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去》教案

合集下载

《我心归去》教案(通用16篇)

《我心归去》教案(通用16篇)

《我心归去》教案(通用16篇)《我心归去》教案篇1教学目标:1 了解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的浓浓的思乡情。

2 体会把说理隐藏于形象中的写法,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 让同学留意与文本对话,把握文章的思乡主题。

2 理解文中的哲理化语言,理解文章中家乡的深层内涵。

教学方法:同学评点为主,老师结合文本加以引导。

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老舍的《想北平》,一起体会了老舍先生对北平如同对待母亲一样的情感,文末更是直接表达了对家乡北平的思念。

写这文章时,老舍先生在济南,应当说济南离北平并不远。

那么假如一个人身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乡思乡愁又会如何呢?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少功的《我心归去》,一起去感受一下他的.思乡之情。

二介绍韩少功:当代闻名作家。

代表作有《爸爸爸》和《马桥词典》等。

其作品不仅在国内影响广泛,而且还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

特殊是在法国,他的影响很大,0年时,他的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上评为“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年时,他获得了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就是他访问法国归来后写的一组散文中的一。

三研读文本(一)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在文中找出点题的句子,并思索我心从哪里归去?(点题: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

我的心从法国回到家乡。

)(二)细读文章,理解文章。

1同学们心目中的法国是怎么样的?笔下的法国又是怎样的呢?(部分同学发言。

)(法国:风雅富贵。

在法国生活条件优越:雅静的别墅六房四床三厕蓝海绿公园。

)2 生活在如此优越的法国,的心为何还要归去?是否的家乡比法国更好呢?笔下的家乡是怎样的?(贫瘠而脏乱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3两相对比,相差悬殊,那为何还要“心归家乡”呢?(同学争论,小组代表发言)缘由:(1)在法国他感到“难耐的冷清” “无聊得发疯”。

(同学评点是如何渲染的)。

(2)在家乡有他的亲友和过去,家乡让他感到亲切和感动。

我心归去 教案 学案设计 案例分析精选三篇

我心归去 教案 学案设计 案例分析精选三篇

我心归去教案学案设计案例分析精选三篇《我心归去》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一)一.导入。

思乡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故乡是什么?它有怎样的魅惑,让如此多的文人墨客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韩少功的《我心归去》,体会他身在法国时萦绕在心头的浓浓的思想之情。

二.学习目标。

了解家园的文化内涵,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乡情;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三.解题。

“我心归去”作者的心去了哪里?(故乡)身在何处?(法国)他为什么要归去,是法国的自然景观没有中国的更美?是他在法国的生活条件不够优越?是法国的主人对他不友好?---都不是,那他为什么还要义无反顾地说“我心归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解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简单。

一部分写身在异乡备受煎熬,一部分是作者抒发思乡之情。

快速阅读文章,按照我说过的两层意思把文章分为两部分。

(学案)1. 1——4自然段2. 5——9自然段。

五.研读文本。

(一)家乡与法国对比。

法国是一个发达美丽的国家,它有着旖旎的自然风光,它有着富丽堂皇的豪华建筑,它有着令人心驰神往的风土人情。

文章中,作者两次以三次褒扬的笔触写法国,一处是在第一自然段,写他的住处-----“家”(指名朗读)上面加了一个引号。

他心底里是不承认的,尽管这个家怎么样呢?书中怎么描述的?谁来读,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吗?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非常优越的。

用形容词概括特点(雅静奢华)另一处是在第六自然段,作者间接地描写了法国的旅游景区的美好。

怎么描写的?----繁华酥骨,静谧侵肌,幽深奇诡(指名朗读)------法国真美啊,美得令人瞠目,美得令人心醉,美得令人忘乎所以。

《我心归去》教案篇三

《我心归去》教案篇三

《我心归去》教案一、导入(课前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同学们,你们从这个曲子里听出了什么吗?(如没有,老师解说,这是马思聪《思乡曲》,它道出了深藏在去国怀乡而无法归来的游子心中的凄楚感受。

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身在异乡的游子,坐在月光下,想起了自己的家乡,而急切奔家的场景。

它撼动了每个游子的心弦。

)思乡也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同学们能举几个学过的思乡主题的诗句吗?(可能“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等)老师举例余光中《乡愁》。

(幻灯片呈现)我们说从前是咫尺天涯,普遍思乡情浓;如今则是天涯咫尺,不少的人已经没有多少故乡的概念,“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

可你们不一样,你们从遥远的新疆来到温州读书,这就比同龄的孩子在体验故园之思上有了优势。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种优势来体会一下身在法国的韩少功先生思乡之情。

(板书课题:《我心归去》韩少功)二、文本研习师:本文的题目是“我心归去”,作者的心要归去哪呢?(板书:故乡)明确:故乡师:作者此时身在何处?明确:法国圣·纳赛尔市(板书:法国)师:为什么“我”心要归去呢?要知道法国可是浪漫之城,时尚之都呀!再说韩少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其作品在国内外受到一致好评。

2002年时,他还获得了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呢!难道是法国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好?难道他在法国受到的待遇不好?明确:不是,法国的环境和条件都非常好,有静雅的别墅,两层楼的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房子前面是蓝海,旁边是绿公园。

师:天哪!这样的条件,这样的生活不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吗?我做梦都想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我们努力学习考大学找个好工作不就是想着衣食住行无忧吗?“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海子不是也曾这样畅想吗?可作者的心为什么要归去呢?生:因为他在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后陷入了“难耐的冷清”(一)师:作者是如何来渲染这冷清的感受呢?找出几个句子,交流评点1、“这里一切的声响都弃你而去”——一个“弃”字写尽了作者在法国受冷落的孤独无助感。

《我心归去》教案

《我心归去》教案

《我心归去》教案8《我心归去》教案黄顺进教学目标:1、领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展开对话;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3、了解散文的文体特点,并结合本文的语言特色进行学习教学重难点:重点:独立思考,与作者、文本展开对话难点:本文抒情性与哲理性相统一的华语特色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语同学门,我们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采薇中饱尝了战士有家不能归的痛楚,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中感受到了故乡亲人的丝丝关爱,从“莫老不还乡,还乡须断肠”中体会到了游子对故土的依依情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访法归来的中国现代作家韩少功的我心归去,看看他是怎样抒发对故乡情怀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1、听写文中的字词别墅叽里哇啦逃遁熠熠闪光酥骨矫饰奇诡贫瘠雄浑悲怆眷顾墟场拥挤不堪旅泊烙印静谧概莫能外2、作者简介韩少功,1953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汉族,现居海南。

1968年初中毕业后赴湖南省汨罗县插队务农;1978年就读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后任湖南省《主人翁》杂志编辑、副主编; 1985年3月在作家上发表的《文学的根》一文,提倡文学应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在文艺界引起广泛的讨论。

6月,《爸爸爸》引起一定的反响。

2000年,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网上评为“2000年法国十大文好书”2002年4月,法国文化部颁布“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代表作3、问:同学们把这篇文章都预习了,我们来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注:想家,思念故乡。

请同学们在音乐旋律(《思乡曲》)中再次阅读课文,思考文章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一句话,一个字,还是一段情?为什么打动你?(学生自由发挥)三、分析文章(一)分析文章1-4自然段1、从第一节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信息?[1][2][3][4]下一页。

《我心归去》的教案设计

《我心归去》的教案设计

《我心归去》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我心归去》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生长环境和心路历程。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2.1 理解课文《我心归去》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2 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3.1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意象和深层含义。

3.2 运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准备4.1 课文《我心归去》全文。

4.2 相关背景资料:作者的生长环境、生平事迹等。

4.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5.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我心归去》,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5.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交流如何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5.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分享亲情的故事。

5.5 分析课文讲解课文中的抽象意象和深层含义,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5.6 实践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进行小练笔。

5.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重要性。

5.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热爱家乡的作文。

六、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作者的故乡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6.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6.3 互动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6.4 情感教育: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感教育。

七、教学评价7.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我心归去教案,《我心归去》教学设计

我心归去教案,《我心归去》教学设计

我心归去教案,《我心归去》教学设计下面是由整理的我心归去教案,欢迎阅读。

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文章,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我心归去教案(一)】文本分析:本文是一篇抒情兼说理的优美散文。

它通过细腻的笔法展示了“乡愁”的永恒主题,情感真挚浓烈,易与读者产生共鸣。

“新课标”对散文“阅读与鉴赏”的基本要求是: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所以通过本文的学习要让学生学会鉴赏的同时,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用积极的审美情趣去探究民族心理中“思乡”这一人之常情。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明显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已经具备了鉴赏一般散文的能力,能够通过把握文本的关键词句来理解作者的意图。

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已具雏形,对自然、社会及人生有了自己初步的认知,但是由于涉世未深,阅历尚浅,与饱经沧桑的作者有一定的情感隔阂。

所以本课积极的创设情境,调动既有知识,给学生释放思考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鉴赏方法和抽象的思维发散去融入作品,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理解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了解故乡的人文内涵。

技能目标:调动知识储备,运用散文的鉴赏方法,深入挖掘主题,阐释文中蕴含的哲理。

②过程与方法:过程目标:通过自主阅读,筛选信息,诵读感悟,合作探究,质疑思考实现对文本的理解。

方法目标:教师创设情境,组织引导,关注生成,适时点拨;以学生为主,自主探究结合小组合作学习。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家园,并为之奋斗奉献的真情。

价值观目标: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合作,以鉴赏方法为主线,挖掘作者浓重的思乡之情,进而深入探究文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深入探究故乡的内涵及文中蕴含的哲理,思考并解决关联问题。

教学设想:完全依托文本,从文本生成问题,以文本解决问题。

教师用适当的指导语引领学生品读文本,以鉴赏方法为主线,结合学科的工具属性,让学生参与课堂,完成教学重点。

我心归去教案(精选10篇)

我心归去教案(精选10篇)

•••••••••••••••••我心归去教案(精选10篇)我心归去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心归去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心归去教案篇1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文中基础知识。

2、总体把握文本,深刻体味感情。

3、揣摩文中富有哲理性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课前延伸案一、作者简介韩少功,生于1953年1月1日,湖南长沙人。

曾任湖南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海南纪实》主编、《天涯》杂志社社长、海南省作协主席、文联主席等职务。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散文《完美的假定》等,还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译著。

长篇小说《马桥词典》2000年被推选为“20世纪华文文学百部经典之一”,同年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网上评为“2000年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002年4月荣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本文就是作者应邀去法国领奖期间写下的。

二、生字词预习检查一幢()惦()念别shù()眷()顾逃遁()烙()印静mì()模()样奇guǐ()贫jí()钥()匙潦()倒悲chuàng()熠()熠墟()场矫()饰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本文的题目是“我心归去”,说说作者此处身在何处,心又归向何方?2、作者在法国居住的环境是怎样的呢?作者的故乡是什么样子呢?(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3、作者在法国心情如何?对故乡又是什么心情呢?思考:为什么法国优越的物质条件让作者感到寂寞孤独和空虚,故乡虽贫瘠却让作者魂牵梦绕?(找出文中重要的句子,在此基础上概括回答)课堂探究案一、自主学习结合预习案阅读全文二、合作探究:本文有很多富有哲理性的句子,你对哪些句子深有感悟,你是怎样理解的?(可以从以下句子中找,也可以从另外的句子中找)整理在对话栏当中。

《我心归去》(表格式)教案

《我心归去》(表格式)教案

《我心归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审美。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见解。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文学作品。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卡片或黑板。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背景信息,引起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3. 情感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4. 文学作品欣赏:学生分享对文章的欣赏和感受,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文章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者情感表达的分析能力。

3.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我心归去》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审美。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见解。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文学作品。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卡片或黑板。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背景信息,引起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3. 情感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4. 文学作品欣赏:学生分享对文章的欣赏和感受,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文章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者情感表达的分析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心归去》教案
教学目标(投影)
1、学会与文本、作者对话,与老师、同学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3、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并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

教学难点(投影)
1、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2、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在我们的情感背囊里有颗熠熠生辉的钻石——乡情。

它甜蜜、温馨、芳香四溢,烈火不能使其变质,激流不能使其变色,火焰又能更让其璀璨夺目。

乡情是心理细胞不能变异的遗传基因,代代相传。

思乡是恒久的、常新的题材,流水无法稀释思乡情怀,风霜刀剑无法斩断思乡情丝。

今天就让我们随同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去体会故乡在一个异地他乡之人心灵深处的分量,去品味异地他乡之人对故乡的思念、眷恋之情。

二、作者简介(投影)
韩少功,1953年生,湖南省长沙人。

1968年初中毕业,作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到湖南省汨罗江边的天井乡务农。

在农村,劳动之余写些对口词、小演唱、小戏曲。

1977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多有作品问世,并引起一定反响,《西望茅草地》和《飞过蓝天》分别获1980、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5年3月在《作家》上发表《文学的根》一文,提倡文学应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在文艺界引起广泛的讨论,6月发表中篇小说《爸爸爸》,亦引起一定反响。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评论集《面对空洞而神秘的世界》,译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部分作品多次在中国内地及台湾获奖,并有英、法、意、日等多种文字的译本在海外出版发行。

2000年,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网上评为“2000年法国十大文学好书”。

2002年4月,获
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三、文本解读
1、操作建议
文本研读应注意如下几点:
(1)初步感知:学们自由阅读本文,用铅笔标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语句,写下自己初步感知的话语。

(2)咀嚼品味:再次自由阅读文本,以自己的人生经验、知识积累、情感态度,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理性分析,对自己欣赏的语句进行点评。

在疑问处标记相关符号。

(3)分享愉悦:分小组进行讨论,四人一组,每组选定一名记录员负责详细记录讨论内容及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各组员要把自己的分析清晰地传达给对方,并学会专注倾听、相互尊重。

(4)师生互动:老师把各小组的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进行归纳,集中抛给全班同学展开讨论,教师给予相关的点拨、指导,在学生讨论结果成熟时教师总结归纳。

2、问题探究(投影)
(1)本文是如何表现作者客居法国时对亲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如“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或者通过对一些特点场景的描写来表达,如“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象,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又如“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怎样的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2)为什么说“只有艰辛劳动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因为只有奋斗、奉献,才会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故乡才会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离,才会有感情上的不可割舍的珍惜。


(3)作者笔下的故乡对人精神世界有着怎样的影响?(故乡是人的精神寄托,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


3、本文疑点
(1)“我”所处的异国环境如何?(优美、雅静)“我”内心的感受如何?(冷清、寂寞)你是从文本的哪些文字中分析出来的?请告诉同学们。

(2)所处的异国环境与内心的感受形成了一种什么关系?(对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引人思考,为下文的思乡做铺垫)
(3)“我”自己的故乡与异国相比贫穷落后而乡思仍会随时产生,这是为什么?(因为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或成了我们自己。

自己在这里成长、奋斗、耕耘,这里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4)“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滴血。

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那种失望指什么?(指对故乡的“失望”。

)为什么说“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

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因为人对故乡的“失望”其实是对故乡繁荣昌盛的期望,这种期望会成为对故乡奉献的动力,这种动力能使你为之流血、流泪、流汗,并将使故乡在这血泪中生长出丰收,生长出你对故乡的赞歌。


(5)为什么说故乡不等于出生地?(这里的故乡是一个人为之奋斗、奉献,留下了自己的印迹的,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离的,感情上不可割舍的所珍惜的一方土地。


(6)为什么说“故乡的美中含悲”?(因为故乡的美蕴涵着对故乡滴血的失望中付出的带有血、泪、汗水的艰辛劳动与奉献。


(7)本文中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有哪些?(①故乡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所以故乡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②故乡不会使你真正失望,你对故乡的失望其实是一种期望;③只有对故乡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④只要真正拥有故乡,便会拥有“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8)“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怎么理解?(故乡是人的精神寄托,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


四、友情提示(投影)
欣赏散文,把握散文的题旨需要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揣摩语言需联系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抓住关键词语。

本文中如:“故乡的美中含悲。

”“故乡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

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

”“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


五、能力迁移
溪水
下了一阵雨,小溪里的水涨满了。

溪水并不澄澈,只有我偏爱那满溢的流动之姿。

我曾想,如果没有这一道灌溉渠横绕过大度山,黄土的山岗,将是何等寂寞?梦之谷将会如何的燥渴?而我又将凭谁去细诉如水的惆怅之情呢?
有人说,山是静的,代表永恒;水是流动的,代表遽变。

其实,生命存在才能感觉万物的变动,一撮土、一块山石,任凭它千万年留存在世上,总不会有过去和未来、昨日与今夕之别,哪有短暂与永恒的区分呢?
当人们偶尔发现一片云影悠然流过水面,像生命在时间之流里投下一瞥影子,于是时间的观念,蓦然闯进了我们的意识。

从水的流动联想到时间的遽变,从时间的镜子中寻觅到宇宙的原则,生命的意义;人类的智慧,遂自水波中显透出来。

有水的地方,才见智慧的光芒万丈;有水的地方,才见壮志千里,柔情荡漾。

圣哲孔子立在水滨,忧戚地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在这一声叹息中,隐含着多少对人世的悲悯,多少个对人类的责任!你不难想见那伟岸的体魄,那雍容的风度,那忧世悯人的双瞳,在水流中映出智慧的叹息。

余音荡漾在川上,荡漾在古今遽变的岁月里。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诗人对于人生如寄的感慨,是如此深远,是如此悲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