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

合集下载

什么是禅宗的三种境界?宋代禅宗大师认为,第一境界:“...

什么是禅宗的三种境界?宋代禅宗大师认为,第一境界:“...

什么是禅宗的三种境界?宋代禅宗大师认为,第一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第二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境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为学有三要,所谓不读《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这三者缺一不可,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全无而称之为人者,则是貌似人而已。

——明憨山德清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佛教传入中国后,一开始译经便受印度影响而善用韵文。

佛陀时代或是为了方便布道,并使信众易于上口,于是广泛采用“偈”——由短句构成、排列成章,或协韵、或不协韵的一种文学形式,来传经布道。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大行于魏晋。

东土僧人始以“诗偈”形式著作、布道。

随着中国诗歌发展到隋唐之鼎盛、僧人诗也大大前进一步。

有王梵志、寒山与拾得等僧人承晋僧之风,导俗入佛,流传广泛,故而中国“诗僧”的得名是由他们开始。

“诗僧”自此后两千年至今,成为中国诗坛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僧入诗从寒山初近高雅到晚唐的皎然、贯休等诗僧之后,方真正走上“僧诗”的正格。

以禅喻诗的风气大开,中国诗坛奇葩“禅诗”已然成其规模,两千年来为中国诗风之精华。

禅诗,就是渗透着禅宗理趣的诗。

禅诗是禅家沉思参悟的结晶,它打破常俗的知解框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禅的机敏智略与狂放激杨。

优秀的禅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表现着崇高的道德情操,传达着人类的至情至性。

中国的古诗,不 少均出自佛门高僧手笔,他们在诗句中充分表达了悲天悯人,胸怀法界的高尚情操。

所谓“禅”乃音译,梵文原音为“禅那”。

泛称曰“禅”,即“禅定”之义。

所谓“禅定”是指四禅八定而言,虽云四禅八定其实却是四四定,曰四禅八定者,四禅四定共为八也。

佛教传入中国后,始有禅宗产生,六祖慧能谓:“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传有语录名<六祖坛经>。

其中解释说:“内见自性不动”为禅。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意思是说,人初生时,别人告诉你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自己的想法。

等到接触了社会这潭水,便会对身边种种事物提出置疑,或批判,或揭露。

因为发现了这世界上的问题。

而到了最后,由于经历的事情多了,人生阅历丰富了,终于茅塞顿开,回归自然,放下一切心中释然,跟初生时划上了等号。

一山一水一世界,一思一司一禅通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初识世界,内心纯洁,眼睛里看见什么就是什么。

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涉世渐深,发现世界一片混沌,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看山感慨,看水叹息。

3、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阅历人生而后开悟、生慧,便可任他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明月。

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

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经历着人生的三重境界。

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人生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就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是按设定的规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的崇拜,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人生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梦似幻,亦真亦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

【语文】《天净沙·秋思 》(讲稿)【毅文】

【语文】《天净沙·秋思 》(讲稿)【毅文】

西安石油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毅文QQ:707667205 欢迎分享【毅之海】自制课件,版权所有,请勿随意上传至网络,否则依法追究责任自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错误,批评指正;请正确使用网上资源天净沙·秋思讲课流程1.引述,借落叶引出秋思;2.散曲介绍,作者简介;3.赏析小令,分析意境,阐明情感;4.总结评析,说明艺术成就;5.问题结尾,诗词余音。

【一】一片凋零的金色银杏叶……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片落叶只是一片落叶,一片没有生命的落叶;我们也可以认为这片落叶是秋天,因为它是秋天的见证者;我们还可以说它是一种思念,漂泊远方的游子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自古以来,伤春悲秋便是文人墨客的最爱,不是他们喜欢伤春悲秋,而是面对着春秋之景,触动了他们内心最柔弱的地方,他们没有办法来排谴他们内心的愁苦,惆怅,孤寂,怀才不遇,仕途不达等情思,因此他们把他们的情感寄托于春秋季节。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在其《文赋》中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秋古来触发深思。

光阴如梦,往事堪嗟。

马致远早年追求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入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隐山林,以诗酒自娱。

《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时的作品之一,是马致远小令中最著名的一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评说:“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因其出色的景物描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水准,以及借咏写秋天景物来寄寓乡思情怀,被称为“秋思之祖”(周德清《中原音韵》),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的游子,深秋时节,时逢黄昏,思乡倦游之情突袭。

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

现实的体验、愤世,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它以郊野日暮的秋景,衬托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形象。

《赤壁赋》SK2012

《赤壁赋》SK2012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的 参禅三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仍是两赋一词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 四大家。 苏轼(1037-1101),北 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其诗,与黄庭坚 并称苏黄;其词,与辛弃疾并称 苏辛;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 蔡襄并称宋四家。
《赤壁赋》中有现实的“月”,皎洁柔 和,有历史的“月”,古意苍凉,有哲理 般的“月”,盈亏而永恒。从补充诗句来 看,以被贬黄州为界,被贬前,他是一个 愉悦轻松、激情满怀的苏轼。明月呈宁静 、轻松之态。他的密州之月,到达极致, 豪情万丈,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喷薄欲出 。“月”成了高洁、圆满、理想的化身。 被贬后,他的心态发生大转变。出现在景 中的月也是静的,却是孤寂的“静”,甚 至让人产生羽化登仙的虚无感、人生如梦 的飘渺感。
杨慎《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为何喜?
人的一生不像想象的那 么好,但也不像想象的那么 坏。 ——莫泊桑
现象:(江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月亮)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因何悲?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 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 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 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 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 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视觉文化时代_也谈_看山是否为山_的三重境界_论艺术家张杰构筑山水幻象的精神向度

视觉文化时代_也谈_看山是否为山_的三重境界_论艺术家张杰构筑山水幻象的精神向度

——论艺术家张杰构筑山水幻象的精神向度视觉文化时代,也谈“看山是否为山”的三重境界文/李芳艺术ART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经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青原行思借用“看山是否为山”的议题,层层递进地揭示出认知的不同状态:即初始停留于感觉层的“知其然”状态;尔后,智识层面的“知其所以然”状态;以及,彻悟之后以万物之目实现的“天人合一、山水自在、自然而然”状态。

——若将此禅理放之于当代艺术中,适用亦然。

如今,当代艺术处于视觉文化的时代,它逐渐表现为一个“物”的景观并对人实施着意识形态的影响。

从先前的“眼见为实”到当下的“亦幻亦真”,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视觉奇观,在一定范围内生发出艺术语言的苍白与枯竭以及艺术观念的膨胀与痴肥。

“看山是山”的艺术家们玩味着画面形式和图式花样,并自以为“知其所以然”地注入浅显单一的观念,在不具备语言复合性、多样性以及绘画性的依托之下,因势利导地满足快速更新的大众视觉文化消费需求。

殊不知,在修辞语言升华为审美语言,在审美的基础上赋予艺术语言以可能的观念内容,才是其作品的价值所在。

对此,艺术家张杰认为,“我理解的当代艺术也许还需要对艺术本体的审视。

所以,作品更关注于对艺术语言本体的研究和文化差异与精神体验的关系;更着眼于社会功能之外的审美功能,回归画面精神与情感的表现……”从张杰创作的《昇》系列、《大地之源》系列、《连线》系列,再到《带红印的山水》系列,艺术家以山水为母本,浓缩了各种山水议题的表象:苍茫太虚,气象莫测,错落迭加,幻象丛生……表象之外,山与水的自《被撕裂的风景 》之一《升》之一艺术ART《带红印的山水》之三《带红印的山水》之四然风景在张杰的笔下,更饱含着对艺术的痴迷与探索,承载着自我思想的揭示与情感的呈现。

在艺术家所构筑的油画山水幻象中,灵动多变的笔触与肌理背景,共同形成一种充满旋律感的笔意表现。

选择“简单”——警醒迷失在“复杂”中的现代人——现代管理正走向简单

选择“简单”——警醒迷失在“复杂”中的现代人——现代管理正走向简单
题。
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使 传统 的管理理论不再有效。 可以说扁平化管理是对传统管理在组织形式上的一
场革 命, 是管 理从复 杂 走 向简单 的一 个进 步 。
目前担任沟通管理顾问公司詹森集团总裁兼执行长
的 比尔 ・ 詹森 则提 出十种 技巧 让 工作 变得 简单 。
的难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扁平化。当企业规模扩大时, 原来的有效办法是增加管理层次,那些大型跨国公司的 员工人数可达几十万人,管理层次就更多了。据说IM B管 理层最多时高达1层。 而现在的有效办法是增加管理幅 8 度。当管理层次减少而管理幅度增加时,金字塔状 的组
织形 式就 被 “ 缩”成 扁 平状 的组 织形 式 。 压 扁 平化 得 以在 世界 范围 内大行 其道 的原 因,一 是分
詹森的也写了一本书叫 简单就是力量》,据说这二本
书都 卖 得很 好 。
特劳特认为现代人迷失于管理时尚,迷信复杂,害
怕简 单 。那 些复杂 的理 论 、复杂 的语 言 只会 遮 蔽人 的心 智, 把事情 变 得越 来越 复杂 、越 来越 难 办 。他认 为企 业 组 织越 简单 越好 ,简单 至上 , 由于简 单 ,企业 将 充满活
错节的一片丛林,在这些理论影响下,企业的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组织变得越来庞大, 最典型的形式就是企业的层级式管理,也就是所谓的金字塔结构。
在 这 种企 业 组织 内 ,最 高决 策者 的 指令 ,要 通 过层 层传 递 ,最 后传 达 到最 基层 的 执行 者 ,不 但 时间极 其缓 慢 ,而且 传递 过程 中的失真 、扭 曲可 想而 知 。
你的忙乱不是因为工作太多,而是因为没有重点、 目标不清楚,所以才让工作变得愈来愈复杂,时间愈来

登岳麓山

登岳麓山

登岳麓山时维二月,序属初春,余与勇哥、小希并兄嫂登岳麓山,游岳麓书院。

————序言《文心雕龙》上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伴随着清风微雨,岳麓山早早地被雾霭云霓充溢塞满,朦朦胧胧,依稀飘渺,路上远不见人,也不能远眺群山群楼,这种境界正是勇哥所钟爱的——朦胧感。

于诗歌,于情感,于为人处世,朦胧感不可不说是一种超然物外、守拙能争的大境界。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这句话被誉为人生三境界,也是朦胧感的最好注释。

仰观穹庐之茫茫渺渺,俯视沧海之浩浩茫茫。

站立山顶,大风吹拂,荡起衣裳,云层翻滚,微雨扬扬;似乘风而去,似拔乎云端,似接连天庭;意兴高举,情怀满溢;养利物济人之德,育拔苦救危之功。

赌古圣先贤之遗迹,观岳麓书院之尘封,不胜感慨。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千年文化涵养终造就华夏伟人。

我辈后生,亦当努力,不负斯人斯山斯情。

穿梭于山间小道,荡漾于林间微霭。

时常睹见散发着脉脉幽香的野花独自开放,仰视参天的大树直耸云间,去林间潺潺的小溪翻个石头找找螃蟹,摸摸石径上湿润的青苔,在红枫前拍个照留念,在溪涧边看看红鲤鱼怡情,还有那响彻山麓的鸟鸣歌唱养性;是朱夫子讲学的兰溪,是朱张争辩学术的讲堂,是毛泽东题词的爱晚亭,还是那曾国藩攻读的书院,穿过千百年沧海桑田,透过历史洋洋洒洒的画卷,一路慷慨悲歌走来。

我们用脚在丈量这条千古励志之路。

这里长眠着护国讨袁英年早逝的蔡锷将军,这里也长眠着以勇健开国,宁静持身的黄兴先生;这里有朱熹张拭百家争鸣的遗风,这里有王夫之教化群生的古籍;这里曾经是毛泽东蔡和森求学养志之地,这里曾经是曾国藩左宗棠群星孕籍之时。

睹物思人,问苍生万物,何日和谐长存?问山川河岳,何年完璧江山?问帝国前途,何时雄飞地球?。

马克思主义之否定性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之否定性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之否定性的辩证法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所谓: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姑且不论其中所含之禅意,单是这种否定之否定的思维方式就足见其高明。

在哲学史上,康德明确地把否定之否定思想引进思维领域,认为“每类的范畴都是三个,而且每一类的第三个范畴又都是由第二个范畴与第一个范畴联结而生”。

透过康德的范畴表可以看出,康德把否定之否定作为构成先验范畴结构的形式,已经具有了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思想。

而在黑格尔那里,否定之否定是在正题—反题—合题的三段式中展开的。

在正题中,矛盾处于同一状态,其对立是潜在的;在反题中,矛盾的对立得到了展开,这是对正题的否定;在合题中,矛盾的对立得到解决,合题是对反题的否定,因而是否定的否定。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肯定的“自身中就具有否定性,所以它可以超越自身之外,并引起自己的变化”。

同时,“否定的东西也同样是肯定的;或说,自相矛盾的东西并不消解为零,消解为抽象的无,而是基本上消解为它的特殊内容的否定;或说,这样一个否定并非全盘否定,而是自行消解的被规定的事情的否定,因而是规定了的否定”。

所谓“规定了的否定”,是指否定本身有着肯定的意义。

换言之,否定的结果不是虚无,而是产生新的规定。

因此,否定包含肯定,在一定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

黑格尔把否定之否定过程描述为矛盾从潜在到展开再到解决的过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思想。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

恩格斯认为,事物的发展过程“按本性说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一个极端向它的反面的转化,最后,作为整个过程的核心的否定的否定”。

这里所说的矛盾的“共存”、“斗争”、“对抗”、“向反面的转化”、“融合成一个新范畴”、“整个过程的核心”,就是矛盾从潜在到展开再到解决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意思是说,人初生时,别人告诉你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自己的想法。

等到接触了社会这潭水,便会对身边种种事物提出置疑,或批判,或揭露。

因为发现了这世界上的问题。

而到了最后,由于经历的事情多了,人生阅历丰富了,终于茅塞顿开,回归自然,放下一切心中释然,跟初生时划上了等号。

一山一水一世界,一思一司一禅通
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初识世界,内心纯洁,眼睛里看见什么就是什么。

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涉世渐深,发现世界一片混沌,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看山感慨,看水叹息。

3、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阅历人生而后开悟、生慧,便可任他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明月。

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

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经历着人生的三重境界。

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人生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就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是按设定的规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的崇拜,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人生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梦似幻,亦真亦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

人生第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

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这才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不如阔达的心态,人生在世,无非是让人笑笑,偶尔也笑笑别人。

曾经沧海之后,再去看世情,无非是云淡风清,不过是日升日落般的泰然了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细细品味,若非曾经“独上高楼”远望“天涯路”,又怎能“为伊憔悴”而“衣带渐宽”呢?如非“终不悔”地苦苦追索,又怎能见得“灯火阑珊处”的美景呢?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青玉案》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它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