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境与诗境——浅论禅宗对王维诗的影响
试论佛禅思想对王维山水田园诗创作的积极影响

第30卷 第4期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0 No.4 2010年8月Journal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S ocial S cien ces)Aug.2010试论佛禅思想对王维山水田园诗创作的积极影响*杨晓慧1,2(1.西安文理学院初教院,陕西西安710053;2.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 要]王维不仅受儒、道思想的影响,也深受佛禅思想的影响。
他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恶浊的政治,保持心灵的澄静。
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从而创作了优秀的山水田园诗。
佛禅对王维山水诗创作的贡献首先在于培养了诗人一种安详的心境。
其次,是开启了山水诗寓有禅意的新境界。
再次,王维的一些山水田园诗,还常常流露出一种超脱尘世、亲近自然的意趣和 随缘任运的思想,这无疑也与佛禅思想的浸润有关。
[关键词]佛禅思想;王维;山水田园诗;安详的心境;禅意的新境界;超脱尘世;随缘任运[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4193(2010)04 0053 05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诗歌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
一方面,僧人禅师常染指诗画,另一方面,诗画家也多涉足佛教;佛教经常利用诗画来扩大自己的影响,诗画也常以佛教来丰富自己的内容。
隋唐以后,佛理禅趣更大量融入诗画之中,诗坛画苑处处流露着禅机佛意。
王维亦深受影响。
缘于此,本文拟探讨佛教禅宗对其诗歌创作的积极影响。
唐代儒、释、道 三教调和的思想和融合的趋势日益加强。
这种现象对诗人王维的思想也发生了深刻影响。
他不仅受儒、道思想的影响,也深受佛禅思想的影响。
王维所接受的道家思想、理论多具有与佛教的思想、理论接近或可以相通的特点。
[1](P231)可以说,他的仕进思想和 苍生谋等儒家观念至老不变。
与此同时,受家庭、社会以及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佛禅和道家思想也伴其一生如影随形。
中国佛教流传广泛,宗派林立,隋唐之后,人们常把禅宗作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
[优质文档]佛教禅宗与王维山川田园诗
![[优质文档]佛教禅宗与王维山川田园诗](https://img.taocdn.com/s3/m/e174e831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33.png)
佛教禅宗与王维山水田园诗臣民直00(西安公路交通大学人文系,陕西西安710061)00摘要:王维是一个佛教徒,禅宗是中国人的佛教。
佛教禅宗是王维走向山水自然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的山水田园诗,渗透了佛光禅影,主要表现在诗歌题材的选择;诗歌意境的审美倾向;以诗参禅的思想情趣;以及“顿悟”的艺术表现形式。
00关键词:佛教禅宗;王维;山水田园诗0在多姿、多彩的文学创作的背后,总能看到哲学的影子,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支配着他的创作取向,甚至影响到他对题材的选择。
盛唐时期的王维,继承陶渊明、谢灵运的传统,将山水田园诗推向颠峰。
他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从里到外都渗透了浓厚的佛教色彩,尤其是禅宗的影响更是直接而强烈。
0一、王维与佛教禅宗0佛教发源于印度,自东汉传入我国,不断地发展蔓延,逐渐与中国固有学说相交融,遂嬗变为独具特色的中国佛学。
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多方面的影响。
尤其是佛教断定人生为“苦”,人生的本质即“苦”,人生面对的世界也是“苦”,“苦海无边”,佛教就是教人如何脱离“苦”的哲学。
这一人生观,同社会生活中失意者、绝望者以及备受压榨而无力抗争的阶层,容易产生共鸣。
0王维信奉佛教,有其家庭影响的重要因素。
王维的父亲去世较早,母亲崔氏青年守寡,以佛为伴,虔诚信奉三十多年,这对王维的一生影响很大。
小时候经常随母跪坐焚香,念诵佛经。
一生乐此不疲,中年遭遇恩师张九龄罢相,以及“安史之乱”以后,更是一头投入“佛”的怀抱,为自己的精神寻找一个归宿。
00《旧唐书·列传·文苑下》载:“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有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
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
[1](《旧唐书·文苑列传》)隋唐是中国佛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段时间里相继成立了许多宗派。
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四大宗,即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和禅宗。
论禅与王维的山水诗

论禅与王维的山水诗袁冲内容摘要:王维的山水诗奠定了他在中国诗史上的重要地位,他诗中的山水景物表现,既构成了一种“禅”的状态,也形成了极为优美深邃的意境,无论从哲学境界还是艺术境界而言,都达到了一个极灿烂极澄明的层次。
而他早期的诗歌大都情调昂扬,气概豪迈。
缘何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是和他将禅融入诗中,把禅宗理论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的指导思想有关。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以禅入诗在唐代诗坛上,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在中国诗史上,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早年有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写了许多关于边塞、游侠的诗,大都情调昂扬,气概豪迈①。
如《使至塞上》云:“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此诗以英雄豪迈之气融贯于出色的景物描写之中,形成雄浑壮阔的诗境。
但真正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并不是这种英气豪迈的诗,而是他饱含禅味的山水诗。
而他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把禅学理论作为自己诗歌创作的指导思想有关的,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笔者就禅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以及禅与诗的结合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禅宗思想与山水诗的创作唐代文士普遍崇佛,几乎所有名件经传或名不见经传的文人.士大夫都于佛教尤其是禅有着密切的联系,崇佛唐代社会的风气。
唐诗与佛教之间的渊源就更为深刻了,名诗人礼佛是平常不过的事情,其诗风﹑诗理也浸透了佛的气息②。
的诗人王维,字摩诘,他的名字就是取自佛教的维摩诘居士。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称王维为“诗佛”,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清代王渔洋说,王维的山水诗“字字入禅,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蚕尾续文》),也就是说,王维的山水诗具有禅趣、禅悦、禅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传出了禅的意蕴。
浅论王维后期诗歌与禅的关系

、
随 着 诗 人年 事 的增 长 , 阅 历 与悟 性也 越 来 越 深 ,禅 教的 “ 随缘任 运 ”诗歌 中得 以流 露也 就越 来越 明显 。顺其 自然 的人 生哲 学 , 内心 的清 静 ,“ 万事 不关 心 ” 、避世 忘我 的 心态 ,越 来 越深 刻 的展 现 在读 者 面 前 。这 正如 他所 说 : “ 一 生几 许 伤心 事 ,不 向 空 门何 处销 ” 。 诗 人 由脱 俗 而避 世 , 由避 世 而 爱 自然 , 与 自然神 交 而 悟 禅理 ,“ 松风、山 月照 弹琴 ,而 得 穷通 理 ” 。 没有 目的 ,没 有 意识 。没 有生 的 喜 悦 ,也 没 有 死 的 悲 哀 。悠 然 之 中,禅 宗 的 “ 随 运 任
( 二) 禅在悠 然闲适 中 王 维 的后 期 诗 歌 ,尤 其 是 田园 诗 ,还 常常 流 露 出一 净、淡 雅 的文字 之 中,给 后人 以无 限 的启迪 。本文 着重 从 随缘 任运 ”的思想 。任 心 分 析王 维后 期诗 歌 中所表 现 的禅 意 ,来进 一步 探讨 其后 期 种 超脱 尘世 亲近 自然 地意 趣和 “ 自在 ,“ 无 住于 心 ”的禅 宗 要 旨 ,使 诗 人 身处 尘 俗 中而 心 诗 歌与 禅之 间的微 妙关 系 。 “ 远离” ,对 什么 都很 淡漠 ,无 关乎 心。正 因为 禅主 张任 运 关 键词 :王维 后期 诗歌 ;禅 ;关系 自在 ,随处 领悟 ,反对 拘 执束 缚,更 反对 雕琢 藻饰 ,一 切 在 中 国的诗 史上 不仅 有 “ 诗 仙 ”和 “ 诗圣 ”这 两座 高 都 在 本 然 之 中 ,一 切 都 是 淡然 无 为 。 于是 诗 人 以恬 淡 之 峰 ,还 有 一颗 中 国诗 歌 史 上熠 熠 生辉 的明珠 一一 王 维 诗。 心 ,写 山水清 晖 ,意境 悠 远 ,词 气 闲淡 , 白描 的手 法 ,素 正 如 闻一 多 先生 曾说 ,“ 王维 替 中 国诗 定 下 了地道 的中 国 淡 的语汇 , 点染 出薄雾轻 笼 的画面 。 诗 的传 统 ,后 代 中 国 人对 诗 的观 念 大 半 以此 为标 准 , 即 如 《 酬张 少府 》 : “ 调 理性 情 ,静 赏 自然 ” 。 l 王维 诗歌 的地位 从 中可见一 斑 。 晚 年 惟 好 静 ,万 事 不 关 心 。 自顾 无 长 策 , 空 知 返 旧
禅意画境注真情—王维后期诗风浅探

禅意画境注真情—王维后期诗风浅探张晓静摘要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最杰出的代表,诗人描绘优美空灵的自然风光,表现他对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的理解和体悟,具有画境和禅境。
那它们都表现在哪里?本文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画境禅境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
少有才名,现存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他十七岁时的即兴之作。
他能诗会画,精通音乐,书法亦为大家。
王维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作,其中尤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世。
其诗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凝练、色彩明丽、风格清新自然,具有高超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具有画境。
王维在文学上成就很高,而且多才多艺,他的水墨山水画(首创)造诣很高,他自己曾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所以他擅长以绘画手法入诗,使诗歌具有了绘画的趣味。
唐代殷璠评价王维的诗是“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河岳英灵集》);苏轼则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著名论断(《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王维“诗中有画”的具体体现是:(一)善用绘画中“经营位置”的手法,运用透视学原理,采取虚实、远近、大小、主次、疏密、藏露等手法进行巧妙的画面布局与构图,创作符合透视学原理的完整的画面,使诗境具有画境。
透视可分线形透视和空气透视。
线形透视。
如《北垞》:“北垞湖水北,杂树映朱栏。
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
”《画论》:“山林青翠断,江向白云平。
”《观猎》:“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都运用此原理,写出了近清远模糊。
空气透视。
易写景物的深远、迷远。
红色远视时变为灰色。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泛》);“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轻舟南垞去,北垞淼南即。
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
”(《南垞》)中国绘画讲究“三远法”,即高远、平远、深远。
宋代郭熙《林泉高致》谈“三远法”说,即“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本书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论禅学影响下的王维诗画

论禅学影响下的王维诗画禅学作为一种源远流长、深刻厚重的思想学派,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影响深远。
禅学的哲学思想、艺术情感和文化价值,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文学、美术等艺术领域。
王维作为唐代文学、美术的代表人物,特别是在诗歌和山水画领域的成就是前无古人,他的作品中融合了禅学的思想精髓和美学表现,对后世诗画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禅学对王维诗画的影响,并从多个分面分析其体现。
一、禅学思想对王维诗画的精神韵味的影响二、禅学中的离合空寂对王维山水画的影响三、景深意象与禅学观念的关联四、禅意寂静与王维诗画的审美情趣五、禅学中“非我”、“无我”思想对王维画家工作的启示六、禅学中清净的情趣与王维的笔触音韵配合七、禅学的“因陀罗尼”对王维境界的延展性和深度的启示八、禅学中的“无常观”对王维诗画的审美效果的影响九、禅学中“缘起性空”思想对王维“境界法界”的表现总的来说,王维作为唐代优秀文艺家,在诗歌和山水画方面的创作成就让人们纷纷为之惊叹。
而在创作过程中,他对禅学思想的借鉴和运用是不可避免的,这在他的文艺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他将禅思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使得王维自己与世界、自然融为一体,借此启迪人们对于自然之美和生命之道的理解。
因此,对于王维诗画的探讨和研究,理清禅学和文化间的联系和转换,也将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王维创作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1.禅学思想对王维诗画的精神韵味的影响这个提纲主要是探讨禅学思想对王维诗画的意境和精神内涵所造成的影响。
禅学强调寂静思考和净化心灵,体现人性之美、自然之美和宇宙之美。
而王维在其作品中也有着相似的审美追求,通过表现自然景色和人类感悟,表达生命的感动与激情。
王维用诗镜照出天地间万物的奥妙,将禅学的美学情调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2.禅学中的离合空寂对王维山水画的影响离合空寂是禅学的核心观念,也是王维山水画的一大特色。
王维画作中的离合空寂,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写实主义和传统笔墨画的意境和风格。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

王维论文:山水田园诗的禅意摘要:在众多唐代著名诗人中,对王维的接受经历了曲折和复杂的历史变迁,这或许是因为王维自身的人生经历和诗乐画共通的艺术才情。
本文通过梳理唐的社会思潮以及分析王维接受的思想脉络。
进一步揭示出王维诗歌中所蕴含的具体的禅学思想,最后,简要的说明禅宗思想的渗入对其山水田园诗的诗歌意境上的重大影响。
从王维诗歌“自然”品评的接受出发,指出王维及其诗歌接受在清除的转变——逐渐摆脱单纯的以佛家诗论品评的思想观念。
通过分析,试图对王维接受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从而推进王维接受研究的深入。
找出王维诗中的禅意。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自然;禅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兼画家,多才多艺,在当时文坛就享有很高的声誉,其后也受到历代文论家和诗画家的广泛关注以及众多读者的青睐。
王维的人生经历及其作品思想上的复杂性造成了后人接受王维的多样性。
王维笃志信佛,这对他的诗歌创作,自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种影响,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间接的影响,即佛学思想影响了王维的人生态度、世界观,从而也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在其作品表现为:佛礼的影响。
在诗中寄寓了禅理。
胡应麟《诗薮》内边卷六云:“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使人们更感兴趣的是,如何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找出禅理。
古人大多认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在《辋川集》、《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终南别业》等作品中,表现最为明晰。
例如:“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来自《辛夷坞》。
关于此诗的禅意,我认为并没有真正揭露自然界运动变化而展现的蓬勃生机,它所写的动,不过是像诗人自己所说的那种空虚的聚散生灭……作者描写这种动景的目的,正是为了表现自己不受这种纷藉现象的尘染,借以烘托他所认识的自然界。
它真正的面貌应该是毕竟空寂的。
我认为王维看到了不离幻象,所以他看到了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
因为道无不在,所以他在花开花落中,似乎看到了无上的妙谛:“辛夷花纷纷落,既不执着于空,也不执着于有,这是何等的任运自在!王维因花悟道,似乎看到了真如的永恒存在,就是万物皆有的自然本性。
试析王维山水诗蕴涵的禅意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摘要:王维的山水诗得益于以禅家的态度来观照人生的一切,因了禅意而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王维禅意意境王维的山水诗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情语,也无动人的景语,似随意写出眼前景物,没去费力气刻画和涂饰,简洁得很。
而其诗却妙谛天成,境界自出,蕴涵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这是因为从中可以观照出诗人的人格理想的追求,诗中有诗人内在精神的折射。
这种内在精神,诗人的人格理想追求就体现在诗的禅意上。
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的名和字合起来是佛经中一位有名的居士。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位笃诚的佛教徒。
“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
在母亲的熏陶下,在胜唐崇佛的风潮中,王维和其弟“俱奉佛,居常疏食,不茹荤血。
”王维师从名僧,和僧人交往很多,后由于仕途失意,一度隐居,日日禅诵,对佛学有较高的造诣。
在唐代佛教的各个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禅宗分南北两派。
他的母亲所事之师大照即北宗祖师神秀的高足普济,这对王维早年的思想不可能没有影响。
大约在他四十岁左右的时候,王维为侍御使出使南阳,途中遇到南宗祖师慧能的弟子神会,神会所宣扬的南宗心要,又使他一见倾心。
禅宗是中国人的哲学,是中国人接触了大乘佛教后,体悟到自己内心深处奥秘的一种新的境界。
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往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乐悲喜的心情,不粘不着,不生不染,心念不起。
禅宗以无念为宗,追求心空的境界。
所谓空,是说世界上所有事物都虚幻不实。
心空,则无欲、无执、不生、不灭、大休、大息,达到永恒的涅磐。
王维受禅宗的影响,将诗歌的意境统一于空灵的禅境。
吕澄曾说“禅的意味渗透在学人的生活里,使它构成一种随缘任运的态度”。
任运,任心,追求主观精神的自由境界,保持心的清静,万事无关,一尘不染,任松风解带,任山月照琴,是王维以禅家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一切所持有的生活态度。
他所写的山水诗多持澄心观照的审美态度,表现出空寂闲静的境界,闪耀着一种似有若无的禅光佛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卷第1期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VoI.17,No.12007年3月JOURNAL0FJIANGXIYOUTHVOCAlll0NALCOI上EGEMar_2007禅境与诗境——浅论禅宗对王维诗的影响戴婕(江西青年职业学院,江西南昌330013)【摘要】王维是唐代诗人中深谙佛理者,他将禅境引入诗境,丰富了盛唐山水田园一派诗歌的内容和表现艺术。
本文分析了禅境对他诗歌意境的影响。
对王维诗作了总体而简括的梳理。
【关键词】禅境诗境王维影响【中闰分类号】1207·22【文献标识码1A【文章编号11672—2108(2007)01一0055—02王维是唐代诗人中深诸佛理者。
他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禅学造诣,使他将禅境化作诗境,创造了“澄澹精致”(《与李生论诗书》)“趣昧澄复”(《与王驾评诗书》)【1]而不同于任何一个时期的山水田园诗。
丰富了盛唐山水田园一派诗歌的内容和表现艺术。
这也正是他对山水田园诗的重要贡献之一。
在唐代众多的诗人、众多的流派中。
王维的诗以其意境浑然、含蓄隽永、生趣盎然而独树一帜,他将禅境引入诗境,创造了意与境偕、情景相融的艺术表现功能。
并发挥到了极至,并以其“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意境创造,达到了意在言外的要求。
盛唐时期。
诗人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北宗禅思想的影响,大抵是教人通过“凝心入定”的观照冥想,进入一种无尘无虑的“寂然界”,这是禅宗证悟所应达到的最高境界。
因此,到大自然中或禅房静室中去寻求寂静不灭的境界.是当时大多数人参禅的一般途径。
在王维的诗歌中表现出的“禅”意,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以禅语入诗;二是以禅境入诗;三是诗表现出来的禅境的意象描写。
第一.以禅语入诗。
王维多与佛家弟子往来。
在他的诗中就有许多对禅院、僧人、居士的描写,而且到处可见禅语,如《胡居士卧病遗米赠》(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以下所引王维诗俱出此集,不再注出处)【2]:了因四大观,根性何所有。
妄计苟不生,是身孰休咎。
色声何谓客,阴界复谁守。
徒言莲花目,岂恶杨枝肘。
既饱香积饭,不醉声闻酒。
有无断常见,生灭幻梦受。
即病即实相,趋空定狂走。
无有一法真。
无有一法垢。
居士素通达,随宜善抖擞。
床上无毡卧,镉中有粥否。
斋时不取食,定应空漱口。
聊持数斗米。
且救浮生取。
在这首诗中.几乎句句都用佛语.虽然情理都无可取之处,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佛理的熟谙。
类似的还有《登辨觉寺》、《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等。
他在《饭覆釜山僧》中写道:晚知清静理,日与人群疏。
将候远山僧,先期扫敞庐。
果【收稿日期】2006—09—10【作者简介】戴婕,女,文学硕士,江西青年职业学院教师。
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
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
燃灯画欲尽,鸣磬夜方初。
已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
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诗中那位远离人群,与山僧为友,食松屑、居蓬蒿,焚香悟道的隐逸之士。
应该就是诗人对自己理想生活的写照罢。
他在另一首诗《春日上方即事》中也写了这样的生活: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
鸠形将刻杖,龟壳用支床。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
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
由于诗人常常在隐居禅诵之余,拜访僧人,游历寺院,写下了许多有关寺院僧人的诗篇,如僧人他写过睿上人、福禅师、操禅师、璇上人等等,寺院更多。
有崇梵僧寺、感化寺、香积寺、辨觉寺、青龙寺、福禅师兰若、道一师兰若等等。
这样。
就必不可少地会用上许多禅家用语入诗,在这类诗中,艺术性不强,但多少还是表现了作者对佛教禅学的痴迷。
渴望在山林中保持心灵的平静,体悟人世的“空虚”,其中对物境和心境的刻画很细腻。
第二。
以禅境入诗。
禅宗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寂然界,是空无。
王维将禅家的“静”“寂”“空”“无”等境界引入诗歌。
形成了他的山水田园诗所表现的静谧、空灵、冲淡的禅意和诗意。
王维的诗中描写了许多无人之境,以此来表现他回避世事,醉心自然界的那种寂灭的境界。
著名的《辛夷坞》,就是一个无人且无情的世界: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在寂寞无人的山间,芙蓉花自开自落,悄无生息。
没有开的喜悦。
也没有落的悲哀,这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世界,一瞬即是千年,物质世界就在刹那的生灭中因果相续,无始无终,展示着宇宙的空无和永恒。
诗人就是以这样超越的眼光审视自然。
将心灵和整个宇宙化合.而诗人的情感也在这种化合中消亡了。
王维有许多诗都是这种寂灭、空无的禅境: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一55—(《鹿柴》)在空山之中,唯有斑驳的日光洒照在青青苍苔之上;静夜的春山,月色都能惊飞山鸟,这是一片静寂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人烟,无悲无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呈现的始终是一个玲珑凑泊的境界,一片无时间痕迹的氛围。
胡应麟在评王维的《辛夷坞》和《鸟鸣涧》两首诗时云:“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诗薮》内编卷六)。
【3】王维诗中还有许多用“无”字来表现“空”的意境: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过香积寺》)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终南山》)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汉江临泛》)与“空”相连的是“静”。
由于受坐禅和寂照方式的影响,王维醉心于“静”的境界:“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酬张少府》);“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
”(《饭覆釜山僧》)。
他也善于描写自然界的静态美。
这种“静”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是“寂静”,描写的是自然界本身的静穆状态,象《辛夷坞》所表现的意境。
另一种,王维善于用“动”来表现“静”。
这一类的诗句在王维的诗中比比皆是,如上举《鸟呜涧》、《鹿柴》,还有: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秋夜独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落花啼鸟纷纷乱,洞户山窗寂寂闲。
(《寄崇梵僧》)王维在诗中运用动静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动写静,喧中求寂,表现充满禅意诗情的境界,这也是诗人从禅宗那里借鉴来的艺术辩证法。
杜继文、魏道儒在《中国禅宗通史》中论道:禅宗之“禅”的基本趋向,在于摆脱世事的烦恼,求取精神上的谧静、安适。
不论其表现为淡泊或炽热。
往往带有内省式的深邃和轻淡的消沉.充塞着悲凉的超脱.给人一种难以言说而颇耐寻味的意象。
因此,它的本性是内向的,不容外向;只许以静态的心理驾驶生活,不允许外在环境制约自己的认识和情绪。
从这个角度说,禅宗是非理性主义的,是中国主静文化的代表。
(《导言》第17一18页)【4】纵观王维那些充满禅境理趣的山水田园诗.这段话似乎可以作为他的最好注脚。
第三,王维诗中表现出的禅境的意象描写。
在王维的诗中,有许多表现禅境的意象。
在他的眼中,事物已不是寻常人眼中的事物。
而是沾染了禅意,带有佛性“真如”的意象表现。
最著名的莫过于“白云”。
在王维479首诗中,据张海沙统计,有83首诗中有“云”的意象,圈从隐逸的“云”到禅意的“云”,都写出了诗人那种如行云般自由翱翔之心所表现的那种天性淡远,超然物外的风彩,也正是“禅心”的流露。
这是许多论者论述过的,此处不再赘言。
王维在隐居的生活中。
常常追求一种“日与人群疏”的生活,他在诗中多次写到闭门:虽与人境接,闭门成隐居。
(《济州过赵叟家宴》)闲门寂已闭,落日照秋草。
(《赠祖三咏》)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
(《归嵩山作》)东皋春草色,惆怅掩柴扉。
(《归辋川作》)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山居即事》)他不仅“日暮掩柴扉”,而且“荆扉乘昼关”。
他希望过的是一种“终年无客长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赠张五弟》)的孤寂的生活,因此,在他的生活中,诗中就常常会出现“寂寞”的字眼:“寂寞平林东”(《奉寄韦太守陟》)“寂寞与谁邻”(《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寂寞掩柴扉”(《山居即事》)等等。
诗人追求的就是这种寂寞无人的境界,在这种境界里.诗人能达到一种“心与境寂”的程度。
在这种“空寂”中,诗人常常描绘出许多“空”的意象,如写“空山”:“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空山不见人”(《鹿柴》);写“空林”:“夜生空林寂”(《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行客响空林”(《送李太守赴上洛》)“行踏空林落叶声”(《过乘如禅师萧居士嵩邱兰若》);写“空门”:“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
王维诗中还经常写到“落日”.他赞赏那种万物趋寂的平和暗淡的美:“落日山水好”(《蓝田山石门精舍》)“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山居即事》)“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青山万井外,落日五陵西。
”(《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归嵩山作》)落日在不同的场景出现,然而表现的仍是无人的荒凉与淡漠,这正是诗人心境的体现。
在盛唐山水诗中,没有哪一种比钟磬声更具有禅趣的意味,[叼王维在描写了大量寺院、僧侣的诗中,不可能没有钟声,尤其是暮钟。
客观存在会使静谧的世界显得更空灵、悠远。
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
(《归辋川作》)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过香积寺》)惟有白云外,疏钟闻夜猿。
(《酬虞部苏员外过蓝田别业不见留作》)讵枉青门道,故闻长乐钟。
(《饭覆釜山僧》)袅袅钟声将人带入那深渺的禅寂的世界.前人评王维的“深山何处钟”句为“幽微复邈,最是王、孟得意神境。
”冈在这些或动或静的意象中,其本性在王维眼中都是空。
空性广大。
无所不包。
诗人就是在这种空无中静思、静虑,而领悟到它最终的本性的寂灭。
王维是一位集深厚的佛学修养与艺术修养为一身的优秀诗人,他诗中所透出的种种禅趣诗情,丰富了盛唐诗的内容。
他将禅境引入诗境,也为后人的诗论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论证,然而,将生命归于静寂,将生活限于田园,却大大限制了诗人的目光和心胸。
因此.我们应该用一种艺术的辩证来看待王维和他的诗。
参考书目:【1】杜黎均,《二十四诗品译注评析》,北京出版社,1988年6月版。
【2]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6月新1版。
[3]明,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月新1版。
[4]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3年初版。
圄张海沙,《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版。
网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阴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2月版。
责任编辑:郭常亮一56—禅境与诗境——浅论禅宗对王维诗的影响作者:戴婕, DAI Jie作者单位:江西青年职业学院,江西南昌,330013刊名: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XI YOUTH VOCATIONAL COLLEGE年,卷(期):2007,17(1)引用次数:2次1.杜黎均二十四诗品译注评析 19882.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 19843.胡应麟诗薮 19794.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 19935.张海沙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研究 20016.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 19927.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19781.期刊论文孙娜解构中国山水画意境中的诗境、画境、禅境-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4)中国的绘画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又占据着独特的地位,"意境说"又是山水画的灵魂所在.本文主要从山水画的诗境、禅境与意境之间的关联来对山水画的"意境说"作以简单的润色.2.期刊论文伍立君.杨璠禅境·诗境·玄境——浅析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歌之同-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7(8)盛唐时期出现了两位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和孟浩然,他们诗风清新,不悲不凉,为盛唐诗歌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将情景交融这一艺术表现手法推向顶峰.他们的作品最闪光的部分就是使诗境和禅境达到了完美的融合.虽然两人的诗都推崇诗风的清新和意境的美,但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这些区别主要是基于两人性情的不同、思想的不同.3.期刊论文刘艳芬.江雯.LIU Yan-fen.JIANG Wen以禅境创构诗之意境-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由于诗境与禅境的融通无碍,使以禅境创构诗之意境成为可能与可行.以禅境创构诗境保持了诗境与禅境之间的血脉关系,利于意境的继续生长和意境理论的建构.4.期刊论文李凤禅意诗情入画境——论王维山水画中的意境体现-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4)唐代文士的以禅入诗、以禅入画,始于王维,禅宗思想对王维影响深远,他将禅意与诗情融合在其空灵清寂的山水画中,开拓出诗境、禅境与画境高度统一的美学境界,充分体现了空淡清幽的艺术风格.王维在山水画上的高深造诣在中国画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本文通过分析王维山水画中所体现出的意境,阐明王维绘画中的诗情、禅境与画境.5.期刊论文高云情境·诗境·禅境——琦君散文意境浅议-山东文学(下半月)2009(7)台湾当代著名女作家琦君的散文风格独特,在普通的题材中表现了独特的美,既清新淡雅,又活泼有趣,同时还不乏哲思妙语,尤其是她的那些怀旧作品,似淡实醇、似简实繁,韵味无穷.本文试从意境入手探讨琦君散文的风格.6.期刊论文覃俏丽禅境与诗境——浅谈禅宗对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影响-时代文学2008(8)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的儒道相结合,尤其融合吸收了老庄哲学,产生了初唐兴起到中晚唐全盛的,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禅宗把佛教的心性论与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处世态度结合起来,把般若空观向泛神论发展,体现出全然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面貌,并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汇融合,影响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从而深深影响着文学创作,这在诗歌创作上有较为明显的反映.7.期刊论文黄一莉诗境 画境 禅境——漫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术大观2006(12)山水画的兴起与发展,是传统中国文化作用的结果,是自然与人格完美结合的产物.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文化、哲学内涵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本质特征,其中的一些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的智慧象征,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山水"一词,它迥异于西方的"风景","风景"是山川、河流、树木、屋舍等物象在画面上客观科学的再现,而"山水"不仅是客观物象的再现,更是中国人一种情思、一种观念的表达,是再现画家的内心所思.8.期刊论文李秀亚月境·诗境·禅境--浅谈"月"在中国文化中的美学意蕴-船山学刊2002(1)本文选取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非常普通的意象--月,着重从美学的角度作了较为透彻的个案分析.作为一个审美意象,月超越了其作为自然之物的囿限,而表现出超越了时间的共时性与永恒性,从而在历代文人骚客与佛徒禅子们的心灵里构筑起一个冰清玉洁、脱尽尘滓、空灵圆润的审美境界.9.学位论文陈锋浅谈王维的“禅画”艺术及影响2006在中国绘画史上曾出现过一种别具风格的画种,它高远淡泊,超然洒脱,渗透着“禅”的意境,这就是“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