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课程重点

合集下载

跨文化交际课程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跨文化交际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实践,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增进跨文化意识,提高相互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理解和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2.熟悉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和概念;3.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沟通策略和技巧;4.培养跨文化意识和灵活性,提高文化敏感度;5.发展解决跨文化冲突和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导论- 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重要性- 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跨文化交际的挑战和机遇2.跨文化意识培养- 学习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习俗和价值观 - 理解文化影响对行为和沟通方式的影响 - 培养尊重和接纳不同文化的态度3.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框架- 霍尔的高/低上下文文化理论- 霍芬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模型- 艾德·霍尔的地区交际模型4.有效跨文化沟通策略- 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 社交礼仪和文化差异- 适应文化差异的沟通策略5.跨文化冲突解决- 跨文化冲突的类型和原因- 解决跨文化冲突的技巧和策略- 跨文化团队合作和冲突管理6.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案例-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和讨论- 文化差异引发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跨文化解决方案的实践经验分享四、课程评估课程将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1.参与度和课堂表现;2.小组项目和演讲;3.论文或研究报告;4.跨文化交际模拟实践。

五、参考资料- Lustig, M.W., & Koester, J. (2019).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Jandt, F.E. (2019).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dentities and relationships.- Samovar, L.A., Porter, R.E., & McDaniel, E.R. (2017).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六、备注该大纲仅供参考,教师有权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并在课程开始前向学生说明具体要求和安排。

跨文化交际 课程大纲

跨文化交际 课程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大纲跨文化交际课程大纲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中的交际技巧与沟通能力,为未来的国际化发展做好准备。

课程内容:第一部分:跨文化交际理论基础1. 跨文化交际概述- 跨文化交际的定义与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的目标与挑战2. 文化差异分析- 文化的定义与特征- 高、低文化差异的相关理论解读-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因素3. 跨文化交际模式- 美国学者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与非语言交际第二部分:跨文化交际实践技巧1. 文化摩擦与冲突解决- 文化冲突的原因与表现- 解决跨文化冲突的有效策略2. 文化多样性与尊重- 学习他人文化的重要性- 尊重异质文化的行为准则3. 有效的国际商务沟通- 跨文化商务礼仪与规范- 跨文化团队合作与交流技巧4. 跨文化交际的教育及社会影响- 跨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跨文化交际对社会的影响与贡献第三部分:案例研究与实践1.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分析真实案例中的文化差异与交流问题- 总结案例中的有效解决方法2. 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 进行实地考察与文化体验- 组织跨文化交际角色扮演活动3. 个人跨文化交际项目- 学生选定一个跨文化交际目标国家或地区- 进行调研、撰写分析报告并展示成果评估方式:- 平时表现(出勤、参与度):20%- 课程作业与小组讨论:30%- 案例分析报告与展示:30%- 个人项目报告与展示:20%参考教材:1. Samovar, L. A., Porter, R. E., & McDaniel, E. R. (2020). 《跨文化交际:实用指南》(第9版)。

2. Gudykunst, W. B., & Kim, Y. Y. (2017). 《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第8版)。

备注:以上课程大纲仅供参考,实际授课内容可根据教师和学生需求进行适当调整和细化。

大学说课稿跨文化沟通主题教育

大学说课稿跨文化沟通主题教育

大学说课稿跨文化沟通主题教育大学说课稿:跨文化沟通主题教育一、引言跨文化沟通是当今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素质和技能之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学生们应该培养跨文化沟通的能力,以适应和参与全球化发展。

本次说课主题为跨文化沟通主题教育,目的是通过设计和实施相关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跨文化沟通的基本概念、技能和实践经验。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用的教材为《跨文化交际教程》第三单元,该单元围绕跨文化交际的定义、重要性以及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解决方法展开,适合本次课程目标的达成。

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案例和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沟通技能。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跨文化沟通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掌握跨文化沟通中常见的误解。

3. 了解并能够应对跨文化沟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敏感性。

2.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技能,如倾听、观察、解读非语言沟通等。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尊重他人文化的态度。

2.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跨文化交往。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1. 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和讨论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评价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 角色扮演法: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跨文化交际场景,锻炼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促进团队合作和交流,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多媒体呈现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不同文化间的交际差异和误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跨文化交际场景的图片,向学生引入跨文化沟通的主题,并引发他们对跨文化交际的思考。

2. 知识讲解与讨论(20分钟)介绍跨文化沟通的定义和重要性,并引导学生讨论在跨文化交往中常见的误解。

《吴为善跨文化交际概论》课程各章节内容要点

《吴为善跨文化交际概论》课程各章节内容要点

《吴为善跨文化交际概论》课程各章节内容要点第一章跨文化语言交际概述第一节文化、语言和交际一、关于文化的概念(一)文化的内涵和特性1、关于文化的内涵概括地讲,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言语和非言语)、所为、所觉的总和。

在不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

交际即文化,文化即交际,如果没有交际,文化是难以形成的。

科学的提法是:“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

"2、关于文化的特性(1)文化由人们的内稳和外显的行为组成。

(2)文化是通过符号被人们习得和传授的知识。

(3)文化是群体行为规则的集合。

(4)文化与社会是潜在现实中两种类型或两个层面上的概念。

(5)文化是历史所衍生及选择的传统观念。

(6)文化和交际具有同一性。

(7)文化是动态多变的。

(8)文化具有选择性。

(9)文化是群体或民族中心主义的意识产物.(10)文化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二)文化定势、群体文化、亚文化1、文化定势和群体文化世界上大多数社会中都可能存在着若干群体或社团,这些群体或社团对地域、历史、生活方式、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共享,使其成员形成并发展和强化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与其相关的交际文化。

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范畴:一是全民族的文化,即整体的文化形象,二是具体的个性文化,即是按个人的社会情况或个人所属文化群体为基础的文化,有的学者把这种文化称之为群体文化或副文化。

2、亚文化与亚群体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对文化分类的一种较为传统的做法是把文化分成主流文化和亚文化。

亚文化是指存在于某一主流文化之中的一种非主流文化,某一少数群体的文化,这一文化中的行为模式区别于主流文化的行为模式。

二、关于语言的概念(一)语言是交际工具1、交际媒介言语交际是人类社会中必需的另一种交换活动,交换的是信息、思想、情感。

语言就是一个符号系统,一个人脑子里贮存了符号和符号的组合规则,他就可以和别人交际,传情达意,沟通信息。

跨文化交际课程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大纲一、引言跨文化交际在今天的全球化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跨文化环境并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二、课程目标1. 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3. 培养跨文化敏感性和意识。

4. 提高跨文化沟通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5. 培养多样性包容的态度和价值观。

6.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领导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重要性- 理解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和范围。

- 引导学生思考跨文化交际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 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概念和理论。

- 跨文化适应和文化冲击的心理过程。

- 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策略和技巧。

3. 跨文化敏感性和意识- 讨论文化差异和多样性的概念。

- 提高学生对自身文化偏见的意识。

- 培养学生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4. 跨文化沟通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掌握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技巧。

- 学习如何在跨文化环境中解决冲突和问题。

5. 多样性包容的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教育意识。

- 强调多样性对团队和组织的价值。

6. 跨文化领导能力- 培养学生的领导潜力和能力。

- 强调在跨文化环境中的领导挑战和机会。

四、教学方法1. 讲座和讨论:通过讲座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跨文化交际理论和概念。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典型的文化冲突和沟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练习,让学生亲身体验跨文化沟通的挑战和技巧。

4. 项目和团队合作:通过小组项目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合作和领导能力。

五、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2. 个人作业和小组项目:学生完成个人作业和小组项目,展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期末考试:对学生掌握的跨文化交际理论和概念进行考核。

六、参考教材1. Samovar, L. A., & Porter, R. E. (2010). 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engage Learning.2. Chen, G. M., & Starosta, W. (1997).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 Synthesis. Communication Yearbook, 20, 353-384.3. Jandt, F. E. (2012).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dentities in a Global Community. SAGE Publications.七、课程总结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跨文化环境并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跨文化传播教学大纲

跨文化传播教学大纲

跨文化传播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1.1课程名称:跨文化传播1.2课程学时:36学时1.3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与案例研究,使学生了解并应用跨文化传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视野,为将来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1.4先修课程:无二、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2.1介绍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交际的基本概念2.2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框架与模型2.3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和策略2.4跨文化传播的案例分析与讨论2.5综合应用与实践案例三、教学方法与学习活动3.1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传授跨文化传播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

3.2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让学生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跨文化交流中的难题和策略,并提出解决方案。

3.4实践项目:设计实践项目,如跨文化交流活动策划与执行,跨文化团队合作等,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

四、教学评估与考核方式4.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实践项目等,占总评成绩的30%。

4.2期中考试: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和简答题,占总评成绩的30%。

4.3期末考试:包括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占总评成绩的40%。

五、教材和参考资料5.1主教材:《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交际》5.2辅助教材:《跨文化交际实务》、《跨文化传播与全球化》等5.3参考资料:相关学术期刊、案例分析和研究报告六、教学团队6.1主讲教师:具有跨文化传播背景和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6.2助教:负责辅助教学工作和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七、课程评价与改进7.1学生评价:每学期末进行学生满意度调查,并及时根据学生反馈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7.2教学评估:每学期座谈会,教师们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并提出改进意见。

7.3课程改进:根据学科发展和教学需求的变化,及时更新教材和教学内容,使其与实际情况更贴合。

2. Chen, G.M. (2024). Asian Management Systems: Chinese, Japanese and Korean Styles of Business. London: Cengage Learning.。

跨文化管理与沟通课程大纲

跨文化管理与沟通课程大纲

跨文化管理与沟通课程大纲课程标题:跨文化管理与沟通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跨文化管理的意识和技能,使其能够有效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和合作。

2.掌握跨文化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并学会解决和化解这些问题。

3.提高学生的全球化思维和跨文化适应能力,为今后在国际化背景下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课程大纲:第一单元:跨文化管理的概述- 理解跨文化管理的定义和重要性- 介绍跨文化管理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讨论全球化对跨文化管理的影响第二单元:文化差异与冲突- 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包括价值观、信仰、习俗等方面- 探讨文化差异引起的冲突以及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冲突- 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差异的个人反思和调整第三单元:跨文化沟通技巧- 介绍跨文化沟通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沟通的障碍和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沟通的案例分析和实践训练第四单元:跨文化团队管理- 学习跨文化团队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探讨跨文化团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分析成功的跨文化团队案例,并总结经验和教训第五单元:全球化与跨国企业管理- 了解全球化的背景和特点- 探讨跨国企业管理中的挑战和机遇- 分析跨国企业的成功案例,并总结管理经验和教训课程评估方式:1.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2.个人报告和论文3.期末考试或综合评估参考教材:1. Nancy J. Adler和Allison Gundersen的《跨文化管理:个案与实务》2. Geert Hofstede的《文化维度:国际在全球化视野下的比较》3. Richard D. Lewis的《当地人:全球商务困局》备注:教学内容和教材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课程内容:第一单元: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和原则1.1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作用1.2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1.3跨文化交际的挑战和机遇第二单元:文化差异与意识2.1文化的定义和特征2.2文化差异的原因和表现2.3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重要性第三单元:语言与文化的关系3.1语言的定义和作用3.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3.3语言的文化差异和应对策略第四单元:非语言交际与文化4.1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和类型4.2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4.3非语言交际的意义和应用第五单元:跨文化沟通技巧5.1有效倾听与观察5.2调整自己的言语和行为5.3解决跨文化沟通中的问题和冲突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讨论、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等。

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小组活动表现等。

2.课堂作业:包括课后练习、案例分析报告等。

3.期末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行考核。

参考教材:3. Bennett, M.J. (1993). Towards Ethnorelativism: A 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In R. M. Paige (Ed.), Education for the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 (pp. 21-71). Yarmouth, ME: Intercultural Press.教学大纲制定者:XXX教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ecklist for Chapter 11.Intercultural vs. cross-cultural (p2)2.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p4)3.Four main purposes of communication (p6)4.Definition of communication ---- Samovar and Porter (p7)5.Four circumstances of communication taking place (p8)ponents of communication (p11)7.Three kinds of noise (p11)8.Models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ir characters (p12-14)9.Definition of context and its classification (p14)10.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cation (p15)11.Definition of ICC and ICBC (p16)12.Four categories of ICC (p16)13.The features of ICC (p17)14.Reasons for ICC development in U.S. (p18)15.A formula of ICC multidisciplinary study (p22)16.Three most problematic areas of ICC (p22)17.Definition of culture shock and its four stages (p19,p30)18.Two persons: Edward T. Hall (ICC), Iris. I. Varner (ICBC)Checklist for Chapter 21.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inseparable)2.Definition of culture ---- Edward T. Hall (p41)3.Three categories of culture (p42)4.Two basic levels of culture (p42)5.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 (p43-44)6.Enculturation vs. Acculturation7.Four possible results of acculturation8.Definition of value ---- Kluckhohn (p47)9.Structure of culture (p47)10.Definition of hero (p47)11.Three types of values (p48)12.Priorities of values in main cultural groups (Western, Eastern & Religion) (p49)13.How to get one’s values and how to find out other’s values? (p50)14.Distinguish dominant culture, subculture and co-culture. (p51)15.Kluckhohn & Strodtbeck’s value orientations (p56-59)16.Hofstede-Bond’s values dimensions (p60-66)17.Definition of individualism, collectivism, in-group and out-group(p60)18.Definition of power distance and its different reflection (p62)19.Definition of uncertainty avoidance and its different reflection (p63)20.Definition of masculinity and its difference with femininity (p64)21.Long-term vs. short-term orientation (p65)22.Contrasting high- and low-context cultures (p74)23.Definition of high-and low-context cultures and their differences (p74-75)1.Definition of Language (p88)2.Euphemism (p89)3.Sapir-Whorf hypothesis (p92)4.Five levels of language (p93)5.Connotational and Denotational meanings of word (p93)6.Definition of sociolinguistic relativity (p96)7.Pragmatic transfer and pragmatic failure (p97)8.Speech act theory: definition, process (p98)9.Face, positive and negative face (p99)10.Cooperative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s (p99)11.Four politeness principles in China (p100)12.Deference, solidarity and hierarchical politeness systems (p101)13.Notice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ddress systems (p102)14.Three parts of human interaction (p103)15.Definition of conversation taboos (p104)16.Appropriate and inappropriate topics in German, UK, France and Japan (p105)17.Five styles of paragraph development (p113)18.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discourse patterns (p114-118)19.Table about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Verbal Styles (p119)20.England, Japan, Saudi Arabia and U.S. verbal styles (P119)21.Emphasis about verbal styles in America, Japan and China (p120-124)22.Five key aspects of Chinese verbal style (p125)1.Definition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Samovar and Porter p135)2.Functions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p136)3.Ten types of Nonverbal Behaviors (p139-164)4.Definition of Body movement (p139)5.Definition of Posture (p139)6.Sitting in U.S. (p140)7.Japanese bowing (p141)8.Meaning of Gesture (p142-143)9.Arm movement in Japan & Arab (p144)10.General rules of facial expressions (p145)11.Eye contact in Western cultures, Japan and Arab (p147)12.Rules of eye contact (p149)13.Definition of Touch (p149)14.Some taboos of touch (p152)15.Definition of paralanguage (p154)16.Variation of vocal qualifiers (p154)17.Four distances people use in communicating (p160)18.Personal distance in diverse cultures (p161)19.Arrangement of office space (p163)20.M-time and P-time (P165)21.The length of waiting time (p167)22.Table 4-1, 4-2, 4-3, 4-4 of chapter 41.Four features of writing (p178)2.Four situations of written format (p178)3.Opening, Closing and cultural values of America, Japan and Arab (p180-181)4.Four fundamentals of planning message (p182)5.Four general purposes of business message(p182)6.Factors to analyze intercultural audiences (p183)7.Cultural impact on Memos (p187)8.Four guidelines to well-organized message by American standard (p188)9.Three categories of writing documents (p189)parison between direct plan and indirect plan (p190-191)11.Direct vs. indirect approach to bad news (p192)12.Definition of buffer (p192)13.British, American, Japanese and Latin American styles of bad news (p192-195)14.Four strategies to effective persuasion (p196)15.Definition of resume (p199)16.Key characteristics of a good resume (p200)17.German, English and American style of resume (p201)18.Seven elements of business English letter (p204)Table 5-1, 5-2, 5-3 of chapter 51.Definition of protocol and etiquette (Chaney and Martin p223)2.Differences between protocol and etiquette (p223)3.Global rules of the card game (p228)4.Western eating style (p230)5.Some taboos of eating (p231)6.Universal dining customs in business situation (p231-232)7.The French and British method of seat arrangement (p234)8.Tipping and non-tipping cultures (p236-237)9.Definition of gift-giving (p237)10.Japanese and American gift-giving etiquette (p239-240)11.International business uniform (p243)12.Color of cloth (p245)13.Office hours, lunch period, holidays and holy days (p246)14.Definition of humor (p248)15.Each country’s own brand of national humor (p251)1.Definition of negotiation (p262)2.Negotiate for and about …(p262)3.Four Cs of negotiation (p263)4.12 variables of negotiation by Weiss (p265)5.Preferences of 12 variables to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p266)6.Four related ,cultural factors to basic concept of negotiation process (p268)7.Three kinds of bargaining (p268)8.Four significant types of issue in negotiation (p269)9.The criteria of selection negotiators (p270)10.Definition of decision-making in negotiation (p271)11.Three methods of decision-making (p271)12.Two orientations toward risk-taking and uncertainty avoidance (p273)13.Definition of communication complexity (p274)14.Three types of arguments to persuade other negotiators and their proofs (p275)15.Definition of agreement (p276)16.Two types of agreement and their related contract (p276)parison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of negotiation (p279)18.Five models of negotiation and their characters (p281)19.Four styles of negotiation and their characters (282)20.American, Japanese and Chinese styles of negotiation (283)21.Two negotiation strategies and agreements (286)22.Five methods of reaching integrative agreements (287)23.The key to effective negotiating (287)24.20 rules for intercultural negotiation (290)1.Three perspective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 marketing (p298)2.Advertising (p299)3.From AIDA to ACCA (p299)4.Who is the market? What is the objective of marketing? (p300)5.Four features of verbal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p302)6.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a good slogan (p303)7.Three kinds of puns in English of verbal marketing (课外补充)8.Human images in China: seller and buyer-orientations (p305)9.Taboos of religions on Marketing (p308)10.Two controversial marketing strategies of global market and their basements.(p312-313)11.Four value dimensions on Marketing (p314-315)12.Six consumer groups in the world and their values, characters and cultures.(p317)1.Three level of laws to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328)2.Differences between law and ethics (p330)3.Definitions of ethics and business ethics (p330)4.Relation to laws, ethics, morals and cultural values (p330)5.Process of dispute settlement (p334)6.The ext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332)7.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to labor and management relation (p335)8.Four types of illegal payments (p338)9.Four moral philosophies to business communication (p342)10.A set of global ethical standards. (p347)11.Recommendations to ethics of business conduct (p3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