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词义
语言学纲要思考题

第五章词义1.词和词汇的区别何在词汇包括哪两个部分1)词: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符号,用它可以对现实现象进行分类、定名,因此研究语言符号的意义一般都以词作为基本单位。
2)词汇: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短语的总汇就是该语言的词汇。
3)词汇主要包括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两个部分。
2.什么是基本词基本词包括哪些类型1)基本词汇同一般词汇相对而言,就是一种词汇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部分,相当稳固,很少发生变化,可以说是一种语言在长期(数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使用过程中的积淀。
2)基本词包括以下类型:表示自然现象和常见事物的词;表示生产和生活资料的词;表示亲属关系的词;表示人体器官的词;表示方位和时令的词;表示数目的词;表示常见动作行为的词;表示常见性状的词;3.基本词有哪些特点怎样认识这些特点的相互关系1)基本词的特点为:全民性、稳定性和能产性(即构词能力强)。
全民性:指基本词汇在使用上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体现在不分阶级、阶层、行业、地域、年龄、性别,各行各业的人都懂得其含义,都要使用,而且经常使用。
稳定性:是指基本词汇很少发生变化,长期地为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服务。
稳固性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对词汇提出的基本要求。
有构词能力:是指基本词汇是构成新词的基础。
2)基本词汇的三个特点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
由于基本词汇具有全民常用性特点,在使用上涉及到方方面面,具有普遍性,涉及到不同阶层、不同的地域的人们运用语言,所以客观上就要求基本词汇保持相对稳定性,不能经常变动,以利于运用;当新的事物现象出现,需要新词记录时,人们又首选现成的基本词汇作为构词材料,选择那些使用面广的词,具有运用上的普遍性的词作为构词要素,使得基本词汇又具有了很强的构词能力;基本词作为很多词语的构词要素,涉及面很广,这又反过来强化了基本词汇的全民常用性特点和稳固性特点。
4.什么是一般词汇一般词汇包括哪些类型1)一般词汇:词汇里基本词汇以外的词语构成一般词汇。
语言学纲要自测题

语言学纲要自测题1第五章词义一、名词解释1、词汇2、同义词3、反义词4、多义词二、填空题1、语言的词汇有一个核心,这就是____。
2、语言词汇中除了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构成语言的,它的主要特点是____:不是全民常用的,或者虽然在短时期内为全民所常用,但不稳固,一般没有构词能力或者构词能力比较弱。
3、掌握一种语言的词,核心的问题是要把词的____和词的____联系起来。
4、语言的意义可以分为两类,由词的语法关系产生的意义叫____,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叫作____,简称____。
5、以现实现象作基础,不涉及人们主观态度的词义是词的____。
它是词义的核心部分。
6、对于同样的现实现象,人们的主观态度可以不同,因而在形成理性意义的时候可以带进人们的主观态度,这就给词义加上了一层____。
7、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一种抽象的、概括的反映,而____、____和____则是这种概括性的三个重要表现形式。
8、一个词的意义只概括反映某一类现实现象,这类词是____,一个词概括反映相互有联系的几类现实现象,这类词是____。
9、词的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叫作____,它是产生这个词的其他意义的基础。
10、由本义衍生出来的意义叫作____。
11、离开上下文,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某个词的意义,是这个词的____。
12、词义完全相同的词,又叫____。
13、语言中的等义词大多是借用____或____的结果。
14、____的各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必须是相同的,或者基本上相同的。
15、词义包含理性意义和____两方面。
同义词的"同",是指理性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
16、反义词的意义所反映的都是同类现象中的两个____的方面。
17、词义所概括的现实现象有各种不同的关系,同义是____关系,反义是____关系。
18、反义词必须以共同的____为前提,反义词在修辞上有____作用,可利用来揭露矛盾,突出对立面。
词汇与词义

语义的内容和性质
一、语义的定义
日常生活中,意义的含义很多 的含义很多。 1、意义:日常生活中,意义的含义很多。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意义是各种各样的符号所标记的内容。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意义是各种各样的符号所标记的内容。 从语言学角度看,具体语言的特定符号标记的内容。 2、语义:从语言学角度看,具体语言的特定符号标记的内容。 语言符号包括静态的备用单位和动态的组合单位两大部分,其所 语言符号包括静态的备用单位和动态的组合单位两大部分, 静态的备用单位 两大部分 表达的内容都属于语义→ 表达的内容都属于语义→语义的复杂性 词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内容。 3、词义:词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内容。 词义就是一个词所代表的意义, 词义就是一个词所代表的意义,它是以一定的语音形式固定 下来的人们对某一客观事物、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和 下来的人们对某一客观事物、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和对现 人们对某一客观事物 实现象的主观评价。 实现象的主观评价。
E、外来词:受外语影响产生的词 外来词: 音译词:咖啡、沙发、坦克、模特、扑克(形体汉化) 音译词:咖啡、沙发、坦克、模特、扑克(形体汉化) 音译兼意译:芭蕾舞、啤酒、沙丁鱼、吉普车(意义汉化) 音译兼意译:芭蕾舞、啤酒、沙丁鱼、吉普车(意义汉化) 半音译半意译:马克思主义、冰淇淋、浪漫主义(形体汉化) 半音译半意译:马克思主义、冰淇淋、浪漫主义(形体汉化) 意译:超市、摇滚乐、智商、热狗、话筒(汉化) 意译:超市、摇滚乐、智商、热狗、话筒(汉化) 借形:(日语)干部、艺术、场合、观念→ 借形:(日语)干部、艺术、场合、观念→严格来说不是借词 :(日语 照搬→省略形式:WTO、ID、OK、IP、WC、MP3、 照搬→省略形式:WTO、ID、OK、IP、WC、MP3、CT 本民族借词:西域借词→葡萄、苜蓿、石榴;蒙古→ 本民族借词:西域借词→葡萄、苜蓿、石榴;蒙古→站(jam); jam); 印度→ 印度→僧。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第五章语义和语用一、词汇和词义(一)基本词和一般词基本词:一种词汇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部分。
特点:1. 全民常用;2. 稳固性;3. 构词能力强。
(有些基本词没有构词能力,如: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的、地、得、吗、啊等。
表示指称的代词,如:你、我、他。
基本词汇三个特点之间的关系: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一般词:词汇系统中除了基本词汇以外的所有词汇。
(二)词的词汇意义(词义)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
词义是语言得以存在的基础。
词义的特征:一方面是以现实为基础,对现实现象作概括的反映;另一方面,词义往往带有人的主观态度、主观评价色彩。
词义包括理性意义和附加色彩。
理性意义:词义的核心部分,是所有词都具有的,是整个词义的基础。
附加色彩:除理性意义之外表示人们的主观态度和评价的意义。
理性意义比较稳固,附加色彩容易变化。
“天堂、地狱、神、鬼”之类的词虽然是主观臆造的,但其形成仍然具有现实基础。
(三)词义的概括性词义对客观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它不是反映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特征,而是反映同一类事物现象的共同特征。
任何词都是在概括。
词义的概括性把纷繁的客观现象化简了,获得了以简驭繁的功效。
词义概括性的特征: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
一般性:词义是从特殊的具体的对象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舍弃了个别的具体事物的特点,反映的是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一般性特点。
模糊性:指人们认识中产生的关于客观事物的边界、状态的不确定性。
词义不是对客观现实的细致反映,而是大致的反映。
产生模糊性的原因:一方面,客观事物是连续不断运动的,难以切割,人们要认识它、把握它,就只能省略一些环节,使之变得相对清晰明确。
另一方面,因为人的个性上的差异,人们的认知水平、心理、态度、爱好及所处的环境都有所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并不都一致,很难有一致的标准。
“我们能分清好坏,但是我们分不清好和坏的界线。
”模糊性主要表现在概念的边沿区域,在中心区域概念的区别还是清楚的。
第五章词义1

• 2、词义派生的途径是引申,可分为隐 喻和换喻两种方式。 P135
• 隐喻:以相似为基础 • 换喻:以相关为基础
• • • • • • •
练习:分析下列词义引申的方式 额:原指额头、脑门。后指一切题额、牌匾。 纲:原指提网的总绳。后指事物的总要。 基:原指墙角。后指基础、根本。 绪:原指丝头。后指事物的开端。 曲:器皿凹曲之形。后指理屈不直。 郊:野外祭天地。周代冬至祭天称郊,夏至祭地 称社。后指都城之外。 • 符:本为古代朝廷用以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凭 证,以竹木或金玉为之,后指符合、符号。 • 青衣:黑色的衣服。后指“婢女”,又引申为 “旦角”。
• 三、言内意外
• • • • • •
产生原因: 一般和特殊 语言和思维 言语行为 例如: 某电影院告示:如果您的年纪不允许您摘掉帽子, 那么你可以在看电影的时候戴帽子。 • 芳草青青,脚下留情。
• 甲:看到您,我就想起非洲的难民。 • 乙:看到您,我就知道非洲为什么会有难民了。
• 男:你爱不爱我? • 女:我非常喜欢你。
• 甲:你喜不喜欢我的新地毯? • 乙:这墙纸不错。 • 顾客:你把手伸进我的汤碗里了。 • 服务员:没事,不烫。
• • •
•
•
• • • • • • • • • • • • • • •
三、特殊的解释学——词典的释义 (一)词典释义和解释学 词典的释义,是对词义的内容作出具体表述。词典的释义是可以成为一种专门的独立的学问的。它是解 释学的一部分。解释学古已有之,于今不衰。最早的解释学就是与语义解释有关的。古希腊的语源学 (etymology)是最早的解释学。但古希腊的语源学的立足点不是语音与语义的关系,而是语音与事物、 词语与客体的关系。因而它们的语义解释研究从一开始就打上了哲学的烙印,如古希腊人十分关注词与 物的关系。 后代的解释学大体可分两个部分,一是从概念入手解释客观事物,基本思路是“概念· 文本——事理逻 辑”,这就是解释哲学;一是从语言入手,解释语义,这就是语文解释学。我国古代有训诂学、晚近有 词义学和语义学,正是语文解释学或语言解释学。 词典释义作为一种语义解释,被释对象是音义统一的语词,用来解释的是意义完全或接近等值的语词。 由于受词典篇幅和限制,两者的线性长度不会相差很大。 我国古代的语词释义,大体可分两个方面:一是古书注释中的释义;一是古代字书中的释义。古代诂训 的方法,不外于直训和义界。这两种方法也被吸收到现代词典的释义中。 参考书目: 《现代词典学教程》,李开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词义的分析和描写》,符淮青著,语文出版社,1996年。 《词位与释义》,陶原珂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二)现代词典释义的常用方法 1、对译式释义 把被释词用线性长度基本相等、意义相等或相近的解释词对应叙述出来,有点像对应翻译,这样的方法 叫做对译式释义法。这种释义方法不揭示概念的内涵,只是一种具体意义的等价物。 (1)把古语词用今语词对译,哀矜:哀怜/案牍:公事文书。 (2)把方言词语用普通话词语对译,饱雨:〈方〉透雨/荡子:〈方〉浅水湖。 (3)把外来词用汉语对译,哀的美敦书:最后通牒。〔哀的美敦,英ultimatum〕/的士:〈方〉出租 小汽车 (4)把书面语用通用语对译,帱(dào):〈书〉覆盖/露布:〈书〉檄文;〈书〉军中捷报 (5)把口语用通用语对译,叨登:〈口〉翻腾/倒嚼(dǎojiào)〈口〉反刍 2、解说性释义 不要求被释词和解释词的线性长度一致,用较多的语句来说明、描写、定义所要训释的词,释义比较精 密和深入。如果语词所表示的概念是单一的概念,比较适合用定义法;如果语词所表示的概念是综合的 概念,比较适合用说明和描写的释义法。名物类词语的释义常用定义法,动作行为类词语或者性状类词 语的释义常用说明和描写的方法。
第五章 词义

第五章词义第一节词汇和词义用,就是它在造句中能够到处作为一个单位出现如“天空”可以作为一个单位自由组成看天空,天空高远等;所谓最小,就是说不能分割和扩展,也就是说中间不能插入别的成分如天空不能说成天的空。
从意义和作用看,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两个部分。
一、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一)基本词汇1、基本词汇的含义:一种语言的词汇的核心部分,具有全民常用、稳固、有构词能力的特点。
基本词是词汇中的核心,是构成语言的基础,是一种语言的词汇中最常用的那部分词。
是语言使用中使频率高、生命力强、为全民共同理解运用的基本词的总称。
根词与其他语素组合构成新词时,即成为词根语素。
2、基本词包括以下类型:ü表示自然现象和常见事物的词;日,月,天,地ü表示生产和生活资料的词;米,灯,菜,布ü表示亲属关系的词;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ü表示人体器官的词;头手脚心ü表示方位和时令的词;年月春夏ü表示数目的词;一,二,三,百ü表示常见动作行为的词;走跑生死ü表示常见性状的词;大小长短3、基本词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普遍性,稳固性,能产性。
(1)普遍性(全民常用性):是从共时角度来说,指词的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不受地域、阶级、行业、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制约,为全民共同理解和使用使用范围非常广泛。
(2)稳固性:历时角度来说,指词使用的时间长、变化慢,有的从古至今一直沿用下来。
例如:上、下、河、草、牛、羊、人等。
稳固性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对词汇提出的基本要求。
古已有之,历史悠久,人们自古至今都在使用,不易发生变化。
(3)能产性:构词能力强,是构成新词的基础。
基本词汇大多由一个词根构成,所表示的词义在语言的语义系统中一般都是重要的核心的。
因此这些词很容易成为构成新词的基干4、基本词汇的三个特点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
由于基本词汇具有全民常用性特点,在使用上涉及到方方面面,具有普遍性,涉及到不同阶层、不同的地域的人们运用语言,所以客观上就要求基本词汇保持相对稳定性,不能经常变动,以利于运用;当新的事物现象出现,需要新词记录时,人们又首选现成的基本词汇作为构词材料,选择那些使用面广的词,具有运用上的普遍性的词作为构词要素,使得基本词汇又具有了很强的构词能力;基本词作为很多词语的构词要素,涉及面很广,这又反过来强化了基本词汇的全民常用性特点和稳固性特点。
语言学概论第五章 词义 中南大学

2、词义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具有模糊性。就是 说,通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 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词义的指称只有 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颜色词。 人的年龄可以划分为“童年、少年、青年、中 年、老年”等五个阶段,在汉语中可以用这五 个词来表达,但每个词所指的具体年龄段界限 是模糊的。
A.基本词汇的特点: (1)全民常用性。基本词汇中的词都是一个 语言社团里的人们在日常生活和日常交际中经 常地、普遍地使用着的词,其使用范围非常广 泛。这些词所表示的都是一些最常见的现实现 象和基本概念。例如汉语中的“水、饭、菜、 睡、衣服、车、吃、走、看、听、大、热、高、 新”等。
(2)稳固性。基本词汇中的词是大多是自古 就有的,历史悠久,人们世世代代都在使用, 不容易发生变化。例如汉语三千年前的甲骨文 中已经有了“牛、羊、马、鸡、酒、日、月、 雨、雪、风、见、杀、大、小”等词,这些词 自古至今都是常用的。 (3)构词能力强,是构成新词的基础。基本 词汇大多由一个词根构成,所表示的词义在语 言的语义系统中一般都是重要的、核心的,因 此这些词根容易成为构造新词的基干。
(2)形象意义:语义中所包括的人们对客观 事物所作的联想而产生的意义内容。它是由客 观事物产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感觉方面的感性反映。 A、 视觉形象意义:仙人掌、金钱豹、蘑菇云、 灰不溜秋、白花花、丁字路口、爬山虎 B、 听觉形象意义:乒乓球、响当当、霹雳舞 C、 味觉形象意义:香喷喷、臭烘烘、甜丝丝、 酸不溜丢 D、 触觉形象意义:冰凉、火热、硬邦邦 有时候附加两种形象意义:胖墩墩(胖+矮+ 结实)
第五章 词义

不过,基本词汇里面的词也是语言词汇中最难掌握 的部分。打开词典,凡是意义最多,用例最多的, 差不多都是这批词。汉语的“打”、“开”、 “发”、“红”、“一”……,英语的make,1ook, do,take,get都是意义复杂,用法灵活,不容易掌 握的词。对于这类词,看来只能一个意义一种用法 地分次学习,才能把它学透。
一个词在刚开始产生的时候大多是单义的,在使用 中,有关的意义也逐渐用它来表达,它就变成了多 义词。语言所要表达的意义总是在不断增多的,让 一个词兼表几个意义而不必另造新词,符合经济的 原则。语言的这个要求由于词义的模糊性而得到满 足,因为一般词的意义不像科学术语那样界限明确, 它具有一定的弹性而能够向外延伸,这使它能够兼 表有关的事物。
第五章 词义
第一节 词汇和词义 学习目标 认识词汇的构成系统 认识基本词汇的特点 理解词的词汇意义 弄清词义概括性的表现形式 重点掌握) 一、词汇及其构成(重点掌握 词汇及其构成 重点掌握 一种语言里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是该 语言的词汇。(p126)
根据词的重要程度,可以把词汇分为基本词汇和一 般词汇两大类。 基本词汇里的词是语言词汇的核心。 (p126) 1、基本词汇 、 基本词汇是人们从古至今常用的,用来表达日常事 物现象的,并成为构成新词基础的那部分词。 天、地、日、月、雷、电、水、火、山、湖、海、 人、马、牛、羊; 父母、叔怕、丈夫、妻子、儿子、女儿、兄弟、姊 妹;
词义
词的理性意义是词义的核心部分。下面讨论的主要 是词的理性意义。 三、词义的概括性 概括性。词义人是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概括的反 1、概括性 映。词或名称是用来标志一类事物的符号,包括两 个方面,一方面是它有一个所指的范围,一方面是 它所指称的东西有共同特征。 在分类过程中,人们所着眼的是一类事物内部所有 的带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特征,把具体的一个一个 的事物所有的特殊性和个性忽略掉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词义的聚合
一、单义词和多义词 1.单义词:单义词是只有一个意 义的词。科学术语 2.多义词:多义词与单义词相对, 指的是一个词有多个意义,它们 概括反映相互有联系的几类现实 现象。
3.本义与派生义、中心义(基本 义)与非基本义
本义:词的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 叫做本义,它是产生这个词的其他意 义的基础。 派生义:由本义衍生出来的意义叫做 派生意义。 中心义:多义词的几个义项中最常见、 最基本的意义。又叫基本义。 非基本义:多义词中除了基本义之外 的其他意义。
印度→僧。
3)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关系:
A、基本词汇是一般词汇形成的基础,而后者 是前者的源泉。 一般词汇中多数词都是在根词的基础上形成: 电脑 一般词汇不断为基本词输送新的血液:的士 B、二者可以互相转化。一般词汇→基本词汇 基本词汇→一般词汇 C、二者的构造材料相关→语素 电:电灯、电话、电脑、电大、电子、电 玩、闪电
C.基本词汇包含的词有以下重要 类型:
(1)表示自然现象和常见事物的词。 (2)表示生产和生活资料的词。 (3)表示亲属关系的词。 (4)表示人体器官的词。 (5)表示方位和时令的词。 (6)表示数目的词。 (7)表示常见动作行为的词。 (8)表示常见性状的词。
2)一般词汇
A.一般词汇:除了基本词汇以外 的词构成语言的一般词汇。 B.一般词汇的主要特点是: 不是全民常用的;或者虽然在短期 内为全民所常用,但不稳固,容易 发生变化;一般没有构词能力或者 构词能力比较弱。 一般词汇所包含的词,数量大,成 分杂,变化快,社会的发展变化首 先会在一般词汇中得到的反映。
E、外来词:受外语影响产生的词 音译词:咖啡、沙发、坦克、模特、扑克(形体汉化) 音译兼意译:芭蕾舞、啤酒、沙丁鱼、吉普车(意义汉化) 半音译半意译:马克思主义、冰淇淋、浪漫主义(形体汉化) 意译:超市、摇滚乐、智商、热狗、话筒(汉化) 借形:(日语)干部、艺术、场合、观念→严格来说不是借词 照搬→省略形式:WTO、ID、OK、IP、WC、MP3、CT 本民族借词:西域借词→葡萄、苜蓿、石榴;蒙古→站 (jam);
(2)换喻
反映的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关系, 这种相关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 而可以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换 喻有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A.工具-劳动者:例如"笔杆子"指"写作者"。 B.材料-产品:例如英语"pen"(原义是"羽毛") 指"羽毛做的笔"。 C.地名-产品:例如"茅台"指"茅台镇",又可 以指此地出产的"茅台酒"。 D.地点-机构:例如"白宫"指"美国总统府", 又可以指"美国政府"。 E.部分-整体:例如"新手"指"做某事或从事某 一行业的新人"。
C一般词汇的类型:
(1)古词。 (2)新词(或新用法)。 (3)方言俚语词。 (4)外来词。 (5)科技术语。 (6)行业用词。 。
A、古词(古语词):古代流传下来(古代流行)现在口头交际 中一般不再使用(或不常用)的词。 历史词汇:古代用,现在不用。 宰相、皇帝、宫殿 文言词汇:古代常用,现在为了增强文雅色彩重新启用。 怎奈、荣任、若干、令尊 书面词汇:古代常用,现在沿用。固有词,但使用不普遍。 苍穹、鼻祖、造诣、徜徉、白皙、卫冕 B、新词: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新产生不久的词→不稳固 电脑、下海、知识产权、按揭、炒股、软件、硬件、离休 生造词、仿造词不是新词。 体坛、文坛、足坛、乒坛→排坛、操坛
3、词义的概括性还表现为词义对于具 体语言社团的全体成员具有全民性。 从词的形成看,词义是使用同一语言 的全体成员共同确定的→约定俗成性 “寒酸”:穷困潦倒 从词的使用看,词义的运用受社会制 约,全体成员对同一个词的意义都要有 一定的认识,否则就影响交往。 这个酸秀才(讥讽文人的迂腐)
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一种抽象的、 概括的反映,而一般性、模糊性和全民 性则是这种概括的三个重要的表现形式。
3.词汇的构成
根据词汇体系中词的不同地位和作用,一 般将词汇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两种。 1)基本词汇 A.基本词汇:基本词汇是词汇中最主要、 最稳定的部分,是人们自古至今常用的, 用来表达日常事物现象的,并成为构成新 词基础的那一部分词。
B.基本词汇中的词有三个特点:
(1)全民常用性。 基本词汇中的词都是一个语言社团里的人们 在日常生活和日常交际中经常地、普遍地使 用着的词,其使用范围非常广泛。 (2)稳固性。 基本词汇中的词是大多是自古就有的,历史 悠久,人们世世代代都在使用,不容易发生 变化。 (3)构词能力强,是构成新词的基础。 基本词汇大多由一个词根构成,所表示的词 义在语言的语义系统中一般都是重要的、核 心的,因此这些词根容易成为构造新词的基 干。
5.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
词义的派生就是一般所说的引申。引申大 体上可以分成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 (1)隐喻 反映的是不同现实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 常见的相似关系有形状相似和结构相似两 种类型,一般是以较具体的意义为基础来 构建较抽象的意义,在不同的意义领域之 间建立起相似关系。
本:树根→本金 入门 原义:进门(而未登堂入室), 引申义:学习的初步阶段(还不是深造阶段) 原因:“读书学习”可以分为若干阶段,这和进入 家居的行进阶段有相似的地方。 节
C、地域方言词: 来源于特定地域的方言词→共同语吸收:搞;名堂;蹩脚 仅存在于特定地域的方言词→方言词 D、社会方言词:不同阶级、阶层、社会行业或集团的人经常 使用的词。 行业词语:特别是专业术语(数学:加减乘除;物理:摩擦、 正极;工业:定额、指标;语言:音位) 隐语/黑话:某些社会集团为了掩饰活动而使用的一种语言。 土匪:船(飘子)狗(咬子)女孩(花子) 阶级习惯语:服务于特定阶级、阶层的需要。 刁民、奴才、朕、寡人、贱内、拙荆 禁忌语:上厕所(1号、方便、出恭、更衣)死(百年之后)
第二种:词义不完全等于客观存在 天:在地面以上的高空 天,顚也。至高無上,从一大。 地:大地。与“天”相对。地面;陆地。 地,元气初分,輕清陽爲天,重濁陰爲地。萬 物所陳������ 也。 月:地球最大的天然卫星(亦称“月亮”、 “月球”) 月,闕也。大陰之精。 水: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纯的水为无色、无 味的液体。 自然界里,水以固体、液体、 气体三种聚集状态而存在。(现代) “水,准也。”段注:“准,平也,天下莫 平于水。”(古代)
三、反义词:有一个论域(有相同 义素)
6.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区别。
多义词一个词具有多个意义,是 词义聚合的一种方式;同音词是 读音相同的几个词,与词义的聚 合无关。 同音词又分为两种: 同音同形词:大、美 同音异形词:渴、可
二、同义词
1.什么是同义词:同义词指的是意义相同 或相近一组词。 2.同义词又分为两类:等义词和近义词。 (1)等义词指的是意义完全相同的词。 包菜/卷心菜、嫉妒/妒忌、话筒/麦克风 (2)近义词,指的是意义基本相同的词。 它们的理性意义或附加意义不完全相同。 生日——诞辰;鼓动——煽动; 整理——整顿;饥饿;恭敬
第三种:词义不等于客观存在 鬼:某些宗教或迷信的人所说的人死后的 灵魂 神:迷信的人称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所崇 拜的人死后的精灵 天堂:某些宗教指正直者死后的灵魂居住 的美好的地方 地狱:某些宗教的说法,指人死后灵魂在 地下受折磨的地方,跟“天堂”相对
错误认识→词义错误地反映客观事物(主 观想象成分,无法脱离现实,也有客观 基础)
第五章 词 义
【教学目的】 认识词汇的构成和词义的特点; 掌握词义的聚合与组合;词语在 思想表达中的灵活运用。
第一节 词汇和词义
一、词汇及其构成 1.什么是词汇: 词汇就是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 用语的总汇。词汇指的不是单个的词, 而是一种语言的全部词和语。 一般来讲,词汇指的是一种语言或方言 里全部词语的总和。 2.词和词汇的关系: 词汇和词是集体和个体的关系。一种语 言或方言中只有一个词汇,可以有几十 万个词。
形象色彩、联想色彩
语义中所包括的引起人们对客观事物某方面的联想的意义内容。 它是由客观事物产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方面 的感性反映。
附加视觉形象意义:仙人掌、金钱豹、蘑菇云、灰不溜秋、 白花花、丁字路口、爬山虎、凤尾竹 附加听觉形象意义:乒乓球、呱嗒板儿、拨浪鼓、霹雳舞 附加味觉形象意义:甜丝丝、辣乎乎、酸不溜丢 附加嗅觉形象意义:香喷喷、臭烘烘 附加触觉形象意义:冰凉、火热、硬邦邦、麻嗖嗖、软绵绵 附加两种形象意义: 水汪汪(明亮+灵活) 酸溜溜(味觉+嗅觉) 吊儿当(视觉+听觉) 胖墩墩(胖+矮+结实) 酱紫(视觉+味觉)
二、词的词汇意义
1.词的词汇意义: 简称词义,是 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 们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和反映,包 括词的理性意义和附加意义。 词的理性意义指的是不涉及人们 的主观态度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词义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因而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辩证统 一。
词义只能反映客观存在,而不完全 等于它。 第一种:词义等于客观存在 手:人体上肢腕以下持物的部分 树:木本植物的总称。 书:成本的著作
2、词义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具有模糊性。 所谓词义的模糊性是指,通过概括而 形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 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词义的指称只 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 →词义所包含的概念的外延是模糊的 事物范围不确定,界限、标准不明确 (大、小、高、美、丑)花草树木 模糊性是相对的,任何词义都是精确 与模糊的统一→在特定语境中,其范 围和界限是明确的 外延比较确定的词的意义一般比较明 晰(人、地、数词) 交际中模糊性很重要→只要区别事 物,指代大致范围就行了。
本义和派生义是历时的关系,而基本义和非基本义指的是一个多 义词几个义项间的共时共时关系。 1.美丽,美观。《诗· 邶风· 静女》:“彤管有煒,説懌女美。” 2.指滋味甘美可口。《孟子· 尽心下》:“ 公孫丑 問曰:‘膾炙 與羊棗孰美?’” 3.善;好。《易· 坤》:“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4.指美好的人或事物。《论语· 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 之惡。” 5.指好的品德或表现。《後汉书· 马援传》:“採其一美,不求備 於衆。” 6.称美;赞美。《庄子· 齐物论》:“ 毛嬙 、 麗姬 ,人之所美 也。” 7.使事物变美,变好。《诗· 周南· 关雎序》:“美教化,移風俗。” 8.擅长。《後汉书· 郭太传》:“﹝ 郭太 ﹞善談論,美音制。” 9.喜欢;乐意;得意。 《醒世恒言· 马当神风送滕王阁》:“滿座 之人見 王勃 年少,却又面生,心各不美。” 高玉宝 《高玉宝》 第六章:“让你美吧,总有一天,我会狠狠地收拾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