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一第一课1

合集下载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笔记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笔记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笔记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是《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以下是相关笔记内容:
一、商品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二、货币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4.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三、纸币
1.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2.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四、信用工具
1.信用卡: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2.支票: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持票人的票据。

五、外汇
1.外汇的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的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六、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2.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以上是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的部分笔记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 知识重点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 知识重点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知识重点第一课: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1.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主要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此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主要阶段。

2.各种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的特点①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②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③封建社会: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农民有一定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④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

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⑤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3.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①奴隶社会: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矛盾。

②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③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4.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1) 特征:生产过剩(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2) 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要点(第一课—第三课)

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要点(第一课—第三课)

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要点(第一课—第三课)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一、商品和货币(一)商品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1)使用价值含义: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有价值,例如母亲亲手为儿女织的毛衣,它没有用于交换、就不是商品;而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意: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

任何人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而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

3、商品和非商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一旦退出流通领域,就不再是商品;如果再次进入流通领域,就又成为商品。

(二)货币的本质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1)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

)3、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1)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A、价值尺度职能①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

(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②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格的含义: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③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

B、流通手段:①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②要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

高中政治必修一 第一课第1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高中政治必修一  第一课第1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④经济危机难以治愈,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 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的表现:无产阶级 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6)资本主义的命运。 ①决定资本主义命运的因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 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 着资本主义的命运。 ②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 趋势。

2.奴隶社会 (1)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 ①私有制的产生: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来以 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 替,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土地变成私 有财产是私有制确立的标志。 ②阶级的产生: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出现了两大地位不同 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前者处于剥削者的地位, 后者处于被剥削者的地位。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 ①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 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二是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 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②基本条件形成的途径:依靠暴力,通过掠夺。
【想一想】 资本主义社会,是资产阶级的天堂,是无产阶?级 的地狱。资本家不劳动,个人财富却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 过着花天酒地、腐朽糜烂的生活。而千千万万的工人,长年累 月地像牛马一样给资本家干活,创造了大量财富,却过着食不 果腹、衣不蔽体的悲惨生活,并且越来越穷,穷得活不下去。
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是什么? 提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 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成为雇 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资 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高一必修一思想政治第一课

高一必修一思想政治第一课

高一必修一思想政治第1课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专题导学一、学法指导1.本课从学生具有一定生活体验的“钱”入手,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必须高度重视。

首先,从日常生活体验中感悟经济道理,透过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是经济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培养学科思想的重要环节;而第一堂课能否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至关重要。

其次,商品、货币是现代市场经济非常活跃而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深刻认识各种经济现象、进行后续学习的基础。

2.逻辑顺序(1)货币的本质:商品和货币密切联系──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为了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必然出现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等价物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一个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商品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功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3)纸币: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具有许多优点──纸币是由国家或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二、重难点分析1.什么是商品?它具有哪两个条件?什么是货币?它的本质是什么?货币和商品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1)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它具有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劳动产品;其二,必须用于交换。

(2)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商品和货币的关系:第一,货币和商品的区别是:商品出现在前,货币出现在后;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一般商品不具有上述货币各种特征。

第二,货币与商品的联系表现在:二者都是商品,都具有价值;货币能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是商品进行交换的媒介;二者在实质上都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2.什么是价值?价值与商品有何联系?在货币出现前后,商品的价值分别是怎样表现出来的?(1)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价值是商品的共有属性(一切商品都有价值)和特有属性(只有商品才有价值)。

人教版政治高一必修一第一课

人教版政治高一必修一第一课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原始社会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一、原始社会(1)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2)阶段(3)生产关系①特点: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②原因:社会生产力低下 (4)私有制的确立时间:原始社会末期原因:生产力的发展过程: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个体劳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逐渐盛行起来。

③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为家庭私有。

④私有制的确立(以土地私有为标志)。

⑤贫富化的加剧。

⑥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形成对立阶级。

二、奴隶阶级(1)阶级的出现阶级: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2)生产关系特点: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3)主要矛盾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4)国家的产生①最早的国家: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

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

这样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了。

(5)历史的局限和进步局限:存在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进步: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三、封建社会(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①生产力: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商业和城市逐步发展起来②生产关系: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但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有自己的劳动产品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税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根源: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地主剥削农名的方式:收取地租(主要方式)、高利贷、缴纳苛捐杂税、徭役(2)统治手段经济:封建土地所有制政治:封建专制体制(显著特征--君主专制、等级森严)思想:散步封建迷信、传播封建迷信、鼓吹“君权神授”(3)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四、资产阶级(1)生产关系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一优秀课件 第1课 第1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一优秀课件 第1课 第1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2)在奴隶社会中,没有体力劳动者的辛勤劳动,脑力劳动者就 无法生存;没有广大奴隶劳动的社会实践,脑力劳动者就丧失了科 学文化创造的丰富源泉。轻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观点都是错误 的。
栏目导航
28
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 120 余处,
其中长江流域 90 余处,黄河流域 12 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
栏目导航
31
A [小农经济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 这种经济存在一定的脆弱性,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低,所以农民 家庭容易失去土地或破产,故 B、C、D 的说法正确,故排除。刀耕 火种是原始农业经济的特点,与小农经济无关,故选 A。]
栏目导航
32
2.据《礼记》记载:“天子之豆(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诸 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这种规定反映的 本质是( )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 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
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 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
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 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
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 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栏目导航
25
(1)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生 产力发展是私有制的产生的根本原因。
栏目导航
36
[探究任务] (描述与分类·科学精神)通过上面的比较,说明在封建社会农民 对地主依然存在依附关系的根源是什么? 提示:与奴隶社会中广大奴隶对奴隶主依附关系相比,封建社 会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但人身依附关系依然存在,其根源在于 广大农民没有土地或者占有很少的一部分土地。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第一框-神奇的货币——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PPT21张)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第一框-神奇的货币——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PPT21张)
这分别体现了货币的什么职能?
一辆汽车价值80万元人民币—价值尺度(观念中的货币)
含义:用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方式: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格。 货币单位:人民币、美元、欧元的“元”、 英镑的“镑”
小王首付60万元把车开回了家—流通手段 (现实的货币)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形式:商品-货币-商品
课前准备
请准备好课本、导学案、双色笔,开 始新的一课!
激情投入,全力以赴,你一定能 做的更好! ▲
⑴发行权——中国人民银行 ⑵主币单位——圆(元), 辅币:角、分
篇 一 : 90周 年 建军 节作文 很 小 很 小 的时候 ,就企 盼着能 有一天 走进你 的行列 。 如 今 虽 已 是白发 上头, 却依然 常在梦 中领受 你冲锋 的号令 。在你 所向披 靡的英 雄 队 伍 里 , 在你不 可战胜 的强大 力量里 ,寄托 着我——一 名 普通士 兵全部 的理想 、 生 活 和 情 感。 你 走 过 了90年 的光 荣征程 ,无数 先烈的 鲜血, 洗染了 胜利的 军 旗 ; 亿 万 人民的 期盼, 托举起 辉煌的 军徽。 那庄严 遒劲的 “八一 ”,是 我生命 永 远 的 图 腾 。 浩 荡 的 铁 流里 ,我看 见了父 辈伟岸 的身驱 ,是他 们,在 为民族 争 解 放 , 为 人民争 自由的 战斗里 ,创造 了伟大 的功勋 。 不 凡 的 征 途上 ,我听 见 了 我 和 我 的战友 们有力 的足音 ,我们 手臂相 挽,发 誓为中 华崛起 ,为世 代和平 , 献 出 我 们 的青春 和生命 。 你 用 你 无 畏无 敌的精 神塑造 我,使 我能用 更博大 的 胸 怀 , 更 宽阔的 视野, 去感知 祖国与 世界、 战争与 和平、 时代与 人民、 责任与 使 命 。 你 用 你 智 勇刚 毅的气 质熏陶 我,使 我能用 更自觉 的意愿 ,更顽 强的力 量 , 去 掌 握 信息化 战争的 技术、 战术和 艺术。 也 曾 有 过 徘徊彷 徨,然 而,最 终 还 是 忠 诚 的站立 在八一 军旗下 ;也曾 有过痛 苦无奈 ,然而 ,最终 还是坚 定的走 上 了 祖 国 指 定的哨 位。经 历了多 少崎岖 坎坷, 经历了 多少雪 雨风霜 ,一套 满是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uĭ
西周利簋及铭文拓片 (陕西临潼出土)
晋侯苏编钟 (西周)
山东淄博出土的齐国编钟
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编钟
课堂设问 西周的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 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分封制是西周巩固政权的重大政治措施,它 将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各地,建立侯国, 目的是“封邦建国,以屏宗周”;受封者则须对周 王尽各种义务,并受周王控制。宗法制是与分封 制紧紧糅合在一起的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 制度,嫡长子继承制使周天子世代皆为大宗,为 所有诸侯国政治上的共主。宗法和政权实际合二 为一。为维系宗法分封制度,周公又制定了一套 完整、严格的等级礼仪制度,作为各级贵族必须 遵从的生活准则,谁也不得逾越。分封制度、宗 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 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
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 度。至周代逐渐完备。周王自称天子,王位 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大宗。其余庶子有的被 分封为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 宗,其职位亦由嫡长子继承。后世地主阶级 长期利用这种制度,以巩固政权、神权、夫 权。
西 周 宗 法 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的核心。宗法 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 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 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关 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 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为了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周朝还制定了 礼乐制度,称为周礼。
甲 骨 文 卜 辞
二、封邦建国
1.西周的建立
课堂设问 西周由何人建立于何时?都城在哪里?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了殷商, 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西周镐 京遗址。
课堂设问 西周的政治制度是谁制定 的?由哪几部分组成? 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包 括分封制、宗法制和起维系 作用的礼乐制度。它是执政 的周公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 服制度而制定的。
共有四类:一是同姓亲族,二是功臣,三是 殷商的降族,四是原被商灭掉的古国后裔(三、 四也可合称为先代贵族)。 目的是:①广建诸侯,拱卫王室;②进一步 扩大西周的统治;③对殷商降族的分封可以减少 抵抗,便于监督管理;④诸侯承担各种义务,有 利于加强周王室的共主地位。
12.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你能结合当今社会 现实分析一下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吗? 积极作用是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 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消极影响是强调家 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 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 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统治集团形成了“周 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 列,巩固了统治,但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 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为解决此 矛盾,西周又实行了分封与宗法制相结合 的制度。
西周社会结构 示意图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
三、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 宗法制度
俺们来做包青天——
了方


内服
土方
臣服 并立
鬼方
外服
另外,商王还依靠神权来强化王权。正因为 商代的附属国只是在商王强大的军事征服下才与 之结成臣属关系,它的服从与否是随着中央力量 的强弱而变化的,所以商王还不得不依靠垄断神 权来强化王权,以此加强控制附属国的能力。 夏、商两代政治制度如此,周代又如何呢?
卜 用 的殷 龟商 甲时 。期 占
5.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不是 (C) A.私有制发展的结果 B.阶级对立的产物 C.巩固部落联盟的需要 D.历史的进步
6.西周的封国与商代的方国本质的差别是( A ) A.宗法制 B.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C.共主制 D.内服与外服制度
7.下列关于周礼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D) A.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B.任何人都不能修改 C.确立于公元前11世纪 D.是由周王制定的
一个官员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 一个女儿,然后他再娶了一个妾氏,为 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 个小儿子,结果这官员不幸殉职,于是 他的两个儿子都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业, 请问应该判给谁?
三、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 宗法制度
1.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课堂设问
什么是宗法制?什么是大宗、小宗?宗 法制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课 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
夏商周三代
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夏朝——出现了公共权力,保留氏族特 点 商朝——以商部落为中心的方国联盟, 内服与外服 神权色彩
1.夏朝的政治制度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 政权夏朝。这时夏朝已经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 上的公共权力。但它的政治制度还保留着氏族社 会的许多特点。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西周雏形 秦朝形成 汉唐宋强化 元明清顶峰
导 言
相传大禹建立了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 从此我国就有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 物。我国早期的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影 响,形成夏、商、周三代政治格局。随着秦朝统 一的完成,宗法制、分封制又被中央集权制度所 取代。事实证明,一个旧制度的破坏和一个新制 度的确立,都需要经过许多的坎坷和曲折。那么 我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演变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 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探究这个问题。
5个奴隶 = 1匹马 + 1束丝
课堂设问
什么是内服、外服?商王靠什么来强化自己的 权力?
“服”的本意是指服事天子。内服、外服是指 不同部族活动的区域。这里所谓内服,是指聚集 在国王周围的官吏;外服是指臣服于王朝的地方 诸侯。在某种程度上,外服具有一定的地方行政 区划的性质,与王朝直接控制的地区共同构成国 家的地方政权,这种地方行政区划体制称为“服 制”。地方诸侯根据与王朝关系的远近,形成不 太牢固的臣服和贡纳关系。“外服”和中央与地方 的关系是不完全相同的,臣服于商族的部落,大 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了商王的中心地位。臣 服只是在商王强大的军事征服下才结成的一种臣 属关系。
课堂设问
相传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 是通过民主推选产生的。这种方法被称做什 么?
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称做禅 让。
大禹陵
黄帝陵
2.商朝的政治制度
商王朝大约建立于公元前1600年,是一 个以商部落为中心的附属国联盟,主要政 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
商代宫殿复原图
四羊方尊
司母戊鼎
奴隶的地位
11.阅读下列材料: 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 封诸侯,„„武王追思先圣王,乃曪封神农 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 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于是封功臣谋士,而 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 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 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摘自《史记·周本纪》 请分析,上述西周分封的诸侯共有哪几类?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三、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的宗法制度
1.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2.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
——礼乐制度
课堂设问
什么是礼乐制度?它是由谁制定的?起 了什么作用?
礼:泛指宗法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规 则、礼节、仪式;乐:指音乐、舞蹈、歌咏 等。前者的意义与作用在于使贵贱有等,各 安其分;后者的作用在于上下“和同”。不同 等级、身份要遵循不同的礼乐制度,但可以 共同欣赏以使上下“和同”。
3、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 位的是: A周王 B鲁国国君 C卿大夫 D士 4、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 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 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 是: 1)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2)周王室—— 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3)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4)卿大夫封 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1234 B123 C234 D23
夏商周三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 点有哪些?
牢固的血缘关系 浓厚的专制色彩 早期的政治制度有继承性和发展 性


1、 据史书记载,奄国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 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 “殷民”指: A夏人后裔 B商代遗民 C周朝百姓 D少数民族 2、 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A扩大了奴隶制的规模 B促进了西周经济的发展 C巩固并扩大了西周王权统治 D避免了诸侯国势力的增长
8.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B ) A.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 B.作为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C.作为惩罚违礼贵族的依据 D.作为统治阶级的娱乐享受
9.周的建(C )
10.下列制度中,影响最深远的是 A.礼乐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井田制
西周政治制度的 主要制定者周公
二、封邦建国
1.西周的建立 2.分封制的确立与结果
课堂设问 什么是分封制?分封的目的是什么?西 周都分封哪些人去做诸侯?西周的诸侯国 与商王朝的附属国有何不同?分封制的作 用有哪些 ?
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周王室将土地 连同土地上的人封赐给臣下,广建子国,用 以拱卫周王室。受封的主要是亲族、功臣、 先代贵族等。西周的封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 代附属国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统治效 果得到加强。它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