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2017版)
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历史变迁

第二部分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衣: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食:到1987年,中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发动“菜篮子”“工程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社会风俗方面:社会风气上,涤荡封建糟粕;婚姻制度上,1950年制定《婚姻法》,妇女解放休闲生活上,节假日延长,休闲方式多样化(二)影响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并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表现轮船运输业方面:1.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获得较快的发展。
2.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发展,轮船运输业的比重逐渐下降,呈现萎缩的状态。
铁路方面:1.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种局面得以改变,修建了宝成、兰新等铁路。
2.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经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位。
京九铁路加强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和祖国首都的联系。
3.1997年起,国家还对铁路实行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公路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使公路交通获得较快发展。
航空方面: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通讯工具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生活的影响1、近代以来交通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2、近代以来通讯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件(共34张PPT)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表现
再度受挫、凋谢萎缩
阅读教材第二目第三段大字,概括一战后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受挫、凋谢萎缩的原因? 原因
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
国民党官僚资本同国家政权结合紧密,使国家
政权为自己服务。
蒋介石
宋子文
孔祥熙
陈立夫陈果夫
互动探究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⑦
①②
③⑤⑥
一战后
再度受挫 凋谢萎缩
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⑦洋务运动的推动
(参考:国家要独立,民族要独立;要扫除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 主义的障碍等)
互动探究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的轮船
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 具相继传入中国,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表现
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欧洲战事, 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表现
荣宗敬
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中国馆全景
中国共有10万件展品漂洋过海,所 获奖项计1211枚。茅台酒、张裕葡萄酒、钦
州坭兴陶山水花鸟瓶 、张小泉剪刀、徽墨(胡 开文地球墨)、汪裕泰红茶 等等
荣德生
1926年,中国"红三角"牌纯碱入万国博览会,获金质奖章。
“状元实业家”张謇
张謇(1853年-1926年),江苏 南通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 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 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 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 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 1894年,考取状元。同年七月,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军战败,边 疆紧急,张謇曾上疏痛劾李鸿章奉 行妥协政策。张謇目睹国事日非, 京官疆吏不足为谋,虽科举成名, 却不愿以此求官,而另走兴办实业 和教育的新路。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及特点1.原因(1)变迁之根源——社会的变异性: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明进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冲突与融合之势、新旧事物的摒弃与吸收之势。
(2)变迁之趋向——政治的导向性:一方面政治导向和政府政策直接引导社会习俗的变迁,另一方面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以风俗改良为宗旨的社会团体应时而出,它们的宣传与政府的政策遥相呼应,促进社会习俗的变迁。
(3)变迁之催化——商业发展的趋利性:鸦片战争以后, “重商”政策开始推行,世人重商一度成为引领潮流的时尚,出现唯利是图、讲排场、比豪华、及时行乐和攀比等现象。
(4)变迁之前奏——思想的革新性:西方文明中新的文化价值观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嬗变的至关重要的思想基础;在资产阶级的这些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浸润下,一种崭新的社会风俗开始出现。
(5)变迁之诱发——传教士的引导性:教会和教堂不仅成为传教士宣传宗教的圣地,也成为他们传播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
他们往往通过出版书刊、开办学堂、育婴堂、孤儿院、救济院和鸦片吸食者收容所等机构,来引导人们反对迷信、宣传科学,并对各种陋习加以批评,鼓励人们劝诫鸦片、提倡天足,并反对纳妾。
除此之外,洋货输入、传教灌输、租界展示、出洋考察以及民众的接受和传播,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中推动着近代民俗的变迁。
2.特点(1)地域差异大: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最早开始于革命党人和社会的开明上层人物,并逐渐向一般的平民百姓转移。
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缓慢:由西方引进。
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中西方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近代时期中西方文化,新旧文化并存、相互影响和渗透。
(3)水平不尽相同: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较快,但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 43页)(共42张PPT)

1.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发生变化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3)影响:
①交通的变化和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近代中国交通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它能 够活跃闭塞地区的经济,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推动商业 城镇的兴起与发展;
②交通近代化有利于现代科技知识和先进思想理论 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A.修建铁路受到顽固势力的反对
B.铁路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有害无利
C.在当时的中国不适宜修建铁路 D.修建铁路只是便于外国人经济侵略
解 A析
。 注
2.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 影响
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媒 介在产生和发展之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中国报刊、影视、网络这三个重要媒介的发展 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它们在大众传媒中可以说 各具特色。
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
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D
A.铁路运输
B.航运
C.航空
D.电报通讯
解 从 析
最 后 两
1.(2010•上海卷)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
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 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子邮件。
(2)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 信息 的 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改变着人们的 思想观念 和 生活方式 。
三、报刊业走向繁荣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
的有《 中国丛报 》和《 万国公报 》等。 2.维新派发表文章,宣传 维新 思想;革命派创
近代中国社会衣食住行的变化

三.住:从茅草房、土坯房到平房再到楼房。老 百姓真高兴。
四.行
所谓交通工具的变迁,指的是人们代步 工具的演变。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 应该说代步工具也不少,但与西方先进 的交通工具相比十分落后,而且速度也 非常慢。
盖的四贴袋服装。
80年代流行的蝙蝠衫
20世纪80年代, 蝙蝠衫风靡一 时,成为时髦 青年必备的行 头。
一.衣:城市民众的服装沿着大中城市→中小 城镇→广大乡村这一路径扩展,从而影响 全国,成为中国服装的主流。
二.食
三.住
四.行
“吃了吗?”是我们这个地区问候语。 解放初期家家户户以土豆、红薯为主,或许是肚里没油 水的原因。逢年过节能吃上一顿白面饭,白面大米虽说 是供应,但毕竟经常可以见到这些“奇缺品”。
一般会选择粘土作为墙体材料,另外还会填充部 分加筋材料,例如杉木的木纤维,狗尾草,稻草 桔梗等,皆为当地易得的材料,这些加精材料可 以较大的提高墙体的抗弯抗剪能力。
砖瓦房
如今的农村过上了小康生活,房子跟着豪华起来
一.衣:城市民众的服装沿着大中城市→中小城 镇→广大乡村这一路径扩展,从而影响全国, 成为中国服装的主流。
一.衣:城市民众的服装沿着大中城市→中小城 镇→广大乡村这一路径扩展,从而影响全国, 成为中国服装的主流。
二.食:饮食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 然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态环境两大系统因素。 就物质层面说,饮食文化主要取决自然因素; 就民族性层面看,则主要由文化因素制约。
三.住:从茅草房、土坯房到平房再到楼房。老 百姓真高兴。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 (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2)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4)风俗习惯:(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提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史实、原因)(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影响)(3)大众传媒的发展(影响)知识清单知识梳理(本单元知识梳理分为衣食住行、通信、传媒、社会习俗几个部分,大多在初中已经学过,同学们记忆史实即可)衣食住行互联网应用的事例:网上购物、网络办公、网络教学、电子信箱、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社会习俗落后风俗婚姻包办、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社会新风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知识经纬要点精析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1)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引起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影响人们生活发生变化。
(2)具体原因:政府的改革,导致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西方自由、平等、民主观念的不断传播,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的兴起,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近代化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社会生活的变化;仁人志士的推动。
2.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原因: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政府的大力提倡;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影响:正面影响:①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信息的交流;③开阔人们的视野;④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⑤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欺诈、噪声等。
3.互联网的影响及其评价影响: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评价:(1)优势: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②费用低廉;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缺陷:①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②利用网络进行犯罪;③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1、原因
(1)鸦片战争以来,伴随着西方国家的侵略,西方民主自 由平等思想以及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涌入我国(即欧风 美雨潜移默化的影响)
(2)近代政治运动(如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等)、思想 解放运动(如新文化运动)及政府(如南京国民政府等)的 推动
(3)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生产生活方 式
二、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中国近代交通工具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1)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 (2)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 (3)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4)列强为扩大在华经济权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 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 (5)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
2、近代中国铁路不能长足发展的原因:
(1)从根本上是由近代中国的社会环境决定的,国家不能 独立,受外国列强压制。 (2)中国近代的民族化铁路缺乏资金、技术,重工业不发达 (3)守旧、传统思想观念的阻碍 (4)长期的社会动荡,使得民不聊生,铁路建设缺乏稳定 的社会环境
3、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影响:
(1)积极方面:加强了各地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 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并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同时也 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总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消极方面:有利于外国利用铁路对中国进行政治、 经济、文化侵略,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近代大众报业出现的原因:
(1)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 物质条件 (2)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 (3)伴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 需求 (4)外国人在华办报浪潮的推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法2 近现代服饰变化 古代中国:长袍马褂、平民百姓穿布衣、官 员富商穿绫罗绸缎 近代:西装、中山装、旗袍、裙子 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列宁装、布拉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草绿色军装 新时期:多样化、个性化、时尚化
长袍马褂
身着西装的孙中山
身着中山装的蒋介石与毛泽东
存在铁路,排除C项
A.国库白银储备
B.领水外轮吨位 C.铁路里程数
19世纪末资本输出成为主要侵略方
D.茶叶出口额
B
式,茶叶出口额变化与史实不符,排 除 D项
考法3
近现代中国通讯手段的进步
02近现代通讯业发展的意义
01 电报电话 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 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民国时期,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 30年代才有所改观 新中国成立后,形成全国电讯网
民国时期吃西餐场 景
新中国成立后:物质匮乏、票证
时代、计划经济 新时期: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 ‚菜篮子工程‛、小康生活
粮票
例题
[浙江2012·17]
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
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
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 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 仔等。这反映出 ( )
考点69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考法1 近现代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考法2 近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影响
考法3 近现代中国通讯手段的进步
考法1
近现代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02 近现代铁路的发展
01 交通工具
古代:北方马车,南方船、轿子
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
近代:从西方传入自行车、人力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迁主要是指自
然经济的逐渐瓦解,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的入侵和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商品 经济的发展,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这一信
息,排除A项
题干只提及一份报纸,无法体现办报 事业“发展”的问题,因此排除B项
题干材料涉及的都是生活中用到
的小物件,这属于生活时尚范畴, 而且结合“1862年”这个时间,可 知当时国门已被打开,洋货涌入,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正在悄然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C
项为正确答案
C
材料并未提及“住行”的情况,“住 行的西化”无从谈起,排除D项
考法4
近现代居住条件变化
古代中国:北方‚四合院‛、 西北窑洞、牧民蒙古包;南方
泥墙草房、阁楼
03 近现代公路
20世纪初: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 入;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城市 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建成 青藏、新藏、川藏等公路和武汉 长江大桥;‚文化大革命‛时期 建成南京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
04 近现代水运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控制中国 水上运输 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 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垄断局面,推
近代:出现欧式洋房、中西合 璧的豪宅
新中国成立后:土墙草房为主
新时期:楼房别墅等;1995年 实行‚安居工程‛
现代别墅
清代· 山西祁县乔家大院
民国· 天津静园
考法5 近现代礼仪习俗的变化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 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 中华民国:断发易服(反清革命色彩)、 废止缠足、婚丧简约、改革社交礼仪 (握手鞠躬取代跪拜,先生、同志取代 老爷、大人;公历;增添国庆、元旦等 节日) 新中国: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勤俭节 约、无私奉献 改革开放以来:休闲娱乐、注重环保、 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
3.近代以来新式交通工具不断传入中国。1881年,清政府筹建 了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朝廷的大臣们却以‚机车直驶, 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为由,竟下令卸下火车头, 改用马匹来拖拉,结果演绎了一出世界铁路史上绝无仅有的 ‚马拉火车‛的笑话。 【思考】结合图示,上述材料反映近代社 会新事物引发的 新旧观念的激烈交锋 其体现的近代交通发展有何特点?结 合所学,简述其他特点。 答案(1)人们的传统观念等影响近代交通发展。 (2)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 近代化 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 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3)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 西方列强 的控制和操纵。 4.辛亥革命 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 网的基本格局;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 强了内地与 西北、西南 地区的沟通。
例题
[福建2014·15 ]
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 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 ( )
A项错在“完全西化”的表述 旗袍,作为世界上影响最大、流传 最广的中国传统服饰,是“最为当 今世人所认可和推崇的中国服饰之 代表”。它是20世纪20年代之后最 普遍的女子服饰,由国民所提倡,彰 显了民国时期人们走出封闭意识、 解放思想的特点,故选B项
车、汽车等 现代:电车、汽车、火车、轮船、 飞机等
至胥各庄铁路建成通车
甲午战争以后,列强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 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 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民国以后,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近代中国 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建成宝成铁路、兰新铁路等 改革开放以来,加快铁路建设和机车制造
辛亥革命后百姓剪辫子
例题
[上海2014·23]
下面老照片是一张学生合影,它反映了哪一 时期的社会风貌 ( )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风俗的变化
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学生身着学
生装(短上衣、短裙)、留短 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断发 易服”是辛亥革命前后的特征。
故选C项;其他选项不符合照
A.19世纪初期
片中的服饰特征
第三部分 现代史部分
专题2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600分基础 考点&考法
目录
考点68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考点69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考点70 大众传媒的发展
考点68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考法1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
考法2 近现代服饰变化
考法3 近现代饮食变化 考法4 近现代居住条件变化
动中国水上交通近代化
新中国成立后,水运发展较快; 20世纪90年代以来,轮船运输业 急剧下降
轮船招商局
05
航空事业
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标志开始)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 京至天津航线开通(民航序幕)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
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强对中国的掠夺;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城市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等负面影响
例题
[上海2012·19 ]
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64年 至1895年中国 ( )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1895年《马关条 约》的巨额战争赔款加剧了清政府 财政困难,国库白银储备日益减少, 排除A项
中国铁路出现的标志是1876年英国商 人修建的淞沪铁路,1864年中国还不
B.19世纪中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后期
C
考法6
近现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特点
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随着中国近代 化的发展而不断加深;在地域、城乡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 性;在西化的同时又保留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民国初期中西服饰并行
1. (英)呤喇《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1859年)我在街上散 步,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鲜艳的 曼彻斯特式的头巾。我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人注目的。 ”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源是( B ) A.太平天国运动的推动 B.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C.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 D.广州被辟为通商口岸
2.右图示人物服饰从左至右前三人依次 是 中山装、长袍、 西装 。其反映近代 以来民众服饰变化的怎样特征? 答案 近代以来,民众服饰反映了中西文 化的碰撞与交汇,西化或中西合壁是主 要特征。 3.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各地城镇中多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习 惯;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4.右图是中国北方传统民居 四合院,鸦片战争 后,欧式洋房或 中西合璧的豪宅出现在中国大 城市中。 5.【史料】(摘自2014年天津高考T13)天津通商 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 ‚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 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 ‘洋气’了‛。——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思考】史料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 “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答案 洋气:西方式生活时尚。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 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6.辛亥革命 后“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成为一种趋势;在 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C项中的“城市化”在材料中没
B
有体现 D项只是表面形式,而非社会原因
考法3 近现代饮食变化
古古代中国:北方饮食以面食与 肉类为主;南方饮食以米饭、海 鲜为主,无法解决温饱 近代:吃西餐成为时尚
中国航空先驱——冯如
考法2
积极:
近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影响
加强了同世界的联系,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有利于近代科学技术和先进思想理 论的传播;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改变了人们的思 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消极:
由于近代中国的铁路大都由外国控制,有利于列强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列
考法5 近现代礼仪习俗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