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课题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功用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功用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功用研究摘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在文化传承中起到实际的功用。

在教学过程里,身为古代文学老师在传授古代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审美情操,更要教书育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激发他们学习、探究、弘扬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功用中国古代文学与传承传统文化之渊源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内容博大精深,汇集了先秦至明清两千多年的经典作家、作品、文学思潮及突出的文学现象等,其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情况,凝聚着先贤们的思想精华,记载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具备丰富的人文精神与人文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原文化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华特有文化。

从远古文化时期的神农氏,历经黄帝、尧舜禹、夏商周、先秦两汉、隋唐两宋直至清朝晚期延绵数千年,在中华大地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宏大而古典的文化体系。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从先秦文学的开端到明清小说,以文字的形式承载着各历史阶段的文化底蕴,虽不能与中华传统文化画等号,但其在时间与轨迹方面与传统文学有相合之处,使得中国古代文学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传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这就给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建立了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学习古代文学有助于高校发挥文化传承创新职能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能,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体现出的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是进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新时代国家和人民的精神需求,从中国古代文学中发掘出更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许多理念并未过时,它们是具有时代的生命力的,是具有恒久的学习与借鉴价值的。

从考古发现谈中原文明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

从考古发现谈中原文明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

收稿日期:2002-01-06作者简介:杨育彬(1937 10),男,吉林省长春市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孙广清(1942 11),女,河南省汝南县人,河南博物院副研究员。

从考古发现谈中原文明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杨育彬1 孙广清2(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0;2 河南博物院,河南 郑州 450002)Abstract:Henan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heaven is called Central Plains in history.The cul ture of the Paleolithic Age was always diffused through Central Plains.In the Neolithic Age it became the important origi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During Xia,Shang and Zhou dynasties,Central Plains lay the cor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From Han,Wei to Tang and Song dynasties,Central Plains was still unri valed in China.These have displayed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status of civilization of Central Plains in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Key words:the civilization of Central Plains;the culture of the Paleolithic Age;the culture of the Neolithic Age;the civilization of Three dynasties;the historical status摘要:河南位居 天下之中 ,历来被称为中原。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叫吹”的园本课程构建与实施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叫吹”的园本课程构建与实施

“泥叫吹”园本课程的目标明确,内容丰富,融 灵活性与协调性,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语言
入了认知、语言、情感、审美、动作技能等方面的 领域:通过对作品的交流与介绍,丰富幼儿词汇,发
教育目标,涵盖了科学、社会、语言、健康和艺术 展口语表达能力;社会领域:丰富对传统文化的认
五大领域的内容,立足于人文性,将自然、社会和 识,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激发幼儿爱祖国、爱家
表 2 “泥叫吹”园本课程内容建构
小班
1. 蔬菜宝宝总运动(集体活动) 2. 香喷喷的轮子(集体活动) 3. 早餐,你喜欢吃什么(讲述活动) 4. 小叫吹(集体活动) 5. 动物捉迷藏(区域活动) 6. 过生日(集体活动) 7. 小帮手(区域活动) 8. 香香的粥(集体活动) 上学期 9. 小乌龟(集体活动) 10. 欣赏哥哥姐姐作品(日常活动) 11. 汤圆圆又圆(集体活动) 12. 好吃的汤圆(区域活动) 13. 圆圆的苹果(集体活动) 14. 红红的苹果(区域活动) 15. 创意月饼(集体活动) 16. 鞭炮响起来(集体活动) 17. 红红火火(区域活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园本课程;课程建构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5-0204-05
虞永平教授认为园本课程是以法律法规及相关 政策为指导,以幼儿园现实的环境和条件为背景,以 幼儿现实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幼儿园教师为主体构 建的课程[1]。独具特色的“泥叫吹”园本课程正是 采用虞永平教授园本课程概念的观点,基于本县非 物质文化遗产“泥叫吹”的资源,以幼儿自主成长 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教师实践→反思→再实践→ 再反思的行动研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且 不断改进和完善而得以构建与实施的。通过对优秀 本土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把非物质文化“泥叫吹” 引入幼儿园课程,不仅能够丰富幼儿园课程体系,拓 展各领域教育内容,还能够使儿童从小感受民族文 化,进而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

中原史前聚落原始宗教文化探略

中原史前聚落原始宗教文化探略

聚落 的人类 在 和 大 自然 的斗 争 中初 步 掌握 了一 些科学知识 , 但 是 对 于绝 大多 数 自然 现 象 还 是 感 到 神秘 莫 测 , 缺 乏 科 学 的认 识 。在 生 产 劳 动
过程 中, 中 原地 区 的史 前 人 类 经 历 漫 长 岁 月 形
要通过随葬“ 供奉” 来进行 。裴李 岗文化 的人们
杀人祭祀所体现社坛形制恰好相合可能是龙山文化时期社坛的的是先民对祖先和自然神进行奉献祈求丰收31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6期消灾弭祸的一种原始宗教企图以超自然力量展完备并对夏商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原 史 前 聚 落 原 始 宗教 文化 探 略
李 龙
摘 要 : 中原 史前 聚 落的原 始宗教 信 仰主 要是 自然 崇拜 与祖先 崇拜 , 继 而是 图腾 崇 拜。 中原史 前 早 期聚 落社会 的原 始 宗教形 式简 单 , 以“ 坑 祭” 为主 , 史 前 中期 聚 落社会 的原始 宗教 以图腾 崇 拜最 为发
的特殊 含 义 。
成。
二、 中原 史 前 中 期 聚 落 社 会 的 原 始
宗教 文化
中原 史前 中期 聚 落社 会 的原 始宗 教 形 态 除 延 续 了早 期 聚 落社 会 的 山 川 I自然 信 仰 外 , 还有
了很 大 的发 展 , 灵 魂 信 仰 就 是 其 中之 一 。 史 前 早 期 聚 落社 会 , 偶 尔 在 墓 葬 中发 现赤 铁 粉 , 就 具
恩 格斯 指 出 : “ 宗教 是在 最 原 始 的时 代从 人
迹, 坑、 坎 一 般 直径 不 到 1 米, 深1 米左右 , 无 台
们关 于 自己本 身 的 自然 和周 围的外 部 自然 的错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文化思考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文化思考

●经 济 学 研 究
中原 经 济 区 建 设 的 文 化 思 考
沈 田青
( 乡学 院 社会 科学部 , 新 河南 新乡 4 3 0 ) 50 3

要: 中原经济 区建设将 为中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提 供广 阔的社会 背景 , 底蕴 深厚 的中原文 化也将 成为 中
原崛起 的重 要支撑。本文以 中原经济 区建设为 出发点 , 中原文化 的特质 内涵和价值功能 中探 析 中原经 济区建设 从 中的文 化支 持 , 寻求构建 中原文 化三大支撑体系的现实路径 。
21 0 2年 2月
第2 6卷 第 1 期
新乡学院学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会科学版 ) 社
Ju a o nin nvr t S c lSi csE io) or l f x gU iesy oi c n e dt n n Xi a i( a e i
Fe 201 b. 2 V0 _ 6 No I 2 .1

设 的纲 领性 文件 , 核 心 任 务 是 要 积极 探 索 不 以牺 其 牲农 业 和粮 食 、 生态 和环境 为 代价 的工 业化 、 城镇 化 和农 业 现代 化 “ 三化 ” 协调 发展 的路 子 。

中原 经济 区建 设 的时代 背 景
( ) 一 问题 的提 出 任 何一 次经 济发 展 与跨越 , 离不 开思 想启 蒙 、 都 理论 指 导 和 文化 呼应 。2 1 0 1年 中原 经 济 区 正 式 写
41
化又以其 自身的力量积极反作用 于经济 , 或成为经 或 中原是 一 个 以河 南 为 中心 的相 对 的 区域 性 概 济活 动 中的有机 组成 部 分 , 为 经 济 活动 提 供 有 力 的文化支持、 注入鲜活的文化 内容。文化的参与性 念。中原文化通常称为中原历史文化 、 中原传统文 化 。从小 概念视 角探 究 , 中原文 化 即指河南 文化 , 它 和 能动性 在很 大程度 上决定 了它有可 能摆 脱经 济条 件 的制 约 , 实现 其独立 发展 。当今 世 界 , 化 已不再 文 具有 以下 四种 特质 内涵 。 扮演 从属 角 色 , 动 依 附 于 经 济 , 是 直 接 介 入 经 被 而 ( ) 一 根源 性 对推 动经济 快 速 可持 续 发 展 产 生 巨大 作 用 。传 中原文化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地 济 , 统 产 品通过增 加文 化 内涵实 现更 新 升 级 , 商 品被 小 位 。“ 古开 天 ” “ 盘 、女娲 造人 ” “ 、 三皇 五 帝 ” “ 图 、河 产 消 洛书” 等神话 传说 以及裴李 岗文化、 仰韶文化等考 赋予文 化特质 衍生 为大产 业 , 品体现 文化标 记 , 社会 财 富 日益 向拥 有 文 化 优 势 和 古 学文 化 皆诞 生 于河南 ; 被视 为 中华 文 明根源 的夏 、 费蕴涵 文化 意义 , 经济重心与文化 中心逐渐合 商两代发端于河南 ; 作为东方文明轴心时代标志的 文化底蕴的地区聚集 , 业 儒 道 墨法等 诸子 思想 , 是在 研 究 总结 三代 文 明 的基 二为一 。总之 。文化作 为 一 种 产 业 , 已成 为 当今 世界 发达 国家 国民 经济 的支 柱 产业 之 一 , 化 经 济 文 础上 生成 于河南 ; 元典 思想 和政 治制度 的建 构 , 文 汉 字和商业文明的肇造 , 乃至重大科技的发 明与 中医 已被 视为集 中反 映经 济发展 中质 的变 化和提 高 的重 药 的重大发 现 , 烙下 了 中原 文化 的胎 记 。 中原 文 要现 象 , 为 国家 综 合 国力 与 国家 竞争 力 的重 要 组 都 成 成部 分 。 化对构建中华文明体系具有开创和开先河作用。 ( ) 二 基础 性 “ 文化 强省 ” 经济 区” 和“ 建设 是 关 于 中原 话 题 中原 文化 在 中华 文化 系统 中处 于主体 和 主干地 的两个不 同阶段 。 中原 经济 发 展 是 必要 的 、 期 的 前 是打造承载丰富中原文化内容的有 位。在中原文化与其他文化不断融合交流 中, 中原 和物质层面的, 以外 的文化 区都 紧邻 或 围绕着 中原 文化 。 中原 文化 形 之躯 , 没有 经济 的发展 就无从 谈 到文化 的繁 荣 ; 中 如 “ 同” “ 大 、和合 ” 的核心思 想成 为 中华 文化 的 核心 原 文化发 展是 必需 的 , 同期 或后期 的 , 精神 层 面 是 是 思想 , 中原文 化礼 义廉 耻 、 爱忠信 的核 心价值 观成 的 , 仁 是融 入 中原经 济之躯 的有 形或无 形 的核心 内容 。 为中华 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 中原文化婚丧嫁娶 、 岁时 只有经济给力文化 的共同发展 , 文化才能有实力 、 有 节 日等重大 民俗 活动成 为 中华 民族 的民俗活 动 。 底气 、 有后劲 ; 只有 文 化 给 力经 济 的 比翼 齐 飞 , 济 经 ( ) 容性 三 包 也才 能够真 正持 续 、 入 、 远 地 发 展下 去 。所 以 , 深 长 中原 文化具 有兼 容众善 和合 而成 的特 点。 中原 中原经 济 与 中原 文化 正恰 如 鸟之 双翼 、 车之 双轮 、 鹰 文化通过经济 、 战争 、 宗教 、 口迁徙等众多渠道 , 人 吸 之双 目、 人之双肩 , 缺少 了任何一方都是不完整 、 不 纳 了周边 多种 文化 的优秀 成分 , 实现 了物质 文化 、 制 平衡 的和 不正 常的 。 度文 化和 思想 观念 的全 面融合 与不断 升华 。相对 世 ( ) 中原 文 化思 路 认 识 中原 经 济 区 建 设 的 二 以 界其 他地 区宗教 文 化 的排 他 性 , 中原 文化 以本 土 的 价值 儒道 文化 接纳 外来 宗 教 如佛 教 , 为 中华 文化 的重 成 1 .中原 文化精髓 是 构建 和谐 文化 、 和谐 社 会 的 要组 成部 分 。 需 要 ( ) 四 开放性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构建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和 中原 文化 具有 强势 的辐射 力 和影 响力 。一 是辐 谐 , 中包 含构 建 和 谐文 化 支 撑 体 系 。在 中 原经 济 其 射各 地 。岭南 文化 、 台文化 以及 客家文 化 , 核心 区建设 进 程 中 , 突 出文 化 �

研究性学习课题_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课题_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一.研究性学习课题简介1.课题名称:保护宝岛文化,调查海南岛文化遗产现状2小组成员:3.提出课题的理由:海南岛本身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的小岛,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给世人留下许多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但今天许多人都将这些珍贵遗产淡忘,甚至有人对其进行破坏,我们需要对它进行一个系统的调查。

4.课题研究的目的:让更多岛内和岛外的人了解海南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提升公众保护海南岛文化遗产意识。

5. 课题研究方案:1.通过上网,图书馆等查阅海南岛文化相关资料。

2.分发问卷进行调查,在网上进行调查。

3.归纳小结。

4.以论文形式展出结果。

6.指导老师:7.成果形式:论文二.课题介绍海南岛在其2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岛屿相比,有着自己独特之处。

在这个与中国大陆土地以及南海领域相接的地域里,有着许多许多先人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文化,这里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宝岛海南主要的一些珍贵文化遗产:海口钟楼海口钟楼的历史悠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6年)海口设立统管本岛沿海十处的海关总口,国内沿海港口和东南亚各国来往商船日渐增多,咸丰八年(1858年)海口被清迁辟为对外口岸,来往客商明显增多,民国12年(1923年)海口运通商发达,港口繁荣,商务活动鼎盛。

但当时海口市全市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计时设施,给交通、商务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不便。

民国17年(1928年)爱国商人周成梅先生发动海外侨胞捐款集资仿照广州、上海等沿海城市,精心设计,于1929年在遥对入海口的长堤马路马头兴建海口钟楼以便统一时间。

建成混合红构的大钟楼,高五层,占地16平方米,墙体用红砖砌筑,白石灰塞缝。

大钟设置在五楼,四面安装7块厚2公分的大理石构成直径2米的钟面,钟时刻在理石上,并嵌上铅牌涂以黑色,钟面针长0。

96米,分钟长1。

6米,报时的音响由2个一大一小的生铁铸成的鸣钟组成,每隔30分钟报时一次。

当时大钟是一个辘轳卷上10多米的钢丝绳,另一端吊上一个大铁碗,利用垂直重量启动行走的,吊砣从四楼垂落底层,历时两天,因此,每隔两天必须转动辘轳将吊砣卷上五楼,周而复始,时间较为准确。

黄河文化“根”与“魂”的郑州体现研究

黄河文化“根”与“魂”的郑州体现研究

会生产关系的变化,最终形成繁荣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进而推动了国家、城市、青铜器、文字、建筑等文明要素在此率先出现。

郑州各类遗址中,在中华文明由蒙昧时代走向国家文明的关键阶段以及夏代、商代等国家文明孕育、萌芽时期的古遗址分布最为密集,并形成完整有序的发展链条,印证了郑州地区在华夏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主根”地位。

郑州是东亚现代人起源的核心地区。

郑州地区以荥阳洪沟、荥阳织机洞、登封西施、新郑赵庄、二七区老奶奶庙、新密李家沟等为代表的40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初步勾勒出了东亚现代人在中原地区的发展轨迹,构成了自距今10万年至距今1万年左右的完整年代链条,这些遗址所发现的遗存,不但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诸多空白,为研究东亚现代人起源及早期人类行为模式提供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材料,更推动了整个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的研究。

郑州是农业起源的核心地区。

郑州裴李岗遗址见证了稻作和粟等早期农业的起源。

以新密李家沟为代表的新旧石器时代交替时期,以及以新郑唐户遗址、裴李岗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关键遗存的发现,揭示了人类如何逐步驯化野生作物、扩展农业生产,将狩猎采集经济的生存模式变更为农业定居的过程。

这些考古资料清楚地证明,在旧石器时期末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及新石器时代早期,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地区的早期农业已孕育出现,该区域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农业起源的核心区域,至今仍然是中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地方。

郑州是早期国家形成的核心地区。

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中原地区文明的演进是研究的核心。

近年来郑州巩义发现的距今约5300年左右的双槐树遗址,学界公认为是都邑性遗址,有专家认为是“最早的中国”,是“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成为郑州乃“早期中国”之所在的最有力、最直接的证据。

早年发现的西山古城遗址等标志性遗址,系统地展示了中原地区迈向文明的关键文化面貌,证明在距今5300年前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阶段,郑州地区无疑是当时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的文明中心,并反映出郑州地区“早期中国”的国家形态。

“文旅融合”背景下河洛文化传承与国际化传播研究

“文旅融合”背景下河洛文化传承与国际化传播研究

“文旅融合”背景下河洛文化传承与国际化传播研究随着“文旅融合”概念的兴起,以及国内对于文化传承和国际化传播的日益关注,河洛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国际化传播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热点。

本文将探讨河洛文化传承与国际化传播的背景、现状以及对策,并提供一些建议,希望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河洛文化”概念。

河洛文化是指以河南、洛阳为中心的中原文化的重要代表,涵盖了包括商代文化、周文化、汉文化、唐文化等丰富的历史遗产。

河洛文化独特而深厚的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对于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以及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河洛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河洛地区的城市化建设不可避免地对河洛文化的传承造成一定的冲击,许多古迹和传统建筑被取代或破坏。

其次,由于缺乏系统性的保护和传承机制,一些河洛文化的非物质遗产面临失传的危险。

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国际推广和传播手段,河洛文化在国际间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较低。

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河洛文化,使其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研究河洛文化传承与国际化传播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文化经济学、传媒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首先,应建立全面而系统的河洛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通过政府、学界、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推动河洛文化的传统知识、技艺和价值观的传承。

其次,可以利用当地或国际合作的力量,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和项目,通过旅游的方式将河洛文化推广给更广泛的受众。

此外,应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传播手段,加强对河洛文化的国际宣传和推广,提高河洛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为此,建议相关研究者和从业者在开展河洛文化传承与国际化传播研究时,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注重全面而深入的调研,了解河洛地区的文化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其次,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结合,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动河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纸材的再造与女装设计结合的探索
20
泥泥狗形态元素在创意女装中的应用
中原文化课题
21
商代青铜器元素在创意女装设计中的应用
22
柳编工艺手法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23
殷墟甲骨文在服装结构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
24
汴京灯笼的褶皱元素在服装中的运用
25
传统道家思想文化在概念服装中的应用
26
南阳玉雕雕刻技法与服装结构的结合研究
27
汴绣在皮革服饰中的运用与研究
28
中国传统阴阳五行思想在概念服装设计中的探索表现
29
地坑院建筑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30
罗山皮影艺术对服装中的启示与借鉴
31
百家衣的拼布形式在现代女装中的研究与运用
32
傩文化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中运用
33
风筝传统图形纹样中创意女装的应用
34
龙纹图案与造型在服装中的运用
中原文化课题
1
渡森创新产品设计
2
豫剧文化元素在现代服装中的应用
3
龟响器纹理在现代服装中的运用研究
4
宋瓷工艺特色及其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5
龙图腾元素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运用
6
中原服饰图案元素在现代服装中的应用
7
钧瓷色彩在现代服装中的运用
8
青铜饕餮纹样在服装设计中的表现
9
剪纸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10
太极文化在服装中的表现
11
绞胎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Hale Waihona Puke 12禹州钧瓷艺术风格在女装设计中的结合与运用
13
开封古建筑与现代时装结合的探索性设计
14
青铜器纹饰在女装设计中的结合与应用
15
商周时期南阳玉器装饰特点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运用
16
中国传统阴阳五行思想在概念服装设计中的探索表现
17
仰韶彩陶元素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运用
18
布老虎元素在创意童装设计中的运用
35
少林寺塔林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36
关林庙建筑元素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运用
37
中国佛教人性即佛说在概念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38
玉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39
南阳独山玉在现代女士内衣设计中的运用
40
汝阳梅花玉在现代内衣设计中的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