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疑难问题解答 1

合集下载

玉林市三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解答问题练习题(含答案)(1)

玉林市三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解答问题练习题(含答案)(1)

玉林市三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解答问题练习题(含答案)(1)一、三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解答题1.有一些大小相同的铁环连在一起,拉紧后如下图,这4个铁环连在一起有多长呢?2.同学们布置庆六一文艺演出会场,需要搬8张桌子和16把椅子,若搬法如下图.那么一次搬完需要多少名同学?3.游乐场上午有游客643人,中午有384人离去。

下午又来了524人,这时游乐场内有多少游客?全天游乐场内来了多少游客?4.笑笑一家从成都出发去北海旅游,下面是他们的行程路线图。

路程/千米成都-A城300成都-B城680成都-C城1230成都-北海1460(1)笑笑一家先到A城,从A城出发时,笑笑写了一个算式:1460-300=1160(千米)。

笑笑是在计算( )到( )的路程。

(2)笑笑一家从A城出发,行驶了500千米后吃午餐,请你在图中用“△”标出笑笑一家吃午餐的大概位置。

(3)估一估,这条路线上相邻两个城市之间的路程最长的一段大约是多少千米?(4)笑笑一家从成都出发的时间是早上7时,到达北海的时间是当日晚上10时,笑笑一家路上一共用了多长时间?5.小文在计算两个数相加时,把一个加数个位上的1错误地当作7,把另一个加数十位上的8错误地当作3,结果和为1955.原来两数相加的正确答案是多少?6.李老师家、芳芳家和学校在同一条街上,李老师家距学校570米,芳芳家距学校390米.请问芳芳家到李老师家有多远?7.现有15吨花生,可用下面的两辆车来运。

车型载质量租金3吨200元/次6吨350元/次的方案列出来。

方案载质量为3吨的车载质量为6吨的车运花生总吨数①()次()次15吨②()次()次15吨③()次()次15吨8.三(2)班有20人去秋游,如果每辆车都坐满,可以怎样租车?出租车限乘4人面包车限乘6人9.从体育场到学校500米,从公园到学校有多少米?10.小马虎在做一道减法题的时候,把减数72错写成27,这时得到的差是309,正确的差是多少?11.小明家、小刚家和学校都在笔直的北川路上,小明家距学校625米,小刚家距学校278米,小明家距小刚家多少米?12.有6只小动物想过河,它们的体重如下表。

第1-4单元解决问题易错专项攻略-数学三年级上册苏教版

第1-4单元解决问题易错专项攻略-数学三年级上册苏教版

第1-4单元解决问题易错专项攻略-数学三年级上册苏教版1.学校体育器材室有篮球28个,足球的个数是篮球的4倍。

(1)下面图中表示出了篮球的个数,请根据倍数关系画出表示足球个数的线段示意图。

足球:(2)根据上面信息,提出一个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答。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答:2.妈妈打算在网上购买一套《中国百科大全》(共8本)送给小丽,两个店铺价格信息如表。

你认为小丽的妈妈应该怎样选择呢?列式计算说明理由。

3.小刚看一本书,前5天平均每天看23页,还剩下438页没看,这本书共有多少页?4.水果店运来400千克梨,运来的苹果质量比梨的3倍还多50千克。

水果店一共运来了多少千克苹果?5.红星小学的同学们进行视力检查,上午检查了4批同学,每批128人,下午又检查了234人,这一天一共有多少人进行了视力检查?6.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7.学校绘画班有小朋友204人,书法班的人数比绘画班的3倍少12人,书法班和绘画班共多少人?8.水果店里运来367千克苹果,运来香蕉的重量是苹果的3倍,橘子的重量比香蕉还多52千克,水果店运来橘子多少千克?9.妈妈买了1只鸡,1只鸭和1只鹅,共重9千克,已知1只鸡和1只鸭共重5千克,1只鹅和1只鸭共重7千克,鸡、鸭、鹅各重多少千克?10.一桶油连油带桶共重200千克,倒出一半油以后,连桶重110千克,原来油重多少千克?11.爸爸买了3千克西瓜和4000克苹果,一共买了多少克水果?12.一群猴子一共采了64千克桃子,装在3个篮子和1个筐里,1个筐里装了25千克,平均每个篮子里装多少千克桃子?13.一盒饼干连盒重1100克,标签上印着净含量1千克,这个饼干盒重多少克?14.如图,一张边长为12cm的正方形纸。

(1)将这张正方形纸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小长方形,在图中画一画。

(2)这两个小长方形的周长总和比原来正方形的周长增加了()cm。

南昌市三年级上册数学专题复习 应用题解答问题(含答案)(1)

南昌市三年级上册数学专题复习 应用题解答问题(含答案)(1)

南昌市三年级上册数学专题复习应用题解答问题(含答案)(1)一、三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解答题1.水果糖的块数是巧克力糖的3倍,如果小红每天吃2块水果糖、1块巧克力糖,若干天后,水果糖还剩下7块,巧克力糖正好吃完。

原来水果糖有多少块?2.三(2)班有20人去秋游,如果每辆车都坐满,可以怎样租车?出租车限乘4人面包车限乘6人3.小文在计算两个数相加时,把一个加数个位上的1错误地当作7,把另一个加数十位上的8错误地当作3,所得的和是1995,原来两数相加的正确答案是多少?4.小剧场共有500个座位.一年级248人二年级247人先算一下小剧场的座位够不够坐.如果够坐,空多少个座位?如果不够坐,还差多少个座位? 5.设1,3,9,27,81,243是6个给定的数,从这6个数中每次取1个,或取几个不同的数,求和(每个数只能取一次),可以得到一个新数,这样共得63个新数,如果把它们从小到大依次排列起来是1,3,4,9,10,12……那么第60个数是多少?6.放学后李明从学校出发,先到超市买食品,然后回家,他一共走了多少米?合多少千米?7.小明在计算一道减法题时,把被减数520错写成502,把减数百位上的3错写成2,十位上的5错写成8,这样得到的差是216。

正确的差是多少?8.小马虎在做一道加法试题时,不小心把一个加数个位上的“3”看成了“8”,十位上的“7”看成了“1”,结果所得的和是746,正确的和应该是多少?9.三年三班有55名学生,其中爱好数学的有22人,爱好英语的有22人,爱好语文的有22人,三科都爱好的有6人,都不爱好的有8人.只爱一科的有几人?10.二年三班有学生42人,其中女生的人数是男生的4倍多2人,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11.笑笑的爸爸是出租车司机,最近几天晚上回家时的里程表读数如下。

(单位:千米)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530649649773890(1)星期二与星期三里程表的读数相同,说明了什么?(2)星期四,笑笑的爸爸开车行驶了多少千米?(3)最近几天,笑笑的爸爸星期几开车行驶的里程最多?12.小红、小敏和邮局在人民路一旁,小红家离邮局360米,小敏家离邮局250米。

小学三年级语文疑难题整理与解答

小学三年级语文疑难题整理与解答

小学三年级语文疑难题整理与解答近年来,小学三年级语文的教育备受关注,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学生和家长们普遍遇到的疑难问题。

为了帮助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对小学三年级语文中的一些常见难题进行整理,并提供解答,希望能对学生和家长们有所帮助。

一、词语辨析问题1.「刷」和「洗」的用法区别「刷」一词通常用于描述以力量使物体表面摩擦来除去或清洗干净的动作,如刷牙、刷地板等。

而「洗」一词则强调使用水或其他液体来进行清洗,如洗脸、洗衣服等。

因此,当你想表达用水清洗时,应该使用「洗」而不是「刷」。

2.「好」和「好吃」的区别「好」一词可用于形容事物的优点、品质或状态,如好书、好人等。

而「好吃」则是指食物的味道好,具有美味可口的意思。

因此,当你想表达食物味道好时,应该使用「好吃」,而不是只用「好」。

二、阅读理解问题1. 如何理解并正确回答阅读理解题目?在阅读理解题目中,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和细节。

在回答问题时,可以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和问题的要求,在文章中找到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理。

需要注意的是,回答问题时要注重准确,尽量避免主观臆断,应基于文章内容提供具体的答案。

三、字词造句问题1. 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字词造句?在字词造句的过程中,可以参考课文中的语境,根据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来构建句子。

在造句时要注意语法和语序的正确性,同时可以适当使用一些连接词和副词来增强句子的连贯性和表达能力。

另外,可以尝试将字词运用到实际生活场景中,帮助理解和记忆。

四、写作技巧问题1. 如何提高写作水平?提高写作水平需要积累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可以通过多读书、多写字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还可以参加写作培训班或者请教老师,采用不同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进行训练。

重要的是要多加练习,并不断总结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写作。

五、古诗词学习问题1. 如何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古诗词?学习古诗词需要读者对古代文化和历史有一定了解,可以通过阅读注释或请教老师来解释诗句的意思。

20XX人教版版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解答应用题练习题50(经典版)带答案解析(1)

20XX人教版版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解答应用题练习题50(经典版)带答案解析(1)

20XX人教版版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解答应用题练习题50(经典版)带答案解析(1)一、三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解答题1.有一些大小相同的铁环连在一起,拉紧后如下图,这4个铁环连在一起有多长呢?解析:164毫米【详解】5厘米=50毫米50+50+50+50=200(毫米)6×6=36(毫米)200-36=164(毫米)2.丽丽准备买一些橡皮,她所带的钱买2盒还剩36元,买3盒还差12元,已知每盒装8块橡皮,你知道丽丽带了多少元钱吗?解析:132元【详解】36+12=48(元)48×2+36=132(元)3.游乐场上午有游客643人,中午有384人离去。

下午又来了524人,这时游乐场内有多少游客?全天游乐场内来了多少游客?解析:783人;1167人【详解】643-384+524=783(人)643+524=1167(人)答:这时游乐场内有游客783人,全天游乐场内来了游客1167人。

4.马小虎计算40加一个数时,不小心把这个数末尾的“0”丢了,算出的得数是43,正确的得数应该是多少?解析:43-40=3 40+30=70【解析】【详解】略5.小明家、小红家和学校在同一条笔直公路上。

小明家到学校是2500米,小红家到学校是500米。

小明家和小红家之间的路程可能是多少千米?解析:3千米或2千米【分析】分两种情况:(1)小红家和小明家在学校的两侧:用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加上小红家到学校的距离,就是小明家到小红家的距离;(2)小红家和小明家在学校的同一侧:,用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减去小红家到学校的距离,就是小明家到小红家的距离,据此解答。

【详解】情形一:在学校两侧2500+500=3000(米)=3(千米)情形二:在学校同侧2500-500=2000(米)=2(千米)答:小明家和小红家的路程可能是3千米或2千米。

【点睛】解决本题注意两种情况的区别,在同一侧时距离最少,在两侧时距离最远。

6.现有15吨花生,可用下面的两辆车来运。

三年级数学上册问题收集

三年级数学上册问题收集

三年级数学上册疑难问题收集1、“时”和“小时“需要严格区分吗?“分”和“分钟”、“秒”和“秒钟”需要严格区分吗?解决的策略:“时”和“小时”需要严格区分,“时”指的是一个时间点,表示发生在什么时间;“小时”指的是一个时间段,表示经过了多少时间。

而教学中“分”和“分钟”、“秒”和“秒钟”则无需严格区分。

2、在教学用估算解决问题时,采取什么估算方法是学生的困惑,可能会习惯性的用四舍五入法估算而脱离实际。

比如说购物需准备多少钱,再比如说座位够不够坐。

解决的策略:有关购物和乘车的估算问题时,为了保证所准备的钱够用,应该估大不估小。

3、学生在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知道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容易混淆,不知是该用乘法还是用除法。

解决的策略:让学生用“一倍数”、“几倍数”和“倍数”这一组数量关系来区分,当求的是“几倍数”时用乘法计算,其余则用除法计算。

4、关于三年级上册时间的计算中,像“7时45出发,8时20到达,共用多长时间?一场电影10:20开始,放映45分钟结束,结束时几点了?应该怎样列式?解决策略:列式时要带上时间单位进行,如:8时20分-7时45分=35分钟,10时20分+45分钟=11时5分。

5、用16张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怎样拼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为什么拼成正方形周长最短?解决策略:让学生动手拼一拼,引导他们发现,当拼成正方形或者是接近正方形的长方形时,隐藏的边越多,周长就越短。

6、有28个同学去乘船,小船限乘4人,大船限乘6人。

(1)如果每条船都坐满,可以怎样租船?(2)如果租一条大船10元,小船8元,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跟学生应该怎样省钱?解决策略:用列表法逐一罗列出,从全部租大船开始,然后逐一减少一条大船,最后到全部租小船,根据表格所列选择哪种方案可以每条船都坐满和哪种方案最省钱。

三年级上册数学专题复习 应用题解答问题(附答案)100(6)

三年级上册数学专题复习 应用题解答问题(附答案)100(6)

三年级上册数学专题复习应用题解答问题(附答案)100(1)一、三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解答题1.用下面两种卡车运14吨的水果,如果每次每辆车都装满,可以怎样安排恰好能运完?请写出所有的方法。

大车:载质量4吨小车:载质量2吨2.有两堆煤共136t,某厂从甲堆中取走30%,从乙堆中取走14,这时乙堆剩下的煤恰好比原来总数的62.5%少13t,这个厂从甲堆中取走多少吨煤?3.李爷爷家有一块长方形菜地,截出一块正方形的地种西红柿,另一部分种黄瓜(如下图所示)。

(1)西红柿地占这块菜地的15,黄瓜地占这块菜地的几分之几?(2)沿着种黄瓜的菜地周围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4.弟弟有卡片27张,如果哥哥给弟弟13张他们就一样多,哥哥有多少张卡片?5.游乐场上午有游客643人,中午有384人离去。

下午又来了524人,这时游乐场内有多少游客?全天游乐场内来了多少游客?6.马小虎计算40加一个数时,不小心把这个数末尾的“0”丢了,算出的得数是43,正确的得数应该是多少?7.小兰家、小飞家和学校都在雄楚大道上,小兰家距离学校680米,小飞家距离学校220米.小兰家距离小飞家多少米?8.现有15吨花生,可用下面的两辆车来运。

车型载质量租金3吨200元/次6吨350元/次的方案列出来。

方案载质量为3吨的车载质量为6吨的车运花生总吨数①()次()次15吨②()次()次15吨③()次()次15吨(2)方案几最省钱?要花多少元?9.从体育场到学校500米,从公园到学校有多少米?10.小玲和小丽想各自拿出自己零花钱的一部分捐给灾区的小朋友。

已知小丽有7元零花钱,小玲给小丽2元,这时小玲的钱数是小丽的3倍,小玲原来有多少零花钱?11.某次数学考试,甲、乙的成绩和是184分,乙、丙的成绩和是188分,那么甲比丙少多少分?12.工艺礼品店2天共卖出这些花瓶的68,平均每天卖出多少个?13.彤彤和姐姐共有39个福娃,如果姐姐给彤彤7个后就比彤彤少3个,那么姐妹俩原来各有福娃多少个?14.水果糖的块数是巧克力糖的3倍,如果小红每天吃2块水果糖、1块巧克力糖,若干天后,水果糖还剩下7块,巧克力糖正好吃完。

三年级数学 解决问题解答应用题题专项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

三年级数学 解决问题解答应用题题专项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解答应用题题专项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一、三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解答题1.彤彤和姐姐共有39个福娃,如果姐姐给彤彤7个后就比彤彤少3个,那么姐妹俩原来各有福娃多少个?解析:姐姐:25个;彤彤:14个【详解】7+(7-3)=11姐姐:(39+11)÷2=25(个)彤彤:(39-11)÷2=14(个)2.同学们布置庆六一文艺演出会场,需要搬8张桌子和16把椅子,若搬法如下图.那么一次搬完需要多少名同学?解析:24人【详解】搬椅子:16÷2=8(人)搬桌子:2×8=16(人)16+8=24(人)3.把两根60厘米长的竹板钉在一起,钉完后的竹板长116厘米,钉在一起的部分是多少厘米?解析:4米【分析】如下图所示,两根竹板如果不钉在一起的话长为60+60=120厘米;所以钉在一起部分的长度为:钉之前的两个竹板的长度和-钉完以后的竹板长,列式解答即可。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60+60=120(米)120-116=4(米)答:钉在一起的部分是4米。

【点睛】本题考查了有关整数加减法的应用题,根据题干数量关系,画图帮助理解,列式解答即可。

4.弟弟有卡片27张,如果哥哥给弟弟13张他们就一样多,哥哥有多少张卡片? 解析:53张 【详解】 27+13+13=53(张) 答:哥哥有53张卡片。

5.16个女同学旅游住旅店,有双人间和三人间,怎样安排能刚好住下? 解析:安排2间双人间,4间三人间;或5间双人间,2间三人间;或8间双人间 【详解】 略6.图书馆、体育馆和小华家在中山大道的一旁。

小华家距图书馆450米,小华家距体育馆900米。

图书馆和体育馆相距多少米? 解析:1350米或450米 【详解】如果图书馆,体育馆在小华家两侧: 450+900=1350(米)如果图书馆,体育馆在小华家同一侧: 900-450=450(米)7.小小在计算一道加法试题时,由于粗心,将其中一个加数十位上的7看成了1,结果所得的和是5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上册疑难问题解答 1一、对于千米和吨这样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怎样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解答:对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的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和相关的计算以外,更重要的是建立起相应的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表象以及质量观念、时间观念。

对于一些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如毫米、厘米、分米和米)和质量单位(如克和千克),我们经常借助学生身边的物品帮助他们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例如,一个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一枝铅笔的长度大约是18厘米,一袋盐大约重500克,一分钟大约能跳绳80下,大拇指的指甲盖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等等。

但是,对于一些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如本册教材中的千米和吨,虽然学生在生活中能经常见到这样的单位,但无法直接通过用手比一比、用尺量一量、掂一掂等方式来建立相应的表象。

因此,要建立这样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需要运用间接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想像来加以培养。

具体来说,可以有以下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让学生通过对千米和吨的间接感受来建立相应的观念。

例如,让学生实际步行1千米,数一数走了多少步,看看用了多少时间,体会一下走1000米的疲劳程度。

也可以先走100米,再去想像如果走10个100米,会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教学吨的时候,可以让几个学生尝试着抬一袋50千克的大米,再想像如果有20袋这样的大米会有多重,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1吨大米、1吨棉花大约占多大的体积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第二种方式是借助生活中的实际素材帮助学生建立相关观念。

例如,告诉学生从学校到附近某一地点的距离是多少千米,从A城市到B城市大约是多少千米,告诉学生一辆卡车的载重量大约是多少吨,告诉学生像鲸鱼、大象这些大型动物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吨。

需要说明的是,长度观念、质量观念的建立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任务,也不必仅仅局限于数学课堂,更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观察、体验、感受,逐步地培养。

二、教材第15页主题图表格中的相关概念离学生生活太远,学生不易理解,如何更好地利用此表格?解答:让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学习计算内容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也一直是教材编写所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

教材第15页的主题图以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的题材引入,为后面几个例题的计算问题提供现实素材,主要也是基于以上两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为学生介绍动物种数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从小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根据现实素材提出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提问题和根据问题列式的能力。

但是,在教学中也发现,小学生确实不能很好地理解“已知种数”“中国特有种数”“濒危和受威胁种数”等概念,对于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不能清楚地辨析,以至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不符合逻辑,没有实际意义,如“已知的哺乳类种数比中国特有的鸟类种数多多少种?”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教师可以用通俗的语言对这些概念加以解释,引导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

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学的进度将表格的三列数据分别呈现,而不是放在同一个统计表中加以呈现。

例如,教学例1时,只呈现“中国特有种数”一列,引导学生提问题,列算式。

教学例2时,只呈现“已知种数”一列。

这样就可避免学生的思维混乱,学生也不至于提出前文所述的无实际意义的问题。

三、为什么教材中要编入不规则图形周长的内容?解答:过去对于周长、面积、体积的教学,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特殊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的公式推导以及利用公式计算这两方面。

因此,学生没有形成对这些概念的一般性理解,以至于在教学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学生虽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却不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以及一般多边形的周长,理由是老师没有教过这些图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学生对“周长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这个概念没有形成一般意义上的理解。

因此,实验教材在编排上使学生先充分理解周长的一般含义,知道平面上任一封闭图形都有周长,并可以用绳子、直尺等工具来测量一个一般封闭图形的周长,知道任一多边形的周长即是各边长度之和。

在此基础上再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就只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对边相等或四边相等)的过程,具体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

同样的道理,在后面学习面积、体积时,也应加强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一般性理解。

四、如何把握“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的教学层次?解答:本单元的内容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借助分实物的过程,学习除法竖式的写法,掌握余数比除数小的原理。

第二层次是脱离实物,计算一个抽象的有余数除法式题。

第三层次是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下面作一具体说明。

第一层次,利用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有余数除法。

重点教学除法竖式的写法,余数是怎样产生的,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如果平均分后正好分完,利用已学知识“表内除法”写出横式,再把横式改写成竖式,由于是第一次接触除法竖式,教师需要介绍竖式中各部分的来源与写法。

2.如果平均分后还有多余的,根据分的过程写出有余数除法的横式和竖式,重点掌握余数的含义,即分到不能再分时剩下的数量。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此处横式中的商和余数都是通过“分”得到的,而不是计算出来的,而竖式也只是横式的一种改写,还不涉及到计算的层面。

3.保持总数不变,改变每份数(或保持每份数不变,改变总数),使学生发现分到不能再分时,剩下的数量总是比每份数少,即余数比除数小。

第二层次,不再借助分实物,而是给出一个抽象的除法算式进行计算。

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学会如何定商,而定商的原则就是除数和商的积必须小于(或等于)被除数,但同时又必须满足“余数小于除数”这一条件。

与第一层次不同,这儿的商和余数不是分实物的结果,而是利用定商原则通过抽象的计算得到的。

这一层次的内容在教材编写中体现得不是很充分,在教学时应作适当补充。

第三层次,利用所学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层次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商和余数在实际情境中的含义正确写出相应的单位名称。

五、“时间的计算”中要求换算,但还没有学习整十数乘一位数,怎么处理?解答:在进行类似于“3时等于多少分”“5分等于多少秒”的换算时,由于还没有学习整十数乘一位数,学生还不会计算60×3、60×5。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连加的方法进行计算,并注意出题时数据不要太大。

此外,还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先教学第六单元,再教学第五单元,这样,学生可以灵活地运用连加和乘法这两种方法进行换算。

六、教材第69页例1第(1)小题在具体情境中把2×10看成2个10进行计算是否会造成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错误?解答:自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修订后,不再把“几个几相加”和一个乘法算式唯一地对应。

“2个3相加”和“3个2相加”都既可以列成“3×2”,也可以列成“2×3”,因此,本例中“每人2元,10人要多少钱”表示“10个2相加”,这一具体含义是固定不变的,但列式可以是“2×10”,也可以是“10×2”。

在计算列出的抽象算式“2×10”时,我们可以脱离例题中的具体情境,既可以把它看成“10个2相加”(与情境中的一致),也可以看成“2个10相加”,这样可以达到计算简便的目的。

因此,此题中的“也可以把2×10看成2个10”并非指具体情境中的乘法含义变成了“2个10相加”,而仅仅是为了使计算更便捷。

七、教材第70页的29×8估算成30×8,正好可以解决问题,如果改成32×8,仍然估算成30×8,如果仍用估算值来判断,就会发生错误,怎么处理?解答:与原通用教材相比,实验教材在估算内容的编排上作了一些改变。

首先,估算的内容大大增加,估算的地位大大提高。

从许多角度来讲,估算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计算策略,我们可以将它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工具,也可以作为精确计算的重要基础,还可用于检验计算结果是否大致合理。

例如,我们在购物时,经常只需用估算就可以解决问题。

在精确计算325÷51时,一般都是先估算成300÷50进行试商。

再如,对于34×6=2004的运算结果,运用估算就可以判断是否正确。

其次,估算的教学重点由单纯的技巧性训练转变到估算意识的培养。

过去,我们教给学生的是相对固定的估算方法,即先用“四舍五入”法求出算式中各项的近似值,再对近似值进行运算。

实际上,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根据不同的需要,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估算策略,只要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即可。

用“四舍五入”法先求近似值再进行计算,固然是一种重要的估算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

在估算的教学中,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估算的意识,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并能加以解释。

在平时的计算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估算方法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加以判断。

应该说,培养估算意识不仅仅是某一节课的目标,而应该将估算教学融于日常的计算教学中。

具体到第70页的例2,要使学生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不需要精确计算,用估算就可以了。

但也并不意味着只用估算就一定能解决问题,还要看所采用的估算策略对于具体的问题情境是否合适。

估算仅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之一。

如本例中,把29估成30,是估大了,说明即使有30个同学参加,才需要240元,因此带250元肯定是够了。

如果把29改成32,把32估成30,估算方法相同,但却还没解决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少估了2个8,即16元,而240元与250元相差10元,因此钱不够”,这样才算是真正解决了问题。

如果把29改成23,照样可以把23估成30,这里所用的方法就不是“四舍五入”法,但对于解决这个问题却是非常有效的。

因此,脱离问题情境,孤立地说某种估算方法好或不好,是没有意义的。

对于不同的问题情境,甚至同一问题情境,可以灵活采用多样的估算策略。

八、教材第83页例5“0的乘法”与前后内容的教学难度不太一致,感觉深一脚浅一脚,是否可以放到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一单元?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是否必须按教材所提供的思路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