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植物保护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研究

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研究【摘要】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研究对于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增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技术手段在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基因编辑、生物防治等新兴技术的运用。
接着探讨了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研究的发展趋势,指出应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还分析了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研究在粮食安全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当前研究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最后再次强调了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研究的重要性,呼吁加强研究力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整体来看,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研究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研究,技术手段,发展趋势,粮食安全,现状,挑战,重要性1. 引言1.1 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研究的重要性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研究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变得愈发突出。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有限性,如何保障粮食安全成为了全球性的难题。
而植物保护工作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农业生产的效益,更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研究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病虫害,降低农作物产量的损失。
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障碍之一,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将会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通过研究植物保护工作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病虫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研究也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往往会使用大量的化学农药和化肥,对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
而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研究的发展则可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研究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更体现在对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
只有不断加强研究和推动技术创新,才能更好地应对现代农业面临的种种挑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技术手段在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研究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研究中的技术手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计算机在植保工作中的应用及展望

品种的生育 期、 品种特性 、 气候条 件 , 虫草 害发生型相 , 病 不 同药剂 对不 同病虫 的防治效果 , 各种病虫草 害的防治指标等 方 面的资料进行综合 分析 , 再将这些 因素按其在作物各生育
阶段中的作用 , 以作物生 育期为时 间轴进行 分组 , 根据每个
维普资讯
上海农 业科技
20— 08 4
计 算机在 植保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作 中的应 用及展 望
张晓 红 ( 苏省 苏 州市相 城 区农发 局 2 5 3 ) 江 1 1 1
彭 青 ( 苏省 苏 州市 吴 中区植保 站 江 25 2 ) 1 1 8
当今社会 已进入信息 时代 , 为信息处理主要手段 之一 作 的应用相对较 晚 , 但发展迅速 ,已成为众多农 业工作者不 可 缺少 的得力助手和工具 。植物保护作 为农业 中一大分支 , 是
促进 了植保工 作的信息化 、 科学 化和综合化 发展。 1 计 算 机 在 病 虫 草 害 分 类 中 的 应 用 正确识别各种病虫草害是开展植保工作的重要基础 。作 为一名植保技术 人员 , 只有 正确识别各 种病虫草害 , 才能对 症下药 , 提高植保工作的效果 。随农业产业结 构的战略性调
一
据, 不但 节省 了空 间 , 有利于 长久保存 ,而且大大缩短 了数 2 3 建立 中长期预测模型 . 利 用计算机进行植物病虫草害
的计算机应用 已涉及到社会各个领 域。虽然计算机在农业上 据查 询时间 , 还可进行 科学 系统地分析 , 实现 了一举多得 。 预 测预报 , 可变传 统经验预 报为数理预 报, 短期预报为 中 变
长期测报 , 从而增强 了测报 的科学性 , 拓展了测报的时效期 。 目前可应用于生产 的有浙 江的水稻稻瘟病 中长期预测预报 、
现代科技在农作物保护中的应用现状

现代科技在农作物保护中的应用现状摘要: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数据库等方面的发展,同时将先进的数据库、多媒体、远程监控技术应用于农作物保护过程中,可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有效地防止病虫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科技技术;农作物保护;产量;虫害中图分类号:s5121048文献标识码:a1信息技术在农作物保护中早期应用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很多学者已就农作物的害虫治理问题开始进行系统理论的分析[1],学者odum首次创立了系统生态学,紧接着,学者watt、moms首次将系统分析方法用于昆虫种群问题的研究。
1972~1973年,综合治理农作物害虫的计划开始部署,系统科学与模型建立方法得到成功引进,在农作物害虫预测、控制等方面取得了进展,并由此获取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就农作物保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小麦,高粱,玉米等农作物害虫治理与综合防范方面引进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信息技术在农作物保护中的现代应用21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在20世纪90年代,一部完整的关于农业的数据库在美国的农业图书馆完成[2,3],农业文献约300万篇,拥有130多个国家的农业资料,具体有农业各领域的杂志、书籍、专利、著作、技术报告等。
在1996年,国际植物检疫数据库关于农作物病毒分类数据库等数据管理软件完成,对农作物病毒查询提供了有力的资源基础。
1998年,国内学术期刊杂志共收录农业方面的文献16 603篇,农作物保护方面的文献3 393篇,分类300余种。
这些有力的数据库工具为农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可供农业人员提供害虫辅助鉴定和制定消灭虫害决策的功能。
22计算机技术在农作物保护中的应用学者scott在农作物病理学领域首次采用计算机技术,其有效地利用作物害虫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有利工具,揭示有关农作物病理学和农作物保护的策略。
并应用农作物病流行学模拟以及预测模型、加上农作物病理诊断系统、农作物病理管理专家系统和农作物风险分析等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4,5]。
“植保信息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植物保护品牌专业”(云高教〔2015〕78 号) [作者简介]昝庆安(1978—),男,河北邯郸人,农学博士,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昆虫生态与害虫防治研究;陈国华
(1964—),女,云南昆明人,农学博士,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农业害虫综合防治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44-0077-02 [收稿日期]2020-05-08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即传播社会主义 主流意识形态。实现方式主要有思政课程和课程思 政两种。思政课程是指学校专门开设的为实现思想 政治教育目标的一系列显性课程,课程内容主要以马 克思主义为指导性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鲜明 的政治属性。思政课程属于显性思政教育,其具有 易于组织实施,教学效果稳定等优点,是思政教育的 主要实施形式;但其也具有教条化、单一化和表面化 等无法回避的缺点。新时代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 养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共中央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中 指出: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 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 21 世 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 目标能够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 不动摇,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 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坚持传统思政课 程教育的基础上,可通过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对其进行 补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2-08-08T06:23:42.061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8期作者:缪佐竹孔令盖[导读]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作为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专业人士也在不断探索信息化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运用,来不断充实植物保护的科学依据,加速技术迭代,提高植物保护能效。
由此,分析现代化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运用是十分有意义的。
宣威市普立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655406摘要:农业信息化程度作为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受到各方关注。
在植物保护领域之中,科研技术人员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对植物生命周期各项数据进行分析,能够从根本上提升生产效率,同时,通过信息技术高效科普植物保护相关知识,能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
因此,本文着重分析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植物保护;应用引言: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作为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专业人士也在不断探索信息化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运用,来不断充实植物保护的科学依据,加速技术迭代,提高植物保护能效。
由此,分析现代化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运用是十分有意义的。
1.现代信息技术对植物保护的意义现代信息技术能把碎片化的、离散化的信息,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具有价值的可共享信息。
尤其在网络发达的当下,信息的内容丰富,传播效率高,流动性强,极大的提升了社会总体生产效率。
在植物保护领域之中,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信息集成处理能力,对植物生命周期各项指征进行分析,得到普适性的规律和方法,如最适宜植物生长的环境、病虫害的识别防治。
并将这些信息和经过验证的规律和知识,通过互联网高效传递给需要的人,减少庞杂的信息处理和筛选时间,助力打造智慧农业,加速农业现代化。
2 现代技术在植物助力植物保护的可选方向2.1 构建植物保护信息系统在植物保护领域,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处于领先地位,而我国该专业相对落后,因此,可以借鉴它们在此专业的经验,建立实用性强、操作方便的系统化数据库。
浅谈信息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

新疆林业2008·6行业杂谈林业信息化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发达国家上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信息化开始进入各个领域,并逐步实现了系统化、深入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
到上世纪90年代,林业信息化有了全面的扩展,形成了以3S 技术为支撑,采用RS 监测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双重分层抽样遥感检测体系。
我国林业部门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使用DBMS 进行生产管理,采用的是局部(部门)引进、局部消化的方式。
进入21世纪,“数字林业”建设进展顺利,林业信息系统已覆盖全国,基于“3S ”技术的森林资源、造林绿化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现代化林业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建立。
1信息技术对林业的影响1.1林业经营由粗放转入精准围绕“精准林业”,各级林业部门在二类调查中利用遥感、航片、卫片、无人机、地面近景摄影、三维激光扫描、电子角规、GPS 定位等技术进行数据的精确获取,通过GIS 进行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管理,完成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和林业专题图的制作;在森林火灾的预测预防上通过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实现火点位置查询和林火蔓延模拟,并计算最佳扑火路线和扑火时间,科学合理的制定扑救方案;在造林地块和造林方式上利用GIS 将坡度图、坡向图、土壤图、高程分带图和森林区划图进行叠加作为立地分析的复合因子图,进行适地适树的分析,使林业由粗放经营转入精准经营。
1.2规划森林资源管理在发达省份的林业部门已经将GIS 技术、ES 技术、DSS 技术、空间数据挖掘技术结合,依据森林资源管理的基础信息,建立了造林专家知识库、决策支持模型库,在数字化图上实现造林决策、获取造林规划图,并对林分和单木的区域生长量进行预测和模拟,实现森林资源管理的优化和规划。
1.3林业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2003年建成的全国林业视频系统是林业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的骨干工程。
全国林业视频系统主要包括全国林业视频会议系统和搭载在该系统网络平台上的全国林业电子公文传输系统两部分。
植物保护一级学科

植物保护一级学科摘要:一、植物保护一级学科的概念与意义1.植物保护一级学科的定义2.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二、植物保护学科的研究领域与任务1.植物保护学科的研究领域2.植物保护学科的研究任务三、植物保护一级学科的学科体系与发展趋势1.学科体系2.发展现状与趋势四、植物保护学科的应用价值1.对农业生产的贡献2.社会经济意义正文:植物保护一级学科是我国农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学科,它主要研究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植物抗病虫性、植物保护技术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等方面的问题。
植物保护学科的研究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农业产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植物保护学科的研究领域涵盖了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农药学、植物检疫、生物防治、杂草防治等多个方面。
其中,植物病理学研究植物病害的病原、发生、发展、防治等规律;昆虫学研究昆虫的分类、生物学、生态学、防治等;农药学研究农药的合成、性质、作用、应用等;植物检疫研究植物及其产品的检验、检疫、处理等;生物防治研究利用生物防治剂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方法;杂草防治研究杂草的生物学、生态学、防治等。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植物保护学科得到了迅速发展。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技术的应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的应用为植物保护提供了新的手段,例如抗病虫基因的转移、生物制剂的研发等。
2.绿色防治技术的发展:绿色防治技术强调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逐步成为植物保护学科发展的主流方向。
3.信息技术与植物保护学科的结合: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植物保护提供了更加高效、精确的手段。
4.国际化合作与交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植物保护学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为我国植物保护学科发展提供了国际视野和借鉴经验。
植物保护学科在农业生产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首先,通过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
其次,通过研究植物保护技术,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提高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
植物保护与病虫害防治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

五、专业科目植物保护与病虫害防治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参考用书:(一)法律法规:《植物检疫条例》、《江西省植物检疫办法》、《农药管理条例》、《农药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江西省植物保护条例》(二)参考用书:《江西植保志》(江西植保志编纂委员会,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出版);《江西棉花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舒畅、余昌喜主编,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出版);《江西果树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舒畅、李仁烈主编,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出版)。
第一部分植物保护法律法规及规章【基本要求】1、掌握《植物检疫条例》和《江西省植物检疫办法》对应施检疫的植物和植物产品的检疫规定以及国外引种的检疫要求。
2、掌握植物检疫执法程序和农药管理执法程序。
3、掌握《江西省植物保护条例》对植物保护机构、植物保护人员和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站点的设置和管理、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和疫情控制、推广植物保护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具体规定。
4、熟悉《植物检疫条例》、《江西省植物检疫办法》、《农药管理条例》、《农药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江西省植物保护条例》对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具体解释。
5、了解《植物检疫条例》和《江西省植物检疫办法》对植物检疫机构和人员的责任、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确定、疫区和保护区的划定与撤销、疫情的报告与发布等规定。
6、了解《农药管理条例》和《农药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对农药登记、农药生产、农药经营、农药使用的规定。
7、了解《江西省植物保护条例》对监测与预报、预防与治理、重大生物灾害与疫情控制以及植物保护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和推广的有关规定。
【考试内容】1、《植物检疫条例》和《江西省植物检疫办法》法规对应施检疫的植物和植物产品的检疫规定以及国外引种的检疫要求;植物检疫执法程序;法规对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具体解释;法规对植物检疫机构和人员的责任、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确定、疫区和保护区的划定与撤销、疫情的报告与发布等的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ÝÜ*(ïms,Âçö²t¤B ,£¢‰,éy ¡ý(ø÷âÓÙÁúù;éÁ,§k §ª510225)ìë <Íø¨¸§n2›š™˜§nì©Ùm ,d üøhM›š™˜T ’‘‡Ýn§nòìÈP Ÿ,öçæøž0¬ìÉc 。
êéè ›š™˜;’‘‡Ý;§nçæåäã G642.0 âáàßÞ A âÝÜã 0517-6611(2010)09-04905-02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eaching of Plant ProtectionLUO Mei et al (Department of Plant Protection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25)Abstrac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were compared ,the situatio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ing in plant protection were expounded ,effects of it were analyzed.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lant protection ;TeachingÛÚÙØ ’‘‡Ý@ðÈP 1s •œ›Îçìlk2û-。
×ÖÕÔ ¤B (1984-),¤,š<™¼s ,ba ,¥§,65’‘˜4nlk 。
ýµ[Q Z 。
ÓÒÑÐ 2009⁃12⁃21䈧ܟb ž•,ô,×^w ò¥¤ö‹Š¥¤Üž•sØÖÆúóܧK¨—,e˜—Æú"³ž‚š´öÜÿÂ,ÙØÖ䈧”¬ÁÂÒÜ&%¼,Æ®ÜÑs ž‚š!ÿ。
4ð,Ý`K 䈧>—›Æúó,TX-¶™˜Üu šÌ“。
;×éíÔÓ×]a `_”•žóÒ-¬ÜúC ,·1˜™ˆ`_Ü]Üúó,U w ˜üÞ¹¸ú‚Ü•ž {åÞs a ÒÑÐÜåÞ。
‹ŠÜ>—œ‡û‡ú‚úóÜÿ«,-Ët œ‡ÂêX ,Â…X•,Â:J X y },å^¬«¬5Ü]t Á,¬«Æúܯ‘ö©‘,¬«öÛ´¬<úóÜÿƒöØ3。
”ï‘£š‹Š¥¤s-Ët ¥¤Ö;×éíúÆú!²óܨ—,‡ƒX ‹úCÜȶsÆ8ú‚Ü{VJ ÓÆž¡ 。
1›£,ÂO#"ÝÜ,Âö®ýº1.1 Yu ËÇ6 hV ܈ð¯Ü83%A{ˆ#,‚ˆ#óU )܈Üð¯‰+$]g Eخϧá•õ[1]。
Ö˜—Æúó,‡Æ®ÜÏþXz ,ú‚Œ•ˆ#ÚÜU ,,úó§ák«。
Ö;×JH Ü],úóó,˜—ÜÆú‡Ïþ ,ôêpXz (»1),ú‚’Ó%ÝÜJH 。
¤U ,䈧y }éì(»1),œ‡»•、‚ 、´J g•úÝÜ ý¯J ,œI Òi 、R 、2、Åp-Ët ¥¤,‚ö^w òÁöóÒ´T X R 5、XËtÜ𯘘"³。
䈧Æú·1Èoj Ü]Ü܈,U w Èoj Ü]Üé{。
Ý-Ët ¥¤,œ‡K µI Üž. ý€Áy }Ü•úÞú‚,[WÛú‚ÜŠé•],"åÆ8ú‚úóÜi à。
Ö1›£,ÂO#"ÝÜ,Âö®ýºÁ·Table 1 The comparison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etween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ðMethodË“Advantages Œ“Disadvantages ˜—Æú"ð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éì;¢ú8Ü=<˜j -y }éï;ð¯‰H ;-§;Æú·°-䈧Æú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y }éì;ð¯‰Ú;8§;Æú°-( éï;¢ú8Ü=<˜j 8;¢Æ®ÜJ Ó˜j 81.2 #"›Ë³©Ç6 -Ët ¥¤·1œ‡ªøÚ‰i a ,"œ‡G€‹Š¾½Üˆ•-ð¯,‡y Úg û‡ú‚ÜÜ]•。
Æ®œ‡o—‹ŠÜˆ•-F ÇÜÜ],Èo jú‚$#ÐôÜž• ý。
䈧œ‡Æ8Æú§7,×-ða Òú¯‰ˆÜ™˜ßÞ。
䈧ÆúœÖ\¯‘ÿ˜¨Ú‰Æúð¯,º›8§ÜÆú4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