用米非司酮 治疗更年期子宫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可诱发闭经,纠正贫血,是一种方便、安全 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米非司酮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临床常见疾病,是由于更年期患者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所致只有卵泡发育而无排卵,子宫内膜长期受雌激 素影响,呈无限增生状态,当体内雌激素水平波动时即发生脱落出血。患者不存 在全身及生殖系统质性疾病。从2011年到2016年7月间,对30例更年期个in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在诊刮术后给予小剂量米非司酮口服治疗,取得较好的 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2月到2016年7月间期间,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因更年期功血导致中~重度贫血的患者中,选取30例要求保守治疗,自愿在诊断性刮 宫术后接受小剂量米非司酮口服治疗的患者。30例患者年龄在43~52岁间(品 均47.8岁)。其中轻度贫血4例(9~10g/1),中度贫血23例(6.3~8.7g/1), 重度贫血3例(4.5~5.8g/1)。诊刮病例结果回报除外子宫内膜癌变及癌前改变。(21例为子宫内膜单纯增生,6例子宫内膜囊腺型增生,腺瘤型增生3例)。患 者不和并肝、肾疾病史并且无服药禁忌。 1.2 方法 30例患者均先行诊断性刮宫,刮出组织送病理检验。后复查B超检 查双乳腺无明显增生,无明显子宫肌瘤(或单个肌瘤,大小<3cm),检查肝功、肾功无异常者。给予米非司酮10mg每日口服一次,连续6个月。服药期间定期 来院复查B超观察子宫内膜,双乳腺情况及肝肾功能。同时加用药物纠正贫血治疗。 2 结果 2.1 月经改变:用药期间30例患者均药物性闭经。停药后有24例患者一直无月经来潮,(6个月)直接进入绝经期。4例患者停药后46~68天开始有月经来潮,但量较以往明显减少。1例患者因肝功异常用药2个月停药。1例在停药2 个半月后开始规律月经来潮,经量同以往。 3 讨论 3.1 更年期功血病因及治疗原则更年期功血是由于处于更年期的患者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下降所致的子宫出血。此期卵巢内残存卵泡虽有发育,但不成熟,无排卵,无黄体形成,因此体内有一定量的雌激素和极少量孕激素。子宫内膜在雌激素持久刺激 下增生过长,最终导致突破性出血。更年期功血的治疗原则是:在止血的基础上诱发闭经同 时纠正贫血。 3.2 诊刮术的局限性当发生大出血时,诊断性刮宫为首先治疗方案。一是除外子宫内膜 病变确定出血原因:二是及时有效达到止血目的。但由于没有从根本改变患者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功血的原因依然存在,大部分患者在下次月经来潮时仍会大量出血。而刮宫的痛苦却是 每个患者都不愿再次尝试的恶梦。

曼月乐和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效果分析

曼月乐和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效果 分析 随着高年龄女性人口的增加,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曼月乐和米非司酮被广泛应用于此病的临床治疗中。本文旨在探讨曼月乐和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效果。 一、曼月乐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曼月乐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孕激素,具有类似于黄体酮的作用。曼月乐通过结合孕激素受体,可抑制脱落期内的子宫内膜增生和脱落期之前的子宫内膜增生,从而减轻或止血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此外,曼月乐还可增强脑垂体抑制素的作用,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从而减少卵巢的活动,使子宫内膜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此外,曼月乐还可清除内分泌紊乱所产生的炎症因素,对治疗宫颈炎症、宫腔内病变等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二、米非司酮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米非司酮是一种口服的合成孕酮受体激动剂,其作用机制与曼月乐类似。米非司酮可结合孕酮受体,抑制脱落期内的子宫内膜增生,减轻或止血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同时,米非司酮还可促进子宫内膜的萎缩和愈合,抑制内分泌紊乱所产生的炎症因素,

减少对输卵管的影响。此外,米非司酮还可以降低雌激素水平,有 一定的抗雌激素作用。 三、曼月乐和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效 果 1. 疗效比较 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时,曼月乐和米非司酮在治 疗效果上没有高低之分,两者能够显著减少或消除子宫出血症状。 研究显示,曼月乐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总有效率可 达90%以上,米非司酮治疗效果也相当显著,有效率高达94%-100%。而且,两种药物对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也很小。因此,在频繁出血、病情较为严重时,可采用两者结合的方式治疗。 2. 安全性比较 虽然曼月乐和米非司酮的治疗效果相当,但两者的安全性有所 不同。曼月乐严重不良反应较为稀少,仅有头晕、乏力等轻微不适,对身体的影响很少。但是,对于有乳腺疾病,如乳腺纤维瘤及其它 乳腺异常等症状者,不适合使用曼月乐。米非司酮在临床应用中也 显示出很高的安全性,大部分患者血液学指标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 改变。但是,这种药物不能用于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以及肝肾功 能不全的患者。 四、小结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剂量与疗效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剂量与疗效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对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72例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6例),治疗组患者每日睡前给予12.5 mg米非司酮进行口服治疗,对照组患者每日睡前给予25 mg米非司酮进行口服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分析和对比使用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现,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75.00%)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25.00%),与治疗组的患者的总有效率(97.22%)和不良反应发生率(2.78%)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的剂量为12.5 mg/d时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效果最理想,应该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疗效 围绝经期患者的月经调节功能异常而导致子宫异常出血类的疾病被称为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该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子宫不规律出血和月经周期紊乱,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会导致患者发生喷血,更为严重者可能会发生出血性休克,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1,2]。有越来越多的报道关于使用米非司酮对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进行治疗[3],但是并不见关于该药物的安全性的系统性报道。在剂量使用问题上还比较混乱,缺少疗效和疗效的统一。基于此本文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研究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选择本院2012年3月~2013年8月收治的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7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进行探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2年3月~2013年8月收治的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7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年龄38~50岁,平均年龄(43.82± 2.07)岁;病程4~10个月,平均病程(6.75±1.09)个月。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治疗组患者每日睡前给予1 2.5 mg米非司酮进行口服治疗,对照组患者每日睡前给予25 mg米非司酮进行口服治疗。定期进行随访记录病症,判断疗效。 1. 3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通过进行临床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子宫发生少量的出血或没有出血;有效:通过进行临床治疗后,患者的阴道不规则出血量和出血时间等症状得到一定的改善,月经次数减少或月经量恢复正常;无效:通过进行临床治疗后,患者的阴道不规则出血量和出血时间与治疗前相比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有所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联合米非司酮在围绝经期功血中的近期疗效观察

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联合米非司酮在围绝经期功血中的近期疗效观 察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的新方法,观察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联合米非司酮在围绝经期功血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年龄39~58岁、无生育要求、经反复清宫效果差而又不愿行子宫切除的50例围绝经期功血患者,给予宫腔镜子 宫内膜电切,术后联合米非司酮12 5 mg/d,持续3个月,术后3、6、12、24 个月电话随访或门诊复查,随访内容包括月经量、月经周期、有无痛经,以及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结果50例患者中,术后6个月闭经30例,点滴样出血18例,2例经量较术前少术后12个月闭经20例,点滴样出血26例,2例少于月经量,1例因合并黏膜下肌瘤月经量较多,1例因合并子宫腺肌病痛经严重而行子 宫切除术后24个月闭经18例,平均年龄485岁,点滴样出血27例,2例少 于月经量,2例月经量多,其中1例合并黏膜下肌瘤、1例年龄小于40岁,另1例因合并子宫腺肌病痛经严重行子宫切除。结论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血1年有效率98%,2年有效率90%,其中闭经6个月占60%,2年占36%,表明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联合米非司酮在围绝经期功血中治疗效果很好,在年龄选择上大于45岁又无合并症者更适合。标签:围绝经期功血宫腔镜子宫黏膜电切米非司酮宫腔镜子宫黏膜电切是近年来治疗顽固性功血的有效措施,既保留了子宫,又不影响卵巢的内分泌功能,被广大医务工作者所认可,被患者接受,笔者所在科自2007年9月开展此类手术,并配合米非司酮在围绝经期功血中应用,并进行随访观察,现将随访2年的近期治疗效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9月~2009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对药物治疗无效或经反复清宫后效果差而又不愿行子宫切除的患者行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联合米非司酮治疗,病例选择50例,患者平均年龄432岁(39~58岁),均无生育要求 月经过多30例,月经不规则20例其中合并贫血15例,合并痛经3例。其中40例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8例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并息肉样增生,2例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合并黏膜下肌瘤。月经过多平均患病时间为10个月(4~20个月)。 12方法 121术前准备(1)术前检查排除阴道炎症,TCT排除宫颈病变(2)近3个月行子宫内膜诊刮排除子宫内膜癌(3)超声检查子宫小于2个月妊娠大,且黏膜下肌瘤小于30 cm(4)实验室检查:肝肾功及凝血功能正常,如贫血严重,

炔雌醇环丙孕酮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的临床观察

炔雌醇环丙孕酮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的临床观察吴海霞;肖新益 【期刊名称】《当代医学》 【年(卷),期】2022(28)11 【摘要】目的探究炔雌醇环丙孕酮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80例围绝经期功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39)与观察组(n=41)。对照组采用米非司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炔雌醇环丙孕酮治疗,比较两组性激素[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卵泡生成激素(FSH)]水平、子宫内膜厚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LH、FSH、E;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子宫内膜厚度均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20%,与对照组的12.8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炔雌醇环丙孕酮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血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性激素水平,减少子宫内膜厚度,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总页数】3页(P89-91) 【作者】吴海霞;肖新益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石市爱康医院妇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1

【相关文献】 1.去氧孕烯炔雌醇联合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血患者的临床效果 2.去氧孕烯炔雌醇片联合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78例围绝经期功血的疗效观察 3.炔雌醇环丙孕酮与LNG-IUS治疗围绝经期功血效果观察 4.去氧孕烯炔雌醇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分析 5.去氧孕烯炔雌醇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米非司酮、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对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治疗效果

米非司酮、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对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 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米非司酮、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对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 治疗效果。方法:将74例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37例 以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治疗,观察组37例以米非司酮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出血停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 卵泡雌激素、黄体生成素、血清雌二醇水平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 不良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与去氧孕烯炔雌醇片相比,为围绝经 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以米非司酮治疗,止血更为迅速,且可使得患者性激素水平明 显改善,效果更为明显。 关键词: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米非司酮;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性激素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为妇科常见疾病,主要是因卵巢调节机制异常引发 性激素分泌紊乱,导致子宫内膜出血过多,进而引发疾病[1]。该病目前主要采用 口服药物治疗的方法,其中米非司酮、去氧孕烯炔雌醇片为该病常用治疗药物[2],为比较这两种药物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选取74例患者展开随机分组研究,现报 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74例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均明确诊断,排除合并妇科器质性病变、全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患者,且患者 近6个月内无性激素药物应用史。将之随机分组,每组37例。对照组年龄42~57岁,平均(47.69±3.52)岁;病程5个月~3年,平均(2.13±0.45)年;观察组年 龄42~58岁,平均(47.74±3.49)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2.08±0.63)年; 两组基本资料有同质性(P>0.05),可对比。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由同一组医护人员为其实施刮宫术。在刮宫术后第5d,对照 组以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治疗:每次口服去氧孕烯炔雌醇片30μg,每日2次,3d 之后改为每日1次,连续用药3个月。 观察组在刮宫术后第5d,以米非司酮治疗:每次给予米非司酮10mg口服, 每日1次,连续用药3个月。 1.3观察指标 (1)测定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出血停止时间。(2)在治疗前、治疗3 个月后,对每位患者采集5ml空腹静脉血,以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患者卵泡雌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血清雌二醇(E2)测定。(3)观察两组不良反应 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x±s)以t检验对比;计数资料以2检 验对比。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出血停止时间及子宫内膜厚度 两组出血停止时间:对照组(48.52±8.79)h,观察组(38.95±7.64)h,观察 组明显短于对照组(t=4.998,P=0.000)。两组治疗前子宫内膜厚度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子宫内膜厚度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米非司酮片治疗顽固性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

米非司酮片治疗顽固性功能性子宫出血 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对顽固性功能性子宫出血采用米非司酮片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均为顽固性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共计120例,收治时间范围介于2020年1月到2021年7月之间。按照双盲法对全部患者分组,其中60例设为甲组采用米非司酮片进行治疗,另外60例设为乙组通过黄体酮进行治疗。观察对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比较两组的治疗有效率,甲组高于乙组(P<0.05);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甲组低于乙组(P<0.05)。结论: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顽固性功能性子宫出血采用米非司酮片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十分确切,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出血,避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有必要广泛应用。 关键词:顽固性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疗效;不良反应 功能性子宫出血作为一种非正常性子宫出血疾病,患者在发病后容易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无法有效治愈,这种情况就会被称之为“顽固性功能性子宫出血”。该病不仅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还极易引发患者出现贫血、不孕以及宫腔感染等不良反应,从而严重违纪患者的生命健康[1]。针对该病通常是采用药物进行治疗,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该病的常用药物有很多,应该如何选择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分析对顽固性功能性子宫出血采用米非司酮片进行治疗的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均为顽固性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共计120例,收治时间范围介于2020年1月到2021年7月之间。全部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双盲法对全部患者分组,其中60例设为甲组采用米非司酮片

进行治疗,另外60例设为乙组通过黄体酮进行治疗。甲组年龄45岁到58岁, 均龄50.2(s=4.3)岁;病程为1年到3年,平均病程为1.5(s=0.5)年。乙组 年龄46岁到59岁,均龄49.4(s=5.0)岁;病程为6个月到3年,平均病程为1.6(s=0.4)年。两组的线性资料对比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全部患者均接受接受刮宫检查后接受治疗。 甲组接受米非司酮片进行治疗,给药方法为口服,每天给药1次,每次给药 量为10毫克。对患者连续治疗30天。 乙组接受黄体酮进行治疗,给药方法为口服,每天给药1次,每次给药量为 50毫克。对患者连续用药10天后,停药15天,再继续服药。在对患者给药治疗 的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出血量对给药量适当调整。 1.3观察指标 在两组接受治疗的过程中,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多汗、潮热、头晕 /头痛)发生情况。在对两组进行治疗后,评估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 (患者的阴道出血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月经以及月经量均恢复正常,患者未出现 复发的问题)、有效(患者的阴道出血症状显著改善,月经以及月经量有轻微异常,患者未出现复发的问题)、无效(患者的阴道出血症状未得到控制,月经以 及月经量出现明显异常)[2]。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对计量资料行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P<0.05表明对比有差异。 2结果 2.1 比较两组的治疗有效率 比较两组的治疗有效率,甲组高于乙组(P<0.05)。详情如表1所示。

米非司酮治疗47例功能性子宫出血疗效观察论文

米非司酮治疗47例功能性子宫出血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考察米非司酮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米非司酮对47例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进行治疗。结果47例患者均在服用米非司酮后出现有暂时性闭经的情况,其中有10例在停药后30到50天内月经来潮,其周期恢复正常,经量减少,34例停药后直接进入绝经期,仅有3例患者因病情反复而不得不施予子宫切除术,米非司酮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6%,其中的44例未行手术治疗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8.24± 0.93)mm与(3.07±0.55)mm,比较具有显著性(p<0.05),且均在随后半年的随访中未见复发,同时,此44例患者治疗前后内分泌激素水平检查结果比较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米非司酮对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功能性子宫出血;米非司酮;临床疗效 功能性子宫出血(dub)简称功血,为妇科临床的常见疾病。其治疗方法中的性激素治疗法与刮宫法因不能获得满意疗效,因此长期以来不乏采用内膜电切术或子宫切除术进行治疗者,而自米非司酮在妇产科临床得以应用以来,不仅在妊娠的终止治疗方面非常有效,而且已经在子宫肌瘤、子宫肌腺症及子宫内膜异位妊娠等多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疗效[1]。我院于2011年1月——2012年5月将米非司酮应用于47例dub患者的治疗,其疗效也十分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7例dub患者均为我院于2011年1月——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病人,年龄40-53岁,平均(46.3±5.7)岁,入院时阴道不规则流血持续时间1个月至3年,平均(13.6±5.9)个月,其中包括合并有例次不等刮宫史者28例,性激素与止血药治疗者44例,同时在所有患者当中伴有轻中度贫血者29例。 1.2方法患者接受基本的监测,对贫血患者的基础上进行输血,输液治疗和抗感染治疗。按照统一标准的临床多中心研究,评价患者出血,子宫出血术前用药。病理,子宫癌是排除病变和其他疾病。例患者口服米非司酮10mg,一日1次,清晨空腹口服,6个月前,与拉米夫定治疗期间每月测量内分泌功能的时间,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在3个月内,盆腔超声随访。测定治疗前和治疗后内分泌激素水平,包括血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雌激素,孕激素和其他四。患者接受基本的监测,对贫血患者的基础上进行输血,输液治疗和抗感染治疗。按照统一标准的临床多中心研究,评价患者出血,子宫出血术前用药。病理,子宫癌是排除病变和其他疾病。例患者口服米非司酮10mg,一日1次,清晨空腹口服,6个月前,与拉米夫定治疗期间每月测量内分泌功能的时间,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在3个月内,盆腔超声随访。测定治疗前和治疗后内分泌激素水平,包括血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雌激素,孕激素和其他四项。 3讨论 功能性子宫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指患者出现异常性

米非司酮在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中的临床应用

米非司酮在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在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分析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服药3个月后B超检查:子宫体积治疗前后分别为(68.28±2.3)cm.3和(68.25±2.6)cm.3,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子宫内膜厚度:用药前为(5.5±0.4)mm,用药后(2.6±0.3)mm,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12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潮热、出汗、心悸,但不能排除更年期综合征所致,加用谷维素、维生素E治疗后好转。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具有止血、闭经的良好临床效果,对单纯性子宫内膜增生过长也有效,是一种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米非司酮;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为妇科常见病,是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中年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是由于卵巢功能逐渐减退,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下降所致,多发生在40~55岁之间。治疗原则为止血、调经或者诱导闭经及改善全身状况。2004年6月至2009年12月我们采用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为2004年6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妇科门诊就诊并确诊为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80例,根据米非司酮治疗标准纳入本治疗的患者50例,年龄45~55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贫血,平均血红蛋白值为73 g/L。 1.2 治疗标准接受治疗1年内未接受过其他激素治疗;无服用米非司酮禁忌证;本治疗前常规行诊断性刮宫,病理报告为单纯性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排除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癌等器质性疾病;治疗前查肝肾功能均正常,血常规除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值低于正常外,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正常。 1.3 方法治疗前均用彩色B超测量子宫大小、内膜厚度,按公式4πabc/3 cm.3(a、b、c分别表示子宫三维径线的半径值)计算子宫体积,测定血清激素水平:包括促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孕激素(P)及雌二醇(E2)。诊断性刮宫后开始给药治疗,每日晨空腹口服米非司酮1 2.5 mg,连续服药6个月,再行B超检查,测量子宫大小、子宫内膜厚度及血清激素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月经情况所有患者用药期间全部闭经,总有效率100%。规范服药30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