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16块聚/表驱试验区精细油藏研究

合集下载

辽河油田锦16区测井精细解释模型研究

辽河油田锦16区测井精细解释模型研究
G R 一纯泥岩 自 然伽马测井值 , 单位 : A P I ; G c u R 一地区性经验参数 , 取2 . 0 。 2 . 2孑 L 隙度计算模型 孔隙度是油 田储量计算及测井 释不可缺少的 参数之一 , 可采用时差 、 密度、 中子测井资料来研究 , 由于该区块大部分井无密度 、 中子资料 , 故我们采用
2 0 1 3 年第 2 期 总第 1 9 4 期
国 外 测 井 技 术
W 0RL D W EL L L 0GGI NG T EC HNOL OG Y
Ap t . 2 01 3
T o t a l 1 9 4 2 5

基础 科 学 ・
辽河油 田锦 1 6区测井精细解释模型研 究
西斜坡 , 开发 目的层为沙河街组兴隆台油层 , 为一层 状砂岩边底水油藏 。锦 1 6 区块的主要特点是储层 厚、 小层多、 隔层不稳定 、 非均质性较严重。锦 1 6 区 块 兴 隆 台油层试 验 区钻 遇 的地层 层序 自下 而上 为前
震旦系 、 下 第 三 系沙 河 街组 、 东 营组 、 上 第 三 系馆 陶
1 . 2 岩 芯子 L 隙度特 征
进行精细解释 , 为三次采油及剩余 油挖潜等工作提 供 了可靠 的依据 。
1锦 1 6 区岩芯 物性分 析
1 . 1岩 芯分 析
通过对研究 区X X 一 1 井取芯层段 的岩芯资料统 计分析发现 , 研究 区岩芯孔隙度普遍较高, 大部分分 布在 2 5 %一 3 5 %这个 区间 , 占整 个样 品数 的9 0 %以
a TT
GR — GR m i n
GR ma x -GR mi n
2 G c

一1
V s h

精细油藏描述中剩余油研究进展

精细油藏描述中剩余油研究进展

精细油藏描述中剩余油研究进展摘要:剩余油表征一直是油田开发中后期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内容。

目前我国的石油工业发展较快,石油资源的地位仍然无法取代。

加强石油油藏等相关研究,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

关键词:剩余油;精细油藏;油藏工程1剩余油研究的重点内容1.1储层中剩余油类型和分布规律刻画董冬等研究了河流相储层中的剩余油类型划分和分布规律特征。

窦松江等以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为例,研究了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其配套挖潜措施。

剩余油的类型主要包括宏观剩余油和微观剩余油,其中宏观剩余油主要指油藏规模剩余油的发育特征,而微观剩余油主要指剩余油在孔隙结构中的分布规律。

1.2剩余油形成和分布模式表征及控制因素分析王志高等以辽河油田曙二区大凌河油藏为例,进行了稠油剩余油形成分布模式及控制因素分析。

该项研究主要综合地质和开发特征,通过剩余油成因和分布位置特征,对剩余油进行分类描述及预测。

1.3层序地层学划分、构造精细解释、储层构型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流动单元分类等在剩余油研究中的应用。

汪益宁等研究了高精度构造模型在密井网储层预测及剩余油挖潜中的应用。

胡望水等以白音查干凹陷锡林好来地区腾格尔组为例,分析了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陈程等以吉林扶余油田S17-19区块为例,研究了点砂坝内部水流优势通道分布模式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

1.4储层剩余油分布特征预测尹太举等以马场油田为例,对复杂断块区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进行了预测。

研究认为剩余油预测包括井点剩余油预测和井间剩余油预测2方面。

1.5三次采油措施后剩余油分布特征描述宋考平等分析了聚合物驱剩余油微观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聚合物溶液降低了流度比,在宏观上起到扩大波及体积的作用;聚合物溶液黏弹性加大了其与油膜之间的摩擦力,提高了微观驱油效率;不同水淹程度产生不同特征的剩余油,盲端状剩余油受聚合物驱影响最大;聚合物驱剩余油分布受不可及孔隙体积倍数影响,主要以簇状形式存在。

精细油藏描述规范讲解

精细油藏描述规范讲解

3 工作流程以油田钻井资料、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井点地层精细对照、井断点的落实及地震精细解释,建立三维构造精细模型;通过储层精细划分、井点夹层描述、储层参数测井精细解释及取心井资料研究,建立三维储层精细模型 (包括沉积相模型);开展模型合理粗化方法研究,把精细地质模型不失真的输入到数值摹拟软件,并通过快速历史拟合,对模型进行验证,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完善地质模型。

最终实现油藏的高精度拟合,并把数值摹拟成果输出,进行各种剩余油指标的定量计算、统计分析,寻找剩余油潜力,结合油田开辟状况分析及开辟效果评价,制定合理、高效的油田开辟调整及挖潜方案。

同时实现油藏地质模型和数值摹拟模型的资源共享,初步建立“数字油藏”。

油藏描述工作流程见图1:图1 精细油藏描述工作流程4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4.1 基础地质资料4.1.1 地震资料:二维、三维地震资料。

4.1.2 钻井资料:工区内所有的探井、开辟井、取心井,包括井别、井位坐标、补心高、补心海拔、完钻井深、完钻层位、靶点坐标等信息。

4.1.3 测井资料:用于地层对照划分的常规测井曲线及相应的测井曲线数字带,特殊测井(核磁测井、成像测井等)曲线及数字带。

4.1.4 井斜资料:包括斜井、侧钻井、水平井的数字化井轨迹数据。

4.2 开辟动态资料4.2.1 开辟数据:油田、开辟单元及单井的开辟数据,包括油水井月数据、油田开辟月综合数据;井史资料(射孔、封堵、措施等数据)。

4.2.2 动态监测资料:包括动静液面、压力、试井、产液、吸水剖面,C/O 测井、剩余油饱和度测井等监测资料。

4.3 开辟实验资料4.3.1 取心井资料:常规岩心分析、岩石薄片、扫描电镜、X 衍射黏土矿物分析、X 衍射全岩矿物分析、润湿性、敏感性、毛管压力、相对渗透率曲线等资料。

4.3.2 高压物性资料:包括油、气、水的高压物性数据(溶解油气比、地下原油密度、粘度、原油体积系数、压缩系数、天然气组份、体积系数等)。

扇16块油藏储层地质建模研究

扇16块油藏储层地质建模研究
2 8

西 部探矿 工程
2 1 年第 5期 00
石油 与 钻掘 工程 ・
扇 1 6块 油藏储 层地 质 建 模研 究
程 慧 , 田忠锋
(. 1 中国石油大 学地球资源 与信 息学院 , 山东 东 营 27 6 ;2新疆 地质矿产 研 究所 , 50 1 . 新疆 乌鲁 木齐 800 ) 300
开发 决策提供 了有 力的依据 。
关键 词 :erl p te 软件 ; 油藏 ; 三维地质模 型 中图分类号 : l 2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 号 : O 4 5 1 (0 O 0 —O 2 —0 TE 2 A 1 0— 7 6 2 l ) 5 0 8 2
扇 1 油 藏 在 沉积 过 程 中 , 同生 断层 、 形 坡 6块 受 地
摘 要 : 用 p te 软 件对扇 1 应 erl 6块 油藏 沙三 下段 4个砂 组进行储 层建模 研 究。充分 利用该软件 强 大
的井数据 处理能 力 、 数据 导入 能 力和 复杂构造 区域储层 建模 的 角点 网格技 术 , 建立 了该研 究 区的构造
模型及属性模型。该成果对完善油藏注采井网系统, 提高油藏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为油藏下一步的
术, 对储层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进行深入研究, 得到更为
准确 的认识 。储层 地质 随 机建 模 能较 好地 反 映储 层 性
质的不连续性, 对于储层层内非均质性表征具有更大的
优 势I 。应用 随机 模型 进行 油 藏模 拟研 究 , 过 生 产 1 通 资料 的历史 拟合 , 以找 出符合 油 藏 实 际的地 质 模型 。 可 可 以做 出多 个方案 , 通过 风 险性 评 定 , 中优选 最佳 方 从
案。

聚_表复合驱窜聚原因分析及封窜技术研究

聚_表复合驱窜聚原因分析及封窜技术研究

聚/表复合驱窜聚原因分析及封窜技术研究发布时间:2022-03-18T08:56:04.03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30期作者:于森[导读] 锦16块聚/表复合驱位于锦16块中部,试验区含油面积于森辽河油田公司锦州采油厂一、试验区基本概况锦16块聚/表复合驱位于锦16块中部,试验区含油面积1.28km2,地质储量298×104t,目前有注入井31口,开井30口;生产井62口,开井61口,从2015年,试验区产量开始下降。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一)主要存在问题 1、部分油井日产油低、含水高 2015年开井的46口生产井中,日产油量低于1t/d的有2口,占总开井数的4%;日产油量在1-5t/d的有22口,占总开井数的48%。

产出液综合含水>80%的有20口,其中>90%的有6口,占总开井数的13%。

2、见聚油井多,采出液聚合物浓度大见聚井共有34口,占总开井数的73.9%。

其中,聚合物浓度为300-500mg/L的有6口,为500-1000mg/L的有7口,>1000mg/L的有5口。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聚合物沿优势通道窜入高渗透层,导致低渗透层的部分油井未受到聚合物驱替作用,即我们常说的窜聚。

(二)窜聚的危害 1、造成聚合物无效浪费注入的部分聚合物沿水窜通道窜入生产井产出,造成聚合物浪费。

2、开发效果降低聚合物因窜流造成波及系数降低;有些油井甚至因采出液聚合物浓度过高被迫关井,影响开发效果。

3、采出液处理难度增加生产井过早见聚,使采出液中聚合物的浓度增大,增加了采出液的处理难度,吨油成本增加。

4、导致后续水驱含水上升窜聚使油层的非均质性更加严重,后续水驱时注入水直接突破高渗透率的大孔道,造成含水上升。

三、原因分析(一)窜聚的原因 1、部分注入井固井质量差注入井固井质量差会造成水泥环有破损,使本应注入生产油层的聚合物沿水泥环破损处,通过高渗透优势通道进入非目的层及非受效井中。

锦16块(兴)非化学驱稳产研究

锦16块(兴)非化学驱稳产研究

联动分层注 水技术 ,提高分层注水合格 率。②针对低渗区吸水差井实 施酸 化解 堵 ,改 善吸 水剖面 。③长 胶筒封 堵技 术 ,实 现层 内细 分注
水。 32 开 展 多元 开 发 .
在锦 1 兴一层系开展 了深部调驱 ,同时在一层 系I 锦2 8 l8 6 I , — 一 l井
区开辟 了氮气泡沫驱 试验区。 ( ) 1 整体调驱研究 。2 1年 在锦l 块一层系主体部位实施 了5 00 6 口
认识 的进一步 加深和开发 程度 的逐步提 高 ,先 后进行 了3 次大规模 调
整 :18 年扩 大分采区 、1 8 年细 分层系 、1 9 年完善注 采井网。 93 97 91
锦 1块是 一个层状砂岩边 底水油藏 ,层 内非均质性较强 。经过 多 6 年注水开发 ,随着补层堵水 等措施的实施 , 多采少矛盾 日 突出 , 注 益 注 采厚 度 比由13 上升 到31 ,无效 注水 层段增 多 ,部分 薄差层也 吸 .5 .2 水较差 ,甚至不 吸。
13 采 液 速 度 偏 低 , 无 法 满 足 开 发 需求 .
() 2 氮气 泡沫驱研 究 。2 1年在锦 1块 一层系I 0 1 6 I 锦2 8 18 — — 1井 区开辟 了氮气 泡沫驱试验 区, 目前注入 井油套压上升明显 ,对应 油井
基本 见到反Leabharlann ,体现为 压力上升 ,液量上升 ,日产液 由58 8 m 上升到
8 7 。 8 m。
锦 1块 构造简单 ,为一 断鼻构造 ,油层厚 度较大 、 数 多 ,共 6 层 分 3 油层 组 ,l个 砂 组 ,3 个 小层 ,油层 有 效 厚度 3 . m。储 层 个 7 3 6 2 有 效 孔 隙 度 2. 91 %,有 效 渗 透 率 为 7 0 0 m。 地 面 原 油 密 度 5 ×1一 ( O )0 3 7 / 2℃ . 1g m, 粘 度 (5 ℃ )7 . m a ;饱 和 压 力 l . 9 c 0 2 8 p. 7 S 2l 7 MP ,地 饱压 差 1 7 a a . MP 。该 断 块于 17 年 进行勘 探 ,1 7 年试 采 , 2 96 97 1 7 年正 式投 入开发 ,同年4 99 月实施注水开发 , 月分注 。随 着对油藏 6

精细地质研究锦45—7—16块综合调整提高采油速度技术

精细地质研究锦45—7—16块综合调整提高采油速度技术

内 蒙古石 油化 工
21 年第 6 00 期
精 细地 质研 究
锦 4 —7 综 合 调 整 提 高 采 油 速 度 技术 —1 5 6块
乌 丽娟
( 京大 学 , 苏 南 京 南 江 20 9 ; 油辽 河 油 田公 司 , 宁 盘 锦 103中 辽 11 0 ) 2 2 9
36 1 5×1 , 积 油 汽 比 0 7 , 0t 累 . 4 累积 回 采 水 率 1 1 6.
致使 各 种增 产措 施效 果变 差 , 整 难度越 来越 大 。 调 在 老井 递 减逐年 加 大 、 产量 接替严 重 不足 的情况 下 , 区
块稳 产 面临着 严 峻 的考验 。锦 4 —7 6块 自 1 8 5 —1 98 年投 入 开 发 以来 , 经 1 年 的强 化 开 采 , 历 8 区块 产 量 自1 9 9 5年 最 高 峰 后 , 呈逐 年 下 滑 趋势 , 目前 区块 已 进入 开 发 的中后 期 , 断块 普遍 存在 采 出程度 高 , 合 综 含水 高 , 采油 速 度低 的矛 盾 。面对 这种 形势 , 本文 将
锦 4 —7 1 位 于 欢 喜 岭 油 田大 有 地 区 , 5 — 4块 其 构造 上 位于 下辽 河 断 陷西 部 凹 陷西 斜 坡 内侧 带 东南
端 , 喜 岭 单 斜 带 第 二个 断 阶 上 的断 鼻 构造 。1 9 欢 95 年 上 报 探 明 石 油地 质储 量 3 5 0t 含 油 面 积 0 0 X 1 , . 7 m 2 0 k 。 0 4年通 过 综合 地质 研 究 , 断层重 新认 识 , 对 落 实构 造 形 态 , 油 面积 和 油 层 的有 效 厚 度均 有 所 含
该块 于 1 8 投 入开 发 , 至 2 0 9 8年 截 0 4年底 , 块 该 总井 数 4口, 井 1口 , 开 日产 油 0 8 / , . td 日产水 1 . t 2 5/ d, 合 含 水 9 , 油速 度 0 0 。累 积采 油 1 . 综 4 采 . 5/ 9 5 3 7 0 X1 , 9 3 0t 累积 采 水 2 . 3 1 0t 累 积 注汽 1 . 9 5 6 X1 , 8

小层对比划分研究——以欢喜岭油田锦16块为例

小层对比划分研究——以欢喜岭油田锦16块为例

镇 组L3。欢 喜 岭油 田锦 1 块 于楼 油 层处 于 辽河 坳 陷西 部 凹陷南 部 ,是 被南 、北 2条断 层夹 持 的背 斜 构 2] _ 6
造 ,轴 向呈 NE S 的 长条 状 。沙一 段沉 积 时期 ,盆地 基底 断 裂活 动相 对 较 弱 ,处 于裂 陷衰 减 的地 质 时 —W
是一 项 大工作 量 、高 度细 致 的工 作 ,其 划 分 结 果 的合 理 与 否 ,直 接影 响 到 开发 方 案 的部 署 与实 施 的效 果 。因 而 ,合 理 地划 分小 层对 于 油 田注水 开发 分 析 、油 藏数 值模 拟 、油 田开 发方 案 、调 整方 案 的编制 等 具 有 重要 的指 导 意义 [ 。为此 ,笔 者根 据辽 河 盆地 锦 1 】 ] 6块 油藏 研 究 ,从 原 则 和 方 法 上 对小 层 对 比划 分
2 2 连 井骨 架 剖面对 比 .
选择 剖 面时 ,应 选择 在 全 区均 匀 分 布 、主力 开发 区块 重 点 加 密 、可 全 面 反 映 研 究 区 地 层 及 砂 体 展 布 、满足 控制 砂体 研究 精 度需 求 的剖 面 ,并且 要 求剖 面 的延 伸方 向与物 源水 流 方 向平行 或垂 直 ,尽 量远
[ 收稿 日期] 2 1 —1 0 1 1—2 3 [ 基金项 目] 中国石 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攻关项目 (S 0 2 ) J155。 [ 作者简介] 许晓 宏 ( 9 5 ) 1 6 一 ,男,1 8 年 大学毕业 ,博士 ,教授 ,现主要从 事油 藏描述 、数学地质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 95
期 ,主 干断 裂 活动 降低 ,下降 幅度 较小 ,主要发 育 冲积 扇 和扇 三角 洲 沉积 - 。据现 有勘 探成 果 表 明 ,沙 4 ] 河街 组 为辽 河盆 地 主要 油气 富集 层 位 ,沙一 段 为该 区 主要 油气 富集 层位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l e ●黼 ●■ ●一^¨

■ ●■
一 一

图1原构 造
图2 新解释构造
3 储 层 及 油 水 分 布 特 征 3 . 1 储 层 特 征 根据岩心样 品的分析化验资料统计,本区兴隆台油层 的储 【 1 ]陈铁 龙 . 三次 采 油概 论 [ M】 . 北 京 :石 油 工 业 出版 社 , 层 孔 隙 度 较 大 、 渗 透 率 高 , 属 于 高孔 、 高 渗储 层 。平 均 孔 隙 度 2001 :2 4 . 3 6.

8 4・ 2 0 1 5 年3 月
科技创新
工程技 术
锦1 6 块聚/ 表 驱试验 区精 细油 藏研 究
周 培 杰
( 中油辽河油 田公 司锦 州采油厂 ,辽 宁盘 锦 1 2 4 0 1 0 )
摘 要 : 针 对锦 l 6 块试验 区暴露 出的部 分井组注采对应 关 系较 差导致采 油井无明显见 效特征的 问题 ,利 用常规对 比、地震 精细解释 , 结合采 出液 中聚合物浓度的示踪 作用, 开展 了聚 / 表驱试验 区的精 细油藏研 究, 重新 落实了微构造和剩余油分布特征 , 为后 期 措 施 调 整提 供 了有 力 的技 术 支持 。 关键词 : 锦1 6 块 : 二元驱 ; 含聚浓度 ; 精 细解释 中 图分 类 号 : T E 3 4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1 — 5 5 8 6( 2 0 l 5 )0 3 . 0 0 8 4 。 0 1
为2 8 . 9 % ,平 均 渗 透 率 为 2 2 0 3 ×1 0 l a I l l 。 试 验 区 油层 砂 体 是 由 多个 扇 三 角 洲 前 缘 河 口砂 坝 沉 积 迭 加 形 成 的 。 受 构造 控 制 和 沉 积 背 景 制 约 , 使 得 该 区储 集 砂 体 发 育 , 厚 度 大 ,分 布广 ,为 油 气 聚 集 提 供 了较 好 的 储集 空 间 。 3 . 2油水分布特征与油藏类型 试验 区 油层 分布 主要 受 构 造 控 制 , 在 构 造 的 有利 部位 ,储 层 发 育 ,油 层 也 发 育且 厚 度 大 ,从 平 面 上 看 , 油层 主 要 分 布在 构 造 高 部位 , 上 倾 方 向受 断 层 遮 挡 为 油层 ,下倾 方 向变 为 水 层 。 油水分布主 要受构造 因素控制 ,油水组合基本上 以油层组为单 元 ,具 有 统 一 的 油 水 界 面 ,为 中高 渗 透 、厚 层 状 边 底 水 油 气 藏 。 4 剩 余 油 分布 规 律 研 究 4 . 1 平 面剩 余油 分 布 规 律 平 面 上 整体 水淹 严 重 , 细分层后 , 剩 余 油集 中在 构 造 较 高 、 断 层 遮 挡 、 主 流 线侧 缘 、物 性 相 对 较 差 及 注 采 不 完 善 部 位 。断 层 控 制 型 主 要 是 断层 遮 挡 的 区域 不 易受 注 水 影 响 ,地 下 原 油 集 聚于断层附近所形成 的剩余油 。微构造控制型剩余油处于构造 位 置 较 高 相 对 、 受 注 水影 响相 对 较 小 的部 位 。薄 层 砂 控 制 型 主 要是 由于平面动用程度不 同, 即主流线侧缘及前缘薄层砂 部位 , 油层厚度薄、渗透率 低、含油不饱满 ,生产井点少 ,或 己投产 生产 ,但受其它高渗层干扰 、动用较差所形成的剩余油。注采 系 统 不 完 善 型 是 由于 波及 程 度 不 同 , 即平 面 上 注 采 不 对 应 ,或 注 采 井 生 产 状 况 的 变 化而 引起 油 层 中油 水 关 系 重 新 分 布 而 形 成 的剩余油。 4 . 2纵向上剩余油分布特点 隔层控油 : 剩余油分布与 隔层关系较为 明显 ,隔层大的区 域 ,剩 余 油 相对 较 高 ; 夹层控油 : 测 井 及 生 产 数 据 表 明, 厚 油 层 中物性或岩性夹层 上部 ,剩余油相对富集 ; 重力控油 : 受重 力 影 响 ,厚 油 层 上 部 剩 余 油相 对 富集 。 5综合措施调整及实施效 果 从 目前 的调 整 分 层 , 重 新 认识 来 看 , 由于 中部 断 层 向北 部 延伸和南部新发现的两条断层 ,导致 了试验 区中部及南部部分 井组井 网不完善 ,为此利用其它层 系的老井 实施堵水改层 ,纳 入 到化 学驱 井 网 中来 。而 在 北 部 区 域 , 部 分井 组 存 在 局 部 的注 采 关系 不 对 应 ,为 此 需 要 实 施 措施 ,完 善注 采 对 应 关 系 。 另外 在剩 余油富集的注 . 采和注 . 注 井 间 ,适 当 增加 井 点 ,加 大 挖 潜 力 度 。 共 实 施 老 井 侧 钻 4井 次 , 堵 水 补 层 8 井 次 , 增加 采 油 井 点6 井次 ,措施增油 1 . 6 万吨 。 通 过 以上 措 施 调 整 , 试 验 区 日产 油 持 续稳 定在 3 0 0 f d以上 , 综 合含水控制在 8 5 . 0 % 以 下 , 见 效 井 比例 高达 9 3 . 7 %, 有 效 提 高 了聚 / 表驱的开发效果。 6 结 论 ( 1 )开展精细油藏研究,落实顶面微构造特征及小层级储 层分布范 围及连通关系 ,为后期综合措 施调整,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 ( 2 )通过对试验 区的精细注采调整,最大限度地 扩大波 及 体积,提高了聚 / 表驱效果。 ( 3 )聚 / 表 驱开 发 具 有 很 强 的 时 间 性 和 阶 段 性 ,对 注 入 过 程中可能出现 的各种不利 因素 ,应及早分析 ,及 时治理,提高 驱油效果。 参考文献
1试验 区基本情况 聚/ 表 复合驱 工业化 试验 区含油面 积 1 . 3 7 k m ,地质 储量 5 8 6 ×1 0 4 t , 目的层 位为 二层 系 ( 兴I I 3 。 ~I I 4 ) 。 分 两 套 层 系 逐层 上 返 开 发 , 先 采 兴 I I 4 ,上 返 接 替兴 I I 3 。其 中兴 I I 4 含油 面积 1 . 2 8 k m ,地 质 储 量 2 9 8 ×1 0 t 。 转 化 学 驱 前 为 注 水 开 发 ,采 出 程 度 为 4 7 . 2 %。试 验 区 孔 隙 体 积 4 8 7 ×1 0 m , 采 用 五 点法 面 积 注 采 井 网 ,注 采 井 距 l 5 0 m,有 效 厚 度 l 3 . 6 m, 平均有 效渗透 率 7 5 0 ×1 0 。 m ,原 始 地 层 压 力 1 3 . 9 8 MP a , 原 始饱和压力 l 2 . 7 1 MP a ,油 层 破 裂 压 力 3 1 . 1 MP a ,平 均地 层 温 度 5 5 ℃ ,地 下 原 油 粘 度 1 4 . 3 mP a ・ S ,原始油 气 比为 4 2 m / t , 原 始 地 层 水 矿 化度 为 2 4 6 7 mg / L。 2 构 造 特 征研 究 2 . 1常规对比手段结合地震资料精细解释 首 先 通 过 常规 测 井 曲线 对 比 ,掌 握 大 量 的 分 层 数据 ,再 结 合试验区内 7 3口井的合成地震记录和 2 4 个注采井组连井剖面 , 通过对层位的精细标 定,最终确定 了本区两个反射层的反射特 征 , 以 此 为依 据 进 行 了全 区 的层 位 解 释 。地 震 资 料 的解 释包 括 层 位 解 释 和 断层 解 释 。 断层 解 释 时 ,必 须 要 做 到 层 位 的 一致 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 。由于锦 1 6 试 验 区 受 构 造 深 度 、 断 裂 系 统 、沉 积 厚 度 和 差异压 实作 用影响较 小,因此 地层在空 间上速度 场变化较小 , 所 以全 区采用统一时深 关系来进行时深变换 。 2 . 2 断 层 组 合 根据地震资料精细 解释 ,结合采 出液 中聚合物浓度的示踪 作 用 ,锦 1 6 块平面组合断层共 1 2 条 ( 均 为 正 断层 ) 。工 区 内的 断 裂 系 统 按 其 走 向 划 分 为 四 类 :北 东 向断 裂 、北 西 向断 裂 、 近 东 西 向断 裂 和 近 南 北 向 断 裂 。其 中 ,北 东 向断 裂 规 模 大 、 发 育 时 间早 ,且 多 期 活 动 , 是控 制 凹 陷 内 二级 构 造 单 元 划 分 和 沉 积 地 层 发 育 的 主 要 断 裂 。 相对 而 言 ,北 西 向断 裂 、近 东 西 向和 近 南 北 向断 裂 一 般 规 模 较 小 , 是造 成 构 造 复 杂 化 的主 要 因 素 。
前 言 2 0 1 1 年4 月 正 式 转 驱 以来 , 已经 取 得 阶 段 性 成 果 ,但 也 暴 露 出 部 分井 组 注 采 对 应 关 系 较 差 的 问 题 , 导致 平 面 上 见 效不 均 衡 ,进 而 影 响 到 最 终 采 收 率 目标 的 实 现 , 因此 ,有 必 要 对 试 验 区 的 构 造 及 剩 余 油 分 布 特 征 进 行 再 认 识 。本 文 通 过 对 聚 / 表 驱 试验 区 的构 造 、储 层 以及 剩 余 油 分 布 等开 展 分类 研 究 ,重 新 落 实 了 微构 造 和 剩 余 油 分 布 特 征 , 为 后 续措 施 调 整 完 善 注 采 关 系 提供 依据 和 支 持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