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去教学反思
我心归去_《我心归去》听课有感

我心归去_《我心归去》听课有感
这是张老师讲的一堂公开课,我听后最大的感触是课堂安排特别紧凑,特别实用的一节课。
一、课堂导入是余光中的名作《乡愁》,这种伴奏朗诵,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家与故乡的感觉。
老师解说“思念故乡、怀念家人”这种情感古今如一,老师借机导入课题《我心归去》。
二、了解作者——韩少功
三、了解学习目标
体会作者刻骨铭心胡思乡情感;品味文中胡富含哲理的语段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这部分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要求学生结合课本胡“对话栏”部分来阅读课文。
1作者在异乡的感受是什么?物质条件、心理感受
2作者对家乡有什么特殊的情感?将实际情况与作者偏执的爱做对比来阐述
3课外拓展回忆整理以前学过的关于吟咏故乡的诗词
4 课后补充“钱学森历时15年回到祖国”、“李四光求学归国”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家”对漂泊在外的人的魔力。
感谢您的阅读!。
《我心归去》教案教学设计

《我心归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关注亲情、友情等美好情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理解:(1)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信息。
(3)通过问题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词汇学习:(1)列出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让学生进行认读和理解。
(2)通过语境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用法。
(3)进行词汇练习,巩固所学词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
(2)生词和短语的学习与运用。
(3)口语交流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长难句理解。
(2)词汇的准确运用。
(3)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2)讲解生词和短语,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
3. 课堂练习:(1)进行口语练习,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进行词汇练习,巩固所学词汇。
五、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态度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我心归去》语文教学反思教案

《我心归去》语文教学反思教案
教后记1.这是我上的一节校级公开课。
课前我对文本进行了认真地研读与精心准备,无论是教学思路的设计还是课件制作,颇费心思。
韩少功的这篇散文,抒情中带有很强的哲理性,恰恰是这些哲理,学生不容易理解。
所以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依托文本,创设情境,研讨探究的方式,从评点语句,感悟乡情,再到探究哲理,话题延伸,整堂课较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无论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的合作探究,还是当堂练笔,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我更多地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参与积极,回答问题踊跃,学习气氛活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我觉得还有待加强和改进的就是课堂上教师的灵活应变能力和学生回答问题后的点评。
《我心归去》教案(通用16篇)

《我心归去》教案(通用16篇)《我心归去》教案篇1教学目标:1 了解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的浓浓的思乡情。
2 体会把说理隐藏于形象中的写法,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 让同学留意与文本对话,把握文章的思乡主题。
2 理解文中的哲理化语言,理解文章中家乡的深层内涵。
教学方法:同学评点为主,老师结合文本加以引导。
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老舍的《想北平》,一起体会了老舍先生对北平如同对待母亲一样的情感,文末更是直接表达了对家乡北平的思念。
写这文章时,老舍先生在济南,应当说济南离北平并不远。
那么假如一个人身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乡思乡愁又会如何呢?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少功的《我心归去》,一起去感受一下他的.思乡之情。
二介绍韩少功:当代闻名作家。
代表作有《爸爸爸》和《马桥词典》等。
其作品不仅在国内影响广泛,而且还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
特殊是在法国,他的影响很大,0年时,他的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上评为“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年时,他获得了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就是他访问法国归来后写的一组散文中的一。
三研读文本(一)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在文中找出点题的句子,并思索我心从哪里归去?(点题: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
我的心从法国回到家乡。
)(二)细读文章,理解文章。
1同学们心目中的法国是怎么样的?笔下的法国又是怎样的呢?(部分同学发言。
)(法国:风雅富贵。
在法国生活条件优越:雅静的别墅六房四床三厕蓝海绿公园。
)2 生活在如此优越的法国,的心为何还要归去?是否的家乡比法国更好呢?笔下的家乡是怎样的?(贫瘠而脏乱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3两相对比,相差悬殊,那为何还要“心归家乡”呢?(同学争论,小组代表发言)缘由:(1)在法国他感到“难耐的冷清” “无聊得发疯”。
(同学评点是如何渲染的)。
(2)在家乡有他的亲友和过去,家乡让他感到亲切和感动。
《我心归去》教案

《我心归去》教案《我心归去》教案(通用5篇)《我心归去》教案篇1教学目标1、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思乡情。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3、让学生注意与文本对话,学会自主阅读。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思乡主题。
2、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情境体验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音乐欣赏《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
同学欣赏了这首歌之后,是否有一种归家的感觉?心有没有归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心归去》,作者韩少功。
(板书)二、课前检测(重要字词)一幢(zhuànɡ)别墅(shù)钥匙(yàoshi)囚禁(qiújìn)无处逃遁(dùn)惦念(diàn)熠熠闪光(yìyì)模样(mú)静谧(mì)湖泊(pō)幽深奇诡(guǐ)贫瘠(jí)悲怆(ch uàng)潦倒(liáo)雄浑(hún)眷顾(juàn)矫饰(jiǎo)麦穗(suì)烙印(lào)三、作者简介课前我已请同学对有关作者韩少功的资料做了一定的搜集,下面我就请同学来交流一下,我们请几位代表来发言。
教师概括:(幻灯片)韩少功1953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
1968年初中毕业后作为知青下乡务农,1977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考入湖南师大中文系,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有短篇小说集《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女女女》,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等。
2002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我心归去》是他访问法国归来后的一组散文中的一篇,总题是”访法散记”。
四、研习文本(①预习过课文后,请同学谈谈文章的大体思路(主要内容)(同学回答,读对话栏,帮助同学准确理解)记叙作者在法国的情形与感受——抒发思乡之情——感悟“故乡”(②作者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怎样的?(注意:法国的“家”,从第1节中找关键词语)“家”:雅静、大、环境优美——物质环境优裕(3)一句话作者在法国过得好还是不好?物质——好精神——不好(4)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的感受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渲染的?(同学朗读第2小节)(幻灯片)没有熟悉的声响——冷清没有熟悉的环境、人群——无所适从感受没有熟悉的语言———无处逃遁没有熟悉的文化——无可入手渲染:多角度渲染作者在这里还用了一个比喻“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只有虚空,这个比喻形象的描述了离开故土后没有着落的虚空感。
《我心归去》教学教案

过程与方法
STEP 02
STEP 03
通过写作练习,掌握文学 创作的基本技巧。
STEP 01
通过比较阅读,了解不同 文学作品中的思乡主题。
通过朗读、默读、小组讨 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 的主题和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 爱和思念之情,增强 对家乡的情感纽带。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和人文素养,提高其 文化品位和审美水平 。
《我心归去》教学 教案
汇报人: 2023-12-28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教学过程 • 教学评价 • 教学反思
目录
Part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章中的生字、生词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了解作者韩少功及其作品 风格。
了解文章中运用的文学手 法和修辞技巧,如排比、 拟人等。
详细描述
教学效果评价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在《我心归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 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是否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
学知识。同时,教师还应通过作业、测试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Part
06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亮点与不足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亮点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
通过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我心归去》的背景知识和主题思想 ,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讨论法
总结词
启发思维、引导探究
详细描述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对《我心归去》的主题、情感和写作技巧进行深入 探讨,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情境教学法
总结词
《我心归去》教案

《我心归去》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中2、学科:语文3、课时: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1)熟读课文,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记住本节课出现的重要字词。
(3)标出自然段落和疑难问题。
教学课题《我心归去》教材分析《我心归去》本篇文章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并记住重要字词。
2、在反复诵读中分析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3、学习作者运用说理蕴藏于形象中的写法以及衬托、对比、细节描写等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1、品读语言2、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营造氛围)/m?word=mp3,,,[%CE%D2%B5%C4%D6%D0%B9%FA%D0%C4+%D5%C5%C3%F7%C3%F 4]&cat=0&gate=1&ct=134217728&tn=baidumt,%CE%D2%B5%C4%D6%D0%B9%FA%D0%C4++&si=%CE%D2%B5%C4%D6% D0%B9%FA%D0%C4;;%D5%C5%C3%F7%C3%F4;;67114;;67114&lm=-1&mtid=1&d=9&size=5242880&attr=0,0&titl ekey=863437369,358846898&mtype=21、导语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曾传唱中国的大江南北,歌里这样唱到“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随着社会的发展,远浮海外已经成为潮流,远在异乡的游子是否依然拥有一颗中国心。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韩少功的《我心归去》,聆听游子们的真切心声。
2、学习目标展示。
(学生朗读)①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并记住重要字词。
②在反复诵读中分析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③学习作者运用说理蕴藏于形象中的写法以及衬托、对比、细节描写等写作技巧。
《我心归去》教案_1

《我心归去》教案《我心归去》教案1文本分析:__是一篇抒情兼说理的优美散文。
它通过细腻的笔法展示了“乡愁”的永恒主题,情感真挚浓烈,易与读者产生共鸣。
“新课标”对散文“阅读与鉴赏”的基本要求是: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所以通过__的学习要让学生学会鉴赏的同时,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用积极的审美情趣去探究民族心理中“思乡”这一人之常情。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明显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已经具备了鉴赏一般散文的能力,能够通过把握文本的关键词句来理解作者的意图。
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已具雏形,对自然、社会及人生有了自己初步的认知,但是由于涉世未深,阅历尚浅,与饱经沧桑的作者有一定的情感隔阂。
所以本课积极的创设情境,调动既有知识,给学生释放思考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鉴赏方法和抽象的思维发散去融入作品,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理解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了解故乡的人文内涵。
技能目标:调动知识储备,运用散文的鉴赏方法,深入挖掘主题,阐释文中蕴含的哲理。
②过程与方法:过程目标:通过自主阅读,筛选信息,诵读感悟,合作探究,质疑思考实现对文本的理解。
方法目标:教师创设情境,组织引导,关注生成,适时点拨;以学生为主,自主探究结合小组合作学习。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家园,并为之奋斗奉献的真情。
价值观目标: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合作,以鉴赏方法为主线,挖掘作者浓重的思乡之情,进而深入探究文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深入探究故乡的内涵及文中蕴含的哲理,思考并解决关联问题。
教学设想:完全依托文本,从文本生成问题,以文本解决问题。
教师用适当的指导语引领学生品读文本,以鉴赏方法为主线,结合学科的工具属性,让学生参与课堂,完成教学重点。
教师适时点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之捕捉知识联系,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突破教学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心归去教学反思
反思一:我心归去>教学反思
《我心归去》这篇课文上好之后,给学生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板书。
我从题目入手,提问"我心是从哪归去哪",从而先画了一颗心,后分析了我心归去的原因等,再在最后梳理了一遍文章的结构思路,再画上一支箭,代表归心似箭。
一开始的提问都是比较浅的,既让学生有回答的欲望,又让学生有回答正确的成就感。
所以前半节课学生上课的情绪都是比较高昂的,但到了后半节课,问题都是关于句子理解的。
由于我没有很好地考虑学生思维的渐进性,直接扔出一个问题"如何理解这句话",导致学生一头雾水,只能乱蒙。
其实对我自身来说,关于句子理解之类的问题也是个难点。
首先我自己得真正地理解这句话,然后再想办法如何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可以把大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让学生渐渐地领悟这句话的意思。
这是我还需要好好琢磨的。
反思二:我心归去教学反思
昨天,上完了《我心归去》。
课前,我是这样设计的:先概括每小节大意,给文章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接着,学生自主分析前四小节;然后,师生一起赏析6-9小节中富有文采又富含哲理的句子;最后,比较《我心归去》和《想北平》。
实际教学中,我基本按照这个思路进行。
但,我的主导地位过于突出了,连学生的自主分析也变成了我带着学生分析。
不舍得拿出足够的时间来给学生思考,不能从容地组织教学,总是想着要完成任务,总是忙着赶进度,这是我上完此文后深以为憾之处,也是我的痼疾所在。
如果,我肯把大把的时间拿来让学生细细品读1-4小节,让他们从文字里去捕捉、体味作者的那份孤寂、焦灼、空虚及无奈,实在是比我说得面面俱到要有效得多。
如果,我肯再拿出大把的时间来让学生逐字逐句的研读和讨论6-9小节中的疑难句子,我想他们也一定能读出一些东西来的,即使他们的见解总是浅显了幼稚了片面了,但毕竟是学生自己的所思所悟,岂不比老师和教参的说教更为珍贵?
又如果,我敢于大胆取舍,只让学生研读1-4小节,将对6-9小节的理解改为反复诵读,直至诵记下来,允许学生存疑,留待将来去解答,不也是一种处理方式吗?何以我就那么热衷于把所谓的理解硬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呢?超越了理解能力的理解还能叫做理解吗?
我总以为,趟过了这条河,后面的河流也就能趟过去了。
我没在意的是,在趟这条河的时候,我是背着学生过去,而不是放手让他们自己趟过去。
至少,我该把学生放下来,让他们牵着我的手过河。
反复无数次的叮嘱自己:要放手让学生去自主研读,但我却总是失信于自己,然后再来反省、追悔。
但愿此文之后,我能有一阵子不要忏悔!
反思三:我心归去教学反思
《我心归去》是"月是故乡明"板快下的一篇思乡散文,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两个作
者都因为各种原因而离开家乡,对怀着对家乡深厚的爱。
老舍从生活小处着手,从自然的一草一木入手,表达了对北平近乎母亲般的爱。
而韩少功从在异乡的感受入手表达了他对故乡主题的定义,把思乡之情上升到新的高度。
在学习《我心归去》之前让学生作了较充分的预习工作,让他们不停地朗读。
这点在上课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自己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总体有如下几点:
1.在文章的脉络把握上还是比较有条理。
从作者在异乡的物质条件入手,让学生归纳特点,大多都能用"豪华"、"奢侈"来表达,到在故乡的心理感受"激动"、"亲切"、"让人回望",学生能很好的掌握。
2.问题的穿插上比较恰当。
故乡在作者的描绘中是"贫瘠脏乱"但还是让人热泪盈眶。
我让学生(在外地居住多年的)思考"想到故乡时最会想到什么?","想到家里的这些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一般的回答都是"爸妈做的饭菜,家里舒服温暖的床","感觉温暖亲切"从而引申到作者想到的又是什么。
故乡的"小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不能回家的小羊和立在田头的犁头",这样就使学生理解作者写文章时的情感,也为>作文指导有所渗透。
3.化复杂为简单做得比较好。
在问到"为什么"听到舒博特明明不是思乡的曲子而泪流满面时,我举了杜甫的"感时花溅累,恨别鸟惊心",因为主观色彩从而使物皆著主观情感,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尽管是有进步,但存在的问题很多有:
1.速度有点快,对于故乡在作者心中感受有点过快。
或许我把学生想地过好,自己心情激动,影响了教学效果。
2.问题的衔接很不好,课前给他们听费翔的《故乡的云》,并没有任何作用。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应是最大程度上为教学服务,如果单从吸引学生,为了使用而使用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今后应以此为鉴。
3.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能与老师与文本对话的就寥寥无几。
这就意味着自己课堂引导方面很不够,这将是自己今后自我提升最主要的一点。
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否更在于自己投入时间的多少。
越来越感觉教学是一种心灵的提升,每节课都能给我带来巨大的收获。
只要用心,课堂会是精彩的。
反思四:我心归去教学反思
这是我第二次登上40分钟的讲台,我选择的教学篇目是散文《我心归去》。
选择《我心归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结合自身实际,对感性散文的内容和语言都比较容易把握;第二,《我心归去》不是单纯地抒情,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许多内容发人深思,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第三,《我心归去》节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漂泊的旅人"这一板块,为下学期的实习提前做好准备。
一节课下来,我感觉到自己有几个地方把握的还可以:
一是对全文内容的梳理。
如通过三个大问题"身在何方"、"心归何处"、"为何归去"贯穿全文,每一部分里面、部分与部分之间又通过一系列承上启下的问题进行串联,从而能够保证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步伐同时又不会觉得累、乱。
二是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学生能够学会运用评注的方式赏析文章的语言,要求班级中人人动笔写、人人动脑思考。
但也有许多做得不足的地方:
一、缺乏对课堂节奏的把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板书、ppt放映不能随时跟进,有时甚至连放好几张ppt。
由此,我也想到ppt 内容设置的问题,究竟ppt上要放些什么内容?难道把每个问题都放在ppt上就一定有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吗?在新课改的背景下,ppt在课堂上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我思考的结果是ppt上应该放映书本、口述、板书所无力传达的内容,比如适时地插入图片、视频、音乐等需要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时候可以借助ppt,其他内容我觉得也许并不需要太多使用到ppt的。
诚如郑逸农老师说的一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做的是培养学生对白纸黑字的感受力。
不能所有的东西都依赖于ppt,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使用一个辅助工具的时候应该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我们这样做是否真的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不是单纯地方便自己。
(二)缺乏对课堂时间的把握。
这篇课文我总共分为三大部分,一二两部分大致花了25分钟,最后只剩下10分钟的时间上第三部分的内容,导致第三部分讲得不够深入。
最后,还拖堂了大致五分钟。
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课前应该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的时间,适时地根据随堂情况进行调整。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够合理
我虽然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