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宋王朝与扶南国交往的宗教动因
南北朝时期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承

南北朝时期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承一、佛教的传入与影响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宗教信仰与文化传承交融的重要时期。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道教和儒教是主要的信仰体系。
然而,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无论是从教义还是宗教形式上,都与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存在一定差异。
对于许多南北朝时期的人们来说,佛教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脱和救赎的信仰。
二、佛教的哲学思想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在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佛教倡导的中道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和谐思想相契合,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思想理念。
例如,佛教强调“无为而治”,与儒家的“仁者爱人”相通。
这一思想对后世影响甚大。
三、佛教与艺术的结合南北朝时期,佛教与艺术之间的结合也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佛教的传入带来了佛教艺术的兴盛,其中包括佛像、佛塔、壁画等。
佛教艺术崇尚内在的宗教精神和寓意,注重表现精神和境界。
同时,佛教艺术有助于向普通民众传播佛教思想。
这一时期的佛教艺术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进展,还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格。
四、道教在南北朝时期的发展虽然佛教在南北朝时期盛行,但道教仍然是中国传统宗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较为迅速,主要体现在组织结构的完善和信仰内容的丰富。
道教强调修炼内丹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标,在民间信仰中深受追捧。
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分为北方和南方两个流派,这两个流派分别在各自地区形成独特风格。
五、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南北朝时期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承密不可分。
宗教信仰作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在佛教和道教的推动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批优秀文化艺术作品,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来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宗教信仰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南北朝时期的宗教信仰不仅影响文化传承,还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宗教信仰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安慰和解脱的方式,成为民众心灵寄托的重要途径。
刘宋一代滋生山水情节的佛教渊源

文艺评论·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2011·08古代文学理论发微诗、画同为表达、传释作者思想、意图、情感的艺术,需借助文字、色彩、意象、图案等不同的媒介,同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却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
刘宋的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鼻祖,他把自然界中的美景援引入诗,使山水成为独立审美对象的同时,也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一种全新的题材。
无独有偶,在此期“山水”作为独立题材走上艺术舞台不仅限于诗歌,在绘画领域也是如此。
中国的山水画自顾恺之、宗炳、王微而后,始渐形成独立的画科。
魏晋时代的山水画,还是作为人物画的衬托、背景而存在,还处于幼稚阶段。
东晋顾恺之的山水画就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实例。
与谢灵运同属刘宋时期的画家宗炳在他的画论《画山水序》一文中,便把山水画已经形成为一种独立画种的状貌如实地反应了出来,那么山水画独立成科实则始于宗炳,由此也可以印证在山水诗之外,刘宋时代也是中国山水画的初创期。
①山水诗和山水画的产生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林庚先生认为:“山水诗是继神话之后,在文学创作上大自然的又一次的人化。
”②袁行霈先生认为“山水诗的产生,标志着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加深了。
大自然已经从作为陪衬的生活环境或作为比兴的媒介物变成具有独立美学价值的欣赏对象。
山水诗启发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即美学的角度去亲近大自然,发现和理解大自然的美,这无论在文学史上或是美学史上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③“山水”作为南北朝时期诗、画两个艺术门类的二元初创题材是一种巧合还是有其客观条件造就的必然性?若是必然,客观条件又是什么呢?山水诗和山水画在刘宋得以开创,有着复杂多元的发生背景,它融合了左思招隐诗和郭璞游仙诗所提供的艺术经验,是艺术发展的一种必然规律;它也是由当时社会环境滋生而来,以先前经验作为基础,揉入时下风尚的产物。
追根溯源直至上古,中国的主流思想始终是由本土文化为主导而引领前行的。
初中历史知识魏晋南北朝时的佛教素材

魏晋南北朝时的佛教魏晋南北朝时佛教盛原因一.政治方面1.社会动荡,民生困苦佛教虽两汉时传入,但因当时社会安定,并没发展余地。
至东汉末三国时代始开始兴盛,至魏晋南北朝更普遍为人民所接受。
此现象之产生,是由于汉末黄巾之乱,州牧割据,国内大乱,人民生活痛苦,加上战争频仍,使他们对现实感到失望。
而此时完成之道教,仅以方术之运用作为吸引手段,但方术有时会用尽,加以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久己变成没有灵魂之空架,故闻有如来的救苦救难,谁不愿托身自庇?2.君主杀戮太多,借信佛以赎罪当时军阀互并,一旦得帝位,便屠杀前朝子孙。
许多时君主都因疑而惧,因惧而思悔,恰好佛教专讲因果报应,他们怕自己入地狱,也怕子孙受祸,遂向佛求怜愍。
但他们更有一种心理:只要他日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故现今就算如何作恶,只要在最后能向善,便可到西方极乐世界。
有些君主有竟出现先忏悔,后杀人的情况。
南齐书临贺王子岳传:“延兴、建武中,凡三诛诸王。
每一行事,高宗辄先烧香火,鸣咽涕泣,众以此辄知其夜当相杀戮也。
”而人民见佛家思想使执政者较为宽仁,认为佛教即使未验于来生,但已见效于当时,乃纷纷信佛以求庇护。
3.君主弘法,上行下效三国时吴国孙权因康僧会之灵异,在建业设建初寺,是为佛教传入江南之始。
东晋元帝时曾诏佛僧入内殿讲经,后世君主多仿效之。
南北朝时,君主多信佛,如宋文帝用慧琳,武帝用法显参与朝政,时人称之为“黑衣宰相”,以其时之僧穿黑衣也。
又如梁武帝皈依佛法,迎达摩于广州,大弘佛法,且三次舍身同泰寺,陈文帝亦因常幸佛寺而不理朝政。
南朝的齐高帝、梁武帝、陈武帝,北朝的魏孝文帝、齐文帝、宣帝、周文帝、均曾舍其宫苑,以造佛寺。
甚者,北朝的胡太后恣行淫秽,鸩杀孝明帝,而为了赎罪,大力建设佛寺,不惜减少百官俸禄十分之一。
北方之后赵石勒信佛图澄,以之为国师,后秦姚苌奉鸠摩罗什,北魏诸帝(道武、明元、文成)均崇佛,以僧人为国师,大力建寺造塔。
文成帝更凿山西云冈石窟,孝文帝开洛阳龙门石窟,与敦煌石窟同列世界三大佛教艺术,可见北朝佛教之盛。
刘宋皇室文学活动研究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刘宋皇室文学活动的具体内容 和形式是什么?这些活动与当 时社会文化的关系如何?
刘宋皇室文学活动与其他历史 时期文学活动的比较研究有哪 些独特性和价值?如何深入分 析这些比较?
刘宋皇室文学活动与当时社会 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 系研究有哪些新的发现和突破 ?如何全面揭示这些联系?
刘宋皇室强调儒家思想,通过 文学活动宣扬儒家价值观,进 一步巩固了儒家在当时社会中
的正统地位。
提升民众文化素养
刘宋皇室文学活动的推广和弘 扬,有助于提高当时民众的文 化素养,对普及文化知识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对后世的影响
文化传承
刘宋皇室文学活动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瑰宝,为研 究当时社会的文化、历史、人文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 料。
刘宋皇室文学活动对现代文化 和教育的启示有哪些?如何将 这些启示应用于当代文化和教 育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拓展刘宋皇室文学活动与其他历史时期文学 活动的比较研究,深入分析刘宋皇室文学活
动的独特性和价值。
探讨刘宋皇室文学活动对现代文化和教育的 启示,为当代文化和教育发展提供参考和借
鉴。
深入研究刘宋皇室文学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 式,进一步探讨这些活动与当时社会文化的 关系。
加强刘宋皇室文学活动与当时社会政治、经 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研究,全面揭示刘宋 皇室文学活动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地域文化
刘宋皇室来自南方,其文 学活动的主题也反映了南 方地域文化的特点,如对 山水自然的赞美和表现。
历史事件
刘宋皇室的历史事件为文 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如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 描绘和评价。
内容特点
宫廷生活
中国魏晋南北朝宗教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主要有道教和佛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的宗教,形成于东汉中后期。
汉末北方的太平道组织的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张鲁在汉中、巴蜀传播的天师道仍在传播。
天师道俗称五斗米道,有一套较严密的组织系统,张鲁在汉中就以五斗米道组织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
建安中,曹操夺取汉中,将张鲁及其部分教民北迁,天师道因而在北方传播。
但张鲁到北方后不久即去世,天师道因而组织涣散。
在巴蜀的天师道也因无领导组织同样涣散。
成汉李氏据蜀后,因其信奉天师道,巴蜀地区的天师道当有较大的发展。
魏晋间北方战乱频繁,灾荒不断,人民群众便流入江南或巴蜀,而巴蜀民众也因此又流入江南。
于是北方的太平道和巴蜀的五斗米道也传到江南。
江南就出现了太平道的支派于君道、帛家道与五斗米道的支派李家道、清水道及杜子恭道团。
这些道派都广泛在民间传播,后来还多次出现李弘起义与孙恩、卢循起义。
传入江南的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在民间传播的同时,也不断向上层发展。
东晋时期信奉天师道的土族就明显增多,如琅邪王氏、高平郗氏、吴郡杜氏、义兴周氏等等,都有信奉天师道的。
东晋初,葛洪对以前的神仙思想作了总结,确立了神仙道教理论体系,并发展了金丹派的炼丹术。
葛洪认为,人可以通过修道而长生不死,成为神仙,而修道最主要的方法是宝精行气和服食还丹金液。
故葛洪特重炼丹,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古化学资料。
葛洪的著作很多,现存而又最重要的是《抱朴子》。
东晋中叶以后,江南天师道盛行,出现了若干造作的道书,《上清经》和《灵宝经》就是其中的两类。
《上清经》是杨羲、许谧所造,以后便发展为上清派。
《灵宝经》是葛巢甫所造,以后发展为灵宝派。
南朝初期,陆修静融合天师道与神仙道教,将早期民间道教改革发展为新的官方道教;并完善了道教的斋醮仪范,分类整理了道教典籍,为道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南朝中期的陶弘景,在隐居茅山的45年中,广招徒众,弘传上清经法,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核心基地,后世因称之为茅山宗。
陶弘景除弘传上清经法外,还建立了道教的神仙体系,发展了养生修炼理论。
南北朝时期的宗教状况分析

南北朝时期的宗教状况分析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个时期,它的历史发展涵盖了南朝和北朝两个时期,由于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对宗教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就南北朝时期的宗教状况进行分析,从儒、道、佛三派宗教的角度,探讨南北朝时期宗教的演变和发展。
一、儒家思想的崛起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播。
其中最为重要的人物是南朝梁代的魏徵和北朝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
魏徵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经学家和士人,他著作等身,主张“尊礼而论”、“南学北渐”,提出了“大同之治”的思想,提倡儒学的复兴和传播。
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大力倡导“学问不分南北”的思想,创办了官学、城学等教育机构,对于儒学的复兴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
儒家思想在南北朝时期的发展,也导致了对佛教的争议和斗争。
此时,儒家思想主张“道德经权衡”,而佛教主张“灵魂大于肉体”,两者在价值观和认知观念上产生了冲突和分歧。
因此,在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与佛教之间一直处于竞争与磨合的状态。
二、道教的发展南北朝时期,道家学说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其中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王弼和陶渊明等。
王弼提出了“理气诚”、“阳明一如”等理论,强调“无为而治”,提倡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
陶渊明则主张“归根”和“悟道”,提倡“禅道合一”的思想,他的《归去来兮辞》对于道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道家学说与佛教的关系也有所不同。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个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风雅,而佛教则主张个体完全去除世俗的束缚,寻求解脱和超脱。
两者的区别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宗教思想的多元和复杂性。
三、佛教的传播与影响南北朝时期,佛教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在南朝,佛教在刘宋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和寺庙建筑。
北魏时期,佛教也在宫廷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不少贵族王公也转化为佛教徒,并建设大量的佛教寺庙。
佛教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与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变革、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政治权力的转移有着密切的联系。
宋朝的佛教传播与宗教交流

宋朝的佛教传播与宗教交流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佛教传播与宗教交流的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与当地的宗教进行了交流和融合。
本文将深入探讨宋朝佛教传播与宗教交流的背景、影响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
一、宋朝佛教的背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可以追溯到晋朝和南北朝时期,但是真正得到大规模传播和发展是在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形成了自己的教派和宗教体系。
然而,随着唐朝的衰落和五代十国的动荡,佛教在中国的地位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直到宋朝的出现,佛教才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宋朝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政权,国力强盛,文化繁荣。
这种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宋朝皇室对佛教比较开明,一些皇帝甚至亲自参与佛教事务。
此外,宋朝士人对佛教的兴趣也较高,许多文人墨客都对佛教有较深的研究和理解。
二、宋朝佛教的传播佛教在宋朝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传教士、经书和寺庙建设。
首先,大量的传教士自印度、南传诸国和中国其他地区来到了中原地区,传播佛法。
他们在中国建立了许多寺庙和道场,通过开展各种仪式和讲经活动来传播佛法。
其次,大量的佛经和佛教典籍被翻译成中文并广泛传播。
这些佛经和典籍不仅开拓了中国佛教思想,也为士人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最后,寺庙的建设也是佛教传播的重要方式。
在宋朝,许多寺庙被修复和重建,成为佛教追随者学习佛法、修行的场所,也成为文人墨客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
三、宋朝佛教与其他宗教的交流在宋朝,佛教与其他宗教之间发生了广泛的交流与融合。
首先,佛教和道教之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学术辩论和哲学交流。
佛教和道教在一些共同的思想和价值观上有相似之处,因此一些学者试图将它们进行融合,形成新的教派和学说。
其次,佛教与儒家之间也进行了一些交流。
佛教和儒家在一些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上有相似之处,因此一些学者和思想家试图将佛教与儒家进行对话和融合。
这种融合不仅在学术领域有所体现,也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刘宋文学研究

富有想象力。
刘宋诗歌的影响与价值
社会价值
刘宋诗歌作为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历史和 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艺术价值
刘宋诗歌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其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育价值
刘宋诗歌在教育上也有很大的价值,通过对刘宋诗歌的学习和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 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统一与分裂
刘宋王朝统一了南方,但在与北方政权的对峙中 ,内部也出现了分裂和动荡。
外交与交流
刘宋王朝积极开展外交,与北方政权及海外国家 都有广泛的交流。
刘宋王朝的文化背景
儒家思想
刘宋王朝推崇儒家思想,提倡忠孝礼仪,注重人伦关系。
佛教文化
佛教在刘宋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对文学、艺术等方面 产生了深远影响。
03
刘宋赋研究
刘宋赋的主要内容
描绘自然山水
刘宋赋中常描绘山水、园林等自然景观,表达对自然美的感受和 敬畏之情。
抒发情感
刘宋赋中常表达作者对人生、命运、爱情等主题的感慨和思考, 展现出深沉的思想和情感。
叙事描写
刘宋赋中常通过叙事手法,描绘历史事件或现实生活,刻画人物 形象,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对现代文学理论的意义
文学审美观念的启示
刘宋文学强调审美体验和艺术鉴赏,这种 审美观念对现代文学理论具有启示作用。 现代文学理论可以借鉴刘宋文学的审美观 念,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强调作 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VS
对文学流派和风格的探索
刘宋文学出现了多种文学流派和风格,如 山水诗、宫体诗等,这些流派和风格的探 索对现代文学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刘宋文学流派和风格的研究,现代 文学理论可以深入探讨不同流派和风格的 形成与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现代文学 理论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 元 40年 6月 , 2 东晋 王朝 的 实 权 人 物 刘 裕 废 掉 了 东 晋
王朝的傀儡 皇 帝 司 马德 文 , 自立为 帝 , 立宋 朝 (2_ 49 建 4o_ 7 年)史称 “ , 刘宋 ”从 而开始 了中国历史上所 谓的南北 朝时期 , 中建 立在南方 地区的四个王朝( 、 、 、 中的第 一个王 宋 齐 梁 陈)
刘义隆的统 治时期 ; 对扶 南 国来说 , 集 中在 国王持 黎阁 跋 则
摩执政时期。
收 稿 日期 :050-0 20-82
作者简介 : 程爱勤 (9 1) 湖北武 汉人 , 16一 , 河南 师范大学 社会发 展学 院教 授 、 史学博士 , 历 硕士生导 师 , 究方 向: 研 东南 亚
帝刘 裕 、 帝 刘 义 符 、 帝 刘 义 隆 、 武 帝 刘 骏 、 废 帝 刘 子 少 文 孝 前
其 中有 明确时间记载的三 次正式外交访 问, 集中在宋文帝刘 义隆在位期 间 , 具体 时间为公元 44 4 8年 , 3- 3 前后 仅 5年时
间 , 均 实 际 间 隔时 间只 有 13 年 。 平 .3
简单表格( 见表 1) 以助我们对有关问题展开讨论 。 ., 在这四次的遣使 活动 中, 有关那三次有 明确时间记载 的 正式外交访问的史料 , 我们在《 与 两晋 时期扶 南与 中国交往
暂, 故而关于这 个时 期 中国与扶南 国的关 系状况 , 尤其是 宗
教关 系状况 , 少有人专文研究 。笔者 目前所能见到 的有关 很
家之 说 , 有赖 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家 的指 正 。 还
一
,
记 载内容均 十分 简单 , 而且 大多是并 同 于其 他 国家的来
访记载的。扶南 国使者带来的礼品内容没有指明 , 遣使的 目 的和经过也无明确记 载。刘宋 王朝对来 访者 的赏赐 内容也
没有记载 , 而按惯例 , 刘宋王朝 对来访者 进行某 种物 质或精
神上 的鼓励是没 有疑问的。其二 , 述方式 流于形式 , 记 所用
词语 几近相 同。我们 稍加 比较 , 就可 以发 现 , 史料 的记载方 式 已经形成 一种固定模式 , 叙述方 式严格 到几 乎一字不 差。
其三 , 问时 间十分集中 , 访 相应地间隔期也 十分短暂。其四 ,
集 中于某个帝王执政期 间。对刘宋王朝来说 , 中在宋文帝 集
维普资讯
第 加 卷 第 4期
20 0 6年 7 月
新 乡师 范 高等专 科学校 学报
J UR AL OF XI X A G T A HE OI GE O N N I N E C RS C 工E
、 . O. 1 2 No. 4
儿,Y. 0 6 L 20
论 纠 宋 互 朝 与 扶 南 固 立 往 的 客教 矽 围
程 爱 勤
( 河南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 , 河南 新乡 430 ) 502
摘
要: 宗教交往不仅是古代中国与东南亚 间交往 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 部分 , 而且是促使双方 交往的一
个重要 因素。就整个古代交往过程而言 , 历史阶段越靠前 , 宗教在双方交往中的作 用就越大 。目前学术界 对于
业、 明帝刘或、 后废帝刘昱 、 顺帝刘犟) 和一个未遂皇帝 ( 太子 刘劭 )却总共 只存 续 5 , , 9年 而且可 以毫不夸 张地 说这是 风 雨飘 摇 的 5 。 可 能 正 是 因 为刘 宋 王 朝 的混 乱 、 弱 和 短 9年 孳
下面是 我们根据《 书》 南 齐书》 有关 记 载列出 的 宋 和《 的
料, 对具体情况不甚清楚 , 故而不好妄论。 据我们现在能看 到的 确切史 料 , 在刘 宋 王朝 存续 的 5 9 年间 , 扶南 国一共派遣使 者对刘宋 王朝访 问 四次( 式外交 正 访问三次 , 外贸 活动一 次) 访 问平均 间隔 时间 为 1 .5年。 , 47
朝。刘宋 王朝 和其他南北朝时期的封建王朝一样 , 也是一个 短命 的封建王朝 。它从建立到灭亡前后 经历了八个皇帝 ( 武
、
刘 宋 时 期 与 扶 南 国 交往 的 状 况
在刘宋王朝存续 的 5 9年间 , 国与扶南 国 的关系仍 然 中 表现 为传统上 的以扶南国来访为主的状态 。当然 , 并不是 这 说 , 这一 时期就完 全没有 中国人 到扶南 国去 , 在 而只是表 明 这一时期 刘宋 王朝 没有 向扶 南 国派遣 正式 的外 交代 表 团。 根据有关 的史料来推断 , 时期 中国 民间 因某 种原 因 ( 这 如经 商、 求法 , 至移 民) 甚 到扶 南 国去 , 全是可能 的。一些考 古 完 资料也证 实 了这个 观 点。不过 , 因我 们 尚无 确 切的 文字 资
的文化动因》 一文 中, 曾论述 过的晋武帝 司 马炎时期扶南 国
的 四次访问有很大的相同性 。具体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 面 : 其
一
研究成果 , 大多是在某些长篇大论 中的附带 , 简而又 简, 根本 不足 以使人们认识 到事情 的原委 。我 的这篇 文章就是想 在 这方 面做点补 充。当然 , 能否达到这 一 目的, 是否能够成 一
古代 中国与东南亚交往 的研究成果为数不少 , 但却少见这方面的研究 , 尤其是对于宗教在古代中 国与东南 亚交
往 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就更加少见 , 诸多成果大凡将宗 教归于交往 的结果 , 而非 交往的动 因。本文认为 , 南北朝时期刘宋 王朝 与扶南 国的交往 , 正处在 中国与东南亚交往的第 一个 高潮期 , 佛教 的发展与双方交往 的频 繁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可 以毫不夸张地说 , 佛教在这个时期是导致 双方交往 的发生与发展 的最 主要原 因。 关键词 : 刘宋 ; 扶南 ; 交往 ; 宗教 ; 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