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识别民族法律地位探微——以民族平等为研究视角
民族法学调研报告

民族法学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进步的不断发展,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日益密切,民族法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律学科,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民族法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一次民族法学调研。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我国民族法学的基本情况、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我们先通过网络发布问卷链接,收集了大量数据,并根据数据结果选择了几个典型地区进行实地访谈。
四、调研结果1. 民族法学概述民族法学是指以保护少数民族权益为核心内容,以少数民族特有文化为基础,对涉及到少数民族利益的各类法律问题进行理论探讨与规范制定的一门法律学科。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民族法律体系,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团结进步法》等法律。
2. 民族法学的主要问题(1)理论研究不足。
当前,我国民族法学的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理论空白和不足之处,尤其是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2)实践应用不够。
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与少数民族权益相关的法律,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有些地方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不够重视,导致文化资源流失严重;有些地区对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不够支持,导致语言逐渐消亡。
3. 民族法学未来发展方向(1)加强理论研究。
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2)加强实践应用。
要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加强国际交流。
要积极参与国际民族法学研究活动,借鉴国外经验,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民族法学的发展。
五、调研结论本次民族法学调研表明,我国民族法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未来,我们应该加强理论研究、实践应用和国际交流,推动民族法学的发展,为保护少数民族权益和促进中华民族团结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对民族平等界定的学术思考

对民族平等界定的学术思考作者:郑昆亮邢梦芸来源:《广西民族研究》2012年第02期[摘要]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文章在学者研究基础上,针对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的提法,运用大量文献资料论证这一观点的合理性;针对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多样性表述,从三个方面剖析了这一重大理论,论证了所主张的理论表述方式;针对“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提法,指出其具有模糊性,并从三个层次分析民族平等的内涵,论证“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提法的缺陷。
[关键词]民族平等;界定;学术思考[作者]郑昆亮,新疆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
新疆石河子,832003;邢梦芸,新疆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新疆石河子,832003[中图分类号]C9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12)02-0042-006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0YJAZH136)阶段性研究成果。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之一。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民族平等问题的研究成果颇丰,对民族平等的规定性提出多视角论断,也从多学科对民族平等进行研究。
其中不乏有自己的学术见解,理论表述鲜明且有所突破,在学界产生较大影响。
但也有观点表述易产生异议,缺乏清晰度,或准确性值得商榷。
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中国是一个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民族问题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来抓,将民族工作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工作来抓,并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新情况、新问题适时作出正确的决策和部署,不断促进了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繁荣发展,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为有效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党和国家分类制定了各项民族政策,并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宪法和法律等作为保证。
《2024年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范文

《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篇一一、引言民族识别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俗和习惯。
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对各民族的识别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民族工作提供参考。
二、我国民族识别的重要性和意义我国民族识别是对各民族身份的确认和界定,具有以下重要性和意义:1. 维护国家统一。
通过对各民族的识别,可以明确各民族的归属和地位,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维护国家统一。
2. 促进民族团结。
民族识别有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减少民族矛盾和冲突,促进民族团结。
3. 保护民族文化。
通过对各民族的识别,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独特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
三、我国民族识别的历史与现状我国民族识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民族识别体系。
目前,我国共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识别主要依据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语言等方面的特征。
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融合,民族识别工作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一方面,一些新兴的民族文化形态和民族认同方式给民族识别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也影响了民族识别的准确性。
四、我国民族识别的原则和方法在进行民族识别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尊重历史。
尊重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进行民族识别。
2. 科学客观。
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民族识别,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
3. 公正公平。
对所有民族一视同仁,不偏袒任何一方。
常见的民族识别方法包括:1. 文化特征识别法。
根据各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语言等方面的特征进行识别。
2. 族群认同法。
通过族群内部的认同和归属感进行识别。
3. 历史文献法。
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和资料进行民族识别。
五、我国民族识别的挑战与对策当前,我国民族识别工作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新兴文化形态和民族认同方式的多样性、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的复杂性等。
民族政策体系视野下的民族识别问题研究

民族政策体系视野下的民族识别问题研究作者:刘琳马雪张力来源:《卷宗》2016年第02期摘要:近几年来伴随着对中国民族政策的全面反思,民族识别成为其中一个争议焦点。
介于苏联、中国、南斯拉夫、越南等国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民族成为这些国家在国内的一种制度安排之客观现实,从特定的民族政策体系框架内对民族识别问题进行解读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理解相关问题。
关键词:民族识别;民族政策体系1 民族识别的概念阐释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民族成份的辨认。
是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落实民族政策的一项基本工作。
在旧中国,由于存在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许多少数民族的民族成份不能确定。
新中国建立以后,为改变旧中国民族成份和族称混乱的状况,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自1950年起,由中央及地方民族事务机关组织科研队伍,对全国提出的400多个民族名称进行识别。
加上原来已经公认的民族1983年共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成份。
2 社会主义国家民族政策体系之下的民族识别民族政策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不仅涉及领域广,其政策制定、实施再到效果评估的整个流程都是一个甄别与选择的过程,因此,我们说政策体系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分析框架。
(一)民族识别是社会主义国家民族政策体系的一个衍生现象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民族的理解主要在两个层面。
一是与民族国家相联系的国家民族,有学者将其称为政治民族。
二是指具有某些文化特征的人们共同体,即文化民族。
我们所谓的多民族国家。
就是由若干个后者所共同构成的统一的主权国家。
当年社会主义阵营中的绝大多数国家基本上都没有完成民族国家的建构,是各种各样的“多民族国家”。
当民族成为一个国家的制度安排,当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成为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价值追求的时候,了解本国民族共同体的名称、数量、特点就成为其政策实践最基本的要求,民族识别,不论采用什么方式,就会应运而生、无法回避,使民族识别成为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政策体系的一个衍生现象。
贵州师范学院“未识别民族”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的民族 文化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但是
民族 文化在现 代的学生群体 中不能很好
地得 到发扬和认 。 r ;③在面对相关 的少
一 一
摘 要: 本 文以贵州省特有 民族—— “ 穿青族 ” 为研 究对 象, 通过 对贵州师范学院 “ 穿
青族” 学生现 状 的 了解和调 研 ,以试 点 的形式 分析贵州 省 “ 未识别 民族” 现实存
三 、化被 动为主 动 ,抓 机 遇迎挑战
1 . 把握政策 。产业兴 “ 族”
首先 , 充分利用各方政策。 现今, 政 势 ,大到国家 中央,小到地区单 位 ,民 族政 策的制定还是相对 宽松的 , 随 着《 贵
生源半数以上 ,其 中以 “ 穿青族 ”学 生 府对 少数 民族 的关注热度一直呈上升趋 问题在全校各个专业都 有体现 :①根 据
业 生数 量 高 达 1 7 6 . 0 8万 ,而 贵 州 高校
作 者 简 介
院( 以下简称 “ 我校” ) 作 为新建地方 高等院校 ,其主要生源对象 多来 自贵 州 西南地区 ,其中贵州生源超过每年招 生
为代表的 “ 未识别民族 ”群体身份认证 刘陈姣 ( 1 9 8 8 一 ),女,江苏宜兴人, 硕 士,贵州 师范学院讲 师,研 究方 向: 公 共事业管理。
在着诸多 困难 。随着一代代 “ 未识别民 新 、五服 务”的特征 ,即就业形势基本 不能享受 少数民族政策 。 族”青少年踏入 高校 ,步入社会 ,他们 稳定 , “ 一法一条例”得到较好 的贯彻
这 一类问题 。
穿青族 ”学 生在 贵州省的 的就业 问题逐渐凸 显 ,迫使 我们要关注 落 实 ,高校 毕业生 、农村富余劳动力和 族 ”身份 的 “ 城镇就 业困难 人群的就业压力得到了较 各个高校都确实存在 ,且占全体 学生总 好 的缓解 ,但 “ 一大两难三突出”的特 征仍然 存在。 人数 的比例 不低于 3 。 1 7 %( 民族大学 除 外 ),这 样一个庞 大的学生数字 ,这样
《2024年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范文

《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篇一一、引言民族识别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保障各民族平等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民族识别问题的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以期为我国的民族工作提供参考。
二、我国民族识别问题的背景及现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俗习惯和语言。
为了更好地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我国进行了民族识别工作。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积极推进民族识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民族识别问题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三、我国民族识别面临的问题1. 民族识别标准不统一。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民族识别过程中存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导致一些民族的归属不够明确。
2. 民族识别工作不够细致。
在民族识别的过程中,一些地区的识别工作不够细致,导致一些民族的特色和差异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3. 民族认同感差异。
由于地域、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的认同感存在差异,给民族识别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四、解决我国民族识别问题的对策1. 制定统一的民族识别标准。
为了解决民族识别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应制定全国统一的民族识别标准,明确各民族的界定条件和范围。
2. 加强民族识别的科学研究。
应加强对各民族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研究,为民族识别提供科学依据。
3. 提高民族识别工作的细致性。
在民族识别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细节,充分体现各民族的特色和差异。
4.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通过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各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为民族识别工作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结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识别工作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我国在民族识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一些问题。
通过制定统一的民族识别标准、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工作细致性以及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等措施,可以更好地解决我国民族识别问题,促进各民族的平等发展和共同繁荣。
民族识别与族群认同问题的中外之争

民族识别与族群认同问题的中外之争2014年03月10日 04:06:32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近年来不断发生的涉及民族因素的事件,引发了各方人士对民族关系的热议。
在这种关注下,中国的民族识别也相应地遭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反思甚至是质疑、颠覆。
并且,由于民族问题关系到民生、国家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这种热议已经不局限在学术界内部,而是作为一个公共话题活跃在公众舆论中。
《凤凰周刊》2012年第9期、总第430期,以“大陆民族识别问题检讨”为主题,号称“独家揭秘大陆56个民族炮制全过程,大陆民族政治的肇始期的选择及因果。
”当然该媒体的所谓“独家揭秘”,“炮制”等字眼,如果由业内人士稍作解读,其理解之肤浅与偏颇便不言而喻。
而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刮起的“解构”中国少数民族之风,“分析中国的民族识别,解构中国政府对其境内少数民族的构建”业已成为西方学界中国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与此相关的专著和论文接二连三,先后被拆解的有回、彝、壮、苗、瑶、维吾尔等少数民族。
国内学者对此亦有反驳,如已故四川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李绍明就曾对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教授郝瑞关于彝族认同的研究做出回应。
早在2002年,他就在《民族研究》发表《从中国彝族的认同谈族体理论——与郝瑞教授商榷》一文,指出国外关于民族、族群的一些理论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
随后,郝瑞发表《再谈“民族”与“族群”回应李绍明教授》一文,这就是彝学界知名的“郝李之争”。
然而,针对西方这股解构热潮,国内学者能够像李绍明这样予以反驳的并不多,有些学者甚至响应,著名的莫过于北京大学教授马戎的“去政治化”的观点:他主张以“中华民族56个族群”的称谓代替“56个民族”,从而以“文化化”取代“政治化”。
这种论调曾一度成为主流。
不过,最近几年,国内学者对这种反思民族识别的研究进行再反思。
如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潘蛟认为,这种把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承认政治东方专制主义化的取向, 在中国学界生成的许多诸如对少数民族去政治化、民族共治、唯个体公民权利论之类西方学畅想值得注意。
《贵州省未识别族体的法律地位及其政策研究——以织金、纳雍“穿青人”为研究重点》课题研究初期报告

《贵州省未识别族体的法律地位及其政策研究——以织金、纳雍“穿青人”为研究重点》课题研究初期报告
陈美娇;刘朔
【期刊名称】《魅力中国》
【年(卷),期】2010(0)13X
【摘要】由于种种原因,贵州省尚有部分族体未被识别,相关研究也较为欠缺,社会对未识别族体的关注度相对缺乏。
考察研究贵州省未识别族体的生存状况、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其族体文化与族体认同观念、对未识别族体与少数民族进行政策上的比较研究,对于认清我省未识别民族的族体关系、解释其族体文化、推动未识别族体保护有重要价值。
【总页数】2页(P9-10)
【关键词】贵州省;未识别族体;穿青人;研究
【作者】陈美娇;刘朔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8
【相关文献】
1.穿青人傩文化中五显神的文化价值探寻与传承保护研究——以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和六盘水市水城县为调研中心 [J], 张倩男;李妍;薛安琪;李星周
2.织金县箐口村穿青人"花歌"音乐研究 [J], 杨梅
3.贵州织金县穿青人婚俗的田野调查和研究 [J], 毛海琳;陈懿然;魏雪娇;向军;李振强
4.贵州省织金县穿青人婚俗文化的对比研究和保护发展 [J], 毛海琳;陈懿然;魏雪娇;向军;李振强
5.穿青人傩文化中五显神的文化价值探寻与传承保护研究——以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和六盘水市水城县为调研中心 [J], 张倩男;李妍;薛安琪;李星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0 . 2 No 5 13 . Sp e .2 2 01
未 识 别 民族 法 律 地 位探 微
— —
以民族平等为研 究视 角
戴 小 明 ,盛 义龙
( .湖北民族学院 法学 院, 1 湖北 恩施 4 5 0 2 江汉大学 法学 院, 4 00;. 湖北 武汉 4 0 5 ) 30 6
遭遇境况 , 关注不够 , 研究文献极少 , 且仅涉及身份
认 同层 面 , 而从 制 度设 计 和权 益 保 障 层 面 的 理论 建
构 则 特别 缺乏 。
一
木族” 且在“ , 八十年代 国务院有关部 门内部 已确定 克 木人 为单 一 民族 , 从 全 局 考 虑适 当机 会 公 布 实 但 施 ” , ¨ 时至今 日, 仍未 确定 。
二 是经 过识 别 、 定 , 认 但其 表现 出明显不 认 同而 出现争 议 、 尚无定 论 的群体 。其 中 , 部分 被划 归汉 族
或 归入 其他 少数 民族 支 系 。如 贵州 穿 青 人 , 在 2 早 O
、
未识 别 民族 的界 定与基 本 类型 。
收 稿 日期 :0 2—0 —1 21 1 5
基金项 目: 育部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 目“ 持和完 善 中国特色的 民族 政策研究 ” 1J D 0 1 ; 教 坚 (0Z 0 3 ) 国家社会
科学基金项 目“ 未识别 民族法律地位研究 ” 1 X X 0 2 。 ( 0 F 0 0 ) 作者简介 : 小明( 9 6一) 男( 戴 16 , 苗族 ) 湖南省城步苗族 自治县人 , , 湖北 民族学 院教授 、 士生 导师 , 学博 士 , 博 法 主要研究
法律政 策上的盲点 : 方面, 一 未识别 民族作 为单一民族而独立存在 的少数 民族 法律主体 身份的缺 失; 另一方 面, 未识
别民族可能作 为少数民族及“ 少少民族” 的权益无 法得 到保 障。很 显然 , 这与民族平等的 宪法原则相悖 , 应该 予以 高
度 重视 。
关键词 : 未识别 民族 ; 法律地位 ; 民族平等 中图分 类号 : 90 0 D 2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3 X( 02 0 -0 70 17 4 3 2 1 ) 507 -7
摘 要: 民族平等是 中国民族政 策设计的理论基石 , 国家法律 明确规 定 了各 少数 民族 的平等权利 和特殊 法律 保
护 。未识 别民族是 民族识别工作 的遗存 : 有的 已经识别并 归入其他 少数 民族 但 尚存 争议 ; 的 虽然进 行 了民族 识别 有 但 民族身份 的归属仍未确定 ; 有的则没有进入识别程序 。由于未识 别民族没有获得 国家( 中央政 府) 的认 定 , 应权 相 利 自然不可能得 到完整 、 效保 护 , 别是 涉及 少数 民族权 益 的法律规 范及政 策文件 将 未识别 民族排 除在 外 , 有 特 成为
第3 2卷 第 5期
21 0 2年 9月
中南 民族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Ju a o SuhC nrl nvri r ai aie ( u nt sadSc c ne) o r l f ot et iesyf tn lis H maie n oi Si cs n aU t oN o t i l a e
中 国现 有 5 5个少 数 民族 。从 15 开 始 的 民 93年 族 识别 到 17 基诺 族 的确认 , 99年 当代 中 国少 数 民族 的族群 划分 和法 律确认 经 历 了近 3 的漫 长历 程 。 0年 直 到今 天 , 西 部地 区 的某 些 群 体 , 夏 尔 巴人 、 在 如 僵 人 、 家人 、 梭 人 、 羌 人 等 2 倬 摩 顾 O多个 群 体 还 对 自 身 的族 体 、 族名 提 出质疑 , 提 出群体 性更 改 民族成 并 份 的要 求 , 的还 得 到 现 代 科 学 技 术 的 有 力 支 撑 。 有 随着 国家 法治进 程 的不 断推 进 和 民族 政策 的有 效落 实, 以及未识 别 民族 的利 益诉 求 , 注其 法 律地 位 和 关 权 益保 障 问题 , 已经 成为 新 时期 和 “ 的起 点 上 ” 新 的 民族法 制 建 设 无 法 回避 的重 大 课 题①。但 遗 憾 的
宪政建设与政府治理 、 民族法制 问题 。E~m i:rs eth my 2 .o a pei n b @16 cm l d
世纪 5 0年代 费孝 通 先 生 从 族 源 历 史 和人 口迁 徙 角 度论 证 了其 属 于汉 族 后 裔 , 被 归 入 汉 族 ; 州 倬 曾 贵
家人 , 前后 经过 两 次 民族识 别 , 被 归人 苗 族 支 系 。 曾
未识 别 民族 即未识 别 民族 身份群 体是 民族 识 别 工作 的遗 存 , 主要 指 族 体 和 民族 身 份 归 属 至 今 未 获
是, 目前学 界对 于未 识别 民族 的研 究 , 恰如 其 现实 的
得 国家 ( 中央 政府 ) 正式 确认 , 者 已被 认 定 为其 的 或
他 民族 支系但 尚存 争议 的群体 。未识 别 民族 作为 一 种 既存 或潜在 的事 实状 态 , 因其 尚存 的争议 性 , 然 必
使其涵盖的范围和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易变性 。从 民族 识别 层 面及 现实情 况来 看 , 大致 包括 以下 三类 。 是经 过识 别 调 查 , 尚待 最 终认 定 。如 克 木 人
一
“ 一个 保持 着浓 郁 特点 的 民族 群 体 ” 其 识 别 工 作 是 , 早在 2 O世纪 5 0年代 初就 已开 始 ,9 0年 云南 省 民 16 委 民族识 别综 合 调查 组 认 为 “ 木 人具 有 单 一 民族 克
的一 些 特征 … …可考 虑为 单一 民族 … …族名 定为 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