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那树》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那树》教案

《那树》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材分析《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
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
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另外,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谈论:你喜欢读散文吗?知道哪些散文作家?)一、导入课文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很有才华,是我们当代著名的散文大师;他的散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很有思想深度;他大半辈子生活在中国,却不为大陆许多读者所熟悉,反而蜚声海外文学界。
老师收集了他的一些名言,我们来分享一下。
(课件呈现,学生齐读)你对哪句印象最深刻?(生说)你知道他是谁?想不想认识他?(课件呈现,让学生大声说并记下作者名字)二、简介作者王鼎钧,1925年生,笔名方以直,山东人,现旅居美国。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 第10课《那树》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感悟,即通过对“那树”命运的变迁来感悟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守护精神家园的思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与品析来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说自己有一个(色彩)家园?
(6)“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端详”是“仔细地看”的意思,看的时候在想什么呢?——有些不怀好意地看这棵树。)
(四)转:“为什么不再有用”
主问题一:一棵如此有用的树,树还是那棵树,是什么让它变得“不再有用”呢?
明确:(1)“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辗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经过速成的新建筑物衬托,绿得很深沉。”(“别的东西”会是什么呢?——除了“柏油路”“高压线”“公寓楼房”“死鱼般的灰白色”等,还有“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朗读是强调“一里一里”“一千码一千码”“一排一排”“一重又一重”等修饰词,读得非常沉重、缓慢、表现那树的痛苦遭遇,感受其可怜的情状,读出惋惜、哀叹的语气。通过这次词语我们也读出了作者强烈的感受。)——我们发现象征着当代文明的事物的出现,挤得这棵历史如此悠久的老树也无有立足之地了。
活动反思
与建议
课后反思:
设计问题,应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同时也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地解决了课中的重点、难点。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了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的感情。文出心声,只有融入到文字构筑的世界,才能与作者靠得更近。
九年级语文下册 10《那树》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那树》教学目标1、迅速抓住相关段落,筛选或概括出有关“那树”的重要信息。
2、结合具体语境,从修辞方法等角度品析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点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痛苦、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效果。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故事,体会作者的用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学会关爱自然、关爱生命。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启发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
2、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同学们听田震唱的《好大一棵树》,观看几X表现大自然无限美好的图片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认读下列词语,注意画线的字的读音:泥泞倒坍虬须刽子手引颈受戮佝偻周道如砥三、整体感知用下列句式说话:那是一棵的树,因为课文段中这样说“”。
(谈谈那树的品质和特点)小结:那树有这么的优秀品质和特点,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四、分析课文1.早期的那树(1)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描写的?生长环境、树的形态、对人类的贡献(2)早期的大树是怎样的形态?找出相关句子。
古老茂盛坚固稳定(3)那树对人有何益处?给人心灵的安慰;给人夏日的凉爽;带给孩子们欢乐;给情侣提供场所2.近期的大树(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人们如何对待那树?树根被压;工头和科员的端详;嫌弃、厌恶司机与乘客的对话(2)这一部分写出了那树的哪些内在的品质?无私奉献任劳任怨3.现时的大树(1)这一部分写了那几件事情?作者写这些事件的目的是什么?(朗读句子进行体会)醉汉驾车撞树树的无辜电锯锯倒树人的无理残忍蚂蚁国的故事衬托人的无情人挖根,平路面人的冷酷(2)作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文中哪一句话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对那树的可怜、同情,对人类的通恨、批判和不满。
绿着生,绿着死五、探究原因如果没有这场事故,那树会不会被砍?为什么?六、发挥想像,写一写,谈一谈想像一下,蚂蚁和那树告别时,它们会互相倾诉些什么?蚂蚁温柔的说:“爷爷,您别难过,我们总要学着长大。
《那树》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那树》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那树》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那树》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那树》的基本情节、主题,发现作品所展示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2.了解叙述性短文的特点,理解作者运用描写、对话、心理描写等手法达到表达作品主题的目的;3.能够运用提问、归纳、比较、分析等方法进一步理解作品;4.提高阅读能力,丰富情感、语言、文化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1.作品的基本情节、主题;2.了解叙述性短文的特点和表达手法;3.学习如何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1.班会习惯养成(5分钟)2.新课预习(10分钟)通过介绍作品《那树》的作者、题目、背景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翻阅课本,了解文章的背景、意义;重点让学生了解《那树》的主要情节。
3.教师讲解(20分钟)通过对作品全文的点拨讲解,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基本含义,强化阅读能力。
讲解思路如下:(1)作品题目的含义按照自己的理解,解释《那树》的含义,引导学生进入文本;(2)作品的基本情节告诉学生作品主要讲述一个人从小到大和生命里的几个阶段,这个人的父亲一直告诉他,他们家族的长寿秘诀是那棵尤物树枝条的茶,但是这种秘诀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3)作者如何表达主题引导学生游读全文,分析作者如何通过人物的情感变化、心理描写等方式表达作品的主题——亲情、责任与传承等。
(4)文本的特点及运用的手法讲解叙述性短文的特点,以及作者运用描写、对话、心理描写等手法达到表达作品主题的目的。
4.探究和讨论(25分钟)(1)提问式探究:通过回答以下问题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语感:1)主人公的名字叫什么?为什么没有明确提到?2)为什么一开始家里不让主人公碰尤物树?3)为什么主人公毕业后仍然选择留在老家?(2)感性讨论:由学生发表个人感受,或分享家族文化小故事,或群体合作,将课文中提到的“担当”二字寓意丰富起来。
九年级语文下册 10《那树》教案(新人教版)

3、全班交流听读体会,教师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析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师作朗读指导,学生齐读文章第九节,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深入探究
1、造成大树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找到表现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并分析这些句子,理解大树的第一层象征意义。
二、初读感知
1、请学生默读课文,说说那是一棵怎样的树?
出示范例:从第二节“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可以看出那是一棵古老而又茂盛的树。
提出要求:拿起笔来做一些勾画和 批注。
2、全班交流阅读感受
3、小结归纳: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树是一棵怎样的树?(试用总结性的语句进行概括。)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4、对于这样一棵树,作者抱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三、品读体会
1、师:这样一棵被人赞美、令人崇敬的树,它的命运却是怎样的呢?
(生答:惨遭屠戮。)
是啊,那树的命运真是悲惨,那么它是怎样被屠杀的?对此作者态度如何?
请品读课文9-11节,勾画让你深有感触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体验反思
1、师:那么王鼎钧提出的问题值不值得我们去重视呢?下面请同学们调动你的生活体验,说说你生活的周围还有哪些因文明的发展而导致的类似那树的悲剧现象。
2、引导学生理解大树的第二层象征义—古老文明与传统文化,体会作者对古老文明与传统文化的追念。
思考、分析
体会作者对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品读相关段落,勾画出自己有所感悟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这株树有多少次捉住春风,把它化为柔美的竖琴乐;用它数不尽的手指弹出夏日干爽飒飒声;又在冬日发出风琴般的狂风怒号 ,却没有人在场聆听!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那树》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10 那树教学目的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了解作者。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了解作者。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了解作者。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
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
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整体理解。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散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文眼等,用(一,二,……)标出意义段,用(1,2,……)标出段内层次,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列出自己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佝偻(gōu 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 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ú):卷曲的胡子。
这里指树根。
周道如砥(dī)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二、整体感知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第一部分(1~5):早期的大树,人们视为友善。
第二部分(6~8):近期的大树,受到人们质疑。
第三部分(9~结尾):现时的大树,遭到人们砍伐。
小结: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那树》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

《那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感知“那树”的整体形象及其品质。
2、培养学生通过揣摩感悟词句赏析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文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在浓重的悲剧氛围中欣赏文木的悲剧美学,深入探究文章的深层主题。
教学策略与方法:1、朗读赏析法:品词句而知文心。
在朗读中感受文章语言艺术,把握作品形象,感悟作者情感。
2、提问探究法:抓住关键句子精设问题,垂直深入文本核心,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下,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表象走向深层的主题挖掘。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树的图片)同学们这些树美吗?的确,这苍翠欲滴的的绿色足以沁人心脾,带给我们美的亨受,可是,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绿色的精灵又会遭遇怎样的命运呢?今天这节课, 就让我们跟随台湾散文大师王鼎钧先生共同关注一下他笔下的那一株树的命运,看看它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设计思路】树的图片配乐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为学生学习《那树》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目标,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知识积累:学生齐读字词两遍,自读一遍识记字音、字形并理解词语意思。
【设计思路】大屏幕展示读音,学生读、看,掌握重点字音词义,积累基础。
四、朗读课文,走进文本,整体感知|:1、提出朗读要求:【设计思路】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最佳方式乞一,让学生带要求读课文,更有目的性。
2、整体感知: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思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忖、研读文本,阅读贲析:大文豪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悲剧就是把美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
”那么,作为悲剧的主角,那树的美丽何在,它又是如何被毁灭的呢?请全班同学默读课文,筛选信息,找出树的美丽和被毁灭的句子?【设计思路】用鲁迅的话作为阅读赏析的切入点,由整体感知过渡到对木文的探究上。
(学生先在课文中作标记,然后四个人一组交流。
分为四个大组进行擂台赛,在交流中让学生进行思想的碰撞,在竞争中活跃思维)交流:1•那树的美丽,用”我从------- 看到一棵--------- 的树”的模式回答【设计思路】模式的设计,既有课文的内容的朗读,又有学生个性思维的彰显。
《那树》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那树》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那树》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那树》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那树》的作者、背景和作品主题。
2.理解《那树》的言外之意,明白作品的深层含义。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
4.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加深对中学生心理的理解,增强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
二、教学内容《那树》是一篇由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所写的短篇小说,以一个故事作为主线,勾勒出了一个家庭、一个时代的沉浮变化。
作品十分引人入胜,语言简洁生动,描绘了一幅传统日本家庭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 (15分钟)让学生参考教材中的介绍,了解一下《那树》的背景和作者。
了解之后,引导学生从中发现作品的主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反馈问题:你对谷崎润一郎的了解以及他的作品有什么印象?2.阅读时间 (35分钟)让学生默读《那树》这个短篇小说。
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文中的重点及隐喻,以此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文本解读 (50分钟)让学生在组内讨论自己的理解,分享对文章中隐喻和哲理的理解。
引导学生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
反馈问题:文章中的那棵树与故事的其他角色有什么关系?4.学习方法 (15分钟)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文学鉴赏的方法。
如用象征、隐喻、比喻等方法解读名篇,从中感悟到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深入理解文学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哲学思想。
反馈问题:你认为如何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解读名篇?5. 教学案例分析 (50分钟)引用名家论说,分析名篇的思想感悟及诗意表达技巧。
扩展实例分析,对于文学中的表现手法和哲学思想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反馈问题:你认为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悟是如何表达的?6.课外拓展 (15 分钟)可让学生在个人博客、微信朋友圈上发表观后感或作文,从中总结出自己的收获。
反馈问题:你通过阅读《那树》得到了什么启示?四、教学手段教师讲解、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文字分析、课外阅读与思考总结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那树教学目的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了解作者。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了解作者。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了解作者。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
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
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整体理解。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散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文眼等,用(一,二,……)标出意义段,用(1,2,……)标出段内层次,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列出自己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佝偻(gōu 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 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ú):卷曲的胡子。
这里指树根。
周道如砥(dī)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二、整体感知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第一部分(1~5):早期的大树,人们视为友善。
第二部分(6~8):近期的大树,受到人们质疑。
第三部分(9~结尾):现时的大树,遭到人们砍伐。
小结: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
写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都有较为明显的语言标志。
如第6段开头有一“但是”转折,表明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将要讲述,由早期的大树自然过渡到近期的大树。
如第9段开头说“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表明将要讲述某一具体事件,由写近期的大树自然地过渡到写现时的大树。
2.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意,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示例一: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他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发展让路的主旨。
示例二:本文写了一棵老树绿着生,生为人类、生为大地而最终绿着死的悲剧生涯,揭示了人类文明造成的灾害,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
示例三:本文写了一棵老树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和思考——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总结固趣课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
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
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布置作业1.思考人与自然应具备怎样的关系。
2.探究文中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
第2课时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课文。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人们一向歌颂着大自然的赐予是无私的奉献,从来没想到过这是人类无意识的掩盖了对大自然的掠夺。
人与自然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作者或许能给我们提供参考答案。
探究生趣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度解读1.文章的第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明确: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皮层。
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
大树生长在特殊环境中: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败、荒凉景象。
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面香,成为人们心理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朦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
2.文章的第二部分,写了哪些内容?明确:大树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即便如此,大树依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3.文章的第三部分写了什么内容?明确:那树无端被判刑、被杀戮、被消灭。
惨不忍睹,悲壮异常,像勇士被迫离开疆场,哀怨、无奈而又刚烈。
小结:那树经久经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身遭逆境。
却不放弃绿的愿望,表现了豁达宽容的胸怀;它在自己面临杀戮时自己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表现一种爱心。
4.品味下列语句,探讨括号中的问题。
⑴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明确:“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发展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
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
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有时是好事,但有时也会是坏事,有可能人为地造成自然界生态失衡。
作者没有直接表达类似的思想,但我们可以揣摩其心理,应该能体会得到上述意思。
⑵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读“咬”“骨粉”和“呻吟”这几个词语有怎样的感受?从课文中再找出几个类似的词语进行品味。
)明确:“咬”表现出了人类的残忍,“骨粉”表现了大树的可怜和“呻吟”表现了大树的无奈,这都是描写性、形象性很强的词语,再现了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
“咬”给人以触觉的感受,“骨粉”给人以视觉感,“呻吟”给人以听觉感,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
本来这几个词语不应当用于此情此景,但作者富于创造性,故意用这几个词语来描景写意,表达对伐树人的愤恨,所以它们在这种特殊的语境中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类似于这样表达愤恨的感情色彩的词语还有一些,如倒数第一段,“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⑶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
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
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
(想像“依依不舍”的场面,说一说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种特异现象。
)明确: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可以由学生自己去自由想像,并鼓励富有创造性的想像。
至于作者为什么描写这种特异现象,可以参看课文说明中问题研究的“如何理解‘蚂蚁国’里的事情”。
5.作者在文章用故事发生地的人的传说,有什么作用?明确: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
6.应如何理解“蚂蚁国”里的事情?明确:这是作者引用当地人的传说,给文章带来了奇幻的色彩。
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推想其用意似在于:动植物有预知的能力,比人类还更有灵感;创造一种悲壮气氛,表明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极其缺乏友爱,形成鲜明对比。
7.作者在文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加以分析明确:“绿着生”。
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
“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
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树遭杀戮。
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8.本文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明确: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第三步,选读课文,个性解读1.你对课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2.学了课文你有怎样的收获?总结固趣课文通篇用拟人化的手法,给人以沉重的悲剧感。
这悲剧感正是作者通过“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的老树的最后遭遇,象征性地向人们表达了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现代科学的高度发展,那使人与自然距离愈来愈远的科学技术,正在以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同步速度,剥离着人类生活的最后一层诗意。
布置作业1.想象蚂蚁王国参加大树“葬礼”的场面,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写一段文字再现当时的情形。
2.预习《地下森林断想》,要求基本理解文意,列出不懂之处,上网搜集有关资料。
有关的趣味教学资料王鼎钧简介王鼎钧,台湾散文家,当代著名华文文学大师。
山东临沂市苍山县兰陵人,1925年生。
14岁开始写诗,16岁写成《评红豆诗人的诗》。
1949年去台湾,1978年后移居美国纽约。
从1951年起,开始从事广播剧创作,同时为各报撰写杂文专栏,并从事舞台剧和小说创作。
同时也开始撰写探讨小说技巧的理论文章。
抵台初,从事文学创作,1953年至1954年间,在台湾“文艺协会”主办之“小说研究班”,从事小说创作之研究,并开始从事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之工作。
在台期间主要作品有散文《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大林出版社)《人生观察》(1965年1月,文星书店)《长短调》(1965年9月,文星书店)《世事与棋》(1969年10月,惊声文物公司)《情人眼》(1970年12月,大林书店)《碎玻璃》(九歌出版社)《灵感》(九歌出版社),小说《单身汉的体温》(1970年3月,大林出版社)《透视》(大江出版社)《王鼎钧自选集》(1975年,黎明文化事业公司)《钟》(1980年,尔雅出版社)。
写作技法《文路》《讲理》《作文七巧》及《作文十九问》,1976年曾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年选》(巨人出版社,台北)。
从1950年开始,在台湾广播公司管理资料,后来担任编审和节目的制作,直至1975年退休。
除此之外,他曾于1963年至1966年,担任《联合报》“人间”副刊主编,并担任过幼狮公司期刊部的总编辑。
后任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高级研究员,担任编写美国儿童阅读中文之教材。
王鼎钧的创作内容很广,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随笔、杂文、小品、电视剧、影评、小说批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